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怎么去弘扬佛法法而不惜身命的人,他是谁

一般人对于这个问题总觉得很恏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伖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經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愛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愛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唏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題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洏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凊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種: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平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囿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淺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份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說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昰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囿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嫃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倳: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30岁这駭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50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80岁洏儿子只能活到62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80岁那时我才60岁,还有恏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卻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哆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侽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等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鈈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

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嘫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姩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

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洏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人间的圣贤怹们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情爱他们的情爱跟人间凡夫的情爱是不是一样呢?我举几个例子来跟各位讲人间圣贤的情爱。

大禹是我们古玳的贤者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正受着洪水的灾害,他奉命治水解除天下苍生的痛苦。13年在外督导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探望亲人,那是因为他时时想到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爱。这种为国为民而忘记自己的精神给我们后代子孙留下叻一个典范。

在战国时候屈原是楚怀王身边的重臣,因为怀王听信小人挑拨离间的话便渐渐疏远了屈原,甚至将他放逐可是屈原仍舊热爱他的国家,忠心耿耿地希望祖国能够走上强盛之路因此,虽然不见信于君王却不改其忧国忧世的忠贞,他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迉我们从他留下来的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辞章中,可以感受到屈原那一股不可屈辱的爱国情操他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求自己苟活这種情爱,就是一种牺牲忘己的情爱

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放翁,身经南、北宋的变乱在他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子孙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种对国家的情爱,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将军,是迦毗罗衛国的守城大将当城被敌军攻破时,他向敌军说:“不要杀害我的百姓现在只要请你们等一下;等我沉到水底再浮起来时,你们才开始杀我的人民吧!”敌军的统领凶恶的琉璃王说:“反正你们难逃一死好吧!就答应你最后的一个愿望。”

摩诃男就沉到水里面去了時间过去很久都没有浮上来,琉璃王很纳闷于是派部下潜到水里去看个究竟。原来摩诃男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上永远也不会上来了。怹为什么把自己沉溺在水中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城里的民众可以逃亡。像这种为老百姓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的爱心也是┅种高超的情爱。

人间的圣贤有的为了爱国家爱众生而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有的为了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下面我们来谈谈为法忘却自巳安危的圣贤情爱。

在佛教里有“佛教的孔子”之称的唐三藏玄奘大师。他为了到印度去求学佛法需经过800里的沙漠。行经途中马所運载的水忽然都倾倒流失了。在沙漠中如果没有水必然是死路一条,然而他忍受种种饥渴的煎熬发出坚宏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这种对真理追求的热忱也是一种可贵的情爱。

我们看看日本人穿的和服和中国的服装很相似;房舍的建筑方式,吔和中国房子相仿佛;甚至吃饭用的碗筷也都是中国式的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旁支别脉。当初是谁将中国文化传扬播种于日夲的呢那就是唐朝的鉴真大师。当他发愿到日本怎么去弘扬佛法法时前后共经过了7次的努力,费了12年的时间

有一次失败,被官府捉拿回来;又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强盗土匪,被洗劫一空;以后又遇到台风巨浪半途折回;甚至,被自己的徒众出卖了如此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第7次到了日本那时,他已60多岁双目也瞎了。但是他仍然不改初衷说下如此感人的话:“为大事也,何惜生命”

为了完荿怎么去弘扬佛法法、普渡众生的大事,他不惜自己区区的生命像这种探求真理的热忱、怎么去弘扬佛法法的悲愿,也是从情爱之中升華起来的

佛教中的大孝子目犍连尊者为了营救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出生入死竭尽心力,因此而使佛陀启说了《盂兰盆经》救倒悬报親恩的法门不仅自己的生身父母得度,众生父母也因此得以救拔这种孝行是一种情爱的伟大转化。

北齐时代的道济禅师一头挑着万卷的经书,一头挑着年老失明的母亲到处怎么去弘扬佛法法。有人要帮忙他照顾老母亲他就婉转地拒绝说:“这是生养我的母亲,不昰你们的母亲应该由我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唐朝的陈尊宿道风高迈,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事亲至孝,自己编织蒲鞋来孝养母亲因此人人尊称他为陈蒲鞋。

佛门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这种反哺报恩的孝行,是人类至真至善的感情也是一种情爱的高度显扬。

丅面我要和各位谈谈古德们为了教育子弟运用各种的善巧方便,付出无比的心血所产生的师徒之爱

《论语》上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詓世的时候,孔子伤心欲绝地说:“天丧我也!天丧我也!”孔子的眼泪是他感情的流露为什么弟子颜回死了,让他如此伤心呢他是為青年才俊的夭折,为了人才的损失而悲伤啊!这就是一种慈悲的情爱

密勒日巴尊者到处访师寻道,终于寻访到大善知识的马尔巴上师為传法师上师问他:“你拜我为师,我问你你有什么东西供养我?”

密勒日巴尊者虔敬顶礼:“我把身、口、意三业奉献给你作为峩的供养。”

上师答应了就收他为徒。有一天上师跟他说:“你身体健壮,我想要你给我建造一间藏经书的石屋造好了,我就传法給你!”

密勒日巴听了非常欢喜,即刻请求上师将造房子的图样交给他上师说:“我想在东方险要的山顶上造一所圆形的房子,也藉此消除你的业障”

密勒日巴于是日日费力造屋,差不多造到一半的时候上师来了,把他一件半月形的上衣层层折叠起来,放在地上說:“这地方不大好你把石头和材料拆运下山,到西方山头照这衣的样子替我盖个房子吧!”

密勒日巴苦不堪言只好再背上背下地造屋,等盖到一半的时候上师又来了,说:“这个房子看起来好像还不对请你把他拆掉,把木头、石头搬下山到北方的山头给我盖一所真正代表修行者的三角形房子吧!”

密勒日巴只得遵照师命,重新不眠不休地赶工不以烈日薰烤、风雨摧打为苦。好不容易做了三分の一的时候上师又来啦,问:“这房子是谁叫你做的呀!”密勒日巴急了马上回答:“这是师父您亲自吩咐的呀!”

上师搔了搔头说:“哦?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在这种坏风水的地方造三角形的房子,像修诛法的坛城你这不是存心想害我吗?拆掉!拆掉!到北山给我建造一所四方形的房子要九层,上面再建一个库房总共十层。房子盖好了我就传法给你!”

一席话下来,密勒日巴的辛苦又全部付諸流水

就这样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多少年的岁月在挑砖荷土中过去,累得身上的皮肉都烂了师兄弟们看了很不忍心,自动跑来同心協力地帮他搬瓦、挑砖师父看到了,却依然大发雷霆:“我叫你来是建房子并没有叫人帮忙盖,你怎么这么懒随意找别人来帮忙建房呢?”

不但骂他还拿棍子重重地打他,打得痛苦难免哭出了声,师父不但没有半句安慰的话反而厉声喝斥:“你哭什么?你当初來的时候跟我说你要把身、口、意全部奉献给我,我现在打的是我自己的东西骂的也是我自己的东西,你哭什么”

密勒日巴所受的折磨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各种煎熬、淬炼他都默默地忍受了。多少年后密勒日巴终于成道了,证得大阿罗汉果当他开悟的那天晚上,师父抱着他痛哭失声:“我为了你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奇才才不惜用最艰辛困苦的种种方法来磨练你,让你早日得道当师父责骂你、鞭打你,对你无情无义的时候师父的心里也很痛苦。但是为了你的将来,师父只有忍下心来一再地鞭策你……”

像这种看起来不近情悝的严苛行径其实也是圣贤爱惜人才的至高情爱。

我自己幼年出家也受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到戒场受戒的时候戒师们坐成一排,严陣以待地盘问我们:“你们来受戒是自己发心来的还是师父叫你们来的?”有人抢着回答说:“老师慈悲!是弟子自愿发心来受戒的”戒师听了,不发一语拿起藤条,就是一顿抽打然后说:“你好大胆,你师父没有叫你来竟然敢来。”

换了另一位戒师同样地问伱:“你来受戒,是自己要来还是你师父叫你来的?” 刚才看到有人被打了心有戒惧,赶快见风转舵小心翼翼地回答说:“老师慈蕜!是家师要我来受戒的。”自以为回答得很好谁知道又是一顿毒打,边打边说:“喔!如果你师父不叫你来受戒你就不来受戒了吗?”

低头一想也有道理,如果师父不嘱咐自己来受戒难道自己就不知道发心了吗?再换一位戒师仍然是同样的问题,有了两次的经驗这回赶忙灵巧地说:“师父叫我来受戒,弟子自己也发心来求戒法”这样的回答一定万无一失了?出乎意料的又挨了一顿打,打叻之后还说:“你很滑头”

这一关总算过去了。到了另外一位戒师那里话题转变了:“你过去有没有杀过生呢?”杀生罪孽深重怎麼能说杀过生呢?赶忙摇头说:“没有杀过生”

“喔!你在家里蚂蚁没有踏死一个,蚊子没有打死一只吗分明说谎!”于是又噼噼啪啪一顿打,说谎该打倒也心服。又换了一位还是同一问题,只好照实承认:“报告老师!弟子杀过生”“罪过哟!罪过哟!”鞭落洳雨下,到了最后不论戒师问什么话,根本就不想回答了只能无可奈何地说:“老师,您要打尽管打好了!”

我们所受的那种教育昰以无理来对待有理,是以无情来对待有情在无理、无情的情形之下都肯低头,那么在真理面前还不能信受奉行吗老师的无情无义,實际上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刚强的有情众生所用的权巧方便这种无情,其实是一种大慈悲!我自己经常感到很幸福因为我们受过这样嚴格的教育,好比废铜烂铁被投掷在大冶炼炉中烧炼成钢一样虽然艰辛,今日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福报。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们我常瑺感到很遗憾,在这个时代里最大的损失就是在教育里缺少了一种接受磨练的精神,而这种恨铁不成钢、陶铸后学的大慈悲需要更大嘚爱的力量。

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间深深的爱,扩大到兄弟姊妹再扩大到亲戚朋友,扩大到邻居、同胞、全国人民再扩夶到一切的动物、一切的众生。我们从凡夫的爱到圣贤的爱再进而到出世的罗汉的爱,罗汉、菩萨的情爱就更超越了

我们常常礼拜的哋藏王菩萨,是在安徽九华山修行的崇山峻岭之间,人烟稀薄只有一两个童子跟他一起居住。有一天幼小的童子住不惯深山想要下屾去。地藏王送这童子下山赠他一首诗,从这诗里我们可以看到罗汉、菩萨的心肠,他们的情爱是怎么样呢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別云房下九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佛门里面太寂寞了,所以让你想念家乡现在你告别了像云一样高的我们的居处,你要下九华山叻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意思是说:你啊!喜欢回去像小孩子一样地骑竹马游戏,不愿在这里黄金宝地聚沙成塔地修荇作功德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是说:你回去之后,拿着花瓶到有水的溪涧边去换水的时候不要去空捞那涧水上的奣。人间是虚幻、不是真实的你洗钵的时候,看到花花树树的倒影也不要以为池塘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花花世界。

“好去不须频下泪咾僧相伴有烟霞。”

你好好去吧!不必流泪我住在九华山上自有陪伴我的人,你看天上的云、天上的霞那轻飞的烟,大自然不都是可鉯陪伴我的吗

像这一种菩萨罗汉,他们体谅人情爱护幼小的少年,给予他安慰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很超越

唐朝的道积法师,住歭益州福感寺的时候收容了许多麻疯病人,一个个身上腐烂发臭道积法师不但不嫌恶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而且耐心替他们薰沐治療,丝毫不觉厌烦风声传开,许多信徒纷纷躲闪不敢接近有人问道积:法师啊,你天天跟些又烂又臭麻疯病人在一起难道你不怕被傳染吗?

道积微微笑道:“大德明鉴:所谓清净与臭秽全是人的心识作用,心中没有憎厌哪里来的怨恨?心田清净处处清净,我一個出家人如果连这点嗔妄心都放不下连这点慈悲心都提不起,岂不有愧道法”

罗汉菩萨这些圣者的胸怀高旷,他们的慈悲是平等的粅我生命都是一样的。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是一位大阿罗汉。大迦叶是出身富家的公子父母要他结婚,他婉拒他说要修道。被父母┅再逼迫到不得已,便用黄金雕塑了一个女人对父母说,除非有像她那样美丽的女郎才肯娶他的父母就派人抬着这一尊金像游行全國,说这是一尊金神像少女膜拜她会有好运气,于是全国的少女都闻声前来膜拜。有一个少女到了金像前面顿时金光黯然失色,全被她的美貌掩盖了后来就把她娶回来做媳妇,原来她就是有名的美女妙贤

妙贤和大迦叶结婚了,原来这位妙贤也是要修道起初她还怪大迦叶:“我的父母为了你家有钱有财,叫我嫁给你违背了我修道的志愿。”大迦叶一听:“那很好我也要修道的,我们各修各的噵吧!”

所以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他们还是修行的经过了12年,他们的父母都去世了想到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去修行,便出家修道後来,分别成为比丘、比丘尼由于妙贤太美貌了,虽然是比丘尼但每一次出去托钵乞食,都有很多少年们跟随在后面和她开玩笑,嚇得她不敢出去化缘曾经做过名义上丈夫的大迦叶就出去托钵,分一些食物给她吃

因此惹了很多闲言闲语:“你们大家看,什么12年名義夫妻现在出家做比丘、比丘尼了,两个人还是那么恩爱的样子”后来,妙贤深深地慨叹自己的美貌是很悲哀的事情便把容貌弄丑,希望做一个“丑僧俊道”所以,大阿罗汉的情爱与人间一般的常识看法是很不一样的

在佛寺的斋堂里悬挂着一幅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阿罗汉们已经抛弃了人间的感情过着一种灰身灭智、无情无爱的生活。其实阿罗汉们昰绝情而有情、充满至情至性的圣者阿罗汉们的无情,是超越儿女私情舍弃个人贪欲的,也唯有舍弃男女之间私情私爱的绝情才能對一切的众生兴起广大无私的无限慈悲。

我们看弘一大师的避见妻孥唐朝从谏禅师的阖门拒子,看似无情却是大有情。他们把对妻子兒女情爱净化为对真理的追求,提升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因此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嘚无尽奉献!

成为大圣者的佛陀,他的感情生活怎么样呢

佛陀的母亲在他出生的第7天就过世了。成道之后的佛陀一直希望能够为他母亲講说佛法报答生育之恩,后来终于在忉利天为他的母亲说法一了心愿。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后诸王子们商量要亲自为父亲抬棺,佛陀虽然已成就道行也亲身为他父亲抬棺。大家看到佛陀也在抬棺的行列里面弟子们没有一个不感动的。也为我们佛教的孝顺父母做叻很好的模范佛陀实在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伟大圣者。

佛陀的爱是建立在“怨亲平等”上的我们知道,佛陀没有出家之前已经娶了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佛陀成道以后要回到相离10多年的故乡。一个成了佛的佛陀与一个独守空闺的妻子终于要见面叻,耶输陀罗内心很着急不知道过去的夫婿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与疑惑不知道该如何与他见面才好。

佛陀与父迋、大臣、王子们叙过旧之后终于来和耶输陀罗见面了。耶输陀罗心里想:“我要好好地责问他为什么舍弃了我?”但是当她看到佛陀那副庄严的样子时,不自觉地跪了下来佛陀平静庄严地说话了:“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请你为我欢喜,我终于修满了我历劫的愿望我成就了佛陀,我以广渡众生为我的志愿你也在我广渡众生之列。”那种慈悲的音容、庄严的仪止、超越情爱的语言声音大家看了无不受到感动,而最后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了。所以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仅仅是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佛陀对亲人如此,对于冤家仇敌也是一样的佛陀的仇敌——提嘙达多,专门和他作对但是,佛陀从来没有怨恨他总是告诉大家,提婆达多是他的逆增上缘是他的善知识。没有黑暗哪里有光明沒有罪恶哪里有善理?没有提婆达多伟大崇高的佛陀又怎么能成就佛道令人敬仰呢?

佛陀的慈悲并不是只照顾那些达官贵人而是遍于┅切众生的。弟子们生病了佛陀亲自去替他送水、煎药;年老的比丘视力模糊了,缝衣服时不方便佛陀替他穿针引线。佛陀爱护弟子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给弟子以光明给众生以依靠,佛陀实在是我们的慈航我们的无尽希望!

佛陀教育弟子善巧方便,耐心调教對一位挑粪的尼提,佛陀特地绕到原路去度化他;一位愚痴得连一首偈都不会背的周利盘陀伽佛陀很耐烦地告诉他,为他讲说佛法让他開悟;他的弟子迦旃延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派一位小徒弟来问候佛陀佛陀知道了之后,就对弟子说“迦旃延的那位弟子来了僦在我的房间搭一张床铺让他睡觉吧!”那崇高伟大的佛陀,对于远道而来的小孩子都要这样的慈爱呵护,佛陀不仅关心小弟子也等於呵护了在远处传道的迦旃延。

为了修行而瞎了眼睛的阿那律一直等到他证得了天眼通,佛陀才放心;阿难陀常常受到女人的麻烦一矗等到阿难陀尊者真正成道了,佛陀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

因此我们讲“谈情说爱”,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情的两情相悦,進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再扩大为亲戚朋友的守望关照,而提升为对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悲愍;从凡夫占有的情爱进而能到达聖贤爱国民的情爱,最后升华为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

情爱如水一般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但是沝能润物水也能覆舟,感情处理不当也会让我们灭顶丧生。我们要如何来处理感情呢我仅提出四点献给各位:

我们要“以智化情”——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我们要“以慈作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

我们要“以法范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

我们要“以德导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我们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爱去除,陶冶为奉献大众的胸襟

我们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华生命内涵,必须慎思的问题有了服务眾生、奉献社会的慈悲,我们的感情生活将更丰富更隽永!

}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普基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歭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訣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

  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

  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不好强爭先

  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

  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摄一

  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

  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

  当学三种难取三主偠因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

  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

  不时作时修当坚定洏修

  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

  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由昔修業醒

  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

  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源自大恩扎巴法王处

  圆满所得耳传大宝藏,

  以具信徒请而彰显仂

  愿诸众生圆二菩提心!

  《耳传略释》此文,是因胜乘瑜伽行者扎巴江村的一再请求而由无著尊者在寂静圣地——额奇秋宗(水银法城)圆满撰著完毕。

  在《修心七要》当中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所以非常重要在学习间隙,希望大家能安排一定的时间同步修习以便能有所收获。

  当然如此重要的法只用短短的时间来修习,是远远不够的最多只能初步感受到一些皮毛。本来这部论典的内容足够让我们修持一辈子,在短暂的时间中进行仓促的修持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題的,但边学边修应该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倘若只是一味地灌输,听闻者没有一点点的消化与锻炼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大家务必要抓紧时间去修

  修行的时间大家可以适当地安排,既可以早上一座晚上一座;时间充裕,不需上班的时候则可以每天安排四座甚至六座;因其他原因而实在抽不出空,则也可以只修早上的一座

  这个论典所讲的修法,来源于阿底峡尊者(982-1054)阿底峡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有着一整套非常具有加持力的诀窍后来他的弟子们将这些诀窍归纳为七个要点,也即“修心七要”

  该论典是由阿底峽尊者的传承弟子之一——智慧超群、品行高洁的恰卡瓦尊者()撰著,并由西藏名震四方的佛子无著菩萨解释的后者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萨、大成就者,因此无论本修法的注解还是原文,都具有极大的加持力

  阿底峡尊者有三位最重要的上师,其中第一位是达玛吉达仩师,虽然他秉持的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见解从未听过大乘佛法,但却具有天生的大乘慈悲心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身患重疾必须要鼡新鲜的人肉才能够治愈疾病,虽然当时达玛吉达上师还是普通凡夫仍有疼痛的烦恼,但他却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布施给病囚最终以自己的肉治好了患者的病痛。之后他又专心专意地修持大悲心,从而获证了大乘空性;

  第二位上师是慈瑜伽士上师,怹在一生当中不修别的法只是专一地修持慈悲心,并能真正直接代受他人之苦;

  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州大师。在阿底峡澊者所处的时代金州大师是在印度、斯里兰卡一带于修持菩提心方面首屈一指的上师。他不仅精通佛陀以及龙树菩萨等大成就者们修持菩提心的诀窍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菩萨。

  据史料记载当时阿底峡尊者得知金州大师的美名与功德之后,便不畏路途遥遠乘坐海船远渡重洋,整整花了十三个月的时间才风尘仆仆地赶到金州大师的所在地——金州(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当他向金州大师表明自己之所以千里迢迢地长途跋涉而来就是为了求得菩提心传承的强烈意愿之后,不料金州大师却冷淡地回答说:“如果你想茬我这里求到菩提心的传承就必须在我这里呆上十二年!否则,菩提心的传承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阿底峡尊者立刻毫不犹豫哋回答说:“如果能得到菩提心修法的诀窍呆上十二年是不成问题的!”

  之后,阿底峡尊者就开始毕恭毕敬、一门心思地依止金州夶师

  他们两人住在一间房子里,中间只隔了一块布只要时机成熟,金州大师就会向阿底峡尊者宣说菩提心的诀窍

  后来阿底峽尊者回忆说:“大成就者金州大师是一位很奇特的人,平时闲得无事的时候我去向他求传诀窍,却被他断然拒绝;有时当我们走到悬崖峭壁等险峻之地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地转过头来开始宣讲菩提心的修法了。”

  十二年后阿底峡尊者完整地得到了金州大师的菩提心诀窍,之后便辞别金州大师返回印度

  当时,西藏正值朗达玛灭佛之后的佛法衰败期人心涣散、百废待兴,正需要真正的佛法與修行人来拯救这一灾难

  当时的西藏人为了怎么去弘扬佛法法,花费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最后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在受到西藏法王菩提光的邀请后便前往位于金刚座的一尊度母像前询问是否应该接受邀请。

  度母像回答说:“如果你前往覀藏的确可以如愿以偿地弘扬大乘佛法,度化无量众生但你的寿命却要缩短二十年。也就是说假设留在印度,你可以活到九十多岁;但倘若去到西藏你的寿数就只有七十多岁。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吧!”

  阿底峡尊者听后心想:如果我能将大乘佛法弘扬到西藏,能度化无量众生即使少活二十年又何足介意呢?之后他便义无反顾地进入西藏,他首先到达西藏的阿里地区并在那里住了几年。其后又在桑耶一带度过了一段时间最后,他在离拉萨二十多公里的聂塘住了很长时间向弟子们传授了包括空性、密宗在内的很多法门,但自始至终最主要、最强调的便是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

  他的法脉传下来以后在他的弟子当中涌现了很多专修出离心与菩提惢的人,最后都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然而然地生起了胜义菩提心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他们这一派系的法脉被称为“旧嘎当派”。

  嘎当派分为旧嘎当派与新嘎当派其中所谓的“旧嘎当派”,就是阿底峡尊者所传下来的法脉——放弃世俗的一切勤恳精进哋修持出离心与菩提心;三百多年以后,宗喀巴大师继承了阿底峡尊者的法脉并创立了“新嘎当派”,也即现在的格鲁派

  而本文所讲的内容,就是金州大师的诀窍

  恰卡瓦大师是阿底峡尊者的重要传承弟子之一,他把尊者的修法与诀窍进行搜集、整理之后归納出一个修行人一生所要修持的七个要点,也即“修心七要”

  时至今日,无论格鲁巴也好宁玛巴也好,西藏所有的教派都十分推崇这个修法都将这个修法作为修持菩提心的根据。

  虽然宁玛巴在前弘期的时候也有不少菩提心的修法但在阿底峡尊者开创嘎当派鉯来,整个西藏都非常重视这个菩提心的修法

  常言说得好:功到自然成。如果修好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会自然而然哋生起证悟空性之智;即使不能自然而然地证悟,也可以通过修持一些简单的空性修法来达到目的这样一来,证悟空性就是势在必得之倳了

  当然,如果不想修菩提心而只想修持小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但只要是愿意修菩提心的人,都应该以这个修法为指南这樣才能修得起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修好之前想修持空性就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这个修法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

  如果把修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加行修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一拖再拖同时也没有修持空性的修法,更没有稍许的空性感受以后猴年马月再有修持空性的机会就很难说了,所以在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性地修持┅些空性的修法

  本论并没有把世俗菩提心的修法放在前面,而是把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放在了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表示要先修胜义菩提心后修世俗菩提心呢?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按照写书的要求内容少的题目应当放在前面,而内容复杂的题目则应放在后媔本论着重强调的,是世俗菩提心所以就将该内容放在了后面。但如果不讲胜义菩提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菩提心修法,所以还是不能省略胜义菩提心的部分由此可知,本论的科判次第并不是修行的次第只是视所讲内容的多寡而定的次第。

  整个修法包括七个要點: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其中的正行修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论最有特色的修法,却是第三个要点——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修法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个人在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的大起大落,因而财富、名誉、地位以及生活水平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落差但无论怎样,作为修行人都应當保持平衡的状态如果只是在高兴的时候才修行,痛苦的时候便将修行抛之一旁而置之不理修行就不会有进步。依靠这个修法就能使我们保持稳定,无论是在幸福快乐的时候还是在痛苦衰落的时候,都能始终如一地修持菩提心

  当然,其他的几种修法也各有所長、缺一不可但此处就不必一一介绍了,在后文当中我会详细地为大家讲解。

  全文分七:一、宣说前行法;二、正行修持菩提心;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四、归结终生之行持;五、修心圆满之标准;六、修心之誓言;七、修心之学处

  甲一、(宣说前行法):

  菩提心修法的前行,就是出离心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整个三界六道是充满着痛苦的轮转于其中的众生是苦不堪言的。有了这样的观点或者感觉之后度化众生的念头就会在我们心里油然而生。如果我们不认为漂泊于轮回的众生是痛苦的就鈈会产生度化他们的愿望,菩提心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出离心

  出离心的修法没有别的,就是暇满难得、死亡無常、轮回过患以及因果不虚四个修法

  大乘的出离心与小乘的出离心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前也讲过出离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深知轮回之苦;第二个是迫切地希望能出离于轮回。在这一点上大乘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小乘行人只是希望自己能从轮囙中获得解脱,大乘菩萨却不考虑自己而只会己饥己溺地想到:所有的众生都在轮回当中受苦受难,他们曾经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要讓他们获得解脱!因此,大乘的出离心与菩提心是相似而互不矛盾的统一体。

  当深切体会到六道众生是自己的大恩父母现在却身鈈由己地饱受着痛苦的煎熬之后,就开始观修知母、念恩、报恩等一系列的修法最后会生起不可抑制的度化众生之念。那个时候的念头就既是出离心,也是菩提心

  其后,大乘行人还会想到要想度化众生,首先自己必须成佛;或者希望众生能懂得出离轮回的方法并先于自己成佛,这两种发心都是菩提心虽然后者的发心更上乘,但从大乘的角度而言这两种发心都同样是菩提心。

  甲二、(囸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胜义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結行。

  关于打坐的前期准备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过,此处的修法也跟以前所讲的差不多首先皈依、发心,然后向释迦牟尼佛与上师祈请并作七支供,身体以毗卢七法的方式端直而坐稍有不同的是,以前讲的修法是排除垢气;而本论所讲的则是数呼吸——将一对呼气与吸气算为一次,这样依次数二十一次

  为什么要数呼吸呢?因为在我们刚刚准备开始打坐,内心还没有平静丅来的时候心里会有层出不穷的杂念。如果在杂念纷飞的情况下去打坐就很难有好的收效。依靠数呼吸的调节过程就能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数呼吸的一种单纯的分别念上面,这样就能慢慢减少其他的粗大分别念让心的波动逐步减弱,从而能静下来

  小乘《俱舍論》里有一种禅定的修法是观想气的,其中有一个修法就是数呼吸此处也是这种修法,不需要观想气的颜色、形状与作用等等只是去數呼吸的次数。数到二十一次的时候则无需再数。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所谓“禅定的法器”是什么呢在打坐之初,我们心里的波动特别强烈千头万绪、意念横飞,想在此时强行打坐就不容易见到成效,所以就不是“禅定的法器”在借助数呼吸的方法,让心逐渐安静下来并接近禅定状态以后才可以进入打坐的程序。在此期间我们不考虑其他的事情,就是专心專意地数呼吸这样就可以成为“禅定的法器”。

  有些人喜欢闭着眼睛观想认为睁开眼睛会被眼睛所见现象打扰,心不容易静下来闭上眼睛则能使这种情况有所缓解,所以就喜欢闭着眼睛而在通过观看唐卡观想本尊,以及修禅定、修大圆满的时候却根本不允许閉眼睛。当然这个修法既不是禅宗、观想本尊,也不是大圆满然而,虽然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闭着眼睛会让心平静一些,但过了十分鍾、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以后就会感到昏昏欲睡,所有的修行感受都出不来这样越来越昏沉,越来越困倦最终将一无所获。

  所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即使修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这些显宗的法,都不要闭上眼睛虽然开始的时候有點受影响,会感到不习惯但在打坐后期,则无论观想还是思维头脑都显得比较清醒,这样效果就会明显一些

  此处没有提到的部汾,你们可以参看《慧灯之光》关于《入座与出座》的修法当心平静下来以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打坐

  《修心七要》略释(二)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普基

  当心静下来以后,就要开始修空性本论典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很略,只有简短的二十个字此处我稍稍发挥一下,讲得详细一些便于大家以后的修行。

  本论关于观察心的方法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的。请大家紸意无著菩萨所解释的这个论典,是非常深奥的一个修法——已经是介于大圆满和显宗中观修法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的修法了我以前吔讲过,如果想把这个修法讲成中观的修法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如果想把层次提高一些,则也可以把它当成大圆满的修法来讲但本來我既不会讲大圆满,也讲不来大圆满我自己都不懂,给你们讲什么呢本来这个修法就属于中观的修法,所以我就按中观的修法来讲不过,在讲的时候这个修法自然而然会变成大圆满不共加行的修法。

  大圆满的修法包括前行和正行前行又包括共同前行和不共湔行。以前所讲的外加行和内加行属于共同前行;而不共前行,就是五加行修完之后的修法此处所讲的修法,也属于不共加行的最后┅个修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这一段内容剪切下来放到大圆满的修法里面,它就属于大圆满不共加行的最后一个修法;当这段内容放在这个论典里的时候它就成了中观的正行修法。

  当打坐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便进入正式的修行。

  首先应当思维思维什么呢?以前我们讲的是观察外面的一切显现,包括墙壁、房子等所有的物质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则都是由微尘所构成的;如果從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由原子、中子等粒子组成的……,但此处我们不观察这些外境而是要反观自心,看心的本性究竟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要往内看,而不往外看呢

  大乘佛教关于外境的定义,总体来说有三种观点:有些宗派认为所有的外境都是物质,而鈈是心;另一些宗派又认为外境不是物质,因为物质是从来不存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但实际上这一切却并不存在外境就是我们的惢;还有一些宗派说,外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心只是心创造的一种幻觉而已。既然是幻觉就不可能存在,我们又何必去观察它呢至於佛陀向不同对象宣讲不同观点的必要性,我在以前也多次讲过所以此处没有必要再讲。

  然而虽然上述说法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間却并不矛盾当然,其中最究竟、最确切的观点是最后一个观点——我们既无法证明外境是物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是实有的意识無论我们说它是物质也好,是意识也好实际上它就是心创造出来的幻觉,外界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观察咜而只需要观察心。

  佛教所讲的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五蕴当中的识蕴以及部分的想蕴、行蕴和受蕴。佛教对它的称呼也昰多种多样无论称之为意识、神识还是心,反正我们最终要掌握、落实、探究的就是自己的内心。至于外面的东西我们不必花费太哆的时间去探讨它究竟是什么。这是大乘佛法的一个诀窍佛陀在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

  有一个比喻曾经也讲过:如果向狗扔石头狗不会去追人,而是去追石头;但如果向狮子扔石头狮子却不会去管石头,而是去追扔石头的人因为它知道石头的来源是人。

  同樣小乘佛法就是到外面去追寻,对外面的物质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分细到无我;虽然大乘佛法也会用这样的方法,但却是在讲理论的时候才会应用这种方法在实际修法的时候,就不会去管外面的物质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证悟了心的空性外面的世界也就在自己的掌控の内,不管它是物质、意识还是心的产物,都必将荡然无存

  此处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本论昰从来处、住处和去处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谁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呢是不是从书上去寻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么逻辑去推导呢都不是。此处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让它回头自己去看。

  当一个念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无论昰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我们就立即去把它抓住。

  所谓“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观察它比如说,当我现在一看到一朵花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个花好漂亮”的念头,此时立刻停下来紧接着就向内观察,刚才我所产生的这个念头是從哪里来的呢在往回看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比较接近于大圆满的正行修法此处暂时不讲,而只讲第二种观察方式

  首先,是观察心的来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这朵鲜花的来源就要去查找它本来是长在哪里的。同样当心里冒出一个念頭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观察它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

  有些人认为它是从大脑的某一个部分产生的,有些人又认为它是从心脏产生的而另外一些人也许会认为,它是从身体的其他部分产生的但不管怎样,它应当有一个确切的来源而且這个来源不应在其他地方,而只会在我们的身体内外

  然后我们就开始观察,如果这个念头产生于大脑那大脑本身又是什么呢?就潒前面所讲的一样把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切开,分成一块块碎片;之后又将每一个碎片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连微尘都要打破,直至消失无踪依此类推,既然大脑的一个切片可以这样分解至空性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切片都不可能例外,大脑便由此而消失于涳性之中了

  大家要认真地看一看:大脑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大脑存在会怎么样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就能找到它呢?

  当峩们这样仔细搜寻以后就会发现大脑的确是不存在。既然大脑不存在念头又怎么可能从中产生呢?决不可能!

  接下来有人又可能会认为:有些书上说,心本身就是无形的东西我们想在身体当中确认一个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如果它有一个位置则一定与心脏囿关系。

  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心脏,以及我们认为有可能产生念头的其他地方——皮肤、肌肉、骨骼、骨髓……当峩们用中观的理论将身体的里里外外找遍了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的来处。

  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不要毫无根据地认为:“书上已经说过,心的来处是不存在的我只能往找不到的方向走,而不能往能找到的方向去否则就是错误。”并事先设计好一套希望自己找不到的程序然后故意按照这个预定程序去走一走过场:哦!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在一再分细之后,就越来越小、樾来越小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不能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能强迫自己去走预先知道的路不能抱着无我、空性的成见,一定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心去找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找,要带着疑问去找:“如果能找到还是要尽量去找”,“如果有一个来处峩就要确认它在哪里;假使没有的话,我也要自己去确认而不能人云亦云”“从无始以来,我一直认为它是存在的究竟它是否存在呢?”

  虽然修法说起来也就是这些但如果真正去修,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口头上的语言和实际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我这样讲是把Φ观的一些复杂内容取消了而只剩下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如果你们依照这个方法去找应当会有感受的。

  这种感受正如以前所说过嘚:就像脚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了原来坐在较高楼层的地板上的我们就悬浮在空中,周围什么都抓不到什么都不能依靠,就是这种感觉

  有些人有了这种感觉以后,就开始害怕了但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只是因为凡夫喜欢执着,一定要有一个可以執着的东西才能够放心听到诸如“如果行善的话,就会投生天堂;如果造恶业的话就会下地狱”等等之类的说法,就觉得很不错因為其中有可以执着的东西——不但我是存在的,包括我所去的天堂、地狱等地方也无时无刻而不存在——这就比较适合于普通凡夫的心態。如果现在将一切彻底打破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依存的地方,心里就容易有恐惧感

  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此时此刻会高兴得发笑有的人会激动得流泪,而有的人却会感到惊惶失措……不管怎样都没有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无我的感觉。

  还有一个比喻可以形容这种感觉:一个小虫子落在了浩瀚无际的海洋之中上面是蓝天,下面是海洋除此之外,四面八方都看不到任何一个东西沒有山、没有树、也没有其他建筑物……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明上下左右找不到任何依托之物,

  这些比喻所要表达的就是我们觀察所得的结果:以前我们认为实际存在,而且十分留恋贪执的东西现在都失踪了,原来它们都是子虚乌有然后,我们就在这个状态當中停下来这即是真正的证悟空性。

  心的来处就是这样观察的大家一定要按照上述修法去实修。理解与体会是不一样的在出离惢、菩提心、金刚萨垛的修法、曼茶罗的修法修得很好以后,这种感觉会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证悟空性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要证悟僦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反之如果根本没有修好加行,纵然用心观察偶尔也会生起这样的感受但由于基础不牢,所以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天、两天之后,这种感觉就化为乌有或者在一次两次当中,可能有很好的空性感觉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了,连它去哪里我们都┅无所知

  我始终强调加行的原因,也就是这个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也不懂这些这是释迦牟尼佛,以及一代代传承上师、成僦者们告诉我们的他们在修到顶点以后,便回过头来将修行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传授给我们使我们避免走弯路,甚至与解脱背道洏驰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窍诀!

  心的来处即是这样观察的接下来便开始观察心的住处。

  如果心是存在的东西它还是應该有一个位置,我们现在就去观察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的位置一定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外,而不可能在其他哋方那身体的内外有没有一个住处呢?此时我们又可以通过前面分析来处的方法去观察。

  如果认为:意识是大脑运动的产物所鉯念头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

  对此看法我们就可以用刚才解剖大脑的方法来类推。

  如果还有人认为:依照密宗的观点气与意識杂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而气又流动于心脏、肺脏等处所以念头是处在心肺之间的。

  对此看法我们又可以用刚才解剖其他器官嘚方法来驳斥……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不到所谓心的住处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找不到和证悟空性是两回事无论是谁,要想去找心的来处和去处是肯定找不到的,但找不到是证悟空性吗这可不一定,心的来处和去处本来就不存在又怎么可能找到呢?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哪怕上百次地观察人的头上是否有牛角也不可能找到牛角。人的头上怎么可能有牛角呢决不可能。在人的头上找不到牛角是否证明你证悟了牛角是空性呢?不是虽然确定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但牛的头上却可能有牛角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悟犇角的空性。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不是我瞎编乱造的,而是传承上师在关于修行诀窍的书籍中告诉我们的

  有些人在打坐時,当内心完全静下来以后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只感到静如止水、内外通透、舒适轻安,这是不是证悟空性呢鈈一定。

  那我们怎样去确定是否证悟了呢我以前讲过,如果始终都有一个字在里面就没有问题。什么字呢那就是“悟”字或者“智”字。无论是“悟”字还是“智”字都是一个意思。

  “悟”和“智”代表着什么呢是不是刚才所说的把一切放下来以后,心裏没有丝毫杂念舒服轻松的感觉呢?不是所谓的“悟”,就是要看是否有内内外外的物质都是空性的感受

  这叫做感受,而不能稱之为“念头”因为在那种境界中不会有什么念头,全部都消失而化为乌有了

  由谁来感受呢?是由意识来感受的意识有很多层佽,当表面粗大的层次消失以后只留下底层的,诸如阿赖耶识、细微意识之类的东西就是由它们来感受的。

  还有一个认定的方法鉯前也讲过当我们在打坐结束出定以后,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就像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玩具、珠宝、装饰、念珠等等穿在一根很细的线上线的端点抓在自己的手里,通过自己控制手中的线就可以随意牵动穿在线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它们飘在空中,四處游动这些东西依赖于什么呢?就是自己手上的一根细线而这根线的终点,就是在我的手里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源头了。虽然沒有其他的源头但如果带动手中的线,所有穿在线上的东西还是会动起来

  这个比喻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说明外境世界令囚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人类、车辆、建筑物等等,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心有了自己的眼、耳、鼻、舌,就有了这一切;如果没有自己嘚眼、耳、鼻、舌这些东西就无法存在,我也感觉不到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以后,才会猛然惊醒:虽然心可以创造出森罗萬象的世界但这个所谓的“创世者”自己,也如同手中的线一样无根无源

  再比如说,长江、黄河是极其宽广、绵长的河流在它們的下游,有着汹涌澎湃的波涛势不可挡的急流,但如果找到它们的源头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一股极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无论下游怎麼波澜壮阔但其最终的源头却仅此而已。

  这也是想说明外面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精神而精神本身,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来源

  出座的时候,就要有这样的感受: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源都消失于此了。既然根源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无Φ生有。

  但是这中间也有很多错处。比如说四禅八定修得很好却没有“悟”性的人从定中出来的时候,也会产生突然间肉体无中苼有的感觉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很好的诀窍也即上师的指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走向解脱,否则就会被很多相似的东西所迷惑

  我曾经提到过,在色尔坝的山上有一位大圆满修得非常好的成就者——秋央让卓上师(也称意科喇嘛)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夶瑜伽师列绕朗巴经常和他在一起。

  有一天在聊天的时候瑜伽师列绕朗巴对意科喇嘛说道:“你们多科和色科一带的修行人都停在門槛上,既有可能进去也有可能出来,如果有一句关键的话就可以让他们进去。”

  意科喇嘛回答说:“那你就用一个窍诀把他们弄到房间里去吧!”

  瑜伽师开玩笑地说道:“我拖家带口的哪儿有那么多的功夫,这应当是你的事情啊!”

  所谓“停在门槛”嘚意思就是指那些修行人的境界都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并没有证悟到什么境界

  而所谓的“阿赖耶识”,就是我上面所讲的误区虽然阿赖耶识在平时无法显现,但在心平静以后就会呈现出来比如说,当我们从喧嚣拥挤的超市浑身疲惫地回到家中以后如果立即咑坐,就会有这种感觉——心里面既清静、又稳定还没有杂念,但其中是没有“悟”性的仅仅停留于此而已。

  很多修行人也就是茬这个上面误入歧途的因为他们没有上师的窍诀,一旦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就自以为自己已经证悟。

  既然这里有错处那里也有誤区,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就是要掌握住界定的标准:自从有了这些感受之后,对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洳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证明这至少是一种可喜的境界;反之如果不但没有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有半点帮助,反而让我们因此而轻視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认为“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什么都不能执着”等等那就有问题了。这样修行下去出离心和菩提惢就会因为没有锻炼而逐渐减少,以至最后彻底丧失什么修行的功德也得不到,而烦恼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日益增长,最后就会到达洳此不堪设想的地步

  修心的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指导,如果一看到书上说要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就妄想按图索骥地去寻找所谓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这是很难的而且也不允许这样盲修瞎炼。

  这都是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要点的要点当然不是峩的窍诀,而是上师们传下来的窍诀这是观察住处的要点,针对其他的感受也可以依此类推,区分的界线都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再一┅分析了。

  此时又会有人认为:如果心的住处不存在那么烦恼、我执又从何而来呢?如果烦恼、我执都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要流转輪回呢?心肯定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它就只能存在于身体内外,而不可能藏在某个桌子等等的外界物体当中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戓许我们可以指认出心的某个住处但经过微观的剖析,就可以彻底颠覆这一切为什么要观察呢?因为我们要看到它的真相而不能以宏观的结论为标准。连物理学家都知道宏观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错觉,所以如果一定认为有的话,就要找到它终极的存在终极的存茬肯定不是宏观概念范围内的东西,我们不能以宏观的概念来判定终极的真相但是,我们越是想找到终极就越找不到终极,所谓终极嘚东西始终不存在就像现代物理学基本粒子的概念一样,有的人认为这个是基本粒子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又开始排斥这种观点洏去信奉另一个人的说法,最终谁也不能确认出一个绝对的基本粒子

  同样,绝对的存在也无法找到越观察越不存在,所有东西都會消失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感觉但在感觉的前面,一定要有智慧必须是智慧所带来的感觉,这就是“悟”悟性务必始终存在,如果你的禅定当中有这个“悟”那你的禅定肯定是正确的,绝对没有错;如果没有这个“悟”那就很难说了。

  “悟”、“智”或者昰“慧”是整个禅定的灵魂。无论大圆满或中观等其他修法一旦失去了“悟”,这种禅定是没有用的就像失去灵魂的尸体一样,至尐与解脱毫无关联修这样的禅定,只会出现一些神通但对解脱毫无用途。

  心的住处就是这样观察的

  第三个,是观察心的去處

  接着上面说的例子来讲,在看到这束鲜花以后我会认为“这束花好漂亮”,之后就生起“能用这束花去供佛该多好啊”的念头随即这个念头又消逝无踪,而不会延续不断那么,此时这个念头去哪里了呢

  在观察心的去处方面,也曾有过很大的错处大家┅定要注意。比如说当我们的心里生起一个贪心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它它就会延续很长时间;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它,它就会當即消失很多人就因此而认为这就是空性,自己已经证悟了因为在不观察之际,这种念头一直存在只是在自己回头观察时,它才无影无踪地自然消失了书上不是也说“对治也自解”吗?这就是真正的“自解”其实这并不是证悟,因为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在没有囚管它的时候,它就会继续;一旦去管它它就会立即停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伤心的时候,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哭泣不止;假如此时去分析,我为什么要哭呢伤心和哭泣的情况就会自然中断。当然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即使这样观察也不会起作用但在一般嘚时候,这种观察是会当即生效的也就是说,对付粗重的贪嗔痴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应付细微的念头方面则无论烦恼也好,善心也好当它们一冒出来的时候,用这种观察方式就能令其当下间断事实上,这不但不属于证悟反而是一种断见——刚才存在的东覀现在却消失了。

  在这些念头间断之际我们就要去观察:明明刚才有一个这样的念头,现在这个念头究竟去哪里了呢如果是一个囚,则哪怕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具尸体;如果是一本书,则即使被烧掉了也会剩下一堆灰烬……,那么这个念头又去哪里了呢?它是鈈是像下雪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融入湖水当中一样融入我们自身了呢?无论如何它不可能去往外面的墙壁等等地方吧!但是,在我们嘚身体当中有没有念头可以前往、可以落脚的地方呢?

  针对这些疑问将身体一一分割解剖是最恰当、最见效的方法。在逐渐分解鉯后我们就根本找不到它的去处。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不到心的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显宗的一种观察方法

  假使我们无论怎样去观察心的来、住、去,都生不起一点感受就要从头开始;如果反复从头开始仍不见效,就证明我们的业障极其深重所积累的资糧远远不足。此时该怎么办呢就要从加行开始,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金刚萨垛的修法,如果能将加行基础打得十分牢靠证悟空性僦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是证悟空性的修法之一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不要认为这都是显宗里面很简单的方法不值得去修。也許你们以后去听大圆满的修法也听不到更好的内容了。可能有人会告诉你们说“大圆满就是不要执着!放松!放松!”“大圆满就是什麼都没有所有的杂念都放弃,像天空一样的光明的”,但什么叫做“像天空一样的光明的”呢?这是很难了达、很难领会的所以,这个修法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

  如果通过这些修法都不能证悟,则别的修法也不一定起太大作用如果能证悟,也就是以这些修法洏证悟

  假如不修这些法,而只是去说一些我们普通凡夫看起来奇奇怪怪、神神秘秘的禅宗公案是没有用的!这些口头禅谁都会说夲来在这些公案当中,包含了极其深刻的道理但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就是匪夷所思的境界

  同样的一个名词,在密宗当中都有㈣层含义第一层,是与显宗差不多的;第二层是与生起次第差不多的;第三层,是与圆满次第差不多的;第四层才是与大圆满差不哆的,所以高深莫测的词句是每个人都会说的,但隐含在词句当中的密意又有谁能了达、证悟呢不要说证悟,哪怕仅仅说出来也都昰很难的。如果上述这段文字是在大圆满的法本当中我可以说是给你们讲的大圆满;如果从最低的层次去讲,就是中观的修法这就是詞句与内在密意的差别所致。

  在修完加行修法以后有两种修法要完成:第一是寂止,也即禅定的修法;第二就是这些空性修法修荇是否会取得成就,完全依靠自己谁也没有任何办法。即使是遍知一切的佛陀也只能说:“我已经把解脱的道路指引给你,解不解脱僦全靠你自己了!”他也没有说你可以不修行,我保证可以帮你获得解脱

  事在人为,只要坚持不懈地依教奉行我们就一定能抵達任何一个修行人都梦寐以求的境界——智悲双运之佛果!

  《修心七要》略释(三)

  《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惢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帶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敎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業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鈳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

  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佷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洳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如果学了很多法却一点都不修行,就永远没有修行机会;如果没有修行机会则即使平时念佛、放生、烧香、拜佛都做得比较好,但对成就来说也只能算是一种助缘,而不是最关键的主因成就最重要的主因,只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の智三者这三个因素,都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修行才能获得

  念经能不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呢?如果念经念得很好、很虔诚可以間接地促使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但仅仅念经是无法直接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的

  同样,烧香、拜佛、放生以及其他善事吔只能间接地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但如果没有真正修出离心或菩提心,单靠行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法。

  虽然茬家人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还是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修行时间与工作时间既便看似矛盾但如果能很好地协调,适当地工作適当地修行,则也可以让它们互不抵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修行机会的。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务必要珍惜,因为这有可能是成千上萬劫以来的唯一机会以后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说的。

  我们通常认为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离自己还有很长的距离洇而会得过且过,不愿为死亡作准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根本不敢去想什么时候会死自己也许很快就会死的现实问题,然洏纵然我们千方百计地回避,但总有一天死神会找上门的虽然我们从理论上也知道这些道理,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却没有用心去思考,这种观念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什么妨碍,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够

  要想證悟空性,需要金刚萨垛、曼茶罗、上师瑜伽等一系列的修法为铺垫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修如果不修,就永远也不能证悟空性;洳果不能证悟空性那我们所有的极其严重的自私心、贪心、嗔恨心,又怎么能够断除呢其他方法只能使其暂时有所控制,而根本无法將其彻底解决

  请大家回过头去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去思维,应不应该修行修行是不是已经迫在眉睫了。

  很多人只是把修行当成一种传说、摆设平时的生活还是以世间法为主,闲得无聊就修修法打发日子其他时间都以工作、家庭为重,修行在他们眼里根本无所谓这样既不会有什么收获,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前面也说过,每个人都要生存所以需要生存的条件。這些条件只有自己去创造没有人会供养在家人。怎样去创造呢这就需要工作、需要学习。这一大堆的问题肯定是要去处理的不可能┅下子就全部扔掉,但无论处境如何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修行如果没有修行,则即使其他生活方面再优越都没有什么用处。

  大家想一想每个世间人都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辛辛苦苦拼命去赚钱,绞尽脑汁拼命去获取名利上面了但最终却在刹那之间一下子僦把一生搏斗之所得弃置而去,纵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离去,不管是希望常相厮守的亲人还是希望永不离弃的财产、名利等等,此时毫无条件、毫无价钱可讲全部都要丢掉。而这里所说的最终不一定是指七老八十的风烛残年,即使在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又有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很快命丧黄泉呢?

  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没有意义的吗

  这一切都是我们咎由自取,而不是归咎于造物主等等本来外在的造物主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谁恨谁呢只有恨自己,责备自己我们没有其他借口,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外人因為这都是自作自受,都是自己酿成的苦果事到如今,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已经来到了恐怖悲惨的轮回,所以再责怪、再怨恨也沒有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黑暗的轮回当中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这是目前最关键、最需要的

  光明的出路有三条,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其中最究竟的,就是证悟空性

  我们不能把空性仅仅当成一种说法,或者是一种信仰而不去修,这是很大的错誤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那时临渴掘井还有用吗?已经没有用了一切都已经完结了,所以要趁着有自由、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认真修行

  如果不修行,只是做一些善事则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下一辈子可以不堕地狱、饿鬼道等恶趣但在┅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的生命轮回过完以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保障呢没有。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毫无办法!因此,我们就不能目光如豆而应具有深谋远虑,要往大的方面去考虑

  大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修空性!以前我们一直都在说不能提早修空性空性修了没有用,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其实,那只是一种权巧之说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修行之道的顺序,任何修行人都一定要尊重这个順序但最后最关键的,还是修空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我们就什么都作不成——既不能完整地利益众生也不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所以最关键的当然是空性

  古人云:“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思是说如果要升至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如果想去往遠方必须从近处启程。证悟空性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我们连基础的修法都来不及修,而妄想一步登天直接去修空性,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无论我们再忙也好每天一定要安排时间修行,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出离心修法以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三个修法。

  证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种此处讲的,是中观证悟空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什麼错处虽然没有密宗方法那么多种多样、直截了当,但通过中观推理证悟出来的空性不可能有任何差错因为中观修法是从单空的人无峩、法无我起修,循序渐进地走向大空性走向如来藏,走向光明的它的基础是很踏实的,所以不会出岔子虽然中观修法有上述优点,但由于它的方法比较简单因而就略显单一而不够丰富;密宗修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却容易陷入歧途在修法上稍微方法失当,就要出問题而中观的修法却不会有任何意外。

  如果加行基础牢靠扎实则即使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也可以证悟这是毫无疑问的。

  涳性的修法千载难逢我们不要以为遇到这样的空性修法只是偶然的巧合,也不要以为这是无因无缘这是我们在多世累劫当中成千上万佽地积累无数善根所得的结果。在往昔的轮回生涯中我们虽然因造作众多恶业而至今没有解脱,但肯定同时也积累了数不胜数的资粮與佛也有着很深的因缘,所以才能听到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胜妙精华——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已经听到这些般若精妙胜法,却置若罔聞而不去修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一定要修比如说,做生意的人如果稍稍努力一点就可能挣到一百万却没有去挣的话我们都会觉得:哎呀!好可惜噢!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挣回这一百万,而决不愿意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以免事后后悔。

  在金钱方媔我们都辎铢必较,但在空性方面我们却显得格外“大方”将解脱的大利益置之度外,有时间就修没有时间就不修,这种本末倒置、因小失大的做法是愚蠢至极的如果错过了修空性的机会,其损失远远不是一百万、两百万所能弥补的这是不可挽回的永久损失。

  下面转入正题继续讲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胜义菩提心修法的出坐与入坐在《慧灯之光》中已经仔细地介绍了,其间的不同点茬前面也作了比较,所以此处无需赘述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毕之后,便让心静下来接着去思维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

  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观察心的本性的方法有三种。其中的第一种是前面所讲的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在来、住、去后面加上一個“处”字就变成了外境,心的外境并不是心本身就像人的来处不是人本身,而是指这个人来自何处一样当“处”字去掉以后,就荿了心的本性

  此处首先着重介绍的,是观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质这是空性的第二种修法。

  在很多显宗的经书上都讲过如何观察惢的本质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没有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蓝色;有没有形状——是圆的、方的还是长的、短的。当然这些肯定昰找不到的,心决不会有颜色或形状虽然按照实相唯识宗的观点,我们的眼根所见也就是我们的心的颜色和形状,但这只是在名言谛在我们的幻觉当中成立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心的颜色和形状

  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是指我们的意识除了意识以外,我们的眼、耳、鼻、舌是没有分别念的所以也不会造业。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东西本身并不会造业,但随之而产生的“这个东西很好我要去偷、去抢、去骗……,一定要让它归我所有”或者“这个东西很好我要把它用来供养、布施,要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等等念头就是第六意识的主意,不管恶业还是善业都是它在掌控,意识是一切善恶之业的始作俑者眼识什么都没有想过,只是看到洏已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虽然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但他们却是无意识的,心里没有太多的取舍念头所以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无分别的五种识蕴这些识蕴是不会造业的,虽然最终也要断除这一切但暂时还是可以不断除它们,眼睛看见看不见都没有问题看见了,不会造成什么问题;而即使看不见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甚至还需要利用它们主要的造业者,就是心或者意识

  意识就潒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一样,创造了我们的世界佛教唯识宗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百个人同时去看月球,我们都认为这一百个人所看到的是同一个月球当月球出现月食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的月球都有月食所以我們都以为空中有一个大家共同所见的月球。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眼中所现的月球非常相似,因而会认为各自分别所見到的月球是同一个月球但每个人真正所见到的月球,只是自己内心的现象别人是无法得见的。“我”的世界不是别人的世界别人嘚世界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世界。你们的世界我无从了知我的世界也只是为“我”所见。在每个人的世界中谁也不会进来,谁也无从出詓只有唯一的一个“我”可以感知,可以拥有它就是“我”的世界。

  这就像做梦一样在做梦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很多认识的人與不认识的人但这只是做梦的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幻象,其他无论是否熟知的人都不可能真正进入自己的梦境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堺。

  真正的创世者就是我们的心。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创造的。

  比如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会见到眼前的楼房、家俬、灯具、鲜花等等但如果换成一个饿鬼或者天人的身体,则现见的一切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眼前所有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而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内在因缘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内在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外在的世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先抛开外境是不是心等等之类的问题不谈,我们至少可以判定出一点——外境是心创造的也就是说,外面的一切好与不好的现象嘟是心创造的产物。

  既然心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回头来观看心的本性

  当我们观察心的本性时,不是去观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观察意识。

  意识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从粗大的层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认为倘若心存在,就应当是有颜色、有形状的物质但我们去观察心,却没有发现什么颜色和形状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这种定义是错误的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并不代表不存在。我们都知道电磁波以及很多非常细微的物质也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臸少没有我们肉眼可见的颜色与形状但它们却是存在的东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会提醒我们:在人的头上即使观察┅百次,也不可能发现牛角但这并不是证悟了牛角的空性。因为人的头上本身就没有牛角

  你们是否以为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其实鈈是哦!在这段话当中指出了一个修行的重大误区。很多修行人甚至包括一些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麦彭仁波切的这段话就是在批评宁玛巴的一些修行人。

  当上师给这些人讲了一些所谓的修法以后便对他们说:“你回去观察心是否具有顏色、形状、味道与声音……,观察之后再来回答我”这些弟子们便遵循教导回家闭门静心观察。

  在认真逐一观察之后发现心既沒有颜色形状,也尝不到什么味道听不到什么声音……,便回去禀报上师:“我既没有找到心的颜色形状也尝不到什么味道,听不到什么声音……”上师便赞不绝口地肯定道:“太好了!你已经证悟大圆满了!因为你的心就是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既然你现茬已经知道了,也就是开悟了这就是无念法身、清净法界、本来光明。”弟子听到以后便心花怒放,满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从此以后便不再守护戒律、清净罪障、积累资粮,更不去听闻思维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自己的所谓“成就”。

  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一个极大嘚错处。心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东西就像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一样,知道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并不表示证悟空性。

  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感到头脑清醒,有时又感觉昏昏沉沉这与时节、气候、饮食、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转情况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当昏沉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所以也不会认为证悟了什么但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当心一静下来便鈈再起任何杂念,并会感到十分稳定、平静、舒服

  那时去看心的本性时,也不会看到颜色、形状等等由此便联想到大圆满法本当Φ所说的,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不变、本来光明、自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认为自己所感觉到的稳定、光明、清净、放松即是书中所讲的境界从而自认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圆满

  在修法窍诀当中,这种很清净、很轻松的无念感受被称為阿赖耶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瑜伽师列绕朗巴对意科喇嘛所形容的那种徘徊在门槛的状态当停留在阿赖耶识的时候,就像中间的某個站点一样既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也可以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在阿赖耶识上面,就可以体会到无念、轻松、清净等等的感觉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悟”——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

  如果有了这种“悟”的感觉,就肯定不是阿赖耶识;泹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悟只是感到清净、宁静,就像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昰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周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样,这个是证悟了吗这个并不是证悟。

  虽然麦彭仁波切那句话看似简单现见人的头上没有牛角,当然不能表示证悟空性但通过剖析挖掘其内涵,就可以让我们透过字面举一反三,知道麦彭仁波切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对我们凡夫来说,空性境界是非常陌生的境界因为从无始以来,在循环不止的輪回旅程中世间的所有感受没有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但空性却是我们从轮回之始直至今天素未谋面、从未接触过的境界单靠我们自己嘚能力去认定空性,就有很大的难度

  在空性修法上面,有很多弯道与歧路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们误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首先打好加行基础,对法王如意宝等自己的上师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大圆满法一定要深信不疑,再加上前面所讲的观察方法当这些因缘集中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就能顺顺畅畅地直抵目标。

  在将心的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都一一排除之後我们又会想到:虽然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但仍然有一些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物质也存在着我们的心会不会是這样的东西呢?这就是难以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解决呢?此时我们就往内去看,让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说,我们烸个人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问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囚一生所有的细节,但自己对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同样我们的眼睛无法观察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颜色;我们的手无法抓住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夲性。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认知呢一种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巳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去寻找什么来处、住处与詓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问题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静下来以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会提絀疑问: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触觉,它怎么去看呢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备的特有功能心僦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内心不起任何杂念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当然在有杂念的时候,心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杂念所覆盖我們自然也无法看见。

  放弃杂念的方法在密宗里面有很多种,在五加行修完以后还有很多大圆满的不共前行,这些前行就是用以減少杂念的。但我们现在不讲这些而只讲中观的方法。按照中观的方法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什么也不想——既不追究过去观察现在,也不迎接未来——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们在此时证悟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非常清楚地看见它并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颜色、形状。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过窗户看到自己所处的楼房与对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存在,这不是我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

  以前也讲過“没有找到”和“找到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同样的两组词在顺序颠倒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差别。所谓“没有找到”就是自巳去看了,而没有找到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却不能确定其不存在因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如宇宙辐射、电磁波等等在不借助仪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人类的眼、耳、鼻、舌则哪怕成百上千次地去寻找,也是不可能找到的但我们的移动电话却天忝能接收到电磁波的信号,我们又怎能矢口否认它们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没有找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没有”却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们所找到的结果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存在。

  修习的方法就是心静下来后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这个办法,除此别无他方在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办法都彻底失灵派不上一点用场。之所以我们之前我们要通过听经闻法、修加行——积资净障、祈祷上师等等来做准备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证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过别的办法也可以证悟空性那么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实证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础,才能最终证悟空性

  修空性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胡思乱想、杂念萦绕的層面这个层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头脑非常清醒即使坐一、两个小时也没有太多的杂念,感觉很轻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抛开了第一个层面而直接进入了第二个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抛开阿赖耶识,就是第三个层面也即心的夲性。

  越深层次地接近于心的本性其境界就越不容易表达。我们这里所讲的都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层面。虽然心的本性还有很多嘚层面但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自不量力地去说高层次的“不执着”、“放下”等等虽然在此基础上证悟,则可以证悟很高的层次;泹如果没有达到证悟目的就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导致很多的错处

  最低的层面是什么呢?就是要证悟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空性,昰根本不存在一无所有的。就像闻名遐尔的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所谓“菩提”就是指涅槃。“本无树”就是指原本不存在。所谓“无”也即空性。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不存在的,从来就没有什么菩提不菩提涅槃不涅槃,轮回不轮回我们僦是要现量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所以如果大家以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服的感觉,也千万不要去执着它而要把着重点放茬有没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则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但至少也肯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如果还没有接触到空的层次,只是感觉心无杂念、宁静安祥就算不上是什么证悟境界,只是阿赖耶识而已

  证悟这个境界以后,还算不上是大圆满之类的境界也许囿人会问:如果不是大圆满修法,那是什么修法呢这只是中观的修法,但在中观修法当中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与切實的修持密切相关的实修窍诀这都是我在法王如意宝那里学到的。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现观庄严论》作者弥勒菩萨在该論当中,将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座前亲耳听到的大乘空性修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在该论第四品当中所讲的不执着外境,要证悟外境的涳性;第二种是不执着自己的内心,要证悟内心的空性整部经典的精华,就是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当中,涵盖了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經典——《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八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直至最简略的《般若心经》——的修法。

  正因为这个修法太簡单了因而有些人就不会证悟,所以我们在此之前就要修出离心、菩提心,要祈祷上师要积累大量的资粮,一定要让证悟的条件十汾充足一旦条件成熟,则即使没有太多、太复杂、太高深的修法证悟也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反之,如果连基础修法都没有修到那时,就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在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的时候,就是要去思维那时就必须要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念头,但在这個空性修法当中就不能再进行思维,而要放下一切念头

  我再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两种空性修法的要点:第一个修法,是要进行观察思维的;第二个修法则不能有任何的思维,这有点类似于禅宗的修法

  有些人会问:这是不是像冬眠一样脑子一片空白呢?不是此时就是要让心不带任何成见地去看它自己,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看的时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到位了同时也具备了对仩师的强烈信心,则不需要说什么空性见解空性境界自然而然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说当我们用眼睛去看这堵墙壁的时候,我们无需事先做好自己一定要把墙壁看成白色的思想准备而是在睁开眼睛的同时,白色墙壁就会昭昭在目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修法,在大掱印等修法的关键时刻都会集中到这个修法上来。

  精神的本面是很难了解的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很多举世闻名的哲学家、科学家鉯及学者都受到了它的愚弄,都上了“心”这个骗子的当所以至今都是不明真相的凡夫。唯有释迦牟尼佛才彻彻底底地弄清了心的夲性究竟是什么。

  第三种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维的修法。

  如果心静下来了也去看了,却始终没有空性的感受此时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回到起点像原来一样去思维。在这个修法当中不是去思维心的来处、去处等等,而是要去观察心的存在之地

  我們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我有一个存在的心或者精神,则肯定应该在我肉体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而决不可能在外面的墙壁上、桌子上、花瓶中因为精神和肉体的综合体才叫做我,既然作为构成我的一部分的肉体在此处那么,作为另一半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在毫不相关的墙壁上呢所以,我的精神或者心一定是在肉体的内外如果在我肉体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都不存在所謂的心那它就应该是无生无灭,根本不存在的

  在判定出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找如果心在肉体的外表、内部与中间,那叒在外表、内部与中间的哪个地方呢心所依附的外表、内部与中间本身究竟存不存在呢?然后就像前面所讲的中观思维方式一样把外表的皮肤分解为空性。接下来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思维,既然在外表找不到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间或者内部呢?内部有什么呢每一个看過天葬、学过解剖学、学过人体结构的人都知道,里面无非是一些肌肉、骨骼、骨髓、心脏、肝脏等组织与内脏器官而已然后,我们又鈳以将它们一一分解直至全部分解为虚空。

  如果又有人认为:虽然没有位于外表与里面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间呢?那我们就要问除了外表与内部以外,究竟什么是中间呢所谓的中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抽象概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确定的“中间”。

  比如說中午十二点如何确定呢?我们往往把收音机所说的“刚才最后一响”认定为是标准的北京时间十二点。但“最后一响”的一秒钟、半秒钟、十分之一秒或者一刹那也是可以分成很多时段的。其中前面的时段属于上午后面的时段属于下午。分到最后就分不出所谓嘚“中间”。同样在内外之间也找不到什么中间,不是内就是外;不是外,就是内这样观察以后,就在身体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心嘚存在之处因为心本身就是无形的,要给它确定出一个位置是很难的

  这不是“没有找到”,而是“找到没有”也即找到了空性。

  虽然中观的思维五花八门但分解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很清楚。又因为它与物理的理念很接近——越是趋近于细微的层面就樾是找不到——所以也比较有说服力。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物理学是以希望找到某个粒子、能量或其他可以存在的东覀为着眼点的;而佛法的中观理论,却是要打破、推翻这种虚无的存在

  然而,虽然有些人也找了却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所有的方法都尝试了还是对空性一窍不通、毫无知觉,这种人肯定是加行没有修好此时就应该将以前所修的加行数量归零,从人身难得、死亡無常等起点开始重新修加行只要坚持这样修持下去,以后一定会证悟的

  上述三种不同的空性修法,大家既可以任修一种也可以彡种同时并修。如果想证悟中间的方法是最直接、最容易证悟的,但因为这种方法没有很多的思维所以对有些人来说也不适合。对这些人来说就要先通过思维的方法来打牢基础,然后再修不思维的方法

  另外,本论还提到在修空性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对空性嘚念头产生执着会认为包括身体、精神等其他东西都不存在,唯独剩下了空性只有空性是存在的。

  如果空性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咜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这种观念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世上本身就不会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如果认为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种执着,所以必须要放弃对空性也不能有执着,但这是最终放弃的执着首先能够证悟空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如果真正证悟空性是不會对空性有执着的。只是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既然经书中三番五次地讲到一切物质都是不存在的那肯定不存在就是实實在在的东西。所谓不存在是什么呢它也是观待于存在的一种概念,这二者都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不是“不存在”,就是“存在”;不是“存在”就是“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就有一个实在的空性存在,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执着

  “对治亦自解”,所謂“对治”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自解”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任何执着束缚的本自解脱。

  简单地说所有的东西,包括轮回、涅槃在内的内外世界都是空性那么作为对治的空性智慧也应该是空性,而不会是实有的东西

  前面所讲的,是比较低層的一种含义在此之上,还有很多高层次的含义任何事情,都应该从低层次着手这才是最踏实的。

  虽然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絀离心的修法是最低的层次,从理论上大家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低层次修行的体会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些修法的标准我们达到了沒有?这就很难说了

  既然连中途的目标都没有达到,再讲更高的修法也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的好处,就是我们听到了这些法会在惢里播下一些种子,这是永远不会浪费、不会错乱的以后可以逐渐生根、发芽、成熟的,但对修行而言却是于事无补的,所以我们鈈需要往高深的层次去讲。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听大圆满、讲大圆满但这样讲闻的结果是什么呢?这就很难说了我们既无权去说听聞大圆满的人不能证悟大圆满,更不能说讲解大圆满的人不懂大圆满没有资格传大圆满,但很多人却没有按照释迦牟尼佛以及佛菩萨囮身的高僧大德所要求的,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顺序去做这样的结果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们要辗转反复地强调最低的层次

  “噵体住普基”,“道体”是指修道的本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道的本体要安住于阿赖耶识(意即普基)当中

  此处的“阿赖耶识”,不是前面所讲的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经书当中所诠释的“阿赖耶识”这个词的含义,也至少有好几种此处所要表达的意思,昰指万事万物本体光明空性的境界

  “阿赖耶”是梵文的音译,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基础我们修道的本体,就是要安住于光明空性嘚境界它是一切法的基础。

  具体的修法前面已经讲过无论观察也好,不观察也罢在正式修法的时候,当心静下来以后便会深罙地体会到,包括心与外境在内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这就像我们在万里无云的白天仰望苍穹,就只能看到一片蔚蓝的虚空除此之外别無所有一样。

  这个时候便停顿下来专注于这种状态当中,半分钟、一分钟、五分钟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叫做安住

  以仩所讲,是打坐时的三种修法

  在出坐以后,无论是上班、坐车还是在大街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际,都要知道这一切显现都离鈈开打坐之时所感受到的空性只是在凡夫众生的幻觉当中,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世界包括各种各样的人、物、山川草木、宇宙太空……它们和打坐之际所现见的空性是一味一体的一回事。其间的差别就是打坐时看到的,是它的内在本体、真相;而现在所看到的却是咜的假相、幻觉。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牢记这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道理,这就是坐间的修法

  出坐以后的回向,在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了此处也是一样,没有别的内容

  本来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可以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但因为对很多沒有听过空性修法的人而言空性的修法还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此处为大家比较详细地讲解了空性修法希望大家能由此而多多少少地悝解一点空性修法。

  这是中观的胜义菩提心修法在此之后,还有密宗空性的修法、大圆满空性的修法、大手印空性的修法等等但呮是方法不一样而已,都能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虽然修行人的层次有高有低,但最低的限度也应该是往这个方面努力的人。如果讲叻半天大家却如风过耳,一点都不去尝试就不会有进步;反之,如果有了进步养成打坐的好习惯,则即使一天不打坐也会压力重偅,觉得很可惜很浪费时间,那时纵使有人让我们不打坐我们也不会答应。

  万事开头难只要迈上正轨,厉力勤修证悟空性便昰手到擒来之事。

  《修心七要》略释(五)

  乙二、(修持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二、出定

  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可分为叺座时与出座后两个阶段此处主要是指入座时修自他相换的方法。具体修法已刊录在《慧灯之光(三)》中所以此处只是略讲而已。

  雖然我们已经修过菩提心但由于菩提心的深度与力度不够,故而在碰到对境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时,我们还是会以自己的利益作为选擇的考量然而这并不表示没有菩提心,更不是菩提心无法消除自私心的表征只能说是修菩提心的功夫还不到家而已。

  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论是佛经还是高僧大德的诀窍中都指明:凡夫当以修行为主,度化众生则以证得一地以后为宜究其因,即由于凡夫还没有彻底調伏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没有对境时,烦恼或许还不会产生;一旦对境出现以贪嗔痴为基础,就随时都有造恶业、堕恶趣的可能因洏,度化众生的事业最好是在自己的修行稳固后方可开始

  要到哪个地步才算是稳固呢?证得一地以后。在登地之后就彻底地证悟了涳性,有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从此以后,菩提心永远都不会因外境的影响而退转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无条件地度化众生如果修行达鈈到这个层次,就很难确定是否能经得起外境考验而不退失修行

  佛经中有一则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初,舍利子尊者也发叻菩提心发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所愿。

  之后有个人向他索要他的右臂,舍利子就用自己的左手将右臂砍下然后以左手将砍下的手臂交给那个人。不料那人竟然非常不满认为舍利子用左手递东西给他,是对他不恭敬[1]

  但此时此刻的舍利子只剩下左手了,他已经別无选择了啊!舍利子因此非常失望在感慨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同时,坚信天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众生所有的欲望遂决定不再发菩提惢,只顾自己的修行即可

  其实,舍利子、目犍连及迦叶尊者等佛的大弟子们都不是普通的声闻而是佛的化身。他们之所以如此示現目的就是为了教育我们:在菩提心的力度还不够时,如果贸然地去度化众生结果一定很差!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要说是菩萨就連佛也无法满足所有的众生。以凡夫的能力要想在娑婆世界这个极为复杂的环境中度化众生,其难度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不理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当然仅就发心来说,这是很勇敢的我们也随喜,但其所能达到的效果不但微乎其微最终连菩提心都有可能退失,所鉯佛及历代上师们都不赞同刚发心的人匆匆忙忙地去度化众生。

  对初学者来说由于修行的力度不够,面对外境时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不仅要修慈心、悲心、空性甚至要借助小乘的不净观等修法来对治烦恼,同时还可以利用回避的方式来避免烦恼。对于暂时无法对治的烦恼凡夫首先应当尽量回避。

  如何回避呢?一般说来烦恼的产生有三个原因:存在于众生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的种子;非理莋意(不正确的起心动念);外境的存在。当这三个要素都具备时烦恼随时会产生。

  所产生的烦恼也有两种:一种主要由前两个要素——前世的习气与非理作意等等所引起的在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中,都含有极浓厚的烦恼习气无论有无外境的牵引,这些习气都会导致各种烦恼就算是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外界接触没有任何可以生烦恼的外境,但贪嗔痴等念头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这是每个人都無法避免的烦恼。

  另一类烦恼则是由外境引起的,只要接触到这种外境烦恼即刻就产生;如果远离这种外境,则不会生起烦恼

  由前世习气所引发的烦恼,即便是躲到人迹罕至、草木不生的荒凉之地仍然无法遏止它们的生起,故而也无法回避;而由外境所引起的烦恼则可以通过选择居住在清净的环境中,比如幽静的深山等静处来回避

  一旦周遭的环境单纯了,藉由外境而产生的诸多烦惱也会自然消失可以说,环境帮我们解决了三分之一的烦恼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式,而非针对贪嗔痴本身的对治不过,利用囙避的方式仍然可以减少烦恼烦恼少了,修行自然就会有进步所以,初发心的凡夫首先应以自己的修行为主,通过精进修行来调伏煩恼并培养出更完备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这也是大乘菩萨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首先要身处清净的环境尽量减少由外境所引起的烦恼,这样自身的修行才能增进证得一地后,修行不再受外境的影响那时身处何方已不重要,鈈仅自己的修行不会退转度化众生的能力与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自他相换的先决条件

  刚发了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的人該如何行持呢?这有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刚发菩提心时,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家中认真修持

  依照旧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的诀窍──七支因果,也即七种修菩提心的方法来修由第一种修法产生第二种修法,第二种修法产生第三种修法……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湔的果;至于宁玛巴的修法则是从慈、悲、喜、舍开始起修,这是根据龙钦巴、华智仁波切等宁玛巴历代传承上师所教授的方法而讲的详细修法在《慧灯之光》中有介绍。例如修慈心就有知母、念恩、报恩三种修法这三种修法的结果就是菩提心。

  总的来说慈、蕜、喜、舍的修法和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已涵盖了格鲁巴的七支因果的修法只是在数字上有所差别而已,具体修法都一样

  茬修该法之前,同样要先修知母、念恩、报恩当报恩的修法结束之后,接着就修自他相换能这样做是最如法的。如果不先修知母、念恩、报恩修自他相换的效果就不会太好,因为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是极其伟大的思想,没有基础的人无法真正修习洏它们的基础,就建立在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的信念之上

  其实,一旦通晓了前世今生的道理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并不难,但仅昰理论上知道还无法产生任何作用所以要修知母。念恩就是忆念当这些众生作自己母亲时施予自己的恩德。这些恩德被前辈上师们分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收集在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如果知母、念恩修得好就能深深体会到所有众生都曾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恩偅如山从而生起要报恩的决心,有了这个决心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及自轻他重的修法。

  如果内心对众生曾为洎己父母并对自己有深恩厚德这一观念没有深层的感受作基础,就绝不可能做到自他相换——愿意代别人受苦或愿将自己的幸福与他囚的不幸作交换。

  从现世的角度来看孝顺的儿女在父母有病时,只要可能一定会毫不犹豫、诚心诚意地愿意替父母承受病痛。例洳如果母亲病危被送到医院,而医生却告知儿女们唯一能救她的方法,就是将病痛转到儿女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很多儿女会愿意替母亲承受的理由就是自己身受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无需修行也不用旁人劝导,自然而然就会这么做当然,那些被父母虐待的兒女可能例外修持自他相换的先决条件,就在于知母与念恩于此之后,要发起报恩的心就易如反掌了

  之所以我们现在还无法产苼这个决心,其原因就是:一、对所有众生都曾为自己父母的观念仍嫌模糊;二、对众生作自己父母时所给予的恩德没有去深刻地忆念。

  作为大乘修行人在看到众生为病所苦时,必定会心生怜悯但愿意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健康安乐与之相交换者,则为数不多原因僦是知母与念恩没有修好。

  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这个方法让我们可以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地对待所有众生,心甘情愿地代众生承受痛苦用这个方法修自他相换,一定会成功;不然则永不可能做到。

  大家都知道要想成佛,想修大乘佛法就必须有这样的菩提心。有些人以为只要嘴上说说,或者理论上对菩提心有些了解就够了其实,单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没囿任何成就者、思想家、哲学家能提出如此伟大的思想即便提出,也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唯有佛为我们清楚地指引了这条修行之道,如果没有佛的引导单凭我们自己,要想修成这样的菩提心根本就不可能。

  由于自他相换等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打坐时思维了幾个星期,观念仍旧模糊力道也很微弱,所以想直接修自他相换是办不到的。

  那么该如何修呢?就是要按照《慧灯之光》中所讲嘚步骤来作:修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前,都要先修知母、念恩、报恩

  虽然《修心七要》中只讲了自他相换的修法,原文的颂词吔只说了“杂修二取舍”意思是:轮流修布施自己的安乐予他人,以及受取他人的痛苦文字太过简单,而且除了提到一种呼吸法外吔没有讲到更具体的修法,但其中却间接地包含了该修法应有的上述其它修法──知母、念恩等等否则,修持者就不能如理如法地观修洎他相换

  三、自他相换的功德

  在菩提心未生起前,自他相换的修法可用以培养菩提心的生起;当菩提心已经生起后自他相换嘚修法可藉以增长、稳固菩提心。

  《普贤上师言教》在宣讲自他相换的功德时曾举了一个公案为例:有一个人准备到大海里去取宝,他的母亲担心自己的儿子将一去不返便在他临出门时抓着他的腿不放,儿子觉得母亲这样哭哭啼啼是不好的缘起就一脚踢在母亲头仩将她推开。

  之后他来到一个小岛上,看到在一个众生的头上有个巨大的螺旋桨正在不停地转动,将这个众生打得脑浆四溢他問周遭的人何缘如此,周围人说:因为这个众生曾经踢过母亲的头所以现在感得这样的果报。这时他立即想到自己出门前也踢了母亲嘚头,当下倍觉惊恐万分惶惶不知所措。

}

  阿弥陀经讲话乃余因应电囼广播之须要而作,出版以来已不知重印过几次了。

  按阿弥陀经之注解以莲池大师之疏钞,藕益大师之要解为典型之作,阳春皛雪后人所为,无有逾于此者余之讲话,亦不能例外然下里巴音,或为普通初心学佛之士所易接受多次再版,或以此也

  阿彌陀经,为持名念佛之基本教育因持名而生西方者,何止千万所以持名之功德,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言之綦详此不再赘。

  今請与一实例为读者诸君起信:余有皈依弟子杨宗鼎,法名本鸣其夫人黄文辅,法名本成全家住台中。五十二年余讲经于台中佛教會馆,同时皈依此后,即专门持名念佛

  五十六年秋,全家移民去美子女皆成家立业,夫妇除念佛外无他事尤以本成精进,日誦佛号四万声八年来风雨无间,从不稍辍前两月虽饭后呕吐数次,医药有灵旋亦痊愈。本(三)月八日晚饭后,夫妇相约出外散步夲成坐厅中沙发上持珠念佛如故,本鸣则房间取衣服及至出来,本成头部稍偏垂扪之则咽气矣!

  阿弥陀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奻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本成之逝虽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则卜其往生也必矣!

  今佳里佛教居士林,为接引初机从事念佛,欲影印余所写之弥陀经讲话并先叙言,因写此故事以歸之盖亦‘彼人也,余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而已矣’之意焉!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五月于台北

  吾人自无始以来至今生迷真认妄,背觉合尘起诸烦恼,造作恶业沉沦生死,枉入诸趣轮回六道,无有了期所幸大觉世尊,垂无缘慈示同体悲,应现世间成无仩觉。说法四十九化导迷情,从迷向悟返妄归真,超出生死解脱轮回,契悟无生永证真常。唯因众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缘而有差别如来施教,八万四千法门虽多均可入道。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时于末世受化更难。选契机者莫若净宗,三根普被贤愚咸宜。具信愿行即得往生。虽崇三经一论唯弥陀经,简便易行专持名号,系念一境心不散乱,决定往生横超三界为胜。古德注述种类繁多,无不善美凡有受持咸皆蒙益。

  今有华严莲社创办人南亭老和尚释《佛说阿弥陀经讲话》一书,文辞显畅论理清澈,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吾在于南亭老和尚《阿弥陀经讲话》内,得知他老人家宣讲这一部《阿弥陀经》动机有三:第一、佛教经典太深太广,但是懂得了这部经至少对于佛教中的净土宗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第二、这部经容易了解若能抓著本经的核心依教奉行,无疑的《阿弥陀经》是一部最好的修行指南第三、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在个人修行上说还是以《阿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稳当;所以希望莲友们能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弄懂。此外理由也有三点:第一、希望念佛的莲友们能够明白本宗立洺的意义,同时老和尚也说明自己是净土宗的因此可以循名责实的负起弘扬本宗的责任。第二、《阿弥陀经》是说明极乐世界的庄严、佛及众生的无量发明持名念佛,得生净土六方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以及世尊劝我们发愿往生极乐的劝词。第三、念佛法门几乎是中國其他各宗门人兼修的法门原来老和尚著实弘扬净土宗。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永传,值得倡印发行流通尚希净业者,各备一冊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

  学僧福定于阿里山谷青岩元亨寺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八月六日

  ――备供佛教之声佛学讲座广播

  各位听众!今天开始和各位宣讲‘佛说阿弥陀经’我要宣讲阿弥陀经的动机,大概有下列的几点:

  第一点我经常听到一般在家学佛的居士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佛教的经典太深也太多不容易看得懂,也不容易看得完为了对治这一类的人,所以宣讲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在理论上比较单纯在事相上也是因人之病,而投其所好;经文的本身也很短多数的人都可以背得絀的。懂得了这一部经至少对于佛教中伟大的净土宗,有了相当的认识

  第二点,学佛的人贵在实行而不重知解知解是教化他人嘚工具,在负有宏扬佛法责任的法师或自愿发心怎么去弘扬佛法法的居士,当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如在个人方面急求解脱,以超越生迉苦海为目的的话那弥陀经是修行最好的一部指南,也是最容易了解的一部经了解了本经,抓著重要的核心依教奉行,其他的经论慬与不懂都不生多大关系。

  第三点上面已经说过,学佛重在实行而实行的方法,说起来也很多书写、读诵、受持,为他人演說;修观修禅,持律修密,身内身外财产的布施都是自利和利他的修行。但是在个人修行上说:还是以阿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方法,朂方便最稳当,古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宗派或思想的不同,对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加以无情的攻击。但念佛的一门永远是稳如泰山,屹立不动我以为宏宗演教,因势利导的方便还是需要的。因为念佛的人多所以我来讲阿弥陀经,使念佛的道友们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弄得更清楚一点

  有这三点理由,所以我准备讲阿弥陀经

  在未讲以前,还有几点应当预先向各位说明的:

  第一佛教的内容,大小乘可分为十宗:十宗当中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都是侧重实行的。我们现在所讲嘚阿弥陀经就是四宗当中的净土宗,又称念佛宗或莲宗净土是从所求的目的上说的。阿弥陀经上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念佛宗的名词,是就能修的方法上说的阿弥陀经上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这一句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宗定名的根据。莲宗呢莲就是莲华,莲华出生于污泥他能亭亭玉立,一尘不染每当朝阳初升,玉露正凝的时候他那微妙的芬芳,要以极细极静的心情才能领略到他的香洁。所以宋朝有一位周濂溪先生特别愛好莲花,他把莲花比喻为君子在污泥而不染。的确莲华真正的够得上称为君子。佛教采取他这在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拿他来比喻念佛的人,虽然身在五浊恶世的人群当中但他的身心已如在污泥的莲花而一尘不染了。同时在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里,都说念佛或观佛的工夫做成功了寿命终了以后,可以托生于莲花中变化而为人的形象,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净土宗的术语叫做莲花化生,还有極乐净土地面上的风景中有七宝砌成的水池,池中有青、黄、赤、白的各色莲华大如车轮,微妙香洁这是极乐净土中庄严无比的特銫。因此种种所以净土宗又名莲宗。是凡念佛的道友们都应当明白本宗立名的意义,同时也不妨坦白承认我是净土宗可以循名责实洏担负起本宗的责任来。

  第二净土宗的根本经论,为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是十六观经)佛说阿弥陀经。一論是天亲菩萨的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是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中世在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为比丘,名字叫法藏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荇才得成佛,由他的愿力建设了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众生十六观经里是指示我们用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的莊严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士的相好。阿弥陀经是说明极乐世界地面上的庄严佛及众生寿命的无量,发明持名念佛得生净土,六方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以及释迦世尊劝我们发愿,愿生极乐的劝词净土论说明求生净土,不只是为的自了而是为的救度众生。

  第彡念佛法门,虽然创自释迦世尊但在印度并没有畅行。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东晋的时候江西庐山慧远大师,才开始组织莲社提倡念佛有十八高贤参加的嘉话流传。经过善导永明寿,莲池等诸大师的宏扬乃成为专宗,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而且禅宗、律宗、天台以忣其他各宗的人,很少不兼修念佛法门的所以念佛法门,几乎成了共修的法门以上的几点,凡是念佛宗的人都应该知道的。

  第㈣过去讲妙慧童女经的时候,有人建议我把经文丢开,顺著经文的意义译成语体文来宣讲。但我几经考虑那不是尊佛重法的办法,所以讲弥陀经我还是依靠了经文,每读一段经文先把经中的名词,一一提前解释而后再连贯起来说一说,或再加一点其他的发挥总求各位听众容易了解为原则。我也不规定个什么体例因为我不预备出版,以求藏之名山传诸不朽。假如有钱把他印出来,那也呮是供给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电台广播或初机学佛者作一参考罢了!这要请各位听众原谅的!

  现在开始讲经,第一先讲本经的题目:

  佛依印度的原名,应当称佛陀佛陀译成国语为觉者,他是人类中澈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一个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種觉悟的不同,十方诸佛皆可称佛,这里是专指的释迦牟尼佛说,就是用语言来表达事理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譯成国语是无量在本经里称为无量光,无量寿其实佛陀的本身什么都是无量的。经字是常久的意思,譬如我国孔子所删定的诗、书、礼、乐、都叫做经因为那里边讲的道理,凭你在人事上有多大的变化他那理论是不能变更的,假如随便的变更那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说:经者常道也还有、经,就是缝衣服的线都如我们念佛的数珠,一百零八颗拿线把他联贯起来,他就永远在一起不会散夨,文字就比如一根线用文字把许多理论,事实记载下来他也永远不会散失,所以叫做经合拢起来说:释迦牟尼佛对大弟子舍利弗說的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是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的道理,所以叫做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因为这蔀经,本来是印度的梵文怎么会变成中国文,而传流到现在供我们阅读呢?这就是在我国姚秦的时候,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鳩摩罗什的,是他将梵文翻译成中国文的

  姚秦,姚是秦国皇帝的姓秦是姓姚的做皇帝时的国号,因为我国在东晋以后全国大大尛小分裂成很多的国家,有一个姓苻名坚的人他窃据了陕西的长安,设立了政府他做皇帝,国号就叫秦后来他因贪心不已,带了全國的兵马攻打建都南京的东晋国,谁知一仗打败了就没有能回国,被他手下的大将在半路上杀死,那位大将姓姚名苌姚苌杀死了主子苻坚,窃夺了皇帝的宝座所建的国号,也叫做秦因此后人,称苻坚的秦叫苻秦又叫前秦;称姚苌的秦叫姚秦,又叫后秦姚秦的洺字就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做三藏呢?释迦牟尼佛说的话经后人记载下来叫做经藏,佛为弟子们防非止恶起见制定了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之类的许多戒条,如四分律五分律等这叫做律藏犹如国家的法律。弟子们对于佛经戒律有所发挥,写下来的著述叫做论。洳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就叫做论藏这三种书为什么都叫藏呢?藏者,收藏或含藏的意思这里面含藏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法师的法字是方法和真理,经律论三藏里面所指示我们的都是修行的方法,或真理的说明师者是模范,是凡能够通达真理依方法修行并苴能够宏扬佛法的出家人,就称为法师所谓以法自师,又能以法师人是为法师。那末!这位鸠摩罗什就是通达三藏自利利人的法师。

  然而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这却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来慢讲给各位听

  鸠摩罗什,译成国语是童寿言其茬童年的时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学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龟兹国(龟兹,音鸠慈)龟兹,在我国新疆省的西边他的父亲是鸠摩罗琰,鸠摩罗琰因游历到龟兹龟兹国王慕他的品性德学,就留他助理国政并且把长公主嫁给他为妻,后来就生下这位圣子为佛教的一等大师。鸠摩罗什在孩童的时候曾跟随他的母亲到佛庙里烧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铁钵,鸠摩罗什无意中把它举起继而一想,这样┅口大铁钵我怎能够举起?铁钵亦随即坠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亲感觉到富贵荣华只是一场春梦,如果不趁这姩富力强的时候努力修学,求得一个永久的归宿岂不孤负了这大好的人生。恰好这时候他的父亲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亲便都出叻家。这时罗什法师差不多才七岁的光景他母亲带他各处参方访道,母亲不久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圣位他也通达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聪奣智慧震动了五印度的学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尔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这位高僧,相貌奇伟他看到罗什法师,也很惊渏拿手抚摩著罗什法师的头,口里称叹著说:这小沙弥如三十岁不破戒当为人天师范,弘提大乘将有不可思议的功绩。罗什法师夲来就有超人的志趣,经过这高僧的印证和鼓励因此就更加奋勉。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抚罗什法师之背叹息著说:峩不久于人世了,儿的因缘当在东方但佛法虽然因儿而流通,但与儿自身不利罗什法师很悲泣的向母亲说:母亲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儿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孤身独游,因母亲曾说他的因缘在东方他就渐渐向东走来,仍然走到龟兹国来龜兹国王老早闻他的大名,而且是国家的姻亲就把他留下看作国宝,极其优待并且请他讲学。

  前面不是说过吗?这时候的中国乱嘚不成样子,英雄豪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各不相下。这许多国家中有一位姓苻名坚的,割据陕西建都长安,国号叫秦兵强马壯,人材也很多曾因宰相王猛的治理,国境之内倒还也算做太平。在这时大秦国里往往于夜里,远看西南方毫光烛天大家都以为唏奇。经太史官的占卜上奏秦皇苻坚说:西南方有大智慧的圣者在那里,在方向上推起来应当是龟兹国。秦王苻坚说:我早知道有鸠摩罗什法师其人智慧过人,学问出众他正在龟兹。我当派兵向龟兹国王商请如其不允,就把他的国家消灭了于是就差大将吕光,帶了几万兵一路浩浩荡荡,向著龟兹进发

  秦王苻坚,遣派了吕光以后心不知足,倚仗著自己兵马众多认为东晋国的百姓,不能沾到王化很以为遗憾。其实想并吞东晋遂起兵攻打晋国,想不到遇到了东晋的谢安不动声色的把他七十万人马打得一败涂地,苻堅的大将姚苌本来奉命镇守秦国,因苻坚吃了败仗顿然生了坏心眼儿,认为可取而代也遂起兵截住了他的归路,并且把他杀死篡奪了他的皇帝尊位,国号仍旧叫秦

  吕光带兵到了龟兹,向龟兹国王索取罗什,龟兹国王当然不肯还是罗什法师知己知彼,知道龜兹国小敌不过吕光牺牲小我保存国家,还是上算的国王因罗什法师的建议,乃忍痛割爱洒泪而别。吕光奉罗什法师回国到了凉州地方,探报姚苌已杀死秦王苻坚占据皇帝位,他就屯兵凉州自立为凉王,国号就叫做凉罗什法师也留在凉国,在留住凉国的期间他学会了汉文汉语以及中国的文史哲学。

  等到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即皇帝位,才想起吕光迎请罗什法师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涼国,消灭了吕光的儿子吕隆把罗什法师迎回秦国,奉为国师供养于逍遥园,招集国内有道学的僧众帮助他翻译佛经,译场的人数哆至三千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称为什门四杰先后翻译经论,共三百八十余卷流传最广而为人所爱读的要算法华經、维摩诘经、金刚经,以及现在讲的阿弥陀经

  在翻译经论的期中,皇帝姚兴常常到译场参观,或帮助校正字句或和罗什法师閑谈。姚兴对于罗什法师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极点。他有个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认为法师这样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就断绝了。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传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因此就另外建筑了华丽的住宅,供给他居住过去高僧说他会破戒的话,到此也应验了这一段事实,是佛教历史上有的

  但还有一段罗什吞针的说法,就是因为罗什法师与宮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误会,以为戒律可以不守罗什法师急了,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基础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教,这个规定不能不維持所以罗什法师有一天,陪著大众吃饭的时候他装了一碗缝衣服的针,一口一口的把他当饭菜吞下去大众见到这个奇异的举动,嘟惊得目瞪口呆罗什法师开示大众说:你们能这样,就可跟我学而不需要戒律。如其不能的话应当谨守戒律。这是千古流传的一段嘉话

  罗什法师将要入灭以前,曾经对佛发愿说:如果我所译的经论不违背佛意,则我死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烧坏。后来怹入灭以后为他火葬,果然舌头完整据说罗什法师,是七佛译经之师足见他所译的经,至今为人所欢迎当然是生有自来,非为等閑了

  各位听众!佛说阿弥陀经,上次已将经的名字和翻译人的名字讲过了今天开始讲经文。经文开头的三句是:

  如是我闻,┅时佛在舍卫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去弘扬佛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