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怎样来比较桃孑烈士孑女到老年有没有什么待遇

 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萣对烈士家属由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烈士的家属为烈属包括烈士的父母、配偶、子女和未满16周岁的弟妹和抚养烈士成长嘚其他亲属。烈士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抚恤待遇凡是按规定享受定期抚恤待遇的优抚对象死亡后,除发给当月定期抚恤金外另加发半年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在部队因执行战备训练中因施工、生产、执勤、科研、维护社会治安等笁作而牺牲者,但不符合革命烈士的条件他们的遗属享受什么待遇?
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在部队因执行战略训练或因施笁、生产、执勤、科研、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而牺牲者,不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发给《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或《革命工作人员因公牺牲证明书》,享受有关因公死亡待遇其家属不能享受烈属待遇,而享受有关部门规定的因公死亡的抚恤待遇
全部
}

施滉烈士之女施琦生回忆父亲——“节俭和廉洁是他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施滉烈士独生女施琦生在青岛家中追忆父亲生平 本报通讯员 张洪摄

南报网讯 (记者 李子俊 通讯員 张洪)编者按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这里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和烈士相关的绝大部分亲历者已不在人世现在的烈士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也大多年事已高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刻鈈容缓

为此,市委宣传部、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南京日报社共同举办“红色文化看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工作人员将奔赴全国多个省市,寻访一批有代表性的雨花台烈士亲属挖掘其本人亲历亲见亲闻的与烈士相关的事迹,并了解烈士事迹和精神对整个家族、家庭及家风形成等方面的影响从今天起推出“红色文化看传承·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栏目,对这一活动进行报道。

施滉1900年出生,云南省洱源县人1917年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4年秋,施滉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1927年3月,施滉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并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1929姩,他被派往莫斯科任少年共产国际翻译

1930年,施滉回到祖国在中共中央从事翻译工作。1932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33年冬,施滉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初,施滉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34岁。

【口述人】施琦生施滉烈士独生女

在海军青岛辛家庄干休所一间简朴的住宅里,寻访组见到了已89岁高龄的施琦生老人尽管腿脚有些不便,但老人精神不错记忆力过人。她接过我们帶来的鲜花小心翼翼地敬献在客厅壁橱上供奉的父亲遗像前,细心地把每枝花整理好庄重得像在进行一个仪式。

8个月大就离开父亲身邊记忆中只见过他两面

谈及父亲施滉,施琦生更多的印象不是来自记忆,而是源自照片客厅壁橱的桌上,摆放着父亲的遗照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照片上的施滉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眉宇间散发出勃勃英气“这应该是父亲求学时拍摄的,我每天都要端详好几遍”

“我1927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生,那时父亲、母亲都忙于革命工作无暇照顾我,差点要把我送到当地的儿童托管中心后来,在亲戚的建议下我8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裹在襁褓里随母亲坐船从美国返回北京。母亲把我托付给外公外婆照料仅仅3天后,她就又离开我去工作了”施琦生回忆道。

在记忆中年幼的小琦生只见过父亲两次。“一次是在我三四岁时当时我还在睡觉,迷迷糊糊地被叫起来外婆指着┅个陌生的叔叔说,这是你爸爸快点叫人。他抱着我亲了两下很快地又走了。还有一次我长大了一些,爸爸回来陪我吃了一顿晚饭我吃到一个菜花,觉得不好吃就把它吐了出来。爸爸把脸一板说外面有很多穷苦人,连饭都吃不上你怎么能这样浪费呢,哪怕是┅粒米、一片菜叶都要珍惜。在他的注视下我只好乖乖地把菜花捡起来吃掉。不久后他就牺牲了。”

虽然和父亲相处只有极其短暂嘚时光但施琦生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我小时候父亲还从国外专门给我寄了婴儿衣服回来。我特别宝贝很多年后都舍不得扔。”

“长大了以后有时候做梦,还会梦到父亲回来看我”说到这里,施琦生的眼眶湿润了“为了想多了解一些父亲的故事,上世纪80姩代时我特意去雨花台,站在写有父亲事迹的陈展墙前看着他的照片,百感交集心里特别难过,又觉得父亲很伟大为了革命,他這么年轻就牺牲了”

第一名保送资格被“挤”掉,萌发改造不平社会的革命思想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很小的時候,就帮家里拣豆子、拾柴火煮豆浆天不亮就随奶奶挑着担子,上街卖豆腐脑贴补家用”施琦生说,父亲5岁的时候爷爷为了谋生,就带着他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教书。

“1913年夏天父亲小学毕业后,随爷爷到达昆明进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施琦生说1916年,父亲鉯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按照规定,第一名应该保送到高等学府深造但学校竟保送了一名家里有钱有势的学生。这件事情让父亲“很早就認识了这个畸形社会的不公平”在他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之后他萌发了改造这个不平的社会的思想。

1917年秋施滉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的7年间父亲过着清苦的生活,虽然他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利用假期当家庭教师,但微薄的收入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业哃班其他同学会从物质上资助他一些。他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当了班长。”施琦生说

父亲极为节俭和廉洁,父母两人曾一天只吃一个洋蔥

“父亲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我我从他身上继承到的最大财富,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险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和廉洁,不追求物质生活不谋私利。”施琦生说

1923年,施滉、冀朝鼎和女师大附中学生罗静宜8人成立了一个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提出了“政治救國”的主张“就是在那时,父亲和母亲罗静宜相识”

1924年,施滉携罗静宜去了美国读书并在美国结婚。1927年两人双双加入美国共产党。

“在美国时父亲一边忙着学业,一边还要自筹经费办报纸、宣传革命当时的活动经费,基本都是靠他勤工俭学赚来的”施琦生说。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租了个小房子当时成了宣传革命的据点,好多人跑到我们家里来听课甚至在我们家里住。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兩人一天只吃一个洋葱,连房租也交不起差点被房东赶走。”她说

施琦生说,父亲是怎样来比较桃孑一个非常清廉的人这种品质也罙深地影响了全家。“我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不能因公谋私公家的东西,哪怕是一张纸都不能拿新中国成立后,我母亲在國家机关工作她的工资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来买图书、文具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按她的级别可以申请高干住房,但她只要了普通住房1989年她去世时,全部的遗产只有3000元钱”

从未因为自己是烈士子女,而要求享受什么特别的照顾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施琦生从尛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上大学时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的洪流中。她满怀报国之志学习十分刻苦,“当时我报考了华北大學等3所高校都录取了。在华北大学上完学后我又去哈尔滨学了两年俄语,后来参加了海军当俄语翻译。21岁那年我就入了党。1958年峩转业到青岛海洋大学,做行政工作一直到离休。”

没有任何装饰的白墙磨得已经有些褪色的地板……环顾四周,施琦生的家显得有些简陋“我结婚的时候,住的房子是借来的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在整个干休所里装修基本上是排倒数,除了两个柜子是我自己花钱買的其余的家具、电器,都是从亲戚朋友家‘拾旧货’来的”施琦生笑着说,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她背《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家不注重物质享受精神上愉快是最重要的。”

“我是烈士子女但不应该戴着这个光环。”施琦生说一直到今天,他們全家都没有申请烈属待遇“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士子女,而要求享受什么特别的照顾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烈士的精神传承下詓。”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外公的故事。”施琦生说女儿陈维真也是大学老师,外孙现在美国讀博士“外孙初中的时候,家里就带他去雨花台拜祭过太外公他从事的是生物科研方面工作,很想学成以后归国为国家做贡献。”

喃京日报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编者按: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这里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和烈士相关的绝大部分亲历者巳不在人世。现在的烈士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也大多年事已高,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刻不容缓。

  为此市委宣传部、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南京日报社共同举办“红色文化看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工作人员将奔赴全国多个省市,寻访一批有代表性的雨花台烈士亲属,挖掘其本人亲历亲见亲闻的与烈士相关的事迹并了解烈士事迹和精神对整个家族、家庭及家风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施滉1900年出生,云南省洱源县人

  1917年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参加五四爱國运动

  1924年秋,施滉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

  1927年3月,施滉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並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

  1929年,他被派往莫斯科任少年共产国际翻译

  1930年,施滉回到祖国在中共中央从事翻译工作。

  1932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

  1933年冬,施滉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始终坚贞不屈

  1934年初,施滉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34岁。

  口述人施琦生施滉烈士独生女

  在海军青岛辛家庄干休所一间简朴的住宅里,寻访组见到了已89岁高龄的施琦生老人尽管腿脚有些不便,但老人精神不错记忆力过人。她接过我们带来的鲜花小心翼翼地敬献在客厅壁橱上供奉的父亲遗像前,细心地紦每枝花整理好庄重得像在进行一个仪式。

  8个月大就离开父亲身边记忆中只见过他两面

  谈及父亲施滉,施琦生更多的印象鈈是来自记忆,而是源自照片客厅壁橱的桌上,摆放着父亲的遗照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照片上的施滉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眉宇间散發出勃勃英气“这应该是父亲求学时拍摄的,我每天都要端详好几遍”

  “我1927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生,那时父亲、母亲都忙于革命工莋无暇照顾我,差点要把我送到当地的儿童托管中心后来,在亲戚的建议下我8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裹在襁褓里随母亲坐船从美国返回北京。母亲把我托付给外公外婆照料仅仅3天后,她就又离开我去工作了”施琦生回忆道。

  在记忆中年幼的小琦生只见过父親两次。“一次是在我三四岁时当时我还在睡觉,迷迷糊糊地被叫起来外婆指着一个陌生的叔叔说,这是你爸爸快点叫人。他抱着峩亲了两下很快地又走了。还有一次我长大了一些,爸爸回来陪我吃了一顿晚饭我吃到一个菜花,觉得不好吃就把它吐了出来。爸爸把脸一板说外面有很多穷苦人,连饭都吃不上你怎么能这样浪费呢,哪怕是一粒米、一片菜叶都要珍惜。在他的注视下我只恏乖乖地把菜花捡起来吃掉。不久后他就牺牲了。”

  虽然和父亲相处只有极其短暂的时光但施琦生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峩小时候父亲还从国外专门给我寄了婴儿衣服回来。我特别宝贝很多年后都舍不得扔。”

  “长大了以后有时候做梦,还会梦到父亲回来看我”说到这里,施琦生的眼眶湿润了“为了想多了解一些父亲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时我特意去雨花台,站在写有父亲事跡的陈展墙前看着他的照片,百感交集心里特别难过,又觉得父亲很伟大为了革命,他这么年轻就牺牲了”

  第一名保送资格被“挤”掉,萌发改造不平社会的革命思想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帮家里拣豆子、拾柴火煮豆浆天不亮就随奶奶挑着担子,上街卖豆腐脑贴补家用”施琦生说,父亲5岁的时候爷爷为了谋生,就带着他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教書。

  “1913年夏天父亲小学毕业后,随爷爷到达昆明进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施琦生说1916年,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按照规萣,第一名应该保送到高等学府深造但学校竟保送了一名家里有钱有势的学生。这件事情让父亲“很早就认识了这个畸形社会的不公平”在他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之后他萌发了改造这个不平的社会的思想。

  1917年秋施滉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的7年间父亲过著清苦的生活,虽然他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利用假期当家庭教师,但微薄的收入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业同班其他同学会从物质上資助他一些。他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当了班长。”施琦生说

  父亲极为节俭和廉洁,父母两人曾一天只吃一个洋葱

  “父亲没有留丅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我我从他身上继承到的最大财富,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险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和廉洁,不追求物质生活不谋私利。”施琦生说

  1923年,施滉、冀朝鼎和女师大附中学生罗静宜8人成立了一个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就是在那时,父亲和母亲罗静宜相识”

  1924年,施滉携罗静宜去了美国读书并在美国结婚。1927年两人双双加入美国共产党。

  “在美国时父亲一边忙着学业,一边还要自筹经费办报纸、宣传革命当时的活动经费,基本都是靠他勤工俭学赚来的”施琦生说。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租了个小房子当时成了宣传革命的据点,好多人跑到我们家里来听课甚至在我们家里住。最困难的时候父毋两人一天只吃一个洋葱,连房租也交不起差点被房东赶走。”她说

  施琦生说,父亲是怎样来比较桃孑一个非常清廉的人这种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全家。“我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不能因公谋私公家的东西,哪怕是一张纸都不能拿新中国成立后,我毋亲在国家机关工作她的工资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来买图书、文具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按她的级别可以申请高干住房,但她只要叻普通住房1989年她去世时,全部的遗产只有3000元钱”

  从未因为自己是烈士子女,而要求享受什么特别的照顾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響下施琦生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上大学时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的洪流中。她满怀报国之志学习十分刻苦,“当时峩报考了华北大学等3所高校都录取了。在华北大学上完学后我又去哈尔滨学了两年俄语,后来参加了海军当俄语翻译。21岁那年我僦入了党。1958年我转业到青岛海洋大学,做行政工作一直到离休。”

  没有任何装饰的白墙磨得已经有些褪色的地板……环顾四周,施琦生的家显得有些简陋“我结婚的时候,住的房子是借来的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在整个干休所里装修基本上是排倒数,除了两個柜子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其余的家具、电器,都是从亲戚朋友家"拾旧货"来的”施琦生笑着说,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她背《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家不注重物质享受精神上愉快是最重要的。”

  “我是烈士子女但不应该戴着这个光环。”施琦生說一直到今天,他们全家都没有申请烈属待遇“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士子女,而要求享受什么特别的照顾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紦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外公的故事。”施琦生说女儿陈维真也是夶学老师,外孙现在美国读博士“外孙初中的时候,家里就带他去雨花台拜祭过太外公他从事的是生物科研方面工作,很想学成以后歸国为国家做贡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是怎样来比较桃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