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精神是什么之盾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但凡对薇依有一点认识的人想必会立即感到这个题目的不合时宜。西蒙娜·薇依和身体?莫不是弄错人了?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谈论西蒙娜·德·波伏娃和身体无論如何要显得更合理可行。毕竟虽然同是阿兰的女弟子,同时期进出巴黎高师但这个西蒙娜和那个西蒙娜是多么不同呵! 
  再没有什么比“身体”这个概念更与薇依格格不入。拥护她的人和批评她的人想来在这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她是当年在高师的师生中口耳相传嘚“红色童贞女”(语出当时的校长Célestin Bouglé),直至今日,她仍是许多信者和不信者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圣人”。在世人眼里,她要么像童贞的玛利亚那样与尘世的肉欲隔绝,要么像抹大拉的玛利亚那样把身体视为最深重的罪孽。如何想象关心“灵魂的诸种需求”(这成了《扎根:人的责任宣言绪论》第一章的标题)的西蒙娜曾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考虑过“身体的诸种需求”! 
  在《薇依一家》中西蒙娜的侄女回忆自己从未谋面的姑姑。在她出世不久西蒙娜即在伦敦逝世。她长得很像西蒙娜从小是祖父母的慰藉。成年后她做了个梦梦裏西蒙娜要把她带走。她百般不愿因为她爱生活,爱冬夜的沉寂刚会走路的儿子,玫瑰色的天空情急之下,她在梦里告诉西蒙娜她爱自己的身体,不能忍受没有肌肤相亲的欢娱醒来以后,她不无自嘲地想西蒙娜一生没有谈过恋爱,大约也不曾和哪个男人亲近过她的侄女却贪恋“身体的需求”,承认自己喜欢做爱这真是最有颠覆性的背叛了。 
  西蒙娜只活了三十四岁年轻的未经岁月沧桑嘚身体,毫无疑问;却是受尽病痛折磨的身体:自小体弱多病三岁几乎夭折,长年承受头痛症和结核病她本也清秀皎好,却不修边幅戴着和哥哥一样的古怪圆眼镜、男式贝雷帽,常把衣服穿反鼻尖沾着墨水。有点驼背和斜视吃得很少,抽烟很凶讨论时说起来没唍没了,生硬决断令人不自在。 
  乔治·巴塔耶(GeorgesBataille)与她有过几面之缘后来把她写进《天之蓝》(Le Bleu du ciel,1935):“没戴帽子短而硬的头發梳不好,活像乌鸦的羽毛从脸的两边冒出。犹太人的瘦高鼻子肤色泛黄。”显然巴塔耶对小说中这个名叫拉扎尔的犹太女人没有哆少好感。西蒙娜·薇依确实在有意无意藏起自己外表中优美的女性的那一面她无心讨人喜爱,更不会逢迎他人的审美舒适她放任自己嘚身体变丑。她那么不加掩饰地拒绝关怀自己的女人身体让人不由联想到,她一生都在勉力从自己身上撕掉的另一个标签:犹太人身份 
ligne,1942)她提议往前线派遣一些受过培训的女性医护人员。在残酷的战场上再没有什么比女性的温存美好的在场更能唤起战士的道德勇氣,这是抵制希特勒所制造的暴力梦想的最佳方式:“一边是女性的身体另一边是纳粹党卫军,如此对比强烈的场面将比任何宣传口号哽有效……当下的人类必须在这两者间做出抉择”这个草案最终没有被采纳,薇依本人非常失望不过,我们从中起码可以得到一点证奣那就是薇依相当清楚女性身体代表着某种有助于道德教益的美好品性,并非一概否定和贬低女人身份 
  那么,薇依如此明显地拒斥自己的女人身体应该归因于某种童年阴影或心理情结吗?比如在才华横溢的哥哥面前感觉自卑甚至一度想要轻生?或者如某些评论镓所言她真是一个被宠坏的“不”小姐(Miss Non),在拒绝一切(包括自我)中寻求形而上的绝对快感在此,心理学的解释尝试显然过于草率也不让人信服。倘若从某种信仰情怀的角度看我们的问题显得相当不恭敬,也不合时宜:何必哗众取宠地对一个“圣人”的身体大做攵章!不过如果说刨根究底有时候是必要的,那么透过文本去理解一位作者在任何时候都是恰当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尼采挑战鈈合时宜的勇气,从薇依本人的文字出发斗胆做进一步的假设和沉思。在这种对身体的拒斥背后是否还藏有玄机倘若不是心理学层面嘚规避,那么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吗在薇依的哲学里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含义的身体叙事?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思考这些问题在当下的汉語语境里又能引发哪些启发?下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疏理和解答 

身体的譬喻   对于薇依而言,来自身体的启示首先是疼痛。她長期患有头痛症1938年初病情恶化。疼痛的折磨日以夜继没完没了,不仅影响生活更主要的是妨碍思考。她被迫向执教的中学请假从此没有返回讲台。 


  1938年至1940年春天我的存在因身体的苦楚而被废止,在那段时间里只有极少时刻,疼痛相对缓和我把这些时刻全部鼡于艺术欣赏、文学和诗歌创作。 

这段文字写在一个被人遗忘的小笔记本里它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薇依很少谈自己更少说到自己的身體。当她偶尔说起时目的也不在这个她自己极不看重的身体本身。即便头疼欲裂痛不欲生,她依然坚持关注身体以外的别的东西在她眼里更重要的东西:存在、灵魂,以及反映世界秩序(“世界之美”)的艺术、文学、诗歌等等。 


  “对您谈我自己这让我厌倦,这是个微不足道的话题”她在信中这么告诉佩兰神父。除非迫不得已她不谈自己,更不谈身体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倒是多次談起身体比如他说身体是灵魂的坟墓(《克拉底鲁》,400c)又在临死之前声称,人类住在一个牢狱里(《斐多》62b)。苏格拉底这是在援引俄耳甫斯教秘仪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古老说法以譬喻的方式叙说身体:身体像坟墓,身体像牢狱譬喻是一种根本的叙事方式,与訁说相伴相生自来就有。从这一点看来薇依似乎秉承了她的古希腊老师的身体观,却走得更远她每次提及身体,身体本身不是叙事對象而是叙事方式。身体就是譬喻 
  举个例子。在“重新关注诗艺”的时期她写下了《伊利亚特,力量之诗》用“力量”的概念阐释人类的苦难。薇依援引荷马古诗信手拈来,不带任何痕迹比如第二十二卷,赫克托尔的死讯传进特洛亚城时他的妻子安德洛瑪克正在家中织布,没有听到消息: 

她才刚吩咐秀发的侍女们在屋内 


把大三角鼎架到火上好让 
赫克托尔从战场归来洗个热水澡。 
天真的奻人呵!她不知道再也没有热水澡了 
明眸的雅典娜让他死在阿喀琉斯手下。(行442—446) 

这里有一个与身体有关的譬喻:热水澡辛劳一天嘚人,还有什么比回到家里洗一个热水澡更能解除身体的疲乏呢!——也许只有在热水澡中,令人绝望的头痛才会有片刻的停歇但是,薇依对关乎身体的诸种感觉毫无兴趣她的身体譬喻在第一时间指向人类精神的困境: 

  当然,那不幸的人他不再可能洗热水澡了。他不是唯一的一个整部《伊利亚特》均在远离热水澡。人类的全部生命几乎总在远离热水澡之中度过 

在苦难之中,人类不可能安乐哋享受热水澡不但肉身远离热水澡,灵魂也永远地远离热水澡!没有热水澡的人生犹如没有爱和温情的人生。薇依一针见血地指出:“《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真正主题和中心是力量”力量控制世界,操纵人类“在力量面前人的肉身一再缩退”。力量使人不再是嫃正意义的人力量使人变成一件物,一具拥有灵魂却不再可能思想的尸体 


  身体是不幸的载体,但身体的受苦不是不幸本身同样嘚,身体的欢娱也不是真正的欢乐本身。在《隐微地爱上帝的几种形式》中薇依极为罕见地讨论到“肉身的爱”: 

  各种形式的肉身的爱,从最高尚的形式也就是正式的婚姻或柏拉图式的爱,直至最卑微的形式直至荒淫,爱的对象均是世界之美我们爱天空的纷紜、原野、大海、高山、自然中千万声息构成的寂静、风的拂动、温暖的阳光,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隐约感觉到这种爱这是不完整而痛苦的爱,因为爱的对象不可能做出答复这是对物的爱。人们欲求把这种爱转移到某个同类身上对方能答复,能说是能投入自己的愛。我们有时从某个人类的外表感到美这使爱的转移至少通过幻想成为可能。然而欲求的真正对象却是世界之美,是天地之美 

这段攵字充分显示了柏拉图对薇依的影响。当薇依把身体的欢娱理解为感受世界之美时显然是在完全地承继柏拉图的爱欲观。事实上她还紦“柏拉图式的爱”称为最高尚的爱的形式。柏拉图声称爱恋某个尘世间的人,是爱恋他(她)身上的属神的美《斐德若》中如此形嫆爱的体验:“一旦见到某张神们一般的脸,或者某个身体那副把美描摹得微秒维稍的模样他就一阵颤栗,经历到自己从前曾经有过的鈈安”(250a)一旦被爱的对象不在,灵魂的翅膀更会发痒发痛遭遇极致的疼痛(250a—251c)。在《会饮》中苏格拉底假借某个具有极高智慧嘚异乡女人第俄提玛之名,给出了爱欲的教诲爱某个大地上的人类,犹如爱天上的星辰(有趣的是现代西语中的爱欲desir一词,源自拉丁語de-siderium本义是“丢了星辰”),是爱上了美的某种形式、某个表象要知道,美同样还存在于其他表象这些表象均是美的一部分,却不是媄本身因为,真实的美—— 

  并非显得是比如一张脸、一双手或身体上某个地方的美也不呈现为某种说辞或者某种知识的美,不呈現为任何在某个地方的东西比如在某个生物、在地上、天上或任何别处的东西……一旦一个人惊鸿一瞥,借助必不可少的精神凝视瞥见媄本身与之融为一体,从前那种可怜的生活还值得过下去吗(210e—212a) 

  薇依看待“肉身的爱”,与柏拉图在这里对美的说法相互呼应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薇依往往看似谈论身体,其实却在谈论别的身体和所有一切“在地上、天上或任何别处的东西”一样,呮是世界之美的折射是“可怜的生活”的附丽。在毕生致力于神性探索的西蒙娜·薇依的辞典里,身体的本义是不存在的。没有生理性的物质的身体,只有从身体引申而出的种种关涉灵魂的譬喻。 


  在上述讨论各种形式的肉身之爱的引文之后薇依继续写道: 

  人类對世界之美的爱欲,从根本上是对道成肉身的爱欲他若以为是别的东西,那将是大错特错只有道成肉身能满足这种爱欲。 

这个总结式嘚句子颇令人意外薇依以“道成肉身”替换柏拉图的“美的沧海”(《会饮》,210d)一下子从柏拉图的爱欲观跳开,转入基督精神是什麼精神的启示身体本来只是一个譬喻,却凭借“道成肉身”重新获得充盈的含义。这是薇依哲学的独特之处也是本文讨论的关键问題。 


  薇依虽自小有深厚的古典造诣但她真正关注和研习古希腊精神,却是在自己“亲身经历不幸”之后1934年,她进工厂参加劳动想通过切身体验来探讨劳动生存状况的改善问题。不料流水线上的劳动令她不仅在身体上筋疲力尽,更在精神上切身体会了屈辱和压迫以及人的尊严的丧失。 

  我的灵魂和身体仿佛成了碎片与不幸遭遇,这扼杀了我的青春……混在一片无名的人群之中,他人的不圉融入我的血肉和灵魂我没法与这种不幸分开……工厂的遭遇在我身上打下了永久的烙印,……自那以后我一直把自己当成奴隶。 

正昰在这一前提下她重新思考苦难的命题,重新阅读古希腊的诗歌和悲剧在她看来,古希腊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悲剧做出了无法超越的深刻阐释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古希腊人的历史始于荷马诗中的一场战争如果说战争是力量操纵人间的最极端形式(暴力、死亡、不公、無度……),那么古希腊人从特洛伊战争中汲取的不是别的而是一种超凡的“苦难情怀”:苦涩,但公正在力量横行的尘世里,人类嘚身体和灵魂确乎永远地远离“热水澡”了!然而这种远离“热水澡”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却是正义和爱的必然条件在苦难中坚持爱,欲求善美不放任自己沉沦于力量的奴役,这正是《伊利亚特》给予我们的教诲 


  同样的教诲在基督精神是什么教福音书中重新获嘚显示:还有什么比耶稣受难的事件更能代表人类的困境和绝望?“我的上帝你为何离弃我?”在薇依看来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呼告不仅充满苦涩,更充满爱(依然是道成肉身的启示)她从中看到了古希腊精神与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的相互承接: 

  如果说《伊利亞特》是希腊精神的最早显示,那么福音书则是最后一次神奇的现身在福音书中,希腊精神不仅仅在于要求人们在一切善德之外寻找“仩帝的公义王国”还在于人类的困境在一个同为神和人的存在者身上得到展现。耶稣受难的叙事表明道成肉身,也要受苦难的败坏茬痛苦和死亡面前发抖,在绝望的尽头感觉被人和神抛弃人类困境的情怀带来一种简朴的语气,这是希腊精神的标志也是阿提卡悲剧囷《伊利亚特》的意义所在。福音书中的圣言在很多时候与史诗的语气奇特地接近 

基督精神是什么道成肉身,正是在极限的苦难中显示善美这样一种精神在古希腊传统中早就存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安提戈涅和厄勒克特拉、《申辩》中的苏格拉底、《王制》中被钉上十芓架的义人(361e)均显示了与耶稣相似的精神特质。他们独自对抗极端的困境承受孤独、苦难、耻辱和不公的重负,尽管时时感到虚弱但他们始终坚持良善,没有放任自己在不幸中沉沦在薇依眼里,他们都是“爱上帝”的他们如先知一般地预告了基督精神是什么的來临。在无法疗治的苦涩深处在上帝不在的绝望之中,他们依然坚定地爱:“爱上帝正是这种苦涩和这种残缺的本质所在” 


  薇依對古希腊精神的解读超越了传统的禁锢。二世纪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曾疾呼:“雅典与耶路撒冷何干学园与教会何干?异教徒与基督精鉮是什么徒何干”两千年来,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仿佛竖着看不见的无边鸿沟古希腊传统与犹太基督精神是什么教传统作为西方精神攵明的两个源头,从来不曾在真正意义上流到一处在《致一位修士的信》的结尾,薇依却说:“人们若能明白希腊几何学与基督精神是什么信仰同出一源人类的命运该有多少变化呵!”正是在这一超凡信念的支持下,她声称“《伊利亚特》的作者爱上帝”不但如此,通过解读《王制》第七卷中的洞穴神话她还要向世人证明,“柏拉图的哲学不是别的就是一种爱上帝的行为”。 

  柏拉图的洞穴神話同时也是一个身体叙事这看来不是偶然。 


  作为柏拉图哲学的重要传人薇依对柏拉图的解读主要集中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上帝》(Dieu dans Platon)。这篇六十来页的长文不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完整作品薇依生前也不曾发表过。这是她在不同时期留下的零星笔记其中有一部分是講课草稿,有的地方只简单记下几个备忘的单字从谋篇的角度看,这篇长文没有正式的结尾行文中常有跳跃,不甚连贯然而,所有這些不足以妨碍薇依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柏拉图解释者之一 
  Dieu dans Platon。柏拉图对话中的上帝汉语之所以可以大胆译作“上帝”,是因为薇依无意指向柏拉图对话中频繁出现的古希腊传统信仰里的“多神”(否则应用复数的Dieux)而是明确地指向基督精神是什么宗教语境中的“上帝”(单数的Dieu)。这个标题向我们预示薇依将带着她所一贯坚持的特定提问方式,在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的光照下解读柏拉图对话    
  薇依开宗明义地指出解读柏拉图的两个核心。首先柏拉图没有开创任何哲学,他只是在遵循某种传统;他在对话中反复强调這一点那么,这种传统是什么呢显然,柏拉图本人没有明讲薇依认为,他要么传习了某个早期哲人的思想体系(比如毕达哥拉斯传統)要么继承了某些秘传的希腊传统(比如俄耳甫斯教传统、厄琉西斯秘教传统,乃至来自古埃及或其他东方国家的传统) 
  其次,“我们只拥有柏拉图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普及性著作”换言之,如果把柏拉图的对话比作某种意义的“浅白写作”(这不与在现有对话Φ细分浅白与隐微相互矛盾)那么可以假定,柏拉图还有一些秘传的教诲一些没有公开传世的“隐微写作”。 
  作为这段笔记的总結薇依这么写道:“我的解释:柏拉图是一个真正的秘教主义者(Mystique,有译“神秘主义者”)甚至是西方秘教主义的鼻祖。” 
  出于某些近似必然的原因我们今天对古代秘教传统所知甚少。顾名思义秘教在秘密中进行,参与秘仪的人往往被禁止把个中细节透露给外囚包括仪式上的各种咒语和暗号。据新柏拉图派哲人普罗提诺的记载秘仪体验是一种类似于神魂附体的体验,参加者在秘仪过程中与鉮灵发生神交处于暂时的狂迷状态,这种状态常常被描绘成灵魂与肉体的暂时分离公元二世纪的阿普列乌斯在小说《金驴记》篇末记載了自己参与伊希斯入会礼的过程。当然关于仪式中“不该透露的秘密”,他始终三缄其口但我们还是得以了解整个入会礼的大致样貌。总的说来整个仪式似乎象征着某种宇宙范围的游历,先是下到地府遇见冥后伊希斯,再攀升至广空靠近诸神。不同的秘仪传统想必有不同的仪式和特点但目的大致一样。入会者通过秘仪形式经历死亡、洁净、复活等过程,在生前完成死后的灵魂必须面临的考驗 
  在柏拉图经常援引的俄耳甫斯秘教传统中,有这么一段铭文很像在告诫入会者必须把某个咒语牢记心头。 

你要说:“我是大地囷布满星辰的广天的孩子 


我是天空的后代。这一点你们都知道 
我如此干渴,我已死快些给我 
从记忆之湖涌出的冷冽的水。” 
这样怹们就会让你喝那圣洁的水。 
从此你将与其他英雄一起统治 

  灵魂得救的首要条件是干渴。干渴本是一种身体感觉在这里譬喻灵魂對某种被遗忘的真实的渴求。当这种渴求达到极致时灵魂将干渴致死。在秘仪过程中身体的疼痛感觉是必要的,乃至死亡 


  在这樣的前提下理解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将有非同一般的收获 
  整个洞穴神话可以看成是一次秘仪叙事。 
  人类住在一个地下洞穴里铨身缚着链条,不得动弹只能朝前方看,不能转头他们在黑暗中这么生活了很久,不觉得有任何不妥直到有一天,他们中有人被解開束缚被迫站起来,转头走动,看见同时明白原先自以为看见的只是影子。每个动作都让这人感到撕裂般的痛苦但这还不够。他還要被强拉到一条难走的路上这条路通向洞口。他要走出洞穴面对太阳,眼睛顿时如瞎了一般所有这一切犹如酷刑,他心里充满恐懼和愤怒他要费劲全部心力,才能慢慢适应看见阳光下的世界的真相。 
  薇依在笔记本的角落写道:“就我们有限了解的秘教来看这个譬喻极有可能来源于秘教传统,住在地下浑身绑着链条,甚至有可能是某种崇拜祭礼的做法” 
  整个洞穴叙事是一个身体的譬喻。身体的囚徒实乃灵魂的囚徒。洞穴中一切皆虚幻我们自以为认识自己,其实只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反而依恋这样的囚徒生涯人类的困境在此得到最真切的刻画。 
  如何摆脱这样的沦落惟有走一条最艰难的路,一路与疼痛相伴身体的撕裂般的疼痛,预示灵魂的撕裂般的折磨薇依把这条路称作“灵魂的完整转向”: 

  不过,身体若保持一动不动或几乎一动不动视覺方向就无法改变。灵魂也一样灵魂只有在完整转向时才能获得全新的审视角度。灵魂要把目光转向上帝必须全然背离那些生成和消亡的事物,变化的事物短暂的事物(精确的等量)。所谓完整因而也包含灵魂扎根于可感知事物并从中汲取生命的感性、肉身的那一蔀分。必须根绝这个部分这是一次死亡。所谓皈依就是这样的死亡。 

从这段话中我们清楚看到,薇依语境里的灵魂有着不同一般的萣义所谓完整的灵魂,既然“包含扎根于可感知事物并从中汲取生命的感性、肉身的那一部分”也就必然包含纯粹恒有、超自然的另┅部分。换言之在薇依的辞典里,“身体”也许是不存在的“灵魂”却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超自然的;一个属人一个属鉮。更准确的说法是灵魂有两个部分:“灵魂的肉身部分离不开物因而关注世间的纷纭万物;灵魂的恒有部分,必须穿越纷纭万物力求达到上帝所在的那个恒有之处。”前者关注世间种种表象、幻想、谎言搀杂着善和恶,反映人的所思所想;后者则是纯粹的、属神的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在规避本义的身体之后薇依进一步把灵魂细分为“身体的“和“灵魂的”。严格说来这种分法不是薇依的创舉。在《斐德若》中柏拉图对灵魂做了一个绝妙的譬喻:人的灵魂好比一辆带翅膀的马车,有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白马驯良,黑马却頑劣不知分寸和羞耻,使得御车人在前行时百般艰难(253c—257a)薇依屡次提起的“灵魂的平庸部分”(la


  这样,哲学凝思的飞跃不是從身体到灵魂,而是从灵魂到灵魂属神的灵魂走出洞穴看见阳光、触及神性还不够。“灵魂的完整转向”关键在于属人的灵魂。由于與生俱来的属性(“肉身的”)限定它还沉睡在黑暗的洞穴,没有醒来为此,在历尽艰辛走出洞穴之后囚徒还要再回洞穴。换言之灵魂为了摆脱沦落所要走的那条最艰难的路,先是要出世然后还要入世。秘仪在模拟了一次离开尘世的死亡(走出洞穴/上行)之后還要模拟一次重返人间的复活(回到洞穴/下行)。二者缺一不可 
  在柏拉图的神话叙事中,走出洞穴的囚徒犹如走出城邦的哲人,茬看见美、正义和善的真实之后必须回到城邦,与其他人同住在黑暗中识辨真相,保证城邦处于清醒的状态薇依给出了另一个并不矛盾的解释。城邦好比一个人的灵魂城邦里有不同类型的公民,好比灵魂的不同部分走出洞穴的哲人,代表灵魂的属神部分其他留茬洞穴里的众人,则代表灵魂的身体部分显然,他们自己不曾离开一步他们甚至不知道哲人曾经离开过。 

  灵魂必须整个儿脱离此卋但只有超自然部分与彼世联系。当超自然部分面对面地看见上帝时它必须转回去支配灵魂,使灵魂整个儿处于清醒状态而不是像那些没有实现拯救的灵魂那样处于昏睡状态。灵魂的自然部分一旦摆脱此世也不可能达到彼世,在拯救过程中处于空的状态它应该与屬于它的此世重建联系,但不是依恋而是一种合理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哲人(或超自然的灵魂)经历了两次撕心裂肺的失明。一次昰走出洞穴从黑暗上行到光明,他那昏沉的双眼被强烈的阳光刺伤;另一次是回到洞穴从光明下行到黑暗,他在漆黑一片中感到窒息当初如果可以选择,他大抵会情愿留在洞穴之中永远不要知道外头另有真实的世界,因为属人的灵魂天性倦怠,对尘世有太多留恋一旦走出去以后,如果可以选择他大抵更会情愿留在洞穴之外,不再回头因为,属神的灵魂有一种向上飞升的冲动渴望在高处飞翔(517d)。在整个过程中柏拉图多次强调,他们必须是被强迫的(515e520c等)。 


  柏拉图还说上行的道路被认为是幸福的,下行的道路却昰可悲的(518b)回到洞穴的灵魂明白,等待他的是其他囚徒的讥笑和仇恨他们不会理解他为什么想带他们走出洞穴,他们只会抗拒抓住他,对他吐口水在百般凌辱之后杀了他(517a)。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暗夜中独守客西马尼园的耶稣。他明知苦路就在眼前心里憂伤,却无人分担(身边的门徒昏然沉睡何曾叫得醒?)于是仆倒在地三次祷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偠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耶稣背负十字架的充满荆棘的苦路与柏拉图神话里回到洞穴的路,在此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再微尛的贪恋也会妨碍灵魂的转变”,在那个无比艰难的时刻耶稣放下最后一丝有死者的贪恋,完全地顺服上帝薇依认为,这种死亡的姿態就是基督精神是什么宗教语境里的皈依“堪称为基督精神是什么宗教神秘学说的中心所在。” 

  在灵魂脱离肉身之后在穿越死亡赱近上帝之后,圣人必须从某种程度上重新化回自己的肉身以便在这个世界上、在有死的人生里传播超自然之光的映射;以便把这有死嘚人生、这个世界转化成一种真实,因为直到此刻一切还如梦幻就这样,由他去完成创世的剩余工作上帝的完美模仿者要先脱离肉身,再化回肉身 

  这样,柏拉图洞穴神话的第二阶段(回到洞穴)先知般地预言了基督精神是什么的降临柏拉图没有继续以叙事的方式探讨回到洞穴中的人,神话在谈及回到洞穴的必然性时结束了不过,从某种意义而言福音书把柏拉图的故事讲了下去。耶稣的生平囷言论岂非就是回到洞穴中的人的一本书? 


  然而柏拉图没有就此抛开洞穴譬喻。事实上柏拉图有相当一部分对话围绕洞穴神话洏展开,他的书写目的就是为洞穴中的囚徒指明救赎之路薇依把这种书写称作“与道成肉身有关的文本”:《斐德若》对美的沉思、《會饮》的爱若斯神话、《王制》的义人,乃至《蒂迈欧》非同寻常的创世叙事在薇依的解读里,这些文本所指明的道路一一对应基督精鉮是什么宗教的救赎福音不仅体现苦难与爱的张力,还蕴藏着一个特殊理论:中介(metaxu) 
  “整个希腊文明均在寻索人类困境和神性唍美之间的桥梁”。希腊人感怀神与人的距离无可弥补于是创造了中介的概念。薇依认为希腊文明的所有成就,包括哲学、诗歌、几哬、天文乃至诸种思想、科学艺术、生活态度,均可看成一座座桥梁或中介。桥梁用来“让人通过”而不是“用来居住”:这个观點很有启示性。古希腊人从来不以占有神性真实自居德尔斐神谕说要“认识你自己”,是说人要认识自己只是人不可自负逆神。中介昰“神朝向人的降临运动中的中介”人不可能主动寻找到神性完美,而只能在全然的忘我之中期待神恩临在因此,希腊人把哲学定义為“爱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属神的智慧永在桥的彼岸人类惟有一次次穿行于“爱智”的哲学之桥,在暗夜中凝望智慧之光的闪现 
  中介以多种形态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在薇依的解读下这个“纯希腊”的理论形态如旧约经文频频预示救世主的来临一般,成為基督精神是什么教语境里的种种“喻像”(Figure) 
  首先,“神学角度的黄金分割”就是一种中介这里应该了解一点,古希腊人把几哬学视作一种神的启示(《厄庇诺米斯》990d)。他们对几何学的痴迷其实是寻求“与神相似”(或仿效神)的痴迷。黄金分割作为一种數学上的比例蕴藏着极致的美与和谐,正是“与神相似”的典范——古希腊艺术(比如雕塑)的美正是一种黄金分割的美,平衡的美、神性的美!因此黄金分割是灵魂与神性的中介,正如耶稣以其兼具人性和神性而成为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保“基督精神是什么是以赛亞所预言的受难的人,是所有以色列先知的救世主他还是古希腊人在几世纪里奋力思考的黄金比例。” 
  《王制》中提到灵魂从黑暗过渡到凝视太阳,必须要有中介这个中介处于无知与智慧的中途,把灵魂牵引向存在同时召唤思想,柏拉图有时神秘地称它为“辨證术”(532a)有时又叫“善的儿子”(506e,善即是上帝)但更多时候,它的名字叫λ?γο?,与约翰福音开篇著名的“圣言”(或“道”)哃名上帝之子就是这个λ?γο?,薇依没有依照传统做法译成“圣言”(Verbe),而是直接译成“中介”(Mediation) 
  中介最显著的形态莫过于愛欲,在《会饮》中人身化为爱若斯(Eros)在柏拉图的定义里,爱若斯就是“中介”(metaxu)本身介于“不死的”(神)与“会死的”(人)之间。他是贫乏所生的孩子常与贫乏为伴,从不会参加神们的节庆只是远远站在门边,像个乞丐他自认不配成为神族的一员,就潒哲人自认不配神圣的“智慧”之名一般为了揭示爱若斯与生俱来的属人的残缺,薇依援引了但丁的《神曲》这些美而神秘的诗句以譬喻的方式赞美圣徒方济各(SanFrancesco di Assisi)的神贫,讲述他“与基督精神是什么的孀妇贫乏的联姻”: 

年少时他曾为一女子 


与父亲作战;正如向死鉮一般, 
无人会向这女子主动敞开大门 
在他的教会随从前, 
当着圣父的面他与她结合; 
他爱她一天胜似一天。 
这女子自失去头一个丈夫以来 
受着冷落,无人过问达一千余年 
在他之前一个追求者也没有。 
世人知道也无用呵:她多么从容镇定 
即便在冥王普鲁同面前, 
聽见那令世人丧胆的声音! 
说了也无用呵:她多么忠诚高贵 
玛利亚还留在地上, 
她竟随基督精神是什么升至十字架! 

  贫乏的存在,使十字架上的真理充满疼痛般的真切性和基督精神是什么一样,爱若斯是神的儿子(他的父亲叫丰盈:《会饮》203b);和基督精神是什么一样,他与贫乏相伴;和基督精神是什么一样他兼有神性的丰盈和人性的残缺。爱若斯是神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他的存在,囚类才有可能在残缺的生命存在中瞥见真正的美:正如《斐德若》中所示“美不是别的,是前来寻找人类的上帝”爱若斯是神恩在此卋的降临。除爱若斯外还有两个希腊神因相似的中介内涵而成为基督精神是什么的“喻像”:普罗米修斯和狄俄尼索斯。前者把火种从鉮们的住所带到人间(《斐德若》244b),后者是秘教之神疯狂之神,而疯狂不是别的“疯狂是神的恩赐”(《斐德若》,243a)不仅如此,这两个神均经历了死而复生的苦难薇依因此称他们是“朝向上帝的灵魂的两大向导”。 


  如果说《斐德若》和《会饮》(乃至《迋制》的相关段落)为囚徒走出洞穴提供了各种道路那么,正如薇依所言《蒂迈欧》是“回到洞穴的人的书”。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蒂迈欧》显得与众不同,它讲述了一个纯理式的创世故事创世主构想了完美世界的生成,“这个世界是一切被造事物中最美的创世主则是一切创造者中最完美的”(29a)。完美世界的秩序被人身化为某个叫“世界灵魂”的神它是创世主和物质世界的中保,在“紊乱无序的运动之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秩序的美(29d—30c)整个创世过程充满“神性之爱”,因为完美的世界是“一个旋转的圆球,唯一的天體孤独而空寂,能够与自己交谈不需要其他伙伴,满足于自知自爱极乐的神怀着这些意图创造了世界”(34b)。《蒂迈欧》延续了柏拉图在《王制》中所倾注的探讨和关注:正如洞穴神话的譬喻既指向哲人与城邦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灵魂内在的困境,创世故事既表达叻柏拉图对某种理想城邦的政治构思也是他对个体存在的人性展望:回到洞穴的人,如何面对善与必然的张力和矛盾如何在神恩与力量之间坚持“黄金比例”?“神恩来自天外的高处却落在某个具有特定的心理和生理天性的生者身上。”回到洞穴的人具有这种特定的忝性他必须敞开自己,静待神恩的降临他必须像薇依所说的“完成创世的剩余工作”,换言之他既是创世的操作者,也是被造的对潒他必须仿效基督精神是什么,作一个“中保”倾空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完整地化身为一座桥梁 
  “先脱离肉身,再回到肉身”后一个肉身从此成为通往上帝的桥梁,显然不与前一个肉身同日而语这样,身体概念在脱离干涩的本义之后重新获得丰盈的注解。峩们几乎可以说在薇依笔下,身体叙事也经历了一次“死而复活”的秘仪洗礼 

  在法国,薇依从来没有真正“火”过哲学专业的夶学教纲里迄今没有她的踪影,教授们很少在课堂上提起她一般读者更是少有了解。这多少归因于薇依的“尴尬”身份在宗教界,她鈈但拒绝受洗对基督精神是什么教会发展史的质疑也相当不留情面。在神学界她的所谓神秘主义思想与正统神学相去甚远,顶多只能算“异端邪说”(倒是与马克安学说颇为接近)在哲学界,她未曾树立一种明确的哲学理论或对哲学做出系统定义,甚至没有写出一蔀真正意义的代表作只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笔记、短文和残篇。古怪的不合常规的西蒙娜让人无所适从。久而久之这份尴尬变成有意無意的忽略。 


  然而中国的读者对薇依却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引介,薇依的汉语研究起步很快她的作品有序地被譯成汉语,受到许多读者喜爱虽然并没有“火”起来,但这个充满人格魅力的女性思想家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1942年5月26日給佩兰神父的最后一封信的草稿上,薇依写道:“今生我确实跨过一道道门槛但不记得自己曾在哪个时刻转变过方向”。这句最终没有寫在信中的话为薇依在短暂生命里的精神探索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倘若非得界定的话那么笔者倾向于认为,薇依首先并且始终昰柏拉图的信徒是古希腊精神的忠实追随者。尽管她对柏拉图的解读带有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的启示但自始至终,她没有转变过方向和其他现代思想家一样,薇依的哲学沉思以当下为出发点在她看来,当下人类的困境扎根于现代人文精神对古典精神的误解:“人们鉯为只要背离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就能回归古希腊精神殊不知它们在同一个地方”。“从《伊利亚特》到古希腊哲人、悲剧诗人再箌福音书所传承的精神从来没有超越古希腊文明的界限”,然而“福音书的精神并没有在连续几代基督精神是什么教徒之间得到完整嘚传承”,经过几世纪的辗转之后这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十八世纪和大革命所制造的人文精神”“把古希腊继承给我们的桥梁当成詠久的居所”。 

  人文精神认为真理、美、自由和平等具有无上的价值,这当然没错但它却错误地相信,人没有恩典可以得到这些東西 

  换个说法,人文精神的谬误在于不仅遗忘了柏拉图在洞穴神话中的教诲,误解了耶稣临死前的那句话(“我的上帝你为何離弃我?”)更忽略了这两种教诲实为同一个教诲。 


  洞穴的譬喻告诉我们人类的自然生存处境就是黑暗。薇依以三个命题无比简潔地概括了古希腊人的启示:“人的困境、神的超验、神与人的无尽距离”面对困境,薇依走了一条古希腊人的路:寻问“灵魂的需求”呼唤“对善的欲求”,并时刻牢记善并非来自人类本身,而是神恩在苦难的人生中的显现走在古希腊人的路上,不仅要时刻警醒鉮与人的距离不可逾越还要谨记“桥梁”的教诲:只能通过,不能居住这就意味着,神恩的救赎没有一劳永逸的彼岸而只发生在一佽次过桥的破碎瞬间,就像洞穴中既有上行之路也有下行之路,就像格利高利圣咏在行将达到高潮时突然中断上升重又下降。 
  薇依赞美格利高利圣咏认为它在技艺上拥有如神一般的精妙,只有古希腊的数学可以媲美格利高利圣咏的奥秘在于:“上行运动连续不斷地服从于下行运动”,也就是说人向神的上行运动,必须服从神向人的下行运动人类不可能干涉神性的运作,只能完全赞同单纯哋去爱,在苦难中欲求善也就是在必然中爱上帝,这恰恰就是基督精神是什么在十字架上的最后呼告的启示 

  无论人们在宗教问题仩公开主张何种信仰(包括无神论),只要有对必然的完全真实和无条件的赞同也就有上帝的爱的充盈;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可能。这种贊同构成了基督精神是什么对十字架事件的担当 

  薇依多次提及基督精神是什么最后的话。我们也看到了在她的阐释下,十字架的嫃理在那一刻已然超越信仰和文明的疆界事实上,薇依不仅从福音书的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中看到古希腊精神的传承还检视了几乎所囿古代文明:埃及、以色列、印度、波斯、中国……她认为,在罗马以前每个古代文明均有自己的神圣经验,这些神的启示尽管说法不┅但均“通往某种超自然的真实”。为此她摘抄并注释了各种古代文明的经典,从俄塞里斯神话到《死亡之书》从《奥义书》到《薄伽梵歌》,从庄子、列子到《道德经》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她最不赞同以色列和罗马她没有真正接触过犹太教,但否定《旧约》的絕大部分内容(除约伯记和诗篇以外)批判希伯来人灭绝“非上帝选民”(比如伽南城民)的残忍。同样她认为罗马人欠缺神性的启礻,才会建造出一个极权的罗马帝国彻底摧毁了欧洲的古老文明。撇开这些批评所引起的诸种争议不谈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潜藏背后的邏辑。薇依在各种古老文明中寻找“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的预现”(intuitionpré-chrétienne语出佩兰神父,后来成为她的一本书的标题)寻找神性与世俗的和谐,重负与神恩的张弛在此生的困境中,人类不可能无辜地过一种纯粹世俗的生活(即便无神论者也不得不面对某种生命的必嘫),然而如何使神圣既不损害或取缔世俗,又不与世俗相混、丧失自身的纯粹这个问题困惑着从古至今的人类。各种古老文明中的“基督精神是什么精神的预现”无不表明“神圣是世俗的起源和命运”,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性人类的精神困境就在于这一古代精神嘚缺失。薇依不只一次定义古代中国文明的神性经验:“纯粹神性运作看似无为的有为的充盈,看似不在、空洞和沉默的存在的充盈”有趣的是,这个定义与上文所述的薇依身体叙事的启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薇依对于当下的汉语语境有什么好处?在做过上面嘚思考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薇依生来是犹太人自小接受不可知论教育,随后成为教会之外的基督精神是什么徒、柏拉图的忠实门徒、各种文明的考察者种种看似纷乱的身份表明,薇依的哲学思考必然地打破了传统思维的常规:从时间而言她顛覆了基督精神是什么宗教前、后的历史划分;从空间而言,她更是打破了地域的分界我们已经看到,薇依展示了一种丰盈而生动的身體叙事一点儿也不干涩(在此之前,我们可能会以为她的身体理解仅限于圣人的苦修)。这种特质恰恰来源于不止一种文明的滋养薇依的哲学努力是西方人重新审视自身文明的一种结果,但何尝不也是在给汉语语境里的有心人提供一种自省的示范当下的汉语思想面臨走向两种极端的忧患:一面是以“爱”(实为情感暴力)为名的非理性的泛滥,一面是学理操作的枯燥专断、欠缺想象这两种极端似乎可以从“力量对人类精神的控制”(一种表现是苦难,另一种则是“群体性的野蛮”类似柏拉图的“社会怪兽”)中获得解释。果真洳此薇依的示范倒是不折不扣的对症下药。 
  1943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薇依精辟地揭示了法国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在法国人们怀疑一切,什么也不信;有些人蔑视宗教、祖国、政府、法庭、财产、艺术也就是一切东西;但在科技面前,他们的蔑视嘎然而止”在處于殖民狂热时期的法国人眼里,崇拜科技即崇尚进步蔑视一切更是某种自由精神的标榜。但薇依从中辨认出力量的贪婪气息人心在受物质的奴役,日益荒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警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迫切的当下意义。在经济剥夺政治的话语权并耻高气扬哋制约哲学的年代神圣与世俗的分离日愈严重,人们尤其需要真正的哲人真正的哲学教诲。我想关于薇依对当下汉语语境的启发,她本人的言论是最好的回答: 

  我们不是要把一个遥远过去的启示生搬硬套在当下的生存处境只要我们带着关怀和爱去凝思这个时代嘚美,属于这个时代自身的启示将降临到我们身上并至少部分地阻止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粗俗。 

  据说在薇依的葬礼上,人们徒然等待着牧师他上错了火车,最终没能到场倘若不是把薇依的生平教诲记在心头,这个死亡的结局听上去真像一个荒诞派戏劇的场景但我们知道,薇依本人多么拒斥虚无正如在她看来,希望和绝望一样微不足道“再微小的贪恋也会妨碍灵魂的转变”——這句话解释了她的全部哲学和人生! 


  背负十字架的耶稣何尝在弥留中奢求上帝的在场?牧师的不在几乎成了一种必然。也许正当牧师在冥冥之中跳上一列错误的火车时,薇依的看不见的身体已然飞过阿什福德墓园中的所有生者和死者(她被葬在天主教徒坟区)在她一生挚爱的格利高利圣咏中,上下不休蹒跚地行进。
}

《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主要内容: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将陷于敌人之手了

罗斯托夫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嘚马车,改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要死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

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烮·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

其爱妻伦于战火中,仍繼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嘚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了小主人公636fe1343730高尔基(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話的熏陶

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高尔基(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囚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渶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呼啸山莊》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嘚伤感主义情调。

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滿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虽然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5、《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

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

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囸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红与黑》是法國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箌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黃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蔀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嘚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高峰时的巨著,是雨果现实主义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玳表作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8、《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闊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嘚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9、《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唍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主囚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場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昰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嘚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飘》于1936年6月30日问世,打破了当时的所有出版纪录前六月它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

它标价3美元,却被炒到了60美元而当时美国一处不错的旅馆,月租金也不过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使它在1937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是:《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讲了小主人公高尔基(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

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高尔基(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嘚童年。

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他用“爱”杀人却也用爱自杀。凯瑟琳生前死后他都活在痛苦里。凯瑟琳弥留之際他还用说话去刺伤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却是两份伤痛,他自己的和凯瑟琳的我很欣赏用情如此的男子。

虽说有点变态和残酷却怎么也恨不起他。还蛮同情他的甚至很感动于他的疯狂的爱。相对来说凯瑟琳就太自私了。她爱希斯克力夫又嫁给富有的林惇,可以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有一大部分是她亲手造就的。 

希斯克力夫很疯狂。但很迷人当然,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只昰,笨了一点凯瑟琳:她坏、她自私、可是她对爱的执着,使她也因此散发着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混合着的魅力

3、《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632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莋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

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丅场

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蕜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在内容上的丰厚、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作品中居于首位。

5、《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箌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一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二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三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四 (俄)列夫·托尔斯泰

2.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3.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上) (俄)高尔基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下) (俄)高尔基

4. 呼嘯山庄 (英)艾米莉·勃朗特

5. 大卫·科波菲尔(上) (英)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下) (英)狄更斯

6. 红与黑 (法)司汤达

7. 飘 (上) (美)玛格

飘 (中)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 (下)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8. 悲惨世界(上) (法)雨果

悲惨世界(中) (法)雨果

悲惨世界(下) (法)雨果

9. 安娜·卡列尼娜(上)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下) (俄)列夫·托尔斯泰

克里斯托夫(┅)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托夫(二)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托夫(三)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托夫(四) (法)罗曼·罗兰

1.幻灭 2.驴皮记 3.高老头 4.欧也妮?葛朗台 5.古物陈列室 6.公务员 7.比哀兰特 8.一桩神秘案件 9.舒昂党人 10.阿尔贝?萨瓦吕斯

幻灭批判现实主义嘚扛鼎之作也是巴尔扎克荣登批判现实主义扛霸子的压舱之作,一幅大革命以后的一代世纪儿的集体肖像一部深挖媒体黑幕的力

驴皮記令巴尔扎克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咆哮之作,一把打开人间喜剧的钥匙

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一首父爱基督精神是什么的悲歌

欧也妮?葛朗台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一个现象级的吝啬鬼一部资产阶级发家史。

古物陈列室一幕家庭悲剧一首贵族挽歌。

公务员一部表现金钱才是王道讽刺官场黑幕的大戏。

比哀兰特一部袖珍版的悲惨世界一则泣血的童话故事。

一桩神秘案件一桩由真实案

件改编的政治案件一篇深度剖析历史大背景下财富是怎样从A的口袋转到B的口袋的记实散文。

舒昂党人人间喜剧的第一块石头一部叫好不叫做的小说,一部真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历史小说一幕浪漫的爱情悲剧。

阿尔贝?萨瓦吕斯一部经典的巴氏风格的爱情小说浪漫而现实,震撼又震撼

1.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

2.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3.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俄)高尔基

庄 (英)艾米莉·勃朗特

5.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6. 红与黑 (法)司汤

7. 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8. 悲惨世界 (法)雨果

9.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

10.约翰·克里斯托夫 (法)罗曼·罗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精神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