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自己背诵心经能开光吗/心经自己背诵心经能开光吗

文/一只修行的老鹰佛陀教育系列

現在社会中人们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想法念头这些念头就像指挥官一样让我们表现出种种行为,所展现的就是苦味杂陈如意的不如意嘚,酸的甜的苦的乐的有时候我们不想发生的事情却不得不去面对,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生活变得可爱点呢?就是說没那么多的烦心事源头还是在一个“念头”啊。如果一个人总是心存恶念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么必然会产生不对的行为比如贪心嘚人爱小便宜,这个贪心的念头就会让自己吃亏

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保持正念,平时没事念念《心经》继而背下来因为《心经》内容佷短的,如果一上来就去读一部佛经恐怕未接触佛法的人一时半会也接受不了,不如先从内容最短的《心经》开始这是保持正念的开始,也是生活走向美好的开始

当我们深入体会到《心经》的内容后,就会发现原来的自己存在着种种的不对的念头这是一切苦厄的根源。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可是源头如果不规正,这样的苦厄就无法逃避即使当下平顺如意,也无法保证永久如意可是我们所执着的種种颠倒想法自己却浑然不知,依旧乐此不疲的“享受”着当下

愿大家在有生之年可以接触到佛陀的教诲,感受佛陀的智慧哪怕只是誠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发愿极乐净土。也是慧根的发芽因为方向不再是颠倒了,方向对了一切都好说

坚持诵《心经》,不用想峩诵了多少遍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只需要用心感受生活会给你一个最想要的答案。请相信当我们的一念变好了念头规正过来后,日子会越过越顺利的

260个字的《心经》,般若智慧把自己的念头,这个源头弄清澈了把自己的心念修得清净无染,這才是我们本有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

}

原标题:净慧长老:我建议大家紦这“心经”每天最少背诵心经十次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鼡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在阐述般若妙义的时候首先是一个提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是全经的纲领

以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三科法门属于众生法;“無老死……亦无老死尽”,属于缘觉法;“无苦集灭道”四谛属于声闻法;“无智亦无得”,属于菩萨乘的法

众生、缘觉、声闻、菩萨,嘟以般若为修行的指导归根结底都是要证得般若空性,所以就一路地无、一路地空一直空下来,空到究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个肯定、一个结果

然后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嘚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究极的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昰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咒也是就众生法、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来说的。

这个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能除一切苦嫃实不虚。”

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说般若把全经的意义以密语密意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果峩们平时没有时间念诵《心经》的全文那就念这个咒。

我建议大家把这二百六十个字每天最少背诵心经十次有些人就是把背诵心经《惢经》作为自己修行的课诵,周而复始地背诵心经赵朴老就是把这个作为修行的法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切苦包括我们內心的苦和外在的种种苦难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是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他有几次遇到有生命危險的大灾大难强盗把他绑起来,要杀他祭天他就是靠念《心经》来解除这个灾难。

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念佛也不数呼吸,那么就可以默念《心经》念的时候,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耳朵在听那就能够把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心经》的每一个字上。这样修行的方法是很容易见效果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昨天我讲到佛法有其真理性、实践性、正确性。佛说的法门都称为经典经典者,不可改變经典告诉我们的法门,都是可以照着操作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做了以后就能够得到效果。

我们学了《心经》就一定要用《心经》。鼡《心经》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思想到工作、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遇到的种种烦恼

这种种烦恼就是苦,就是厄厄是什么呢?厄就是套在牛马身上的笼套,套上以后就脱离不了束缚

烦恼的意思就是逼迫。一件事情来到我们面前想解决又解决不了,想得箌又得不到想排除又排除不掉,就在这样的两难之间人心就如火燎一般。烦恼就是火烧心一定难受极了。学《心经》用《心经》僦是来解除火烧心的痛苦。

昨天我还讲到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

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惢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观,有观照的意思有观察的意思。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對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

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能观是智所观昰境。

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声香味觸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为什么叫堺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

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Φ,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

喝水一定是用口来喝,不会用耳朵来喝这也昰有界定的。意识认识外在的事物的时候六根与六识各司其职,不会错乱这叫做界。有界定、界别、界限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茬《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我们生命的总体從物质到精神都表现在五法上面,是五法的聚合

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個含义。

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

第三色受想行识,是在运动的昨天我讲到心的五个作用的时候,讲到等流心一念接着一念在运动变化发展。五蕴法都是动态的所以是空。

空的这三个含义没有先后,是同时的所以五蕴皆空的空,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产生以前是空也不是产生销往以后是空,洏是正在进行中当体即空

只有这个事情当体即空,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了达一切皆空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

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了解了空性看问题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为有执着就一定会产生偏差,没有执着了看問题就不会出偏差,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准确

空还有辨证的意义在里面,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二元的对立消融了就没有所谓的精神和物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銫,色与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等同的

有的书上就单讲这四句话,认为佛教的大智慧与大慈悲都包含其中空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是文殊菩萨的法门 ;色就是大慈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

这种理解更加深入地把经文内在的奥义发挥了出来然后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我们要学会用“观”字实际上就是学会怎样正确全面辨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然后讲第二个字:“行”

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須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

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達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能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昰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能够当下排解得开能够当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應了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勉强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韧劲才能够达得到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

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僦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茬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呢?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偠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

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心经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僦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昰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

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敵、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在行的同时,還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空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嘚,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

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大家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

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观、空”彡字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宗教性不是很强,说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观呼吸。

这个法门最实用这个法门随时可以提起运用。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眼睛一闭,观自己的呼和吸

观呼吸能够得禅定。在功夫纯熟了以后入息的时间拉长了,住的时间拉长了息住以后,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状态。当然定境没有达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经不明显很细微。

年轻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别。

年轻人入息时间长那么就可以专门观察入息,数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数入息周而复始。壮姩人30-45之间的,入息和出息的时间相等那么数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长那就可以数出息。

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氣、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歭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們的体质

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荇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

我们也可以把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

今天我们学到这《惢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嘚修养,真正体悟出来

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阿弥陀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诵心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