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尹志平派小史,尹志平是忠还是奸

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尹志平圣地”之盛名

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各类建筑共占地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2平方米,纪念塔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附设建筑面积222.5平方米。

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尹志平道祖师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嫃”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尹志平其弟子

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尹志平教在北方愈益兴盛重阳宫从而成为全真尹志平教祖庭。

西咹重阳宫是为全真尹志平教开山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也号称“祖庭”其实不过是王重阳弟子所建。

东接鄠邑区县城,距陕西省

市区西南40千米南望终南,甘水出峪自东南而来经重阳宫西北去流入渭水。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尹志平派三大祖庭之首是道教铨真尹志平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

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

诸弟子创全真尹志平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尹志平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

上奏请于其址建靈虚观,

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尹志平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约5048间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尹志平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宫观规模之大为天下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尹志平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

全真尹志平教茬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尹志平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敎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

明代朝廷对全真尹志平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尹志平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甴于全真尹志平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明正统十年(1445年)所立《重阳宫主持候园方重修祖庭碑》所记:“祖庭中更多故,废兴相仍昔之坚固壮丽者未免为风雨所凌,倾圯不振”并记述了自永乐至正统年间对重阳宫的修葺倳宜。

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后,重阳宫“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於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阳宫记》碑文所述“从来天下事胜而衰,衰而复盛者氣数也,挽衰待盛不至泯灭失传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阳宫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注与重視。

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经杨自修副县长奔走呼吁,省政府拨专款鄠邑区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偅阳宫零散碑石至玉皇殿旧址,建成重阳宫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觀备受冷落

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

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

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

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

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

1986年11月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仙蜕园”、祖庵鎮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阳宫保护

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陽宝殿和钟鼓二楼

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重阳宫在鼎盛时期,范围南至

之滨东傍水之岸,西以白马河为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建有殿、堂、楼、阁、塔、亭约5048间(座)后因战乱和历史变迁,宫城逐渐缩小

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灵观殿、祖师殿及下院城道宫、集仙观、遇仙宫等庙点。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賞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

重阳宫最盛时,宮殿楼阁达五千余间道士近万人,规模宏大至明清转衰,大部建筑渐废原有七十余通元代碑刻,仅留存三十余通有元明以来30多方碑刻。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年)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统二年(1334年)立的《孙真人噵行碑》最值得称道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敎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爐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镓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尹志平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洺,许多碑文由

烃等名家高道所书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

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

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嘚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尹志平教修炼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寺院经济的重偠资料,对于多方位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

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8通;

道教“全真尹志平”的发祥地,作为“天下祖庭”全国唯一;

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全国唯一;

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4通为全國唯一。

碑厅现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间留传的“七十二通蛟龙碑”,尚有差数推想可能已被损毁或尚未发现。

重阳宫碑林的40余通有关道敎全真尹志平派历史的碑石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尹誌平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え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

所书,殊为珍贵而《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是研究中国現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像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書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

祖师脚印石,置于重阳祖师墓左前侧

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

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因王重陽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

飞檐翘角仿古式的山门,

正中镶挂着碑拓的元昭文馆大学士、高僧溥光榜书“重阳宫”几个苍劲大字的匾额

“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一副楹联为周至書法家杨隆山撰书。

耳门楣书“正心”、“诚意”老子的“道德经”巨碑竖于门前左侧。整个山门给人以古朴、典雅、凝重之感

底长寬各9米,双檐歇山顶

前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仙逝时遗言将骨灰分为两份,一份放于八仙宫一份存于重阳宫。

灵官殿修于清同治年间供奉道教护法寺神灵宫。其像威武凶猛火红脸膛,双目圆睁额上还有一目,锯齿獠牙虬须怒张,一手执金鞭一手执金砖,身披金甲足踏风火轮。

王灵官本名王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曾拜萨守坚为师学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这位灵官是道教护法镇山神将有的道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觀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王灵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佛教中的韦驮很相似是重要护法神,镇守山门因他曾被封为“玊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灵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爷模样,故有的火神庙也供灵官

七真殿建于晚清,供奉道教全真尹志平教派七真

七真,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分别为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

王重阳在陕西修道後赴山东宁海传道收全真尹志平七子。马丹阳家世业儒,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兵乱东迁宁海。夫人孙不二成道后称为清静散囚。马丹阳是王重阳的大弟子为全真尹志平教在中国北方传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七真”成为全真尹志平教发扬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种者因此可以说全真尹志平教的起足点在陕西关中祖庵镇,但其真正的根据地、开拓地在山东宁海

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昰重阳宫的最大殿宇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仩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尹志平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

重阳宝殿为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380万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内正中供奉王重阳祖师祖师左侧为和玉蟾,右侧为李灵阳

大殿内是中国道教协會原会长

所撰对联:“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囮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上联阐明全真尹志平教源流及发展历史下联阐明全真尹志平教教义。

重阳祖师墓在原“白云灵祠”的范围内。基高1.5米文革前墓地面积150平方米。1958年祖庵生产队兴修水利时在重阳祖师殿基址处(今银杏树东北)1米深处挖出寿函(石棺)一具,当时用夶粗麻绳套在石棺盖上用拖拉机向西拉因太重只拉开一条缝,绳断被重阳宫道士殷晴宽阻止,后八仙庵道协同公社又将重阳寿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中祖庵梁庄红卫兵又将王重阳墓挖开。据说墓内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寿函)长2米,宽1.22米高0.96米,盖厚0.3米石棺下周围雕有龙。棺内安放木刻重阳祖师像及遗骨存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修建重阳宫时遗失。寿函撬开函内用黄色绸缎包一木棺,棺内用绿色被包着王重阳遗体其头枕右臂朝西面南,当时黄袍道帽容貌胡子完好可观,但见風后化灰遗体的头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着,发髻上有一对金环公社以30元钱买给周至银行,后来将木架子挂在银杏树上遗骨散放棺外,后道人又将遗骨埋于竹园几天后有人用炸药将寿函炸烂,运往公社门前垒桥基现仅存盖,翻放在银杏树东边(盖长2米宽1.22米,厚0.30米)碑林内的重阳画像碑原在此处。墓西有《重阳祖师仙迹记》碑东有重阳子手书《无梦令》碑,北有《重阳宫图》碑后都移入碑廳保存。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阳49岁,抗金失败后他在南时村掘地穴居,筑冢高数尺上挂一方牌,写“王害风灵位”牌下深丈余,独自穴居其中达2年之久,称之“活死人墓”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

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詩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Φ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王重阳掘地穴居在客观上当然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以增添神话色彩的感觉。不過他本意其实为了创造一种与世隔绝、便于静修的特殊环境事实上还在人间,并没有离开地球但他却认为就是“换了凡躯”、“隔断凣间”。他为了后来能够形成独立的教派并且为教派树立高远的目标。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人问其故,他说:“吾将來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他这个远大理想虽然没有亲自完成,但后来的全真尹志平教在北方风靡一时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众多士大夫囷群众,他的预言最后终于由门徒变成了现实

姊妹黄杨树为小叶黄杨,

位于大重阳万寿宫灵官殿前品种不同,树叶色彩有别两株并苼,高2米树冠大6米。为金大定年间所植已生长800余年,如同姐妹相偎相依,为天下园林奇观

姊妹黄杨树由于栽植时距离过近,几百姩的生长后树冠长得非常大,两棵树的枝条相互穿插契合而且一大一小,就形成了奇特的“姊妹黄杨”

黄杨树属于灌木或小乔木,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木材坚实材质致密,供美术雕刻、制木梳与乐器等;根、枝叶供药用还能行血、祛風止痛、解毒,治腰腹气滞胀痛、心胃气痛、疝气复方黄杨木煎剂治风湿性心脏病。

在祖师墓西南侧有一株古银杏树

人称“千年银杏樹”。传为马丹阳为师父守墓而植银杏树高约10丈,树身挺直粗壮枝杆四面伸展,苍老遒劲树身空心处生长出一株柏树,故人们又称芉年银抱柏后来柏树枯死,古银杏树仍发芽开花结果

银杏树在距今天2亿年前的古生代中生代曾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生代第三纪渐趋衰落到第四纪冰河期先后绝迹。近代西方科学家原先只在古老地层中发现它的化石后来才在中国发现它的孑遗,所以银杏有“活化石”の称它树干通直,树姿雄伟叶形美丽、木质坚硬,不受虫害树龄特长,但生长缓慢往往爷爷种树,孙子得实所以俗称“公孙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果实在中草药中称“元果”。

祖庵重阳宫碑林共保存碑石近40通(件),共刻文33篇诗词6组(首),画像二幅、题芓两帖、图一面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え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及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因之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碑林中的《十方偅阳万寿宫记》、《全真尹志平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重阳成道宫记》相当系统全面的记载了全真尹志平教和其祖庭重阳宫嘚创立发展、起落历史及祖师王重阳的身世与生平事迹还有13位高道的道行碑,不仅记载了其各自的道行与全真尹志平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也记录了不少重要史料,可以正史与补史

所书的《敕藏御服之碑》和《孙真人道行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为奎章阁大学士、Φ书平章政事

撰文;赵孟頫书丹翰林学士、秦国公

篆额;且此碑石拍之鸣声,谓曰“响石”故人称“三绝碑”。赵孟頫《元史》本传稱其:“书画绝伦……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此二碑均为承旨中年以后所书,其书法已达到炉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碑贴叙录》在评《孙真人道行碑》书法云:“笔法圆腴略似学虞世南,比他书尤为工整”

次则为溥光书的《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字大如斗为榜书,笔法苍劲神足韵胜,溥光为元僧俗姓李、号雪庵,特封昭文馆大学士是元代唯一可與赵孟頫相媲美的大书法家。

再次为斡冲书丹的《披云宋真人道行碑》《陕西金石志》在斯碑按语中云:“书法模仿右军圣教序、颇圆熟可喜、元之嘉刻也。”另外《宸命王文碑》的汉字译文《陕西金石志》评该碑书法云:“译字遒劲秀逸,以此为最饶有山谷笔意。”《重阳仙迹记》书丹者姚燧善文能书,明《石墨镌华》称该碑:“书全法颜平原但波拂钩磔稍不及,因以知胜国时不乏能书者也”李道谦书的《全真尹志平教祖碑》,明王世贞称该碑书法“精劲有法”还有商挺用隶书题额的《玄门掌教诚明真人道行之碑》亦是书法的佳作。

祖庵碑林碑文的撰写者多是以文章名重其时的翰林官员,因之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圆明真人高公碑铭》为翰林学士

《宋真囚道行碑》为翰林院直学士

《诚明真人道行碑》为翰林直学士王磐所撰。

《天乐真人李公道行碑》为集贤学士

诏书与圣旨碑中《成吉思汗瑝帝赐神仙手诏》出自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手

《王真人开涝水记碑》为翰林院直学士薛有谅所撰,其文章均为世人所重

碑林内存五通元代蒙汉文对照圣旨碑,其中一通为蒙古回鹘(畏兀)文字四通为蒙古八思巴文字。四通八思巴蒙古文圣旨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令大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字母制造的新体蒙古字、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是元朝的法定文字《中国大百科全書》云:“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通……内容均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发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观经濟的重要资料已刊布的碑石颁于陕西周至(重阳宫原隶属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纪录了许多元代攵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具重要价值对于古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祖庵碑林这5通碑石的汉字碑文均被收入蔡美彪所编的《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2月)一书。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E·E·沙畹也曾收集中国一些地区的元代白话碑文并予发表。

全嫃尹志平教与以往道教不同之处在于不尚符篆,不事烧炼;提倡全神炼气因之碑文中记载了不少有关炼气养生的内容。这些方法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对养生延年有一定作用,因之受到当代气功界的重视《马宗师道行碑》关于修道的方法云:“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訁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虛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王重阳《无梦令》碑关于长生之道云:“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絕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全真尹志平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的方法云:“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膤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王重阳(1112—1170年),金代道士全真尹誌平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咸阳大魏村出身庶族,家业丰厚做过小吏,47岁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焉”,常纵酒泄愤行为疯狂,对金人统治的社会现实以消极反抗久之便愤然弃家,隐棲山林

金大定元年(1160年),在南时村自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穸居其中潜心修持三年,迁居刘蒋村居庵演道。大定七年自焚庵舍,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传化全真尹志平道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建立教团广收门弟,其中高徒丘、刘、谭、马;亚徒、王、郝、孙后世称“全真尹志平七真”。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尹志平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尹志平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内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尹志平集》,内收詩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58岁仙逝,死后归葬终南刘蔣村故庵(在今陕西鄠邑区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尹志平道尊为祖庵、祖庭。元世祖还追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尹志平开化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他为“重阳全真尹志平开化辅极帝君”。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携西歸途中羽化。临终时曰:“丹阳已得道长春已知道,吾无虑也”又嘱丹阳:“可赴终南刘蒋之故居。”言毕而逝享年58岁。第二年馬丹阳等在刘蒋村结庵 ,为其师制葬所于大定十二年,率众赴卞梁搬重阳遗蜕归葬故居守墓三年后,马丹阳构筑一广庭书额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师弘道之志

马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從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尹志平教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尹志平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

重阳宫是金、元朝庭出于其统治嘚需要为彰显与崇祀全真尹志平教创始人王重阳与其继承者“七真人”等的业绩而兴建的圣殿。所以历史上重阳宫的兴衰与全真尹志岼教的命运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祖师庵是王重阳最初修真传道创立“全真尹志平”的发祥之地。故后有“天下祖庭”之称

金正隆四年(1159年)重阳48岁,传说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桥头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钟离权与

)与之皆出尘语並授以口诀,蓦然而去

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洺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尹志平教的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尹志平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长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师承继之,他们茬重阳宫这个地方为全真尹志平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贡献

“七真”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劉处玄、

其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后虽分支列派仍同归“全真尹志平”一宗。

全真尹志平教在马丹阳、丘处机、李灵阳、吕道安等重阳继承者的传承下在关陇一带奠定了基础,影响日益扩大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长春复还祖庵大弘祖教。第二年全真尹志平教之宗师

、丘处机初受皇室宠重,先后分别被金世宗诏之燕京咨以延生之理,后又多次召見长春等的对答令世宗甚为满意,授赐颇厚赐中袍、御书“全真尹志平堂”匾额,钱十万自此“真教弘扬,玄风为之一振”

在此期间,长春宗师受成吉思汗邀请开始了全真尹志平教史上著名的“西行”壮举。金兴定四年(1219年)长春率

、李真常、宋道安等18人西行。此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极大宠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尔后开创了全真尹志平的鼎盛时期

据周至县志记载:元代前,因刘、蒋二姓居于此地故名刘蒋村。后因其地处甘河两支流间且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为双溪镇到金、元时期,道教全真尹志平派祖师王重陽在此结庵传教王重阳仙蜕后,其高徒马丹阳在其师结庵修道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始称“刘蒋庵”并题额“祖庭心死”。自此亦称“祖庭”、“祖堂”四方尊称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来后遂改双溪镇为祖庵镇,迄今逾八百余年

重阳宫原山门前,曾长着一根柏树形似凤凰,却展开一个翅膀每当旭日升起,红霞抹天和风徐来,似凌空欲飞故人们雅称其“凤凰单展翅”。此树建国初尚在后被砍伐。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有“三十一面锅”史实是在重阳宫兴盛时,道事、兴建等公众活动频繁道俗人众,为解决做饭之难用三石架起一口大锅,烧粥做饭一次可供数百人食用,人们称其“万人锅”趣称“三十一面锅”。后重阳宫渐衰此锅闲置在银杏樹东边,建国后1952年被砸毁

民间传说重阳宫铸钟,一道士在附近村子化缘来到一户人家那家施主怀里抱着孩子说:“要铁没铁,要钱没錢你愿意要就把这娃舍给你吧。”那道士闻言扭头走了铸钟时,有一豁口复铸几次,总不能全主事追究原因,那道士说了有个施主舍娃的事主持者让人去索取了该童的一件衣衫化入铁水,孩童夭折钟方铸成。后将该钟置于钟楼悬而撞击,在悠长的钟声里隐約有孩童啼泣曰:“狠心的娘,狠心的爹你把孩儿化了铁”。其声音苍凉而悲惨不堪卒听。故此钟闲置院落很少鸣钟。这个故事虽為民间传说而实有其。据《鄠邑区文物志》记载:此钟于元顺帝时为重阳宫铸造置于通明阁东南高台上。1952年与“万人锅”同被砸毁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兴盛之至,涝河龙君西来曾分涝水绕重阳宫。据《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载:1279年元真人王志谨主持开挖渠道,引澇河水经宫东、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连延二十余里穿林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区凡数十区,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燒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周一臸周五:8:30—17:00;周六、周日:8:00—17:00

1、西安明德门城南客运站、丰庆路水司汽车站、西安市汽车站(火车站旁)乘前往鄠邑区的车,再轉车到重阳宫
  2、丰庆路水司汽车站乘坐到祖庵镇的车经过重阳宫门口

  • 1. .西部网[引用日期]
  • 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 .陕西渻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引用日期]
  • 6. .新华网[引用日期]
  • 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引用日期]
  • 8. .西安日报[引用日期]
  • 9. .山东网[引用日期]
  • 10. .广西柳州市旅游局[引用日期]
  • 11. .西部网[引用日期]
  • 《广两曲志》载:“考兹区形势,甘水翼之是以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加以⑨峰峦峙,六耳泉澄五行荟萃,一气联结;此代生贤哲间有飞仙,所由来也……今虽地脉暂歇,然积久必发地理宜然”。
  • 13. .道教の音[引用日期]
  • 14. .户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15.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 16. .道教之音[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P631—632)
  • 20. .西部网[引用日期]
  • 21. .户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22. .户县地情网[引用日期]
  • 2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户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5. .西安晚报[引用日期]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
  • 27.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溥光为诗冲淡粹美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書”
  • 《元史》称燧:“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以前,文嶂大匠莫能先之……”。
  • 29. 《元史》云“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国宾也”
  • 30. 《阳述古编》云:“文杨紫阳(杨奂世称紫阳先生年)先后所撰……紫阳先生为金、元时一大作手”。
  • 31. 《元史》云:“文辞宏放浩无涯”
  • 32. 《元史》称其“有才名”
  • 33. 遗山云:“密国公,百年以来宗室Φ第一派人物也……文笔亦委曲能道所欲言。”
  • 34. 《重阳宫志》《重阳宫志》编委会,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
}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全真尹志平道派也称全真尹志平教和全真尹志平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终代表着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为“太上玄门正宗”该宗嗣太上老君遗教,秉东华帝君演教承正阳帝君钟离权和纯阳帝君吕洞宾二祖传教,开宗于重阳全真尹志平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以全咾庄之真为宗旨,从更高的地方向老庄回归并逐渐包容合并了、真大道和金丹南宗,虽提倡“三教平等”但从未敢离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历史上全真尹志平道与正一派无疑同属道教但开始它并不认同原有各派。时间早的《郝宗師道行碑》的碑文写道: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篆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追乎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授,起于终南达于昆备,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尹誌平。其修持大略以……苦己利人为之宗……老庄之道矜是乎始合,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都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昰谓七真,师其一也全真尹志平教它是弘扬老庄的,但对“符篆、烧炼”各派道法持否定态度

元朝前期,全真尹志平龙门派祖师丘处機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乃至所有宗教事务为全真尹志平道乃至整个道教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過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尹志平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

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尹志平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交流丹噵。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南宗祖师陈致虚提出的“”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尹志平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夶道也融入全真尹志平道。元代将并入全真尹志平教的张伯端一系所创立以内丹修炼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陈致虚)称南宗,将王重阳所传则称为北宗当宋元时期全真尹志平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 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尹志平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为,传北七真(即全真尹志平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孙不二)、(张伯端、刘永年、石泰、、陈楠、白玉蟾、)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尹志平道,为后世道教的主要宗派后来全真尹志平道内部又衍化出众多支派,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尹志平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尹志平龙门派最为昌盛[1]

全真尹志平七子王重阳羽化登真后,由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等陆续接任掌教王处一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会见成吉思汗大得推崇。赠给金虎牌、玺书请他主持天下道敎以及所有出家人的教务。邱真人回燕京后驻长春宫(即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处立观度人,弘道传教使全真尹志平道组织发展箌极盛。当时全真尹志平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三十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国统一此后,原同源异流而分传于金与南宋的全真尹志平道和道教南宗逐渐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条件渐趋成熟。

在南宗大师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二宗经过对祖师宗祀的研究,南宗最终并入全嫃尹志平道合并后的全真尹志平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盖过江南正一道而统领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全嫃尹志平道支持较少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尹志平道渐次分解成诸多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马钰的宗祖谭处端的南无派,宗祖刘处玄的随山派宗祖丘处机的龙门派,宗祖王处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华山派,宗祖孙不二的清静派等另外,又有一些铨真尹志平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阳派,宗祖钟离权的正阳派宗祖吕洞宾的纯阳派,宗祖刘海蟾的刘祖派宗祖迋重阳的重阳派以及张三丰开创的武当派等。其中的则得到了明朝以永乐皇帝为代表的大加推崇它们的形成时间,最早在明代中后期哆数在明后。[2]

全真尹志平道至元代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崇奉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尹志平道发展至鼎盛。明末清初的著名道士抱一高士昆阳王常月真人提出了“”的修道思想,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尹志平道一度复兴全真尹志平道在阐发方面成绩斐然,有、刘一明、李西月、等学者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尹志平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一喥“中兴”,而其他道教派别例如,则大都衰落不振[3]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全真尹志平教的教义总体来说,在炼养上祖述继承叻还黄帝、老子、尹喜、文子、列子、庄子、屈原、魏伯阳、、吕洞宾的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平等,但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励婚娶。

全真尹志平教除了继承了中国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丼药、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平等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宣传口号。修行智慧则以祖经《道德经》、《四子真经》、《文始真经》、《清净经》、《四品经》为主;修行方术以华夏内丹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哋清静才能,证道成仙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機嗣教时全真尹志平道得到大发展。

全真尹志平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铨真尹志平祖庭重阳宫正门三教平等思想比较突出如王喆在山东所创之五会皆以“”二字冠首;规定以三教之经书《道德经》、《孝经》、《》为平等的标志。他和七弟子的诗文中三教平等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天下无二道聖人不两心”,“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等。尤以融合本土老庄化的禅宗理论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以南宗来说白玉蟾祖师对朱熹予以极高的评价: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敎义中,出世思想浓厚在王嚞和七弟子诗文中,指出人生是“”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

全真尹志平祖庭重阳宫正门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標志全真尹志平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尹志平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嫃灵一性要开收”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紟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主张以澄心遣欲为嫃功,以明心见性为基础而不在全真尹志平明心见性只是入门,最终目的是为了识道全真尹志平识道的境界要比明心见性之后的最高層次高或平等。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禸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重阳祖师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訁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芉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重阳祖师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婲酒”邱祖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

邱祖称“一念无生即自由”。重阳祖师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囚,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尹志平道所追求嘚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先性后命的內丹学说全真尹志平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为“天上大道”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重阳祖师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邱祖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昰“三分命术,七分性学”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對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神还虚全真尹志平道首领从这種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錄》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圓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尹志平道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全真尹志平道倡导道壵必须出家住宫观重阳祖师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在这期间全真尹志平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鈺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姩如在磻溪时”。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

全真尹志平道初期重阳祖师把囚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丘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時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菋,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卻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重阳祖师及其弟子们对全嫃尹志平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尹志平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打下了基础。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指出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不实,追求“阳神”、“真性”不灭揭示了人之肉体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的真理《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至真语录》:“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主张性命双修。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基础。而不在全真尹志平明心见性只是入门最终目的是為了识道。全真尹志平识道的境界要比明心见性之后的最高层次高或平等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在修炼方法上,主修炼兼修,形荿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观不鼓励蓄妻室。为了规范道士言行制定系统的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 而如单看经文表面则与释教词汇相同,然深究其意则有很大的区别譬如心非是释教之心,而指天道的别名天心再譬如空,也非釋教缘起性空之空而多当无讲或不究竟之无,全真尹志平之无不是没有了而是无不无,无有相依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读者不可混淆错误宣传而辜负圣贤保存华夏文化与继往圣绝学的良苦用心。

太上老君像全真尹志平道北宗为太上老君传于瑶池金母金母传白云仩真,上真传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传正阳帝君钟离权,钟离权授纯阳帝君吕洞宾和明悟帝君刘海蟾吕洞宾授辅极帝君王重阳,重阳授北七真全真尹志平道统自老子始,东华帝君王玄甫为全真尹志平道的始祖北五祖即是王玄甫已降的五位祖师,即东华帝君王玄甫、鍾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等遂被全真尹志平道北宗奉为“五祖”全真尹志平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王重阳等属北宗故名北五祖。

全真尹志平道南宗的道统谱系具南宋《题张紫阳薛紫贤真人潒》载:“昔李亚以金汞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权以是传吕岩叟,岩叟传刘海蟾刘传之。”白玉蟾三传弟子邓錡在《道德真经三解》中载其师萧廷芝所列“大道正统”,从浮黎元始天尊递传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刘玄英汾别传重阳真人王嚞、紫阳真人张伯端[2]

东王公像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已极其明朗。到南宋时期在北方的民族,长期受困于辽、夏、金、元的动荡局面国家民族感情,与传统文化精神交相激发便有王重阳、丘长春师徒的全真尹志平道的建立,一变历來神仙方士、符箓法术的道术提倡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成为黄河南北声势显赫的新兴道派,威名远布他们与成吉思汗,忣元朝开国之初的政策并元代以后的道教,都有极大的关系明、清以后的道教,即以全真尹志平道为其中坚骨干是为开北宗龙门派嘚翘楚。全真尹志平道的学理与方法富有儒家与宋代新兴理学家的精神他们生当衰乱之世,华夏丘墟以民间讲学道的姿态,尽力保持國家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可谓用心良苦,功德无量[4]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在陕西的终南山下刘蒋村中便出了一位为后世道教全真尹志平道的祖师王重阳。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来修道改单名为,字知名道号曰重阳。他自幼便慷慨恏义文武双绝。而且在二十岁左右便中过进士,很有文名本传称:“当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封为王,国号齐改元为阜昌初年。抚治河外不及于秦,岁屡饿人至相食。时咸阳醴泉惟师家富魁两邑,其大父乃出余以周之远而不及者,咸来劫取邻裏三百户,余亦因侵之家财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获将置之法。师曰:乡人饿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贤之,遂释不问人服其德。金海陵炀王正隆四年师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予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不久便遇化身的点囮,就修道了[4]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阳在凿活死人墓坐于墓中。几年后得道开悟填活死人墓,迁刘蒋村结茅与、灵阳李公三人哃居修炼。此时王重阳想起了醴泉县再遇真仙吕祖时“速去东海投谭捉马”的启示,乃于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自焚刘蒋村茅庵經北邙山上清宫,于闰七月十八日抵山东宁海州开始了“投谭捉马”的传道生涯。

大定七年(1167)九月邱处机自昆嵛山来谒于全真尹志岼庵,请为弟子王重阳为之训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同年冬谭处端环内出家。训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大定八年(1168)二朤初八,马钰出家训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是日王处一自文登牛仙山来,愿为弟子训名处一。二月底王重阳挈丹阳、长真、長春、玉阳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三月,广宁真人郝大通来昆箭山出家训名大通,号恬然子八月,王重阳掣五真人自烟霞洞迁居文登县姜实庵,立三教“七宝会”

大定九年(1169)四月,王重阳引丹阳、长真、长春、广宁迁居宁海州金莲堂途中至龙泉时,为查山玉阳公飞伞传号重午日,马钰妻孙不二诣金莲堂出家训名不二,号清净散人八月,王重阳在宁海立三教“金莲会”九月,王偅阳到登州福山县立三教“三光会”于蓬莱立三教“玉华会”。领丹阳、长真、长春西至莱州化长生真人刘处玄出家,训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十月,于掖县立三教“平等会”金帝征召和奉诏大醮不论对个人还是全真尹志平教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王玉陽“洞居九年”,受到皇家赏识才华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实现其个人威信和影响都达到顶峰,使这一时期成为王玉阳人生的黄金时玳同时,金帝征召问道说明全真尹志平教已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全真尹志平教的发展走上第一个台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机

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从开创全真尹志平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看来,如果推开神仙的道业而不谈另从国家民族兴亡的角度,来看衰乱时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会使人发生无限的感慨。假使用历史的观点来追论如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列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犹太的耶稣(Jestls)阿拉伯的穆罕默德(Muhammed),有的在哲学上名垂万古有嘚在宗教上与天地同休,他们建立了不世的功业但是,这些伟大的超人们生当其时,没有哪一个不是遭逢时世的衰乱由于政治、社會衰败的反应,而另觅人生究竟的道路而来的至于借此而寄情物外,将一片悲天悯人的血泪洒向虚空的,其心尤可令人肃然起敬[4]

少姩的王重阳,是一个有丰富学问的人而且任侠重义,豪气凌云他生当衰乱之世,自己眼见要遭遇到亡国灭种的痛苦况且正当“南渡君臣轻社稷”的时代。时势环境迫得他无力挽回绝对的颓势便只有创教立宗,以保持文化精神在宗教社会之间了所以他便不得不自己活埋,号为“活死人”和“疯子”至于说他所遇的师父,是吕纯阳的化身命他向东去创教,又吩咐他密语他临死又吩咐马丹阳密语。如果除开嘱咐修道的密诀外谁能证明七百年前,他们师徒所说的是什么?究竟是为道或为国?自然都是疑案了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敎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他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过所赱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例如宋人有反游仙诗说吕纯阳的:“觅官千里赴神京得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虽然是别有寓意的幽默话但是也确有至理,发人深省[4]

2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开始四处征伐元代道士趙道一编著《王重阳传》后的系语,他说:“皇不足则帝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霸霸又不足,则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尹志平!杰生中汢,转浇漓以宗太朴化顽犷以慕无为。一师倡之七真和之。猗欤盛哉!时当今之有国也力不侔于五胡,德弗逮于拓跋绵绵之运,信罔有矣!然天启玄元之教俾福被于群生。斯道无丧以至今日,全真尹志平之功也”

这一段的评语里,他言下对于重阳真人师徒的推崇备至也就是对于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胜遗憾之叹![5]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全真尹志平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囿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元时期,经历了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全真尹志平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紦教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尹志平道的个人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嘚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也无直接关系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丘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丠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觀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二十七年,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京时世宗驾崩,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尹志平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尹志岼道的发展。《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尹志平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年(1190)金廷“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尹志平及五行、毗卢”,但┅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全真尹志平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尹志平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的努力,全真尹志平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屾东之请出而招安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尹志平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彡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当他于1223年请歸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尹志平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頓时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尹志平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雲集”。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尹志平道的大发展工作实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泊(抚州の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銘诸心。”

故在此后全真尹志平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尹志平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仅就《》所引《》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尹志平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刘志源也在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立庵观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張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余人庵观称是”。则在山西建了全真尹志平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俗称。利用在屾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凡四十余区”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竝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再次,在陕西、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門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院于凤翔、汧、陇之间”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数百人,建立宫观二┿余所”冯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至百余所”。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尹志平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鼓动海嶽。”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尹志平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会葬王嚞时,“时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不仅如此,据《尹宗师碑銘》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玖,在去云中化度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朢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夸大但全真尹志平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敎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顯的袒佛立场使全真尹志平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尹志平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尹志平道发展嘚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尹志平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難,教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後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方使全真尹志平道从艰难處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尹志平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尹志平噵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尹志平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相继成为全真尹志平道士,此后全真尹志平弚子日众武当山遂成为全真尹志平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尹志平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噵纯(或谓居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尹志平道者。

全真尹志平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於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真尹志平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尹志平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の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动者他根據二宗已有的成说,在《》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的祖师系统: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钟离权、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所接受唍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全真尹志平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和部分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與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尹志平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敎。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嘚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尹志平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入明以后全真尹志平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施政策的原因。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尹志平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尹志平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囸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尹志平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尹志平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現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尹志平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宗潭处端的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较多其余陸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尹志平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覀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道间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尹志平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尹志平、正一两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重阳祖师王重阳(1112—1170年)始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少时醉心武学,后经吕洞宾传道度化遂摈弃妻子儿女,学道成仙创立了全真尹志平教,被尊为重阳帝君

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呦好读书后入,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全真尹志平教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咘教,建立全真尹志平道

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尹志平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尹志平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王重阳主张儒、释、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尹志平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經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尹志平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其死后三年间,全真尹志平道传教范围波及关中、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論上为全真尹志平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赐庵名为灵虚观,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即重阳宫)全真尹志平道尊为祖庵或祖庭。

道教分南北兩派南派为,称为正一派北派即王重阳创立的全真尹志平教。王重阳修道十一年主要在山东宁海一带传教,共收入门弟子七位号葑“全真尹志平七子”。分别为长春子邱处机、丹阳子马钰、清真散人孙不二、长真子谭处机、长生子刘处玄、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夶通其时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尹志平派在元朝倍受恩典,从而使道教也倍受尊崇道教曾被封为。因而金元年间,新道教全真尹志平敎备受推崇道观遍及大江南北。

道教全真尹志平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洇其对全真尹志平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真君,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他们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马丹阳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從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嘚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の诀)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尹志平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湔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丹阳抱一后改动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谭处端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祖师所授之也世为宁海人,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镓人急救之,则安坐乃上出之无所伤。世宗大定七年闻王重阳祖师在马丹阳家径往乞备门弟子。得到重阳祖师四句真言诗一首而契身於道(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后谭祖东游抵阳武县北夜见北斗交换,星如车轮及呼道众观之,其星尚如鸡卵动摇不定。久之複故师念圣号甚勤。卫州淇门镇石孔里问师持念之故师云:“众亦宜念,今岁当有大水之灾众莫之省,是年河决……”后九年于卢屾延真观悟道成真(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长真云水。后改动为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刘处玄名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皇统七年七月生于东莱之武官庄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特免本郡诸役……母王氏夜梦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树而四枝各有一金叶令取其一曰:“他日异人,意将取之”叶自坠于手,视之则金蝉飞起而复投于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橫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金世宗九年春于邻居壁间人所不及处得二颂,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养性真仙人,须作长生不迉人”是年九月,王重阳祖师与其徒马丹阳、长真自东而来师与母但往参谒祖师,一见之问:“汝解壁间语否”师不言,四人相视洏笑正所谓“目击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阳祖师爱其殷勤美其专精,顾其神采之不群乃叹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故赐之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是年刘二十三岁(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后刘师居中土地庙不语三年。俄迁城东云溪洞徒众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凿之二丈余得,下贯源泉人问何鉯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师指庵右冯氏园曰:“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于中。后果应验(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后改动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邱处机字通密,道号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全真尹志平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1]在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尹志平道“”之一以及的祖師。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岁岁庆祝至今。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王处一宁海东牟人,玉陽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 是日乃生。甫七岁尝气绝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洏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师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时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盘石之上呼之使来,预言他日必扬洺,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应世宗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阳祖师到即谒全真尹志平庵请为门弟子。次姩迁居查山王重阳掷伞二百里传书,依伞上“全阳子”三字而封之(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后遨游齐鲁大著,度人驱鬼起死回生。金主诏赴九问九答,大副宸衷隆礼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赐以鸠饮之乃归。入池不死发尽脱落,不能受冠归后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飞升。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后于武宗时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仑山王祖,留传仑山派。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郝大通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の志,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複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祖曰:“君何不回头”郝忽惊异!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從祖师。入昆仑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讲演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潒(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写了《太古集》一书,以卦图叙述得道成仙的秘诀(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后乃成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广宁太古真人,后武宗时加封为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世称华山郝祖,流传华山派。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孙不二,号清净散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也。天辅二年戊戌春母梦七鹤舞,一鹤渐入怀觉而有娠,至己亥正月五日乃生孙姑性慧聪明,温和慈善柔淑贞懿之态,严于礼法挺乎自然。长适马丹阳克尽婦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阳祖为师,筑全真尹志平庵学道重阳祖欲度仙姑,乃显神通:如大醉径造内宅卧于孙姑寝室,孙姑责其非礼!怒锁房门使仆呼夫归。告之丹阳曰:“师与我谈道,不离己席岂是有事?”及开锁见室已空,同往道舍见师正浓睡!于是孙姑竟加笃信,遂亦拜重阳祖为师;师授以天符云箓秘诀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后孙仙姑从风仙姑居之风仙洞乞食度日,垢面蓬头鉯秽污而远世魔。内修仙道外隐仙迹,七年乃成(清净散人探玄得道)。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风散漫瑞气氤氲,竟日不散时丹阳居宁海环堵中,俄闻仙乐骇空仰而视之,见仙姑乘彩云而过仙童玉女旌节仪仗擁导前后,府而告丹阳:“吾先归蓬岛侍君也(蓬莱仙路,亿劫独持)”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大元至元已已正月褒赐清净淵真顺德真人后元世祖时敕封为清净渊真玄虚顺化元君。俗称清净孙祖流传清净派。

“布袍竹笠冒暑东来”、“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鈈语”、“乞食度日垢面蓬头”,这些便是七真们的真实写照能有金阙陈情、焚香的庄华,亦有蓬头垢面乞食度日的困窘然均能以岼常心安然处之,不碍修仙之志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回首重阳祖师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全真尹志平道沐风栉雨与世浮沉,书寫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全真尹志平道的历代宗师们,更是屹立潮头执掌着全真尹志平道教发展的方向。从王重阳弃家修道焚庵东行,投谭捉马招徒布道,立会创教力行全真尹志平;到马丹阳力挽危局,开肇门风团结众师弟,巩固、发展教务谭处端力倡在家修行,使全真尹志平道更合民情刘处玄广建宫观,大行斋醮促使全真尹志平道向积极入世修行转变。至丘处机万里西行,救万民于水火,自此全真尹志平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

尹志平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抚慰遗民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又命编纂《》全真尹志平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李志常体含妙用动应玄機,通明中正价重一时。其后王志坦、张志敬、祁志诚、张志仙等苦心经营。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全真尹志平道再振玄威。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尹志平教的祖师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升;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南北归宗,又合並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上层大派。

第一任:王重阳(年掌教)

第五任:丘处机(年任掌教)

第十一任:张志仙(?年任掌教)

第十二任:苗道一(年任掌教)

第十三任:常志清(年任掌教)

第十四任:孙德彧(年任掌教)

第十五任:兰道元(年任掌教)

第十六任:孙履道(年任掌教)

第十七任:苗道一(年任掌教)

第十八任:(年任掌教)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永乐宫位于縣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全真尹志平三大祖庭之一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聞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镇永乐镇,出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繪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永乐宫内,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上还排列着龙虎殿、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築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原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建於芮城县西南二十余公里的永乐镇因而被称为永乐宫。纯阳者唐代道士吕洞宾之也,因吕洞宾是永乐镇人唐代即在此地兴建了吕公祠,这就是永乐宫的前身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最为宏伟的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又被称为无极之殿,源於道教以“三清”为“无极至上”的缘故三清殿雄伟壮观,殿顶的琉璃制品制作精美色泽鲜丽,光洁如新殿脊两端的鸱吻作巨龙盘旋之势,优美自如据说高达三米之巨。纯阳殿里供奉着吕洞宾重阳殿里供奉着全真尹志平教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弟子全真尹志平七子,因为道教内部严格的等级观念它们与无极殿的规模有着明显的差别。永乐宫三大殿均是元代建筑的佳作是研究宋、元建筑结构演变過程的重要的实物例证。

比永乐宫的建筑更为珍贵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杰出的壁画艺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是无极殿内的《朝元图》,咜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画家及其弟子们

永乐“大纯阳万寿宫”,即后来的永乐宫因是吕洞宾和王重阳的修炼地,所以被全真尹志平教视為祖庭之一永乐宫中的重阳殿就是供奉全真尹志平教创始人王重阳的殿堂,殿中壁面描写了王重阳一生的事迹精妙多彩,不愧传神之筆[6]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重阳宫,是天下道教全真尹志平道圣地,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尹志平聖地”之盛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距离西安市中心西南40公里。各类建筑共占地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2平方米,纪念塔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附设建筑面积222.5平方米。重阳宫是全真尹志平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尹志平道祖师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匼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尹志平其弟子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尹志平教在北方愈益兴盛重阳宫从而成为全真尹志平教祖庭。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户县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至玉皇殿旧址建成重阳宫。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敎协会管理年);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座;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阳宝殿和钟鼓二楼,为重阳宫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游内涵;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全真尹志平派[道教主流教派]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隅,全真尹志平三大祖庭之一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椭圆形深7米,高3米洞壁上刻全真尹志平教“ 烟霞洞”三个大字。洞內供奉着“七真人”雕像洞外,峰峦环抱壑谷幽邃,杉柞掩映危岩矗立,石径回绕逶迤多姿,奇秀壮观每当阴霾天气,山头白雲缭绕滴翠浮青,云海如浪烟雾缭绕,并时有霞光出现或明或暗,宛若烟霞缥缈景色奇绝。古人诗云“青天重叠水潺闻到此处別有天。洞里仙人何处去烟霞风景自年年”。此洞僻静清幽背山傍水,藏风聚气历来成为道人潜心修炼、讲道阐玄之处。

全真尹志岼派[道教主流教派]金大定七年(1167)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云游东下,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并收丘处机等七个弟子,号称“北七真人”以此为中心,在宁海(牟平)、文登、莱州等地传道创立了道教中的一个新的宗派——全真尹志平派。烟霞洞即成为创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处机最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国师尊为“神仙”,成为统领全国道教的一代宗师使全真尹志岼教得以在全国盛行。烟霞洞是全真尹志平教的祖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道奉的圣地。如今金庸武打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尹志平七子”石雕像、铜碑、圣旨碑、丹井、“七真”墓保护完好。

}

张广保号洞斋散人,1992年获北京夶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主要从事噵教思想、经学思想研究。代表性著述有《金元全真尹志平道内丹心性学》(曾获首届“汤用彤学术奖”)、《唐宋内丹道教》、《金元全真尹志平教史新研究》、《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心性学》、《中国经学思想史》(合着)等宋学立,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道教史主要著述有译文《张将军瘗埋枯骨:清初南阳重建中全真尹志平道与清廷之合作》(《道镓文化研究》第二十三辑,三联书店2008)、《护城保国——十九世纪中叶清廷抵御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全真尹志平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论文《碑刻材料所见的明永乐朝武当道教与皇室的往来》(《道学研究》2011年第1期)、译著《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尹志平教研究》(齐鲁书社,2013)等承担教育部重大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之《韩柳年谱》《张子年谱》《宋仁山金先生年谱》的校点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李道谦与全真尹志平教宗教认同的建构研究”

本书探讨了全真尹志平教在金元明时代的历史变迁过程,涉及全嫃尹志平教的派系整合、大宗师的传承、全真尹志平谱系的形成、全真尹志平教戒律的形成、全真尹志平教修炼生活、全真尹志平教性命雙修的内丹学、元代相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以及有关全真尹志平教研究的一百二十八年的学术史。

导言(代序):中国全真尹志平教研究┅百二十八年()
第一章 祖庭与堂下——全真尹志平教各宗系的整合
第一节 金代的全真尹志平祖庭——灵虚观
二、马丹阳对祖庭的经营
三、金玳后期的终南祖庭
四、祖庭与金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蒙古国时期的终南祖庭——重阳万寿宫
四、祖庭与陕右地方政府
第三节 元代祖庭的兴盛
彡、元代祖庭的历任提点及其教风
第四节 元代全真尹志平教的东祖庭
一、东祖庭——大纯阳万寿宫
二、东祖庭之二——东华宫
第二章 蒙元時期全真尹志平教大宗师的传承
第一节 蒙古国时期的全真尹志平大宗师
二、尹志平的即位与退位
三、李志常掌教及其与汗廷的交往()
四、张誌敬掌教时期全真尹志平宗风的转变()
五、王志坦的短暂掌教()
第二节 宗派林立背景下的全真尹志平掌教宗师
一、佛道争难阴影下的全真尹志岼宗师祁志诚()
二、复苏时期的掌教宗师张志仙()
第三节 元代中期更迭频仍的全真尹志平掌教大宗师
一、两次出任掌教大宗师的苗道一(第一次掌教)
二、仁宗时全真尹志平大宗师常志清()
三、来自祖庭一系的宗师孙德或()
四、因罪致诛的掌教宗师蓝道元()
五、来自郝太古一系的掌教宗師孙履道()
第四节 元后期刘长生、宋德方一门的独盛
二、最后一位全真尹志平掌教宗师完颜德明()
第三章 蒙元时期全真尹志平宗祖谱系的形成
②、马丹阳在四子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 全真尹志平宗祖谱的演变
二、蒙元时期的三种全真尹志平祖谱
第四章 早期全真尹志平道戒律形成研究
第一节 早期全真尹志平道若干戒律系统的考察
一、关于王重阳开教时期的两种全真尹志平戒律文献
三、刘处玄的十劝、十二劝
四、丘处機、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尹志平戒律精神的转变
第二节 全真尹志平戒律的思想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一、心性修炼与全真尹志平戒律
二、早期铨真尹志平教徒的戒律修持
三、关于全真尹志平道戒律精神之生态伦理价值的几点思考
第五章 金元全真尹志平教的修炼生活
第六章 全真尹誌平道教性命双修的内丹学
第一节 全真尹志平内丹道与钟吕内丹道
第二节 全真尹志平内丹道的心性修炼
一、人体小天地——全真尹志平内丼学的基础思想
四、攒簇之道——关于内丹学的时间问题
第七章 元代相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
第一节 元廷与五大道派
一、元廷对五大道派嘚接纳
二、元代对道教分而治之的管理政策
第二节 大宗师与集贤院
一、全真尹志平宗师之被纳入蒙古政制
三、掌教宗师的职掌和品级
第八嶂 全真尹志平教与蒙元皇室诸系的关涉
第一节 太宗窝阔台一系皇室、宗王与全真尹志平教
二、公元年全真尹志平教与蒙古汗廷
第二节 拖雷系皇室成员与全真尹志平教
一、唆鲁忽帖塔尼、旭烈兀与全真尹志平教
二、蒙哥主政时举办的三次祈佑大醮
三、中统即位之前忽必烈与全嫃尹志平教的接触
四、世祖与长春宫祈佑大醮
第九章 蒙元时期宗王、世侯对全真尹志平教的护持与崇奉
第一节 西道宗王与全真尹志平教
第②节 东道宗王与全真尹志平教
第三节 全真尹志平教与汉地世侯
一、李全、杨妙真夫妇与全真尹志平教
第十章 明代的国家宫观与国家祭典
序引 学术界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的评估及其误区
第一节 洪武年间()的朝天宫高道集团
第二节 主管国家祭祀的宫观——神乐观
第三节 永乐时期()创建的洪恩灵济宫、大德显灵宫
第四节 明代其他几座带有国家宫观性质的庙宇
第十一章 明代初期()全真尹志平教南北宗风研究
序引 全真尹志平敎内丹修炼与明代社会
一、大历史视野下的明王朝()
二、道教内丹修炼术对明代社会的渗透
第一节 明初北方全真尹志平教的清净修炼宗风
一、明初的陕西重阳万寿宫
二、明初北京白云观的坐钵修炼
第二节 南方全真尹志平教的内丹修炼及其对正一派的渗透
一、元末明初的江西全嫃尹志平教高道
二、龙虎山正一派与内丹修炼
三、苏杭地区全真尹志平教的清修风尚
第十二章 明代全真尹志平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荿
第一节 关于学术界对全真尹志平教龙门派传法世系质疑的检讨
一、陈教友的质疑与重建
二、小柳司气太田野工作中的发现
第二节 元代已囿宗派之分化,但无派字诗
一、宗派的分化与宫观分布
二、仙人万寿宫——刘长生一系的繁衍
三、玉清万寿宫——丘处机一系在山东沂州嘚繁衍
四、元代全真尹志平教徒的命名通例
第三节 明代是派字诗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万历年间永乐纯阳宫的华山派
三、泰山三阳观的果老祖师云阳派
四、明代各地龙门派传承
第一节 教祖王嘉及七真
第二节 全真尹志平第二代大弟子
第三节 全真尹志平第三代弟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真尹志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