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李阎白指的是解放战争电影的谁和谁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 李宗仁和蒋介石_
手机配件资讯导航一篇读罢头飞雪——抗日战争从八年改成十四年之我见一篇读罢头飞雪——抗日战争从八年改成十四年之我见小王说时事百家号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已要求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其实关于抗日战争起始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学界向有多种说法,其中支持与反对“十四年抗战”说的双方更是争论多年,各有各的道理。笔者无意参与辩论,不想直接支持哪一方观点。只是想说明,国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其实历史的演进哪里有那么简单呢?它是由诸多力量主体纠缠博奕的结果。希望读者通过笔者对民国史(1949年以前)的回溯得出自己的判断。首先说明,中华民国分两个阶段——北洋集团时代(灵魂人物袁世凯,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和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灵魂人物蒋介石),笔者下面所说的“民国”指的是后一个阶段。一、四大阶段与五大主角——过去教科书对民国几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其依据笔者很小的时候看到一本版本很旧的近代史教科书将北洋集团之后的民国史划分成四个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四场大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时期,表面看是,但酝酿时间很长,从何时开始也有争议。这段历史非常复杂敏感,直接牵涉今日中国现状,以后专门撰文阐述,这里不展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方面称其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来的教科书改为“国共十年对峙”,很形象。。改成14年抗战的话不知将这一阶段至于何地^_^)——抗日战争(1937——1945,当时教科书编写者的倾向很明显)——解放战争(1945——1949,现在有种说法应该改成国共内战。)当时觉得民国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战争一场接着一场,和平二字就是个奢侈品,民国时代的人们一定对“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话体会极深。历史就是一个舞台,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民国这个舞台上登场的主角主要有以下五个——五个政治集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蒋是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因此当时所有的矛盾都是围绕他展开。当然,只有强者才能成为众矢之的)——中共(今日大陆的执政党,这场群雄逐鹿最后的赢家)——国民党内的反蒋派(严格来说这算不上一个集团,甚至连一个统一的联盟都未曾建立过,始终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并且成分非常复杂,既有胡汉民汪精卫这样的文人书生,也有冯玉祥李宗仁这样手握重兵的地方藩镇)——昭和军阀集团(抗日战争的罪魁祸首,掌握现代科技并基于大和民族尚武精神的军事集团,严格来说今日国人对他们的印象依然十分模糊)——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及其统战工具共产国际[与上述四股力量不同,苏联人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扶植代理人),隐形的。他们没有像日本人那样直接派兵介入中国的政治。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必定左右局势(类似健力宝之争中的叶红汉)。斯大林绝对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出色的谋略家,其老谋深算令人叹为观止]戏台搭好了,主角也登场了。将这两者进行一系列排列组合就会发现很多东西:第三场戏抗日战争情节非常简单,就是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和日本昭和军阀集团之间的对抗,在那八年当中(看清楚是8年而非14年),无论是中共,还是党内反对派对蒋介石都是恭顺的。至少在表面上都承认他的最高领袖地位,服从其领导,没有添乱,一致对外。只有一次插曲,差点爆发内战,就是皖南事变。事变爆发后,毛泽东怒不可遏,想要在军事和政治上同时向蒋介石展开报复,中共当时也绝对有这个能力。但最终毛还是冷静地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没有在军事上进行反击,否则中国将再一次滑入内战深渊,让日本人看笑话。第四场戏解放战争情节也很简单,此时日本人已经出局,被踢下舞台,而国民党内的反对派也纷纷凋零,对蒋已经构不成威胁。所以这四年的解放战争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出毛蒋之间的终极对决。依然只有一次插曲,就是1948年行宪国大时斜刺里杀出一匹黑马李宗仁从蒋的手里抢到了副总统的位置,狠狠地恶心了一把老蒋。也令蒋怒不可遏。或许李宗仁这么做的用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刷存在感,提醒老蒋如今的国民党依然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而第二场戏却非常复杂,绝不仅仅是国共十年对峙那么简单,特别是31年918之后。在这十年里,蒋介石、共产党、地方实力派、昭和集团这四股力量纠缠在一起,四方逐鹿,弥漫着血腥与残杀、充斥着阴谋与仇恨,仿佛这一段正史是一部暴力美学大师构思出来的好莱坞巨片,或者是一段充满了互相仇杀的江湖色彩浓厚的武侠传奇。而这也是笔者下文要诠释的重点,读懂这这一段读者也就明白了抗日战争为什么应该是八年而非十四年。二、“攘外必先安内”(上)削平群雄—蒋与国民党内反对派的战争上面这六个字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蒋介石对外屈膝投降的最直接证据,同样也是918之后,卢沟桥之前蒋记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蒋说这番话的出处和这六个字的真实含义。从1927年建立国民政府到1949年被中共赶出大陆,蒋介石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他这22年始终处在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指出中共能够存在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混战,可谓一语中的。日,在将张作霖彻底逐出关内之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四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祭奠孙中山亡灵,同时宣告北伐成功。国民党至此终于夺取政权——在辛亥革命后的第17年,来之不易。而当共同的敌人北洋集团消失之后,短暂结成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缝。蒋李冯阎四人皆有问鼎天下之志,他们之间的决战,也就不可避免。当时的不少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东北军的参谋长杨宇霆就曾断言“他们迟早是要打起来的”——蒋介石想要真正统一中国,就必须在战场上彻底击败李冯阎三大派系。此时的蒋还没有把共产党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经历了1927年的打击,此时的中共已经破败凋零,根本没资格成为他的对手。紧接着,蒋介石在其谋士政学系大佬杨永泰的辅佐下,制定了“先打李宗仁,再战冯玉祥”的策略,先后发动了蒋桂、蒋冯和中原三场大战,并且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蒋介石兵不血刃瓦解桂系一役,精彩之极,也狠辣之极)。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蒋与地方实力派激战之时,起家于井冈山的毛泽东正在带领中共悄然发展壮大,星火燎原,成为所向披靡的蒋介石命中注定的克星。1930年的夏天,当蒋介石指挥中央军同冯玉祥在北方厮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中共悍将彭德怀竞趁湖南军阀何健的湘军主力外出追击张发奎之时,一举攻克长沙,震惊全国。创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军攻下省会的唯一战例。当蒋介石得到长沙陷落的消息时,刚开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搞错了,而在确认情报无误后,脑海里跳出8个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虽然那时的他并没有听过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明白中共的日趋做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蒋自然而然地归罪于李冯阎这些地方实力派,如果没有他们添乱,十个中共都被灭了。因此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后来才会对人说“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这是大实话,蒋与中共本就是不共戴天之敌,谈不上恨与不恨。而李宗仁冯玉祥等人却是共同信仰国父三民主义,同在一面青天白日旗下宣誓的同道中人。因此,蒋所说的安内,“内”的含义绝不仅仅指中共,还有地方军阀。读懂这一点就能明白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三、“攘外必先安内”(中)剿共!剿共!——蒋与中共的战争中原大战结束后,蒋看似风光无限、独步天下,因此开始着手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剿共,再不剿就水漫金山了。另一件就是召开国民会议,将自己的领袖地位在法律上固定下来。但这两件事却没一件顺利的,先后两次对中共的围剿均功败垂成,第二次派出了自己头号军事助手、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亲自挂帅依然被共军横扫七百余里,输的极为难看。第三次围剿便亲自挂帅,统帅的都是自己的嫡系武装,因此这次会战也可以看做是毛蒋二人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对决。而在召开国民大会制定约法的过程中则与国民党元老派,书生气十足的胡汉民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最后竟然发展到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小汤山的地步,引发了南京政坛上的一次强烈地震。并且这次地震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了蒋的第二次下野。1931年5月底,广东军阀陈济棠在胡汉民心腹古应芬以及汪精卫的游说下在广州树起了反蒋大旗,联合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以两广为基地与蒋抗衡。仅仅政治对抗蒋是不怕的,因此这并没有阻碍其发起对中共第三次围剿的步伐,虽然开局并不顺利,被毛泽东朱德联手三战三捷打得晕头转向,但国军的本钱太大,谁笑到最后还难说的很。大战只要爆发,对红军来说就是最后的决战,而国军不同,毕竟现在还是一比二十的战事,前三胜对国军总战力并没多大影响。但就在这决定中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广方面由政治对抗发展为军事讨伐。9月初,两广大军已经深入湖南境内二百余里,南京政府陡然大势立变,几乎摇摇欲坠。蒋介石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的局面,意识到对共军的围剿此时已难以为继。便急令国军陆续撤出江西战场,准备转入两广平叛,这是事实上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可以说危机时刻是陈济棠、李宗仁、汪精卫等国民党反蒋派出手挽救了中共!但退却也并不容易,把国军顺利撤出江西苏区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毛泽东、朱德不会让你一路顺风的离开。所以蒋介石还不能完全从国共战场抽身,特别是9月15日红军在方石岭全歼韩德勤52师之后,他不得不登上军舰再次去江西督战。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沈阳的柳条湖畔响起了关东军的抢炮声,日本人,终于登场了!此时的蒋介石真可谓衰到了极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时面对三方力量的打压,何去何从无疑极大地考验着决策者的智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他最终敲定的解决方案是——先安抚党内反对派、再与日方妥协、最后与中共决战。具体点说,首先,通过与汪精卫的政治交易分化反蒋阵营(反蒋阵营之所以难以成事就在于不团结,推举不出一位能服众的领军人物)形成“蒋主军、汪主政”的政治架构,暂时平息了国民党的内斗。其次,通过一纸《塘沽协定》遏制住已经吞并整个东北的日军在华北的扩张。最后再调转枪头,对中共所占据的苏区进行最猛烈的第五次围剿,迫使其离开江西向西撤退,开始今日官方语境下的“长征”。四、“攘外必先安内”——(下)内外交困,如履薄冰日到日之间的中国发生了很多事。日本因素的介入使得中国国内各方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奕更加微妙、复杂、惨烈。因此,想要理清这段如乱麻一样的历史必须多线条并进(类似宁浩电影《疯狂的石头》那样的表现方式),用一种司马辽太郎式俯瞰式、开放格局的观察方法,不是一时一地,一时多地。笔者以下的行文中会经常用这种写法。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当黑龙江的马占山指挥将士同日军在江桥展开血战之时,中共做了一件现在看起来不太厚道的事,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要知道伪满洲国也是1932年才成立,中共等于是抢先了一步成立这个国中之国。好在此时的蒋介石正忙于应付两广和日本人,没有精力顾及,先由着他们折腾。建立政权之后便是对外扩张,这次的目标是江西古城赣州,1月1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不顾毛泽东的强烈反对下达了进攻赣州的训令,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外敌欺凌之时,中国内斗同样开始升级。2月4日,就在19路军与日军激战方才开始后第6天,全国各界均竭力声援上海之时,红军开始攻打赣州。如果用高空俯瞰式的观察方法,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上海,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击退了盐泽幸一统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赣州,守备司令马昆指挥守军抵挡着彭德怀所指挥的红三军团一波又一波如潮水般的攻击。试想如果读者诸君此刻处在蒋介石的位置上会做何感想,外敌当前之时,你们共产党不帮忙也就算了,居然还添乱。成心往伤口上撒盐。因此,在上海战事结束,赣州击退共军之后,他发表了那段注明的宣言——共黨已乘淞滬之禍,擴大叛亂。赤幟所指,糜爛七省。抗日之戰,終不可免,然內亂不除,則無以禦外。这就是被后世反复批判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两次给蒋介石造成强烈刺激的大战都是彭德怀指挥的,看来彭是当时中共最能打的将领。而赣州之败也证明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的远见卓识)虽然恨之入骨,但江西的共军也不是马上就能灭掉的。1932年12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并且将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彻底逐出鄂豫皖(此战极为惨烈,堪称黄埔精英的大对决)之后,蒋发动了对江西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此役林彪大放异彩,成就赫赫威名)。可部队刚刚开拔,关东军便在武藤信义和小矶国昭的统帅下攻打山海关,大举进攻华北。蒋介石又一次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再次用俯瞰式的观察方法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华北,西北军的刘汝明、赵登禹率领大刀队如砍瓜切菜一般重创日军,取得喜峰口大捷,给予其“明治成军以来最大的耻辱”。而在江西,林彪统帅红一军团于黄陂、草台岗两战歼灭中央军嫡系三个师,大败其黄埔教官陈诚,使蒋介石“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危急时刻,蒋不得不提前结束对中共的第四次围剿,并从莫干山请出其隐居于此的盟兄、资深日本通黄郛(黄曾经担任过北洋时代的国务总理,此时却甘心为蒋背黑锅,蒋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北上同日方交涉,艰苦谈判后最终以一纸《塘沽协定》终止了918以来的中日之战。从日《塘沽协定》签字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当时的人们骂黄郛汉奸、卖国贼。可现在看来又何尝不该感谢他为中国争取了四年宝贵的准备时间呢。因此,抗日战争还应该是8年而不是14年,因为如果是后者,无法解释中间那四年的平静。而那四年中国政治的主题依然是内战(国共之间生死搏杀:包括第五次围剿和后来的长征)以及蒋对西南军阀的整合(川康整军)当《塘沽协定》墨迹还未干透的时候,蒋介石便设立南昌行营部署规模最大的第五次围剿。这次看似再也没人给他添乱掣肘了(是看似),他终于可以孤注一掷、集中所有资源来对付中共了。江西苏区的灾难也就真正来临了。后人总喜欢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归咎于毛泽东被剥夺了指挥权,可看这架势,就算毛泽东在位,能力挽狂澜吗?未必!所以也没必要把责任都推给博古。博古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没有同福建事变后的十九路军联合,纠缠于是“招安”还是“联合”,错过了打破围剿的好机会。要知道蒋当时最怕的就是红军和十九路军联合,很明显博古缺乏灵活的政治手腕,若毛还在位绝不至如此。这次围剿持续的时间最长,从33年9月25日蒋下令进攻到34年10月10日红军开始突围西征,也最惨烈。广场保卫战打得惊天地泣鬼神。但蒋依然没有完全消灭中共,原因复杂。后世的史家有种说法是他有意在西边留一个缺口,将共军向西驱赶,再以追击之名深入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下的西南诸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目的是将大西南建成稳固的抗战大后方。蒋的军事高参蒋百里早就勾画出了这一方略——《塘沽协定》只是暂时的,只要东北问题无法解决(原因以后说),中日将来必有一战。战端一开则东部必然陷于敌手,西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追缴共军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和西南群雄(刘湘、王家烈、龙云)沟通商谈的机会。长征就是毛蒋二人唱的一出双簧。如果真是这样,那蒋可谓深谋远虑。虽然缺乏足够的史料证明,但后来的事实似乎印证了这一点。现在人们常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其实与此同时的薛岳率领中央军驱逐王家烈(贵州军阀)占领贵州全境一役同样堪称神来之笔。中央军、黔军、红军三方互相算计斗法,最后搞得王家烈灰溜溜地辞职下野,气得王大骂蒋介石对待贵州人比帝国主义对待殖民地还不如——看来蒋对付地方军阀还是有他的一套。但对付王家烈的方法毕竟极端惨烈,可复制性不强。对四川、云南这样的强藩则必须怀柔。广东学者叶曙明在其著作中提出蒋为了换取四川军阀的支持,让南京沦陷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东部江浙财团的利益——其牺牲不可谓不大。要知道江浙财团是南京政府赖以存在的根基。而失去江浙财团的支持又直接导致了抗战胜利后蒋的迅速溃败——可以看出蒋是在一个死局里博弈,他当时没有其他的选择。何况蒋也没有办法看那么远,先应付眼前的危局再说。长征过程已经被人讲的太多了,笔者不再复述,值得一提的是,长征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依旧是中共悍将彭德怀指挥的)结束后仅仅三个星期,西安事变爆发!虽然八年抗战要从下一年7月7日算起,但第二阶段在日已经结束了。小结: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指正教育部做法不妥、正本清源。那样的争论其实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历史的价值应该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试想今时今日,如果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同时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挑战,他会如何抉择?决策(方案的选择)其实是领导者的基本功,回溯一下当年蒋介石在艰难时势下痛苦挣扎的决策历程,会不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一些启示呢?^_^蒋介石当年选择的方案是先安内,后攘外。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看到了,而当今天的领导者面临这样的困局的时候又会如何决策呢?拿得出更好的方案吗?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王说时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历史和军事,时事大时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
陕西省富县高级中学教师、陕西省中级教师|
总评分4.1|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将官全名录
&&&&&&&&&&&&&
&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将官全名录
& &&解放战争,在世界近现代战争史上有着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一方阵营的军队在军官的率领下大量地投入敌对的另一方阵营,一方阵营的士兵赫然成为另一方阵营的兵源补充。这种现象在世界其它地方时罕见的。
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方面策动国民党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和投诚的官兵总数达177万余人,起义投诚的将领1400余名,其中陆军有153个整师。
从日至日,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军师或师级以上部队起义共有32次(起)&,总兵力约十万二千余人。&
籍贯 起义时职务 军衔 起义时间起义地点
魏凤楼 河南西华 新编第3路军第56师师长 中将
程德耀 河南 豫南挺进军第13纵队司令 少将
黄方刚 河北 先遣军兴隆防区副司令 少将
杜新民 山东厉城 新编第3路军第18师师长 少将
牛子龙 河南郏县 冀察挺进第9纵队参谋长 少将
曹又参 陕西 新编第11旅旅长 少将
高树勋 河北盐山 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 中将
廖华汇 河南罗山 第39集团军参谋长 中将
萧秉钧 山东济宁 第39集团军参谋处处长 少将
陈明韶 河南郑州 新编第8军参谋处处长 少将
许净凡 陕西宁陕 新编第8军军务处处长 少将
范龙章 河南汝阳 新编第6师师长 中将
商正夏 河北平山 河北民军副总指挥 少将
乔明礼 河北滦城 河北民军第2军区司令 少将
赵云祥 河南郾城 第2路军第1军军长 中将
张伴农 第2路军第1军参谋长 少将
路耀林 第2路军第1军副官长 少将
孔荫庭 第2路军第1军参谋处处长 少将
顾呈祥 第2路军第1军军械处处长 少将
戴心宽 河南郾城 第2路军第1军第40师师长 少将
何志斌 抗日挺进军第12纵队司令 少将
王继贤 河北围场 新编第3路军第55师副师长 少将
郝鹏举 河南灵宝 新编第6路军总司令 中将
山东台儿庄&
毕书文 新编第6路军副总司令 中将
山东台儿庄&
乜庭宾 河北景县 新编第6路军第1军军长兼1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曾纪瑞 新编第6路军第2军军长兼4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张 奇 河南宜阳 新编第6路军第1军第2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李泽洲 新编第6路军第1军第3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李克昌 新编第6路军第2军第5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赵建勋 新编第6路军第2军第6师师长 少将
山东台儿庄&
李铁民 新编第6路军特种兵指挥官 少将
山东台儿庄&
孔从周 陕西西安 整编第38师副师长 少将
孙子坤 陕西蒲城 整编第55旅旅长 少将
杜 淑 山东聊城 保安第17总队司令 中将
潘朔瑞 云南威信 第184师师长 少将
郑祖志 云南陆良 第184师副师长 少将
马逸飞 云南盐京 第184师参谋长 少将
蒋嘉宾 安徽砀山 苏鲁豫皖边区第18纵队司令 少将
胡景铎 陕西富平 陕北保安副司令 少将
王启明 河北威县 第32军参谋长 少将
韩梅村 湖南华容 东北保安第3支队司令 少将
王家善 黑龙江巴彦 暂编第58师师长 少将
唐仕林 暂编第58师副师长 上校
张 翩 暂编第58师参谋长 上校
吴化文 山东掖县 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84师师长中将
徐孟儒 山东诸城 整编第84师参谋长 少将
杨友柏 安徽涡阳 整编第155旅旅长 少将
赵广兴 河南濮阳 整编第161旅旅长 上校
何志斌 陕西长安 整编第84师独立旅旅长 少将
乜庭宾 河北景县 暂编第23师46旅旅长 少将
曾泽生 云南永善 第60军军长 中将
徐树民 第60军参谋长 少将
李树民 云南橙江 第60军代理参谋长 上校
姜弼武 第60军政工处处长 少将
白肇学 云南宜威 第182师师长 少将
李 佐 云南大理 第182师副师长 少将
杨正隆 第182师参谋长 上校
陇 耀 四川凉山 暂编第21师师长 少将
任孝忠 云南文山 暂编第21师副师长 上校
杨肇骧 暂编第21师参谋长 上校
李 嵩 暂编第52师师长 少将
欧阳午 湖南安仁 暂编第52师副师长 少将
汤启望 暂编第52师参谋长 上校
李佩膺 山西 “雪耻奋斗团”第108团团长 少将
许赓扬 吉林四平 暂编第53师师长 少将
徐继章 辽宁辽阳 暂编第53师副师长 少将
谢树辉 四川内江 暂编第53师副师长 少将
何基沣 河北藁城 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 中将
张克侠 河北献县 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 中将
刘自珍 第3绥靖区干训团教育长 中将
薛绍仁 第3绥靖区副官处处长 上校
彭秉信 第3绥靖区高参 少将
孟绍濂 河北阜平 第59军副军长 中将
刘景岳 第59军参谋长 少将
李致远 第59军参议 少将
时云朗 第59军炮兵指挥官 上校
杨干三 江苏丰县 第38师师长 少将
于麟章 第38师副师长 上校
崔振伦 山东淄川 第180师师长 少将
邢炳南 第180师副师长 上校
过家芳 安徽蒙城 第132师师长 少将
孙长坡 第132师副师长 少将
陈乃昌 第132师参谋长 上校
朱兴汶 山东滕县 滕县自卫总队总队长 少将
赵 瑞 山西沁县 山西绥靖公署第8总队总队长 少将
廖运周 安徽淮南 第110师师长 少将
杨柳营 湖南湘阴 第110师副师长 上校
洪炉青 湖北 第110师参谋长 上校
顾正光 山东即墨 第11绥靖区胶东警备旅旅长 少将
傅作义 山西荣河 华北剿匪总司令 上将
邓宝珊 甘肃天水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上官云相山东商河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冯钦哉 山西万泉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刘多荃 辽宁凤城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宋肯堂 河北晋县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郭宗汾 河北河间 华北剿匪副总司令 中将
李世杰 甘肃兰皋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 中将
梁述哉 山东武城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参谋长 中将
杜文若 山西灵石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郑长海 河北宁武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雷立法 山西猗氏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3处处长 少将
景 行 山西猗氏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处副处长 少将
郝世昌 山西霍县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5处处长 少将
温永栋 山西徐沟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务处处长 少将
阎又文 山西荣河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 少将
齐卿士 山西定襄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点编处处长 少将
李腾九 河北任丘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联络处处长 少将
王明德 山西荣河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处长 少将
王赞臣 山西五台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处长 少将
周荣金 河北磁县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通信指挥官 少将
张寿龄 河北良乡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高参 中将
高松元 河北沧县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高参 少将
王孝鱼 山西榆次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议 少将
刘 昶 安徽宣城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议 少将
杨新铭 山西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议 少将
谭子钦 湖南湘乡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议 少将
张聿飞 山西榆次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编译专员 少将
杜 逵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监察组组长 少将
贾振藩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监察组组长 少将
刁可成 山东益都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督察员 少将
樊鹏翱 山西荣河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互助社主任 少将
任兆? 辽宁法库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军官整训大队长少将
苏开元 黑龙江青岗 华北剿总荣誉军人管理处代理处长少将
李 才 山西临县 华北剿总荣誉军人管理处督导 少将
李世勣 安徽凤城 华北剿总荣誉军人管理处督导 少将
廉壮秋 河北宁河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育长 中将
王锡符 华北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 中将
杨凯南 华北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 少将
刘丰初 华北干部训练团总队长 少将
王燮亚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官 少将
刘德泽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官 少将
吕 彬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官 少将
何吉升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官 少将
董敏修 华北干部训练团教官 少将
邢 喆 北 平 北平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王化南 北平警备司令部处长 少将
谷之明 山东临清 北平警备司令部处长 少将
宋文彬 北 平 北平警备司令部高参 少将
袁德同 山东临淄 北平警备司令部高参 少将
蒋士亦 联勤总部收支处处长 少将
侯静轩 联勤总部督监 中将
王任天 联勤总部副监 少将
庞 俊 联勤总部监察官 少将
耿幼麟 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司令 中将
刘见三 联勤总部第2兵站主任 少将
惠德安 联勤总部军官训练队队长 少将
刘良印 联勤总部第1临时医院院长 少将
李宗义 联勤总部第2临时医院院长 少将
李建五 联勤总部第3临时医院院长 少将
刘裕经 第16军军长 少将
王克斌 第16军副军长 少将
马春霖 第16军参谋长 少将
李善勋 第16军副参谋长 少将
梁诗传 山东滨山 第22师师长 少将
李 峰 第22师副师长 少将
李启南 第94师师长 少将
郭守福 第94师参谋长 上校
张鹏翱 第109师师长 少将
周大千 第109师参谋长 上校
朱大纯 山西定襄 第35军军长 中将
丁宗宪 山西解县 第35军副军长兼第262师师长 中将
孙杞云 河北武强 第35军参谋长 少将
梁泮池 河北邢台 第101师师长 少将
杨耀康 第101师副师长 少将
常效伟 第101师副师长 少将
唐文佐 河北宛平 第262师师长 少将
王孝模 黑龙江 第262师副师长 少将
刘一平 安徽 第267师师长 少将
李士林 河北蠡县 第101军军长 中将
史宗义 第101军副军长 少将
张辑戎 第101军副军长 少将
宁得勋 第101军参谋长 少将
李满塘 第101军副参谋长 上校
刘祖笙 第101军附员 少将
栾乐山 第271师师长 少将
齐鸿超 第271师副师长 少将
刘化南 第272师师长 少将
魏永祥 第272师副师长 少将
杨毓林 第272师参谋长 上校
郑海楼 第273师师长 少将
张朝正 第273师参谋长 上校
安春山 山西闻喜 第104军军长 中将
王宪章 绥远丰镇 第104军副军长 少将
邓世通 山西怀仁 第104军副军长 少将
武耀国 山西沁源 第104军参谋长 少将
毛铨印 山西万泉 第104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少将
任双斋 第104军驻北平留守处联络员 少将
王建业 山西五台 第250师师长 少将
慕新亚 辽宁锦州 第269师师长 少将
程德峻 吉林长春 第269师副师长 少将
赵树桥 第309师师长 少将
崔建新 第309师副师长 少将
赵日新 第309师参谋长 少将
刘春方 骑兵第4师师长 少将
葛晏春 第9兵团代理司令官 少将
尚炳垣 第9兵团副司令官 中将
关中一 第9兵团参谋长 少将
康博缨 第9兵团高参 少将
鲍赓琦 第9兵团办公室高参 少将
郑邦捷 第13军军长 中将
虞上懃 第4师副师长 上校
倪晋培 第89师师长 少将
石声璧 第297师参谋长 上校
汪君勃 第299师副师长 上校
马万钟 第9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孙子仁 第31军军长 中将
黄 翔 第92军军长 中将
刘儒林 第92军副军长 少将
周仲达 第92军参谋长 少将
王有湘 第92军附员 少将
张伯权 第21师师长 少将
苏干城 第21师副师长 上校
杜继新 第21师参谋长 少将
周中砥 第56师师长 少将
陈寿恭 第56师副师长 少将
谭 珉 第56师参谋长 上校
王凤岐 第142师师长 少将
王念三 第142师副师长 上校
袁国征 第142师参谋长 上校
胡卫中 淮南矿物局副局长兼JC总所所长中将 1949/01/? 安徽淮南&
张 奇 河南宜阳 第282师师长 少将
范克昌 第282师参谋长 上校
王晏清 湖南永兴 第97师师长 少将
贾亦斌 湖北阳新 国防部预干团第1总队总队长 少将
林勉新 国防部预干团第1总队副总队长 少将
文承山 国防部预干团第1总队总队附 上校
祁宗汉 国防部预干团第1总队总队附 上校
韩春生 第34军副军长 少将
尤世定 山西应县 第71师副师长 少将
卫立功 山西 第71师参谋长 少将
孟 壁 山西怀仁 第71师附员 上校
唐秉琳 江苏盐城 江阴要塞炮兵总台总台长 上校
张荫堂 暂编第7师副师长 上校
周 海 山西代县 太原绥靖公署军械处处长 少将
李一吾 山西运城 太原绥靖公署参事 少将
于镇河 山西浑源 山西大同守备总指挥 中将
陈泮喜 河北 山西大同守备总指挥部参谋长 少将
孟祥祉 山西 山西大同专员 少将
田尚志 河北 第38师师长 少将
王元令 第38师副师长 少将
廖运升 安徽淮南 第110师师长 少将
刘希文 第110师副师长 少将
董绍周 第110师副师长 上校
赵继武 第110师参谋长 上校
刘显宗 第110师高参 少将
李辰熙 河北高阳 第40军副军长 中将
赵天兴 河北赵县 第40军副军长 少将
柴世烈 河北沙河 第106师师长 上校
王蕴珊 第106师副师长 少将
英博仁 第106师参谋长 上校
王锡龄 第264师师长 少将
张心德 第264师副师长 少将
董明润 第264师参谋长 上校
叶 芳 浙江永嘉 第200师师长 少将
夏 雷 第200师副师长 少将
吴兆瑛 第200师参谋长 上校
吴奇伟 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中将
萧 文 广州绥靖公署高参 中将
牛志诚 渭北游击第2纵队司令 少将
张 轸 河南罗山 第19兵团司令官 中将
张了且 第19兵团政工处处长 少将
张鉴古 第19兵团军需处处长 少将
涂建堂 第309师师长 少将
宋恒青 第309师副师长 少将
曲云章 第309师副师长 上校
葛山林 第309师参谋长 上校
辛少亭 第128军军长 少将
裴毓华 第128军副军长 少将
张玉龙 第312师师长 少将
胡吉武 第312师副师长 上校
张玉瑚 第312师参谋长 上校
鲍汝澧 第313师师长 少将
吕致平 第313师副师长 少将
高元承 第313师副师长 上校
丁建华 第313师副师长 上校
张继烈 第314师师长 少将
杨继业 第314师副师长 上校
李洁之 广东第9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 中将
王子伟 陕西渭南 西安团管区司令 少将
闵继骞 西安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 少将
高星垣 联勤总部第10补给区副司令 少将
袁重山 浙江天台 联勤总部第10补给区卫生处处长 少将
刘贺田 河北遵化 暂编第11师副师长 少将
左协中 陕西长安 第22军军长 中将
张之因 第22军参谋长 少将
张博学 第86师参谋长 少将
萧续武 第96军副军长兼第141师师长 少将
刘希程 河南唐河 第19绥靖区副司令官 中将
程 潜 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保安司令上将
唐 星 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 中将
李默庵 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 中将
王天鸣 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 少将
谢慕庄 长沙绥靖公署副参谋长 少将
朱明章 长沙绥靖公署高参 少将
杨敏先 长沙绥靖公署高参 少将
张严佛 长沙绥靖公署高参 中将
刘岳厚 长沙绥靖公署秘书长 少将
李 昊 长沙绥靖公署第1处处长 少将
廖炳凡 长沙绥靖公署第3处处长 少将
谢一中 长沙绥靖公署政工处处长 少将
彭仲粹 长沙绥靖公署政工处督察专员 少将
李拔夫 长沙绥靖公署总务处处长 少将
陈应庄 长沙绥靖公署新闻处处长 少将
徐 毅 长沙绥靖公署经理处处长 少将
陈明仁 第1兵团司令官兼长沙警备司令 中将
傅正模 第1兵团副司令官 中将
文于一 第1兵团参谋长 少将
陈 庚 第1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黄克虎 第1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文蔚雄 第1兵团副官处处长 少将
郭雨林 第1兵团参谋处处长 少将
欧阳崇一 第1兵团参谋处副处长 少将
张益三 第1兵团总务处处长 少将
郑天宏 第1兵团总务处副处长 上校
吴博夫 第1兵团政工处处长 少将
梁 凤 第1兵团军法处处长 少将
罗召南 第1兵团办事处主任 少将
温汰沫 第1兵团经理处处长 少将
李君九 第1兵团人事处处长 少将
张叔雄 第1兵团卫生处处长 少将
刘树藩 第1兵团军需处副处长 少将
程 炯 第1兵团突击总队总队长 少将
凌 奇 第1兵团高参 中将
黄 鹤 第1兵团高参 少将
李人淑 第1兵团高参 少将
王 萝 第1兵团高参 少将
吴相和 第1兵团高参 少将
汤季楠 第14军副军长兼第63师师长 少将
曹 登 第14军参谋长 少将
陈涤环 第10师参谋长 上校
夏日长 第62师师长 少将
蔡汉中 第62师副师长 少将
黄 范 第62师副师长 少将
龙其光 第63师副师长 少将
杨 馨 第7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少将
刘埙浩 第88师师长 少将
陶富训 第88师副师长 少将
康 朴 第232师师长 少将
张镜白 第232师副师长 少将
任兰圃 第232师参谋长 少将
曾 京 第197师师长 少将
程 杰 第197师副师长 少将
刘克悦 第197师副师长 少将
张诚文 第307师师长 少将
彭杰如 湖南省保安副司令 中将
王劲修 湖南省保安副司令 中将
程邦昌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岳 岑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李铁肖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刘养锋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祝 凯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何元鼎 湖南保安第1师师长 少将
漆启宇 湖南保安第1师副师长 少将
夏完华 湖南保安第1师参谋长 上校
周笃恭 湖南保安第2师师长 少将
黄玉谷 湖南保安第2师副师长 上校
桂次莲 湖南保安第2师参谋长 上校
张际泰 湖南保安第3师师长 少将
唐日高 湖南保安第3师副师长 上校
熊彭年 湖南保安第3师参谋长 上校
宋英仲 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中将
彭振寰 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陈天喜 长沙警备司令部办公室主任 少将
奚 泽 长沙警备司令部总务处处长 少将
罗文浪 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少将
黄 复 长沙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副处长 少将
王 衡 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长 少将
谢东甫 长沙警备司令部新闻处处长 少将
刘 兴 湖南绥靖公署副总司令 上将
李 觉 湖南绥靖公署副总司令 中将
魏 镇 邵阳警备司令 少将
唐生明 国防部参军 中将
陈铁坚 国防部附员 少将
赖惕安 湖南湘乡 第318师副师长 少将
曹仁风 第318师副师长 少将
邓守仁 第318师参谋长 上校
陈言廉 福建南安 第325师副师长 少将
董其武 山西河津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主任 中将
孟昭弟 河北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副主任 中将
王 兴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参谋长 少将
郭维周 山西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参谋处处长少将
毛铨印 山西万泉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军务处处长少将
王懋奎 山西原平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军械处处长少将
卫景林 山西洪洞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督训处处长少将
马秉仁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高参 中将
宋海潮 华北剿总驻绥远指挥所军官总队附少将
令狐理 革新学院军训总队总队长
张汉三 绥远 骑兵总队总队长 少将
张 潜 河北赵县 归绥警备司令 中将
燕登榜 山西绛县 归绥警备副司令 少将
陈玉甲 河北丰润 包头警备司令 中将
于瑞林 山东德县 绥西警备司令 少将
王 度 湖南衡阳 第32兵站分监司令 少将
刘万春 河北沧县 第111军军长兼绥远保安司令 中将
樊折桂 山西洪洞 第111军参谋长 少将
李骥程 山东菏泽 第111军副参谋长 少将
苏义和 察哈尔尚义 第111军骑兵机动部队司令 少将
赵晓峰 河南修武 第258师师长 少将
魏以荃 山西繁峙 第258手副师长 少将
宋清廉 山西长治 第258师参谋长 少将
马逢辰 山西繁峙 第320师师长 少将
张 型 山西崞县 第320师副师长 少将
滕德钦 江苏沛县 第320师参谋长 上校
王崇仁 山东菏泽 第326师师长 少将
段吉祥 山西赵城 第326师副师长 少将
杨 旋 辽宁开原 第326师参谋长 上校
张世珍 山西闻喜 独立第7师师长 少将
化博知 河北定县 独立第7师副师长 少将
关嵩峰 山西曲沃 独立第7师参谋长 上校
张副元 山西山阴 第310师师长 少将
赵锡润 山西河津 第310师副师长 上校
耿光英 河北正定 第310师参谋长 中校
张 朴 山西大同 第319师师长 少将
庞茂青 山西怀仁 第319师副师长 上校
郎豹武 山西代县 第319师参谋长 上校
鄂友三 绥远莎县 整编骑兵第12旅旅长 中将
郭熙智 绥远陶林 整编骑兵第12旅副旅长 少将
李任光 整编骑兵第12旅参谋长 上校
李存英 绥远固阳 整编骑兵第12旅23团团长 少将
高理亭 绥远莎县 整编骑兵第13旅旅长 中将
田绥民 绥远莎县 整编骑兵第13旅副旅长 少将
傅观兰 河北 整编骑兵第13旅副旅长 上校
张希孟 绥远武川 整编骑兵第13旅参谋长 上校
杨作舟 绥远包头 整编骑兵第13旅暂2团团长 少将
乔汉魁 绥远凉城 独立第3旅旅长 少将
张振基 河北藁城 绥远保安第2旅旅长 少将
张汉连 绥远托克托 绥远保安第4旅旅长 少将
兰 瑞 绥远固阳 绥远保安第4旅副旅长 少将
邬青云 绥远米仓 绥远保安骑兵第6旅旅长 少将
慕幼声 安徽蒙城 绥远东桃达治安司令 少将
孙兰峰 山东滕县 第9兵团司令官 中将
贾 璜 山西临汾 第9兵团参谋长 中将
王步云 山西 第9兵团参谋处处长 少将
阎家玙 绥远归绥 第9兵团高参 少将
安恩达 热河 整编骑兵第5旅旅长 少将
景彦清 整编骑兵第5旅副旅长 少将
崔春宣 辽宁黑山 整编骑兵第5旅参谋长 上校
陈秉义 陕西 整编骑兵第11旅旅长 中将
白风藻 山西山阴 整编骑兵第11旅副旅长 少将
李兴久 整编骑兵第11旅参谋长 上校
王绳武 察哈尔 整编骑兵第11旅22团团长 少将
俞方皋 甘肃 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 中将
尹志伊 山西河曲 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朱尚德 河南 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高参 少将
胡景通 陕西富平 第86师师长 少将
张云衢 陕西蒲城 第86师副师长 少将
姜谦祖 山西怀仁 第86师参谋长 少将
杨仲璜 陕西富平 第228师师长 少将
贾海峰 陕西富平 第228师参谋长 少将
马惇靖 甘肃临夏 第81军军长 中将
马惇信 甘肃临夏 第81军副军长 少将
杨遇春 山西 第81军参谋长 少将
马惇德 甘肃临夏 第81军副参谋长 少将
马奠邦 甘肃 第35师师长 少将
卡得云 甘肃 第35师副师长 上校
刘仁昭 贵州 第35师参谋长 上校
马绍翰 甘肃 第294师师长 少将
康占元 宁夏 第294师副师长 上校
张显声 河北 第294师参谋长 上校
马明德 青海循化 第358师师长 少将
马文炳 甘肃 第358师副师长 上校
彭铭鼎 湖南长沙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少将
彭月翔 江苏如东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少将
祖岳衡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办公室主任 少将
何其祥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1处处长 少将
孙馥庭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1处副处长 少将
张焕琪 湖北汉阳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3处处长 少将
武文轩 陕西富平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3处副处长 少将
蒋树枬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4处处长 少将
张本华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处长 少将
秦怀玺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政工处副处长 少将
徐懋勤 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军法处处长 少将
汤祖坛 湖南大庸 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郑壮怀 湖南长沙 第91军参谋长 少将
宋耀华 第120军参谋长 少将
李焕南 第173师师长 少将
陈定行 湖南耒阳 第173师副师长 少将
朱玉清 湖北沔阳 第191师参谋长 上校
田子梅 第231师师长 少将
刘漫天 河南渑池 第245师师长 少将
余 奇 第245师副师长 少将
王应瑞 第245师副师长 少将
王公弼 河南孟津 第245师参谋长 少将
沈芝生 湖南湘潭 第246师师长 少将
王新儒 第246师副师长 上校
曹展志 第246师参谋长 上校
曾震五 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司令 中将
陈开疆 河北景县 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副司令 少将
毛际盛 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办公室主任 少将
贺义夫 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副官处处长 少将
王 斌 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军械处处长 少将
粟 鼎 中央骑兵学校教育长 少将
陶峙岳 湖南宁乡 新疆警备总司令 中将
赵锡光 云南保山 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兼整42师师长 中将
陶晋初 湖南宁乡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祝源开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第1处处长 少将
钟 明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第2处处长 上校
赵轮升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第3处处长 上校
刘 拂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第4处处长 少将
刘锡宠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 少将
梁客浔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政工处处长 少将
堵立山 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军需处处长 少将
文升乔 军官训练班教育长 少将
王信文 西北军垦处处长 少将
刘 臻 西北军垦处副处长 少将
景云瑞 卫生人员训练组主任 少将
丁鹤羽 卫生人员训练组副主任 少将
郝家骏 天 津 新疆供应局局长 中将
杨葆贞 新疆供应局参谋长 少将
李甲三 联勤总部供应局副局长 少将
彭邦机 联勤总部供应局副局长 少将
张凤翔 供应局第1分局局长 上校
曾 凯 供应局第2分局局长 少将
熊鹏远 供应局第3分局局长 少将
孔祥龙 供应局被服总厂厂长 少将
张凤仪 辽宁庄河 新疆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中将
李唐民 新疆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少将
贾锐廷 新疆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高朝栋 挽马第3团团长 少将
刘孟纯 西北军政公署迪化办公厅秘书长 中将
谢 超 西北军政公署迪化办公厅副秘书长少将
陈永昶 国防部视察官 少将
侯 声 广东梅县 整编第42师副师长 少将
王根僧 江西兴国 整编第42师副师长 少将
韩际隆 河北灵寿 整编第42师参谋长 少将
杨季成 整编第42师政工处处长 少将
李祖堂 整编第65旅旅长 少将
高戎光 整编第65旅副旅长 少将
刘承绪 整编第65旅副旅长兼参谋长 少将
陈 俊 整编第128旅旅长 少将
陈海洲 整编第128旅副旅长 少将
杨廷英 整编骑兵第4旅旅长 少将
赵汉奇 整编骑兵第4旅副旅长 上校
田履青 整编骑兵第4旅参谋长 上校
马平林 整编骑兵第9旅旅长 少将
徐鼎威 整编骑兵第9旅副旅长 少将
曾祥恒 整编骑兵第9旅参谋长 上校
莫我若 湖南邵阳 整编第78师师长 中将
陈德法 浙江诸暨 整编第78师副师长 中将
周 茂 整编第78师副参谋长 少将
刘抡元 整编第178旅旅长 少将
熊 略 整编第178旅副旅长 上校
刘金泉 整编第178旅副旅长 上校
邱绍琼 整编第178旅参谋长 上校
罗汝正 福建连成 整编第179旅旅长 少将
崔景谟 江西湖口 整编第179旅副旅长 少将
李雪谷 整编第179旅副旅长兼参谋长 上校
朱鸣刚 江西南康 整编第227旅旅长 少将
刘 行 整编第227旅副旅长 少将
李存中 整编第227旅副旅长 上校
师景岳 整编第227旅参谋长 上校
韩有文 青海化隆 整编骑兵第1师师长 中将
马全吉 整编骑兵第1师副师长 少将
李 纲 整编骑兵第1师参谋长 少将
韩荣福 整编骑兵第6旅旅长 少将
张生绪 整编骑兵第6旅副旅长 上校
穆永贵 整编骑兵第6旅副旅长 上校
赵彭年 整编骑兵第6旅参谋长 上校
郭全梁 青海循化 整编骑兵第7旅旅长 少将
绽世良 整编骑兵第7旅副旅长 上校
李叶荣 整编骑兵第7旅副旅长 上校
李成智 整编骑兵第7旅参谋长 上校
曾元三 第103师师长 少将
陈一匡 第103师副师长 少将
牟龙光 第103师参谋长 少将
邓 锷 广东暂编第1纵队司令 少将
黄振民 广东暂编第1纵队副司令 少将
方 略 广东暂编第1纵队副司令 上校
陈庚桃 广东保安第3师副师长 上校
郑荫桐 第154师副师长 少将
邵洗生 第154师副师长 上校
云 汉 广东暂编第2纵队代理司令 上校
欧 冠 湘南行署主任兼保安司令 少将
陈德明 贵州遵义 第275师师长 少将
陈永祥 贵州遵义 第275师副师长 少将
李愈昌 贵州遵义 第275师参谋长 少将
吴剑平 黔北绥靖区司令 中将
李铁青 四川西充 重庆师管区司令 少将
吴厚堤 四川成都 重庆师管区副司令 少将
刘铁卿 四川涪陵 重庆师管区参谋长 少将
李可才 湖南保安第2师师长 上校 1949/11/? 湖南宁远&
欧阳泽林 湖南保安第3师副师长 上校 1949/11/? 湖南宁远&
杨镇南 湖南第10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 少将
张 涛 贵州绥阳 第89军军长 少将
项荣还 贵州安顺 第89军副军长 少将
吴行中 贵州平坝 第89军参谋长 少将
赵文华 贵州安顺 第89军副参谋长 少将
徐 锟 贵州绥阳 第89军副参谋长 少将
魏锡龄 贵州遵义 第328师师长 少将
王光炜 贵州遵义 第328师副师长 少将
田仲模 贵州务川 第328师参谋长 少将
王若坚 贵州兴义 第343师副师长 少将
刘隽昌 贵州兴义 第343师参谋长 少将
罗再启 贵州仁怀 第89军独立旅旅长 少将
卢 汉 云南昭通 云南绥靖公署主任 上将
马 瑛 云南洱源 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 中将
谢崇文 云南 云南绥靖公署参谋长 少将
佴晓清 云南建水 昆明警备司令 少将
许义俊 昆明警备副司令 少将
余建勋 云南施甸 第74军军长 中将
瞿 琢 云南石屏 第184师师长 少将
阎士彬 第184师副师长 少将
桂协华 第184师副师长 少将
保如光 云南寻甸 第259师师长 少将
黄丽天 第259师副师长 少将
鲁其昌 云南澄江 第259师副师长 少将
尹集生 云南大理 第260师师长 少将
马荣凯 云南洱源 第260师副师长 少将
陶任之 第260师副师长 少将
龙泽汇 云南昭通 第93军军长 中将
杨朝纶 云南祥云 第93军副军长 少将
张中汉 云南个旧 第277师师长 少将
安永秋 第277师副师长 少将
陇生文 云南镇雄 第278师师长 少将
张吉祥 云南 第278师副师长 少将
邹谷君 第278师副师长 少将
张秉昌 云南建水 第279师师长 少将
赵振华 第279师副师长 少将
章学舜 第279师副师长 少将
傅克军 第6编练司令部副司令 中将
卓 立 云南 第6编练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钟 山 第17兵团高参 少将
刘文辉 四川大邑 西康省主席 上将
王靖宇 西康省保安副司令 中将
刘元瑄 四川大邑 第24军军长 中将
刘元琮 四川大邑 第24军副军长 中将
伍培英 四川大邑 第24军副军长 中将
杨家祯 四川彭县 第24军参谋长 少将
萧天材 四川宜宾 第24军副参谋长 少将
萧绍成 四川眉山 第136师副师长 少将
叶大章 第136师参谋长 上校
毛国懋 四川大邑 第137师副师长 少将
巫朝汉 四川洪雅 第137师副师长 少将
唐福珠 四川崇庆 第137师副师长 少将
唐济之 四川仁寿 第137师参谋长 上校
杨学端 四川西昌 四川军管区副司令 少将
王靖宇 四川保安司令 少将
王玉岗 康定警备司令 少将
邓锡侯 四川营山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上将
黄 隐 四川华阳 第95军军长 中将
杨晒轩 四川岳池 第95军副军长 中将
谢无圻 第95军副军长 少将
潘大迥 四川成都 第95军参谋长 少将
黄述钧 四川成都 第95军副参谋长 少将
李勋伯 河南洛阳 第126师副师长 少将
周朗清 四川成都 第126师副师长 少将
黎时雨 四川富顺 第126师参谋长 少将
于戒需 江苏淮安 第225师师长 少将
彭友朋 四川荣昌 第225师副师长 少将
潘清洲 四川仁寿 第235师师长 少将
何 鸾 四川仁寿 第235师副师长 少将
胡 琏 湖南澧县 第235师副师长 少将
欧阳鼎生四川 第235师参谋长 上校
胡国泽 四川广汉 第365师师长 少将
陈元良 四川新都 第365师副师长 少将
潘文华 四川仁寿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上将
李成仁 宪兵学校校长 中将
王治岐 甘肃天水 第119军军长 中将
蒋云台 甘肃定西 第119军副军长 中将
袁耀宸 甘肃镇原 第119军参谋长 少将
章士魁 第244师参谋长 上校
王灏鼎 第247师副师长 上校
余泽昌 第247师参谋长 上校
王伯勋 贵州安龙 第19兵团副司令官 中将
梁筱斋 云南 第19兵团参谋长 少将
王景渊 贵州贵阳 第49军军长 少将
饶启尧 贵州 第49军参谋长 少将
陈永思 贵州绥阳 第249师师长 少将
黄 瀛 四川江北 第249师副师长 少将
刘菏光 河北 第249师参谋长 上校
文安庆 第327师副师长 少将
李东辅 安徽 第327师参谋长 少将
佘辉廷 贵州台江 黔东南绥靖区司令 少将
谭本良 贵州普安 黔西南绥靖区司令 少将
萧开训 贵州贵阳 黔西南绥靖区参谋长 少将
刘鸣鹤 贵州独山 黔西北绥靖区司令兼第271师师长 少将
谢尚农 贵州安顺 第271师副师长 少将
余启佑 第272师师长 少将
李逸群 第272师副师长 少将
祝乐山 贵州贵定 第272师副师长 少将
郭汝瑰 四川铜梁 第22兵团司令官兼第72军军长 中将
徐孔嘉 四川巴县 第72军参谋长 少将
王蜀生 四川屏山 第72军副参谋长 少将
尚宗钊 四川邛崃 第34师参谋长 上校
赵德树 四川南充 第233师师长 少将
杜永鑫 第233师副师长 少将
喻忠信 四川富顺 第233师参谋长 上校
萧 烈 四川宜宾 第72军教导师师长 少将
周廷青 四川简阳 第44军代理军长 少将
吴 楷 四川广汉 第44军副军长 少将
周之再 四川广安 第150师师长 少将
熊 桓 四川邛崃 第150师代理师长 少将
萧德煊 第150师副师长 少将
方人熙 四川广安 第150师参谋长 少将
赵群起 四川崇庆 第162师副师长 少将
范绍增 四川渠县 川东游击总指挥 中将
孟浩然 四川梁平 川东游击副总指挥 中将
周祖晃 桂林绥署副主任兼桂北军政区司令中将
霍冠南 桂北军政区副司令兼参谋长 少将
蒋 雄 新编第37师师长 少将
蒋 晃 新编第38师师长 少将
马 炯 桂北军政区司令部秘书长 少将
刘维楷 第172师师长 少将
赖慧鹏 广西靖西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 少将
李如杰 广西省ZF参议 少将
卿云灿 四川威远 第72军副军长 少将
万式炯 贵州铜仁 黔桂边绥靖副司令 中将
凌孟南 湖南长沙 黔桂边绥靖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文月夫 重 庆 黔桂边绥靖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谢可澄 四川蓬安 第234师师长 少将
陈赞廷 第234师副师长 少将
王达威 四川 第234师参谋长 上校
徐捷三 第335师副师长 上校
罗湘培 贵州遵义 独立第2师师长 少将
曹文奎 贵州平坝 独立第2师副师长 少将
杨如森 贵州天柱 独立第2师参谋长 少将
马 坤 贵州威宁 独立第4师师长 少将
黎季心 贵州黔西 独立第4师副师长 少将
张振坤 贵州威宁 独立第4师参谋长 少将
程奎朗 贵州贵定 独立第3师师长 少将
江仲卿 江西萍乡 独立第3师副师长 少将
顾维汉 贵州榕江 独立第3师参谋长 少将
徐幼常 中央军校学生总队总队长 少将
董宋珩 四川仁寿 川鄂绥署副主任兼第16兵团司令官中将
曾甦元 四川广汉 第16兵团副司令官 中将
杜 庸 四川仁寿 第16兵团参谋长 中将
周竞棠 四川金堂 第16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杨 熙 四川内江 第16兵团军官总队总队长 少将
刘景素 四川江油 第16兵团独立纵队司令 少将
张宣武 河南泌县 第41军军长 中将
蔡 钲 第41军副军长 少将
王大中 四川永川 第41军参谋长 少将
熊顺义 四川威远 第122师师长 少将
黄伯亮 四川内江 第122师副师长 少将
罗 杰 甘肃天水 第122师参谋长 上校
高光哲 四川潼南 第124师师长 少将
李卓夫 四川 第124师副师长 少将
李良策 四川金堂 第124师参谋长 上校
张则荪 四川成都 第301师师长 少将
何海峰 第301师副师长 少将
沈人宁 第301师参谋长 上校
严 翊 四川华阳 第47军代理军长 少将
刘伯余 第47军参谋长 少将
萧应楚 湖南 第47军副参谋长 少将
裴元俊 四川成都 第125师师长 少将
傅英道 四川成都 第125师副师长 少将
吴章燕 山东 第125师参谋长 少将
袁国驯 四川安岳 第127师师长 少将
胡锡珍 四川内江 第127师副师长 少将
杨炬之 四川 第127师参谋长 少将
张子完 四川巴中 第302师师长 少将
任采臣 第302师副师长 少将
何少桓 四川成都 第302师副师长 少将
龚传文 云南凤庆 第79军军长 中将
胡 翼 第79军副军长 少将
胡祥麟 湖南 第79军参谋长 少将
赵鹤庭 湖南 第194师师长 少将
柴祥云 第194师副师长 少将
王克俊 四川广安 第21军军长 中将
凌衔谏 四川永川 第21军副军长 少将
李志熙 四川三台 第26师师长 少将
胡 荡 第26师副师长 少将
刘世训 第26师参谋长 少将
王缵绪 四川西充 西南第1路游击总司令 上将
李昌芬 四川温江 西南第1路游击总司令部参谋长 中将
曾子荣 西南第1路第3军军长 少将
刘荡平 江西铜鼓 西南第1路第3军副军长 少将
汤燕生 江苏句容 西南第1路第3军副军长 少将
冯 直 四川华阳 西南第1路第3军参谋长 少将
何 鸾 四川金堂 西南第1路第3军第2师师长 少将
李仲今 四川金堂 西南第1路第3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杨勤安 四川成都 西南第1路第4军军长 中将
冯 翰 西南第1路第4军副军长 少将
王 孙 四川崇庆 西南第1路第4军参谋长 少将
杨泽生 四川峨眉 西南第1路第4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柴树岗 西南第1路第4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康书可 西南第1路第4军第3师副师长 少将
孙伯涵 湖北当阳 西南第1路第5军副军长 少将
王船夫 四川新津 西南第1路第5军参谋长 少将
李承文 四川阆中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3师副师长 少将
徐震球 四川乐山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4师师长 少将
王 生 四川兴文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4师副师长 少将
沈再博 四川成都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4师参谋长 少将
王维基 四川新津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5师师长 少将
谭 坤 湖南湘乡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5师副师长 少将
朱 缨 四川遂宁 西南第1路第5军第15师参谋长 少将
岳昌瀛 四川郫县 西南第1路第9军军长 少将
邓师中 四川郫县 西南第1路第9军参谋长 少将
吴 湘 四川新繁 西南第1路第9军副参谋长 少将
杨卓勋 四川郫县 西南第1路第9军第253师副师长 少将
罗首勋 四川成都 西南第1路第9军第253师副师长 少将
陈子庄 四川荣昌 西南第1路第1纵队司令 少将
张醴泉 贵州平越 西南第1路第2纵队副司令 少将
李 俊 西南第1路第2纵队参谋长 少将
张体前 四川灌县 西南第1路第2纵队第1总队司令 少将
陈鼎卿 四川成都 西南第1路第3纵队司令 中将
刘西平 四川大邑 西南第1路第3纵队副司令 少将
文守正 四川安岳 西南第1路第3纵队参谋长 少将
王锡泉 四川仪陇 西南第1路第3纵队第1总队副司令 少将
熊 彬 贵州织金 西南第1路第3纵队第3总队司令 少将
王公亮 重 庆 西南第1路第6纵队司令 中将
杨凤举 四川安岳 西南第1路第6纵队副司令 少将
袁 琼 四川成都 西南第1路第6纵队参谋长 少将
彭惠中 四川简阳 西南第1路第7纵队参谋长 少将
熊希亮 湖南 西南第1路教导旅旅长 少将
喻孟群 四川营山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代理主任 中将
万象春 四川乐山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参谋长 中将
何泽霖 四川泸州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参谋长 少将
周树德 四川合川 川陕甘边区第7军军长 中将
张仰虞 四川忠县 川陕甘边区第7军副军长 少将
李霞举 四川成都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独立1师师长 少将
段跃章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独1师参谋长 上校
许绍宗 河北青县 川陕甘边第2路游击总指挥 中将
樊 龄 川陕甘边第2路游击副总指挥 中将
许维新 四川巴县 川陕甘边第2路游击指挥部参谋长 中将
徐正纲 四川彭县 第263师师长 少将
强兆馥 四川彭县 第263师副师长 少将
殷正全 四川永川 第263师参谋长 少将
罗君彤 四川营山 第361师师长 少将
陈章文 四川富顺 第361师副师长 少将
李永中 中央军校教育长 少将
罗广文 四川忠县 第15兵团司令官兼第108军军长 中将
向敏思 湖南沅陵 第15兵团副司令官兼第110军军长 中将
贾应华 四川双流 第15兵团参谋长 少将
陈宏谟 四川内江 第364师师长 少将
冯鹤图 四川 第364师参谋长 上校
谢 直 湖北武昌 第366师师长 少将
林如坦 四川资中 第366师副师长 少将
姚凌虚 四川蓬安 第366师副师长 少将
李天侠 第366师参谋长 上校
李维勋 湖南安化 第108军副军长 少将
张荣宪 第108军参谋长 少将
陈鸿钊 贵州大方 第239师副师长 少将
王显庆 四川邻水 第241师师长 少将
周吉光 第241师副师长 少将
伍 炳 第241师参谋长 上校
黄健三 第242师师长 少将
孙织天 第110军副军长 少将
陈克非 浙江天台 第20兵团司令官兼第2军军长 中将
段成涛 山东厉城 第2军副军长 少将
黄惜时 第9师副师长 少将
李剑霜 第164师师长 少将
刘 平 第15军军长 中将
廖剑文 第15军副军长 少将
廖传枢 第15军参谋长 少将
段国杰 河南洛宁 第243师师长 少将
方 暾 湖北罗田 第118军军长 中将
袁恒楚 第118军参谋长 少将
廖蔚文 第54师师长 少将
彭 斌 四川荣昌 内政部第2JC总队总队长 少将
张佐斌 四川内江 内政部第2JC总队副总队长 少将
张广居 河南 豫陕鄂绥靖公署警卫旅旅长 少将
吴峻人 贵州松桃 第124军代理军长 少将
李作桢 四川 第223师副师长 少将
赵括平 江苏镇江 第223师参谋长 少将
严啸虎 四川华阳 成都警备司令 中将
李 振 广东兴宁 第18兵团司令官兼第65军军长 中将
何沧浪 第18兵团参谋长 少将
王 杰 广东兴宁 第18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陈 华 贵州黎平 第90军副军长兼第61师师长 少将
萧壁光 四川三台 第90军参谋长 少将
陈奇策 第61师副师长 上校
廖采苌 第61师参谋长 上校
钟定天 广东五华 第187师师长 少将
陈 定 湖南湘乡 第187师副师长 少将
苏其吾 第187师参谋长 上校
鲁崇义 山东德州 第7兵团副司令官兼第30军军长 中将
孟绍周 第30军副军长 少将
萧 健 第30军参谋长 少将
欧耐农 第27师师长 少将
范孟骝 安徽桐城 第27师副师长 上校
谢锡昌 江西 第30师师长 少将
王范堂 第30师副师长 少将
陈希武 河北阜平 第30师副师长 少将
于国谦 北 平 第30师参谋长 少将
陈俊英 陕西裹城 第55师师长 少将
裴昌会 山东无棣 川陕甘绥署副主任兼7兵团司令官 中将
何文鼎 第7兵团副司令官 中将
李竹亭 山西灵丘 第7兵团参谋长 少将
黄剑夫 四川江津 第76军副军长 少将
朱济猛 广东 第140师师长 少将
罗朝维 四川乐山 第140师副师长 少将
陈溉中 第140师参谋长 少将
曾达光 四川成都 联勤总部第41补给分区副司令 少将
曾庆集 四川简阳 联勤总部第44补给分区司令 少将
陈德林 四川昌隆 联勤总部第44补给分区副司令 少将
杨良勋 四川重庆 联勤总部第44补给分区副司令 少将
王樵生 四川成都 联勤总部第44补给分区参谋长 少将
熊 志 湖南凤凰 联勤第3运输司令部副司令 少将
赵子立 河南永城 第127军军长 少将
李德生 河南唐河 第127军副军长 少将
张振江 河南商水 第127军副军长 少将
姚江冷 河南商水 第127军副军长 少将
姚少一 湖北天门 第127军参谋长 少将
王黎醒 河南镇平 第127军副参谋长 少将
望庆一 安徽永城 第309师副师长 少将
高一侠 第309师参谋长 上校
田敬堂 河南项城 第310师师长 少将
陈荫桂 四川富顺 第310师副师长 少将
万鹤龄 第310师参谋长 上校
蒋启祯 河南商城 第311师副师长 少将
庞国钧 河南巩县 第312师师长 少将
任振中 河南罗山 第312师副师长 上校
周义重 河南 第312师副师长 少将
刘劲持 浙江文城 第98军军长 少将
尹呈佐 湖北武昌 第98军副军长 少将
周兆楷 浙江杭州 第98军参谋长 上校
邓 羽 第117师副师长 上校
何宗文 第117师参谋长 上校
黄瑞文 广东大埔 第158师副师长 少将
王穆德 四川成都 第158师副师长 上校
朱鼎卿 湖北新洲 第3兵团司令官兼暂编第8军军长 中将
曹 勖 湖北京山 第3兵团副司令官 少将
彭旷高 四川成都 第3兵团副司令官 少将
李超君 湖北黄安 第3兵团参谋长兼暂编第8军副军长少将
曾宪成 四川成都 暂编第8军副军长 少将
朱有凯 湖北江陵 暂编第8军参谋长 少将
郑 卓 暂编第22师师长 少将
邱士贵 湖北浠水 暂编第22师副师长 少将
戴齐平 湖北沔阳 暂编第23师师长 少将
张整军 湖北孝感 暂编第24师师长 少将
杨 达 湖北沔阳 暂编第9军军长 中将
王胜沁 湖北礼山 暂编第9军副军长 少将
刘丹先 湖北应山 暂编第9军参谋长 少将
杜隆基 湖北黄陂 第3兵团独立旅参谋长 少将
杨汉烈 四川广安 第20军军长 中将
向廷瑞 四川遂宁 第20军副军长 少将
范诞生 四川富顺 第20军副军长 少将
郭大树 四川泸县 第2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少将
熊慕岳 四川广安 第79师副师长 少将
鲁伯言 四川铜梁 第79师副师长 少将
景嘉谟 四川三台 第133师师长 少将
何学植 四川广安 第133师副师长 少将
席应信 四川安县 第133师参谋长 少将
周野僧 四川双流 第134师参谋长 上校
李 鼎 四川梁平 第349师师长 少将
吴建中 四川金堂 第349师副师长 少将
郭大旭 第349师副师长 少将
向文彬 四川广安 第20军独立师师长 中将
陈 亮 四川资中 第20军独立师副师长 少将
郭从臬 四川成都 第20军独立师副师长 少将
莫 湘 四川泸州 第20军独立师参谋长 少将
袁致中 第5兵团副参谋长 少将
陈鞠旅 广东惠阳 第1军军长 中将
邹 彬 湖南衡阳 第17军参谋长 上校
李继唐 湖南临湘 第12师师长 少将
李邦奇 第47师副师长 少将
白济民 四川广安 第48师师长 少将
严子惇 四川营山 第48师参谋长 少将
林树梓 陕西西安 第55师副师长 少将
虞 咸 第117师师长 少将
萧 刚 湖南宜章 第123师参谋长 上校
严 正 湖北黄梅 第144师师长 少将
朱则鸣 湖南 第158师师长 少将
陈 麟 四川成都 第295师师长 少将
吴天鹤 湖南常宁 宪兵副司令 中将
方涤瑕 江西九江 宪兵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易希祺 湖南邵阳 宪兵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林茂华 四川资中 四川保安副司令 中将
王荣庆 四川涪陵 四川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彭 杰 四川巴县 新编第12军军长 中将
王元虎 四川大邑 新编第12军副军长 少将
朱冕群 四川开江 新编第12军副军长 少将
曾成武 四川江津 新编第12军副军长 少将
沈天如 四川江津 新编第12军参谋长 少将
谢如常 四川巴县 新编第12军副参谋长 少将
樊拙生 四川阆中 新编第12军第1师师长 少将
王铣衢 四川温江 新编第12军第1师副师长 少将
叶冠英 四川成都 新编第12军第1师副师长 少将
尹铁生 四川江津 新编第12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汤继尧 四川乐山 新编第12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吴 栅 四川荣县 新编第12军第2师副师长 少将
黄维社 新编第12军第2师参谋长 少将
袁斌如 四川苍溪 新编第12军第3师师长 少将
陈意民 四川内江 新编第12军第3师副师长 少将
杨伯卿 四川什邡 新编第12军第3师副师长 少将
刘世平 四川江津 新编第12军第4师师长 少将
李玉涵 四川石柱 新编第12军第4师副师长 少将
熊本立 重 庆 新编第12军第4师副师长 少将
张建秋 四川崇秋 新编第12军独立第1旅副旅长 少将
陈重方 四川成都 新编第12军独立第1旅参谋长 少将
尚 波 河南孟县 新编第12军独立第2旅副旅长 少将
黄 鳌 人民协作军司令 少将
刘兆黎 四川 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中将
李元宗 四川 川西北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 少将
萧步鹏 湖南郴县 川西北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 少将
陈杰生 四川屏山 JJ总队第2总队总队长 少将
朱兴汶 山东滕县 JJ总队第1教导总队总队长 少将
王应尊 山西阳高 西安绥署干训团学生总队总队长 中将
王化育 山东德县 西安绥署干训团学生总队副总队长少将
索本勤 湖北武昌 西安绥署干训团学生总队大队长 少将
张光玮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 中将
林科连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参谋长 少将
朱丽泉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参谋长 少将
全绍尧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人事处处长 少将
文月夫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情报处处长 少将
陈亦君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少将
周仲萱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后勤处处长 上校
梁 侃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政务处处长 少将
海万清 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总务处处长 少将
刘清凡 总体战实施广西第5督导团团长 少将
邓 兴 新编第46师师长 少将
蒋荣平 新编第46师副师长 上校
萧若夫 新编第48师师长 少将
苏一清 新编第48师副师长 少将
杨 芬 陕西三原 第177师副师长 少将
袁淳阁 广东龙川 第177师参谋长 少将
朱则鸣 第158师师长 少将
何 樑 第2师师长 少将
胡文思 湖南湘阴 第20师师长 少将
夏周彭 江苏江阴 第20师副师长 少将
符致中 第20师参谋长 上校
莫树杰 桂西军政区司令官 中将
黄翰庭 桂西军政区副司令官 少将
周 竞 桂西军政区参谋长 少将
何作柏 桂西军政区秘书长 少将
宋厚礽 桂西军政区政务处处长 少将
施有仁 陕西簧县 第38军副军长 少将
姬 溥 陕西咸阳 第38军副参谋长 少将
欧阳德 四川三台 贵州第6区保安副司令 少将 1950/02/? 贵州江口
另有在四川起义但不知具体地点与时间者名单如下:
何煜荣 四川仁寿 国防部新军训练处司令 中将&
王仲均 四川遂宁 国防部新军训练处副司令 少将&
刘 雄 湖北阳新 国防部新军训练处副司令 少将&
闵锡如 四川高县 新编第10军军长 中将&
王景羲 江苏鄱阳 新编第10军参谋长 少将&
吴纯瑕 四川资阳 国防部预备第5师师长 少将&
李华骏 四川古宗 国防部预备第5师副师长 少将&
刘树成 四川大邑 雷马屏峨沐守备副司令 中将&
穆嬴州 四川 雷马屏峨沐守备副司令 少将&
王迪常 四川井研 民主联军司令 少将&
马 辰 四川新繁 民主联军副司令 中将&
龚桑樵 民主联军参谋长 上校&
邹 栅 四川万县 民主联军指挥官 少将&
黄斯来 四川邻水 民主联军第1纵队司令 少将&
刘仲泉 湖北汉口 民主联军第1纵队副司令 少将&
马福祥 四川温江 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 少将&
刘海田 四川温江 民主联军第6纵队副司令 少将&
高平凡 四川崇庆 民主联军第6纵队副司令 少将&
田泽浮 四川简阳 民主联军第7纵队司令 少将&
马中甫 民主联军第10纵队司令 少将&
王从周 四川金堂 川康人民自卫军第19纵队司令 少将&
罗文山 湖南新化 川西第8纵队司令 少将&
任德均 四川开县 师长 少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战争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