传承航天精神的意义如何传承历久弥新?

追逐航天梦想 建设航天强国_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
追逐航天梦想 建设航天强国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字体:【】【】【】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中国航天报社论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这一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从日国防部五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到今天,弹指一挥间,60载春秋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变,见证了在茫茫太空树立起的一座座令国人振奋、令世人瞩目的丰碑,展示出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和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60年前,我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60年后,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向着建成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懈奋进。在此,我们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向60年来给予中国航天事业大力协同和鼎力支持的全国各条战线和全国各族人民表示衷心感谢。中国航天6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证明,以国为重、为国争光是中国航天发展壮大的鲜明特色和力量源泉。回想国防部五院成立之时,汇聚到中国航天旗下的有留学归国的专家学者,有久经沙场的部队干部,有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有初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他们的经历和背景不同,但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愿望是高度一致的。他们胸怀强国之志,肩扛报国之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和人民在航天人心中的分量,有的甚至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这种将自身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责任和报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使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品质和信念在航天人心中历久弥新。在航天事业迎来60华诞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永远铭记老一辈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发展壮大作出的突出贡献和他们身上集中反映出的赤诚爱国之情。如今,新一代的航天人初心不改,正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挚爱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国航天60年风雨兼程的光辉历程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制胜法宝。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面对中国人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的疑问,钱学森的话掷地有声:&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早在航天事业创建之初,毛主席、周总理就批准了聂荣臻同志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支援下,中国航天人顶住了外国撕毁协议、撤退专家和技术封锁造成的压力,迅速从仿制转到自行设计、独立研制,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航天发展道路。60年来,沿着这条道路,航天人攀登了一个又一个航天技术的高峰,树起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三座里程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筑牢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军民融合成果不仅应用在科技领域,还有效服务于国计民生,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航天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商业航天服务,以中国创造服务全球民众。中国航天60年探索前进的光辉历程证明,无私奉献、勇争一流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永恒追求。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航天60年的发展历程,锻造了一支令外国艳羡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更孕育形成了宝贵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过去,我们依靠航天精神铸就了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未来,我们仍要靠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来铸就航天事业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试看未来的中国航天,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呼之欲出,中国航天器将飞向更加辽远的深空,航天神剑将更加有力地筑牢国家安全基石,航天军民融合的步伐将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国人距离&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建成航天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珍惜荣誉,传承经验,发扬传统,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走好新的长征路,在浩瀚太空镌刻出更多属于中国人的荣光!
相关报道:
电话:010-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
监事会邮箱: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34年,“张华精神”历久弥新-中青在线
04版:共青视点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往期回顾 &&
第四军医大学一代代青年军医薪火传承
34年,“张华精神”历久弥新
檀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自从当上了校园荣誉室的义务讲解员,第四军医大学“张华班”班长罗雨声的生活节奏变得忙碌而充实——“大讨论后,每个周末都会有上百人来参观。”罗雨声的任务,就是为前来瞻仰烈士遗物的同学们讲解英雄生平和精神,“大家听得认真,我讲得起劲,不知不觉嗓子就哑了”。
&&&&罗雨声所说的“大讨论”,是指前不久学员旅团委组织的一场辩论会“张华PK韩剧大兵:到底谁是真英雄?”
&&&&日,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救跌入粪池的老农献出生命,引发了全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价值的大讨论。而近日这场源于张华精神、针对热点话题的讨论辨析,则是该校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环。
&&&&作为一所军事医学高等学府,第四军医大学把脉80后、90后的身心发展规律,拓宽团组织辐射空间,精心设计多项内容,潜移默化融入学员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以共青团的持续凝聚力引领青年军医成长成才。
&&&&为“小船扬帆”定向领航
&&&&张华的故事发生在34年前。张华的英雄行为,引发了一场“大学生救老农到底值不值”的全国性大讨论。讨论有力回答了潘晓发出的“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人生疑问,对战胜价值迷失、实现道德崛起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青年一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
&&&&34年来,“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张华精神已成为四医大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坐标。张华牺牲第二年,四医大就涌现出抢救受伤游客的“华山抢险战斗集体”。从此,“两华精神”成为该校最宝贵的育人财富,被注入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
&&&&2015年,四医大学员辛培源偶然得知:因一场大火,来自甘肃庆阳的4岁女孩杨倩倩全身50%重度烧伤,前期的数十万元治疗费令这个普通农民家庭一筹莫展。“看见了就得帮!”作为该校“张华传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的辛培源,立即四处联系公益组织,并在第一时间将募捐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很快扩散开来,小倩倩得以顺利完成植皮修复手术。
&&&&当大家为这样的爱心义举纷纷点赞时,辛培源在网上的回答却异常简单:“我的同学叫张华。”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入学,拿到的第一本书是《华岳魂——张华传》,上的第一堂课是《富于理想,勇于献身》,举办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到张华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学员旅“张华连”连长涂娜妮说,从入校第一天起,张华精神就被灌输进学员的精神血脉,成为引导这些青年军医的“精神灯塔”。
&&&&从新生入校军训,驻队干部和政治教员就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摸底”,他们和新生“一对一”攀谈、交心,拉近距离。下部队拉练时,则鼓励学员和基层官兵结学习对子、交长久朋友。毕业分配前,还会邀请全军英模到学校面对面校座谈交流。课堂上的价值观辨析、课堂外的谈心讨论,以及体验式的现场教学、参与式的情景话剧、互动式的新媒体手段,都使优秀的传统重新焕发出崭新活力。
&&&&军事俱乐部搭起实践“擂台”
&&&&“沼泽匍匐时,我的鼻孔和眼睛里都进了泥浆。那一刻,我想到了张华跳下粪坑救老农时也是视线模糊、呼吸困难,就硬是咬牙坚持到了最后。”校园“利剑”军事俱乐部的90后队员方科自豪地告诉记者。
&&&&去年暑假,方科在俱乐部参加了定点野外侦察、山地负重越野、丛林急行军等十余个科目的特种集训,体验了一把特种兵的生活。回校之后,他把这段经历和感受写成文章,投到了“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上,结果引来无数同龄人“点赞”。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回帖,“几年不见,没想到你现在这么‘牛’!”
&&&&“靠‘多样性’覆盖,靠‘针对性’深化。”四医大团委开发出的“军营俱乐部”,足足有25个。从&“张华传人”志愿者服务队、“外交官”模拟联合国俱乐部、“交锋”辩论队、“万象”摄影室,到“咿咿”漫画室、“心随乐动”音乐俱乐部、“烽火急速”轮滑俱乐部、乐跑团,等等,学员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在不同的俱乐部里得到发挥和提升。
&&&&2015年的地方高校“最佳团日”大赛上,四医大“励志筑强军梦”的主题海报展示、现场讲解,从300余个团支部中脱颖而出,以总成绩第一获得特等奖。不仅如此,与基层部队、地方高校的合作和交流,也成为四医大的关注重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精武杯军事技能对抗赛、“八一杯”军队院校物理科技创新竞赛,等等,四医大屡有崭获。
&&&&埋头读书远远不够,必须把党团活动时间彻彻底底还给学员,把教育空间原原本本留给学员。从去年起,四医大“多重覆盖、不留死角”,加强“校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三级团建,大力推进团组织进社团、进宿舍、进教室。
&&&&近年来,该校先后有3000多名团员光荣加入党组织,3500多名学员主动到基层部队工作,150多名学员进疆赴藏,8个团组织、11名个人受到国家和军委总部表彰。
&&&&这个优秀群体中,不乏“模范军医大队”、“模范军医陈绍洋”等一大批全国全军先进典型。同时,从学员中涌现的凡人义举也不胜枚举:回东北老家的列车上,安昭霖全程救护心梗老人;放假在家的张晨彬,冲进浓烟弥漫的火场救出被困乡亲;生活上节省的谷孙泽栋,却常年慷慨解囊捐赠,扶危济困……
&&&&时至今日,在团组织引领下,四医大青年军医的志愿服务已经制度化、持久化,形成贯穿全年、辐射全域的志愿服务新常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传承航天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精神研究分会成立
  4月23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首个“中国航天日”重要指示一周年座谈会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精神研究分会成立仪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址京西宾馆举行。
  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航天精神的高度认可。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雄关漫道,走出了辉煌成就,也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事业”“航天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航天日”设立一周年之际,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精神研究分会正式挂牌成立。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国家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纪原,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耿焱,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局长张涛,《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黄中平,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特聘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何孝瑛,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级技师、火箭发动机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郑辉等参加座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精神研究分会会长梁小虹作航天精神主旨演讲。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人均读书近8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
共享单车:畅行背后的“死结”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尽带黄金甲”,大街小巷尽骑“小黄车”。最近几个月,数百万辆共享单车涌入中国各大城市,甚至还走出国门,骑行世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在国内迅速发展,在给民众出行带来很多便利,成为人们出行代步的新选择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丝丝隐忧。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航天企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航天企业作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主导力量和富国强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圆满完成重大工程中积淀形成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文化。航天文化的形成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延伸,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在航天精神之中。航天企业通过航天文化建设生动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航天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航天文化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根源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根于中华文化历史土壤,着眼于吸收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着眼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航天精神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航天事业创建时期初步萌芽,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八九十年代逐渐丰富并进行提炼概括;“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载人航天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奋战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从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到如今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迈进,航天精神代代相传,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要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时期,航天精神都是激励人们献身航天事业、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航天文化的形成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同根同源。
  航天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导向一致
  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载人航天的成功,把中国的大国地位,把中华民族的信心、自豪与荣耀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航天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它继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立足于我国国情、世情,坚定不移地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列,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航天精神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要,科学解答时代课题。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依靠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攻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高科技产品,昭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由此可见,航天精神是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体现在科技创新层面的追求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精神状态和特质,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航天文化的使命愿景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一致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须坚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探索开发宇宙空间、保障武器装备供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责任,肩负着推动我国发展成为“空间基础设施完备、军事航天装备强大、导弹武器系统精良、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产业带动作用明显、自主保障体系健全、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实力突出”的世界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其“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企业使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航天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国家强则航天盛。航天事业肩负着“续航天梦,圆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航天事业,促进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科学和高科技术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继而实现国家富强。
航天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注重文化的一脉相承,在与时俱进中凝练升华
  始终坚持富国强军的创建初衷
  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在这企业使命的鞭策和激励下,始终发扬“自强自信、无私无畏、敢想敢为、尽善尽美”的企业精神,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统一。无论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候,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需要我们自力更生的时候,在创新发展、成果丰收、屡受世界瞩目的时候,还是在改革转型、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时候,中国航天始终坚持以富国强军为己任,初心不改,代代相传。
  虽然航天“三大”精神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究其核心,无不体现了富国强军的创建初衷,根植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具体文化形式中,根植到一代代航天人的心中,与50年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交相辉映,与几代航天人的峥嵘岁月水乳交融。将事业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中,是航天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保持生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始终坚持创新突破的发展主线
  航天事业从来都是走在技术前沿的,是代表国家科学技术、基础工业等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航天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突破。几十年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掌握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风云气象卫星为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脚步已经到达月球,珠海航天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全球五大航展之一,也成为了新技术、新装备亮相的重要舞台。在军贸产品出口、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中,中国航天凭借着不断创新突破,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多年来,航天职工牢固树立“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谨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开展研制生产,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98%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风云三号C星被“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列为中方宪章值班卫星。创新理念已经融入航天人的血液,是航天事业茁壮发展之魂,是实现航天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始终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脉搏
  时代在飞速发展,航天事业和航天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航天企业转型已从“企业化、市场化”深化为“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理念。注重军民融合,将前沿优势技术进行应用转化,3D打印、海上救援、智能装备、卫星应用这些新兴的、热门的产品已经相继孵化,航天制造正在向航天“智造”快速转变,真正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一方。
  同样,航天企业文化也积极跟中心工作相融合,打好“国际化、市场化”这张牌。各单位派遣主要领导出国学习,不仅学习管理思路,更是感受外国企业的文化氛围,重新发挥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作用。大力塑造优秀品牌,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效应,丰富职能文化系统,在完善已有职能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养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形成既有顶层牵引又有行业特色的职能文化系统。重视员工的行为养成,坚持知行合一,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切实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脉搏紧密结合,不断凝练升华,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注重价值的导向引领,在润物无声中坚定信念
  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以“融入式、科学化”党建模式为宽阔肩膀,承载用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家园的责任,通过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的宣传教育,让航天人的个人目标与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目标,重点加强职工对坚持以国为重,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将“航天事业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和平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信条植入每个航天人的心房。
  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信仰。从事航天工作,必须具有更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更强的党性。要坚持把航天精神作为新员工入职第一课,适时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航天梦、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创新大赛、型号队伍出征仪式、承诺宣誓等特色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以帮助员工深刻理解航天精神,牢固树立以国为重的坚定信念,坚定“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的价值追求。
  通过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使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航天队伍成为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上海航天在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人的发展,以共同理想凝聚人,以事业责任培育人,以良好环境吸引人,以激励机制开发人。针对科研一线人员平均年龄34.5岁的现状,在年轻人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使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强调科学作风培养
  作为航天企业,每一次发射任务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质量赢得信赖是立身之本,追求质量与效益的完美融合也促进了航天人科学作风的培养。多年来,我们强调作风,狠抓“严慎细实”的作风建设,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不带故障出厂、不带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的“三不带”原则,认真开展质量回想、事故预想的“双想”活动,查漏补缺,消除隐患;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要求员工把本职岗位当作保质量、保成功的源头,全身心地把好质量观,以高质量的工作保证高质量的产品,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高效益的业绩,以高效益的业绩实现高质量的人生。
  强调多元活动实践
  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如春风化雨,却也讲究见人见事,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以科学实践为价值引领的作用锦上添花,例如“最美航天人”“精神文明十佳新事”、报刊杂志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接地气中得到员工的喜爱与自觉践行。航天各单位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征集、员工荣誉积分办法试行、典型引路他山之石、文化礼仪竞赛等,均是用平实的语言,用发生在老百姓周围的题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让价值观看得懂、记得住、有作用。
  注重对人的培养关爱,在凝心聚力中和谐共赢
  以良好环境吸引人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的浓厚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的氛围。比如,149厂的“做自豪幸福航天总厂人”的企业愿景就能让员工不自觉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在上海航天一城三区规划的基础上,建设的人才公寓不禁让很多新进高学历人才备感温暖。上海航天各企业事业单位坚持重点工程与核心人才同步发展的战略,依靠老专家的传帮带、加强培训教育和在关键岗位上实际锻炼等办法,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运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依托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重大任务和重点型号,探索人才培养规律,通过推进核心人才工程、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高端人才培养专项工程等,加强人才队伍的开发和利用。
  以事业责任培育人
  针对科研一线人员平均年龄34.5岁的现状,在年轻人中开展科学作风培养和航天精神教育,使“严慎细实”的作风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注重典型引领,强化典型的培育塑造,载人航天921团队的事迹,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典范被广泛传播;“中国梦o申城美”典型王波兰、16年攻坚只为“天神一吻”的张崇峰、上海市科技精英马佳、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孙刚等一系列航天先进,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良好榜样。通过开展使命与责任——上海航天最美航天人评选、身边的榜样宣传、型号立功人员评选表彰、优秀员工评选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发榜样的力量。
  以激励机制开发人
  激发员工成才的一个必要手段就是为员工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上海航天的“职业生涯导航”“星级岗位成长”等都是科学、合理、易于执行的晋升通道,能够激发员工的成长愿望,从而创造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帮助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将个人志向、性格特点、价值观和中心工作相融合,能够促使工作从简单的谋生手段转变成为激发生活热情、充满成长机会的终身事业。
  重视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上海航天建立了《八院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支培训师队伍,加强员工知识分享、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厂所级培训基地,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方法。院、厂所同时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在提升技能队伍整体水平的同时,重点培育高技能人才。建有国家级、上海市、集团公司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注重探索创新,在融入融合中落地转化
  注重文化导向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要跟企业中心工作相融合。如要适应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就需不断拓展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理念,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作用。各单位派遣主要领导出国学习,不仅学习管理思路,更是感受外国企业的文化氛围。作为八院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同时也是八院的国际化贸易平台建设的主力军的申航公司,在近几年大力实施“走出去”策略,拓展转口贸易与海外融资平台,先后成功拓展印度工程设备市场、尼日利亚等非洲新兴市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太阳能市场。
  注重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要融入管理,融入工作流程。围绕企业文化导向,梳理现有的工作流程,保留那些与企业文化理念相应的流程,修正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流程,健全那些没有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流程。一四九厂在科研生产管理过程中提炼的“十条禁令”就是对工作过程中质量文化的补充、深化,把质量文化的“高大上”转化为实际的规范与约束,让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申航公司从2014年起,业务激励由过去的单一利润型到目前初步尝试的“平衡卡”考核体系;从财务利润的单一维度到包含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学习层面等多维度考核体系。
  企业文化要融入制度建设。上海航天近几年都强调制度建设,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引,建立健全、修订完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行为准则,使这些制度、职责与准则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和愿景,能够促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强新制度的培训、宣贯,让员工在制度的管理和引导之下,变他律为自律,变约束为习惯,把规章制度根植于内心,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
  注重文化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一种传承,更是彰显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上海航天职工牢固树立“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谨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遵循一次成功的零缺陷质量理念,实施精细质量管理,坚持质量归零、管理归零的“双归零”制度,全力确保型号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98%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风云三号C星被“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列为中方宪章值班卫星。
航天文化建设必须遵行的原则
  必须做到传承、弘扬和创新结合
  一个文化的精髓是其核心价值观,当这个核心价值观以不同的表现传播开来,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认可并遵守就是文化的弘扬。在弘扬的过程中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外延也会不断地拓展,同时被赋予时代特色。
  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文化在传播实践中不能与时代的土壤相结合,必定不为大众接受反而会被淘汰。航天精神在各个时期都有重点,能够自觉适应当时具体的任务特点、社会特点。航天三大精神本身就是较好的明证,从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可见,航天精神内核不变,重点突出;同时,在传播的方式上,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自媒体转变,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这便是航天文化能一直较好传承的原因之一。
  当今正处于信息爆炸、大数据时代,全民的思想更为多元、活跃,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灵活,往往一条消息能够病毒式地快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要坚持核心思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因势利导、去伪存真,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地适应新时代受众群体。
  必须做到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对接
  航天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行业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融入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吸收对市场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的成果。通过“融入战略、文化引领,弘扬传统、开放创新,以人为本、全员共建,系统推进、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由企业文化要素体系、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组成的企业文化体系,确保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不断深化,行为准则不断完善,视觉形象更加统一,职能应用更加广泛,过程管理规范受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之中,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进而在全社会得到践行。
  必须做到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
  文化是通过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衍生而成,制度上的强制或激励最终促使群体产生行为自觉,这一群体的行为自觉便组成了文化。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才有效的。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行为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航天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精神文明、专项文化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员工思想行为统一起来,为航天梦、中国梦而努力。
  针对目前短、平、快的生活、行为方式,与管理制度融合的价值观传播还需要做到隐身化、具象化和人性化。隐身化实际上是避免过于直白、直接的表露,生硬的嫁接和灌输令人望而却步,闻之生厌,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是现在主体立意基础上的技术传播。具象化就是要形象具体、可感可知,体现出直觉、感性、意向丰富的特点。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必须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航天文化的传播讲究见人见事,“最美航天人”“精神文明十佳新事”、报刊杂志都是在讲故事、接地气中得到员工的喜爱与自觉践行。近两年各级对于宣传“走、转、改”的要求也让全社会对官方媒体的形象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认同,文化的传播需要面向群体的大众化和传播方式的艺术化、故事化,使传播内容不是空洞的高大全,而是言之有物、贴近生活、喜闻乐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受众看得懂、记得住、有作用,入脑入心,成为大众的行为规范,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
本网站由企业文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二路77号  电话:023-  邮编:400042
北京采编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6号1612室 电话:010-  邮编:100011
渝ICP备 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渝公网安备 2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天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