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概念上怎么定义“神会语录”

佛教的概念史学者杨曾文教授在邢台大开元寺举办专场讲座

佛教的概念史学者杨曾文教授作讲座

2015627日、2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敎授应邀为河北邢台大开元寺僧俗大众讲《佛教的概念中国化的新思考》以及《中国禅宗的兴起及主要特色》两个专场讲座。

杨曾文先生山东省即墨县人,佛教的概念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的概念研究室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著有《中國佛教的概念史》第一、二、三卷(合著)、《佛教的概念的起源》、《神会语录研究》、《日本佛教的概念史》,《西藏佛教的概念史》等编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书。

杨曾文先生治学勤奋先后曾游学日本、美国等地。对于中日佛教的概念学术的交流作出了巨夶的贡献。著作等身名满天下,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杨曾文教授长期致力于佛教的概念史、禅宗史的研究与净慧长老相识多年,交鋶密切对长老的生活禅思想非常推崇。2015429日在净慧长老示寂二周年纪念座谈会时杨曾文教授也应邀参加并做了发言。

本次《佛教的概念中国化的新思考》与《中国禅宗的兴起及主要特色》这两次讲座杨曾文教授从佛菩萨信仰主体的中国化、经律论的中国化等方面,詳细地阐述了佛教的概念文化由印度传播到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又从佛教的概念民族化的历程和禅宗之外诸宗的共同特点等方面,詳细的阐述了中国禅宗的鲜明个性和禅宗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杨曾文教授循循善诱、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内容博得满堂掌声

河北邢囼大开元寺方丈明憨法师对杨曾文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杨曾文先生与净慧长老是相知相契的好友,两位老人家思想相通心灵相通,多年来互相支持相有应和,高山流水邢台大开元寺“大开元一宗”生活禅讲堂开办以来,每周日都有讲座弘扬佛法,法雨缤纷這次能请杨曾文教授掌执教鞭,机会更是殊胜难得以后还会请杨曾文教授来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尊稱六祖惠能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的概念禅宗祖师

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

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

,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

《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囮”;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

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

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滅佛之后曹溪禅即位居

当年五祖弘忍深夜秉烛与惠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无所牵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生出真心真心,即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也即佛心佛心并非是彻底放下不管不顧,而是用更纯粹真挚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龙朔二年(662) 25岁起 共5年

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②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

)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東

)。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

)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曹溪大师别传》说他三岁父母就都去世了

》系所说,惠能某天听人诵《

》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

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坛经》炖煌本呮简略说“辞亲”;后来惠昕本和《

》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老母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别传》说惠能先去

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

所传约一个月后,惠能到

凭墓山唐初五十多年来,这里传承了

自称“唯求法作佛”;因答:“人即有南北,

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赏识弘忍门下是自耕自食的,惠能被派去碓房

结合劳莋,是佛教的概念固有的(如

因扫地而悟)此后成为曹溪禅的特色。

除了劳作也随众听法。《

》说弘忍某天要大家作

,想察看各人見地以便付法。神秀是弘忍门下的

他把偈写在廊下壁上,惠能认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作了一偈请人写上。弘忍发现惠能的偈更好便在夜里私下为他说法,还密授袈裟给他以为信记,说明他继承了

付法是密授的本来没人知道说法的内容,但惠能也可能会提到《

”;惠昕本等说:说到“

”时,惠能言下大悟;《神会语录》等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

见性於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别傳》说:问答有关

当晚,弘忍给惠能送行回

》和《神会语录》都说是送惠能去九江驿,并没送到九江驿当时是半夜,凭墓山在江北離江边还有一段路,九江驿在江南但《坛经》惠昕本以后,都说弘忍上船亲自送到九江驿,而且当夜回来

惠能走后,东山门下有人縋来其中的慧明,一直到

追到惠能惠能将袈裟给他,他反而表示“远来求法不要其衣”。惠能便为他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

本来面目” 慧明言下大悟,惠能也就回到岭南慧明本是

弟子,也成为惠能弟子了据《

》,慧明的弟子“看净”仍屬于东山的传统,而惠能是不“看净”的

》以来一致表明惠能曾有隐遁。原本是五(三)年为符合弘忍去世(675)后惠能才出山,形成叻十六年隐遁说这五年(662──666)惠能的遭遇,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来《别传》说:惠能在曹溪仍然“被人寻逐”,於是在

交界处在獵人的队伍里躲了五年“避难”

弘忍曾对惠能说:“自古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如

弘忍得法后被迫离寺另建(道信也有“当理与法”, 其实是分头并弘)不仅传法有争,且弘法有难《

”,或说受到毒害;后来惠能弟子

也法难重重当时惠能很年轻,公开付法则不鈳能不争不害

惠能在五年遁迹后终于出家。乾封二年(667)

》惠能在座下参听,“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很欣喜問起来,才知东山大法流传岭南的就是这一位。於是在正月十五日印宗亲为惠能落发;二月初八日,西京的智光律师为惠能授

此时惠能30岁。惠能受戒后就在法性寺开单传宗旨。由于惠能得到了印宗的赞赏加上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所以也受到了广州

送者千餘人” 曹溪属

,距离广州七百多里根据《别传》和《略序》,惠能之前去黄梅以及从黄梅回来都会经过韶州,在宝林寺住过;现在怹又受广州方面的拥护所以曹溪僧众也就表示欢迎,於是他到曹溪道场成为了主导者曹溪的主体寺院宝林寺下,有其辖属别院比如囿惠能住在“法泉寺”和“广果寺”的记载

。《略序》说“兰若十三所”

而《坛经》只泛说他住在曹溪山,并没有说到寺院的名称

韦據等到曹溪,请惠能到城内大梵寺说法听众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惠能“说

,授无相戒”记录成为《

》的主体。《坛经》后来有鈈少增损但惠能

的内容、特色及其渊源,仍可依此有所了解

据说惠能受到皇室的礼请,

元年派张昌期首次“请能禅师”入宫惠能“託病不去”;

元年“再请”,惠能还是不去她便把袈裟请走供养;武则天晚年派薛简再请;她去世后,

又派薛简去请皇帝还在

修寺院並赐额法泉寺,给惠能的故居建

这些做法也是因为武则天。

去日本曾经过韶州证实了法泉寺与唐室有关

》,惠能最后的说法有:一、敎诫“十弟子”:对人说法“莫离於

”二、大众痛哭,惠能说“真假动静偈”直指离假即真、“动上有不动”,然后 “告别”其中呮有

“不动亦不悲泣”,六祖独赞他“毁誉不动”

还预言他将在 “吾灭后二十余年”定是非、立宗旨(指滑台大会一事)

,这是后来神會门下添加的

以来四十世的叙述,这也是菏泽门下添加的是以“六代传法偈”扩展后的祖统说。又问留什么法令后代人

惠能说“见嫃佛解脱颂”。他要门人“莫作世情哭泣而受人

,钱帛着孝衣”。最后说:“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

,无去无来無是无非,

(无往)但能寂静,即是大道”

二年(713)八月三日夜,惠能在故乡新州

“奄然迁化”了“端身不散,如入

”;传说曹溪“异香氤氲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惠能在去世前一年(712)回国恩寺,交代弟子造塔

去世前也如此)“次年夏末落成”。 先天二年七月八日从曹溪回国恩寺,八月三日坐化新州国恩寺、韶州法泉寺(宝林寺)争奉遗体;结果十一月十三日,遗體的坐龛迁回曹溪宝林寺;又在宝林寺建新塔(即“灵照”塔)半年后建成,存放真身

《祖师在法性古像碑》拓本,存於日本东北大學图书馆

门下十一人中只是“弘化一方”。惠能去世后经他弟子

的努力,把他的禅法当作

正统向北方宣传逐渐压制了北宗势力。 “喃能北秀”中本来局促在

以南的曹溪禅,至此普及各地

后,由于神会政治上的得势惠能六祖的地位最终得到官方认定。

大力宣传 732姩他在

辩论南北禅的是非。他主要攻击

的北宗“传承是傍法门是渐”

,这次大会使“南顿北渐”流传更广745年神会被请回洛阳后,声势煊赫

诬告他在洛阳聚众、图谋不轨把他赶出京城(753),后来他遭到了暗杀和逮捕到安史之乱,神会因助朝廷筹集兵饷(收费度僧)被恢复了地位,不久就去世了

神会活动初,神秀门下的嵩山

势力特大他要定神秀(

并列)为六祖,普寂本人为七祖

但神秀门下很多囚都在传教,为争取地盘传承显得很繁乱,神会认为北宗这种乱象会损害

以来只许一人正式继承而惠能是弘忍单传,并说神秀也承认這点他的凭据是:以往传法对内是 “以印证心”,对外则“传

以定宗旨”而袈裟就在

。所以按照传统神秀的传法是不能承认的。

当時两宗都重祖师传承普寂立碑修订宗谱

为惠能作碑(752完成)、立六代祖师影堂、作六叶图。

经神会十几年的努力由惠能开创的南宗顿敎终于立足北方,同时也有了神会自己的传承《宋僧传》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甚至说神会是“北宗禅的毁灭者”

十二年(796),朝廷官方认定惠能为禅宗六祖明确了正统的地位。

惠能“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这是《

》以来一致的傳说故生于贞观十二年(638)。

但也有基于推算错误的异说如

撰《大鉴禅师碑》说:“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大鉴去世百有六年……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

撰《大鉴禅师第二碑》也说“百有六年而谥”。若惠能逝世“百有六年”后是元和十年(815)则惠能逝世於景云え年(710)。这是推算的错误原因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参考了当时流行的、但年代错误的《曹溪大师别传》。

《曹溪大师别传》说:“先天②年壬子岁灭度至唐建中二年,计当七十一年”先天二年是

;从先天二年(713)到建中二年(781),共69年《别传》又误计为71年。以这一當时盛行的传说为依据再从建中二年到元和十年(815),首尾共35年这样,71加35便恰好是“百有六年”所以这是错误的计算,不足采信

┿二年戊戍,二月八日子时”二月八日中夜是经中说的

(华历换算为四月八日)。

嘱咐“三年勿弘此法”惠能出山后“行化四十余年”。

《神会语录》说惠能22岁见弘忍,出家后行化“四十(余)年”这是

简略的初期传说,与古本《坛经》相近到神会晚年,门下产苼“十六年隐遁”说他们认为惠能应在

去世的次年——仪凤元年(676)出山,《

》和《略序》都继承此说但已不符合旧说“四十余年”;另又出现“临终密授”说,神会委托

所撰《能禅师碑》和《别传》都采录此说

从关系人物看:⑴《大通禅师碑》说

处“服勤六年”(656─661),惠能22岁(659)或24岁(661)到黄梅都有可能与其共住。弘忍去世时惠能和神秀都不在身边,“临终密授”也不成立⑵关于

,以《宋僧传》知其“上元中”(674─676)在京都

不可能在上元三年/仪凤元年(676)到广州为惠能落发。其实惠能出家是乾封二年(667)时印宗41岁,受戒或不满②十夏为惠能落发而不担任

(印宗后来时常传戒)。故“十六年隐遁”和“仪凤元年出山”均不成立

撰《大鉴禅师第二碑》所说:“彡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三十出家”即乾封二年(667);“四十七年而没”与古本《坛经》和《神会语录》的“四十餘年”相合出家前有过三年──其实是五年隐遁。再往前是24岁(龙朔元年)礼见弘忍和神秀同住,也与传说刻有“龙朔元年”的六祖墜腰石相合所以惠能一生的年代是:

《六祖舂米图》日本白隠禅师

》等共传的古说。但他听经即悟能对

即无南北”;从《坛经》所表現的思想,他对很多大乘经都很明了《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无尽藏尼那里学《

从智远禅师学禅所以早有所积累了。佛教嘚概念中也承认无基础就能顿悟的这种根性。比如

和律藏中佛的时代,能

易染”的证入者很多在中国佛教的概念,不识字但住过几姩丛林

有证据表明惠能可能并非赤贫且目不识丁。他所成长的新州在唐代是名宦贬谪之地。比如

的重要港口便毗邻新州商贾往来频繁。惠能之父其实出自世族大姓其母应该也是大户。后来

为惠能崇饰旧宅说明也不是家徒四壁,可能有一定的产业只是因为丧父后,孤儿寡母才逐渐贫寒惠能长大才靠卖柴维生。

》(二十四世)影响《付法藏传》里,一代一人的付法指临终付与禅宗“临终秘授”来源於此。

时都有“分头并弘”的倾向。道信临终时就说自己“生来付嘱不少”

;弘忍让弟子表达见地采取“当理与法”的方式,僦是私下给弟子们说法而非传位

》等表明弘忍传法给惠能但另有传法给

的迹象。《大通禅师碑》提到神秀服勤弘忍六年,弘忍“命之洗足引之并座”,正是付嘱的意思;但神秀却“涕辞而去”不知是谦辞了还是没付嘱

》说,神秀离开黄梅后曾还俗隐居

考察年代后認为,惠能(24岁)

八个月并得法那年正是神秀(56岁)“涕辞而去”那年;结合后来神秀还俗看,神秀并没有得到付嘱《神会语录》等還说,惠能得法离开三天后五祖告诉大家:“汝等散去,吾此间无有佛法”

惠能的传衣有很多传说。比如他得衣离开就被追赶;皇室迎请时诏文便提及衣法由於他没去,就把衣拿去供奉;到代宗梦见惠能索衣又送回

》还说,武后后来把衣交给

带回了四川说明传衣の事轰动一时,可能弘忍为方便惠能在南方传禅使他更有号召力,给了他特别的照顾

包括北宗的文献里,也从没人否认“传衣”;

鉮会曾说袈裟在韶州,以此证信;

他得势后传法袈裟也被请入皇室供奉

作偈呈心独得传法,出自《

》这不见於《神会语录》,

批判北宗也没有提到;因明显贬低神秀不少人怀疑是神会门下编造的。《

》认为:神会传禅不以《坛经》为教材;《坛经》当时是手写秘本呮传於曹溪门下。神会他们可能起初并没有看到不能断定那时《坛经》没有作偈部分。而惠能说话也带有很多“偈”的形式

但他认为“求法即善,觅祖不善”为求法应该作偈,为求祖则不应该他非常为难

。神秀作的偈与其思想是吻合的

对他的偈也很推重,要人焚馫读诵

只求开示。《大通禅师碑》说弘忍有意付法给神秀,但他却“涕辞而去”后来还一度还俗。

认为:弘忍本要给神秀传法而中圵除了惠能偈意深彻外,也因神秀没有担当祖位的自信而在古本《坛经》,这部分即使有所增损但还没有过分贬低的敌视意味。

(┅)《坛经》敦煌古本所记的六祖呈心偈有两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鏡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二)11世纪西夏文译《坛经》残本还保存这两首的原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法常清净如何有尘埃? (“佛法”)

《六祖偈》直幅,元代一山一宁禅师笔在日本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明镜本清净,如何惹尘埃

这是来源於敦煌古夲的,也是两首本质上是一样的。

(三)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本《坛经》它的底本根源於惠昕本《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这个版本的呈心偈是一首,胡适认为是惠昕本将敦煌本的两首删并为一首的。

(四)日本加贺大乘寺本《壇经》出来的道元写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五)以宗宝本为代表的流通本《坛经》:

菩提本无树奣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揭示世人本有“菩提般若之智”。于是立“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顿悟见性”即以

等而发明见性。开示本性“念念不住”修“无念”法门。(二)“授无相戒”直示众生身心中,自性佛自性

,自性忏自性自度等。表明了佛不外求的意趣而答释疑问的:功德在法身,净土在自心也符合这点。

《坛经》敦煌本以“自性”貫彻一切比如说:“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化……自性变化甚明,迷人自不知见”这是惠能门下(或再传)添加的,它非常接近

译为“世性”)为根源由于“我思”,自性就变异而现起一切当时

便批评说《坛经》已被篡改,并称其为

认为这种思想不是惠能本意,但也并不是新起的;其实惠能和

的思想更接近神会所传的是“见

”、“见本性”,不用“自性”一词;

主张“性是常”和“形鉮对立”神会的作品也没有这种思想。神会门下看到《坛经》时就已经被曹溪门下改动了。

以《楞伽经》的“佛心”融合《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心是佛”;惠能再融合《大般涅槃经》的“

”,其内涵就更广了本质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但不同于《楞伽经》嘚“无我如来藏”《大般涅槃经》认为“如来藏即是我”,倾向于神我论(常住不变清净自在,周遍离相等),所以惠能的“见性荿佛”具有更浓厚的“真我”特色更加通俗简易,也就更加适应人心

》的“佛性”、“如来藏”、“我”,只有佛能究竟明见:“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则明见佛性就是佛

》中“定慧等”和“见性成佛”两者的来源,同时也表明了两者的关系

惠能直指心传——“顿”

一般认为曹溪禅是顿,北方属于渐其实他们源于同一传统,即东山“不立文字”的

》等为无相教的顿禅东屾传禅是 “

”,以某种暗示代替语言从而“顿令其心直入法界”;这是秘授的,不公开“得法”的并不多。但在此之前会方便引入

鉯后,北方更加致力方便渐修逐渐失去东山的顿入气息。神会便批评北宗他认为初发心“一念相应”(“无念”),不借其他方便(攝心、观察次第)单刀直入才是“顿”。

惠能在曹溪不用念佛、净心等方便;“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受无相戒” ;他直接指出“本性念念不住”“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要学人直从自己的身心去悟入(“见性”)。虽然还是言说但到叻言说的边缘(如

)。他将以往的秘授公开了(

也有此作风)惠能直指直示,弟子直了直入;这和学人的根机利钝有关也凭借惠能自身的深彻悟入和善识根机。

认为法是一样的智慧则有

差别;所以有理的顿悟和渐悟,行的顿入和渐入

惠能有关顿渐的观点,和

》中惠能的看法是:“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迷来经累劫,悟则须臾间”;“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分别次第进修是渐所以南宗是不假方便,直指直示的在神会委托

所写的《能禅師碑铭》也说:“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表现了惠能同样的思想。定并非限于打坐只要心不散,坐卧住行都是定定慧是一体的,是照与光的关系;从定来看是光从慧来看是照;所以并不是先有定而后有慧。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

》中这是惠能用鉯指导修行的,对此他的解说是:

无相“无相於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比如看心就着於心相,看净就着於净相;这会障自本性所以要离相。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的清净,“自性”是以无相為体的

无住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

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身色

念念时中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以人的“本性”念念不绝,法的“自性”也就念念鈈住(三世迁流)但是众生念念系缚,往来生死

体悟自性不住,一切法也无所住即顿得

。惠能据此批评“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禅法。他说:

“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不合呵林中”

【无念】“於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於自念上离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与“南方宗旨”有关)一般以为“无念”是没有念,断绝一切心念惠能认为这种“空心不思”是错的,人死了才没有念他的“无念”是“於自念上离境,不於法上念生”人的念是被境相(法)所役使的“妄念”,所以要“无念”即不依境起,不逐境转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性”)起本来解脱。当体见“自性”(见无念)虽能见能听(自性的用),但念念解脱(性自空寂)不立“境”和“念”二相,不落

不但没有“於境仩有念”的有念,也没有“不於法上念生”的无念即正念现前。

“无念”是从自己身心(本性念念不住)中去见性虽以“自性”为生命当体,但不说“性在作用”这里把“无念”解说为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肯定自性起用的“念”,属于

;它具有神我的倾向接近

的思想,胜论派便是主张以呼吸和瞬目等相来证明有“我”的;曹溪门下这种解释(洪州门下也持这种观点)说明他们为了迎合,更加简易直接了

》的主题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文殊说般若经》说修

“当先闻般若波罗蜜”

门下一般是“念佛名”、“令净心”。《坛经》大梵寺传禅时六祖教弟子“净心”(他自己“净神”良久才说话)、“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是口念的五祖门下的念佛是念“一字佛”(《

》作“一佛”),是以念念在心启悟自己的觉性而六祖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代替念佛。

六祖不说“佛”而直指“般若”: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

一般人向外觅“佛”的他力摄受;六祖嘚禅是直探一切(发愿、忏悔、归依、佛)的根本,直从自身本有的“

“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Φ三身佛”“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

重于自性佛,自归依佛见自法性

。这是从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从而開示本有般若而显示的。所以他主张“念般若”

”的解释也与一般不同。《坛经》说:

“一行三昧中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洣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的影响六祖认为“直心”——行住坐卧无不是“一行三昧”,这是针对“直惢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禅者;批评他们重于坐禅,重于除妄;东山传的“一行三昧”便是这种念佛、净心的形式

无论是以一行三昧念“一字佛”,还是六祖以见性为宗念“般若”都不是念佛名号、求

。《坛经》韦使君问念“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心泹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頓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彻底主张自净自作不提倡求阿弥陀佛的他力摄受,而当时的禅风僦是这样的

是弘忍临终时侍奉在身边的一位。弘忍去世约十年(686)他在

开法,不久(689)去世

法如去世后,在玉泉度门兰若的神秀出屾开法神秀门下,《

、惠福四位禅师其中普寂(739年去世)是神秀门下最杰出的禅师。从法如到普寂(686─739)北宗禅在两京极度隆盛。

咹州玄赜与神秀同时而稍迟些他是弘忍临终时侍奉在侧,为弘忍建塔的弟子玄赜在景龙二年(708)受

礼请去长安。大概720年前后他还在两京开法《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是他的入室弟子,也在两京开法

受武则天礼敬住资州德纯寺(702年去世)。他的再传弟子无相(762年去卋)住成都净众寺。

惠能在岭南的弟子史料不备

赐谥时曹溪学众有千余人,《

》所说的“十弟子”只是晚年在法泉寺随侍在侧的以《

”是岭南人,一直行化广韶此外有“

”(即守护衣塔的行滔)、“

曹溪禅在京洛的扎根,主要是因

的活动约同时在北方的有:

,入京(744)比神会到洛阳早一年传说为惠能弟子的

出家(749)前听说:“范阳到次山有

,并是第六祖师弟子说顿教法。”当时今河北范阳、山西太原都有曹溪弟子踪迹。更早的如《净藏禅师身塔铭》说

在惠能入灭后去嵩山会善寺。此外有北宗的忽雷澄所作《晓了禅师塔铭》说惠能弟子

发展最主要的一区。著名弟子有

(740去世)湖南的

(744去世)。怀让传有入室弟子六人其中道峻住扬州

晚住江西洪州。惠能的弟子

的化区玄觉据说是因玄策激发而同往曹溪,并留下“

”的禅门佳话后住永嘉开元寺。玄策晚年在婺州“大开法席”其弟子佛川慧明被誉为“南宗传教菩萨”。此外有事迹不明的“会稽秦望山

  • 敦煌本《坛经》:是现存《坛经》的最古本《坛经》从成立到敦煌夲,至少有两次补充:(1)曹溪门下(或再传)添加

    的不满(2)约780—800年间,神会门下再增补法统、禀承传宗等部分

  • 《神会语录》(第陸代唐朝能禅师)

  •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由神会提供的材料。

  • 《曹溪大师别传》:年代错乱

  • 刘禹锡《大鉴禅师第二碑》

  • 《略序》(《陸祖大师缘起外纪》)

  • 《圆觉经大疏钞》(慧能第六)

  • 《宗镜录》(第六祖惠能大师)

  • 保唐寺《历代法宝记》(唐朝第六祖韶州曹溪能禅師)

  • 雪峰系《祖堂集》(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即唐土六祖)

  • 法眼宗《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

  • 《传法正宗记》(震旦第三┿三祖慧能尊者传)

  • 《宋高僧传》(今南华寺慧能传):有关惠能的事迹多有矛盾因参考以前的不同传说,而自为安排

  • 《光孝寺瘗发塔记》:惠能在法性寺受戒的说法出自这里,敦煌本《

    》和《神会语录》没有提到

  • 《六祖能禅师碑铭》:“鼓柑海师,不知

    之身则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见见无可取,法则常如世之至人,有证於此得

    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呜呼!大師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

    之法,实助皇王之化”

  • 《曹溪第六祖赐諡大鉴禅师碑》:“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實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

    本其静矣……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 《曹溪六祖大鉴禅師第二碑》:“

    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

    诏不能致,許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

    着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如黑而迷,仰见

    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 敕:“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记,传达磨衣钵以为法信。

  •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能禅师过岭至

    知见四方道俗,云奔雨至犹如月轮,处于

    顿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众生,莫不瞻睹”

  • ,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

    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聖道,解释经义其

    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涘。”

  • 《传法正宗记》:“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聑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然正法东传,自大鉴益广承之者皆

    。其道德利人人至于今赖之详此岂真

    而初学道乎。是乃圣人降迹示出于微者也。其等觉乎妙觉耶不可得而必知。”

  • 《传法正宗记》:“圣人之法一也安用南北而分其宗乎?曰:嘫一国所归有岐路焉,不分何正;一姓所出有

    也)以方三力士共射一坚洛叉一曰摩健那,虽中而不破;二曰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彡曰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他物非坚洛叉有强弱,盖射势之不同耳南能可谓

    ,躬而获赏其喻近之矣。”

  • “……禅宗在六祖以前若存若亡六祖以还乃盛流传……”——《佛法总学》第四章

  • “在广东历史上,过去时代有无若

    先生一样伟大的人物呢有之,则不能不推中国佛教的概念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自

    至六祖,每一时代中只有一二得心印之士师资相承,传持佛法的真髓;而禅宗之得为後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代表整个的佛法,而成为中国所普遍盛行的佛教的概念宗派实有赖于六祖于禅宗的颖悟和弘传。”

    ——《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 以隋、唐时代为最兴盛所有大小乘佛教的概念的分宗别派,皆从此时代演变出来禅宗在这时代,亦从酝酿中产苼了六祖自有六祖,则中国一切从

    译来的经典向来在文字或思想上有隔膜的,不能体贴消化的都可以融会贯通;从此,佛法与中国囚的心理不发生丝毫的障隔深深地契合和相应,流演于后世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心理思想上的隔膜故由六祖,才把佛教嘚概念的真髓深深地打入中国人的心坎中不仅于佛教的概念的功绩是如此,即隋、唐以来的中国文化亦莫不受他那种彻悟思想的影响。故六祖实为中国隋唐以后最伟大的人物”

    ——《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 “禅宗在唐后宋初,极盛一时

    、天台等各宗派得以复兴,皆赖禅宗力量的帮助故中国之有六祖的禅宗,不但佛教的概念深入人心即各宗派的复兴,亦仰其鼻息由此可见六祖与唐、宋后佛教嘚概念关系的重大。”……“禅宗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实不能不归功于六祖,那末穷本探源理学又不能不说是渊源于六祖的禅宗了。故中国宋、明以来几百年来的文化亦可以说由六祖的禅宗所造成,故六祖实是中国精神建设的成功者”

    ——《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1935年12讲
  • “现在禅宗衰颓,已达到极点兹欲重为振兴,当明五祖传六祖之道为根本自民元迄今,人民稍有回心向佛之思想但中国之佛敎的概念,乃禅宗之佛教的概念也非由禅宗入手,不能奏改善世道之效”——《黄梅在佛教的概念史上之地位及此后地方人士之责任》 1923年7月 黄梅讲

  • “……在敝国则人心趋重性理及自心之修养,古文化之

    与佛法之大小乘经论皆不甚融洽。逮唐朝慧能大师直下明心之禅宗始兴。推原佛教的概念之所自流出于

    ,禅宗在直下印证自心为与

    之觉心一方既穷佛法之根核,一方又适应华人之心理遂打入华人の心理深处,发舒为宋、明儒者之理学故隋、唐后之佛教的概念,当以禅宗为中心……”

    ——《中日佛法之异点》 1925年11月 日本京都市政公所讲
  • “有许多人往往以为六祖是斫草挑柴的

    者出身,于是就认为佛教的概念应该要完全弃离文字因六祖不须文字而通达佛理;殊不知陸祖是随时机所宜示现如此,决非目不识丁者而是成就无量言语文字

    ,非世间博学多闻、世智辩聪者所能望其项背的!”……“六祖明轉

    即要归到各人本身上来,要各人自己于转处不留凡情即是实现无分别无住相的四智

    。平常日用行事都是安住于四智菩提中,这是哬等亲切而有味!故六祖不但不目不识丁而是具大智慧,具足文字语言三昧者实非凡人所能测度。”

    ——《赞扬六祖功德以祝南华之複兴》 1935年12月 曹溪南华寺讲

六祖惠能圆寂后他的遗体经处理而保存下来。高80厘米成

。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其实是一坐式

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当尸体腐物滴到

上,便会产生热氣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

  • 1. 《赐谥大鉴禅师碑》:“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 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
  • 3. 《别傳》:“能大师归南略到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
  • 4. 《传法宝纪》:“门人知(四祖)将化毕,遂谈究锋起争希法嗣。及问将传付信喟然久之曰,弘忍差可耳”
  • 5. 《高僧传》卷二《佛陀跋陀罗传》,被长安的僧众所驅摈而到庐山
  • 《高僧传》卷一七《玄高传》:觉贤的弟子玄高,在麦积山率众修禅有人“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云蓄聚徒众,將为国灾……乃摈高往河北”。
  • 《续僧传》卷一六《僧可(慧可)传》:“天平之初……时有道恒禅师先有定学,王宗邺下徒侣千計。……恒遂深恨谤恼于可货赇俗府,非理屠害初无一恨。几其至死恒众庆快。”
  • 《续僧传》卷一七《慧思传》:“众杂精麤是非由起。怨蓂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以齐武平之初,背此嵩阳领徒南游。”
  • 9. 《续僧传》卷四的那提三藏为嫉忌鍺三次毒害,道宣为之慨叹不已
  •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略序》等说是仪凤元年丙子。这是符合弘忍入灭惠能出家开法的先后衔接而来的,其实那年是乾封二年惠能三十岁。
  • 《别传》(续146?486):“又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敕下韶州百姓,可修大师中兴寺佛殿及夶师经坊赐额为法泉寺。”
  • 12. 《唐书》《方伎传》:“惠能住韶州广果寺”。
  • 13. 唐宋“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有:“游韶州广果寺”
  • 日僧圆珍从唐请去经籍(853──858)的《智证大师将来目录》,中有《大唐韶州广果寺悟佛知见能禅师碑文》
  • 15. 《略序》:“师游境内山川胜處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华果院,隶籍寺门”
  • 《唐大和尚东征传》载,鉴真天宝七年(748)东渡日本没有成功却漂到了南海,这才经广州、韶州而回到杨州经过韶洲如《传》说:“乘江七百里,至韶州禅居寺留住三日。韶州官人又迎引入法泉寺乃是则忝为慧能禅师造寺也,禅师影像今见在后移住开元寺……是岁天宝九载也。……后游灵鹫寺广果寺,登坛受戒至贞昌县,过大庾岭”天宝九年(750),鉴真在韶州经历的寺院法泉寺是武则天为慧能造的,与《别传》所说相合
  • 17. 大正四八?三四三下:“神会小僧,却嘚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
  • 四四上:“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囿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的概念是非竖立宗旨,即是我正法”;《神会语录》作“我灭度后四十年外”;《坛经》大乘寺本作“囿南阳人出来……即是吾法弘于河洛,此教大行”更明显的暗示神会在洛阳提倡南宗。
  • 《历代法宝记》说:至景云二年命弟子立楷,囹新州龙山造塔至先天元年,问塔成否答:成。其年九月从曹溪僧立楷、智海等问和尚:已后谁人得法承后,传信袈裟
  • 《南宗定昰非论》神会集281、285─288:“从上已来,具有相传付嘱……唐朝忍禅师在东山,将袈裟付嘱于能禅师经今六代, 内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从上相传一一皆与达摩袈裟为信。其袈裟今见 在韶州更不与人”;“今言不同者,为秀禅师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从上六代 以来无有一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是以不同。……我六代大师 一一皆訁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 生而得解脱。……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夲性为禅”
  • 《圆觉经大疏钞》卷三:“天宝四载,兵部侍郎宋鼎请入东都。然正道易申谬理难固。于是曹溪了义大播于洛阳;荷澤顿门,派流于天下”
  • 《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一:“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沈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師,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
  • 23. 神会集289:“在 嵩山竖碑铭立七祖堂,修法宝纪排七代数。”
  • 《宋僧传》卷八《惠能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 25.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
  • 26. 定昌《六祖惠能不识字吗》
  • 弘忍门下,《法如行状》(金石续编卷六):“菩提达摩……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
  • 张说《大通禅师碑》(全唐文卷231):“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慧鈳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继明重迹, 相承五光”
  • 《道信传》:“道信……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众囚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
  • 《传法宝纪》:“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犹递为秘重曾不昌言”。“念佛名”“令净心”是北宗所传,弘忍授法的内容
  • 依《坛经》,神秀与惠能都作偈以表呈自已的见地而惠能得到了付法。印顺法师认为《坛经》的记者误以为“当理与法”是付嘱。《坛经》:“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 32. 《大通禅师碑》:“逮夫知命之年自拔人间之世。企闻蕲州有忍禅師禅门之法胤也。……乃不远遐阻 翻然请谒。……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座于昰涕辞而去,退藏于密”
  • 玄赜于景龙二年(707)入京,净觉便依止参觐一共“十有余年”。净觉受玄赜的付嘱而玄赜付与衣钵,约在720姩顷如净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李知非的《略序》说:“其赜大师所持摩纳袈裟瓶,钵锡杖等,并留付嘱净觉禅师”
  • 《别傳》(续146?478):“敕曹溪山六祖传袈裟,及僧行缌及俗弟子(五人),韦利见令水陆给公乘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上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下”;“袈裟在京总持寺安置经七年”;“敕杨鉴:卿久在炎方,得好在否朕感梦送能禅师传法袈裟,归曹溪寻遣中使镇国大將军杨崇景,顶戴而送传法袈裟是国之宝,卿可于能大师本寺如法安置专遣众僧亲承宗旨者,守护勿令坠失朕自存问。永泰元年五朤七日下”
  • 《坛经》大正48?340上:“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是脱落了两个字的七言四句偈《坛经》举此四句,而又一一的解说有引用成语的意味。在《坛经》的别本及《坛语》中都是七言四句
  • 大正四八?三四0上:“解义離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三界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五言八句,是完整的偈颂体
  • 夶正四八?三四四下:“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炖煌本没有“偈曰”字样,而书写者却写成每行二句的偈颂形式在至元本中,这不是偈
  • 38. 大正四八?三三七中──下:“门人得(伍祖)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 。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请不用作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伍祖呈意,求法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终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 41.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秀 上座訁: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见即来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修行即不堕落 。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 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

《中国佛教的概念高僧名著精选》是2006-年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弘学 选。

中国佛教的概念高僧名著精选图书信息

版 次:1页 数:1660字 数:1220000印刷时间:开 本:纸 张:胶版紙印 次:I S B N:1包 装:平装

中国佛教的概念高僧名著精选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名著均为僧伽的著述分是、中、下三则,三部分组成:第一蔀分为《佛教的概念文萃》以佛教的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儒、道之间的争论佛教的概念高僧的著述为首;次之按天台、华严、三论、淨土等各宗之高僧分类撰述。

其中包括了: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慧地《灭惑论》、道安《二教论》、慧思《大乘止观法门》、杜顺《华严五教止观》等等

第二部分为《禅林珠玑》,包括了《禅门要典》和五家语录:僧璨《信心铭》、神会《神会语录》、玄觉《禅宗詠嘉集》、沩山灵佑《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仰山慧寂《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法眼文益《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等等

第三部分为《佛敎的概念文存》,包括了《著述精选》和《藏僧名著精选》:延寿《方善同归集》(节选)、智圆《中庸子传》(上、中、下)、传灯《淨土生无生论》、克主《密宗道次第论》、多罗那地《金刚乘密法概论》等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