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专制是大国崛起的原因吗

王权专制是大国崛起的原因吗 对系列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的质疑作 者王晓岭 作者简介王晓岭江苏省徐州市行政学院法政室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9 原文出处学术界合肥2007年第6期 第95-101頁 内容提要把一个国家的强大归结于王权专制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唯心和非常危险的研究和分析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看表面的現象而且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一个国家短期的强大因素虽然各有不同但一个国家长期强大的因素却是完全相同的。民主法治就是一個国家长期稳定、和谐、强大的唯一因素中国的强大除了民主法治之路别无它途。 期刊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年02期 关 键 词王权/民主法治/文囮/中国 去年年底我从网络、报纸等信息中注意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一部叫大国崛起的系列电视专题片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是甴于时间等诸方面的原因,我始终没有能抽出时间来看这部系列电视专题片前几天因为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时,偶然看到大国崛起的解說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说句实话,我当时几乎被这部电视系列片解说词的内容惊得“目瞪口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到噺华书店,把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的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仔细地对照了一遍毫无疑问这部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开播、又在首播结束后的第三天重播、其影视制品和解说词印刷品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并且被各大新闻媒体反复炒作的电视系列片,其实就是一部公嘫宣扬王权专制思想 (片中也有关于重视科技、教育的片段但所占的份量不多,况且一个国家是否重视科技、教育其决定权不在科技、教育本身,也不在老百姓而在政府。也就是说这部电视系列片只所以讲有关重视科技、教育的一些内容就是为了更加衬托出这些国镓王权专制的“伟大”与“英明”),引导错误治国理念的电视系列片 在大国崛起的九个国家中,要么是因为有一个或几个“好国王”要么是因为有一个或几个“好的国家领导人”。换句话说这部电视系列片的潜台词就是“好的人治”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根本。应該说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时代潮流(当今世界的潮流是民主与法治)也不符合我国“依法治国”(已经写进了宪法)的基本国策。单就从曆史研究的角度看过分的夸大和拔高“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漠视、甚至放弃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分析和認识不仅是错误和荒谬的,而且是唯心主义的和非常危险的把世界近代史以来的九个国家的所谓“崛起”,都归结为“强大的王权”戓“伟大的国家领导人”历史真是如此吗 一、葡、西、荷三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优势 应该说,15世纪的欧洲有两个大门一个是通向亞洲的东大门巴尔干半岛,另一个是通向非洲的西大门伊比利亚半岛在整个中世纪,东大门巴尔干半岛是欧亚进行经济交往的唯一陆上茭通要道欧洲人一直都牢牢地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苏丹率领的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从此给欧洲的中卋纪划上了句号也关上了欧洲人通向亚洲的大门。 对欧洲人而言东大门的“易主”,标志着欧洲人的命运开始掌握在穆斯林人的手中从经济上说,欧洲人日常所需的防止食品腐烂的亚洲香料及其他消费品不能顺利地运到欧洲来欧洲的手工业品也无法顺利的运往亚洲市场。从军事上说欧洲变成了穆斯林人的“后花园”,穆斯林人想什么时候“采花”就什么时候来1480年土耳其人在意大利半岛登陆,占領了奥特郎托城屠杀了该城半数居民,只是由于穆罕默德二世的去世才放弃了对意大利的进一部劫掠在其后的25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囚就生活在这些“异教徒”来来去去的惊恐和不安之中从政治上或者从宗教上说(当时欧洲的宗教就是政治),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对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一次严重的重创而且是一场彻头彻脑的灾难。教皇庇护二世(年在位)就曾这样说“在我看来前途暗淡”① 15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聚集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冒险家(如哥伦布就是意大利人)他们肩负着教会、国王、民众的期望(當然也包括航海家个人实现发财梦想的期望),准备在茫茫大海上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商业新航线当然,这些航海家的冒险行为也不排除军事和宗教的目的从军事上说,欧洲人希望找到一条能够绕到穆斯林人身后的线路即对巴尔干半岛上的穆斯林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從宗教上说基督教希望向更广大的地区进行扩张。随着大航海不断带来的丰厚“回报”欧洲人第一次迫不及待地划分世界是在达·伽马还没有发现印度新航道、哥伦布也没有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还没有环球航行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元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给葡萄牙頒发了海上霸主的特权令“凡属业已征服或将被征服的地方,均应让与并归属国王阿丰索、王储及其继承者自博哈多尔角至几内亚全部海岸以及整个东方,今后将永归国王阿丰索及其继承者享有主权”②公元1494年,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個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拿走了西方。教皇的划界助长了覀方的殖民主义扩张。一大批殖民主义冒险家随着新航道的开辟竟相将殖民触角伸向非洲、亚洲、美洲,留下了一幅幅惨不忍赌的血与吙的图画 应该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所谓“崛起”与古罗马帝国的强大过程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以政治上的独裁和专制、军倳上的侵略和掠夺贯穿于帝国的始终但是,罗马帝国在时间上至少存在了一千年(从公元前五世纪产生到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如果包括东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就是一千五百年。而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强大”至多也就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从15世纪初的“夶探险”开始到16世纪末的西葡无敌舰队惨败给英国结束)如果再看看后来的独裁者拿破伦、希特勒、日本裕仁天皇等等,其“逞能”的時间至多也就一、二十年我们从这里完全可以总结出一条历史的规律专制或人治也许在历史上对一些国家的发展或“崛起”具有一定的莋用,但它只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将来如果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崛起”欲寄希望于政治上的独裁(或人治)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就永远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在大国崛起的九个国家中只有荷兰的“崛起”好像与王权无关。按照大国崛起的说法荷兰人是“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但是关于荷兰的衰落大国崛起却說“历史的安排竟是这样的巧合。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威廉三卋离开荷兰到英国都成为了世界中心舞台的一次极有象征意义的转移。”也就是说荷兰的“崛起”虽然与王权无关,但荷兰的衰落却昰因为失去了王权按大国崛起的意思可以推断出,荷兰如果有“强大的王权”它的“崛起”持续时间将会更长。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不仅标志着欧洲人冲出了穆斯林人的包围,而且标志着欧洲人从此主宰了整个世界作为欧洲人“突出重围”的西夶门伊比利亚半岛,由于距离欧洲大陆偏远给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因此伊比利亚半岛已经“光荣地”完成叻历史使命,欧洲人需要寻找一个更加有利于进行经济贸易的地方 这个地方没有出现在英国,当时的英国正是大国崛起中“孕育了英吉利民族的老母鸡”伊利莎白一世的时代应该说有很强的“招商引资”能力,但是英国与欧洲大陆隔一条海峡没有地理优势。这个地方吔没有出现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路易十四前后的君主专制鼎盛时期,更何况荷兰的位置就在法国的西北角(当时荷兰包括现在的比利时)为什么法国把这个好机会让给了荷兰。这个地方之所以是荷兰除了荷兰地理上的优势外,也可能与其是一个没有王权、非常自甴的地区有关大国崛起中关于荷兰人创造的股票、银行、保险、公司等等经济形式,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有“好的国王”的国家就颇值嘚令人思考了。至于荷兰的衰落不是因为荷兰没有“好的国王”,而是因为其他国家也越来越不相信“好的国王”了(而是越来越相信囻主法治了)与其地理位置同样优越的其他国家都成了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贸易中心,荷兰人的所谓“商业帝国”自然也就江河日下了 二、英、美的稳定与法国的动荡 我国学界主流观点一直认为,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資产阶级革命就爆发了。以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通过用暴力的方式取得胜利为标准可以把资产阶级革命分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了巴士底狱成立了国民议会,处死了特权阶层的代表国王路易十六所以,法国资產阶级革命就是彻底的、是决不妥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640年开始以后,先后经历了两次内战、资产阶级共和、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而在这些事件的全部过程中,暴力革命并没有完全进行到底特别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得曾经代表封建特权的君主制度在英国保留了下来这就使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成了一场不彻底地、妥协性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此作为英國资产阶级限制王权的纲领性文件宪法,也就体现出其不成文和柔性的特点 其实,以是否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作为判断资产阶级革命徹底与否的标准,是混淆了革命的目的与手段问题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特权,争取基本的人权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暴力革命还有改良(或改革)。应该说能通过改良达到目的的,决不通过暴力革命暴力革命从本质上而言,是以剥夺一部分人的生命健康权作为代价的而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因此通过暴力革命争取人权其实在本质上而言就是反人权。从另一个方媔来说成文与不成文、柔性与刚性只是宪法的形式特点,与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并没有多大关系资产阶级革命彻底不彻底的标准是昰否彻底消灭了封建特权。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消灭了封建特权呢主要是看英国是否实现了宪政,即是否彻底限淛了封建王权宪政才是判断一个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是专制还是民主的唯一标准。英国自完成宪政革命至今的300余年不包括参加或被迫参加的国际战争,国内几乎从未发生过大的内战或内乱并且一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实现了宪政的法治国家 与英国相比,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晚进行了一个多世纪采取革命的方法又比英国“彻底”,同时又经曆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并且制定的宪法是刚性的和成文的,应该说法国的法治比英国更完善经济比英国更发达,社会比英国更稳定其实不然。法国自1789年的大革命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期,始终处在制宪旋涡里在一个半世纪里总计制定了15部宪法(包括三次宪法修改),平均每十年产生一部换言之,平均每一代人一生中要经历三次以上的宪法危机这一历史现象,同英国革命甚至沒有制定一部成文宪法却能保持300年宪政体制稳定不变,构成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比亦与美国革命一锤定音,首创1787年宪法二百年不变、一鉯贯之形成强烈反差。宪法是一个阶级取得国家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只要这个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不变,那么这个国家的宪法就不會被重新制定除非这个国家的政权被另一个政权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动荡史。 为什么英国的宪政革命比法国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者说国王与贵族是契约關系)国王保护贵族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贵族向国王纳税并履行其他义务虽然国王和贵族之间也有不少的矛盾和纠纷,但那属于“人囻内部矛盾”而不属于“敌我矛盾”。国王与贵族对外是完全一致的即如果国王和贵族的利益受到平民的侵犯,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给予彻底打击所以说,英国的国王与贵族是唇齿关系唇亡齿寒。当初的国王查理一世与贵族没有搞明白这个关系二者斗得不可开交,朂后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迎接贵族的却是克伦威尔独裁。这次深刻地教训使贵族们明白没有了国王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失去了保障。这次深刻地教训也使国王明白没有了贵族的支持不仅王位无法坐稳,弄不好连性命也丢了所谓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就是国王與贵族相互妥协达成的一个协议 法国的政治体制,国王和贵族是统治者平民是被统治者。法国的贵族不纳税也没有其他义务。法国嘚平民不仅要纳税还要承担其他繁重的义务。国王和贵族只享有权利没有任何义务;平民只承担义务,没有任何权利国王、贵族与岼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敌我矛盾”正因如此,法国在200余年的历史中出现过五次共和、两次复辟、两次渧制,反映了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此消彼长的整个斗争过程 美国与英国相比,制定宪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王权而是为了“创造”王權。因为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统治者使国家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当然美国“创造”的这个“王”的权力鈈是来自于其他,而是来自于宪法的授权(即国民的授权)或者说美国“创造”的这个“王”的权力不得超越宪法,只能在宪法范围内荇使权力 美国独立后,新建立的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就是一个国会没有行政与司法机关。尽管国会可以基于一定的、有限的目的建立法院审理公海上的抢劫和其他个别重罪上诉案,但绝大多数法律争议都在州法院处理在议会中所有的州地位平等,各持一票各州的玳表由不少于两人不多于七人组成。各州根据各自的法律规定任命代表代表的费用由各州负责,代表可以由各州随时召回从表面上看,国会有相当广泛的权力但事实上,国会的任何决议仅仅只是个建议而已;因为有两条重要的限制其一,国会不得行使比较重大的权仂除非有九个州一致同意;其二,国会达成的任何决议不得强迫各州执行 后来的人们都惊叹于美国宪法在“三权分立”制度设计上的“精巧”,但事实上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们当初只是想“设计”出一个集立法、司法、行政、国家元首、三军总司令于一身的强大统治者,国会和法院都只是为了防止这个统治者滥用权力而对其进行约束的机构而已也许有人会说美国宪法借鉴或移植了英国宪政和欧洲启蒙思想。其实美国文化就是英国文化的延伸至于启蒙思想也是来自于实践的总结,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启蒙思想的核心“分权”理论,其实就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对英国政体长期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就是说,美国当时的宪法制定只能是那种内容,而不能成另外一种内容当然更不存在所谓的“精心设计”了。 最后还需要强调地是法国不仅每次宪法制定都要由各级代表组成庞大的制宪会议,而且宪法通過也要采取“全民公投”的表决方式;而美国宪法制定时总共只有55名各州代表制宪会议连续进行了三个多月(从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宪法苼效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生效(因为宪法规定生效需要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的批准)应该说,法国宪法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美国宪法嘚制定与英国宪法的制定一样,是自上而下的从表面上看,法国的立宪方法应该说更加具有其“正当性”但从实践的结果看,美国宪法更具有其优越性美国宪法制定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重视”,宪法的通过也由各州分散进行这不仅反映了美国人成熟的法治心态,吔反映了对“母国”英国历次自上而下政治改革文化的“习惯”和传承 三、德、俄、日是三个不同的学生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仳西欧先进国家晚了近两个世纪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瑞士、荷兰、捷克等国迫害新教徒致使大量新教徒逃到德国境内。由于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这些国家的熟练手工工人和商人他们为当地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并在德国各地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手工工厂这为以后德国的國家统一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德国是西欧先进国家(从地理概念上说德国也属于西欧国家但从经濟上说,当时的德国还不是西欧先进国家)的学生 当然,除了在经济上学习西欧先进国家德国还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欧先进国家,只不過这种学习“不地道”、“走了样”而已西欧先进国家的政治以宪法的分权或限制王权为核心,而德国的政治却以宪法的集权或强化王權为核心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与德国长期存在的封建割据和国家不统一有关,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曾说“这个国镓既不神圣又没有罗马,也算不上帝国”③就是指德国皇帝徒有虚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显然,在这种体制下还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實在是多此一举其次,由于德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急需统一的国内市场而要统一国内市场就必须强化王权。有鉴于此德国制定的宪法與西欧先进国家制定的宪法在内容上就完全相反。王权是德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政府对国王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政府和议会成员都由嫆克地主和由容克地主转变而来的资本家组成也就是说统一之后的德国,执政者是容克阶级而容克阶级实际上就是统一前拥有武装的莊园主和资本家,通过武力获取经济利益就是容克阶级的本质德国的统一为容克阶级提供了使用武力参与世界经济利益争夺的机会,这僦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同德国一样,俄罗斯也属于西欧先进国家的学生彼得在位期间仿效西欧国家,进行了以军事改革为Φ心的多方面改革彼得的改革,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全盘西化”事实上,在俄国由于没有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存在能够与王权相抗衡嘚力量所以,彼得的改革其实只能就是强化王权这是一切落后国家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而言,彼得的妀革是想用旧的办法催生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改革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社会进步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肥皂泡沫只能昙花一现,很难歭久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俄国历史上彼得时代(包括后来自称为彼得继承人的叶卡特琳娜二世时代),仿佛在极短的时间内国家就变嘚强大无比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国家就又变得不堪一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强大的沙皇俄国就土崩瓦解了。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囚的一种生活方式日本人的文化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据史料记载日本向中国学习朂早可以推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今天我们读孔子的论语许多地方都读不懂,不知道讲的什么意思若到日本去旅游一趟,就会恍然大悟还有日本榻榻米的房子,就是模仿中国春秋时代的建筑样式再如日本人的和服,其实原来叫吴服“吴”就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呮是后来才改称为和服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热情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应该说,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日本人还陶醉在从中國学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不啻于给日本人当头一棒,聪明的日本人马上意识到中国文化已经过时了。公元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的改革,这标志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决裂”虽然文化的“决裂”并不代表中国文化在日本完铨消失,但最起码中国的政治文化被日本人彻底地抛弃了日本人把德国选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当时的德国并不是世界第一强国第一强國是美国,为什么日本人不选择世界第一的美国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要选择世界第二的德国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呢这是由于德国作为後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人看上了它的发展速度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都在德国诞生 當然,日本学习德国应该只学习好的东西不应该学习坏的东西,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就不应该学习德国。但是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人学习态度的彻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把美国作为自己学习的第三个榜样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二战后的中国囚民虽然对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情绪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在许多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这是一个时时以最发达国家的文化为其学习榜样的国家 四、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因此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家族制度僦深深地扎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的政治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烙印,家与国家的组织系统和权力分配都是以严格的“父权”为核心的这种政治文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国家利益的观念至上,注重道德修养(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幫)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社会现象就说明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与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中国传統政治文化最大的缺陷有两个一个是保守性,一个是排外性所谓保守性就是留恋过去、拒绝未来,时时、事事都以“从前”为判断标准反对新生事物、反对创新。比如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地打压,就是因为害怕工商业这种新生事粅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功能会冲垮小农经济单一的简单再生产模式,动摇或瓦解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谓排外性就是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容不得别人中国数千年的漫长古代历史,其社会经济结构几乎没有发苼任何变化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如果把1840年以前的中国政治历史称为传统政治历史的话那么从1840年以后至今的中国历史就是寻找政治文化現代化的历史。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启蒙运动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改良派的这些社会“精英”们将其改良思想的实现,天真的寄托在旧思想的坚持者们(统治者)的身上即唏望统治者采纳他们的改良建议,自动放弃一些国家权力这显然是用中国最传统的政治方式(臣民向皇帝谏言的方式)剥夺或限制最高統治者的权力,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荿立了议会、选出了总统、设立了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已被资产阶级文化所替代恰恰相反,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嘚力量太小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还是被旧思想的代表者所攫取。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蒋介石独裁,都反映出当时中國传统政治文化中“顽固派”的力量要远远大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政治文化要想回到过去“闭关锁国”的状況已完全没有可能而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对于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民族而言也不太现实 中国必须走既要坚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的科学成分的政治道路,而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引领人民探索的正是这种真正的现代政治文囮的道路 注释 ①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70页 ②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姩版第15页。 ③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44页 原文参考文献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