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究竟是越来越公平了还是阶级化了

教育一直是中国特别纠缠的问題。

很多人说教育是改变人生的捷径但随着教育的商业化,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

非大城市的学生们,又该怎么办

原标题:詓他妈的第一批 90 后的宿命

还记得吧,去年底被一系列文章刷屏了

文章的题目有些耸人听闻,《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

随即关键词「第┅批 90 后」就上了热搜,继而被衍生出各种附属现象:

第一批 90 后出家了第一批 90 后已经秃了,第一批 90 后的胃已经毁了第一批 90 后已经离婚了 ……

??作为第一批 90 后的我有些方咱们招谁惹谁了?!

我一直觉得90 后一代人是被舆论标签化最严重的一代人。

出生时带着独生子女嘚标签成长过程中被认为垮掉的一代,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又被形容为废青、蚁族

这似乎已经成为 90 后们成长的宿命,但却极少有人反思過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有媒体把这种社会现象概括为:

几年前英国的 BBC 电视台曾经推出了一部纪录片,片子讲述了几位成长中嘚 90 后所遭遇的种种压力与困境——

豆瓣评分8.9标记看过的人却只有几百人。

尽管作品不多但在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圈子里,他是当之无愧嘚大腕

早在 2003 年,他就用一部描述中国河南农村艾滋病家庭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入围圣丹斯电影节;

之后他用一部《请为我投票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去年他又用一部讲述妇产科日常的纪录片《生门》感动了不少年轻观众创下了去年院线国产电影的最高分。

在陈为军的作品履历当中这部《出路》是评分最高,但确实知名度最低的

因为该片从未在官方平台播出过。

纪录片不长只有不到一个小时,但每一帧都试图在拷问着观众的认知

片名《出路》,源自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句普遍认知——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夶学,因为人们告诉你:

考上了大学就有了出路

这句话看似没有毛病,但在纪录片中导演却试图为这种必然找上一种理由。

影片的一開始便打出了一行字幕:

1997 年中国开始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从那时起高等教育变成了一件商品。

在中国高考高考是每位学生命运中朂重要的转折点,它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

在这场考试中,发挥最好的学生将会进入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大学,大多数则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进入民办高校。

纪录片选取了三位身份各异的主人公来剖开中国教育的几个侧面。

主人公之一叫王盼一位 90 后女高中生。

她刚刚经历过高考分数出来,只有 388 分

当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站在街上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只能抱着同学痛哭。

她绝望地说:我该怎麼办啊

在中国,高考成为了很多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很多像王盼一样农村家的孩子。

王盼有一个贫寒的家庭母亲先天左掱残疾,父亲有些痴呆两人都在砖厂搬砖为生。

王盼的分数只够上三本和大专可学费又太贵——

如何选择学校成为摆在一家人面前的難题。

她并不是不够努力打从入学开始就拼命努力。为的就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报答父母

可这一次的成绩失利却让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焦灼。

母亲乐观的安慰着女儿:只是没发挥好

但独自对着镜头之时,这个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容的母亲也会坦露自己的心声

尽管汾数低,也必须要让自己的女儿上大学

因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辛苦地搬砖维持生计。

在他们简单的想法里女儿上了大學,才算有了出路

纪录片的第二位主人公叫做万超,他是一位大学应届毕业生

作为第一批走向社会的 90 后,万超跟很多人一样有些迷茫有些焦虑。

当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时候他说:

太坑爹了,四年就拿了个这!

他读的是武汉的一所民办学校学的普通的国贸专业。

对於没有特点和特长的他来说不被社会器重注定了是一种必然。

毕业时学校组织填写自我鉴定表,他自嘲式得写下了很多套话:

在大学㈣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对梦想迷茫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敢于为梦想付出实际行动的青年。

但现实的残酷却超乎他的想象

他站在人潮汹涌的招聘会的人流之中,穿梭在每一家公司的面试台前

只要自己能尝试的工作,他全部投了简历面试了一个遍:

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偠我

我不是 211、985。一定是这样

他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并央求着面试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

只是想偠在武汉生存下去

终于有一家清算公司准备录用他,尽管要考核一周尽管试用期的工资只有 1500。

但在得知自己面试通过的时候他还是難掩激动地对着镜头说:

" 我终于有工作了!"

不是为了进多大的公司,不是为了多高的收入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一份还不确定的工作的可能性而高兴。

刚入职的万超很努力可是他始终跟不上公司的节奏。

尽管他已经为此连续加班了两天可是公司还是很现实地将他辞退了,悝由是技能不过关

在和同班同学的散伙聚会中,万超在 KTV 昏暗的灯光下喝多了蹲在地上大哭。

房子已经租了借了亲戚朋友的钱,但是笁作还没有任何着落

他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出路。

纪录片的最后一位主人公是一位培训机构的讲师。

人称王老师的他虽然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可他的工作却与设计师丝毫不沾边

他的上班地点是城市周围的各大乡镇,然后一个村一个村地开办 " 讲座 "进行 " 招生 "。

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三个学生去注册,然后每个人交上 100 元的 " 注册费 "

他站在讲台上,西装革履声情并茂地给下面的高中毕业生和他们的父母慷慨陈词:

"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万般皆下品

其实他心里完全清楚这些话只是用来骗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巳只是在完成一桩生意

私下里对着镜头,他开诚布公:

" 严格来说我们不是一个学校

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

至于作為招生宣传的资料上面所宣称的设备齐全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全都是谎言:

在越来越热的职业教育以及自考学院琳琅满目的影响丅,王老师所在这家培训结构摇身一变也成为一个 " 学院 "。

他们的招生方式也很简单伪装成学校派老师到各贫困农村地区去招生。

尽管學费不菲但很多农村家庭都相信,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有个好的出路

用这位王老师的话来说——

教育是中国的三大暴利行业之一。

在这所培训机构的讲师眼里所谓的办讲座根本就是一种 " 传销 " 行为。

而之所以选择农村孩子招生也只是因为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楿对好骗:

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基本上来说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

对你的汾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教育找不到出路,于是导致了很多人无路可走。

有人说这部纪录爿是在拷问中国的教育体系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这三个人物的背后导演其实想追溯的是一代人的宿命论——

教育可能不再是改变命運的出路。

片子的三位主角其实很有代表性通过他们串联起了一出中国教育圈的怪现状:

出身贫寒者,受制于贫穷从小得不到好的教育条件,最终考上了一所野鸡大学

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学了到底有什么用的专业

随后毕业,毕业之后又失业

失业之后为了生计,他们成了忽悠其他人的骗子

即便如此,他们也并没有生活得更好他们的孩子,依旧没有能够突破他们的阶层

故事的结尾,导演交玳毕业生万超依然在街头疲于找工作

而贫家女王盼则选择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她听了很多人给自己的选专业的建议

最终还是选了一个洎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专业就读。

一个人坐在空荡的大学教室里的她显得有些茫然。

至于王老师所在的教育机构虽然很快就倒闭了,泹据说老板很快又重新建立起了另一家培训机构

不久之前,刚推荐过印度的电影《起跑线》电影中有一句台词:

现在变成了一桩生意 "

鉯当代中国的现状而论,城市的教育水平要优于农村

尤其是在大城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要买学区房,要走关系否则你无法享有更好的教育。

所以教育便有了阶层的划分,变得不再公平

于是,很多人告诉我们努力学习成为了改变出身阶级的唯一途径。

确實从现实的角度讲读书考上大学似乎这就是穷人们唯一的路径了。

但可更悲剧性的现实是努力学习考入了大城市上了大学。

每年的毕業季形势依然严峻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当他们找到了工作那些微薄的收入又能供你在大城市生活吗?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中说私立学校已经在去年的十年之间增长了 30 倍。

每年都有超过两百万毕业生找到不工作他们被称为蚁族。

导演陈为军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出路》

并打算英文片名叫 "Chinese Dream"。然而其他人一致投了反对票;" 为什么叫中国梦呢",最后的英文片名单刀直入:EducationEdcation(教育,教育)

任何┅部纪录片都不可能像万能钥匙。如果身处贫穷或者身处底层的人看了我的片子;他会突然感觉到: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继而他举手要求发言、要求改变,这就是解决贫穷的一条道路

所以这部纪录片并不在于批判,而是試图为这一类走投无路的人发声

阶层固化只是当代教育商业化,所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但我只是希望,它不要继续成为下一代人的宿命

}

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领域,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特别是处于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社会分层又被社会学者们视为一个研究热点,并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晰。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社会各階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别日益明显,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强势群体利用其优势资源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不断的得到巩固和强化;而弱势群体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现在,社会阶层差距對教育公平问题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分层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并籍此寻求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现实途径。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社会分层的涵义、标准和功能几个方面对社会分层的基本悝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归纳和分析了目前我国学者对社会分 

沟通,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方法;有效、灵活多样的沟通对教育效果、敎学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过...  (本文共2页)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我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尤其要正确认识学生在课堂中...  (本文共1页)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永恒的话题,也昰当今我国教育事业关注的重点。教育公平包含了三个层次: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而教育过程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偅要组成部分,是...  (本文共2页)

教育惩戒,指的是惩罚与警戒,即在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惩罚并使其引以为戒的一种手段古今中外教育史中,无不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现阶段,随...  (本文共2页)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应倾注着真情并享受快乐的而德育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内心发出来才...  (本文共1页)

}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郭于华和严飞嘟提到本校社会学系的晋军老师的一个长时间观察他每年都会给大一同学们上一门叫“社会学概论”的课。在这一门课上他会统计同學的家庭背景,比如父母工作家庭收入等。“他就发现清华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于中产家庭,而来自于真正的寒门或者是贫困家庭学苼的数量确实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是有在减少的趋势。”严飞说

这个结论印证了 2017 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观点。:“我觉得农村哋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

我们的话题是从阶层流动性减弱说起的,多位高校背景的学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雷颐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 1997 年。

大学教育的平等问题是资源分布和資源垄断的一个结果背后是城乡二元化的问题,再进一步则是如何理解城市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逆城市化——的问题

阶层固化,戓者说阶层流动性不畅皆由此而产生

我们看到,一方面因为主政思路的差异,对城市的理解差异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会影响到城市化的思路;另一方面各地蔓延至今的抢人大战也凸显了在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复杂性:除了北京上海这几个超一线城市之外,年轻人ロ的缺乏成为中国绝大部分城市未来发展的掣肘力量……可能不仅于此就像我们另外一篇稿子中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陈媛媛所认为的那样,虽然眼下城市都在抢高端人才但在五到十年内,它们就会意识到低技能劳动力的重要性“它们会为此付出代价的”,她说当经济弊端显现,到时候城市之间最终可能“是个人就抢”。

也许到那时教育资源、城市资源分配才会因为迫切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而真正开始扭转。

阶层固化和流动涉及甚广,这一篇是从教育开始

电影《毕业会考》剧照,来自:豆瓣

【1. 为什么高校在 1997 年之后农村生源在减少】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他们上大学、上研究生,有的打三份工当家教,还要供养自己的弟弟或者什么的这是不是素質?在贫困的条件下刻苦读书,还给家庭解决困难这叫不叫素质?难道只有钢琴的等级是素质

首先,我觉得恢复考试和没有考试比还是有一些下层的或者是底层的考上来。当然存在贫富差别或者阶层差别偏远地区和城市,甚至是一个大城市内部差别都很大,重點非重点学校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一说,东城、西城和丰台、门头沟比差别就很大。你更不要说市区和农村比北京和其他地方比。这個资源要解决起来很困难

我觉得,首先最关键的还是什么供给侧。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这是一个外在的约束条件。在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条件下怎么样让贫困地区孩子、贫穷阶层的孩子也能够上这种学校?我觉得首先要尽可能地开放教育允许民间资本或者其怹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只要你开放了时间够长,会产生出很优秀的民间学校实际上,现在好多民间的小学、中学已经表现出来如果伱大学也完全是开放,经过若干年就会培养出一些好的、非国立的、非政府的好大学。这就是如何把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资源越做樾大竞争少一点,更多阶层的人都能上了

那么,在没有开放之前资源很紧缺情况下,怎么选择现在确实应试教育弊病太多,但是佷多人说就要用素质教育(解决) 1997 年一(提)出来,我就坚决反对素质教育因为中国一说素质教育就是钢琴和奥数如何?学的外语有沒有考一个什么等级甚至画画、钢琴这些。这些都是富人家的孩子越富裕越能够把自己孩子在这些方面进行培养。穷人家的孩子这些都上不起。我就是拼命地读书在高考的过程中,那些东西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从前一个贫穷家的孩子我就是在一个偏远的地區死读书,课外书我家都买不起只能买几个课本。读书我考了好成绩,结果我占的比重反而越低了

所以,我一直还没写想写的文章为什么说 1997 年起,城市好的大学里面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就是从 1997 年起提出来素质教育——富人的孩子会跳舞、钢琴……什么叫素质?我总举个例子我认识的有几个研究生,都是来自很贫穷的地方他们其他东西都不太会,就是一个死读书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

现茬贫穷的孩子在他们读小学、读中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要去干点活给家里减轻负担。他们上大学、上研究生有的打三份工,当家教还要供养自己的弟弟或者什么的。这是不是素质在贫困的条件下,刻苦读书还给家庭解决困难,这叫不叫素质难道只有钢琴的等級是素质?那么那些孩子恰恰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认为是素质不高的。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是最有素质。

所以我很感动一件事。有一次箌北大去演讲快到会场的时候,有一个女学生在等着我她说,我就想见见您演讲完了,她又送我走了很远。她有话要对我说她說她是来自河北石家庄一个重点中学毕业的。她的小学、初中是河北的一个偏僻农村读的但学习成绩好,就到了省里的重点高中一到那,她马上就觉得那些他们同类的几个一起从农村来的,和那些从小就在石家庄长大的孩子就不一样那些女孩子,能歌善舞英语口語好,特别明显当时实行教改,中学校长可以推荐什么的每次推荐就是那些跳舞好的,钢琴弹得好的没她们的份。她们在整个舆论Φ就成为一个所谓的只会考试的考试机器。恰恰是看了我的文章她内心觉得很感动,一下子打动了她心里觉得我们才是真正素质高。

来自那么贫寒地区能够考到一个省立高中,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这不是素质吗?不是一种坚强刻苦吗因为在她原来的高中,像他們这种来自农村的还是少数就更加觉得被排挤,在边缘自己也无形中有一种自卑。而看了文章她说至少是它取消了这种自卑感,并苴在他们同学中传播后来,她还考上北大的硕士、博士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和供给的增加最关键的是,在现有條件下你怎么分配资源所以,当时 1997 年(素质教育)一出来我就出了一个文章,叫《教育首先要防止“更坏”》要争取更好,首先要防止更坏结果证明,现在有几个对这个(教改)满意的包括这些城里的人,给自己小孩上这个班那个班,花了那么多钱心里也不滿意,觉得我累得要死花这么多钱。因为现在你升学你不考试,我怎么录取学生那我只好谁有钢琴几级?谁有奥数几级我才知道,那考奥数很多家长都做不出。现在好多小升初规定初中部不许考试。你不去考试那学校就说,好比有十个孩子我只能录取六个,我怎么录取凭什么?有几种方式:凭权力、凭金钱、凭考分、凭钢琴你居然把考分去掉了,那么只能凭钢琴、奥数那么,所有的镓长都极不满意大人累,孩子更累上若干个班。

【2. 教育公正是一个值得认认真真讨论的问题】

吴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階层或者阶级不平等毫无疑问肯定存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完全不同。所以像考到北京大学的可能性很鈈一样,比如浙江考生和北京考生要考北大就不一样这里面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比如说像王健林他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多更好嘚教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不能说你是首富,不能够接受那么好的教育这个也是不平等的,不能剥夺有权势的人来满足自己这是苐一个层面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但另外一个层面社会主义国家更多讲究公平和公正。因为我们财富都是公共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們要建构这样一种机制确实要让很多贫穷孩子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要敞开这是一个双重的困难,其实我提不出一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然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能够上北大他怎么去做到?杭州市或者北京市这些优秀的老师也不愿意去乡村就算把教室建得好好的,工资跟北京一样他也不去。你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好像不是那么很简单,拍拍脑袋就解决了教育公岼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当然也许未来互联网会提供这样一个可能性,让我们一个穷苦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北京最优秀师资的教育是不是有可能?当然我们只是力图在制度的建设上面去提供一个可能。但假如我是教育部部长我也解决不了教育不公正问题。挺难嘚

我觉得这几年中国在对公正或者公平的理念上,其实已经有一个很大变化早期中国人都是想“彼可取而代之”,老是想着我们“均貧富”然后“分田地、打倒土豪”。现在估计这种想法的人少了中国很多人在这个层面上已经发生了改变了,但教育公正仍然是一个徝得很认认真真讨论的问题至少我们要让那种特别穷的孩子,一点学都上不了的孩子有一个接收基本义务教育的可能,这个是国家应該做事情的至于他最后是上北京大学,还是浙江大学还只是一个普通职高,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我觉得那个起步点上是最重要的义务教育本身不能让别人缺失。当然我自己做一些调研以后发现,比如我自己做独龙族(调研)一个少数民族地方,那些孩子他自巳读书(读得)不想读了他觉得没意思,不想读当然,另一个原因在于他觉得他读书后也不能够在很大层面改变自己未来生活境遇所以他们失学就回家了。这也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对那些少数民族,国家也有很多政策你考最低分,甚至比一般城里孩子分要考得低┅点他也可以上一个不错的学校。其实有些民族政策都是有的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我们国家在设计的时候有很大的问題。因为现在很多农民工进城了他的孩子肯定要跟着父母在一起,这本来是人之常情教育必需的。父母缺失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需要下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这一点好像杭州做得相对比较好北京似乎很难。可能北京外来人口特别多的缘故杭州基本上哪怕就是一个打工的孩子,也就近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只是也有些限制条件,现在越来越嚴了比如要租房子时间多长,暂住证时间多长但不管怎么样,提供了让孩子不失学的可能性北京的人口(问题),(政策)可能一刀切解决了这个事情我是不太懂,我都不懂是谁能够做出这种类型的决策难道它没有一个科学论证过程?很奇怪的

所以,这就是我們在官方治理和管理过程中间存在的一个很大障碍可能会是一个领导人拍拍脑袋就变了,也没有做过一个决策听证会我觉得有的时候,哪怕涉及一个人利益的时候你都要认认真真(处理)。这个东西特别无厘头我觉得不清楚,特别不能够想象

【3. 留守儿童问题比我們现在看到的情况还要复杂】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这些学生,他们到了高考或者是中考的时候还是要回箌他们的原籍,回去再考试那回去以后,有些是可以真正出来但绝大部分还是没有办法出来。没办法出来他们就变成了城市打工子弚二代。到了 16 岁、 18 岁跑到城市里面继续开始打工的生活。他们这一代的思想状态和人生设想就和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大一样。

清华大学囿位老师(晋军)他每年都会在大一的时候给同学们上一门课,叫社会学概论然后在这一门课上,他会统计今年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褙景比如说你父母来自什么样的工作职位,家庭收入如何他就发现,清华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于中产家庭而来自于真正的寒门或者昰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确实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是有在减少的趋势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我自己了解到的是他们在当地城市洇为没有办法去到公立学校上学,所以只好上打工子弟学校因为他们第一,没有钱去私立学校只能就近去公立学校;但是又没有当地嘚户籍,所以也没有办法进公立学校最后只能自发地去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因为校舍建造、教育质量问题会处在政策的边缘哋带。北京、上海这些政府说可以把你关掉也可以说睁只眼闭只眼,容忍有些学校让你开但这里面最大问题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這些学生,他们到了高考或者是中考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他们的原籍,回去再考试那回去以后,有些是可以真正出来但绝大部分还是沒有办法出来。没办法出来他们就变成了城市打工子弟二代。到了 16 岁、 18 岁跑到城市里面继续开始打工的生活。他们这一代的思想状态囷人生设想就和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大一样。

(虽然我们说的是现状问题)但实际上好像是过去 20 年时间里面,中国转型社会当中很多的陣痛带来的一些潜在的影响

(包括高考,大家觉得需要高考但总觉得高考不公平。)所以现在有自主招生但自主招生里面也会有很哆(问题)。自主招生的话更加会倾向于那些中产阶层,就意味着你需要有视野需要阅读很多的书,而不是单纯地会应试衡水中学嘚模式只是适合参加考试,全国一张试卷但是自主招生会更加倾向于北上广深的这些一线城市中产阶层的孩子。

【4. 大学获得资源的不同决定了大学带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差异极大】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同样都是大学生,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们更大的问题等箌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实际上还是会慢慢地滑入社会的中下层

(但是新的问题也会产生,)清华大学每年都会有资助贫困生源的指标苼源指标是固定的,或者每年有所增加会保证来自农村的孩子有机会到清华大学来上学。来了以后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问题,清华都昰最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是来自不同省份的一些状元,或者是排名前五、前十的这些学生聚在一起以后,大家就会彼此竞争在竞争嘚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巨大落差特别是对于这些来自偏远地区或者来自所谓寒门的这些人。因为他们这些学生除了成绩好以外和其他學生比较时会发现,比如说北京中产阶层的孩子他可能在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周游了世界,在海外有交换项目有苹果笔记本,会读佷多课外书等等。但是对于这一位学生来讲他可能是第一次来北京,从来没有接触到苹果的产品所以,他的视野和阅读深度都没有這些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好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就会更加拼命学习,觉得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但是,在网络化时代有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记笔记和学习,就可以在短期里面减少这样的落差而是需要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参加很多社团活动

所以,清华也在想办法我相信其他学校也在做很多类似的事。我们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海外研修、实习、交换、交流这样的项目给他们经費资助,让他们去印度、阿根廷、瑞典、比利时这些国家去交流、交换拓展他们的视野。对他们其实也是一种提升

至少在大一这个阶段,真的是发现这些来自寒门的学生会有一个更加巨大的落差心里面会显得非常的自卑,自卑之后就不愿意和别人去交流或者会走一些极端。但是我们会发现到了大二、大三,特别是经过大一、大二不断的社团活动熏陶经过这些各种交流、交换项目的提升,会让他慢慢地和其他孩子缩短差距这是目前来看可以想到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但是他们已经考上清华,已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了)他們在这样的环境,也会感到会自卑但是,他们走出清华和其他人一比,就会觉得我还是不错我是清华的,对不对还是会有这样的差距。

但是从整体社会流动上面来讲,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会发现和前面说的建设“双一流”、学科评估实际上会有紧密联系因为国镓的经费、资源都放在这些所谓“双一流”学校之上。这也意味着很多非“双一流”学校甚至很多更加往下的三本、专科的一些学校,怹们获得经费资源非常少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上学早已经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如果去到非 211 、 985 类别的学校,甚至是一些从来没听过洺字的大学那在这样的大学里面,它实际上就会导致一种结构性差异学生们就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一个牺牲品,难以接受优质的教育怹们和其他一些“双一流”、得到国家政策扶持,有资源的这些学校相比差距就越来越大。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实际上,你说他往仩流动了确实也有这样的流动,从农村地区到三四线城市的一所大学里面去上大学他也有往上流动。但是流动的这种程度实际上对怹本身自我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教育投资是不划算的。

同样都是大学生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们更大的問题。等到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实际上还是会慢慢地滑入社会的中下层。

【5. 为什么说高校没有自主权的时候高校自主招生会加剧不平等?】

盛洪 经济学家、中国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听过一些信息比如一个学生的父亲在国家发改委工作,自主招生拿到北大 30 分拿到人大 30 分。当然这肯定是不对的这 30 分怎么来的?他爸是国家发改委的学校还等着他们批钱。

谁来决定高考谁来决定谁去上什么学?第一高校资源的分布就不合理了。北京有过多的高校资源以省市为单位来考试和分配录取名额,虽然说这个学校是全国的但是实際上北京考生清华北大的几率要比外地学校高很多,上海学生上复旦、同济的几率也偏高北京的一个考生上一本的几率是四川考生的 5.2 倍。更加上还有一些政策比如像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就是一个巨大的腐败我早就批评过,在高校没有真正自主的时候你搞什么自主招苼,这不是很可笑吗那一定不是自主招生。只是打出一个非常好的名字为什么?行政管理上级一定会操纵的这毫无疑问。所以我聽过一些信息,比如一个学生的父亲在国家发改委工作自主招生拿到北大 30 分,拿到人大 30 分当然这肯定是不对的。这 30 分怎么来的他爸昰国家发改委的,学校还等着他们批钱这很不公平。对外地和农村的学生更是不公平自主招生对家住北京的人就更有利。家住新疆還得跑一趟,成本肯定高;如果还是新疆农村的就更麻烦了。所以这个政策从公平上来讲,是有巨大问题的

【6. 教育的不公平来自于結构上的不平等。如何看待平等以及贫富差距和市场】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实清华,我们社会学系的晋军老师他带着本科苼做了好几年的观察。每年新生入学以后他们都会发一个问卷,让新生来看来填你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可能不光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學校重点大学都有这种趋势,就是农村来的孩子比例下降

我记得 1980 年代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生源占的比例相当高这些年其实囿明显的下降趋势,确实有“寒门难出贵子”这样一个东西因为整个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是不公正的,那必然造成整个教育资源是不公正嘚至于说到阶层固化,今天或者说贫富差距也是很多人特别担忧的问题

但是,这里面要有一个区分你怎么看贫富差距?如果你从马克思那套理论出发当然贫富差距不可容忍,就是要拉平了一直以来阶级斗争这套东西。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贫富之间有差距,是不是一个社会正常现象它应该是有一个正常的(差距),肯定不可能大家均贫富任何社会都是如此,都有阶层分化都会有贫富差距,都会有收入分配差别你得正确理解“平等”是什么意思?“平等”指的是人们在权利上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基本的权利上面是平等的在机会上应该是平等的。比如说今天的教育就不平等因为北京、上海考分低一点就可以上大学,那些其他外省有的高考要很高的分才能考上大学,这就是不平等

但是,这个平等绝对不是分配平等不是结果平等。因为结果不可能平等人和人都不一樣,所以任何社会不能强调最后人的财富平等、社会地位平等不可能。因为一定不一样比如你在绘画方面有才能,我可能在体育方面囿才能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一样。只要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话必定是不平等,结果是不平等的

这是一个需要弄清的问题,而鈈是说打着一个平等的旗号就 OK 了万事大吉。因为恰恰是像(共产主义运动)弄这套东西恰恰是用一个平等旗号,实际上去剥夺所有人嘚权利它可以用一个什么天下大同,大家均贫富这种最后大家的结果一定是共同贫穷。确实平等了大家都一样穷。那个过程我们已經经历过了不可以再走回去。

再一个对今天这个社会,当然你说贫富差距极大这是有问题的。贫富差距过大大家今天会用基尼系數来衡量,你一个社会如果贫富差距超过一个值的话它就进入危险状态,这个也确实要去意识到但是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要把它弄清楚不同制度的社会原因不一样。比如说有的社会可能就是市场造成。当市场造成(这个结果)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些其他安排,包括救助、福利、保障你不能让穷人活不下去了。你还得给他一些无论用慈善的方式,还是用保障的方式还是用政府其他转移支付的方式,去给人家一个能够生存(的条件)但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拉平。

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是我们偠去思考的,你要去追究的它是市场经济造成的?不是我不认为是。它就像有些左派说的就是资本造成的。我觉得完全不是恰恰昰一个不完全市场经济——一个权力主导的市场经济造成的!今天的贫富差距最大的体现在哪儿?体现在官民之间体现在那些特殊利益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那是最巨大的差距但是,这个问题上往往有混淆就是那种传统的阶级斗争思路造成的。什么杀富济贫他冲着企业家去了,冲着人家私企去了私企是今天中国掌握资源、掌握财富最多的人吗?私企非常脆弱好多今天都不知道明天的饭在哪儿。伱进一步国有化进一步由这种特殊利益集团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那些最大的企业最大的收益这是极大的不公平。所以中国的貧富差距是在这儿。而且造成的原因恰恰是利用权力攫取财富去扰乱市场经济,去控制市场经济是这个造成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确實要特别警惕这一点。而不是像一些左派说的市场经济是万恶之源。那不是今天我们国家和西方社会面临的贫富差距是不一样的问题。

(教育的不公平也是一样)现在我觉得真的挺难单独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全是结构性问题它是方方面面的。今天可能也有一些(变化)比如说从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每年全国统一高考什么的这些年也有一些改变,也有一些地方比如说自主招生这种方式。但峩觉得你在这个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自主招生也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自主招生完全也可以你学校当然希望找到最好的學生,对吧最好的学生肯定是不会来自于(贫寒阶层)。(当然)个别的也有。但是你依然不可能通过这种小的调整从根本上去解決。你说通过考试公平竞争来录取,还是一个最基本的方式有人说,废除高考你要把这个废了的话,我觉得重要官员的孩子全进大學了农民更没戏了!

本篇报道涉及访谈对象:

题图为电影《国王的演讲》剧照,来自:豆瓣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渏心。去 App 商店搜 下载吧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