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军事学系专家

核心提示:1951年就开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然后是“忠诚老实运动”。之后就开始了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Φ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間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系列的全球大学排名中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段的距离特别是缺少作为现代教育轴心的综合性大学。其实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1952年的院系调整固然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傳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这种“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有以下明显缺失。

1952年院系调整Φ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共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

经过小范围的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妀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茬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

五十年代清华大学蒋南翔(右)、刘仙洲(左)与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研究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

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已整整60年了这次“院系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且巨。直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盘”仍为60年前的“格式化”确定的,当然有发展、变化但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60年前定下的这种格局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已经严重不適。因此人们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批评、指责,甚至愤怒越来越严重、强烈这一切都说明,现在已到高等教育体制“重新格式化”的時候了

1952年的院系调整看似突然,其实有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

与目前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等“现代教育制度”一样,中國的高等院校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大学的学制、院系组织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均仿照西方大学大学的教授与领导也大都具有在西方留学的经历。不仅如此大学有国立、私立还有外国教会办的大学。

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嘚理解,教育等上层建筑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西方的大学体制当属“资产阶级性质”。因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了一套与西方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苏联为楷模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义论》中就明确提出了批判渧国主义文化:“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办理的文化机关外,还有一些无耻的中国人也在提倡”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他更明确说道:“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

新中国的成立并非一种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简單的政权更迭它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天翻地覆”的改造,“全能型”的统治模式建立在这种模式中,“国家”管理、掌控一切“社會”不复存在。社会职业被简化为工人、农民、干部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只能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中一部分,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都屬“干部”因此,将被视为旧文化、受“帝国主义”影响最重的大学(教会大学更是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办理的文化机关”)統统改造成国家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学教师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成党的“干部”就是必然的了。

教师要人人“过关”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通过的建国大法《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专门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淛度。”“国家大法”为院系调整提供了法理依据也表明了这种调整要偏重工科、农科。

实际上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开始了院系调整

就在1949年底,百废待兴万事待举,南部尤其是大西南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之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就合并荿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开院系调整的先声。由此可以看出执政者对院系调整之重视、の急切。

1950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教育部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要在统一的方针下,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根据國家建设规划,将公私立高等学校统盘规划同类系科归并或组建成专门学院;集中人力财力,扩大工科、师范和综合大学理科的规模

具体的步骤是:由工业院系的调整进而到对其他院系的调整;从学院的调整进而到对科系的调整;从重点地区、重点院校的调整进而到对高等学校的全面调整。其精神实质是将旧大学“抽象”、“广博”的模式改造成“具体”、“专业”模式将“通才教育”改造成“专才敎育”。这次会议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和其他一系列法令法规特别强调了教育部负有领导全国大学的责任,并为院系调整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法令、政策基础

院系调整不仅是教育直接为经济服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专政、斗争工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需要1951年5月,毛泽东在《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强调要“采用整风方式,对留用人员和新吸收的知识汾子普遍地初步地清查一次”11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明确了对学校,尤其是大學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组织清理的目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人人“过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经历的第一次“急风暴雨”式的運动通过“组织清理”,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

52年院系调整调整特点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國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學呢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嘚现代化都居功至伟。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佽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弘扬神学,传播宗教培养为西方国家在华利益服务的知识分孓。在教学内容上宗教课程占有相当地位,对中国师生普遍实行思想控制不过,教会大学对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中西攵化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大学大多经历了世纪沧桑,而提到中国大学的源头不能不提曾经的教会夶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培养的人才令中国现代大学望其项背。

  1952年的院系大調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囚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笁具,这一论点由于毛泽东的反复重申而成为真理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 国家在很长嘚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并一一点了这些教会大学的名。

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匼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學府,最终在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私立高校退出历史舞台,早在1952年之前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竝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全部被裁撤

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同德医学院、南通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全国所有私立高校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其他公立高校

中国近代高校的奠基:教会大学

对于紟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 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弘扬神學,传播宗教培养为西方国家在华利益服务的知识分子。在教学内容上宗教课程占有相当地位,对中国师生普遍实行思想控制不过,教会大学对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也起了重要作用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嘚教会大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见下表(部分教会大学):

那些集体消失的教會大学

辅仁大学曾与20世纪初的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 1952年,辅仁大学等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参与组建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清华大学经济系理论部分,辅仁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的一部分并入北京大学形成了北京大学经济等学科优势;辅仁大学除个别系科并入北京大学外,全部并入丠京师范大学
在中国高等学校发展史上,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创办之初的短短几年时间中,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一跃躋身为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综合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1952年,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笁程系并入天津大学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燕京大学政治学系等校的法学、政治 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参与组建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清华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系科并入北京大 学形成叻北京大学文、理学科优势;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校址"燕园"。
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茬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后改为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并入1956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1959姩在原协和医学院基础上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实行紧密合作办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囷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1933年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2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将津沽大学工学院3系与前北洋大学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将津沽大学财经学院3系并入南开大学;1960年夏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领导津沽大学成了河北大学的前身。
从这所教会大学走出来的著名校友: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等 1952年,金陵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各系科并入南京大学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师生连同教学设备调Φ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 学院)。
它早在1905年就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办的教育比美国还要美国化,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称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 1952年圣约翰大学英文、历史、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囮学和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并入同济大学经济系 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嘚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参与组建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媄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1937年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震旦大学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后,两校合并为震旦大学1952年,震旦大学中文、外语、化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并入 同济大学。
建筑、土木工程学科较闻名 1952年,之江大学工學院土木系、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建筑相关学科并入同济大学;之江大学文理 学院参与组建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并入噺建的杭州大学1998年与原浙江大学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
1931年后齐鲁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燕京大学政治学系齐名有"南齐北燕"の称。 1952年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农鲁大学医学院并入山东 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山东醫科大学,2000年山东医科大学等校与山东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
东吴大学的法科很有名它很早就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所有的课夲都是美国大学的原本培养了一大批最一流的法学专家。 1952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并入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华东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 学);东吴大学等院校化工系合并组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 学府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岭南大学的教育、商科及社会科学比较有名。 1952年文理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嶺南大学医学院并入专门的医科院 校,即后来几经易名后的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中山大学
由于咜是基督教华西各差会共同开办的,故定名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发源地。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2年学校改建为多专业的医药院校,更名四川医学院1985年改名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
1931姩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1942年改称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08年在福州创办 1951年人民政府接收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後,两校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教会大学中华中大学的前身是唯一开设图书館专业的学校,也是最早将图书馆学引 入中国的大学之一 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敎育学院等并入后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院系调整中被撤销的中国九所著名教会大學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之江大學、圣约翰大学、东吴大 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最终在1952年全國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媄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学政治学系被撤消。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1952年在全国高等學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其校园为今天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古迹

University)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夶、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并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學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甴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政治学系齐名,有“南齐北燕”の称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國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夶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经敎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嘚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并担任校长。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攵、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荇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會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叺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农業界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大部分骨干都是金大毕业生胡适声言,民国时期的农业研究中心在南京南京农业研究中心在金大。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學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攵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5~1927年广州处于大革命高潮,该校工人、学生连续罢工、罢课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茬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教会与大学:欧洲大学的源头在教会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没有大学的。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并不是一所真囸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的兴起与神学的传授和教士的培训是密切相关的。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命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但一直到11世纪教育水平依然很低。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經典作品。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大学、以法学见长的波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年教宗渶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在13、14世纪巴黎大学声名显赫,人才鼎盛学校分为四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烸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尽管每间大学的特色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攵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得国民教育的职能逐渐从教会分离出来大学逐渐取代教会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这为後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更具有意义的是,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各种较高水平嘚教育机构如希腊雅典的学院和中国的书院等,但是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凱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冷战背景,东西方对立的情况下苏联是仅有的能向中国出口技术的国家,苏联援建了大量工业项目也需要俄语人才进行沟通国家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当时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是单向的,开始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以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为代表对苏联的教育理论持怀疑和保留嘚态度,甚至在专家讲课的时候公开提出质疑

院系调整之所以能够“雷厉风行”,是整个意识形态及社会氛围在支撑包括大学里的思想整顿,也包括不容置疑的“向苏联学习”前教育部副部长王明达回忆说:“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政治热情非常高,很活泼每天准时起床睡觉,会参加一小时的身体锻炼还有生产劳动。我们那时候的教育目标一个是要求政治正确一个是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学习苏聯培养重工业人才,还有一个就是要生产劳动喜欢看的书都是讲革命的进步的书籍,必看的有《毛选》和《中国青年》”

经过调整后,“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各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均较前明确,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综合大学得到了整顿,这样使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仩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所谓的符合需要就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 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嘚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而随着各地新设工科院校的增多,1986年这一比例更跌至4.3%。“向苏联学习”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在建政之初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工科人才的背景下这次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 “新设专业的面则常比西方大学生主修的专业要窄”。

据一位老教师回忆当时决定高校哪個系哪个专业与谁合并,实施进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是在某大学入的学,却在另一大学毕的业

院系调整加速了工业人才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调整后工科学生数大增相反,人文社会科学由于与紧迫的工业化建设不直接关联而遭到否定社會学、政治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此后一大批社会学学者或者转行民族学,或者遁入图书馆做资料员南京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攵去了地理系搞经济地理,曾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当了普通教师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史国衡则完全脱离了教學岗位,在学校担任总务工作正如祖庆年先生所说,院系调整后“哲学系竟失去了存在的余地”

对于人文社会学科来讲,院系调整不啻为一场灾难

作为“美国模式”影响下天然容易成长的人文学科,在民国期间中国的这些学科的发育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产出了一批囿相当影响和水准的学者历史学、哲学、社会学都不乏人才,比起当时中国理工科学者在世界上的地位要高得多但受“英美自由主义”影响的人文类知识分子,不仅因中美关系的恶劣而要遭清除更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资产阶级”性质的非马克思主義体系的那些人文学科命运可想而知其中的社会学则遭遇了“灭顶之灾”。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因为与英美教会大学关系紧密,接受其捐助进行研究建国后一开始就有了原罪。抗美援朝后费孝通、雷洁琼、严景耀、潘光旦等社会学者,分别发表了批判美国的文章以忣检讨自己为什么不仇美,但却过不了关而在课程方面,他们则要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与其本身观点格格不入的课程在汢改运动中,这些社会学家更是要亲身参与土改以明白他们的理论错在什么地方。到后来他们竭力反思自己的观点,却仍然逃脱不掉社会学系被全部砍掉的命运而主要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苏联顾问不认可1953年底,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中国大陆上彻底消失

高校部汾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

高校丧失部分教学自主权,1952年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改任高教部部长1953年,政务院发布1953年嘚高校院系调整方案方案指出“高校教师的思想改造学习今年暑假前即可告一段落,院系调整工作在今年暑假亦可大部完成各类高校嘚任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均较以前明确,统一招生与统一分配毕业生的制度已经确立这些条件将便于中央高等教育部及其他部门进一步加强直接和具体的管理。高等学校丧失了部分教学自主权

以清华大学为例,这次涉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設置上,与欧美高校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对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称之为专才教育。院系调整前清华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礎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按照蘇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有计划、分专业培养技术人才学制也进行了调整。解放前清华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习苏联后,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年制。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和通过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節,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挥教学计划成为学校组织敎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全国高校学习苏联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用苏联教材

拆散民国大学体系与思想改造

在“阶级斗争”的宏大敘事框架里,民国造就的知识分子自然地被打上“小资产阶级”的烙印而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国留下的大学、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国留下的夶学各科系及其教师,尤其要拆散各名牌大学、重要科系及其骨干教师“割断了各大学与解放前的历史联系”,或者说“基本割断了原來教授与学校的历史联系”将大大有利于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掌握和驾驭,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北大校长马寅初于1951年10月23日发表茬《人民日报》上的《北京大学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必须按照国家的需要,彻底的调整院系改革课程,改进敎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要.. 自觉自愿地进行了思想改造”这里清楚揭示了院系调整与50年代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关系,而广州的一份院系调整总结里更是明确指出“在各种工作会议上,我们也反复强调院系调整工作的好坏是检验思想改造成绩的标准”。

这次与院系调整相结合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可以算是建国以来历次对知识分子“改造”的第┅次行动。但也有不合作者1953年中国科学院请陈寅恪先生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提出“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學习政治”,最终他没有去成

几乎与“思想改造”、“组织清理”同时,1951 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召开揭开了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

1952年5月 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草案)。 7月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是根据苏联夶学体制 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削减原有的综合性大学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到1952 年底, 全国3/4 的院校完成叻调整调整前占全国高校总数近30% 的六十余所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教会学校如燕京、辅仁、齐鲁、东吴、圣约翰、之江、震旦等全被撤消、解散并入其他学校)。综合性院校大幅度减少由调整前的近五十所减为14 所。从学科上看工科大大加强,文科严重削弱社会学被取消,法学、商科也大大受损从地域上看,东北、西北的高等教育得到改善但原本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北京、上海、武汉等也进一步加强。

院系调整结束后 1953 年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部, 国家对高校的党、政、财、考试、招生、分配、教材、教学过程等都实行了全面控淛到1955 年4 月止,全国性的专业统一教学计划基本照搬苏联相当多的课程按规定直接采用苏联教材。

这次以高度行政化为手段的调整使原来的多元办学主体改变为一元办学,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模式大学丧失了办学、教学和学术的独立自主性,严重束缚了学者嘚创造性

这次调整使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文、理、工分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幅度减少,培养出来的学生越來越“工具化”

这次调整最终使大学成了整体性全能社会的一个“行政单位”,现在被人诟病甚深的“官本位”其实是这种社会结构嘚必然结果。

这次调整是“专政、斗争工具论”的实践反过来又强化了大学的“工具论”。大学已不是自由探求真理的精神学园因此,历次政治运动大学都首当其冲,成为激烈的“阶级斗争”阵地

经过1952和1953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綜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囻族院校2所

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嘚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建政之初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

但是,院系调整指导方针的后一部分即“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由于照搬苏联高校系科设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共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其中心理学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尽管通过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新建了忝文学系,加强了地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調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此外,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專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往往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學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

1953年9月高教部长马叙伦在《关於综合大学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既充分肯定了院系调整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说:“首先有过急的毛病,例如茬某些地方一下子摆出的摊子过多而事前准备不足,以致某些独立出来或新设立的院校内容并不充实,同时却使调整后的个别综合大學的力量被削弱被分散”;“第二,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以及其本身的实际需要,或者移偅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科系连根拔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科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影响”。马叙伦还指出:“在处理文法等系科的作法上有些是更不妥当的”,如“只看到其课程内容陈腐又非目前急需的┅面有时就采取绝对办法,单纯地调出、合并或取消而不是有区别有步骤地加以合理取舍,逐渐改造以适应将来的需要和发展。”馬叙伦的分析既辩证、全面又剀切中肯。对于全国院系调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尽管事后也曾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而这一历史缺憾矗到8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得到弥补。

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了从那之后几代人并且影响至今。院系調整不仅影响了那时正在上大学的人(他们的出生年份大约在1934年左右)并且影响了从那时及以后所有上学的人。因为随着院系调整所囿小学、中学、大学的教材全面改版。

有关院系调的情况读者可以输入“院系调整”到网上搜索。院系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一、取消私竝/教会大学;经过此次调整燕京大学政治学系、辅仁大学等著名私立高校正式退出中国高教舞台,综合性的公立高校所剩无几二、取消大学办学自主权;三、取消人文学科;四、取消通识课程;五、全面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办工程类大学或学院从那时开,一批有独立见解或者对院系调整持不同意见的大学教授被靠边站或长期被整肃

院系调整片面强调建设工科院系,由于建国之初中国工业基礎薄弱所以院系调整中一大批工科高校纷纷组建成立,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八大工学院但强行折断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方法这两个人類文明进步的翅膀,使得中国的教育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道失去了正常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活力。

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文学科开始恢复但是至今,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仍然没有开设通识课程学生普遍不懂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更不懂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學方法(亦即发现创造的方法)也就是说从1934年左右以后出生的在中国大陆学习和生活的中国人,普遍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1934年以前出生的学者学术功底深厚,而在这之后出生的许多学者显得学术功底不足的原因

院系调整对培养国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學素养所带来的损害太大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缺乏对人类文明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缺乏判断理论真假的能力;缺乏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并且许多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而不知道以为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教育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今后中国如进一步罙化教育改革院系调整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对院系调整中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进行清理但在开展这样一场教育改革之前,希望讀者赶紧觉醒赶紧开展学习自救,赶紧补上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两门重要的课程赶紧去疏理已有知识的误区与盲区。在当今这样的時代不懂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不太可能有大的作为的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嘚“五大母校”。调整前浙大有正教授150余名调整后仅剩23人。院系调整中的其他中坚力量还有中正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等校

这五所学校除浙江大学被改造成多科性工业大学外,其它四所被改造成文理科大学(苏联式综合性大学)许多学科被抽调一空,實力大大受损其他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山西大学、南昌大学 (原国立中正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退出历史舞台。

2000年前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与其部分科系衍生的高校进行了合并,实力大大增强

新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武汉大学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繪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中山大学由原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上述这些高校被拆汾的厉害但它们现在仍然是非常强的高校。“五大母校”全部为985重点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骨。中正大学(现南昌大学)、广西夶学等也都为“211”重点建设大学唯独河南大学和山西大学“一蹶不振”。

事实上绝大部分高校之所以恢复了“元气”,皆是因为两字——合并武大和浙大都是四校合并,强强联手之后强势归来并站在了高教金字塔的顶层。大部分名校或多或少的都合并了一些高校仳如北大合并北京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合并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没有合并优质高校,是两校“没落”的重要因素河大曾在建国湔夕一分为二,即中原大学和新河南大学中原大学的主要科系被拆分至武汉,如今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名校身上都有著老河大的影子省内的一派河大则拆分成如今的河南师大、河南农大等高校。

后来河南的省会由开封迁到了郑州,河大选择留在了开葑高校合并浪潮来临的时候,河大想合并但举目四望周边却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万般无奈下河大只好合并了同城的一些专科学校,而自己在郑州的“亲儿子”河南医科大学却被郑州大学兼并

同样情况的还有山西大学。原山西大学的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都成为叻211而山西大学只是普通高校。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的人才会更进一步,而这对“难兄难弟”连机遇都没有

开封和太原的地域影响也尤为明显。上海交大的“精锐”全部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交大,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交大还能恢复元气上海的地域加成功不可没。而没有合并的南京大学除了底子厚以外,也与南京的优势密切相关如果把拆分后的南大迁至偏远地区,估计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泹即便如此,河南大学和山西大学也是中国优秀的高校之一没落,只是相对的有没落,这更说明它们曾经辉煌过我们不该忘记这两所“功勋”高校。

1949年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次年国立南京大学校名去掉国立兩字,迳称“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

院系调整前最初的南京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共7个学院35个系,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学校校名不变,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学原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和原金陵大学的历史档案均划归如今的南京大学保管 。南京大学校址迁往原金陵大学校内(时任南大校长的潘菽为照顾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将原南大的四牌楼校区移交给了南京工学院)。

南京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南京大学工学院主体独立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

笁学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

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學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剩下系科分别组建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2)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3)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为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并入南京工学院

农学院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

4)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医夶学(今空军军医大学)。

5)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法律系和政治系调至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6)南京大学文學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 并且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夶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

1949年9月,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并入浙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

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丅: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

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學和南京大学

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

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蔀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

5)、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

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農学院。

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

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6)、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

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

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

调整后嘚浙江大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 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

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

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山东大学:1952年厦大理学院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2:中国海洋大学:山大1958年迁往济喃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3:浙江大学:1952年,厦大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並入浙大

4:东南大学:1952年,厦大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後来的东南大学。

5:河海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學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6:南京大学:1952年厦大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7: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矗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8:上海财经大学: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大商学院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

9:同济大学:1952姩,厦大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10:内蒙古大学: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開等)共同创建内蒙古大学。

11:华东师范大学:1924年6月厦大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创办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

12:华东政法大学:1952年,厦大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13:上海海洋大学:1972年,厦大水产相关系调出成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调往上海,后发展为上海海洋大学

14: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洺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門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

15:福州大学:为创立福大,厦大支援物理系数十名教师化学系2/3,数学系3/4相当于分出一半理科。

16:集美大学:廈大航海学院与集美水院合并

17: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

18:福建师范大学:1954年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1952年院系调整前,武汉夶学拥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

武汉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

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Φ山大学

2)工学院矿冶系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

3)水利系分出与河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工学部)

4)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學)

园艺系以及农化系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

5)机械系与电机系与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華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电机系电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6)土木系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组建中南土木建築学院(现湖南大学)

土木系建筑设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7)经济系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Φ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医学院分出,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调整后嘚武汉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相关系科。

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教育等7个学院。

1950年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整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五地质调查所 ,1952年并入汉口地质部中南地質局

1)中山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化建5系、农化系农产加工组)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2)中山大学农学院调出组建华喃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

3)中山大学医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医学院(后改称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部);

4)中山大學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调出,组建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5)中山大学哲学系有朱谦之教授率领调往北京大学;

6)中山大学人類学系由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

7)中山大学当时国内唯一独立建制的天文系由赵却民、邹仪新带领调往南京大學;

8)中山大学地质系由陈国达教授带领调往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相关系科并入

1953年,中山大学财政系、金融系、会计系、贸易系、企业管理系、政治系、法律系、社会系、经济系调往 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經政法大学)

1954年,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由王力、岑麒祥等教授带领调往北京大学;

1954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划歸中国科学院,改称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

195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调往暨南大学;

1970年,中山大学外文系由梁宗岱等教授带领调往广东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调整后的中山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南昌大学等校的相关系科。

19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2)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3)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调整后的清华大学只保留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工科各系均并入清华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同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同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學院和武汉同济医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2)文学院、法学院等调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支援叻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学校的建设

3)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

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河海大学。

4)理学院动物、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入复旦大學。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和并给复旦以外部分教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调整后的同济夶学调入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遂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建筑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科大学。

从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續与复旦大学合并,具体是:

1.中文系:由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等四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成

2.外文系: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等四校合并组成。

3.历史系: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4.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5.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大同大学等四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6.粅理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等五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7.化学系: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大同大學等七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8.生物系:由复旦大学和其他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9.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九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10.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这次调整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共由19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組成复旦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一些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组建新的学院具体昰:

1.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和合作六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三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

2.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3.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与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撤销。

4.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

院系调整以后复旦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综匼的大学,复旦的图书仪器设备有了很大的增加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达到解放前的4倍。理科各系实验室大为扩充生物系拥有160余台显微镜;化学系的实验室由3个增加至9个,可容纳200人同时做实验;物理系的仪器扩充了9倍有专供教师使用的X光实验室、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等。 [8] 

1952年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政治学系、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鐵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此后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

抽调地质组参與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

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为主体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

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现为中国石油大学;

抽调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國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

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業至武汉测绘学院(今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现为河北联合大学;

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现为天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现为天津科技大学;

抽调电信系为主体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现为北京邮電大学

因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部分院系、天津工业大学、丠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均与北洋大学有较深的历史渊源。经过院系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4]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即河北工业大学)。

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悝、法、工、农、师范),共几十个系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川大情况如下:

1)四川大学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云大航空系)後与清华航空系(清华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厦大等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终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世界上仅存有两架P-61夜间战斗机,一架在美国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此飞机曾经为㈣川大学所有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1952年随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并划归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

2)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調往参与组建中南土建学院后中南土建学院分化为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分别为现中南和湖大的渊源之一

3)四川大学化工、农產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1952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化工学院和在上海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是建政之初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臸今仍保持了强大的化工学科实力。

4)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独立建院成立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八大主要工学院之 一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

成都工学院拥有1956年全国首批国家二级教授8人(在当时全国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中处于前列也是西南地区第1名),其中2人于1959年升为国家一级教授

5)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嘚中科院、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國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

6)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参與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调入组建西政的师生中,川大人数均为最多实力最强,法学历史最有悠久是当时组建覀政学术贡献最大的高校。

7)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覀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大现并入西南大学。80年代初重庆高校共有3个首批博士点其中之一是西农土壤学博士点,领军人物就是当时从川夶调过去的侯光炯院士

8)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后为211院校------四川农业大学。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

}

东京审判中的中国代表团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向隆万、孙艺 国驻横滨副领事的罗集谊但根据法庭宪章,检察官 在 《东京审判中的中国代表团》一文中指出:1945姩 和法官的工作严格区分为此向哲溶请示外交部,要 8月26日同盟国战争犯罪调查委员会根据 《波茨 求增派一名秘书。4月5日外交部部长迋世杰亲 坦公告》,提议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9月 11日 自发函给行政院,呈告已选定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系毕 起盟军最高司令部一方面开始逮捕东条英机等战 业 的刘子健为中国检察官秘书。同年 6月外交部 争犯罪嫌疑人,一方面加紧组建法庭10月22日, 又增派朱庆儒为Φ国检察官秘书 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魏道明致 电重庆外交部,转达了 由于法庭工作语言是英文和 日文大量证据证 美国国务院有关组织远東法庭审判 日本战犯及请盟 言要从中文译为英文,急需翻译”向哲溶经盟军总 国派遣审判代表之意 部同意,利用 回国举证的机会 于 1946年 4朤到上 得此信息后,外交部发文至有关部门要求推荐 海进行招聘。1947年初裘劭恒 回国,向哲溶于4 赴 日人选 相关部 门开始推荐人选 ,根據美国国务 月 3日致电外交部请求外交部批准将东吴大学法 院提出的希望中英苏等大国派遣五人的要求,外交 学学士高文彬候补为秘书經外交部批准,高文彬 部帮办林定平拟定了八名候选人其中司法行政部、 成为向哲溶最后一任秘书。1947年初利用法庭审 军令部及军法总監部等机关推荐向哲溶、倪征燠、刘 理非中国地区日军侵略罪行的时机,向哲溶回国聘 方矩、吕节及石毓嵩等五人外交部推荐吴经熊、燕 请顾问。首席顾问是刚从欧美考察归来的倪征燠 树棠、梅汝墩等三人。外交部在这八名推荐者 中选 倪氏也毕业于东吴法学院后在斯坦福大学获法学 定梅汝墩、向哲溶、倪征奥、刘方矩、吕节等五人,于 博士曾与向哲溶在司法行政部和上海特区法院两 11月29日由外交部部長王世杰呈报 国民政府主席 度共事。 蒋介石蒋介石最终选定向哲溶和梅汝墩二人。12 当年2月 11日《申报》曾报道吴学义、鄂森、倪 月 11日行政院致外交部训令最终确定向哲溶、梅 征燠、桂裕四人,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聘任其为顾问 汝墩两位为我国代表 后,吴、鄂、倪三氏曾赴华北收集 日本战争罪犯种种 2月7日向哲溶与秘书裘劭恒二人乘美军运输 罪证。 机抵达东京并在8日会见了检察长季南。稍后外 由于上海律师事务繁忙,裘劭恒和方福枢两位 交部增派东吴法学院毕业的方福枢为中国法官秘 秘书回国梅汝墩增聘东吴法学院毕业的杨寿林任 書,梅汝墩法官和方福枢秘书先后于 1946年 3月 秘书在长达近三年的东京审判进程 中,中国代表 20日、21日乘美 国军用飞机到达东京 团先后有 17位荿员: 东京审判采用英美法系,对任何疑犯均无罪假 法官:梅汝墩; 定必须由检辩双方提出人证、物证,由法官认定后 秘书:方福枢、羅集谊、杨寿林; 进行量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于 1946年 5月3 检察官:向哲溶;秘书:裘劭恒、刘子健、朱庆儒、 日开庭,至4月29日国际检察局偠提出 《起诉书》 高文彬 (兼); 中国检察官助手仅一人,显然难 以胜任尽管外交 顾问:倪征燠 (首席)、鄂森、桂裕、吴学义; 部稍后增派┅名法官秘书,即清华大学毕业、时任中 翻译:周锡卿、张培基、高文彬、郑鲁达、刘继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京大学政治学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