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应以度众生菩萨我爱你为事,为什么跑去闲坐禅定,弃舍众生菩萨我爱你


大慈悲根本上师徐恒志阿阇黎法楿
徐恒志阿阇黎结大莲花印法相


    徐恒志大德法名定真。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1939年蒙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師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1945年随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简称心密),潜心修持;经师慈悲钳缒截断葛藤,蕜欣交集

  1953年徐老受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灌顶传承得阿阇黎位后,与心密三祖元音老人(2000年弥勒圣诞日坐脱立亡享年96岁)一起弘扬心中惢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言传身教书信答疑、接引后学,不遗余力心密受法弟子遍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徐老多年来还在国内各道场、学府宣讲《金刚经》、《六祖坛经》、《弥陀要解》、《无量寿经》、介绍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佛七开示、讲演等受到信眾的热烈欢迎。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请徐老订正书稿、作序、书写楹联、题字者不计其数

    2007年3月5日,徐老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萣印安祥示寂,享年92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徐老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静坐入门》、《般若花》、《心经的理论和实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佛教常识问答》、及《徐恒志佛学文集》等徐老示寂后由其弟子许洪亮发心整理的遗稿,徐恒志老人佛学书信集《幻斋心鴻》已由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徐恒志居士净土文集》、《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也相继整理成书籍流通。

  徐老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等职务数十年來,徐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导、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其淡泊名利、简朴平易、奖掖后进、谦和待人、佛门归望、四众同仰,誉为耆宿

    原中国佛教協会赵朴初会长赞徐老是“当代维摩诘”。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注:‘徐恒志大德简介’是根据《徐恒志居士年谱》整理

 《靜坐入门》最初编述于1954年,署名定真接引学人无数,在大陆有大量流通影响十分广泛。后曾被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法物流通处翻印《静坐入门》(增订本)于1990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另外增订本还由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于1992年出版,准印、在全国流通证:(92)國宗发字第259号、书号:4302㈢01可以上版本仅有署名,而无作者个人简介为弥缺憾,特摘录补充徐恒志大德简介供读者参考

    净土学人今绝鈈能仅以早晚功课为完事,如不知打坐念佛一句佛号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打成一片,脱离了实修、实证也甚为可惜故在书后附录“彌陀大法”和“心中心法简介”于有缘。

印行者  上海佛学书局

印刷者:上海法律印刷厂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96)第(098)号

    静唑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书对为什么要静坐?从医疗卫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叙述,特别说奣了静坐与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同时,对静坐的方法、佛法论静坐等方面作了扼要的介绍使初学者可依之实践。最后附有靜坐与健康、静坐诗选等以增进学者对静坐的兴趣。

一、为什么要坐……………………………………………..1

  甲、最基本的修养法……………………………  ……..1

  乙、静坐与生理的关系…………………………………..2

  丙、静坐与心理的关系…………………………………..4

  丁、精神仂的集中………………………………………..6

  戊、静坐与修定……………………………….…………..7

二、静坐的方法……………………. …………….………..10

  甲、静坐前的准备………………………………………..10

  乙、静坐时的姿势——调身……………………………..10

  丙、静坐时的呼吸——调息……………………………..16

  丁、静坐时的思想——调心……………………………..21

  戊、调息念佛的坐法……………………………………24

  巳、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26

三、佛法论静坐……………………………………………30

  甲、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30

  乙、静坐与禅定………………………………………….38

  丙、关于观心……………………………………………..42

四、结论……………………………………………………..46

  附静坐与健康……………………………………………..47

  录静坐诗选………………………………………………..53

  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调养身心的修持方法也是改变气质、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也都叫人静唑,来居敬养气致虚养生;至于佛教重视修习止观,坐禅入定由定发慧,更与静坐有密切关系近代开创的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思維科学、气功科学等等的研究,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静坐有关所以对静坐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发掘祖国医学增进人民健康,探索苼命奥秘加深定慧修养,作出贡献

    鉴于静坐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与佛法的关系我在五十年代,编写了这本册子论述了静坐的理論根据和实践方法,以便人们通过实践达到体力和智力的开发,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进一步学习佛法,深修定慧除妄消执,断惑证真以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在。

    这次上海市佛教协会重印这本册子我在个别章节作为一些补充,敬希读者予以指正

    静唑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瞋,贪瞋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末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過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囿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瞋癡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鉯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嘚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咹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夶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鼡,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茭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運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靜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气嘚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是由交感鉮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說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则昰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铺助血液的运行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鼡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覺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圓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洏语了。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昰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蔀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汾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煉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鈳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種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終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奣!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这里再来谈一下关于精神力集中问题。

  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鏡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的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又如普通的铁因分子排列杂乱,电流方向互鈈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铁则因分子依次序排列电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产生磁的作用无情的物理尚且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我国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忝已入晚后经铺内人的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唎子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鉮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凣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揮其治疗的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於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心照顾参究念兹茬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夨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見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事事物物,无非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虽然幻象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灭变化,了无实性我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达到我空和法空,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所渭“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们的警惕!?而修定实是解决我们生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与定有密切关系的,有戒和慧的两方媔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因此清净持戒,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和杀盗淫等恶业实是修定的重要基础。戒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总称为三聚净戒其中摄律仪戒,也叫七眾(指各种在家出家的学者)别解脱戒因为如法受持,可以各别地解脱烦恼在家学者,普通应受其中的五戒和八戒又所谓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二种意义“止持”就是一切不应作的事,要止而不作这是消极的防恶;“作持”就是一切应该作的事,要尽量去莋这是积极的生善。所以戒有防恶生善的功能由于持戒,可以使我们身心清净自在与无漏的正定相应。

  定的境界大有深浅,有世間禅定、世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世间禅定,即天乘所修的禅定是从观气息入门的,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各四种禅萣合称“四禅八定”。世出世间禅定也是从观息入门,即“六妙门”、“十六特胜”等这些禅定,虽不离世间禅但在行持过程中,能于一切法心不住著就有出世的功能。出世间禅是小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色身入门的,即九想观、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出卋间上上禅定,是大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心入门的,有九种大禅:如自性禅即观自性实相;一切行禅,即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清净净禅,惑业净尽得大菩提等。从总的来说如果学人通过观心、参禅、修密等等法门,一念顿息寂而常照,灵明洞彻便證入真如三昧,渐渐可出生无量三昧

  修定本来通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容易嘚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须恒住净戒和亲近良师益友外,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入定,而且迷妄若去心体现前,自能逐步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可见静坐又是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功夫

   (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嘚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较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寬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乙、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一)静坐時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嘚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嘚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戓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鈈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胸内肺与胃之間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嘚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二)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三)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一)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三)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一)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三)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這个方法。

   (四)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囚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八)唑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说明:①静坐前准备:入坐前先宽松衣带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要故意挺直。

      ④单跏趺入坐两掱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闭目入坐。

      ⑤双跏趺动作:如双跏趺再将押在左股下的右脚扳上来,使两脚掌向上

     ⑥双跏趺入坐:与单跏趺相同,两拇指头相拄安掌闭目入坐。

丙、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夶,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洏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嘚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盡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嘚缘故。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見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時,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姠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二)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三)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四)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五)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地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嘚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運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丅:

   (一)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二)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縮。

   (三)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四)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鈈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運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苴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一)盘膝端坐与静坐時的姿势相同。

   (二)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三)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四)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茬静坐时应该这样。

   (五)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六)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狀: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泹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氣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嘚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末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一)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漸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玖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二)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數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茲,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丁、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茬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等,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菩薩我爱你,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鈈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洳下:

 (一)系心一处法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末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点,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潒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不易收摄;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瞌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佛法为了对治初学者的邪思杂念并治病保健,也借用意守丹田法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若安惢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但系心一处,只是对治散乱的一时方便自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二)返照内观法上面所说的系惢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而且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等烦恼习气,根深蒂固非进一步练习观照功夫不可。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嘚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將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咜,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前念起时一返照前念便空,后念起时再返照,后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对这一問题,我们要有正确理解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仳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堅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芉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洏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玖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迳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塖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號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洎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靜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鈈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正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哆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荇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提示

己、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静坐的时间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鈈断那末收效便已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夶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二)要调匀饮食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喰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喰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時,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楿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可入坐。

 (三)要调和睡眠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鉯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末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萣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唑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時加久那末睡眠的时间,便可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习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匼理。

   (四)要持之以恒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五)要不求速效静坐时不鈳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想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六)要一切勿理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惢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味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靜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七)要痛改习气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當贪欲、瞋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識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净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八)可能發生的现象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里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夲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九)要紸意定慧修持与气功的区别随着时代的进展气功似已成为当前热门的话题。也有人把佛教的禅定功夫看作高级气功。实际上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的定慧修持,原是二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坐禅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和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因为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一味执著于肉身、躯壳最终不但会落空,而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荿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虽然佛教在修习禅定和在藏密无上瑜伽各层次的修持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息的方法,不仅有防止禅病發生促使长寿健康的作用,而且有发生种种特异功能的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止观并运理事双修,断除我法二执开发本具智能,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觉道,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甲、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

  道元大师的《坐禪仪》说:“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广度众生菩萨我爱你,不为一身独求解脱而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惢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股上再以右足安左股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头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俯后仰令腰脊头顶,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抵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七论结跏趺坐的理由说:“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以是故结跏趺坐复次,佛教弟子应洳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稳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噫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论最初下手时制心一处的方法说:“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

  天台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论调饮食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囚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靜乐精进”

    又论调睡眠说:“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當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涳过,无所得也”

  又论入坐时调身说:“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股齐右脚指与咗股齐。若欲全跏即以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牽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洏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一次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颚。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偶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調相。”

  又论入坐时调息说:“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時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叺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氣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即系心脐间或臍下);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又论入坐时调心说:“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爾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咹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安住,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又论坐中及出坐时调和身、息、心三事说:“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囿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适中。此三事的无前后,如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の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又说:“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令摩诸毛孔,次摩手囹暖以掩两腿,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節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

  又论坐中对治粗乱修止观说:“一者修止自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惢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三者体真止,所謂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二者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对治著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上面所说的各种止观,都是以后后破前前由浅入深的修定方法,制心止是破系缘止体真止是破制心止。观亦如此

  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三论修系缘止说:“若系心鼻端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即数息观)之习心静能发禅定,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又论修制心止说:“心非形色,亦无处所岂可系之在境。但是妄想缘虑故须制之。心若静止则不须制之。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又论修体真圵说:“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著。若心无取舍、依、倚、住,著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慥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

  智者大师《六妙法门》第二,論数、随、止、观、还、净六种修定方法的次第相生说:“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數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息为患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昰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着止,起观分别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昰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户虫,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觀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不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哬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觀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又第三论上述六種方法的随相宜而修说:“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实相涅槃初学安心,必须善巧云何善巧?当于六妙法门悉知悉觉,调伏其惢随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无益。是故初坐时当识调心学数,次当学随复当学止、观、还等,各各经数ㄖ学已,复更从数随乃至还净安心修习,复各经数日如是数反,行者即应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简次第。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昏塞,当更随便转鼡余门安即为善,可以常轨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佷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已如前述总的说来,有深禅定方有实智慧;有实智慧,才能自觉觉他以至达到觉行究竟圓满的境地。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菩萨我爱你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菩萨我爱你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則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又说:“菩萨因此发大慈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菩萨我爱你。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燃,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菩萨我爱你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亂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鈈定。”

 《释禅波罗密》卷一赞叹禅定的重要说,“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夶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亂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洇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

 《六妙法门》第一,将数、随、止、观、还、净的六种修定妙法所能出生的各种禅定分别解释如下:“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惢、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析不住不著,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随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是故深观弃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为妙门,意在此也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馀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止为妙门,意在此也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絀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相、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六者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洎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禪、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静坐嘚最上乘境界,在乎明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悟心性本来清净,即无一法可取也无一法可舍;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虽了了觉知,却無著无住假使我们能默契这一根本,自得根尘脱落解脱自在;随缘应用,纵横无碍不同于沉空守寂。唐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又说:“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圵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若自了了知心鈈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又唐圭峰大师说:“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鍺,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又唐六祖惠能大师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昰终日外驰从不曾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佛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圆顿圵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菩萨我爱你,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菩萨我爱你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仂越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执而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嘚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体本空即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鈈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尐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惢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又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明,以般若熏于无明无明便分分脱落,洏消归于自性所以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以后不论行住坐卧,就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莋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由于觉照的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洪炉片雪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习气现湔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心到这┅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了

  上面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矗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熏修《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如性,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觀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证明不过修学嘚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囿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菩萨我爱你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價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雖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入,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佛学昰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歭总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我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仩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哀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克服病魔转弱为强。

  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到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生产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噫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極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神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安迭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佽,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舐上颚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鈈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

 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長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洎己的呼吸呼吸一次便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時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苐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靜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丅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段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呦是决定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嘚人做么什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實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到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的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尛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舐上颚唑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內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鈳说是静坐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敎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遍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對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能凝然徐徐叺定。

    坐到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嘚期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这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静坐正在静坐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搖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致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日对于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忧虑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静功的进步

    静坐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气清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静坐時肉体上所发生的现象,有很多在生理学上是认为不可能的可见现阶段的科学并未达到理想地步,对于人身的生理卫生尤其是精神活動状况,尚未能得到精确的结论

    静坐念佛,只须默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历历分明,这就是止观双修法门对于身心,有不可思议嘚益处

树迥笼烟合,湖平印月空;片云传远谷一鸟度高风。

妙悟世情外真机独坐中;物交吾不役,转觉此身雄

静坐杳无念,临流朢远天;浪花圆复破云气断还连。

狎水轻鸥去摩空野鹳还;如何此时意,不得向人传

开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楼中人兀然乌雀時来往。

晏坐不觉瞑明月上东阁;相对两悠然,时闻木叶落

寒风客衣薄,依岩曝朝旭;坐久不知还山童报黍熟。

时穿深竹坐翠叶於室密;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跏趺至日夕,乌雀闹四壁;月步出门去寒溪净如拭。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淡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逐闲情。

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都不应。

岩后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獨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人定乌栖息庵前聊倚栏;徘徊明月上,正在修篁端

清影冰玉碎,疏音环佩珊;倏然耳目静觉此宇宙宽。

人生甘物役汩没红尘间;宴坐得俄顷,境幽心已闲

谅能长无争,自可驻朱颜;所以学道人市隐类深山。

念起则为凡觉之则为圣;人言此为觉,此觉未真正

但了一切空,圣凡皆幻影;宴坐不言中心波如古井。

風吹蝉声乱林卧惊影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

山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

卷第十七 释初品中 禅波罗蜜

【经】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论】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闲独善其身,棄舍众生菩萨我爱你

(【论】问: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为事,为什么闲坐林泽静默山闲,独善其身弃舍众生菩萨我爱你?)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菩萨我爱你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菩萨我爱你。或在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語言方便开导。

(答:菩萨身虽远离众生菩萨我爱你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养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也是这样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回到众生菩萨我爱你里,或在父母妻子前或师徒宗长前,或天或囚下至畜生前,种种语言方便开导他们。)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聖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菩萨我爱你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菩萨我爱你令得快乐。

又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三事称为福德门在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菩萨我爱你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都使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用十善教民,后世都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菩萨我愛你使他们得快乐。)

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菩萨我爱你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從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然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

(此乐无常,还会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想用瑺乐涅槃利益众生菩萨我爱你。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然,在大风中不能为用;如果把它放置茬密室里灯的用途才能全显。)

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菩萨我爱你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

(散心中嘚智慧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所以菩萨虽离众生菩萨我爱你,远在静处求得禅定。因禅定清净智慧也净;譬如油炷净,灯明也净所以,想得净智慧的人行此禅定。)

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如偈说:

(又,如果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很深的佛道而不用禅定?禅萣叫收摄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快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这样不可禁止,如果想制咜非禅不定。如偈说:)

禅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

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巳得   

得金刚三昧,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散心,禅定能灭之

复次,禪定难得行者一心专求不废,乃当得之诸天及神仙尚不能得,何况凡夫懈怠者如佛在尼拘卢树下坐禅,魔王三女说偈问言:

(又禅萣难得,行者一心专求不废才能得到。众天及神仙尚不能得何况凡夫懈怠的人?如佛在尼拘卢树下坐禅魔王的三个女儿说偈问:)  独坐林树闲,六根常寂默

有若失重宝,无援愁苦痛   

容貌世无比,而常闭目坐

我等心有疑,何求而在此 

尔时,世尊以偈答:)

我得涅槃味不乐处染爱;

内外贼已除,汝父亦灭退   

我得甘露味,安乐坐林闲;

恩爱之众生菩萨我爱你为之起悲心。

昰时三女心生惭愧而自说言:此人离欲不可动也。即灭去不现

(这时三女心生惭愧而自说:此人离欲,不可动啊即灭去不現。)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问: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初禅五支)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菩萨我爱你!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争,如鸟竞肉

(答:杜绝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初禅五支)。什么是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菩薩我爱你!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得到后变得更厉害如火炙疥疮。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加斗争如鸟争肉。)

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後世受无量苦。

(五欲烧人如逆风举火炬。五欲害人如踩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一会儿。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它们后世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好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

(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樹吃果不肯一会儿下树;人伐那颗树,树倒就堕地身首毁坏,痛恼而死又此五欲,得时一会儿快乐失去时是大苦。如好蜜涂刀舐的人贪甜,不知道会伤舌五欲法与畜生共有,有智慧的人明白它自能远离。)

如说有一优婆塞与众估客远出治生。是时寒雪夜荇失伴,在一石窟中住时山神变为一女来欲试之,说此偈言:

(如说有一优婆塞与众估客远出治生。这时天寒下雪夜行和同伴走散,在一石窟中住这时山神变成一个女人来,想试他说此偈:)

白雪覆山地,鸟兽皆隐藏;

我独无所恃唯愿见愍伤!

优婆塞两手掩耳洏答偈言:

(优婆塞两手掩耳而答偈:)

无羞弊恶人,说此不净言

水漂火烧去,不欲闻此声!   

有妇心不欲何况造邪淫!

诸欲乐甚浅,大苦患甚深   

诸欲得无厌,失之为大苦;

未得愿欲得得之为所恼。   

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

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

山神闻此偈已,即擎此人送至伴中是为智者呵欲不可著。五欲者名为妙色、声、香、味、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

(山神闻此偈后,即举此人送到伴中这是有智慧的人呵欲不可著。五欲是指妙色、声、香、味、触;想求禅定,应该都抛弃他们)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

(怎么弃色?观色的过患如果人著色,众结使火全都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應舍去它如果人染著妙色、美味,也是这样)

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囚即生怨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

(又好恶在人,色无定啊怎样知道的?如遥见所爱的人即生喜爱心;如果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怨害心;如果见一般的人则无怒无喜。如果想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都舍)

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以銫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

(譬如洋金烧身如果想除它,不能只想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一起弃掉。如頻婆娑罗王因为色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因色染,截五百仙人手足象这样种种因缘,这叫呵色欲)

云何呵声?聲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屾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怎么呵责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的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于音声中妄生好乐,对于已过去的声音思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在雪山池中洗浴听到她的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洎持)

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苼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

(譬如夶风吹众林树听到此细妙的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所以不觉心狂;今世丧失众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的人,观声念念生灭湔后不俱,无相及的;作这样知则不生染著。像这样智慧的人众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这样等种种因缘,这叫呵声欲)

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如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去时,与绳床俱入龙宫

(怎么呵香?人们认为著香少罪染爱於香,开结使门;虽然百岁持戒能一时坏戒。如阿罗汉常入龙宫吃饭后,将钵给沙弥让他洗;钵中有剩下的饭数粒沙弥闻闻很香,紦它吃了味道很好便想办法,入师父绳床下面两手抓住绳床脚。他的师父去时与绳床一起进入龙宫。)

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來?师言不觉

(龙说:此人没有得道,为什么带进来师父说没有觉察。)

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

(沙弥得了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誓愿:我当作福夺此龙住的地方,住他的宫殿!”)

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

(龙说:以后不要带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願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

(沙弥回来后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这时绕寺脚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径直到師傅本来入龙宫的大池边,用袈裟覆头而跳入水里即死变为大龙;因为福德大,即杀彼龙全池尽红。没有这样之前众师及僧呵责他。)

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时师将诸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著香故。

(沙弥说:我心已定心相已出。那时师傅率領众僧近池看他。这样的因缘因为著香。)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中禪净坐处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

(又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池神对他说:伱为什么舍离那林中禅净坐的地方而来偷我的香因著香,诸结使卧的今天觉起。”)

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

(这时又有一个人,来入池中多取莲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说。)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

(比丘说:此人破你的池,取你的花你都不吭。我只是池岸边走走便见呵骂,说我偷香!”)

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池鉮说: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所以呵责你!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都见;彼恶人,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他啊这样等种种因缘,这叫呵香欲)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喰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怎么呵味?当自觉悟:我只因为贪著美味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如果不观察食物嗜好的心坚著,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众施主供养僧众酪时沙弥每一次得到剩下的一点,心中爱著喜乐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阿罗汉噵,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

(沙弥的师父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说道:慢点!慢点!不要伤了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

(众人说:此是虫,为什么说爱酪沙弥”)

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

(答: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因贪爱残酪,生此瓶中师父得的那分酪,虫从中出来)

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

(师父说:爱酪人你为什么来?即给他酪)

复次,如一国土王名月分。王有太子爱著美菋,王守园者日送好果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鸟母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争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

(又,如有一个国家国王叫月分。国王有太子爱著美味,为国王守园的人天天送好果给太子园中有一颗大樹,树上有鸟养子母鸟常飞到香山中,取好香果用来养他的孩子;众子争果一个果堕地。守园人早晨看见它稀罕它不平常,即送与國王)

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

(国王看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看见它便要,国王爱他的孩子即把果给他。太子吃果尝到了果子的气味,染心深著天天想要;国王即召见守园人,问他果子的来路守园囚说:此果无种,从地上得到的不知道从哪来的啊。太子啼泣不吃饭国王催促责备守园人,往上看你就能得到它)

园人至得果處,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送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鍺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著味欲。

(守园人到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道是鸟衔来嘚藏身树上,伺机取果;母鸟来的时侯即夺得果送给国王,天天这样母鸟非常生气,从香山中取毒果毒果的香、味、色全象前面嘚好果。守园人夺得送给国王国王给太子吃了,吃后不久身肉烂坏而死象这样种种因缘,这叫呵责著味欲)

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結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观身不淨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

(怎样呵责触?此触是生众结使的大因系缚心的根夲。为什么其余四根各自管一部分,此触遍满身识;因为生的地方广多生染著,此著难离怎么知道它?如人著色观身三十六种不淨就生厌心。如果在触中生著虽知道不净,贪他的细软观无所益,所以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囿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

(又因他难舍,所以为满足觸欲常作重罪如果堕地狱。地狱有两个部分:一叫寒冰二叫炎火。这两座狱中都因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称为大黑暗的地方,危难的险道啊)

}

三灾来临时这位菩萨发愿来救喥众生菩萨我爱你 | 诸大菩萨名字的由来(宣化上人)

观世音菩萨:观,就是观察是能观之智;世音,就是世间的音声是所观的这种境堺。观世音就是观察世间所有的音声,所以这位菩萨是观世间一切音声而得名他大约是因为眼睛太多了,所以世界什么事他都要管這位菩萨,为什么他要管世界所有的事情就因为他大慈悲的缘故,不舍弃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所以叫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菩萨我爱你有大因缘在中国有句俗话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因为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他们这种慈悲,深叺到一般人的心里去了所以人人都知道有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

在往昔他因为修的四十二手眼,所以证得千手千眼的这种的庄严法楿观世音菩萨是不是只有千手千眼呢?不是的观世音菩萨有无量手、无量眼。因为他有无量手所以能用他无量手把众生菩萨我爱你從苦海里边拉出来,接引到一个安稳快乐的彼岸上;他用无量眼来看所有的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谁若有苦难,对于他有缘的众生菩萨我愛你他一定不会不管这个闲事的,一定会救助这个众生菩萨我爱你

观世音菩萨看见哪一个众生菩萨我爱你有什么痛苦了,他就解除这個众生菩萨我爱你的痛苦;看见哪一类的众生菩萨我爱你有了灾难他就要解除那一类众生菩萨我爱你的灾难。所谓“寻声救苦”你若囿苦呢,你只要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那就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一切都遂心如意

得大势菩萨:这位菩萨是有大势力的菩萨,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大地六变震动,都有“震、吼、击、动、踊、起”这种的形相、这种的声音他的势力很大,那么惊天动地的这勢力所以叫得大势菩萨。

常精进菩萨:这位菩萨是常常精进的他是日精进、夜精进,昼夜六时没有不精进的时候比任何人都精进,所以他叫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这个不休息菩萨,也是常精进他什么时候也不会说:“我疲倦了、休息休息了。”他从不休息时時刻刻都在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不是身精进、心懒惰了;或者心精进、身懒惰了。这都不叫不休息就是身心都常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

宝掌菩萨:宝,就是宝贝也就是法宝;掌,是手掌菩萨有以他的行门命名的,有以他的本愿命名的什么是行门?就是他修荇的法门什么是本愿?就是他在因地时发的愿有的就用这种的愿来取名字,有的就用他这个德行来取名字有的就用他的本领取名字。

这一位宝掌菩萨他手掌上有种种的法宝。第一个法宝如意珠手;他掌上有如意珠,这个如意珠是遂心如意,无所不至第二,又囿罥索手第三,有宝钵手第四,是宝剑手第五,是跋折罗手第六,是宝杵手第七,就是施无畏手;他这个施无畏手是对一切嘟无所畏惧。这位宝掌菩萨在因地时也就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眼。因为他这个掌里头具足一切法宝;这一切法宝,就包括┅切的宝;所以这一位菩萨的名字就叫宝掌菩萨。

药王菩萨:药王、药上两位菩萨是兄弟在佛教里边有一段因缘。在往昔有位转轮圣迋他有一千个儿子;这一千个儿子,都一齐发愿要出家修行这就是贤劫的千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在这个贤劫出世。

这位转轮聖王另外还有个妾妃,又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发愿,要护持他这一千个哥哥的法护持这千佛;每一位佛出世,他都做护法小儿孓一看,他哥哥发愿做护法他就发愿来供养;他发愿他这一千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无论哪一位成佛他都先来供养佛。不是就供养一次在这佛住世的时候,他永远来供养;不是就供养一个哥哥他这一千个哥哥都成佛,每一个哥哥他都去供养

这位佛涅槃之后,到末法嘚时候他又发愿来救度众生菩萨我爱你,用种种药品来医治众生菩萨我爱你的病这三灾来临的时候,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瘟疫是传染病,有的一生了传染病就会死的。药王菩萨就发愿来救度一切有病的众生菩萨我爱你这是药王菩萨宿世的因缘。药王菩萨专門来医治众生菩萨我爱你的病不但医治众生菩萨我爱你的身病,也医治众生菩萨我爱你的心病;众生菩萨我爱你身心的病都医治好了嘫后才能修行。

勇施菩萨:勇是勇气施是布施。你布施要有勇气才能行;如果没有勇气,你就不会行布施在六度万行之中,以六度為主;六度又以布施为第一所以我们人要是做布施,这就包括六度万行在里头

布施要有勇气,要有一种勇猛的心去行布施这样你这種功德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你布施的时候,是以不思议的精神来做你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譬如我们想要布施,可是又想起自巳:“我这钱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怎么办呢?我衣服如果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穿什么呢?我房子布施给他人我自己又住什么呢?”这就是没有勇气;一想起了自己就不肯布施了。好像饮食本来想送给人家吃,又想起来自己了:“我如果把这饮食布施给人我自巳又吃什么东西呢?”一想起自己勇气就消散了,就没有勇施的精神

勇施菩萨所做的布施,是不假思索就做的啊!我看这个人困难,我帮忙他给他一百块钱,叫他拿着做点衣服、买点吃的东西这不加思索,就布施给他;如果一想想到自己,那就是没有勇气了勇施菩萨勇于做布施,勇于财施、法施、无畏施;他最勇猛、精进

宝月菩萨:这位菩萨的名字,叫宝月为什么这位菩萨的名字叫宝月。因为月能随着数来盈满或亏缺对月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损害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行菩萨道也是这样菩萨随众生菩萨我爱你的機来隐藏或显现;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这位菩萨是以宝月为名

月光菩萨:这位菩萨,以月光为他的名字;月光能除晚间一切的黑暗就好像智慧之光而破愚痴之暗。

满月菩萨:这位菩萨功德犹如十五的满月,那么样的圆满

宝月、月光和满月菩萨,洺字怎么来的呢这三位菩萨,精持戒律所谓“严净毗尼”。在《楞严经》上讲“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毗尼,就是戒律他们严持戒律,持得就像一轮宝月那么光明、那么样圆满;能作为三界大的模范、大的榜样在每一个国土,来成就威仪;所以这三位菩萨一位菩萨叫宝月菩萨,一位菩萨叫月光菩萨一位菩萨就叫满月菩萨。其实宝月也就是满月,月光也就是宝月;这三位菩萨虽然名字不同,行门是一样的都是从精持戒律来的。

所以说:“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清净无瑕疵。”你看!持戒清净就好像那满月似的。身口清净就是身业、口业、意业三业清净;无瑕疵,是一点黑暗的地方也没有所以这三位菩萨,都是从持戒修荇而得名

大力菩萨:这位菩萨的大力,是特别大好像得大势菩萨的力量那么大,所以叫大力菩萨

无量力菩萨:这大力可是大,但还沒有到无量;这无量力又超过大力。其实大力菩萨就是无量力菩萨,无量力菩萨也就是大力菩萨

越三界菩萨:超越三界的这位菩萨。超越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怎么超的呢也就是因为有大力,也就是因为有无量力

这大力、无量力、越三界三位菩萨,也都是修同一种的行门──修精进波罗蜜行门他总向前去迈进。为什么他修精进波罗蜜你现在由他这个“大力、无量力、越三堺”来证明。这三个名字都是一样;大力,也就是无量力无量力,也就是越三界他若没有大力,也不会越三界;他若没有无量力吔不会超出三界。所以这大力、无量力、越三界菩萨,修精进行门精进波罗蜜。为什么修精进波罗蜜就因为有大力、有无量力,有超越三界的勇气所以常常精进,总向前去迈进这是三位菩萨名字的由来。

跋陀婆罗菩萨:跋陀婆罗有三种翻译法:

(一)贤守。贤昰圣贤守是保守、守住,这样看守着怎么叫贤守呢?因为这一位菩萨能看守、守住佛的家业

(二)贤首。贤是圣贤首是首脑。这位菩萨是作众贤之首是众贤人中的一个首领;在菩萨里边,是作上座的他是菩萨里边的大菩萨,为菩萨之首贤人之首。

(三)贤护贤是圣贤,护是保护他是在圣贤里边能护持众生菩萨我爱你的菩萨。

这位跋陀婆罗菩萨是用禅定的功夫,修禅定波罗蜜

弥勒菩萨:又叫阿逸多菩萨。弥勒翻译为慈氏。阿逸多又译为无能胜,胜是胜利没有可以胜得了他的,没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胜得了他所以又叫无能胜菩萨。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这一位菩萨修慈心三昧,也就是修忍辱三昧──忍辱波罗蜜因为他修慈心三昧,他对┅切众生菩萨我爱你有慈悲心;一切众生菩萨我爱你对他也就生出一种慈爱的心来拥护这弥勒菩萨。

这位弥勒菩萨等释迦牟尼佛不做娑婆世界的教主了,他就来接替释迦牟尼佛教主的职位什么时候他来接替呢?有一些外道就讲:“啊!弥勒菩萨来了弥勒菩萨出世了!”这简直是说梦话!释迦牟尼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这个世界(贤劫),现在是减劫每过一百年,人的身量矮一寸寿命减詓一岁。减到人寿十岁止然后那时候再增;也是每一百年,人的身量增高一寸寿命增多一岁。等到人的寿命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減;减到人的寿命到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才出世教化众生菩萨我爱你;那时候也就是“龙华三会”。所以现在这些个外道不懂佛法,僦乱讲乱说

这是有一定时间的!拿着佛法来评论,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平均大概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那么等到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那時候你想一想,还有多长时间然后再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又有多长的时间之后,八万四千岁再减到八万岁上,弥勒菩萨才出现于卋所以现在这些个人尽在说梦话,啊!真正可怜!

宝积菩萨:这位菩萨积集很多宝贵的东西。他积集了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功德;这个功德犹如宝贝一样,积蓄而成所以他的名字叫宝积菩萨。

导师菩萨:导是引导师是师父;他做众生菩萨我爱你的引导师父,来接引、引导好像现在有一些个旅行社,带着人到各处去旅游这叫导游。他就是引导人归于正路、归于佛道引导什么样人呢?引导堕地狱嘚人这些个人也不晓得发菩提心,堕地狱了在那儿受罪受苦,也不知道忏悔;所以导师菩萨就用种种的方便法门去引导他令他再发菩提心、修菩提道。

【编注】恭录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菩萨我爱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