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佛教为什么产生在印度大败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原因》100篇 第一文库网 www.wenku1.com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原因】网友提问,专家在线解答,一共有10个相关问题。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婆罗门教的没落和佛教的起源、佛教到达鼎盛时期所经历的佛经集结前因后果,这一讲我们继续讲佛教由盛转衰的原因。 佛教分裂为大、小乘佛教 其实,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徒们就从未停止过对佛陀教言教义不同理解的争议,只是历史上三次大规模…
公元五世纪初,印度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笈多王朝皇帝帝日王在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初建了那烂陀寺,经历代皇帝支持屡加扩建,成为当时在印度规模最宏大、影响力最广的佛教寺庙和佛学最高学府。 鼎盛时期,那烂陀寺每天有同时进行的100多场讲座,戒贤、智光论师等著名…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佛教在达到鼎盛时期后,由于佛教徒理念不同而趋于分裂,一变而为大小乘佛教。进而开始分散力量,从印度本地的传播四散开去,到南亚和东亚传教。 于此同时,过去没落的婆罗门教在商羯罗宗教改革后,演变为新兴的印度教,教义更接地气,仪式更简便…
( 13:39:31) 转载 佛教在印度(天竺)灭亡之后,却流传至西藏、蒙古、中国、东南亚、东北亚、韩国、台湾、日本及小部份流传到世界各地……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很多佛教学者把责任推给「金刚乘」(密教),认为佛教渗入印度教、佛教渗…
2008年8月 阴山学刊 Aug( No(4 YINSHANACADEMICJOURNAL第21卷 第4期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陈晓阳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030) 摘 要: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
() JournalofJilinRadioandTV UniversitNo.12,2010SerialNo.108 y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徐 兰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摘 要: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曾对印度的生…
ofRadio and TV No(12,2010(Serial No(108) JournalJilin University 2期(总第108‘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 期)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兰 徐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
一、前言:多等于零.历史像是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 任何历史事件也像生命体一样,有它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佛教在印度出现、成长、壮大、衰老,以迄于灭亡,就像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有它的前因后果。身为佛教徒,关心佛教的前途,有幸处于中国佛教史上经济资源最…
性力派的雕塑(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窦文涛:所以说,你不能不佩服玄奘,印度的这个梵文,他当年取经到印度,其实这个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像陈寅恪、季羡林、饶宗颐,所有咱们觉得最牛的宗师,你注意到没有,他们的研究,特别大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叫丝绸之路,还是叫中…
论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及其原因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传播了十分长的一段时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也经历了产生、兴盛、衰微、溃灭和复兴的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读史使人明理,纵观佛教兴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佛教也在…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古印度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那么,古印度怎么灭亡的的…
就在这样的是背下,景教从众多佛沙当门中颖而出脱,变成了度印史历上一第大帝个国——孔王国的国雀教。这 一切自始鹿野,苑祖在佛里这首公次布道开传,播刚刚悟他出的来“中道”为了纪。这次活念动阿育王将此,处建改成一座寺庙,了一修高达1座0米的佛0,据说鼎…
佛祖的困惑没想到,菩提伽耶(Bodhgaya)竟然是一个如此喧闹的地方。菩提伽耶位于比哈尔邦(Bihar)境内,这个邦位于印度北部,与尼泊尔接壤,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邦度过,因此它被称为佛教的发源地。我走出长途车站,立刻有好几个“摩的…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为; 至公元一世纪,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称为部派佛教阶段。至七世纪佛教发展经历中观学派、瑜伽学派,称为大乘佛教阶段。并称此阶段之前为小乘佛教。 七世纪后,大乘佛教…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为什么印度人很少信佛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佛教从印度起源,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广泛传播。佛教对中国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佛教凝聚召唤了信徒。在云南西藏等地信仰佛教的人更多。其次,佛教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四大皆空”“苦印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佛教观念成为中国人心理调节的元素。佛教在印度却十分惨淡。只有2000万左右的人信仰佛教。在印度处于统治地位的是印度教。为什么印度教能以压倒性的力量战胜佛教。一言概括,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与印度社会固有的种性制度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再加上历史的偶然因素,佛教被印度教击垮。下面是引用。
个印度教徒的最终目标便是达到完美的、理解万事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Moksha。对大多数印度教徒而言,最终理解atman(个体灵魂)及其与brahman(万物灵魂)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也是修得Moksha的先决条件。宗业(因果报应)经常被误解为一种解释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弱关系的概念。真正的印度教徒对宗业的信仰则在于个体对atman和brahman的完美理解以避免轮回。印度教中,轮回的概念指灵魂宗业,通过做好事与坏事导致从一种转世到另一种转世。一种很通行的信念是宗业对特定的生活条件有影响,譬如一个人诞生于什么种姓,他的健康状况,富有抑或贫穷等等。
印度教的宗业和转世概念强化了种姓系统。如果一个人生为高种姓男性——婆罗门、勇士、商人等,他的幸运便会归结于前世造下的好宗业。
很有意思的是,佛教的诞生源自乔达摩坚定不移追求觉悟时连续的49天冥想。历史上,印度人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因为佛陀(悉达多)是在一颗菩提树下达到的觉悟。很多印度的圣人和智者都追寻佛陀的脚步,在菩提树下冥想以求觉悟。佛陀的认识围绕着四个主要思想,通过它们理解觉悟或者“涅槃”——一种所有苦厄都不存在的状态。这些想法形成了佛教的“四谛”:“苦谛”,生命到处都是苦痛;“集谛”,一切苦厄的根源在于人类为了追求现世暂时的愉悦而拥有的自私欲求;“灭谛”,消灭一切苦厄的方法是消灭一切欲求;“道谛”,克服欲求,达到觉悟的方法是追寻“八道”,即欲求和克己之间的中道。
佛陀的教导囊括了印度教传统的诸多思想,但它们也有着相当鲜明的不同。转世概念两种宗教皆有,佛陀认可一种循环、乃至重复的历史观,其中世界反复被创建、摧毁,循环往复。佛陀不认可的是婆罗门僧侣的特权,因而他否定了种姓制度。两种宗教的最终目标——印度教徒的Moksha和佛教徒的涅槃颇为接近,都包括达到一种完美觉悟的状态,从转世的链条中解脱。
佛教在印度命运多舛,它逐渐衰落是由自身“无常”的思想所致。“万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无常的概念。无论消逝的是暗喻、象征、还是实物,佛教其最初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导致了佛教在被顽固种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会举步维艰,当年印度文明和婆罗门传统都认为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来归属的种姓所注定的。佛教却拒绝这一看法,提供了一条不因人的天生种姓而歧视,反而重视通过个人严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阅读明 于
20:37 编辑
在这个信息时代,周国平老师坦承自己是一个落伍者。无论何处,人手一部手机,人们都在埋头专心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每见这个情景,周国平内心总是困惑不解:“我坚定地认为,一个人完全不需要知道许多信息,只需要知道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真正有关的东西,那超出的部分不但无用,而且挤占了有用东西的空间,扰乱了内心的秩序。”
生活中,周国平老师常感觉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身体的自我,一个是更高的自我。在他看来,很多人都是身体的自我在活着,那个更高的自我没醒过来所以不起作用,如果经常想哲学问题的人,更高的自我醒过来了,“那便有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可以俯瞰人生,不会把人生中具体的经历看得那么要紧。”
济群法师17岁剃度出家,这在佛教中称为童真入道,1980年,他成为中国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他便承担起如来事业,为法的延续而坚持着。几十年中他始终坚持学修和教学一以贯之,在闽南佛学院指导研究生修学,为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参与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并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代佛教教育的体系,更建立起引导大众修学佛法、走向生命**的心灵学院——菩提书院。
佛教讲因缘,一个僧人和一个哲学工作者相遇在这个时代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需求。这些年的弘法历程中,济群法师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困惑是每个生命原本就具有的,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会觉得物质的拥有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现在很多人富起来却发现并非如此,所以一部分人开始先有了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人靠自己是不太容易想清楚的,哲学、佛学正是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急切地向外寻求成功,但不论成功与否,却普遍地不感到幸福,因此迷茫。其中相当一些人,已发觉问题出在心灵层面的缺失,对宗教和哲学产生了兴趣,又苦于不能深入。”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也改变着人类命运。今天,人们有了梦寐以求的舒适生活,可很多人过得并不幸福,社会、生态等问题日益尖锐。问题到底在哪里?还是要回归到人类自身来思考。
更何况,人生在世,寻求现实意义上的“成功”无可非议,但倘若只有这一个目标,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标小而低,其结果必定是达到了没有大欢喜,达不到则有无穷的低级烦恼。
济群法师谈到当今社会浮躁,时代有许多乱象,人的身心不所安顿,往往缺少神圣感,庄重感。而新闻媒体对佛教宗教多有丑化。济群法师呼吁媒体应该对佛教甚至宗教新闻做更严肃的区分和澄清。如果任凭佛教的社会形象走向负面,受损的不是佛教,而是社会和人心。来自雪球&#xe6关注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来自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如今是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和日本最流行。但是在它的起源国——印度,确实几乎连根拔起。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当年佛教在印度被驱逐,佛教是慈悲为怀,人畜无害的,为什么他们会驱逐佛教呢?唐三藏去印度取经的时候,在纳兰陀寺是佛教在印度最为兴盛的时期,他回中国后没几年,佛教在印度遭到了灭顶之灾。我也只能是谈谈一家之言,至少,这是印度当年下定决心驱逐佛教的因由吧。因为梵文的中文译名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版本,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不同的人物了,那么我就以梵文音标为准,加上背景资料,有点这方面知识的人应该就能联想起哪个是哪个。印度的宗教是有很多门派的,无神论、有神论、一神论、多神论等等,我们通常统称为印度教,因为他们都遵从5000年前维亚萨写下的四韦陀经典。四韦陀经典当中包括了祭祀的篇章,是用动物进行牺牲祭祀的,后来人们利用祭祀的借口,开始滥杀动物。5000年前维亚萨所著的《博伽梵往世书》中就预言了为了禁止滥杀,于是神亲自降临化身为佛祖,建立佛教宣扬背弃韦陀经典,不杀生的哲学。那么这个佛祖是谁呢?听说过季羡林翻译的印度经典《摩罗衍那》吗?里面的主角摩罗转世成为了后来的佛祖,没听说过?那么泰国的泰王呢?泰王自称为摩罗XX世,也就是追随摩罗这个名字。泰王也不清楚?西游记呢?西游记总知道吧。孙悟空是抄袭印度猴王哈努曼的,而哈努曼所追随的那个人就是这个摩罗了。所以佛教其实是反印度教的,而且是无神论的宗教。(我知道很多人会喷佛教是无神论这点,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佛教认识的不同,但是从宗教学来看,佛教是无神论。)这是经典上佛教的起源,其实也是其毁灭之源....佛教兴盛千年之后,毁灭佛教的大人物出场了——Sankaracarya,商卡尔查亚。当然,这个也是在5000年前维亚萨的著作中也预言了,经典中说商卡尔查亚是施瓦神的化身。施瓦神是主宰毁灭之神,他是在翩翩起舞中升起毁灭之火,把物质创造毁灭的。不认识?没问题!尼泊尔的处女神听说过吧,处女神拜的是物质的主宰女神帕瓦缇,施瓦神就是帕瓦缇的老公。还想不起来?没问题,听说过西藏转山吧,就是冈仁波齐,那个水晶顶就是施瓦神所在之处,说起来施瓦神还是咱中国人。施瓦神其实可牛逼啦,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个宗教都崇拜他,牛!话说回来,牛逼施瓦神的化身——商卡尔查亚复兴了印度教,他的方法就是广收弟子,努力写书,当然最总要的是外出早有名的人物辩论,还赢得一场场的辩论赛,一时风光无比,追随者众。这就引起了藏传佛教这边的不满了,于是他们从喜马拉雅山派出了一张请柬,请商卡尔查亚去进行辩论赛,这场辩论赛的赌注比较大,比赛之时会架起一个油锅,把油烧开了,输的人就被扔到滚烫的油锅那里去。这场辩论赛的结果如今印度教和佛教各执一词,印度教的人说商卡尔查亚赢了,佛教的人说佛教的人赢了。不管这结果是真是假,有个结果是肯定的,佛教的人最后把商卡尔查亚扔到翻滚的油锅里面油炸了。这事传回到印度引起印度广大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商卡尔查亚的各个王室子弟们,结果他们一合计,就把佛教的寺庙全部捣毁,佛教的信徒全部杀掉作为报复。当年的场面非常的血腥.........从此佛教在印度就连根拔掉,只在印度之外流传了。说完这个,我再补一下关于印度泰姬陵的历史吧。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感慨国王与妃子之间的美妙爱情故事,孕育出美丽的泰姬陵.......其实历史真相也是非常的血腥。当年穆斯林从中东入侵印度,听说当地有个婆罗门的妻子非常地美丽,结果那个穆斯林国王就派人到那个婆罗门的家里把全家老少杀了,然后把那个妻子带回宫中,封为爱妃........这全家灭口的血海深仇,杀父、杀夫、杀子的仇人,天天相对,有啥美妙爱情可言?难怪人们之谈国王对这爱妃有多么地深情,到是没有怎么说着爱妃对国王有多么地深爱......佛教在印度的遭遇:佛祖的困惑
作者:袁越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信徒收敛自己的原始欲望,遵守公共道德,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有好处。但是这种收敛是有代价的,对于普通印度人来说,信奉婆罗门教意味着必须接受种姓制度,这就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低种姓穷人的生活苦不堪言。这就是佛祖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导致他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
没想到,菩提伽耶(Bodhgaya)竟然是一个如此喧闹的地方。
菩提伽耶位于比哈尔邦(Bihar)境内,这个邦位于印度北部,与尼泊尔接壤,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邦度过,因此它被称为佛教的发源地。我走出长途车站,立刻有好几个&摩的&司机上前拉客,他们锲而不舍,一个刚被回绝,另一个便立刻冲上来,用同一套说辞继续游说。我只好随便挑了一辆,与四名印度当地人挤在一起驶向镇中心,宗教圣地应有的神圣和庄严随着&突突突&的噪音和屁股后面冒出的滚滚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进了菩提伽耶镇立刻开始堵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印度司机喜欢用喇叭代替吵架,这几乎成了所有印度城市的背景声。我刚来时还不适应,几天后就习以为常了。印度本地人的耳朵肯定早就磨出了茧子,于是聪明的印度司机发明了各种方法,有的拼长度,一按就是半分钟不停,有的拼技巧,各种各样的节奏和韵律堪比电子舞曲,还有不少人安装了音乐喇叭,一按就自动唱出一段旋律,还真挺好听的。
印度教徒在瓦拉纳西恒河沿岸沐浴的情形
菩提伽耶不是一个自然村,它完全是为了旅游而建的,路两边全是旅馆和饭店,以及多如牛毛的旅行社,几乎看不到一户人家。即使如此,大街上依然很脏,路边的小摊贩们习惯性地把垃圾随手扔在地上,其中可吃的部分很快就会被野狗和牛吃掉,所以印度大街上的垃圾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吃不了的废塑料和不好吃的粪便。前者会有人不定期地扫到一堆放火烧掉,所以印度的空气质量很差,越是小城镇就越糟糕;后者就只能等老天爷下雨了。印度男人又喜欢在街边小便,所以印度城市里任何一个背阴的地方都会有股臊臭味道。
一个外国人背着双肩包在印度大街上行走,不被骚扰是不可能的。印度任何一座城市的大街上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很多的闲人,而他们似乎又都很爱管闲事,不断有人主动上前跟我打招呼,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人当然不是哲学爱好者,而是导游,他们希望能把我带到他们选择的旅馆,好从老板那里挣到一小笔介绍费。我明白这里面的猫腻,一概推说我已经订好旅馆了。突然有人从后面撞了我一下,我一个趔趄,险些摔倒。这人扶住我连声道歉,用流利的英语关心地问我撞坏了没有,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立刻话锋一转:&请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决定跟他走,不是因为他的创意,而是他的英语水平。印度人中会说英语的比例确实很高,但说得好的却不多,找到一个英语流利而又没有口音的导游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这位导游名叫阿克塔,是个穆斯林,他自称曾经在新德里上过大学,因为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导游,并师从一位台湾地区来的高僧学习佛教。&虽然我是穆斯林,但我尊重其他宗教,也愿意学习它们的教义。&阿克塔对我说,&我不喜欢用宗教信仰来定义一个人,我觉得普天下所有人都是兄弟。&
阿克塔给我介绍的这家旅馆非常不错,既干净又便宜。但我早上5点就被穆斯林诵经的声音吵醒了,再也睡不着。印度几乎所有城市都有清真寺,屋顶装有扩音器,每天播放5次男子朗诵《古兰经》的录音,音量极大。如果你的旅馆正好挨着清真寺,那你最好在耳朵里塞个棉花团再去睡觉。
佛教信徒们在菩提伽耶镇的大觉寺菩提树下念经
第二天上午,阿克塔骑摩托车载着我去参观佛祖修行的那个山洞。此地距离菩提伽耶有半小时车程,从远处看是一座很普通的小山包,周围都是农田,一条蜿蜒的石板路通向山上,沿途都是卖纪念品的小摊点,除了香烛纸马等贡品外,还卖各种饼干和糖果。它们是为一群要饭的小孩准备的,这些孩子平时聚在一起嬉笑打闹,一见到游客就围过来伸出小手,瞪着一双双大眼睛索要卢比或者零食。
山洞位于50米高的半山腰,洞口非常小,仅容一人勉强通过,洞内点着两根蜡烛,但仍然是黑乎乎的。当我适应了黑暗后,眼前出现了一尊菩萨盘腿坐像,他瘦得两腮凹陷,肋骨突出,洞内有一名身穿藏袍的僧人在打坐,自始至终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直到我转身准备出洞时才发现了他。他用手指了指地上放着的捐款箱,仍然没有说一句话,看来这位看门人的打坐禅修正到了关键的时候。
那尊坐像就是佛祖,当年他差点饿死在这个山洞里。佛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624年出生于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Lumbini),和孔子大约是同时代的人。他的父亲净饭王是位于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属于释迦族。悉达多王子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走出宫门,看到了人世间的疾苦,内心无法平静,便于29岁那年离家出走,一路向南走到了这座山的山脚下。王子沿途看到不少苦修之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试图通过自我折磨甚至自残来悟得正道。他受到启发,找到这个山洞,在里面一待就是6年,据说他每天只吃一粒米饭和一个果子,很快就瘦成了皮包骨。
&其实佛陀并不是一个人,他收了5名弟子,沿途服侍他,给他采果子吃。&阿克塔提醒我,&可是他在山洞里待了6年之后还是没能悟道,很失望,便决定下山。&
阿克塔指给我看佛祖下山的路径,基本上就是一直往南走,涉过尼连禅河之后,到达了菩提伽耶。12月是旱季,河水基本上干涸了,露出了白色的河床。不过摩托车还是没办法过河,必须绕远。阿克塔载着我穿过一个小村庄,村民们依然住在木头和泥土搭成的房子里,一个老太太用笸箩把金黄色的稻米撒向空中,依靠风力去除稻壳,一个小伙子赤着双脚赶牛犁地,几个光屁股的小孩在草垛上玩耍,除了摩托车和自行车以外,这里和佛祖当年看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三联中读App,注册就有红包哦!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印度佛教的兴衰史及它背后的原因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