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算巡洋舰吗

因为殉爆了太多的战巡这给人┅种,战巡的防护不足以上战列线的错觉

其实,真从战舰属性上来说同吨位的主力舰,高速舰必然会比低速舰在防护、火力方面稍差

比如狮级和铁公爵。然而真去分析铁公爵的12寸主装是皮带,大多是靠上装去抗和狮级的大面积的9寸主装相比,其实也差不多差距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但是为什么要搞同吨位的战巡呢胡德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和同期的大七们对比防护碾压大七(20年代才出来的大七,长门改后不算那玩意弹药库防御太变态了),火力稍差但是也足以在炮战中单对单压制大七。付出的代价就是比大七重了近万噸,基本也就比大七贵上不少但是问题是,这贵的太值了战巡是全能舰种,舰队战不仅可以打前卫还可以参与决战破交战又是一把恏手。相比之下战列舰只能参与个决战。

在战术选择上战巡能凭借其高航速掌握交战的主动权,而慢速战列舰要去搞高速舰唯一的方法就是己方轻型舰艇充分侦查后,进行夜间的近战风险较大,而且有点太理想化了 二战之前,kgv没服役战巡要留在本土应对德国的襲击舰,那时候要压制远东只能排女王、r以及纳尔逊那时候rn的策略就是如此,利用夜战干掉金刚而kgv服役后,这一部分任务迅速转换给叻高速舰

至于殉爆杰里科的大舰队和贝蒂舰队一样,都是乱堆发射药+不关防火门被引爆炮塔照样殉爆。只不过日德兰整个大舰队就挨叻两发炮弹

至于胡德殉爆的问题那也是天窗。对比差不多同时期建造的女王和r也都是有这个天窗的。

另外在日德兰之前,各国海军基本都是被马汉的海权论毒害的这书中,对海权的重视什么的不说但是太过强调舰队决战的重要性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強化舰队战列线炮战能力。受毒害最深的老美全是铁乌龟。本来醒悟了准备搞个列太太又被条约搞掉了,不得不依靠重巡去挡别人家戰巡

日德兰虽然殉爆了不少但是大家是真的意识到了这玩意的价值不是区区铁乌龟能比的。只可惜高速舰时代没有立刻来临,而是被條约抹杀了

ps:补充下伊丽莎白女王级一战前,rn在决战中排战列线时一个基本战术就是在战列线最前端部署高速舰队,凭借航速进行包莏集中火力干掉对方的排头。那么执行该战术的最佳选择就是战巡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初代的无敌级确实防护太差了rn内部有人認为,防护较差的战巡在执行完前卫战并压制德二战巡后应该是没有多少战力继续执行此项任务了。于是需要一款航速介于战巡与战列艦之间的高速战列舰可是这样问题还是有的,那就是航速战巡航速高,可以快速行驶到战列线的最前端可是女王可不行,所以需要兩队本来计划八条,然而三条被砍之后六条,结果剩下一条又被砍只剩下五条,那是很难继续执行该项任务的于是,日德兰我们看到执行该项任务的是胡德少将的三条无敌级,而女王则用于强化战巡队

但是我们看到,日德兰前卫战中女王航速跟不上战巡,导致贝蒂先行接敌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所以在此之后贝蒂当上大舰队司令后,把旗舰定在女王上把女王当成普通的慢速战列舰来用。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比较女王和战巡的区别了:战巡的高航速使得她们既能制大海灭破交舰,又能打前卫战最后还能决战,可谓是全能艦种;而女王刚开始的设想就是单纯的强化决战能力想去制大海航速不够,前卫战也是航速不够如果把女王换成声望怎么样呢?日德蘭前卫战希佩尔就会看到对面4声望3狮1虎2不倦。本来5打6那还有的打,可是5打10呢

女王是不太好用的,贝蒂杰里科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峩们看到,20年代那一批计划舰中要么是低速的重甲重炮战列舰,要么是超高航速的战巡没有中间航速的主力舰。女王的翻身更多的昰到了二战时期,航速全都起来了21节的r级用处不大,24的女王还能勉强用用可是如果换成声望呢?改造潜力远比女王大价值也更高

最後再说一下,费舍尔老爹并不反对加装甲他反对的是因为加装甲而导致航速不达标。

}

从历史演进来看战巡就是高速戰列舰的早期版本,同时也是装甲巡洋舰的最终进化版本西洋先生在那篇讲高速战列舰谱系的帖子里说得很清楚,当大家海军规模都不夶时海战的主旋律是舰队决战(往往对应RN的海上封锁)+海外破交(不止打击商贸,还会威胁殖民地)RN要在两强标准基础上同时维持决戰舰队和猎杀兵力外加更庞大的辅助兵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跳出原体系发展新的高速主力舰是必然趋势初代无畏和无敌都是这个思路嘚体现。作为一种同时能带来战略优势和战术优势的新兵器跟进的列强海军首先敏锐地看到了战巡的战术价值,于是发展出了有自己特銫的战巡最终在海军假日时期先后完成了向RN的靠拢。

(这也不是说他们短视地缘上有英伦三岛锁死欧陆海路,任何人有能力做全球战畧布局之前都得先想想打破封锁和干死RN的事情出发点高度就完全不一样)

按照条约时代五常+德国分开叙述,关于战巡作为一个独立舰种嘚舰队职能和设计特色各国海军在不同时期思路都不太一样。

这一部分是争议最小但政治纠纷最多的

法国海军在早期(1920年以前)并没囿可以称之为战巡的主力舰设计,1912年扩军计划里只包括sea-going battleships和scout cruisers在建军理念方面应该是大国中最落后的一个。

受限于华盛顿条约和财政困难法国海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无可能扩充自己的高速主力舰部队,只能被迫寄希望于建造条约巡洋舰上初代的法国条约巡洋舰设计很顯然倾向于极端地高速化,主要部署在地中海充当快速反应力量对标意大利海军John Jordan所著French Battleships 即指出,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海域最大的隐忧是

基于鉯上逻辑法国海军在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17500吨Cruiser Killer设计,这被认为是30年代所有同类设计的元祖装备8门305炮,航速达到35节要求能够在正常距离抵挡巡洋舰的8寸炮弹。目前还没发现这个项目的设计草图但一般认为这种设计思想和费舍尔勋爵在世纪初提出的初代battlecruiser概念非常相近——法国囚整整落后大英二十年?!

但同时期更为严格的现实是德国已经服役了德意志级装甲舰,能够以26节航速远洋航行并用280主炮撕开MN北方部署嘚慢速战列舰+快速轻巡洋舰防务体系打击海上航运。加上battle line升级所需主力舰吨位的考虑最终决定下一代法国主力舰的规格应为37000吨,27节以仩1926-31年主要的设计都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可以看到另外几个不同方向的方案这个和意法之间的小型主力舰谈判有关,放到意大利部分再講37000吨A方案就被称为是“战巡型”的。

这时已经可以看出法国海军在战略部署上已经出现180°转变——20年代用老式战列舰+屏护巡洋舰凑合對付一下魏玛,机动力量主要放在地中海牵制意大利;30年代德国海军威胁加强后转为牵制北方同时还要时不时兼顾一下地中海(老布列塔尼实在太弱鸡了)。而37000吨方案则被保留之后用于更大规模的新一轮主力舰竞争,但这时法国海军已经完成了super cruiser和fast

面条的政治斗争脑回路渏葩程度永远超出正常人的理解范畴之外

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战略态势应该说很明确,早期主要竞争对手是奥匈海军和法国海军一戰后奥匈解体,假想敌只剩西地中海的法国人英国势力虽然一直存在于东地中海和直布罗陀,但在1939年以前基本没人会傻到把英国人当假想敌看待

近代史上对意大利而言最大的灾难应该是1896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失败,导致整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上陷入被动甚至紧接着就在三门灣事件里被老佛爷怒斥,可谓近代西方侵略史的一大污点……这些困境和随之而来的财务问题也让海军建设整体上落后于一流列强一战賭对了方向,借助协约国友军的力量封死奥匈以后一般认为老式战列舰和新下水的Caracciolo应该足以在下一场对法战争中占据优势。没想到之后簽订的华盛顿条约直接砍死了划时代的Caracciolo老奸巨猾的英国人又强行扶持意大利给对标法国相同的吨位玩平衡,直接启发了之后十年的法意局部海军竞赛

——正常人已经认为这时候应该裁军,把海军规模缩减到地中海的局部防务并妥善发展潜艇和航母等新兵器(warship某期里有┅个当时面条海军提出的划时代航母设计),如果要跟法国打擂台需要好多年准备

但这时候有英国扶持,外加墨索里尼很快上台海军叒往大建的方向越走越远——1923年光头同志为了建设独立空军下令禁止海军搞航空研究,这下航母也没得搞了……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海軍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战列舰研究上。研究表明意大利海军的对法战略主要是用潜艇封锁对方海上航运,然后寻求主力舰队的决战一举擊溃法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意大利海军会对高速战巡多么重视,对老式战列舰的航速升级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提升自己在舰队戰中的优势而言

法意政府在1933年关于海军建设的谈判:

在伟大的光头同志亲力指导下,面条国主动放弃了自己本来可以保持的地中海区域局部优势给了法国人建设更大规模海军的借口。原本可以达成的协议中包含一个23000吨6门381主炮,28-29节的猴版维内托方案勉强搭上高速舰的邊,但很显然也是为了舰队决战准备的

紧接着是1935年地中海危机,意大利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引发英国干涉皇家海军派遣五艘战列舰和兩艘航母进入地中海并占领了马耳他(之后再也没撤下来过),并提出了一个利用勇敢和光荣快速空袭意大利军港的作战计划墨索里尼被迫考虑建设一支更强大的海军以实现制霸地中海的目的,并设法派遣巡洋舰进入红海和印度洋破交(这个伟大的构想衍生出一种破交用嘚图纸巡洋舰)新的战略设想一支九艘战列舰、三艘航母、三十六艘巡洋舰、八十四条大型潜艇组成的海军能在1942年完成战争准备,依托涳军的岸基鱼雷机部队争夺地中海控制权在这之前,意大利的近海防卫主要依靠小型鱼雷艇和潜艇并利用现有的巡洋舰打一下小规模遊击战。基于这个计划而言新开工的维内托级也是出于与敌人决战考虑的。

当然众所周知1940年意大利宣战时海军根本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所以基本停滞于之前提出的对英破交+保卫近海战略从以上演进过程可以看出,意大利海军虽然在高速战列舰/战巡的装备上并不落于人後但运用思想基本是基于地中海区域的快速部署和决战,并无特异之处

日本战巡起源于对马时期的装巡,这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自對马海战开始,以东乡和秋山为代表的海军将领对炮击战术做了大量研究

可以看出以快速巡洋舰带队压迫敌人,包抄取得有利的射击阵位进一步倾泻火力打乱对方阵型,最后再炮雷并用点名收尸这是IJN历来倡导的作战套路。之后的渐减邀击思路也是对其的一种补完在這种作战里,巡洋战舰的地位十分重要必须带领战列舰队投入战斗,并支援处于前方的水雷战队

——九段作战方案是远藤昭在著作里提出来的一种作战构想,并未见诸战史档案也没法严格证明存在。但渐减——邀击——决战的大致思路在各时期作战方案里均可见一斑日军在高速主力舰的运用上基本就分成这两个方向,要么带领水雷战队投入前卫战要么作为战列线的前锋快速包抄敌军。包括金刚、金刚代、天城、13号、超甲巡在内的各个方案出于各时期填补阵容不足的需要,在设计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按照战列舰/高速战列舰的路子在走,即带领战列线投入决战的本职工作

1922年开始的海军条约时代给IJN带来了数量质量均为上乘的重巡部队,如果接下来要继续動工建造大船那么优先替换14寸老式战列舰并进一步提升本队航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1930年伦敦条约签订时各国的重巡建设均有一定成效,水雷战队在夜战中要撕破对方重巡的防御可能会比较不利因而需要金刚级这样火力较强者的进一步支援。这段时间改造金刚也主要是絀于提速考虑并未过多加强防护。

而到了昭和16年(1941年)推行丸五计划时主力舰队即将得到以大和、改大和、超大和为代表的新一代巨艦加强,金刚级则因为老旧准备退役带领夜战部队的任务必须由新造舰接替。这时提出的超甲巡计划在分类上属于“超巡洋舰”很显嘫是不准备上战列线的,所装备大口径310主炮也只是为了给夜战部队提供支援而已

日军的战巡基本运用思路也是围绕决战体系,但相对而訁要比意法灵活一点成就也高一点。

USN的资料相对来讲是最全的英文查起来也不难。但USN的战巡体系非常令人……捉急

首先是一战前,執着于战列线决战和标准战列舰的美国海军几乎完全没有战巡的概念21节航速的战列舰队在他们眼里是无坚不摧、攻守兼备的海上城堡。1915姩的日德兰海战和随后第九战列舰分队加入GRAND FLEET学到的经验则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让美国海军树立起必须要搞Detached Wing的概念。Lexington Class方案反映了这种观念仩的转变但整体设计上可以说不忍直视,几乎就是放大版的无敌——7寸主装只有同期标准战列舰的一半16寸的划时代巨炮,33节的设计航速设计理念就是在敌方射距之外倾泻火力,注重远程炮战——但完全没考虑(或者说没法考虑)被打击时的防护问题水平装甲3.5寸基本哏标准战列舰相当,但这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注重水平防护”

以内华达为代表的标准战列舰all or nothing,主要针对年代盛行的装巡速射炮洗甲板战術而设计实际上也无力抵御无畏舰竞赛时期采用的大口径被帽穿甲弹(无论软硬)。Norman Friedman老先生在书里提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USN的作戰计划里有一条是用驱逐舰拉烟掩护列克星敦射击。姑且不论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否支持友舰通过无线电引导射击这种思路也表明列克星敦级的设计并无考虑真正意义上的远程炮战。

而华盛顿条约时期美国海军自废武功战巡建造被彻底砍死了,只能用重巡滥竽充数当前卫使

这段时间,彭脆脆≈战巡对标要打金刚这样的假想敌可以说亚历山大。

观念的彻底转变发生于1935年间战时期对前卫力量薄弱的担忧┅直折磨着美国海军,1935年扩军计划里针对前卫战中可能遭遇的26节金刚级海军在多方扯皮后提出需要一款3.5w吨标排、装备14吋主炮、能在前卫戰中压倒金刚型的新型战巡。初期设计案几乎是清一色的30节主要分歧在于14寸或16寸炮数量不同、免疫区不同,最后考虑到情报里金刚的航速只有26节所以下调了动力指标变成现在看到的北卡。这是美国海军正式建造完成的第一款battlecruiser类型战舰也是第一款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和航毋配套使用的capatial ship(虽然此时占据主导的并不是航母)。之后的南达则是作为与北卡搭配的加强防护版本战列舰的意味更强一点。

之后对前衛战的进一步追求衍生出衣阿华级的方案

在1938年快速战列舰设计中这种想法的产物:

最终被采用的是相对不那么激进的9门16寸32.5节方案。这是┅种相对传统的美式战巡/快速战列舰上可带领战列线打决战,下可满大洋追杀敌国航母或者巡洋舰玩破交整体来讲前者的成分更高一點(后者有阿拉斯加分担任务)。

上图括号中的内容也提示阿拉斯加的设计方案部分来源于38年衣阿华级cruiser killer方案和更早的35年battlecruiser构思,但核心思想源于威奇塔设计时期的CA2D大型巡洋舰方案这个计划本来已经被扔进垃圾堆了,大约在1939年罗斯福关心了一下海军建设,表示对德国11寸炮裝甲舰(德意志与沙恩)的破交威胁十分担心询问海军能不能搞一款11寸炮的万吨巡洋舰来反制它。但这种想法显然太蠢性价比有点低,所以海军把作战条例里的detched wing概念拿出来放大了一下提出用老阿肯色级的12寸MK7改进成新炮装备大型巡洋舰,既能追歼德国破交舰又能顺便填补一下10-12寸火力的空白。设计上来讲阿拉斯加的分舱结构和船底都是普通的巡洋舰构造跟普通战巡/高速战列舰的构造截然不同,水平防護设置也要薄弱一大截因此分类为大型巡洋舰(CB)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这段过程中美国海军的“战巡类舰艇”基本职能也是充当舰隊战前卫,bring Japanese fleet into battle和高速战列舰的统一演进大致发生在1934-36年期间,这之后可以说任何意义上都不再区分战列战巡

RN在战巡的理念上一直是走在世堺前列的,原教旨战巡的概念也由他们提出按照Julian Corbett爵士的理论,皇家海军制大海的主力是散布全球、控制航路的巡洋舰在巡洋舰链的监視体系下维持对各海域敌军的监视,而战列舰则担负随时支援巡洋舰封锁的任务在全球范围的铁甲舰和蒸汽机普及形势下,传统的远程葑锁和慢速战列舰决战模式已经不可行必须要由更新、更强的快速主力舰担负起主要决战任务,也就是后来Fisher提出的战巡关于这方面西洋先生有极为精准和详细的论述,这个问题下的回答看样子也大都参考他的理论有兴趣做进一步了解去战列舰吧搜索相关贴子阅读即可。

在日德兰之战前大舰队对战巡的需求主要是作为战列舰队包抄的侧翼使用,也就是贝蒂在历次作战里担负的任务当然战略上战巡应囿更灵活的快速反应任务,无论是支援海外殖民地防务还是满大洋抓破交舰这些杂活都由它们负责。比如:

1920年代的远东对日防务要求湔出战巡

材料多到数不胜数,随便抓一个燃油储备就能说明问题1921年假想远东对日作战,需要8条战巡部署在仰光当然后面随着削藩撤军,这个部署不停改改改不过前出战巡作为威慑舰队的构想一直是有的。

甚至到了1939年在搞前卫的时候海军部对这样一条战列舰的要求也昰battlecruiser type的:

此外,部署在地中海快速反应针对性抓德国的破交舰等等,这些都需要高速大炮才能胜任整体上来讲,皇家海军在观念上的转變完成要比别国更早发展也更成熟。受限于财政困难和四处用兵的窘境不得不做出一些权衡但整体战术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条约时代竝足于自己相对较强的战巡部队可以放手搞一些均衡制海的巡洋舰,也没什么问题

德国海军的战巡起源相当于对英式战巡的跟进和对主力舰队的补充,但具体运用上缺乏自己的理解

1914年,协约国海军打捞沉船获得过一份公海舰队战术条令里面认为德国海军的作战模式昰近距离(码)的集火炮战,在此基础上辅以长程雷击包括Z字机动、敌前转向在内的等等战术,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发展出来的因为战列舰队和英国有巨大差距,当交战陷入不利时德国战巡应当前出冲锋吸引一部分火力,从而争取到主力跑路的时间这就是希佩尔在日德兰之战中使用的战术。

整体来讲德二海军对战巡的理解也就是这么回事,大致相当于轻甲高速战列舰整个体系缺乏有效配合跟执行戰术的能力。

希佩尔担任公海舰队司令后反思总结提出利用战巡突入大西洋进行破交,诱使英国战巡分散进而拉平战力差距但这一战術受限于德国战巡续航力太差根本没法展开。担任过希佩尔参谋长的雷德尔在一战后改进了这一战术认为若充分利用分散破交的巡洋舰吸引英国舰群,自己派遣主力快进快出将其吃掉是有机会慢慢逆转英德海上实力对比的。Z计划基于这一思路展开O级和P级即是承担破交囷吸引敌人任务的新世代战巡,而以H级为主的猎杀集群则相当于公海舰队战列舰部队的高速进化版本虽然并未严格区分战列战巡,实际建造的沙恩也被德国人称为战列舰但分工上仍然看得出旧时代的影子。

间战时期出现过的德意志级和沙恩级(原案)本身谈不上什么舰種区分本质上只是一个保存海军技术的装甲舰,兼顾波罗的海近岸防御和远洋对法破交作战这也是魏玛时期德国海军主要的战略任务。

日本海軍における丁字戦法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銃砲史学会の会報誌 『銃砲史研究 第378号』 (平成25年12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