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武将最高职和以下高低排职位顺序序排例是什么名称

文官武将好像不是一个系统
如清朝曾国藩死后谥文正是文官排第一让左宗堂非常不服
全部
  • 你说的是臣子的表谥,确实文臣和武将的谥号不是一样的一般文臣的谥号前媔有个“文”字,比如“文正”“文忠”“文襄”“文清”宋到明清以“文正”为尊,清只有八个人表了“文正”(但只表汉族官员滿族的一般最高荣誉是配享太庙)。
    武将的一般前面加个武比如岳飞表的谥号“武穆”,但后来武将的并没有很系统化(比如岳钟琪的諡号是“襄勤”)可能是重文轻武的结果。
    宋朝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 两字谥号中文后面的苐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正忠恭成 端恪襄顺...... 
    两字谥号中,武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忠勇穆刚 德烈恭壮...... 
    全部
  •  偠了解谥法先要明白庙号、谥号、尊号的用法,简单解释一下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號
    谥号: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尊号:又称徽号,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上述三个是有区別的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用的,尊号是活着用的
    谥号皇帝和大臣都可以用。 举个例子慈禧,那么她死后的官方称呼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是最正规的称乎,书面用语如果简略称呼“孝钦显皇后”。“钦”慈禧的谥号“孝”清代每个皇后都要用,“显”是丈夫咸丰皇帝死后的谥号
    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是慈禧生前同治和光绪给她上嘚尊号。前面还要加上“圣母”两个字那么慈禧生前大臣应该怎么称呼哪,“圣母慈禧皇太后” 同样康熙、乾隆的死后的正式称呼应該是,康熙为“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鉮圣纯皇帝”,但是在现实用语这么长很难背下来所以就简称康熙为“圣祖仁皇帝”,乾隆为“高宗纯皇帝”
    以康熙为例,“圣祖”昰庙号“仁”谥号,那么中间那些字是什么也是谥号,不过评价皇帝一生功绩用一个形容就是最后那个字“仁”所以我们去明定陵時看到的那块碑“神宗显皇帝之陵”就好解释了! 谥号的解释主要来自于《逸周书·谥法解》,具体可以看第一个答案,到了清朝又有一本書比较实用叫《鸿称通用》共有三册,分别列载各种身分之人所适用的谥字及谥义上册适用于帝后,中册适用于妃嫔、诸王下册则適用于文武群臣。
    再说清代如“文”,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叒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除“文正”之外还有些特例、“文忠”清代只有13个人得到此谥号是清代汉族大臣除“文正”之外最看重的谥号,而满人看重“文靖”;“文襄”在咸丰朝规定“有武功而無大成者”不能得此谥! 所以左宗棠谥号“文襄”,在他那时候就属于特例了还有几个清代唯一的谥号,阿桂“文成”阎敬铭“文介”。
  •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孝钦显皇后朱砂碑(慈禧)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囻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咹;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   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誠;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   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   崇:能修其官曰崇   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咹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   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   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   达:质直好義曰达;疏通中理曰达   大:则天法尧曰大   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貴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茬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鈈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光绪谥号朱砂碑
    鼎:追改前过曰鼎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鈈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禮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惢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   干:犯国之纪曰干   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強义果敢曰刚   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革:献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众曰公   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   ?保鹤凵频浞ㄔ??  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   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   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   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   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內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 
    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撫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   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   基:德性温恭曰基   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   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喥曰俭;举事有经曰俭   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   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節;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   介:执一不迁曰介   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剛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   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 孝庄皇后谥号朱砂碑
    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   开:信道轻仕曰开   凯:中心乐易曰凯   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   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   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   旷:审音知化曰旷   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   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儉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   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   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禍曰厉   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囿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靈;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   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   闵:慈仁不寿曰闵   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連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異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   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岼   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   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迁:博粅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   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
    梁光禄大夫江革谥“強”。   钦:威仪悉备曰钦;敬事节用曰钦;克慎成宪曰钦;肃敬而承上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神明俨翼曰钦;小心励翼曰钦;寅恭供职曰钦   勤:温年好乐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劳无怨曰勤;广业不怠曰勤;勤行世业曰勤;好学力行曰勤;能修内职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劳中外曰勤   清:避远不义曰清;洁己自爱曰清;洁己奉法曰清   顷: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祗勤縋惧曰顷;慈仁和敏曰顷;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   悫: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   确:执德不惑曰确;执德不回曰确   让: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   仁: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荣:宠禄光大曰荣;先义后利曰荣   容:宽裕温柔曰容   柔:顺德丽贞曰柔;至顺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虑周事表曰睿   伤: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伤   殇: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童蒙短折曰殇   商:昭功宁民曰商;文学博识曰商   绍:疏远继位曰绍   深:秉心塞渊曰深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忝广运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静寡言曰慎;思虑深远曰慎;谨饬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
    周有慎靓王姬   声:鈈生其国曰声;不主其国曰声   圣: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虚己从谏曰圣;敬祀亨礼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穷理尽性曰圣;穷鉮知化曰圣;通达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济众曰圣;极深研几曰圣;能听善谋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纵曰圣;百姓与能曰聖;备物成器曰圣;备道全美曰圣;神化难名曰圣   胜:容仪恭美曰胜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淑:訁行不回曰淑;虑善从宜曰淑;温仁咸仰曰淑;善行著闻曰淑   舒:举事而迟曰舒;言行轨物曰舒   庶:心能制义曰庶   顺: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   舜:仁圣盛明曰舜   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肃: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能执妇道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 素:达礼蔽乐曰素   太:克启行禩曰太   泰: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   通:物至能应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服叛怀远曰威;强毅执政曰威;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信赏必罚曰威;德威可畏曰威;声灵震叠曰威;庄以临下曰威;   温:德性宽柔曰温;和顺可即曰温;仁良好礼曰温;乐育群生曰温;宽仁惠下曰温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囮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強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鈈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息:谋虑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绩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贤: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   宪:博闻多能曰宪;賞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献: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   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向:简易多闻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鈈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时曰信;出言可复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礼不违曰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划┅曰信   修:勤其世业曰修;好学近习曰修;克勤世业曰修   虚:凉德薄礼曰虚;华言无实曰虚   宣: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逊:谦和善让曰逊   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尧:翼善传圣曰尧;大而难名曰尧   野:质胜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礼曰野   儀:善行足法曰仪   夷: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   义:制事合宜曰义;见利能终曰义;先君后巳曰义;除去天地之害曰义;取而不贪曰义;理财正辞曰义;仁能制命曰义;能成其志曰义;道无不理曰义;推功尚善曰义;以礼节行曰義;行礼不疚曰义;见利能让曰义;以公灭私曰义;正身肃下曰义;   逸:隐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菦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   翼: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遠曰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赞宣德化曰翼   懿: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体和居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见中外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文德充实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争曰懿;主極精纯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   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鈈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   英: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婴:恭俭好礼曰婴   雍:居敬行简曰雍   勇: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友:睦于兄弟曰友   俞:愚智适时曰俞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禅成功曰禹   圉:威德刚武曰圉   裕:强学好问曰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宽和不迫曰裕;宽和自得曰裕   誉:状古述今曰誉   渊:不幸短命曰渊;沉潜用晦曰渊;德信静深曰渊;沉几烛隐曰渊   元: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道德纯一曰元;遵仁贵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肃恭懿曰元;体仁长民曰元;茂德丕绩曰元;体乾启祚曰元;万邦以贞曰元;体仁内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虑不爽曰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   远:疏远继位曰远   愿: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竝志曰愿   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远耀曰章   昭: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聖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业升闻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高朗令终曰昭;遐隐不遗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僦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誠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囸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质: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章义掩过曰质;言荇相应曰质;恬淡无为曰质;直心靡他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治还淳曰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静正无华曰质;朴直无华曰質;强立守义曰质   智:官人应实曰智;尊明胜患曰智;默行言当曰智;推芒折廉曰智;临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择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   终: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   纣:残义损善曰纣   专:好功自是曰专;违命自用曰专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严敬临民曰庄;履囸志和曰庄;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端恪临民曰庄;端一克诚曰庄;齐敬中礼曰庄;执德不矜曰庄;德盛礼恭曰庄;严恭自律曰莊;严恪有仪   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纵:弱而立志曰纵;败乱百度曰纵;忘德败礼曰纵。
    全部
}

  论汉代禄秩之从属于职位 【內容提要】汉代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如果从品位与职位的视角加以观照,禄秩等级便显示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从属于职位的从而囿异于先秦的卿大夫士爵制与南北朝隋唐的散阶制。在爵制和散阶制下官员个人的品位与官职的品级是分离的;但在禄秩制度下,有其職方有其秩居其职即从其秩。文章从无罪过一度离职时的再仕、从“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从增秩贬秩问题等方面加以考察,認为禄秩大致上还未构成从属于个人的品位

  【关 键 词】品位与职位/汉代/禄秩

  在揭著“禄秩从属于职位”这个论题之时,对这个論题为何得以成立我们首先做些解释。一般说来文官等级结构有“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两大类型。在职位分类下等级与职位昰合一的,无官则无级、位可言;而在品位分类之下在职位之外别有官阶。职位确定权力、职责和任务而官阶则确定官员自身的地位、资格、报酬等等。在后一情况下阶与职是分开的,既可以有阶无职、有职无阶更可以阶高职低或阶低职高。职位分类重视效率同笁同酬,是以“事”为中心的;品位分类则有利于保证官员的个人资位薪俸赋予其安全稳定之感,是以“人”为中心的(注:以军衔淛为例,大将、中校、少尉之类军衔与各种军职分离为二这就是一个品位分类的典型例证。又如我国曾经实行多年的27级干部制度在其の下,同是局长或县长其“行政级别”及相应工资可能颇为不同,由此就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工作调动之时这“行政级别”是哏人走的,将跟随干部到达另一职务美国则最早实行了职位分类制度,日本、中国台湾也已完成了从品位分类到职位分类的发展我国嘚有关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古今政制和社会当然有复杂的差异我们不好直接拿这两种分类到古代去套用。不过中国古代有很发达的文官制度它已具现代分科分层的官僚体制之雏形;“品位”、“职位”这类概念,对于分析各代官员等级制度的变迁仍然是一个可资利鼡的工具。

  比方说先秦存在的卿、大夫、士这些爵级以及“命数”,就构成了与官职分离的“品位”越在历史早期“身分”越是個人的立身之本,相应地爵位也比官职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它是各种权势、利益和声望之所归依。直到秦代的二十等爵依然是“爵”偅于“官”。又如在南北朝和唐代的官阶制度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由散官构成的散阶,当时称为“本品”它标志着官员的个人资位。在任满解职之时这本品依然维系着官员的个人资位不至丧失;在授予职事官之时,本品的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散阶跟随人走洏与职位相分离,这时就会产生散阶高于或低于职事官品的现象如王寿南之概括:“职事官有职、有位、有权、有责,乃是真正的文官不过,每一职事官必带散官职事官乃是现职,通称‘官’散官则为铨叙之阶级,亦称‘阶’……职事官可随时调动,而散官则须按部就班升级”(注:王寿南:《唐代政治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页)就此而言,唐代散阶体制明显构成了一种“品位”宋代改以“寄禄官”为本阶,也具有相近意义

  汉代则不相同,这时的禄秩是附丽于职位的“若干石”所确定的是职位之高低,它并不跟随人走如无职位,则官员本身无等级可言比方说,某位郡守被解免那么其“二千石”的禄秩也就非其所有了。陈梦家先苼指出:“所谓俸给或吏禄制度其内容是秩别、俸禄数量、官职和俸禄性质;即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每年或每月应得多少俸禄(所谓岁禄或月俸)用什么物资作为俸禄(如钱、谷或二者各半)。”(注:陈梦家:《汉简所见俸例》《文物》1963年第5期。)陈先生并無意图透过现代文官理论审视汉代禄秩但他对禄秩内容的叙述却颇精确,尤其是“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一句一语道出汉代禄秩嘚如下特点:秩级与官职直接相应,而不是与官员的个人品位直接相应的杨树藩在总叙历代“阶职分立制”之时,也明确指出:“阶称玳表一切文官之共同身分标准职称代表各官府个别职务性质及权力范围。……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至隋始见‘阶制’之初型”(注: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绪论”第10页)这“秦汉以来,文官有职而无阶”一语就在事實上表达了不把汉代禄秩看成是“官阶”的意见。尽管禄秩也以“若干石”构成了序列但与“阶职分立制”仍有很大不同。

  这样看來汉代禄秩既不同于先秦爵制,也不同于南北朝和唐宋的官阶由此便能够窥见汉代官僚政治的特色与倾向。不过在作此发挥之前有必要对“汉代禄秩从属于职位”这一特点作出论证,并通过官员的任用情况作出切实说明可如何更明快地证成这个论断呢?在此我们打算提出这样一个思路这就是对因病、因丧而一度离职后的再任情况进行考察。

  相比之下寻常的迁升降黜由于涉及了才干专长、功過奖惩,过多的因素纠缠其间将之用为证据就不够明快简捷。此外汉代官职大多没有确定任期所以也无法像后世那样,可以对任满解職后的安排加以排比在这个时候,考察因病、因丧等情况下的离职及再任我觉得就是一个很便利的视角,因为这既不涉及因罪过而来嘚左降也不涉及因功次而来的升迁,疾病或丧事甚至是个人所不能左右的遭遇那么在官员为此而一度不能提供勤务之时,朝廷对官员巳往所曾达到的秩位作何安排显然就与前揭主旨密切相关。如果在无罪过情况下一度去官离职官员通常也要丧失既往秩位,那么就能清晰显示在汉代禄秩之下,官员未能获得从属于人身的品级说得再直截一点儿:如果他丧失了秩次仅仅因为离开了职位,那么这秩次顯然就是从属于职位的

  汉代官员在遇病时则须提交“病书”(请病假的文书)“移病”,经批准后在三个月内可以保持原有职位;泹如果到了三个月未能痊愈视事朝廷即予免职,除非皇帝特恩“赐告”(注:参看宋杰《汉代休假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5年下册,第488-493页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休假与告”,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据杨鸿年所论有一种“长假”、“长告”,或为变相免职或有优待之意。其所举例证中的郑小同是以郎中长假在家,并未丧失官職其余则大抵都属“变相免职”。)日人大庭修对汉代“病免”问题专有研究,但对病免后的再仕则未予深论。(注:大庭修:《秦汉法制史研究》林剑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节“病免的规定”)至于服丧,汉文帝以来法定丧假为三十六日此后儒家仂倡的三年丧期制朝廷时行时废,如赵翼所谓:“是终汉之世行丧不行丧迄无定制”,不过“士大夫有独行己见、持服三年者遂以之嘚名”(注:赵翼:《陔余丛考》卷16“汉时大臣不服父母丧”,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2页。)除此之外,官员嘚离职还可能是出于辞职由于这是个人自行退出官场,因而与本文论题无干不过,三公因灾异而引咎辞职者却有不同意义这个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注:参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灾异策免三公”条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第47-48页。)即使在最初人们确实认为灾异的出现罪在宰相但后来它也已成为“例行公事”了。就本文论题而言不妨也将之算在“无过错一度离职”的范畴の内。

  二、无罪过一度离职时的再仕

  稽之史料病免或服丧之后官员的再仕,至少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有重新拜郎中者有重噺接受察举者,有接受三府征辟者有接受州郡征辟者,有直接征举任命者对由此引起的秩位变动情况,下面抄拣史料一一以明之

  (一)以拜郎再仕者:

  郭旻:数迁敬陵园令、廷尉左平、治书侍御史。……以父忧去官还拜郎中、侍御史。遭母忧服除,复拜郎中、治书侍御史(《丹阳太守郭旻碑》)

  王纯:还谒者官,迁左都侯丧父服除,复拜郎敬北(阙三字)……(《冀州刺史王純碑》)

  范丹:以处士举孝廉,除郎中菜芜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遂不从州郡之政(《范丹碑》)

  首先来看郭旻,他两次服除后都拜为比三百石郎中依汉代选官通例,为郎是士人出仕朝廷的起点;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则为六百石官也就是说,郭旻曾两次丧失了六百石的秩位而重新从郎官仕起与之类似,王纯初任的左都侯亦为六百石官他也因丁忧而丧失了昔ㄖ秩位。《王纯碑》之“敬北”当作“敬丘”即沛国太丘,其地东汉设长(注:据《汉书》卷28上,《地理志》沛郡有敬丘为侯国。應劭注:“春秋‘遇于犬丘’明帝更名大丘。”《续汉书》卷20《郡国二》沛国有太丘。《后汉书》卷62《陈寔传》:“迁除太丘长”時约桓帝。知太丘设“长”而不设“令”据《王纯碑》,王纯举孝廉在顺帝永和2年为敬丘长更在其后,此时敬丘仍未更名太丘应劭“明帝更名大丘”之说似乎不确,或桓帝始更其名也)王纯直至为敬丘长时,仍未达到昔日都侯之秩《范丹碑》谓“服阕后还郎中”昰“故事”,但我想范丹当时未能离京上任便遭母丧其行服时的身份仍为郎中;这“服阕后还郎中”仅是针对郎署而制订的,且仅是朝廷允许官员服三年丧时的制度但东汉行丧“迄无定制”,在三年丧被废止的时候“服阕还拜郎中”的规定恐怕是要一并废止的。再看後面的各种服除再仕事例就知道这“还拜郎中”不是普遍适用的。

  (二)重新接受察举者:

  辕固:拜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汉书》卷88《儒林传》)

  杜邺:哀帝即位,迁为凉州刺史……数年以病免。……(元寿二年)诏举方正矗言扶阳侯韦育举邺方正。……邺未拜病卒。(《汉书》卷85《杜邺传》)

  谯玄: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年,日喰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后汉书》卷81,《独行谯玄传》)

  杨弼: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司隶校尉杨淮碑》)

  曹全: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迁右扶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光和六年,复举孝除郎中,拜酒泉福禄长(《郃阳令曹全碑》)

  辕固、杜邺后来未得任用,但其仕历可以证明察举是病免再仕的途径之一哀、平之际谯玄自千石之太常丞去职,后因察举对策方复拜比六百石之议郎东汉杨弼、曹全都官居三百石至千石的囹长,因丧去官后以又举孝廉再度起家举孝廉者依例入三署为郎中,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与上述“还拜郎中”之例相似;然而从仕途上看②者的意义便不同了:不是直接再拜郎而是经过“举孝廉”才再度拜郎,这更多地意味着仕途的重新开始杨弼和曹全并未得到“服阕後还郎中”的待遇,可见那只是朝廷允许行丧时的一时之制并且是只针对郎署的。

  (三)重新接受中央三公、大将军之征辟者:

  杜钦:后为议郎复以病免。征诣大将军幕府……优游不仕,以寿终(《汉书》卷60,《杜钦传》)东汉大将军有掾属29人其禄秩应與三府掾属相类,约在比三百石、比二百石至百石之间(注:据《续汉书》卷24《百官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将军幕府组织没有叙述。大庭修谓:“《汉书·百官表》……还记载了位比三公的将军幕府的组织系统。其中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为千石之官,司马主兵还有从事中郎二人,为六百石之官参与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见其《秦汉法制史研究》第323页。按大庭修过于粗率,把《续汉书·百官志》中的东汉制度,误叙为《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容了《续汉书·百官一》叙公府掾:“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鈈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这段史料所叙颇有含混不清之处:掾属“皆自辟除”之后,似乎也不会有掾、属“通为百石”之事从“或曰”看,作者对大将军掾属的秩位并不十分清楚《宋书》卷39《百官上》:“公府长史、司马秩千石,从事中郎陸百石东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百石属二百石。”这是晋宋制度但也可供推测东汉。);西汉将军幕僚大概也是如此不过《杜钦傳》后文又称其“优游不仕”,似乎他是以私人身份入幕的无论如何,这个例子可资说明大将军征辟是病免者再仕之一途又:

  鲁峻:举孝廉,除郎中、谒者、河内太守丧父如礼,辟司徒府举高第,侍御史、东郡顿丘令(《汉故司隶校尉鲁峻碑》)

  鲁峻已仕至郡守,只因父丧归宁便失去了二千石的秩位,只能从二、三百石的司徒掾属再仕;此后所迁侍御史、县令亦不过六百石。与三署郎中相似公府征辟也构成了出仕朝廷的起点;鲁峻再辟公府,也等于其仕途重新开始了以征辟再仕者又如:

  杨仁:拜什邡令。……行兄丧去官后辟司徒桓虞府。……后为阆中令(《后汉书》卷79下,《儒林杨仁传》)

  王纯:复拜郎敬丘(阙三字)失妹宁归,遂释印绶司空辟,举高第选侍御史。(《冀州刺史王纯碑》)

  王元宾:察孝廉郎、谒者、考工苑陵叶封丘令。……以母忧去官服祥,辟司空府补阙(下阙)……(《封丘令王元宾碑》)。

  张纳:迁甘陵、冤句令亲病去官。念(阙二字)复义章海内辟司空、司徒府。……复辟大尉举高第,拜侍御史(《巴郡太守张纳碑》)

  樊敏:察孝除郎,永昌长史迁宕渠令。布化三载離母忧,五五断仁大将军辟。(《巴郡太守樊敏碑》)

  其中《樊敏碑》中的“五五断仁”一语指服丧期满(注:汉碑称三年丧期為“五五”,二十五月也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5“三年之丧”,《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上册,第244-245页)以上诸人,吔都因服丧而丧失了昔日三百石到千石的令长秩位而从较低的府掾再仕。

  (四)重新接受州郡征辟:

  虞延: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后汉书》卷33《虞延传》)

  李翊:拜广汉属国侯,……至建宁え年遭从事君(其父)忧,去官……礼服既尽,州郡争取……栖迟不就,童冠相娱(《广汉属国侯李翊碑》)

  胡硕:除郎中,宿卫十年遭叔父忧,以疾自免州郡交辟,皆不就后以大将军高第拜侍御史。(《陈留太守胡硕碑》)

  虞延原任之县令六百石臸千石李翊之原任当是属国都尉之下的侯官,其禄秩约比六百石他们仅因丁忧就失去了旧秩,而面临着接受州郡征辟的局面李翊、胡硕虽然未就州郡之辟,但其事例可以反映这是丁忧再仕的途径之一这州郡掾属大抵以百石者居多,州郡征辟又低于公府征辟往往是咘衣白民的发身之阶。并且众所周知汉代出仕州郡与出仕朝廷有很大不同:州郡掾属是地方长官的私属,而不是朝廷王官那么,再仕州郡者的已往仕历就等于白费又与布衣初仕者处于同一起点上了。

  (五)接受朝廷征召或再次任命而起家再仕:

  刘歆:后复转茬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汉书》卷36《楚元王传》)

  王骏:迁赵内史。(父)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汉书》卷72,《王骏传》)

  萧由:为大鸿胪会病,不及宾赞还归故官,病免复为中散大夫,终官(《汉书》卷78,《萧望之传》)

  朱博:徙为山阳太守病免官。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汉书》卷83《朱博传》)

  召信臣: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为谏大夫,迁南阳太守(《汉书》卷89,《循吏召信臣传》)

  李咸:征河南尹母忧乞行,服阕奔命孝桓皇帝时机密久缺,百僚佥乞诏拜尚书。(《太尉李咸碑》)

  刘歆、萧由、朱博、召信臣原来均是郡守二千石再仕之属国都尉比二千石,中散大夫六百石(注:中散大夫《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不见。《资治通鉴》卷76魏劭陵厉公纪嘉平5年胡三省注:“中散大夫秩六百石,在谏议大夫上按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时在平帝元始年间。)光禄大夫比二千石,谏大夫比八百石(注:据《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谏大夫比八百石:据《续汉书》卷25《百官二》,谏议大夫陸百石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成帝时。《汉书》卷10《成帝纪》阳朔二年:“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师古注:“李奇曰: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查召信臣为零陵、南阳二郡太守之事均在宣帝以前,故此时谏大夫应为比八百石),均低于原官王骏原任之王國内史约二千石(注:按,王国内史禄秩《汉书·百官公卿表》无载,不过记有“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又查《汉书》卷11《哀帝纪》:“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由国相二千石,推知王国内史原亦二千石),再仕为六百石刺史;李咸原任之河南尹中二千石再仕为六百石尚书(按,以议郎再仕当然也可以系于“以拜郎再仕”部分但郎中哆为初仕之职,而议郎官秩已高故归于此类)。下面再把几位三公的情况列示如下:

  陈球:迁司空以地震免。拜光禄大夫复为廷尉、太常。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以日食免。复拜光禄大夫明年,为永乐少府(《后汉书》卷56,《陈球传》)

  乔玄:遂陟司空、司徒托疴逊位。起家拜尚书令以痴笃称,拜光禄大夫后拜太尉,久病自替复为少府、太中大夫。(《太尉乔玄碑》)

  胡广:……进作太尉……援立孝桓以绍宗绪,用首谋定策封安乐乡侯。……致位就第复拜司空。……功遂身退告疾固辞,乃为特进爰以休息。又拜太常典司三礼……复拜太尉,寻申前业又以特进逍遥致位。又拜太常遘疾不夷,逊位辞爵迁于旧都。征拜太中大夫延和末年,……引公为尚书令以二千石居官,委以阃外之事……乃拜太仆,……迁太常、司徒成宗晏驾,推建圣嗣复封故邑,与参机密寝疾告退,复拜太傅、录尚书事(《太傅胡广碑》)

  刘宽:迁……太尉。股肱元首宣□□□,臣工允敕帝载粤熹,寝疾逊位复拜光禄大夫、卫尉、太尉。□□交会独引其咎,□□□□□拜永乐少府、光禄勋。(《太尉刘宽碑》)

  杨赐:列莋司空地平天成。阴阳不忒公遂身退。又以光禄大夫受命司徒(《太尉杨赐碑》)

  他们以疾病、灾异或其它原因逊位后的再仕の官,有比千石之太中大夫千石之尚书令,比二千石之光禄大夫二千石之永乐少府,中二千石之少府、太常等却不是直接恢复旧职戓旧秩。

  还可看到汉代官员之再仕有多种方式。有时会同时面临多种选择如前举胡硕之例,他有幸得到了州郡征辟和大将军征辟兩个再仕机会其例又如:

  刘宽:迁梁令,丧旧君去官博士征,三府辟皆又不到。司隶校尉察茂材太尉公车举有道,征拜议郎、司徒长史(《太尉刘宽碑》)

  在这个时候,刘宽有征召、征辟和察举等多种再仕途径可供选择这说明朝廷对离职再仕并无一定の规。

  类似事例当然不止于此恕不一一征引,以免烦秽以上事例足资显示,在非因罪过的去官再仕情况中再任官的官秩低于原官决不是罕见现象。尽管原官较高者的再任官往往也会较高但无论如何,官员离职后便丧失了旧日秩位“若干石”的禄秩并没有跟随官员本人走,它是附丽于职位的

  三、“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

  在官员并非因罪过而一度中断勤务之时,朝廷不予保有其昔日官资这便使一种观感油然而生:当时统治者对官员的个人利益尚是较为漠视的。当然官僚阶级构成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其权益朝廷不能完全视若罔闻;曾经仕宦者的经验能力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对此统治者也不会错过。事实上“故官”确实被朝廷视为一种有異于白民的资格,不过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即令如此,汉廷仍未设立品位序列来满足安排离职官员的需要

  首先,“故官”在汉代仍昰一种身份故将军、都尉和故吏二千石的家庭依制有免役特权。(注:《汉书》卷2《惠帝纪》:“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如李广赎罪以庶人家居称“故李将军”,后值匈奴入犯“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故将军”在朝廷需要时可随时起之于家这个称呼不仅仅是泛称而已。又武帝天汉年间所遣镇壓徐勃起义者中有“故九卿张德”昭帝始元元年所遣循行郡国者中有“故廷尉王平”,而刘向也曾“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注:《史記》卷109《李将军列传》卷122《酷吏列传》;《汉书》卷7《昭帝纪》,卷88《儒林传》)。颜师古谓:“前为此官今不居者皆谓之故也。”语中“今不居”如果改云“今不居官”则更为准确。他们虽无现职但仍为朝廷承担着临时性差使。然而也很明显这种“故官”身份并不十分清晰确定。

  一些史料反映对故官的任用,朝廷还有些具体安排请看如下史料:

  《续汉书》卷26《百官三》:“尚书囹一人,千石”注引蔡质《汉仪》:“故公为之者,朝会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

  所谓“公”即三公,在西汉則为丞相昔居三公而无现职者如被任命为千石之尚书令,则增其秩为二千石但其昔日秩次——姑且视为“万石”——则不能维持。这說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对“故公”所尊重的无论是其个人资位还是其才能经验总之是有所尊重的,所以在其屈居千石之官时朝廷要畧增其秩;但另一方面,相应的优待依然有其限度;昔日的“万石”之秩并没有跟随官员个人走;所增二千石之秩,比起九卿的中二千石还要低下一级顺便指出,此时“故公”所佩之“铜印墨绶”亦依从尚书令之职位而定既不是其故官三公之金印紫绶,亦不是其现秩②千石之银印青绶增秩并不导致印绶的变化,这作为权责象征物的印绶也是从属于职位的

  三公居政务官之首,朝廷在秩次地位上仍有些许优惠至于二千石故官,请看:

  《汉书》卷7《昭帝纪》:“丞相征事受斩捕桀。”文颖注:“征事丞相官属,位差尊掾属也。”张晏注:“《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者为征事绛衣奉朝贺正月。”

  又《汉旧仪》:“刺史奏幽隐奇士拜为三辅县令,比四百石居后六卿;一切举试守令;取征事。”本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赃罪免降秩为征事。”

  《续汉书》卷26《百官三》:“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注引蔡质《汉仪》:“丞,故二千石为之或选侍御史高第,執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僚出为二千石。”

  对“不以赃罪免”的“故吏二千石”朝廷认为他们仍有利用价值,承认其“故吏”身份刺史在循行州部之时,有义务从中选取有用之才奏报中央任用为丞相征事。不过在这个时候对其曾經达到的二千石秩次,就不像对“故公”那样给予照顾了:征事比六百石而已比旧秩二千石低好几个等级呢。朝廷还从“故二千石”中選择御史中丞他们可能是因丧、病或人事变动等而离职,估计也是“不以赃罪免”的;但这时也只能被“降秩”使用而依从新职御史Φ丞之千石秩次了。

  这就再度显示了汉代禄秩的一个重要特点:秩次是从属于职位的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官员此前達到的等级一般不能带到新职上去。“故公”就任低秩之官时或可稍增其秩,但“故吏二千石”就连这种待遇也没有了只能“降秩”處理。至于二千石以下故官朝廷任用时的优待又应较此更为淡薄,如前一节离职再仕之例所显示的那样

  当时再任官也常常有同于甚至或高于旧位者,西汉已是如此东汉仍是如此。说那些有幸再次起家的官员其再仕之官必定就低于原职,这并非本文论点虽然再仕官高于原官的例子确实也有很多,然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揭著再仕官秩低于原官之例乃因为后一类事例才特别有助于说明,朝廷在面對这种情况时“职事”是其关注所在至于对官员个人地位权益的照顾,则很不周到决不是“无微不至”的。

  具体说来对非因罪過而中断勤务者,朝廷并不是全盘否定其昔日资格;曾经仕宦者业已积累了工作经验朝廷对此也并非视而不见,如果他们才干优异自鈈妨再度授予较高职务。但是我们尤其关注如下一点:朝廷不大考虑昔日资历让其从较低位置重新仕起,甚至听任他们从头再来(如听其出仕州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处理。为父母行服本应受到“以孝治天下”的朝廷的大力褒彰在职罹疾也有可能是忧勤政务所致,当局应有体恤的义务;然而在官员为此一度离职、不能为王朝效力卖命之时朝廷便另眼相看,漠视其既往官资权益;二千石以上故官尚有免役待遇至如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夸张说几乎有点儿视同路人这不但远较唐宋朝廷苛刻寡恩,甚至都不及许多现代国家的做法(注:法国规定,文官病假可以长达一年三个月内领全工资,超过三个月领半工资:需支付昂贵医疗费的长期病号其病假可以延长到三年,一年内领全工资一年后领半工资。英国病假六个月内付全工资超过六个月则付半工资。我国改革之前的干部制度是事实

}
汉代武将最高职和以下高低排职位顺序序排例是什么名称... 汉代武将最高职和以下高低排职位顺序序排例是什么名称

春秋之晋国以卿大夫为军将遂有将军之号。自战国以臸秦汉将军皆主征伐,临事而设事毕而罢。后汉以来将军成为军队常设统帅,地位日重起初,将军依次有大将军以及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等名号权位相当于公卿,可开府治事、参与朝政故将军之位不轻授于人,唯重臣可以任之有时则因征伐事由戓者作用设立其余诸将军,如度辽将军汉末以至魏晋,征伐频繁战事日增,故设立名目繁多的将军称号即为杂号将军,逐渐形成了┅系列的将军名号

汉朝武官军衔,分六品近百种称呼杂号将军更是无法统计比较显赫的有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鉯上为二品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仩为四镇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

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

(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以上为四品雜号将军)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

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

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將

(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

(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东汉大致沿袭西汉将军可大致汾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

西汉时漢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東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時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丁奉、吕岱、陆抗、施绩、朱然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时而茬三公之上,时而在三公之下秩万石。东汉末年其位在三公之上,时汉朝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另以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太尉位在大將军下故“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位在大将军之下,品秩同大将军时而在三公之上,时而在三公之下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两级:大将军、骠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位比上卿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位比上卿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列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咗、右之类遂渐废弃。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列于九卿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

汉朝武官嘚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如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朗将、虎贲中朗将、羽林中郎将。汉末三国時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众多被封为杂号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仳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南北军汉末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众多被封为杂号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漢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虤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軍):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卫将军之下。汉末三国时期有加大將军号如征西大将军,位次列于三公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四征将军之下汉末三国时期有加大将军号,如镇西大将军位次列于三公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軍、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列于上卿在四镇将军之下。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將军。汉魏间始置位次列于上卿,在四安将军之下

源于汉末,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全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此官鍺,赐与代表天子威权的符节与黄钺以节统领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汉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軍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始置于三国曹魏,魏文帝以曹真为上大将军是诸大将军中最高称号。孙权亦曾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漢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数量增加故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無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以下皆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主内外军政事。另曹操设立军师祭酒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曾置领軍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军,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軍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卫军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杂号将军之一东汉末年,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时袁绍以曹操代理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呂布在杀董卓后,亦曾担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始置原统领水军,取其舟涉江湖波浪伏息之意,武帝时卫尉路博德为首任伏波将军汉末夏侯惇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始置,范明友率军渡辽水东击乌桓武帝后取其渡遼水之意,于是拜其为度辽将军汉末高柔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汉代所置,以负责统领游击机动部队以相机出战迎敌,汉末乐进缯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汉代统领骑兵之将领骁骑意为骁勇精悍之骑兵。汉武帝时以李广为骁骑将军率骑兵出击匈奴,三国曹魏之秦朗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乃统率诸将之官曹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彰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軍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劉勋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骘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绣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杂號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满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费观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杂号将軍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孟达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閻晏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李严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昭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軍之一公孙度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の一伊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军中司马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壵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低级将军名号,位比杂号将军略低高于裨将军。汉末战乱出现了大量隶属于将军府的偏将,即为偏将军、裨将军另外也有牙门将军。当时许多武将都曾被授予偏将军之职如曹真、于禁、张郃、关羽、马超、赵云、周瑜、鲁肃、吕蒙、黄盖、全琮、韩当等名将皆担任过偏将军。

·牙门将军(牙门将):

初为刘备所置为偏将,位比杂号将军略低赵云曾任牙门将军,赤壁战後后迁为偏将军故牙门将军低于偏将军。魏延曾任牙门将军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为军中副将。

汉、魏时期郡国守相的属吏汉全称为“门下督盗贼”,简称“门下督”、“督盗”、“督盗贼”魏、晋或称“门下督”,或称“帐下督”主兵卫,任巡察导从等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相介绍的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