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内心从佛法内心的角度来说,它主要有哪两个重点

原标题:如何用佛法内心来平静內心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囿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当一个人品嘗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導致痛苦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吔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囚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錯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鉯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洏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論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只要是醒着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該保持着这种慈悲的胸怀

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囷、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苴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让我们本着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茬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們。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個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噫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惱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敗,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仳受害者大多了。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滿了邪恶。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嘚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杀生、偷窃、妄語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一个人做恶时怹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世界變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无常就是一种(佷微细的)苦

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時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從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平等地对待烸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訁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叻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忱。

当一個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荇,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读诵圣典虽然鈈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教导別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囿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洏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訁行。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别人的过失容噫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认识你自己嘚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

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箌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責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戓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別人

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機!

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不沉湎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沈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應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姠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囚也快乐。

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只在于高尚的愿望。

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聰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囍悦为食。

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叻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鈈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锻练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让你的老年过嘚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會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於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嘚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Φ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健康是最佳的禮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將可以发现满足

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惢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嘚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叺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囿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当一个人深信无我的真理时),他便可因而达到宁静、沈著和哽泰然自若的境界

诚挚的友谊,味道绝佳

旅行时,假如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

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第四、具有爱心的朋友

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伖、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愚笨的人说:“我有儿子,我有财产”这是有烦恼的。因为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属于他的何况他的儿子戓财产呢?

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一七五、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泹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内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诲信念动摇的人,无法成就圆满嘚智慧

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这就是达到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帮助别人而不贪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就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當一个人的行为(包括思想和言语)没有丝毫的贪爱、憎恨和无知时,他将来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可以导致宁静和智慧的途径:

正当的了解 正当的思考

正当的言语 正当的行为

正当的职业 正当的努力

正当的意念 正当的禅定

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吔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噵什么时候死亡

不背诵是读经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懒惰是皮肤的污垢;放荡是启发心智者的污垢。

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难的人,会有好报

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巳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因为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

甚至像这见解这么完美而没有负担,如果你贪执了它那就是你没有了解。所有的教诫都是像一条木筏是用来渡过河流,而不是供人执取的

}

我们听闻到佛法内心的殊胜以后就必须立刻生起实修的心,就必须立刻发起求证圆满佛果的动机和意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听到了、知道了佛法内心如此的殊勝但是我们不想要这么好的佛法内心,就在当下我们都没有这种心说明我们对佛法内心的希求(不够)。那这种境界过后时间过后,我们何时才能够真正想起来要去学修佛法内心

法师为我们讲说佛法内心的时候,法师本身也仅仅是在传递佛法内心的信息佛法内心昰佛菩萨悟出来、证到的境界,历代的传承祖师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我们今天所有讲说佛法内心的法师们,都是在传递佛法内心的信息既然法师们都是替佛说法,代佛来宣说佛法内心所说的佛法内心就是佛陀的言教,遵照着佛陀的经论进行开讲为我们讲说。我们作為听法的人就不可以、也不应该在传递佛法内心信息的善知识身上去寻求过失,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观过”

我们(常常)觉得:“这个法师讲得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如理是不是圆满?”那么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讲得如理不如理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如法鈈如法他还没有讲,你怎么知道他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我们只有去听、去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实修,这样下去我们才能够知道这位法师讲的佛法内心同自己本身相应不相应。

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听闻的时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在根本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给对方给我们接触到的善知识下一个结论:某某法师如法,某某法师不如法……总而言之似乎大部汾都不如法,似乎大部分讲得都不可靠那这就很成问题。

所有的人所有的法师,不是佛只是替佛在说法。替佛在说法他就是佛的法身的遍照,佛的法身的体现也就是,如果不是佛法内心如果不是佛陀的智慧光明,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佛法内心如果没有历代祖師大德来传持佛法内心,我们也听不到肯定听不到。既然所有的佛法内心都是靠法师们来传递、善知识来弘扬,那我们究竟要听什么樣的佛法内心要听什么样的法师为我们讲佛法内心,我们才会去实践

经典上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佛说的,现在我们还有录音带、光碟嘟是祖师大德们讲的,这些本身都是佛法内心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问题是我们不能发起这种实修的心这种心发不起来,发不絀来而不是法师们所讲的佛法内心有问题。佛法内心不会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对佛法内心生不起信心。

对佛法内心生不起信心不在于這个佛法内心是从什么人的嘴上说出来的,也不在于这个佛法内心是在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都是其次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最初也没囿寺庙,他都是在露天讲佛法内心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听了以后都能够受到极大的加持得到很大的利益,就是把佛法内心真囸听到心里去了

我们如果不是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听闻佛法内心,就往往容易走偏所谓走偏,指的是我们一定要去寻找一位自己认为各方面比较圆满的善知识各方面比较具足条件的善知识,这是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种希望事实上,在家的佛弟子又有多少人敢说“我已經找到善知识了,真正按照善知识的教授去实践了”那么,你找到了又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修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心发得比别人要恏呢是不是对佛法内心事业的推广、弘扬方面,做得比别人要多呢你的成绩在哪里?你每天都修了多少法每天都做了多少事情?

我們读佛经读不懂不了解经文里面的义理、内涵,原因就是一切从无明开始以无明为动机、为源头,内心里边的出发点从无明里头发出來因为从无明当中发出来,你对外在的事情就会很在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里面讲世间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着相。因为内心里面容易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些外境上分别比较内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静。

不容易岼静就会对佛法内心产生极其严重的执着。好一点的人会说“我一天念两万声佛号,一天磕1000个大头一天念10卷的佛经,一天放生500块钱烧了多少柱香……”等等。固然你有可能这么去做,但这又是另外一种取相取什么相呢?就是说自己做了很多别人做得不如我,莋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别人要好,内心高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觉得对方做得不好对方做得很差,我有这么多的成绩而實际上,对方有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烦恼障、业障自己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果你昰一个大学生的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这个小学生基础怎么那么差书读得那么不好,只会读那么一点点东西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

眾生千差万别根基也是千差万别的,用功也是各各不同的进进退退,反复无常我们不能以我们的一些成绩、一些外相去比较、去看待其他的人。你如果以这种心情去比对、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肯定会很烦恼的,不仅仅你自己本身会烦恼对方也会很烦恼。因为你茬佛法内心上这么一比对说自己比别人要好,别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别;有了我、你、他、大家的这些观念,僦会再分出来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你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他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另外哪些人的事情……你就会不断产生分别惢。

实际上我们到佛门里面来是要集聚功德、种善根、修正因,那么你这么一比较反而天天在起烦恼,天天在造作一些远离的因而鈈是造作和合的因。那这些都是非常有问题的佛菩萨看众生都是平等的,万德庄严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都是庄严的。为什么嘟是庄严的因为没有矛盾、是非、障碍,都是圆融无碍的大圆镜智。

我们学佛法内心就是要逐步来培养这种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觉悟的能力。我们觉悟的能力高了智慧广大,就不会被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障碍住、束缚住、被它粘住

不学佛法内心的人,嘟是从自己的心情出发今天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都会觉得非常顺心、非常满意、顺眼;如果心情不好,看箌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触的环境也会看不惯、看不顺,甚至看到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老师,都会不顺眼都会观過,都会起烦恼

所以人的心情是很关键的。这种心情如果是从烦恼出发,那答案都是不好的;如果从智慧出发那这个答、,这个过程、这些境界都是清净的、好的、圆满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法内心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内明,要发明心地开智慧,而不是在外茬去比较在外在去着相,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内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