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分析上怎么分析“十二部经”

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
问:,祈详示明。(吕净安)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论议,七自说,八方广,九授记。此十二名义意如何,必研经方知,空言解释,而不以经对证,仍茫然也。重大好消息阿含经中佛明确说十二部经中有方等大乘佛法
在线时间2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最起码现在,大多数佛经没有翻译成白话文,所以直接看古文了,还有虽然古文有时候很难看懂,看的累,所以 ...
看得累那倒还好,关键,很怕理解错误,看经比较保险的方法是已经得证这种行为这种境界,而做对比,就能一目了然如白话文般与自己印证,可是多数人实际上并未证得,并未达到,只能带着迷糊或者理解错误继续埋头看,“不理解”三个字怕是贯穿学佛人学佛生涯的大部分时光,还有,会有许多人不明白,一些经书里详细介绍几位佛菩萨的功德大愿,颂持所得利益,为什么念些这种人物传记似的经书会有莫大功德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阿含经里对【方广】的定义是大乘经?请教各位,十二部经中【方广】的最原始定义是什么?以及南传佛教对【方广】的定义是什么?
在线时间630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也没看明白楼主贴的经典内容,
但感觉不自信,去原始佛教中找依据,又找不到详细的证据
原始佛教又去哪里找依据呢,有些历史事件及时真实存在也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首先,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你要只承认南传阿含经不承认北传阿含经,那这贴就不用再讨论了
在别译杂阿含经中,佛说十二部经中有其中的毗佛略经
别译杂阿含经
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
毗佛略经是什么意思,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的很清楚了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很明显,大乘佛法中的方等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再根据佛说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中佛说的十二部经中的广经,方等,很明显就是毗佛略经,
佛说长阿含经
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增壹阿含经
“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还有,小乘佛法中你如果找到方等经,贴出给大家看看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阿含经里对【方广】的定义是大乘经?请教各位,十二部经中【方广】的最原始定义是什么?以及南传佛教对【方 ...
首先,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你要只承认南传阿含经不承认北传阿含经,那这贴就不用再讨论了
在别译杂阿含经中,佛说十二部经中有其中的毗佛略经
别译杂阿含经
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
毗佛略经是什么意思,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的很清楚了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很明显,大乘佛法中的方等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再根据佛说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中佛说的十二部经中的广经,方等,很明显就是毗佛略经,
佛说长阿含经
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增壹阿含经
“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还有,小乘佛法中你如果找到方等经,贴出给大家看看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也没看明白楼主贴的经典内容,
但感觉不自信,去原始佛教中找依据,又找不到详细的证据
首先,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你要只承认南传阿含经不承认北传阿含经,那这贴就不用再讨论了
在别译杂阿含经中,佛说十二部经中有其中的毗佛略经
别译杂阿含经
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
毗佛略经是什么意思,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的很清楚了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很明显,大乘佛法中的方等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再根据佛说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中佛说的十二部经中的广经,方等,很明显就是毗佛略经,
佛说长阿含经
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增壹阿含经
“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还有,小乘佛法中你如果找到方等经,贴出给大家看看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也没看明白楼主贴的经典内容,
但感觉不自信,去原始佛教中找依据,又找不到详细的证据
某些人跟他说,佛说过大乘佛法,但是某些人只相信在小乘佛法能找到关于大乘佛法的记载
在阿含经中出现佛说十二部经中有方等大乘佛经等大乘佛法的事情很重要,因为直接可以证明大乘是佛说
还有超过了有些人所谓的考古大乘是不是佛说的问题了
因为大乘就是佛说的,这个问题也不用所谓的考古什么的讨论了
所以我很自信在阿含经中找到佛说十二部经中有说过方等大乘佛法等佛经,所以大乘佛法就是佛说的,这是很重要的了
还有,你要不相信北传阿含经,那这帖就不用再讨论了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看得累那倒还好,关键,很怕理解错误,看经比较保险的方法是已经得证这种行为这种境界,而做对比,就能一 ...
还有,会有许多人不明白,一些经书里详细介绍几位佛菩萨的功德大愿,颂持所得利益,为什么念些这种人物传记似的经书会有莫大功德
我的回答,在药师经中的一段话,你多参考看看了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
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世尊,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反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流转无穷。”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阿难,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汝今能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阿难,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首先,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你要只承认南传阿含经不承认北传阿含经,那这贴就不用再讨论了
小乘三藏里提到【方广】【毗佛略】等十二部经的地方很多,但关键是小乘自己对【方广】的定义是什么。查了下资料,【方广】在小乘部派的定义是指应深广辩论类的经。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中说【方广】又名“广破”“无比”“广说”,认为阿含经中的《五三经》《梵网经》等都属于方广经。南传大藏中说【方广】又名“有明”“智解”,巴利藏中的《有明小经》(相当于中阿含《法乐比丘尼经》)、《有明大经》(相当于中阿含《大拘絺罗经》)、《正见经》、《帝释所问经》、《诸行分散经》、《满月大经》等属于方广经。
说一切有部的论中对【方广】(又译作【毗佛略】【鞞佛略】)的定义↓: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胁尊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
言方广者,谓以正理广辩诸法,以一切法性相众多,非广言词不能辩故,亦名广破。由此广言,能破极坚无智闇故,或名无比。由此广言,理趣幽博,余无比故,有说此广辩大菩提资粮。
《成实论》
鞞佛略者,佛广说经,名鞞佛略。有人不信,谓诸大圣乐寂灭故,不喜愦闹厌世杂语,拔乐众根故,不乐广说。如经中说有得道人,过二月已乃出一言,为断此故说,有广经,饶益他故,如说如来二种说法,一广二略,广胜略故。
南传巴利藏中对【方广】(又译作【毘陀罗】【有名】【智解】)的定义↓:
《一切善见律注序(Samantapāsādikā)》佛音著
如何从分成为九部?总之,此为sutta(契经)、geyya(祗夜)、veyyā-karana(记说)、gātha(偈颂)、udāna(无问自说)、itivuttaka(如是语)、jātaka(本生)、abbhudhamma(未曾有法)、vedalla(毘陀罗)等之九分。于此两分别、犍度部、附随、经集,附加吉祥经、宝经、珠那罗迦经、迅速经等其他经名之如来语,当知为修多罗。包含一切偈颂之经,当知是祗夜。特别于相应部包含偈颂品全部。全论藏与无偈之经,不包含摄他八分之佛语,当知是记说。于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不名为契经,当知纯为偈颂。开头:「此依世尊所说。」一百十二经,当知是无问自说。无戏论本生等五百五十本生,当知是jataka。开头说:「诸比丘!于阿难有此等希有未曾见之法。」对于希有未曾见之法经,当知是未曾有法。《有明小[P.29]经》、《有明大经》、《正见》、《帝释所问》、《诸行分散》、《满月大经》等,从此得一切喜悦或满足而质问之经,当知是毘陀罗。如是按照分而成为九
南传经藏中部《锯喻经》
诸比丘!于是或愚痴人以学法,即:经、应颂、解说[2]、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有明[3](方广)。彼等虽学彼法,然未能以自智体证之。
原书注释[3]:有明(vedalla),谓持明(智),有明(智)之语义,此为弟子互相(有时师和弟子)问答,谓以达明(智)之经,以前之解说几乎同样,后来属此者,多为广长,而至vepulla(Sk.vaipulya)译为方广。
南传经藏中部《[1]有明大经》、《有明小经》
原书注释[1]:「有明」(vedalla)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九之[03]。
(《有明大经》=中阿含《大拘絺罗经》、杂阿含二五一经《有明小经》=中阿含《法乐比丘尼经》,这两部经在南传都属于【方广】经,见上面的《一切善见律注序(Samantapāsādikā)》。)
南传增支部经典
「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于法,谓: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
【方广】在大小乘各派别中的不同定义见:http://cidian.foyuan.net/word/625868/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上面是我查到的资料,我很想听南传佛教人士解释【方广】,目前还在等。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小乘三藏里提到【方广】【毗佛略】等十二部经的地方很多,但关键是小乘自己对【方广】的定义是什么。查了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胁尊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从这句话看,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出现般若,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跟大般涅槃经中说的“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一比较,很重要参考了
在线时间657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上面是我查到的资料,我很想听南传佛教人士解释【方广】,目前还在等。
还有,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所以有北传阿含经的参考是可以看的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 ...
说一切有部论中出现的【般若】也并不一定指大乘的般若经,南北传的小乘经律论里经常用到【般若】一词。
在线时间22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一般都不愿参与。
找所谓的证据。
我看过几卷上座部巴利三藏白话文佛经。
里面说到天人,魔王,大梵天,以及梵天里的众生,有的神通可变千身。
佛陀经常给大梵天的众生讲法,也有大梵天主请佛陀去,有时佛陀不去,就下来人间请法
不知为什么,上座部否认大乘的一些说法。
个人之前找过,后来发现【对我个人而言】没有必要让上座部来证明,我修行的大乘佛教。
我信仰大乘佛教,已经得到实用,很受用,而且我相信自己,
只要如法的修行,未来能成就。
也发愿做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一样的菩萨,地狱不空,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生世世常伴佛行,生生世世闻正法而不懈怠,行八正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佛菩萨如何发愿回向,我亦如是发愿回向,常行菩萨道,直至度尽地狱受苦众生。
所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应该被外界的种种言论所困扰,这个问题有千年之久,历代法师大德也求证过,历代有成就的,在汉地的大德,也是修行大乘。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什么证据?菩萨的事迹也有人感受,也有历代的感应,不知道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比古人聪明,比古人有优越感,
甚至我看了很多帖子,言语之间,对历代的一些大德,以历史为背景,好似研究出,很多问题,对玄奘法师的质疑,对六祖慧能法师的质疑。等等。
有怀疑精神是好的,佛法不怕被质疑,因为是宇宙的真理,但很多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考证,只是凭好恶,就可以大谈,大骂,大放厥词!
看的我个人,一身冷汗,这个时代怎么了?太浮躁了,太轻佻了,
我个人,有修行人身上的所有通病,我都经历过。对于社会的一些灰色问题,我也参与过,也感受过,也看见过,痛苦过,如此我才发现,真的只有佛法可以救我们,我不敢想,自己如果没接触佛法,我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如同欲望的载体,流浪在宇宙中,又一身冷汗。
只要仔细学习大乘佛法,发现,大乘佛法就是世间的法,又是世间的药,非常实用,只要你参悟其中的真理。大乘佛法就是扎根在红尘淤泥里莲花,一点都没有错。积极向上。
所以个人坚信,这只有佛陀才能开的药方,凡夫是不能开出来的,凡夫是有漏的。
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还有,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所以有北传阿含经的参考是可以看的
内容区别说是挺大的,最相似的杂阿含经据说相似度在70%,其余的阿含有的相似度据说只有20%。但北传阿含肯定是可以参考这是肯定的。但北传的阿含来源和翻译有点曲折。例如增壹阿含经和中阿含经是战乱时代翻译的,定稿很仓促,而且是西域的吐火罗僧人昙摩难提凭记忆口诵的。这里的问题,一是凭借一个人的记忆是否准确无误真的保不准,二是他来自西域。这意味着我们得到的阿含经其实是二手的。。。。。
在线时间83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21:31签到天数: 2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一般都不愿参与。
找所谓的证据。
我看过几卷上座部巴利三藏白话文佛经。
【南传中部】第一O五 善星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之重阁讲堂。尔时,众多比丘于世尊面前,叙述所证曰:‘此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知再不到此存在。’离车之子,善星如是闻得:‘众多比丘于世尊之面前……乃至……了知不再至此存在。’时,善星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善星告世尊言:‘世尊!我曾闻此事:‘众多比丘于世尊之面前……乃至……了知不再至此存在。’世尊!彼等比丘,于世尊面前,叙述所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了再不至此存在。’
   世尊!彼等比丘,所述为正确之所证耶?或其为比丘依增上慢叙述之所证耶?’
很多比丘于世尊前,说所证: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了知再不到此存在。善星比丘问世尊,比丘们是正确的叙述还是依增上慢心而叙述?
   ‘善星!彼等比丘于我面前叙述所证:‘知生已尽……乃至……不再至此存在’者之中,其比丘叙述是正确之所证,然某比丘则为依增上慢对其所证而叙述。善星!其中,彼等比丘正确所证之叙述者,尚为可。’善星!其中,彼等比丘依增上慢对所证而叙述者,善星!如来于是作如是思惟:‘应向彼等说法。’善星!于是如来如是思惟:‘应向彼等说法。’然此处或有愚人,持一所疑问近如来而问。彼时,善星!以‘如来将为之说法’作如是思惟者,此为异。’
比丘们叙述的都是正确的,然而有某个比丘是依增上慢心所叙述,应开导其想法。
   ‘世尊!此正其时。善逝,此正其时。闻世尊之说法。将使诸比丘得受持。’
   ‘善星!若然,谛听,善思,我为之说。’
   ‘世尊!承知遵命’,善星应诺世尊。
   世尊作如次说示曰:‘善星!有此等五种欲。如何为五?眼可识色,对之而有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其可识声……乃至……鼻可识香、舌可识味,于身所可触之所触,而所欲、所受、所好,可爱之相而伴欲,唆情者。善星!此等为五种之欲。
   善星!次有某人倾心于世间之欲。善星!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对之生与之相应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而得欢喜。然作有关不动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不倾耳、不向慧心、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善星!譬如有人,由己村里或聚落长期他行在外、彼见由其村里或聚落离去不远之他人,彼问其人、其村里或聚落之安稳、富有、无病否?彼人对彼答示其村里或聚落之安稳、富有、无病之事。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对彼人之所述宜谛听、倾耳、心向于慧、与彼人交、依彼将得欢喜耶?’
   ‘世尊!诚然。’
   ‘如是,善星!有人倾心于世间之欲。善星!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乃至……依彼不得欢喜,彼为‘倾心于世间欲之人’应如是知。
倾心于世间欲望的人,你和他谈世间事,他很高兴,你和他谈世间虚幻不实,因为他执着在世间欲乐,所以暂不得欢喜。
   善星!又此处有人倾心于不动。善星!倾心于不动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为有关世间欲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善星!譬如脱离树干之叶不能成绿、如是倾心于不动之人,皆已脱离世间之欲结。彼为‘脱离世间欲结,倾心于不动之人。’应如是知。
倾心于不动的人,你和他谈不动的事,他很高兴,你和他谈世间欲乐,因为他已脱离世间欲结,执着在不动,所以不得欢喜。就好象脱离树干的树叶,不能成绿。
   善星!又,兹有某人倾心于无所有处,善星!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对其生相应之谈话,对与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对作有关不动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善星!譬如两坏裂之岩石不能再合。善星!如是,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皆已破离不动结。彼为离不动结,倾心于无所有处之人,应如是知。
倾心于无所有处的人,和他谈无所有的话题,他很高兴。你和他谈不动的话题,其不得欢喜。他已执着在无所有上,对于不动已经没兴趣了。就好象两半的岩石不能再复原。
   善星!兹叉有人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善星!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之人,生与其相应之谈话,对其有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作无所有处相关之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善星!譬如食毕之人,对美食亦与排斥。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再对其食有食欲否?’
   ‘世尊!不然。所以者何?世尊!思其食为嫌恶故。’
   ‘善星!如是,倾心于非想、非非想之人,皆斥无所有处结者。彼为‘脱离无所有处,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之人。’应如是知。
倾心于非想非非想的人,和他谈相应的话题,他很高兴,和他谈无所有处,则其不欢喜,就好像吃饱了让他看到美食也不欢喜。应如此理解。
   善星!兹又有人倾心于正涅盘。善星!倾心于正涅盘之人,生与其相应之谈话,对其相关之事随思、随欢,与彼人交,依彼得欢喜。然作非想、非非想处之相关谈话时,则不谛听之,不倾耳,心不向慧、不与彼人交,依彼不得欢喜。善星!譬如被截顶之多罗树,再不能成长。善星!如是倾心于正涅盘之人,皆为断非想、非非想处者如断根、失本之多罗树,成为非有。于未来成为不生法。彼为‘脱离非想非非想处,倾心于正涅盘之人。’应如是知。
倾心于正涅磐的人,和他谈相应的事,他很高兴。和他谈非想非非想,则其不高兴,就好象断根的树,已经不能再成长。
~~~~~~~~~~~~~~~~~~~~~~~~~~~~~~~~~~~~~~~~~~~~~~~~~~~~~~~~~~~~·
综上所述,当一个人修行的时候,虽然前五欲容易认识到,能够断掉前五欲的取舍,但第六根意识上却仍旧未明,如上述取世间欲乐,取不动,取无所有处,取非想非非想,乃至取正涅磐。这些都是增上慢,不了解真正的意思。取空的结果就好象大树断根,不能成长一样。有句话“荆棘丛中易行脚,明月帘下难转身”,可能就是这个意境。
在线时间83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21:31签到天数: 2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善星!兹又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是箭,有如无明之毒害,依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我倾心于正涅盘。’如是而持慢心。彼为倾心于正涅盘者,而行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对不适之事以耳追求声闻,对不适之事以鼻追求诸香,对不适之事以舌追求诸味,对不适之事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煮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乃至……以耳追求声……乃至……以鼻追求诸香……乃至……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贪欲扰乱之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善星!譬如有人被涂浓毒之箭射中,彼之友人、朋友、亲族、血缘,为之延请外科医师,彼外科医师以利刀切开口,以利刀将伤口切开后,以探针探索其箭,以探针探得其箭后,将箭拔出,除去毒害,对残余之毒害认已无碍。彼作是言:‘贤者!汝之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对汝已不起障害,汝应食适当之食物,勿食不适当之食物,以使其伤化脓,宜时时洗净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净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勿使脓血覆于伤口,勿于热风中劳作,以免尘埃有害伤口,贤者!宜对伤保护、对伤令治愈。’彼思惟:‘我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对我已不起障害。’彼食不适当之食物。食不适当之食物,其伤化脓,未时时洗涤伤处,未时时于伤口涂油,彼因未时时洗涤伤处,未时时于伤口涂油,使脓血覆于伤口。又因于风热中劳作,尘埃侵害伤口,未对伤口作适当之保护、治疗。彼依此不适当之所为,又加毒害之残留,因此,两者使伤益形扩大,彼因伤之扩大而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如是,善星!此处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是箭,有若无明之毒害,由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作如是说。我舍离渴爱之箭,除去无明之毒害,倾心于正涅盘。’如是而持慢心。彼倾心于正涅盘者行不通之事--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乃至……以耳追求声闻……乃至……以鼻追求诸香……乃至……以舌追求诸味……至……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事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以眼追求色见……乃至……对不适事以意追求诸法时,贪欲扰乱其心,彼依以贪欲所扰乱心,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善星!于圣者之律舍学还俗,其即为死。善星!又或犯污秽之罪过者,其为等于死之苦。善星!又兹有某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是箭,若有无明之毒害,由欲贪嗔恚而受苦,沙门作如是说。我舍离此渴爱之箭……乃至……倾心于正涅盘。’彼倾心于正涅盘时,倾心于正涅盘者,不行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乃至不以耳追求声闻……乃至……不以鼻追求诸香……乃至……不以舌追求诸味……乃至……不以身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彼对不适之事,不以眼追求色见……乃至……对不适之事不以意追求诸法时,则贪欲不能扰乱其心,彼依未受贪欲扰乱心,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善星!譬如被涂浓毒之箭射中之人,彼之友人、朋友、亲族、血缘,为彼请外科医师,彼外科医师以利刀切开伤口,以利刀切开伤口后,用探针探索其箭,用探针探得其箭后,将箭拔出,除去毒害,如残余之毒害已无碍,彼作是言:‘贤者!汝之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无余,汝已不起障害矣。汝食适当之食物,勿食不适当之食物,使其伤化脓,宜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勿使脓血覆于伤口,勿于风热中劳作,汝勿于风热中劳作,使尘埃有害伤口。贤者!对伤予保护,即为对伤之治愈。’彼自思惟:‘我箭已拔出,毒害已除去无余,其对我不起障害。’彼食适当之食物,使伤不化脓,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时时洗涤伤处、时时于伤口涂油,使脓血不覆于伤口。不于风热中劳作,不于风热中劳作,则不使尘埃有害于伤口。对伤口予保护,即为对伤之治愈。依此适当之所为,不净之害毒除去无余。依此两者,善治其伤,彼依伤之善治而愈着,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善星!如是,而其比丘,作如次思惟:‘渴爱为箭,有若无明之毒害……彼倾心于正涅盘时,以倾心于正涅盘,不行不适之事--对不适之事以眼不追求色见……乃至……以耳不追求声闻……乃至……以鼻不追求诸香……乃至以舌不追求诸味……乃至……以身不追求所触、对不适之事……乃至……对不适之事,以意不追求诸法时,贪欲不能扰乱其心,彼依不被贪欲扰乱之心,不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善星!我为使令知其义,而作此之譬喻。兹,此义为如是--善星!伤者,即此六内处之谓,毒害乃无明之谓,箭乃渴爱之谓,探针乃忆念之谓,利刀乃圣慧之谓,外科医师乃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谓。善星!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依者,乃此苦之根本’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或于依而使心不动,无有是处。善星!有青铜之杯,装入色美、香美之饮料,然杂以毒品,时,来一欲生命、欲不死、欲安乐、厌苦之人,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已知:‘我若饮此,则受死或等于死之苦也。’其仍饮此青铜杯中之饮料耶?’
   ‘世尊!不然。’
   ‘如是,善星!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依乃苦之根本也。’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于依使心不动,无有是处。善星!譬如一剧毒之蛇,时,来一欲生命、欲不死、欲安乐、厌苦之人,善星!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人已知:‘我若被此剧毒之蛇啮伤,则必受死或等于死之苦。’彼仍将手或指伸向有剧毒之蛇耶?’
   ‘世尊!不然。’
   ‘善星!如是,彼比丘实于六触处行防护,‘依乃苦之根本。’知此为无依。于依之灭使得解脱。于依集注于身,于依使心不动,无有是处。’
   世尊为是说已,离车之子善星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
依乃苦本,不管是依五欲或依意根,或是依法,或是依其它,于依灭能够得到解脱,于依集注于身,于依使心不动,无有是处。
在线时间11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愿一切众生都能发心往生净土
不信靠自己怎么解决生老病死,小小凡夫,真得需要依仗佛力啊
在线时间11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愿一切众生都能发心往生净土
随喜师兄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在线时间9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还有,南传阿含经跟北传阿含经区别不大,所以有北传阿含经的参考是可以看的
南北传相似度我上面只是凭记忆说的,可能说得有偏差,望师兄指正。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三藏十二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