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论述文学的民族文学性有何重要意义

跑男嘉宾有个叫什么晨的女嘉宾_百度知道
跑男嘉宾有个叫什么晨的女嘉宾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最新跑男 女嘉宾(林依晨)
采纳率:59%
有的,第一季女嘉宾有:马苏,熊黛林,谢依霖,吴映洁,古力娜扎,张蓝心,唐艺昕,王丽坤,宋智孝,伊一,张歆艺,赵丽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二季有个叫姚晨的
跑男嘉宾有个叫什么晨的女嘉宾?金晨?
林依晨嗎?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重要论断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和省内部分专家学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深入研究撰写了系列理论文章。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栏目陆续刊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脉络清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关于“精神命脉”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从关系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运用全面、发展和实践的观点,在深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演化进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在民族延续和传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判断。
  关于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他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核心精神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从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
  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由此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但与历史上其他学说相融相通,是多向多元、包容开放的,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丰富的,对国家治理、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正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隔断精神命脉,民族的“根”和“魂”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
  二、关于“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
  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考察,并就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与有关专家学者座谈;2014年“五四”期间,到北京大学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交谈并了解《儒藏》编纂情况;9月24日,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多次参加与儒家文化有关的活动,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给以高度评价,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加强儒家思想挖掘阐发传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于如何认识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习近平强调,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基本观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思想一致的,不约而同的,有些是独自的贡献,如‘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谈及中华传统文化时,他往往把儒学作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为例,足见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中指出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如何对待儒家思想。习近平指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传承,他提出“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他要求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孔子研究院要承担起国际学术交流的职责,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他指出,“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些年来,世界上‘孔子热’经久不衰。孔子及儒家思想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广为传播,对孔子的研究也进一步成为世界性题目。”强调要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我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动,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
  三、关于“永恒魅力”的重要论断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之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讲话中又反复强调,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一贯性。“永恒魅力”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展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优秀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他说,“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他连续用了15个“关于……的思想”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以深刻启示。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第四,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认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他强调,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重要源泉”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强调,“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加强道德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他还特别重视家庭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五、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路径,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关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阐明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要搞好“四个讲清楚”。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中国,深刻揭示了“四个讲清楚”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习近平强调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具体来讲,“对适合于调解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完善,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论断,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习近平提出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那些“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强调“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当今时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主流,只要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就可以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
  第三,要在学习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指出,习近平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呼吁:“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他强调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他以豪迈的气魄向世人宣示,“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七、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推进文化建设、文明进步中的重大责任。
  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习近平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向,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弘扬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决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不能搞“完全回到孔子”、“全面儒化中国”等复古主义。
  总结历史面向未来,习近平强调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有机结合起来。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梦”所寄托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中国化,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新的时代条件下,党肩负着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的重任。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贯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力思想理论支撑。
  总之,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制定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为治国理政、经世安邦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凝聚新的力量,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发展中开拓前进,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为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执笔人:周向军 周颜玲 鲁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济南大纬二路联通营业厅的7号窗口,是全...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数据加载中...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背景材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强调:“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记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2)国家大力发展少数名族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要尊重、保护和传承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分)(2)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②尊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等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③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6分,能从三方面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1)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记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代表的是民族文化,再抓住材料中关键句“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即可得到答案。(2)关于发展少数名族文化的意义,属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学生在审清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作答即可。考点:本题考查传承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点评: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个题容易做错,不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而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而是因为审题不清,所以一定要注意审题。中国人与外国人有什么区别——世界主要民族性格解析
& & 等级分明、集体主义、恋乡保守、勤奋刚强,且不说哪个是优点哪个是缺点,但凡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血管里必然流淌着具有这些民族基因的血液。华人在世界上是特点显著的民族,在东南亚,财富大部分聚集在华人移民手里;在美国,犹太人占领华尔街,华人和印度人占领硅谷。也有人撰文说,非洲中国人除了能吃苦、寡欲外,还有不团结、法律意识淡、不注重形象、无信仰、无忌口等等。究竟华人性格的最基本因素是什么,有哪些是误解?有哪些是真实的?究竟什么样的文化在熏陶着,中国人在世界民族文化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那些民族与我们有点像?那些民族与我们截然相反?本文根据荷兰跨文化学家:霍夫斯坦德,针对世界主要民族性格文化研究成果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写作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 & & & & 中国文化中有深刻的权力距离烙印一、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从霍夫斯坦德的数据上看,有三组矛盾:1:总体上权利距系数较高的国家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80)、阿拉伯世界(80)、印度(77)、墨西哥(81)、委内瑞拉(81)、菲律宾(94)、马来西亚(104)、非洲西部(77)但也有个别发达国家:新加坡(74),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权力距系数也并不高,如阿根廷(49)、牙买加(45);2: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与新加坡同属中华文化,历史上封建专制集权思想根深蒂固,但也有例外,如台湾(58)和与中华传统文化近似的韩国(60)、日本(54),权利距系数只处于中等水平;3:从民主化改革经历上看,采取英国式议会民主制的印度,却与一直保持中央集权的中国的权利距系数相差无几,这怎么解释?
虽然从以上三点看霍夫斯坦德的数据充满矛盾,但三个方面结合到一起似乎可以使问题明朗起来。首先,权力距离系数由高到低的大致走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如排在前几位的是马来西亚、危地马拉(95)、巴拿马(95)、菲律宾(94)、墨西哥,而后几位的是爱尔兰(28)、新西兰(22)、丹麦(18)以色列(13)、奥地利(11)。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决定权利距系数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一些同样富裕又有较大权力距离的国家如沙特(80)、阿联酋(80)、新加坡,就要用专制集权的历史传统来解释,这几个国家虽然经济富足,也进行了一定的民主化改革,但由于专制文化传统的制约导致民主化改革并不彻底。众所周知新加坡是精英集权制,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拥有一个列宁主义式的政党构架,就是人们一般所指的一党执政体制,反对党虽然一直存在但无法对执政党构成真正的威胁。而阿联酋和沙特,前者是世袭制酋长当政,后者干脆禁止党派活动,实行君主制,民主化程度可想而知。另一个国家印度,虽然标榜英美式民主,但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富差距大,加上悠久的封建文化影响,以至于权利距系数与集权国家相当。再次,我们不难理解台湾、韩国、日本的情况,虽然同样具有专制传统文化,但经济发展水平高、又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民主化改革,所以权利距系数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权利距系数只处于中等水平,与欧美水平还有很大距离。
对于权力距离系数的合理性,本文持偏低的立场。政治民主、权利均衡可以提高官僚体系清廉程度和社会平等程度,应该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近期国内盛行一种思想,以新加坡和印度为例,认为专制集权使政府决策和运转高效,因此优于民主制。本文观点认为,集权制必然导致权力距离系数居高不下,从而必然造成权力阶层和服从阶层的对抗情绪加大,社会危机不可避免。新加坡虽然官僚系统较为清廉,但最高掌权者一般都是资本家阶层,吴作栋、陈庆炎、李显龙、黄根成等领袖人物在成为执政党领导人之前,都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人物。他们不仅发展着新加坡的社会整体,同时也加强和维护着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虽然在经济发达的岛国内没有明显的社会对抗,但如果放到民主文化、个人主义盛行,又备受经济发展迟缓、就业率低下困扰的欧美国家,集权制必然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印度的情况只能说明充分的民主制不适宜于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综上所述,中央集权制目前是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的,但是中国不能放弃尊重人权、平等、自由的民主化道路。& & & & 苏联模式加深了中国集体主义倾向二、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个人主义系数较高的国家是:美国(91)、澳大利亚(90)、英国(89)、比利时(75)、意大利(76)。个人主义系数较低的国家是:中国(20)、西部非洲(20)、印度尼西亚(14)、韩国(18)、台湾(17)、秘鲁(16)。日本(46)处于中等位置,德国(67)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系数跟文化传统有莫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是集体主义的体现,中国古代统治者大肆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就是为了灌输牺牲个人利益维护统治者和国家利益的思想,而孝文化也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基础维护宗族的集体利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更是将集体主义推向高潮,甚至达到极端的状态。相比欧美文化,启蒙运动、文艺复兴都是为对抗宗教禁锢而倡导个人主义的思想风潮。民主制度在欧美各国确立后,人权、自由主张加深了个人主义的主体意识程度。美国是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美国主张&人权&,甚至大于&平等&,美国非基督徒曾指责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手按圣经,认为这侵害了其他宗教的平等地位,白宫解释说,总统手按圣经是总统的个人自由。日本本来是集体主义典型的国家,但二战后发端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个人主义逐渐流行起来,新一代日本人身上的独立气质逐渐增强。日本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建设时,由于当地七户农民强烈抵抗,致使机场拖延四十年才建成,建设费用照预算超出十倍,最后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鸠山富市向农民道歉才使事态得到缓解。目前日本仍是偏重集体主义的国家。德国等级意识较高,在西方国家中个人主义倾向相对较低。
本文认为,民主化虽然可以促进个人主义倾向程度,但文化传统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韩国、日本、台湾虽然民主化水平较高,但却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历史传统。尤其是韩国和台湾,对传统的尊重优于中国。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合理性,本文持中立立场。虽然大多数个人主义倾向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但个人主义系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激发竞争意识、具有创新效应,集体主义培养合作意识,并且在固定任务的前提下,分工合作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不能说哪一种倾向更好,也许二者兼有才是最好的。公务员热,体现着中国不确定性规避系数相对较高,对不可知因素存在一定恐惧三、不确定性规避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不确定性规避高的国家有希腊(112)、葡萄牙(104)、比利时(94)日本(92)、不确定性规避低的国家有,瑞典(29)、新加坡(8)、香港(29)、牙买加(13)。美国(46)、中国(40)都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不确定性规避系数规律有一个大致的趋势,即不确定性规避高的国家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例如:希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3%、葡萄牙23%、比利时23%、日本27%;不确定规避低的国家,人口结构更年轻化,例如:新加坡13%、香港16%、牙买加10%,这一规律符合人的不同生理阶段的心理特点。当然这两组数字并非绝对对称,这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紧密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确定性规避系数为(46),只处于中等位置,因为美国老龄化人口占17%,而中国不确定性规避系数为(40)在美国之下,也就是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富于冒险精神,因为中国社会更趋年轻化,老龄人口比重为11%。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更富于创新、冒险、激情的特点,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因此应大力提高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压低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使不确定性规避系数降低。本文认为,社会进步无非是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提高,不确定性规避系数高的国家如日本(92)、德国(65),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社会福利优质完善。日本和德国的老龄化都很严重,前者27%后者25%,但日本采取了&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还有&终身雇佣制&等在企业系统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模式反倒不适合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是没有成效的。相比美国经济,尽管创新领域世界领先,但整体经济发展迟缓,由于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甘愿冒风险,还引发了次贷危机这样严重的后果。而且,次贷模式的盛行也是在美国华尔街宣称的金融创新中开始的。因此,很难绝对地说哪一种意识形态更适应于人类的发展,一个文化、经济、政治复杂多样的世界,本来就应该呈现多种发展模式和文化特点。像美国社会那样忽视老年人的幸福诉求,只追求创新、竞争效益,而抛弃和谐温馨的人性情感,并不见得就是正常的社会形态。那种全力推行社会年轻至上论的观点,是西方普世价值极右思想的体现。& & & & 争强好胜的&男性度&特点使中国白领过劳死现象增多四、阴性和阳性
男性度与女性度(阴性阳性)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以&成功&为社会终极价值;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注重和谐和道德伦理,崇尚积极入世,以关怀别人和生活质量为社会终极价值。&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激励人们什么,希望成为最好的(男性)或做了什么让人喜欢的事(女性)&&&霍夫斯坦德。
男性度高的国家是:日本(95)、匈牙利(88)、瑞士(70)、中国(66)、美国(62),男性度低的国家为:挪威(8)、荷兰(14)、丹麦(16)、智力(28)、泰国(34)、伊朗(43)。
对于中国文化属于男性度还是女性度文化存在很大争议,大部分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属于女性度文化,理由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儒&(温柔敦厚)&道&(柔弱胜强)两家都是女性度主张,强调男性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奴化、愚顺、女性化特征;全民族日常审美心理中对阴柔、病弱、卑下、柔顺等阴性风格的认同和欣赏以及对疯癫、狂暴、狂欢、恐怖、怪诞等风格的本能拒绝和排斥等等。这些说法虽然正确,然而却只注重外在特征而忽视内在特征,中国儒家文化最吸引古代知识分子的并不是&君子恭敬撙节&的生活指标,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功学理论。中国知识分子外表柔弱,但是内心刚烈,宁折不弯,这些男性度的特征才是不该被忽视的根本特征。如按女性度观点看,与中国文化近似的日本文化更加主张谦让礼仪,却为什么是男性度极强的国家?而伊朗作为纯男权社会,却为什么是偏阴性的国家?
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对男性度女性度的定义的模糊,按照霍夫斯坦德的定义进行理解,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尖锐的矛盾。本文引述霍夫斯坦德本人对这几个国家男性度、女性度的解释:
&中国是一个男性化的社会,是受&成功&导向和驱动的。事实上,许多中国人会牺牲家庭和休闲时间而去工作,以确保成功的需要。服务(如理发)将提供服务到深夜。闲暇时间不是那么重要&&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学生非常关心自己考试的成绩和排名,因为这是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准。&
&日本是世界上最阳刚的社会之一。然而,在与他们温和的集体的合作中,你不自信和有竞争力的个人行为,让我们经常联想到男性文化。你看到的是一个群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学习组(传统的红队与白队)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在日本企业中,你看到的员工是最积极的,他们对于竞争对手保持着胜利之师般的战斗&&臭名昭著的日本工作狂是另一种表达他们阳刚之气的体现。&
&&伊朗这个维度上的得分43,因此被视为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社会。在女性的国家,重点是&工作为了生活&,管理者努力寻求共识,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团结具有重要性,并且比较关注他们工作和生活质量。通过妥协和谈判解决冲突。比较支持空闲时间和松散性。追求的价值是福祉,而不在乎工作方式。&
& & & & & & & & &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至今)
本文数据来源:
1,四个维度:北京汉隆咨询网站
2,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表:百度文库
网站海尔特霍夫斯坦德英文网页,网站参考文献为其书籍《文化的后果》《文化和组织:心灵的软件》,网站称获取霍夫斯坦德许可。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