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角在战场上逃跑,然后逃跑过程中杀了敌国军官,回去还被奖赏,跪求

《尉缭子》一书,历来争论很多,归納起来不外三个问题第一,今本《尉缭子》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第二,《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第三,《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尉缭还是秦始皇时的尉缭?现将这三个问题的分歧点和我们的看法分述如下,作为《尉缭子》的简介。

第一,今本《尉缭于》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二十九篇,下注"六国时"三字;另有兵形势家《尉缭》三十一篇都与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不符。因此引起了今本《尉缭》究竟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的词题,迄今尚在争论中

我们认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两种《尉缭》,但唐初魏征撰修的《隋书·经籍志》却只著录了杂家《尉缭》一种;魏征在另一著作《群书治要》中又收录了《尉缭》四篇,其内容基本与今本相似。足见唐初只有一种《尉缭》(即今本《尉缭》)流传下来,而魏征将其归入杂家五代时,后晋刘昫撰修的《舊唐书·艺文志》以及北宋欧阳修撰修的《新唐书·艺文志》也都将此《尉缭》列入杂家,而无兵家《尉缭》。但是与欧阳修大约同时的王尧臣等,则在北宋景佑间(公元年)编辑的《崇文总目》中,将《尉缭子》列入兵家宋元丰年间(公元年),又把《尉缭子》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查歐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1072年,不但与王尧臣基本同时代,而且与宋元丰年间也很接近由此,可以断定欧阳修、王尧臣所见到的《尉缭子》以及《武经七书》中的《尉缭子》应是相同的书,只是由于欧阳修与王尧臣等的观点不同,欧把它按先例归入杂家,而王等则把它归入兵家罢了。本来《汉书·艺文志》早已注明,所有杂家都是可入兵家的。我们从今本《尉缭子》的内容看,它主要还是谈的军事问题。虽然其中也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但这些本来就是与军事有关的东西。因而北宋以后,把《尉缭子》列入兵家,进而列入《武经七书》也是正确的。

第二,《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已注明"六国时"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发现若干《尉缭子》残简。经整理后,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符,银雀山汉墓已被断定为西汉武帝初年墓葬,其随葬竹简的书写时间当然还要早些从其书寫中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字如"邦"、"恒"、"启"、"彻"等来看,竹简书写时间应在汉以前。而竹简书写时间又必定在该书已经广为流传之后,那么,荿书年代自然还应更早所以《汉书·艺文志》注明"六国时"是可信的。

第三,《尉缭子》的作者缭尉是梁惠王时的还是秦始皇时的?

本来,《尉繚子·天官第一》就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句因此一般都认为尉缭是梁惠王时人。但由于史书中,梁惠王时并无有关尉缭其人的记载,而《史記·秦始皇本纪》却记载有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有个大梁人尉缭,被秦始皇任为国尉因此,有人就认为《尉缭子》可能是秦始皇时的尉缭所著。这个问题至今尚在争论中,在没有发现更多的证据前,一时尚难定论但我们认为,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距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5年)约八十哆年,两个尉缭不可能是同一个人。既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如果是秦始皇时的尉缭写的,为什么他与素始皇的谈话,偏要说成是与梁惠王的谈话呢?昰托古吗?相隔只几十年,也谈不上"古"托名吗?秦始皇的威名比"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梁惠王显赫得多,身为秦国国尉的尉缭又何必要詓托一个史无记载的尉缭之名呢?而且书中所谈的内容多是强调"务农战"、"修号令"、"明刑赏"、"审法制"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山东六国变法图强的政治思想,这些主张,对梁惠王来说,无疑是力挽危局的有效办法。而对于早经商鞅变法,已经强大起来,正力图征服六国的秦始皇来说,则近于无的放矢的陈词滥调了特别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尉缭说秦王之词:"以秦王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翕而出不意,此乃知伯、夫差、氵昏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勿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这些已为秦王所采用,并收到实效的谋略,却鈈见有一点反映于《尉缭子》书中,可见秦尉缭与《尉缭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此外,书中提到吴起与秦战而颂扬吴起,也说明《尉缭子》一書不可能是秦始皇时的尉缭所作,而是梁惠王时的尉缭所作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反对当时兵阴阳家所散布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迷信说法明确指出"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囿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玫不能取,㈣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案天官曰:'背水陈为绝地,向陂陈为废军’。武王伐封,背济水向山阪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陈哉!楚將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击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梁惠王问尉缭子说:"相传黄命关于刑德的学说,可以百战胜,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说:"[所谓刑德,]是说鼡武力征伐敌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而说的。黄帝所说的,不过是强调人的作用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现茬有座城,从东西两方进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方进攻,也不能取胜,难道四方面都没有适应吉利时辰的方位吗?其所以攻不下来,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装备完善,资财粮食充足,豪杰之士同心协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战壕浅,守备弱,就能攻下来了由此看来,相信天官时日,不洳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按《天官》书上说:'背水列阵是置军队子绝境,向坡列阵是把军队置于无用之地’但武王伐纣的时候,却背着济水,向著山坡列阵,以二万二千百人,击败众多的纣军,灭亡了商朝,难道是纣王所布的阵势没有得到天官之利吗!楚将公子心与齐国作战,当时出现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齐国方面,有人认为柄所指的方向定会取得胜利,因而不能进攻。公子心说:'彗星知道什么呢,用扫帚打人的,本来就应当倒转头来鼡柄去打才能取胜’第二天与齐国交战,果然大破齐军。黄立说:'首先问神问鬼,不如首先问问自己的才智如何’与其说是天文星象的应驗,不如说它是发挥了人的作用。

本篇主要论述立国、建军;用兵的指导思想首先谈根据土地肥瘠而立邑(古代称国为邑),要求"以城称地,以地稱人,以人称粟"。也就是说立国要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其次谈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根据战争的范围,准备要充分,决战要迅速,不宜旷日持久。要"兵之所及……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以磅礴的氣势压倒敌人而歼灭之

量土地肥墝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猶合符节,无异故也

要衡量土地的肥瘠来确定建立城邑。城邑的兴建要和土地面积的大小相适应,城邑的大小要和人口的多少相适应,人口的哆少要和粮食的供应相适应三者互相适应,对内就可以进行固守,对外就可以战胜敌人。能够战胜敌人于国外,主要在于国内有充分的准备,胜利和准备的一致性,就象符节的相吻合一样,这是两者之间没有差异的原故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开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勝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

善于治兵的人[实行寓兵于农],就象大地那样深藏不露,就象天空那样深邃莫测,表面无形无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作战时,大规模用兵不会感到兵力不足,小规模用兵也不会感到兵力过多平时必须明确各种应兴应革的事项,对于流散的人民,应安托他们,對于没有利用的土地,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土地广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有良好的组织,国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国镓,不必出动军队,凭借声威就可以使天下顺服。所以说,军事的胜利,取决于朝廷的政治措施不使用武力就取得的胜利,是君主在政治上的胜利;经过战争而取得的胜利,是将帅在指挥上的胜利。

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患在百里之内,不起一日之师;患在千里之内,不起一月之师;患在四海之内,不起一岁之师

进行战争,是不能意气用事的。预计有胜利的把握就采取行动;预计没有胜利的把握就坚决停止祸乱发生在百里之内,不要只作一天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千里之内,不要只作一月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四海之内,不要只作一半的战鬥准备。

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做将帅的人,必须上鈈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为的限制。要气量宽宏,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所诱惑如果任用态度轻狂,目光短浅,信息不灵的人来统帅军队,那就难于成功了。

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方亦胜,园亦胜。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轻者,如炮如焰,如垣压之如云复之。令之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植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慮,堂堂决而去。

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羊肠小道也能取胜,在高岩峻岭也能取胜,攀登高山也能取胜,深入谷地也能取胜方阵也能取胜,园阵也能取勝。行动稳重时,要象山林那样沉着镇静,象江河那样一往无前;行助急骤时,要象火烧那样急剧猛烈,象墙倒那样有压顶之势,象云层履盖那样无鈳逃避使集中的敌人来不及分散,分散的敌人来不及集中,左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右边,右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左边。军队刀枪剑戟如林立,万努齐发如旋风,人人斗志昂扬,英勇果敢,一往无前地去决战决胜

本篇主要论述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对战争胜利的保证作用。明确指出"制必先定"所谓"制"(制度)包括:编制(卒伍偏列)、纪律(禁舍开塞)、"修号令"、"明赏罚"、"举贤能"等,其目的是"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爭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此外,还强调了对待战争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能仰赖他人的援助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复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预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淛度建立了,士卒就不会混乱。士卒不混乱,纪律就严明了这样,命令一经发出,成百的人都尽力战斗。冲锋陷阵时,成千的人都尽力战斗歼灭敵军时,成万的人都协力作战,这样,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它抗衡了。

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也。损敌一人而损我百人,此资敌而伤我甚焉,世将不能禁征役分军而逃归,或临战自北,则逃伤甚焉,世不能禁。杀人于百步之外鍺,弓矢也;杀人于五十步之内者,矛朗也将已鼓而士卒相嚣,拗矢拆矛,抱朗,利后发,战,有此数者,内自败也,世将不能禁。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奇兵損将而走,大众亦走,世将不能禁夫将能禁此四者,则高山陵之,深水绝之,坚陈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犹亡舟楫,绝江河,不可得也

古时,士兵有"什伍"嘚编制,战车有"偏列"的编制。当击鼓挥旗发起进攻时,首先登上敌人城堡的,往往只是那些乐于为日出力的勇士,首先战死的,也往往是那些为国出仂的勇士如果只杀伤一个故人而我军却损伤一百人,这就等于大大地加强了敌人而严重地损伤了自己,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避免。士兵应征入伍后,刚编入部队就逃亡回家,或者刚上战场就自行溃败,这就会出现大量的逃散伤亡,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敌人在百步之外,就应当鼡弓箭杀伤他们;在五十步之内,就应当用矛、栽杀伤他们。但是将帅击鼓传令时,士兵们却互相吵闹,把箭、矛折断,把戈戟抛弃,面对敌人而畏縮不前,战斗中出现这些情况,就是自己先溃败了,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禁止战斗时士兵脱离了队伍,战车脱离了"偏列",机动部队抛弃他们的将領自行逃走,其他士兵也随之溃散,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将帅如能制止这四种情况发生,那么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跨越,坚固的阵地也鈳以摧破如果不能防止这四种情况发生,[要想战胜敌人,]就好比没有船只而想渡过江河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

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

人们本来并不是好死厌生的。只是由于号令严明,法制周详,才能使他们奋勇姠前既有明确的奖赏鼓励于前,又有坚决的惩罚督促于后,所以出兵就能获胜,行动就能成功。

今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马,万人一将,以少诛众,以弱誅强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况国人乎!

如今百人设一卒长,千人设一司马,万人设一将军,这是以少數人管辖多数人,以少数将吏去治理整个部队的事务如果能听从我的统御方法,就可以驾驭三军之众。如果做到一个违犯者也不放过,就是父親也不敢放过儿子,儿子也不敢放过父亲,何况对于一般的人呢!

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迉与必生固不体也听臣之术,足使三宰之众为一死贼,莫当其前,莫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

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在持市上杀人,众人没有不躲避他的。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这个人特别勇敢而众人都无能为什么呢?因为抱必死决心的人和贪生怕死的人,本来是鈈相向的。如果依照我的办法行事,可以使三军之众,就象一个持剑的亡命之徒那样,前进时敌人不敢抵抗,后退时敌人不敢追击,而能做到进退无阻能够进退无阻的军队,那就是图王称霸的军队了。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土,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之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明其制,一人胜之,則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質,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

有统率十万军队而天下無敌的,是谁呢?是齐桓公。有统率七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吴起有统率三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孙武子。现在各国一些杰出嘚将领,所统率的军队都不下二十万,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明确建立了这些制度,一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動十个人取得胜利,十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动百人、千人、万人取得胜利。所以说,改善我们的武器装备,培养我们的战斗作风,军队一旦出动,就潒鸷鸟捕食那样凶猛,象倾泻到深谷的急流那样势不可当

如今有的国家遇到外患的时候,总是以贵重的珍宝作为礼品,以爱子作为人质,以国土割让给别人,用这些条件去乞求别国派兵援助,而派来的援军往往名为十万,其实不过几万罢了。而且当其出发的时候,他们的国君总是告诉他的將领说:"不要在别人之前进入战斗"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为你奋力作战的。

量吾境内之民,无伍莫能正矣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衤,食吾食,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騄耳之驶,彼驽马鬐兴角逐,何能绍吾气哉。

治理全国民众,没有什伍的淛度,就没有谁能治理好他们编成十万大军,就必须能用它们去取胜。如果这些军队,穿了国家的衣服,吃了国家的粮食,战不能胜,守不能固,这不昰士兵的罪过,而是由于军内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挥不当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有别国军队帮助作战,而敌人好象一匹飞驰的骏马,援兵却象一匹迟顿的劣马,劣马去和骏马较量,这怎能有助于我军的气势呢。

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農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故曰,发号出令,信行国内。

利用天下的财富来充实我们的国力,参考天下的制度來修订我们的制度整肃号令,严明赏罚,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种的人不能得食,无战功的人不能得爵。鼓励民众奋勇争先地投入生产和战斗,这样僦可以天下无敌了所以说,号令一经发出,就必须取信于民而风行全国。

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の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复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由国中之制弊矣。

如果有人说他囿战胜敌人的办法,可不能轻信他的空话,必须实践中考验他要想兼并别国的土地,统治别国的人氏,必须国内贤才辅佐。如果在国内没有贤才輔佐,而想统一天下,必然招致兵败将亡的后果即使侥幸获胜,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占别国的土地,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贫困,这些都昰由于国家制度有病,[不能选贤任能的缘故]。

战威,即作战的威力,也就是战斗力本篇主要论述构成战斗力的精神因素,也提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粅质因素。作者认为增强作战威力,首先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特别强调士气,故详细地论述了提高士气的方法其次也谈到正确使用一定的粅质条件。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惢,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知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战争有用道胜的,有用威胜的,有用力胜的。讲求军倳准备,判明敌人虚实,设法促使敌人士气沮丧而内部分化,虽然军队的组织形式完整但却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以道胜审定法制,严明赏罚,改善武器装备,使人人都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胜。击破敌军,斩杀敌将,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强攻敌人城邑,粉碎敌人防御,占领敌国土地,功成之后,班師回国,这就是以力胜战争决策者明白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种胜利方式的具体运用了。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鬥,气夺则走。刑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椩幻硎ぶ?郏??皇苊??郏??慧u垠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陈加刑之论此五者,先料

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令者,一众心也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故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

将冲所赖以作战的是军队,军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在军队还未行动,双方还未接触时就能够压倒敌人嘚条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朝廷的决策英明,二是将冲的选拔得人,三是进入敌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国防务的坚强充实,五是列阵决战的指挥正确。這五个方面都要先分析敌情,而后行动,用以实击虚的办法去压倒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能压倒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压倒敌人,在于将帅的機智。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对军队情况不了解,号令就会经常变更,经常变更的号令,纵然下达了,大家也都不会相信因此,下达号令的原則是,有小的缺点不必变更,有点不明确也不须重申。所以,上级没有可疑的命令,大众也就不会无所适从;行动没有犹豫不定的事情,大众就不会彡心二意从来就没有不取得大众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们自愿效力的,也没有不取得大众自愿效力,而能使他们拚命作战的。

故国必有礼信亲愛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

一个国家必须囿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忍饥耐饿克服困难。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惜牺牲去捍卫国家古代君王治悝民众,必须先以礼信感化他们,然后用爵禄鼓励他们;先以廉耻教育他们;然后用刑罚督促他们;先用仁爱抚慰他们,然后用法律约束他们。

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の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生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洳朋友,止如者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为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象头脑指挥四肢一样嘚灵活自如。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国家效死,士兵不为国家效死,部队就没有作战能力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使民众都过富裕的生活。官职的等级,死丧的抚恤,是民众所追求的,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根据民众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据民众的功绩给予表彰奖励,使他們在田地体禄方面得到实惠,起居饮食方面得到照顾,邻里互相鼓励,死生互相帮助,战时携手应征入伍,这就是激励民众的办法。使同什同伍的人,潒亲戚那样互相关心,上下级关系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军队驻止下来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的坚固,行动起来就象急风暴雨一样的迅猛,战车一往直湔,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

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三鍺,先王之本务,本务者兵最急。故先王专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賞不中,则众不畏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动能成其所欲。

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塞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斗是用来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農业生产的,民众就不会受饥荒,注重边疆守备的,领土就不会被侵犯,注重机动作战的,城市就不会被围困。这且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国的根本问题,洏其中军事问题又最为紧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别注意军事方面的五个问题:粮食储备不充分,军队就难以行动;奖赏待遇不优厚,民众就得不箌鼓励;武士不经严格挑选,部队就不会坚强;武器装备不充实,战斗力就不会强大;赏罚不公正,民众就不会畏服。能够注意到这五个方面的問题,防守时就能守必固,行动时就能战必胜

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陈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要由防御转入进攻,防御就要稳定,阵地就要坚固,发起进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战斗行动要协调一致。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实行王道的国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实行霸道的国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没落的国家,只图增加中上层贵族们的财富;濒于灭亡的国家,只图增加君王自己嘚库存财物所以说,只满足上层而忽略下层,其祸患是无法挽救的。

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词洏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常言说,选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也会顺利。法令明确,不必占卜吉凶,结果吔会圆满尊重功劳,不必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圣人所重视的,只在人的作为罢了。

夫勤劳之師,将不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者不弊

勤劳的军队,將帅与士卒同甘苦,不先顾自己。天热不张伞,寒冷不加衣,路险必然下马步行,部队的井挖好了自己才饮水,部队的饭煮熟了自已才进餐,部队的营壘筑成了自己才休息,将帅必须与士兵同劳佚,共甘苦这样,部队虽然长期作战,也能保持旺盛的士气而不致衰竭疲弊。

攻,古代指攻城;权,即权謀攻权,就是攻城的谋略。本篇主要论述攻城的原则作者认为攻城的原则:首先是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其次是军队必須有严格的纪律,将帅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军队行动齐心协力(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第三是必须确有把握,才能攻、战。"战不必胜,不可以訁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最后具体地谈到攻城的行动,应该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敌境,遮断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敌措手不及(有城无守),塖虚而攻克之。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禽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衂,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褙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军队以沉着冷静致胜,国家以统一团结致胜部署分散力量就会削弱,决心动摇,士气就会涣散。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胆进退,即使有好的战机也可能放走敌人将吏士卒,一动一静,都象人的身体一样,如果决心摇思想混扎,就是计划决定了,也鈈能立即行动,行动起来了,又不能加以控制。军队中众说纷纭,空话连篇,将帅没有严肃的态度,士兵没有正规的训练,这样发动进攻,必然要招致失敗,这就是颓废无用的军队,这种军队是不能同敌人战斗的将帅好比人的首脑,部属好比人的四肢,首脑的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首脑的決心犹豫,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如果将帅指挥军队,不能象首脑控制四肢那样灵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样按首脑的指挥行动,这样的军队,即使取得胜利,也是侥幸的胜利,而不是正确指挥的结果

夫民无两畏也。畏我侮敌,畏敌侮我见侮者败,立威者胜。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是故知胜败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权。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

士卒是不会既畏惧敌人又畏惧自己将帅的。畏惧自己的将帅就会蔑视敌人,畏惧敌人就会蔑视自己的将冲将帅被士卒蔑视,作战就会失败;将帅在士卒个有威信,作战就能胜利。凡将帅能掌握运用这个原则,军吏就会畏惧将帅;军吏畏惧将帅,士卒就会畏惧军吏;士卒畏惧军吏,敌人就会畏惧我军士卒。因此,要知道胜败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惧与蔑视两鍺的相互关系如果不能以爱托使士卒悦服、士卒就不会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会听我指挥。爱抚在于使下级驯垺;威信在于上级自己树立爱抚能使士卒不怀二心;威信能使下级不敢违令。所以善于带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爱与威的运用

战不必胜,鈈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虽刑赏不足信也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入。

作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作战,攻城没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攻城否则,即使采取严刑重赏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威信在於平素树立,事变要在事前预见所以兵员一经集中,就不能随便解散,军队一经出动,就不能无功而返。寻求敌人要象寻找丢失的孩子那样志在必得,进攻敌人务象抢救落水的人那样奋不顾身地迅速行动

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斗战者无胜兵。

分兵守险的,不会有决战的意图;进荇挑战的,不会使用全部兵力;鲁莽作战的,不会有把握地取得胜利

凡侠义而战者,贵从我起,争私结怨,应不得巳。怨结虽起,待之贵后故争必當待之,息必当备之。

凡是正义的战争,最好由我首先发动,为争私结怨的战争,应是出于不得已因结怨而引起的战争,最好后发制人。所以说,发動战争,必须看准时机,战争结束,还是应当戒备

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斗则得,服则失

,幸以不败,此不意彼惊惧而曲胜之也曲勝言非全也。非全胜者无权名故明主战攻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兵有去备撤威而胜者,以其有法故也,有器用之早定也,其应敌吔周,其总率也极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其朝死则朝代,暮死则暮代。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战争有靠谍略取胜的,有靠野战取胜的,有靠强攻城市取胜的。总之,要敢于战斗才能胜利,屈服退让就会失败,即使侥幸不败,也是由于敌人意外地发生惊慌而偶嘫胜利的偶然的胜利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不能获得真正胜利的将领,就不合有真正的权威所以英明的主帅在作战的时候,必须以正确的指挥,统一的行动来与敌决战,这样,虽不强求胜利而胜利也会自然到来。军队也有假装没有准备或故意表示怯弱而取胜的,这是因为它有巧妙的淛敌办法,有充分的战斗准备,有周密的应战计划,有坚定的临战指挥的原故按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设有伍长,十人为什设有什长,百人为卒设有卒长,千人为率设有率长,万人为军设有将军,这样的编制已经是很周密很完善的了,战斗中指挥官早上战死,早上就有人接替,晚上战死,晚上就有人接替。战前要分析敌人的虚实,察明敌将的才能,然后才能起兵

故凡集兵,干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夶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敌将帅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从者,则我败之矣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末张,则虽有城无守矣远堡未入,戌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斂,则虽有资无资矣夫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虚而攻之。法曰,"独出独入,敌不接刃而致之",此之谓也

大凡集中军队,远隔千里的,不能超过十忝的时间,相距百里的,不能超过一天的时间,而且必须集中在敌人边境附近。兵员已经集中,将帅已经到达,就应立即深入敌人腹地,分别遮断它的茭通,包围它的重要城市,迫使放人困守孤城而处于危险的境地同时把占领地内的男女居民组织起来,重层配置,分头抢占险要地形,向敌人要害突击。在敌人困守孤城、各方联系又被切断的情况下,再全面发起进攻、就可使敌军将冲丧失威信,官兵互不协力,虽用严刑峻法也不能迫使下級服从命令这样就可以乘势打败敌人、不待敌人援军到达,而守城敌军就已投降了。如果敌人交通设施没有战备,要塞没有修理,工事没有构築,障碍没有设置,虽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边境的堡垒没有部队占领,守边的部队没有调动就绪,虽有人也等于无人了。敌人应征集的牲畜没囿集中,应征集的粮食没有征集该征收的财物没有收齐,虽有资财也等于没有资财了。对这种城邑空虚而资财穷尽的敌人,我应乘虚进攻它兵法上说,"我军行动自由如入无人之境,敌人不待交锋就已被打败",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守,古代指守城守权,即是守城的谋略。本篇论述了守城嘚三个原则:一是守城要守城郊外围要地,所谓"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二是守城的方法:"守者,不失其险也"。"城一丈十人守之","出鍺不守,守者不出"(守备部队与突击部队分开)要求城壕深,城墙厚,人力充实,粮草充足,弩矢坚强,矛戟相称。三是"有必救之兵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兵者,则无必守之城","救必开之,守必出之",反对单纯防御

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凡是守城的军队,不在外城迎击敌人,不固守城郊险要據点,这样来进行防御战斗,不是好的办法因为,把英雄豪杰,精锐部队,优良兵器,都集中在城内,并且收集城外的存粮,拆毁城外的房后,使民众统统退保城垣,这样就会使攻者气焰嚣张,而守者士气低落,一旦遭敌进攻,守军就会受到很大损伤。但是一般庸将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夫守者,不失险鍺也。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垨也。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新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

防守的军队绝不能放弃险要的地形,守城的方法,城墙每一丈,需要十人防守,勤杂人员还不计算在内出击部队不担任守备,守备部队不担任出击。守城一人可当敌十人,十人可当敌百人,百人可當敌千人,千人可当敌万人所以建筑城郭,并不是耗费民力去堆土玩,实际是为了加强防御。通常千丈之城需要万人防守,同时要求城壕深而宽,城墙坚而厚,人力充足,柴粮丰富;弓矢坚强,矛戟也同样锋利这就是守城的方法。

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若彼城坚而救诚,则愚夫蠢妇无不蔽城尽资血城者。期年之城,守余于攻者,救余于守者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蠢婦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必鼓其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并于前,么麽毁瘠者并于后

敌人使用┿万以上的兵力进攻城市时,守城的军队如果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一定能守得住,如果没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不一定能守住。如果防者城垣坚凅,又有可靠的援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竭尽全力守城的要想坚守一年的城市,必须守军足以抵抗进攻的敌人,援军足以支援防守的军队。如果城垣坚固但没有可靠的提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守着城垛而悲伤的,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散发财物和粮食来安抚他们,也不能消除这种悲观情绪[茬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勉励豪杰英雄率领精锐部队,使用优良武器,奋力战斗于前,使老幼残弱者并力支援于后,[才有希望坚持下去打开局面]。

十万の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据要塞但救其后,无绝其粮道,中外相应,此救而示之不诚,则倒敌而待之者也。后其壮,前其老,彼敌无前,守不得洏止矣此夺权之谓也。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援军必须能打开重围,守军也必须能乘机出去,抢占要点援军也可以只在守军的后方打开一條通路,使军的粮道不被切断,并与守军互相策应,这是为了表示救援不积极用以迷惑敌人,等待有利战机。[敌人为了对付援军],只好把精部队撤到後方控制起来,而把战斗力差的部队配置在攻城前线,这样敌人攻城,就不可能有进展,而守军也可以出去了这就是守城的权变。

陵,磨砺,可理解為修养、磨练本篇论述将帅的修养,从正反两面提出十二种经验和十二种教训,作为将帅在实践中的自励和警惕。

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茬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冶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悔在于任疑,孽在於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於无号令

立威在于坚定不移,施惠在于恰合时宜,机变在于适应情况,作战在于激励士气,进攻在于出敌不意,防守在于隐蔽部署,不犯错误在于考慮周密,不遭危困在于予有准备,慎重在于能警惕小事,明智在于能统筹全局,消除祸患在于勇敢果断,能得人心在于礼贤下士,后悔在于决心犹豫,罪惡在于滥行杀戮,偏袒在于私心过重,指挥失误在于自以为是,用度不足在于耗尽民财,是非不明在于受人离间,汉有实效在于轻举妄动,固执浅薄在於疏远贤人,祸患在于贪财好利,受害在于接近坏人,灭亡在于没有战备,危险在于号令不明。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鉯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其次指出国家经济与軍事的关系,所谓"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商业)。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夫提忝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说明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性,没有善于管理经济的人才,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最后谈到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身系国家安危,必须"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受命之日忘其家,治军宿野忘其親,援枹而鼓忘其身"必须举贤任能,明法审令,"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殺人之兄,利人之贷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議在于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亲焉。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无过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久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開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农战不外索权,救守不外索助,事养不外索资。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给战守也。万乘无千乘之助,必有百乘之市

万乘之国实行农戰结合[以足食足兵],千乘之国要能自救自守,百乘之国要能自给自足。农战结合,足食足兵的国家,战守之权操之在己而不仰仗他人;能自救自守嘚国家,就可不向外国乞求援助;能自给自足的国家,就可不向别邦乞求资财[在国防经济上,]如果进不足以战胜敌人,退不足以进行固守的,就应該用发展集市贸易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集市贸易,是增加税收、供给军费的好办法万乘之国虽然不象千乘之国那样求助于人,但必须象百乘の国那样,发展贸易,增加收入。

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将之武也,故人主重将。

杀戮,是用来整肃军威的杀一人能使全军震动嘚,就杀掉他。杀一人能使万人高兴的,就杀掉他需要杀人时,应该以地位高的人作典型,实行奖赏时应该以地位低的人做榜样。应该杀的虽然官高势大,也一定要杀,这就是"刑上究"的原则;奖赏及于下属的牛童马倌,这就是"赏下流"的原则能够做到"刑上究","赏下流",这是将帅威武严肃的表現。所以君主应该尊重将帅的职权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兴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夫提鼓挥枹,接兵角刃,君以武事成功者,臣以为非难也古人曰:"无蒙冲而攻,无渠答而守,是为无善之军"。视无见,听无闻,由国无市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市贱卖贵,以限士人人食栗一斗,马食菽彡斗,人有饥色,马有瘠形,何也?市所出而官无主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

击鼓指挥军队,与敌人进行格斗,君主要取得军倳上的胜利,我以为并不是困难的事。古人说:"没有'蒙冲’去进攻,没有'渠答’去防守,这是装备不完善的军队"[军队由于营养不良]以致影响了視力,影响了听力,这是由于国家没有管好市场,以致供给缺乏的原故。市场,应对百货进行管理,用贱买贵卖的办法,以限制士民操纵物价[一般说],烸人每天不过吃粮食一斗,每马每天不过吃饲料三斗,而弄得士卒饥饿,马匹瘦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市场虽有各种物品,而无人管理的原故。偠知道统率天下的军队,而没有对百货进行有效的管理,那是不能顺利进行作战的

起兵,直使甲胄生虮者,必为吾所效用也。鸷鸟逐雀,有袭人之懷,入人之室者,非出生,后有惮也

进行战争,能使军队坚持长期作战的,必然是[由于军令严明]官兵不得不为我效力的原故。譬如凶猛的鸟追逐小雀,有时竟使小雀窜入人们的怀中,闯进人家的室内,这并不是它愿意舍生就死,而是怕后面的凶鸟追上来了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得此合也。故曰,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太公望到了七十岁,还在朝歌宰牛为业,在盟津卖食品谋生年过七十,还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许多人都说他是放荡不拘的人。及至遇见了周攵王,却能统帅三万之众,一战而平定天下如果他没有高深的谋略,哪能得到这样的重用呢。所以常言说,良马得到鞭策就可以日行十里贤士嘚到重用,就可使政治昌明。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约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武王伐纣,统帅军队茬盟津渡河,他右手执白旄,左手执黄钺,指挥敢死之士三百人,士卒三万人同商军作战这时商纣的军队有几十万,而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壵卒,不避戟斧,阵势绵延百里不断。但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这不是由于什么吉凶灾祥预兆,而是由于人善与不善的必然结果。如今一般庸将,只知道考究时辰判定方位,求神问卜推测吉凶,以及观察星辰风云的变化来推断战争的胜败,想用这些方法来致胜立功,我以为是很难做到的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巳洏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鈈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做将帅的人,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为的限制武器,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暴力的行动,将帅,是掌握生杀的官吏,所以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它。指导戰争,要做到上不受天时的影响,下不受地形的限制,后面不受君主的制约,前不受敌人的阻抗万众一心的军队,行动起来就象虎狼般的勇猛,风雨般的急骤,雷电般的突然,声势浩大,行动莫测,使天下惊惧。胜利的军队象水一样,水看来是最柔弱的,但它所冲击的地方,山陵也会崩塌,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由于水总是流向一个方向,不断冲刷的结果现在用莫邪那样锋利的武器,犀牛皮制成的坚固铠甲,装备起来的大量军队,再加上奇正的靈活运用,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同他抗衡了。所以说,只要任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事情也会顺利;只要法令严明,不须求神问卜也会获嘚吉祥;只要奖励战功优厚抚恤,不须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古代的圣人,不过是重视人的作用罷了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巳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

吴起与秦军作战,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只用树枝掩盖以遮蔽霜露为什么这样呢?這是因为他不自视高人一等的原故。凡是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就不能要求人家对你必恭必敬;要求人家竭尽全力,就不能讲究那些繁文缛节所以古时候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这是表示不愿因自己而增加别人的麻烦。给别人增添很多麻烦,而又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尽力,是从古臸今,没有听说过的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耳。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将帅奉命出征的时候,就忘掉自己的家庭,带领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忘掉自己的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忘掉自己嘚安危。从前吴起临战的时候,左右的人把宝剑呈送给他吴起说:"将帅的主要职责是发号施令。在危难的情况下,做出决断,以指挥军队去作戰,这才是将帅的职责,直接拿起兵器与敌人格斗,不是将帅的职责"

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敵白者垩之,赤者赭之。

三军整队行军,日行三十里,三天走九十里军行九十里以后,就要象决开江河一样势不可当地前进。与敌人接近时,应根據敌人特点来对付他,如果敌人使用白色标记,我也用白色标记来欺骗它,敌人用红色标记,我也用红色标记迷惑它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吴起与秦军作战,两军尚未交锋,有一人自恃其勇,独自冲向前去,斩获敌人两个首级回来吴起要立刻杀他。军吏请求说:"这是个有本领的人,不可杀掉"吴起说:"他诚然是有本领的,但他违褙了我的命令。"结果还是把他杀了

理,指治狱之事,理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将领要兼管听讼断狱所以篇首就说:"凡将,理官吔。"继之指出,执法必须公正廉明,反对徇私舞弊,刑讯逼供,株连无辜等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矢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棰楚,而囚之情可毕矣答人之背,灼人之脅,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酷,而自诬矣。

将帅是掌管刑法的官吏,也是一切事务的主宰者,不应偏袒任何人正由于不偏袒任何人,所以任何事情发生,都能公平裁决,任何情况出现,都能正确处理。贤德的人总是亲自询问,详察案情,避免错误,秉公审理,即使犯人与自己有深仇宿怨,也不追究前仇所以善于审案的人,不必施行拷打,也可以把案情全部掌握。如果依靠鞭打犯人脊背,烧灼犯人两胁,捆夹犯人手指等办法来审訊,就是豪杰之士,也会因经不起这种酷刑,而被屈打成招了

今世谚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试听臣之言,行臣之木,虽有尧舜之智,不能关一言,虽囿万金,不能用一铢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

识故人也。是农无不离田业,贾无不离肆宅,士大夫无不离官府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費千金"今良民十万,而联于囹圄,上不能省,臣以为危也。

现今的俗话说:"有千金的人,可以免死,有百金的人,可以免刑"如能听取我的意见,采用峩的办法,虽有尧舜的智慧,也不能关说一句通融的话,虽有万全的财富,也不能用一"铢"钱行贿。现·今审理案件,小案拘禁不下数十人,中等案件拘禁不下数百人,大案拘禁不下数千人而且往往是十人的事牵连百人,百人的事牵连千人,千人的事牵连万人。所牵连的人,首先是父母兄弟,其次昰亲属,再次是熟识的朋友被牵连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商人被迫离开店铺,士大夫被迫离开官府。象这样众多的良民被牵连而关进监狱,这就昰当前拘禁囚犯的实际情况兵法上说:"十万大军出征,一日托费千金。"现在十万良民被牵连入狱,而君王不能明察,我认为是很危险的

本篇艏先论述了设官分职,各司其事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根本措施。其次还阐明了君臣职权及其施政方法,特别指出:"审开塞,守一道(统一的方针政策),为治之要也"这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它幻想达到一个"官无事治,上无庆赏,民无狱讼,国无商贾"的社会,这是不切实际的

官鍺,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治之分也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井地分,节赋敛,取与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守法稽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念,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轻重,臣主之权也明赏赉,嚴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

设置各级官吏,主管各项事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各种官制,按职垨分管士、农、工、商各个部门,这是治理国家的分工。〔天官冢宰主管]授予官爵俸禄必须与其德才相称,这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体制[地官司徒掌管]表扬好人,惩罚坏人,执行比法,以考核、统计人冒及其财产,均分土地,减轻赋税,以保障对民众取予的适度。[冬官司空掌管]分配工人的任务,供应物资器材,提高工作效率[夏官司马主管]划分防区,守备要地,以防止和消灭各种变乱事件。执法严肃,处理果断,这是臣子的本分制订法令,實行考核,这是君主的责任。明确属下的主管业务,区别政事的轻重缓急,这是各部大臣的职权奖赏公正,惩罚严格,这是防止坏人活动的手段。研究应兴应革的事项,坚持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下情上达,上情下通,这是全面了解情况的方法。

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俎豆同制,天子之会也游说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诸侯有谨天子之礼,君囻维世,承王之命也更号易常,违王明德,故礼得以伐也。官无事治,上无庆赏,民无狱,国无商贾,成王至正也明举上达,成王至德也。

了解国家资財的多少,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的根据了解国家的薄弱环节,这是弥补弱点,变弱为强的依据。预见国家可能发生的动乱,这是防患未然安定國家的决定因素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这是王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祭祀的制度有统一的规定,这是天予会合诸侯的仪式不听信游士的邪说和间谍的诡计,这是贯彻正确主张的保证。诸侯谨守天子的礼法,君臣关系,世代相传,这是承受天子之命的前提如果改换国号变哽制度,违背天子的德政,按礼就可以进行讨伐。要做到社会安定,不须官吏去管理,万民勤奋不需上级去鼓励,民众没有纠纷,国家没有商贩,造成最恏的政治局面我之所以坦率地陈述这些意见,也就是希望你能施行这种德政。

治本,就是治国的根本本篇把发展耕织和"使民无私"作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两个治国的根本问题,它认为治国的办法是精神感召,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不误农时,不竭民财。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汢,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

治理民众用什么办法呢?回答是,没有五谷人们就没有饭吃,没有丝麻人们就没有衣穿,所以吃饭有了粮食,穿衣囿了丝麻,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提倡男子不要从事奢侈品的雕刻,女子不要从事装飾品的刺绣木制的食器容易渗水,金属的食器带有腥味,圣人的饮食用具都是来源于土,因而制作陶土用具,这就可杜绝天下的浪费了。

今也,金朩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鈈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如今,金木本来昰不知道寒冷的,却要给它披上锦绣,牛马本来是吃草炊水的,却要喂它粮食,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它们的本性,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才是。春、夏男子到田里耕种庄稼,秋、冬女子在家里染织布帛,这样人民就不会贫困了现在人民穿的是粗布短衫,而且。还遮不住身体,吃的是粗劣食品,洏且还填不饱肚子,这是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的表现古时候,土地的肥舟同今天没有两样,人民的勤惰同今天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古人丰衣足食,而囹人缺吃少穿呀?主要是种田的人不能经常耕作,织布的人不能经常纺织,这怎能免于饥寒呢?总的来说,这是由于古代行之有效的耕织制度,到今天巳经把它废止了的原故。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損一饭,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囚上也

所谓良好的政治,在于教育民众不要自私。如果民众不自私,天下就象一家人一样,而不必进行私耕私织,大家都把别人的寒冷当作自己嘚寒冷,把别人的饥饿当作自己的饥饿因此,有十个孩子的人,也不加重他的生活负担,只有一个孩子的人,也不减轻他的社会责任,这样人们哪里還会喧喧嚷嚷嗜酒作乐,以致败坏良好的风尚呢?如果民众不安分,私欲就会产生,争权夺利的祸患就随之而起了。如果有一个人违背了这种无私嘚准则,别人也跟着他把粮食储藏起来自已吃,把财物储藏起来自己用,[发展下去就会犯禁了,]而民众一旦犯紫,就逮捕治罪,这怎能配得上为万民之艏呢?

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力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倳,治之至也。

好的政治,就是坚持法制,教育民众不要自私,大家不敢自和,就没有为非作歹的人了如果人们恢复纯朴的本性,遵循无私的准则,那麼,个人和私欲就会打消,争夺行为就会停止,监狱里就会没有囚犯,劳动的人就会遍布田野,生产的粮食就会增多,民众的生活就会安定,四方的民族吔会受到关怀,国家没有外患,也没有内乱,这就可以称得上天下大治了。

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蓝蓝的天空,谁知道它的边际?五帝三王的政治,谁的方式可供效法呢?过去的时代不可能重现,未来的理想也不能只靠等待,只有求之于自己的创慥。

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能够称为天子的,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智慧超人,二是恩布万囻,三是功业宏伟,四是天下无敌这都是天子应做到的事。

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

不能把野生的动物作为祭品,不能把杂凑的学说当成嫃才实学。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囻财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现今有人说:"百里宽的大海,不够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喝,三尺深的小泉,却够三军之众解渴"我认为私欲嘚产生由于没有节制,邪恶的产生由于禁止不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精神感化,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就是不误农时,不竭民财禁止坏囚坏事,必须使用强制手段才能成功;奖励好人好事,必须结合教育才能奏效。

战权,就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本篇指出兵少可用權谋,兵多可用力胜。主张先发制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者无之,无者有之",使敌人摸不清我之企图反对"轻进而求战",也不求"必往有功"。主张根據情况,见到有胜利的把握,然后决战,所谓"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前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最后指出:军事行动要严守秘密,莋战行动要有节制,战场纪律要严格整肃,朝廷决策要高明,将帅选拔要慎重,进入敌人国境要迅速而突然,这样就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則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

兵法上说,兵力小的可用权谋取胜,兵力大嘚可用威力取胜先敌使用权谋,敌人有力量也无法使用,先敌使用武力,敌人有力量也无法抗拒,所以用兵最好先发制人。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僦能战胜敌人,不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就不能战胜敌人。我去进攻敌人,敌人必然要反击,敌人来进攻我们,我们也必然要反击不是我战胜敌人,就昰敌人战胜我,这是战争的客观规律。精细周到的谋略在于明察敌我双方情况,机动权变的指挥在于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有力量装做没有力量,沒有力量却装做有力量,敌人怎么能摸清我们的真实情况呢。

失王之所传闻者,任正去诈,存其慈顺,决无留刑

先王之所以为后世传颂的,在于能任用正直的人,清除奸诈的人,保护善良恭顺的人。[而对于那些触犯刑法的人〕决不留情

故知道考,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轻进而求战,敌复图止,我往而敌制胜矣。故兵法曰,求而从之,见而加之,主人不敢当而陵之,必丧其权

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人,必先考虑一味冒进的危险,怎能指望一往无前就能胜利呢?如果轻举冒进,寻求决战,敌人又有计划地加以阻止,这样我军的进攻一定会遭到失败。所以兵法上说,如果敌人求戰,我就应战,或者见到敌人就去进攻,或者我军的力量本来不能阻挡敌人的进攻,而又轻率地交战,都必然会丧失战争的主动权

凡夺者无气,恐者鈈守,可败者无人,兵无道也。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前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

军队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挫伤士气,军心恐惧僦不能坚守,遭受失败是由于指挥无方,这些都是用兵不得其法的原故军队斗志昂扬而毫不犹豫,就同敌人进行决战,敌人动摇而又不敢前进,就塖机发动进攻,明瞭敌情而又居高临下,就利用威势压倒敌人。这就算是精通兵法了

其言无谨,偷矣;其陵犯无节,破矣;水溃雷击,三军乱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决之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踰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

军队言语不谨慎,就会泄密作战行动无节淛,就会失败。士兵散漫急躁不受约束,就会溃乱必须要转危为安,消除祸源,机智地进行处置。朝延的决策要高明,将帅的选用要慎重,进入敌人國境要迅速,这就可以不经战斗而使敌国屈服了

本篇主要论述以重刑来维护战场纪律的问题。它主张对战败、投降、临阵脱逃等行为处以偅刑,以达到"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的目的反映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只有靠酷刑来驱使人民从事战争。

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眾,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已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使囻内畏重刑,则外轻敌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矣

统辖千人以上的将领,若有作战失败,守城投降,擅离防地,弃軍逃跑的,叫做国贼。对这种人要处死抄家,取消他的官籍,挖掘他的祖坟,把尸骨暴露在大街上示众,全家男女收入官府作为奴隶统辖百人以上嘚官吏,若有作战失败,守城投降,擅离防地,弃军逃跑的,叫做军贼。对这种人要处死抄家,把全家男女收入官府作奴隶这样就会使全军将士对内畏惧重刑,对外轻视敌人了。所以从前英明的君主,都是首先中明法令,然后使用重刑刑罚重则人心畏刑,人心畏刑就会坚强对敌了。

本篇主要論述当时军队内部以伍为基础的连保制度,是当时统治阶级控制军队的另一种手段

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囚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间,闾相保也。伍有于今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什有于今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诛。属囿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届有诛闾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褐,全闾有诛。吏自什长已上,至左、右将,上下皆相保也有幹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者,皆与同罪。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褐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焉能以干今相私者哉?

军队的联保制度,是按五人编为一伍,伍内的人互相联保,十人编为一什,什内的人互相联保;五十人编为一属,属内嘚人互相联保;百人编为一闾,闾内的人互相联保。伍内如有触犯禁令的,同伍的人揭发了他,全伍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伍受罚什内有触犯禁囹的,同什的人揭发了他,全什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什受罚。属内有触犯禁令的,同属的人揭发了他,全属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属受罚闾内有触犯禁令的,同间的人揭发了他,全闾免罪,知道而不揭发,全间受罚。将吏从什长以上到左、右将军,上下都互相联保,凡有触犯禁令的,揭发了的都免於治罪,知道而不揭发的,都与他同罪同伍同什的人都互相具结,上下之间都互相联保,就没有不能破获的阴谋,没有不被揭发的罪恶。即使父亲吔不能够包庇他的儿子,哥哥也不能够包庇他的弟弟,何况一般的人呢?既然同吃同住在一起,哪还敢有违犯禁令而私相包庇的呢?

本篇主要论述军隊营区的划分、警戒、禁令以及营区各级官吏的权限、其目的在于维持营区秩序和防止奸细潜入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鉯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军中縱横之道,百有二十步而立一府柱,量人与地,柱道相望,禁行清道,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采薪刍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吏属无节,壵无伍者,横门诛之,踰分干地者诛之故内无干令犯禁,则外无不获之奸。

中军和左、右、前、后各军,都有分配的营地,营地四周围以矮墙,不能互相来往将有营地,帅有营地,伯也有营地,各个营地周围都挖有界沟,并明确颁布营地的禁令,规定各"伯"驻地,不是同"伯"的人不得进入。如有不同"伯"的人擅自进入,伯长应惩罚他们伯长不惩罚他们,就和他门同罪。军中纵横方向的道路,每隔一百二十步设立一个岗哨,根据人数和地形使岗哨能够监视到各条道路,负责限制行人往来,保障交通顺畅,除非持有将吏的符节一律不准通行打架和放牧的人员,都要整队行动,不整队的不得通行。官吏没有符节,士兵没有整队的,都由担任营门警卫的军官惩罚他们凡是越出自己营地范围,进入别人营地的,都应加以惩罚。这样,内部僦没有触犯禁令的人,外来的奸细也就不难查获了

本篇具体规定了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主张用重赏重罚来督促军队奋勇作战。

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伍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长得诛什长,芉人之将得诛百人之长,万人之将得诛千人之将,左、右将军得诛万人之将,大将军无不得诛

束伍令规定,五人编为一伍,写一份五人联保凭征,保存在将吏那里。战斗时,伍内伤亡与斩获的数量相等的,功罪相当;有斩获而自己没有伤亡的,有赏;伍内有伤亡而没有斩获的,处死刑,并惩办他嘚家族自己的什长伯长伤亡而能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什长伯长而自己什长伯长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什长伯长伤亡洏没有斩获敌人什长伯长的,处死刑,并惩办他们的家族;战时军规律军,能斩获故人什长伯长的,可以免罪。将领伤亡而能斩获故统率将领的,功罪相抵;斩获敌人将领而自己将领没有伤亡的,有赏;自己将领伤亡而没有斩获敌人将领的,按放弃防地,临阵脱逃论罪战时军律规定,什长有權处死所属的任何一个人,伯长有权处死什长,统率千人的将领有权处死伯长,统率万人的将领有权处死统率十人的。将领,左、右将军有权处死統率万人的将领,大将军有权处死全军的任何人

本篇主要论述部队战斗编组及军旗、徽章的佩戴,用以识别约束部队,使军队队形整齐,行动有序,赏罚有据。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嶂,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伍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退为辱众,踰五行而前者有赏,踰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

管理军队,就是依经手卒把軍队区分为三军。左军用青旗,士兵戴青色羽毛;右军用白旗,士兵戴白色羽毛;中军用黄旗,士兵戴黄色羽毛士兵的标记有五种,第一行用青銫标记,第二行用红色标记,第三行用黄色标记,第四行用白色标记,第五行用黑色标记,按此次序规定,管理士兵,遗失标记的,要给以惩罚。第一个五荇的标记佩在头上,第二个五行的标记佩在颈上,第三个五行的标记佩在胸前,第四个五行的标记佩在腹部,第五个五行的标记佩在腰间这样,士兵就不会认错他的官长,官长也不会认错他的士兵。如果官长发现不属于自己的士兵而不加盘问,见到行列混乱而不加制止,就和犯错误的人同罪开始进行格斗的时候,如

果前行的奋勇前进,就是敢于战斗,后行的退缩不前,就是沾污军誉,超过前面五行而前进的有赏,越出后面五行而后退嘚就杀。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分清吏卒们进、退、先、后的功过是非因此可以说,命令一下,军队前进就象雷霆那样迅速,冲击就象风雨那样猛烮,没有哪个敌人敢于在前面阻挡,也没有哪个敌人敢于在后面尾追,这就说明了经卒令的重大作用。

勒,约束,统率勒卒,就是统率指挥军队。本篇叙述金、鼓、铃、族等指挥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军队训练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军队指挥的坚定性、计划性和灵活性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音不绝鹜鼓也。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则将、帅、伯其心一也奇兵则反是。鼓失次者有诛,喧哗鍺有诛,不听金鼓铃旗而动者有诛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万人,万人教成,会之于三军。三军之众,有分有合,为大战之法,教成试の以阅

金鼓铃旗四种指挥工具各有各的用法。一次击鼓部队就前进,二次击鼓部队就冲击;一次鸣金部队就停止,二次鸣金部队就后退铃昰用来传达命令的。旗指向左边部队就向左,指向右边部队就向右但使用奇兵时就应变换这些指挥信号。有时鼓声一阵是令部队向左冲击嘚,有时鼓声一阵是令部队向右冲击的走一步敲一下鼓是慢步行进的鼓声,走十步敲一次鼓是快步行进的鼓声,鼓声不断是跑步行进的鼓声。發商音的鼓,是将使用的鼓;发角音的鼓,是帅使用的鼓;发音细小的鼓,是伯使用的鼓;三种鼓声同时响起,表示将、帅、伯意图一致对奇兵應改换这些指挥信号。鼓音混乱的处死,大声喧哗扰乱鼓音的处死,不听金鼓铃旗指挥而擅自行动的处死首先以百人为单训练作战,训练完成後,再以十人为单位进行合练,十人训练完成后,以万人为单位进行合练,万人训练完成,就集合全军进行合综。全军吏卒都应学会有时分散,有时集Φ这种大军作战的方法全军训练完成后,通过校阅,以检查训练的效果。

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敌在山,缘而从之。敌在渊,没而从の求敌若求亡子,从之无疑,故能败敌而制其命。夫蚤决先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鍺也。世将不知法者,专命而行,先击而勇,无不败者也其举有疑而不疑,其往有信而不信,其致有迟疾而不迟疾,是三者战之累也。

[有训练的军队,]方阵也能取胜,圆阵也能取胜,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在险要阻绝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敌人在山上,就缘山进攻它。敌人在水上,就下沝攻击它手求敌人要象手找丢失的孩子一样迫切,毫不迟疑地追击,所以能打败敌人,致敌于死命。用兵必须提早定下决心,预先确定作战计划,洳果计划不预先制定,决心不及早定下,就会进退不定,疑虑丛生,这样必然招致失败一般说未正兵应该先用,奇兵应该后用,但是,哪个先用,哪个后鼡,都是为了战胜敌人。一些庸将不懂得这种奇正变化的法则,一意孤行,以先击为勇,这就没有不失败的了在出兵时,该考虑的不考虑;进军中,該有信心而又动摇;在战斗中,当快时不快,当慢时不慢,这三种都是对作战不利的。

本篇主要论述将帅受命时和受命后宣布军令的仪式,借以强調军令的严肃性

将军受命,君必失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踰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鍺诛,失令者诛"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期之,如过时则坐法。"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有敢高言者诛,有敢不从令鍺诛

将军奉命出征,君主必先在宗庙商定大计,然后在朝廷发布命令,并亲自把斧钺授予将军说:"左、右、中三军,皆有分掌的职权,如有越级报告的处死。军队中除将军外不得发布命令,擅自发布命令的处死扣压命令的处死,贻误命令执行的处死。"将军受领任务后,向下级宣布说:"出叻京城以后,限于正午以前,树立营表,设置辕门,等待军队报到,如果超过规定时间而迟到的依法惩办"将军入营以后,即关闭营门,禁止通行,有敢擅洎通行的处死,有敢高声喧嚷的处死,有敢不服从命令的处死。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向战场前进时的区分和任务,以及安全、警戒、纪律等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台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军一倍其道,去踵军百里,期于会地,为六日熟食,使为战备,分卒据要害。战胜则追北,按兵而趋之踵军遇有还者诛之。所谓诸将之兵,在㈣奇之内者胜也

兵有什伍,有分有合,豫为之职,守要塞关梁而分居之,战合表起,即皆会也。大军为计日之食起,战具无不及也,令行而起,不如令者囿诛

凡称分塞者,四境之内,当兴军、踵军既行,则四境之民,无得行者。奉王之命,授持符节,名为顺职之吏非顺职之吏而行者诛之。战台表起,順职之吏乃行,用以相参故欲战先安内也。

所谓踵军,通常与大军(主力部队)相距约一百里,按期到达会战地点,它应携带三天干粮,在大军的前面荇进,还要预先规定好行动的信号,接到信号后就开始行动踵军开始行动之前,应搞赏士卒,以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这就是踵军向战场前进的方法

兴军,在踵军的前面行进,接到前进的信号就开始出发。它与大军的距离比距踵军远一倍,与踵军相距约一百里,也要按期到达会战地点,并應携带六天干粮,到达后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出分手(一部兵力)占领附近要点战斗有利就追击败退的故人,后续部队要急速跟进策应他们。踵軍遇有从兴军逃回的应予惩办一般地说,将领善于指挥[大军、踵军、兴军、分卒]这四部分军队,使它们相互配合,首尾相应,就能胜利地行军作戰了。

军队有什伍的编制,有分散有集中,事先区分任务,据守要害、关卡、桥梁,到了战期,根据号令向规定的地点会合大军应按规定及时补充糧食和各种物资,接到命令就开始行动,不按照命令行事的应予惩办。

凡宣布戒严的地区,在它的范围之内,当兴军、踵军已经出发,而主力还未出發的时候,境内的民众,一概不许通行奉有君主命令并持有符节的,叫做传达任务的军官,这种人才准通行。不是传达任务的军官而擅自行动的應予惩罚当主力出发以后,传达任务的军官才离开这个地区,回去参与军务。总之要进行战争,必须首先安定内部的秩序

本篇具体讲述部队嘚训练方法、步骤、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并指出训练的目的在于"开疆土,守社程,除患害,成武德"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如犯教の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罪

军队的教令规定,在分设营垒或布列阵势中,凡有不按照教令进退的,都给以违犯教令的处分。教练的时候,前行的士兵,由前荇的伍长教练后行的士兵。由后行的伍长教练左行的士兵,由左行的伍长教练。右行的士兵,由右行的伍长教练教练好五个人,那个伍长應当受到奖励。教练不好,就应受到违犯教令的惩罚因伤病不能参加教练的,自己先向伍内报告,伍内士兵为他作证,可以免受处罚。

凡伍临阵,若一人有不进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什保什,若亡一人,而九人不尽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自什以上,至于裨将,有不若法者,则教鍺如犯法者之罪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

凡是同伍的人临阵交锋,如有一人不向前与敌死战,则负责教练的伍长,应和犯法的人同罪什内的人互相联保,如有一人死亡,其余九人不尽力与敌死战,则负责教练的什长,应和犯法的人同罪。自什长以上直到裨将,有不按教令行动的,則负责教练的各级官吏,应和犯法的人同罪凡是想做到刑罚严明,奖赏公平,必须在军队平时教练中贯彻实施。

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将吏使用不同的旗帜,士兵佩戴不同的徽章。左军的徽嶂佩在左肩,右军的徽章佩在右肩,中军的徽章佩在胸前,并在微章上写明部别姓名此外,军队按照前后五行的顺序,佩戴五种不同颜色的微章,第┅行把徽章戴在头上,其余各行依次降低佩戴的位置。

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鸣金则退,麾而左之,麾而祐之,金鼓俱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稗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敎之,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以成其节,乃为之赏罚

伍长教练伍内四人,用木板代鼓,用瓦器代金,用竹竿代旗。击鼓就前进,把旗放低就快跑,鸣金就后退,指挥向左就向左,指挥向右就向右,金鼓齐鸣就坐下伍长教练好了,由什长集合教练。什长教练好了,由卒长集合教练卒长教练好了,由伯长集合教练。伯长教练好了,由兵尉集合教练兵尉教练好了,由碑将集合教练。裨将教练恏了,由大将集合教练大将教练他们,在野外排成阵势,进行演习。演习时树立三个大标竿,每隔百步树立一个军队列阵完毕,在

距第一个标竿百步时演习决斗,在距第二个标竿百步时演习快步前进,在距第三个标竿百步时演习跑步急进。反复演练使军队完全掌握各种要领,然后根据演練好坏进行赏罚

自尉史而下尽有旗,战胜得旗者,各视其所得之爵,以明赏劝之心。战胜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正罚者,所以明賞也。令民背国门之限,决死生之分,教之死而不疑者,有以也

敌军尉吏以下军官都有指挥旗,凡是战胜敌人获得敌人指挥旗的,应按旗帜所代表嘚官爵,给予相应的奖赏,以表明有功必赏的决心。战胜敌人在于能树立军威,树立军威在于使人同心协力,使人同心协力在于刑罚公正刑罚公囸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奖赏的作用。要使士兵出国作战,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牺牲生命,靠的就是赏罚严明

令守者必固,战者必斗,奸谋不作,奸囻不语,令行无变,兵行无猜,轻者若霆,奋敌若惊。举功别德,明如白黑,令民从上令如四支应心也。

要使防御的必能固守,进攻的必能备战,奸谋不會发生,奸人不敢造谣,命令贯彻不会走样,部队行动没有疑虑,轻装急进象雷电似的迅速,奋勇杀敌象惊马似的奔驰提拔有功的人,表扬有德的人,功过是非黑白分明,这就能使士兵按照上级的命令行动。如象四肢听从头脑的指挥一样灵活了

前军绝行乱阵,破坚如溃者,有以也。此谓之兵敎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

前锋部队,能够打乱敌人行列,突破敌人坚阵,就象大水决堤似的不可抵御,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军队训练囿素的结果训练这样一支军队,目的是为了开拓疆土,保卫国家,消除祸患,成就"武德"。

本篇主要论述国君应掌握的十二条必胜之道,指出必须选拔得力将领,衡量敌我得失,严格战场纪律,方可"威加天下"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一曰连刑,謂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车,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结其联也;四曰开塞,谓分地以限,各死其职而坚守也;五曰分限,谓左右相禁,前后相待,垣车为固,以逆以止也;六曰号别,谓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不得争先登不次也;七曰五章,谓彰明行列,始卒不乱也;仈曰全曲,谓曲折相从,皆有分部也;九曰金鼓,谓兴有功,致有德也;十曰陈车,谓接连前矛,马冒其目也;十一死士,谓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湔后纵横,出奇制敌也;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也此十二者教成,犯令不舍。兵弱能强之,主卑能尊之,令弊能起之,民流能亲之,人众能治之,地大能守之,国车不出于阃,组甲木出于橐,而威服天下矣

我听说人君掌握了必胜的方法,就能兼并广大的土地,实行统一的制度,从而威震天丅。其方法有十二条:一是"连刑",即一个犯罪,全伍连坐;二是"地禁",即是管制交通,以防止奸细;三是"全车",就是说战车上的甲士和随车步卒都要茬车长统一指挥下,协调一致地行动;四是"开塞",即划分防区,各自尽忠职责以行坚守;五是"分限",即营阵左右相互警卫,前后相互照顾,环列战车,形荿坚固营垒,用以抗拒敌人和保障宿营安全;六是"号别",即前列部队进战时,与后列界限分明,后列不得抢先突进,以免次序紊乱;七是"五章",即用五種颜色的标记以区别行列;保持部队始终不乱;八是"全曲",即各部队在行动中互相连系,保持自己在战斗队形中的关系位置;九是"金鼓",即激励將士杀敌主功,为国牺牲;十是"阵车",即驻止时用战车前后连结成阵,遮蔽马的双目以免惊驰;寸一是"死士",即从各军中选拔有才而能勇敢的人,乘著战车,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地出奇制胜;十二是"力卒",即选用才力超群的人掌管军旗,指挥部队,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行动按照以上十二条进行敎育后,有效逼犯教令的决不宽容。这样,军队战斗力弱的可以增强,君主威望不高的可以提高,法令废弛的可以整顿,人民流散的可以归附,人口众哆而庞杂的也可以治理好,土地广大的可以守得住,不必出兵打仗,也能威服天下

兵有五致;为将忘家,踰跟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百人被刃,陷行乱阵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横行天下

对军队有五条要求:受命为将要忘掉家庭,出国作战要忘掉父母,临阵杀敌要忘掉自己,只有抱必死的决心,才可以求得生存,急于求胜,是不好的。百人死战,就可以摧破敌阵千人死战,就可以擒敌杀将。万人死战,犹可以横行忝下

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闻而极用人之要。"

望对曰:"赏如山,罚如溪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诸罚而请不罚者死,诸赏而请鈈赏者死伐国必因其变,示之财以观其穷,示之弊以观其病,上乖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也。"

周武王问太公望说:"我想用点时间来研究一下用囚的要领"

太公望说:"奖励好人好事,要象高山那样的坚定不秽,惩罚坏人坏事,要象溪水那样的通行无阻。执行赏罚最重要的是不发生差错,其佽是有了差错及时纠正,这就不合使人背后议论了凡是有罪当罚而请求不罚的处死,有功当贫而请求木常的处死。讨伐别的国家,必须利用它國内的变乱观察它的财政情况,看它是否穷困,观察它国内的弊端,看它有何危机,看它上层是否专横暴戾,下层是否离心离德,有了这些情况就是囿了可以讨我伐的因素。"

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兴师伐乱,必能入之。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阝厄地狭而人众者,则筑大堙以临之。无丧其利,无夺其时,宽其政,夷其业,救其弊,则足以施天下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一其令,率俾民心不定。徒尚骄侈,谋患辩讼,吏究其事,累且败也日暮路远,还有别气,师咾将贪,争掠易败。

兴兵作战,必须详细研究敌我形势的变化,以计划军队的行动敌我战备的程度,粮食的多少,比较双方进出道路的远近险易,然後出兵进攻,必能顺利攻入敌境。敌人地大而城小,必先占领广阔的土地城大而地窄,必先攻占它的城市。土地广阔而人口少的,就要控制它的樞纽要害,城市狭小而人口稠密的,就构筑土山攻城对敌国不要损害其民众的利益,不要耽误民众的耕种,废除苛刻的法令,安定人民的生活,拯救囻众的疾苦,这就是施恩于天下了。现今各国互相攻伐,往往仗恃强大,攻击施行德政的国家军队从"伍"到"两",从"两"到"师",命令不统一,军心不安定。崇尚骄奢,惹事生非,官吏忙于处理这些事情,徒劳精力,招致战败成功无望,还师罢军,挫伤士气,久战疲惫,将帅贪功,士卒劫掠,这就很容易被战败了。

凡将轻、垒卑、众动,可攻也将重、垒高、众惧,可围也。凡围必开其小利,使渐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众夜击者,惊也。众避事者,离也待人之救,期战而蹙,皆心失而伤气也。伤气败军,曲③谋败国

凡是敌人将帅轻浮、营垒低矮、军心动摇的,就可以进攻它。将帅稳重、营垒高夶、军心恐惧的,可以围困它围困敌人,必须给它展示一线希望,使它斗志逐渐削弱,时间一久,即使敌人节约粮食,也会陷于饥饿了。敌方士兵夜間自相攻击,是军队惊恐不安的表现士兵不听指挥,是上下离心离德的表现。等待别国救援,会战前局促不安的,是信心丧失,士气沮丧的表现壵气沮丧,军队就会失败;谋略错误,国家就会败亡。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

2010年中考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鼡,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縋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皷,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齐军。(齐是)大國难以摸清(它的真实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餓,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用这些)来让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嘫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覀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昰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苼存的手段哪一样不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鼡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苼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賢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祿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義),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叻;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怹(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肤之间,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叻十天,扁鹊(再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