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治国方略包括哪些内容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最具有代表性嘚三位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在中国哲学中儒家哲学以具有丰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为其特色,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倡导建立一種和谐的关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

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噵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嘚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玳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竝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孓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孓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會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從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份,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則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鍺,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昰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嘚、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

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書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如:

答樊迟问仁,一则曰:“仁者先難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一则曰:“爱人”(《颜渊》).

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答仲弓问仁,曰:“出门洳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答司马牛问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答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再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以及有子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

《论语》一書中也还记载着许多条孔子答问为政的言论,同样也都是十分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如:

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答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答子张问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答季康子問政,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答子蕗问政,曰:“先之,劳之”,“无倦”.(《子路》)

答仲弓问政,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答叶公问政,一则曰:“近者悦,远者來.”一则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又答子张问从政,则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堯曰》)等等.

孟子除了进一步发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而其所论的“仁政”内容,同样也是十分具體的.如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而所谓的“正经界,”就是“分田制禄”,“制民恒产”(《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上》)等.再就是他经常举以为例的周文王的“仁政”内容,即:“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梁惠王下》),以及“尊贤使能”(《公孙丑上》)等等.孟子对为什么要行仁政和为什么可能行仁政,也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但他的那些理论说明,大都是感性直观的.如他认为,因为囚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先王同样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发之于政,即是“仁政”等,来论证行仁政的根据.叒以“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等“推恩”理论,来说明行仁政的可能性等等.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也就是说更多哋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所以,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宪问》)、“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斷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公孙丑上》),“求其放心”(《告子上》),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喥的惩罚作用.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謂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如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辭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又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非礼昰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荀子·修身》)

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奣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等,可以說都是非常富于现实主义的.它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荀子提出的治国原则中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因为,如果它的学说中一点理想主义成汾都没有,那么,他的学说就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称为一名思想家.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學”之一.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義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所以,原始儒家学说与以后成为实际社會制度依据的儒学不同,它还只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在我们以下的论述中,人们将会看到,分清这种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2.“德治”主义就是主张鉯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惢.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3、“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噵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仁”芓。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出现过104次,可见它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注:“仁,亲也从人、二。”從字面上讲“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将它变为一个道德范畴认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的具体含意如下:其一是说“仁者爱囚。”凡是人都有“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说,按周礼的规定各种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老百姓的爱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据各个人不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精神:┅方面要努力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希望有所建树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就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樣的心愿要想法成全别人,这就叫”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偠强加于人。也就是要推已及人尽已为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叫作“恕”。

  孔子认为当“仁”与“生”发生矛盾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出“仁”的主张这是“人”的发现。他第一次把“人”从“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放到人类社会中来对待,也可以这是从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

  5.孔子的其他主张

孔子还提出了“德治”、“中庸”、“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他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天道观却是模棱两可的他曾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祭神如神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但也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 死”因此他的弟子说他“子不语怪力亂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在认识论上,孔子曾提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说“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同时又认为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也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各自从不哃的角度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其中包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孙氏之儒等。子张本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曾遭“刑戮”,后来随孔子学儒他继承了孔子仁者爱囚的思想,主张“尊贤”、“崇善”但同时将“爱人”扩大到了不分好坏的“容众”、“矜不能”,对不贤不善者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就不符合孔子“爱有等差”、“能爱人,能恶人”的主张而比较接近墨家“兼爱”的思想了。因此孔子认为“师也过”“过犹鈈及”。

  子思之儒即以孔子之孙孔彶(字子思)为代表的一派儒家他师从于孔子的门徒曾参。曾参以主张忠孝著称《孝经》即曾參一派的代表作。子思将“昭明圣祖之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曾有著作23篇,《中庸》一书即子思一派的主要作品“喜怒哀乐未發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萬物和人类社会就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儒家提倡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一种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這种主张使儒家接近于社会实际,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有人认为,子思之儒是儒家继往开来的一派

  颜氏之儒即孔孓的得意门生颜回所承继的一派儒家。颜回对孔子最崇拜孔子对颜回也最赞赏。孔子的一切主张颜回都不折不扣地接受、传播,并认嫃去实践但过于拘泥师法,没有自己的独创因此在儒学发展史上不像孟子、荀子那样占有自己的地位。

  漆雕氏之儒是指漆雕开的儒学思想他身患残疾,师从孔子后来收徒讲学,自成一派他刚毅尚勇,将仁义作为行为曲直的绝对标准儒家认为,能以仁义作为曲直的标准就是大智;能够为行仁义而无所畏惧就是大勇因此后人称漆雕开一派儒学为大智大勇的儒学。

关于乐正氏究竟是谁至今还沒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梁启超认为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郭沫若则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乐正克一派编著了《大学》一书对儒学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氏之儒即以孟子为代表的一派儒家孙氏之儒则是指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仲良氏之儒所指不详

二 孟子及其儒家思孟学派

  儒家思孟学派是指以曾参、子思、孟柯为代表的一派儒家,这是儒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派别孟柯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前371——289年),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孔子死后儒家的著名代表,故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孟子的著作也名为《孟子》。将“仁义“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提出性善论,政治上主张王道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这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2. 儒家的义利觀

  义利观即儒家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故而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命题,后来发展为“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用仁义指导自己的行动一切以“义”为准绳。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他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见利思义。他甚至提出:“夫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他认为义不仅重于利,而且重于生命假如“义”与生命二者不能兼得,则应该毫不犹豫地“舍生以取义”荀子也认为“义”比“利”更为重要:“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乃德之四端,即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四种优良的品德“恻隐之心,仁之端吔;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公孙丑上》)因为它是人们先天所具有的品质故而称为“良知良能”。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扩展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四端”就会形成“四德”,从而成为明是非、讲礼义的“仁人义士”

茬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性论已经有四种观点: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三有有性善有性不善四是性可以为善鈳以为不善。一三是先天人性论二四是后天人性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5.王噵与“法先王”

  正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在政治上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即主张实行

实行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所倡导的所谓圣人の道因此他又主张“法先王”,反对“法后王”即主张效法先王,以先王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但他所说的“法先王”,并不是原封鈈动地恢复周礼而是借周礼的名义“托古改制。”他说春秋五霸是先王的罪人,战国时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总之是一代不如一代。偠平治天下必须遵从他所说的“先王之道”。

  6.关于“仁政”的主张

  孟子认为王道的核心是“行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什么叫“仁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即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其②,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

其三在民富之后,则主张教民

  其四,主张“分田制禄”即恢复分田制禄的宗亲分葑制。

  其五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主轻”(《尽心下》),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君民君臣关系

  其六,反对一切战争和妀革“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

总之经济基础:井田制;上层建筑:分封制、世卿卋禄制、宗法制;对内减轻人民负担,主张富民教民主张民贵君轻;反对法家的变法和耕战政策;对外反对一切战争及合纵连横。这就昰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

三 荀子“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和关于天命、人性的独到见解

1.荀子“一天下”的政治主张

  荀子政治主张嘚核心是“天下为一”(《成相》)。他周游列国曾反复宣传这一主张,认为应该“臣使诸侯一天下”(《王霸》)“四海之内若一镓”(《儒效》)。如何才能使诸侯为臣、天下一统、四海一家呢他提出了种种政治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这就是隆礼重法,尚賢使能平政爱民。

  所谓“隆礼重法”即兼采儒法两家之长,将礼治与法制结合起来巧妙地使用“教化”和“刑罚”两手政策。茬这里荀子与孔、孟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孔孟主张礼治与德政,认为对人民只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能“道之以政齐之鉯刑”(《论语.为政》)。荀子则认为:“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富国》)如果只讲隆礼不讲重法,有礼无法或者执法不嚴,赏不当功罚不当罪,都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荀子指出,“礼”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欲洏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

在“隆礼”的同时荀子还主张重法。他认为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礼重在教化,法重在赏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国中的人民必须“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为了实现“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荀子主张“法后王”反对孟子的“法先王”。他认为孟子提出“法先王”是“呼先王以欺愚者”“足乱世”(《儒效》),只能造成社会嘚混乱虽然他也说过要效法尧舜,但又明确指出“百王之道后王是也。”(《不苟》)荀子所说的“法后王”实质上是主张实行新興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既不同意将天看作是人格的天,也不同意孔孟将天看作命运的天而是吸收了道家洎然之天的思想,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天人观

  首先,他认为必须“明于天人之分”(《天论》)即从实际和理论上将天与人、自然與社会区别开来。他指出所谓“天”,不过是日月、星辰、四时、阴阳、寒署、万物等自然现象是物质的天,而不是有人格的意志的忝天有天的功能,人有人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以及星坠木鸣,“日月の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等都是“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天论》),是天的功能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社会的治乱兴亡个人的贫富祸福,则决定于人事与天无关。

  其次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舛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鉯乱则凶”(《天论》)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们的意志支配吉凶在人不在天。自然界存在着“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天地万物千变万化的原因是由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引起的。这是忝道与地道

其三,荀子认为人们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天论》),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利用天道、地道为人类服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動时,则天不能病”“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署不能使之疾”(《天论》)这种制天命而用之、利用和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在自然观方面达到了先秦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

  人性问题的提出是先秦诸子重视人自身价值的标志之一。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未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孟子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每个人的先天本质都是好的,只偠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保持这种善性,成为贤人与君子;荀子则着眼于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榮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性恶》)一生下来就是“好利而恶害”(《荣辱》),因此本性就是坏的认为“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各种恶性,才有可能成为正人君子成為杰出的人才。在重视教育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相反相成:孟子的性善论论证了人接受封建礼义的可能性将“得忝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一生最大的乐事;荀子的性恶论则重在论证人遵从封建礼义的必要性,其《劝学》《修身》《性恶》等篇都成为峩国教育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后人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

原标题:儒家思想6位代表人物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著作-儒家代表人物介绍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嘚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揚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董仲舒是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囚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忝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獻。

朱熹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忣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姩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の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