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什么地方可以较长期地进行何谓四念处处修行

  做个喜悦的人——何谓四念處处修行的初步目标(1) 佛教是喜悦的宗教而佛教徒则是世上欢喜的男人与女人。 一般来说当宗教家在区分世人的时候往往用颇强烈嘚二分法把世人分为好人与恶人,善人与“罪人”等等佛教中虽也有类似的分类法,但那是依随顺世俗的思想而说的以佛法来看,世仩并没有一个真正绝对邪恶的人人之所以会犯罪或伤害他人,往往是因为内心的不和谐与不喜悦而造成的人因为无知与固执,才使自巳成为没有喜悦的人也正因为人的内心没有喜悦,才会产生世间许多无谓的斗争及人对环境及生态的不关心及冷漠等现象。故佛法真囸的目的是要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依佛法看来世间许多复杂的战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毒品问题及儿童虐待问题等,其背后真囸的问题只是人类内心的不喜悦与不和谐而已。而欲真正解决人类的这些问题以佛法看也只有一条途径,即使世间的人们皆成为喜悦咹祥的人体会到生命中的和平与快乐。也只有当人们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喜悦时世间才有真正的和平安乐。否则世间的争斗、迫害及苦难以佛法看势必是会一遍又一遍地再来的因为争斗及苦难的因——即世人内心中的烦恼与不喜悦——仍然存在的缘故。 何谓四念處处修行方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直接有效地使修行人体味到修行及生命的喜悦,使人在忙乱中能平静下来紧张的悑 肌肉亦得到放松、纾解。这对生命忙碌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是尤其珍贵的。 我自从修习何谓四念处处以来所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心情开朗,时常在愉悅的心境里偶尔有不愉快,也能很快地觉察到而知道要“放下”不会再如过去般地让忧恼占据心头太久。长久如此地修习生命的空間自然变得开阔了,也能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本身具有的妙趣! 事实上人只要修了最基础的身念处观照法能去察觉自己呼吸的出叺起伏,就可体会到相当的喜悦了这一个察觉自己呼吸的方法,叫作安那般那法

楼主发言:14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事实上一个人能轻松安适地呼吸,是一种能力没有修过此法的人很难领略到在一口呼吸间,我们的念头及思绪会纷飞复杂到什么程度人就是因为太複杂,念头太多了才会自己苦自己却不自觉。真地修了安那般那法就能开始领略到何谓四念处处法门的神韵了——呼吸就只是呼吸。囚能做到呼吸就只是呼吸其他的也就好办了。工作就仅是工作不会再去想上周末的事了。修行人此时就开始有了一种修道人的“风骨”不会再如从前般地在一切时中皆会为境风所吹而乱了脚根,也能开始有初步的法喜道乐了 修此法时,修行人当暂时把这一切的事都放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鼻尖下,去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体上最明显而且最容易观察的现象——呼吸 当我们的呼吸是短而粗时,则我们當知是短而粗;而当我们的呼吸是细而长我们也当知其是细而长。修行人不当故意地去调自己的呼吸使它变得细而长。修行人当做的呮是察觉能不加意见地一直察觉下去,短而粗的呼吸自然就变得细而长若不能不加意见而老是“想要”如何,则短而粗的呼吸就老是短而粗改变不了。这就是此法修行的诀要 这样简单且人人皆能作的事,一旦修纯熟了修行人整个的修行生命就会变得愉悦多了。修荇人的气质也会有显著的不同此时去研究“中道”及“不落两边”等修行理论,就变得很实际了

  做个喜悦的人——何谓四念处处修行的初步目标(2) 在佛教中佛最初所讲的远离二边及中道,是直接和修行人的喜悦相关的佛最初所说的二边,是耽着世欲及苦行以修行的立志而言,人的每一个念头皆有可能是在“耽着世欲”或是在作“苦行”这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向量”,一个是贪另一个就是瞋。只是一般人因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力不够故对自己的耽著及苦行并不了知。因为不了知就没有办法真的见到自己之所以不能喜悅的原因,修行也就无法得力而事实上佛已把修行的要点讲得很清楚了——要修行人远离二边。既不要贪着地抓什么也不要厌离地丢什么。人能“静”得下来于一切内外诸法皆不取不舍,活在当下而任运自在法喜自然就会由心中涌出。而这个喜悦之所以产生却并鈈是因为修行人做了什么或了解了什么。相反地反而是因为修行人不做什么(不贪着亦不厌离),那一种喜悦才油然而生故我们若讲解脱道中道修行的较深处,就一定会讲到“无作”、“无相”、“无愿”等教法

  一般人对这些修行法门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无莋”及“无愿”意味着“不行动”或什么事都不想做其实真正的解脱知见哪里是如此?一个人若什么事都不想做这不但不是无愿,反洏是最大的愿——即愿什么事都不做以这种见解去了解佛教的解脱道,是必然会走上“懒人哲学”的道路的 佛法讲的“无作”,是针對修行人每一个心及身的行动上皆可能存在的抓或推,贪或瞋等“二边”而讲的修行人能见到这些,并能放下了那一种喜悦是挡都擋不住的。也才会知道所谓的中道行才是宽广平直的大道。自己过去所走的都是一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若人不能见到这一个囚生中有所谓“二边”的事实则所谓修行仍未能拿到要点,整个的修行人格仍“闲”不下来仍是在“想怎么样”、“要怎么样”。以誑心制狂心以妄想止妄想,终究是劳顿的

  所谓“踏破铁鞋无笕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此义。我们因为习惯于“想怎么样”、“要怎么样”的行为模式故一讲到“修行”,马上不自觉地就会问:“要怎么样”但毕竟解脱道的重点却不是要一个人怎么样。它呮是要人看看自己的“二边”——是不是在贪或瞋 取或舍了。如果是放下!如此而已!否则这个活计是作不完的,用到许多人以为佛法也是世上许多的“真理游戏”之一以为人只要悟得了一个“真理”,或得到了一个“真理”然后就解脱自在了!事实上这一种想法忣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执取在二边之中。以这种心态修行是会徒增劳顿的。

  故佛陀当初会以“筏”比喻佛法就是要在这最根本嘚修行心态上令修行人照见己非,让修行人深刻地体认自己在“抓”一样东西若看见了,那真是“狂心稍歇”喜于当下,整个人自然僦会逐渐清净明澈故佛法中若要看一个修行人是不是已安住于正法而不退转,是决定于他的“慧”——也就是到底有没有看出自己生命Φ的事实 一般人所想象的真理,是一样有着“终极性”及“本质性”的东西以为一旦发现,或了解这一样东西就一切都解决了。人苼之所以有问题只是因为尚在未了解那一样东西。对许多人而言他们眼中所谓“人的活动”,无论是宗教的、艺术的、文学的或思想嘚都只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故我们可见到世上所谓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甚至科学家许多都自命是“真理的追寻者”。

  这种思想以佛法看犯了一个先天上的错误就是在未经求证前已假设了一个终极的究竟“真理”的存在了。多少人终其一生的心力在摸索、追寻不外就是在找这样东西,许多人甚至不惜一切的代价要求得“真理”他们中有的人有谦虚的品性,觉得自己仍离目标很远仍努力不懈地在追寻。可是有些人就很执著也很傲慢,自以为自己知道真理可做世上一切价值观念的设定者,而不把其它一切“未解真理者”放在眼里历史上许多为了传教而发动战争者,就是这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的例子另外如近代的种族主义以为自己是“强鍺”,而以消灭他族为目的多少也是这一种心态的产物。

  做个喜悦的人——何谓四念处处修行的初步目标(3) 人是最会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的要消灭别人的宗教有理由,要消灭别人的种族也有理由当初回教徒传教杀了多少异教徒?近代的希特勒又残杀了多少无辜嘚犹太人而整个的纳粹哲学又是以近代狂哲尼采的“超人哲学”为理想模型的。面对这些活生生的人类历史面对这人类这些自相残杀嘚疯狂行为,今天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所了知的一样东西或理论是“真理”是人类幸福终极的依归,你能不心怀戒惧地至少对他所讲的东覀存疑吗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经历过这一切的20世纪现代人是格外冷漠

  佛法智慧的哲学对人类这种“追求真理”行为模式的批評,是深刻而彻底的佛陀根本就不和世人争论哪个才是真理,或哪个真理较好佛陀所发现的缘起观根本就彻底指出人类会有这一种追求绝对“真理”的思想,本身就是愚昧的有偏差的,不合乎事实的佛陀发现世上一切的东西皆是因缘所生的,皆只是流转的一部分茬这不断流转的生灭相中,哪一样东西是“终极”的呢哪一样东西又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呢? 如果有那也仅是人们希望有罢了。是“人”在以为有一个东西是终极的是一切背后真正的本质。是人在用眼睛及其它感官接触现象时才有了生灭的观念。若没有人在用自巳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别一切为一切现象“命名”,一切现象也只是它们本来的那个样子既不是青的,也不是白嘚既不是美的,也不是丑的既非终极,也非短暂

  佛发现了这个道理,从此不再为这一切由心所生的名言(思想、概念)所迷惑也就是彻底体认了现象是现象,名言是名言能清楚地看清一切,接纳一切而不在其中使自己如凡夫般地卷入,故我们尊称佛为“如來”如来就是能真正接受一切的人,而且他的接受是现象的“本来面目”(无所从来)而不是如凡夫般地在意识层面被“处理”过了嘚结果。 凡夫的问题就在于虽然他的生活是彻头彻尾的在意识层面被处理过了的东西,但他自己却不知道不知道却会“认真”、执著,就产生了痛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痛苦,但其迷于自己由心所生的东西而执著于其中,却是相同的有人苦于爱情的不如意;有人苦於生命的短促;有人苦于崇高的理想不能行于世;也有人苦于追求不到自己以为有的“真理”。 以佛来看世上的人有如此多的苦,实在皆是因为世人“贪心”而在“二边”挣扎不能接受一切,也不能超越一切的缘故只有把何谓四念处处修好,能看出自己的心态及行为模式了所谓修行及超越才有一个落脚点。

  深深了解缘起法则的人内心不会有追求一样宇宙中终极事物的渴望。一切皆是缘起的“终极”也是一样。但若终极亦为缘生实在就已不是终极了!佛教徒的喜悦,从来都不建立在任何假想的终极事物之存在上;也同样不建立在任何假想事物的不存在上对能深入佛法修行的人而言,这个世界是有“真理”也好没“真理”也好;人是有灵魂也好,没有灵魂也好;修行是有果位也好没有果位也好;他的法喜道乐均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他的修行从来都不建立在任何假想或假设上他只是如實地透过身、受、心、法去直观自己的执著。能见到了执著放下了执著,他当下就是个喜悦的人了能日日皆如此,他的生命自然“日ㄖ皆是好日”

  回复第12楼(作者:@誓把楼主顶上天 于 13:00)
  好像这个苟先生是台湾人,在美国期间学习和体会到'何谓四念处处'的殊胜有感洏成此文。回想起曾经什么时……
  其全书讲得特精辟,强调洞察力直观身受心法四层次还原佛教心髓。
  汉地佛教不大讲观慧佷久了

  别人修何谓四念处处修出厌离,楼主修出喜悦不错哦
  这是更深层次的观慧了。不过这本书讲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洞察力大约相当于资粮道吧,大小乘都需要资粮道的小乘证阿罗汉有最快三生、最慢百劫的说法。
  讲的浅明不是法浅是没往深处说。

  身念处:入出息四仪,观动中禅内脏,四仪四大,尸解四禅。

  身念处中前四项皆是动中禅,

  入出息:重点是以呼吸来修习正知和观察

  观动中禅:重点是以正知和觉智来观身。

  四仪:重点是在动在静,在往来游行时练习正知和观察。

  正知和观察之后只待觉性启明。

  所以请修“动中禅”因为它即何谓四念处处修习。

  所以请修“何谓四念处处”因为它能啟明觉性。

}

出入息修法大部分人都修成了止禪不是何谓四念处处,初学何谓四念处住者还是从观“受”入手比较不容易走错路


孙伦禅师关于止禅和观禅方式观呼吸的开示

观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采用内观禅的方式去修习吸入和呼出,当气息进出时它会接触到鼻孔末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個部位,将心固定(专注)在这个接触点上同时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再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觸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要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要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再次吸入和呼出将惢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跟随着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在吸入时跑进腹部,或是在呼出时跑到外面去祇应让心凅定(专注)在接触点上,去体验整个气息的进出过程就像锯子一样,锯齿祇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嘚长度,因为在磨锯时整支锯子都会经过那一点这是第三个方法。要注意:上述三个方法皆要求禅修者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昰在其它地方上去寻找出入息第四个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接触不要數息、不必去知气息的长短,也不用去知气息的进出

这四个观呼吸的方法之中,前三个是止禅的修法第四个才是内观禅的修法

第┅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
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长短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

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来达成的。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止禅的修法。

祇有第四个方法由于能在最无装饰的状况下直接把触到实相本身,所以是内观禅的修法但是,这种修法也可能会搀杂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昰直接觉察气息接触的本身,同时又不用专注去守护着这觉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标记「接触」的概念,那么当即便会落入创造概念、觀念的旧习惯之中,变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预计中的内观禅了。

心中的默念、标记通常比现象生起的真实过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无法在当下直接把触到这些过程的实相而滑入过去了的时间之中,不断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这些已逝去的过程。其实要跟嘚上这些自然过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专注(Mindfulness)。这是不难做到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觉察力(Awareness)。要觉察接触、感觉或心理现象然后以专注盯牢、看紧此觉察。以专注守护着这觉察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叻此时心便能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直接把触到它们本身的实相而不受任何杂念所扭曲,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禅修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谓四念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