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中的四象道家与道教的异同四象有何异同?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0:59:00)?&&( 10:43:00)?&&( 9:58:00)?&&( 9:36:00)?&&( 9:24:00)?&&( 9:2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道教的四御和四象有关系吗?
很多道友分不清四御和四象。四御为天上四帝,四象为天象,也为地象,更为卦象。四御在上,先说四御天尊,再谈四象。
一 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为万象之宗师、万星之教主。
根据《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记载载:“起於龙汉元年,有北阴酆都六洞鬼兵,神灵魔王,游行人世,杀害生灵,莫能制御玉帝召北帝统率神将吏兵,演大魔黑律,行酆都九泉号令符,紏察三界鬼神印,降伏魔群,驱荡妖氛,救护黎庶,功成行满,昇入北极中天自然总极紫微大帝之位。”
紫微大帝的有着四位部将,根据《太上三洞咒经》称其为:天蓬紫微大帅万神祖宗、天猷副元帅游行太空、黑煞将军尧火斩凶、真武角将乞水玄酆。而宋代以后,黑煞将军为“翊圣保德将军”所取代或合而为一。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宝诰:
至心皈命礼
大罗天阙,紫微星宫。尊居北极之高,位正中天之上。佛号金轮炽盛,道称玉斗玄尊。旋玑玉衡齐七政,总天经地纬。日月星宿约四时,行黄道紫垣。万象宗师,诸天统御。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万星教主,无极元皇。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二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又名南极长生大帝,道经中对于南极长生大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载:“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
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
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
这位真王,凝神金阙,思念世间一切众生三灾八难,一切众苦九幽泉酆,一切罪魂受报缘对。又因牿劫相求,无量众苦,不舍昼夜,生死往来,如旋车轮。
故真王以神通力,悯三界一切众生,即诣玉清天中元始上帝,金阀之下,礼请殷勤,乞问紫微上宫紫玉琼蕊之笈,于九霄宝箓之内,请《神霄真王秘法》一部三卷……元始上帝即敕太皇万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生护命秘法》传付下世。
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
同时,《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元始八子封职》中对南极长生大帝的神职亦有记载,谓南极长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职太阳九炁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棍洞,字曜华。
同卷《八帝封号官职位》中亦称:“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绰霄太平应化道主大帝,遥领扶桑太阳九炁神君。
不管是那种说法,对于南极长生大帝的身份都是原始天尊子嗣。
南极长生大帝宝诰为:
至心皈命礼
高上神霄府,凝神焕照宫。会元始祖炁以分真,应妙道虚无而开化。位乎九霄之上,统理诸天。总乎十极之中,宰制万化。宣金符而垂光济苦,施惠泽而覆育兆民。恩溥乾元,仁敷浩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三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宝诰为:
至心皈命礼
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 真元恢漠。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四 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
汉代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宋史·本纪》卷二二)宋代时,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祇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
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口头上说的地母娘娘就是后土大神,掌管着天下土地,也掌握着万物阴阳生育。
承天效法土皇地袛宝诰为:
至心皈命礼
至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执阴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成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一 东青龙象
东青龙在天象为东方七宿星君。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
东青龙在地为东方青乙木生之像,在人身为肝象。
二 西白虎象
西白虎在天象为西方七宿星君,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主杀伐,色白,名称白虎。
西白虎在地为西方精金杀伐之像。在人生为肺像。
三 南朱雀像
南朱雀象在天象为南方七宿星君,为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井、贵、柳、星、张、翼、轸),其形象鸟,位于南方,总称朱雀,亦名“朱鸟”。
南白虎在地为南方赤火之象,在人身为心象。
四 北玄武像
北玄武象在天象为北方七宿星君,为二十八宿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龟蛇缠绕,位于北方,属水,主风雨,色黑为玄武。
北玄武在地为北方黑水之像,在人身为肾象。
在朝鲜日本四象又被尊为四圣,因为日本文化的流行很多青少年也这样称呼四象,这个在中国是不准确的,中国的四圣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关的玄学、文化、神秘故事,请关注全真道士梁兴扬的微信公众号:chincoo,以及其同名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道教开光符咒法物饰品
道教开光符咒法物饰品
今日搜狐热点《易经》&&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易经》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作“经”。“经”是最神圣的典籍,权威的著作,也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天理亦即人道。 宇宙包罗万象,变化莫测;人生机缘际遇,难以预料。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说文解字》中说:易是由“日、月”二字组成,因而日代表阳,月代表阴,以象征“易”的阴阳二元论的哲学。
后汉郑玄在《易赞》中将“易”定义为:简易、变易、不易。
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亦如此,故曰“变易”; 大宇宙之变化,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小宇宙人之命运,同具法则性,故曰“不易”; 正因有“不易”之法则,即能了解宇宙天地法则,可以遵循;同样,小宇宙人的动向,亦能预知,并可规范,故曰“简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纬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易经概述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上日下月为易,2、如蜥蜴变化为易;3、化繁就简为易;4、金乌,大日,生命。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董易奇老师表示涉及三项内容:哲学、修行学、占卜学,但实际上涉及了六项内容:科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易之说,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同,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观察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发生变化,文王对易经进行了演绎发展,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 1994年 ,湖北天星观出土战国楚墓竹简,传说中的《归藏》出土,但是还未整理出来 《连山》不传。易经来历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成于西周前期之说为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认为《周易》的“周”字是朝代的名称。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
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八卦符号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六十四卦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因词条字数限制没有乾卦的象辞跟彖辞!)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三大原则 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像我们的治国方针, DengXiaoPing的“一国两制”,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胡书记的“八荣八耻”等,一个词语就包括了许多的意思,治国方针都如此,更何况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呢,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向简单的方面考虑,不能想得太多,越想越复杂。 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今天晴空万里,说不定明天就倾盆大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败也不要垂头丧气。 所以说易经从不讲宿命论,从不宣传迷信思想,人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你的命运也是随时变化的,就看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卜卦算命看风水只是易经的一个基本成分,如果要学卜卦算命,我可以教会你,但是易经是哲学,里面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读通易经就可以驾驭鬼神,想读懂易经里面的哲理一辈子是不够的。 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像四时交替,花开花落,地球永远绕太阳转,月球永远绕地球转,宇宙都如此,更何况我们只是宇宙中的飘渺一粟呢,我们人也是有规律的,人是有命运的,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变易讲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这两点毫不矛盾。四大技术 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就像食物链与食物网一样,人、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改变了,必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变了,必将影响与其相关的所有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息网络中。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人也分为五种人,相生规律是:金水木火土金,相克规律是:金木土水火金,从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对最强与最弱,没有绝对最强与最弱。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见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恶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阳久必阴,阴久必阳,阴阳是互相转化的,一个人的成就到达最高峰时必将走向衰弱,一个人失败到极点时,也是成功开始的时候,万事不能做得太绝,太绝对了容易出问题,要穷寇莫追、网开一面。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 ,做事情不可冒进,也不可畏缩不前,不仅要逢时,还要逢位。 杰克韦尔奇是世界管理大师,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他也许或成为一个大笨蛋,因为空间变了,你在这个工作岗位不顺心,你可以换一个工作岗位,因为空间变了,人也会变化的,今年你非常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说不定明年你就大展宏图,商场得利,官场得权,情场走桃花运,因为时间变了,人也会随着变化。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伏羲与伏羲八卦
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泗水县泉林、华村一带。伏羲聪慧过人,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近年来,海内外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江zeming总书记来天水视察,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中国古代神话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 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现在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乃确实不可易。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此说即为伏羲女娲再zao人的传说大略。又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六章中有:「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中里面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至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他们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 而在这之后,伏羲为了人类的未来着想,从而与妹妹【女娲】结婚,开始不计辛劳地繁衍后代,才有了现在的人类。应该说,伏羲才是人类的父亲,而开天地的盘古,对于伏羲来说,只是创造了伏羲,并不是创造了人类。
伏羲氏历史真相 闻―多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 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这就是“匏析成瓢”。 伏羲氏本名另一个可能是“匏系氏”,就是把葫芦系在腰间增强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鹖冠子.学问》称:“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后人注释说:“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 相关贡献 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取火种、都陈。在位15年。 人类始祖伏羲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我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优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伏羲八卦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具大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伏羲八卦台
八卦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此处原是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寨门横额镌刻“古洛油”三个大字。两边刻有石楹联,上联是“涂光休气兆北阈”;下联是“赤文绿字焕东周”。概括了古洛响辉煌的过往岁月。
现今古成纪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和伏羲台一处,即位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尤以淮阳县的太昊陵规模宏大,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rongji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畜。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臭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伏羲作八卦过程 在《乾坤谱》中的伏羲作八卦过程图:《乾坤谱》
伏羲孕育在阆中
阆中,自古便山灵水秀,地灵人杰,在辈出人杰俊彦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无疑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伟大母亲了。
据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了雷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览胜》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沧海桑田,原先碧波荡漾,华胥曾在此嬉玩而孕育过伏羲的阆中南池,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七里镇新城区。中国最早的文献、战国时成文的《山海经》在探索这段历史脉络时说:“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由此推论,伏羲还是最早的巴人祖先。
不仅如此,阆中在秦汉时期便有“伏羲乡”。巴人领袖范目帮助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封范目为“慈凫乡候”。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慈凫”是“伏羲”的重唇音,后代史学家误将“伏羲”作“慈凫”。
同时,阆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关于伏羲的物证和传说。解放初期,在阆中今七里镇马皇山上一直有座巍峨的伏羲殿,“文ge”中被毁;在七里镇干鹤村,至今仍有一座伏羲、女娲凭两扇石磨滚落合起而定婚的“合起桥”;阆中灵山脚下的东河里,静卧着大量的五彩石,据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残物;七里坝旁的黄士包,也传说是伏羲之妹女娲抟黄士以zao人的地方-------
伏羲对阆中历史文化的贡献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伏羲在河南陈州当选为部落总首颔后,曾三次回到母亲华胥的家乡阆中,完成了两大发明,一是结网捕鱼;当时,今七里镇一带还是烟波浩淼的湖泊水泽,称彭池、南池。他看到百姓在沿岸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命中率很低,于是便从蜘蛛结网捕捉飞蛾受到启示,试着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鱼网捕鱼,省事、省力,收获又丰。吃不完的鱼,他又教百姓用树皮编成鱼篓囤养起来,这就是嘉陵江流域的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巴篓”;其二是教会人们打猎。他看到这里的百姓◇◇方式和武器落后,便用石头、木棒、竹片制作成锋利的武器。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兔、狗的序幕。伏羲又注重生态平衡,一次他打死了一只鹿,别人为他欢呼,他却潜然泪下说,这是一只有孕的鹿,我不该打死她!伏羲从动物世界颔会了万物的循环,并在他的卦象理论中将这种循环理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后来文王演周易,八卦,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的卦象,以及易经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归纳总结。
阆中在古代早期叫“琅环”。《辞海》、《辞源》说:“琅环”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琅”即“阆”,“天书”就是伏羲博大精深的六十四卦说(六十四卦是文王,八卦是伏羲)。据说,古代的大学问家陈抟、鬼谷子、张良都曾到阆中学习、感悟过“天书”。孙膑通过鬼谷子传授“天书”后写成了《孙子十三篇》(十三篇是孙武写的,不是孙膑),而张良更是辅佐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杜甫亦曾到阆中来感受“琅环”灵气,所以在阆中写下了近视眼7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弘扬伏羲文化 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较为确切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可以说,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从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破除迷信、揭露邪教异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内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是进步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龙的传人投身祖国的建设发展,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伏羲的15个部落联盟 因为伏羲的成就,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通鉴外记》说在太昊伏羲之后有天下的15个部落联盟,都承继了伏羲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通鉴外记》有,其他2书无)、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无怀氏,一共是57882年。
伏羲的传说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guan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 “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对伏羲传说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属于“内篇”的《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十分混乱,《庄子》的许多注家疑为后人添加。我认为指其为后人添加则未必,但起码说明伏羲在这里尚未从神话脱形为人祖。
《庄子》“外篇”学术界历来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庄子后学所增益,不出于庄子之手,时代晚出。《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伏羲位列轩辕黄帝之后,神农之前。《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两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颇近于后世所列。
《庄子》一书之中,伏羲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渐次升高。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庄子》之后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书》诸书所记伏羲,或为由《庄子》移入,或为秦汉所掺。《易&系辞》托名孔子所作,其实大部分为秦汉间人所撰。《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著:“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影响甚大,但叙述伏羲功业如此全面系统,当出于秦汉年间,不会早于《庄子》。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bai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袭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注:由于象形文字出现在铜石并用时代,造字者乃黄帝轩辕氏的助手仓颉,故伏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造书契”的说法立据不足。) 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统上所述,在传世文献典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是在战国中晚期以后从《庄子》开始出现并逐渐载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见伏羲。战国以至秦汉,时代越往后,关于伏羲的记载越详细,伏羲功业越卓勋,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这说明,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
二、原始神话中作为创世神的伏羲
追溯伏羲传说的源头,有两条路径,除了上述从古代传世文献中找寻其踪影外,还有一条路径,即神话学、民俗学的方法。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1],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zao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但近来亦有疑议者,林声认为伏羲的传说不是由古苗蛮民族的遗裔传入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传说起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记载的盘古;伏羲与女娲也本不相干,两者合谱归宗成为“一家人”是在唐开*****之后[2]。常金仓认为闻一多是从抗战时“中华各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政治目的出发立论,以政治代学术,以西方图腾说和人类学理论附会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创世立据不足[3]。二人均对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创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问。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气,*****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极”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样,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在上文所述《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这里的“二神”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神。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在原始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创世之前的这个混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诗经&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记载,这是古文献所见把人之由来,追溯到葫芦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间神话中,葫芦剖判的母题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芦作为容器成为人类再生的象征,并进而将葫芦人格化为是盘古、伏羲。
盘古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位创世大神。而对于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前辈学者多有定论:盘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芦(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说:“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牺,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庖牺、盘古、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他并结合《述异记》有“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与盘古龙首蛇身雷同,进一步证明盘古即伏羲氏。[6] 闻―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明系出于同源”,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四、太昊伏羲并称及其在古史帝王系统中地位的确立
我既已说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那么他又是如何进入历史,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呢?这就要从伏羲与太昊的并称和太昊的身份论起。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对此,学界已无疑义。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这时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华夏族的“编户”,与华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华、夷的交融和合,东夷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也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刘歆与其父刘向俱为西汉学者,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世经》存录于《汉书&律历志下》。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此之谓“五德终始说”。《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自此以后,人们都以这种学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汉代出现了问题:一是从邹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而其后直到西汉,人们的古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三代以前“三皇”、“五帝”依次代立,《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二是邹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而刘歆所处的西汉末年,刘汉皇室政权危机,外戚王莽势力强大,因而有“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禅让说一时兴盛。刘歆与王莽关系至密,任王莽“国师”,是禅让说的主要支持者。为了给王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刘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是先否定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成为必然。
那么刘歆为什么要将伏羲与太昊并称呢?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东汉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赞》和荀悦的《汉纪&高祖纪》对刘歆创立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的过程均有记述,荀悦言:“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
刘歆从其政治目的出发,将伏羲与太昊相附而并称,推之于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后班固引之于《汉书》,后世史籍相继采从此说。但是,刘歆此说并非是完全无据的妄说,今天来看,对刘歆的说法应有如下认识:首先,它是当时人们历史意识的表现,随着人们历史意识的丰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排定帝王世系已不足以反映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再向上推溯,重新安排上古帝王世系。其次,如上所述,伏羲传说本始于南方楚地,而太昊是东方夷族的先祖,随着战国、秦汉时民族血脉和文化大交流融汇,伏羲与太昊的传说合流成为可能,司马迁仅以华夏先祖黄帝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不能完全反映当时民族和合、文化融汇的实际情况,而以太昊伏羲为百王之祖,表现了当时民族统一、文化主脉已经形成。其三,刘歆排定的古帝王世系宣扬了“圣王同祖”的思想,将先王古帝同纳于伏羲一系,有利于民族凝聚,文化一统。
在讨论了伏羲在传世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中的遗存及其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过程后,我们看到,伏羲传说经历了一个从神话到历史的演化过程。伏羲是人们意识中的产物,是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构想的产物,最初的形态存在于原始的创世神话之中,而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随着人们思维形式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丰富,原始神话经历了一个观念化、哲学化和历史化的过程。关于伏羲的传说和想象也进入了原始哲学和历史之中,于是人们将创世神话中的伏羲抽象为宇宙的本原和起始的概念,将作为创世神祗的伏羲想象为人类的祖先和帝王,伏羲因此而进入历史领域,成为了历史上的最早的帝王。至于伏羲最后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确立在古史帝王世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于刘歆一方面根据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其政治需要,以其新五德终始说将伏羲附援于太昊,重新排定古史帝王世系的结果。认清了伏羲这个从无到有,从神到人,从神话、观念到历史的演化过程的实质和真相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争讼不已问题,其实都不一定是问题。
对于上古传说时代伏羲、炎帝、黄帝、尧、舜、太昊、少昊、蚩尤等帝王,古史记载存在着许多混乱。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史辨”学派提出许多疑问和考辨,随着现代的考古发现,我们对于上古史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古代文明的探源和对古帝世系的研究又成为热点,但由于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缺陷,许多问题仍聚讼不止。例如伏羲的地望(或文化),则有西部仰韶文化说、西部马家窑文化说、东部大汶口文化说、中原说、中原裴李岗文化说、长江流域说。炎帝(神农氏)的地望有黄河上游说、中原说、黄河下游说,有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有长江中游湖南、湖北说;黄帝的地望有陕北说、渭水流域说、中原说、华北说、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也有黄河下游说。甚至有人认为“黄帝和伏羲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黄帝作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就是起于东夷的舜”,“神农炎帝就是《尚书》中所记中国最早的君主——尧”[7]。“炎帝就是蚩尤”[8]。因而有人针对上古帝王传说研究中的混乱情况说:“关于传说时代的研究、关于'三皇五帝’的研究,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论证,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只是一个0或者是一个负数”[9]。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许多研究论证只是推测或是将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简单比附,缺乏科学、历史的方法。
从我们对伏羲的讨论可知,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及其世系,有些在历史文献中地位确立的过程较晚,是人们观念中的产物,或者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附会的结果。我曾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一文中谈到,周代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提到黄帝。《尚书》从尧写起,整个一部《尚书》没有出现“黄帝”字样,甲骨文中也未见“黄帝”。黄帝的名号源于“五方”观念。从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观念,卜辞中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方色”的观念,以“五色”显示“五方”。《逸周书&作洛》载:“周公……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的陕地,以黄色为贵。沿袭殷人五方观念,周人也将天下划分为五方,并以五方色称五方之帝。王权所在地洛阳为中土,中土为黄,则国称“中国”,帝称“黄帝”。《淮南子&天文》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黄帝在周代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理念有关,是周族加强对四方各族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黄帝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理念的形态化[10]。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对历史的记忆是一回事,对于历史的表述又是一回事。史前时期,文明初开,历史记载全凭口耳相传,由于历史意识本身的历史性,先民们探究和传诵历史时,难免会因为历史意识的局限和出于人为的目的而附会历史,因而可能有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对此,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的观点,也就是说,古人对上古帝王及其世系的创造过程,是做加法,逐渐敷衍产生的。那么我们在对古史帝系做研究时,则应采用做减法的方法,既不可把神话当成历史,也不可仅凭史籍的记载而断然结论,对历史文献,也应历史地去看,参照考辨,去伪存真,溯其流,探其源,廓清历史真相。
伏羲 来源:中医词典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其为人民的君主,百王的首领。 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就医药方面来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在远古时代,是包牺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补充一点关于伏羲的传说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些传说却把我弄糊涂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今天河南淮阳有个小国叫宛丘国。有一天,有外族人入侵。国王很着急,命大臣们想办法。敌人人多势众,宛丘国是国力贫弱。大臣也都是束手无策,不发一言。国王说,谁能退敌就把公主许配他。这时候,宛丘国城门外,一条大河上游来了一只巨大的白龟,白龟上站着一只黄狗。那黄狗大叫三声,顿时飞沙走石。来侵的敌人全部被风吹上天空,又重重落下,无一幸免。就这样敌军退了。国王很高兴,正准备安排庆祝的时候,黄狗上殿来对着他叫。这时候他才想起许下的诺言。作为国王是不能说话不算数的,否则就不能领导国家了。但公主不愿意,嫁给条狗谁愿意啊?这时,宰相说,那狗是上天的神物,只要把它扣在瓮下49天就能变cheng人。国王就命人这样做了。到了41天时,公主耐不住了,心想也该差不多了啊。就揭开了瓮,谁想下面是一个怪物,长着一个俊美的男人头,身子还是狗的形状。 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伏羲。意思是人狗啊。伏字就是一个人加一犬,羲字是古代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中的啊。 但是,又传说伏羲的妻子是女娲。在很久以前,人类遭遇洪水,都死了。只留下伏羲和女娲两兄妹。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就结婚了。那么,宛丘国的公主是女娲吗?而且,传说中说他们两人都是人首蛇身。那么,人首狗身怎么解释? 还传说,女娲用黄泥zao人。既然,她和伏羲结合了,繁衍人类。那么和黄泥zao人的传说就成了矛盾了。人类到底是怎样起源的?还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既然伏羲是她的兄长兼丈夫,那么就该和她一起补天啊。但为什么不见伏羲参与补天的传说呢? 女娲是双系神,女娲zao人在前,有个公主被取名叫女娲与伏曦结婚在后。补天的女娲是女娲神,女娲与伏曦作为两个古人成神是后来的事情。zao人,补天的女娲与女娲与伏曦的女娲不是同一个神明。当时用女神的名字给自己女儿取名的人不止那个国王一个。 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 伏羲被人们称之为“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他领导定嫁娶;做网罟;画八卦;造琴瑟;设官职……按照常理来说,创造了如此功绩的伏羲其形象应该是聪明英武,然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伏羲的形象却是“人首蛇身”,尤其在汉代以后,伏羲“人首蛇身”的图案更是被作为装饰图案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无疑是一种怪物。难道“人文始祖”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怪物”?从人们的情感来说,把伏羲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崇拜敬仰,或者把他当作“守护神”。 显然,伏羲的本来面目并不是“人首蛇身”。那么伏羲为何以“人首蛇身”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呢? 12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在兰州举行,记者就“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一问题采访了天水师范学院的刘雁翔先生以及其他的专家学者。 上古先祖多蛇形 刘雁翔先生是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编审,长期致力于陇右文化的发掘研究。他认为在上古时代,并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绘成蛇形,除伏羲之外,还有女娲、黄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据统计,《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可见,用蛇形来描述先祖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崇拜方式。 要解开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个谜团就必须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来研究这种文化现象。刘雁翔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对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行了探究。最终,他将古籍中零散的记载串连起来,发现了“人首蛇身”的来龙去脉。 从古代的记载来看,伏羲姓风。关于“风”字,在《说文》中有“风动虫生”的解说,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虫为蛇”之说。由此可见,风与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姓氏的起源来看,上古时期人们的姓氏大多与部落的图腾有关系,有些姓氏就直接来自于部落图腾。由此看来,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从风姓部落的图腾“蛇”演化而来。那么在远古时期,古成纪地区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吗? “人首蛇身”是误解 对于记者的问题,刘先生认为,伏羲部落并不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们的一种误解。其实,应该是“人首龙身”,而这个龙则是从大鲵演变而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伏羲的形象应该是'人首鲵身’而不是'人首蛇身’。所谓的蛇身实质就是简化了的龙。”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嗥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这就是说,龙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 刘先生认为,蛇是龙的原型,龙的形象是蛇演变而来的,这种见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动物,而传说中的龙和水的关系密切,民间故事中就有四海龙王之说。从记载来看,有“龙,水物也”;有“龙生于水”;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说。尤其是龙的本领非常强大,远远超过了蛇,蛇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显然,龙的原型不是蛇而是其他的一种动物。 揭开龙的原始形象 既然龙和蛇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龙的原始形象究竟是什么呢? “龙的原始形象首先是古成纪地区的一种动物,与当时的原始先民的关系密切,能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唯其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把它当图腾。”这几点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蛇很快就排除了,因为蛇的攻击性强,而且蛇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并不密切。那么究竟什么水生动物和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呢? 沿着“龙为水物”的思路类比,则与龙同为“水物”且鳞身的非鱼莫属。刘先生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看到了一条关于龙鱼的记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这种龙鱼长着一支角,似狸而陵居,还能够乘云直上。 这种龙鱼究竟为何物呢?对于龙鱼的解释《尔雅》中说:鲵之大者谓之。鲵鱼又名人鱼,俗称娃娃鱼。 鲵鱼属两栖科,一般身长60厘米—70厘米,大者达到180厘米,栖息在山谷溪流中,以鱼、蛙、虾为食,叫声和小孩啼哭相似。如今天水市东南部林区的曲溪风景区尚有成群的鲵鱼生活着。 考古发掘证实,在6500年前,天水的气温要比现在热,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生活着大量的喜暖动物,其中有苏门答腊犀牛、猕猴、象等动物。但到了距今6500年—5000年时,气候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寒冷干旱起来。我们可以得知在6500年前,天水的自然环境要比现在好得多,适合鲵鱼活动的地域一定非常广大。那时先民的生存发展和鲵鱼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它如同小儿哭泣的叫声,就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启示。生活在此地的伏羲部族遂以鲵为图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把鲵的形象绘制到了许多地方,如今在天水武山、甘谷出土的两件人首鲵鱼纹瓶,就是当时先民对鲵鱼图腾崇拜的一个缩影。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从一个侧面证明,龙的原始形象就是鲵鱼,它们正是原始的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部族的图腾神。 可见,“人首蛇身”其实就是对“人首龙身”的误解,伏羲部族的图腾应该是一个简化了的大鲵。 伏羲创造了神,女娲创造了人,神农氏创造了兽,伏羲跟女娲同为人面蛇身,故有人认为此二人是兄妹或者姐弟,不过山海经,史记等书中并无记载,是以一本日本的古书中的记载确定此二人为兄妹或者姐弟关系。 更有传说此二人婚配创造了华夏民族,此事更是子虚乌有,伏羲跟女娲两位创世神属对立关系,神与人从创立之初便不合,后女娲作出很大牺牲,放弃自己的创世神威而死,而使神与人从此无法接触,此传说的来历应该也来自日本,据凤凰卫视美洲台介绍,日本神话中大和民族是由兄妹二人结婚后创造出来的。日本神话源于中国神话,但受北欧神话跟希腊神话影响很大。
周文王与周易 文王八卦
概况 姓名:姬昌 谥号:(周)文王 寿命:97岁 所属年代:商代 出生年月:前1152年农历九月十五日 去世年月:前1056年 在位:50年(约前1105年—约前1056年在位) 相关事件:文王伐纣,文王羑里演周易 相关人物:周武王, 商纣王 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世系如下: 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蟜极——帝喾高辛氏——后稷(周始祖,西伯)——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毁渝)——公非(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
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周文王,商未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封为西伯,亦称伯昌。任西伯五十年,国力大盛。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邑(属今陕西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
事迹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文王后天八卦
六十四卦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成了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在他们的同时和以前,还有谁创造成了什么易,我们不得而知。说起来,以上从伏羲到神农到轩辕,就是一种文化的承传。现在巫教、佛教、道教的教义中,甚至在民间,还遗存有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的一些很神奇的秘传,但是也没有这一方面的专人去搜集整理。 只有在周朝时的文王八卦,因为诞生出了周公和孔子两个伟大的人物,经过他们的学习,推论解读,才留传了下来。所谓卦象,并无吉凶之分,是分析说明人在顺境,逆境之中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准则与处事方法,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履﹑ 泰﹑ 否﹑ 同人﹑大有﹑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贲﹑ 剥﹑ 复﹑ 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 离﹑ 咸﹑ 恒﹑ 遁﹑ 大壮﹑晋﹑ 明夷﹑家人﹑睽﹑ 蹇﹑ 解﹑ 损﹑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丰、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 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 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 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 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 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 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 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
易经全文:
周文王攻犬戎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