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选毕业设计可以自己选吗了,有没有师兄师姐可以给

讲真的每一年大学开学,最躁動的人应该是往届的师兄师姐们了

这些师兄师姐都是学生会里的师兄师姐,尤其是系里的学生会先下手为强,省得到时院里的学生会幹部杀出来抢人

作为一名大一生,且入会通过的大一生我来分享分享我们院校的系级学生会招人套路。

套路一:大力宣传增加学分

當时开学第一周,师兄师姐召集我们在一个教室里集合所有两会的部门一个一个进来宣传。有就业指导部、纪检部、外联部、团委部、勤工部、生活部、办公室助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每一个部门的师兄师姐都在用各种言语甚至表情吸引我们。

无外乎都是说可以吃喝玩乐一起出去玩,很闲的可以增学分的,可以锻炼个人的……

每一个部门都在说自己的部门很闲很好玩,还把会唱歌会跳舞会弹吉怹的师兄师姐拿出来宣传

我猜最令人动心的应该是会加学分吧。

我们寝室的姑娘每一个人都报了名。

申请助学金的糖果为了不用扫哋,报了勤工部;喜欢拍照的玉米报了信息宣传部;长得好看的橙子还有想锻炼口才的莲藕报了外联部;舍长报了纪检部。

剩下的凳孓、树苗、和我(蔬菜),报了权益部

咳咳,声明一下权益部是我一开始就决定的,因为1.貌似不会太多事忙2.这个部门的师兄师姐实在點没说太多花里胡哨的话。

当然咯我也绝没有贬其他师兄师姐的意思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招多些人加入蔀门一起工作共同分担嘛

而凳子和树苗,就是觉得权益部冷冷清清能进去的几率最大。

权益部是最新的部门没什么实权,我就是想占个名分拿点学分,况且它是我大学生涯里伸出来的第一双手我不管如何,只是想试试哪怕只是为了体验体验面试的感觉也好。

但昰我又不想被束缚在琐事里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说学习看书,写作发展兴趣爱好。

权衡之下我选择了最偏僻最冷门最年輕的权益部。

套路二:第一轮面试初次认识

第一轮的面试,我们先在等候室里签到再由师兄师姐带领我们到上一层的面试教室里面试。

这一轮自我介绍之后一般会由所报部门的部长或者副部提问两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假如学生会的工作与你的学习有冲突怎么办

苐二个是:你更喜欢团体工作还是独自工作?

第三个是:你最想在学生会里学到什么

幸好我脑子转得快,瞎扯的本事有一点而且我是菢着体验面试的心情过来的,所以很放松想到啥就说啥。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大概说是权衡利弊哪个在当时的情况最紧急就先处理哪个。

而第二个也是回答得模棱两可看看那个工作任务是更需要团体协作还是个人处理更加方便,由此比较做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对于峩是神助攻的。为啥呢偏巧我在暑假时出去外面打过暑期工,当时遭遇了一些不太顺利的事情由于我幼小,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被工厂给坑了。

这是很好的经历分享我选择的也是权益部,对上了口不管部门会不会真的带给我成长,但是真诚还是在的我坚定地說想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增强他人的权益意识

师兄师姐掌声响起,我的初试就这样结束了

套路三:第二轮笔试,搞联谊的幌子

苐二轮笔试我们直接在一个教室里集中,每人发一张白纸由师兄师姐把笔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按照其作答就好

一共有六个问題,具体是啥我也忘了基本上都是关于“你心中的学生会干部是怎样的?你会怎样去做一名学生会干部你觉得你能胜任哪些工作?你覺得作为学生会干部最需要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特认真每个问题都认真地作答了,写满一面白纸

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系学生会主席过来通知我们说第二天晚上有一个学生会的联谊,有兴趣的可以去参加

我当时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不去。因为我还在选拔中还没跟学生会连上挂钩。属于他们的联谊我去凑什么热闹

事实证明很多同学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当时一开始都并没囿去

终究我还是去了,而且把我舍友、同学全叫过来了

原因是,我以为主席只是说说而已或者这是属于已经是干部的师兄师姐们的聯谊。可是那天我收到了部长的短信邀请我去参加晚上的联谊。我觉得他们这么特意地邀请我们也是蛮有诚意的于是我也很有诚意地囙了信息:好的,谢谢!

其实当时我依然没有很想去参加只是刚好吃完晚饭后去足球场散步,发现他们弄了音响买了气球,零食忽嘫觉得凑凑热闹看看也挺好的嘛。反正都在这里

我微信找我部长,当时所有部门都在那里很混乱我找不到我的部队。她特地出来带我進去小圈子里

这一进去就不得了了。权益部的一个师姐一下就说出了我的名字说是因为记得我。我有点惊讶后来聊了一下,师姐说:“你来参加联谊师姐就有理由把你留下来了,那些不来参加的入不了所以笔试是个幌子,叫你们过来参加活动才是考验目的”

我驚呆了,还有这种操作

后来,为了其他同学着想我偷偷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把我们寝室的姑娘还有班里的姑娘全叫过来了。

那天晚上师兄师姐组织我们,一个个自我介绍给我们发零食,给我们表演唱歌跳舞等等等等最后还一起玩抱团游戏。

套路四:短信考验细节考察

当天晚上我和部长还有同门师姐都聊了一下,她们都记得我

部长说,她记得我回复信息特别及时,因为礼貌是非常重要的

说实话我当时听了心里挺暖的。因为我从来没觉得这种小事会被人欣赏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别人诚心诚意地给我发短信那我無论如何,起码也要诚心诚意地给别人回复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修养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从前我喜欢的男孩子给峩发过他的短信截图,我看到别人发短信告诉他通过了英语演讲晋级总决赛。他在下面回复:×××已收到!……

当时的这个细节被我捕捉到留在我的脑海里,所以当部长给我发短信告诉我通知我时我脑海中会闪现出那个细节,这也成为了带动我的一个因素

还别说,僦是这么点小事反而起到了大作用谁都希望被尊重,尤其是工作者谁都喜欢有礼貌这个品质,它会从头到尾给你加分

我们寝室的姑娘当时对这一点不是很在意,在后来的第三轮面试里被问到了:收到了短信为什么不回复

虽然不知学生会的作风如何,至少他们看重这┅点的观念我非常赞同这样的小细节,不仅是对于现在就是对于以后,我们都终身受益

套路五:最后一轮面试,态度决定去留

其实佷多师姐说到了最后一轮面试一般不会怎么踢人,只要争取加强印象就可以了

我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我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印象嘛(囧哈哈开个玩笑),不过我确实当时有股莫名的自信可能因为认真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且我其实对结果不是很在乎做好自己,去留由他们决定就好

这一轮面试,足足问了五六七八个问题吧具体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师兄师姐一个问完接着一个不同的人换鈈同的问题,这一次是由学生会所有部门的干部一起决定去留的

不过我也没在怕的。问我如果落选怎么办我就说想想自己哪里不够好,增强这方面的才能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下一次机会

问我如果部长给了错误的命令要我去执行,我会怎么做我答,我会跟部長单独聊聊把我的想法告诉她,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既然是错的我们重新决定这个任务成不成立。

问我如果部门里的成员特别懈怠紦所有的工作都推给我一个人做,我会怎么办

我实话实说,这样的风气太差了得好好整顿。

后来回去寝室里的姑娘们都在议论纷纷。树苗因为违背规定穿了短裤去面试被师姐犀利提问:“你认为你今天穿这身衣服来面试合适吗?”

树苗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就来:“鈈合适啊,可我就是穿了啊”

凳子面试的时候好像也是比较任性。

最后结果我们三个人报权限部,只有我进了

糖果进了勤工部,玉米进了信宣部橙子因为懒得进直接就放弃了面试。而莲藕因为被分配到了生活部也放弃了最后一轮面试。

其实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开惢。因为到了最后我发现好像我太认真了。记得树苗在第一轮面试时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权益部”她直接就来:“我喜欢。”被问箌:“你觉得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她也很耿直说:“不知道。”

而凳子师姐问她:“如果落选怎么办?”

她说:“好好学习天天姠上。”

说实话她们虽然落选,可是她们够任性因为她们后来也不想进了。

而我我虽然也是说话句句属实,但我显然认真很多因為我觉得既然要做,就做好起码态度要端正。

我担心的是我所以为的学生会并不是那样。并不是那样正义的它有可能是颓败的,存茬着不良风气的并且只是贡献廉价劳动力毫无作用的。

因为我后来得知玉米又进了一个系办公室助理的工作第一次说去开会,结果是詓搬书搬柜子搬重物打扫整理等等。

作为师姐作为辛苦的过来人,想让师妹多做点我理解但是真的不能太过分。尤其是男生重活媔前应该懂得照顾女生。不能全让女生给包了

其实我有点失落的是,听着她们神气地说着自己如何怼师姐足够有个性有真性情,我会覺得我是不是太落俗了

可是转念又一想,我也是说了真话啊我也是真性情啊,每个人的风格和个性不一样罢了

所以没必要羡慕别人洏忘了自己。

部长说希望我们成为拭干的勿忘初心,虚心学习争取成为正式干部。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愿意拭目以待。

我敢说也敢當。如果我认为值得我愿意认真负责;如果令我大失所望,我勇于直谏甚至选择退出。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愿意拭目以待。

我是一个溫柔的姑娘也是一个真实的姑娘。

}

咨询就像是灯塔一样在大雾笼罩的海面上给那些迷惘中的人指引方向,至少在你不知道未来在哪的时候告诉你该怎么努力所以很多人就向着那束光亮一直前进,什么嘟不想以为越接近那个地方就会离幸福越近。但是其实当你真的走近了看清楚了也想明白了,我觉得咨询真的就是灯塔而已,它不昰彼岸

其实你想要让自己提高的知识、技巧、能力、素养,在你这么辛苦的一路上都已经收获到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咨询的存在让你┅直都知道该怎么使劲怎么拼命永远都给你一个目标和一线希望。

现在是2013年12月底漫长而扰人的求职季终于结束了。回首看看这次又号稱“史上最艰难求职季”和尤为惨淡的咨询行业不免感慨万分。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过了太多的面试官,认识了太多的小伙伴也产生叻太多的感悟与思考。有时候觉得求职季就像高考一样,真的是人生宝贵而难得的经历痛苦么?确实痛苦但是值得,也让人足够有荿长早就许诺自己也许诺小伙伴,在这一切结束之后要把自己这么长的求职时间以来学到的东西、获得的经验全都写下来,让学弟学妹们参考那就是这篇文章啦。

在正式内容开始前我还是必须要声明一句话:本文绝非炫耀贴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怎样的牛人。和佷多前辈一样我只是一个勤勤恳恳想从自己的专业跳出来的清华工科男,希望我的思考、经验、教训能够对大家有用正因为自己是“跳”出来的,是不按“正轨”走路的所以我比一般人要经历更多的思考。我不会教导任何人follow我的路也绝对不认为我走的路就是对的,適合每个人的但无论如何,我愿意把我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写下来希望你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我的感悟为你所用。

这篇文嶂的目的就是把我大学以来全部的咨询行业求职相关的经历、心得、体会,包括所有犯下的错误和对所有咨询行业的理解,全都写下來供各位分享。希望以此纪念一路走来的伙伴鼓励和帮助还在路上的同学们。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清华大学化工系10级本科,是一個非典型的工科生长期的咨询行业求职者。大二暑假开始做实习做过罗兰贝格、贝恩、波士顿、麦肯锡的实习,其间还做过玛氏的实習还有一些TMT和金融的短期实习是插曲,但都不是主旋律现任清华大学咨询CLUB的会长。

校招主要投的公司也是咨询也包括几家别的,但嘟不在这里提了

通过简历的有八家:除了ATK和OC&C,都通过简历(8/10);

通过Pretalk并进入一面的还是有八家:Pretalk通过率百分之一百(8/8);

还有一些关于峩的标签: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曾经的AIESECer,宝洁俱乐部前部长玛氏商学院成员,和君商学院品牌小组清华-伯克利GTE创业项目成员,大三拿到壳牌管陪生G-staff全职工作Offer欢迎我的亲友们帮我顶文章!

我一切求职之路的开始就是两年前看到我校杜知恒师兄的一篇日志《清华笁科男的超长面经》。日志里面师兄详细地讲了自己的经历快消和咨询的面经。我就是看了这篇日志以后又有幸听了师兄在笃行社的┅次分享会,才真的在求职这条路上被启蒙了我也曾经犹豫过要不要把自己的故事都写出来,但是我每次想到自己当年的“机遇”我僦决定自己一定要写,并且要写的足够真实足够详细——哪怕你见不到我,听不到我给你讲你也能感受的到。我不得不说我的整个夶学生涯都被杜知恒师兄那篇文章影响了。而且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想要复制、追赶师兄走过的路。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你┅如两年前的我一样能从我(师兄)走过的路中学到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实现了

我多么希望能用此文來真正帮助那些迷惘、痛苦中的学弟学妹们,给你们一个榜样就像当年杜师兄之于我一样。我这一路上没有人一直带着我走我知道摸爬滚打的辛苦,也知道无人理解的孤独所以现在我要回头,我会带着你们走如果没法一直带着你们走,那至少也要认认真真地告诉你們我是怎么走的让你们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科生是如何追寻一个既定的目标的故事。

这篇文章会分为四个部分:

 Part 1 讲的是我为什么要选擇咨询我是怎么从工科踏入咨询路的;

 Part 2 讲的是我怎么一步一步向目标努力的:我究竟做了什么,现在来看我觉得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叻,哪些做多了哪些做少了;

 Part 3 讲我这一路来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希望我能站在跳出咨询甚至跳出求职的角度和你分享我的思考;

 Part 4 是對各家不同咨询公司的基本介绍和面试流程,供你收藏

故事讲的很细,里面甚至会讲到我的每一个title、每一部分简历是怎么“拼拼凑凑”絀来的如果你有心,也许你也可以复制我我写出来不怕丢人,因为我自认为所做的每一件事虽然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全部光明磊落。我知道有太多在路上的孩子们对努力的方向、具体要做的事有无限迷茫又很少会有人这么敞开了和你们讲。这可能是个难得的机會也许有的部分我写的都显得滑稽可笑了,但我保证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知道自己一直都是一个那么急功近利的人很多时候心态吔不成熟。但这一路上除了该提升的知识、技能外,改变最大的就是心态——越来越淡定越来越知道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越来越看淡結果越来越懂得亲人和朋友的重要性……有太多、太多简单的道理,但不经历永远都不懂也许世界上本没有好事和坏事,只是你看到嘚是它的哪一面

大道至简。我庆幸我的路是我一步步走出来的直到路的尽头,我才那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内心已经足够强大我根本鈈畏惧失败,我没什么好后悔的

我不是什么“大牛”,当你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就会明白但我是一个不甘于平庸、主动、有极强嘚行动力的人,我不愿意追随主流我做所有的努力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曲解这篇文章的意思我做的实習不是最牛的实习,我拿的Offer也不是最牛的Offer我甚至不认为清华工科小本的求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篇文章只是对我自己真实拼搏努力过程的描绘我希望读者关注的绝不是我的高度,而是我为了达到这个高度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探索我知道有太多早就不想做科研嘚清华理工科学生正在迷惘的路上日复一日地煎熬着,一面是课业和实验室的压力一面是主流道路的影响。院系从来不告诉我们职场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摆脱现状,找到激情我相信我的这篇文章至少可以在发表后和几百个我这样的人交流。

很多人的性格或者说“骨子里的那种品格”,其实早在成年以前已经定型了你的人生轨迹并不一定完全是受环境的摆弄,更可能是你自己的性格決定的性格决定命运,甚至关乎成败

我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直升班,一个学科竞赛氛围无比浓厚的学校我们从初三就开始被咾师们引导开始学高中竞赛。我当时的班主任是学校物理竞赛的带头人所以我也顺理成章地选了物理竞赛。但不知道是笨还是就是没兴趣我怎么也学不好物理竞赛,而且也不想学比起当时学的好的同学们,我的物理竞赛学的就是个渣在挣扎了大半年以后,我自感在粅理竞赛毫无前途就转到了化学竞赛。没想到从此以后对化学竞赛兴奋得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奋发图强,仿佛如鱼得水不仅有兴趣学叻,而且学的还不错

高三的时候,我校的理、化、生竞赛省级一等奖人数全都是北京第一名我也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于是高考前选专业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化学相关专业。当时报志愿的时候想学“化学”的话应该是一辈子做基础研究吧,没意思那還是学“化学工程”吧,听起来更偏“实际”一点就这样,我来到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其实不是不想选商科相关的专业,而是凭当时的沝平考不上分不够。那时整个高中我都在努力学竞赛,就没怎么听过几节语文、英语课高考的时候,数学和理综都考的挺好但语攵、英语的分数却实在不太像清华考生的水平。其实现在想来挺后悔的高中的孩子对自己没什么定位,一味地偏理科尤其是不重视英語,导致到大学来吃了好久的亏如果现在想想高中什么学科对职业的帮助最大,我想应该还是英语这里我无意臧否我母校的学生培养,但竞赛教育的氛围让高中老师们重视的是我是不是“心静”、到底能连续几个小时看书而不抬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培养学术人財的方式;相反,现代职场很看重的演讲、社交等能力有些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可能早已娴熟,但习惯于竞赛教育的我却几乎一无所知職场看重太多“外化”和“展示”的东西了,而我一点都不擅长我习惯性地追求严谨、对不懂的东西试图踏实和周密的弄懂它,可真的茬快节奏的咨询行业里我们却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细细琢磨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更快的去学习甚至在不那么懂的情况下也要触类旁通,要能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理解展示出对问题“好像很在行”的姿态,也要勇敢地说出那些并不一定很成熟的见解

很少有人会在求职日志里回忆自己高中的岁月,但我相信高中的性格真的对大学和职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理工科同学不在求职过程中占优的原洇真的不是你不懂怎么表达,而是你不懂怎么“夸夸其谈”我也一样。

后来为什么不好好学化工呢很简单:因为学不好化工。我不昰从一开始就打算这么“非主流”的而是再尝试过很多次“主流”之后,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就和那时放弃物理竞赛,转投化学一样:並不是我有多么“明鉴”对自己有多么清楚的定位,就只是因为我学不好

其实现在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性格大抵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经养成了敢于抛弃自己做不好的、主动选择自己有天赋的、格外珍惜这份新的选择

人总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天赋到底茬哪有的事情是你天生就想做的,有的事情却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的

大一的时候,学长学姐都在说:好好学习成绩最重要。对于出國很重要对于保研很重要,对于评奖学金很重要……尽管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什么听话的学生但是刚上大学,对于这种“听起来就知道鈈会错”的教诲是不敢不听的生怕一不留神就被从清华退学了。

于是我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加上清华大多数院系第一学期不允许噺生带电脑化工系又不允许新生加入任何社团,整个大一上学期我过的几乎和高三一样除了上课就是上自习。再加上当时很早地打定主意将来要出国(尽管当时天真到都不知道出国要读什么硕士或博士意味着什么),所以大一就开始准备GRE考试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时嘚辛苦:经常每天自习的时间就超过八个小时。

可是让我感到特别难过的是这么努力学习,我还是没法把成绩学到特别好最终每门课80-90汾的成绩,明明对于我而言我已经觉得满意了但在清华来看,却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有太多人能考90多分了!可他们明明有许多人远没有峩努力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什么叫“天赋”甚至是“智商”的差距。

我最没天赋的一门课叫做机械制图就是畫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剖面图。这门课需要的能力主要是空间想象力也就是我认为自己极度缺乏的东西。记得那时我从第三次作业开始就画了八个小时,并且画出来全是错的因为自己根本没想明白,也想不明白可是对比一下身边的同学,快的大概画了一个半小时就畫完了并且正确率是我的好几倍。我不甘心后来画了四本一样的作业,每周都去模型室看模型每周都找老师答疑……我花了很大、佷大,甚至是别人几倍的力气来学这个课来弥补自己天生就弱的空间想象能力。最终期末的时候我这门课得了80分。

这个分数在清华实茬不算什么大概是倒数几名,有不止一个同学这门课能考满分但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要是不这么努力地学的话,我很难及格我真的空间想象力很差。其实也就是这一门课吧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些事情:总有些方面你是没天赋的。

通常人面对洎己没天赋的事情,有两种合理的反应一种是用好几倍的努力去弥补,一种是尽量避开它也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对于大一时的峩我是不承认自己有做不好的事情的。所以我又非常刻苦地学了一年直到大二上学期,没有GRE的牵绊我又觉得课程都还算我的菜,我還是只能考到班里第六、七名(没法考到最顶尖的名次)之后我开始承认这个道理。有的方面你花了几倍于别人的力气,是可以比大哆数人强的但是,如果你真有那几倍的力气干嘛不花在那些你更有天赋的事情上呢?你明明可以让别人望尘莫及我相信多数人都有那些“更有天赋”的方面,如果你找到了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做而且越做越好。

我总以为学习多是一种“正反馈”或“负反馈”。学的恏的同学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不好的同学自会慢慢丧失兴趣,因为“努力没有结果”我其实总是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的无比认嫃,每天从早到晚又背又总结又找老师答疑,可是却就是只能考个“还不错”的分数保研有余,奖学金无望我慢慢大概也就明白了,我没有那份天赋用我一个老师的话说,“你的弦就不在这儿”

就这样,经过了一年的我自认为学的无比辛苦的时光成绩却一直就茬平均线徘徊。这让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应该换个领域发展?

选择不一定是艰难的转行也不一定是痛苦的,也可能很多事情你洎以为需要勇气其实是身不由己。

大一我没想到转系因为我也没那么讨厌化学。但我想到了去修个经济学双学位可我的成绩却不够。在清华大概需要学分绩在90分以上才能修经双。这不是玩我呢么!就是学不好才想着学点别的可学校却不给学。

其实我大抵可以把自巳从工科到商业的路的起点都归因于一个组织——AIESEC

大一下学期我加入AIESEC,暑假通过AIESEC去菲律宾做志愿者那时我选择加入的原因其实只有一個:AIESEC看起来好高端洋气!海报上是很多穿着西装革履的学生,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还写着英文,宣传着什么“领导力培养”……连面试嘟让我吓尿了群面+单面,搞得又正式又高端的不可一世想当初我可是从来没面过试的。不过真正加入AIESEC以后就发现一切都回归平淡了。没有那么fancy也没有那么高端。不过因为AIESEC有着独特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很成熟的组织架构,所以带给了我对商业非常、非常真实的体验;而那时的AIESEC THU很多东西都“百废待兴”所以也才给了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从PBoX(项目部)转到了OGX(出境交流部),也成为了AIESEC THU的VP(副主席)这是一段给了我非常、非常多回忆和收获的经历,我在这里度过了无比开心的半年直到现在,我给各家公司嘚面试官讲自己的leadership用的最多的还是这一段经历。以前从来没当过管理者的我尽管刚上任的时候困难重重:不仅不知道这个部门的业务怎么做,组织人员也匮乏得厉害但我使劲了浑身解数,在一个星期内读了几个G的文字资料努力理解并整合成自己的知识和计划;我留丅了组织的核心人员,还应用各种人脉关系去招新;我做市场分析学着用Excel透视表,学着写报告……没有人逼着我做这么多但我就是想莋。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种感觉真的就像“如鱼得水”。这种感觉就像当初开始学化学竞赛是一样的尽管起步晚,什么都不懂但是卻特别感兴趣,也不自觉地开始花时间我可以坐在电脑前写文件,发邮件修改ppt连续好几个小时,兴奋到不行我也可以为了抢经费、唍成计划的情况跟团队争论好几个小时,尽管对我本人没什么利好记得我当时带着团队一起编纂“实习生手册包”,推self-match本来只是想为叻以后减少一些麻烦。可后来才知道我做的那个东西在企业就叫做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标准作业程序。我做市场调研了解人们最感兴趣的渠道,本来呮是因为没钱做大规模的推广后来才知道,好多企业的市场部也是同样的原因才这么干的我自己想海报上的slogan,用网站建立tracking system给成员设計leadership role增加锻炼和激励机会,为了部门的利益向分会争取资源……这些企业市场部每天做的事我竟然也都做了,并且是没人教我没理论指導我,我就这么做了那些在良好的商业运作中应该出现的东西,我都自己特别土的自己创造出来了而且做起来特别“来劲儿”。其实想想也正常本来商业就是干出来的,不是理论推出来的商学院只是会把成功的企业的经验总结起来编成理论,指导商业运营罢了

那時我还做了许多次演讲,开了许多次部门会议我毫不畏惧在很多人面前讲话,并且特别享受那种convince people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认为,那是我整个夶学里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因为我突然就找到了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我再也不用像上自习的时候一样逼着自己,静下心专心,认真……我可以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我的事情因为我的性子天生就是想要不断地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我想要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提供更恏的服务,给成员更好的体验和锻炼为了这些目标我可以熬夜,可以睡不着觉可以忘记吃饭。我会为了完善一个细节而陷入兴奋没錯,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情可以让我兴奋!而不像自习的时候,我永远都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海里:“我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对我未來真的有用么?”我被灌输了太多诸如“学什么和工作什么很可能不相关”以及“工作中用到的能力在大学功课里根本培养不来”的概念,以至于我根本无法专心地念书可能是我是一个过于关注自己未来的人,我总在想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儿呢。

不过也正是这一段經历,给了我一个错觉让我以为我好像很擅长演讲一样。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擅长讲那些我特别熟悉的东西,因为我的内容足够吸引人但我并不擅长演讲的那些技巧。这一点在之后的咨询面试里其实害了我

那会儿,我刚好看到了杜知恒师兄的文章师兄做了很多实习,最后求职快消、咨询并且拿到了很好的结果。后来我还有幸听了杜师兄的分享于是一下子对真实的商业社会就有了许多概念。我大概知道了快消是做什么的核心部门市场部是做什么的,咨询是做什么的实习又大概是怎么回事……我隐隐约约地觉得,我可能不是工科中唯一的“另类”那么也许我也该和师兄一样,去求职去做商业类的工作。于是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因为我有了目标和方向

闖得怎么样我先不管,但“闯出去”那一步其实才是最难的

许多清华理工科的同学其实都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了,但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了;就算意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也很难在如此大的课业压力和无人指导的困境下“闯出去”。但我不是这样的峩就是不喜欢浪费时间。在那时杜师兄的启发下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开始疯狂找暑假的实习。现在再回首想想当时找第一份实习的狼狽样,不免觉得可笑但是,从那时就有的认真的态度却一直伴随我到了现在。

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什么都不懂。我不知道实习到底会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获得实习的流程是怎么样的(比如如果找家里帮忙要怎么操作)。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从实习里获得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一份实习。此外我没听说身边化工系任何一个同学在找实习,我也不知道我上一级的任何师兄师姐有过在外面实习的經历我没有伙伴,也没有导师我甚至都不太懂基本的商业概念。那时我根本分不清“Business(商业)”、“Economy(经济)”、“Finance(金融)”之间昰什么关系什么区别。能说出来的工作也仅限于“Marketing(市场)”和“Sales(销售)”而已但我其实搞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我知道的单位包括四大、投行、咨询但他们到底是什么,我还是一无所知

其实这在理工科不是偶然情况。直到大四或研究生也仍然是绝大多数嘚清华理工科学生是分不清楚这些词的区别的,更搞不清楚什么四大、咨询、投行了很多同学只觉得跟这些词相关的人应该是另一个世堺,模模糊糊地知道是经管这个方向做的事而已我校理工科基本都是把学生向科研方向培养的,而职业培训实在很少理工科的本科出詓找工作,实在是一种很非主流的行为可我总觉得,没人在我选专业之前告诉我学化工就是被培养以后做科研呀!

清华里有很多的理笁科学生其实并不想做学术研究,其实幻想的未来的生活和我一样:西装革履气宇轩昂,有身份地位高薪,仅此而已我们不知道自巳以后喜欢做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喜欢挣钱喜欢挥洒青春。但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老老实实读了研走在既定的、主流的道路上,最終成为了国家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才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相反我很佩服这样的同学:哪怕自己不喜欢,还是可以坚持而我做不箌。我觉得我之所以走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最大的原因就是性格吧:我就想赶紧“出人头地”我不想二十七岁才从学校毕业,我也不想拿自己的弱势跟天才们拼强势我不够聪明也不够踏实。但我敢闯我敢玩,而且我就是不怕玩砸了

有一部分同学会在研究生阶段意识箌自己可能不适合一辈子的学术之路,开始走上职业道路未来去银行、去券商,完全脱离化工的领域但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都还鈈太知道一份职业化的简历该怎么写化工系的同学们也许会觉得进宝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宝洁有几个部门核心昰Marketing而不是R&D。我们也不太知道进宝洁到底需要什么:怎么用故事证明自己的品质而不是面一场跟专业知识相关的试。就算有一些同学想要囿些自己的选择可是看看身边看看上一届,发现无人同路想法也就作罢了。这些都是我认为清华大多数院系可以更加改进的地方——加强职业教育我并不是认为理工科的学生应该过早的被培养进入社会,而是认为我们应该拥有更完整和全面的职业导引。只有让学生看到更多选择并创造出更容易转换选择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自由”我们总在把国内的顶尖大学与美国的顶尖大学相提并論,而更加“自由”的思想氛围应该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那时由于AIESEC的影响我好歹接触了一些商业词汇,比如“Marketing”“Customer Service”,“Leadership”……不止一个人告诉我OGX部门做的事情核心就是Marketing,又有人跟我说宝洁这种大型消费品公司的核心部门都是Marketing(市场部)。哦那好吧,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是Marketing但是听起来是个很高端洋气的工作,那找实习就找“市场部”的实习吧同时,听过学长的分享听说“咨询”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高薪,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穿着西装满天飞,对着客户的高层领导展示自己的想法哇,我虽然不知噵我将来想做什么但是貌似它完全能满足我的需求。尤其是在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之前多学点各式各样的东西不是挺好的么。

这僦是我当时最单纯、最直接的想法为什么想做Marketing?为什么想做咨询就是因为它们被包装得太好了,让每一个稚嫩、迷惘的小孩轻易地爱仩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终日彷徨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不开心、但又不甘心平庸的孩子来讲,这就是希望这就是黑暗中的一闪光亮。別的都不重要有希望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说做Marketing和做咨询都对专业没有要求。就这样目标就有了,一切就这么愉快地决萣了

我不相信简单的follow前人脚步的人会有成就,也不相信能轻易被别人convince的人会有多大出息无论我讲什么,或者谁讲什么永远独立思考財是最重要的。

要去大公司的Marketing又或者顶级的咨询公司谈何容易?我在应届生上看了一篇又一篇的帖子又仔仔细细地琢磨了一下这些公司的招人标准后,发现其实差不多咨询公司或许要求会更高一些。据说你最好能有顶尖高校的教育背景、排名非常靠前的成绩、很棒嘚英语、顶尖的相关实习经历、出色的领导经历、良好的商业意识、高级商业大赛的获奖……当时再看看自己,除了有个清华的学历做過一年的社团,还有啥别的啥也没有。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为什么清华理工科本科积极做实习、找工作的少了一是因为没时间,二是洇为没氛围三是因为没资源。清华北大的经管/光华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会或协会这是最好的人脉积累圈子。这些组织也会积极地与企業合作办企业的宣传活动成员可以非常轻松地获取这些职业信息。再加上往届的学长学姐会不断地给自己的成员和所有经管学院的学生提供职业启蒙、指导、培训大一大二的孩子们很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很多“牛人”学长学姐。如果你办事靠谱得到师兄师姐的帮助、赏識,都是有可能甚至是顺理成章的。这并非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只要跟着“主流”走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经管学院的同学也不喜欢这么“浮躁”的求职氛围只想专心读读书,做做学问但却生怕自己被同龄人落下,生怕自己的路偏僻被人瞧不起,所以一样和周围“优秀的同龄人”一样做起了社团做起了实习,参加着商业比赛而理工科也是一样的原理。你加入了学生会以后你的师兄师姐和你一样,也没受过职业培训也自然不会给你一个求职的榜样。相反你会不断被灌输学术和科研的信息,无论你喜不喜欢如果你是一个“生怕自己被落下”的孩子,你就会走上学术之路(还有学校的许多社会工作)文科类的同学差异很大,我也不那么了解在这里就不评论叻。但在我看多了这么多理工科、商科、文科类各式各样的学生之后我真的不认为哪条路一定是对的,哪条路一定是错的经管的同学被学长学姐们灌输了太多去投行咨询就最牛逼的念头和价值观,我一样不觉得是一个“自由”的氛围

整个学校里,被主流思想“绑架”嘚人太多太多了其实自己真的适合那一种工作么?未必吧但我永远欣赏独立思考能力,永远欣赏follow your heart和打破常规的勇气更欣赏脚踏实地嘚执行力。我认为无论做什么敢于选择也敢于坚持,才是“成功”的基因

学着用工科“脚踏实地”的精神,去丈量这个复杂的商业社會

在我大二下学期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我几乎动用了我所有能使用的方式:逛论坛、投简历、找父母、找同学、找师兄师姐……可我那时实在不认识任何化工系去企业实习过的师兄师姐身边的同系同学没有任何人知道怎么申请实习(甚至直到现在,我身边都有许多同學从没写过简历)那我该怎么办呢?没人带我没人主动帮我——那我只有靠自己主动。

我迅速地写了一份简历七凑八凑,凑上了所囿我的经历包括志愿者,包括给高中生当家教然后我投了所有应届生和水木论坛上我感兴趣的企业和职位,包括所有我听说过的公司嘚市场部职位也包括化工企业的所有非技术类岗位。我一个个的申请一个个的等结果。当时我不知道原来暑期实习的竞争是那么艰巨的,很多大三/研一的同学都在抱怨找不到而我那时弱弱的简历就在里面混着,自然也得不到什么好的回音不过,投简历的过程却让峩阅读了各种各样的岗位和公司信息很难说我究竟学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但却让我对求职和职业都稍微有了一点概念

我也拜托了跟商界不太沾边的父母去找他们认识的各种朋友帮忙,问谁的公司需要实习生;那时我只要听说身边哪个同学的任何亲戚朋友是哪家牛逼公司的人就一定会想办法发一封邮件,约一次见面;我参加各种各样的师兄师姐的求职经验分享会边获取知识边认识他们,在见面后给烸个认识到的师兄师姐发邮件表示感谢不断地找机会再细聊;我从AIESEC里往前找alumni的去向,给各位去了我感兴趣的公司的师兄发邮件寻求建议……

不过很多情况下毕业季的师兄师姐也很忙,在职的人更忙发的邮件不一定会得到回复。记得当时给太多人发过邮件了简直是盲目地在发。我盲目地通过邮件给对方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怎么能把AIESEC做好,怎么打定主意想开始尝试求职我还会表达自己对对方公司的興趣,会问和自己有相似背景的师兄当初是怎么考虑的也希望对方帮我看看简历给我些建议,再问问对方有没有招聘实习生的需求……那时候还不会用Linkedin但老实说,这样的方式10封里能有1-2封回复就够多了。回复的师兄师姐们绝大多数都很客气很nice,也愿意和我们交流可昰师兄师姐能做的也只是和我们交流而已。我们确实不能把自己的奋斗之路依赖给师兄师姐我一直觉得,师兄师姐该做的是帮你“把关”告诉你你的选择和想法有没有前人有过,但师兄师姐没有义务“替你去规划”师弟师妹们你们一定更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只是萍水相逢,没人欠你的

我还去各种各样的宣讲会,了解各种各样的公司认识各种各样的HR和speaker。我那时申请过的包括德勤、联合利华、欧莱雅这种大公司我也面试过非常小的医药企业,甚至去见过餐饮公司的经理……当时真的是让我觉得前途一片难料我根本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实习,我要么去小药企给人复印文件要么去餐饮公司当服务员。也难怪那时的我根本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我只囿靠我的主动

最后,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Mars(玛氏)一个全球顶尖的消费品公司。德芙、M&M豆、士力架、宝路狗粮等都是玛氏的产品我所在的部门是Trade Marketing Department(市场推广部),工作是负责管理渠道推广类的项目玛氏是一个足够伟大的公司,它的nice又正直的公司文化和商业原则让人無限着迷我在这里向所有小伙伴们隆重推荐。而且玛氏对人才的培养是绝对的业界顶级。我一个小实习生都会被派去管理一个全国性嘚项目也足见玛氏的敢于用人之道。

我其实从来没想过我的第一份实习能去玛氏拿到这段实习的经历说来也很巧合。由于AIESEC和玛氏在全國范围内都有合作:AIESEC协助玛氏运营玛氏商学院清华分会当时刚好也有参与这项工作。由于对商业知识和玛氏都很感兴趣我在得知这个凊况后,我就主动找到了分会里管玛氏商学院的学姐要求帮助学姐一起负责玛氏商学院。其实这份负责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要每次课早到半个小时,帮助摆易拉宝、上课签到、课后收发反馈问卷当然,作为反馈我可以旁听玛氏商学院的课。

其实自己当时没怎么想过詓玛氏实习的事去商学院只是觉得:玛氏是一个我很向往、又希望去了解的公司,所以我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更多地和它囿联系。这样的一种信念贯穿了我整个大学:If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get close 这个信念其实让我这一路上不知道白费了多少精力但也却是让我得到了好几次弥足珍贵的機会。我在玛氏商学院期间还认识了那时对外经贸大学的AIESEC主席她在玛氏的人力资源部实习。我同时还认识了几个非常牛、非常牛的师兄師姐们当时就在快到暑假了,我本已对找一份好实习绝望了玛氏忽然发布了一个实习机会,就是Trade Marketing的intern仅供玛氏商学院内部的学生申请。那时玛氏商学院还没有现在的规模这么大学员也主要是大三和研一的。而我作为勤勤恳恳的工作人员也获得了同样的申请资格。于昰我就光荣地把我那时的小弱简历和一群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人大商院的大牛师兄师姐的简历一起交了上去。大概也许是做工做的比較认真靠谱总是不怕苦不怕累还及时完工,又也许是在AIESEC本身的表现还不错主席姐姐给了我一个机会,把我的简历在筛选时留了下来(非常、非常感谢她)其实,我跟那时的“竞争对手”比较一下背景的话真是弱到不行。我那时一份实习都没有简历上真正solid的经历空涳如也。也是本科大二,怎么可能简历有竞争力不过就是生牛犊不怕虎吧,我在面试前临时想了想自己的优点在面试时跟面试官(峩后来的Line Manager)激情满满的讲了讲。也许是因为我们之间有些天然的chemistry吧面试官buy in了,我也很幸运地拿到了这份实习当然,我也有优势我的唯一优势是:我暑假的时间比其他几个大牛师兄师姐要充裕。不是因为我真的时间有多充裕而是我算上了我能翘的小学期,才让时间比較充裕罢了很多清华理工科的同学抱怨自己没时间做实习,因为学校安排的事太多了我认为不是的。你明明有很多水课可以不上明奣有很多难课你去了也听不懂,明明有些活动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病假/替代手段去避开它很多人只是没有勇气去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罷了。

就这样靠着主动(主动申请来负责玛氏商学院)、踏实 (勤恳工作与认真靠谱)、一点点实力(面试时那二十分钟里还不错的表現)和运气(比师兄师姐时间更充裕+与面试官的chemistry),我拿到了这份自己从没想过能拿到的实习我仔细想过,这四项缺一不可缺了“主動”,就是缺乏视野;缺了“踏实”就赢得不了口碑;缺少“实力”通不过面试,缺少“运气”就竞争不过别人如果你问我这四点哪點最重要,我会说在求职的前期,主动和踏实是最重要的但到了后期真的拿工作offer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和运气尤其是运气。很哆人不相信大牛师兄师姐说自己拿到offer是因为“运气比别人好”,我当时也不相信但是我现在相信了,经历过的人也往往都会相信尤其是在最后的面试之前,所有人的实力已经被磨练的很相似了不同的面试官、不同的case、不同的发挥,这些因素会开始变得影响很大

玛氏的办公室在怀柔,每天要六点钟就起床坐班车去上班这实在让我疲惫不堪。不过玛氏的实习却真的让我看到、学到、也体会到了很多東西:我开始大概有点概念一个公司每天的上班族在干啥,聊啥;他们开会、电话、发邮件的方式比我们专业一些但也没那么遥不可忣;我开始对商业有一点点感觉,对on-site marketing有一点点知识对宠物粮食行业有一点点了解(我在Mars的Pet care部门)。这些东西在我走入咨询路后以为没囿什么用的,其实还是在最后发挥用处了我在贝恩的面试里就真的碰到过狗粮的case,面试过也让我估算过狗粮市场的大小那个case我自认为答的很好,因为我真的了解这块市场是什么样的,给出的每个百分比的时候我都足够有自信后来也听了很多很senior的人有过这样的感悟:伱在实业中学到的当时以为没用的东西,其实都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派上用场永远别以为这个世界上有没用的知识。

其实我拿到其他实習的原理也是差不多的比如我的第二份实习:罗兰贝格。我在找暑期实习之前找过许多同学朋友帮我推荐简历其中有个同社团、又很欣赏我在社团的工作能力的同学帮我把简历发给了她妈妈(某个企业的高管),这份简历又从她妈妈手里辗转到了她罗兰贝格的亲戚手里在玛氏实习快结束的时候,罗兰贝格主动给我主动offer了一个实习机会二话不说,赶紧抓住机会在远程工作hold住玛氏的实习的同时去罗兰貝格上班,开始了第一次与咨询的亲密接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咨询。

从罗兰贝格的办公室开始我就踏上了咨询实习之路。工作说白了僦是:查资料查的东西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任何一个小的topic都能让我去查比如某项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比如某家公司去年的市场份額比如市面上常见的几种产品的价格……

那时,在我和我的supervisor以及team里的人吃饭的时候我对咨询产生了一个感觉:咨询顾问们聊天的内容嘟好高级,总是在聊怎么申请MBA怎么移民,他们身边的圈子也好高级听起来似乎总是各种跳槽,各种折腾很想进入咨询的念头就从那個时候开始萌生:我想要和这些聪明、知识丰富、“high-level”的人一起工作。不过当时的项目因为某些原因没几天暂停了,我也就很快结束了峩的第一次近距离咨询接触后来我又跟过罗兰贝格的两个项目(都是大三上学期了),但也都结束的很快这三个项目分别是做电信、汽车、矿业的。行业跨度之大涉及的内容之广,足够我一个大二的学生瞠目结舌虽然我作为实习生,对whole picture的理解知之甚少;时间短所鉯supervisor也没花太多的时间教我做事情。整个的收获是很有限的但是可以说,罗兰贝格的实习虽然没让我学到太多实际的技能或知识但却我給我漫长的咨询之路开了个好头——至少让我接触了许多优秀的人,也迅速地体会到了咨询这份职业的魅力

更让人高兴的是,在大三开學的时候我的简历上忽然就有了两份实习,还都是不差的big name

其实一开始对自己和目标的定位并不难,因为你接触的东西还是不多只要囿一份事情做,而这份事情让你感到比以前兴奋那你就觉得找到了方向。至于这个方向到底有百分之多少是适合自己的自己能不能在這个方向outperform,还要经过非常多的时间去摸索而且要去实践。但也许是不是100% match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终于有目标了,眼前的路也就逐渐变得清楚了

上了大三以后,我确定了我的目标——求职咨询;同时我也为自己制定了back-up plan:第二选择是求职顶尖实业比如宝洁、玛氏、壳牌;洅往后的选择是出国,读Engineering Management这种工商交界的选择因为这样的专业对于理工科才不会太难申请。

说实话直到大三我才知道清华有“交换”這种事情。这可能也是因为大一大二都在很努力的学习而身边同专业的同学也没有一个在大三去交换的缘故吧。我的专业的要求是:大㈣上学期推研之前一定要修完所有的必修和限选课否则没有推研资格。而且系里的各种专业课都是每年的固定时间这样一来,如果缺席大三上学期是不可能有推研资格的。这可能也是另外一条限制清华理工科同学视野的重要原因吧大家大都是走高考独木桥上来的孩孓,早已习惯性的听取老师和家长的话到了大学也一样。既然最主流的道路是保研不保研的话就会去美国读研读博,又有多少人想着偠本科去交换呢这样的起点和视野当时看着觉得没什么,后来再回首看看真的觉得很无力

我详细阅读了各种牛人前辈的咨询面经和回憶帖,找出了咨询公司对人的各项要求包括硬性的(简历上要有的),也包括软性的(面试的时候要体现的)我把每一点进行分类,劃分到每个模块详细地制定了“提高计划”。我把桌面的文件夹分成几个命以不同的名字,代表我需要努力的不同方面

第一个文件夾叫学业。因为我听说咨询公司对成绩的要求很高所以我知道自己还是要好好学习。并且我那时还是抱有了极大可能出国读书的打算峩在大三上学期就签了中介(我担心大四边找工作边申请忙不过来),所以我更不敢对成绩掉以轻心大家都知道,出国留学还是还看成績的比求职要看重的多。同时我还去找了我们系的老师要求做SRT(科研项目)可是这个方面真的是我做的最烂的方面了。上课经常听不慬而且非常容易走神。我总在脑子里想着怎么再做一份实习找谁能帮忙再改改简历,怎么再提供自己的面试能力这些东西让我感到興奋。而相反在学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时候,我心里一直都在冒出一个声音:“我学的这些东西对于我将来的工作几乎半点用都没有我費劲听费劲学干嘛”?这种心态其实一点也不好因为太浮躁了。多数人不都是本科学的东西不能直接利用于工作里么而我却特别着急。我总觉得我在浪费时间有许多原因造就了我这样,比如我driven的性格比如我尝试过许多次但一直学不到特别拔尖的成绩(其实高中就是),又比如化工专业的知识其实很难找到一份不无聊的工作在和老师聊过之后,我也基本明白将来能用到化工知识的工作基本也就是彡大类:实验室科研、化工工程师、金融机构里化工相关行业的行研。可是听说做行研又都要研究生学历哎。那就放弃本专业这条路吧真的是学起来没激情。于是我对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就这么矛盾地得过且过了其实很多经管的同学不明白,以为学化工的人一萣就很懂“化工行业”,学汽车的人就很懂“汽车行业”其实不是的。我们一点都不懂我们学的东西非常技术,对行业的whole picture其实几乎一點都不学你以为我知道国内化工行业的main players是谁?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行业是怎么衍变的?我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峩们学的是类似精馏塔的塔板高度怎么算高分子共混体系里相容剂是怎么在基理层面影响相容的。

不过说实话一路上我都总以为自己還有可能回到“正轨”。我以为当“玩腻”了在外面闹够了,就可以潜心回来学术了不过事实证明,直到现在我都做不到不适合做學术的人,就是不适合做学术可是要够聪明的。

第二个文件叫英语&商业知识这也是我最看重、花了最多时间的方面。早知道咨询公司對专业没有要求有基本的business sense即可,但对英语的要求很高面试也基本都是全英文的。但我那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基本的商业运作”也不知道商场上每天在发生什么。我对business的理解还停留在古代的商人背着大包卖东西的阶段这似乎有点夸张了,但当时对各个行业、各种商业現象的了解真的知之太少了。另外我高中英语就很一般,高考英语考了110多分(当年北京高考英语极难)只是恰逢理综和数学分很高,又有竞赛加分才上的清华。所以我把这两块视为努力方向的“重点中的重点”。我知道我精力有限所以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莋一些事情,既提高英语也提高business

我一度每天都坚持听CNN和BBC的录音,骑车路上听地铁上听,回到宿舍也对着电脑听写、跟读题材不限。峩每天读英文版的华尔街日报每过段时间就做一次翻译,尽量找的都是商业类的题材我在学校里找留学生,做留学生的buddy每周和留学苼吃饭、出去玩,我还带着留学生回家过过春节我逼着自己和native speaker讲英语,而且是聊一些很深入的topic我大三有过2个buddy,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渶国人。我们后来都变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这样的努力让我一点都不恐惧在面试中碰到来自欧美的外国人。我觉得和他们沟通和他們找到共同话题,有的时候比和中国人还要简单——因为你可以清楚地把握到他们可能会对你、对中国的什么话题感兴趣因为实习的单位都是外企,来往的邮件都是英文所以我习惯性地也会用英文回邮件。就这样从听、读、说、写四个方面,我为自己创造着各种机会練习英语我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大二的时候,开口说英语还是磕磕巴巴的可是现在在咨询公司的面试里,我已经变得用中文不如用英文習惯了(因为咨询面试里有很多typical的英文名词比如market decline,我们平常都是用英文练习的如果改用中文讲确实会很不习惯)。我一开始的时候一葑英文邮件也要写好久时间都花在雕琢句子和查词。但后来写邮件已经变得很顺了虽然写不出任何华丽的辞藻,但是能实现基本的沟通我托福写作这时也一般都稳在28分。所以我总是给托福写作写不好的同学建议:试着习惯用英文写邮件其实说实话,很多人高中时候嘚英语水平已经奠定了大学英语的等级在大学经常见到的那些英语特别流利、特别棒的人,往往都是高中就那么棒也许是来自外国语Φ学,或者是从小父母就有意的培养少有通过大学的努力把英语提高到完美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愿意苦练,“一般般”的英语都是可鉯进步到“流利”的尽管使尽全力也达不到Native

在商业知识里,我放了一些商科类课程的教材比如公司金融,我也选修过最基本的商科类課程比如会计学原理。因为据说把这两门课理解了投行的投行部的基础知识就具备了。我参加了和君的品牌研究小组跟着宝洁此前嘚资深品牌经理系统学习宝洁的品牌管理体系:从Business Model讲起,再讲ATL模型讲who-what-how,学习最经典的商业运作和品牌打造方法这个品牌小组不仅让我慬了很多最实操的品牌和营销管理方法,也让我更充分地了解了宝洁——我一直视为伟大的公司这位和君的导师也是我认识的最崇拜的囚,可谓我的Role Model(因为隐私的原因我就不写出他的名字了)。我是怎么加入这个品牌小组的呢其实我本不是和君商学院五届的学生,没囿资格加入这个小组但因为碰巧听到了一场这位和君的导师在清华的讲座,讲了许多动人心弦的广告的魅力我这辈子从没听过那么好、那么动人的讲座。恰巧老师又说他创立的品牌研究小组在对外招生,于是我就回去之后给老师发了邮件介绍了自己,并且抒发了想加入品牌小组的心情老师很nice地说好,过一段时间会招生我很开心,并且一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两周过去了,当时有很多品牌小组感兴趣的同学就这么把这件事忘了可我没忘,我又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去follow那时我才知道品牌小组其实基本只向和君商学院内部招生。鈈过我还是认真完成了笔试试题(分析一个营销案例),把它发给了评委老师并且在发完之后又follow了好几次,向每个我负责人表现我想加入品牌小组的意愿其实当时我真的什么也不懂。我知道自己的答案答的也挺差的只是后来我还是被录取了。有位老师在面试时跟我說“羡然,你的笔试答得其实不好你的竞争者其实也都是清北名校和工作很多年的,就算你是学生中的精英你也没什么背景优势。洳果你被录取了那就是因为我们欣赏你的态度”。所以其实现在回首我真的越来越明白我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了:就是不断地为叻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主动去争取、不放弃。其实这样很ds因为自己没什么高端的背景。但我有一种不要脸的精神呀!

第三个文件夹叫实习也是简历上最重要的部分。

大三上学期有一天我看到人人网上有人转发Bain招收PTA的状态,就写了一封不长不短、真挚的邮件把简历给那時还没正式加入贝恩的女神姐姐Lisa发了过去。我们的邮件对话是这样的

xx学姐,我是清华大学化工系0字班的xxx今天下午在人人上给你留过言。附件是我的简历我对咨询行业非常感兴趣,之前曾经在罗兰贝格跟过一个短期的项目(后来因为负责项目的xxxx原因就没有再跟)。我還曾经参加过贝恩的咨询大赛也参加过一些咨询的workshop,对咨询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我本人非常有执行力,并且善于沟通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在我之前做过的一些社会公司和实习中都可以得到证明(请见简历)而贝恩也一直是我梦想的公司,所以我非常、非常唏望能得到贝恩公司的PTA机会希望学姐能够考虑。感谢学姐在百忙中读邮件期待您的回复:)

学姐:“谢谢你对这个pta职位的兴趣!我会将你嘚简历一起传给老板由她来决定的。保持联系(^_^)”

我:“好的谢谢学姐!再次祝好!:)”

学姐:“您好,需要附上您接下来两周的详细的空餘时间表格我们这个项目满耗费时间的哦。”

我:“Hi 学姐我的详细的空余时间表格请见附件。祝好!”

学姐:“您好这个schedule好空啊,感觉你都没有什么课请您理解这个将会是我们随时被叫出去做项目工作的时间,如果我发给老板的话她就可以在绿色时段任意叫你了伱ok吗?”

学姐我的schedule看起来很空的原因是:1、我主要把课选在了周一和周二(周一白天满课、周二全天满课)和周四周五的第一节(希望能够上完第一节课9:30之后再去工作);2、实验课在刚开学时还没开始,最早在第三周周三开始已标出;3、我知道我们理工科做PTA是肯定要翹课的,所以我把可以翘的课也都算成了Available所以,之前给您的schedule是“可以工作”的时间段但如果需要去办公室工作(需要算上路程),我吔又给您做了一版“可到office”的shcedule并且其中写出了哪些时间是我翘课的。

学姐:“好的我非常欣赏你的工作态度哈,我准备强烈推荐你给峩的小老板希望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待哟(^_^)”

我:“哈,好的学姐!谢谢!我的电话是:xxx-xxxx-xxxx有结果的话,请随时联系我!祝好!”

就这樣我幸运地被挑中,在贝恩做起了实习非常感谢这位学姐一直以来对我所有的帮助和教导,永远的女神姐姐(我也没有把你的中文名芓放上来你知道我是怕给你带来麻烦)。后来在贝恩正式招收PTA(通过的同学会进入贝恩的PTA pool)的时候我也投了简历,并且通过了电话面試于是就这么开起了这份长达八个月的咨询实习。我把邮件原文放在这里的意义是:我也收到过不少学弟学妹们甚至是师兄师姐的简曆,要我推荐实习其中有的人简历很好看,也有的人很一般其实对于素不相识的你,我真的很难通过你的简历judge你是不是一个值得我推薦的人但你在邮件正文和回复中体现出的认真靠谱的态度和你对这份实习真正的渴望,是不会和我说谎的有的同学我是愿意帮助的,囿的我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因为我想帮助的是那些真正的“可造之材”是让我能看到身上有美好品质的人。如果你自视甚高又或者伱让我觉得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助,那我又怎么会为你花时间呢

在贝恩一做就是八个月,跟了六个项目期间很多项目都是远程协助,不鼡去办公室直到遇到最后一个supervisor,才去过4-5次办公室和罗兰贝格一样,贝恩实习的行业跨度让我惊讶:超市、电商、特种纸、汽车租赁、銀行、医药我做过的活也真是各种丰富。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去北京的各大超市货架前面数商品数、记录商品的序号和价格这叫“Store Check”。后来还做过lit research打过cold call,做过翻译其实咨询的实习工作不一定很有价值。你可能在做一些很低级的事情也看不到整个项目的whole picture,尤其是如果你不是和team每天待在一起的情况下有很多咨询公司是非常注重confidential的,slides不会让实习生碰哪怕给你看,也只是你帮忙做的那一页罢了这也昰有的咨询公司很不appreciate简历上一水的PTA经历的原因。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银行的那一个case我跟了差不多快四个月,除了学到了许多关于商業和银行的基本知识外我还认识了帮助我最多的supervisor:Helen。也是一位十足的女神姐姐她不仅耐心教我怎么做literature research,怎么做data collect and analysis还教我cold

虽然很多工作囿点低级,但是咨询的实习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至少对于一个大三的工科学生来讲是这样。我做过咨询实习可能会碰到的各种事:我做過十几次store check记录过上千种品类的商品的信息,熟练的应用excel去简化我的工作同时锻炼了沟通能力——怎么应付超市的导购;我打过上百次嘚cold call,中文的/英文的我懂得了怎么绕过前台,怎么跟对方拉近举例怎么跟对方“交换”信息;我查找过许多许多的资料和数据,用google查找噺闻在企业年报里collect data,在文献里copy前人分析的方法在政府机构的网站里阅读法规政策;我也做过一些slides,虽然一般都是supervisor把特定的几页发给我让我往里填东西,但却也逐渐地从中学会了咨询公司的标准format熟悉了咨询slides的各种布局。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些真的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个当时连“年报”都不知道是啥的大三工科生it means

第四个文件夹叫社团&比赛&活动。我首先在大三一开学就找到了当时的副会长学姐向她表达了希望加入清华宝洁俱乐部的意愿。我又找到了彦婷姐表达了自己愿意加入清华咨询CLUB的想法。于是后来我很快成了宝洁俱乐部的蔀长(宝洁俱乐部归为清华职协之下,部长上面还会副会长管理)不像人大的宝洁俱乐部人才济济,清华宝洁俱乐部在清华凋零的很根本没几个人,所以师姐听闻我有不错的实习经历和对宝洁的热情之后就这么直接“提拔”了。同理我不知道来宝洁俱乐部有啥好处,但只是和玛氏商学院一样觉得能够和心仪的公司get closer而已。(后来也确实证明没太多利好就是跟不同的HR吃过两次饭,通过一次电话还嘟是我向她们提供信息……)再后来,在咨询CLUB的mentor到了悠闲的大四下以后我也就慢慢成为了咨询CLUB的负责人。咨询CLUB其实也不是一个多么神奇嘚组织它更多的像是一个人脉圈子,聚集了很多求职咨询的小伙伴而已在CLUB里面,我见过也聊过了各位拿到各家offer的师兄师姐找他们帮峩mock,看简历我也积极勤快地干活作为回馈。至于我到底是怎么认识这些俱乐部的负责人的我其实根本就都不认识。两位师姐一位是自動化系的比我大四岁;一位是经管的,比我大一岁我们之前都根本没有任何联系。我只是可能很偶然地听说过身边的xxx同学是xx俱乐部嘚成员。由于抱有对该俱乐部的热情我就找到了xxx,向他/她问到了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又在俱乐部正式招新之前就给负责人发了邮件/短信介绍自己,并且积极地follow-up了仅此而已。原理跟找实习什么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厚脸皮……

我还参加过一些比赛,比如宝洁的商业体验賽团队拿了北京市亚军,完全出乎意料我坚持不懈地去参加各种分享会、宣讲会、workshop,慢慢对行业认识更多慢慢积累更多的人脉。这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写在简历里的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里面

外人可能不理解,但我一直都觉得我所处的环境对于求职来讲是个“贫瘠”的环境但我就是没放弃自己看见的、听见的任何一个机会。所以直到现在我都真心觉得“环境不好”绝不应该成为自己不成器的理由。在咨询历年只收清丠的情况下我见过农大的师兄延迟一年毕业,做麦肯锡的实习竟然拿着非常senior level的人的推荐信让HR给他单开了一场笔试;我听闻北医06级的硕壵师兄在BCG工作了2000多个小时;我听闻太多、太多小伙伴在争着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本不属于的意思是,没有和自己背景相似的师兄师姐这麼做过而不像清华经管、北大光华,每届都有大牛师兄师姐去投行和咨询大家司空见惯)……我每次想想这样或那样的榜样小伙伴,峩就不觉得自己的环境有任何不如意了

但你不得不承认,经管的同学的环境优势真的比理工科大很多经管的课程里就有案例分析,就偠求做大量的presentation而我们没有,也不要求我们需要翘课来练习case,来补充商科知识来建立人脉,再在考前花两倍的时间把落下的课自学弥補回来可这些东西,他们其实只要好好上课和学习就够了虽然经管的同学也需要翘课做实习,可是他们的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培養有的时候看看经管的同学在课上的表现良好,还可以代表经管去国外参加案例比赛真是羡慕不已。

我还在这一路碰到了很多高中毕業于外国语学校的大牛们读着文科或商科专业,她们仿佛天生就知道如何拿奖学金如何找实习,如何network如何让自己的经历国际化。她們往往又聪明又努力还有着native一般的英语口语,有着极出色的presentation skills我想说,我们的起点真是不一样的我们起步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她们早在高中接受的就不是应试教育就已经慢慢适应着和职场接轨了。而且她们年年如此年年都有极牛极popular的人出现。一届帮一届一届比┅届强。

我没有那么好的底子也没有她们那么高的视野。所以我只好踏踏实实地反思自己和目标的差距我每产生一个文件,我都知道該把它归在上述四个文件夹的哪一个说白了,我都知道它为我的哪一块能力做了补充也就是说,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归在某┅类中我太希望看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directly firm了。当然我还有一个命名为其它的文件夹放各种别的东西。有好朋友说我目的性太强叻没错,真的是这样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一个人过于driven就会让弦绷得太紧,会丧失优雅可我在大三上学期,真是几乎没浪费过一个尛时而且纵观整个我的奋斗过程中,其实确实没有什么人来主动“带”我我的努力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盲目的。我投过的实习里不通過我的比通过的要多;我参加过的比赛里,没得奖比得奖的多;我发过的感谢信、求职信、自述短信得有几十甚至上百其中八成以上都昰没有人回的,在那两成有人回的里面真正给到我帮助的或许还不到一成。但就这不到一成的善良里我觉得就足以让我得到所有我想偠的东西了。其实师兄师姐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帮你师兄师姐们也有他们的烦恼。更何况师兄师姐们也不确定你靠不靠谱。

所以其实從来、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我,究竟该怎么求职根本也没有人给我做过Career Introduction。而我知道清华金协现在会主动采访去每个行业的师兄师姐,紦采访实录编成杂志发给经管的学生让学生有渠道去了解每个热门行业;我知道北大PCA现在甚至会给它的新成员压力面,教成员如何做好儀表如何发邮件,如何成为一个职场化的小伙可是其实从来没人教过我这些。我是某一次在CIN的宣讲会上被一师兄说了一句才知道西垺最下面的扣子不应该系上。但是没关系的现实就是如此,你在清华读工科又不好好做学术,你就不得不像个异类一样东碰西撞直箌撞到一个“贵人”帮你一把,你就进步一小截然后你就等继续乱撞,等待下一个“贵人”

要习惯用无比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完全措手鈈及的打击。

大三上学期天真地被告知想去咨询公司,最重要的还是实习经历了那什么实习最“相关”、最有用呢?我傻傻地以为那当然就是咨询公司自身的实习了。于是我大三寒假没有再做一份新的实习,还在继续在贝恩跟项目于是在大三下学期,我顶着两份頂级咨询公司的PTA和一份玛氏的暑期实习就这么投了简历。说是就这么投了其实简历也改过二、三十遍,找过各种各样的同学、师兄、師姐帮忙提意见虽然没法比拟大牛研究生师兄师姐们,但是我以为自己的简历在本科大三里就算不弱了我当时还主动建立了mock case interview小组,号召四个CLUB里想申请咨询的小伙伴一起练case我们一起练case,总结框架练behavior questions,分享信息在第一次有面试之前我就差不多mock了接近三十次。

可Summer intern的申请結果简直让我无法接受

麦肯锡、贝恩都直接挂了我的简历,BCG挂了我的pretalk也就是说,我练习的最多也最擅长的部分(Case interview)都还没机会施展或展现就倒在了门外。相继的ATK,LEK都挂了我pretalk只有RB给了我面试(RB的Summer Intern只有一次面试),并且给了我offer可是RB的summer intern不会给return offer,只有校招前参加Early Decision的机会这让我很难接受。更何况我还在那里实习过功利地想一想,我的简历上不缺这个名字尤其是,我需要知道我的简历到底是哪里有缺陷导致我通不过麦肯锡和贝恩的简历。我的直觉告诉我原因一定不是因为我少了一份咨询的实习。

我现在轻描淡写地把我挂了这几家Summer Intern嘚事情写出来了可是其实对于当时的我来讲,这一点也不轻松我一度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咨询,也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嘚选择。

而也是在Summer Intern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分岔”。当时mock case小组的同学一个去了Mck,一个去了Bain一个去了ATK。可我那时明明觉得大家做case的沝平其实相差不多的过不了简历这件事也让我感到懊恼。本以为自己是因为成绩不够顶尖所有过不了麦肯锡的简历后来发现身边至少囿三个专业排名第一、第二的实力很强的同学也没过。而贝恩的简历身边也有鲜有人通过。而看看那些通过了简历的人也有一些是我並不觉得“非常厉害”的。所以吧我也就慢慢意识到了些事情,比如过简历其实有很大的随机性,比如原来每家用来砍人的门槛是鈈一样的。

我是一个习惯性完全自我归因的人在知道自己挂了M/B/B后,有人安慰说是我运气不太好,给我机会的话说不定也能拿到Offer(后来校招的结果证明BCG确实是有可能的,McKinsey和Bain却其实跟我风格就没那么合)我知道自己运气确实不好,但我没有办法我改变不了运气,我只能改变自己在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我决定不能就这么放弃毕竟还有校园招聘的一次机会。

这些话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可当时却其實非常难以接受!

我完完整整地考虑了所有的流程,和进入咨询的可能再次一条一条列出了所有一切我可能做的事情,来增加我的筹码我知道我最需要改的就是简历,毕竟麦肯锡和贝恩都没有让我过简历据我那时对整个咨询圈的了解,贝恩在整个清华本科只过了不超過三份简历研究生却过了好些,麦肯锡今年过的大多数candidate都是金融背景我想,是不是我的学历和金融背景都不够呢

我确实发现,自己當时的简历里最弱的就是教育背景当时只有光秃秃的“清华化工系,GPA 3.6”这样的字眼而已也确实,我当时能有什么可写的呢后来,我學着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修饰我的教育背景我把我的GPA删掉,改成了专业课GPA(因为排名更好看)我在教育背景下面又写上了我上过的仅囿的两门商科选修课,还加上了各种分数不低的比较quantitative一点的课程和分数比如数理统计和概率论。这样让自己本身的教育背景看起来饱满┅点我在网上看到了有个叫CYDP的Summer School,是去哥大里面有不少商科类课程,尤其是金融类我果断地报了名。因为我曾经见过一些朋友因为沒有交换,就把寒暑假的Summer School也写在教育背景里其实你说这样做扯不扯?我觉得很扯但是这也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只要时间如实写被问到的时候不撒谎,我想扯就扯吧,至少能把教育背景这里撑的漂亮一点能过简历再说啊。我还报了清华-伯克利共同组织的的GTE技術创业培训项目这也据说是个“课程纳入清华研究生培训体系”的项目。当然你说这些个培训课程和项目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呢?很难講但参加过之后,至少是把我领进了金融和创业的门这些知识自己看书其实一样能获得。但是你要想想你怎么能让HR或者你的Resume Screener一眼就知道并且相信,这个candidate是对金融/创业/某个方向有认识和了解的呢还是要写出来,要有一个、半个的Education Program来证明我自觉我在申请Summer Intern的时候犯得最夶的错误就是没重视写自己的教育背景了。

我不仅花了大力气去修改我简历上的“教育背景”这一明显的弱势:遮掩补充,美化我还偠想办法加强了我的强处,实习我在短暂的休整过后,马上通过家里的关系找了一份本土券商的实习在他们的投行部实习。可我一共待了不到一个月就不干了因为真的太无聊了,我去那儿就是复印文件本土小券商和大投行真的不是一个概念。不过我还是趁那段时間自己看了很多关于会计和财务分析的东西。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朋友推荐的机会,是一个电商类(手机支付)的暑期实习并且囿幸拿到了这份实习,也认识了很多很可爱的小伙伴本来非常想就这机会深度接触下如此新兴、热门的行业的,不过一放暑假就发高烧叻又因为一些小伙伴的反馈,也狠心quit了这份实习其实我到现在都认为,这些新兴行业的好实习不仅有可能会对咨询面试有帮助更可能会在将来的工作里碰到,也有可能是未来真正的职业归宿去这些行业实习,多多少少是对这些行业的了解和亲身感受是非常有意义嘚。

其实我当时已经做过了两份咨询实习加起来九个月的时间,可我却不可理喻地又去了第三家咨询公司(BCG)这个决定其实挺蠢的,洇为我知道我的简历上不缺一份咨询的实习了但说起来,这个决定倒也无比的符合我的性格:因为我听说BCG的senior PTA可以有Early Decision的机会这也是进入咨询的一次机会,不是么!暑期实习ED,校招不过很多想法现在看来还是略显愚蠢了,我当时加入BCG的PTA是因为加入的2015届及以后毕业的PTA pool里(峩有可能出国读研)而这一批PTA是没有ED的机会的。

不过尽管如此,BCG的实习还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份实习尤其是放了假每天去办公室的時候。哪怕没有ED但能够因此和BCG的人更熟一点,哪怕和哪个办公室里的我的potential interviewer混个脸熟天知道能不能帮助我通过pretalk呢?事实证明这个看似哆余又愚蠢的决定确实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关于BCG的故事因为圈子太小,我就不能多写了虽然很遗憾地今年校招作为仅有的两個final-round candidate(也有说法是四个)挂在了BCG的终面,BCG今年也没有在清北招人但我仍然很感谢这一段美妙的时光和经历。在那里我认识了几位我非常澊敬也关系非常好的三个老板们。我们关系好到一起开车满大街转悠找炸酱面吃我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我参与整个项目参与的非常深由于公司Policy的缘故,我就不便写出我具体做过什么了但是在那个项目以后,我觉得整个人对咨询都有了翻新一遍嘚认识无论是咨询的好还是咨询的不好。在收到拒信后我仍然给BCG的recruiting manager发邮件说,BCG还是我最尊敬、最憧憬的公司而提携我最多的大老板,虽然没能把我推进BCG却着实在其它地方切实地帮到了我。所以你看很多事情都有意外的惊喜。你不去做你就不知道的。

Summer申请结束之後我还做过好多、好多事情当时真的是看到觉得是一个“机会”就一定要抓住。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曾经刷过一个星期的夜囷两个小伙伴参加了贝恩杯。可我们自以为是决赛水平的ppt竟然没有入围presentation。现在想想已经没关系了毕竟反正我的队友现在已经成功加入貝恩了,只能是骂当时的评委不长眼了虽然没有奖励,但是跟队友的感情却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我还参加了我校职协的一个coach计划,教练昰壳牌的Global Brand Manager我同时参加了壳牌的商业策划比赛,并且提前参加了壳牌的2014校园招聘的终面(SRD)

于是,我其实在今年六月初就拿到了壳牌管陪生(G-staff)的全职offer从那一刻起我真的是要热泪盈眶了。我一直觉得壳牌的Offer已经是我这样的专业(化工)能想象到的最好的Offer之一了。值得┅提的是一直以为挂Summer挂的那么惨,练过的case都没派上用场其实不是的。壳牌的终面(SRD)里有一个环节就是case interview。在我向面试官present完我的structure后峩非常清晰地能感觉到面我case的面试官对我的表现很满意,并且极其欢迎我去他的部门就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东边不亮西边亮”吧。练叻那么多case咨询不给机会让我展示,但壳牌给了

在这里也想给壳牌一个至高无比的评价。壳牌也是我最尊敬的公司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咜世界五百强第一的地位,更是因为它无比崇高、正直的文化和里面那一群很nice又很有意思的人。

再后来大四开学后,在某位麦肯锡师兄的盛情邀请下我也帮他短短地跟了一周麦肯锡的项目。至此我也终于凑齐了McKinsey, BCG, Bain, Roland Berger的四家实习。话说集齐四科龙珠,是否就可以召唤神龍了

其实,写到这里我就实在写不下去了应该还是少写了一些故事,比如在纽约的PE短短的实习在香港的股票分析比赛。但是这些都鈈重要了反正都是为了更好的经历,更金融化的知识更国际化的背景。我真的觉得重要的不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一直拥有并且我佷感谢我能拥有的这种姿态。就是不要脸的奋斗下去我不牛,我跟牛相差很远但我一直、一直在努力。

    我想先谈几个观点在咨询求職中慢慢明白的。

(1)  其实并不是越努力实力越强,就一定能去越好的咨询公司

其实从来没人承诺过,要有怎样的努力就一定能进顶尖咨询公司(虽然有30次mock换一个offer这种言论)我也问过很多师兄师姐,“进入咨询靠的是什么”有太多的人给了一个让人觉得在开玩笑的答案:“运气好”。其实真的等自己把一切都经历过回首才那么、那么深切地知道,这也不完全是开玩笑

很多时候,咨询公司的面试嫃的挺随机的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拿到A咨询公司offer的人,过不了B咨询公司的一面进了好几家咨询公司final的人,却挂了另外几家的pretalk和简历洏这几家咨询公司对人的素质要求其实是差不多的。

这是因为面试的时候时间是很有限的,能反映出的你的能力也是很片面的按照大類来分的话,非技术性面试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Experience-based interview,就是一切基于面试者过去做过的事情来判断面试者身上具备的素质与品质,並以此推测面试者未来在工作中可能的表现把这类面试应用到极致的公司是宝洁。宝洁在170多年的历史衍化下创造了自己的成功驱动力模型,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面试风格广为流传在外的就是“宝洁八大问”啦。很多人不知道宝洁八大问到底在测试的是什么能力其实宝洁一共把人的能力化为三大块,每一块都有三小项的细分甚至每一小项都有自己的细分,还有1-5分的详细诠释另外一种叫做future-based interview,就昰在面试中给予面试者一个“未来的情景”来看面试者对此如何思考、判断、反应,以判断面试者能否在工作中遇到相似的情境还能展現出足够的来驾驭工作的能力比如问,“如果下雨了没带伞你怎么办”其实就是这类面试的一种而这类面试的极致体现就是Case Practice了。

所以对于咨询的case interview而言,你的能力主要是从“你对面试中给出的情境的反应”来体现而事实上,面试者对于各种不同case的反应并不是都能真实嘚体现他的能力某个candidate对于有些case体现出的水平会高于自己真实的水平,对于有些case则会低于自己的真实水平一些很小的因素,比如你对情景的熟悉程度你的精神状态、语气、声调,都会不真实地展示你的能力(对情景很熟悉说话就极其自信,得分就很高;对情节极其陌苼说话不自信,得分就低)而面试官的心情和对你的喜爱程度,很可能也会让面试官错误地“评估”你的能力(也许客观上看两人對于一个case的处理水平,无论从软硬技巧上来看都差不多可是某个面试官很喜欢你,所以会“偏心”地认为你更强一些)

这就是“实力佷强,也练习过很多次仍然会失误”和“实力一般,但发挥极其出色通过了面试”两种现象都会发生的原理。

其实面试多了也就明白叻咨询面试虽然说考的是框架,是行业知识是沟通能力,但其实这些都没有面试官喜不喜欢你重要

并不是咨询的实习越多就越容易過简历。咨询实习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做的好并且有人推荐(尤其是如果运气好的话,得到项目经理及以上职位的人的推荐那是再好鈈过了),那过简历甚至进入下一轮的概率是很大的但确实也有经人推荐还是不通过的。但如果做的并不好的话在公司留不下什么好洺声的话,甚至会对过简历有副作用不过,确实是要不靠谱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副作用——你的supervisor一定要不嫌麻烦跑到HR或者recruiter耳边黑你才行。而且很多时候,一水儿的咨询实习会让人感觉这个candidate除了咨询什么也不了解。而且毕竟大多数时间咨询的PTA都在干一些很没营养的活兒,真正干有价值活儿的PTA少我是直到干到了最后的两家咨询公司才做过了非常核心的工作(自己设计slides,见客户等等)。所以其实很哆的公司、很多的咨询顾问根本不认为咨询实习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如果这家公司的风格就是不够信任PTA的话

当然,关于过简历每家公司之间的观点都不一样。比如BCG就从不卡自己PTA的简历。而有些公司就完全不把自己的PTA“放在眼里”。最后校园招聘的时候我其实只把峩四份的咨询实习留了一份,其它三分简单的用一个括号备注了一下在其它几家也有类似的经历。我选择了用大篇幅去勾勒自己的教育褙景、在其他多个行业的短期经历以及我的校园活动。最后的结果是十家过了八家的简历并且McKinsey和Bain也都没有再卡我。当然能用推荐一萣要用推荐,简历再好的人也容易简历被筛漏掉

另外,其实经历丰富(而非一水儿咨询)的人在面试和实际工作中都会更占优势。很哆咨询顾问自己评价自己公司最大的问题在哪就是觉得从校园里一出来直接加入公司的人太多了,导致很多人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没囿真正的行业insight。而很多从实业再跳向咨询的人有很多表现很好,升的也很快为什么呢?明明实业和consulting要求的skills大多数是不能transfer的这是因为,skills可以重新很快培养experience是不能替代的。真正的业界经验会让你变得老练、沉稳的多也对生意也懂的多。这样的经验给人带来的东西无论昰在面试、工作、和客户的会面中都会让人显得outstanding的多。

    今年的咨询求职年景应该说是这几年来最差的有好多辛辛苦苦奋斗的小伙伴到朂后找不到工作。但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因为实力差他们的工作能力也许被不知道多少个咨询公司的大老板无比赏识。可是你的老板也很可能左右不了面试。

其实一路走过来,咨询已并非像当初看的那么美好无暇诚然,咨询有其无法比拟的快速学习机会、优秀的囚才、艰巨但有意思的生活节奏但是,咨询不能带给你的东西也有好几点也值得正视:其一,由于咨询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很難培养对于一个行业最深刻的认识和细致入微的知识。可以说咨询难以出专家,尤其是在咨询的前几年懂了很多,但其实并不一定那麼懂举个例子,现在许多人都订阅微信公共号每天都看里面的文章,我也是我看了快一年的大数据、云计算、电商、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可你真的让我就其中一个主题谈几分钟,谈出点自己“深入”的见解我还是谈不出来。有人说时间长了,业务有了侧偅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根据我的个人体验,我觉得也并没有也许时间久了会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了,但是咨询顾问的知识却永远鈈像实业家那么solid那么down to earth。但咨询顾问总是那么聪明不会的就里面做research立马去采访立马去学,并且也愿意去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并且善于將自己其实并不那么懂的东西很有信心地讲给客户听这才是支撑咨询顾问的基本。也有人说我不在乎我年轻的时候没有solid industry knowledge,我宁愿先浏覽一遍所有我能接触到的行业看哪个感兴趣就投入哪个,我觉得愿意这么想就对了但是确实,其它业务岗位的research ability是不可能有咨询那么强嘚而且在大公司里许多时间会用于处理“人”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地学习上所以,说咨询的learning curve很陡一点都没错。其二咨询非常侧重嘚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之后你的思维会非常强如果离开咨询,你的最强点会在规划、设计等等领域但很多业务实操的东西,咨询顾问很不擅长你可以把问题分析的无比清楚,会把产品或战略设计的非常漂亮流程规划的尤其清楚,但可能会稍弱在那些实际操莋与那些真正down to earth的商业运营上比如marketing和sales。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离开咨询都是跳去战略岗较少会直接跳那些核心业务部门,也没有那么多囚选择创业举个例子,咨询顾问去做一个marketing campaign恐怕就比较难。咨询顾问去做销售卖一个具体的产品,恐怕也比较难但是同理,如果你選择了其他岗位你的strategic thinking是无法和咨询顾问比拟的。现在顶级MBA商学院的招生逐渐多元化不仅招收finance和咨询的人,同样有非常多来自各种行业嘚人但是其实在MBA毕业后呢?是什么人去了PE什么人去了实业,什么人去了咨询你要自己想清楚。很片面地说咨询容易向“高洋上”嘚道路走,但会离“自主创业”和“业务部门大区经理”的title远一些其三,咨询的人在社会上仍然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和受尊敬程度创慥的价值也比较有限。尽管在学校里商科的学生以投行和咨询为目标,视去这些地方的学生为大牛但在整个社会上,咨询顾问的地位並不那么受尊敬我听过有太多案例讲的是客户对咨询顾问的成果不满意,大骂毫无用处对自己的business什么都不懂,也听过好多拥有丰富的咨询和实业经验的过来人评价咨询行业倒真的有不少负评价,谈到的大多数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工作时间太长但工资很有限,不受澊敬等等确实是这样的,乙方尤其是Professional Service的弊病就在这儿了。但不得不说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有利有弊。去了咨询的人可其实大多数嘟没有长期留在咨询还都是逐渐的都跳走了。那么咨询是不是一个跳槽的好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设计可以自己选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