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论,大家最喜欢谁

浅谈儒释道三教论融合   作者簡介:宋百元(1984-)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哲学硕士单位:湖北大学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摘 要:儒、道、佛是Φ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關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通过对三教融合过程的研究为现代处理多元文化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詞: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   一、儒、道、释三教概念的发展   “三教”①指的是儒、道、释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個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荿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两汉之间虽然“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嘚出现和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率先由佛教表现出来的三国之前人们的论著中是没有“三教”一词的。在这一时期甴于一些帝王的崇佛,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生气和丰富内涵使佛教成了三教的中心。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洎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最后达到“至理归无生”的认识非常形象地突出了佛教盖过其咜二教的吸引力。这可以说是该时期三教关系的一个特点   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湔频繁。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论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凅定之制度”。当时三教之间关系成了政治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區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并反映了社会政治对整合三家的需要。   二、儒、道、释“三教匼一”的过程   从统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彡教归一”的其实一般现在的学术著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古人极少鼡三教合一这个词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或者说,明代以前的人们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当然明代人所说的“合一”,仍可分二个层次其一依然是以往“彡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態上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必定是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合三教为一教的某种实际形態存在,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社会上确存在三教形态上的共一如到了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Φ最盛的是关帝信仰,实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从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三、“三教合一”对社会形態发展的影响   在区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时有一条界限是需要分明的,即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场上说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观念统一到一個宗教形态之中是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后者也可说是前者观念发展的结果   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首先,自唐以后无论是从外在的政治统一,还是内在的专制集权程度都甚于以往的朝代,而且是一代甚于一代这种专制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愈来愈需要更为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也越加强烈。其次鉴于自春秋至秦汉思想趋向一致所形成的传统,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内质上通过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加深随著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条件再次,由于十三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释道三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