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的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征有哪些

> 时事讲堂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时事讲堂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强劲的动力,也对党和国家许多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要更加注重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三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本期我们邀请浙江农林大学优秀辅导员应莺为我们演讲“新时代里新矛盾 新征程中新方向之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据时事讲堂讲解,我们在每期栏目下面会设置一道问题,这些问题将收录到学期末测试的题库中,同学们认真收看每一期节目哦。
发展“&&&&&&&&& ”构成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
A、不平衡、充分
B、不平衡、不充分
C、平衡、不充分
D、平衡、充分
12月17日期,《时事讲堂丨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革》题目答案为A、落后的社会生产。
最后小编为大家发福利了哦!点击抽奖,即可参与时政进校园专属的积分抽奖活动哦!智能语音灯、智能点歌音响、swell保温杯等好礼都是你们的,快来参加吧~
另外,在活动中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操作中、领奖时,有问题需要咨询的,大家可以扫一扫二维码,直接咨询小编哦~
最新评论 ()
"时政进校园"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
#时政进校园#现代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主动并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共建美好社会而奋斗!
#时政进校园#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还需更进一步。
#时政进校园#科学技术改变命运,看着国
家这么多科技的发展,我们年轻一代需要
更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动手能力,
#时政进校园#新时代要有新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我们要在党的引导下,跟上时代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时政进校园#国家发展必会面对不同的现状,唯有创新,唯有突破,才能在新的潮流中,走在世界前列
#时政进校园#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以后也要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时政进校园#虽然社会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一起努力
#时政进校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正走向繁荣昌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时政进校园#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限制我国又稳又好发展的阻碍之一
#时政进校园#中国棒棒哒!
#时政进校园#人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量,而更要求质了,全面均衡、更高更好的发展是国家的新目标。
#时政进校园#当前我们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各类行业都发展的很好,经济发展很快
#时政进校园#我们要充分了解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我国社会特征和不足,以后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时政进校园#为中国大大的赞点!!
#时政讲堂#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学习也要跟上
#时政进校#作为国家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理解我国的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而且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时政讲堂#了解社会发展,我们学生学习的步子更要跟上
#时政进校园#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强劲的动力,也对党和国家许多工作提出新要求。
#时政进校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到了提高,矛盾依然存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李培林: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我们要“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供参照的发展模式。在这项伟大事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认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为这是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根据新时期的阶段性特征,邓小平提出满足温饱、达到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这是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初叶到21世纪中叶的大的阶段性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着重解决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依据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为了更加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们也提出过一些更加细致的阶段性划分。如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今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时期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任务,更加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经济体制的转轨奠立了理论基础。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强调这是“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下”提出的,“涉及到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这个“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趋势新特点,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概括。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以“新趋势新特点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重要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实际上就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重解决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应该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要求的战略任务,完善和创新重大战略思想,都要基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的社会变革。《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判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清晰的宏观框架。
首先,要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目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体制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特别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一些过去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实际上,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深化过程。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同时又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并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决定》还第一次把“和谐”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其次,要深刻认识“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推动着中国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人口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和程度之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空前的。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的迅速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强大动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与此同时,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使各种本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集中在现实的同一个时空中。经济体制转轨的问题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问题相互交织,前工业化的、工业化的和后工业化的发展问题集中显现,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现象同时并存,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针对这些新情况,《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的任务,第一次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第一次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第一次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决定》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要深刻认识“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经济体制变革必然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打破“大锅饭”,克服绝对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在经济领域全方位地引入竞争机制,使中国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经济基础的重大变化,也必然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处理这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矛盾甚至冲突,对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课题。特别是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究竟是一个阶段性的突出问题,还是一个可能的长期趋势,要认真研究,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中国不同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扩大,非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化的现象使投资向特定区域更加集中,体力劳动的充分供给和竞争过度造成低位劳动工资水平停滞不前,加之腐败和非法收益的存在,这些都成为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新情况下,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为此,《决定》指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第一次系统提出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决定》还第一次提出,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这是在新形势下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四,要深刻认识“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健全和文化生活的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方面的主流态势是积极的:一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心态;三是国际上一些国家政治内乱所造成的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生活窘困的后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关键的发展阶段,一定要维护社会团结和稳定的大局,避免突发事件打断增长的过程,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形成普遍共识。但与此同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代际之间的认识差异明显增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统一思想和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明确提出和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合力,至关重要。《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精神动力、文化追求和道德规范,为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社会变革向纵深推进,发展的大局呈现良好的态势,我们在各方面拥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国内外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和谐因素也有所增多,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清醒地正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认真研究和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化大局意识,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新特征
字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的角度,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发展印迹及主体性诉求;逻辑的角度,体现的是该历史阶段的必然性及客观要求。印迹与必然性相统一,主体诉求与客观要求相结合,是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本质特征的基本方法论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分别从历史、逻辑及其统一角度,去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历史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456”大格局,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首要特征
  判断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首先要把握大格局。党的十八大向世界宣告,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该阶段,现代化布局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趋势,加之,中国道路的党的领导之本质特征,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在总体上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加党的建设之六大建设路径。十八大以后,依据变化了的中国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六大建设路径,即“456”之大格局,成为观察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456”大格局,已经构成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点。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顶层设计,是发展之灵魂,处于核心地位,统率总格局;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遵循,处于关键地位,规范总格局;六大建设路径是实践之结晶,处于基础地位,支撑总格局。这些基本点既内含了当前人民群众对该历史阶段的共识,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首要特征。
  从逻辑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阶段,现代化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体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从深层次来研究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1980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开始接受世界市场化进程;1990年代,中国引进市场元素,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与世界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系统化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正是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实现并进一步推动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数据展示现实。从人口看,2013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6%;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2010年),户籍城镇化率是27.7%,与清华调查数据基本吻合。从空间看,至2013年,中国有2.5亿亩村宅基地,与城市社区比为4.8:1。这表明,宏观上,中国人口中的近30%人群已经成为现代市民,近1/6的生活空间是现代社会。这构成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图景。这一图景意味着,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身份→市民身份”、“村落生活→社区生活”、“农业主导→工商业主导”、“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上述核心性变化脉络正逐渐遍布当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国,已经并且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社会转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正在冉冉升起。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转型升级
  “近30%的人群+近1/6的生活空间”,这是从当下现实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转型状态的宏观描述,本质上是一种实然判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存量状态”。社会总体的发展除了看“存量状态”,还更主要看“增量状态”。严谨地说,科学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性特征,需要从实然、应然、必然三个维度去评估。
  首先,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实然状态是,“近30%的人群+近1/6的生活空间”已经实现了转型。这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存量状态”。这一状态表明,中华民族已经走在了全球现代化的征途上,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
  其次,中国社会转型的应然诉求是,社会至少要有70%的人群是现代市民,至少要有2/3的生活空间是现代城市社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这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增量状态”。这一状态预示着,中华民族因其天然的体量巨大(经济、人口规模等优势),一旦完成现代化进程,那么全球文明将会发生质变,届时,世界将是中国影响凸显的世界。
  最后,这一转型的必然性要求是,社会转型已经开始,也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行下去,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无可逆转。这是一个全球的大棋局。这一棋局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升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之需求,更是世界实践之期许。
  综合实然、应然、必然三种判断,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本质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性的培育,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现代性之建构,才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新的伟大历史征程,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最新特征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回应了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有大担当。
  理论上,现代化有两步,一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二是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今天,发达国家基本走完了第一步。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成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趋向。中国也已经接近第一步的尾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开始唱响第二步的序曲(第五个现代化的开启)。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内含两个层次的现代化,即制度的现代化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议程,制度的现代化进入实践轨道。那么,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实现,如何获得世界认同?这就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今天,西方基于工业化的现代化遭遇诸多困境。究其根源,源于工业化后面是西方科学思维,该思维的核心是经验性的归纳范式。在逻辑上,归纳思维只能是证伪,而证伪本质上是试错。中华文化,因为其对世界的划分,涵盖着经验、超验、先验三大领域,本质上不是试错,是索求本源、起始。由此,它可以弥补科学思维的局限性。就此而言,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要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不仅可能,而且更有强大的客观需求和自身优势作支撑。(作者:韩庆祥 张健 分别为中央党校教授、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贾 玉韬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赵周贤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周贤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日 09:21 来源:《求是》
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制度趋于更加完善、中国方案趋于更加科学的阶段,是推动民族复兴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这是总结当代中国发展历史作出的重大结论,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制度趋于更加完善、中国方案趋于更加科学的阶段,是推动民族复兴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习近平;复兴;改革开放;小康;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征程
作者简介:
  核心要点:   ■在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如何认识和把握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方法论的指导,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相统一。   ■尽管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但全局谋划和战略设计现在就应展开。   ■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仅是攻坚期、奋进期、突破期,也是最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崛起期,最激动人心的收获期,最能展现民族复兴新气象的跃升期。   ■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制度趋于更加完善、中国方案趋于更加科学的阶段,是推动民族复兴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   在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如何认识和把握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方法论的指导,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实事求是的新判断。  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相统一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辩证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而作出的科学结论。判断当代中国是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指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而是特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讲话中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两个“牢牢”、两个“最大”,是对我国国情和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必须看到,尽管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近年来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但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各种不平衡性,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突出矛盾问题,并表现出新的特征:由总量供给不足转变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偏低;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方面仍有较大追赶空间;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瓶颈制约凸现。我国仍然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这个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使“不发达”越来越少、向现代化的标准要求迅速靠近的历史进程。这就如同一杯正在烧的水,在沸腾之前都是不开的水,但即将烧开时的温度跟刚开始烧时的温度相比,显然有很大差异。我们不能想象冷水一下烧成开水,更不能想象从不发达阶段一步跨到发达阶段。因此,尽管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前所处的初级阶段,不仅与改革开放前的初级阶段相比有显著进步,与改革开放后实现温饱和总体小康时的初级阶段相比有显著进步,而且与五年前的初级阶段相比也有显著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进入了由大向强发展的阶段,进入了由注重“量”的积累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的阶段,进入了从发展的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阶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钟义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