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香文化人类发展史六个阶段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中国香文化的概述
我的图书馆
中国香文化的概述
中国香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熏香文化,是采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和香品,以供人们使用,达到防病治病,美化生活、洁净环境、陶冶性情的目的。它是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这一文化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市场”文化模式有着很多相吻合之处。
&&& 我国是一个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和馨香的民族,诚如《尚书》所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在这块美丽、富饶、辽阔的华夏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以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一风格奇特的民间文化。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爇和酿制香酒等记载。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诗经》中记有“采艾”、“采萧”等采集香药的诗歌。屈原的《离骚》、《九歌》记述了战国时期人们使用香文化的风尚。秦汉以来,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外的香药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香疗法。尔后,历代相承,日趋繁富,且各个时代都有它的发展和成就。正因为香文化有其特殊的魅力,从宫族、豪门富户到平民百姓,莫不为之倾爱。人们妆饰香膏,佩带香囊,居处熏香,沏品香茶,沐浴香汤,调服香药,凡此等等,几乎处处离不开它。
&&& 现代文明生活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卫生意识的增长,以及审美情趣的改变,香文化如枯木逢春,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高度重视,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发扬光大。
&&&&&&&&&&&&&&&&&&&&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起源
&&& 中国香文化是祖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对火的认识,对火的发明和使用,使原始人从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化到烤煮的食物,尝到了气香味美的熟食。正是这“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带来了馨香,而且最后使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香”的本字,甲骨文作“ ”,像豆中盛着散发出香味的熟食品,说明了火与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来烧灼动物的骨头,然后观察烧出的裂纹。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正是发现艾灸、香文化的必要条件。
&&&&&&&&&&&&&&&&&&&&&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历史记载
&&& 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的认识进了一步,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如《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时,人们开始重视香文化,把香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如《礼记·内则》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感盥漱栉,佛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即后世的香囊、荷包之属。朱熹解释说,佩带容臭,是为了接近尊敬的上辈时,避免自己身上有秽气触冒他们。又说:“妇人或赐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指出凡媳妇赐受白芷、佩兰等香药,每敬献给公婆。《大戴礼·夏小正还有“五月蓄兰,为沐浴”的记载。可见当时佩带香囊,沐浴兰汤,互赠香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由于香文化的应用,采收香药也是寻常的事情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在另一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许多香文化防病治病的记载。如“荇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已厉”,又如“迷谷,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佩之不迷”。指出佩带熏草,香似蘼芜,可以治疗皮肤病;佩带迷谷,能使人精神清爽而不迷乱。
&&&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比拟的手法,以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记载了许多香药,我们从中可以借以了解战国时期人们应用香文化的梗概。如《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指出当时人们披挂江离和白芷,佩带秋兰,采掇木兰和宿莽:也掇拾申椒和菌桂,并非只取蕙草和茝;既种植兰草和蕙草,又培育留夷和揭车。又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提到了用兰、蕙烹调肉,用桂和椒浸制酒、浆,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沐浴,用桂木做栋梁,用木兰做屋椽,用辛夷和白芷点缀门楣。可见当时人们种植香药,应用香文化、香品开始成为一种习俗。
&&& 战国时产生的我国医学第一部典籍《黄帝内经》,经过多人之手,总结了战国以前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祖国医学的基础。其中已经把香文化作为一种预防治疗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人喜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火剂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这里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方法。又如《素问·奇病论》提出的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所致的“脾瘅”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里的兰,即香药佩兰,又名兰草、都梁香。
&&&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融。当时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文化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和香文化。例如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说:“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可知当时香药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 汉朝《汉宫典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蔡质《汉宫仪》)。《香谱》载:“金日禅入侍,欲衣服香洁,自合一香带之,武帝果悦”,当时始造博山香炉,盛行于世。刘向有《博山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据《赵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浴五蕴七香汤等。《太平御览》载有东汉秦嘉给妻子徐淑书信:“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诚如司马迁所说的“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史记·礼书》)。
&&&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距今约1200年。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熏囊(香囊),内装有药物,另外在//箱中发现四个熏囊,六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和两个熏炉,也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有关部门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可知在当时人们随身应用香囊、香枕、熏炉等香疗方法来防治疾病,辟秽消毒,净洁环境已形成一种习俗。产生于汉初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乃至远古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而积累的用药经验,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有麝香、木香、桂、白芷、兰草、秦椒、杜若、蘼芜、泽兰等香药,如指出麝香能“辟恶气”,“除邪,不梦寤魇寐”。蘼芜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 魏晋以来,香文化应用已成风气。人们视香文化为豪华的享受,香文化也因此而十分珍贵。正如东晋葛洪所说,“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江蓠、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抱朴子》)。魏武帝曹操也是一位热衷香药的人,有令说:“房屋不洁,听得烧枫胶及蕙草。”(《太平御览》)并常用蘼芜等作香衣之品(《广志》)。当时,迷迭香刚从大秦国经西域传入,宫中将它移植于庭院,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还专为迷迭香作过赋。他们之间,也常常互赠香品,或求索香料如曹操曾给诸葛亮修书,并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丕也曾派遣使臣修书向东吴孙权求索香料。
&&& 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首载有香身、香脂、涂发香泽和熏衣香等香疗处方。北魏之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论及香粉的制作法,“作香粉法,惟多着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芳”。南朝时范晔的《和香方》,可称为最早的香疗方法专集。其序说,“麝本多忌,过分即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糖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于外国,无取于中土。”除对传统香料的性能作了论述外,还介绍了多种国外传入的香料。陶弘景着《名医别录》,他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收集了汉晋以来民间的和外国传入的香药,如沉香、檀香、熏陆香、苏合香、詹糖香等。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香料物学的依据。
&&&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国家的统一,海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了封建文化鼎盛时期。当然,香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宫廷之内,王公贵族,抑或是民间都非常盛行。有宫室熏香,佩带香袋,衣服裹香,沐浴香汤,妆饰香膏,品饮香茶等各种香文化。隋炀帝杨广,更是穷奢极欲,滥用香品。如每年除夕之夜,殿前设火山数十座,每一山焚烧沉香木数车,再灌浇甲煎,火焰高数丈,香闻数里(《贞观纪闻》)。唐朝明皇时,宫内有沉香亭,明皇与贵妃在亭上赏木芍药,召李白制新词,李白有清平调三章。华清池温泉汤中,“迭香为方丈瀛洲”(《明皇杂录》)。杨国忠用沉香造阁,檀香做栏,以麝香乳香和泥粉饰墙壁,每到春天聚宾友在阁上赏木芍药(《天宝遗事》)。唐代每逢腊日,君王要赏赐臣下各种香药、香脂等香疗制品。如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说:“某至宣敕冒赐臣襄衣香、面脂、小通中散等药,捧日月之光,寒移雪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可知也是当时定制、风俗。
&&& 唐高祖时欧阳洵等编辑的我国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其中辟有料香部,专收香料的典故资料。唐显庆四年,由政府主持修订的《新修本书》,以及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都增补了当时各地使用的和外国输入的香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殉的《海药本草》。李殉,字德润,先祖波斯国人,随唐僖宗入蜀,是世代居住蜀中的土生波斯人,是唐末时的著名诗人,“所吟诗句,往往动人”,着有《琼瑶集》等。李殉又精通医学,其家庭经营香药为业,所以对外来药品的认识较深刻。他在《海药本草》中记述的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输入的药物,按我国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论证。其中香药就达50余种,可以说是一本香药专集,从另一个侧面扩大了药物研究的范围和应用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香疗法的内容。
&&& 隋唐之际,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收载了当时宫廷和民间的大量的香疗方法。他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唐代香疗法的应用十分普遍。他又说:“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千金翼方》)正如唐王建《宫词》诗:“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辟有药方、熏衣裹衣香方、令身香方等专章,收录香疗法古近百首。王焘编着的《外台秘要》一书,也专立香疗1卷,辑有面膏、面脂、澡豆、手膏、熏衣湿香、衰衣干香等,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汇集了唐以前历代香疗法有效方法和经验。
&&& 唐代中外医药的交流更进一步发展,公元743年,高僧鉴真和尚率弟子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医学,带去隋唐以前医籍和乳香、龙脑香等多种药物,为中日文化医药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丹波康赖编辑的《医心方》也辟有“芳气方”一门,收录了隋唐时中国的著名香疗方。
&&&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国家专设太医局、和剂局,组织汇编了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且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也增加。同时,由于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应用等,海陆交通日益发达,促进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其中香药的进出口就占了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如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土一艘完整的大型宋代沉船,就是著名的香舶。从船中取出的文物主要是香药,如龙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宋朝内廷设有香药库,“在移门外,凡28库。真宗御赐诗一首,为库额。曰:“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今辰御库初开处,充韧尤宜史笔书”(《石林燕语》)。并设有库使、监员,及押送香药纲至内库的官员(《宋会要·职官》)。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成为南宗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 宋代李昉等编修的《太平御览》,也专辑有“香部”3卷,专论香药及其典故。《太平圣惠方》第40澡,有澡豆方、身体令香方,记录了多种香疗方法。《圣济总录》中的方剂,凡以香药作丸散汤剂之名甚丰,如以木香、丁香为丸散的方就多达上百首,分散在各门。《和剂局方》第10卷中,也收录了很多香茶、香汤和熏香的方剂。此书经过绍兴、宝庆、淳祜三朝的增订,而几乎是没有一方不用香料。如著名的苏合香丸、安息香丸、丁香丸、鸡舌香丸,沉香降气汤、龙脑饮子等,不胜枚举。此外,在苏轼、沉括的《苏沈良方》、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王硕的《易简方》、严用和的《济和方》等著名医家的方书中,也选用了大量的香药和香疗方。从而产生了“局方学派”,形成了喜用香药的局方用药倾向。&&&&&&&&&&&&&&&&&&&&&&&&&&& &&&&&&
&&& 中国香文化的盛行,结果产生了许多香文化专集。如洪刍的《香谱》、范成大的《桂海香志》、叶廷硅的《名香谱》,沉立之的《香谱》、武冈的《公库香谱》、张子敬的《续香谱》、颜持约的《香史》、陈敬的《新纂香谱》等。
&&& 金元时期,许国祯的《御药院方》,尚承《局方》之绪,凡以香药命名的方,亦比比皆是,如沉香丸、小沉香丸、沉香汤。并保存了大量古代香疗的宫廷秘方,如香汤方、香浴方、漱口香方。由于宋元以来,医药多依恃袭用《和剂局方》,滥用香燥的成药之风甚盛,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故此,朱震亨特撰有《局方发挥》,主张合理应用香料、香品和局方成药,对滥用香燥之品和成药提出了批评。
&&& 元代的对外经济贸易中,香药仍是主要的商品。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说,欧洲人未到以前,香料交易全由中国人为主。中国人贩运此种香料于印度,重载而归。他说在马拉巴看到的大量中国船只中带有马拉巴所没有的许多药材和其它货物,经商人运往亚丁,再转运到亚历山大里亚等地。
&&& 明代,成祖朱棣以富厚的国库为后盾,为开拓海外航线,取得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于1405年起下令郑和组织庞大的宝船七下西洋,前往南洋、印度洋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其中香药贸易仍是主要商品。
&&& 明代的香疗法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朱肃等编纂的现存最大的方书《普济方》,树种专辟有“诸汤香煎门”,辑录了明以前的经验良方,有香汤、香茶、熏香、焚香、香脂等各种香疗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搜博采,实地考查,总结整理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经验,新增了当时民间的和外来的药物300多种。收集了采用历代的和民间有效验方10000多个。其中收录香药近百种,分别归在芳草、香木二类中,详加考正阐述。 此外,周嘉胄编纂的《香乘》,共28卷,穷搜遍辑,凡有关香料的名品、故实以及各种香疗方的修合,赏鉴诸法,旁征博引,各具始末。可以说集明代以前历代香疗法之大成。其它如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也收载了许多香疗方。
&&& 清代康熙之时,陈梦雷等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集有香部4卷。张玉书等编纂的《佩文韵府》也辑有香疗方面的内容。现代陈可冀研究员主编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录有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沤子方、香浴方和香丸方等多首。可以想见清宫中真是处处飘香。通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更可以从中详细了解清宫使用香药香疗法的情形。如第十八回描述贾远春省亲时的豪华场景,见大观园里“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一对对凤翼龙旌,雉羽宫扇,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当贾妃“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馥馨的名香奇芳,把整个场面渲染到繁华奢丽之极致。书中提到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便是一个名贵的香疗方,还有食用的玫瑰清露、木犀清露;日用的香囊、香串、香瓶、香珠、香 、香鼎、熏炉等香疗制品和用具,可以说是古代应用香文化的生动写照。
&&&&&&&&&&&&&&&&&&& 古时期香料进口的结构与规模
&&& 香料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大量进口的商品,也正为化而常马到一些史学家的非难,认为手民无利,纯属奢侈之物,这是中国外贸史上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作者沈光耀先生说的。据《后汉书》中的记载,汉代已有苏合的进口这大概是我国进口最早的一种香料。秦汉时香料进口也就逐渐增多,最初来自南洋和西亚一带,后因属芳香的动植物产品很多。晋太康五年(公元248年)大秦商人(罗马)运来密香纸三万幅,当时算是较大一宗香料贸易,密香纸是由一种密香属的植物—密香树的皮叶加工而成。其实,这种香料产于印度,并非罗马所产,只是罗马商人转运我国罢了。
&&& 香料在中国史书上称“香药”。中国人主要用来入药。并非纯属奢侈品,使用者也不是宫廷,民间也大量使用。唐宋以后,香药渐成为社会的必需品,不仅为政府带来一大宗收入,而且对中国的传统医药和民族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香料的进口在唐宋时期显着增加,这是由于当时实行对外贸易开放政策带来的积极效益。
&&& 唐宋时期,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他们是中世纪史上专营香料的专业商人,他们居住在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就是生产香料的地方。索马里素有香料之角的称号,也有使用香料的习惯。随着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兴起,阿拉伯人纷纷来到东南亚贸易和定居,有一部分则住广州。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进行香料贸易。中国人也喜欢香料,所以唐宋时期,香料成了主要进口产品。唐宋进口的香料有乳香、苏合等数十种。据南宋泉洲市舶使赵汝所作的统计,进口香料即有乳香、苏合油、龙脑香、金颜香、笃耨香、安息香、栀子花、蔷薇水、沉香、笺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麝香木、木香、龙涎香等二十多种。1974年泉州古港后渚出土的宋船,载有乳香、龙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重四千七百多斤。这仅仅是一艘不大的近洋贸易商船的残留下来的发现,也可以看出当时香料贸易的规模。香料品种繁多,据南宋《张氏可书》传说有一海商,带来工钱龙涎香真品,有原出二十贯价钱的:因为真品难得何以赝品也就出现了。甚至晋迁升擢,也用这类香品做敲门砖的。例如,广东转运使燕因进奉沉香水,而提擢升为应天府尹;两浙市舶使张苑因进笃耨香,而升得直秘阁大学士,故有笃禄学士之号。
&&& 中国香料进口并非始于唐宋,但唐宋时进口量增多,尤其是在宋代,民间使用的香料较前大为普遍;进口多了刺激了消费,消费增加也助长了进口。香料贸易宋代继承唐代的贸易政策而来。
&&&&&&&&&&&&&&&&&&&&&& 中国香料在历史上的经济地位
&&& 据《粤海关志》统计,北宋广州、明洲、杭州三舶司,在熙宁九年、十年元丰元年的乳香进口为三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九斤,得款八十九万四千七百十九万贯。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这乳香一项收入即当一百七十八万九千贫苦农户的青苗代款。由于香料贸易收入丰厚,故宋政府采取奖励政策,凡能招徕贸易,累积五万、十万贯者,均能补官,大食商人蒲罗幸运来乳香价值三十万贯,被宋政府授予承信郎荣誉称号。纲港(商人代表)蔡景芳招徕香料九十八万贯,也授予承信郎封号。那时即有茶、盐、矾主外,唯香之利最博的说法。据载,三佛齐一次来货,即达一百二十万贯。
&&&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的文化侵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摧残。当然,香文化的研究和应用,也无例外地沦落到几乎是灰飞烟灭的境地了。
&&& 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医学典籍中,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确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
&&&&&&&&&&&&&&&&&&&&& 中国传中统香文化的展望
&&& 近百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各门学科和技术综合协作,大部分香药、香料的各种香气和香味成分的化学结构被逐步认识和鉴定出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己达5000多种,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
&&&&&&&&&&&&&&&&&&&&&&&&&&&&&&&&&&&&&&&&&&& &&&&&&&&&&&&&&&&&&&&&&&&&&&&&&&&&&&&&&&&&&&&&&&&&&& 荣嵘&&&&&&&&&&&&&&&&&&&&&&&&&&&&&&&&&&&&&&&&&&&&&&&& 日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香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的香文化有何历史?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香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的香文化有何历史?
香文化的发展史?
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开海路;佛家有佛家的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虽战乱不断,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炮制、作用,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 魏晋南北朝时,卧室用的香: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 “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甚至以龙脑,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安史之乱后,统南越,清 掐丝珐琅香插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在唐代,大批文人,既便于用香,两家都提倡用香,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春秋战国时。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 宋元明清,疆......
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香烟始升: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
试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也...
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1985年之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发生,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高潮,随后转入...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进程。 第一次是自公元1世纪以来印度佛教文化...
唐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唐文化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一、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唐文化兼收并蓄 1.在政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的发现人、饮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农也称“神农氏...
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大连的文化发展或历史发展:
大连地区人类社会至少有17000年的历史。战国至秦汉属辽东郡。汉设沓。唐属安东都护府。辽设苏、复州。...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东发展史四大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