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不想堕入看破红尘想出家当和尚,但是内心很孤独想有个女朋友,六入不净,身在家中难念佛,

谨以此文献给陷入和我一样陷入学佛极端,无法自拔的同修【佛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04,293贴子:
谨以此文献给陷入和我一样陷入学佛极端,无法自拔的同修
(本文转自了幻法师博文)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
如果遵从佛法基本教义,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反而不理想的状况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为突出。不少人学佛学得很辛苦,不少学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弯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不仅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成语,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和一听就信的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这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在我看来,不少人的过失是由於对教法、次第不清,对自己所处的修学位置不明,故下手往往是盲目的,出现的偏向是:「在家人好修出家法」;由於大多数人属无师指导(或有师但未能因人指点),未全面了解佛法,故往往是想当然地蛮干,先入为主,看到什麼就照猫画虎;更多的人的症结——其实是欲望的问题无法平衡,故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在家与出家中来回徘徊、挣扎,充满苦恼与不安。总的看来,学佛人的婚姻误区大体为两种:一是禁欲的趋向,特别是部分中青年家庭,没有处理好婚姻与性等问题;二是忽视戒律、我行我素的趋势。从实际情况看,趋向禁欲的大大多於后者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对凡夫而言,饮食、性(男女欲)、睡眠、保卫自己是四种很强烈的欲望。每一种对人类的生活与行为,都有极深的冲击与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饮食等已不成问题,婚姻与性的处理是否得当,对学佛者而言,可谓至关重要。根据经验及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佛者,都程度不同的存在性执著与性压抑的问题,只不过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罢了。(一)、禁欲的误区1、「」误区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事例一: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於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於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事例二:某市一位学佛女居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之间;终於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乾脆地回答:「我有!」其实,这些都是执著所致。「执著」一词,为佛教常用语,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青年居士,不需要对婚姻抱著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著的误区,从而患上了「」。2、性生活的误区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执著也是误区之一。在四川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了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居士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断淫证道,接下来的事情不说大概也能猜到: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记得曾看过一篇出家法师写的文章,题目是《为什麼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文章中说:「那些所谓的居士们,真正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的令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与佛沾边儿者,离婚的特别多」。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於执著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性执著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於道教中有些以男女「采补之术」者,那应属旁门左道,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著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於出家僧尼或神职人员(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
(二)、禁欲的过患对於在家人而言,不要求断男女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不少学佛青年,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大乘佛法认为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的表现。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规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对凡夫而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著,即吃什麼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於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而性欲是凡夫执著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性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淫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情欲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中青年家庭,特别是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於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丈夫外遇或红杏出墙之事。由於学佛大都为女性,故丈夫发生婚外情的比例数倍於妻子。还有的丈夫,由於被冷落,转而寻找其他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色情光盘、迷恋网吧、沉溺於电脑游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一些自我中心较重的女居士(佛门内此类女性并非个别),缺乏必要的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佛法的名义」来安排一切,因此,往往有不顾念丈夫、家人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如此。
事例一:X(青年女居士),其丈夫在外地工作,每周末才回家,她不仅不花时间伴陪,反而入夜后,翻开经书念上一、二小时,问她为何不陪陪丈夫,她的回答是:「都老夫老妻了,何必那麼多讲究!」其实她的「老夫」才不过三十岁出头。幸好她丈夫也是居士,嘴上也没有公开抱怨,但心里十分不快。事例二:P(中年女居士)学佛很认真,一次到藏地参加佛教大法会,走时仅给家里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我要去某市寺庙一趟,因里程不过几十公里,其丈夫也没在意,但实际P居士一下子就跑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藏地某寺,且一呆就是二、三月,到后半个月才给家里打电话说明身处何地。据知情人言,P居士常借学佛名义外出,以避夫妻生活。事例三:D(中年女居士)学佛后,男女欲情淡薄,但其夫尚未学佛,对此甚不满;后来乾脆在外面找了女朋友,并且常将色情光盘带回家播放。F居士提出离婚,其夫坚决反对,家庭气氛常常隐晦不快,小孩夹在其中,学习大受影响,虽经善心人士调解,但未能改善,D 居士如此多年,精神倍受折磨,身心俱损。还有的居士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大不了就去出家!但从实际看,这类居士并出不了家;即使出家,个别的虽已出家,但人际关系依然糟糕。因大凡我执重的人,都与佛教的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此类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但其根深蒂固的「我爱」、「我执」,削减甚微,故许多家庭问题,恰恰是她(他)们以「学佛」的名义制造出来的。因此,学佛者应注意,如果在中青年阶段就要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每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著、压抑、更不要逃避。作为一个居士,结婚之后有家庭生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因此观念上应该是:我需要家庭,要一个丈夫[妻子),那我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若他需要我,那我应该随缘;对在家人来说,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如果连丈夫[妻子)的正当需求都不能处理好,那你还能帮助社会大众吗?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中青年学佛女性:请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著(自私)。另外,执著心重的居士,切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使佛教再受世人讥嫌。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家庭主妇应是掌舵人,要善於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压抑欲望、情感,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降低,增加发病率,并有可能导致心理、性格分裂,引发身心疾病。性执著是性生活的大敌。去除性执著,也就是说要把一些莫须有的顾虑、烦恼、恐惧、自责等去掉;长期的性压抑,则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碍,可能会招来性功能障碍疾病,徒增了许多焦虑和痛苦。还有的居士甚至采用极端方式来禁欲:如某市小金居士,对夫妻生活总是心存忌惧,如他认为不该发生而发生了性生活,便以燃臂作为自我惩罚。这种行为带有自虐性质,是心灵扭曲的结果,此类行为皆在禁止之列。另外,夫妻之间,不能将性事当作武器或条件。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夫妻二人争吵,无论是意见不合、作风不同或其他原因,都是正常又难免的情形。怒气过了,夫妻便和解,然后和好如初。男女都要小心,不应为生气之故,实行性惩罚,分房或禁欲。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著,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并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头脑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对人的关怀多一分,就算是修行。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情绪不波动;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随缘而不染著,《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
(三)、情欲解放的误区修行偏於苦行、禁欲固然不对,但放纵情欲更不好,还是应该奉行中道原则。现代社会是个开放、自由、享乐的个人主义时代,有的人因为欲望偏重的缘故,便找出种种理由,提倡心灵的自由与释放;不愿被传统、权威、教条限制,不但不重视戒律,还有的甚至号召挣脱一切的束缚,「享受情欲」、「任意自在,守心戒就好」者,蔑视伦理,放纵欲乐。自诩为:重内心不重外相,要向济公活佛一样,游戏人间!这种「不必执著相戒,只要守心戒就好」的说法,有很大的误导性、诱惑性;其实,它仅是针对修学有成者而言的,凡夫不应以此作招牌而行私欲。对初修者而言,财、色、名、食、睡五欲,肯定是制约人的强有力绳索,古德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学佛人应该奉持佛教宗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言所行应当中规中矩,修行次第则应而上,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不可一下就跳到所谓大乘的无相无拘的阶段,以俱足凡夫身,行「圣人」方便教化之事;此皆是以佛法名义,包装自己的贪、嗔、痴!如某市W居士,虽年纪早已到婚龄,也不止一次结交女友,但就是同居而不结婚,理由是:结婚影响修行,况且,说不定自己以后是要出家的!几年过后,他不仅没有出家,修行依旧散漫;而且女友也离开了他,理由只有一个:「什麼佛教徒,做人太自私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也有个别学佛居士,言行与贪欲俱足的凡夫没有两样:麻将赌博,看黄色影片、搞婚外情、同性恋等,一应俱全。当然也有不同的之处,那就是用佛法为自己行为开脱,说什麼:烦恼即菩提,红尘中修炼方可成正果;自认为只要心不迷恋就好,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入红尘而超脱的「真人」,而与凡夫打成一片,则就是在「代佛宣化」,普度众生。这种挂羊肉卖狗头的做法,甚为可耻,当立即回头为好,不然,必堕三恶道,后患无穷!一些新型宗教,或打著「禅宗」旗号的「修行者」、「灵修大师」们,引经据典,是似而非的讲授一些佛法,强调不必执著事相上的戒律,只要心不执著就行了。这些「大师」们,有的本身就是宗教人士,有的为著作等身之人,甚至有苦行、灵修经验,并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现代科技、哲学、心理术语诠释宗教,其禅修(灵修)经验,也能帮助初修者解决身心上的一些问题,这和山中寺庙一些不善言辞的僧人相比,俨然菩萨应世。但他们与传统修行者的最大区别,则是对守持戒律的认知根本不同,表面上他们也不反对戒律,但会找出种种理由变通:强调「守心戒就行了!」这种即可修道,又不受拘束的理念,特别受到城市里的中青年禅修者的欢迎。但实践证明,在大陆及海外,这类新型修行团体的首领们,往往利用灵修的手段,巧妙地摄取权力、金钱和性等,性侵害之事也时有发生;由於迷信「大师」的超能力,加之信徒(特别是女信徒)的崇拜心理,往往使此类丑闻不被曝光。直到有的捅出了乱子,才被追究法律责任。灵修(宗教)团体的性侵害案,就像家庭隐私,很难被揭发,即使有受害者说出来,在「家丑不可外扬」思考模式下,往往牺牲受害者权益,更糟的是,在爱心、包容的宗教原则下,信徒常相信加害者已改过自新,而不予处分或追究,而致悲剧一再重演。灵修团体往往张起神圣的帷幕,局外人要检验是否可能潜藏罪恶,只要看是否与钱、权及性纠结在一起,无论灵修团体是以何种宗教型态出现,只要表现出对钱、权及性的欲望徵兆,最好方式就是赶快全身而退,敬而远之。其实,内心倘清净淳厚,必能表现出行为的端正庄严;外在的合理规范,又有助於内心的清明觉照。如果不依於慈心与戒德而修禅,必然弊多於利,甚至会产生种种炫异惑众的严重后果。自我爱所衍生的情欲,如纠缠不清的蚕丝,找不出头绪,反而越理越乱。佛教出家的「梵行戒」(离欲),理由即在於洞彻「情」与「欲」的双重系缚及其衍生的苦难,让修行人学习著以定慧之力,不受制於形体的情欲热恼,不受制於他者的情枷爱锁。倘能由勉力学习而渐臻乎至境,从情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或许才是真正的「情欲解放」吧!
第二节、出家与在家一、追求无性婚姻的误区学佛居士,特别是中青年居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出家情结。有的居士想出家,但因有家庭、亲友等种种障碍,竟不约而同地发明了追求无性婚姻。追求无性婚姻的人,一般容易发生在具有较强的宗教热忱的未婚青年身上;他们以为,如果摆脱了性的诱惑,建立了无性的婚姻家庭,便可按自己的意愿修行,乃至可按自己的意愿随时出家,学佛便可自然成功。在佛门中,不时会发现一些学佛青年有此想法,后来留意此事,便上网查寻,在某一佛教论坛上,找到有五、六则徵求无性婚姻的贴子,发贴於2003年10月至12月。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三则征婚广告,内容如下:(1)、征婚之一:A男:《给真心修行的善女子的一封信》:「我是一个一心想要出家修行的男子,由於家庭环境影响,而不得出家,现有一想法。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征婚)你我结婚不需要任何形式,待到父母去世时,仍要出家。我79年生人,相貌一般,自由职业人。收入足够生存。(我不希望别人因为我的财产才与我联系)。婚后不发生性关系,不生子,如果你也是真心有如此想法,可以与我联系。你可到我家住。我也可到你家住(希望女方最好有一定的禅定修为或专修净土也行)。联系方式:手机:……」(2)、征婚之二:B男《特殊征婚》:「征婚--男未婚:1974年生,174厘米,佛弟子,上班族,有房,无车,哦,有自行车,月收1750元左右,因我原来不打算结婚,父母对佛法有看法,我本人只想找一位情况类似,先过父母这一关,将来还是想出家,所以嘛,结婚只是名义上的,不生子,不过夫妻生活,分床睡。有意可发邮件………」(3)、征婚之三:C男:「大家好:本人81年出生,99年学佛,欲出家,家人止,无奈。现诚觅一佛子伴侣以过父母关,外是夫妻,实是兄妹,同修同行,共生极乐。期盼有缘人早与联络。QQ:……」以上3位佛教青年,其宗教热忱可嘉,但所言所为不符合世间规则,因为婚姻与性,从来息息相关;无性的婚姻不符合世俗婚姻生活,属於非正常婚姻。不值得提倡。虽然征婚者之一笔名为「真现实」,但从实践上看,此做法真不现实;既然想出家,就应努力去实践,如果放不下父母等,则应按一般世俗规则生活,用不著追求这种非正常婚姻。在他们的天真想法中,至少忽略了三个制约婚姻的因素:第一, 忽略了未来妻子人性中对「情色」的需求。即使女方现在同意过无性的婚姻生活,但并不代表今后绝不反悔;而一旦领取了结婚证,要求有夫妻生活便是对方的合法权益。另外,当事人追求的无性婚姻,也有自私的嫌疑,因为他没有站在另一方的立场来考虑,因而缺乏起码的慈悲心;婚姻双方是平等的,任何一方皆不是道具,或仅仅作为装饰品。第二, 当事人大概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饮食、男女是欲界众生的基本需求,如果要在婚姻中断性欲的话,其中一方至少是登地菩萨或小乘离欲圣者(三果)。依佛法而言,小乘证初果才可断邪淫,但仍有夫妻正淫;证三果方可彻底断绝性欲。如达不到这个层次,那麼,这种名义婚姻,最终还是会转化为世俗婚姻。有的居士看了《高僧传》等书籍,对过去高僧大德的非常行钦佩不已,也想效仿学习。如中国当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出生於官宦家庭,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打算要出家。父母为了安住他的心,给他娶了两房太太,可是他结婚三年,同居而不染,实在让人钦佩。父母无法打消他出家之念,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不仅自己毅然出家,两位太太也随后出家为尼。但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是登地菩萨再来,非一般人能行之,故一般人不可勉强效仿,以免演变为「玩火」之举。第三, 当事人忽略了双方家族可能介入、干涉的变量因素。在中国,婚姻不仅涉及男女双方,还涉及两个家族等世俗关系。如果仅是为过父母这一关而结婚,那麼,结婚后要想抛开家庭,过「妻子关」,其难度至少是「父母关」的数倍。为了过父母关,而制造出更大难度的「夫妻关」,这可能是诸位未曾想到的吧?一相情愿的追求无性婚姻,到头来弄不好事与愿违。同时,也为将来的婚姻家庭埋下了重大隐患。未婚而又想过断欲生活的居士,一定要理性、谨慎、冷静地面对此事。因为实践证明:勉强断欲,便要承担种种风险与过患,希诸位青年朋友三思。二、出家的误区1、出家的大体情况一个人要舍俗出家,过另一种生活,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讲「因缘」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缘,决不相同,但大体分析归纳起来,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为破解生死真谛,追求人生真理,闻道则喜,不惜身命者。这样的出家人很少,但却是楷模和榜样。他们的事迹往往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如现代高僧虚云、倓虚、太虚、印顺法师等。二是出於对佛教的真心向往和喜好,并对世俗生活发生厌倦者。这样的出家人数量较多。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门,寻求解脱者。这样的出家人在僧团中占有一定比例。四是将出家作为生存之道或一种社会职业的,个别的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者。
2、未婚者出家的误区身处於滚滚红尘的学佛青年,究竟要选择婚姻、家庭做为修行的道场呢?或是出家生活为道场?这是一部分居士十分困惑的问题。一般而言,对绝大多数学佛青年,选择婚姻、家庭做为修行的道场较为合适。学佛青年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无情爱因缘,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可以尝试选择出家修道;但不宜马上出家,最好用一段时期来了解与实践,看自己是否适应寺庙生活。一些到寺庙出家的居士,由於对寺庙过於理想化,开头十分积极,几个月下来,则烦恼丛生,最后还是回了家,这部分人以城市青年居多。还有一些青年居士,他们大学毕业,为出家而入寺庙,但最后却选择了即不出家,又不回家的方式,帮寺庙做事谋生;或从甲庙到乙庙,不断更换,几年下来,几乎走遍大江南北。其学有所长的专业,则早已荒废……。刚走上社会的青年,最好先工作几年,以报国家、家庭培育之恩,并熟悉世间法,然后再出家也不迟。这期间,也可观察审视世俗生活,究竟对自己有多大的诱惑,若心不贪恋,则出家较为合适。切不可一时冲动,剃度出家,最后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个别的甚则演变成「佛油子。」如果有情爱因缘,或爱欲心较重,这种情况宜於恋爱结婚。男女双方都学佛,当然最好;因为常见一些家庭,婚后因信仰不同,而生出种种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双方都无法沟通。如果一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渐渐引导,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建设佛化家庭。。3、已婚者出家的误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已婚者也心存出家念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未婚前已入佛门,中年之后滋生出家之念;(2)、婚后学佛,颇感人生苦短,萌发出家之想;(3)、家庭存在诸多矛盾,故希望走出家之路,以解脱(摆脱)烦恼。近十余年来,在佛教中出家为僧、尼的人数持续增长,每年仅汉传佛教受戒人数,平均为3000人以上;其中已婚者占相当比例,他(她)来自城乡各地,不乏干部、职工、知识份子。以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为例,全学院僧尼最多时达八千余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学院,其中汉族僧人就达500余人,分别来自除西藏外的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已婚者的出家,有的很顺利,特别是全家皆学佛的,还会得到相互妥善的帮助,包括精神、资金的支持;甚至还有夫妻双双出家的。但有的则不那麼幸运,除了遭至反对,还遗留下一些现实问题:如工作移交、经济财产、老人赡养、子女问题。总之,已婚者出家,会程度不同的给家庭带来一些影响,故应处理好善后工作。当事人应冷静、理性,确保自己行为非一时冲动之举。必须将有关家庭事宜处理妥当,方可出家为僧(尼)。如果因缘、条件不具备,则不要勉强出家,以免增添诸多烦恼。我认识的两位W姓中年居士,两人是姐弟,各自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但两人自入佛门十余年来,皆有出家的愿望,并便盼望自己的孩子,早点毕业、工作,以便出家。待孩子都参加了工作,与家人商议此事,不料均遭强烈反对,W(弟)居士欲强行出家,不料其妻以死要胁,爆发了一场家庭大战,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作罢。其姐也不只一次向我谘询:「老头子(丈夫)坚决不准我出家,怎麼办?」我答言:那就在家修行罗!其姐:那怎麼行?在家修不成功,只有出家才修得成。出家的情结,有时会演变成强烈地执著,并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及婚姻家庭生活。想要出家的居士,一定要真诚、认真、冷静地面对此事,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具足的因缘福报,一般人是走不到头的。实践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家,出得了家的。三、避免因出家引发的家庭矛盾经常有学佛人询问说,不清楚自己是否该出家,内心很矛盾、很痛苦,问有无圆融的方法,现答复如下,供参考。佛教本不限於出家。大乘佛法中,在家菩萨无疑占有重要的席位。无论从正信、修学、证悟等哪一点去看,出家与在家,可以说是完全平等。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当然,身在家的居士,需要主动净化的多些;身已出家的僧人,则通过戒律、禅定、慧观,去掉对名、利、情等的执著。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无论身出家、还是身在家,都不能算作真正修行。不清楚这些,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会盲从,很容易走入神秘的宗教形式中,而经历多年却不自知。所谓久困樊笼,不得解脱,也是自己的心未解脱,并不一定是周围的环境造成的。明了这些,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是否应该身体出家修行。真正的出家,是心超天地万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对存在的本质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对人类有无私的悲心。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谓出家,只是从一个家搬到乡下另一个「家」而已,何曾出家?一个人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出家呢?首先,就是说他应该负起的责任都已经做到了,没有亏欠别人,也没有未了的责任;第二,就是他要有悲心,出家要干什麼?出家不是逃避,不仅是为了自己修学佛法,还希望能够帮助别人解脱烦恼,要有此种菩萨心肠。如有这样悲心的话,那麼他具备出家的第二个因缘。第三,必须要具备基本成熟的人格。因为出家是为了自觉和觉人,在自觉过程中圆满的自己的人格。而圆满的人格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如果在家做人做事就不守道德规矩,出家也会有辱僧团声誉的言行。绝大部分的现代人,其实就在原本的工作岗位里,就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里面好好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非得舍弃家庭不可。依佛法而言:心离三界才是出家。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里面体会的;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上班当中体会的;也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会、关爱社会里面体会的。人只要能够无私的关爱别人,能够认识自己、体谅别人,这个人不管有没有出家,都是真正的修行。涅盘是遍一切处的,因为遍一切处,所以修行不需舍近求远。「安禅何必须山林,灭却心头火亦凉!」一个会修行的人,现在就以修;如果不会修行,出家换一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使你的心性改变。不往身、口、意去净化,出家也等於只是搬家而已。对出家修行,我们尊重它,也乐观其成,真正能够出家,是值得赞叹的,但是要明白,时代不同了,无论就修行的立场,或是整个时代的背景。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发扬大乘佛教精神;特别是菩萨为了度众生,要「万事与人同」,要「同事」——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要尽量和别人一样,这样一来自己可以好好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码善尽了做人的责任,撇开学佛不谈,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度之」,为什麼不能够就在工农商学兵的当中,指导人们去体验佛法呢?现代人修行虽然大都各自在家,但在心境上却要按佛陀的教诲:「住非家想」——即身未出家,心出家,不受红尘烦恼的牵引与困扰!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一、消极的误区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事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基於督教信徒,总是给人乐观向上的印象;佛教徒则给人消极无为的印象。乃至一些学佛的青年,都不敢在单位和社会上,公开自己的居士身份,怕别人议论为头脑不正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学佛居士,学佛很认真,工作不努力;节衣又缩食,布施挺大方;热衷跑寺庙,家中缺和睦。纵观社会各阶层、各种类型的学佛人,确实存在著许多人,不善处理婚姻家庭的问题,以至不少人学佛后,反而失去了家庭和睦与喜乐,这种现象似乎在城市中青年家庭比例较高。如一些人学佛后,执著种种苦行,效仿古代修行者,吃得差,穿得旧,不看电影、电视、报纸,弄得灰头土脸,了无喜乐。如台湾星云法师言:脸上无喜色,胸中无热情。以至当他(她)们向别人宣讲佛法的《四圣谛》中「苦谛」时,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讪笑:用不著说人世间的苦,看你们的脸就知道人世间是苦的了……一般人不学佛,固然有许多执著,但学佛后,有的人又多出了新的执著:这样不对,那样又不符合佛教规矩;整天头上安头,无事找事。没学佛时,喝酒、跳舞、打麻将,门门参加,样样不少。学佛后,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加之有了宗教戒律的放大镜、显微镜:看这个男的有问题,看那个女的又穿得象妖精;回到家,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做;电视有污染,书刊有色情。结果弄得家庭了无乐趣,与工作同事也甚少交往。还有的学佛者,崇尚「苦行」,家庭摆设往往简陋之至,犹如贫苦家庭;但宗教用品一应俱全,整天家中香烟缭绕,看上去家不象家,庙不象庙。而外形穿著乍一看:则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思想观念上:排斥现代科技、文明;资汛——孤陋寡闻;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毫无热情。对这些居士而言,学佛俨然成了生活的全部。其实,这样的修行已经出了偏差,不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喜乐祥和。如果再遇上丈夫(妻子)不学佛的话,其偏激行为,则有可能成为婚姻危机的导火索。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再说明一下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佛教如何看待消极与积极的。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角度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1、佛教徒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於他们的发心和愿力,正如佛教「四宏誓愿」所说的那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也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因为学佛就是要学佛所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只是局限於个人或家庭,非常狭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学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还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历史上有多少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不辞劳苦、舍生忘死,正是他们不屈的努力,才使得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我们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将佛法传播到日本,在交通条件极其简陋的时代,六次东渡,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随行的弟子相继被风浪和疾病夺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长途跋涉的艰辛而双目失明,但依旧锲而不舍,终於在六十六岁的高龄踏上了遥远的异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什麼支撑著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在他决定东渡伊始,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挠,他所凭藉的,正是为法捐躯的的赤诚之心,正是普渡众生的积极追求。2、佛教徒要积极的研究经教,以探索真理为己任如果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就是成佛的助缘,愿力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去完成。学佛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从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且不说佛陀在因地时,为求半偈不惜舍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翻开《高僧传》,每一位前贤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当年,玄奘大师在国内遍访各地善知识后,感於汉地流传的佛法义理派别众多,译文尚欠完备,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样的年代,西去印度谈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归无十」。在漫长的旅程中,他无数次死里逃生,终於来到佛法的发源地,又在印度学习了十七年之久。大师的博闻强记和锐利思辩使印度各宗僧众都为之叹服,声誉之隆,一时无双。但大师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度人,为了将佛法的智慧传遍东土。因此,在求得正法之后,再一次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回到汉地,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大师的一生都积极致力於经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真正体现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真精神。3、佛教徒要积极止恶,积极行善当今的社会,普遍存在著:「不敢叫恶人住手,但却要弱者住口」的现象,对此,佛教徒要有止恶行善的决心和勇气。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在我们的人格里,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学佛,就是要开发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和善法相应,使我们的慈悲念念增长。《华严经》中有一著名的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当年,白居易在向鸟巢禅师问法时,禅师正是以此偈作答,白居易问:此言三岁小儿皆知。禅师意味深长地答言:虽三岁小儿皆知,但八十岁老翁犹不能行。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正如俗语云: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体行持中,又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中国《易经》亦云:「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佛教强调持戒,即「诸恶莫作」,事实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种行善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杀生,我们就不必担心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每个人都能不偷盗,我们就可以夜不闭户;如果每个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许多家庭纠纷;如果每个人都能不妄语,我们就不必担心上当受骗;如果每个人都不饮酒,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而佛教菩萨乘更强调「众善奉行」,不仅要以持戒来利益众生,还要积极行善。善事不论大小,凡是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随分、随力、随时去做。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众生有困苦,就积极主动地为人分忧解难。对所有众生都视如己出,无有分别,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求回报,不论得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4、佛教徒要积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去济世度人,先必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又必须从克服自身的烦恼做起。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生命中存在著很多烦恼。烦恼是来自於生命的内在,而客观条件只是造成烦恼的外缘。面对逆境是否生起烦恼,与我们的观念和修养有关。一个没有贪欲的人,欲望不会成为他的牵挂;一个没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种子不会在他心中发芽;一个没有愚痴的人,无明不会遮蔽他智慧的眼睛。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佛陀是圆满了断德、智德、悲德的觉悟者。所谓断德,就是断除人类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杂染。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才能得到显现,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而这正是济世度人的基础。行菩萨道,不仅要说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人,让所有人感受到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菩萨的心量是常人难以度量的,菩萨在行布施时,不仅要施舍财物,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万行莫不如此,为了众生的利益,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说,真正行菩萨道就意味著彻底的奉献。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要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广度众生无有疲厌。综上所述,作为佛弟子,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以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明确人生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三、佛教徒的责任误区依人间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徒应尽三个层次的责任:第一、佛教徒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是每个佛教徒最起码责任;第二、佛教徒应尽到社会责任,搞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第三、佛教,还应负起指引人类文明航向,以佛的觉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佛教徒应避免出现以下误区:1、家庭责任误区佛教徒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是最起码责任。在家佛教徒在家庭中应敦伦尽分,孝养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庭,关心帮助亲朋邻居、同学同事,待人热情礼貌,为人坦诚谦和。总之,要在家庭中做到人道无亏。如有的居士结婚后不愿生育,认为生育小孩会影响修行,结果酿成家庭矛盾。举一个我亲见的事例:一对学佛夫妻,向道心切,结婚后双方约定:为学佛故,终生不生育。开头近十年,倒相安无事,逐渐地双方父母便有非议,并且日益矛盾加剧,最后见之便骂:「你们学的什麼佛,弄得我们抱不了孙子,太自私了!学佛是不是就要学得断子绝孙?……」夫妻俩不堪其扰,最后决定向父母妥协「投降」,但因妻子年龄偏大,过了最佳生育期,无奈,抱养了别人的一个女儿,才平息了家庭大战。婚姻不仅涉及两性、义务、道德、责任等,在中国,婚姻不还涉及两个家族等世俗关系;不可只顾自己和小家庭,还应该关心父母的感受和期望!婚姻、小孩可以成为各种烦恼的源头,但未必障碍人成为好的修行者。有的中青年学佛后,对家中小孩关心甚少,个别人甚至到寺庙去闭关、静修,小孩则托付给亲友照顾,时间往往长达数月或更久。最糟糕的是,还好一些有孩子的中青年女居士也这样做。不知她们在修什麼?放弃家庭责任「去修行」,这种行为不仅不是修行,可说是极其不负家庭责任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还常发现一些佛教居士,对应尽的家庭责任未尽到,而对宗教的又投入太多,以至影响家庭生计。如有的居士入佛门后,热心各种布施及公益慈善,乐於捐款,热心助人。但对家庭则照顾太少;并且,在布施中执著事相、功德,有好大喜功之倾向,其布施不量力而行,而过多的捐款,往往招来家庭责难与非议。这些都是过分执著的结果。作为一个学佛居士,经常布施是很好的,有助於克服我们无始以来悭贪的习气,从而改变我们的心性;但是,布施的功德大小与发心有关,与金钱、财物的多寡则非正比关系。切不可在布施多少上相互攀比,量力而行就好,不要因布施影响家庭生计,甚至酿成家庭矛盾。2、社会责任误区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然,这是由於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们的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了,接不上了。但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对於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於社会公益,仍当要热。切不可演变成「心中无热力,脸上无喜色」之人。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於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仍然享受职守上的待遇或权利,便是一种债务,便是一种罪过,便是一种因果!那绝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有生活的义务,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爱戴。佛教徒应尽到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搞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学佛青年中,一部人学得不错,学佛、工作和家庭,皆能融洽处理好;另有一部人则学出了毛病。上学的不好好学习,工作的不好好工作。还有个别人,为学佛而辞了工作,丢了饭碗,弄得像个乞丐。由於言行处处与众不同,使人觉得特别,因而被社会大众瞧不起,与群众远离。他们的过失在於「定位」失误——在家好修出家法!结果却变成「欲速而不达」。其实,在家青年学佛的重心,在「了生」的根本上,通过学修,真实发菩提心,获得正确生活的知识,掌握好工作的技能。青年学佛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工作、感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不宜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佛上,言行亦宜社会化、大众化。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发菩提心。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树立远大理想,立定明确的志向,是青年做好人的第一步。其次,努力学习,掌握过好生活的本领才干。青年应努力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知识技术、本领才干,以从事正当的职业。自己尚无法生存,岂能谈得上学佛修道?第三,在家佛徒应努力学习、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创造献物质、精神财富。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只知为自己速了生死、得成就打算,不顾家庭社会,工作的也不认真上班。有一位学佛女居士,其所在单位福利好,工作轻松,报酬高,是普通人期望进入的行业;她未学佛前,倒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吃火锅,打麻将赌钱等,样样参加,处处不缺。学佛后,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过去的娱乐活动一概不参加了,转而非常执著而认真地念佛、诵经。甚至定下每天诵念六部《无量寿经》的任务,而每诵一部需要一个多小时,如要完成任务,需每天诵经八个小时以上。於是,她上班就把经书放在办公桌抽屉里,埋头诵读,经常一诵就是一两小时。曾有居士劝她别在上班时间诵经,以免影响工作,但她完全听不进去,回答说:反正没事干,别人都在聊天,我这样做不是很有意义吗?结果,单位同事都觉得她行为怪异,但由於她个性强,无人愿给她指出;过了一段时间,领导终於出面干预,并找她丈夫谈话,丈夫大为气恼,回家斥责:「你搞什麼名堂?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从此,她再也不敢上班诵经了。一个佛弟子,如果连社会上一般好人能尽的社会责任都尽不到,其结果不仅是自己生活过不好,受到家人、社会的指责,更会连累佛教,使社会人士误解佛教,认为是佛教把人教坏了,这岂不是以身谤法,罪过不浅?!这种人待人处世,道德水平往往不及社会上较好的人,并且大多不通人情世故,不考虑别人的观点及利益。他们虽然在学佛修行方面,下功费时不少,但多收效甚微,甚至常出这样那样的怪毛病。其根本原因便是没有先做好人,生活过不好,社会责任尽不到。学佛的出发点,本来是为破除我执、我爱,而以强烈「我执」来学佛,岂能平心静气放下一切而入定发慧?尤其是拿薪水而不上班或上班而不尽责,更是违犯偷盗戒,这样过一天便增一份饿鬼业因,戒基未立,何来定慧?须知佛是福慧极大之人,要从做好人修起,连人都成不了,谈何成佛!3、佛教徒还应负起以身作则,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促进精神文明,平衡社会人心,培养英雄贤圣,乃佛教对国家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责任要由每个佛教徒来承担,首先从教化自己做起,依佛法修持,尽职尽责,生活得好,奉献得多,表现出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格、超群的、利人助人的赤肠热心,自然会成为周围人众的榜样,佛法的光辉,便会从自己身上向外辐射,如日普照,吸引带动人们向善学佛。
按佛经中的要求,一个在家佛弟子除自己精勤修行外,还应时常主动地以「四摄法」摄引、教化周围的众生,「随所住处为众说法」,随众生的过失和接受能力导以正道,若不如此,是为失职,「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氾滥成灾,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物欲横流成为公害,不少人在纸醉金迷中荒芜了精神田园,迷失了人生航向,需要佛法的指点迷津,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予社会建设以深刻启迪。佛教徒应自觉肩负这一光荣的文化使命,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清醒的时代意识,紧扣人类文化重建的根本问题、切要问题,以种种方便努力弘扬佛法,使世人广泛了知佛法的智慧。这是佛教对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附:在家修行如何对待夫妻性生活(心得)_情感_?Û 对于“淫”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行人的“焦点”问题,历代高僧大德都对“淫”有不同的开示,但段淫断生死的观点是统一的。末学慧浅、障深、业重、福薄,只谈己见,敬请网友雅正。有的在家居士(受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未受五戒不能成为真正的居士,应称为同参道友或佛友较恰当)或修行念佛法门的佛友相互交流学佛的体会时,很少谈及此事,认为夫妻性生活是天经地义,不便启齿,其实,这是个关键问题,也是决定能否往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到“淫”,大都认为把男女的性爱视为淫,其实,这只是人观念的部分定义,佛法讲的“淫”是对某种物相、行为强烈的执着,都归为”淫欲”,是欲望的“焦点”。如对“音尘”的某种乐器或歌曲或戏曲等等爱不释手,千听不倦,百看不厌,甚至达到连饭都可以不吃也得看完、听完,这都属于“淫欲”的范畴,也就是强烈的爱好和执着的行为。有的人说:“烟好戒、酒好戒,可是这个男女淫欲非常难戒”。当然,烟、酒嗜好者,大都是当生养成的习性,欲望的心磁引力不强,若下定决心,戒了也就过去了,那个心磁念力就失去磁性了。而男女双方的淫欲,特别是男众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说断就断的,尤其是刚结过婚的年轻人或中青年,那种强烈的欲望就好像大河拦坝,水不断上涨的感受,没有水闸放水就像要决堤一样,其原因是多生多劫在“五道轮回”(地狱道只受刑)的阴阳三界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强烈的习性心磁场(自性觉正净一如本性湛然清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欲界生命”的焦点。我曾到北京故宫看过,看后颇有感受,写了四句感言:“宫庭华丽赛仙宫,百姓疾苦在其中,天子只为美人笑,留下空址后人评”。“人去楼空美人在何方,化作青烟随风去,流落六道庄”。我们知道历史上商纣为妲己美色而亡国,周幽王为褒姒一笑戏弄群臣导致灭国......因女人亡国、亡命的数不胜数,为此,传统观念把女人看成是祸水,其实这是分别心的偏见,是对女中的不公。宇宙体系成、住、坏、空,生命体系生、老、病、死皆有因缘,都在“十二因缘”中,眼、耳、鼻、舌、身、意“六贼欲望”,迷恋“六色尘牢”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无始劫形成的习性心磁感应。众生过于执着某色相的尘牢就会被尘相黏住,就会框在“尘牢”中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我欣赏和陶醉。如有的人就愿意吃“鱼籽”(母鱼死,其子焉存,其共怨可思之),口欲(舌偿识)迷于香尘,就进入“色香牢”,周围都是鱼的怨灵把守的牢房,一口鱼籽,吞下几百个小鱼幽灵,吸收到身体的鬼道或地狱道空间(人是多维空间体,道家称人体就是宇宙,人死后,随业力和习性二力牵引到自己身体对应的空间,故有人体如虚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何心何境,一切唯心造、唯识变),您说身体能没有病吗?能没有死亡吗?生老病死亡不也是平衡因果的形式吗?那其它五欲执着亦复如是。可见,淫欲心在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备份已久,就是相当于多层空间电子档案库,声像资料按空间分类储存在自己的心识空间。今生当人得因缘成熟了(到成人青春期),自发地流露出来多劫最强烈的习性心磁感应,看动物长大了,找异性就是如此。有的人前几世都是海里的生命,当人后自然就喜欢吃“海鲜”,原因就是与海里的生命有相吃相残的因缘,在海边出生的渔民肯定同水族类有缘,这是宇宙因缘果法平衡引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因缘果平衡的引力就是众生迷惑的不平的心磁念,也正因此念才自发地驱动神识相吸来平衡。有的人下生就有“咽喉病”,不知怎么回事,那是您前一世当鸟类时,用带锯齿般的喉咙不知吃过多少虫类业太重,上世未报了,留给今生的余报。您知道吗?天生牙就不好,腐烂,牙痛的够呛(东北方言),那您上世当凶猛动物用牙齿把弱小动物杀死,用牙齿撕碎您知道吗?。从那跌倒,从那爬起,从何造业,以何先报。您今生以强欺弱把动物打残废了,那么,来生这个缘成熟相会时双方若都是人,人家就会找上门来同样欺负您,而且也同样把您打残废了,即便是您是人,他是马,也会用蹄子说不上有一天会把您踢残,您若发恨杀了马,又续上了“命债”,下辈马在投胎又会找您偿命的,这就是因果相续不空的道理。为何不空,就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心永不平之故。从世间法的角度讲,方便说法“淫”可分为“正淫”和“邪淫”两种,正淫就是人间法律允许的、众人公认的夫妻性生活。除此之外,非是夫妻,不合法的性行为统称为“邪淫”。正淫是为延续后代,更说白了就是平衡因果的。因为三界内欲界众生阴阳两性心多劫来强烈的习性牵引,在六道中轮回,在五道中投生,都是“恩怨情仇”的心放不下,受此心磁场的引力,自发随缘去平衡各自因果债的。遇到善缘、善境,学善就得善报,反之得恶报。其实,对您好的是欠您的(情债、欠债、恩惠、施舍等),对您不好的是您欠人家的。若能晓知就会在当生把这个善恶因缘化解了,这就是“缘觉”,而众人迷惑颠倒,不晓知因缘果的平衡奥秘,对自己不好而人视为“小人”或“克星”,岂不知您欠人家好几世不还,人才来找您不是应该敬重的“大人”吗?,来报恩的善缘不是“正人君子”吗?,所以,对自己好坏都要感激,尤其要感谢对您不好的人,因为他曾经是您的恩人,您欠过人的债。就好比您在生活拮据时,人家借您钱度过了难关,可是人家找你要钱了就不高兴了,有的还结了仇,是谁错了,不还是自己错了吗。人不可能辈辈都行善,一旦当动物时怎知道学善。山羊给狼下跪祈求狼不吃它可能吗?人受报身报应的同时,也受报境报应影响的,这也在因缘果中。
如现今年轻人造“淫业”就较多,有的搞对象三天就上床,有的中学生早恋租房同居,有的到宾馆包钟点房等等,有的提倡“试婚”,这都是受西方性开放影响,传统道德失控之故。现今年轻女人有的也不拿坠胎当回事,岂不知已酿下了“阿鼻地狱”的因,因为坠胎就是犯了“五逆罪”(杀父、杀母、破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坏和合僧团),若在毛泽东时代,谁敢腐败贪污公家的钱物,谁敢乱淫,现今生活是富裕了,但相对造业也成正比例发展了,什么“包二奶“、”养情人”、“续小姘”等等,还能得到不少信众吹捧,认为有能耐。可谓末法众生享大福、造大业,心中的道德完全失控,单靠法律是束缚不了人心的,人会法律的空子。“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对于现今社会现象,自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修行人只能尽应尽的力量帮助有缘人,弃恶从善。要知道成住坏空是定数,人类的劫难也都是定数,但我们要发大愿往生后乘愿再来救拔。就好比自己会游泳,可是一下子看见千人同时落水,试问您能救几人?,若到西方经阿弥陀佛法化,愿力无量、慧力无量、光摄力无量、寿命无量、法力无量、分身无量,就可以随缘遂愿救无量苦难众生,有什么办不到呢?为此,要发愿求往生。若修行人今生您有邪淫、坠胎(包括因男而坠胎,不单单是女之过)的因,甚至学佛后也有此过错的,要下定恒心改过、忏悔。正所谓“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要因为自己有过重恶业就失去对弥陀的信心、往生的信念,要知道“佛魔就在一念间,生命就在呼吸间”,学佛要时时刻刻不能松懈,毫无旁待,要知道人每天都至少死一次,即睡觉。因为人睡觉会醒来所以人就不怕睡觉,若是人睡觉不保证能醒的话,恐怕世人就会更加恐怖死亡了,地震时对于正在熟睡的人,一下子死亡了,没有任何知觉,他(她)能知道怕死的定义吗?人不就是睁着眼睛怕死,闭上眼睛睡觉就不怕死吗?,为此,要珍惜今生佛缘成熟的机缘,不可把摆在眼前的“念佛成佛”的千古难觅、万劫难寻的方便法门从自己的眼皮底下错过。人生无常,谁也保证不了什么时候死,怎么死,要珍惜家庭,关爱妻子、丈夫,孝敬双方活佛父母。百善莫过于劝导父母信佛,若实在难信,也要通过善巧方便法,为双方父母续佛缘,在眼根、耳根、心田中先植下弥陀的种子。修行中要正确对待夫妻的性生活很重要,有的学佛了不取中道,想断淫还断不了,就搞夫妻分居,冷落对方,使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活守空房或活守寡,“不僧不俗”,弄得家不和、人不悦,对学佛人有了偏见,反倒障了别人的慧根成熟。有的为了吃素,也不给家里人买肉,有的一家人为了您一人学佛还得单做一些饭菜,无端地给家人带来各种烦恼。您修佛人家不修,您就唠叨不停,听您的就欣喜若狂,不听您的就撅嘴挠腮,不考虑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成就。起早贪黑做功课,搅得家人吃不好、睡不好,美其言“精进”,其实这是“精尽”即精力耗尽,有的念佛人把念佛带到工作中,不分场合,劝人念佛,甚至影响工作,搞得单位领导不满,说到自己时,还满有一套理由,这都不是恒顺众生,是干扰众生。念佛要用“平常心”,学佛要取中道。琴弦过紧会崩,过松不成调,不紧不松正合适。弘法要用智慧,要善巧方便,不能凭着心血来潮就随自己的主观意识行事,一切随缘不可攀缘。六祖慧能在猎人队苦修十几年,吃肉边菜,不也成就了吗?为此,念佛、学佛不要偏激,要和谐,特别是家庭这本真经先要学会,正确对待夫妻的性生活,要感染对方,做好的示现,让人家看到您学佛后,酒也不喝了,打麻将赌博停止了,夜不归宿的毛病改了,好色找女人的恶习断了,在家饭来张口,好吃懒做的习气也没了,知道疼人了,知道关心别人了,知道主动分担家务了,知道同子女沟通了,不摆家长的臭作风了,也知道常常看看不和自己一起过的父母及岳父岳母了......这就是真学佛,就是普贤行,若能做到,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心”是船来“行”是浆,“信”是航灯,“愿”是动力。为此,通过在家践行普贤行,就会感动对方成为助缘,双方都会把性欲看淡的,有的还会成为同参道友,同时,因为您的正行,双方都通过学佛把性欲看淡,但不是强迫断,即便段也要靠因缘而定,不能因断淫而搞离婚,那就是对“念佛法门”不全信之故,学佛走偏。念佛法门其妙用无量无边,就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从前有一位富贵的大善人,在世间做了许多的大善事、大施舍,可是临终因为子女争着分家产而动了一念愤恨之心,结果下地狱去了,因为在阳世累积善因多,在地府当了阎王手下的官。与其邻居家有个杀猪的屠夫,吃喝嫖赌抽无所不好,以杀猪为业,横行乡里,可是临死前因掉悬崖将身摔残,卧床不起,只有她天天被其打骂的念佛妻子靠讨饭维持生活,来伺候他,看着妻子憔悴的身体还要为自己擦屎端尿,心生极大惭悔,想起妻子念佛自己百般阻挠,毁佛像,更是忏悔万分,临死拉着他的妻子说:“我这辈子恶事做绝了,真是有愧呀,更有亏您呀,您能原谅我吗?妻子含泪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咋说夫妻一场,我又怎能记恨呢,您念佛吧,我佛是慈悲的,一定能原谅您、接您往生的”,屠夫听到妻子的话,泪流满面,念佛死去,结果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地狱里的邻居大善人听说屠夫往生了,就去问地藏菩萨为什么自己没往生,屠夫是大恶人怎么往生了。地藏菩萨告诉他,佛魔就在一念觉迷之间,人家在生死交替受报期间的关键时刻一念忏悔心,一念向往心就是“信愿行”具足,为此往生了。您虽在人间积累了善因,但临终佛缘不成熟,生儿女的气,您不知道吧,让您生气的儿女正是您的怨亲债主,而人家前世供佛、信佛,今生还业障,恶缘现前,做了屠夫,而其妻是其上世常供养的菩萨,一者乘愿再来,二者还其前世欠其丈夫的一段因缘,三者报答其丈夫有一世供养佛菩萨的功德才来化缘救度的。善者听了心服口服,悄然离去。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皆收,因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本师本愿力,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形容的无上妙用愿力。为此,我们学佛要尽量的宽恕众生,特别是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单位关系,要做好的示现,要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践行于家庭、单位、社会中。要爱家、爱单位、爱国家,不搞对立,不搞矛盾,不论是非,只看己过,老实念佛,正常对待夫妻的性生活,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用善巧方便法,使家庭成为信佛的家庭,成为和合僧团,要知道因信佛搞得家庭分散也是破坏和合僧团,因为众生皆是未来佛。切记!切记!
楼主辛苦了!
写的太好了,有些地方恰好写到了我的烦恼之处,在此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感恩佛菩萨,这篇文章,是我生日这天,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写得太好了。这篇文章,仿佛是一盏给我在学佛旅途上照亮道路的明灯,阿弥陀佛,楼主功德无量,感恩楼主
非常好,真心感谢楼主分享。谢谢。
华严经...感觉没看过。。估计是法师讲法,华严吧。
持保留态度
吧务应该删了
阿弥陀佛 说的非常好 ,感同身受。现在学佛成为一种时尚,修行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徘徊在佛门前却总是不敢进去,或是认为自己早已是佛门中人,修出了傲慢心,真是还不如不休行,不信佛法,还不如做个好人来的自在!
阿弥陀佛,真心感谢楼主。一席金玉良言,使我等群蒙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楼主能由此真知灼见,想来日后定能修得正果,往生西极。
南无阿弥陀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破红尘想出家当和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