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门的话,主修什么,拳还是刀,我看了下,拳

583被浏览213,152分享邀请回答12414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zNTM5ODIw.html?from=s1.8-1-1.2
这个是打空手道的 然后呢?能说明什么?我当年练少林拳的时候打赢过自由搏击的,打赢过跆拳道的,跟练拳击的打打输过,被练通背的照面一掌劈个满脸花……又能说明什么?除了一个人打赢了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打不赢另一个人之外,什么都说明不了。有些人啊,动辄就“科学”。但是科学在哪?你从间架到发力到步伐逐条给我分析分析?分析得合理自然能令人信服。但是许多人的“现代搏击科学论”的论据转来转去只有一点“现代搏击是现代的,所以是科学的”,大部分人压根儿就不知道现代搏击科学在哪里。不了解就相信就是迷信,别披什么科学的外衣。要赞要推崇,或者要反要批判,就拿出点水平来真正分析分析,看看人家铁萼奇兰分析李小龙的文章,那才是真正的“理性”、“科学”(转引自
的答案,侵权删):截拳道的边腿腿法分好几种,与之前所论同类的叫做正勾踢,另外也有传统武术常见的里合腿,是高位腿法专用的。勾踢也分好几种,而且发扬了内侧勾腿比外围勾
腿更有破坏力的理念,对对手小腿内侧进行勾踢的腿法比较重视,同一技术下,就有了引手、佯攻或甚阻截、控制对手攻击时的中段快速勾踢。佯攻、引手突发进
攻,或者在寻常的功夫之中仪仗速度打出奇招,是李小龙先生在电影里时常展示的对敌战术,这也与那个年代,李小龙先生反对见招拆招的理念有着关系的,因而也
出现了多种配合其他踢、打技术的勾踢,甚至有退步勾踢与外侧反勾的逆勾踢。  李小龙先生保留了许多传统腿法特点,而且在各类交流中,他也及擅借
鉴总结,而后演变提升,这是他一贯提倡的“水无常形”的理念诠释。与其他流派的技术不同,李小龙先生对于重心的控制极为重视,任何攻击中都极力避免失重瞬
间,对于一些有可能在失手之后被对手捕捉到的瞬间,他也设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补救方式。这也是在电影中,有的腿脚感觉力量很足,而有的腿击感觉力量不大的
原因。  由于涵盖较多,一一分解很有难度,但就特色上,截拳道对警戒状态十分重视,无论是教学及影视作品中,李小龙身上永远是一种精神凝聚、攻防紧凑的野兽状态。 
 单独的勾踢也特别注重重心的平稳,这需要迅速恢复警戒状态去打出自由的攻击,而不是那种必须利用边腿的带动去追加惯性攻防。因而速度极快,也最为稳妥,
特别是前后的攻击突然多变,虽然是组合技法,但每一击又是独立的,不似其他一些武术流派那样套路化。这是李小龙先生跨着中西武术的门槛进行的突破。他在影
视作品中也在尽力表现这种格斗理念,因而而运用偏传统风格的技法是,时常会出现静态等待而突发攻击的状态,那样子就像是一只警惕而冷静的蝎子。这类风格在
散打中也有发扬,不过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击剑。这合了庄子“夫为剑者”之道: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运用动态风格时,就是偏拳击节奏了,
在轻微的跳动之中带动起身体,同样时刻在攻击状态,而又更容易迷惑对手。这种状态有了滑步的助力,攻击劲道也更强,技术要求自然也更好,而技法也就是严谨
而简单的一些动作了,这也是由节奏及身体状态决定的,同样是“水”之理念的表现。  以拳击那严谨的攻防技术来看,散打的双拳攻防线路就有些自由甚至松散了,这也是因为发力方式决定的。如果一个散打拳手被对手防住了腿法攻击,单纯拼拳头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与拳击手对决,往往会爆出一击KO的冷门。而李小龙先生的截拳道,又确实是跨着门槛的。  与错误的认为泰拳就是抗揍敢拼的错误认识相仿,许多人也会认为李小龙的拳力并不像电影中表现的那般强劲,也列举了种种推论。但实际的情况是,李小龙先生已经做到了脊臂贯劲。他许多的攻防技术的支撑,便是此类发力方式的结果。  虽然后背统称脊背,又连着腰胯,但是用腰背发力跟发脊臂力的概念还是不同的。这就是李小龙先生的拳速极快,而力量也极强的原因,最关键是他能在同时出拳或者滞后出拳的情况下,先一步打上对手,而且又能因为这一拳直接破坏掉对手的“形”(空手道理念,类似拳架)。 
 这其中的秘密就是脊劲,这也是赵英旗敢于跟泰南虎鳄一试的资本。对截拳道来说,形成的原因自然与咏春拳的修炼脱不开关系,但就表现上,又与咏春拳大不相
同。保守派认为是李小龙先生没学全而不得不演变,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李小龙先生为了适应各类搏击,延伸了理念,改进了体系。  在一些电影里,很
明显能看到李小龙先生的发拳类似搂(一声,如搂扳机的“搂”)着打,而对身体的控制又十分稳妥,这个特点在各类格斗游戏里是截拳道区分于其他流派的重要代
表。这也跟某一支通臂拳的猿摆力发拳完全相同,甚至有的通臂拳传人把李小龙先生列为了通臂劲的代表人物。虽然李小龙先生没有学习通臂拳的记载,但他对此类
技法确实是在不断研究的,他各时期不同的影视作品排在一起,甚至会发现一个演变过程。比如《唐山大兄》时就有劈砸发拳的动作,这是咏春拳没怎么发扬的。网址在这儿:一种拳术,哪里合理,哪里不合理,哪里效率高,哪里效率低,请真正认真地考察了、分析了再来推崇或批判可以么?难道练武的就可以无脑黑赞不需要讲道理?看看这个问题里的好几个答案都一股阴阳怪气的贴吧屌丝气,知乎都这个鸟样了,大家是不是真的乐见它彻底沦为贴吧?=============================================================最后,补几张图左边黑衣那人叫苏昱彰,八极大师刘云樵的学生,右边白衣那人是苏的学生。那些叫嚣“传统武术落后的”,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比图中白衣那人强?关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放两个我之前的答案吧:174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1){val = 1;}window.location.href = '/30-57200-detail-742-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阳光棕榈园陈式太极拳学习班招生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阳光棕榈园陈式太极拳学习班招生
今天早上练拳时,遇到园子里的几个老拳友,正跟一位女老师练陈式老架,看了一下,功
架不错,聊了一下,原来是来自陈家沟的冉秋燕(小燕),专职教拳的,她师兄朱宝林正在
南山文体中心教拳,是陈式四大金刚之一朱天才的儿子。
因为上星期在下在一回贴里提到陈式太极拳,有好几位热心拳迷邻居关心学拳,索性在此
公布冉秋燕老师的联系电话,有兴趣的邻居可直接打电话询问,或明天(星期
天)早上6:30来30栋楼下现场观摩报名。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陈式太极适合年轻人练,想出汗的可以试试。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自 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hinataijiquan.com
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
[ 作者:原福全 编辑:君合
文章录入:随曲就伸 ]
  自陈家沟的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1927年在 北京宣武门外立下擂台,与各路武术高手
交手,一连十七天不败,轰动京城,由此引发了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一场争论以后,虽经民国
和当今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的反复论证,认定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但目前仍有异论。
有人提出张三丰创拳之说,其中典型的说法有几个,一是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讲的太
极拳传递:张三丰(元末)——王宗岳(明孝景间)——蒋发(清康熙间)——陈长兴
(1771年——1853年,作者注);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此
为二;另一种说法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王廷——。几种说法,虽矛盾很
多,但都讲张三丰传拳王宗岳。此说真假,弄清王宗岳的生活年代是个关键问题。但是否
真有王宗岳其人?如果有,是何时代人?主要活动在哪里?一直是太极拳研究中需要解开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考证陈王廷创太极拳的时候,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关王宗岳的
重要线索。使我为之一振的一篇文章
  3月9日,太极网站张金鹏先生打电话给我讲:3月8日大河报第26版登载的一篇考证李自
成部将李岩的文章,提到了陈奏廷,我听后为之一振 。过去,有的文学作品写陈王廷(字
奏廷)和李自成结拜弟兄,我不以为然,因为那和金庸先生所写张三丰创太极拳一样,只不
过是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谁知这篇考证李岩的文章也提到了陈王廷,难道陈王廷真的和李
自成有什麽关系?我马上找到了这篇文章。
《李氏家谱》记载李岩和陈奏廷事迹的一页
  文章为大河报首席记者张体义所写,题目是《&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
是河南博爱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根据家谱(博爱唐村李家的家谱——作者注)的记
载,李岩......生于明万历34年(即1606年,比陈王廷小6岁——作者注),卒于明崇祯
17年。李岩早年随父在济源读书学习。后来和他的二哥李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在该县(博爱
县——作者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式拳和箭艺,
名传数省。陈奏廷考举人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李岩为之打抱不平,遭官府追杀......李岩
在堂弟李牟的介绍下加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崇祯17年李岩惨遭冤杀。李岩娶妻陈氏、孔
氏......”。并讲“这份家谱为李元善所修,故谱中所记李岩兄弟诸人事略最为详尽。由
于李岩从李闯王为‘贼’,李氏第十世李元善在修谱时特意提出:‘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
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
扬焉。’因此,唐村李氏世代传承,密藏其谱从无外泄,但其族人对李岩等人并不避讳。”
  文中讲到的“李岩和陈奏廷在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创太极养生功和箭艺”、“考
举人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事,和陈家沟记载 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箭法很好、在开封
考武举时箭射凤夺巢后怒杀惊误报靶的鼓吏,情况完全吻合。此家谱中所写的陈沟,是不是
温县的陈家沟?陈家沟和唐村的这些关系,不仅在50年代就开始在陈家沟任党支书的张蔚珍
不知道,就连现在的陈家沟陈氏家人,也皆是一无所知。
  我决定邀陈家沟的村长张蔚珍和其他几位有关人员,马上到博爱县唐村考察。
寻踪唐村、千载寺
  陈家沟和博爱县唐村分别位于沁河南北,直线距离25公里左右。虽不算远,但我和张蔚
珍都不知唐村在哪个方向。过河后问了几次,才得以找到。该村13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五
以上的人姓李。村北就是千载寺的遗址。
 从有关资料上看,千载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
复称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它的东边有个三圣门,也叫三圣祠,内供奉着伏
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的一大群建筑叫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
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也称太室祠)。寺南30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嵌在千载寺的
前边,也有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有许多易经一类的书籍。每天在千载
寺汇集的四方香客及游人,大都要在祠内驻足,在这里谈经论易。这里是千载寺辐射太极文
化的核心部位。祠边曾立有伏羲、女娲雕像。这几个建筑群相依相连,共占地540亩,人称
五顷四。这里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据说,过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这里香火兴
盛,千载寺当时和洛阳的白马寺齐名并交往很深。它座落在过去 的南北交通要道旁边,
北边有条河,名叫运粮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指挥过运粮。寺前有个北魏时期的
碑,村里的大人们津津乐道地称叫“魏碑”。他们讲,那是三国徐庶的母亲到此上香时题
写的碑文。碑高两米左右,厚八寸,宽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驻目的一尊建筑。
    李氏家谱序中记载:“始主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
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茶待
”。由此可见,千载寺当时是政府安置移民的中转站。
  清朝前期,寺庙被官兵以寺里藏贼为由放火烧了一把,1958年,由于修建公社的需要,
又被扒拆一次,文革时被彻底扒完。寺里几百通碑,被运到村西北的水利工地奠基用了。现
在的遗址上,一垅垅麦田在那里静静地倾听着黄土覆盖下的 瓦砾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千
载寺前一棵十三年便长成胸围1.2米的榆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是在呼唤人们的文物
保护意识还是在欢迎我们这些久违了的朋友们的到来,不得而知。
  入村后,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唐村李氏第18世李立炳先生。今年57岁,原任博爱县农场纪
检副书记,大专学历。就是他,和村里的一些人,过去陆续地将寺里的部分碑刻抄、拓保存
了下来,才给以后研究千载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在李氏家族中被尘封多年的李氏家谱的面
世,也是他的功劳。
陈、李两家的世代之交与太极拳的创编
  由于家谱被研究李岩问题的专家借走,我们看到的只是李立炳用相机拍下的李氏家谱有
关内容的照片和他抄印的家谱上的有关文字。他讲,家谱是清康熙
55年唐村李氏第十代李
元善所编修《李氏家谱》的抄本,上边有康熙55年的序言。究竟抄于何时,年代久远,有待
考证。虽然为后人抄写的,但谱系完整。
  家谱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始主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
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从迁居河南的开始,
陈、李两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发展到两姓以后通婚多年。李家家谱记载,李岩的
第一个夫人是陈家沟陈家之女,李岩两个夫人,有一子少亡。哥哥李仲将四子李元善过继给
李岩。第五子李元明所娶的三房妻子,都是陈家沟陈姓人。有幸的是,我们在一户人家的门
口,见到了后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为李元明立的石碑。它已裂了两半,但字迹尚清。碑上
的记载与所讲一致。更有意义的是,家谱上记载:李家第七世李正德“长女常阳村陈门、次
女北金村李门”(这两位女子,是李岩的姑姑)。家谱的序言中称李岩和陈奏廷是“姑表
”。由此证明,陈奏廷的母亲就是李正德的长女。此类通婚的例子,不止二、三(遗憾的
是,陈家沟陈家的家谱未写女性)。唐村好多人都知道陈沟和唐村是亲戚,所以见了我
们,都显得分外亲热。而为什么对这些历史,陈家沟现在的人却一无所知?有人分析,原
因有三:一是在陈家沟的陈氏家谱上未将女性写入;二是李岩做为李自成的主要部将,却被
冤杀。陈李两家均为维护家族的声誉,对外皆不愿声张此事;三是清朝前期,李自成所部的
有关人员受到清政府的跟踪追杀,为避凶险,陈家从此闭口不谈与李家的关系,李家也在尽
力掩盖这段历史。因此陈家逐渐淡忘和疏远了与李家的关系。以上分析,不无道理。
  据李家家谱载:“九世公讳仲、讳信(李岩是李信的字——作者注),结陈沟姑表陈公
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通臂
三势”。需要注意的是,家谱在写到“太极养生功”时用的是“创”字,写“无极功十三势
通臂”时,用的是“练传”二字。
  李立炳给我们讲了唐村这样的一个传说:陈奏廷经常到唐村,和李仲、 李岩在一起交
流拳术,他们在商量对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去寺里征求教过他们拳的博公武道
的意见。这位武道讲,你们回去各自好好练一年,明年二月二再来比武,谁打得好就用谁的
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们在千载寺当着老道的面,各自将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
讲:你们打的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
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从此,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并得
到了不断发展。
乾隆年后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书学拳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在为千载寺大量的文物被毁而惋惜时,忽然听李立炳讲到了唐
村50岁以上的人无不知晓的王宗岳为老师李鹤林生日挂的匾被毁一事, 我为之一惊。这无
疑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我认为,这个发现的价值,远远大于李岩和陈王廷交往的信息。因为在太极拳的研究
中,王宗岳是争论的焦点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动年代,对消除太极拳起源问题上的争论,
意义极大,所以,对此信息,我异常地感兴趣。过去很多关于王宗岳的考证,很难自圆其
说,曾使我怀疑王宗岳此人的存在。许多事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
荫,”想不到偶然间在这里得到了关于王宗岳的信息,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
  他讲:“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
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
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拳打得好,而且还善于经商,他的儿子李
永达在舞阳县开有盐店,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李鹤林生日时,为报师恩,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 四个镏金大字是
‘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革前破四旧时,
匾被取下烧了,连钉匾的钉子也被拔掉啦。”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故居,当年王宗岳的匾就斜
挂在门口上方。
 他讲王宗岳教书,和顾留馨、唐豪先生考证的“据王宗岳所著的《阴符枪谱》佚名氏
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时间上也非常接近。当听到
李鹤林的儿子曾在舞阳开盐店时,我忽然想到在太极拳界盛传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
在舞阳县盐店得到一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事,遂问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岳《太极
拳论》 一书的事。他回答:“不知道”,并说:“村里人只知道王宗岳在这里教书,其它
的不知道”。这也难怪,李立炳是个不懂武术的人,据村支书李俊启和村会计李跃进讲:光
知道唐村过去练武的人很多, 现在已几十年没人打拳了。
  李立炳将我们带到了李鹤林的故居前。它位于 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门牌44号)的
东邻,坐北朝南,街房还是当时的 房子,门口所钉的门牌上写着“附2”两个字。
  听说陈家沟来人啦,一下子聚来了十几位男女村民,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我记下了其中
6位老人的名字,他们是:李立维,63岁,唐村7组人;李振温,66岁,4组人;李成普(过
去曾任村支书),77岁,2组人;李成奎,77岁,6组人;李立朝,80岁,7组人;李广献
(是李家辈分比较长的人,他们称他是族长),72岁,2组人。
  在场的几位老人,指着李鹤林故居门口上方被锯断的横方木,争先恐后地说:这就是乾
隆五十八年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的地方,破旧时,连横方木也被锯断烧了。对上面的字,他们
都记得。之所以他们能记住这块匾,因为这个院子过去是大队部,村里人经常在此来来往
往,此匾抬头便见。
  王宗岳果真是乾隆年间人?如果按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时年龄40岁的 假设推算,他生
于1753年,比陈王廷小153岁,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龄比陈王廷还大的蒋发传拳。那些
整日“钻”在“家”里东拉西扯地搞什麽太极拳源流考证与研究的所谓“专家”的一些论断
的荒谬性,在此被狠狠地“曝”了一“光”。真是 羞也!休亦!恳请那些道似有知却无知
的人,到陈家沟、到唐村、到有着几千年丰厚的太极文化底蕴的这一带走一走、看一看、听
一听,一定会大有所悟、大有所获!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转贴自 陈式太极小架 http://www.taijixiaojia.com/
陈氏太极拳“小架”——剑歌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
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
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
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
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
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
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体系
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一、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
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
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
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
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
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
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
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
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
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
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氏“小架
”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
”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
等。如今,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
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
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
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二、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
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
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
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
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
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
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
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
);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
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
随手晃动。
  6、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
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
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
”;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
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7、立圆多、平圆少。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
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
  8、整圆多、弧线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实现化、打连
贯,出击迅速。
  以上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术特点,各式太极拳相同的要求本文不再赘述。
  三、陈氏太极拳“小架”溯源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
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
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
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有本门人陈清
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
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
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
已经存在。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
柔少,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
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
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
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
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
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
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
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四、世人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疑惑
  为什么《图说》纪录的拳架为64式,不是74式?因为《图说》是陈鑫避轻就重,择拳式
精华而加以论述,记载的并不是完整的拳架。比如:预备势、收势及一些连贯过渡招式未收
录在内。有些虽然表述了,但没有将它们作为拳架的一招列出(易经有六十四卦,或许是受
“六十四”这个数字的影响吧)。
  晦涩难懂。《图说》不是一本初级学习教材,而是拳手功夫、理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寻求再提高的理论指导书。再加上古代语言习惯、没有句读,有些地方还使用一些方言俚
语,使一些初学者和缺乏古汉语功底的人难以充分理解。另外,由于《图说》中的某些文
字字意与现代文字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练习体会理解其精神实质。
  有些很关键的地方一带而过。比如书中有些地方只讲练习目标,不讲达到目标的方法和
过程。或许出于陈鑫年代人们思想保守的原因,受“传丹不传药”传统思想的影响或文字表
达的局限,一些面传心授的东西并未或无法表述。
  《陈氏太极拳图说》(1931年版)后面附有杜元化(育万)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
传歌诀》,此《歌诀》成为今人持“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或陈清平”这种观点的一
个重要论据,并由此推断,陈鑫原来已承认陈氏太极拳乃蒋发所传。且不论此《歌诀》的真
伪,句、读之如何不通,单查《图说》后面的“新刊订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姓氏”附录中有
“订补者,沁阳杜元化育万”字样,可知这是在陈鑫死后多年,杜元化自己加上去的。杜氏
借他人之著,倡自己之说,这种行为实不足取,也实在是误人。蒋发与陈王廷是同一时代
人,应在十七世纪,王宗岳(其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与陈公兆为同一时
代人,当在十八世纪,蒋发前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显为讹言,蒋发传陈长兴
或传陈清平更是子虚乌有。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受到陈沛菊老师的热心指导。
  本文参考书目: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
  陈伯先著《陈氏太极拳培训资料》
  陈立清著《陈氏太极拳小架》
  石磊著《陈鑫拳架》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听马岳梁说 太极拳是怎样传到北京的
[ 作者:张耀忠
转贴自:《武魂》
更新时间:
  编者:马岳梁(),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之长婿,与其夫人吴英华均为当
代著名吴氏太极拳家。
  以前武术的历史,向来缺少文字资料,口头流传者居多,这部“口传史”虽不能断定就
是信史,但其中保存了当时人们的看法、说法及涉及的领域,这就为后来的研究家、考证家
提供了一些线索与资料。马岳梁先生以其独有的身份及所处年代、环境,所见所闻似更富含
历史的信息,故其所述,当比那些道听途说式的“口传”,更有价值。
  1984年5月,上海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英华和马岳梁二位老人,前来北京看闺女。
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家王培生。李秉慈和翁福麒等携弟子20余人,于6月1日上午,在中山公园
“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宴请吴、马二老。另有河南郑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梦南
先生也参加了欢迎会。会上,大家向二老请教,请马老讲一讲太极拳是怎样传到北京来的。
马老欣然开讲,此文据录音整理: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先从杨露掸说起。他是河北永年县人,绰号叫“转杆子三爷
”,那时他已然成名,号称“杨无敌”。永年县另有一家姓武的,是武禹襄的族人,叫武汝
清他考中了进土,后来放任到河南温县做知县。所以,他对陈家沟的太极拳和同乡杨露样的
夫都很了解的。再后来,武汝清屡升,先到北京任编修,后又升为侍郎,就如同现在的副部
长,按现在来说是高级官员了。所以,他与王公大臣们都有来往,其中有一个石贝勒(是六
爷)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要请个名师来教。武汝清说,你要请
呢,我们那儿有一个,我给你请来。石贝勒说,那好啊,你就给我请来吧。据说是这样
的,我也是听老人讲的。于是就把杨露禅请来了。请来后,杨露禅一手拉着石贝勒的手
说,你老人家为什么不下地啊?石贝勒说,我已经多年不下地了。杨露禅说,你们把鞋拿
来给石贝勒穿上,鞋穿上后,杨露禅一架石贝勒的手,就在屋里走了一圈。然后上到炕上,
石贝勒很佩服了(这是杨露样一进门就露了一手)。石贝勒说:好,你的功夫高明的多,我
马上叫我儿子给你磕头,拜你做老师,跟你学功夫。他儿子叫石少男。那是杨露禅进京后收
的第一个徒弟。就在贝勒府里。另外,宫室里有一个叫岳柱臣(谐音)的,是武状元出身
的,官做到将军,是岳飞的后代,河南人。他知道杨露禅的功夫,所以他也要拜杨露禅做
老师。杨露禅不敢收,因为,他第一是武状元出身,第二又是将军,跟王爷是平起平坐的人
物。可是还是坚持拜杨露禅做老师。
除此二人外,以后王宫各大臣、贝勒爷们,到府里来跟杨露禅学一手两手的.那人数就
多了,但那些不是正式的徒弟。后来又介绍杨露排到旗营里做教官。旗营里呢,是培养中级
军官的,都是八旗子弟,那么在这里教的人就良多了。其中有三个人学得特别好,学得时间
也长,这三人也要拜杨露样做老师,这三人就是万春、凌山、全佑。全佑呢,就是吴式的第
一代。杨露禅说不行,你们要进门呢,就拜我儿子班侯吧。这三人就是尊师尊导,老师叫怎
么做就怎么做。就拜杨班侯做老师,但实际上练拳还是跟杨露禅练。这三人的功夫是各有不
同,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人,全佑公呢,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那么杨露禅为什么不收
他们三人做徒第呢,大家猜一猜什么意思,其实也很容易猜到。因为,他那两个真正的徒
弟,一个是将军,一个是王府贝勒子,这要跟他们称兄道弟那哪成啊,跟他们是走不到一
条道上的。而拜他儿子杨班侯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从那时起,杨露禅回家休息一年,杨班
候在京教拳,他功夫是好,但你不能向他提问,你要问,出手就打人,脾气很不好,他喜欢
教你就教,不喜欢教你就不教。杨露禅返京后,他两个徒弟说,老师啊,你走了一年,我们
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班侯兄没教我们什么。杨露禅一听,便说,我辜负你们,后来,杨露禅
又教了他们几年。岳柱臣学得好,功夫有提高,后来带兵打外国人,他一马一刀冲入敌兵
营,杀了不少外国人(八国联军),也算是抗外英雄。但他后来没有传人。其他学过三手
两手的就更没有传人了。
其余的万春呢,他后来有没有传人,我在现场没有访到跟他学拳的,凌山也没有传人。
只有吴式这一代。全佑公他外号叫全三爷。我为什么了解这么详细呢,因为,我……父(此
处听不清)做九门督察御史,就是九门提督,就等于是现在的城防司令。全佑公一年到我家
住的时间起码在二百天以上,因为原来就是亲家。我的三祖母喜欢全三爷,常叫他来喝酒,
娘儿俩常在一起喝酒。但是,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太极拳,我练的是硬功夫,曾拜刘(月
琴)老师学通臂,还学过摔跤,学过查拳等很多东西。但是后来跟太极一干总干不过人家,
后来我才改学太极拳。从20岁学起,一直到现在。从20岁学到29岁,30岁我们(和吴英华)
才结婚,在上海结的婚,一直到现在没离开过(鼓掌)。
太极拳传到北京的第一步,也是第一阶段,是在清朝同治年间,传到宫室、王府和旗
营,习练人群是王公大臣、将军贝勒、王子和八旗子弟;第二步,也是第二阶段,是把太
极拳传到社会上。那是民国二年(1913年),当时杨式门中的另一位弟子许禹生,在北平创
立体育研究社,社址在西城劈柴胡同,那里房子很大,有五个院子,开设好多项目,有田
径、足、垒、少林等等,太极拳是其中的一个项冒。开始邀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三
位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在此之前,太
极拳是关起门来练的。换句话说是在家里练的,不给人家看,这叫内家拳。你在公开场合看
不见,也找不到。外家拳是保镖护院,行侠卖艺,是打给人看的。内家拳是武当拳,外家拳
是少林拳。
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从此太极拳首次向社会公开招生,但报名者不完全是年轻人,有的
是老头儿。可太极拳原有跳跃、发劲等高难度的复杂动作。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有些高难动
作显然是不适合了。于是,有两位教师,把原有的跳跃、发劲等复杂动作都取消了,这就是
杨澄甫和鉴老(吴鉴泉),他二位将太极拳都改为慢架子,这样算是太极拳的进步,变成连
绵不断,缓慢柔和,适合大众健身运动,人人都可以练习。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杨
澄甫,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鉴老(吴鉴泉)。后来就叫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这以
后,太极拳就在北京社会上公开传流开了。一直到现在。
有一位杨少侯,很固执,坚持不变。他说:“我就是这样打,我就是这样教,爱练不练
”。他就是固执得很,脾气也很大,出手就打人。因此,学员中能够忍耐下来的,只有一
位。剩下的还没有看到真正跟杨少侯练的。他的功夫好不好,好。但教学方法令人受不
了。“曲高和寡”。
杨式太极拳由杨澄甫定型发展到现在,吴式太极拳由吴鉴泉定型发展到现在。这就是吴
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那么,吴式太极拳除了慢架子以外,还有一套快架子。1982年
北京召开武术工作会议,国家体委要求发掘传统套路贡献给国家。我们吴式太极拳就挖掘出
了快拳套路,现在叫吴式快拳。是原来就有的快拳。那时,郭松亭、王茂斋、吴鉴泉他们兄
弟三人都是要好的,这哥仨一道研究,一道发展,所以,郭老练的、王老练的跟吴老练的都
是这个,不过各有特色,就如写字一样,颜、柳、欧、赵,到最后呢,各有自己的一套。这
三老呢,各有长处,郭老文学很好,书法绘画也好,讲太极拳理论是头头是道。我们跟郭老
是亲戚,跟鉴老也是亲戚。我从几岁上就知道太极拳的由来。那时体育研究社有一个秘书
长,叫南焕林(谐音),他与许禹生是表兄弟,我跟南焕林也是表兄弟,我们之间都是表
兄弟。我经常去体育研究社,一期、二期的毕业照像,我都加入了,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着照
片。所以,我对太极拳这段历史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太极拳传到北京及吴式太极拳创始的情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推荐一个太极拳论坛,上网也能交流心得。
http://www.taiji.net.cn/BBS/index.asp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再转一篇有趣的帖子,看了要自己分辨,不要当真!!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 如何成就武艺的至高境界 作者 张源侠,
中华武艺的至高境界在武侠小说中多有描述,但大家也都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与现实之间
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现在的问题是现实的武艺究竟可以达到如何的境界,而最要紧的是这种
境界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即的神秘东西,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现代武学对武艺的至高境界阐述最清楚、影响最大的当数王芗斋先生所创的意拳(大成拳
)。其核心思想就是放弃传统套路训练、专注站桩和意念想象。大侠虽然没有受过意拳的
正规训练,但对王芗斋先生的这套理论却颇为赞同,于是在家里努力站桩,期望能够有朝一
日一鸣惊人,打遍天下无敌手。
但大侠很快就发现站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要大侠每天坚持站数个小时的桩,除非刀架在脖
子上。大侠也知道中国古代拳法大都讲究站桩,少林拳的四平大马桩简直就是地狱刑罚。当
年大侠在华东师大读书的时候,每到睡觉时分,全寝室总有数位梦想成就绝世武功的傻蛋一
起在床上练四平大马桩,当年大家奋斗突破的目标只是两分钟标准马步。大侠在这种比拼中
往往是最早败下阵来的,而当年时间站得最长也不过是三分钟左右。
意拳的站桩是高桩,所以腿上问题不大,但手上的苦却是很难受的。大侠的纪录是可以站上
十分钟的浑圆桩。若要大侠再多站一会儿,除非有谁给大侠发一百万元的奖金。
大侠自己站不了多久的桩,但却迷信这桩功的伟大,于是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站桩。有一个
学生向大侠报告他每天站两个小时的桩,大侠暗暗心惊,心想这老弟没过多久武功就要在他
师傅之上了。但大侠和其搭手,却丝毫感觉不出他每天两小时桩功的威力。
大侠对桩功的无限推崇是基于对王芗斋先生的崇拜之上,但就现实来看,不喜欢站桩的大侠
和喜欢站桩的练家相比好想也没有逊色多少,大侠心里对这桩功的无限推崇便开始有了一点
大侠在网上看到大成拳要求学生站桩越久越好,结果有一位老兄每天站八个小时桩,而有趣
的是,那位每天站八个小时桩的练家对自己的武功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自信。
这就好像学佛,大家都知道打坐的重要性,于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打坐越久,成佛的可能
性就越大,于是就拼命打坐。但事实上,成佛与拼命打坐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然大侠也可以
说,成就绝世武功和拼命站桩也不是一回事。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
曰:“图作佛。”师乃取一 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
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
曰:“如何即 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
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
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怀让指点道一,坐禅是将禅的奥义片面化了,若要深悟禅,就要悟禅的整体圆融。禅宗的简
单坐禅相对于佛教其他宗派的罗索繁复是一种革命, 但过于简单化和过于繁复其实都是走
了偏门,真正的正道是包容两极的中道。
王芗斋先生意拳完全抛弃套路,全面否定传统武术的千姿百态,从拳学搏击的意义上是一种
返璞归真,但完全抛弃套路其实也失去了武艺的系统化精髓。在王芗斋先生晚年所著的“意
拳断手述要”中说道: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要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具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
也。意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
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弦应,次要单重发力,
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意拳之断手,与别门别派之
技击均不相同也,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这段话读起来很精彩,其基本要点是区分人之伪造的拳套招术与发挥本能之学的意拳断手。
但问题是人之伪造的拳套招术难道真的就那么坏吗?拳套招术大都是古代技击家的武学研究
精华 。大侠以为自己才高八斗,也可以创造一些拳套招术,但努力之下发现几无可能。大
侠以为拳套招术绝非垃圾,只是今人不能真正了解其内隐的技击精义而已。
大侠在学守孚老师的心意六合拳之前,常被人问起如何对付拳击。大侠道螳螂拳是对付拳击
的最佳利器。原理很简单,螳螂拳用掌多于用拳,而掌比拳长了一截,掌又可以变化为钩、
抓。此外,螳螂拳讲究双手联击,在拳理上远胜拳击。
大侠和练拳击的朋友比试,用的就是纯粹螳螂拳的打法,非常容易就占到先机。大侠进中门
的打法是双掌成三角直击,对方拳击通常都是单拳出击,遇到螳螂拳双掌突击,拳击的单拳
在反应上就慢了半拍。而拳击擅长远距攻击,当螳螂拳用脚踏中门双掌三角直击时,对方如
果无法阻挡这第一波攻击,螳螂拳的双掌就搭上了拳击的双臂,就在那么一瞬间战斗就进入
了螳螂拳擅长的近距搏击。螳螂拳在近距搏击中的肘法可以很容易发挥出来。
螳螂拳的套路的确是多如牛毛,但其技击 精华 也就在套路里面。大侠练螳螂拳的套路可以
说是似练非练,在练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技法上,久而久之,大侠对螳螂拳的
套路虽然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每个套路里的技击精髓大侠却是没有忘记的。只要不拘泥于套
路,套路里面是真有好东西的。
大侠在上海的时候练蔡老师的心意六合拳,在蔡老师的眼里天底下除了心意六合拳,其他都
是没用的东西,这种态度很像王芗斋先生的态度。结果蔡老师的学生也都学了蔡老师的样,
以为其他拳法真的都没有用。
大侠当年学了一招太极拳的金鸡独立势,让蔡老师当时最好的一个学生来推,那位学生居然
推不动站金鸡独立势的大侠。还有一次,蔡老师另外一个学生将螳螂拳贬低得一文不名。大
侠让他攻击,用双掌三角直击,很容易就将对方挡在外面了。
到了守孚老师这里,大侠常向守孚老师请教武学至高拳理。守孚老师清清楚楚地给出了答
案,这个答案是比大侠螳螂拳论和大侠心目中意拳更为精妙的拳理。大侠在此将守孚老师
的拳论昭示于世,内心深深感动守孚老师慈悲心怀。中华武学浩浩渺渺,传扬数千年,没有
一个拳师愿意将武学的真正奥秘清清楚楚地昭示出来的。
大侠看网上流传某某拳师如何如何厉害,一伸手将人打出丈外,但那是如何做到呢?没有了
下文。留下的只有美丽的传说和无尽的遗憾。还有的是,对某一拳师吹得天花乱坠,简直就
是天神再世,但转头一看,发现这位神人居然有很难看的被人击败的经历。
网上有文章“中华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 王培生”。大侠心想写着篇文章的人是不是
存心是要王培生先生难看,中华武坛藏龙卧虎,谁敢称独步当代第一人。果然有一位一叶先
生写文章称牛胜先在推手上胜王培生七回。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侠在上海的时候,常听王雷华老师讲陈子正鹰爪功夫如何如何了得,不料最近在网上看了
一片文章讲陈子正被泰拳师击昏的事,令大侠大为惊讶。
1921年8月,拳击总监拍耶难铁盛获中华总商会首脑仝寅协助,策划中泰高手比武。8月6日
闻名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子正(应该是陈子正,在上海执教于精武会)出战柯叻府拳师“高
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
当今练鹰爪拳的人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呢?如果知道这件事的话,是不是要好好想一想自己
所练的拳是不是有什么很严重的缺陷呢?大侠当年在上海的时候跟王雷华老师学陈子正的鹰
爪拳,就很怀疑那种单调的弓马步。现在看到如上报道,证实了大侠当年的疑虑。
王老师有一本陈子正鹰爪拳的全套照相版。那真是一本很奇特的东西,每张照相纸上都由十
数个小照片构成,每个小照片都是陈子正亲自表演的动作。大侠和王老师开玩笑,这本陈子
正鹰爪拳全套照相版可是稀罕宝贝,说不定可以当古董卖钱呢。没想到此物后来果然失踪
了。王老师自然联想到大侠的戏言,认定是大侠黑了心霸占此书。其实大侠对陈子正鹰爪
拳兴趣一直不大,原因就是对其步法很有看法。
现在让我们回到至高拳理的主题中来。王芗斋先生写道:“意拳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
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具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
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此种之体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而实为
一种发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方法,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
王芗斋先生说他的意拳断手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这样说来就很不谦虚了,事实真的
如此吗?在大侠没有向守孚老师讨教之前,毫无疑问会相信王芗斋先生的大言,但学了守孚
老师传出的心意六合拳以后,大侠再读王芗斋先生的文章,居然看出毛病来。王芗斋先生介
绍他的意拳断手是这样创立出来的:
自倡意拳以来,我曾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之法则与人体生理构造之特点,想象出若干打法,我
本人和与我从学意拳诸同好在实践中曾将其中某些打法应用于实搏,有些奏效甚著,有些则
奏效较微。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所述者皆实践服膺之拳
术也。意拳发力制敌,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
反射也。故每次实搏之后,本人实难总结。然旁观者清,我此处所述各项打法,皆系实搏观
摩之记录也。
如上这段话从逻辑上讲是有问题的。王芗斋先生首先想象出若干打法,然后实作试验,最后
奏效甚著者存之,奏效较微与未实践者此处皆弃而不述。王芗斋先生又说“意拳发力制敌,
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 不知如何落,莫知至而至,乃本能之反射也。”
这里的逻辑是,王芗斋先生根据自己本能反应出来的技击动作按照实战奏效程度而留存下
来,并且将这些动作作为意拳断手的标准模式来教。问题就在于,王芗斋先生的本能反应
是否就是人类本能反应的模本呢?既然本能反应手起之前不知如何起,既落之后不知如何
落,莫知至而至。现在却按照断手模式来教,这断手模式本身不就是违反本能的吗?
大侠继续读王芗斋先生在后面写的具体的意拳断手模式,具体讲解每一招如何如何管用,这
事实上和王芗斋先生本人所倡导的无法即法法在无念是相矛盾的。一面讲招法,另一面又讲
无法,听起来玄妙,实际上很容易引起困惑误解。
按照实战奏效程度将本能反应区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是以外在的标准来评判内在的本
能,这在逻辑上就是违反本能的。大侠细看王芗斋先生洋洋大观列出的意拳断手技法,发
现不少的技法还是拳法,即在攻击时将攻击的重点放在对拳的运用上。一方面王芗斋先生讲
法在无念,另一方面又详细讲解每一招的用法,这和传统武功的单招练法又有什么两样呢。
螳螂拳有螳螂十四手,是螳螂拳里专门的单练动作。王雷华老师在教螳螂十四手是也是详细
讲解每一手的用法。王芗斋先生批评传统武功流派过分专注招式。没想到自己也难逃同样的
大侠在守孚老师这里听到了完全不同的拳理。大侠在听了守孚老师秘示的心意六合拳拳理
后,感觉到了王芗斋先生拳理的矛盾之处,于是将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断手述要”给守孚
老师看。守孚老师看了以后道,王芗斋先生是以心意六合拳的拳理展示形意拳的拳法。守孚
老师认定,王芗斋先生从谢铁夫先生那里学到了心意拳的拳理,但没有系统学到心意拳的拳
法,所以还是用形意拳的拳法的展示,因此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
守孚老师昭示的心意六合拳的拳理和王芗斋先生意拳的拳理是相同的。守孚老师对王芗斋先
生自夸意拳拳理是他人所无而我所独有者也不能认同。守孚老师道,意拳的拳理明明白白是
源自心意六合拳,怎么可以说是他人所无呢?大侠请问守孚老师心意六合拳的拳理和拳法的
不传之秘到底是什么?守孚老师特别指出他的原理与王芗斋先生的不同。
守孚老师道心意六合拳基本上不用拳,而是用把,这是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之间的一个革命
性的差别。守孚老师认为练把容易练出整体劲,而练拳这很容易失却整体劲。铁国成先生传
下来二十四大把和一套四把拳。守孚老师认为这二十四大把和四把拳实实在在是古人智慧的
结晶,是优美的人体生理修炼系统技法。
守孚老师认为心意六合拳的奥秘就在于通过对各种身体把位的系统训练,将身体各部的潜能
全面地发掘出来,最后达到身体本能力量的自如发挥状态。在训练各种把位时,可以完全不
讲特定把位的技击用法。守孚老师认为一讲技击用法就是走偏了,因为技击用法是第二位
的、衍生性的东西。最要紧的是熟练掌握各种把位的内劲,一旦你体悟到各种把位的内
劲,最后让所有把位的内劲融合为一,技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大侠看来,守孚老师的拳理比王芗斋先生的拳理更合乎逻辑。守孚老师道二十四大把实实
在在就是人体生理体能奥秘的大揭示。在练把位时,完全关注内在,不必考虑外在的因素,
技击就是外在的因素,所以练把位有时看起来不像在练拳,而那个特定的把位在技击上有没
有用,练者不必考虑。
守孚老师感慨心意六合拳的把位训练就是达成至高武学的捷径, 就好像是大学里教程,只
要你按照教程规规矩矩完成学业,你就可以得到学士学位,而你要想再上一层楼,追求硕
士、博士学位,心意六合拳里都有特定的训练教程。
守孚老师认为心意六合拳最大的妙处就是完全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东西,把位训练是实实在
在的训练,每练一把,练者都会有所感受,就好像是朝一只扑满罐里投硬币,每投一个都储
存在里面。久而久之,身体就会产生奇妙的变化,内劲自然会上身,出手自然火辣。
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断手是注重技击的招法,王芗斋先生宣称通过这些招法的训练可以练就一
触即发的身体本能反应。守孚老师说讲的二十四大把是专讲内劲的练法。这些内劲练法不是
为了外在的技击目标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激活身体特定部位的内劲而设计的。如此一比,大
家自然可以明白,心意六合拳把位训练的妙处了。
守孚老师指出王芗斋先生明明反对传统武术对一招一式用法的讲解,自己却却恰恰犯了同样
的毛病,在意拳断手中特别对每一招的用法进行讲解。守孚老师认为对招式进行讲解实际上
是第二位的东西了。要想学至高武艺,成就一触即发的本能反应,就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对招
法的讲解上。守孚老师特别强调这是铁国成先生的传承,铁国成先生清清楚楚地反对招法的
讲解。认为至高武艺是自内而外发的,所以叫做内家拳。招法讲解实际上是给内在本能套上
守孚老师感慨,王芗斋先生是一代武学大师,怎么也犯如此明显的错误。守孚老师对大侠说
此言的时候笑道,别人一定会以为他太狂妄了,胆敢批评王芗斋先生武学理论,但转念一
想,难道杨殿卿----铁国成----陈守孚这样的单线传承不也是很稀有的吗。铁国成先生常
道,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历来是很保守的,世上成名的大师数得上名的也就那么几个。要说练
心意拳的练家当世大概也有成千上万了,但真正得到至深心法的,只有那么几个人而已。
由于杨殿卿一脉的稀有,守孚老师在上海的时候在圈内其实就很有名了,但守孚老师一直紧
守心法,即使教拳也是教单纯的拳式,心法从来不露。于是大家都知道守孚老师厉害,但就
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厉害。守孚老师谈起与拳击的较量,常感叹武术界混淆不清的争论。
守孚老师道当年自己在上海的时候,上海练拳击最好的那班朋友看到守孚老师没有一个不买
守孚老师笑道,他对付拳击的方法就是心意六合拳的整体攻击法。当拳击手出拳攻击时,守
孚老师一个过步箭穿,随手一扬,对方就被拔根而起,失去重心的拳击手根本没有丝毫威胁
了。守孚老师打比方说,心意六合拳的整体攻击法就好比是一头上百斤重的饿狼朝对手迎面
扑来,那头狼的凶猛一扑有什么招法?它要咬死你,心意己绝,所有的力量凝聚在那一扑之
上。练拳击的有几个经得起如此一扑?
守孚老师解释道,人比狼更聪明,手也更灵活,如果人学会了狼的凶猛一扑,再加上近身靠
打,拳击是根本不经一打的。但狼的凶猛一扑又有几个人会呢?
守孚老师常讲心意六合拳是很科学的拳法,其练法极简单又极深奥。通过把位训练最后可以
达成脱胎换骨、永葆青春的功效。守孚老师五十多岁,但每每被人误认为只有三十四岁,心
意六合拳的永葆青春功效对绝大多数的常人来讲可能是比技击很有意义的事
--------------------------------------------------------------------------------
有个说明:1。以上文章摘自张源侠专著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张源侠爱好武术,
但职业是心理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2。张源侠武术不行,这它自己也承认,不过他文笔幽默,看问题有独到一面,所以发在论
坛上让大家研究,至于它认为什么拳法有什么缺点,大家也知道它是个门外汉,一笑了之而
3。张源侠专著 《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全文我没看过,不过喜欢他的幽默,很想看看
全本,有哪位同志找到的,望辛苦一下发到论坛上,谢谢 :)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与上一篇同源
和外滩的太极师傅交手 作者 张源侠,
上海外滩历来是武术家的天堂,各门各派都喜欢在此露一手,而牛气的就在此设固定拳场。
外滩的太极场子没有一点分量的人是不敢再次摆摊的。文革期间的外滩更是热闹非凡。
守孚老师当时正值血气方刚年龄,有一天和同事一起路过外滩,看到有一位太极师傅,六七
十岁的样子,在那里教人推手。老先生的推手架势漂亮,高举下伏,犹如龙蛇百折。有不少
年轻人被老先生玩于掌股。
守孚老师和他的朋友也在一旁看热闹,他的朋友只知道守孚老师平日练拳,也不晓得他练的
是什么拳,只是在一旁起哄道:“你的功夫和这老先生的比比怎么样?”
那位老先生在旁边也凑了一堆附庸,七嘴八舌地说道:“老先生这门太极功夫,岂是年轻人
可以理解的。”老先生听了此言也感觉很受用。守孚老师这边的朋友一听就更是起劲地鼓
噪:“怎么样?人家老先生根本瞧不起你的年轻人功夫呢?”
守孚老师说他那时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道自己的心意六合拳是很厉害的拳法,现在既然
两边风言风语,自己当然也就技痒难受了。两人一搭手,守孚老师先解释道:“我不懂推
老先生笑道:“不管你用什么拳法,尽管打来。”
守孚老师一听之下,鼓动丹田气,脚踏中门,双手如钢叉,嘎嘣一下,整个身形已经在一瞬
间闯入老先生的怀抱;而老先生的双手已被震开,门户大开,不得不向后大跳一步。但即使
如此,守孚老师的身形依旧如影相随。在外人看来的两人亲密拥抱之势,老先生明白自己已
经完全失控了。守孚先生轻轻说了一声:“老先生,这打架的事情是很野蛮的。”老先生的
嘴唇都发白了。
守孚老师对大侠说:“我只是用了一个进身法,就进到里面去了,我其实还没有开始真正打
击呢?如果我那时出手的话,老先生就真的要出事了。”
打赢了这一战,守孚老师的那班朋友们可乐坏了。但守孚老师本人倒也没觉得什么。没想到
过两天,他再到外滩的时候,那班练拳的人一见他在场,就立即收了拳架。起先,他并不知
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许多人对他指指戳戳,他这才意识到大概是他和老先生推手的事被
传开了。守孚老师感觉这样实在也是很怪的感觉,以后居然就故意避开不走外滩了。他也不
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他说自己跟铁李两位大师学艺的时候,只知道心意六合拳,对其他
拳种一概不知,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推手。外滩那一次是他平生第一次推手。现在回想
起来还总感觉对那老先生颇有歉意。
大侠查资料,知道外滩在五十年代是田兆霖大师的天下,七十年代外滩的太极大概也是杨式
太极的传承。守孚老师虽然不知道那位老先生的名字,却也知道那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太极师
傅。以守孚老师纯粹的心意六合拳身手和太极较量,很轻松地赢了,原因在哪里呢?大侠在
网上看到瞿世镜先生的一片文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董师伯另一位弟子董世祚,原为法商电力公司工程师,亦擅长推手、散手,经常以武会友,
与各门派武师比试,未尝失手。闻心意拳家罗嵩高大名,遂登门请教。罗之身手冷快绝伦,
董世祚一搭手即被击出,方知中华武术深奥无穷。
此文中的董师伯是杨澄甫先生高足董英杰先生,而文中的罗嵩高当是“卢嵩高”。董世祚一
搭手即被卢嵩高击出,可以肯定卢嵩高用的不是太极劲,而是心意六合拳的劲,但这种一搭
手即被击出的功夫,即使是当今练心意六合拳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大侠知道守孚老师这段故事,便问:“心意六合拳有没有专门破解太极的劲法呢?”
守孚老师笑道:“用心意六合拳的捧意和塌意两种意境就可以破解一般的太极功夫。”
大侠玩过陈杨吴三种太极,一听守孚老师的话,立即尝出里面的甜头来。其实上海太极推手
中最常用的插腋窝法用的就是和捧意相似的劲意,但缺了心意六合拳捧意的决绝意。
心意六合拳捧意遵循“恨地无环”的意境,好似要将整个地球都捧起来的意思。一个天天咬
牙切齿练捧意的心意六合拳家和一个温温和和练太极掤劲的拳家,一旦相遇会有什么样的结
局呢?太极拳家的根很可能被心意六合拳的捧意拔起,从理论上可以看出捧意在对付一般太
极拳手的神奇作用。
这样的分析是很科学的分析。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劲中缺了单纯向
上的劲。在太极拳架中,起势和提手上势其实是练单纯向上的劲, 但有几个人真的知道其
中的诀窍呢?
这世上现在练太极的多如牛毛,练心意六合拳则很少。如果练太极推手的相信大侠这里的分
析,回去用单纯向上的劲和人推手,你马上会发现自己的太极功夫会在一夜之间突飞猛进。
心意六合拳的劲都是相对的劲,有向上的捧意,就有向下的塌意。塌意中的手势如龙蛇飞
舞,而身形却又像莽熊戏球。和人推手犹如将整个身体赖上去的样子,又像牛皮糖一样粘
住对方。塌意的力量在外形上基本上是肩肘之力,从内劲上讲是用丹田气贯穿全身,犹如莽
熊弯腰,全身满布弓形。给对方的气势就是要面对一只莽熊的蛮缠。
太极推手讲用意不用力,心意六合拳讲用浓意加大力。从逻辑上讲,意力两用的心意六合拳
不是要比单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更有效吗?
大侠对这段分析很自负,讲给守孚老师听。守孚老师笑道:“在我们的心意六合拳中,鹰捉
也可以打成一种塌意,叫做鹰抓塌意。此劲发自丹田,随手而出,内含软硬劲。”
守孚老师当即演示给大侠看,那手势犹如风摆杨柳,犹如青龙吐舌,看起来很柔软,触击之
点却极坚硬。守孚老师唯恐大侠不明其中妙处,让大侠做出推手架势,守孚老师双手如蟒,
在接触的一瞬间爆发出惊炸力来。大侠马上依样画葫芦,当即体验此种劲法的妙处。
守孚老师笑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你看我招鹰抓塌意不也是大松大柔,但我们的大松大
柔里面却是波涛汹涌。”
大侠看许多练太极的错误理解大松大柔,不敢体验任何刚硬的内劲。当体内一有刚硬内劲之
感,就以为自己犯了用力的禁忌,赶快将那种内在的刚硬感抛弃,却实实在在把内劲宝贝扔
大家都在说,杨澄甫的手臂似棉裹铁,结果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那个“棉”字上,却把那个
“铁”字给忘记了,岂不是很奇怪的事。要把手臂练得像棉花一样不难,把手臂练得像裹着
棉花的铁条一样就难了。大侠学太极老半天,不明白这似棉裹铁的道理,没想到居然在练心
意六合拳的守孚老师这里得到了。
这似棉裹铁的诀窍就是以松柔之势打出来的一招,在达到打击点的一瞬间突然收紧,如此外
面看起来依旧是松柔之势,内在却悄悄装上了一根铁条。这内在的一紧不是简单的手上一
紧,而是全身整体的一紧,以丹田为紧的核心。
大侠在这里写出来的这段东西实实在在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啊。太极大师让你看到的是外
在的松柔,而内在的一紧,他不告诉你,你怎么可能知道呢。大侠又要在瞿世镜先生的文章
来证明这个诀窍。
田兆麟手法 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少侯公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杭州
人力车夫素有“刨黄瓜儿”之恶习。田兆麟坐上车后,车夫听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
费。田兆麟不允,车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师伯顺手一探,车夫跌了一个大筋斗。在路边候客
的众车夫见状大哗,十余人一涌而上,将田师伯围在核心。但闻哼哈之声不绝于耳,倾刻之
间,十余名车夫均被放倒在地。
这段故事,普通人看了顶多觉得痛快,但大侠看了却看出名堂。田兆麟发人时用哼哈之声,
这哼哈之声就是身体收紧的钥匙。如果身体完全松柔,根本不可能发出哼哈之声。
练排打功也可以用哼哈之声,当你用自己的手打击自己的时候,如果你在打击的一瞬间发哼
或哈,即使你从来没有练过排打,你也不会感觉疼痛。而你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在你发哼或
哈的瞬间,你的身体一定是紧的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个人认为,技击与健身有诸多矛盾,很难统一,而陈式太极有陈发科很好地实现两者的统
一,非常难得。后辈可望而不可及也,不信请看。
陈发科和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
出处:中华传统太极网
作者:吴仕增
陈发科的背景:
陈发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极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陈长兴(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一七九九片十八七三)的老师。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了许多年,
才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陈长兴的父亲陈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极拳家。陈长兴以保镖(护
送货物的保镖)为业,经常来往河南、山东一带,山东的强盗对他非常害怕。晚年的时候,
陈长兴在村里办武馆教学生。陈发科的祖父陈耕耘(享寿七十九岁)自幼跟陈长兴学拳,也以
保镖为业,曾参加战斗立战功。有一次他保镖至山东莱州府,降服了当地的大盗田尔旺,莱
州的百姓出钱立碑纪念他。
一九00年左右,当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后来任中国第一任总统)看到这碑,请
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享年八十一岁)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陈延熙就是陈发
科的父亲,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也非常好。陈发科曾讲给他的学生洪均生老师(一九O七~一
九九六)听,当陈延熙去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
非常高兴,走到院子中间,身穿皮袍马褂两手插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数人围攻他。众人一
接触他的身,他略一转动,众人都纷纷跌地。当时陈发科感叹说,我比不上父亲,打人还要
用手。但是洪老师说陈发科晚年也达到了这种水平了。陈延熙同时还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国
外科医生。
陈发科跟洪老师讲他练拳的故事: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生的儿子,前面有二个哥哥得
瘟疫死了,所以家里人对他很溺爱。他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痛得在床
上打滚。虽然知道练拳对身体有好处,能治病,但因为身体虚弱,就懒于去练,到十四岁时
还没有练出一点功夫。
那时因为陈延熙去袁世凯处教拳不在家。请了陈发科的一位堂兄来伴他看家、种地。
这位堂兄不仅身体壮实,拳也练得很好,在当时陈家沟的年轻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
上,一些陈氏的长辈来陈发科家中闲谈,当谈到家传的拳时,有人惋惜说:「延熙这一
支,辈辈出高手,可惜到发科这一辈就完了,他都十四岁了,还这么虚弱,不能下功夫,
这不眼看完了吗?」陈发科听后,觉得很羞耻,暗自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传的技艺断
在我手里,至少也要赶上堂兄。可是又想,我们兄弟同吃、同睡、同干活,也一同练功,我
勤练能长进,但他也长进,怎样才能赶上他呢?
为着这件事,陈发科好几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有一天早上,他们俩一起下田干
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带了一件农具。他对陈发科说:「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
我慢慢走着等你。」于是,陈发科跑回去取了农具来,赶上堂兄。午饭时,陈发科想着堂兄
刚才的话「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结果跑个来回还赶得上,联系到练拳,我如果加倍练,
不就能渐渐赶上堂兄了吗?
从此,陈发科下定决心苦练,除了跟堂兄一同练,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练,晚上一同睡
下,陈发科只睡二个多钟头,又起来练。因为怕吵醒堂兄,陈发科不敢开门到外面练,只能
在二张床中间练,并把震脚等会出响声的动作都改为放松练。就这样,从十四岁到十七岁,
苦练了三年,堂兄始终没发现。陈发科平时自己苦练,有时也请教其它的叔伯们练推手。但
是他不敢与堂兄练,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来真的。
堂兄说:练武要认真练,不能跟自己人练就随便,以后习惯了,遇上敌人就会吃亏。
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儿们推手,总是一丝不让,常常把人摔得头破血流。陈发科经过三年
苦练,肚上的痞块消了,个头长高了,身体发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觉间长进了。有一
天,为了试试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请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说:「好哇,我们
家的年轻人都差不多尝过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现在你壮实了,经得起摔
打了,可以尝尝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说完他们就推起来。堂兄连续三次发劲摔陈发科,结
果都被陈发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后,他才醒悟,陈发科的功夫已超过他了。他心里
不服气,气愤地走了,口里还嘟嚷着:『怪不得你们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大概有秘诀吧,连
远不如我的,都超过我了。看来我们别支的不能练这个拳了。』
陈发科说,其实这三年父亲都没回家,没有教他秘诀,这是三年苦练的结果。通过这
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苦练的重要,经过苦练,身体变强壮,技艺也大有长进,但是这件事并
不能说明太极拳没有秘诀,或者秘诀不重要。这三年虽然父亲没有教陈发科什么秘诀,但是
以前父亲在家时他可能听过练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没有好好练。而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
练,他们也会教他太极拳的真正技艺的。说没有秘诀,只是说陈发科并没有掌握这堂兄所
不知的秘诀,大家都是练习陈氏家传的拳,由于陈发科发愤苦练,一方面是练得多,一方面
也是更用心体会,所以进步快。相反堂兄练到一定功夫后,以为自己功夫已不错,练得没有
陈发科多,也没有很用心去钻研,才会被陈发科超过。对于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一定不
可以光用苦练,必须先学习到正确的太极拳技艺,然后加上苦练,才能成功。我的陈式太极
拳老师洪均生常常说,练太极拳要巧练,要动脑筋练,练得对才下苦功练。
※陈发科的武功事迹
关于陈发科的武功故事流传有许多,也很精彩,若以之为素材,可以创作出很吸引
人的武打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不过在这里我们所要谈的,是一个真实的陈发科。因为如果我
们讲一些不真实、太过玄虚的,精彩是精彩,但我们不能效法,不能练习,对我们完全没有
好处,而且会使我们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不是学太极拳的材料而放弃学习。如果我们知道的
是一些真实的事迹,对我们的学习就会有启发,我们可以朝这方面努力,对我们才有帮助。
因此,我会选择一些不只是传说,而是可以称之为真实事迹的来介绍。
我主要根据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是否是真实的。第一,是陈发科的学生或亲人所亲眼
见到或是亲耳听陈发科自述的,而且说的人是可以信赖的。第二,这些事迹里所表现出来的
武功,是合乎太极拳的道理的,可以解释的,我们也可以学习的。第三,这些武功是陈发科
这个具体人所能掌握的,多人可见证的。在后面所谓的每件事我都会作一些说明,让大家考
虑这件事是否可信。下面我先举一个许多报刊、书籍介绍过的,但可能是不真确的传说,分
析给大家看。
有人写文章介绍陈发科,讲了一件打败「李氏三雄」的故事:一九二八年,陈发科的
堂侄儿陈照丕到北京教拳,有许多人找他比试,其中「李氏三雄」叫阵最热,陈照丕没把
握,怕输了败坏陈式太极拳的名声。于是,便写信请陈发科赶快来北京。陈发科到北京
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侄儿带去会「李氏三雄」。当时是夏天的傍晚,弟兄三个都在,老
大坐在屋里的太师椅上喝茶,陈发科在院中等候,陈照丕进屋搭话,一看对方块大腰肥,拳
头似升,不禁登时出了一身冷汗,暗想:赢了还好说,若把三叔打坏了,回去怎交代?犹豫
之际,对方发话了:「是送上门来的吗?」「你不是要看看陈家拳吗?」「好!」对方那个
升似的拳头,一拍桌子,壶碗都跳起来,站起身来,简直像座铁塔。这时陈发科一个箭步,
早已抢到屋里。陈照丕刚闪到一旁,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怎么回事,只听他三叔「哈!」的一
声吼,运用陈氏拳特有的抖发劲,早把「铁塔」扔到了门旁的窗台上。窗台砸塌了,人也没
再起来。老二、老三正在发楞,陈发科问道:「还上吗?」俩人立即猫似地向后退。这时陈
发科才对侄儿说:「走!」二人扬长而去。
这故事说得很精彩,使人觉得陈发科很厉害。但是有一次我和洪均生老师聊天时,他
提到这件事,认为可能不是真的。当然不是说陈发科没这本事,而有别的理由:第一,陈照
丕请陈发科去北京另有原因(后面我们会谈到)。第二,洪老师和其它师兄弟都没听说过这件
事。第三,在北京没听过「李氏三雄」这些人,也没说是什么门派的。第四,按陈发科的品
性。他是不会找上门去打人的。不是什么敌人,不会这么鲁莽。洪均生老师是很讲实际的
人,最不喜欢人家乱吹不真实的东西,他觉得真实的陈发科已够我们学习了,不必添枝插
叶。下面我开始讲一些比较实际可靠的事迹。
一、保卫温县县城:
陈发科曾跟洪均生老师讲过温县县政府请他保卫县城的事。陈发科没说具体是哪一
年,不过可以肯定是一九二八年去北京前的事。我见有的资料说是一九二六年左右。那个
年代的中国是军阀割据,盗贼四起,治安很差。那时有红枪会(一种邪教组织)攻陷附近几个
县城,威胁温县县城。县政府请陈发科带学生参加保卫县城。陈发科所在的陈家沟村隶属温
县,到县城后,陈发科曾捉拿二个土匪,但他没向洪老师讲具体的情况(有的书曾详细讲过
这件事,细节是否正确不得而知)。另有二件事则讲得比较详细。当时县政府已先请有一武
师,他听说陈发科已到,便来较艺。陈发科正坐在堂屋八仙桌的左侧椅上,左手托着水烟
袋,右手拿着纸媒。这武师从屋外来,进步便发右拳,并喊一声:「这一着你怎么接?」
陈发科见他从屋外来,刚欲起身迎接,站起一半,拳已抵胸,遂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前略送。
这武师即仰跌门外。这武师二话没说,即回屋卷起铺盖不辞而别。当时洪老师听这事后,当
然相信陈老师有这功夫,但不明白怎么能一触即发。后来自已功夫进步了。也能使人一触而
飞出,明白这不过是全身的缠丝劲传到手上时圈子转小,速度转快而已。
红枪会是一种邪教组织,出战前画符念咒,就以为会刀枪不入,赤着膊来打仗。当他
们围攻温县县城时,县城城门都关闭,护城河的桥吊起,只辟一个城门,陈发科站在桥上,
手握没有套上铁枪头的白蜡杆应战。一个红枪会首领带着众人冲来,拿着红缨枪向陈发科扎
来。陈发科用白蜡杆向他的枪一抖,枪就脱手飞出。陈发科再趁势向前一扎,杆头扎穿他的
身子,其它的道徒见首领被杀,慌忙逃走,县城保住了。
一九五六年洪均生老师自济南返北京再向陈发科学拳时,温县新政府派二个人找陈发
科了解这件人命案的事。陈发科送走二人后对洪老师说,本是为民除害,变成麻烦事。但红
枪会是属被新政府取缔的反动组织,新政府也没有麻烦陈发科。
二、离开家乡前的表演:
陈发科向洪老师请他到北京教拳的起因:他的堂侄陈照丕(一八九二~一九七二)从家乡
押送中药材去北京(当时称北平)。那时候北京盛行杨式太极拳,并且知道杨式是从陈家沟来
的。有些河南会馆的人知道陈照丕是陈家沟的人,也会陈式太极拳,就很高兴,认为是河南
人的光荣,请他在北京教,许多人跟他学。后来南京市(当时的首都)市长魏道明知道后,以
高薪请陈照丕去南京教拳。这使陈照丕很为难,因为南京请的薪金很高不去很可惜,但北京
的学生学不久,舍不得让他走。后来地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对北京学生说,我的太极
拳是我三叔教的,他的功夫好我百倍,现在他在家乡无事,我请他来教你们。于是邀请陈发
科至北京教拳。
我的陈式小架太极拳老师陈立清(一九一九生,陈氏十九代)曾跟我讲过一件陈发科的
事。陈立清老师是家中独女,小名赛男,小时候爬树、翻墙、上屋顶,比男孩子胆更大。她
父亲陈鸿烈是陈式小架代表人物之一,比陈发科小一辈份,但大二、三岁,跟陈发科同月、
日、时出生。
陈立清老师九岁那年,有一天跟父亲在路上见到陈发科,陈发科谈到应邀往北京的
事,并说晚上召集他的学生和一些亲人在陈家祠堂内作临别聚集、打拳。陈立清老师怕大
人不让她进去,晚上提早从后墙爬树翻墙藏于供桌下,等到大人表演拳术了她才走出来看。
陈发科的徒弟约一、二十人,众人打完拳后,陈发科表演,陈发科一震脚,屋顶的沙土被震
落作响,一发劲,附近灯烛的人即恍动有声。最后,陈发科与徒弟推手,一发劲徒弟即掷上
墙后掉下来。陈立清老师仅看过陈发科这一次的表演(平时各人在自家的院子练拳),印象非
陈立清老师讲过她父亲的功夫给我听,他练的是小架,功夫也很好,但没陈发科这么
好。陈发科练的是大架,不同派别的,陈立清老师不会无端端替陈发科吹嘘的。陈老师说陈
发科是当时陈家沟村功夫最好的人。并说从陈长兴到陈发科,他们这一支代代都功夫非常
好,人品非常好!
三、刘慕三带学生学习陈式太极拳:
洪均生老师年轻时身体不好,一九二0年经邻居介绍,跟刘慕三先生学习吴式太极
拳。刘先生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一八七0~一九四二)的高足,学习吴式已有三十多
年,在北京很有名气。刘当时约五十岁,在北京电报局任报务主任,每天早上二、三十个学
生到他家里来练拳。刘先生留学过法国,有文化,重视理论,善于讲解,要求学生很严格。
刘先生的功夫,在洪老师他们看来是非常高深的。
他的身躯虽然较胖大,但练起拳、剑却非常轻灵、稳健、潇洒。他的推手功夫更使
人佩服,和学生推手,或用轻灵劲,或用沉重劲,无不随意,使对方站立不稳。他讲粘劲
时,常让学生们站稳,他伸掌做按的发劲,当手掌还未接到胸前,就立刻略收,学生像被
吸引住似的身向前倾,站立不稳,这是他巧妙利用学生的反应的功夫。
刘先生主张练拳越慢越好,功夫越深,才能练得越慢而不停顿。一九八二年洪老师与
马岳梁(一九0一~一九九八)在上海见面,谈到刘先生,马老说认识,是师兄弟。洪老师
开玩笑说我应称你为师叔,马老哈哈大笑。
洪老师练吴式约半年后,他们在北京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京剧名武生杨小楼跟陈
家沟来的陈发科学陈氏太极拳。他们非常感兴趣,想看看陈式太极拳是怎么样的,因为知道
杨式是从陈式来的,大家商议后,刘先生出面,托人请陈发科来刘家,面谈教拳事宜。
陈发科当时四十二岁,来到后寒喧数语,就脱去外衣到院中表演。洪老师他们想,太
极拳功夫越好练得越慢,准备用一、二个小时来看这名家表演。那知道两趟拳才练了十几分
钟,不仅动作迅速,还不断震脚、跳跃、拳带风声的发劲,使洪老师他们瞠目结舌。陈发科
表演后略坐即走,他一走,学生们就大发议论:太极拳要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这么
快,不是把丝抽断了,震脚震得屋顶掉沙,那有这样的猫行?等等。但是刘先生功夫好,
见识高一筹,他说:「动作虽快,却是圆的旋转,虽然发劲多,却是松的,从手臂看,肌肉
也不是鼓成块的,应属内功。既然已托人请来,那就先跟他学学,等学完套路,我先和他推
推手。如果比我高,就学下去,否则,就不必多花钱。」于是,每人每月交大洋二元,三十
人凑足六十元,每星期陈发科来教三次。
刘先生经常教导学生,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不许前俯后仰,折了腰劲。步法要虚实
变化,灵活稳当。刘先生和陈发科试验推手,是在学完一路之后,洪老师他们觉得刘先生水
平很高,应该和陈发科差不多的。谁知一接触,差距立分,而且距离太悬殊了,简直难以相
信。刘先生像个三岁的孩子,完全不能自主,略被前引即俯倾,略被挤按即后仰,腰劲不但
全折了,步法也全乱了。而且陈发科一次捋时,误将刘先生肘关节扭伤,贴上膏药,还疼了
近一个月。因此,后来学生们几乎不敢学推手,陈发科笑说:「他有小顶劲,我没注意,才
误伤。你们松着随,我注意点,就没事。若教推手就伤人,那还行。」刘先生带着学生就继
续学下去。
四、许禹生学陈式太极拳:
许万生(一八七九~一九四五)出身清朝贵族,家中重视练武,从小就跟许多名家练
武,曾跟董海川的学生刘凤春学八卦掌,跟杨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二六)的父亲杨健侯
(一八三九~一九一七)学杨式太极拳,功夫很好,是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领袖。一九一二年创
办北京体育研究社,任副社长(社长由当时的北京市长挂名)。曾聘请吴鉴泉(一八七O~一九
四二)、杨澄甫、孙禄堂(一八六一~一九二二)、纪子修、程有龙(?~一九二八,董海州的
学生程廷华之子)等名家在该社任教。后来经人介绍向陈发科学拳。会面后,陈发科因他年
纪较长,又是有名人物,主动提出作为半师半友,交流武术。学了几年后,许禹生对人说:
「当时陈师照颐我的声誉,以友自居。今天我才感觉到我们功夫差距太大了。便是让我邀请
北京武术界,当着大家的面,磕头拜师,我也甘心情愿。」能让许禹生这么说是非常不容易
的。许自己功夫很好,也知道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的功夫,陈发
科若没有特别的功夫,是不会让许口服心服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洪老师曾见许禹生和陈发科练推手,许一用劲就被陈发科打起离地数尺而跌出。有一
次许禹生谈破解左手拿之法为:以右拳用力猛砸对方左臂弯,左手就可以撤出,随即以右拳
上击对方下颊。陈发科开玩笑说让他试试。当许欲砸下时,陈发科即将手指加强缠劲,许竟
噭声跪地。
陈发科曾对洪老师说过:「禹生的功夫不错,发劲虽未掌握缠丝,却也发得干脆。」
这句话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发劲不但要干脆,好的发劲也须具备缠丝(螺旋)。因为有一些
人或书刊谈到太极拳的发劲时总强调要干脆,「向前直射」,以为化劲才须螺旋,不知发动
同样也须螺旋。当然这个螺旋须掌握得好才不会破坏干脆。
一九二六年杨澄甫的学生陈微明出的太极拳书,就有杨澄甫和许禹生推手的照片四
张。顺便谈一下,沉家桢(一八九一~一九七二)也是幼年爱武,后跟杨健候学太极拳,杨
健侯死后继续跟杨澄甫学拳多年,一九二八年开始跟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有十年之久,是
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也是武术界名人。一九六三年与顾留馨合着有《陈式太极拳》一
书,影响很大。
五、李剑华试艺:
李剑华也是刘凤春的学生,八卦掌的功夫很好,身材高大,体重在二百斤以上,是当
时东北大学(学校在北京)的武术教师。某年(洪老师不记得是具体哪一年),北京举行武术擂
台赛,由许禹生主持。有一天在许家里商量比赛的方法,大家拟请陈发科担任裁判,但陈发
科说自已只懂陈式太极,不懂其它武术,裁判错了反而不好,推辞不做,许禹生就请陈发科
任大会的顾问。当时的比赛是没有分体重级别的,抽签抽到谁,谁就是对手。谈到比赛的时
间时,大家同意每对打十五分钟,陈发科提出:「这样太长了,每小时才能赛出四对八人,
那么多人要赛多少天才能完?再说打笨架的十五分钟也分出胜负来了。这还是武术比赛吗
?」大家见他说得有理,便问他认为须多少分钟。陈发科说:「三分钟如何?」李剑华
说:「三分钟够吗?」陈发科说:「这是迁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说,则口里说一、
二、三,甚至只说出一字,便胜负立判,那才叫武艺呢。」李剑华笑说:「能那么快吗
?」陈发科亦笑说:「不信,咱们就试试看。」于是让李进着,李的手到陈发科胸前,陈
发科以横放在胸前的右手接着,向左稍一转身,用右肘发劲,把二百斤重的李剑华打起尺
许,发出数尺远,撞在墙上,将许禹生室内墙上挂的照片镜框碰下来好几个。大家哄堂大
笑,李剑华也边笑还说:「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灵魂都吓飞了。」陈发科笑问:「你怕
什么?」李说:「你要伤着我呢?」陈问:「你哪里疼了?」李摸摸身上,哪里也不疼,回
想被打时,仅仅感到擦着衣服,便腾然飞起。事后,李见所穿礼服呢马褂上有一片墙上的白
灰,拍打不掉,要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无不叹服,赞为绝技,这是洪老师目睹的事,他曾
跟我讲述陈发科当时的动作,说是用拗拦肘的方法打的。这件事不单说明陈发科的功夫很
好,也说明陈发科对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因为陈发科说这话并不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的,
自己学生平时有推过手,知道他们的水平,知道一招就可把他们打出。但当时在座的是北京
武术界的名流,每人都各有专长,要让这些名家一招而分胜负,那必须是功夫高得不得了。
当然,陈发科并不是狂妄无知的人,而是在讨论到武术的真谛时不经意的流露。陈发科认为
真正的武艺应当是这么高的,不但跟不懂武术的人打笨架不同,也跟一般练武术的人水平大
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艺术」。李剑华后来也跟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
六、与沈三较艺:
沈三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摔跤专家,就在上面提到的北京武术比赛大会上,有人介绍
沉三和陈发科相识。二人互道仰慕后,沉三直爽地说:「我们学摔跤的人对太极拳没有认
识,总以为这个套路只是活动身体,而不是武术,如果在比赛会上,练太极的抽签恰好和
摔跤的成对,该怎么办?」陈发科笑笑说:「那也不能抽了不算,当然也该有办法,比如过
去打仗,岂可挑选对手?不过,我却不一定准能应付。」沉三说:「咱们研究研究。」陈发
科说:「我虽不会摔跤,但也喜欢看摔跤比赛。」说着把两臂伸过去给沉三抓住,并说:
「我见过摔跤是这样先抓。」洪老师和同学们都暗想:今天二位名家比试,有眼福欣赏了。
沉三刚握住陈发科手臂,刚好有人呼唤他们去商量什么事。沉三撒开了手,二人相视哈哈一
笑,一同走去,洪老师他们为看不到比试而感到遗憾。
过了两天,洪老师正在陈发科处闲坐,沉三提着四包礼物进来,陈发科赶快起立欢
迎。坐定,寒喧几句之后,沉三说:「那天多亏陈老师让我。」陈发科笑说:「哪里,哪
里,彼此,彼此。」洪老师和同学们听后都不明白,因为没见到二位老师比试。沉三看他们
的神气,就问:「你们老师回来后没和你们说么?」他们回答:「没说,什么事呀?」沉老
激动地一拍大腿说:「咳!你们的老师真好,可要好好地跟他学呀,他不但功夫好,德行更
好!你们认为那天我们俩没比试吗?『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陈老师让我握着他的两
个胳膊,我想借劲借不上,腿也抬不起来,我就知道他的功夫比我高得多,所以我愿意交这
么一个好朋友。」
七、震脚碎砖:
有一次有朋友介绍陈发科去民国大学教拳,陈发科听说该大学在半年前请了一位原来
做小贩的人去教武术,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说不要辞去原来这位教师他才去教。学校方面提
出让陈发科去学校谈谈,见面谈后,陈发科表演,表演至双摆莲接跌岔的震脚,只听一声巨
响,竟将地上铺的一块大方砖震碎,碎块喷到洪老师他们围观的人脸上都觉得痛。
这大学是办在一所旧王府内,地上铺的是二、三寸厚很坚固的大砖,竟被震碎了。在回
家路上,陈发科对洪老师说:「今天不小心,给人家毁了块砖。」洪老师问怎么能震碎,陈
发科说:「震脚不是使劲跺,而是将全}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