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 兵力对比谁是胜利者

首先题主要明确一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解放区到底哪个更有钱?答案是中共。中共把地主阶级整个砍了,省去了收税的中间环节,架设基层政权直接收农业税,连人民币最早都是粮本位的货币 &b&( &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h8Q2a3CYYJodSpE80K_lAqrOvfblTNbjurMcpp2hhoFTtd3eGlixCqcVOn8IG8owKDIuKI5YGVg1O8aud_MrP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粮本位&i class=&icon-external&&&/i&&/a&&/b&是中共早期以粮食和棉花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比如网上可以查到1949年中共财政收入304亿斤,支出567亿斤 &b&)&/b&。而国民政府只能靠长江出海口的关税。也就是中共比国民政府还有钱。&b&如果你不知道中华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中共解放区还低,那你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国统区的经济先崩溃。&/b&&br&&br&&br&&b&在双方都有巨大军费支出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更低的民国政府经济先崩溃是理所应当的。国民党拿着美援和关税,1946年尚能维持攻势,攻势维持了没几个月军饷花完了,就开始印钱,然后开始抢银行,最后开始发金圆券,依然堵不上军费这个大窟窿。&/b&到了1948年战争进入最后大决战时,为了筹措军费,国军清查了全国银行,也仅仅搜刮到2300万美元。后来发布金圆券将全国黄金,白银和外汇都搜刮起来,依然不够用。到了渡江战役爆发前,丢了半壁江山的中华民国财年的税收干脆腰斩,跌到9000万美元。见下图↓(折合25亿斤)&img src=&/bea2dbcb525def23c44f700_b.png& data-rawheight=&127& data-rawwidth=&5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7& data-original=&/bea2dbcb525def23c44f700_r.png&&而史料记载同期中共光东北局一家的税收就一百多差不多接近200亿斤的水平,在物质基础上完全碾压对手,从来没愁过军粮。&b&两方国力对比如此悬殊,你觉得渡江战役还有悬念吗?&/b&(事实上渡江战役确实没怎么打,一渡江对面就崩盘了)&br&&br&&b&等到1949年解放军占领全国的时候,拥有4亿人口的新中国当年财政收入高达304亿斤。是1946年拥有3亿人口的全盛时期的国民政府的整整4倍。&/b&折合白银差不多2亿两,超过了清末光绪年间的岁入水平,国民政府之腐败,税收效率之低下,可见一斑。&br&&br&实际上,根据已有的资料,中共解放区早在财年,全面内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光实物粮食的征收能力就达到47亿斤(北满26亿斤,山东11亿斤,华北解放区8.6亿斤,西北解放区2.2亿斤)。公粮占整体税收的比例各个解放区差异很大,一般在1/2~2/3浮动。中国是农业国,咱保守估计,就按2/3算,中共解放区1947的财政收入也能达到80亿斤的水平,而同期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2亿美元(折合粮本位货币60亿斤)。&b&也就是说早在三大战役爆发前,共军被国军追的满地图跑的1947年,中共其财政收入就远超过南京国民政府了,这就是举国体制+土地改革的威力。 &/b&&br&&br&&b&换句话说,1946年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一个人意识到,&u&包括共产党自己都没意识到&/u&,当时3亿人口的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低于1亿人口的中共了……
中华民国面对的根本不是什么几个月就能剿灭的土匪,而是抗日敌后根据地冒出来的一个拥有1亿人口、军费比它还高的准社会主义超级大国……&/b&&br&&img src=&/08dacbec517f29bfb771a0a57b3ff14a_b.jpg& data-rawheight=&348&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08dacbec517f29bfb771a0a57b3ff14a_r.jpg&&&br&高帅富的国民党出于对无产阶级穷逼的轻蔑,很可能一直不屑于了解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情况。假如当年蒋介石手里有国共两党的财政数据的话,我相信他肯定会和谈的。&br&&b&&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U26LrtfEK4NWxrBWOP_XqoxAFKg0eqXQLoHQ18ZdDlg0lap-THMqem2z6so21aT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i class=&icon-external&&&/i&&/a& ——《三体III·死神永生》&/b&&br&(正文完)&br&&b&--------------------------------------------------------------------------------------------------&/b&&br&&i&附言:&/i&&br&讨论区有一些朋友提到了我党在进军北满之后捡到一些关东军掉的武器。我不认为这是重点。&b&因为&/b&&b&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后勤就是钱。&/b&不信我们可以算算1949年的TG党军费支出情况--当时中央财政1949收入304亿斤支出567亿斤&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IM86ZR7QzlnbQGCPh1MUiyFfR4a2X-yvsxA8C7tcLng2NFcuQ1tAvl-FqAWZ3SvUdeGadJlrkFIvpg8YYcnpF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来源:粮本位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其中军费占比60% &a href=&///?target=http%3A///special/junfe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来源:中国历年军费一览&i class=&icon-external&&&/i&&/a&,人民解放军数量约不到500万,通过以上数字&b&不难算出,战争状态下,每供养一名解放军士兵,需要高达&u&7500斤&/u&的税收。&/b&实际上国共内战期间,共产党也是得印钞票来平衡财政赤字的(注意前面数据,1949中共财政赤字200多亿),只不过没KMT印法币印的那么厉害,解放区的经济已经到了极限,也出现了轻度的通货膨胀。如果共产党没有这么高效的耕战体系来提供军粮和军饷,那经过解放战争3年的持久战之后肯定会被南京国民政府活活拖死!最后是解放区的经济先崩溃。 那中共捡的武器越多只能死的越快~,因为己方士兵在经济崩溃后会大批大批带着武器去投降~~ &b&从这个角度看,也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各国毛派武装想复制中国经验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b&因为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即便是中共也是通过3年的持久战活活把南京国民政府耗死才取得的胜利。而这跟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有关(农业国GDP,敌后解放区有1亿人口),不具有可复制性。&br&----------------------------------------------------------------------------------------------------&br&后记:首先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9f7177cdcc7ea506bfc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哲& data-hash=&9f7177cdcc7ea506bfcb& data-hovercard=&p$b$9f7177cdcc7ea506bfcb&&@王哲&/a& 的认真细致。 对这一崭新角度进行了进一步考证。
根据他的考证,按照&b&&u&法币粮价&/u&&/b&进行计算,1946年的国民政府财政收入是150亿斤。&br&
而我是通过&b&&u&美元粮价&/u&&/b&来计算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的(1950年小麦价格是1.89 美元/蒲式耳, 一蒲式耳等于27.216公斤”),最后得到1946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是60亿斤。因为法币这东西一天一个价,而且在不同地区币值还不一样,在离印钞机越近的省份贬值越快,我实在懒得去普查,所以直接用美元去算了。&b&&u&(60亿斤还是150亿斤的分歧在于,按美元粮价算还是按法币粮价算)&/u&&/b&&br&至于年解放区的财政实力,根据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eef321ae3657978faed9&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田中太郎& data-hash=&beef321ae3657978faed9& data-hovercard=&p$b$beef321ae3657978faed9&&@田中太郎&/a& 提供的资料&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国共内战时期中国经济会全面崩溃而中共占领区的经济却相对平稳? - 田中太郎的回答&/a&&br&中共的粮食税是占财政收入的40%!而财年的共产党,实物粮食征收了47亿斤,占比40%意味着我党财政收入总额折合120亿斤,按美元粮价算是同期国府的两倍,在物质基础上完虐对手,具有绝对的实力优势,即便按不靠谱的法币粮价算也接近国府的财政收入了。&b&&u&(80亿斤还是120亿斤的分歧在于,粮食税到底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多大比例)&/u&&/b&&br&——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1934年黄金十年期间,国民政府的总收入是200亿斤也是有据可查的,因为当时法币的币值还算稳定,比较起来比较准确(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918,111,034元。当时小麦每斗一元七角,小米每斗一元五角) 1946年的国统区经过战火洗礼,收入肯定比这个低&br&总之,战争这种事情是高度唯物的,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绝对不能离开物质基础去空谈,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提出一个崭新的思考角度,欢迎大家尤其是史学界专业人士就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以这幅图结尾吧&img src=&/0344abcdbb6c896a34e777_b.jpg& data-rawheight=&587& data-rawwidth=&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5& data-original=&/0344abcdbb6c896a34e777_r.jpg&&&br&PS&br&&p&&a href=&///?target=https%3A///f2f%3Ft%3DAQAAAPgQcrF88qJHzt1fq%252BOPVsQ%25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f2f?&/span&&span class=&invisible&&t=AQAAAPgQcrF88qJHzt1fq%2BOPVsQ%3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首先题主要明确一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解放区到底哪个更有钱?答案是中共。中共把地主阶级整个砍了,省去了收税的中间环节,架设基层政权直接收农业税,连人民币最早都是粮本位的货币 ( 是中共早期以粮食和棉花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比如网上可以查…
谢邀。&br&&b&宋代皇帝有遗传性高血压。&br&两宋,尤其是北宋皇帝的死亡原因大多是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疾病。&/b&&br&&br&&ul&&li&太祖:&img data-rawheight=&401& data-rawwidth=&200& src=&/53d9f1e576b6b1f442bdfeddb61fb2f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li&&/ul&谈到太祖的死亡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烛影斧声”,认为赵匡胤是被其弟赵光义弑杀篡权。而“烛影斧声”目前的最早来源是宋仁宗时期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称《长编》)作者李焘认为此说不足征信,但是为了共后世辨别真伪,他还是把此说收入了《长编》之中,后世司马光、章惇、毕沅等人皆力主“烛影斧声”实属子虚乌有,但多数读史之人因为此段语言暧昧不清,事件扑朔迷离而对此说津津乐道,于是“烛影斧声”便成了历史上的谜案之一。&br&&b&但近年来,学界有种倾向,认为宋太祖是突发急性脑溢血死亡。&/b&&br&我们逐一分析:&br&首先,太祖体胖,尤其中年后贵为九五,更是缺乏运动;&br&其次,太祖嗜酒,《长编》中屡屡记载太祖置酒某某殿,太祖大宴群臣,常常“酒酣”、“醉”、“大醉”等语,即使死亡当夜,太祖仍在饮酒;&br&再次,现代医学证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般在隆冬初春时节,天气的突然变化极易引发脑血管病,而太祖死于冬十月癸丑,时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br&&b&这些都是太祖可能死于突发脑溢血的因素,但其死亡之谜历来众说纷纭,这里只提出一种观点,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并不作为定论。&/b&&br&&br&&ul&&li&太宗&/li&&/ul&&img data-rawheight=&508& data-rawwidth=&325& src=&/e3d25d9fe1ad47add708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太宗的直接死亡原因是“高梁河之战”中箭后伤口处理不恰当,箭疮常年不愈,最后引发败血症死亡。&br&《长编》卷三五三 神宗元丰八年三月:&br&&blockquote&(神宗)一日語及遼事,曰:「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遼兵追之,僅得脫,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皆陷沒。&b&上股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云。&/b&&/blockquote&&b&但是太宗本身的高血压症状在历史中也屡有记录:&/b&&br&《长编》卷一七 太祖开宝九年六月:&br&&blockquote&王性仁孝,上雅鍾愛,&b&尹京十五年,庶務修舉&/b&,上數幸其府,恩禮甚厚。&b&嘗疾病,殆不知人&/b&,上亟往問,親為灼艾,王覺痛,上亦取艾自灸,&b&自辰及酉,王汗洽蘇息,上乃還。疾良愈,復往視之,賜以龍
鳳氊褥&/b&。&/blockquote&&b&这是明显的突发中风,是高血压患者过度劳累后常见的突发疾病。&/b&艾灸六个小时才使得赵光义病情好转,因为治疗及时,并未引发偏瘫半身不遂的症状。再看后来太祖赐赵光义“龙凤毡褥”的情况,应是中风后半身血液不畅导致的畏寒症状。&br&&br&&ul&&li&真宗&/li&&/ul&&img data-rawheight=&352& data-rawwidth=&300& src=&/15fdf51f54cca26f75a4c7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宋真宗是两宋历史上第一位可以确定的死于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病的皇帝。&/b&&br&真宗第一次发病是在天禧三年十一月祭祀南郊之后,“得风疾”(《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这是在寒冷郊外受凉且受到劳累引发的中风。&br&第二次发病是在天熙四年中春,《长编》卷九六
天禧四年九月:&br&&blockquote&丙辰,復御崇德殿視事。&b&上自中春不豫,止視事於長春殿。&/b&至是,聖體和平,始御前殿。&/blockquote&从中春发病,到九月略有恢复,期间半年多的调养,是高血压中风症状常见的周期。&br&但是到了闰十二月,真宗病情突然加重,《长编》卷九六
天禧四年闰十二月:&br&&blockquote&&b&上久不豫,前二日,因餌藥泄瀉,前後殿罷奏事&/b&。&b&乙亥,力疾御承明殿,召輔臣語其狀&/b&,因諭以盡心輔導儲貳之意,&b&出手書一幅付之&/b&,其略曰:「朕近覺微恙發動,
四體未得痊和。蓋念太祖、太宗創業艱難,不敢懈怠,憂勞積久,成此疾疹。今皇太子雖至性天賦,而年未及壯,須委文武大臣盡忠翊贊。自今要切時政,可召入內都知會議聞奏,內廷有皇后輔化宣行,庶無憂也。」……自是聖體漸平,&b&凡旬浹乃復常焉&/b&。&/blockquote&这次发病非常严重,已经有了&b&语言障碍&/b&的症状,以至于真宗不得不以纸笔和群臣沟通。语言障碍,无法说话,是高血压引发中风的常见症状,并且反复发作。&br&之后一直到三年后的乾兴元年二月,真宗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已经半身不遂,无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直至当月去世。《长编》卷九八
乾兴元年二月:&br&&blockquote&甲寅,對宰相于寢殿之東偏。&b&上不豫,浸劇。&/b&宰相進曰:「聖體未和,過於憂軫,無乃以皇太子春秋尚富否?」&b&上頷之數四。&/b&宰相又曰:「皇太子聰明睿智,天命已定,臣等竭力奉之,況皇后裁制於內,萬務平允,四方向化。敢有異議,乃是謀危宗社,臣等罪當萬死。」&br&……&br&戊午,上崩於延慶殿。&/blockquote&综上可以看出,真宗发病多是脑血管病多发的冬天和初春。&br&&br&&ul&&li&仁宗&/li&&/ul&&p&&img data-rawheight=&369& data-rawwidth=&245& src=&/652b81ec39a4ef9f7ef5ad2b9a36757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5&&仁宗患脑血管疾病时语言障碍症状的特征也十分明显。&/p&&p&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p&&blockquote&&p&仁宗至和间不豫,昏不知人者三日。&/p&&/blockquote&后有所好转。但到了嘉佑元年,再次发病,《长编》卷一八二
嘉佑元年正月:&br&&blockquote&春正月甲寅朔,上御大慶殿受朝。前一夕,大雪,至壓宮架折。上在禁庭,跣足禱於天。及旦而霽。百官就列,既捲簾,&b&上暴感風眩,冠冕欹側,左右復下簾。或以指抉上口出涎&/b&,乃小愈,復捲簾,趣行禮而罷。&/blockquote&这次情况也比较严重,在朝贺大典的过程中发病,以至于衣衫不整,口水横流,做出了严重失礼的事情,这次大典也因为发病也草草结束。&br&直到数年后,《长编》卷一九八
嘉佑八年三月:&br&&blockquote&&p&辛未晦,上暴崩於福寧殿。是日,&b&上飲食起居尚平寧,甲夜,忽起,索藥甚急&/b&,且召皇后。皇后至,&b&上指心不能言&/b&。召醫官診視,投藥、灼艾,已無及。丙夜,遂崩。&/p&&/blockquote&夜晚突发脑血管病,不能说话,最后医药罔效,驾崩。&br&&br&&ul&&li&英宗&/li&&/ul&&img data-rawheight=&435& data-rawwidth=&325& src=&/3b8fadc9b18ecc905aa022a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5&&宋英宗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不到五年,他的高血压症状还是比较严重的,发病也早,去世也早,死亡时仅有36岁。&br&英宗即位后仅仅三年就发病,《长编》卷二百八 治平三年十一月:&br&&blockquote&(十一月)戊午,帝不豫。&br&……&br&十二月,先是,&b&帝久服藥&/b&,監察御史裏行劉庠奏請立皇太子,帝不懌,封其奏。一日,宰相韓琦等問起居退,潁王出寢門,憂形於色,顧琦曰「奈何?」琦曰:「願大王朝夕勿離上左右。」王曰:「此乃人子之職。」琦曰:「非為此也。」王感悟去。&b&帝自得疾不能語,凡處分事皆筆於紙。&/b&&br&
辛丑,&b&帝疾增劇&/b&,輔臣問起居罷,琦復奏曰:「陛下久不視朝,中外憂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眾心。」&b&帝頷之&/b&,&b&琦請帝親筆指揮&/b&,帝乃書曰:「立大王為皇太
子。」琦曰:「必潁王也,煩聖躬更親書之。」&b&帝又批於後&/b&曰:「潁王頊。」琦即召內侍高居簡授以御札,命翰林學士草制。學士承旨張方平至榻前禀命,&b&帝憑几出數語,方平不能辨,帝以手指畫几,方平因請進筆書所諭,遂進筆,帝書&/b&「來日降制,立某為皇太子」十字,&b&所書名不甚明&/b&,方平又進筆請之,帝再書「潁王」二
字,又書「大大王」三字,方平退而草制。&/blockquote&英宗的病情相当严重,首先是失去了语言功能,对话只能靠点头摇头表示,复杂的对话必须用纸笔。而从此段记载来看,他似乎也有半身不遂的症状,因为“所书名不甚明”——已经无力书写了。&br&到了治平四年正月,病情加重,医药罔效,于大年初八驾崩,年三十六。&br&英宗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br&&br&&ul&&li&神宗&/li&&/ul&&img data-rawheight=&304& data-rawwidth=&200& src=&/bf5c5a02b5dbed8cf2650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神宗少年即位,年轻气盛,有意励精图治,大胆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但无可奈何,熙宁九年王安石二次罢相,新法开始陆续废止,神宗逐渐向旧党妥协,这怎么能不让他焦虑和愤懑?&br&高血压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发病,《长编》卷三五一
元丰八年正月:&br&&blockquote&春正月戊戌,上寢疾。&br&……&br&己亥,詔不視事五日。……&b&上不能言,首肯之。&/b&&br&……&br&(二月)癸巳,&b&上疾甚&/b&,遷御福寧殿東閤之西間。三省、樞密院入問聖體,見上於榻前。王珪言去冬嘗奉聖旨,皇子延安郡王來春出閤,願早建東宮。凡三奏,&b&上三顧,微肯首而已&/b&。又乞皇太后權同聽政,候康復日依舊,&b&上亦顧視肯首&/b&。&/blockquote&这一个月的时间,神宗的语言障碍病情是不断加重的,之前尚“首肯”(点头),之后就只能“微肯首”了……&br&三月,神宗抱憾病亡……&br&是什么让神宗病情不断加重的呢?除了壮志未酬的愤懑之外,还有就是有人在他患病期间不断地激怒他,《长编》卷三五二
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引《哲宗实录辩诬》卷第一:&br&&blockquote&太子未建,中外洶洶。&b&皇弟雍王顥問疾,輒穿帳徑至皇太后所語,見宮嬙不避,神宗數怒目視之,顥無復忌憚。&br&&/b&&/blockquote&高血压病人忌怒,而偏偏皇弟赵颢逗留宫中,视病重的皇兄为无物。神宗不得语,只得怒目而视,有怒气本已无益病情,有怒气而无法发泄更是大害于病情!皇弟赵颢其心可诛。&br&&br&&ul&&li&哲宗&/li&&/ul&&img data-rawheight=&346& data-rawwidth=&295& src=&/ddc075efa5450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5&&哲宗死于肺结核,《蔡惇直笔》:&br&&blockquote&哲宗少年,即染疾咯血,且极讳病。二三年间咯唾不能进唾壶,只使左右内侍以帕子承唾。唾皆有血,内侍随唾入袖,不容人知,无敢泄其病症。国医诊视,不许言气虚弱,养成瘵疾,终不可治。&br&&/blockquote&但是查其生平,似未发现哲宗有高血压类的疾病。也难怪,哲宗不到25岁就已早逝,高血压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发病还是很少见的。&br&&br&&ul&&li&徽宗&/li&&/ul&&img data-rawheight=&358& data-rawwidth=&268& src=&/c3df0bc6b952c46a225c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徽宗死于虐待,具体病症不详。&br&&br&&ul&&li&钦宗&/li&&/ul&&img data-rawheight=&461& data-rawwidth=&268& src=&/dff9a1bf355f004e6e631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钦宗死因不详,生平无具体疾病记录。不过据《大宋宣和遗事》,钦宗素有“风疾”(中风后遗症),在被金人逼迫打马球的过程中复发坠马而死。&b&而《遗事》多为小说家言,不足征信处太多,这里列举,仅聊备一说。&/b&&br&&ul&&li&高宗&/li&&/ul&&img data-rawheight=&470& data-rawwidth=&400& src=&/5afc0db58fb7fdf3c09078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高宗是有宋一代最长寿的皇帝,81岁死亡。但其死亡过程略无厘头。是被太医局庸医误开药方而亡。&br&高宗在淳熙十四年秋季中风,史载“&b&进早膳间微中风&/b&”(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思陵录上》),本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后世康熙皇帝也曾经多次轻微中风过。当时诊断高宗的太医开的药方是“人参汤进牛黄清心丸”、“硼砂丸”等凉药并且劝高宗“饮冰水”,可能是剂量过大,致使高宗出现“昼夜大便二三十次”的严重腹泻症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就这样去世。&br&&ul&&li&孝宗&/li&&/ul&&img data-rawheight=&346& data-rawwidth=&295& src=&/ca63e218a96dfd02211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5&&孝宗也有中风失语的记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下称《续通鉴》)卷一五三
宋纪一百五十三:&br&&blockquote&(春正月)癸酉,寿皇(即太上皇孝宗)不豫。&br&……&br&夏四月,寿皇疾浸棘,群臣数请帝问疾重华宫,皆不报。&br&寿皇疾大渐,欲一见帝,&b&数顾视左右&/b&。……罗点进曰:“寿皇疾势已危,不及今一见,后悔何及!”&br&……&br&六月,戊戌,夜,寿皇圣帝崩,年六十八。&/blockquote&《宋史》卷三九七《徐谊传》:&br&&blockquote&&b&孝宗疾浸棘&/b&,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b&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b&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blockquote&&br&&p&&b&高血压发病原因:&/b&&/p&&ol&&li&&b&&u&遗传因素:&/u&从以上各位皇帝的病史来看,大概从太祖太宗兄弟开始,宋朝皇室就携带着高血压脑血管病的遗传基因,而且以显性方式在后代身上表现出来,使疾病代代相传。现代医学证实,高血压病因分遗传和环境两方面,遗传的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原发性高血压,其中遗传因素占到40%。假如父母有高血压,那么孩子的发病率可达到46%,即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不仅高血压的发病率具有遗传性,并且在血压高度和并发症方面也都具有遗传性。&/b&(以上出自:钟南山主编《西医内科学》第七版第六章《高血压》)&b&从以上我放出的宋代帝王像可以看出,他们大多体形肥胖。赵氏家族很可能携带肥胖遗传基因。&/b&(《外貌心理学》)&b&现代医学证明,肥胖人群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家族聚集性、肥胖症倾向,使得宋代皇帝成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现在我们不可能扫描他们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文献记录推断出他们的遗传病。&br&&/b&&/li&&li&&b&饮食习惯:宋代皇室的饮食习惯相当不健康。&/b&&/li&&/ol&&b&宋代皇帝嗜吃羊肉这种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b&王曾瑜先生在其著作《纤微编》的“宋代饮食”一节里说:“宋代的饮食中,北方较突出的是羊。”皇室对羊肉更加赞不绝口。真宗时皇宫每年消耗羊数万头,全部是陕西供应(《宋会要·职官二一》)。仁宗时晚上饥饿睡不着,只想吃一口烧羊肉(《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英宗专门请宫外的名厨进宫专门给他做羊肉宴(《长编》卷二零八英宗治平三年)……&br&北宋宫廷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奶房玉蕊羹”,其实就是羊乳房炖银耳。羊乳房是脂肪含量极高的部位,过多摄入脂肪,就会加重高血压、粥样动脉硬化等疾病。而皇帝们却对羊乳房的需求量很大,《长编》卷四五七
哲宗元祐六年夏四月辛亥:&br&&blockquote&禮部言:「&b&每歲宴賞,其合用羊乳房約四百五十餘斤,泛索不在其數。&/b&所用不急,而傷生至眾,深可惻也。請依羊羔例罷供,以他物代。」&/blockquote&南宋时,羊肉也是皇室最大消耗品。宋高宗南逃海上,在茫茫大海漂泊一年多,还不忘每天吃羊一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下简称《要录》)卷二零
建炎三年二月壬戌)。后来韦太后从金国逃回,高宗为了表达孝心,每日向母亲供羊九十头,就这样,高宗还称其为“常膳”(《宋会要·职官 二一》)韦太后过生日,高宗要求全国供应羊肉,仅临安府一府,就被要求供应九百二十头羊(《要录》卷一七二
高宗绍兴九年二月甲辰)。&br&我这里有一份高宗当时的菜单,《武林旧事》卷九
高宗幸张府节次略:&br&&blockquote&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绣花高?一行八果垒:香圆 真柑 石榴 枨子 鹅梨 乳梨 詞楂 花木瓜乐仙干果子叉袋儿一行:荔枝 圆眼 香莲 榧子 榛子 松子 银杏 梨肉 枣圈 莲子肉 林檎旋 大蒸枣
缕金香药一行:脑子花儿 甘草花儿 朱砂圆子 木香丁香 水龙脑 史君子 缩砂花儿 官桂花儿 白术人参 橄榄花儿雕花蜜煎一行:雕花梅球儿 红消花(陈刻&儿&) 雕花笋 密冬瓜鱼儿 雕花红团花 木瓜大段儿(陈刻&花&) 雕花金橘 青梅荷叶儿 雕花姜 蜜笋花儿 雕花枨子 木瓜方花儿砌香咸酸一行:香药木瓜 椒梅 香药藤花 砌香樱桃 紫苏柰香 砌香萱 花柳儿 砌香葡萄 甘草花儿 姜丝梅 梅肉饼儿 水红姜 杂丝梅饼儿脯腊一行:肉线条子(陈刻&线肉&) 皂角铤子 云梦儿 腊 肉腊 奶房 旋? 金山咸豉 酒醋肉 肉瓜齑垂手八盘子:拣蜂儿 番蒲萄 香莲事件念珠 巴榄子 大金橘 新椰子 象牙板 小橄榄 榆柑子再坐切时果一行:春藕 鹅梨饼子 甘蔗 乳梨月儿 红柿子 切枨子 切绿橘 生藕铤子(陈刻&儿&)时新果子一行:金橘 杨梅 新罗葛 切蜜蕈 切脆枨 榆柑子 新椰子 切宜母子 藕铤儿 甘蔗奈香 新柑子 梨五花子(陈刻&儿&)雕花蜜煎一行:(同前)砌香咸酸一行:(同前)珑缠果子一行:荔枝甘露饼 荔枝蓼花 荔枝好郎君 珑缠桃条 酥胡桃 缠枣圈 缠梨 香莲事件 香药葡萄 缠松子 糖霜玉蜂儿 白缠桃条脯腊一行(同前)下
酒十五盏:第一盏,花炊鹌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盏,奶房签、三脆羹第三盏,羊舌签、萌芽肚。第四盏,肫掌签、鹌子羹。第五盏,肚脍、鸳鸯炸肚。第六盏,沙
鱼脍、炒沙鱼衬汤。第七盏,鳝鱼炒鲎、鹅肫掌汤齑。第八盏,螃蟹酿枨、奶房玉蕊羹。第九盏,鲜蹄子脍、南炒鳝。第十盏,洗手蟹、鱼假蛤蜊。第十一盏,五珍
脍、螃蟹清羹。第十二盏,鹌子水晶脍、猪肚假江。第十三盏,枨脍、鱼汤。第十四盏,水母脍、二色茧儿羹。第十五盏,蛤蜊生、血粉羹。插食:炒白腰子 炙肚
 炙鹌子脯 润鸡 润兔 炙炊饼 炙炊饼脔骨(&炙炊饼&三字疑衍。陈刻上有&不&字。)劝酒果子库十番:砌香果子 雕花蜜煎 时新果子 独装巴榄子 咸酸蜜煎 装大金橘小橄榄 独装新椰子 四时果四色 对装拣松番葡萄 对装春藕陈公梨厨劝酒十味:江肚 江生 蝤蛑签 姜醋生螺(陈刻&香螺&) 香螺炸肚 姜醋假公权 煨牡蛎 特蛎炸肚 假公权炸肚 蟑炸肚准备上细垒四卓又次细垒二卓(内蜜煎咸酸时新脯腊等件)对食十盏二十分:莲花鸭签 茧儿羹 三珍脍 南炒鳝 水母脍 鹌子羹 鱼脍 三脆羹 洗手蟹 炸肚对展每分时果子(陈刻&五&)盘儿:知省 御带 御药 直殿官 门司晚食五十分各件二色茧儿 肚子羹 笑靥儿 小头羹饭 脯腊鸡 脯鸭 直殿官大碟(陈刻&炸&)下酒:鸭签 水母脍 鲜蹄子羹 糟蟹 野鸭 红生水晶脍 鱼脍 七宝脍 洗手蟹 五珍脍 蛤蜊羹直殿官合子食:脯鸡 油饱儿 野鸭 二色姜豉 杂漉 入糙鸡 鱼 麻脯鸡脏 炙焦 片羊头 菜羹一葫芦直殿官果子:时果十隔碟准备:薛方瓠羹备办外官食次:第一等(并簇送)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桧烧羊一口 滴粥 烧饼 食十味 大碗百味羹 糕儿盘劝 簇五十馒头(血羹) 烧羊头(双下) 杂簇从食五十事 肚羹 羊舌托胎羹 双下大(陈刻&火&)膀子 三脆羹 铺羊粉饭 大簇? ?糕鹌子 蜜煎三十碟 时果一合(切榨十碟) 酒三十瓶少保观文殿大学士秦 烧羊一口 滴粥 烧饼 食十味 蜜煎一合 时果一合(切榨) 酒十瓶&/blockquote&可见都是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br&&br&&b&另外,宋朝皇帝嗜酒如命。&/b&&br&太祖之时,宫廷里基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有宴会,太祖必醉。太宗喝酒也是经常酩酊大醉,甚至醉到连马都上不去(《宋史》卷二八九《高琼传》)。真宗海量,曾与宰相王钦若“以巨觥敌饮”,喝了一夜,王钦若甘拜下风(《湘山野录》卷下)又有一次用“巨觥”从早喝到晚,喝得大臣向敏中当场中风(《宋史》卷二八二《向敏中传》)。仁宗在生病期间还在宴饮群臣,从早喝到晚。宋孝宗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以玛瑙觥,爵者十二”,可见海量。&br&……&br&宋代皇宫内还专门有名为“内酒坊”的酿酒机构,专供皇帝们的饮用酒,这些酒的品种有:蔷薇露、流香、凤泉、玉练缒、真珠泉、苏合酒、杏仁酒等等等等(《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光禄寺》)。&br&酗酒,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元凶之一。&br&&br&&b&宋朝皇帝作为本身就携带着高血压脑血管病遗传基因的人群,却每日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每日酗酒,简直是无异于自杀!&br&&br&&br&&/b&以上。
谢邀。 宋代皇帝有遗传性高血压。 两宋,尤其是北宋皇帝的死亡原因大多是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疾病。 太祖:谈到太祖的死亡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烛影斧声”,认为赵匡胤是被其弟赵光义弑杀篡权。而“烛影斧声”目前的最早来源是宋仁宗时期文莹所著的《续湘山…
长文多图预警。&br&&br&“北洋”这个名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只存在了近60年,但将永远存在于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都与北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北洋大臣到北洋水师再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其间充斥着中兴与没落,统一与分裂,革命与保皇,共和与立宪,忠诚与背叛。&br&&br&这是一个遍地烽火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年代。这段历史因此也显得格外的纷乱复杂。&br&&br&具体到北洋军阀,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以方便我们理解。第一阶段是北洋军阀的形成(,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去世);第二阶段是军阀混战(是,袁世凯去世到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誓师北伐到东北易帜)。&br&&br&理论上说,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中国大地上再也没有北洋五色旗存在,都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然而军阀还是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还有蒋桂战争(1929),中原大战(1930)等等。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都不曾事实上统一全国军政军令(阎锡山、桂系、红军等)。&br&&br&&img src=&/0fee5334e0cee5d1ef2543c_b.pn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0fee5334e0cee5d1ef2543c_r.png&&北洋五色旗&br&&br&&br&&br&&img src=&/260a00ca5fbdabaf91e4cd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60a00ca5fbdabaf91e4cd_r.png&&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旗&br&&br&--------------------------------------------&br&--------------------------------------------&br&--------------------------------------------&br&&br&&br&一、北洋军阀的形成()&br&&br&事情还要从甲午年说起。1894年甲午战争大清败于日本,朝野震动。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要军事现代化。于是全盘西化,由袁世凯主持开始小站练兵。1901年,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六镇,北洋军(这个时候还不是军阀)开始形成。六镇共7万余人,为大清国精锐陆军部队。在那个年代,“北洋”这个词简直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后来叱咤中国政治舞台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都出身北洋六镇。&br&&br&1908年慈禧去世,摄政王载沣把袁世凯赶回老家。载沣遛鸟逛街长大,忽然被捉来统治偌大个国家,有如老农被推进波音飞机驾驶室。瞎搞一气后,到1911年,大清眼瞅就要完蛋了。&br&&br&--------------------------------------------&br&&br&&img src=&/7dc0bbb89e962a72af12d_b.jpg& data-rawwidth=&1113& data-rawheight=&12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3& data-original=&/7dc0bbb89e962a72af12d_r.jpg&&辛亥革命形势图&br&&br&&br&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稀里糊涂就成功了(孙中山黄兴等事先根本不知道),清军协统黎元洪被从床底下拉出来当起义军都督。各省云起响应纷纷独立。清政府万般无奈之下,重新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全权。&br&&br&从地图上看革命党的地盘似乎要比清廷控制的地盘要大,但无论军事还是政治实力,袁世凯都要比南方革命党强得太多。只要袁世凯愿意,完全可以击溃革命军,成为大清再造恩人。但袁世凯有更大的志向。革命党人给袁私下承诺,若老袁出力推翻清朝,则共和国首任总统非他莫属。&br&&br&日孙中山回国,日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自任首任临时大总统。随后1月22日向全国宣布,只要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我孙文即刻辞去大总统,让你老袁来做。&br&&br&接下来就好办了。北洋将领们(段祺瑞带头)联名发电,要求清帝退位。大老粗们表示要”谨率全军将士不日入京,与王公部陈利害”,把小皇帝和他妈吓得直哆嗦。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13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推荐袁世凯接任;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br&&br&革命党人一琢磨,辛辛苦苦九死一生搞反清大业,结果便宜了袁大头,自己成了冤大头。越想越不是滋味(事实上以当时革命军和北洋军的实力对比,推翻清廷谈何容易)。好在现在民主共和了,就用选票跟老袁一争高低吧。&br&&br&然而书生毕竟搞不过军阀。1913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重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过半席位。宋教仁开开心心要去组阁当总理,不料3月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虽然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谁是幕后凶手,但孙中山一口咬定是袁大头干的,二话不说就要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没搞成,孙中山等被迫逃亡日本。南方革命党控制的很多省份也很快被北洋军攻占。&br&&br&日,在“汹汹民意”的劝进下,袁世凯登基做皇帝啦。1916年是为洪宪元年。&br&&br&结果老袁这事搞得有点过了。其实哪怕老袁就是做上一百年的大总统,历史评价也是很正面的。现在搞得众叛亲离。蔡锷等发起护国运动杀入四川,唐继尧(云南军阀)杀入湖南,李烈钧(辛亥时江西都督,革命元老,二次革命时被北洋军赶跑)杀入广西。广西军阀陆荣廷首鼠两端。老袁派曹锟率北洋精锐进入湖南四川迎击护国军。北洋军里很多将领也不理解袁大帅称帝(段祺瑞冯国璋就不赞成,所以这次让曹锟带兵),士兵们也没啥斗志。于是大家纷纷打假球(这帮北洋军在辛亥革命时就有过打假球的经验),碰上护国军不是撤退就是溃散,要不就互相对峙干瞪眼不开枪。此次入川有两个北洋旅长值得提一下,都是以后的风云人物,一个叫冯玉祥,一个叫吴佩孚。&br&&br&由于得不到北洋军的支持(日本人也上蹿下跳反对),袁大头不得不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表示要继续当他的大总统,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过这次全国人民不答应了。6月6日,老袁觉得没意思,就先死一步了。&br&&br&--------------------------------------------&br&--------------------------------------------&br&--------------------------------------------&br&&br&二、军阀混战()&br&&br&&img src=&/7cfad863abe8be22df02c39_b.jpg&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7cfad863abe8be22df02c39_r.jpg&&北洋军阀关系图&br&&br&&br&1911年后的中国可以大概分为南北两方。北方就是北洋政府控制区(后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而南方则是由地方军阀控制(主体是原各地的地方新军。云南唐继尧,广西陆荣廷等。后来孙中山也掺和进来)。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四川,一直在跑龙套(四川的军阀混战实在是说不清)。还有一个缩头乌龟般的存在,就是山西的阎老西,躲在厚厚的壳子里面就是不出来。&br&&br&从1916年到1926年,基本上是北方打北方的,南方打南方的,偶尔也有南北互殴的情况。&br&&br&&img src=&/de387cf2c932fab45fcf8270_b.png& data-rawwidth=&810& data-rawheight=&11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0& data-original=&/de387cf2c932fab45fcf8270_r.png&&1917年-1918年军阀割据示意图&br&&br&--------------------------------------------&br&&br&袁大总统死后,副总统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冯国璋接任副总统,段祺瑞继续做他的国务总理。黎元洪祖上不知道积了什么德,莫名其妙就当上了大总统(他当副总统之前可只是一个小小的新军协统啊)。冯国璋段祺瑞什么人?北洋三杰是也(还有个王士珍),当然不会鸟黎大总统啦。只是把他当个盖章的工具而已。黎元洪受了一肚子闷气,很不开心。后来府院之争,老黎居然借英美之手赶跑了段祺瑞(1917年,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被英文报纸曝光,黎元洪于5月23日下令罢免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段祺瑞)。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北洋系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老黎的政府玩不转了。辫帅安徽督军张勋(也是北洋六镇出身)自告奋勇要去北京跟总统总理好好说道说道,调停调停。老张带五千辫子军6月底到北京,也没顾上去帮总统总理修复感情,径自跑到紫禁城把溥仪迎出来继续做小皇帝,康有为来做首相(日)。同时赶跑黎大总统,解散国会。&br&&br&天赐良机,7月中旬段祺瑞马上出兵赶跑辫帅(让他去打黎大总统还有点不好意思)。三造共和美名远扬,爽得不得了。黎元洪跑路的时候让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老冯于是也乐颠颠地跑到北京当大总统去了。&br&&br&二次革命后一直无所事事的孙领袖一看,咦,小皇帝又回来了,这下有事做了。日孙中山到达广州,当即联系南方陆荣廷唐继尧。孙中山为了革命,陆唐想借革命的大旗抢地盘,于是一拍即合。孙中山手里没兵,只能搞点虚的。他把被赶走的国会议员迎回广州(之前议会不是被张勋给解散了嘛),让他们把自己选为大元帅。陆唐军阀习性不改,不听革命领袖指挥。陆荣廷杀向湖南,唐继尧进攻四川(这两个地方一直在混战)。&br&&br&到了9月,南北剑拔弩张,开始在湖南打起来了。但这个时候冯国璋和段祺瑞意见开始不同了。段总理手里有兵,把孙陆唐干翻在地最为省事,所以提倡“武力统一”。冯总统觉得打仗伤和气,呼吁“和平统一”。到11月底,段祺瑞又被冯总统赶跑了。北方单方面宣布停战。北洋军分裂为直系(冯国璋,冯巩他太爷爷)和皖系(段祺瑞)(后来还得加上一个奉系张作霖)。&br&&br&南北停战,陆唐很开心,又多占了一些地盘。老孙则不以为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能革到一半就不革了的。陆军阀唐军阀不好糊弄,孙领袖深深感受到没有自己控制的军队的无奈。1917年12月,陈炯明带领粤军子弟兵占领汕头,老孙总算有自己的一块地盘了。&br&&br&南方这么闹腾,北洋大佬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对冯总统横加指责。冯总统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让北洋军攻打湖南,并迎回段祺瑞继续做总理(1918年3月)。曹锟吴佩孚打下湖南,段总理却让自己的亲信张敬尧当湖南总督,让曹吴继续攻打广东。曹吴觉得很不爽,打半天好处都被别人给收割了,没意思。于是8月就停战了。&br&&br&不打了那就选举吧。黎大总统不是跑路了么,那就再选一个吧。为了表示高风亮节,冯国璋段祺瑞双双辞去总统总理职务。1918年9月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徐世昌那是北洋老前辈了,跟袁大头称兄道弟的)。&br&&br&--------------------------------------------&br&&br&1919年,冯国璋突然病死,曹锟成了直系领袖。1920年4月,直系奉系结盟,准备干段祺瑞了。&br&&br&日,直皖战争爆发。5天后吴佩孚击败徐树铮,段祺瑞宣布下野,皖系分崩离析。陕西陈树藩福建李厚基赶紧投靠老曹,浙江卢永祥投靠奉系张作霖。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br&&br&南方陆荣廷趁乱攻打同是革命同志的陈炯明的粤军(1920年8月)。没想到用三民主义革命理想武装起来的粤军今非昔比啦,把陆荣廷打的满地找牙。8月粤军就反攻到海陆丰,11月打下广州。&br&&br&孙中山回到广州,被非常国会(还记得被张勋赶跑的那拨议员么)选举为非常大总统。开始劝北方的徐世昌大总统辞职,并且放出话来,只要徐下台他也下台。我孙文不是为了当什么大总统,是为了护卫法统。&br&&br&1920年,湖南人谭延闿带领三千湖南子弟兵,喊着“湘人治湘”的口号,赶走段祺瑞任命的湖南总督张敬尧,开始自治。“外乡人莫再来”。没几个月,写字很好看带兵不行的谭延闿被部下赵恒惕取代(潭后来是国民党大佬)。赵军阀不仅要自治,还要治人,提出“联省自治”的新鲜概念(意思就是赵军阀也要统治隔壁省份)。&br&&br&&img src=&/25c40fab8eb1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25c40fab8eb1_r.jpg&&&br&直皖战争后军阀割据示意图&br&&br&&br&&br&谭延闿喊出“湘人治湘”后,隔壁邻居四川马上响应,要川人治川,并把云南军队赶出了四川(我们的朱老总就被赶走了。当然朱老总不是军阀,当时驻川滇军的头领叫顾品珍)。顾军阀回云南后,趁唐继尧不注意,于1921年2月突然袭击昆明,赶跑唐继尧。唐继尧跑到香港后不久又杀回来。22年3月,顾品珍战死,所部溃散,未来的朱老总只能去德国留学。他在德国认识了周恩来,并且入了党。&br&&br&1921年6月陆荣廷又杀向广东(第二次粤桂战争)。陈炯明又一次击溃来犯桂军(老陆搞得挺没意思的,老是腆着脸来打革命同志,又老是被打跑),并于7月杀入广西。8月粤军进入南宁,陆荣廷逃亡香港(终于消停了)。&br&&br&陕西陈树藩名声太臭(原来皖系那个),虽然向直系示好,但收了老陈厚礼的曹锟吴佩孚并没有给老陈撑腰,21年5月撸掉了老陈陕西督军职位。老陈不肯下台。吴佩孚派冯玉祥入陕。冯部很快攻入汉中,老陈跑路(老冯开始崭露头角了哦)。&br&&br&皖系完蛋了,下面自然就是奉系和直系对决了。大家都在伸着脖子等着看热闹。曹锟和张作霖很无奈,联合辟谣。于是1922年初,老曹把7岁的女儿嫁给老张8岁的儿子,一时传为佳话。&br&&br&亲家归亲家,该打还得打。日,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再一次发威。一周之内把张作霖打得丢盔弃甲,逃回关外(不愧为儒帅啊)。老张被徐世昌大总统撸去一切职务。&br&&br&&img src=&/e41d1bce2fcddb6bbe24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吴佩孚&br&&br&&br&北方打得快收得也快,孙中山看得目瞪口呆。还没反应过来第一次直奉大战就结束了。于是赶紧在韶关宣布北伐(日),史称第二次护法战争。北伐军开进江西后,陈炯明亲信叶举带兵进入广州,要求回复老陈职务(4月老孙免去陈的总司令职务)。6月1日孙中山急忙赶回广州,要以革命情谊说动陈炯明。6月2日,北京宣布大总统徐世昌年事太高,决定下台(徐世昌也不想当这个总统),并迎回黎元洪,恢复1912年议会。老孙又一次目瞪口呆。法统都恢复了,还护个毛啊?躲在惠州的陈炯明马上发电要求老孙下台(还记得1920年老孙说过徐世昌下台他也下台么)。6月15日叶举进攻总统府,孙中山半夜逃上永丰舰,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北伐军溃散的溃散,投降的投降。其中由许崇智带领的一支部队居然赶跑了福建的李厚基(许是蒋介石的结拜大哥)。次年革命军回粤,福建为皖系王永泉占据。&br&&br&失败后的老孙开始走联俄联共的路,开始打造忠于自己的革命力量。不久居然又占回了广州。于是改组国名党,建立军校,吸收共产党人,搞得热火朝天。&br&&br&&img src=&/2c13a3bb3a02c05c38c4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7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2c13a3bb3a02c05c38c4_r.jpg&&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军阀割据示意图&br&&br&&br&1923年3月,吴佩孚派孙传芳进攻福建(又一个风云人物登场了),势单力薄的王永泉只能俯首求和,期望和平共治。共治到10月份,老王还是被孙传芳赶跑了。&br&&br&--------------------------------------------&br&&br&1923年6月,直系准备进攻浙江卢永祥。东北张大帅急了,你打我小弟我必打你。上海不比其他地方,帝国主义势力错综复杂,不好打。各方调解了一年多,日,浙直大战爆发。9月15日,张大帅率兵进攻直隶,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br&&br&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在这次战争大放异彩的冯玉祥,马上他就要成主角了。冯玉祥的军队在陕西崭露头角(21年赶走陈树藩),人称西北军,以大刀闻名于世。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冯玉祥任直军第三路总司令。手下有鹿钟麟、孙良诚、韩复榘、孙连仲、宋哲元、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等,都是悍将。&br&&br&&br&&img src=&/f67ff4ace1b0bd130c86fe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4ac7dfee4d51e18567d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ac7dfee4d51e18567d1_r.jpg&&老冯看起来很憨厚很有喜感嘛&br&&br&&br&--------------------------------------------&br&&br&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山海关对轰。到10月中旬,直军告急,吴佩孚下令驻守北京的第3师调到前线去,京城守备空虚。冯玉祥大喜,日晚从燕山古北口回师,22晚进入北京城扣下曹锟,史称北京政变。23日通电全国,大骂曹锟吴佩孚,请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来京商议国政。所属部队改名叫国民军。&br&&br&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大惊失色。更坏的消息接踵而来,27日狗肉将军张宗昌(著名诗人,传世名句 大炮开兮轰他娘 数英雄兮张宗昌)越过燕山攻占滦县,摸到山海关吴佩孚军队的屁股后面去啦。于是吴佩孚坐船从塘沽逃命,直军被关门打狗,全线溃散。至于曹锟,冯玉祥也没有为难,没几天就把他放走了(毕竟是老领导)。&br&&br&------------------------&br&插播张宗昌诗作选&br&&br&《俺也写个大风歌》&br&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br&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br&&br&&br&《求雨》&br&玉皇爷爷也姓张,&br&为啥为难俺张宗昌?&br&三天之内不下雨,&br&先扒龙皇庙,&br&再用大炮轰你娘。(张诗人总是喜欢炮轰别人娘)&br&&br&&br&《游泰山》&br&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br&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br&&br&&br&《天上闪电》&br&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br&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br&&br&&br&《笨不蹦》&br&吾绝非笨! &br&懒于去蹦! &br&汝不是笨? &br&为何不蹦? (这首诗很有意境)&br&------------------------&br&&br&&img src=&/f17f93e9ebd_b.jpg&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4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张诗人一表人才啊。身为孔圣人家乡父母官,也是文采飞扬。百年中国,诗人成群,但像张宗昌这样仍有诗句流传、仍被人惦记的诗人寥寥无几。&br&------------------------&br&&br&&br&&br&这下国内格局大变。首先是冯玉祥发达了。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平分京津。老冯分得北京察哈尔和冀西南。冯玉祥的国民军又向西拿下绥远,接着又与甘肃马鸿逵联系,说服了他加入,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军,号称国民一军。和老冯一起政变的还有胡景翼和孙岳两位。胡南下拿下河南洛阳,号称国民二军(胡当月去世,由部下岳维峻继任河南督军);孙岳趁关中空虚杀入潼关,占领西安周边,号称国民三军。国民军的地盘,北京察哈尔绥远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围成一个圆圈,正好把山西围在里面,把阎老西吓得心惊肉跳的。&br&&br&&br&&br&&img src=&/c2fa906f1fe9203dbc8ba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2fa906f1fe9203dbc8ba2_r.jpg&&老冯也是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哦(这照片也很有喜感,尤其那颗牙)&br&&br&&br&&br&&br&奉军方面。老张分得天津河北热河;狗肉将军张宗昌当上山东督军;卢永祥投靠张作霖后,由张宗昌护送,又杀回江苏上海。&br&&br&孙传芳占了浙江福建江西。孙算是直系,但很识时务,早早就向张作霖俯首称臣。狗肉将军护送卢永祥回来,孙怕狗肉将军发横来打,于是包了各种花花场所,让狗肉将军爽个够。两人情投意合,竟义结金兰,真让人好感动哪。&br&&br&吴佩孚在直奉大战后先去洛阳,后被赶走。跑到湖北,老部下肖耀南却劝他下野。于是干脆就跑到湖南赵恒惕的地盘隐居。不曾想为了对付奉军和国民军的紧逼,孙传芳,肖耀南,赵恒惕等还是需要一面大旗,长江流域几省的原直系将领又把老吴推出来,奉为共主。大旗竖起来后,搞着搞着在湖北河南一带,也弄出了一些忠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这个大旗越竖越坚实。&br&&br&&img src=&/be15add454bce550cdb87b2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7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be15add454bce550cdb87b2_r.jpg&&&br&北京政变,冯玉祥邀请孙中山进京,孙欣然前往。 结果在张大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那个时候老冯已经跑到张家口去了)。老孙念叨的那些革命理念在老张那里连个屁都不是。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失望郁闷,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老孙也是,跟这帮军阀有啥好谈的)。&br&&br&老孙去世前也没说让谁来接他的班。南方革命军经过一番混战,先把陈炯明打跑,然后赶走云南唐继尧。唐继尧本来要带兵去广州,结果路过广西时居然被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那几万桂军们打得落荒而逃。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军在广州宣布成立国民政府。7月,李黄白宣告广西统一,新桂系接受国民政府领导(汪精卫说动的,老汪有军队依靠啦)。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变故后(廖仲恺遇刺,胡汉民远走苏联,汪精卫出国,许崇智避难香港),资历尚浅的蒋介石开始执掌大权。&br&&br&-------------------------------------------&br&&br&三、北伐战争()&br&&br&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大帅占据了从东北一直到长江的大片土地,势力最大。按照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大家又开始寻思着联合起来搞老张了。中国北方又是一阵混战,遍地烽火。大概就是孙传芳冯玉祥吴佩孚联合起来,策反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和李景林(这几个人前几个月还打得你死我活的),从日一直打到第二年。开始大家摁着老张一阵猛揍。打着打着不知怎么吴佩孚又和张大帅(这几个人前几天还打得你死我活的)联合起来揍冯玉祥(老冯名声太差了,倒戈教军可不是没有来头的。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张宗昌孙传芳李景林都被他耍过,个个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齿)。这其中各种背叛倒戈投降,一笔糊涂账。&br&&br&具体说一下老冯。国民军揍完张大帅后,部将争地盘,认为老冯不公平,老冯很是郁闷。加上老冯把所有人都挨个耍了一遍,搞得声名狼藉。25年12月31日,吴佩孚宣布停止反奉,看样子是要联合张大帅一起找老冯的晦气了。两天前国民军大将张之江居然把皖系大佬徐树铮抓去杀掉,天下哗然。26年元旦,老冯宣布下野以谢国人(其实民国下野的人多了去了,袁世凯下过野,段祺瑞下过野,后来的蒋介石不知下了多少次野。只要军队在,下不下野没什么两样)。没过几个月,三一八惨案发生(刘和珍那回),天下更加哗然。虽说是段祺瑞下令开枪的,但段祺瑞现在就是个橡皮图章啊,还是捏在你老冯手里。老冯已经下野,没法再下一次,只好出国避风头去了(日去苏联)。&br&&br&这段时间南方国民政府也东征西讨,统一了两广(就上回说的),为北伐做好了准备。&br&&br&--------------------------------------------&br&&br&1926年4月开始,张作霖吴佩孚等联合起来打老冯的国民军(那时老冯已经跑到苏联去了)。国民军退守南口(现在八达岭那一带,见&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711104& class=&internal&&为何明朝只有迁都北京,才能抵挡蒙古入侵?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a&)。南口易守难攻。张吴打不下,国民军也不想撤,两方干瞪眼(老冯出国前倒是让国民军撤回绥远。按张大帅吴大帅那个尿性,你不在他们眼前晃荡找不自在,他们迟早自己干起来。可惜京津花花世界,不是西北穷山恶水可以比的。国民军将领就没听老冯的)。僵持到7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了。吴佩孚急了(北伐军打到他屁股了),死命打南口。到8月13日,西北军溃败,一路退到绥远去了。这个时候北伐军已经打下湖南,快打到9武汉了。&br&&br&&img src=&/5b271ad1fbfa322aa22fa_b.jpg& data-rawwidth=&486&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5b271ad1fbfa322aa22fa_r.jpg&&北伐战争初期军阀割据示意图(看到万年潜水员阎锡山冒出头占了绥远么,后来绥远就成了晋系大将傅作义的地盘,晋军也变成晋绥军啦)&br&&br&------------------------------------------&br&&br&下面主角就要出场了。&br&&br&“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br&&br&&img src=&/1df7bd0e1d8c30d7cec76_b.jpg& data-rawwidth=&725& data-rawheight=&9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5& data-original=&/1df7bd0e1d8c30d7cec76_r.jpg&&&br&&br&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7月11日攻占长沙。北伐军沿铁路北上。吴大帅结束南口战事后星夜回援。&br&&br&制度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神奇。用三民主义和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北伐军战斗力爆表。按现在的说法,叫做军队的革命性质完全不同了哪。&br&&br&8月29日贺胜桥一战,吴大帅几万军队灰飞烟灭。&br&&br&&br&&img src=&/df7f04b07b000e20c718cfd8bd1f6fc2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df7f04b07b000e20c718cfd8bd1f6fc2_r.jpg&&&br&&br&9月6日,孙传芳最后通牒要求北伐军撤回两广。当日,朱培德革命军第三军杀入江西。李宗仁第七军,张发奎第四军也随后跟进,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鏖战江西。11月1日,北伐军围攻南昌,到11月8日孙传芳部全线崩溃,孙军5万余人投降。&br&&br&当月,四川大小军阀易帜,个个表示服从三民主义,然后埋头继续打。&br&&br&9月17日冯玉祥回到绥西,举行五原誓师。要和北伐军一起干老张老吴老孙。老冯的誓词和北伐军那严严整整的四句四句的又不一样,全是话糙理不糙的大白话,大意就是说,他们那些忘八蛋骂我老冯赤化,我老冯以前哪里够格叫做赤化啊。现在我老冯从苏联走一趟回来,这个见识大大不同啦!这回我老冯就要带大家,让他们好好看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赤化!&br&&br&&img src=&/2482ecb5e19ddb9dfc4610bcee15a289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2482ecb5e19ddb9dfc4610bcee15a289_r.jpg&&&br&&br&&br&11月份孙传芳江西溃败后,赶紧向张大帅求救,狗肉将军兼诗人张宗昌率军来到南京附近的江北。北伐军的主要敌人变成了张作霖。&br&&br&到12月份,北方国民军控制了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南方国名革命军控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六省;另有四川贵州两省归附,革命力量声势浩大。&br&&br&1927年2月,云南发生二六兵变,龙云等赶跑大佬唐继尧,也举起了青天白日旗。&br&&br&3月21日,白崇禧在上海击溃张宗昌直鲁联军两万人;22日,薛岳带第一师进入上海;24日,北伐军收复南京。&br&&br&--------------------------------------------&br&&br&还有个老熟人不要忘了,那就是吴大帅。老吴去年8月份贺胜桥一役大败而回,万念俱灰。张作霖说现在南方势大,我们联手,你来当副元帅?老吴当没听见。老张又说,既然你打不过,要不让你让个路,我从京汉线过去打?老吴嘴硬说自己打得过,不用你来。就这样老吴跟木头一样横在老张和北伐军之间,呆在河南不战不和不进不退,堵着京汉线不让过,把老张气得半死。&br&&br&后来张学良带兵渡过黄河,老吴却也没好意思去挡,自己退到豫西。&br&&br&&img src=&/9ba041a09c6e689ed7d39b203e47b02e_b.jpg& data-rawwidth=&506&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6& data-original=&/9ba041a09c6e689ed7d39b203e47b02e_r.jpg&&&br&--------------------------------------------&br&&br&1927年是国民革命军内斗的一年。27年4月12日,蒋介石清共,然后宁汉分裂。分裂的原因是汪精卫反对蒋介石清共。当然,老汪并不反对清共,而是反对蒋介石清共。要清也要我汪某人来清,你蒋介石算什么东西。冯玉祥急了,你们闹啥闹,还有张胡子在呢,先干翻张胡子你们再闹啊。于是国民党在内部重重内讧下继续北伐(汪精卫武汉政府以唐生智为总司令沿京汉线北伐,蒋介石南京政府由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领兵沿津浦路北伐,互相较劲。要不是北方还有张大帅,这两拨人早就自己干起来了)。&br&&br&冯玉祥也出兵河南,5月31日与唐生智会师郑州。第二天,蒋介石攻占徐州。郑州是京汉线和陇海线交汇点,徐州是津浦线和陇海线交汇点,皆是军事重镇(津浦、京汉为南北大动脉,而陇海、浙赣为东西大动脉)。奉军西线(郑州一线)退过黄河。在张学良撤过黄河前,还顺带收拾了窝在豫西的吴佩孚伯伯(借口吴伯伯挡住了张侄儿讨伐冯玉祥的路)。叱咤风云十余年的儒帅吴佩孚彻底退出政治舞台。&br&&br&6月中旬冯玉祥跑到徐州想说服蒋光头放弃反共立场,结果反而被蒋光头说服,准确来说是被孔方兄说服了。蒋光头现在有江浙财团支持,出手阔绰的不要不要的。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老冯当然就不好意思拒绝啦。老冯收了钱,大为满意,也不好意思叫人家蒋光头了,表示自己与蒋司令“相见恨晚”(之前两人一直没见过?)。&br&&br&于是老冯跑回郑州跟汪精卫和唐生智说,我老冯拿了蒋司令的钱,不好意思再劝人家放弃反共。这样,要不干脆我们也反共好了。武汉南京一起反共,双方再无分歧,皆大欢喜。老汪说反共不反共都是小事,我就是看不惯蒋光头。他反对的我就要支持。&br&&br&李宗仁白崇禧悄悄跟老汪说,我们也不支持蒋光头,我们只是支持他反共。如果汪先生反共,登高一呼,我们自然支持汪先生把蒋光头赶回奉化老家去。&br&&br&下面就好办了。7月15日七一五事变,老冯老汪一起清除共产党员,驱逐苏联顾问。不过老冯比较温柔些,不像老汪老唐到处乱砍乱杀。他把自己军政系统里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去,没有太为难(老冯虽然名声差,但在中共历史书上不但没有被黑,反而还敬他是一条汉子)。&br&&br&8月13日,蒋介石下野。9月,宁汉合流,新南京政府成立。不过老汪也没能笑到最后,9月13日也下野了。&br&&br&--------------------------------------------&br&&br&共产党的北伐到这时就结束了,从此国共分道扬镳。这年8月开始,共产党开始暴力革命,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现在大家会知道为什么会在南昌起义了吧?北伐第四军去年打完南昌,就留在南昌附近了。南昌起义主力叶挺的独立团,贺龙的第二十军,都是从第四军中拉出来的。再加上后来叶剑英带走的警卫团,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不算红军之父,也算是红军的二大爷了。张发奎对共产党不错,可惜被他的共产党部下坑得最郁闷)。&br&&br&--------------------------------------------&br&&br&6月份的时候,阎锡山看到北伐军如此生猛,毅然决然升起青天白日旗,就任蒋光头给他的“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 阎老西说,现在好了,既然大家都清共,那么就有共同语言了嘛。要不我去找张大帅说道说道,让他干脆也服从三民主义,化干戈为玉帛,也是一桩佳话。&br&&br&老张说,兄弟平生最恨赤俄,现在你们自己动手清共了,很好很好,很有诚意嘛。这个三民主义,孙总理之前也跟我唠叨过(还记得25年老孙跑到北京去给老张老冯讲革命大道理么),我是极赞成的。岂止赞成,我老张还要再加上一民,叫民德。以后就不叫三民主义了,叫四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民德,顺口的很嘛。讲政治没有比我老张更爽快的啦,你们看如何。&br&&br&老汪老蒋都很无语,发电报把张大帅给骂了一顿。张大帅很愤怒,于是在6月18日就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北洋最后一位国家元首哦),要跟北伐军大干一场。&br&&br&--------------------------------------------&br&&br&到11月底,张大帅元气大伤。日,张大帅返回奉天,专列在皇姑屯被炸。张大帅呜呼了。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br&&br&&img src=&/04414a6fed5b5eb706b0e50481f9aab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4414a6fed5b5eb706b0e50481f9aabf_r.jpg&&&br&&br&自此,全国上下再无北洋五色旗,清一色换上青天白日满地红。&br&&br&-----------------------------------------------&br&&br&先写到这儿吧,以后有空再往下写。&br&&br&安利两个回答。&br&&br&&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中国古代割据国家地理上的优势,对该国的命运有没有影响?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a&&br&&br&-----------------------------------------------&br&&br&部分图片及内容引自天涯
河山,血——八年抗战全程全景地图集,感谢作者 薛岳长沙。
长文多图预警。 “北洋”这个名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只存在了近60年,但将永远存在于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都与北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北洋大臣到北洋水师再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其间充斥着中兴与没落,统一与分裂,革命与保皇,共和与立…
&a data-hash=&18fabf4bad8f0e1424afecda& href=&///people/18fabf4bad8f0e1424afecd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邓璞& data-tip=&p$b$18fabf4bad8f0e1424afecda& data-hovercard=&p$b$18fabf4bad8f0e1424afecda&&@邓璞&/a&和@&a class=&internal& href=&/people/kgb1986&&kgb1986&/a& 争的很厉害,我先给他们二位补充一个干货材料。&br&&br&&blockquote&1956年初,我(陈祖涛)找到饶斌,再次提出要到基层去。这一次,饶斌让我到发动机车间任技术副主任。当时的主任叫苏天,是一个老干部,另外还有三个苏联专家。去了没有几个月,饶斌找到我说:一汽还有很多设备、材料,尤其是做驾驶室的薄板还没有到位。你对苏联熟,和我一起到苏联去催催吧。就这样我再一次来到苏联。 &br&&br&苏联汽车厂&b&当时的很多设备都是从美国买来的&/b&,现在支援中国的建设,不能再从美国买,所以,他们供应给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其中有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制造,难度很大。比如为了制造一个3000吨的大冲床,苏联专门盖了一个36米跨度的大车间,特制了一架起重200吨的大吊车,在运往中国的时候,所有的火车、汽车都为它让路。我们来到苏联后,在各个厂家跑了一圈,大多数设备问题都解决了,但&b&少量的特种材料如特种刀具、异型砂轮实在是没有办法解决,尤其是车身生产急需的薄板,苏联自己也生产不了。&/b&于是,&b&苏联外贸部的一位副部长对我们说:这种薄板我们也靠进口,现在确实供应不上,你们到东欧去找一找吧&/b&。此时,刚好李富春副总理在苏联,他知道情况后说: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到东欧去跑一趟吧。他当场就给我们写了介绍信。凭着他的信,我们到了捷克、波兰、东德,采购了一批一汽建设急需的特种刀具、异型砂轮等,但薄板仍旧没有着落。后来我们了解到,当时西德有这种薄板,但西德却和我们没有外交关系。此时国内召开“八大”,饶斌是“八大”代表,必须立刻赶回去,就剩我一个人在东柏林。他一走,薄板的事就全落在我身上了。我当时惟一的依靠就是我国大使馆。我国当时驻东德大使是曾涌泉,他对我的工作给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br&&br&就在我为薄板的事在东德发愁的时候,国内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由于国内召开“八大”,世界各国的共产党首脑人物都要来,为了做好接待工作,需要60辆高档的奔驰300轿车。当时外贸部驻苏联的代表林海云找到我,对我说:祖涛,你是汽车厂的,你懂车,这件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吧。于是,我委托东德方面和西德奔驰公司联系。&br&&br&接到电传后,奔驰公司立刻就派人到东柏林来了。见了面,我告诉他们,我们要买60辆奔驰车。奔驰公司的代表吃了一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买卖。他们立刻和总部联系,但是当时奔驰公司库存没有这么多,要求我们给他们几天时间把世界各地的展览样车调回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和他们做生意,他们要讲信用,也希望今后和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建立长期的商贸往来。奔驰公司的代表郑重地提出:陈先生,我们邀请您到我们奔驰公司参观。当时我国和西德没有外交关系,奔驰公司的代表给我和外贸部的同志办妥了全部过境手续。&br&&br&到了西德后,我又提出购买薄板的要求,他们非常爽快,立刻和生产薄板的厂家联系。&b&薄板厂在莱茵河边的拉希斯太因&/b&,这个厂设备先进,管理一流,薄板质量完全达到我方要求。他们满口答应我:&b&薄板不成问题,要多少给多少。几万吨的薄板就这样解决了。&/b&我当时真是又惊又喜,让我和饶斌日夜发愁的事,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中,国外大公司对于商业信誉的重视和快捷的效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的发展真是太有必要了。因为质量好,&b&这一批薄板用完了以后,又续订了几次(注意!中国从一片空白建一汽,只“订了几次”就不用进口了。这可以和苏联比比——马前卒)。&/b&这样一来二往,双方讲信用守合同,我和这个厂也交上了朋友。 &/blockquote&&br&&a href=&///?target=http%3A///News_show//7603.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物》杂志:陈祖涛见证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陈祖涛是谁呢?参见下面这篇文章:&a href=&///?target=http%3A//.cn/w//.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从苏联国际儿童院走出的“新中国汽车工业奠基者”&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之子,在苏联长大,“一汽的第一名职工”,中国第一个自建大型汽车厂二汽的总工程师。陈老2015年依然健在,可谓历史的见证人。&br&&br&&img src=&/f898efd1c6e04a0a82ac0c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f898efd1c6e04a0a82ac0c_r.png&&&br&然后贴几段《大目标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的&b&原始稿&/b&说明观点。自己的文字,就不标引用了。&br&&br&&p&1853年,俄国主动挑起和土耳其的战争。英法担心俄国因此获得太多的欧洲领土,所以直接出兵干预。&/p&&br&&p&战争一开始,俄国先发制人,派出舰队突袭土耳其锡诺普军港。由于两个国家都没有工业化的造船工业,只能用木匠造风帆战舰。所以两国的舰队都以木头帆船为主,但都在一部分船上加装了蒸汽机——从英法进口的。海战的结果一边倒,土耳其损失了3000人和15艘战舰,只有一艘加装了蒸汽机的军舰逃走,俄国人只有一艘船被击伤,损失200人。一边倒的原因是俄国从法国引进了更多的蒸汽机,以及海军榴弹技术。此前海军的火炮发射的都是实心弹,打在木船半米厚的壳体上,没法造成致命伤害,必须长时间轰击才有用。鸦片战争时中国大炮发射的铁球往往就是这效果。在这次海战中,双方的船都没有装甲,被爆裂弹打中可以一发致命。&b&所以引进西方技术较多的俄国人大获全胜,暂时拿到了黑海制海权。&/b&&/p&&br&&p&俄国人虽然旗开得胜,但这场胜利和土耳其逃走的蒸汽船证明了一点——农业时代的木头军舰过时了。今后的军舰没有装甲、爆裂弹和蒸汽机就不好意思出门。不幸的是,这三样东西,俄国统统不能自产,必须从英法外购。所以等到&b&英法断了外贸,亲自上场的时候,俄国人就悲剧了。没有了蒸汽机供应,俄国自己的蒸汽机坏一台少一台,大部分军舰只能靠风帆动力航行,对手则可以随随便便地开到俄国军舰的射击死角开炮。&/b&所以俄国人被迫把舰队收缩进港口,甚至沉没在军港入口堵塞航道,拱手让出了黑海制海权。英法的船只用蒸汽机驱动螺旋桨,比俄国人剩下的明轮军舰更胜一筹,可以很方便地从几千里外运来军队,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后也能靠水路维持后勤。俄国人虽然本土作战,但全国只有几百公里铁路,后勤要靠骡马,反而比英法还艰难,被英法压着打。只能退守要塞。最后,法国人开来了铁甲舰,可以在俄国要塞的射程内随意开火,轰平了半个要塞,逼迫俄国人投降。&/p&&br&…………&br&&br&1970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只能靠高通胀来刺激经济。从1974年到1980年里根上台,美国每年的通胀率都接近10%,是现在中国的2倍。但经济增长率一直低于通胀率,实际经济增长率依然为负。英国70年代前期靠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率最多也就是2%左右,到了70年代中期,通胀失控,甚至出现过物价一年涨40%的失控局面。末甚至出现过-4%这种战后罕见的衰退。整个西方世界,70年代中期,工业收缩了8%,汽车工业收缩了18%。&b&1974年到1975年,法国、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的元首轮番访苏,希望苏联购买他们的技术产品,以缓解就业和衰退的压力。&/b&&br&&br&&p&在冷战的高潮期间发生这种事情,简直就是西方&b&将战略主动权拱手送与苏联。苏联也毫不客气地趁机转入进攻战略,同时放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从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买来的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这两个汽车厂至今也是俄罗斯少数依然有活力的制造业企业之一。苏联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su-27、米格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t72坦克(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航母的第二艘)。米格机和萨姆导弹在越南战争中打败了美国空军。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在一场工业时代的竞争中,苏联一度貌似要成为笑到最后的大国。&/p&&br&&p&…………&/p&&br&&p&到1979年,美国经济跌到了战后最萧条的状态,正好和苏联的顶峰状态相呼应。此后的美国,如前文所述,彻底放弃了工业立国的思路,不再指望靠本国工业的力量去推倒苏联。这是一个根本性地转向,即美国大大方方地承认:按照工业时代的玩法,苏联赢了,只是这还不是冷战的决胜局。下一局,美国的策略是金融立国,用强大的海军为自己的纸币当担保,全球滥发美元和国债,好保证美国的物资供应,养活自己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p&&br&&p&脱离金本位的纸币是可以随意印刷的,即政府得到了“定义”财富的能力。此前的政府要买东西,只能靠收税来筹集资金。现在的美国政府可以直接扔出美元、债券这些用政府信用担保的纸片换物资,等于为世界凭空新增了购买力。按照一般的想法,天上不掉馅饼,这种金融游戏说破天也就是个寅吃卯粮的玩法,没法增加真正的实力。可是,两个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通例就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受到购买力的限制,即西方私有制工业经济内部蕴含着难以想象的潜力。&b&一旦美国用信用货币的方式开始调动这些潜力,只要金融泡沫不破裂,西方国家也可以像苏联那样,充分利用科技和工业的力量。这就是里根新政的本质&/b&,即用金融手段解决购买力不足问题。苏联对西方的第一个优势消失了,此后至多只能说是打平。&/p&&br&&p&苏联的另一个优势是廉价购买西方科技,节约产业升级成本。这个优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前一个优势。当西方不再有购买力压力的时候,也就不再有从苏联获得技术市场的迫切要求。苏联从此只能用市场价购买技术,而美国还不依不饶,连市场价卖的技术都要封锁。&b&1979年,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宣布今后不仅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要归美国管,其他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也必须听美国的话。&/b&由于此前美国的工业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通过世界大战还把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技术也搜刮了个底朝天。这个法案基本上等于宣布全世界的高科技出口都要归美国管。紧接着,美国借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用这个法案禁止向苏联出口高技术。&b&原来的巴黎统筹条约只是限制向苏联出售军事技术,现在的管制范围扩大到计算机、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冶金工艺等民用技术,限制西欧盟国在苏联集团国家投资建厂。到了1983年,美国在一个季度内就没收了1400批本来要出口到苏联的高技术物资。1983年底统计,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交流已经收缩到1979年的1/5。&/b&苏联只能通过地下渠道和商业间谍来获得先进技术。美国趁机造了一批假技术卖给苏联,破坏苏联的生产线,浪费苏联研究机构的时间,让苏联有苦说不出。&/p&&br&&p&…………&/p&&br&&p&比如说,苏联五六十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实际上&b&在加工精度、信息控制能力、精细化工水平上并没有超出在二战后期从美国那里得到的设备和技术&/b&。只是苏联工业部门在科罗谬夫这种工程学天才的领导下,率先在航天部门把这一波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限,所以得以暂时领先于世界,把人造卫星和加加林送上了天&b&。等到火箭的吨位逐渐增加,重型设备的发射从地球轨道延伸到月球轨道,四五十年代的基础工业就不太能支撑大型火箭了。&/b&苏联只能把越来越多的火箭捆绑在一起来进行重型发射。60年代开发的N1火箭,第一级就是由30多台发动机共同驱动的。苏联没有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推力,所以事故率随着发动机数量的增加而指数化上升。N1火箭在60年代连续引发大爆炸,有一次在发射台上就炸死了上百名技术骨干,直接导致苏联没能在登月竞争中胜过美国。在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登月计划。&/p&&br&&p&其实就制造水平而言,N1火箭的水平相当不错,工业空心化的美国直到最近几年还频繁进口N1火箭剩余的发动机来发射卫星。只是60年代的苏联的基础工业既没有能力制造更大的发动机,也不能制造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动力。所以N1火箭在1976下马。&b&直到苏联把70年代从西方得到的先进设备初步消化,才在80年代造出了能登月的“能源”火箭。&/b&几年后苏联解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飞机一起被扔进了垃圾场。&/p&&br&&p&类似的还是有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平时可以飞2.8倍音速,紧急情况下可以飞到3.2倍音速。至今也是唯一一种可以飞三万米高,三倍音速的战斗机。60-70年代,苏联飞行员依仗米格25的速度优势,频频挑战西方的防空网,被追踪后就加速扬长而去,把飞机甚至导弹都轻松地甩在身后。西方为此大惊失色,以为苏联在新材料、发动机、雷达等方面全面赶超了西方,即苏联实现了独立于西方的工业升级。但实际上,苏联完全是使用五六十年代从西方获得的工业基础技术造出了米格25。米格25的机体只使用了微不足道的钛合金,从整体上说,米格25就是一块几十吨的不锈钢,电子设备用的都是过时的电子管,发动机纯粹是牺牲了其他性能获得了高推力。只是因为苏联人配合自己的国土防空系统,把五六十年代的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用最优化的工业设计把庞杂的系统组合到一起,比如说米格25的油箱就必须兼作液冷系统给发动机散热。这才在低技术水平下达到了高性能。&/p&&br&&p&&b&米格25的成功,是工程学上的胜利,也是基础工业技术研究的失败。&/b&苏联人没有世界领先的基础工业技术,所以靠优化设计来挖掘现有技术的极限。只是由于西方不断地出现经济危机,每隔10年20年的就要向苏联转让一次廉价技术,所以苏联既能享受到优化设计的效益,也不太耽误工业进步。&/p&&br&&p&美国人的想法就简单的多:“只要动力足,板砖也能飞”。美国人相信,只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开发出更强大的新式发动机,制造物理性能更强的新型材料,用精细化工生产更高级的燃料。即便气动外形和内部优化没有做到最佳,飞机性能也能一代代提高。从十几年的中短期来看,苏联的模式是基于现有能力办大事,性价比更高。但&b&从长期来看,显然是美国人的思路更胜一筹,因为现有技术的优化利用有其极限,新技术带动新技术的开发则无穷无尽。&/b&&/p&&br&&p&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基于短期应用技术的优化路线和基于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业升级路线都是可能的选择。在各个经济部门内部,也必然存在争夺资源的情况。对于一个产业部门来说,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拨款,希望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光是讨好领导人意义不大。毕竟高级官员也必须用看得见的成就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所以,从长期来看,还是能做出成绩,做成项目的部门会得到更大的重视。在美国,印纸币和强迫别国接受纸币的部门做出了最大的利润,所以美国80年代之后以金融立国。在&b&苏联,从建国之日起,西方就不停地输入廉价基础工业技术,所以苏联的应用技术部门、比如航天、航空、坦克厂能够不停地制造工程奇迹。久而久之,就像冷战后的美国被金融资本家锁定了方向一样,苏联也被自己的应用技术部门锁定,不会搞自主工业升级了。&/b&&/p&&br&&p&从这个分析看,80年代苏联忽然由盛转衰,根源不在80年代的政策,而在于此前几十年奉行的路线。每隔十几年就到来的廉价技术在客观上上起到了毒品的作用,彻底毁灭了苏联主导自己工业社会的能力。到了1980年的时候,其实苏联已经积重难返,只是因为毒品一直供着,苏联还能威风八面。&b&等到毒贩子狠狠心扔了贩毒的利润。苏联也就成了废人。&/b&美国玩的金融路线虽然也算是另一种毒品,但只要海军优势还在,美国就还能给自己注射毒品,同时掐断苏联的毒品供应。两个瘾君子之间的决战,显然主动权在掌握了毒品源头的美国手里。所以冷战的结果是美国全胜并不奇怪。&/p&&br&&p&从苏联的角度说,夺回主动权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依赖进口技术。以苏联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地位,承认基础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的现实,拉上中国和其他同样需要工业升级的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开发新一代工业技术未必不可能。这的确需要苏联主动勒紧腰带,过几年相对的紧日子,但无论如何要比解体后被迫勒紧腰带要好得多。但遗憾的是,二战之后,苏联过了几十年好日子,过的太顺、太舒坦。整个统治集团已经对国际环境的重大转变丧失了敏感性,再也没有魄力进行破釜沉舟的改变了。&b&苏联后期,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克格勃势力的上升。克格勃作为一个特务机构,首要工作目标就是监督其他部门按照既定路线前进,本身不具备任何改造发展路线的动机,可以说是最保守、最抵制战略转向的政府机构。&/b&这样一个机构逐渐成为苏联政治的主角,反映的就是苏联统治集团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老路线发展的趋势。80年代,本来应该是当了15年克格勃头目的安德罗波夫执掌苏联最高权力,只是因为安德罗波夫和继任的契尔年科均意外病逝,才让戈尔巴乔夫当了苏联领导人。此后的俄罗斯,解体的动荡过后,依旧是普京这个资深克格勃来当权。这表明80年代苏联的发展惯性已经太大,偏保守的战略方向已经很难扭转了。即便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是偏年轻,且受克格勃影响较小的戈尔巴乔夫。苏联的前途依然被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惯性所影响。&/p&&br&&p&二战后是一个工业化成为时尚的年代。在大部分国家,工业化的教育普及要比工业经济的建设要来得快。所以等到战后一代学生成长起来,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在不够大的工业社会里找不到预期的好位置,这在六十年代的整个世界造成了普遍的骚动,从第三世界到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在最高潮的1968年,美国的学生要么去越南打仗,要么在本土反越战,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在街头被枪杀,黑人和白人的冲突链接不断;在法国,几十万学生和上百万的工人罢工罢课,占领学校和工厂,戴高乐因此结束了政治生命;中国的青年要么在闹文革,要么上山下乡、战天斗地;日本的年轻人加入赤军,准备进山打游击。至于爱尔兰共和军发动内战,墨西哥政府被迫在奥运会之前向学潮开枪,这种小事在这些大国的风潮面前根本就不算个事情。只有苏联在廉价技术和丰富资源的支撑下,工业社会迅速扩大,为几乎所有受教育的青年都提供了上进的机会。所以苏联是此时全世界唯一风平浪静的大国。&/p&&br&&p&等到冷战末期,国际风云突变,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开始登场管理国家,他们年轻时的履历开始发挥作用了&b&。苏联的领导人和高级干部,大多像戈尔巴乔夫一样,年轻时平流进取,从来没有去考虑过如何彻底改变一个社会&/b&,如何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其他国家的统治集团倒是还有一批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管理者掌舵。所以,&b&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相对其他国家,表现的是在极端不自信和极端保守之间摇摆。&/b&既没有正确认识到缺乏工业升级能力的根本原因,也没有彻底变革的决心,只有幻想破碎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在他的领导下,苏联一会打算走老路,一会又全盘接受西方的“友好建议”,实际上啥也没干,把最后一点家底折腾光了等垮台。&/p&&br&&p&…………&/p&&br&&p&60年代初期起,中苏就分道扬镳。苏联并没有把这个未来的第一工业国变成自己的盟友。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潜力太大。苏联如果和中国结合成一个经济体系,平等的进行工业经济互补发展。从长期来看,主导这个体系的必然是中国而不是苏联。在苏联和中国分裂的请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团大战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