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普贤言教全集上师谈真实的入门:怎样判断自己是否真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菩提如意宝珠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作者:菩提如意宝珠 / 公众号:ZFTDmx发表时间 :第九十七课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有三个部分,除了闻法规律之外,还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共同前行,对所有志求于解脱的修行人来讲,必须要修学、必须要生起,也是一个共同的基础。可以通过共同加行的修学成为共同的法器。学完了共同加行,我们要学不共加行,也就是说共同加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修学不共加行的法器。如果没有出离心修皈依也好,修菩提心也好,都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道,所以我们现在要修不共加行。不共加行修成熟之后,可以让我们成为修持正行的法器。我们对不共加行也是需要很认真地去对待,很认真的修行。当然对于很多修学者来讲,修第一遍加行的时候基本上找不到什么感觉,这个很正常。虽然上师们,还有很多地方说我们修加行应该以质量为主,但是第一遍修的时候因为以前基本上没有什么修行的体会和经验,所以说在那种情况之下谈质量的话,有的时候也是有点困难的。或者说换个侧面来讲,虽然完完全全的达到前行法本里面那种标准的质量很困难,但是至少我们要尽量的认真修行,不要只是奔着数字而去。如果我们第一次修行的时候没有只是奔着数字而去而是非常认真的去观想、去作意,这方面也算是一种奔着质量去修的心态、修学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加行的修学可能还会有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等等,那么我们就不能想——现在已经修完了、已经进入密法班了,还需要重新修加行吗?我们第一遍修完加行之后,很多时候只是数字上已经修完了,说修完了也可以说修完了,但是内心当中需要生起的——比如说皈依,生起了对三宝的完完全全的不退转的信心,或者说对三宝的认知还没有的话还需要修;发菩提心虽然十万遍念完了,但是相续当中没生起来的话,那么这个还要修;百字明十万遍念完了,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还是不断的生起烦恼的话就说明罪障还在,因为罪障和烦恼之间它有一个关系。在《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当中也讲过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的罪障清净的话,烦恼是很难生起的。如果烦恼还不断的生起的话,说明我们内心当中的障碍、罪业还在。虽然十万遍修完了,但如果我们还在不断生起烦恼的话,说明还需要继续修持第二个十万遍、第三个十万遍等等。反正一直修到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很轻微,不再生起,或者该相应的这些正法的境界很容易、很轻松的稍微一观修就能生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修百字明可能到了一定阶段性的成就。还有曼扎可能是十万遍修完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一些阻碍或者还是很难相应的话,就说明我们可能福报还没有圆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善根。然后虽然我们莲师心咒十万遍已经念完了,好像觉得上师瑜珈是不是修完了?但是如果我们还没有得到上师的真实的意传加持之前,或者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感觉,没有得到很明显的加持之前就说明我们还要继续的修行。虽然一遍可能是不够的,但我们不能说是所有人都必须要修第二遍、第三遍,这个也不能够一概而论。有些人可能一遍就已经圆满、到量了,但有很多人可能一遍是不够的,因此说修完了十万遍之后我们其实还需要找时间再开始第二遍的修行、第三遍的修行,乃至于自己成就为止。并不是说只是有一个十万遍而已,其实我们现在修学加行是干什么呢?修学大圆满前行主要是为了解脱。那么如果是为了解脱的话,解脱的因缘如果没有成熟就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努力。这里讲的十万遍是从那些通过修持十万遍他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来讲,他也许就不需要再第二个十万遍了。但是对我们而言可能还是不断的要观修、需要不断的去修行。所以说可以有很多次的十万遍。我们在听到这些的时候有些人他可能就明白这样一种修行的道理,那么有些人可能就害怕,我搞一个十万遍我都那么紧张、那么困难,还让我搞第二个十万遍、第三个十万遍?好像觉得提不起心力来了,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管我们怎么想的,反正总的原则,修行是奔着成熟而去,不是说我们走个样子就好像把自己骗了,把这些其他人蒙蔽过去就可以了。其实我们修行主要还是调伏自心,所有的修行也是要奔着为自己负责的这种心态。如果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任就要让这个修行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修行的话,必须还是要不断的反复去观修、反复去串习,有这样心态就更容易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心态的话,可能就是说种子可能是种下去了,但是什么时候成熟这个也不好说。那么这个我们是修加行的时候也需要了解的一些思维。现在我们学五加行了,在五加行的学习过程当中,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皈依,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它成为大乘道入门的一个标准。如果有了菩提心就成了菩萨,成了菩萨之后所修的道就是菩萨道。如果是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就不一定就进入大乘道,如果没进入大乘道就谈不上密乘道。因为密乘相当于是大乘显宗的升级版,我们可以这样说吧,加强版或升级版。如果我们要修大乘想要很快的成就大乘的果位,显宗的修行、常规的修行一般的来说三个无数劫的时间,那么密乘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很快的时间当中可以成就佛果。所以,都是成佛,但是密宗的修行就要快一点,越快的东西要求就更高,它对修行者的法器的要求更高。那么如果是小乘要成就阿罗汉果修小乘道的话它就不需要你去修持自他平等、相他相换,或就需要很长时间修六度,这个都不需要,没这个要求。如果要成就阿罗汉果位,它就强调出离心、戒律还有无我空性见解,有了这些之后那么短短的有的时候最快三生就可以了,就可以成办阿罗汉的解脱果位,大乘道的很多的要求就没必要了。那么如果显宗大乘的修行的话,很多密宗的要求也不会有,也不会出现在大乘的显宗的教法当中。密乘当中的一些教言它相当于应该说是一个比较让我们很快的一种修行。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种原则,就是越往上速度快,速度越快它对这个人要求就越高。你可以坐飞机,坐飞机很快,但是坐飞机的人你必须要更多的手续或者要更多的钱。如果走路的话不需要这么多要求,你走路的话可以用两只脚走过去,对它的要求别的方面要求是很少的,但是它就慢一点,它就很慢。然后如果你坐汽车呢,它可能就比走路快,但它条件比走路要多一些,比如买车票如何如何。那如果你要坐飞机呢它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说,越快的东西它的要求就越多,我们自己如果想要很快的成就,想要很迅速成就它对于修行者法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它的标准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要成就密乘的果位,我们要很快成佛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密乘的法器,而这些修行前行的很多观修的修法就是打造我们成为密乘法器的一系列的修行的途径。如果我们对这个不认真去对待、不认真去修行的话那么我们想是想很快成就,但是我们没把自己打造成密乘的法器的缘故,所以说即便给我们传了密法,灌了顶传了密法,但是这么好的法放在我们这也修不动,没办法相应。前面我们讲了这个原则,上师们也是需经常强调加行的重要性的原因,就是把我们打造成一个堪能修行密乘的法器,那么这个需要前期的观修,积资、净障通过前期的观修让我们的心成熟,能够接受或能够修行这样殊胜的法义。所以,菩提心一定要认认真真的来修行,整个显、密共同的基础菩提心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们还没有资格进入大乘道。所以说这个菩提心一定要认真修,乃至于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都要把这个当成主要的修法来进行观修。有些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四无量心通过这样方式来引发我们的菩提心; 有些时候可以通过这个空性、空正见的方式来引发我们的菩提心;还有也可能通过等净见等等来帮助我们引发一个更高质量的菩提心。这方面都是可以的。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们内心当中应该有那种意识,有什么意识呢?菩提心不能够缺少。虽然我们已经走到前面去了,虽然已经有了空性或正在观空性,但是我们也可以把空性当成菩提心的助缘,反正这个菩提心很重要,无论如何是要生起来的。不管是你前期通过认真观修生起来也好,还是说我修法往下修,但是我还是没有忘记我的菩提心,总有一天我要让菩提心从相似的菩提心升华成一个真实的菩提心。所以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认知,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修行,大乘的入门的窍诀。菩提心我们现在是按照前行的引导,首先是观四无量心。首先观四无量心,前面舍无量心已经学习了,慈无量心也学了,现在我们学的是悲无量心。大悲心就悲无量心,悲心在大乘当中它是大悲心,然后如果是在一些小乘当中它肯定是指悲心,它没这个大字。或者在世间当中也有那种悲悯心,也有这样一种柔软的心,可能是普通的悲心,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普通的悲心。小乘的修行者对众生来讲普通的悲心,所以说一般的小乘的修行者相续当中的悲心它虽然是普通悲心,但是它是没有染污的,它因为应该断的烦恼障断掉了,它的悲心没有染污,但是不是大悲心。那么世间人的这个悲心是普通悲心,又是有染污的,肯定是有染污的,因为他内心当中的贪心、嗔心这些成分都夹杂在这个悲心当中,所以并不清净。现在我们要修的是引发大乘菩提心的悲心,所以这个应该是相应于大乘的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它的所缘,我们要让这个悲心生起来的资粮、它的所缘境很广大等等,这方面它的要求就不一样。怎么样修悲心呢?关键就是我们要观察众生的痛苦。缘一个痛苦的众生,缘它的痛苦观修。观修的方法要不然把这个众生观成自己比较喜爱的一个对境,父母也好、子女也好,或就是别的自己很亲近的人也好。或者就把这样一种受苦的众生观成自己。原则性是什么?这个原理,观成自己比较容易感同身受,观成父母、观成亲人比较容易引发共鸣,比较容易体会到那种痛苦,容易因为亲近感感受到对方的痛苦。如果是一般的人,按照我们自己众生的习气,不认识的人他的痛苦,可能我们看到一个:哎呀很苦很苦,然后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必定和我们没什么大关系,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很痛苦的人的时候那种悲悯心的时间、持续性的时间比较短。有的时候关注两三天然后就慢慢慢慢这个新闻的热度下去我们的这种悲心也就跟着下去了。有些时候可能就是几分钟、几秒钟这个很惨然后就走掉了,因为毕竟和自己没关系。按照我们的习气,如果是怨敌我们不喜欢的人受到痛苦我们就很高兴、持续性的高兴。像这样的话为什么把这些观成亲人呢?因为只有对这一类的有情我们的关注度才会持久,我们才容易发自内心的愿他离开这个痛苦。但这个只是一步,其中一步,当把这个悲心引发起来之后,我们还要缘普通人的痛苦生起悲心,最后对我们怨敌也要生起这种悲心来。为什么要观父母?为什么把自己观成这个受苦的有情?从我们的心的特点来讲,这种修比较容易生起来,如果你换一种就要比较困难。所以说佛陀的智慧还有这些大德们的智慧,他们安排这些修行其实都是关系到我们自己心的特点,然后就这样安排的。因此我们自己要观察众生的痛苦而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悲心。因为在我们如来藏、我们自己的佛性当中就本来具足,在如来藏当中就具足悲心的最圆满的体性、最清净的体性,在如来藏当中具足的。为什么悲心可以引发出来?如果我观修为什么可以生起来呢?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观众生的苦,然后通过这个分别意识造作可以和内心当中如来藏本具的往外散发的悲心容易相应。相应之后就可以开发内心当中、佛性当中本具的这个悲心。当然如果真实要开发,获得无分别智的时候,大乘的初地菩萨安住无分别智,那个时候证悟空性的同时他也就现前胜义菩提心、胜义悲心,无缘大悲就会生起来。当然如果成佛了所有的障碍都没有的时候佛陀的悲心是彻底清净、彻底圆满的。我们内心有这个潜质有这个本能,这个悲心本来我们相续当中就存在,但是不观修引不起来,所以我们通过分别念的第六意识的观修引出我们内心当中、和我们内心当中的悲心的光芒和它相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悲心就越来越深入。它的确可以越来越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本具佛性当中的悲心可以引发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有一点点的,一般的人都有点侧隐之心,那豺狼虎豹它们对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亲属也有那种悲心,也愿它们遣除痛苦的这个悲心。然后社会上的十大恶人也好、四大恶人也好,这些罪大恶极的人他们也是有一定的悲心的种子的,这个为什么?因为佛性当中是本具的,只不过其实的分别念障垢把它障住了,它没办法显示出来。就像太阳它在白天的时候可能是在天空当中,但是云彩太厚了,云彩太厚之后我们直接看不到阳光,但是光明还是通过云层照下来了,我们说这是白天,虽然今天是阴天或者是云彩很厚,但是它还是白天,还是有光明。这种光明是什么?这个光明就是被云彩障蔽之后还是通过云彩在我们世间当中显现成光明的样子。其实每个众生的侧隐之心,每个恶劣众生内心当中的柔软的悲心其实也是我们内在佛性。内在佛性就像太阳一样,,然后我们的障垢就像云一样,它再怎么障蔽原原本本的那个显不出来,因为它障垢太厚了,但是佛性的光明还是透过这个业还是展现我们的心识当中。所以说它多多少少还是有悲心的成分,还是会展现出来利他的思想,或者做慈善也好,看到可怜的人我们愿意帮助也好,或者哪怕毒蛇猛兽它对自己的子女也有种悲心,关键还是因为内在的佛性,一直在往外散发这种大悲。但是只不过它的障垢太厚了,它没办法。我们这么观修就把这个障垢越来越薄,它的光明、它的悲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最后现证之后就相当于云彩开条缝,阳光就照下来了。这个真正的阳光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所以,我们修持智慧、修持空性先是在我们的障垢当中裂条缝,然后让我们感受一下真实的智慧,然后让这个缝越来越大,最后就彻底的云彩消尽之后,蓝天还有阳光完完全全的没有丝毫的障垢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要修悲心,实际上我们讲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讲这个就是我们有这个潜质的,不是说悲心是没有的,我们要硬生生的把它修出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内心当中本具佛性本具悲心,现在我们观修只是通过外在的观修把它的障垢去掉之后,让内在的悲心显示出来的一种方便。我们在了解之后就对自己能够修成悲心就有信心,真正就有信心了,不是说永远看不到希望,希望是肯定是有的。只要我们持续的修下去,我们的悲心一定会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从相似到真实的大悲心、菩提心都可以逐渐逐渐引发出来。所以我们要持续性的缘众生的苦去观修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大悲心。今天我们接着讲悲心的内容。 从前,为了法王赤松德赞龙体安康而举行福寿法事,苯波教徒们大兴血肉供养,当时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大智者布玛莫扎以及大堪布菩提萨埵等诸位大译师看到苯波教的彩盘,心里十分不悦,他们说:“一教不应有二师,一法不应有二规,苯波教旨不合法,并非共同寻常罪,若尔我等返故里。”所有的班智达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国王祈请他们讲法也不传讲,宴请他们也不受用。这段话就通过当年莲花生大士还在藏地弘扬佛法的时候的一段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佛弟子来讲,不能够杀害众生,作为佛弟子来讲,应该对众生都生起真实的大悲菩提心。这是什么情况呢?法王赤松德赞当时作为国王,有段时间身体不好,为了他延寿,为了他身体安康就做这些福寿的法事。当时法王赤松德赞还没有下令封杀苯波教,后面才封杀苯波教的。没封杀苯波教之前,苯波教也给赤松德赞国王也是做法事,然后佛弟子这边以莲花生大士为首的佛弟子这边也是给赤松德赞国王做法事。但是当时苯波教徒用他们自己本教的仪轨大兴血肉供养,就宰杀很多的众生,把众生的血和肉放在彩盘里面,然后开始供养他们的天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持赤松德赞国王的身体安康。当时他们在做供养的时候,邬金第二佛就是莲花生大士(新宁提传承者)他看到了,还有就是大智者布玛莫扎(旧宁提传承者)(这两位就是在我们大圆满传承当中很著名的龙钦宁提的传承者),那么这两位都是大圆满的上师。还有大堪布菩提萨埵,我们知道菩提萨埵当年已示现入灭了,好像他老人家的头盖骨在现在的桑耶寺的博物馆里还有,去桑耶寺朝拜的时候,殿堂里面有。莲花生大士我们知道是在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布玛莫扎尊者现在是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常住,一百年出现一个化身,弘扬大圆满的心滴。据说上一个一百年的化身应该是阿琼堪布,咱们《大圆满前行备忘录》的作者,他应该是那个一百年布玛莫扎的化身。因为当年华智仁波切说布玛莫扎的化身马上要出世,但是我是见不到了,你见得到。华智仁波切给他的弟子纽西龙多讲的。后面就是堪布阿琼,共同的说法,他就是一百年的一个化身。然后再过了之后,下一个一百年是谁?现在还不清楚,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是我们那个寺院的那个就是这个一百年的化身,有的说,我们寺院那个应该是布玛莫扎的一个一百年的化身。反正说法很多,但是现在公认的上一个一百年的化身应该是阿琼堪布。然后在五台山,我们去朝拜的时候,当然我们是奔着文殊菩萨去的,但是宁玛派的弟子,还有很多也同时是奔着布玛莫扎尊者去的。因为他就是常住五台山的,真正的还没有入灭。他和莲花生大士一样,也是虹光身,已经成就了虹身的,他是无死虹身的,像这样他还在五台山常住。如果有信心的人去祈祷,有的时候还能见到布玛莫扎尊者,还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很多传承上师的传记当中也是记载了很多在五台山见到布玛莫扎尊者的加持的很多很多的记载,精彩的公案。那么菩提萨埵等诸位大译师、诸位成就者、诸位传法者和班智达等等,看到苯波教的彩盘。彩盘里面放供品,缠着彩线的彩盘,里面放了很多血肉,就是血淋淋众生的肉。三位大德看到这个之后,心里十分不悦,他们说一教不应有二师,就是一个教法下面不应该有两个导师。如果有两个导师的话,各说各的,我们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了。虽然释迦牟尼佛教下弟子里面有很多佛的转世。我们说:一佛住世,千佛助化。肯定是有很多佛的,但是所有的这些佛,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教法的佛他们不可能以佛的身份出现,他们要不然是以菩萨的身份,要不然维摩诘居士,以居士的身份,要不然有些干脆以阿罗汉的身份。文殊师利以菩萨的身份,反正都不显现导师的身份。我们知道他们是佛,但是不会显现导师,反正只能有一个导师。即便是后来已经成就佛果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他们也是显现瑜伽者,要不然显现僧人,要不然显现某个教派的开山祖师,都不显现佛身份。下一尊导师是弥勒佛,中间有很多佛,很多众生即生成佛的,有很多他方世界的佛的化身来弘扬佛法的,不会显现佛形象,绝对不会显现的。因为再显现一个佛形象,就不知道到底是以谁为标准了,这就会乱套了,我们说这个也是导师,他们说我们这个也是导师。所以,在佛法当中,虽然后面有很多成就者,但是不能够显现导师的身份。所以,也是有些人说:你密宗一生成佛,为什么没有显现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我们就说:一教不能有二大师。这个不单单是密宗当中,他虽然是佛身份,但是他不会显现导师的身份。这里面相当于圣者和圣者之间早就有默契的,我们说默契是容易懂的,比较通俗的讲法。但其实来讲的话,绝对是一期教法当中只能有一个导师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导师。然后虽然其他是佛,但是他不会显现佛功德,也不会显现佛相好,也不会显现佛一样的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不单单密宗是这样讲的,其实我们以前也看到,窥基大师对于弥勒菩萨《辨中边论》有一个速记,那里面也讲了,导师明显的佛就一尊,后来的这些佛是密化,他不显化的。密化的意思就是他虽然是佛,但不显现佛功德。他通过这种秘密的方式,或者显现弟子的身份、显现祖师的身份、菩萨的身份来度化众生,他不会显现佛功德。这个里面显宗也是把这个问题抉择的很清楚的。此处说一教不应有二师,一个教法下面只有一个导师,不会有两个导师的。所以,像这样的话,一个导师一个教言,他不会有相矛盾、相冲突的教言的。“一法不应有二规。”那么一个教法当中,一个法脉当中,不可能有相矛盾的法规。一教不应有二师,就是一个教法下面不应该有两个不相同,互相矛盾的导师出现,一个说可以杀生,一个说不能杀生。苯教徒他们信奉的他们自己本师的教言,就是可以杀生,可以血肉供养,他们信奉是这个。而佛弟子就不用这个血肉供养。所以,一教不应该有两个相反的说法,两个导师,两个导师说法都不一样,互相矛盾,这个不行。一个法脉中不能有两个规矩,一个说可以杀生,一个说不可以杀生,这个也不行。所以,佛弟子遵循的就是以慈悲为怀,应该对众生修真实的大悲心,他就说不应该有这样的血肉供养的规矩。“苯波教旨不合法。”苯波教的教旨不符合于正法的规律,也不符合于真实的解脱道,也对于国王的延寿没有什么帮助。“并非共同罪寻常罪,”并非共同罪并非寻常罪,通过杀生来供养的话,是很不符合因果规律的罪业。“若尔我等返故里。”若尔,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如果国王不纠正、不叫停的话,我等返故里。因为当时莲花生大士、还有布玛莫扎尊者,还有菩提萨埵,他们都是从印度请过来的班智达,如果还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住西藏了,我们就回国了,就回印度了。当时也是给国王这样讲的。所有的班智达是不谋而合、不约而同的遵守佛的教规。国王祈请他们讲法也不传讲,宴请他们也不应供。所以,这些大德们也通过他们自己的言教、他们行为做表率,就是作为佛弟子来讲,不应该以血肉供养。所以,当时我们的祖师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制定这样规矩,祖师们也是这样,但是后来,传到后面的时候,有些人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核心,然后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对经典的错误理解,他们觉得应该杀生,应该通过血肉供养等等,已经入了歧途了。华智仁波切的意思是,这些人不知道他入了歧途,不应该弘扬这些,不应该去推广这些。尤其是一般的普通人根本分辨不了,到底那些是善巧方便,那些真正是自相的烦恼引发的罪业。所以,佛陀和这些祖师们早就已经遮止了。如今我们这些人自以为是往昔诸班智达、大菩萨们的追随者,可是如果将甚深的密宗仪轨变成苯波教的吟诵而损害众生,显然就成了出卖佛教灵魂、亵渎三宝的败类,结果只会将自他引入地狱。我们自以为是班智达、成就者、大译师们的追随者。但是既然我们要追随,我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但是我们看他们做了什么?那么我们现在又在做什么?我们这种行为是他们追随者的形象吗?就完全不是。记得以前大恩上师仁波切,在以前写的一个《放生甘露功德》甘露妙语中,后面最后一个偈颂大概也是讲的这个意思,就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为了利益众生舍身无数遍,我等弟子应承事,以何行为作追随。我们这些佛弟子应该承事,应该深思: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追随释迦牟尼佛的高尚行为,他老人家为了利益众生,曾经舍弃自己的身体,舍弃自己的身体利益众生。那么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应该沉思: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做追随呢?追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呢?我们虽然做不到,现在做不到把自己的生命,为了度化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把我们的生命完全布施给有情,帮助众生舍弃我们生命,可能我们还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尽量不伤害众生,尽量在有能力的时候多放生,或者说多给众生讲解佛法,帮助众生,这个应该是可以做的,跟随我们自己的境界、当前的情况可以作追随。但当我们修行成就,或者当我们修行逐渐逐渐到量之后,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为了利益众生,舍弃自己的头目脑髓的这种甚深的行为我们可以做得到。至少我们要想一想,作为佛弟子来讲,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追随佛陀的行为。佛陀他老人家是以大悲心摄持的,那么我们也应该以大悲心摄持做一些善法,这才是追随了佛陀的灵魂,追随佛陀教法的精华。当然行为上做放生,行为上做帮助众生的事情,也是一种追随。但是这个行为有没有通过思想,他的行为和精神有没有相合呢?这个还要观察。最好首先我们的精神思想符合于释迦牟尼佛大悲心的教言。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放生,再通过其他的方式利益众生,这个方面他是追随。所以,我们作为宁玛派的修行者,我们自己的传承上师们,布玛莫扎尊者、莲师,还有菩提萨埵等等,他们是怎么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追随。否则的话,如果把很甚深的密宗的仪规,慈悲心摄持的密宗仪规,变成了苯波教的唱诵、仪轨伤害众生,显然就出卖了佛教的灵魂了。佛教的灵魂是大悲心,现在伤害了众生,连灵魂都没有了,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是一个尸体了。这么好的密宗仪轨,如果没有大悲心这个灵魂了,也就变成尸体一样,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就亵渎三宝了。佛法僧三宝都是以大悲为性的。所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三宝的追随者了。结果只会将自己和接近自己的众生引入到地狱当中而已。除了这个之外,给自他没有带来什么利益。 所以,我们应当恒时身居卑位,穿着破衣,尽心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在没有确定自相续中已经生起慈悲心之前,如果能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精进修持,那么诵经修善、度化众生等表面上虚张声势的佛事不成办也可以。这段话主要还是强调大悲心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让我们不要做这些事情了。主要是说有大悲心摄持的这些所有的善法,就像前面讲的那样,这个善法就有了灵魂,如果没有大悲心摄持,这个善法就是干瘪的空壳,它就没有灵魂了。它是一个善法,但就像一个灵魂的尸体一样,看起来是一个人,但是没有神识。所以我们做任何的善法,应该以大悲心摄持,以大悲心为核心,如果没有大悲心摄持的话,所有的善法都有可能变成虚张声势,变成表面上的度化众生的形象而已。这段话的主要精神是这样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恒时身居卑位。当然这段教言并不只是讲大悲,但是大悲心是作为前后文联系的核心所在,就是为了凸显大悲心。但是这个教言当中还有别的意思、别的教言:第一个,身居卑位,身居卑位的意思就是说,首先是心处于谦卑的状态,然后是身体处在谦卑的状态。如果只是我们的身体处在谦卑的状态,看到谁都点头哈腰的,听法的时候做在最远的角落里面,不跟你们争,不跟你们抢,好像显得自己怎么样,但是心里面是高举的,他内心当中是很傲慢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可取。所以,身居卑位,首先是心灵上面,他的的确确很谦卑,心里面谦卑了,身体上自然而然的就谦卑了,居于卑位就是合理的。身居卑位的必要性主要是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放得越低,就越容易看到别人的功德,尤其是内心。如果内心当中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就越容易看到别人的功德,因为已经把自己放得最低了。再不能低了,别人稍微一点点功德自己就看到了,因为自己的心态的确是很谦卑的心态。自己的心态越谦卑,越能看到别人的功德,也越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对调整自心的人来讲,他有这个优势。如果把自己的心处在很高举的状态的话,别人的功德再大自己都看不到的,自己的过失再大自己都看不到。所以身居卑位的必要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毛病,对治自己的烦恼,为了看到别人的功德,有大的必要性。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功德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难生起傲慢心,也很难生起烦恼心。很多时候,我们的傲慢也好,烦恼也好,就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而引发的。凡夫人的通病是很擅长去看别人的过失,只要一点点的过失就很敏感,马上就捕捉到,马上就放大,自动放大。对于别人的功德一般来讲很难看到的,看到也不承认,然后看到马上就自动缩小,把别人功德自动缩小了,巴不得任何人看不到。不修行的人心中带着这种习气,轮回里面就有这种习气。那么我们现在修炼就是要反过来,把自己的心放在最低,然后经常看别人功德,就可以扭转自己这样不好的习气。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傲慢心生不起来,然后对别的众生也容易生起欢喜心、恭敬心、谅解心,这方面对自己修行的所有的心态要素,慢慢慢慢都可以有。“穿着破衣”,破衣的意思就是说,当然,华智仁波切当年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对出家人讲不要去追求华丽的衣服。破衣,也不必要故意把衣服剪烂,补很多补丁。有的时候我们看百衲衣都是崭新的,这方面当然也可以,反正不愿意穿那种华丽的衣服嘛。有些新衣服故意剪很多窟窿、然后补很多补丁,也是有这些,有些故意穿得很脏很破。上师也是说了,法王如意宝也讲,真正来讲破烂应该内心当中对轮回的耽著应该破烂,如果内心对轮回的耽著没有破烂,只是外在的衣服破烂的话,意义不大。而且有些时候故意穿破衣的话,显得自己是一个修行者,显得自己不执著,有些时候他这样显露出来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供养。有些时候他对供养没有兴趣,但是博得一个好的名声——你看大修行者如何如何,大修行者来了如何如何,有的时候容易滋生这样心态,不执著啊,然后好像是成就者不执著啊,怎么怎么样,他觉得这样做了之后,就好像修行很好一样。那么这个时候主要是内心要破烂,你的心中对穿衣服要穿破衣,而不是说完完全全是身体上面。对于城市的修行者来讲的话,当然更加不应该经常性的去穿破衣,因为如果你在城市里面修行穿破衣的话,给别人的感觉——你看这个佛弟子以前不学佛还好,学了佛之后你看穿得越来越差了,是不是生意失败了,什么都失败了,一切都是失败者,千万别学佛,学佛就变成这样了。你看就给别人这样一个感觉,所以说这个教言在不同的地方,应该做不同的解读。上师们也是经常性的教诫在城市里面的修行者,该打扮的一定要打扮,然后该穿的好衣服一定要穿,然后这个方面有必要,当然自己过度的执著一定是要打压的。因为你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不单单是说你自己是个修行者,而且有的时候你某种意义上还是代表佛法的。我不能说像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我怎么可能代表佛法呢?这是你的想法,别人可不这样看。别人就看你拿念珠,别人看你家里有佛堂,那就自动把你定位成你代表佛法。所以说你的很多言语,你的很多行为,其实很多和佛法的形象都直接挂钩了。所以说为什么上师们讲,该化妆要化妆,该打扮打扮,反正不要过分,过分不行,走极端都不行。穿好衣服,穿得漂亮一点,这个都是可以的,因为你的形象示现给别人的时候你是个佛弟子,快快乐乐的佛弟子,他一看可以啊,他学佛好像也很快乐,他慢慢慢慢就愿意学习,至于他进来学习完之后,他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也可以去示现,虽然对这些没有意义,但是我还是要怎么怎么样。所以这个穿着破衣,意思就是也不要过度吧,但是作为出家人来讲,尤其是深山里面的、寺院里面的一些出家人,他其实没多少人看。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很多的寺庙都是成了旅游的地方了,很多人坐车、包车去,去寺庙里面照相,专门拍僧人,拍的都是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的话,一宣传出来之后又变味了。以前的修行者不存在这个,我们这个寺庙什么时候变成旅游景点了,华智仁波切那个时候是没有的,所以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看,所以说你穿破衣,可以遮止我们对华丽衣服的追求,总的精神是什么呢?总的精神就是不要过度执著这个衣服,如果你有能力买稍微好一点的衣服穿,这个不要紧,但是上师说不要每天换一件,一个星期买一件,有的时候这个也没有必要。太过分的就不行,也不要过于的故意去穿很破的衣服,这样的话看不同的场合。佛学院以前,最早我们去的时候都是那种以脏为美的,以破为美,谁的衣服破、谁脏,然后好像觉得他就是很好。后来大恩上师洞察到了这样一种形势之后,很早很早就开始让这些人注意形象,注重卫生,慢慢慢慢调整了很长时间,现在再去看的话就很少看得到那种很脏很破的人。给别人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不及时讲的话,一下子让大家去改变那种观念,有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大恩上师以前甚至说,你们没有钱我给你们出钱买洗衣粉,你们自己去洗衣服,所以也是这样讲的。所以他老人家很多弟子后来慢慢慢慢就开始注意装束,的确应该这样的。因为我们以前不懂,觉得脏是成就者,洒脱嘛就不执著,好像就是修行。但是上师老人家,这些真正的成就者他们的眼中不是这样的,我们自己认为的那种修行和真正修行人的修行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这样慢慢慢慢学下来之后,真的就体会到一些上师们的教言的确是不一样。所以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很着重形象,觉得修行佛法应该是这样形象、那种形象才是修行佛法的人。但是后面慢慢慢慢来讲,就发现真正的佛法应该是内心,形象是次要的,相对次要的,真正来讲内心当中这个是最重要的。穿着破衣,朴素就行,尤其是作为出家人来讲,差不多就行了,朴素一点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度的追求很华丽的衣服。在家人有他的必要性,有的时候也可以不要换那么勤,但是也不要太过分的脏,很旧啊,没有必要。“尽心尽力饶益一切众生。”然后把所有自己的发心和行为尽心尽力的放在饶益众生上面,饶益众生上面这个意思解读的话,就是尽量的抛弃自我利益的心态,因为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修行的善根,很多善法都是想我解脱啊,然后我怎么样很快的得到利益成就啊,很少能够想到众生的利益。那么现在也是说,我们虽然在修佛法,但是我们也要想,这些我所修的佛法和我所做的种种行为,应该是尽心尽力饶益众生为前提才对的。还有在我们没有确定自相续已经生起了,这个里面是生起了,不是随随便便发起来一个松动的、松散的慈悲心,而是真实的生起来慈悲心之前,如果能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精进修持。修持什么呢?修持慈悲心,因为我们慈悲心还没有生起来之前,我们应该把这个生起慈悲心作为主要的修行的法要。在这个之前,别的其他的诵经修善,搞很大的法会也好,或度化众生等表面上虚张声势的佛事,成办也可以,不成办也可以。这个里面并不是说让我们一定不要去做了,没有这个意思说不要去做了,成办也可以不成办也可以,因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慈悲心是否生起来了,如果生起了慈悲心,我做这个诵经修善、度化众生,如果我是带着慈悲心做的,虽然可能失败了,或者没有我预想的那么成功,但是如果我这里面加入了慈悲心的成份,我的确以慈悲心摄受去做了,成办也可以,不成办也可以,反正像这样就无所谓。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内心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慈悲心上面,把这个作为主要的,而别的这些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诵经修善、度化众生等等,虽然有一定的利益,但是和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比较起来的话,那么内心生起菩提心的利益会更长远。这个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内心当中如果菩提心不坚固,那么这个善行有可能没有延续性,有可能做几次,你参加一个慈善的聚会,你参加几次后面可能就没有什么兴趣了,或者新鲜感过了之后就不想做了,不想去参加了。但是如果内心当中有了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会成为永久的长远的动力,推动你去做,每次都要去做,当你懈怠的时候,你忆念慈悲心、忆念菩提心,你马上起来就做了。一个是短暂的,难以持续性的善行,一个是长期的善行,这二者比较起来的时候,如果因为我修慈悲心会耽误我去做一些形象上的弘法利生的事业,我情愿舍弃表面上的善法。因为真正来讲的话,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才是更长远的。这方面我们讲这个,是在这个颂词当中,这一段教言当中的原则,我们也不要看完之后马上就开始说:你看这里面讲了,从今以后发心工作我不再做了,因为这个对我来讲没有意义,我现在要修慈悲心了。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以上师的教言为原则,因为我们自己觉得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话,教言是这样讲的,那么这个教言所指的到底是什么?像这样我们会认为,现在我菩提心没有生起来,慈悲心都没有生起来,我再做这些虚张声势的佛事,好像这里面讲不成办可以,或是可以舍弃它。大恩上师给我们的教言讲,一边要修菩提心,一边要去做事情,这方面如果是这种情况,抵触的时候以上师的教言为准来取舍。所以我们不能够看到这个之后,学完今天这堂课之后,就好像开始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不会去做了,我就去每天打坐就可以了。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想是这样想的,我们的想法是——我这个事情不做了之后,我就有大把的时间每天都在座上观慈悲心,每天都观菩提心,很快就生起来了如何如何。这个只是我们的思想,这个只是我们的理想状态想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往往是当你不做这个事情之后,你上座修两三天,你根本不想坐了,根本不想上座修了这种情况。而且在没有发心做事情的同时,把这个时间没有用在修法上面,都用在别的散乱事情上面去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分别念靠不住,为什么上师让我们在学法的过程当中去做一点事情呢?其实做一点事情是帮助我们坚固,对我们修菩提心其实是一个辅助的作用,让我们不散乱的情况之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收自己的心,或者增长资粮啊,或成为一个慈悲心的辅助啊,都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定要以上师的教言为准,而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为准。分别念我可以想——从今以后就不做了,你看这里面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对这个教言的解读。而上师他对这个教言的解读可能更深更远,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以上师的教言为准,不要师心自是,不要依靠自己的分别念为准,这个我们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了,不能够在这个上面再失败。因为上师们他们对这些方面讲的是非常有经验的,他知道这个教言到底怎么样解读,才是最适合于修行者的。历史上有很多修行者也是显现上面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失败的原因有些也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而导致的。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我担心有些人看了之后,他就觉得修心为主,行为不为主,他就开始放弃了,所以为了让大家知道一下这里面上师们真实的想法,稍微讲一下这里面的必要性。然后下面引用教证说: 如《摄正法经》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欲获得佛果”,如果我们想要成佛,学很多法不一定成办,成办不了,学一个法就可以成办,那么所修的是什么法呢?此乃大悲心,就是修大悲心就可以。“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任何人具足了大悲心,他就可以获得佛法,这个佛法的意思是什么呢?佛法的意思就是指平常我们讲的学佛法这个佛法,有些时候佛法是佛的功德法,就是指佛功德叫佛法,就是佛的功德法。佛所拥有的这些法身智慧、功德,佛陀相续当中十八不共法,四力、四无畏等等,这个叫做佛法,获得诸佛法,这个从暂时来讲,就是获得佛法的法义通达,或者生起了这个境界。究竟来讲获得诸佛法,就是获得佛的功德法,佛陀具有什么功德法我们就获得。所以有了大悲心我们就可以成佛的意思,你成了佛了,那么什么佛功德法都可以获得。所以对成佛的这些佛功德法,修习的方法了如指掌,获得之后完全现前之后,也自己完全可以获得这种功德法。这里面强调大悲心的时候,说一个法就够了,就是修学大悲心就足够。所以我们就知道佛经在教言当中,在不同的地方所强调的不一样,在强调大悲心的时候强调大悲心非常的重要,然后如果在强调空性的时候就会强调空性非常重要,那么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最重要的?其实没有哪个更重要,每个都重要,每个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功德我们必须都要具有,所有的这些因素,完完全全都具备了,这个时候这个修行者就成了一个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一个修行者,只有综合素质很高的修行者他就更容易成就。如果我们比较偏的话,就相当于读书的时候很偏科,严重偏科的话,有的时候就会成为麻烦。但是我们修行者来讲,你很偏,有的时候很注重大悲,对空性不注重,有的时候很注重空性对大悲不注重。这方面来讲,他这个修行者的综合素质就不是比较均衡的素质,不是那么的明显,这个时候还需要补,某个地方不圆满的还要补。但如果综合素质,就是大悲心、空性方方面面都是比较优秀的话,这种人就比较容易成就。下面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怎么样赞叹大悲的呢?从前,三同门与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来拜见仲敦巴格西,三同门是仲敦巴格西的三位高足弟子,三同门就是三个同学,他们三位很突出,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三同门,博朵瓦格西,还有普穹瓦格西,还有金厄瓦格西,这里面讲法也不一样,有衮巴瓦,三同门的讲法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所讲的,三同门的和卡隆巴格西的共同的弟子,就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去拜见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我们知道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是嘎当派一个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他主要寺庙是在热振,热振寺院。在热振寺院也留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一些经典的教言、语录、行为,这些很多。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广论》也是在热振寺写的,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好像是在热振寺的寺院,看的时候上面有一个房间,有一个台子,他们说这个就是宗喀巴大师当年写广论的地方,当年我们也朝拜过,有一片很好的柏树林,特别好。去了之后心就很安定,很愿意在那儿住下来。还有宗喀巴大师开的智慧泉,还有一些很多文殊菩萨加持的地方,热振寺很稀有。仲敦巴格西住在那个地方,那个高徒拜见仲敦巴格西。热振寺很多去朝拜西藏的人都不去,他们都朝那些很著名的布达拉宫啊,这些去了之后,热振寺都不去的,但是如果学过那些教言的人他们就知道,学广论,或者学嘎当派就知道热振寺很著名的,而且里面的加持力很大。所以有些时候如果去西藏朝拜的话,热振寺还是应该去一趟。他来拜见仲敦巴格西, 格西问他:“博朵瓦在做什么?”他回答:“他在为数百僧众讲经说法。”博朵瓦格西的智慧很高,经常讲经说法。他说博朵瓦格西正在为很多僧众、数百僧众讲经说法。 仲敦巴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他说,稀有、稀有,这个也是个正法。 普穹瓦格西在做什么?他就问普穹瓦格西在做什么? 那人回答:“他在广集自他资具,建造三宝所依。”他在积累自己和他人的很多很多的资具,用这些钱用这些资具建造三宝所依,建佛塔,印经书,然后铸佛像,塑造佛像,建造三宝所依。 仲敦巴格西又如前一样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就是口气不是那么的一种,反正也可以吧,也是一个正法,但是不是那么特别的赞叹。 衮巴瓦在做什么?”他回答道:“他唯一静修。”衮巴瓦经常修禅定,他就说别的方面他没有什么兴趣,他经常修禅定。他刚刚修禅定的时候,刚开始有一点声音他就觉得很吵,慢慢慢慢他自己就把修行禅定从山上寂静处就搬到寺院里面,最后就搬在经堂门口,在法会时敲锣打鼓的,人来来往往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禅修,根本不受影响。他的禅定的功夫是很高的,有的时候也显神通。好像在《山法宝鬘论》还是《开启修心门扉》里也讲,他显神通被仲敦巴格西批评的也有。 格西又如前一样说(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并接着问:“卡隆巴在做什么?”那位弟子说:“他总是到一个蚁穴的旁边蒙头痛哭。”卡隆巴在做什么?他总是到一个蚁穴的旁边蒙头痛哭。
听到这话,仲敦巴格西立即脱帽,合掌当胸,边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来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功德要讲。但如果现在赞说,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的。”仲敦巴格西听到这位弟子他在蚂蚁窝旁边经常性的哭的话,他就表现的不一样,帽子也脱了,然后合掌当胸很稀有,他这个是真正的修行正法,本来关于这一点很多功德要讲要赞叹,需要赞叹的,但是如果现在赞叹卡隆巴格西会不高兴的,他也没有说很多。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头痛哭,是因为想到了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他为什么要去蚂蚁窝旁边哭呢?因为他看到了这些个众生太可怜了,非常可怜。虽然我们感觉不到蚂蚁到底有多么的可怜,它无外乎就是每天跑出去找东西,有的时候脑袋上顶着一个很大的米粒、糖块儿、树叶啊,然后往窝里走,好像总是急匆匆的样子。我们感觉没有多苦啊,但是他们修大悲心的人就会看得更深,这些众生就是因为我执,无明,就不知道取舍堕恶趣,堕入恶趣现在仍然不知道取舍,以后还会很长时间在恶趣当中流转,即便从恶趣当中出来了,他也是在轮回当中流转。他想得很深众生流转的道理之后,就经常痛哭大悲心无法抑制,大悲心无法抑制的话就开始不断的痛哭。其实在这段当中,仲敦巴格西是为了显示慈悲心的功德和修行慈悲心的重要性,或者是换句话说为了鼓励别的弟子重视大悲心,修持大悲心的必要。所以在和其他的几种修法对比之后,唯一赞叹大悲心,他前面的几种讲法都不是那么觉得很赞叹,但其实真正换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过,其实讲经说法的功德是非常的大,如果我们有些时候要赞叹讲经说法的功德的时候,全部覆盖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功德没法可比,佛陀的功德,佛陀的事业唯一的就是讲经说法。这个时候就开始出来了,讲这个利益,因为他要让众生的相续当中种下取舍的因果,要真正修行必须要通过讲闻的方式才能够树立的。如果要赞叹讲经说法的时候,那也会赞叹很多。假如说同时也出现了卡隆巴格西,在蚂蚁窝面前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也不会那样的赞叹好好这也是一个善法,然后他一开始赞叹讲经说法这个是最殊胜的。这个方面其实来讲刚刚我们讲,他关键是要调化弟子,要让弟子认识到这个重要性,他必须要这样去做,他必须要把这个功德着重来讲,让他非常不共同,然后众生才能够对它生起信心——这么好,我们才对他这种修法产生一个信心。所以佛菩萨的说法并不是说,这里讲一套,那里讲一套,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好像你都没有一个标准。你都没有一个准则,那到底让我们怎么去做?其实我们要理解,圣者们为什么这样去说,其实我们综合起来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一个都重要,三宝所依不重要吗?不管怎么样,反正只要三宝所依在就给众生做福田,给这地方带来很多的吉祥;禅修不好吗?禅修非常好,如果你不禅修根本调伏不了相续;还有大悲心,每一个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里边着重赞叹这个是让我们对大悲心生起信心,也许当时我们不知道具体情况,也许当时可能大家对大悲心的修法没有那么重视,所以他就通过这个教言,通过三同门和卡隆巴格西的高徒弟子的对话,把信息传递了出去,传递出去之后我们看到了这个教言之后,我们就会对大悲心殊胜功德和必要性,产生一个认知,就生起一个想修,我要修这个大悲心,我一定要修它,因为这是在修行真正的正法。而且真实来讲也的确是,真实的佛陀的家族血脉,他的法脉的延续也的确是要靠大悲心来摄持。我们绝对相信,百分之百的相信,博朵瓦格西在讲法的时候绝对是以大悲心摄持,普穹瓦格西在修三宝所依的时候,也绝对是以大悲心摄持,衮巴瓦在修禅定的时候,也绝对是以大悲心摄持,这个我们是不怀疑的。但是他们显现上没有着重的在做这个,所以我们这样理解: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你看博朵瓦格西你虽然讲法,你没有大悲心你讲啥?你在修三宝所依悲心都没有,你做这个有什么必要?我们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些大德们做这些事情,绝对是以大悲心摄持,但是显现上面就是一个在个蚂蚁窝面前去哭,他显的这方面就很突出,就为了凸显这个就给我们讲的,讲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事例,还有第二个事例。此外,金厄瓦格西讲述诸多悲心,前面讲金厄瓦格西他也是仲敦巴格西的弟子,前面我们在讲暇满难得的时候出现过一次金厄瓦格西,一辈子不睡觉,仲敦巴格西劝他睡觉他也不睡觉,说修行人健康固然好,但是我想到暇满难得根本都没有时间睡觉,他一辈子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所以这个也是前面出现过,金厄瓦格西在噶当派里面是相当著名的。(待续见下文)堪布更多文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o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相关文章猜你喜欢健康生活小秘书紫光物联宜昌运营中心尚善时蔬素食餐厅青柠故事坊三国余记#统计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喜法师普贤上师言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