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说父母印度电影终成眷属下载临终时该怎么做,净土宗,净土文集

PHP has encountered an Access Violation at印光大师说,对父母不孝,念佛难往生。是真的吗?
日期:2017 年 4 月 24 日
作者:净宗法师
 点击量:825
(音频下载:)
问:“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印光大师这段话怎么理解?弟子自认为对父母不孝,常常忤逆父母,但我每天念佛4000声,有效果吗?能不能往生?
答:这个你倒不用担心,你每天念4000声,而且自认为对父母不孝,忤逆父母,我想,还是决定往生的。你内心有忏悔,对父母可以好一些,也可以跟父母讲自己不对。印光大师的话怎么理解呢?那叫抑止的方便,是对那个时代的众生这样讲。印光大师本身是从儒入佛,对世间善法的扶持也不遗余力,希望大家念佛能往生;同时,在世间的生活要规范、规矩,能够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都能做得好。如果能念佛,在世间也做得好,那岂不是锦上添花,不就更好了吗?对那个时代,以印光大师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德望来讲,有人来听他的话就会向上升进,这是好的;如果对“smile”来讲,听了这句话,她就吓坏了,“我可能不能往生了”,这样效果就和大师的心意相反。所以,我们要懂得这句话,大师所说的是方便,目的是让我们既得念佛往生的利益,又得世间人道不亏。懂得这个意思就知道该怎么做。
编辑:管理员  
2017年十月 &(23)
2017年九月 &(94)
2017年八月 &(123)
2017年七月 &(121)
2017年六月 &(95)
2017年五月 &(123)
2017年四月 &(53)
2017年三月 &(43)
2017年二月 &(26)
2017年一月 &(28)
2016年十二月 &(24)
2016年十一月 &(44)
2016年十月 &(55)
2016年九月 &(50)
2016年八月 &(53)
2016年七月 &(43)
2016年六月 &(76)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0)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0)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2)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28)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8)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1)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
我的图书馆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
西成法师悲心,恐行人无时间遍阅印光大师文钞全集,于中精选《印光大师净土法要精选》流通,深表赞叹,现未法时,大有狂魔王等坏乱佛法,以邪知见,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六道轮回无有了时,听信邪师之蛊惑,饮鸩止渴,以为甘露,可不哀哉!为正众生知见,开众生慧眼,为示众生正法,故特将此书上网,广告天下,以挽救世道人心。特为提倡:所有净业行人,当以印光大师选定的“净土五经一论”为准,以净土宗十三代祖师言论为修行指南。末法九千年之凡夫众生,欲现身出轮回,了生死者之唯一指南也!切记!切记!!望诸有缘见闻者,同礼拜受持,不负四恩也!望我同修广告天下,信愿念佛,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不快哉!
西莲愿往生僧:释证愿 苦心劝持共勉
公元二00八年十二月初八。佛成道纪念日。
印光大师全集(共九部)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下) 第一、二部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下) 第三、四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下) 第五、六部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第七部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 第八部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精选&&&& 第九部
另有纪念印光大师文集
----------------------------------
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
净业修持篇 至诚恭敬篇 弘法护教篇 挽救劫运篇
经法疑伪篇 邪法惑世篇 五宗略论篇 印祖道德篇
----------------------------------------------
· 一函遍复
◎ 净业修持篇
⊙ 念佛三昧
· 三昧境界
· 般舟三昧非今人可行
· 今人绝少证三昧者
· 一心念佛必证三昧
⊙ 专杂圆修
· 专杂二修
· 专修圆修分析
· 示间断夹杂
· 净土解行
· 初心应专礼念弥陀
· 一门深入不废余门
· 正助双行
· 正助兼行
⊙ 净宗功课
· 净宗朝暮功课
· 十念记数念佛法
· 在俗随宜定课
· 半日学行半日学解
· 居士功课应专修净土
· 朝暮课诵
· 真实改悔
· 劝持名号
· 念佛功课方法
· 持名宜念六字圣号
· 念佛应念六字圣号
⊙ 莲宗典籍
· 劝持《弥陀经》
· 示《观经》妙行
· 净土五经
·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 《往生论》注
⊙ 称念观音
· 患难病苦应念观音加护
·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 功夫境界
· 净业行持
· 恭敬持诵专修净土
· 劝阅经籍
· 法门当应机
· 示参承知识
· 至诚持经
· 勿废金刚经
· 示提神过失并诫实行
· 谢绝不洁之请
· 急欲见佛之念易着魔
· 发光为魔境
· 见相乃魔境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 勿修观法
· 念佛可度有缘孤魂
· 修净土不求境界
· 希见胜境最易着魔
·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 魔境胜境勘验法
· 不必害怕神鬼祸患
· 勿定往生时间
· 发菩提心方消宿业
· 念佛得病最消业
· 至诚念佛病魔自退
· 患难不必求鬼神
· 念佛去妄之法
· 调治心火上炎
· 念佛之法应适宜
· 遇险应出声念佛
· 随宜念佛勿念《灶王经》
· 谤法亦接引往生
⊙ 临终切要
· 病中开示
· 不往生过失在己
· 往生瑞相
· 临终劝诫
· 不可怕死
· 一心待死
· 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
· 净行人之警鉴
· 往生之相与骨灰制丸
· 临终三大要
⊙ 净业心行
· 佛祖已证明净业
· 法照国师亲蒙授记
·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 回向之义
· 生西方可度尽众生
· 常应礼忏
· 末法决定专修净土
· 修行应具坚定心
· 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
· 随现前际遇念佛
· 力行净土一门
· 严持净戒
· 学佛人之知见
· 真修净业
· 常想一死字
· 凡夫应行凡夫行
· 老实念佛
· 凡夫应念佛
· 凡夫勿妄效大士行
· 随分化人
· 发心为修持之本
· 本分修行
· 开示果报之义
· 劝真念佛
· 戒勿自杀
· 勿求权势
· 因夫弃回心念佛
· 人之成就在少年立志
· 焚钱是去作鬼
· 锡箔源由
· 诫勿出家
· 念佛即消宿业
· 超度以念佛为第一
· 念蒙山度鬼
· 水陆道场
· 梁皇忏法
· 躬行治习
· 勿专事研经
· 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
· 善言行即无财之功德
· 苦节是修净基础
· 念佛尽孝
· 持戒尽孝
·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 念佛治一切病
· 病人念佛
· 念佛解怨
· 佛决不成人之恶
· 军人念佛
· 西方最安全
· 念佛心行
· 对治嗔习
· 治嗔之法
· 力修净宗以免暗祸
· 去文人习气
· 动静一如
· 减略应酬人决不怪罪
· 劝戒习气
· 念经咒不碍一心
· 勿存求速死之念
· 勿妄求十万佛号数
· 量力行持
· 水陆经忏难如法
· 丧事当念佛
· 诫表彰往生事迹
· 八关斋戒
◎ 至诚恭敬篇
· 残经应焚化
· 敬重经咒
· 病房慎供佛像
· 佛旁勿挂照片
· 卧室供佛原则
· 寮房不可供佛
· 破残之像应焚化
· 宝物慎供佛菩萨
· 梵文汉译并无优劣
· 佛号即护身符
· 贴佛号应慎重
· 慎戴佛像佩章
· 塑造佛像诫勿装藏
· 佛形象名号勿做信封图画
· 售香罪福
· 敬重经书佛刊
· 诚敬为修行之本
· 诚敬为学道根本
· 诚敬是修行秘诀
· 诫敬三宝
· 论燃臂香
· 刺血写经
· 述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 诫初发心学佛者
· 祭祖不废箔锭
· 皈敬三宝
· 切勿轻慢三宝
· 谦德之义
· 诫勿轻法
· 皈依应敬慎
· 三宝本义
· 三皈之义
· 述皈依三宝及香敬由来
· 不可令外道混入佛门
· 无正信者切勿引进佛门
· 假善人是佛门之贼
· 学道应正直
· 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 儒门道范
· 祖师德行
· 古德芳规
· 敬惜字纸
◎ 弘法护教篇
⊙ 勖勉淄衣
· 投子禅师之鉴
· 出家标准
· 劝勿出家
· 不可随便出家
· 勿傍僧人
· 叹佛法衰微
· 关帝护法
· 劝专心念佛
· 量力修行
· 不可相信魔说
· 今时不宜行头陀
· 劝韬晦力修
· 叹显荫自负而夭
· 闭净土关规则
· 一心闭关
· 勿争门庭
· 调和法门
· 诫勿妄测圣境
· 济公神通
· 神力度生
· 玉峰法师
· 达摩再现亦只讲因果与净土
· 勿打饿七以寻死
· 斥丛林住持
· 叹释门无人
· 去文字习
· 功成身退
· 勖勉护教
· 国师孝亲
· 诫比丘尼
· 不具道心应还俗
· 千佛衣辩
· 自力了脱
⊙ 弘法利生
· 流通经书
· 白衣流通律藏
· 善书勿示版权
· 道场只备净宗典籍
· 弘法规则
· 弘法应依古制
· 道场只用于弘法
· 借人道场弘法
· 道场只作弘法场地
· 请勿滥建净土道场
· 劝勿勉强弘法
· 随处皆是道场
· 市井即道场
· 应习本土佛法
· 不必游印度寻求未译之经
· 女众勿至道场
· 凡夫应自量弘化方式
· 生西方能利生
· 刊印善书
· 居士非住持法道者
· 弘法著述勿赚钱
· 叹梁启超
⊙ 护法奉教
· 佛嘱护法之意
· 护持正法
· 尊崇正法
· 三宝是众生依怙
· 清世宗护法
· 赞清世宗
· 憨山大师救民事
· 宋相吕蒙正护法
· 宋儒佛缘
· 白居易念佛诗
· 黄庭坚戒杀诗
· 宰相往生
· 宋儒悔悟
· 辅教显正
· 关帝护教
· 幽冥钟由来
· 建造寺塔之义
· 造像功德
· 建造寺塔非为壮观
· 寺院本为老病而设
· 侵占道场恶报
· 阿育王佛舍利塔
· 供养佛舍利的功德
· 佛诞周昭之时
· 观音灵课
· 绕佛之义
· 跏趺坐式
· 高广大床
· 普敬僧尼之义
· 居士应搭缦衣
· 俗人不可建塔
· 吸烟祸害
· 化身之义
· 不必不食油盐
· 勿食五辛
· 善导和尚立化
· 居士之事业
· 好名恶实为修行大忌
· 诫得少为足
· 林则徐居士日课
· 佛教以孝为本
⊙ 道场规制
· 十方丛林规约
· 不必广造殿堂
· 建立道场原则
· 道场宜小
· 弘化应简朴从事
· 乱世建寺招祸
· 灵岩山寺净七规则
· 灵岩道范
◎ 挽救劫运篇
⊙ 劝止杀业
· 佛菩萨示现异类中
· 杀生是轮回之本
· 食肉者变为畜生气质
· 佛是大医王
· 对放生的误解
· 丧祭决不可杀生
· 诫食肉边菜
· 慈念可令毒虫远离
· 戒杀放生乃济世之本
· 亲历屠戮
· 吃素人勿食鸡蛋
· 介绍素食之理
· 吃素方可避免灾难
· 吃素即不食父母肉
⊙ 诫欲戒淫
· 常念观音
· 节欲素食为养生之道
· 劝少年恪守道德
· 保身节欲
· 劝诫色欲
· 不净观法
⊙ 劝善进德
· 随意而安
· 乐天知命
· 美满人生的修养
· 成功的基础是不轻忽小事
· 糟践米谷最折福寿
· 阴间罪罚
· 贪污公款皆遭恶报
· 居官应行善政
· 乱世勿从政
· 写字不可潦草
· 小麦最滋补
· 慎吃冷食
· 相法易行功德
· 风水好不如心好
· 决不冒昧赞叹风水术
· 看相与医生最易劝善
· 救人病苦回向往生
· 以医弘法
· 医生应劝人吃素
· 良医定得善报
· 诫医生行菩萨道
· 医生之责
· 教诲囚犯
· 劝教孤儿
· 贫儿教育
· 佛教办学原则
· 教师之职责
· 即军事为佛事
· 除暴安良
· 诫诲军官
· 保护人民
· 诫法律工作者
· 劝兴善举
· 《易经》是立身行道之书
⊙ 因果家教
· 误己子女亦损阴德
· 报通三世,生子四因
· 儿女之缘
· 家教妙法
· 教育子女的方法
· 孩童学佛的基础
· 教子当熟读善书
· 不可偏爱子女
· 教坏儿女责任在父母
· 不宜严责小孩
· 调治儿童偷窃的办法
· 取名之中的寄望
· 人一生成败在少年培养
· 勿令儿童做演员
· 聪明人要有谦德
· 抵制洋货
· 洋化之弊
· 聪明人当常怀敬畏
· 少年当自强
· 勤学方有成就
· 以诚转变浪子
· 周济亲戚
· 万勿强制他人
· 随缘教化
· 以平心处理家事
· 孝友理家
· 修行还是在家好
· 出家反为滞碍
· 诫勿出家
· 居尘学道
· 为僧不易
· 出家非一无所事
· 诫告初成家者
· 父母乃儿女之模范
· 世有贤母方有贤子
· 母教最要
· 诫妇女装饰艳丽
· 妇女以相夫教子为本分
· 劝出嫁女
· 妇女不可出家
· 自誓受戒
·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
· 劝念观音以求佳婿
· 妇女念佛方有成就
· 教化子女修道
· 嫁女择人之标准
· 女子应性情柔和
· 教女最要
· 敦伦之义
· 家教是救世要务
· 忠义是人道之本
·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
· 护国息灾的根本方法
◎ 经法疑伪篇
· 不可篡改《无量寿经》题
· 斥龙舒之误
· 龙舒往生
· 不可改经
· 佛经非佛弟子能著述
· 白话解经原则
· 叹彭绍升之失误
· 评慧明禅师
· 斥欧阳竟无魔说
· 破各宗经典即魔
· 护法宜躬行
· 无在世之祖师
· 佛经无高下
· 学净土不宜固执
· 遗漏经文成大罪过
· 丁福保之误
· 观经嘉祥疏为日人伪造
· 印祖不敢注经
· 对伪经不必理会
· 斥妄称佛祖示现者
· 祖师应化以凡夫自居
· 大妄语决堕地狱
· 大悲咒像辨析
· 五会念佛辩
· 白衣神咒
· 尊重汉译原文
· 谤书应烧或让人知之
· 念伪经有罪过
· 伪经伏灭法之祸
· 外道谤法惑人
· 伪经不可刊行
· 不可流通伪经
· 伪经当焚之
· 评法藏其人
· 施送伪经有罪
· 伪经灭法
· 伪经疑误众生
· 造伪经罪大弥天
◎ 邪法惑世篇
· 邪魔狂态
· 佛祖决不教人炼气功
· 炼气功祸害非小
· 现妖通食肉乃魔法
· 食肉毁佛即魔
· 倡导各宗教同等即魔
· 决无在世之祖师
· 毁谤佛戒以盲引盲
· 劝舍邪归正
· 决不与妖术校量
· 妖术令人疯癫
· 乩书施人有罪
· 对外道不置可否
· 外道之妄
· 乩皆灵鬼降临
· 切勿赞同扶乩
· 扶乩决非正法
· 许止净不受乩惑
· 不必与外道较量
· 魔鬼附体之态
◎ 五宗略论篇
· 参禅法要
· 禅宗不是学口头禅
· 禅应实修
· 禅非彻悟不能了脱
· 禅非小根人所行
· 参禅的基础
· 禅宗证悟甚难
· 切勿轻易注解坛经
· 以禅自命之弊
· 现身成佛乃理性
· 密宗不如念佛稳当
· 念佛法门最稳当
·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 学密者每每着魔
· 现身成佛谈何容易
· 不可冒充阿阇黎
·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 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
· 禅密不可妄学
· 喇嘛做佛事亦吃素
· 今人非现身成佛之机
· 大愚以凡滥圣之妄
· 神通令崇奉者倒霉
· 败坏密宗之现像
· 法门须量力而修
· 自力了脱之难
· 相宗之弊
· 法华三昧非今人能修
· 诸经略论
· 五宗分析
· 净土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 佛法修持不过禅净二门
· 念佛宣言
· 佛教兴衰略述
· 楹联偈颂选录
◎ 印祖道德篇
· 印祖自述
· 自述形迹
· 力诫不可列为莲祖
· 净宗无承传之祖师
· 不敢承认是莲宗祖师
· 诫勿虚誉
· 勿誉为净土宗匠
· 勿妄言古佛再来
· 勿拟弥陀再来
· 勿称净宗泰斗
· 勿与莲祖同列
· 勿誉菩萨示现
· 切勿虚誉
· 自谦非善知识
· 誓不收徒
· 决不收徒
· 奸商果报
· 礼育王舍利感应
· 诫用原稿及相片
· 照相皆为耗费信施
· 奉行祖训即佛真子
· 调治劣僧
· 诫作传记
· 年节何须贺卡
· 力斥妄誉
· 撕毁传记
· 不愿留下虚名
· 决不做传记
· 决不标榜
· 不敢为师
· 耻留空名
· 不做导师
· 晚年功课
· 自认庸劣
· 印善书令人知因果
· 劝济贫病
· 不敢慢法
· 礼敬僧宝
· 皈依非只皈依某师
· 亲证三昧
· 虚怀谦逊
· 厚德无私
· 力行赈济
· 赈灾决不化缘
· 劝女人勿存首饰
· 化度张子之虎
· 与德森法师的遗书
· 致德森法师之遗书
· 弘法芳规
· 以身示教
· 沙门本色
· 严禁礼己
· 决不募缘
· 不妄用钱
· 不蓄钱财
· 不贪财物
· 持大悲咒之始
· 大悲咒水持法
· 大悲水治虫
· 大悲香灰
· 决不离苏避祸
· 宁死不避祸
· 耻闻祝寿之名
· 深恶祝寿
· 惜福克俭
· 《文钞》非己杜撰
· 虚度八十尚未相应
·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 印光大师文钞简编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 印光大师永思集(陈海量居士编)
·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南亭居士等)
(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即大便),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既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以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者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药师》、《法华》、《楞严》、《华严》、《普贤行愿品》等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则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及后列《临终三要》,自知。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念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爱儿女,虐待婢仆;或属填房(即后母),虐待前房儿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后有信来,以此见寄。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至过劳也。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岁次壬申(公元1932年)立冬日常惭愧僧古莘释印光书,时年七十有二。 (续编上册《一函遍复》)
净业行持篇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藕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上册复袁福球居士书)
般舟三昧非今人可行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三编上册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绝少证三昧者
念佛以信愿为主,有真信切愿,决定得往生。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以能证念佛三昧,现生便已超凡入圣矣,切勿等闲视之。& (三编上册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一心念佛必证三昧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为因地心,当必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定登上品,但办肯心,决定成就。然世人念佛者多,证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单提,故致心与佛难得相应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决无不得之理。(增广上册复法海大师书)
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三编上册复夏寿祺居士书)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人,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人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三编上册复徐志一居士书)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续编上册复幻修大师书)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续编上册复杨炜章居士书)
专杂二修&&&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专修圆修分析
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示间断夹杂
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增广上册复濮大凡居士书)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增广上册复邓新安居士书)
应专礼念弥陀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上册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一门深入不废余门&&&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人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力一边。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增广上册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人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 (三编上册复沈授人居士书)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 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
不得受用,又如人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所供佛菩萨像,画者雕者皆可,但须以此像作真佛视,自然得福得慧,若仍作纸木等视,则必至折福折寿矣。& (三编上册复沈授人居士书)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三编上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总之生死心切,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下册开示五则)
“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
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增广上册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增广上册复法海大师书)
净宗朝暮功课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晶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 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增广上册与陈锡周居士书)
十念记数念佛法
“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增广上册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 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增广上册与谛闲法师书)
在俗随宜定课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矣。
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 (增广上册复陈慧超居士书)
半日学行 半日学解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 (增广上册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居士功课应专修净土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施食、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大忏悔、蒙山。汝言《禅门日诵》经咒甚多者,不知乃朝暮课诵外之附录者,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汝之所说乃见异思迁,虽是好心,实为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何经何咒不称赞其功德殊胜?依汝知见,则看此经必废彼经,持此咒则废彼咒,以力不能兼顾,势必如此,是尚得名为明理真修之士乎?再推广言之,汝若遇参禅者赞禅而破斥净土,必至随彼参禅。及他天台、贤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识提倡,必至舍此修彼,不知汝是甚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业深智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定向驴胎马腹里去。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无正智,颇有修行之痴福,以兹享彼痴福便造恶业,一气不来,直人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况得知净土法门乎?汝看光《文钞》作么生解?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增广上册复周智茂居士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巳,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光何能特订一章程令人依从乎?天下丛林均照《禅门日诵》,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弥陀经》,固不宜执著而论,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 (续编上册复陈慧新居士书)
大教东传,垂二千年,若缁若素,各随性之所近而为修持,虽修持法门种种不一,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超荐孤魂、求生净士,实为大宗。以故古德于诸经咒、诸法门中,择其要者,订为“朝暮二时功课”,俾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报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广佛慈,以尽己诚。其道固彻上彻下,其益亦冥阳靡遗,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净之道场,无不奉为定章。(三编下册《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以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 “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增广上册复周智茂居士书)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之言乎?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增广上册复崇明黄玉如书)
念佛功课方法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早时功课。吃早饭毕,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劳过,& 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即已。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人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了,此种人十有九人皆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三编上册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持名宜念六字圣号
念佛宜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即阿弥陀佛),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工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 众生之心,须用种种善法调治,譬如吃饭,须用菜蔬佐助。& “唯刻期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咒皆不持诵”,然亦不可并礼拜、发愿全废之。除打七外,照常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三编上册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应念六字圣号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三编上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劝持《弥陀经》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增广下册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三编下册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最易受持,由是古人列为日课。无论若宗、若教、若律,& 皆于暮时读诵,是举天下之若僧若俗,无不以净土为归者。& (增广下册《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故古人列为日诵,欲其家喻户晓,咸沐法泽也。由是诸善知识,各为注释,若揭日月于中天,固已无义不显,无机不摄矣。& (增广下册《阿弥陀经直解》序)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 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藕益之《要解》。& (增广下册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其有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期近则登不退地,远则圆成佛道者乎?而况六方诸佛普利众生,释迦本师得无上道,无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妙无以加。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实如来大畅本怀之圆诠也,有缘遇者,,即是多善根因缘。& (增广下册&西方公据》重刻序)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 《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 《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愿王所说之益,系举其胜者,将谓《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 (三编上册复胡宅梵居士书二)
示《观经》妙行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人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人圣证不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晶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 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
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须知法身人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增广下册《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
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晶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
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
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校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续编下册《净土五经》重刊序)
净土法门缘自《华严》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其预会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预会,况凡夫二乘乎哉?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未来尽,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特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圭峰造《钞》,为之弘阐,又为四十卷全经制《疏》,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大矣哉,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咸资乎此,虽欲赞扬,穷劫莫尽。& (三编下册《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往生论》注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辨,何克臻此?& (增广下册《往生论注》跋)
患难病苦应念观音加护
眼疾尚未愈,而热无避处,又加时疫,此众生同分恶业所感。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疫疠消灭,果能恳切志诚,决定有大效验,即汝之眼疾,亦当由宣布此语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虽菩萨大慈,非不肯救济,但以彼心不真切,决难感能。(三编上册复周伯道居士书十四)
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时疫流行,妻子罹病,当令彼等各各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汝若会念大悲咒,当 加持大悲水令服,自可痊愈,正不必汲汲于医疗也。(续编上册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汝父摇头之病,乃示不能痊,由念佛可痊愈之迹。汝欲完全好,也有法子,汝与慧贞及汝妻三人,至诚念观音求加被,果真至诚,决可痊愈,以父子天性相关故也。民十年(1921年),黄涵之与其妻吃长素,其母八十一,劝吃素,不开口,备素菜,则不吃菜,吃白饭。光令代母忏悔,不一月而即吃长素矣,天性相关,至诚必有感动佛菩萨者。(续编上册复江有朋居士书)
阁下之病,由于一向好胜,故每每因气受病,此其一。又以天性聪明,故带聪明人 习气 ,致于女色,不加撙节,再加以忿怒之火不时而起,譬如双斧伐孤树,已危险之极。又用同善社不良善之坐法,则又为病苦之肋缘,以致种种现象皆由之而生。今若肯依清心寡欲,摄心念 佛之法行之,久面久之,宿业消灭,善根增长,一切失眠、鼻梁颤动等,当皆逐渐消灭矣。当先看《嘉言录》中修持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绵绵密密,长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尔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虽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则决不可得。凡事均以诚为本,修持可不用其诚而欲得愈病灭苦之利益乎?又若习气深厚,尤当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菩萨救苦心切也。(续编上册与胡作初居士书)
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改迁善,敦笃伦常,至 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倘肯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不药而愈矣。目今时局,危险万分,战事若发,全国无一安乐处所,即兵不到之处,土匪之祸,比兵更烈。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除此之外,别无良法,小灾当可逢凶化吉,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或生西方,或生善道。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益,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贫贱之帐本。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续编上 册复念佛居士书)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三编上册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
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当令志脱吃长素,日常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必有感应。早晚念佛若干,念观音若干,此外从朝至暮专念观音(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而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楞严经》观音谓: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妻者,求得贤善之妻也),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 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如是乃至包括一切所求在内)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尚可求而得之,况其余之小事有不能得乎?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三编上册复秉初和尚 书)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专念。未发心人即令志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三编上册复周伯道居士书十五)
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续编上 册复殷德增居士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 之辅弼也。弥陀是主,观音是宾,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善会其意,即可无疑。(三编上册复丁普瀞居士书)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可之理乎?& (三编上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校?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 (续编上册复念佛居士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檠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 (三编上册复传度和尚书)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著?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著而死执著,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 (三编上册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校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 《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 《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 (第二十八参),& 《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 《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它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校量乎?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三编上册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荫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 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藕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而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使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人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何胜悲哉!以故修净土之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故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人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增广上册与徐福贤女士书)
恭敬持诵专修净土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 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人来言:& “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
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人《清藏》,谭埽庵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余言。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
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拔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
吾昔谓汝与师殿已能彻底信向净土法门,及观汝问徐君诸稿,则又欲持咒,又欲研究戒学,以密咒功德,净土中无此称述,便中心漾漾,毫无定见。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吾与徐君言,祈彼极力开示,以尽法门师友之谊。师辰殳以密宗气冲尘沾,皆获解脱,净宗无此等益,何不观五逆十恶,临终狱现,念佛数声,即获往生乎?又何不观《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乎?若谓有胜此者,便欲废此修彼,何不体贴佛祖千经万论殷勤丁宁之至意乎?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至于居心行事或恐过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觉,当详阅《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则,心心念念无或逾越矣。倘尤恐鉴察不及,当取孚佑帝君“功过格”,著实行去,则超凡人圣,断惑证真于震旦国中,当推君为第一矣。& “功过格”乃明云谷禅师传袁了凡者,切不可谓其落索而藐视之。(增广上册复邓新安居士书)
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三编上册复 周志茂居士书七)
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绝难透彻乎?& (增广上册复周智茂居士书)
法门当应机
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兼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故特开净土法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世有好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修习,其意虽亦甚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用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 (增广上册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示参承知识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人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人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撸,岂能免于沉溺?& (增广上册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汝问何经最好,不知一切大乘经均好,汝能一一受持否?既不能遍持,则即长持《金刚》、《心经》、《弥陀经》、《大悲咒》,皆无不好。但须志诚恭敬,则功德大,否则或有功德,或有罪过,以心不虔诚,或致亵渎故也。又须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终日常修无间之功课,则以如来万德洪名,熏自己之业识心,久之久之,自可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矣。& (三编上册复叶址芬居士书二)
勿废金刚经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净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 (三编下册复慧海居士书五)
示提神过失并诫实行
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志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花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花,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花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行愿品》、《普门品》、《金刚经》均宜受持,或日各持一遍,或日持一种,相间轮流,& 《楞严咒》学否均随意。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
汝母能吃素否?切勿以血肉奉亲为尽孝,割他人之股以行孝是名大逆,况杀命乎?自己亦应戒杀吃素,若谓在商场中诸凡不便,此系口腹之心未忘,若不图美味,则青菜咸菜一、二种,彼岂不许汝办?所言妄语,不得一概,若无关紧要,则尚无大过,若有关系,致人误事,则断断不可。重者既不行,轻者又何为而特行乎?故知名之曰“妄”,完全是从妄心中发出故也。& (三编上册复杨慎予居士书)
谢绝不洁之请
素食不洁之菜馆,吃素人当永断此种饮食交际,彼若或请,直以不清洁辞之。亦免既受人请,亦不能不请人之冤枉靡费,彼以无理之礼请,不去有何对不起?& (续编上册复念佛居士书)
急欲见佛之念易著魔
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人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霹,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增广上册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发光为魔境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人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 《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人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慨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 (三编上册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见相乃魔境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崩坏2荧光眷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