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三尺等于多少很多地方都说成吉思汗征服女人小说打

上面几位已经把成吉思汗的生平说的很清楚了。这里重点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
1.如果是问成吉思汗本人,他最远到了印度河流域。
2.如果是问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军队,那最远到了埃及附近,拖雷的儿子旭烈兀手下的将领怯的不花打到埃及的阿鲁扎因德。
3.蒙古帝国的四方
蒙古帝国疆域四至:最北方到达北冰洋,最南方到达波斯湾和西沙,最东方到达朝鲜半岛,最西方到达波兰,匈牙利,疆域已将近3500万平方公里。
此外,公元日,当旭烈兀的大将怯的不花统帅的蒙军成功攻克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之后,蒙古汗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西南亚。同时,汉人大将郭侃还成功夺取了小亚细亚半岛和地中海的富浪国(今塞浦路斯岛),
其他答案(共26个回答)
的长子术赤曾率领蒙古大军西征一直攻占到现在的两伊等波斯湾国家,四子拖雷的儿子就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大帝。
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代。唐朝之后,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高原先后臣服于辽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史称蒙古帝国。
从蒙古帝国的扩张来看,成吉思汗时期: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铁骑进攻金朝,并占领中都。1218年,蒙古大军灭掉西辽政权。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进攻花剌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攻占多个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素丹逃至里海孤岛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继续西进,在现乌克兰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代国王投降。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和中亚、西亚大部。所以在蒙古帝国三次西征的历史上,成吉思汗统帅的第一次西征最远打到了乌克兰首都基辅。而第二三次西征都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孙率领的。
窝阔台时期: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拔都的部署是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兰、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出兵后不久,大破波兰及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接着,面队欧洲各国组织起来的自救联军,蒙古大军依然所向披靡,擒杀联军统帅亨利二世。拔都再进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罗斯。——这场震古烁今的大战一直杀到奥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堪称封建战争之最。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归争夺汗位的继承。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
成吉思汗将蒙古的骑兵一直打到现在的德国,战败,没有进攻东欧,因为中国的西夏,还有宋朝拖累,还有人争夺权利,必须回师
非洲的埃及,战败
日本,由于不熟悉海,日本被台风拯救,日本称为“神风”,战败
建立四个汗国,名义上归中国的汗国,但其实已经分裂为四个汗国,在欧洲的汗国首都莫斯科,后来打败
正是由于蒙古侵略,带去了中国的富饶,中国的四大发现。。。。。。
之后西方变化,中国停顿不前
蒙古总人数100W,打下跨亚非欧,不过成吉思汗死后,争夺权利比较厉害,不然打下整个欧洲
装完以后说少文件,运行不
成吉思汗将蒙古的骑兵一直打到现在的德国,战败,没有进攻东欧,因为中国的西夏,还有宋朝拖累,还有人争夺权利,必须回师
非洲的埃及,战败
日本,由于不熟悉海,日本被台风拯救,日本称为“神风”,战败
建立四个汗国,名义上归中国的汗国,但其实已经分裂为四个汗国,在欧洲的汗国首都莫斯科,后来打败
正是由于蒙古侵略,带去了中国的富饶,中国的四大发现。。。。。。
之后西方变化,中国停顿不前
蒙古总人数100W,打下跨亚非欧,不过成吉思汗死后,争夺权利比较厉害,不然打下整个欧洲
蒙古军西征最远曾到达捷克的阿罗木茨,在那里战败回师。
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1218年,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1218年,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从公元1205年起,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亚洲西部的许多国家,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畔。
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相当发达,...
占了大半个地球,把当时文明世界几乎都占了。
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
孛儿只斤·铁木真
答: 出院要用蓝布包孩子么?这是什么风俗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朝代简介/元朝
元朝元朝 () ,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共九十七年。元朝结束了自唐灭亡以来长达三百七十年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使再次实现了大统一。这为之后明清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得到更大发展,回族就是在元代形成的。元朝的地域异常辽阔,这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疆域的雏形。 元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中期和后期。从到成宗是初期,这期间,采用汉族法律,初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制度,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态势。从武宗海山到也孙铁木耳是元代的中期,元代走向了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皇权斗争也日趋激烈,各地起义不断爆发。其间的“”也仅是昙花一现,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败之势,后来新政失败,英宗也死于非命。从明宗到顺帝是元代的后期,即元代末期,元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它的灭亡。参加了农民起义,后来成为起义领袖,逐渐扫平诸雄,重新建立了汉族的王朝——,元朝则退出了历史舞台。
蒙古起源/元朝
共同体形成于13世纪初。构成蒙古族核心的蒙古部,是东胡语系室韦的一支。在蒙古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民族成份,包括、等语系及东胡语系的其他各族的后裔在内。&蒙古部在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室韦—鞑靼部居于俱伦泊(呼伦湖)之南,到9世纪末10世纪初形成了鞑靼联盟。“”成了蒙古各部的统称。崛起后,征服了鞑靼各部,促使联盟瓦解。&蒙古部西迁到后发展得很快。其中有尼伦部,尼伦部又分衍成许多小部,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是孛儿只斤氏的始祖。到12世纪初,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统一尼伦各部,开始称“汗”,形成了蒙古部集团。&12世纪末,居住在漠北高原上的部落差不多有一百个左右。在蒙古部以东,游牧于周围的是强大的塔塔儿部;在哈尔哈河流域游牧的是弘吉剌部;在蒙古部以西,游牧于杭爱山和肯特山之间的是克烈部;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则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乃蛮部;游牧于阴山一带、替金朝守护长城的是汪古部;居住在上游的是斡亦剌部;蔑儿乞部则分布于贝加尔湖南岸、色楞格河及鄂尔浑河下游。这些部落中蒙古部、塔塔儿部、克烈部、蔑儿乞部和乃蛮部是最强盛的。他们都受金朝统治。
政权产生随着奴隶主和奴隶──宗主部与属部、那颜(奴隶主)与合兰(奴隶)等对立阶级的出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进行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权也随着产生。12世纪初蒙古尼伦诸部就统一在的政权之下。&从10世纪开始,已有文献记载蒙古人和地区进行互市,用牲畜、马匹、毛皮换取内地的绢帛、铁器,西面也和畏兀、吐蕃发生贸易往来,有些畏兀商人深入草原腹地进行商业活动。金朝废弛铁禁之后,华北地区的铁制钱币流入蒙古地区,蒙古人用以熔制生产工具和武器。同时,也有部分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铜、铁的输入,冶炼技术的兴起,各部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原来分裂散漫的状况和旧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不适于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因此,蒙古社会开始了向封建制过渡。由于在战争中那颜们的财富激增,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新的社会阶级──“”和“合剌除”(下民)出现了。那可儿等形成一个剥削广大属民的集团,逐渐演变成为封建领主阶级。而普通部落、成员和被征服的臣属,不得不处于依附地位,变成了向其保护者提供赋税的“合剌除”。合剌除是蒙古社会的基本劳动者,要向汗和那颜交纳一定数量的贡物(从燃料到牲畜),并做挤奶、剪羊毛等杂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牧奴阶级。&在成吉思汗出世前,蒙古诸部混战不已,社会极不安定。加上金朝统治者挑拨离间和迫害,更加深了蒙古人民的苦难。蒙古各部流浪荒漠,不得安居,对金朝统治者“”。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人们都渴望和平安定,期待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加强反抗民族压迫的力量,结束分崩离析的局面。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出生在蒙古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合不勒汗的曾孙,也速该把阿秃儿的长子。&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把由于遭到塔塔儿部的谋害而早死,家道中落。铁木真幼年时期,经历了颠沛无依的生活遭遇。最初,他联合克烈部的首领王罕和札答兰部的首领札木合,相互结为联盟,并依靠他们的力量,击败了塔塔儿。以后他又击败了泰赤乌、蔑儿乞诸部,随即又与王罕合兵,击败了札木合。1203年铁木真又攻王罕于土剌河,王罕败亡。王罕的克烈部是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铁木真击败克烈部后就为统一蒙古铺平了道路。接着他又击溃了草原上最后的一支力量──乃蛮部的塔阳罕,统一了蒙古诸部。&“蒙古”一词早先只是指蒙古草原中的一个部落。自铁木真统一各部之后,大漠南北概称为蒙古地区,所辖各个部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一词始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灭夏、金成吉思汗在攻金之前,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决定先用兵西夏。1205年、1207年和1209年,蒙古大军不断对西夏发起进攻,迫使西夏订立城下之盟,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力量。1211年春,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前锋,大举进兵金朝。哲别占领居庸关后,乘胜进围中都()。又以奇兵袭取金国的东京()。当时金朝把各路军队都调至中都和西京()防守,中原地区兵力空虚。成吉思汗知道中都一时不易攻克,遂自涿州分军三路,进攻河北、河东、山东诸州县。“凡破九十余郡”。1214年春,成吉思汗屯兵中都城下,金宣宗遣使求和。由于蒙古的威胁,金帝在议和之后,决定迁都(开封)。1215年五月,蒙古大军攻下中都,前锋深入。由于金军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意识到短期内不能征服金,于是任命木华黎为国王,负责管理新占领区的军事和行政。他把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暂时停顿下来,转而从事西征。蒙灭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遵守条约,又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蒙古军攻下甘州()、凉州(),在肃州()遭到顽强的抵抗,经过长期围困才攻下来。接着进军灵州()。灵州之役,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为蒙古军的囊中物。1227年六月,西夏主遣使请降。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南麓的清水县。但蒙古秘不发丧,当西夏主来降时,诸将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把他处死。立国垂二百年,至此灭亡。蒙宋灭金西夏的灭亡,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而金朝则失却了犄角之助。成吉思汗死后,众推其幼子拖雷监国,一年后,蒙古诸王、那颜,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拥戴窝阔台(元太宗)为大汗。他在三年内(1230年~1233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并积极与南宋取得联系,制定出联宋灭金的军事计划。1232年,蒙古派使者前往南宋谈判,应允灭金之后,以河南之地划归于宋。1233年,蒙古包围了金的()。金末代皇帝哀宗完颜守绪,逃往归德,南京旋降于蒙古。完颜守绪又逃至蔡州(河南)。蒙古都元帅塔察儿再派使者至南宋襄阳,约攻蔡州。“冬十月,南宋孟珙、江海率师二万,运米三十万石,赴蒙古之约”。蒙古军与南宋会师蔡州。次年正月,宋军先破蔡州南门,然后招蒙古军入城。完颜守绪自杀。金朝在北方统治前后约一百二十年,至此结束。三次西征成吉思汗西征&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灭乃蛮部时就开始了。乃蛮王子屈出律(又译)逃奔西辽,娶西辽帝直鲁古的公主。1211年屈出律与花剌子模沙合谋,篡夺了耶律氏直鲁古的帝位,此时西辽实际上已灭亡,但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率蒙古军两万人西征屈出律,屈出律败亡被擒杀。西辽旧属领土,自此尽归蒙古。从这时起,蒙古和当时中亚大国花剌子模直接交锋。1219年成吉思汗攻入花剌子模,1222年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逃入,成吉思汗的军队跟踪追击,后因气候炎热,停止前进。成吉思汗率领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三个儿子由原路返回蒙古。在进攻花剌子模的同时,又派遣哲别、速不台等北越太和岭(高加索岭),进入东欧斡罗思()境内,1223年歼灭南俄联军八万人于迦勒迦河()畔(乌克兰境内)。不久,班师东归。分封领地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作为“兀鲁思”(汗国封建领地),分封给他三个儿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术成吉思汗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东起,西至阿姆河,包括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均属之,后来被称为。依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拔都西征1234年金亡之后,次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议),决议远征欧洲。当时除了在经济上希图掠夺外,也希望通过西征来缓和内部权力之争的矛盾。第二次西征的统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之子拔都。在1236年至1241年间,拔都统帅蒙古军渡过札牙黑河(乌拉尔河),在亦的勒河(伏尔加河)中游击溃不里阿耳部(),主力继续西进,占领了钦察以及从宽田吉思海、亚速海直到斡南的广大领土,又分兵进入孛烈儿()和马扎儿()等地。在今捷克一带遇到顽强的抵抗,拔都西进受阻。适逢1242年四月窝阔台汗的到达蒙古军营,大军便乘机回师。拔都则领本部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俄罗斯编年史称钦察汗国为金帐汗国,这个名称在文献里一直沿用下来。旭烈兀西征1246年春,窝阔台之子贵由被立为大汗。贵由继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拖雷之子蒙哥即位。蒙哥决定由四弟忽必烈总管漠南,另外又派遣其六弟旭烈兀向西方进军。从1252年至1259年间的第三次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伊朗)。1256年,旭烈兀灭亡了木剌夷国。接着,又攻下阿拔斯哈里发的()。1259年,进军苫国()京城大马司()。算端(今译,回教国君主)纳昔儿弃城逃走。但在密昔儿()援军的反攻下,蒙古军又退出苫国境。旭烈兀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家,经过三次西征,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本是中央分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与中央保持有藩属关系,直接向大汗负责。后来,蒙古各统治集团为争夺大汗权位,彼此间矛盾激化,加上各汗国间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因而使大蒙古国这个复杂的政治混合体日趋瓦解。其中,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走上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窝阔台汗国由于窝阔台(太宗)和他儿子贵由()相继被选为大汗,其领地一直归中央管辖,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独的汗国。南下战争元朝时期的蒙古疆域图蒙古与于1234年联合灭金后,双方开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宋将孟珙如约去接收地区的三京(开封、、),蒙古则决开黄河宋军,并用武力阻止宋军收复河南诸地,揭开了长期斗争的序幕。窝阔台时期蒙古主力放在西征方面,对南方,虽也曾试探性地出兵攻打过襄阳和川北,但都被孟珙击败。蒙哥(宪宗)继窝阔台和贵由即大汗位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除派六弟旭烈兀率军西征外,又令四弟忽必烈继续南进。但蒙古军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遇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蒙古统治者认识到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便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于1253年从宁夏经甘肃入四川,然后,分兵三路进攻云南的,灭掉了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传国二十二世,共316年。进攻南宋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蒙哥亲率主力军自六盘山分路攻四川,命忽必烈攻鄂州(武昌),命兀良哈台自安南回师攻广西、湖南,北上与忽必烈在鄂州会师。蒙哥军一路进入四川后,沿途不断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当时合州守将是知州王坚。他利用前任修筑的防御工事,和部将张珏坚守力战达五个月之久。1259年七月,蒙哥亲自上阵督战,结果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蒙古军被迫撤退,合州之围始解。张珏继为合州守将,积粮练兵,与军长期对抗。1267年蒙古军数万来攻,又被击退。一直到1278年在重庆的保卫战中,张珏兵败被俘,自缢而死。当忽必烈听到蒙哥汗的死讯时,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这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慑于蒙古军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归。元朝建立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开平()作了一番部署,然后一反传统的选汗形式,于1260年三月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同年四月,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大汗位。忽必烈凭借着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1264年终于击败了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忽必烈深知,在当时情况下,必须先坐稳中原的皇位,才能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改变了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采取汉人预立皇太子的办法,确定帝位继承人,并于1264年建都燕京,改年号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开国后,一切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关组织大半都沿袭辽、金的旧章。1272年又在旧城的东北筑新城,建设宫殿衙署。命名首都为大都。此后,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来了。南宋灭亡元朝官服临安的失陷襄阳府和是南宋抗元防线上的重镇。1267年冬,元军围攻襄、樊。两城坚守达六年之久,被围期间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贾似道隐匿军报,始终不派援兵。1273年元军烧毁了浮桥,隔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系,并用新武器远射程的“回回炮”来轰击。樊城先被攻陷,守将牛富率众巷战,身负重伤投火牺牲。荆湖都统制范天顺力战不支自杀。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了元朝。元军攻下襄阳府、樊城后,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元军攻下襄阳府、樊城后,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督率大军,以降将吕文焕为前锋,由襄阳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1275年,在朝野压力下,贾似道不得已出兵应战,但十三万宋军,在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遭遇后,一战即溃。贾似道旋被,于途中被杀。1276年二月,元军占领临安,俘南、全两太后并宋室官吏等北去。文天祥等人的反抗斗争文天祥(1236年~1283年),吉州(吉安)人。元军进迫临安时,他担任赣州知州。当时宋朝政府下令各地勤王,文天祥响应号召,组织民兵万人北上。1276年,他被派到元军中谈判议和条件。因不肯屈从,被伯颜拘留,并胁持北上。至镇江时,文天祥逃脱,辗转由海道至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同是字)为帝(端宗)。后又到江西一带号召人民继续抗元。赵?死于1278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等宋臣又拥立卫王赵昺(同炳字)为帝,流亡迁徙于南海的崖山一带(新会南海中)。1278年十二月,元将张弘范来攻,文天祥在五坡岭(海丰北)兵败被俘。文天祥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了他坚贞不屈的决心。文天祥被送到大都后,前后被囚三年,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拒绝元人的诱降。1283年一月从容就义。南宋流亡政权,在的追袭下,走投无路。1279年二月,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张世杰率部突围时坠海死,在崖山的宋军全部壮烈牺牲,南宋亡。南宋历九帝,凡153年。远征海外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侵遭遇飓风,无功而还。至元十八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至元十九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至元二十年、二十二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二十九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抗蒙斗争
从攻南宋以来,连年战争,加以宫廷廪禄、宗藩岁赐,都需要巨额经费来支持。忽必烈急于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财助国”邀宠的大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人主持国政。至元七年至九年、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间,两次设尚书省综理财用。尚书省的理财政策主要包括:增加税收、兴铁冶、铸农器官卖、“括勘”(追还被私人、寺院夺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赋)、“理算”(追征各地历年积欠的钱粮)、变更钞法等,使国家的收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吏治腐败,专注搜刮,流于横征暴敛,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为了对外战争,打造东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区徭役征发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纷纷起义。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义凡两百余起,至元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余起。在这前后,爆发了广州欧南喜、黎德和福建黄华、钟明亮等人领导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起义。中期朝政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即元成宗。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引起云贵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渐衰败。元成宗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议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尔死后,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元武宗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元廷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为右丞相仁。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立其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违背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封元武宗长子和世剌为周王,将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宗又将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延祐元年(1314年),提倡汉化的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汉化与政变元朝骑兵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年),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帖睦尔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文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
元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元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
元文宗于至顺三年(1332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三史,至1345年修成。元末民变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北元衰亡在击败、、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朱元璋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曾多次写信招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领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明军平定云南地区。
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蒙古国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及长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北元不再使用年号。三十一年(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改称。去国号,元朝正式灭亡。
元朝单单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诸国人民,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立刻就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诸国之人民亦不愿此事发生。
范围元朝地图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以及十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藩属元朝及四大汗国(台湾版疆域图)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别行政区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元廷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并与伊利汗国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利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合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列为元朝的藩属国。
元的政治/元朝
元大都示意图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汉地户口的一部分直接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和勋臣。蒙古统治者把主持军事、财赋征敛的部分官员和监临各级地区的达鲁花赤派到华北,同时又以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北方的大小军阀世侯,继续行使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实际统治权。世侯们集兵刑赋役之政于一己,不相统属。直到建立元朝,这种局面才获得根本转变。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主要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具体事务。行中书省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行政建置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在消灭南宋前,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开始行汉法,将中国的大都作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传统中央集权作蓝本的政治体制,例如设立了中书省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汉人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刘秉忠、姚枢、许衡等。首都大都就是在刘秉忠等人的规划下建成的。此外,大元还建立了儒户这个户籍来保护和优待读书人。后来,又恢复了科举制度(不过名额很有限),尊崇孔子。理学是元代科举的标准。从整个政权来说,元代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思想”,一般来说,蒙古统治者更多地信奉草原的萨满教与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叶顺铁木耳()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然而,其“汉法”施行得并不彻底。由于元帝国的覆盖面积较广,除中原地区外还包括许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亚汗国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员都不满忽必烈行汉法的举动,忽必烈晚年也渐与儒臣疏远,因此汉法并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法律元代始终没有颁布完备的法典。至元八年(1271年)以前,中原汉地断理狱讼,基本上参用金泰和律定罪,再按一定的折代关系量刑。至元八年十一月,在建“大元”国号同时,下令禁用泰和律。以后曾数次修律,都没有完成。判狱量刑,主要根据已断案例,类推解释,比附定刑,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司法的随意性较显著。其他方面的立法行政,也都以诏制、条格(经皇帝亲自裁定或直接由中书省等中央机关颁发给下属部门的各式政令)为依据。因此,元朝的法制体系,主要是由因时立制、临事制宜而陆续颁发的各种单行法构成的。政府下令,凡在朝及地方各衙门均应分别类编先后颁发的各种格例,使官吏有所持循。
当时“内而省部,外而郡府,抄写条格,至数十册。遇事有难决,则检寻旧例,或中所无载,则施行比拟”。条格和断例岁增月积,繁杂重出,互相抵牾。元政府有时将历年所颁降的某一方面的条例重加“分拣”、“斟酌”,厘定“等第”,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为“通例”公布。同时,对国家的政制法程,也几次召集老臣,从以往颁发的政府文书中选出“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所成《》、《》等格律类聚都是具有法典性质的政书(见《通制条格》)。
元朝法律大体上遵循前代“同类自相犯者,各从本俗法”的原则。“五刑”的刑罚体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某些变化。同时,由杀人者向被害者家属偿付烧埋银,以及将刺字断放的前科罪人发付原籍,由官司籍记充“警迹人”,交由村坊邻右监督等规定,从元代开始制度化。对伤害罪,规定由加害者交付给受害者一定数量的“赡养之资”、“医药之资”,对加害者所处的实刑则比前代相应减轻。元代法律从维护蒙古贵族和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制定了种种不平等规定,有些蒙古法,如对偷盗牲畜处以赔九之罚、倍赃制,屠宰牲口时禁抹喉放血等,对施临于汉族居民的刑罚体系也有一定的影响。&等级制度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人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帝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四等人制度等级民族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第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第四等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早在大蒙古国时期,攻占中原后有位大臣提出将当地汉人驱赶后把中原变成蒙古人的大牧场。但成吉思汗的谋士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汉人征收大量税收为由反对这个计划,该提案没有实施。元朝存在等级歧视制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臣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种划分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中。比如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例如数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杀蒙古人的偿命,杀色目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死一个汉人,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
遇到征伐战争,差别待遇较平时更甚。像1286年,为了进攻安南,征用全国马匹,色目人三匹马中只征两匹;而汉人的马,无论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断征马,每次如此,汉人的马就成为珍品。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汉人则是他的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豪强是不适用的。虽然法令禁止汉人持有兵器,但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等待遇和蒙古贵族相差无几。相反许多蒙古贫民生活却很困苦,到了元朝中叶,常有大批蒙古贫民在大都、通州等地被贩卖,色目人也有不少沦为奴仆的。实际还是地主阶级政权。
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像奴隶一样赏赐给皇亲国戚——亲王公主或功臣之类。南宋灭亡后所举行的一次赏赐中,少者赏赐数十户数百户,多者竟赏赐十万户。每户以五口计,一次就得到五十万个农奴。汉人忽然间失去了祖宗传留下来的农田,也忽然从自由农民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蒙古人,都可以随意侵占农田,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元代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和江南,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蒙古骑兵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朝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侍卫元代武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行省制度。
元朝运河和海运经济方面仍以为主,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和剥削,元朝整体生产力比低,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是,草原时期以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灭金国后,在劝谏下,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一带都比较兴盛。农业元“至元通行宝钞”纸币朝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体生产力虽然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可汗进入中原之初,惨酷的屠杀和劫掠,给北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毁坏。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时期,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大臣建议不如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商品由于蒙古对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儒家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人口元代户口统计表年代户数(户)口数(人)备注夏崇宗永安三年(1100年) -估300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8,413,164估870万53,532,151估5600万学者认为金国灭亡后境内仅剩200万户、1050万人。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估1550万28,320,085估8060万此年为南宋人口峰值,学者认为因宋元战争人口锐减超过一千万。元太宗八年(1236年)1,100,000-统计范围为原金、夏境的华北地区,1235年实施的乙未籍户至1236年完成。元宪宗二年(1252年)1,300,000-本年完成壬子籍户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1,418,499--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3,196,206估1500万58,834,711估7500万原南宋境内有户,原金国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13,430,33260,491,300内郡(即北方)有1999444户,江淮和四川(即南方)有户,共有人,另外有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①14,002,760②11,633,281②53,654,337①号数据为官方统计峰值②号数据出自《元史·卷九十三》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13,400,699估1700万估8500万-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估1800万估9000万部分学者认为此年为元代人口峰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估6000万学者认为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为六千万注:本表官方统计数据仅包含汉地(不含吐蕃、云南、岭北及辽阳行省)的居民,未包含特殊居民如贱民、佃农、奴婢、僧道等人群,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驱口,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计入户口统计,故实际人口远多于在籍人口,本表估算数据出自吴松弟的《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及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赋税至正之宝(权钞钱)主要有和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南宋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但“江南包银”在元代施行时间很短。一般来说,元代的江南三省不征收包银。差役按户等编派,如坊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筑堤、运输等力役。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官吏收钱的名目:部属参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生辰祝寿要“生日钱”,迎来送往要“人情钱”,无事白耍称“撒花钱”,例行公事要“常例钱”,论诉官司也要收钱。
社会发展/元朝
农业发展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宋理宗在蒙古对金作战期间,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地死亡和逃散,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成吉思汗到元世祖,一直存在着农牧争地的问题。在战争之后,北方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先进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而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在元军攻宋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之北方要轻一些。这种“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思想,还贯穿在其他许多行政措施和命令中。如考核地方官吏时,决定升迁的首要条件是“户口增、田野辟”。重农政策的结果,也使蒙古封建领主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1261年(中统二年),忽必烈就设立劝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1270年(至元七年)二月又成立司农司,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同年十二月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劝农使、副各四员。由劝农司到大司农司,反映出对农业的逐步重视。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诏以大司农司所定《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村社组织在大力提倡垦殖的同时,又扩大屯田网,除军屯、民屯外,还有军民和屯等形式。据历史记载,当时大漠南北的屯田是卓有成效的。元初,民间有自发组织的“”,“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间有病患之家,共力锄之”,往往“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元政府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村社形式,规定“诸县所属村,凡五十家立为一社”。社长组织居民垦荒耕作,修治河渠,经营副业。这种村社是农村基层组织,成为恢复生产的一种积极手段。此外,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还采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如迁徙民户充实内地和西北地区,听民自田旷土,延期课税,对贫困的屯田户和迁民,给以牛具、农具和种粮;清理豪强侵占的土地和民户,推行大规模的“籍户”(调查登记户口),释放部分奴隶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兴修水利等等。发展成果由于贯彻了重视农桑的政策,各地的农业生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发展的表现,首先是水利的发达。元初,内设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郭守敬作督水少监时,曾亲自到、一带进行规划,增辟数万顷。宋、金时的,在元朝都逐步得到了恢复。王祯《农书》中介绍用于灌溉的水车就有七种,其中可引水到二百余尺的高地,这些工具在当时能够广泛应用,是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第二,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提高上。到元世祖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盛于天下”,关、陇、陕、洛出现了“年谷,民庶康乐”的景象。长江以南地区产量更高,仅江浙一省的岁粮总数就占了全国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北至怯绿连河(克鲁伦河)、乞里吉思、(均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南至罗罗斯(四川南部)、乌蒙(云南昭通),均有屯田。农业发展的成果还表现在:元代中国南北各地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也是当时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成就。这项成就和黎族、畏兀族等兄弟民族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南道棉的产区扩大得较快。与此同时,棉花在北方陕甘一带也普遍种植。当时大半个中国,已遍植棉花。当然,在恢复与发展中,各地情况是不平衡的。由于的腐朽,在元世祖晚年,部分地区在水利、屯田、劝农等项工作上已出现了停滞和衰败的现象。到元代中后期,水利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兼并加剧,加上旱、疫、蝗、水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进一步衰敝了。生产关系土地关系元朝存在时间仅近百年,这段历史的考古发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元代在北方基本上沿袭辽金旧制,在南方则保持南宋的陈规,没有多大变化。官田是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北方主要是金时屯田军遗留下的土地,南方则包括南宋的入官田、内府庄田和南宋末年掠夺民田而设置的公田。元政府把这些官田的一部分作为军队屯田,一部分作为官吏职田,一部分用来赏赐王公贵族和寺观僧侣,剩余的由政府直接招佃耕种。私田是蒙古贵族、各族地主和一部分自耕农私人占有的土地。官田和地主占有的土地除一部分由农奴性质的耕种外,绝大部分是以佃耕的方式出租给农民。佃户交租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形式。元律规定,主户打死佃客,依“良人殴死他人奴婢例断一百七下”。从法律上可以看出当时佃户地位之低下。蒙古贵族入中原后,除一般佃户外,还有所谓。在徭役繁重的情况下,军、民、站户之应役者均以投附投下为避役之计。投下官吏亦乘机,元政府不得不屡屡申禁投下擅招民户。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元朝北方劳动者的身份比北宋时期有所下降。土地兼并元朝初年,土地兼并的趋势仍然在继续发展。在北方,蒙古贵族和各族地主多用政治权势进行兼并。蒙古诸王贵族有食邑封地,有投下州,有赐田,数目都相当庞大,如元世祖一次赐一个大贵族益都田千顷。他还允许贵族们荐任其私人来监督赋税的征收。这样一来,利用特权霸占土地也就成为合法了。 色目和的上层人物同样也可以利用其权势霸占土地,在南方,元灭南宋后,大地主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如大地主发占有民田和承佃官田达百万亩。又如松江曹梦炎“积粟百万,豪横甲一方,郡邑官为之驱使……北人目之曰富蛮子”。南方地主在土地兼并手段上稍异于北方的,是先凭借财富来谋求政治地位,然后再依靠其权势来保护和兼并土地。 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奴隶制驱口元代,有些劳动者沦为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元代沿用这个名称,但在南方则称奴或奴婢。他们当中除战俘外,还有因或所致,也有逼于租赋或饥荒而卖身为“驱”的。驱口另有户籍,称、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当时习惯上把驱口的占有者称为使长。使长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的一部分,主人可以随意买卖或馈赠。使长杀死驱奴,法律上仅杖八十七;如果驱口有罪,使长杀之,可免予处分。驱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动,大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劳动的驱口,既要向使长缴租,也要向政府纳丁赋,在剥削关系上近似佃户,是一种半农奴、半奴隶的特殊阶层。驱口以奴隶制的残余形态,保留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到元朝的灭亡。赋役制度蒙古国时期的赋役采取“中原以户,西域以丁,蒙古以马、牛、羊”的征收办法。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科征赋税差役时,即以鼠尾簿为准。元代的,前期后期数经变化,主要有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1280年(至元十七年)规定全科户丁税每年每丁纳粟三石,驱丁纳粟一石;地税每亩纳粟三升。南方则沿袭宋代旧制,一律按地亩分征收。秋税纳粮,夏税纳木棉、布帛、丝棉等物。其数量则根据土地肥瘠、产量多少而定。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三项。丝料在太宗时原规定每两户出丝一斤,交给政府;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位(获得份地的封主)。到世祖时,交纳办法又有了改变,“其法每户科丝二十二两四钱,二户计该丝二斤一十二两八钱,其二斤即系纳官正丝,……外将每户剩余六两四钱攒至五户满二斤数目付本投下支用,谓之二”。这样,人民的负担又增加了一倍。包银在宪宗时规定每户每年纳银四两,其中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俸钞规定每户每年纳钞一两,作为诸路官吏俸禄。南方科差有、包银。江南户钞,规定一万户田租中输钞百锭,每户折交中统钞五钱,这是专供份地主人享用的附加税,相当干的五户丝。元政府又把所属人口按其服差役的类别,交纳贡赋的品种,以及种族、宗教、职业等区别,分为民户、站户、军户、匠户、冶金户、打捕户、姜户、葡萄户、畏兀户、也里可等,称为“诸色户计”,分别承担不同的科差。&诸色户计包括不同的阶级各户的差役、力役,除特殊者外,多沿袭宋制。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平时有坊正、里正、主首、仓官、库子之类的差役;发生特殊情况时,又有开河、筑堤、运输、修城等力役,称为“杂泛差役”。由于差役的繁重,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很痛苦的,甚至于家破人亡。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元朝时代花元朝统治者为了满足对军需武器和日用工艺品的需要,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官办。同时,元朝的民营手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官营手工业和匠户元朝中央和地方都有许多官办手工业的主管机关和作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都很大。元代大的官局拥有工匠二三千户,小的也有数十户,房屋数十间。官局内部分工比宋代更细,例如浙江四明织染局就有染房、络丝堂、机房、打线场等不同工序的作坊多处。这些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主要是供给统治者消费,有些部门也兼营一些商品生产。&由于政府工匠,垄断原料,使各族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技术得到了交流和提高,加上不计成本,不求数量,因而创制出不少相当精美的产品。如武器、甲胄的精坚,丝织物的美妙,都驰名中外。在瓷器方面,在发掘出来的元代多种,造型优美,色彩清新,说明青花瓷的水平已达到接近成熟的阶段。工匠和度在官营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蒙古统治者在其初期掠夺战争中,把从中亚各地和中原地区俘获的手工艺匠人集中起来,加以利用。这些工匠成为元代初期官手工业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元政府采取户口的办法来控制工匠。工匠的户籍,编入另册,称为匠户。&元代匠户主要有两种,为军队生产,受军队管辖的是军匠;为各局院生产,受局院管辖的是官局人匠,总称系官人匠。此外,还有受各贵族王公直接管辖的,称投下匠户。匠户名义上不再负担其它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领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只供给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过四口的,不予供给。由于长官的克扣,经常还不能够完全领到手。所以工匠们常是“衣食不给,致有庸力将男女质典者”。&匠户的职业是世袭的,非经放免,子孙不能脱籍。官局中的劳役完全是强制性质的,这就是所谓“匠不离局”。&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工匠们经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来进行反抗。由于工匠们的反抗,官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有时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间工匠到官手工业中劳动的办法来解决技术、劳力缺乏的问题。丝织业发展元代官私手工业中的丝织业有很大发展。旧的丝织业中心如江、浙、四川等地,在元代都有较大的进步。官办的丝织业著名的有、、三处的织锦院,院里织机各有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有挽综、纺绎等较细的分工。类似大小不等的织染局遍布全国,像福建提举司岁织缎也在三千匹以上。&私营手工业也有发展,如杭州、苏州私营丝织业作坊的规模与经营情况就是例证。据记载,元末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抒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可见在元代丝织业作坊中已有雇佣劳动出现。当时在丝织业技术上较前代有所革新。织锦刻丝方面许多名工巧匠的作品,绚丽多彩,各具风格。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在元代也大放异彩。松江()乌泥泾是当时棉纺织业的中心。这个中心的形成,是和元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贡献分不开的。黄道婆是乌泥泾人,幼年“沦落崖州(海南岛)”,从黎族妇女中学得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1295年前后她返回家乡,又把汉族地区丝麻纺织的经验用在棉纺织上,改进了从轧花到织布一系列的棉织生产工具。如原来弹花用小竹弓和手指,“厥功甚艰”,她改用大弓椎击法;原来纺纱用单绽纺车,她改为三绽纺车;在织染方面,还能、配色、综线、絜花,织出各种美丽图案,适应了当时棉纺织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当时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之谚。这是黎汉两族人民创造才能的集中体现。&制瓷业发展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主。色釉有青花、、红釉、蓝釉等品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就,其中尤以青花瓷最为突出。元政府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管理官窑,烧制进贡的御器。器内皆记枢府字号,故又称枢府窑。对民窑则加以课税。据记载,当时有三百多座瓷窑在生产。浙江有龙泉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北方制瓷业发展也很迅速。除钧窑、定窑继续在发展外,河南、河北在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窑,山西的蒲州、潞安、霍州都有一批新窑投入生产。随着各地瓷窑的兴建,瓷的产量在逐年上升,除供应国内的需要外,产品还远销、、和各地。矿冶业发展元代的矿冶业也有发展。官办的铁矿冶炼业由于管理不善,生产力低,后来逐渐变成官督民办的形式。如元世祖时期河北沙河綦阳镇附近四个铁冶,原由9950户冶炼匠户承担,冶炼出来的全部产品价值还不如只抽冶户包银所得合算,当时官僚王恽建议把冶户解散为民,“罢去当差,许从诸人自治窑冶扇炼,据官用铁货,给价和买,深是官民两便”。就是要求变官冶为民冶的一例。&印刷业发展印刷业也相当普及,南北各地都兴起许多刻书印刷中心。南方的杭州、(建瓯)、福州的印刷业继续有发展。北方自1236年耶律楚材请立经籍所于平阳()后,“平水刻”盛极一时,书坊萃集,私营书店不断出现。各地私人印刷业的兴起,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商业发展城市的繁荣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饰城市的繁荣大都被称为“汗八里”,当时不仅是大汗的京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在国内,西藏的喇嘛们每次往返均要运输许多货物,是宗教团体而兼有商队的性质;从东南沿海直航天津的海船也带来闽、广、江、浙的丝绸、瓷器和南洋的香料。大都城内流通的商品有粮食、茶、盐、酒、绸缎、珠宝等,也有单项商品集中经营的市场,如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驼骆市、珠子市等。商业行会的组织中,有“行老”负责业务上的内外事务。&北方的重要城市,沿着陆路交通干线,有涿州、真定、大同、太原、平阳、奉元()、开封、济南等;再向北则有上都、和林、镇海等城市,集中着大批汉族和西域商人。此外肇州(黑龙江肇源西南)也是东北重要城市。在西南方面则有成都、昆明、大理等城市,使西南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也都纳入了全国的商业网。再西一直通至西藏一带,并和尼泊尔取得贸易联系。商税增长沿着运河和长江,一些旧有的商业城市更蓬勃发展起来,如杭州、平江、镇江、集庆(南京)、扬州等城是比较著名的。&此外,沿海城市有、、、、(宁波)、、上海等,其中除福州外,都是设有市舶司和提举司的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如泉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出口商品有瓷器、丝绸等,进口商品有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曾提到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1270年(至元七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至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商税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共计四十五万锭。不到二十年,增长了十倍。商税的增长固然说明了封建剥削的加重,但也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封建政府的专卖制度元代国内外贸易沿袭前代的一套办法,由政府直接管理。它采用专卖的办法来垄断资源,控制市场。国内市场上的许多商品,从盐、茶、酒、醋到农具、竹木,无不由政府经营。官营专卖事业中最重要的是盐,盐课收入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国际贸易上也实行官营专卖的办法,政府设立市舶提举司。的建立使海外贸易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又实行“官本船”的办法,即由元朝政府“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通过这个办法垄断海外贸易,不许“别个民户做买卖的”下海,为此拨出十万锭做经费。后来,不许私商下海的办法虽然行不通,但“官本船”一直存在。民间商人因“通番贸易”而致富者亦不少。如嘉兴沈氏“因下番买卖致巨富”。&官营专卖事业,其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但由于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利,反而产生了社会经济停滞萎缩的弊病,促使当时封建政权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当时人民群众反抗专卖的办法,就是走私。这种官、民矛盾的激化,最后必然发展成武装斗争。 钞币的流通蒙古建国之初,就曾发行纸币。随着蒙古势力的扩张,纸币流通区域也在扩大,但金的交钞仍在使用。币值不一,地区之间彼此阻隔,不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到元世祖时,开始推行钞法,发行统一的货币。1260年(中统元年)七月,印造交钞,以丝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简称中统钞。中统钞每二贯可兑换白银一两。这种货币不受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可用来纳租税。&这样,中统钞就作为统一的货币畅通全国。1275年(至元十二年)灭宋后,又废止了南宋流通的铜钱。随着政治的统一,也完成了货币的统一。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为了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了一种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十一种面额,与中统钞并行。以后在武宗至大、顺帝至正年间都曾一度变更钞法,并铸造过一些铜钱,但都行之不久。终元之世,只有中统、至元二钞作为主要纸币,并行流通。&顺帝至正间,为了筹集对付农民起义所需的军费而变更钞法,结果通货膨胀,纸币贬值。最后,演变到以物易物时,元朝也就灭亡了。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和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此词在土耳其语中本有商队伙伴等含义。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做斡脱钱。&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活和交纳赋税,有时被迫不得不求助于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或“羊羔息”,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1272年(至元九年)八月间设置了斡脱所,后来扩展成斡脱总管府,实际成为封建政权吸吮人民血汗的营利机构。 航运发展海运利用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相当频繁海运 大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当地农产品又无法满足首都的需求,于是,京都的粮食不得不“仰给于江南”。元政府除了利用陆路交通和运河外,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元世祖派遣平江南的时候,就曾利用海运把南宋皇家图书馆所藏书籍全部运到大都。但大量运输粮食则始于1282年。这一年伯颜派人从海道运粮到直沽(天津),开始时用平底船60艘运粮4.6万石,以后每年增加,最多达到360万石。航道改过三次,自苏州刘家港开航,“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海运比陆运和内河航运要省费得多,不仅“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而且便于在政治上控御东南。大运河疏浚大运河 自隋唐迄宋,大运河主要是以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过元朝整修以后,大运河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1280年(至元十七年),元政府利用汶泗诸河的水源,沿着山东丘陵地的西北边缘,向南开凿了济州河,从山东的济宁到东平开辟了一条人工河道。1289年又开凿了一条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和旧运河(即御河)接通。到了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当时任都水监的科学家郭守敬建议,在金代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通惠河,自大都至通州,利用北京西山泉水及白河水接济运河水量,总长160余里,这样从通州就可以顺白河到天津。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这三条河道的修成,就从当时黄河所经的徐州,向西北直达卫河上的临清,打通了一条捷径。粮船可以从徐州直接北上,不必再绕道河南了,省去了六七百里的路程。&从此,北自大都,南至杭州的大运河贯通起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政治上也起了巩固统一的作用。
文明发展/元朝
哲学宗教理学审美情趣蒙古灭金后,北方虽然有很多儒士,但理学思想的广为传播还是赵复被俘到北方之后的事。赵复,字仁甫,()人,人称江汉先生,是门生谢梦先的学生。1234年,他被蒙古军俘至燕(北京),受到忽必烈的召见。后来在燕京设立了,专门请他讲授程朱理学的书目、宗旨、师承关系,培养了一大批理学家。&、、被称为元代三大理学家。许、刘主朱学,吴则调和朱、陆二派。三家虽互有矛盾,但基本观点完全继承宋代理学,并无多少创造。儒学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在元朝同样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称颂。元武宗给孔子加上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头衔。元朝统治者把儒学定为“国是”,从朝廷考试到州县学校的教学,一律以程朱对孔论的注释为准,把朱熹的称为“圣经章句”。邓牧及其思想尽管元朝统治者提倡理学和其他宗教思想,在元代思想界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反对理学的思想家。邓牧是其中突出的一个。&邓牧,字牧心,号文行,又自号“三教外人”,浙江钱塘人。南宋亡后,他隐居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不仕元朝,是个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他著有一书,猛烈抨击暴君酷吏。他指出,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大小官吏都是吃人的豺狼。他还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在那里有皇帝也有官吏,但都是民选出来为群众办事的人,而不是特权阶级。在理想国里无战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邓牧这种乌托邦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只能借用老聃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作为他的思想武器,终于陷入逃世的幻觉之中。各种宗教的流行从成吉思汗以来,蒙古统治者信奉传统的萨蛮教,但对其它各种宗教,也都采取宽容态度,只要不危及其统治,都予以保护和利用。&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西藏原有的本教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教派,在11世纪至13世纪期间,由于吐蕃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日渐兴盛。自元世祖起,元朝历代皇帝后妃都尊为帝师,并亲自受戒。因此,喇嘛们受到特别的尊崇和优待。&佛教在内地的各宗派,在元代也都十分兴盛。元代刻的佛教大藏经在佛教经典的传布上是一件大事,后来的明藏、清藏,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修纂的。&元代的道教,除了张天师的嫡系称为正一教外,还有全真教、和太一教等流派。全真教势力最大,教主(长春真人)曾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过中亚等地,其弟子李志常据实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外教的传播元代把基督教称为也里可温,亦称也立乔,意为信仰基督之人。元代中国的有两派。一派是聂士脱里派,是随着波斯商人由泉州、广州各沿海城市传入内地的;另一派是天主教的圣,在1292年前后,教皇曾派遣意大利传教士约翰·孟德高维奴来北京传教,任第一任天主教总主教。元代基督教在全国各地都有信徒,在沿海城市和内地都有教堂。&伊斯兰教在元代也是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东来的。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散处各地,元人称之为“回回”。其传教士在元代官文书中称为答失蛮。此是波斯文音译,意为学者。&此外,、、也都是在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的传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