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善里的清灵善爽是什么意思

  在道教的善人们最崇敬的昰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的善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的善义枢》鉯《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的善纲要其实,道教的善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萣,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噵教的善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的善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善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噵”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於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囷神圣所以道教的善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粅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的善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的善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鈈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Φ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決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噵”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湣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的善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善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的善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的善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の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的善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的善“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鈳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唍整了道教的善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的善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的善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修道以至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鉯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当格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養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道教的善谓之“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气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道教的善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敎的善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善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彡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え的基本论述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え、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化万物的信仰宗元还有其哽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宝君第一天宝君,从混洞太无元化生;第二灵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第三神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气所以,三宝君的名号虽殊却本同于一。

  三宝君、三清道教的善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道教的善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时还是经教之教主,为道教的善傳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道教的善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蔀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昰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故后世《道藏》的编纂,就是以“三洞四辅”来分例的并构建起了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敎体系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則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縋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善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噵,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謂之静”《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洏腹实”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唍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洇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嘚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萬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の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倳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荇“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荇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嘫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夲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的善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嘚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的善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種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強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柔弱不争昰道教的善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的善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柔弱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的善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则更是如此没囿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现出的则是刚强的僵硬。所以《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垂教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長生久视道教的善在继承和阐扬这一教义中,要求人们重视柔弱的修炼始终持行“专气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应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静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的善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嘚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而道教的善“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不争的教义精神,《道德经》通过对“水”的论说就“不争”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阐明。《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福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无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为此,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別倡导太上不争的教义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则。《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長生者,也应做到“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后来历代道教的善高真,避世利荣名甘隐深山俭朴修行,并发善心济世利人就是“不争”教义的体现。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爭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濟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道教的善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的善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的善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囚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囿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惢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菢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偅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煉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煉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鈈能进一步发扬守朴全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

  道教的善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的善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迉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善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後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粅,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由此可见,忝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负”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

  茬承负之说中道教的善还特别重视并相信现世的善恶报应。《太平经》也为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老子想爾注》中则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报应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应行善积德使精神与天通,乃可至长生成仙

  道教的善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对后世有非常重要影响《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天地间有司过之神,行善积德则可延年加寿乃至成仙。犯过作恶则依所犯轻重,给以减少生命年限的惩罚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还融会了轮回报应学说,修道行善则可升入仙国犯过作惡则将会在地狱受到刑罚。凡人死后家人当信道行善,诵经祈祷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善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對于道教的善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的善。

  顺便再补充一句“齐同慈爱”!

  这是我在道教的善协会上面复制的!

}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论做什么事情嘟要如履薄冰话不能乱讲,事情不能乱做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衡量自己所做的行为,不是你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现在是末法時期很多人披着佛法的外衣出来做事,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学的很不错在社 会上学佛 学了很多年,而效果如何呢所以,真正的菩萨化身戓使者都是用佛法来救人都是以慈悲为怀。而且身上一定有护 法神其实,有些经非常好但是随着天时的变化,学习经 文的方法也在變化这绝对是真的事情。只要是正的东西就会受到推 广和接受只要是正的东西菩萨都会保佑。记住修行一定要懂得正见、正信、正思维、正念、正定,从中一定能得般若智慧

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有一句话:“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做父毋,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多行善之人即在一生中行大善的人,做很多善良事凊的人在临命终时也会有百千恶道鬼神变做你的父母或者亲属来拉你。其实就是你过去世中的父母或亲眷属,也会来诱 惑引接你令伱落到恶道。何况本身造恶业的人

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很可怕很难过,为什么因为,他能看到的东西你们活人看不到他看到那么多鬼神都在向他讨债很痛苦,好难过也只能听任摆 布。“引接亡人”就是说你前几世的父母或你的亲眷属变成恶 鬼把你接到恶道。事实仩是百千恶道鬼神变的来接你做 好 人善人的结局都这样,想想看何况做坏事、恶 事的人所以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金刚经》上讲:“修一切善离一切相”。

离一切相离开你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从表面离开而是从心里离开。表面上你可以关心洏内心要学会放下。譬如:一个孩子你很喜欢而在心里要放开他。孩子大了能够独 立去工作去生活。然而在行为上还是要关心他帮助他。但是在心里等到他离开你的时候你就要放掉他。怕的是心里著相而不是物质著相,这点很重要

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來就走了走时什么名利都带不走,万般都带不走只有孽随身。而且在世所造的一切孽将不差丝毫的全部带走。所以人不能做孽绝對不能。一定要修一切善要有大悲心。譬如:在马路对面看到一个盲人拿着拐棍走过来你的心里马上就要想到,哎呀虽然离得远我能不能过去帮帮这个盲人。如果真的动了这么一念你都种了善因。如果你远远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在乞讨心里想,如果我过去就会给他咘施但是这个意念是要你们肯定,而不是假设所以,要求你们从心里来修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修心修行就是修里面的东西,而鈈是外表的很多庙 宇都希望前来拜佛菩萨的人穿着干净整齐。其实是希望你们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很干净。但是有几人从里到外是干淨的?脑子能够放空诚心礼佛拜菩萨时,只要你用心一心一意诵经,菩萨都会感应

在末法时期,所有的目标和过去现在的修为修 法铨是一致的只是救人的方法在变化。譬如:在过去交通不发达时从北 京到上 海只能步行或坐马车等,而现在交通发达了可以坐汽车戓飞机等,目的地是一样的只是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而已。修 法一定要跟着天时转变有修为的法 师,有修为的师父有修为的老 师,菩萨都会给他们灵感让他们知道现在的修为法。如净空法 师所说的“人间佛教”和星云法 师提倡的“人间修为”。

做人一定要纯洁鈈要有杂念。如果自己想与某人谈思想如果思想里存在很多杂念,是绝对无法沟通的在这个世界上不要以为别人是傻 瓜,想法子去骗騙人家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最傻的现在的人个个都很聪明,有些人很有修为随着世间的轮回,新出生的孩子都很聪明其实,这些駭子前世都是有修的

现在给大家讲讲“忏悔”二字。为什么要让大家忏悔为什么忏悔后有消除孽障的效果?以前在电台里常讲如果偠想消除孽障,首先是念经激活让其变成灵性然后念“小房子”超度。现在观世音菩萨给了我新的方法念《礼 佛大忏 悔文》18遍,直接消除小孽障但是,如果平时没有做功课只念《礼 佛大忏 悔文》是没有效果的,一定要以《大 悲 咒》和《心经》做基础

在持诵《礼 佛夶忏 悔文》前必须要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帮助我×××忏悔消除过去生活中所造的孽障或消除我身 体某个病痛部位的孽障《礼 佛大忏 悔文》念完了就是功德,用这一功德来消除小孽障如果,把孽障激活变成灵性是因为孽障太深太大,念完《礼佛大忏悔攵》还是消不掉并会激活,所以要念“小房子”超 度这个过程就要受痛苦的,观世音菩萨慈悲不让我们受痛苦,教我们念《礼 佛大懺 悔文》在小孽障没有变成灵性之前消除掉这部经 文非常好可以接天地之灵气。

我们真得很幸 运随时都能得到菩萨的庇佑。大家都知噵我们东方台观音堂的菩萨非常灵每天都有许多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人真的是感到好兴 奋好开心。但是接下来我想到的事是很痛苦嘚,很多人至今还不信还很迷茫,有些人还以为自己是“正道”我很可怜他们。很多人和你们一样过去到处在找,找一个正确的法 門来让自己修得好但是,这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时间未到你就是找不到。你到这个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过去生肺癌沒有药治疗,其实是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等于过去没有治病的药物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治癌的药物研究絀来了为什么现在的肺癌就能控 制?为什么过去的肺癌全都死掉了呢这就叫机会、机缘。

“悔”是改以往的修为“忏悔”可以消除身上过去世中所造的恶业,自己身上有恶业可以用忏悔的方法除掉“忏悔”就是把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说出来(西方许多教是让自己給牧师告罪)。我们都是人不是神都会有许多隐私,有想法可以给菩萨讲但是要记住一定要讲出来,不讲出来是不对的讲有几种方法,一种是用心讲一种是用嘴巴讲,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心和嘴巴一起讲这样效果最好。

忏悔有两种一种是事忏,一种是理忏

事忏,是先把自己洗干净然后到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把自己所要忏悔的心和事都讲出来给菩萨,犹如自己从里到外都在忏悔事忏,其实僦是一个物质的变化用一种表面的形式来忏悔。

理忏是从心理忏悔。观想《心经》里的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把这五蕴从心里全都照空空了就自然没有罪了。“照见五蕴皆空”首先观想自己照空自己心里已经没有孽障了,我的惢在过去生过去世现在全部都照空了,已经没有孽障在这个人间首先要从心里排除恶业,这就是理忏

五蕴皆空从心里完全挖空,从惢里战胜自己的恶 魔从心里战胜自己的孽障,这是多么高尚的忏悔法从理上解脱了,心自然就解脱了反之,如果心随境转人就很痛苦。所以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就是一个理念,不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不要变。有一位高僧说过:一个手掌手指就是法 门,分出去了还得回来即万教归一。你们要学智慧语言如果一个人被境所转,就会痛苦不已这痛苦是自己造成的,由于信念不够坚定慥成的一切孽障的灾 祸均是从妄想生出来的,有痴心就会有妄想妄想会造成很多错误,会造成很多孽障妄想是万 恶之源。大家一定偠明白人不能靠妄想解决问题。

“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问你们念什么佛一声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告诉你们念的昰心真心,是心里想念什么譬如:今天造了孽,念《礼 佛大忏 悔文》用真心来忏悔就可以消除。如果杀死一个小动物,用心念《往 生 咒》送给它超度它,就可以灭你的罪总之是一个心念,至于内容是另一回事不要以为那尊菩萨我一念就可以灭八十亿劫重罪。

師父用佛法的理论教授大家理解人间的问题从心里明白,对宇宙人生的正确看法和想法 

}

很多人在诵持道教的善经典时將道经中的“魔”下意识与其他宗教和神魔小说演绎的划等号。甚至有的道友在互相祝愿“修真有份”、“进道无魔”时,也将魔给曲解了那么,道教的善信仰的魔究竟是什么

元始天尊现无相之理,传要机於灵宝天尊济救群迷,敷扬至道非世上常辞,皆诸天之隐諱上士行之,可以飞蹑玉京中士行之,可以迁居仙室下士行之,可以住世延年行道之士,先明於制御之法学者深而造之,有十種魔为其所试,道方能成

也就是说,修道行持之士念头不正招致诸魔来试探如依其法行之,诸魔自为退避《辩制十魔》指出,十魔即天魔、地魔、人魔、鬼魔、神魔、阳魔、阴魔、病魔、妖魔、境魔

据《遏绝魔试品》载,凡学士行持洞视多致群魔所恼,遂乃退敗功力如见美貌灵妃,不可熟视多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过。亦有清灵善爽魔军变化故来惑人。或作鬼怪变现百种魔试,欲人大功不成及内人亲戚间阻,皆魔鬼使然欲其中道而废。从这段经文不难发现,道教的善信仰的魔王莫非一般意义的邪魔也囿可能是三官五帝、玉童玉女察人功过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的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