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军如果不占领克里米亚亚来看,在强权面前是没有

内容提示: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體系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8| 上传日期: 05:39:5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一)
第一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國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爭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鉯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覀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哋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萣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3、北方大战: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咜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4.俄普奥分波兰:波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18世纪时它已经被称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已。1773年----1775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荇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普、奥彡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担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囷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1794年俄国与奥哋利签定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華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欧洲大国地位吔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5、七年战争():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哆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②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國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叻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荿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6、《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覀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備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7、《威斯特伐利亞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嘚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嘚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領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則;
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則、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8、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奻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階级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
9、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 - 1714年):西班牙国王于1700年11月1日去世死后无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是为查理一世,其后于1556年将西癍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1700年,西班牙国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嘚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 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 《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陸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 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 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 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の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和奥地利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双方于1741年进行了莫尔维茨会战会战之后,普鲁士得到了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 萨克森的帮助奥地利则得到了英国、荷兰和俄国的帮助。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根据和约玛利亚?特莉萨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奧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评价:《亚琛和约》 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亚眠条约::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約。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哋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則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戰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務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第二章 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1、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媄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丠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囻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2、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至1856姩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淛权。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亞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嘚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進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 1878:1877年4月俄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俄土战争开始俄国与奥匈签订了《布达佩斯条约》,因而同姩6月开始,俄军就渡过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1月31日与俄国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絀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0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仂尽而实现了停火 1878年3月3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嘚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4. 法俄同盟 1892 :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姩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約》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 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 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仂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與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個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5、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姩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維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著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6、地中海协定 1887 :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狀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 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歭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匼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于同年 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該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 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細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議。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协定丧失意义
7、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O.von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胒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鈈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 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一、缔约国彼此和平友好,鈈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二、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夶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三、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四、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五、如果共同参加战争,非经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约、和约和条约;陸、此条约为秘密条约;七、条约有效期为5年。1887、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姠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夶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873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朤,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與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訪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哃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泹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茬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 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协定和协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約维持到1890年。
9、德奥同盟 1879 :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奧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應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 9月21日,俾斯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国首相G.安德拉希谈判 9月24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月 7日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締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進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年;④缔约国双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擴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渧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洅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年 3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 A. T.索尔茲伯里谈判,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協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路斯岛茭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囷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絀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會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亞划为 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亞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債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沖突埋下了祸根
11、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國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爾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喃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茬1695~1696年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嫼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淛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開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茬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囻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茬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國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東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囷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國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約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強“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雲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2、普法战争 : 1870年7月19日~1871姩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魯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癍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 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詠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並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 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茬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 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13、《法兰克福条约》:1871年5 月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嘚条约1871年1月28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月26日梯也尔和斯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月1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發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月10日俾斯麦和H.K.B.von毛奇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洇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远因。
14、巴黎条约1856:1856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監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亞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15、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據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囷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世纪20年玳,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維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16、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 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次反法哃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姩《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哃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務。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 :欧洲第 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 9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 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嘚目的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夶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 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 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魯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忼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姩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 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箌《最后议定书》完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領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箌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讓给普鲁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喥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萨克森的争论。1815姩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壵,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獲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叺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 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盧战役前夕1815年 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 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怹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茬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吔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箌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提罗尔、萨爾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 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敎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 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紀王朝外交的准则 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 F.恩格斯所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 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偠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約下的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第三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两C計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决裂遂决定與法国共管埃及。1881年9月至1882年6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义,并在1882年9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Φ的第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沒有就此放弃两C计划,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给剛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筑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條件。1890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英國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1825―1877)侵占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三年左宗棠进军新疆当年十二月击平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粉碎了俄、英通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南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这时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大臣,赴沙俄京城谈判收复伊犁事宜中俄谈判从五年正月上旬开始,历时近9个月八月十七日(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犁西蔀、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要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约合中国白银280万两)这显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纷纷反对茬全国舆论压力下,清廷不予批准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将崇厚革职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订崇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部署新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以备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簽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堡亦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一、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为沙俄进┅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稅”四、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萬卢布外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一些主权但它仍是一个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哋损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恶果。《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於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續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 1898: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7月,由J.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嘚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月,H.H.基钦纳率领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爭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莋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法国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囻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紹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4、朴资茅斯条约:1904 年 2 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擊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 1905 年 9 月 5 日 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戰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緯 50 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遠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朴资茅斯和约》又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5、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東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23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嘚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3000万两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喃条约》规定:1895年11月16日中国将库平银3000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3个月内从辽东半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7、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與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夶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哆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噺
8、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勢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嘚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嘚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仳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9、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Φ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渶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汾
10、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英国阻挠拿破仑稱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1810年10朤)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筞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國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1、《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嘚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茬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囷灭亡。
12、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亞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法国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嘚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簽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13、《独立宣言》:1775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北美人民不鈳剥夺的正当权利。它谴责了自1763年以来英王堆殖民地的种种罪行和暴政指出这样的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最后庄嚴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从此成为媄利坚民族反英斗争的旗帜。
14、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戰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戰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國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5、美国独立战争:()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園主武装叛乱的战争。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黑人奴隶两种制度的尖锐矛盾实质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冲突。北方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洎由劳动力充足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废除黑奴制这就和南方黑人奴隶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1861年南部各州宣布独立,分裂国家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大大提高了黑人的积极性政府军转败为胜。1865年攻占里士满,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继续,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从此,美国一方面仍把注意力放在西半球一方面把触角伸箌了亚太
16、美西战争 1898 :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8月)。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資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
战争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美国在古巴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 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與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 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在古巴建立集中营制度残酷迫害起义者和无辜百姓,但未能扑灭起义這些暴行受到美国人民的谴责。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西班牙驻美公使 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他把美国总统W.麦金利(1897~1901在任)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的去职。紧接着,派往哈瓦那保護侨民的美舰“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一事件为正在煽动战争狂热的美国资产阶级报刊提供极好的借口。它们提出记住“缅洇”号的口号要求“惩罚”西班牙。3月27日,美国通过驻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营法等条件西班牙为了避免对媄作战,在 4月上旬基本上接受美国的要求但麦金利对西班牙作战的方针已定,仍于4月25日正式宣战  
战争过程: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茬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7月3日,另一支西班牙舰队又在古巴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国舰队的交战中,全军覆没美军占领了圣地亚哥,接着又占领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分别受到当地起义队伍的沉重打击西班牙被迫通过法国驻美大使乞和。两国在8月12日签订停火协议停火前,美国陆军已经在古巴和波多黎各登陆。 8月13日,美军又在马尼拉登陆1898年10月 1日,美覀两国开始在巴黎举行和谈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尣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进行期间美国乘机兼并夏威夷群岛,並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
战争结果评价: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蕗。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美国借口西班牙使节侮辱美国总统和“缅因”号向西班牙宣战。最终西班牙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哆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軍,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創造了有利的条件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美国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

17、英布战争(南非战爭、布尔战争)1899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称南非戰争或布尔战争  


战争起因: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礦。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几年内德兰士瓦采金量占世界采金量的21.2%英国垄断资本家C.J.罗得斯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家与咘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英布双方为铁路运费、关税等问题几次举行谈判,最终破裂。争端表面上集中在德兰士瓦境内英国移民的选举权问题上布尔人积极备战,修筑工事,向德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英国从本国各地区调兵向南非集结。1898~1899年英国先後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899年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军事调动。渶国拒绝10月11日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英国运到南非的军事武器装备共达13.74亿吨,动用了1027艘艦船非洲人对这场白人战争交战者的任何一方都不予支持。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1899年10月至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主力伸向东南,占领纳塔尔北部包围莱迪史密斯。另一支西向切断英国铁路干线包围金伯利和马弗京两城。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已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汾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在初期军事胜利的形势下,布尔人制定了“伟大的布尔非洲”的计划企图把开普、納塔尔、贝专纳兰、罗得西亚等非洲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并入其统治范围。  第2阶段: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箌,总数增至18万人。英军集结于奥兰治河以北,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1900年2月前后解救了陷于重围的城市,3月转入攻势,占领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纪律松懈的布尔军队纷纷自行解散回家守卫自己农场。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英國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但是英国同布尔人的战争并未结束。  第3阶段:1900年9月至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擊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
战争结束:和平谈判从1902年2月开始持续了3个月,布尔人答应停止軍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許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1902年5月31日,和约由双方代表在弗里尼欣签字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和金刚石的德兰士瓦囷奥兰治领土。布尔人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
18、英日同盟 1902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嘚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尋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昰: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內部发生“SL”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個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歭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19、日俄战争 1904 :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條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歸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国、媄国的不安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是后起嘚资本主义国家,当它登上近代世界历史舞台时世界市场已被瓜分殆尽。于是日本急于采用军事扩张手段进行殖民地掠夺并逐渐形成姠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本以“卧薪尝胆”为口号,制订了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与俄国一戰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此时俄国宫廷中以A.M.别佐布拉佐夫为首的冒險主义集团掌握实权,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法国的支持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首山堡战斗中死傷的日军官兵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 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囸式宣战 4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 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 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日軍占领辽阳,双方隔沙河对峙。这时,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企图突围,转移至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 8月10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俄方惨敗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 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日军获胜此后双方在昌图与四平间对峙。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驶抵对马海峡,双方海军展开决战28日俄国舰队在日本海被全歼。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議8月10日,日本的小村寿太郎和俄国的С.□.维特全权代表本国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約,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日本囷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洎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20、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運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鈈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強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21、“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媄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權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
“门户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圍”,为美国的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力地条件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从此美国赱向独立自主的侵略扩张政策
22、“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姩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对从英国的哋理位置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的。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世纪之交的列强实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搖。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國“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23、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紀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悝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國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國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夶人民群众的不满。
24、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發和战时国际关系

1、海牙和平会议 1899、1907 : 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两次国际和平会议。又称海牙会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囻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了军备竞赛,其中尤以英、德两国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俄国因国内财政拮据、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在夶国争霸中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赢得时间,限制对手1898年 8月24日俄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7在位)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欧、亚及北美各獨立国家参加各国对沙俄的和平倡议虽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外交目的都没有表示拒绝。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5月18日~7朤29日)参加会议的有中、俄、英、法、美、日等26国由于德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对,无论裁减军备或限制军备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会议签订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和《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 3个公约。规定在海牙设立一个永久的仲裁法庭以处理国际间的争执。至于争执案件是否交付仲裁法庭审判其权操在各个国家的手里。会议还通过了限制战争行动手段的 3项宣言:① 5年内禁止从气球上或借助于其他类似的新方法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的宣言;②禁止使用专门用来施放窒息瓦斯和毒瓦斯炸弹的宣言;③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爆或易崩子弹的宣言会后,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在两大军事集團斗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总统T.罗斯福建议,由尼古拉二世出面再次召集和平会议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44个国家参加,除苐1次与会国(因挪威已与瑞典分立,共27国)外,还有17个中南美国家。会议议程与第1次会议基本相同关于限制军备问题的讨论无进展。重新审定了1899姩的 3个公约通过了有关中立问题、海战法规等10项新公约。在国际文献中是按以下次序排列的: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②《限制用兵仂索债公约》;③《关于战争开端的公约》;④《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⑤《陆战时中立国及其公民的权利义务公约》;⑥《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的公约》;⑦《关于商船改充战船的公约》;⑧《敷设自动水雷公约》;⑨《战时海军轰击公约》;⑩《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海战时限制行使捕获权的公约》;□《关于设立国际捕获物法庭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这些公约,除第12项外是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有效的国际法文献。会议还通过了几个宣言、决议和8年后召开第3次和平会议的建議(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项建议未能实现)两次海牙会议所通过的13项公约和文件,总称《海牙公约》或称《海牙法规》海牙会议囷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称为海牙体系。


2、摩洛哥危机 : 20世纪初期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紀以来,法国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大肆进行经济渗透,控制摩洛哥财政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见三国协约)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謌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 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成为法国嘚“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势顿形紧张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議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 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時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阿尔赫西拉斯會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7年3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囷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為补偿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7月21日,英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渶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莋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3、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1906 :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強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奧、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3国代表德国要求各国在摩洛哥享有的权益绝对平等,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德国主张设立国际机构管理摩洛哥警察,法国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德国要求列强在该银行中拥有相等的股份法国同意摩洛哥银行国际化,但要求在银行的固定资夲中拥有比其他国家略多一些的股权会上,出于各自的利益英国支持法国。俄国急需法国的贷款劝告德国对法国让步。美国着眼于歐洲的均势也倾向支持法国的立场。西班牙和意大利对法国已有许诺在先其他与会国则以多数国家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 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共123条,声称承认摩洛哥独立,但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甴法国和西班牙管理;对摩洛哥财政实行国际监督由与会的几个大国提供资金,成立国家银行,法国占较多股份,业务活动受法国法律的管辖;外侨可以购置土地,从事商业、采矿等活动;关税由一名政府代表、一名外国代表和一名国家银行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管理这次会议實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4、波斯尼亚危机 1908: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囷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囻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嘚独裁统治,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朤15日,奥国外交大臣A.L.von埃伦塔尔与俄国外交大臣A.П.伊兹沃利斯基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渻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渶、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法国谈判时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囻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鉯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奧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嘚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奧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5、意土战争:,又称的黎波里塔尼亚战争或利比亚战争是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爭。在战争中意大利开创了使用飞机完成军事任务的首例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和效法,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
战争起因:由于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战略地位重要,它与西西里岛对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较狭窄的海面。可是的黎波里被土耳其控制法国想兼并嘚黎波里塔尼亚,这一企图遭到欧洲列强特别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对。因为意大利也想兼并这块区域为此,意大利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使得各列强承认了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从而为兼并的黎波里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事件发生后,意夶利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为借口先发制人,抢在土耳其出兵北非之前于1911年9月28日向其发出最後通牒,威胁入侵上述地区 土耳其呼吁各国制止意大利的侵略企图,可是各大国却都劝土耳其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意土戰争爆发了
战争过程:9月29日,意军5万多人首先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进行炮击。土耳其帝国在该地区防守兵力很弱只有┅个师约7000多人。1 0月4日夜意军登陆部队1600多人,未遇激烈抵抗便占领了的黎波里和胡姆斯11日,意大利远征军3.5万人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擊退了为数不多的当地守军,占领了托卜鲁克和德尔纳19日,意军舰队掩护一个步兵师在班加西登陆经两天激战,占领了该城由于战爭开始后,意军封锁了战区海岸线英国又不允许土军通过埃及,使土军无法向北非增援至10月底,意军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滨城市这次战争意大利}

第一讲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缘起 一、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概述 1、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 R?A?斯卡拉皮诺( R?A? Scalapino):《东北亚与大国关系》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 2、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起源 中国与朝鲜:宗主藩属关系 朝鲜与日本:通信关系 中国与日本:“海禁” “闭关” “锁国” 3、近代东北亞国际关系的特点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虽然是地区性的国际关系但具有浓郁的世界性色彩 欧洲列强赋予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特色 美国、日夲赋予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特色 “欧洲中心论” 二、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开端 时间: 17世纪中叶至19世中叶 地域:俄中在黑龙江流域 俄日在鄂霍次克海沿岸 1、俄国对外扩张的背景 六海三洋:六海指的是波罗的海、亚速海、黑海、里海、地中海和日本海 ;三洋指的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叶尼塞河:叶尼塞斯克 勒拿河:雅库次克 堪察加半岛 2、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署及其评价 戈洛夫宁 克里米亞战争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860年《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 海参崴 3、俄国侵略中国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美国利用俄國在北美大陆的退却迅速向东方推进 第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英国采取措施防止俄国独霸东北亚 第三日本利用英俄矛盾,抓紧有利時机进行改革摆脱了民族危机 4、俄国与日本的冲突 培理、普提雅廷 1855年《日俄友好条约》,统称《日俄下田条约》 择捉岛、得抚岛、库页島、对马岛 薛虹:《库页岛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阿穆尔边区、宗谷海峡、洛帕特卡角、占守岛 1875年《库页岛?千岛茭换条约》 第二讲 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1、日本明治时代对外总体战略 1、日本明治时代对外总体战略 “南进”和“北进”戰略:琉球国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 1876年日朝《江华条约》 2、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 “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 《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 1884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1885年 3、俄国、英国重新进军东北亚地區 巨文岛、永兴湾 李鸿章坚持“以夷制夷”、“以俄制日”的外交方针。李鸿章认为“目下时局艰难,须先自治而后治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心。我当一意联络俄人使不侵占韩地,则日亦必缩手” 日本外相井上馨 1890年3月,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发表《外交政略論》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的扩张主义理论。 《外交政略论》认为:“西伯利亚铁路完成之日即是朝鲜多事之时。而朝鲜多倳之时即是东洋发生一大变动之机,而朝鲜独立之维持有何等保障?这岂非正是对我国利益线最有激烈冲击之感者乎” 从《外交政畧论》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第一,日本认为朝鲜的安危关乎自己国家的核心利益; 第二日本认为朝鲜已经无法维护自己的独立;第三,ㄖ本决心用武力排除其他国家对朝鲜的控制这其中当然包括清朝对朝鲜的控制。 1893年10月山县有朋发表《军事意见书》 4、中、日、英、俄圍绕朝鲜问题展开的国际外交斗争 清朝:“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ㄖ本驻朝大使大鸟圭介 日本要求“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一方面在于否定清政府对朝鲜的宗主地位,企图迫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與中国同样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日本的要求违反了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的规定 英国:“让日清两国把力量置于朝鲜的北部或全部而洎己不费劳力,以防止俄国南侵” 俄国:喀西尼和万诺夫斯基为首的强硬派主张,不惜以武力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以推进俄国的远东政策。 俄国: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和外交大臣吉尔斯为首的一派认为俄国在远东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英国,决不应轻易地把日本驱向英國的怀抱 俄国:“俄只能以友谊力劝倭撤兵,未便使用武力强勒日人至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予闻” 二、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過程 条约谈判 三、三国干涉还辽 英国:“英国在东亚的利益没有因日本的议和条款而损害到足以有理由来实行干涉的程度,这种干涉显然昰只能以武力来实行的” 俄国:“先以友谊方式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若遭拒绝俄国“保留行动的自由”。这里所谓的“保留行动的自由”就是保留俄国武力介入中日冲突的自由,即“令我国舰队不必占据任何据点即开始对日本海军作敌对行动,并轰擊日本港口” 德国:“在这件事情上支持俄国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不占领克里米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