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痴迷大学生网络游戏现状会产生厌学厌世么

人为什么会有厌学厌世的心理?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会有厌学厌世的心理?
为什么一看到书就头疼,是生理上的头疼。尤其看到别人学习,自己也想学但是发自内心学不进去。遇到这种状况如何解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另外还有确实课业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寻求师长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你好。厌学这个标签还是不贴吧,因为你根本不是厌学。学不进去的原因很多,从你少量的信息判断,你至少是带着焦虑情绪的,克服焦虑情绪最好是找人倾诉比如父母好友,还有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这位同学
采纳率:3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厌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学校动态咨询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
1042人阅读
很多学生有厌世的心理,那么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呢?佰佰安全网为大家介绍一下。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一个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就这么消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轻生?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呢?
1.打破孩子思维的坚冰
悲观厌世的孩子,思想中有很多谬论。形成的原因很难考察,而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式,有时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家长仔细与孩子对话,就会发现他们有时会漏洞百出,这就给了教育者机会。我们相信,在家长的很多提示中,孩子会思考很多问题,从而避免用很多错误观念强化自己的孤僻厌世行为。
即使悲观厌世的孩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冲动。有时,他们会突然发牢骚,或者要和你探讨问题,心血来潮要做事情,还会对自己冷嘲热讽几句,也会怀疑地问题:“我这样做对吗?”孩子心里动躁动不安。他们希望获得理解,有交流的冲动,家长如果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孤僻了。
请家长注意,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蠢话,孩子也一样,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所有才会说,说出来就是要探讨,好纠正。家长不让孩子说,不引导,而是批评,就是阻止了孩子的成长。
2.给孩子一个“有色眼镜”
很多孩子悲观失望,是看到家长离婚、下岗、股市下跌后那愁苦的脸,就知道自己将来的日子也一定像他们一样,消极厌世的情绪就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形成了。有些家长是牢骚大王,在孩子面前牢骚满腹,老板多么黑,同事多么狠,生活多么无聊,生活多么黑暗……孩子心灵原本是美丽的,让家长倒了很多的垃圾。
我们要给孩子换上有颜色的眼睛。什么是有色的眼镜呢?就是多给孩子展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家庭开始,从家长开始。家长要有好的心态,面对多好的日子不吹嘘,面对艰苦的生活不气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孩子一起多看好人好事,多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闻,带孩子去看看美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等等,让孩子感受生活是绚丽多彩的。
孩子的心理比较复杂,很多学生会有厌世、厌学的心理,那么呢?这是每个家长比较关心的事情,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尽在佰佰安全网。
一周热门排行“学生不念书”,怎能怪“减负”?――三评吴委员惊人之语
“学生不念书”,怎能怪“减负”?――三评吴委员惊人之语
&&&&据人民网3月8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吴昌顺说:“&比如“减负”,用心是好的,办法未必对。全国地域差别、学校差别、师资差别、生源差别……多么大,一个命令合适吗?请不要忘了,相当一部分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相当一部分小学初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不念书,也是事实。”凡是尊重事实的教育界同仁,都会认为“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念书”不是“减负”的过错,而是“减负”受阻、治乱乏力的恶果。吴委员颠倒因果,颇能令人省悟应试教育仍然风光的缘由。&&&&众所周知,学生课业、经济和心理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与赚钱教育联姻的怪胎,是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减负”是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普九”水平的需要,也是教育部门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改进作风、优化师资、重整师德的需要。可惜2000年初教育部的“减负”令在相当多的地区没有落实,有的地区乱补课、乱订资料、乱收费愈演愈烈,“‘减负’雷声大,‘加压’雨点急”,学生说:“减负减负,负负得正,现在的负担比当初更重。”(《“减负”,情况不妙》,《中国青年》2000年第9期)&&&&“减负”受阻,使得一些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辍学,“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言:“尽管三令五申,但一些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仍然不断地向中小学生推销各种教辅材料、专题教育读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学生用品等,……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助长不正之风,损害政府和教育的形象。”“再加上一些学校的乱收费和其他方面的搭车收费,使农村不少学生因缴不起费而失学,因而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两基’的巩固提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下同)中青报日报道:“流失最严重的是初中生”,个别农村初中“流失率竟高达50%多”,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而辍学的分别占58.16%和30.7%,“‘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影响已成为学生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吴委员是否想过:如果继续拒绝“减负”,继续把教育办成营利事业,辍学问题会不会更严重?“新的读书无用论”会不会更泛滥?&&&&“减负”受阻,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陈部长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分数至上”,“考试取胜”,“偏离了国家教育方针,忽略、放松了大多数”,“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在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下,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日中青报报道:“许多学生对补课深恶痛绝。”某市教委曾在某中学作问卷调查,学生在问卷中写道:“补课不应该,太浪费时间和精力。”“救救我吧!老师强迫+家长希望=无可奈何”,补课“束缚身心,好比笼中鸟,园中兽,苦不堪言”。学生渲泄逆反心理的普遍方式是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损坏公物、打架斗殴、打牌赌钱、早恋、抽烟、喝酒、泡吧等等。&&&&“减负”受阻,学校难辞其咎。某教师在卖给学生作教材的书里竟然以防止“把学生赶到电游室”为由,狂热鼓吹“不是要减负,而是要加负”。这类导向恐怕不属个别。然而事实却是“加负”把许多学生,包括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赶到网吧去聊天玩游戏,在虚拟世界寻求解脱和发泄。新华社4月24日消息:“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电子海洛因’成为一大热点问题”,从前年春天到今年3月,“有200多篇全国各地的报道”,“触目惊心的各种恶性事件不胜枚举:沉迷网络导致精神失常、不识双亲;几天几夜不下网,闷死在简陋网吧内;一少年连续20小时玩电脑游戏导致眼睛暴盲;中学生因母亲阻挠进网吧,竟然毒母不成转而弑母;有两个少年长期泡吧为筹上网钱而抢劫杀害网吧业主……”,“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南昌高三学生”自寒假补课以来就没到校上课,4月17日猝死网吧。&&&&“减负”受阻使得同时承受课业、心理和经济三层重负的学生从厌学走向厌世,酿致悲剧。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说:“&最近,看了两份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这样的材料,以前也看到一些,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千万不能由于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来。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中青报报道,湖南衡东一名“&&学习成绩虽不好,但人挺好”的13岁的花季少年,于日悬梁自尽,“引起国务院、教育部、湖南省领导和省教委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报3月20日报道:&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局长&王明真在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说:“一些贫困地区教育乱收费造成学生辍学、甚至出现学生自杀案件,在群众中反响强烈,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然而惨痛的教训,媒体的呐喊,总书记的深思,各级领导的重视,都未能唤起以教谋私者的良知,有的甚至威胁“减负”就会“放羊”,致使近两&年一些学校“减负”流产,类似悲剧时有所闻。&&&&北青报报道:&2001年&11月11日,河北涿州一名17岁初三学生因“不上学的要求”被拒绝,“用铁扳手活活将母亲砸死”。生活时报报道:“自杀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第一原因’”,&日,新疆石河子4名初三女生因“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一起服下老鼠药,2人死亡;&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一名14岁初中生因与老师的小矛盾而自杀;日,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经济拮据造成的心理负担,跳楼身亡;&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顺德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广州日报报道:&日暨南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跳楼自杀,“遗书的大致内容是:学习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压力”;日凌晨,广州海珠区某学院一名新生无法适应新环境,“连续失眠两天后从宿舍楼跳楼身亡”;日,广州某高校一名99级学生投江自尽,原因是“谈了3个女朋友都不顺利,加上父亲又下岗,觉得自己学习成绩又不好”;&&2001年11月,广州某名牌大学一名2001届女毕业生“采用电击方式自杀身亡”;&日上午,广州市五山某高校一名2000级研究生因“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受不了刺激。”而坠楼身亡。武汉晨报报道:日,&仙桃一女尖子生服老鼠药身亡,“遗书上说,她自杀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光明日报报道:日,长春一名16岁女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余竟服毒身亡”。也许其他媒体还有类似报道,也许各地还有尚未公诸全国报端的类似事例。比如,某市一教师说,该市某中学99年下期两名初二女生因班主任公开她们给男孩的“纸条子”而在校园服老鼠药,一死一疯;近日又有一名父亲早逝、母亲下岗、学业成绩好但自卑感强的16岁高一女生因不堪重负而留下遗书上吊身亡。学生轻生是信仰迷失、心理异常的极端表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减负”仍然受阻、负担仍然超重、德育仍然荒芜则是主要诱因。望子成龙是东亚文化圈共性,如日韩港台乃至越新马等,都有应试教育问题,都有因考场失利而轻生的案例,但人家并没有象我们的学校这样组织成建制的收费补课订资料打题海战并且为追求升学率而岐视“差生”,因此负效应远远没有我们这样严重,矛盾也没有我们这样尖锐。吴委员是否想过;如果还不吸取教训,着手“减负”,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类似悲剧会不会倍加频繁地重演?&&&&其实&,“减负”仅是遏制应试教育的手段之一,推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让所有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才是目的。应试教育以牺牲大批“差生”为代价,造就了少数应试“精英”。“加负”之下的“精英”一旦进了大学,升学目标一旦消失,心智两不全的弱点立即凸现,也会变得“不念书”。4月1日&中青报披露某著名高校博导俞教授的公开信,揭示一个普遍性问题:“学生成绩‘稳步下降’”;4月5日该报报道俞教授的学生感言:“&&高考过后好像就没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物理,想开宝马车就不可能了”,“&&如果不想出国,90分和60分没什么区别&”,“不念书”还振振有词,令人吃惊。新华社4月23日的消息更惊人&&:《论文写作和发表一条龙&,长沙竟有“枪手公司”》。”代写论文有“卖方”就必有“买方”,这“买方市场”就在“不念书”的“精英”中。吴委员是否想过:“精英”们“不念书”了,还有何科学世界观、远大理想信念、高尚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可言?如果继续拒绝减负治乱坚持应试教育,我国还能靠谁去参与比拼创造力的国际竞争?&&&&“减负”为何遭遇尴尬?“直接原因”还是陈部长讲的那三点:“其一,经济利益驱动。……有些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把中小学生作为其敛财的主要对象。其二,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减负”缺乏严格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领导不力,职责不清,制度不健全,对违规者不能严肃查处,……”正因为少数当权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所以不可能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可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办学施教;正因为把学生当作“敛财的主要对象”,“三乱”和“小金库”结成腐败的因果链,成为“瓶颈”中的“瓶颈”,少数当权者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对应试教育情有独钟,对减负治乱阳奉阴违,对违规者也就“不能严肃查处”。近两月查处学校乱收费的报道增多。中新网&3月13&日消息:“四天收到投诉三千多&浙江中小学乱收费严重”;3月16日&&,文汇报报道:“&&上海推进教育廉政&‘乱收费校长’免了6个&”,南方日报报道:“&南京师德建设出硬招,教师一次违规即待岗”;3月21日长江日报报道:“武汉中小学违规收费1.5亿&教育反腐重中之重”;3月24日光明日报报道:“违规收取学生27万元补习费&,温州一所中学俩校长被撤职”;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7日电:“新疆某些中小学校乱收费&27位校长近日被免职”;3月24日光明日报报道:“违规收取学生27万元补习费&,&温州一所中学俩校长被撤职”;4月3日北京青年报刊登由新华社国内部提供的两篇长稿“虽然有教无类 也是唯财是举&&全国部分小学收费情况调查”;&新华社沈阳4月4日电:“沈阳55万市民评行风&&&教育列倒数第一”;4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北京一季度教育乱收费逾千万”;4月21日京华时报消息:“温州狠整学校乱收费&15名责任人严肃处理”。然而一些地方仍然“春风不度”。4月26日人民日报题为《衡阳两学校乱收费&严重违规为何无人追究?》的报道击中了“减负”受阻的要害。衡阳两所中学乱收费和“小金库”各有数百万,问题早已暴露,“可是由于当地某些领导的袒护”,“违规收取的费用未被追缴”,市教育局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还没有考虑给予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及追究行政责任的问题。”&&&&正是由于有令不行,违规不究,所以“三乱”继续横行,“减负”继续受阻,应试教育继续红火,“新的读书无用论”继续升温,“学生不念书”之怪现状继续蔓延。吴委员是北京五中前任校长,发言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唯独不提陈部长讲的学生负担过重的三点“直接原因”,对“减负”受阻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和缘由则讳莫如深,这究竟是疏忽,是缺乏调研,还是“存在决定意识”?&&&&(网友:湘上农人)&&&&网友反馈:&&&&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夏爱平)
推荐给朋友:
镜像: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