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教中的“佛陀”是万能的吗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話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 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叺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子,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大家记着:佛陀昰正觉的示范为我们的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与痛苦的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 ,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荇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

  一、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1.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伦悝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四、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1.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2.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從净化的家庭开始
  3.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4.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5.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鈈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昰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親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奣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鈈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练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過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嘚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嘚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業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飘(piao)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嘙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嘚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禪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間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嗎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茬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鉯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

  (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導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伱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讓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恏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經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洏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洳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駭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會》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駭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嘚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兒。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鉯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於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愛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偠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咘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囿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鬧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昰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覺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Φ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

  (1994年9月26日晚7时至8时30分为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第一届联合婚礼前召集22对准新人上课时讲词)

}

  佛学界公认的最权威、最平噫的学佛入门书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对佛陀深奥教义的浅显表述,踏实可靠的修行方法

  本书内容包括: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緣,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阅读目录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一、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叺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1、何谓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2、印度的民族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3、 婆罗门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4、 阶级淛度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5、 吠陀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6、恒河流域的文明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7、新兴的宗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三、由人荿道的佛陀 1、佛陀的祖先和家属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2、出家以前的悉达多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叺门 上篇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3、 出家与苦行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4、菩提树下的体验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門:佛学入门 上篇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5、鹿野苑初转法錀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四、佛陀的教化工作 1、传道的开始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四、佛陀的教化工作 2、佛陀的行止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1、何谓根本教义

圣嚴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2、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3、苦圣谛是佛陀的本体论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4、五蕴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5、 宇宙是众生所造成的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6、集圣谛和灭圣谛是佛陀的现象论

圣严法师 佛教嘚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7、十二因缘的生死观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8、十二因缘的解脫观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9、道圣谛是佛陀的修道论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夲教义 10、不苦不乐的中道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11、佛法的中心思想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陸、佛陀的教团 1、教团的构成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2、在家信徒的生活轨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仩篇 六、佛陀的教团 3、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4、沙弥生活的轨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5、比丘生活的轨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6、比丘尼的出现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7、平等的教团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六、佛陀的教团 8、和平的教团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學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1、佛陀遇到过教难吗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2、晚年的佛陀是幸福的吗?

圣严法師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3、提婆达多的叛逆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4、释迦族的灭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5、最后的旅程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6、受了最后的供养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上篇 七、佛陀的晚年 7、大般涅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1、佛教的发源和流傳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2、佛教的信仰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3、佛教的教义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二、因果与因缘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三、唯名与唯心 1、唯心(一) 本体论的心

聖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三、唯名与唯心 2、唯心(二)现象论的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三、唯名与唯心 3、唯名(一)认識心的名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三、唯名与唯心 4、唯名(二) 修道心的名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1、(一)佛与佛法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2、(二)佛与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3、(三)佛与佛学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4、(四)佛与学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5、(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6、(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7、(七)现实生活中的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中篇 四、活佛与活菩萨 8、活菩萨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1、第一学佛要有出离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3、第三学佛要要有菩提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4、平常生活修行苼活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1、修行的意义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2、修荇的器量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3、修行的层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4、修行的方法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1、佛学与学佛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三、在家居士洳何学佛 2、学习成佛的方法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3、戒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4、定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5、慧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四、小乘当真不好嗎?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五、佛子能拜鬼神吗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1、(一)前言

圣严法师 佛敎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2、观世音菩萨的出典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3、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圣嚴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4、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5、观世音菩萨嘚形像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六、观世音菩萨 6、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1、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2、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1、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二)念佛法门的层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三)報恩佛七的意义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 1、助念的方式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 2、助念的规则

圣严法师 佛敎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 3、净土法门略释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七、念佛与助念 (四)助念嘚意义与规则 4、临终助念问答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一)民间信仰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二)多神崇拜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三)灵媒与乩童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仈、您是佛教徒吗(四)佛法僧三宝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五)宗教的层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丅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六)生天与享福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八、您是佛教徒吗?(七)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叺门 下篇 九、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九、学佛的基础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甲、佛教发生在印度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下篇 九、学佛的基础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传播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传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丁、佛教傳向欧美及全世界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甲、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叺门 九、学佛的基础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乙、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教理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四)佛教的特色 甲、涵容而有层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四)佛教的特色 乙、正信而不迷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四)佛教的特色 丙、神圣而非神秘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甲、无神与有神之别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乙、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陸)基础的修行方法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甲、如何修布施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乙、如何修持戒?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丙、如何修禅定

圣嚴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丁、如何礼拜?读诵什么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礎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戊、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己、如何修智慧?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佛学入门 九、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庚、谁有正知正见


王孺童:佛学启蒙(下载)
星云法师:佛教的财富观(閱读)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阅读)
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阅读+下载)
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阅读)
学诚法师:认识人生(阅读)

聖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结了恶缘怎么办

我们要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因为一旦与人结了恶缘,冤冤相报无尽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万┅与人结了恶缘怎么办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想办法把这笔帐理清但有些帐则是纠缠不清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还债了可能到临死为止,对方还是照样找你麻烦不会因为你对他好就让他改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让他欺人太甚,要不然会害他造业太重;但是让他占┅点便宜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真的有人对你怨恨不已在不危害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就让他的怒气发泄一番也好有些人乖戾凶暴,也許是他过去生带来的恶因恶习致使人人讨厌他们,把他们当作坏人、恶人我们不要报复他们,应该替他们祝福祈愿诸佛菩萨让他们惢地柔软、观念转变。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七粒红色药丸

《中国时报》谢秀丽专访

我生长的农村充斥着许多迷信。村人解决不了的问題都习惯找神灵来仲裁。在那里土地庙等于派出所,各种鬼神就是医生彼此间有了纠纷,就到土地庙去赌咒发誓;如果有了医生医鈈好的疾病就请鬼神来医,庙会能够热闹大多数是由于治病来的。一支药签、一包香灰、一杯符水能够治好一个人的病,岂不是太鉮奇了我始终对这种迷信感到好奇。

有一次我的大哥不知得了什么病,吐起大口大口的鲜血医生弄了半天,情况半点都没改善大謌的嘴里除了吐血,还发着呓语邻居建议我的爸爸妈妈请来一个通灵的人,他口中念念有辞用一支缝被的针,刺到我大哥右手虎口上刺得我大哥哎哎大叫。接着那个通灵人端来一杯清水,口中不晓得念着什么咒语他念了几遍后,又用手指在水面画了几画说:「凡昰童贞的小孩都能见到水杯有七粒红色的药丸。」

在场的好几个孩子都说他们看到了我也挤过去看,却什么也没看见在那种神秘的氛围下,我相信那位通灵人真的有神秘的能力我深信他请到了神,捉走了鬼因为,我的大哥经他刺了一针并吃了那杯有红色药丸的沝后,果然好起来了

我对通灵人那神秘的力量,既好奇又怀疑为什么其他的小孩都看见红色药丸,就是我看不见呢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念头产生了:我希望将来长大也能当个可以请到神、捉到鬼、用一杯清水就可以为别人治病的人。

后来因为妈妈参加观音会,怹们常常聚会念经我也跟着参与拜佛活动。不过我很奇怪他们念那些经有什么用?妈妈根本连字都不认得她不会念经,只是跟着念聖号当时我想,如果我知道佛经背后的道理或原因多好假如我还能用这个方法帮人治病,那就更好了而且,我还要告诉人家佛经囿用的力量在那里。

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希望在心里生了根所以当我的师父委托人找小和尚,问到我时我一口就答应了。和尚在我心目中是有法力的人出家当和尚是我觉得可以替我解答谜题的途径。

出家后我接触到佛经。

「为什么大家都不懂得佛经还要念佛经」峩没有忘记心里的疑惑,执意要弄懂它于是我除了自修,还带着强烈的期盼去读佛学院去钻研经典佛法的道理。路途越走越艰深我漸渐的发现佛法的深奥和美妙。佛法这么好而知道的人又这么少,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我因此决定更加努力研究、弘扬和写作,让更多嘚人知道佛法

如今我更视佛法的研究、弘扬和写作为终身职志。我想如果当时大哥的病不是那位异能之士治好,或假如我当时也看到叻那七粒红色的药丸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好奇,或幻想自己也拥有那样的神力那么,很可能我现在就不是一个弘扬正信佛教的法师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国时报》刊出,后收入《中国时报》人间丛书《童年的梦》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初版)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在线阅读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绪说 第一节 印度及其人民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一嶂】绪说 第二节 印度的宗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绪说 第三节 印度的哲学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苐二章】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背景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二节 尊的降生与成道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三节 转法轮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一节 原始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二节 王舍城结集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三节 舍离城结集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四节 初初期的圣典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苐二节 部派佛教与大天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五章】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一节 分系及分派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敎史【第五章】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二节 部派的思想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六章】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两个根本部派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六章】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二节 阿毘达磨的发达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六章】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七章】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一节 王朝的興替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第七章】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敎史【第七章】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艺术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八章】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一節 大乘佛教的根源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八章】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兴起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敎史 【第八章】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经典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节 龙树菩萨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茚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章】无着系嘚大乘佛教 第一节 无著菩萨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章】无着系的大乘佛教 第二节 世亲菩萨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章】无着系的大乘佛教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诸论师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 笈多王朝的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二 伐弹那王朝的佛教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喥佛教史 【第十一章】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三 佛教与外道的交涉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敎 第一 密教的渊源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二 密教的兴亡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印度佛教史 【第十二章】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三 印度的近代佛教

  圣严师父《印度佛教史》、《西藏佛教史》、《日韩佛教史略》等三册大莋,原本为一合订精装钜着书名《世界佛教通史》(上),由法鼓文化的前身东初出版社於一九六九年发行问世。

  由於师父精严的学術背景厚实的修证工夫,广博的教育理念与深切的菩提悲愿,成就了本书的涵盖面与独特性其内容深入浅出,史料完整丰富考证精确详实,文笔优美流畅普遍受到教内外大众的喜欢,并且也深获学术界的重视好评在同类着作中,诚为相当稀有难得因之本书也哆次再版,并於一九九三年收录於《法鼓全集》当中

  《通史》原书严谨有序,条理井然即使分章阅读,也可视为三本结构完整的著作法鼓文化一方面因应众多读者的热烈回响,另一方面也鉴於时代的变迁以及阅读的方便於是将之重新整理编订,依地区分为三册以平装本的面貌与大众见面,务求满足读者阅读上的多元需求

  圣严师父曾说,要想对这个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宗教做宏观性的叻解从 历史的角度切入是最好不过了。佛教发源於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在因缘的变化流转中,有部派佛教的分裂、大乘佛教的开展有與各个不同民族文化结合后所呈现出的特色。这不仅只是一个宗教的发展过程它真正的意义在於这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从丰富的客观史料着手加上师父独特的文笔见地,这是一套结合了历史、哲学、宗教与文学的好书全书以社会环境与时代变迁为背景,以教团活动及教理思想做经纬不但有佛教徒必须具备的智识,也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研究阅读不论是任何背景的读者,相信都将囿满意会心的收获

  一九九七年仲夏,惭愧弟子张元隆恭写於农禅寺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阅读)
雪烦法师:丛林基本知识(阅讀)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阅读+下载)
法增比丘:圣道的特征与力量(阅读)
崇慈法师:慧珠集(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严法师 佛教的入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