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不是个问题?

生死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shēng sǐ]
生死,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二种。(1)︰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2)︰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
生死详细解释
〖life and death〗指生存和;生和;生或死:~关头∣~与共∣同~,共患难∣~攸关的问题。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唐·《》诗
“生死无暇,兼备。”——明 《》
“生死理难违,立身须不苟。”——清·田兰芳《答仲方(袁可立孙)用元韵》
“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就永远不要见我了。”——《》第四幕
〖fatal〗预言命运的:
他认为什么时候死是在~簿上早就注定的。
指同生共死,形容情谊极深:
~弟兄∣~之交。
“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集释引曰:“谓能死节。”
“,不意顾盼,倘垂采录,生死为荣。”——唐·蒋防《》
偏指生;永生。
“,岂因祸福避趋之。”——清·《》生。
“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唐·袁郊《甘泽谣·》
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
“于是,(月娘)生死把大留下了。”——《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
“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克非《》三十
使生或死。
“迦斯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新唐书·回鹘传上》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宋·洪迈《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特指使人。
“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复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清·昭连《啸亭杂录·信勇公》
谓视如生死大事。
“(某之父)捐赀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清·钱谦益《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
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
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绸缪八缚者也。”——晋·道安《〈本欲生经〉序》
“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卷八一
“弟子蒙我师,超离生死。”——《·飞剑斩黄龙》
生死相关名词
【】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攸:所)。
【】生一起生,死一起死,形容情谊很深。
【】生当人杰、死做阎王、爱国如家、爱民如兄、为国争光、为家争福、为己安康、为民服务。
生死佛学解释
(一)指有情的出生入死︰
梵语、皆作ja^ti-mara-na。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与最后。《》解作(大正12·222b)︰‘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起。’盖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是以永无休止。故诸经论皆教示当离生死界,以得不生不灭之。
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二种。
(1)︰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
(2)︰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
此生死之苦痛,佛教将之列为四苦或之一。或将生相依其形状分成胎、卵、湿、化;将死相分成命、二种。亦有将生死分为一期生死与刹那生死。前者又称一期生灭,系指有情宿于母胎的刹那至一生终了而死;后者又言刹那生灭,指此一生涯的每一刹那,色心重覆生住灭。
梵语、皆作sam!sara,意译轮回、生死。相对于涅盘而言。即由于有漏或的业因而生死相续,流转不止。《》卷三十云(大正29·156c)︰‘如何流转生死?由舍前蕴取后蕴故,如是义宗前已征遣,如燎原火虽刹那灭,而由相续说有流转。如是蕴聚,假说有情,爱取为缘,流转生死。’
生死生与死
无非是你自己的感觉告诉你 你还活着 一但死了 就不可以逆转 。但如果你的身体被克隆出来,而且克隆体的记忆也和你的一样 你相当于复活了
你看看 的《》(出现两个施瓦辛格,难辨“真假”) 美片连续剧《》最后一集 (虽然死了,但他母亲却把昏迷状态的塞拉“催眠”成了内森)你看完就会有感悟的 。
生死临死前一秒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在“”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
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生死佛学常见词汇
【生死】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与的分别。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或作分断生死)指未实证解脱道极果阿罗汉果的众生,包括及已证解脱乃至的佛法修行者,因为仍有无明的烦恼,不能入无余涅槃,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的种子,所以无法出离于生死,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称作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指佛菩提的菩萨以上、或解脱道的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故属不受。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故说仍有。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因为佛陀具足,了知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这个智慧包括了四智圆明──、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及,界体性皆已具足了知通达,对于分段生死的诸法及能断分段生死之、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皆悉了知。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人命只在呼吸之间”,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 & & &现在人的寿命只有短短几十年,不学佛,我们只是时光中的尘埃,时光就是监狱囚笼;学佛了,超越了时光的栅栏,时光只是幻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孔老夫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佛陀更开示过“人命只在呼吸之间”,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佛教有一系列非常精密的死后学问——人死之后,只是脱掉肉身这个色壳子,神识将随业受报、或者往生净土、或者六道轮转。
& & &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以后会收获苦果,就不会在人生的田地里种下荆棘。去恶向善是人的天性,如果早一点知道下一站去往何处的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就会戒恶修善,对今生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有所选择。
& & & &所以今生如何生、如何修,不仅对我们的生命以后去往何处至关重要,对我们整个家族都影响深远,祖先要依赖我们这些子孙积福累德,功德回向超荐离苦;子孙们要靠我们留下的阴德荫庇,留儿钱财不如留儿福德。
& & & 不学佛,每逢祭奠先亡的时节会非常难过,去年还在一起吃团圆饭,今年就只有一碗冷饭祭祀,音容宛在,人却无处寻觅。所以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悼亡之苦是断魂之苦。
& & & &学佛了,虽然还是会感到悲痛,但是能够超越生老病死的痛,并把这种痛转化为学佛修行的动力。佛法是真理,不是光嘴上念念就能成就的,念只是一种强化训练,以便记到心灵深处,学佛需要身心投入好好实践,实践之后才能产生智慧。
& & & & 生命内在的智慧境界现前之后,就会明白生老病死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生命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谓的“死亡”不是真的死亡,只是肉体消亡,但是神识不会死,神识会随业受报,可能成佛做菩萨,也可能在六道中轮回。但不管在哪里,只要以佛法利益他们,生命一接受到佛法的能量,马上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地狱众生的苦停止了;饿鬼道众生获得了饱满;天人的宫殿更加美丽,天福增益;极乐世界的菩萨莲品高升,青色青光的莲花变成了红色红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传喜法师日清明法会开示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佛教慧日网站(非赢利,纯公益网站。网站所有音视频资料,一律不得用于盈利性目的传播) |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慧日禅寺 邮编:315145 电话:9 手机: 客堂QQ: 邮箱:回复: 19 | 浏览: 2479
| 字体: tT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413&积分10968&
经验值10424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 字体大小: tT
昨天读书时,有一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姥姥去了遥远的地方》,讲的是一个孩子和姥姥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而姥姥最后却永远的离开了。孩子的书中自然不会出现“死”这个字眼,而是说姥姥去了遥远的地方。儿子似乎对书中姥姥的去向并不是很明白,反复的追问“遥远的地方”是在哪里,我只好很明确地告诉他:“姥姥的年纪太大了,她要去的那个地方是天堂,每个人在很老的时候,都会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是死了。” 儿子听了我的这番话突然眼圈红了,他带着点哽咽声问我:“妈妈,你老了也会永远的离开我吗?”孩子的问话让我心里一颤,一下子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我赶紧抱着他,安慰他说:“妈妈不会离开你的,永远都不会。”晚上睡觉前,儿子又对我说:“妈妈,我不让你死。”我对他说:“每个人在很老很老的时候,都会永远的离开,等到妈妈很老的时候,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就有人陪你了,那个时候妈妈离开可以吗?”儿子马上说:“不行,我就要妈妈陪我!”因为担心儿子有不安感,我只好又安慰了他半天,告诉他妈妈永远都会陪着他,儿子才安稳的睡去。儿子对我的依恋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去向孩子解释人生的轮回呢?怎么说才会让孩子既能理解这个问题,又不会产生不安感或害怕的感觉?
&这个总是要面对的,而且知道会失去,才会更多珍惜,应该让孩子懂得的。&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5103&积分33816&
经验值32388 &爱心活力豆6 &宝宝生日&地区:碑林区街道:张家村街道
慢慢就会懂得
姑娘小时候怎样都不理解天堂,现在知道了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6&积分42&
经验值41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临潼区街道:骊山街道
我觉得说生死,对小孩子来说不是很好理解。估计只有几个词“我走了”“我不要你了”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6&积分42&
经验值41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临潼区街道:骊山街道
觉得小孩子理解“我走啦”“不要你啦”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025&积分7389&
经验值6925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新城区街道:新城区
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是先骗骗他吧,就说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等他大了不用你解释自己也会明白了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00&积分629&
经验值602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确实是很实际的问题。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394&积分3289&
经验值3170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绘本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绘本中有些涉及到这样的题材。
阅读权限2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2313&积分13973&
经验值12660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昨天读书时,有一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姥姥去了遥远的地方》,讲的是一个孩子和姥姥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而姥姥 ...这个总是要面对的,而且知道会失去,才会更多珍惜,应该让孩子懂得的。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912&积分12786&
经验值12674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雁塔区街道:电子城街道
引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
http://images.xamama.net/static/image/common//emp.gif
阅读权限8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2434&积分16357&
经验值15789 &爱心活力豆3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等孩子大了再解释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413&积分10968&
经验值10424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儿子昨天晚上睡觉前又问我“妈妈你会死吗”,“爸爸会死吗”,然后有些伤感地说“我不让你们死,那样我就没有爸爸妈妈了”。没想到这个问题对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啊,或者我的解释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我只好回避“死”这个字眼,告诉他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他的。或许让一个四岁的孩子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有些太早太残酷了。
阅读权限120&精华1&注册时间&帖子8744&积分41951&
经验值41191 &爱心活力豆5 &宝宝生日&地区:碑林区街道:东关南街街道
我们都说去天堂了,不能再回来了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413&积分10968&
经验值10424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两个捣蛋天使 发表于
我们都说去天堂了,不能再回来了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不管说是去了天堂还是哪里,只要是“不能再回来了”,他们总会觉得有些害怕,特别是对他们最亲近的人而言
阅读权限8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2118&积分15573&
经验值13775 &爱心活力豆8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说说也无妨,因为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告诉他对爸爸妈妈好一点,要珍惜。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258&积分8269&
经验值7920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儿子4岁左右时,也给儿子讲了这个事情,结果儿子哭着说:我不要爸爸妈妈死。当时心里非常难过,接着又给他讲了好多,这才缓解了宝宝的情绪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177&积分6863&
经验值6603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长安区街道:韦曲街道
等孩子大了就好解释了,我也是在18岁奶奶离开时深切体会到死的概念
阅读权限8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2656&积分19645&
经验值18256 &爱心活力豆2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这个不好解释上个月我的姥姥也就是孩子的太姥不在了,我对孩子说你乖乖在家妈妈要去送太姥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以后就在也看不到太姥了,孩子不解的问去那,多远,为什么在看不到了。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673&积分4867&
经验值4717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00918&地区:雁塔区街道:
孩子他奶奶去世的时候就告诉他说奶奶上天堂了,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们都是实话实说的,不过我儿子对这件事似乎不太纠结
阅读权限100&精华6&注册时间&帖子9443&积分73168&
经验值72329 &爱心活力豆44 &宝宝生日&地区:碑林区街道:
在活动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
这几年,国内出版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绘本,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一开始他充满愤怒,因为爷爷答应带他去钓鱼,却什么也没说,去了天堂,他的胸口经常感觉刺痛。经历了种种面对爷爷死亡的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让孩子参与大自然,体悟四季转换,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临床心理师游干桂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诞生了,」他写道。
去天上看生病的外婆
谈论儿童死亡的课题还包括,如何让癌症末期小孩接受自己即将死去。
林口长庚儿癌专科护理师方恩真观察,许多小病人其实多少知道身体病况,「孩子比我们想象还勇敢,」经常是父母闪躲,小病人主动交代「哥哥你要用功念书」、「那个玩具以后就送给你」。
小小孩对死亡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会害怕分离,以为自己做错事或爸妈不要他,才会生病快死掉。大小孩的想象力更丰富,把死亡想象如电影演的,口吐白沫、眼睛翻白。
让孩子懂得死亡是生命本质的一部份,为孩子做些预备,生死皆无憾。
阅读权限11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6443&积分76666&
经验值75902 &爱心活力豆5 &宝宝生日&地区:碑林区街道:太乙路街道
怎样向孩子解释生死的问题呢?
安恩宝月子会所18间房间,五种房型套餐(A-E),硅藻泥墙面0甲醛,冬天自主地热供暖(可根据气温变化提早延长供暖时间),夏天中央空调,配有新风系统,避免空调风直吹。24h呼叫,一对一服务。
登录妈妈网
手机上妈网
孕妈必用 谁用谁好孕
5分钟内必有答案
宝宝成长时光相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网安备案号:7公安机关备案号: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佛教主要讲的两件事: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如何解决生死问题?
心上莲花 佛教简介(节选)
什么是佛教
我们很多人到寺院烧香拜佛,只知道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佛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却说不清楚,这里用最通俗的方式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
简单的说,佛教说的主要有有两件事: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如何解决生死问题?
一切宗教都是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生死。
什么是佛、菩萨、阿罗汉
佛不是唯一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佛。单是《佛说佛名经》上记载的佛就有一万一千一百位。大家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等。
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有过许多佛出世,最近的佛是距今2500多年前在印度中部出世的。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古代印度迦毘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后来因看到人生生老病死,感悟人世无常,出家修行悟道成佛。成佛后号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现在印度与尼泊尔还有许多佛和弟子们当时说法和活动的遗址。现在寺院里大雄宝殿里供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在的佛经大部分记载的是佛当时所讲的佛法。
菩萨是指觉醒的有情众生。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菩萨大慈大悲,一边普渡众生,一边修行成佛。
简称罗汉。修行的人修证到阿罗汉这一步就能超越生死了。
如何从表面上区别佛教与其它宗教
在我们汉族,写明**寺、**庵,供佛和菩萨、罗汉,有比丘或比丘尼常住,常住者穿僧服、不留头发,才是佛教寺院。其中寺院一般为比丘修行之地,庵为比丘尼修行之地。信佛是为了超越生死,不再入轮回。
写**观、**宫,供无量天尊、三清天尊、太上老君等,一般有道士常住,道士或道姑留长发,持拂尘、令牌等法器,即为道教;信道教的目的是升入各层天道。
基督教(或天主教):
信仰上帝(或基督),教堂有十字架标志,目的是为了死后到达上帝掌管的天堂。
伊斯兰教:
写明清真寺,信仰真主。在我国,信众多为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信伊斯兰教的目的也是为了死后能上真主掌管的天堂。
神鬼崇拜:
写明**庙,供山神、土地、海神、龙王等自然神祗,或古代历史人物(如供岳飞的岳王庙)。为神鬼崇拜。
一般是祭祀宗族祖先。
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搞清楚什么叫世界?世界这个名词出自《楞严经》,‘世’是指时间,‘界’指空间,时间和空间合起来就是世界。
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界,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鬼神等;二是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这六道三界,超脱了三界之外的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合称“十法界”。
从上面看,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佛教所讲的神鬼只是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各种生命。他们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维度空间,普通人的肉眼看不到,修到一定层次的人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知道得清清楚楚。不同人的神通当然也不一样,佛是全通,阿罗汉则能知84000大劫(一大劫可能是一次宇宙大爆炸)内的事情。
四圣道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形象一点,圣道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看著我们这个宇宙时空一次次的形成、毁灭、再形成、再毁灭……永无尽头。六道众生在世间一次次的轮回,生老病死、受苦受乐。其中佛、菩萨因为大慈大悲,所以时常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
所谓『六道轮回』,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转,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本文来源于新浪博客“心上莲花次第开”(微博同名):
点击这里查看往期文章
微尘世界温暖你我 微信号:xslhtg
微尘世界温暖你我微信号:xslhtg
用佛法的智慧圆满生命,
心上莲花菩提心群:
心上莲花倡议:
欢迎大家关注“微尘世界温暖你我” 微信公众号:xslhtg,我们每天推出心上莲花的新文章与答疑。
倡议每个人每天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一篇心上莲花公众号上的文章。也许你一篇文章触动了朋友圈的一个人,就从此改变了他(她)的人生方向。一盏灯的光很微弱,但灯灯相传,就能照亮一个村、一座城;一个人影响一个朋友圈,再不断相互传播,利益的人就会越来越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导人向善,善莫大焉。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感恩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让我们点一下手指头,就能利益四方众生、成就无量福德。欢迎大家加入心上莲花公众号的微信传播的活动中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烧脑对话――我们所见是真实的吗?生死有区别吗?轮回是否存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烧脑对话――我们所见是真实的吗?生死有区别吗?轮回是否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门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