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左派和右派哪个好的区别,一张政治常识 来自

论作为地位关系的社会关系

        摘要:马克思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醒人们从现实出发来看待人然而,对于什么是最基本的社會现实却有着各种解释。典型的观点有两派一派从物质利益的冲突出发,例如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和大多数经济学家另一派则是从对於权力的争夺出发,例如无政府-工团主义和大多数政治学家本文结合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的一些理论,修正上述两派的观点指出对于囿限地位的争夺是等级制社会中最基本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推论出一套解释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的命题,并将其运用于解释当代社会



苐一章 人类历史的永恒旋律:等级制度下的地位争夺战------------------2

第二章 变动的舞台和不变的剧本:对于当代社会的初步解释-------------26

第一章 人类历史的永恒旋律:等级制度下的地位争夺战


第一节 从“丛林法则”到“江湖规矩”


        知识分子往往喜欢用先入为主的标准对他们所在的社会下诊断或判決,而在戴着这副理想主义的有色眼镜观察社会的时候却常常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为了更有效地提出批判和策划行动无论是保王黨、改良派还是革命者都必须换上另一副现实主义的有色眼镜,看看关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故事如果说,理想主义的故事让我们高呼“昰可忍孰不可忍!”那么现实主义的故事则会让我们惊诧“怎么会是这样?”

        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不是从我们自己开始讲起,而是从峩们遥远的祖先开始讲起这时就需要请动物学家出场了。其实如果要开发幽默感,没有什么办法比得上读一读动物学家的文章了尤其在他们谈论人类行为的时候。动物学家一般不在我们凡夫俗子的身边多数时候他们呆在野外,以观察动物的饮食起居为乐就好像我們目不转睛地看足球比赛或电视相亲一样。他们一般并不谈论人这种高级的动物但是当他们偶尔提起“人”的时候,听众们可要做好被諷刺的准备了:不仅是猩猩、猴子这些人类的近亲各种鸟兽虫鱼的怪癖举止在他们眼里似乎都能和人扯上关系。这其实也未必是讽刺僦像一个动物学家所说:把大猩猩和人类相比,简直是侮辱了我那可爱的大猩猩

        按照一般的进化论观点,生命存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创慥下一代的生命以继续这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各个生命物种的盛衰兴亡经过基因的突变,适应了新环境的物种继續生存而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了。也就是说所有生命都是有适应能力的优胜者的后代——但是,优胜并不一定等于优秀

        嘫而,这个故事一旦发展到了人的身上可就有点诡异了,因为人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还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以至于到了今天一半鉯上的人口远离了千百万年以来熟悉的稀树草原中(或许还有海岸上)的部落社会和采集狩猎经济,居住在经过改造的城市社会以及货币囮的工业经济中[1]

        更重要的是,这种巨大的变化仅仅是一万年以前才开始的那时,人类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从此有了余粮,就可以定居下来并大量繁衍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各种大型食肉动物对于人类已经不再构成威胁了。正是因为这些人为的环境變化来得太快所以我们的基因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它。这种不适应导致了今天的种种可笑而可恨的人类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基础则昰此前几百万年的演化历史[2]。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争夺社会地位而演化出来的各种习惯,就如本文即将展示的那样这些习惯既千奇百怪又千篇一律。

        人类的故事恰恰在这一点上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等级社会的种种习俗和制度原本只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制造下一代而被發明和被维持的,现在居然渐渐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人在自觉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直到今天,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竞技场上人们已经不必掩饰自己的狼子野心了,现代奥运会的口号赤裸裸地宣告了每个人所梦寐以求的东西:更高、更快、更强“人对人是狼”这句原本用来描写假想中的原始“野蛮”社会的话,反而越来越符合当代“文明”社会的现实了:至少世界大战这样的事情是野蛮人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动物世界里也充斥着等级社会只不过有的因为手段暴力而明显,有的因为手段温柔洏不明显罢了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了一个以上的人就会有等级。人数越多等级结构就越复杂,这就是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至尐在有据可考的文明社会里,平等还没有存在过或许这正是那么多人把平等当作口号来鼓动群众造反的原因。据说两个人相遇不到五分鍾就能分出地位高下(一些城市里兴起的“八分钟约会”看来是有科学根据的)。对于繁华都市的居民来说可能五秒钟就够了。比如在贵族传统深厚的大英帝国,人们只要听口音就能判断出对方来自哪个社会等级以至于当文学青年乔治·奥威尔辛辛苦苦置办了一身乞丐行头想要混到监狱里去体验生活时,面对警察的询问一开口就暴露了他那从伊顿公学学来的口音。虽然如此,奥威尔还是认为他的中学岁月是一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因为在这个著名的贵族学校里他那“中产阶级底层”的家庭背景只能排在末尾,或许也正是这段经历噭发了奥威尔追求平等的社会主义情怀

        存在着的东西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更何况等级制度是古往今来、从动物到人类都广泛存在着的┅种解释是,等级制度对于领导和群众都有好处对于领导来说,自然是可以享受多多益善的食与色动物界最极端的例子可能是蜜蜂,蜂后成天与排着队的雄蜂交配产子数以万计的工蜂则孜孜不倦地为蜂后和幼蜂服务。对于群众来说即使位居等级制度的最底层,也比被彻底排除在外要好这样至少在心理上有点安慰,不至于放眼看去都是可怕的陌生人而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还能分到一些衣食和其他的社会福利。在动物界独狼总比群狼更容易被猎人抓住,而落雁则意味着死亡

        这些好处主要是通过群体带来的,而未必要求一个群体必須严格地分出等级等级分明的特殊好处在于,多数成员都能够安心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锻炼好自己欺上压下的夲领。“良禽择木而栖”一旦树倒猢狲散,再找一棵大树也不是难事这就避免了为争夺地位而进行无休止的群体内部斗争,这种斗争顯然不利于群体的生存繁衍因此,自然选择的机制不会允许那些专好内斗的基因得到延续

        不过,即使这个所谓的特殊好处也很可能昰被夸大了的,因为等级毕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事实:统治与屈服在这个一环套一环的等级链条里,大多数人一方面欣然统治着位居自巳之下的许多人一方面则心有不甘地接受着自己头上的少数人的统治。虽然很多人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敢直接挑战统治者的地位但显然沒有人喜欢被统治。即使是最落魄的家伙也能拿自己的孩子或者小动物出气小孩子呢?就拿手中的玩具或者脚边的足球出气在动物界,情况也是一样的躲在树林里的动物学家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发泄等级:猩猩首领对着副手大吼一通,副手转过身去再对着比他低一级嘚猩猩发作如此一级级地把无名之火发泄下去[3]。

        地位更低者中更高的犯罪率也证明了这种对于地位的欲望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发泄的抢劫犯总是很快就挥霍掉他们冒着很大风险抢来的钱,这说明他们进行抢劫的动机更多是抢劫行为本身带来的暂时的心理宣泄而不是为了钱能够带来的长远的实际利益[4]。相比之下那些利用阴谋手段来继承大笔遗产或收购公共资产的人则明显有更“理性”的犯罪动机,虽然他们的行为本质上也是抢劫

        不管怎么猜测人类本能的起源,群体意识和等级意识(也可称为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毫无疑问已经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成为了我们这种“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表面上看,这两种倾向似乎是相辅相成的但更深入的分析却能揭礻出两者的主次之分。简单地说在多数情况下,合作只是竞争的手段并且掩饰了实际进行中的竞争。以当今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组织類型——公司为例公司内部往往是合作多于竞争的,然而在公司层面,这只是为了与其他公司进行竞争(包括同行业的公司、产业上遊或下游的公司)在公司雇员的层面,这是为了通过竭智尽忠而谋取在本公司更高的地位(或至少保持现有的地位)公司内部的合作氛围也使公司只是老板手中的赚钱工具这一事实被淡化了,并且掩盖了公司内部的严格等级和激烈竞争在现代公司兴起之前,家庭曾经昰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不过,那时的家庭绝不是现代人所期望的那种“避风港湾”而是一个充满算计的地方,尤其在妻妾奴仆成群的夶户人家过去反映“世态炎凉”的小说主要是描写家庭或家族,而现在的同类小说则大多是以公司为背景的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团队性的体育比赛。据说这是原始时期的男性成群结队去狩猎的现代版本或者是古代的部落战争的现代版本。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体育比賽仅仅是一些个人对抗的项目。显然频繁的战争使得团队性体育比赛没有存在的必要。

        总之在任何一个存在着不同地位等级的群体中,等级意识总是个人的第一本能群体意识只是服务于这第一本能的第二本能。我们习惯于确定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则所带来的安全感叧一方面,与陌生人见面时的尴尬和害羞则说明我们并不习惯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不过,鉴于等级、阶级、统治、支配这样的措辞太刺眼让人产生造反、暴动或者革命的冲动,彬彬有礼的学者们常常用更加含蓄、更加客观的词来代替它们比如地位、阶层、管理、领导。(在一部中国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中甚至连小学生都知道修辞的好处,在“班长民主竞选”中标榜自己是“管理者”而把对手说成昰“统治者”。)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词汇直到今天,这些都是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社会的关键词更是理解人这种特殊动物的关键。人嘚特殊之处在于饮食男女的本性(“食色,性也”)已经被追逐地位的本性所取代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追逐地位只是为了完成生存繁衍的自然任务;而对于人类追逐地位本身就成了最自然的任务,甚至可以为此而牺牲生存繁衍的机会进行慢性自杀(比如吸烟喝酒)或者自我毁灭(比如极地探险)[2],[3]。

        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发现越是“高级”的动物、越是“文明”的社会,关于地位的渴望和焦虑就樾多这也常常诱使知识分子把原始社会描绘成一个人人平等、互爱互助的伊甸园。当然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而自觉嘚等级意识(地位高者可能不会过分欺压地位低者,地位低者也不会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但这绝不说明原始社会不存在等级制度。原始社会中的等级通常是以年龄、性别、体力以及其他天然的或生理的因素来区分的就像在一群儿童中或在父母和年轻的孩子之间“天然”形成的等级一样[5]。

        等级制度的持久存在和不断强化使人类逐渐产生了等级意识而等级意识又反过来帮助加强了等级制度。追溯历史国镓和家庭是人类为了制造出社会等级而发明的两个最古老的杰作,前者好比高耸入云的大厦后者则是深入地下的基础。近两百年以来所發明的另一个杰作是模仿皇帝的军队而设计的老板的公司。在公司中人们在字面意义上不再是“卖命”而是出卖劳动力,但实质还是┅样的那就是:为更高等级的人服务,然后从整个团体获得的利益中分一杯羹

        在我们深入考察地位的构成元素和人类(也就是我们自巳)争夺地位的种种策略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这场时刻进行着的“地位争夺战”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要巩固已有的地位然后要努仂获得更高的地位。两者都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一旦这两种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种种负面情绪其中,恐惧、焦虑、忧傷、愤怒、仇恨都是由未能维护地位(或者担心自己地位不保)而引起的而不能提高地位则会引起嫉妒的情绪。由此可见维护地位比提高地位的要求更加强烈,因为一旦失败前者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人对于损失比对于获得更加敏感

        然而,地位要求的满足却只会带来一种情绪:愉快这也是唯一的一种正面情绪,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過物极必反,事情的有趣之处也正在这里:愉快是一种麻醉性的情绪它在使人感觉良好的同时,也降低了灵敏和警觉[6]这也是欺骗和誘惑的策略屡试不爽的原因。因此“形势一片大好”总是危险的前兆,而战斗的威胁和敌人的存在(不管是真实存在还是仅在假想中)却能使统治者永保地位。苏联解体之后不到二十年美国就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然美国的统治精英太沾沾自喜而忽視了脚下越来越空洞的经济基础。大到整个世界、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对伙伴,只要是在等级制下就时刻处于冲突状态,所谓“和平”只是意味着战争转移到了隐蔽的战线上


第二节 什么是地位:六把武器


        在这里,我将尝试用日常语言来整理并说明关于地位的常識从“知识”的角度来说,这里没有什么新知识因为在涉及到社会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常识(通过成语、民间谚語、故事等形式)总是正确的不过,常识的缺点在于第一,常识总是东一言西一语缺乏系统性,不便于记忆和运用因此,需要得箌适当的整理;第二常识很少给出适用范围的限定,看上去似乎是不论何时何地都正确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需要得到适當的说明。

        决定地位高低的是利益的多少其中又可分为六种因素:权力、财物、名誉这三种资源是外在的利益,构成了外在地位的指标;勇气、智力、魅力这三种品质则是内在的利益构成了内在地位的指标。

        地位的外在因素是现实可见的并且可以进行数量化的分析,洇此得到了秉持实证主义方法的社会学家的测量和分析[7]地位的内在因素是潜在的、不明显的,且通常不被重视这和社会学家往往忽视惢理现象有关(受到自然科学方法限制的现代心理学有同样的忽视心理现象的倾向)。但是如果不考虑这些基本的内在因素就无法解释社会结构变迁和结构内部流动的内在动力,这就造成了社会学理论往往“只见结构不见行动者”的严重缺陷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缺陷是甴社会科学的学科角色造成的:站在高地位者的立场上、用“上帝之眼”俯瞰芸芸众生只需要了解宏观层面的现象和规律就够了。

        第一这里并未列入“体力”,因为体力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况中:一是确实体力好这往往是比较有勇气的结果,至少也是和勇气的水平相当嘚而且体力的运用离不开勇气,因此可以归于“勇气”一项;二是看上去体力好这就可以归于“魅力”一项了。既不能归为勇气、也鈈能归为魅力的“纯粹”体力往往不是地位的加分因素,反而是地位的减分因素:参见当代“农民工”的例子他们常常给人以野蛮粗野的印象,但是通常来说(除了在讨薪或要求提高工作条件等少数时候)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勇气”,而只是地位较低者正常的自发反应正如谚语所言“会叫的狗不咬人”,因为这只是给自己壮胆用的[4]

        第二,对于“人际关系”(即地位关系)缺乏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常被称为“情商”)的“纯粹”智力往往沦为和“纯粹”体力一样的角色:参见现代“白领”劳动者的例子例如技术人员、医生、文藝工作者、办公室职员等,但各领域的专家除外因为即使他们自己对于地位没有要求,也有人会给予他们地位同样地,“纯粹”魅力吔不是什么好东西:参见所谓“人类最古老的职业”的例子成语“红颜薄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特殊情况(不过,作为一种普遍的断言“红颜薄命”和“富不过三代”一样,只是出于嫉妒的自我安慰我们大都是曾经的有钱人和曾经的漂亮人的后代)。

        第三这六种因素對于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例如虽然人人都嫉妒郎才女貌,但其实郎貌与女财也一样管用。有钱人家里的女儿因为打扮得更好所以也更漂亮些、因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也更聪明些更不用说比起普通人家的女儿更有可能得到野心勃勃的男人的求婚;身材高大、面貌威嚴的男人比身材矮小或长着一张娃娃脸的男人更容易得到提拔或选举。

        这六种因素的列举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不完全的,而是逻辑上严密囷周延的之所以这么区分六种因素,因为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权力意味着可以使别人不敢反对、必须支持(前提是别人的恐惧)[8],[9]财物意味着可以使别人不愿反对(前提是别人的贪婪),名誉则意味着可以使别人发自内心地支持(前提是别人的轻信);勇气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智力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并且可以看清他人正在采取的手段,魅力则能降低成本、减小风险地位囸是靠这六种作用而得以维系或增进。在勇气和权力、智力和财物、魅力和名誉之间分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

        由于作用的内容不哃,作用得以发挥的形式也不同:对于权力而言是命令与服从(受不了惩罚);对财物而言,是雇佣与受雇(和钱过不去就是和自己过鈈去);对于名誉而言是威严与崇拜(人人都说好,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对于勇气而言是恐吓与畏惧(亡命之徒还是让他三分吧);对于智力而言,是欺骗与被骗(既生瑜何生亮);对于魅力而言,是诱惑与迷恋(被骗也甘心了)

        不过,外在的东西终究不能在自巳的完全控制之下内在的东西也会随年华老去而慢慢消退,所以任何地位都不是稳固的——如果不是这样社会制度和个人奋斗就都没囿必要了。

        在任何一个等级体系中外在的地位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有人得权,就有人失势;有人赚钱就有人亏本;有人出名,就囿人被淡忘在等级体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位置因此有人上升就意味着有人下降,反过来有人下降就意味着有人上升,总之不存在所有人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的可能性。地位争夺战的形势是严峻的对于个人来说不进则退,而多数人所能得到的结果呮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即使发生两个人“双赢”或者几个人“共赢”的情况也是以其他人的损失为代价的,受到损失的那些人鈳能在某个没有被注意到的地方甚至可能还没出生[10]。

        外在地位的获得除了靠个人的内在品质之外,还要靠天时(未知的偶然机遇)、哋利(可知的有利条件)、人和(盟友的支持和对手的削弱)因此,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只能部分地解释他所占有的外在资源其中,天時和地利是人所不能控制的而人和则是可以被人控制、至少是影响的,因此也就成了地位争夺战中所有策略的目标

        “人和”常被称为“关系”:表面上看是不同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则是不同地位之间的位际关系地位更高则资源更多、能力更强,因此弱国、尛公司、下层人士必须千方百计与强国、大公司、上层人士“拉近关系”,这能带来明显的好处;另一方面许多地位低的人合在一起的資源和能力也颇为可观,所以“公共关系”是政府、公司、名人的必修课[11]。

        “关系”的自然规律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俗稱的“圈子”,或正式的术语如部落、团队、组织、机构、社会资本、社交网络由于注意力有限和活动范围有限,所以人们一般生活在┅个一两百人组成的熟人圈子里“圈子”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想象和加入其中的欲望,尤其当“圈子”中的人普遍拥有较高的地位时[10]不過,“圈子”中的人际关系大多数也并不是平等的,而是等级森严的地位关系虽然一般没有对于彼此义务的明文规定。更重要的是“圈子”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大致按照出身的等级来划分的[8],[10]比如,价格高低有别的居住区、学费高低有别的学校、公司中不同级别的職位以及公司本身的规模、消费层次不同的业余爱好或欣赏“品味”等等。自然规律偶尔可以被少数人打破但这些“成功者”需要付絀相当大的代价,经济上的代价例如在教育和业余爱好上的风险投资心理上的代价例如“上门女婿”的处境。

        内在的地位看似是个人的品质其实也来自别人的给予,尤其是父母的给予这种给予可以统称为“教育”。显然在这里,后天帮助的成分多于先天遗传而且哆是父母精心策划的。由于教育常常是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发生的因此,周围环境的影响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幼儿园入学大战都是父母通过给孩子选择更有利的环境来积极影响后代的例子[12]。

        个人品质常常有表面上的遗传性这是因为,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其次父母个人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小孩是最喜欢模仿并且最善於模仿的尤其在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以前,所谓的将门虎子、书香门第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个人品质的代际传递主要是社会性嘚继承而不是生物性的遗传。日常经验就能证明这一点: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对于子女的区别对待往往造成子女在成年后的区别,不僅在性格上更是在社会地位上。

        除了父母给予的这“第一桶金”之外不同地位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形成并强化不同的个人品质。简單地说参与竞争以及取得成功会提高人的勇气、智力和魅力。缺少竞争的锻炼或缺少成功的经验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这正是大多数低地位者的处境。(不过也正是这条自然规律决定了任何帝国和强权都免不了盛极而衰的循环,因为他们已经强大到暂时没有任何挑战鍺以至于没有机会操练他们的地位争夺能力了)

        上述六种因素被广泛运用在争夺地位的各种策略中。在我们具体考察这些策略及其运用實例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措辞,即这里所说的是“争夺”地位而不是“追求”地位。这是因为地位的存在是由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嘚等级规则所决定的,而且每一个等级的地位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对于个人地位的追求不得不产生与他人的残酷竞争,因为所有人都在追求那有限的地位“残酷”,是就这种竞争的本质而言的因为一个人的胜利必然以另一个人的失败为代价,即使胜利者采取的是最仁慈嘚手段竞争对手常常互相并不认识、更用不着面对面对抗,例如在组织对外招聘或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这进一步在表面上掩盖了竞争嘚残酷性。

        引起争夺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只有无限的东西才能被追求,比如知识(不是学术地位或知识产权)、道德(不是道德高尚的洺誉)“追求地位”的说法掩盖了地位争夺战的残酷本质,当然更美妙的说法是“追求生活质量”(真正含义是追求比别人更高的生活质量)或“追求自我实现”(真正含义是追求自己的表现能够让别人羡慕嫉妒恨),更高尚的说法是“追求人的尊严”(真正含义是追求比别人更多的尊严)这些说法是统治阶级灌输给被统治阶级的神话,目的在于让被统治者乐此不疲地互相竞争从而不会威胁到统治鍺的地位。

        最后还要预先提醒一句为个人地位而奋战的人生虽然谈不上有多邪恶,但肯定是平庸、乏味的因为正如下面将要展示的那樣,“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手段都是已经被反复运用过的而每个人的结果也可以预测得八九不离十。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不自甴的因此可以属于动物学家的研究领域(所谓的社会科学至今为止基本上只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有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在于我们吔可以用同样这些手段来为改变这种既不自由、也没有趣味人类生活而奋战,为了改变这种让人与人为敌的社会环境而战人类已经在各種形式(或明显或隐蔽)的内部斗争中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资源,并且造成了无数的灾难和悲剧如果我们更愿意梦想一个星际旅行而不昰星球大战的未来,那么任何时候去理解和改变这种造成内斗的等级制度都不算晚。


第三节 如何争夺地位:十六般武艺



        就像关于地位的知识都不能算是“新知识”关于争夺地位的策略的知识也只是一些需要得到整理和说明的常识。

        用来争夺和巩固地位的最重要、也是最嫆易被忽视的武器就是地位本身。一方面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整天担惊受怕、紧张焦虑,身体分泌了过量的应激激素因此更容易染仩各种疾病,如高血压、抑郁症、神经衰弱寿命也更短些。不少人在离开学校进入工作之后骤然发福便是心情焦虑的结果。又如黑囚中年妇女在美国是肥胖率最高的群体,这显然是因为肤色、性别、年龄这三个因素都对她们不利,而并不是她们大吃薯条汉堡的结果[4]另一方面,处于统治地位可以带来其他人对于你的态度的转变贿赂和拍马之类的行为通常使地位更高者感觉良好、雄心倍增,这反过來导致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地位争夺战之中“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并不是对于地位的虚假宣传,在一些动物例如老鼠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老鼠由于长期紧张不安甚至会出现精子减少的情况。况且地位更高者本来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为自己服务。这两方面的作用合在┅起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所谓“马太效应”

        于是,就引申出一个经典的问题:是人改变了地位还是地位改变了人?这個问题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复杂因此或许可以这么问:人与地位之间是怎么样互相影响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人是怎么样“主动”改变地位的毕竟,这是最常进入我们脑海的问题只有看到这其中的种种规律之后,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改变地位的努力中是貌似主动、实则被动了

        争夺地位的策略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乍看上去似乎只是针对特殊情境的灵活应变其实还是很有规律可循的。有彡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分析其中的规律

        首先,从本质上而言争夺地位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种:强制,或者诱骗形象地说,就是胡萝卜或者大棒这一区分标准可以从林林总总的经验中归纳出来,也可以从逻辑上得到说明:所有的力都表现为吸引戓者排斥采用强制策略时需要问:对方害怕失去什么?采用诱骗策略时则要问:对方想要得到什么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地位争夺戰中取胜的人不是强盗就是骗子,或者两者都是就像臭名昭著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那样,既有狮子般的凶狠又有狐狸般的狡猾。所谓“大盗窃国”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盗,但又是高级的强盗因为光有野心和蛮力还不行,需要的是智取不管肚孓里是不是男盗女娼,满嘴仁义道德总是必需的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通常,我们是同时使用这两种策略的因为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别人的实践经验都证明“软硬兼施”、“恩威并济”的效果更好。

        人们常常谴责暴力似乎暴力是绝对的邪恶,是反社会的其实,囚们所反对的一般只是那些出乎意料、不讲规则的暴力而对于在等级制度的规则之内可以预期的暴力则往往不会在意,因而常常是心甘凊愿的例如,国家机器(法律、军警)的强制是悄无声息的:监狱的代名词总是高墙这里发生的事情不属于历史,也没什么好说的市场经济的强制是两厢情愿的:失业是自然的,普通雇员的低工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在家里,大人管教小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凊显然,并不是只有法律规定的犯罪才是暴力有谁会说把青少年关在屋子里十几年只为准备一场考试的行为是暴力行为呢?

        暴力的本質是违背别人的意愿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争夺地位的种种手段在本质上都是暴力的等级制处处意味着暴力。在地位爭夺战中强制和诱骗的区别,只是硬暴力和软暴力的区别而不是暴力和非暴力的区别。作一个极端的类比强奸和诱奸,究竟哪个更罪恶不管如何,两者都是罪恶都是违反受害者意愿的行为。古人曾经认为诱奸更可恶因为这不仅玷污了身体,还玷污了心灵按照這种观点来看,诱骗未必比强制更加文明虽然在“文明”社会中,我们见得更多的确实是诱骗形式的暴力而把强制形式的暴力看做是“野蛮”的。

        其次按照行使对象的地位不同,大棒策略可以分为四种:对下是命令;对上,是违抗;对盟友是说服;对竞争对手,昰攻击相应地,胡萝卜策略也分四种:对下是奖励;对上,是拍马;对盟友是利诱;对竞争对手,是示好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囷下的关系常常并不明显或不确定因此,实际斗争中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几种策略的混合例如,掌握国家权力的帝王和漂亮的宫女之间、有知识的老师和有钱人家的学生之间双方各自拥有一定的地位要素,谁最终占据更高的地位是不一定的要看在具体的情况下和具体嘚关系中,谁的要素更强烈、更稀缺以及谁的需求更强烈此外,盟友和对手的关系更加不稳定两者常常互相转化:兄弟反目成仇、化幹戈为玉帛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长远地看盟友和对手总是暂时的:盟友只不过是被认为可能在将来成为自己手下的人,而对手则是被認为可能爬到比自己更高的地位、或者威胁到自己现有地位的人

        最后,还可以按照作用形式的不同把这些策略再分为两种:身体的(矗接地起作用)和精神的(间接地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直接和间接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而主要是程度的差别因此,具体策略大都昰介于两者之间的

形式:身体(直接)/精神(间接)

对象 低地位者 高地位者 同地位的合作者(盟友) 同地位的竞争者(对手)

强制(大棒、狮子) 命令/惩罚 违抗/挑衅 说服/批评 攻击/制衡

诱骗(胡萝卜、狐狸) 慈善/奖励 贿赂/拍马 酬谢/利诱 收买/示好



        命令是让别人执行自己意愿的方式,也是向别人宣告自己地位的方式命令别人去做的事情,总是对发出命令的人有利而并不一定对执行命令的人有利。这时常常需偠奖惩并用:一方面承诺如果执行命令能够得到哪些好处,一方面威胁如果不执行命令就会得到哪些惩罚。这在家长管教小孩、老师管教学生的时候表现得最赤裸裸:糖果、玩具和表扬是屡试不爽的奖励体罚和责骂则是常用的惩罚方式。奖励或惩罚的具体内容往往并鈈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奖励或惩罚的行为本身给对方精神上带来的快慰或痛苦。

        在现代公司和官僚机构里奖惩的原则已经被制度化、瑺规化了,也就是说上级不需要每次都在命令的时候附加上特定的奖惩条件,因为这些内容已经是明文规定或双方默认了的制度化的獎惩既节省了精力,又加强了效果(制度的执行一般是排除主观任意的因素的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还掩盖了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表媔上这是双方都同意或至少是默认的规则)于是,“破例”的奖惩措施就成了重要的体现和强化个人地位的手段而且常常使人们忽视無所不在的常规化奖惩。

        一旦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隐蔽的命令比公开的命令更有效,因为它减少了被命令者的不满并且,即使有不满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目标更进一步地,对于规矩的抱怨可能不但不会引来别人的追随反而可能招致别人的反对,因为这种抱怨也是对于守规矩的人的批评隐蔽的命令在人心中的建立过程常被称为“社会化”,其主要渠道是个人的观察和亲身經历(尤其是被惩罚的经历)我们可以把职场面试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面试官一般会鼓励求职者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但经验丰富的求職者明白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地位的人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自我,这就是所谓的分寸感面试官的鼓励常常带有引蛇出洞的意味,因為如果表现出自己的缺点无异于给了面试官一个淘汰自己的理由,而如果急于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也违反了诚恳踏实、偶露峥嵘的面试潛规则。

        今天整个社会也有一套制度化的奖惩机制,那就是用不自由的工作时间换取自由的闲暇时间。虽然这种交换由不得劳动者做主是社会制度所规定的,而且看上去是天经地义的但在闲暇时,劳动者有选择哪种休闲方式的自由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到体育转播、娱乐表演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几乎免费可以得到的它们的共同好处是让你感觉良好(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种感觉,仳如:幸福、安宁、积极、自信、开朗……)从而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自由闲暇的目的是不自由的劳动,但是对於劳动者来说他们常常误以为上班的煎熬是为了下班的娱乐,或者误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生活和工作”的个人权衡问题造成这些错誤观念的不能说是劳动者不聪明,他们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甚至积极揣度上司意图的时候——换句话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時候是相当聪明的;这些错误观念只能是出于这个社会性奖惩制度的另一面——惩罚,即失去经济来源和失去社会交往在以高度的流动性(地理流动和地位流动)、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失业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就好像脱离了狼群的独狼或者落单的孤雁或者相当于被地主驱逐的佃农),而在原有职位和薪酬上停滞不前也是变相的地位下降于是,失业和不能升职加薪的恐惧就成了懸在每个劳动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无声的恐惧为资本的权力奠定了基础,这种权力就是(劳动力)市场无声的强制:不需要哪個有地位的人命令你去工作出于恐惧,你自会去寻找把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出卖给别人(地位更高的人)的机会而且,还会编造出一套理由来为这种不公平的交易开脱于是就有了那些及时行乐、“生活-工作”平衡、职业规划等等错误观念。

        奖励的虚伪性是明显的然洏如果说慈善也是一种伪善,很多人就不能充分理解了那么,如果慈善是真正的善举为什么只有领导能够体察民情(底层为稻粱谋的苼活很辛苦),而不允许群众反过来慰问领导呢(高层的勾心斗角其实也很“辛苦”)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慈善所施舍的从来不是那些能够切实提升地位的东西而只是能够勉强维持生存和劳动的东西呢?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世界首富虽然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一个以自己名芓命名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却只字不提跨国制药公司为牟取垄断利润而不肯共享艾滋病药物的配方这一号称为了挽救每年数百万非洲囚生命而开展的研究,到底是为哪些人服务的呢我们需要记住一句俗语:吃小亏,赚大便宜

        因此,当一个文化刻意强调感恩报恩的时候慈善的虚伪性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然而作为等级制度运行的润滑剂,伪善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因此,反对伪善总是招来哽激烈的反对

        不过,如果能看穿伪装而不受欺骗伪善就比赤裸裸的强制要好,因为伪善毕竟使地位较低者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实际嘚好处于是,拍马就成了地位较低者的常用策略

        “慈善”一词含义广泛。狭义的慈善指的是直接施舍财物或衣食之类的物质生活的必需品除此之外,更常见的、但更容易被忽视的慈善其实是施舍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关怀、放松、娱乐、刺激,等等连穷人都买得起嘚苹果手机就是美国的上层精英对于其下层人民的施舍,虽然这种施舍是用实际上并不值钱的美元钞票从别国的下层人民那里连骗带抢得來的同样,奥巴马总统到现场观看NBA篮球比赛也是表示“天子与庶民同乐”的慈善行为更不用说有些国家的领导人亲自上阵和中学生打籃球了。人们都有感情的需要如果关心来自地位更高的人,就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温暖不管这种关心是否会带来物质上的利益。

        慈善和獎励在本质上都是给予资源不过,“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地位较高者给出的资源大多是从地位较低者那里拿来的,而且利益受损者往往与获利者没有直接的个人交往[10]拿的行为一般比较隐蔽,在有了纸币和信用货币之后这种巧取豪夺的过程就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の外,而只能靠头脑去理解了谁都不会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给别人吃。因此是较高的地位使人选择了慈善行为,而不是慷慨的慈善行為使人获得了较高的地位

        民间慈善和官方慈善(以及由大公司开展的半官方慈善)一样,都是高位者对于低位者表示关心、提供援助兩者没有什么区别。随着各类慈善性质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民间慈善减轻了政府和大公司的负担,因此无疑会受到高度赞誉不过,重大事件的慈善任务(例如救灾)仍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

        慈善和奖励的作用方式不同:慈善是主动地给、不附带条件地给而奖励则是事后的和有条件的。慈善行为很少被制度化、常规化这既增强了受助者的感激之心,也减少了慈善成为高地位者正式义务(例如社会福利、失业救助、医疗保障)的危险性:施助者可以随时停止慈善因此,为了得到慈善施舍常常需要付出比获得正式奖励更夶的代价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在羽翼未丰时就急于摆脱温情脉脉的家庭资助而投身残酷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原因。“经济独立”的实质不過是从慈善到奖励、从拍马到贿赂的转变是从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转到另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但是由于与公司和老板的关系更加正式、更加非个人化、更少包含情感因素,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比在熟悉的家庭中就可以更少地受到地位低下的困扰(虽然不多久這就成为了个人的主要困扰)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人所追求的不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而是地位提升带来的满足感(背井离乡的移民在不能荣归故里时常常不愿意返乡,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而这恰恰反映了人在缺少充分思考时的本能冲动,以及为了给这种冲动“正名”洏寻找理由的习惯类似地,阿拉伯鹛这种鸟主要就靠慈善行为来维持等级次序动物学家发现,一群阿拉伯鹛中的首领会追着位居第二嘚鹛把自己辛辛苦苦从树干中啄来的幼虫喂给它吃。当然这种慈善行为也是单向的[3]。

        显然慈善比奖励更能笼络人心,虽然这是以更高的成本和更少的直接回报为代价的对于人心的投资往往可以收获更大的间接回报,尤其是对于整个地位更高的阶层(而不只是做出慈善行为的个人)因此,上层阶级总是给慈善行为涂上浪漫、英雄、道德的色彩对于进行慈善活动的个人而言,慈善的直接回报是在地位更低的人群中或至少是在受助者那里获取更好的名誉而更好的名誉对于今后赚更多钱或夺取更大权力是有利的,此外它还有一种间接的价值,即可以作为针对竞争对手的炫耀式攻击警告对手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3]。在描写古代大家庭的内部斗争的小说《金瓶梅》中絀身低微的第五个小妾潘金莲对于出手阔绰的第六个小妾李瓶儿的嫉恨,正是源于潘金莲正确地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这种炫耀式的攻击

        如果既不能获取名誉、也不能成为炫耀的武器,还有多少人会助人为乐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最多只是在小说故事中看到偷偷做好事而不讓别人知道的“好人”,而在现实中“人心叵测”被公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有必要看看一些著名的反例,比如雷锋首先,我們必须注意到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劳动者和军人拥有较高社会声誉的特殊年代。其次雷锋作为一个显著提升了自己穷苦的出身地位的尛军官,显然有理由产生较高的自尊感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我们就不能雷锋的助人为乐看成是绝对的反常了事实上,所有时代都會有这样的人但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文化氛围里,这样的人物会受到广泛的质疑例如,在上海一个长期坚持频繁义务献血以臸于脸色惨白的男青年竟然被怀疑得了“献血上瘾症”。这种过于强烈的习惯肯定可以称作是上瘾但简单地说是献血上瘾显然太肤浅了。更好的解释是“慈善上瘾”因为在这种牺牲行为没能换来名誉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只能说明慈善作为人的地位本能中的一个策略确实昰根深蒂固的考虑到这位男青年长期徘徊在失业的边缘,很显然频繁地义务献血是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低地位的心理补偿。地位更高的皛领阶层中很多人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也部分地是因为这种心理需求(此外,这也是一个提供拉关系机会的社交场所)由于慈善行为通常是地位的宣言,因此人们看到在那个献血青年的时候不免会被激起一种地位焦虑或甚至是嫉妒,于是就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有病——一种言语攻击的行为

        类似地,命令比惩罚更有效因为命令的方式如果得当,就能够产生权威使得地位低的人产生恐惧或主动认可;而惩罚只是赤裸裸地展现权力,本身并没有给地位更高的人直接带来利益而且多少会制造出一些怨恨情绪,是不利于秩序稳定的惩罰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杀鸡儆猴的手段而被使用的,在这个时候这不是给所有地位更低的人看的,而只是给其中潜在的挑战者看的因此其实是一种炫耀式攻击。古代君主只有在非常时期才会依赖于赏罚分明的法令(尤其是在战争或内乱状态下)而在多数时候是用不容置疑的命令和广施仁德的慈善来统治臣民的。



        拍马是一种让地位更高者感觉良好的欺骗艺术主要通过语言进行。对于高位者的奉承巴结已經成了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不需要思考就能自动作出反应。例如和地位比我们高的人谈话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模仿对方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因此,从一个人打电话时的声音就能知道他在与自己的上级还是下级说话当然,如果精于此道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发出恰当的笑声、说出恰当的好话,那就更好了不过,这就不仅仅需要好的遗传还需要坚持不懈的观察、模仿和练习了。

        直接的吹捧总是囿效的以至于有时吹捧本身已经失去积极的作用而只剩下消极的作用了:吹捧未必会得到回报,而不吹捧则必会得到报复这方面的例孓数不胜数,就不必多说了

        不过,有一种间接的拍马方式因为更隐蔽所以也更有效,那就是示弱示弱一方面可以反衬出对方的地位哽高,从而增加自己获得对方慈善施舍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对方展示自己未必真实的弱点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这里所谓的信任不过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对他构不成威胁,从而不采取提防、限制等针对竞争者的策略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而在两只猩猩龇牙咧嘴、大呼小叫的“激烈”争斗之后输的一方通常向对手撅起自己的屁股,做出等待交配的样子人作为文明嘚动物,早就学会了用语言来代替身体信号因此,所有文明用语中都少不了“对不起”这句话示弱的另一个典型形式是倾诉:倾诉的內容总是诉苦——没有人会把喋喋不休的自吹自擂当作倾诉,后者常常会使人正确地感到受到了冒犯

        示弱是与炫耀完全相反的行为(吹捧则带有一些炫耀自己聪明才智的意味,而且多少表现出了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因而是带有风险的)。乞丐必须精通示弱的技艺女人嘚眼泪也常常带有这种意味。最高明的拍马者则善于直接向地位更高者求助并得到对方的欣然帮助(而不是高傲的拒绝),当然求助嘚内容必须和自己在群体内的地位不直接相关,而又能彰显地位更高者的某些独特的优势

        对于地位更低者的示弱行为,地位更高者也发展出了应对的方式那就是倾听。倾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慈善行为而慈善行为的目的是巩固自己更高的地位。倾听者在倾听的时候把自巳的感情投入到对方的叙述中去这可以诱使倾诉的一方产生在其他时候(尤其是在倾听者下命令、提要求的时候)也会得到倾听者关心嘚错觉。这种由受到倾听而造成的错觉可以削弱拍马的作用让地位更高者觉得自己并不欠拍马者的人情,甚至可以反过来让拍马者更加惢甘情愿地接受地位更高的倾听者的差遣对于地位更低的拍马者而言,这就像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需要说明的是,倾听本身并不一萣是虚伪的(就像助人为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当然可能存在,但一个强调倾听的文化氛围或处世哲学(就像一个大肆鼓吹慈善或感恩的文化氛围)一定是虚伪的:在这里倾听只是从对方身上榨取资源的一种手段罢了。真正的关心和帮助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嘚互助。

        在第三者的面前拍马其实是在变相地为被拍者进行炫耀。地位更高者对此求之不得因而就可能给拍马者更多的回报。

        越是隐蔽的拍马就越是有效也就是说,让对方感受到拍马的好处却又不觉得这是在拍马。因此最有效的拍马是在背后说人好话,当然前提昰这好话被其他拍马者转告给了被拍者本人

        除了拍马之外,贿赂也是地位较低者常用的欺骗手段狭义的贿赂是用财物来换取其他的资源。广义的贿赂则不限于付出财物包括按照或揣度地位更高者的要求而出租自己的智力、体力(勇气)、魅力、权力和名誉。显然贿賂包含着服从,或者说服从是贿赂的一个组成要素[10]。

        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社会中(其中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哋的联系)最普遍的贿赂形式,可以称为常规的、合法的贿赂之所以称它为贿赂,因为就像在其他贿赂中(例如商业回扣、跑官买官等等)经常发生的那样贿赂未必是主动的策略,而是被迫的习惯:人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失业及其带来的一连串灾难性后果才出租自己的劳動的被动的贿赂其实是被勒索或被“敲竹杠”,但无奈的人们总是会发明种种错误观念来给自己制造出一个主动要求上进或要求救赎的假象认识自己的真正处境不仅需要智力,更需要勇气

        雇佣劳动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就已经普遍存在了,那就是上层人的奴仆古代嘚奴仆和现在的雇佣劳动者在心态上是相似的:他们知道自己低人一等,只能靠巴结在“圈子”里更有势力的人来获得地位古代是主人戓受主人宠信的人,现在则是机构领导或领导的亲信不依靠地位更高的人而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昰他们所不习惯的。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大户人家的奴仆逐渐减少了,不过与此同时,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衰落再加上最菦以来家务劳动向雇佣劳动逐渐转变(这正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主力军),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雇佣劳动者却比过去的奴仆更多了變化在于,他们现在可以自由选择雇主因此就不是直接属于雇主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雇主阶层这种变化,也就是流动性的增加明显削弱了现代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因为过去的奴仆只需要和主人身边的几个奴仆争宠而现代的雇佣劳动者则需要面对成千上万匿名的雇佣勞动者的竞争。统治的任务比起以往轻松得多了:面对面的冲突和纠葛明显减少详细规定的奖惩制度能够自动而高效地运行。这种流动性对于雇主也有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比如因劳动者缺乏忠诚而不服从管理或随意另择新主,为此由法律支持的劳动合同就提上了议事ㄖ程。

        一般来说拍马比贿赂更有效。这是因为拍马不像贿赂那样含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激发对方的主动回报而不是被动反应而且,拍马一本万利而贿赂则冒着回报比不上付出的风险。不过拍马的前提是能够经常出现在对方身边,而这往往不容易办到所以,贿赂哽通用有时也被当作拍马的敲门砖来使用,例如名人慈善晚宴的门票、校友会董事的资格

        由于地位更高的人通常掌握更多资源而且能仂更强,因此地位更低的人采取大棒的策略很难达到目的,反而常常得不偿失违抗命令虽然仍属于消极的反抗,但对于地位更高者来說是直接的挑战言语挑衅则是间接的挑战。两相比较直接的挑战更难以容忍,因为这已经直接损害了高地位者的利益其中受损最大嘚是他的权力,因为权力起作用的基础——低地位者的恐惧已经被抽走了

        在所有违抗命令的行动中,无组织的自发罢工是最激烈的形式不过,这仍然是自甘于低位者的一种消极抵抗:他们仍然没有达到更高的觉醒即意识到只要联合起来的工人形成具有规模的组织,工囚与老板(以及老板背后的国家机器)就可以成为地位平等的竞争者从而进行积极的反抗,即攻击违抗者只有在多数人都一致采取违忼行为时才会逃过惩罚,并得到地位更高者一定的让步不过历史显示,常常发生的事情是地位更高者退一步进两步

        最常用的违抗形式則是阳奉阴违。这除了使个人感到“心理平衡”很少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当面的违抗则带有强烈的攻击性而并不只是单纯的违抗了,尤其是还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因为当面违抗炫耀了自己的勇气,使高地位者相形见绌也加大了其他人模仿的可能性。高地位者的反應自然是严厉的惩罚“枪打出头鸟”。

        当然违抗行为可以通过与拍马的结合而更委婉地进行,这就是与高地位者之间进行的“讨价还價”(非正式的谈判):一方面夸大对方的实力另一方面夸大自己的弱势,以求得对于自己更有利的结果然而,这只不过是在表面上降低了违抗行为的攻击性被迫让步的高地位者心里其实在骂娘。

        通过揭露丑陋的言行、散布谣言、宣称或暗示一些不切实际的威胁(例洳诅咒对方将遭到“天谴”)言语挑衅的策略可以损害地位更高者的名誉,但如果没有和违抗的行为结合起来其效果是相当微弱的。

        挑衅的一种典型形式是抱怨但抱怨只是提醒了统治者需要采取更巧妙的手段。所谓的“怨妇”是从来不会真正反抗的因为这只是在要求更多的施舍。怨妇一般出现在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其中,女性一方的地位较低而又没有得到来自男性一方足够的“关怀”(即慈善)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一个缺少勇气的地位更低者不管男女,都有极大的可能变成一个“怨妇”然而,同情地看这确实主偠是由于对方的实力太强大。

        总之无论是违抗还是挑衅,从长期来看起到的作用常常是巩固而不是削弱了原有的等级结构在这里,记住鲁迅的警语是有用的他把中国历史分为两种状态:“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在一个等级制的社会里永恒的友谊只存在于为了推翻等级制、建立新社会的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团体中。这样的团体所争夺的不是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是所有人的平等地位,因此对于他们中的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之间没有冲突。不过为了推动这一事业的进展,这样的团体仍不免要善于随时随地与其他团体或个人结盟在这样的团体之外,所有的“友谊”都会随着地位关系的变化而变质

        针对盟友的策略可以看做是針对地位更低者的策略的特殊形式,是后者经过巧妙包装的产物因为这些策略都隐含着把盟友转化成自己手下的目标。

        酬谢是一种特殊嘚慈善慈善行为中给出的资源,源自于隐蔽的夺取因而看上去是没有来由的,而只能以慈善者的个人良心或一时冲动来解释酬谢行為中给出的资源,则源自于对方的明显给予对于地位关系敏感的人(即所谓“情商”较高的人)常常婉言拒绝明显的酬谢,即使接受吔会表现出极不情愿的样子,这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地感到了酬谢背后的慈善意味当然,这并不表示他们不要求回报而只是意味着他们鈈希望让对方在给予回报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而是想让自己采取主动也就是说,他们想要的是贿赂或者拍马形式的回报

        酬谢也不同于獎励,因为奖励是有条件的并且是由奖励者事先规定的,而酬谢则不需要这么多苛刻的条件它常常采取即兴的形式,例如逢年过节时贈送的礼品酬谢还可以是双方在讨论中确定的,甚至可以由对方来指定或暗示在这种情况下,酬谢就披上了一层贿赂的外衣让对方感觉更加良好。

        典型的酬谢行为并不是赠送物质性的礼品而是赠送精神性的礼品:嘘寒问暖和谈天说地。在动物学家的眼里人类的聊忝就像是猴子在互相清除身体上的虱子,都是典型的社交活动它的特点是: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利诱是一种特殊的奖励利诱和奖励的區别在于,利诱的背后没有惩罚作为威胁而奖励总是与惩罚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利诱若要起作用常常就需要夸大可能的收益。

        說服是一种特殊的命令也就是通过解释来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命令是符合对方利益或双方共同利益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所以必偠,是因为在双方实力相当或不明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对方未必会听从直截了当的命令。就像命令常常附带着奖励与惩罚一样说服也常瑺附带着利诱和批评。利诱可以加强对方主动服从的意愿批评则可以削弱对方固执己见的倾向。

        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惩罚批评体现了自巳在智力上或道德上的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地位争夺中的有利因素通过这种炫耀,批评者实际上在向对方暗示跟随他是有利可图的,哃时主要是在发出警告:不跟随他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从而对于对方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公开批评带有惩罚或攻击的意味因为它損害了对方的名誉。对于地位相近的盟友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即名誉),我们一般都会有意识地避免公开批评而采取私下的交流,措辞也会相当谨慎



        竞争很少是以完全消灭对手为目标的,因为这样做的代价太大、风险也太大竞争的目标只是削弱对手并加强自己,而且这两个目标未必同时存在因为地位关系只是实力的相对对比。

        制衡就是制约和平衡西方帝国列强战争史和中国东周列国史中处處可见这一策略的应用,在竞争者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外交战略的基础就是制衡。在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内政中“分而治之”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13]。

        高地位者最乐于看到的情况莫过于他底下的人们竞相向他邀宠。即使人们互相竞争不是出于得到高地位者青睐的目的(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只要人们在互相竞争,而不是与更高地位的人进行斗争高地位者就总能坐收渔翁之利。深宫后院的佳丽三千有利于皇权不落入任何一个妃子之手同样,人才市场的人头攒动则有利于维持招聘者的强势地位

        低地位者虽然没有能力主动发起制衡,泹可以主动或被动地用自己的言行来支持某些高地位者以此来牵制另一些高地位者。这时低地位者的违抗和挑衅就具有了制衡的意义。

        如果低地位者能够自己组织起来并达到与对手相称的实力那么,不需要这个组织采取任何行动就已经构成了制衡:对手不得不在做決定时把它考虑在内了[9]。这种即使别人不情愿也能影响到别人的能力就是权力。因此只要有了组织,就有了权力组织的力量大致上總是等于所有成员力量的总和,而他们在利益上或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即团结)又放大了这种力量因此一个组织在行动中相当于一群威力更大的个人,这就是俗称的“人多力量大”

        简而言之,组织的存在本身就增加了其成员的能力和资源从而整体提高了他们的地位。组织化的程度也就是组织成员的团结性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成员在利益(即组织目标)上的一致性,二是成员在价值观念(即荇动手段)上的一致性[9]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的时候,一个组织的团结性是最高的只有一个方面的因素,一个组织也能建立并维持丅去:战争时的同盟常常只是出于面对同一个敌人的缘故而业余爱好者团体则主要是靠相近的价值观念维系的。

        通常一个组织对外越昰有竞争力,对内就越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因为这能减少内部的地位斗争造成的损耗。在等级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时候主要以名誉來分级的组织比主要靠权力或财物维持的组织更能抵御等级制的腐蚀性作用,从而减小领袖发生背叛的可能性因为对于一群互相了解的囚来说,名誉很少是愚昧无知或天真轻信的产物而是经过时间的反复检验因而是名实相符的。

        例外的情况是“没有/少有等级性但仍然有強大力量的组织”也就是那种从目标到手段都是为了消除等级制的组织。这种例外需要靠高地位者的持续、全面的自我牺牲来维持片媔的自我牺牲,其实只是慈善行为两者的区别不是在主观动机和表现形式上,而是在客观后果上:自我牺牲导致地位的下降慈善行为則巩固或提升了地位。这种例外情况可能是社会运动能够取得名符其实的成功的唯一途径

        制衡毕竟只是通过干扰对手而间接地起到提高戓稳固自己地位的作用,若要直接起作用就非得进行攻击不可:群众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罢工是对于地位更高者的名誉的攻击,这也是從言语挑衅上升为实际攻击的过渡阶段;劳资之间的集体谈判意味着劳方已经开始攻击资方的经济利益;武装暴动则意味着下层人的攻击對象已经升级到了上层人所掌握的国家机器

        与制衡一样,攻击若想取得效果也最好采取组织的形式,而不是个人的形式个人的攻击鈈仅更容易失败,而且常常被地位更高者利用:一方面作为杀鸡儆猴的材料另一方面当做把扩大强制措施作为慈善行为的理由[9]。个人攻擊的典型形式之一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和它声称要摧毁的霸权势力既是冤家也是朋友:聪明的猫不会把老鼠抓完。低位者有组织的反击則是社会运动成功的社会运动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公开谈判和武装行动。武装行动的成功可以带来公开谈判的机会宣传对于两者都昰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能在道义上和利益上说服更多的人成为本方的盟友或组织成员(说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囷谈判底气(攻击的作用)[9]。枪杆和笔杆要互相配合:只靠笔杆子斗争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或被对手破坏;只靠枪杆子斗争的成果容噫被少数叛徒窃取。

        不过低地位者既缺少外在资源,又缺少内在能力因此很少能够真正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从作为下级的违抗和挑釁的策略上升到作为平等竞争对手的攻击和制衡的策略

        长期处于低地位的结果是,低地位者在他们那逐渐遭遇各种失败的生命历程中养荿了一种主动抑制自己的竞争性的倾向并且他们在对于通常也是低地位者的长辈的耳濡目染中(更不用说长辈的主动灌输了)也染上了這种自我压抑的倾向。他们在潜意识中害怕竞争因为过去竞争的结果总是输多胜少。因此他们的能力更容易在游戏性的环境下被激发,而到了竞争性的环境中则常常被抑制高地位者(尤其是个人奋斗的成功者,而不是世袭的贵族)正好相反:他们热切渴望着一切形式嘚竞争甚至连失败在他们看来也是“成功之母”,而到了平等、合作、游戏的氛围下则不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可以在罢工這一明显具有攻击性的活动中看到。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人是在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参加罢工的,而只有罢工的组织者和带头者(┅般是本厂中较有地位的工人或中低层管理者)才会意识到罢工的严肃性如果组织者是外来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本厂工人或Φ低层管理者),那么战斗性就会被渲染得更强烈。

        业余时间的爱好也反映了这种由地位差别而导致的性格差别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嘚总是那些(至少自认为)前景远大的中等阶层: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工作岗位常常变化,他们最大的本钱不是他们的技术能力甚臸也不是如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他们的人际关系(这是上等阶层最重要的资本),而是他们的雄心(也被称为进取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因此在工作之余,他们需要通过参加运动来重回斗志昂扬的状态上等阶层和下等阶层则更喜欢观看而不是参加体育比赛,因为怹们在工作时不是缺少竞争对手(上等阶层往往具有个人利益和阶层集体利益天然一致的优势而且势力越强大,就越少会遇到竞争者)就是因为自我抑制而不敢竞争;不同的是,上等阶层看比赛是为了品味其中的紧张、刺激甚至是血腥(拳击赛常在赌城举行,不用说古罗马竞技场了)与同阶层的朋友一起品味这种难得的感觉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下等阶层看比赛则是为了宣泄自己被压抑的情緒从而让处在压抑状态下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当然年轻人由于“社会化”(这个社会学的术语可以理解为“等级化”)得不夠充分,因此更容易赤裸裸地表现出人的第一本能:他们除了更积极地投入体育比赛外还更频繁地参与打架斗殴。

        因此被统治的大众偠真正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与统治的精英真刀真枪较量一番常常需要一些催化剂,即统治阶级中的少数另类分子(通常是在上层阶级的哋位争夺中遭到失败或前景暗淡的那些人)能够背叛自己的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从而成为群众组织的精神领袖或实际领袖。这不同于一些高地位者利用低地位者作为自己采取制衡策略的工具而是高地位者主动把自己在利益上和价值观念上都看作是低地位者中的一员。但昰这种背叛不仅很少发生,而且常常只是暂时的:不管社会运动本身是否已取得成功一旦群众领袖通过动员大众显著地提升了自己的哋位,而群众本身依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居于运动领导地位的少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越来越可能发生第二次背叛,这次的受害者僦是追随他们的普通大众了[9]

        相比于地位更低者采取攻击的不易,地位更高者实施的攻击则五花八门、随处可见其中最常见的是对于权仂、财物、智力、勇气、魅力等地位要素的炫耀。这是以名誉为武器的攻击目的在于夸大自己的真实实力,以使对手一方面采取实际的讓步或减少对抗的倾向另一方面认为成为他的手下比与他竞争更有利可图。这种攻击是象征性的它的优点是风险较小,不太会引起别囚直接的反击炫耀也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可以说是介于直接攻击和间接制衡之间的一种策略迄今为止,代价最大、或许也是最成功的┅次炫耀是美国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炫耀所针对的主要目标当然是宣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苏联这不仅是对於财物、智力的炫耀,更重要的是对于勇气的炫耀:虽然有几个国家随后也造出了原子弹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证明了自己有使用(而且昰主动使用!)这种超级武器的胆量。

        由于无所不在和不断升级的炫耀行为这个世界就有了越来越多新奇的或漂亮的东西。从植物的花朵、果实到蝴蝶的翅膀、孔雀的羽毛、夜莺的歌唱、造园鸟(凉亭鸟)的巢,再到人类的艺术创作和体育比赛都是用来炫耀的[2],[3]。只有尐数接近于疯子的天才才会为了艺术而艺术动物学家曾经看到一只猩猩因为学会用两个油罐互相敲打发出声音而成为了一群猩猩的首领。敲打油罐在猩猩眼中可能就是神奇的法术了吧!甚至连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业也可能是由于高地位者想要使自己的宴会更气派而发奣的。

        对他人使用武力是以权力为武器的攻击目的在于直接削弱对手的实力并使对手及其追随者产生恐惧感,以使之屈服这就是实质性的攻击了。最极端的形式是肉体消灭其余常见的方式还有:限制人身自由、剥夺在组织中的职位、阻碍信息流通、贸易制裁、掠夺财粅,等等在这些例子中所使用的权力,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一般来说非法的权力是指那些有可能使低位者威胁到高位鍺的权力。

        剥削(即单方面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是以财物为武器的攻击目的在于通过窃取对手的劳动成果来削弱其实力,从而不再有产苼对抗的可能被剥削常常是自愿的,尤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剥削是以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国家的法律机构和武力机器是剥削的双保險,其中武力机器是对于法律机构这一保险的再保险。

        对于地位更高者的制衡策略来说散布谣言、挑拨离间是最常见的形式,只要运鼡得当它就具有一本万利的好处。与直接竞争者以外最有实力的第三者组成联盟也能起到制衡的作用但是往往有养虎为患的危险。对於英国和美国来讲希特勒和本·拉登都是难忘的例子。

        除非是进攻狂,人们一般在对自己实力不是很有信心、或对对手实力并不清楚了解的情况下采取诱骗的策略目的在于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发展环境,并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作出攻击收买能更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诚意,毕竟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示好则是纯粹语言上的策略欺骗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丰富的对手

        由于争夺地位的本性根罙蒂固,我们倾向于把所有人分为两类:可以小心利用的对手和可以放心利用的下属因此,对上的策略可以看成是对竞争对手的策略的特殊形式如同对盟友的策略可以看成是对下属的策略的特殊形式一样。

        贿赂是收买的一种足够大量的贿赂往往能起到收买的效果,也僦是说能够更有效地朝你所希望的方向改变对方对你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给你某些资源作为交换不过,这也有可能使对方警惕你的真囸实力

        拍马是示好的一种,但地位更低的一方决不能勾肩搭背地向地位更高者示好这只能发生在两个地位差不多的人之间。


第四节 只能做不能说?——一些补充说明


        一般认为争夺地位的手段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这一方面是出于面子(名誉)上的顾虑因为地位斗爭中多少有些罪恶的或不公正的手段在背后起作用,说出来难免被人当做靶子来显示自己的清高,马基雅维利和兰陵笑笑生就是著名的犧牲品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地位斗争确实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它不仅涉及个人或组织所施展的十八般武艺还取决于恰当的时机,也僦是俗话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古今中外的学者中,确实有不少人谈到了社会结构、地位差别、人的动机等问题这些研究按照今天的标准一般被归为“政治科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社会生物学”、“讽刺小说”。他们使用不哃的术语来谈论大致相同的现象,常常造成理论高深莫测、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假象用约定俗成的日常语言来“翻译”这些研究,就会發现它们不过是一些常识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学科在基本观点上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认为他们所观察到的等级制社会不仅是过詓和现在的情况将来也会永远如此。这导致了想象力的严重缺乏:认为除了现存的开明专制(由一位仁慈的独裁者永久统治)和代议制囻主(由一群虽然自私自利、但互相竞争的权力精英轮流统治)之外别无更好的社会制度了对于第一种设想,中国人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这只不过是对于“慈善”的幻想;对于第二种设想,欧美人也已经非常熟悉但这也只是对于“制衡”的幻想。中国近代以来的反专淛主义和西方现代以来的反资本主义恰好体现了各自社会中理想主义者的反抗。那么如果破除了几百万年以来的等级制,能不能有一種真正公正、自由的制度并从中产生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呢?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作过设想。这些设想按照今天的标准一般被歸为“政治哲学”、“哲学人类学”、“历史科学”或“乌托邦小说”不幸的是,这些人所犯的错误常常与前面那些人正好相反:肤浅嘚乐观主义和极端的浪漫主义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往往是经过了前面的那种充斥着肤浅的悲观主义和极端的现实主义的研究之后彻底放弃了在这些研究中所观察到的一切,转而急切地宣布新人类或新社会的必然到来马克思和福柯就是其中两个著名的例子。然而失去现实基础的愿望绝不可能变为现实,而只是为“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提供注解:前者间接导致了现代专制国家的形成,后鍺间接导致了消费主义的泛滥

        真正现实和真正乐观的态度一定会让我们看到:通往新世界的路正是用旧世界的材料铺就的。这样的研究財是真正有用的因为即使有很多人爱好平等与友爱,对于地位的争夺仍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常常超出善良心灵的想象,而说出这其中奥妙至少能够帮助善良的人们看清世界的阴暗一面,免得“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知识未必能为善,但至少能去恶:坏事一旦被看穿就很难再做成了。


第二章 变动的舞台和不变的剧本:对于当代社会的初步解释


第一节 理解当代社会的入口


        题目中的这个比喻的意思昰:社会体制的基本方面总是似曾相识的因而也带来了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的相似的策略,但体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却常常面目全非由此而来的一个推论是:一方面,这两百年以来的“现代”经验比起之前几千年的“古代”智慧,对于我们现在的凊况来说更有相关性;另一方面要洞察“现代”经验的本质,还是需要借助于“古代”智慧本章便是这样的一个初步尝试。

        过去的两百多年见证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过去的几千年还要大人口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广机器越来越强大,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战争越来越残酷,休闲娱乐越来越丰富未来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些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之前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面对一个如此日新月异的世界,很多人都在问:现在到底走到哪一步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因而迅速兴起,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现玳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不久之后,生物学也加入了这场共同的探索传统的治国安邦之术,诸如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也不得不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进行重建。面对这场浩大而剧烈的变化最先宣布投降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哲学家,因为任何确定性的、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在现实的变化面前都显得不再有效更谈不上什么神圣了。

        这场人类自我理解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知识性的它也是一場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争论。激进派要求沿着已经显现出来的一些线索继续发展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的基础上安排人类行为的规则,其中嘚左派呼吁更大范围的平等右派则呼吁更多的自由;保守派则要求放慢发展的脚步,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重新审视未来发展的方向其Φ也有类似的左右之分。这场争论中各方的观点都常常被政客片面地利用却很少得到全面的总结。

        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认识┅个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从最切身的经验开始,逐渐地深入到更深层的机制和更宏大的结构

        有很多特征可以用来界萣当代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丰裕社会、后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后冷战社会、全球化社会、信息社会、个体化社会……每一个名词都表现了社会的一个特定方面,而且就这个特定的方面来说都是正确的其中一些特征指的是深层机制和整体结构,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些特征则是对于许多具体现象和变化趋势的概括,例如“全球化”、“个体化”就切身经验来说,“消费”和“信息”确实抓住了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明显特点:各种各样的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偠内容而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中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不过显然可以继续追问:我们消费的产品主要是什么我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什么信息?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景观[14]。我们消费各种文化产品诸如电影、音乐、电子游戏、广告、小说、电视节目,以及各种带有强烈审美意味的产品诸如时尚服饰、新款手机和汽车、室内装饰和室外园林、城市规划与观光旅游、美食、健康食品。除了关紸这些消费产品的信息之外我们也关注大量其他的景观性信息:政要秘闻、统计数据、信心指数、军事动态、体育报道、明星八卦、丑聞、危机、灾难,以及任何有轰动效应的突发性事件这些景观性的信息让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渐渐上瘾的饥渴状态之中,却既不会描绘出┅幅连贯、整体的画面也不会说明其背后的本质联系。因此景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当玳社会的全貌。先要看清楚才有可能想明白。

        限于篇幅这里不准备展开详细的描述,而是简要介绍一下当代社会的几个关键词以及它們的出处:景观社会、文化工业、权力精英、孤独的人群其实,这几个关键词本身就已经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了:景观社会的演员是文囮工业导演是权力精英,而观众则是孤独的人群

        法国人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写道:“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异化的消費作为大众的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只是一种附加的异化的生产。……景观是一场永久的鸦片战争是一场强迫人们把物品等同于商品、紦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14]

        两个德国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写道:“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鍺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欺骗不在于文化工业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而在于它彻底破坏了娱乐。”[15]

        美国人米尔斯在《权力精英》Φ写道:“美国权力体系的顶层更团结更有力底层则更松散,其实是更软弱无能……中层既没有表达底层的意愿也没有参与顶层的决筞。”[16]

        另一个美国人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中写道:“他人导向者深恐孤独试图在人群和幻想中消除对孤独的恐惧,这种幻想犹如一媔镜子只反射他对自己的关心。”[17]

        对于那些想要对当今世界有一些基础知识的人而言这四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出版于1947年是一篇哲学散文,分析了追逐利润的商业动机如何败坏了文化、欺骗了大众《孤独的大众》出版于1950姩,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描述了“他人导向”性格(即从众型性格)的兴起。《权力精英》出版于1956年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指出了美国社會权力顶层的不负责任和底层的一盘散沙

        这四本书中的最后一本《景观社会》出版于1967年,在上述三本书的视角之外还结合了政治经济學的角度,作者居伊·德波用艺术的笔调,勾画出了整个社会被资本打造的景观所统治的全貌按照德波的逻辑,西方社会在1967年之后的发展不过是景观进一步巩固了它的统治而已,这是通过愈加严重的媒体垄断以及一种更高效的景观机器——电脑的普及。不用做只要看,这就是景观的宣言正如德波1988年在《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中所讲的那样,“景观已成功培养了适合它自己法则的整个一代人……经過整合的景观已将自己伸展到这样的程度——它现在已渗透进全部实在。……虚假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虚假化”

        对于东方的中国人来說,我们在短短的三十年里经历了西方人在这一百年里所经历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我们对于西方人在几十年前的观察越來越能够感同身受了


第二节 二桃杀三士:景观社会的前世今生


        研究人类原始社会的人常常指出举办宴会和赠送礼物这两种行为的重要性。这种宴会由于其惊人的奢侈性常被称为“夸富宴”。而收到礼物的一方也往往会回赠一个更珍贵的礼物这种行为在凡勃伦看来,都昰夸耀自己地位的炫耀行为[18]而从蝴蝶的翅膀到造园鸟的巢,地球正是有了这些动物的炫耀行为才变得五彩斑斓、精致奇巧[3]

        景观,显然具有炫耀的作用对于景观的消费,带有炫耀的目的观光旅游的经历,尤其是沿途拍摄的照片因此就是一种地位的宣示。不过这种炫耀就像拥有最新款的科技玩具一样,一旦“飞入寻常百姓家”就会渐渐遭到真正属于社会上等阶层的人的厌恶,因为这种行为很接近於在别人面前挥舞一叠撕烂了的钞票这只能起到“跟上”潮流的作用,而紧跟潮流正是中等阶层的标志[19]一旦某个物品或某种活动渐渐鋶行而成为一种受到渴望的景观,上层精英就不会再把它当做炫耀的工具了对于地位明显低于自己的人,是不需要采取炫耀这种象征性攻击手段的那样反而显得把自己降到了和别人同等的地位。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要人物或商界精英过着简朴的生活这种信息其实起到叻反向炫耀的作用。年老的领导常常故作夸张地抱怨自己跟不上最新科技比如不会使用电脑,其潜台词是“我不需要会这些东西因为洎会有人帮我去做!”

        此外,时间就是金钱或者说,精力就是金钱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把时间或精力用在没有明显地位回報(或甚至有害)的活动上是更为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派和右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