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将领之外还有什么红军被错杀将领全名单的好办法吗

王佐 - 红5军第5纵队司令
袁文才 - 红4军参谋长
曾中生 - 红4军军长(建国后中央军委确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胡明政 - 红4军政治部党委书记
陈定侯 - 红4军政治部主任
王秀松 - 红4军政治部秘书长
柯柏园 - 红4军参谋主任
范陀 - 红4军参谋主任(柯柏园的继任者)
戴道芝 - 红4军总医院院长
石新 - 红4军医院院长
伍万 - 红4军军部文印科科长
方和清 - 红4军某师经理处主任
石炳新 - 红4军独立团政委
戴克敏 - 红4军警卫团团长
程延青 - 红4军10师师长
陈奇 - 红4军10师师长(程延青的继任者)
程绍山 - 红4军10师副师长
康荣生 - 红4军10师政委
关叔衣 - 红4军10师政治部主任
梅光荣 - 红4军10师政治部主任(关叔衣的继任者)
潘皈佛 - 红4军10师参谋长
吴展 - 红4军10师参谋主任
柯柏元 - 红4军10师参谋主任
曹学秀 - 红4军10师经理处处长
陈新山 - 红4军10师28团团长
丁超 - 红4军10师28团副团长
张友周 - 红4军10师28团副团长(丁超的继任者)
罗炳刚 - 红4军10师28团政委
石瑞英 - 红4军10师28团政委(罗炳刚的继任者)
查子清 - 红4军10师29团团长
李奚石 - 红4军10师29团政委
李景文 - 红4军10师29团政委(李奚石的继任者)
高建斗 - 红4军10师30团团长
方忠厚 - 红4军10师30团副团长
徐云圃 - 红4军10师30团团委书记
周维炯 - 红4军11师师长
潘少伯 - 红4军11师师长(周维炯的继任者)
舒竟舒 - 红4军11师政治部主任
赵文成 - 红4军11师医院院长
李德堂 - 红4军11师31团团长
祁克邦 - 红4军11师31团副团长
冯先卓 - 红4军11师31团政治处主任
陶越 - 红4军11师31团参谋长
江家科 - 红4军11师32团团长
江子英 - 红4军11师32团政委
王长先 - 红4军11师33团团长(黄刚的继任者)
袁皋甫 - 红4军11师33团政委
廖海涛 - 红4军11师33团政治处主任
胡英荣 - 红4军12师副师长
肖方 - 红4军12师副师长兼34团团长
庞永俊 - 红4军12师政委
姜镜堂 - 红4军12师政委(庞永俊的继任者)
吴荆赤 - 红4军12师政委兼34团政委
熊受暄 - 红4军12师政治部主任
韩继祖 - 红4军12师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的继任者)
魏孟贤 - 红4军12师参谋长兼36团团长
王鄂峰 - 红4军12师参谋长(魏孟贤的继任者)
徐荣华 - 红4军12师参谋主任
高明德 - 红4军12师政务科科长
熊国祺 - 红4军12师34团政委
韩继祖 - 红4军12师34团政委(熊国祺的继任者)
江彩柏 - 红4军12师35团团长(王明的继任者)
杨仕富 - 红4军12师35团团长(江彩柏的继任者)
高建忠 - 红4军12师36团团长
王天明 - 红4军12师36团政委
姜立清 - 红4军12师36团政治处主任
曹学楷 - 红4军13师政委
汪瘦剑 - 红4军13师参谋长
陈新山 - 红4军13师37团政委
朱亚伦 - 红4军13师38团政委(任难的继任者)
程绍江 - 红4军2团政委
鄢本仁 - 红4军19团副团长
石炳新 - 红4军独立团政委
罗惠兰 - 红4军某团团长
方建忠 - 红4军某团团长
高元伢 - 红4军某团团长
孙知金 - 红4军某团团长
甘思敖 - 红4军某团团长
甘思煎 - 红4军某团团长
刘性成 - 红4军某团团长
谢绍贵 - 红4军某团团长
王则先 - 红4军某团团长
余兰香 - 红4军某团团长
彭名启 - 红4军某团政委
陈龙胜 - 红4军某团政委
黄焱青 - 红4军某团政委
来承刚 - 红4军某团政委
刘万清 - 红4军1纵队3支队党代表
李长明 - 红4军4纵队4支队支队长
阮桂春 - 红4军4纵队7支队支队长
丘潮 - 红4军4纵队7支队党代表
王义中 - 安徽六安县委书记
毛正初 - 安徽六安县赤卫军司令
王志堂 - 安徽霍邱县赤卫军司令
廖杰吾 - 安徽霍邱县游击师师长
汪映西 - 安徽霍邱县独立团团长
窦克难 - 安徽霍山县县委书记
廖中杰 - 安徽霍邱县县委书记(窦克难的继任者)
杜洪光 - 安徽霍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张滔 - 安徽霍山县独立团团长
赵小波 - 安徽霍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刘寅宾 - 安徽岳西县委书记
刘文炳 - 安徽赤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吴代芬 - 安徽赤城县委书记
陈振松 - 安徽赤南县委书记
高开义 - 安徽赤南特委书记
吴道芬 - 安徽赤南道委书记
曾昭瑞 - 安徽赤南保卫局局长
雷向前 - 皖西北道委书记
漆德和 - 皖西北道委特务队指导员
方英 - 皖西北特委书记
杨季昌 - 皖西北特委组织部长
杨晴轩 - 皖西北特委组织部长(杨季昌的继任者)
薛英 - 皖西北特委宣传部长
江承新 - 皖西北特委宣传部长(薛英的继任者)
桂伯炎 -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文教委员会主任
曾泽民 - 皖西北军分会副主席兼政治保卫局局长
吴保才 - 皖西北游击总司令
萧新甫 - 皖西北第2路游击师政治部主任
夏玉华 - 皖西北第3路游击师政治部主任
廖炳园 - 皖西北五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吴岱新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宣传部长
汪平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部长
李希圣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部长
张伯平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部长
徐梦观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组织部长
张定武 - 皖西北临时中心县部长
徐百川 - 皖西中央独1师师长
朱书金 - 皖西第1路游击师师长
杜昌甫 - 皖西第2路游击师师长
高克文 - 皖西第3路游击师师长
漆远立 - 皖西教导师某团团长
吴保才 - 皖西游击司令
吴昌夫 - 鄂豫皖红罗县委书记
芦祖应 - 鄂豫皖光麻县委书记
张赐福 - 鄂豫皖光麻县特委书记
张家胜 - 鄂豫皖光麻县特委书记(张赐福的继任者)
来焱斌 - 鄂豫皖特委会秘书
郑行瑞 - 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兼红军军政学校四分校副校长
王培吾 - 鄂豫皖军委政治部主任
陈金台 - 鄂豫皖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李荣桂 - 鄂豫皖军委参谋主任
程翰香 - 鄂豫皖军委秘书长
舒传贤 - 鄂豫皖组织部部长
郑新民 - 鄂豫皖总工会秘书长
王世忠 - 鄂豫皖特区粮食委员会主任
徐百川 - 鄂豫皖独立1师师长
詹梦雨 - 鄂豫皖独立1师政委
焦福兴 - 鄂豫皖独立1师政委(詹梦雨的继任者)
吴永达 - 鄂豫皖独立1师副师长
叶启文 - 鄂豫皖独立6师师长
刘永全 - 鄂豫皖独立6师18团团长
徐朋人 - 鄂豫边特委书记
霍友祖 - 鄂豫边陂安南县县长
詹献庭 - 鄂豫边陂安南县农会主席
任耀芳 - 红4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舒宁 - 红4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秘书
王占金 - 红4方面军总部参谋
王振华 - 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处谍报科科长
舒玉章 - 红4方面军参谋处主任
余笃三 - 红4方面军总经理部主任
任玮璋 - 红4方面军独立师师长
张逸民 - 红4方面军独立师参谋长
刘杞 - 红4方面军独立师政委
李戴涛 - 红4方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
吴永达 - 红4方面军独1师副师长
徐宗权 - 红4方面军独立团政委
方建忠 - 红4方面军某团团长
程光辉 - 红4方面军某团团长
余兰香 - 红4方面军某团团长
来承刚 - 红4方面军某团政委
黄绪晏 - 红4方面军红色补充军第20团政委
刘记发 - 红4方面军红色补充军某团副团长

邱元海 - 红4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团长
许继慎 - 红1军军长(建国后中央军委确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李昂茨 - 红1军参谋长
薛卓汉 - 红1军政治部副主任
漆先保 - 红1军经理处军需科科长
殷忠焕 - 红1军1师政委
袁汉铭 - 红1军2师政治部主任
漆昌伦 - 红1军2师政治部政务科科长
毛月波 - 红1军2师混成团团长(被活埋)
漆远航 - 红1军3师政务科科长
廖业骐 - 红1军独立旅旅长
万涛 - 红3军政委兼前委书记
柳直荀 - 红3军政治部主任
唐赤英 - 红3军参谋长
孙德清 - 红3军参谋长兼7师师长
王炳南 - 红3军独立师师长
孙之涛 - 红3军7师政治部主任
王一鸣 - 红3军7师师长
叶光吉 - 红3军7师师长(王一鸣的继任者)
盛联均 - 红3军7师政委
赵奇 - 红3军7师参谋长
朱元成 - 红3军7师参谋处长
刘革非 - 红3军7师19团政委
王鹤 - 红3军8师政委
段玉林 - 红3军8师师长
戴君实 - 红3军8师政治部主任
胡慎己 - 红3军8师参谋长
苏继汉 - 红3军8师24团政委
贺炳炎 - 红3军8师22团团长
张应南 - 红3军9师参谋长
童士秀 - 红3军9师参谋处长
刘鸣先 - 红3军9师政治部主任
陈协平 - 红3军独立第1团政委
杨嘉瑞 - 红3军27团团长
张杰 - 红3军25团团长
刘庶值 - 红3军20团团长
蔡祝封 - 红3军21团团长
李孝侯 - 红3军27团参谋长
段德昌 - 红6军军长(建国后中央军委确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李明瑞 - 红7军军长
朱勉之 - 红9军政委
凌柱中 - 红11军31师4大队大队长
漆雨元 - 红11军32师政治部部长
徐其虚 - 红11军32师党代表
漆叔甫 - 红11军32师经理处处长
徐子清 - 豫东南特别区区委书记
陈初杨 - 河南固始县独立团政委
秦基存 - 河南潢川县独立团政委
余范文 - 河南罗山县独立团团长
郑新民 - 河南罗山县独立团团长(余范文的继任者)
袁昌银 - 河南罗山县独立团政委
张以宽 - 河南罗山县委书记
黄继平 - 河南光山县委书记
谢荣金 - 河南新县县长
孙厚元 - 河南新县苏维埃副主席
李绍益 - 河南新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
卢开兰 - 红12军补充团团长
李亚 - 红12军34师3团副团长
林国英 - 红12军1纵队政委
丁纪修 - 红12军1纵队第3支队政委
范尚英 - 红12军2纵队第4支队政委
江桂华 - 红12军3纵队政委
李德玉 - 红12军4纵队政委
熊永清 - 红12军支队长
王仰颜 - 红12军2团团长
卢肇西 - 红12军2团政委
陈品三 - 红12军2团政治部主任
江桂华 - 红12军3团政委
吴拙哉 - 红12军3团政治宣传员
阮迈 - 红12军某团政委
林柏恩 - 红12军某团政委
张德宗 - 红12军某团政委
赖根山 - 红12军某团参谋长
杨业广 - 红15军参谋长
陈东日 - 红1方面军警卫团政委
赖桂祥 - 福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县经济科科长
赖秋实 - 福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谢宪球 - 福建永定县游击总队政委
段奋夫 - 福建汀连县委书记兼汀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曾牧村 - 福建饶和埔县委书记
戴树兴 - 福建杭代县委书记
丘伯琴 - 福建杭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李长明 - 福建杭武县第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谢佑莲 - 福建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
练宝桢 - 福建上杭县稔田区委书记
戴荣兴 - 闽西苏维埃政府政委
王奎福 - 闽西总工会秘书长
刘克模 - 闽西列宁学校校长
阮维周 - 闽西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阮振鹏 - 闽西红军第3团政委
丘棣华 - 闽西红军第6团团长
刘铁超 - 红20军军长
肖大鹏 - 红20军军长(刘铁超的继任者)

曾炳春 - 红20军政委

谢汉昌 - 红20军政治部主任

温选焕 - 红20军参谋长

段起风 - 红20军独4团团长

张从化 - 红20军21师参谋长

张兴 - 红20军174团独立营营长

梁贻 - 红20军174团独立营政委

陈正 - 红21军政治部主任

邝继勋 - 红25军军长兼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

廖荣坤 - 红25军副军长兼73师师长

焦福兴 - 红25军政治部主任

吴维儒 - 红25军经理处处长

赵箴吾 - 红25军73师政治部主任

杨白 - 红25军73师参谋主任

王正进 - 红25军73师217团政委(闻盛世的继任者)

袁成汉 - 红25军73师218团政治部主任

汪明国 - 红25军74师师长

夏邦华 - 红25军74师政治部主任

姚家芳 - 红25军75师师长

戴克敏 - 红25军75师政委

卢兴明 - 红25军82师副师长

杨麻子 - 红25军82师政委

张子寿 - 红25军65团团长

姚泽金 - 红25军3团政委

程启波 - 红25军某团团长

董德伟 - 红25军某团政委

张子宏 - 红25军某团参谋长

秦必松 - 红25军独立团团长

徐宗权 - 红25军独立团政委

姚泽影 - 红25军独立团副政委

王荣澍 - 红33军97师某团团长

蒋群麟 - 红33军98师师长

龚堪彦 - 红33军98师政委

李中泮 - 红33军98师独立团政委

冉南轩 - 红33军99师师长

程光辉 - 红33军某团团长

刘记发 - 红色补充军副团长

彭开尧 - 白雀园区赤卫军团长

吴展 - 彭杨军政学校教育长

刘述金 - 湖北陂孝北县委书记

程训宣 - 湖北黄安县乡苏维埃政府委员(徐向前夫人)

罗基鸾 - 湖北黄安县委执委

来显安 - 湖北黄安县政治保卫局局长

邓天株 - 湖北黄安县独立团团长

秦贤安 - 湖北黄安县战斗团团长

王学海 - 湖北黄安县战斗团团长(秦贤安的继任者)

张焕绪 - 湖北黄安县战斗团政委

魏友山 - 湖北黄安县独立师战斗团团长

王茂华 - 湖北礼山县县长

徐述凤 - 湖北礼山县委书记

张宗理 - 湖北宜昌特委书记

杨国茂 - 湖北天汉县委军事部副部长

雷绍全 - 湖北黄陂县委书记

戴季伦 - 湖北黄陂县委书记(雷绍全的继任者)

邹丰天 - 湖北麻城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

顾述荣 - 湖北麻城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邹丰天的继任者)

闵成庆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长

王在美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长(闵成庆的继任者)

桂祥明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长(王在美的继任者)

陶绪太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长(桂祥明的继任者)

王宏学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长(陶绪太的继任者)

周厚凤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政委

喻同乐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政委(周厚凤的继任者)

张艳山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政委(喻同乐的继任者)

江长发 - 湖北麻城县独立团团委书记

孙思功 - 湖北麻城县苏维埃主席

江崇情 - 湖北麻城县苏维埃主席(孙思功的继任者)

张后元 - 湖北麻城县苏维埃副主席

朱梅庭 - 湖北麻城县县长

袁克尤 - 湖北麻城县委书记

陈志祖 - 湖北麻城县委书记(袁克尤的继任者)

王宏义 - 湖北麻城县共青团委书记(王树声的弟弟)

高方甫 - 湖北红安县委书记

闵丹桂 - 湖北红安县革命法庭主席

王效亭 - 湖北英山县委书记

秦国珍 - 鄂东特委委员

吴光陆 - 鄂东北罗陂孝特委书记

郑定国 - 鄂东北罗陂孝特委书记(吴光陆的继任者)

熊德安 - 鄂东北道委总医院政委

张宗杏 - 鄂东北道委妇女部长

芦丛珠 - 鄂东北道委书记

罗作凡 - 鄂东北道委书记(芦丛珠的继任者)

陈守信 - 鄂东北独立团团长

陈明江 - 鄂东北独立团政委

胡正明 - 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参谋(留苏)

邱江甫 - 鄂东北第1路游击师师长

朱昌偕 - 湘赣边特委书记

李筱甫 - 湘赣边财政部负责人

宛希先 - 湘赣边特委常委

龙超清 - 赣西南西路行委书记

李白芳 - 赣西南特委委秘书

段良弼 - 赣西南团特委书记

李文林 - 江西行委书记

王怀 - 江西宁冈县委书记

金万邦 - 江西行委军事部长

丛允中 - 江西行委组织部长

任心达 - 江西苏维埃政府部长

周冕 - 江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

马铭 - 江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朱世声 - 第2路游击师师长

李瞎子 - 第3路游击师政委

刘正北 - 第4路游击师政委

张凯 - 第9路游击师师长

潘家辰 - 湘鄂两省委巡视员(留苏)

周小康 - 湘鄂边特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董朗 - 湘鄂边教导1师参谋长

周逸群 - 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

张昆弟 - 湘鄂西总工会党团书记

尉士筠 - 湘鄂西中央分局巡视员

宋盘铭 - 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

侯蔚文 - 湘鄂西苏维埃工农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兼党校校长

刘革非 - 湘鄂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彭之玉 - 湘鄂西苏维埃党团书记

彭国材 - 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

杨珊 - 陕西汉中特委书记

罗海清 - 川陕省苏维埃副主席

余典章 - 川陕省工农监察委员会书记

黎时中 - 四川达县县委组织部长

谭永寿 - 四川赤江县苏维埃主席

岳冠斗 - 四川南江县苏维埃主席

刘开贤 - 四川巴中县苏维埃主席

胡底 - 政治保卫局审讯科长

高敬亭 - 新4军4支队司令员

季振同 - 红5军团总指挥

刘士奇 - 红27军军长

吴保才 - 红27军副军长

江求顺 - 红28军82师师长

陈中根 - 红28军炮兵团团长

加载中,请稍候......

}

李文林:赣西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时间: 01:29 来源:江西晨报 晨报记者 辛嘉雯


东固街东固区委旧址。本版图片 资料图

  “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素有“李文林式”、“东井冈”之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便是来自江西的李文林,是东固革命根据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近日,记者走访江西省方志馆,通过多番查阅史料了解到,李文林曾参加南昌起义,后回赣创建赣西南根据地,他把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东固革命根据地也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

后回赣创建赣西南根据地

  据《吉安地区志》中记载,李文林(年),原名周金堂,曾改名周郁文,南昌起义后化名为李文林,吉水县水田乡石鼓村人。1921年,李文林考入江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1月,在南昌参与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任庶务部副主任,3月参加“江西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任书记,是南昌青年革命活跃人物。1925年10月,李文林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1926年毕业后,回到江西,后在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任教官,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江西省志》中记载,1927年8月,李文林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受挫后,他奉党组织的派遣回赣,任中央赣西特委委员兼秘书长。1928年9月,在李文林的主持下,将吉水县阜田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七、九两纵队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政委,全团达300多人,枪160多支。从此,他带领红二团进入东固,并以东固为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领导赣西南的土地革命斗争,使以东固为中心的红色割据进入了新的阶段。

  记者了解到,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由当地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段起凤等人创建,后期由李文林、曾山等人领导。自1930年3月开始发展成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后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和扩展东固革命根据地

开创根据地“全盛”时期

  1929年2月初,红二团帮助当地群众武装组成红十五、十六两个纵队,并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李文林的主持下,由红二团抽调党团员战士百余人,与第十五、第十六两纵队合编成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由段月泉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全团共有400余人、300多支枪。从此,以东固、桥头为中心约200里的范围内,红二、四团联手战斗,成为赣西南武装斗争的主力军,共有兵力1200多人、枪800多支,有力地巩固和扩展了东固革命根据地。

  记者了解到,在李文林指挥下,红二、四团攻克了吉水、峡江、乐安、于都、南丰、广昌等县城,并在这些地方建立起小块红色区域,扩大形成了以东固、延福为中心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同时,还在吉安、吉水、泰和、万安、兴国、永丰、宜黄、宁都、赣县、安福、新余、宜春、分宜等县的广大地区打游击战,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牵制敌人的力量,配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据《江西通史》中记载,东固根据地的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先后改建了中共东固区委,建立了各种工厂、东固平民银行、消费合作社、平民小学、列宁小学、红军医院、赤色邮政分局等,发行了江西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并对国统区的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到1929年2月,根据地范围已扩大到东西从永丰沙溪到吉安陂下34公里、南北从兴国崇贤到吉水白水60公里的稳定区域,并开辟有包括周边县区的一大片游击区,“东固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29年11月,以曾山为主席的赣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东固成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独立的东固根据地便不再存在了。融入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后,亦归入中央苏区的版图,一直延续到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一共坚持达7年之久。

毛泽东盛赞东固革命根据地

称之为“李文林式”根据地

  据《江西通史》中记载,毛泽东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比较不少边界割据失败的情形时指出:“东固则是另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到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保持秘密状态,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

  而东固虽然也曾多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五县“会剿”,但李文林等领导的红二团和红四团,绝不同敌人死打硬拼,而是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实行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在整个赣西南广大农村与敌人绕圈子,神出鬼没地忽隐忽现,从而做到打击敌人稳准狠,敌人打它难寻找。

  对于李文林等人的这种游击战术,毛泽东在1929年4月13日给湘赣特委的信中也作了充分肯定:在东固,“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由25支手枪起手(家)的七、九两纵队,现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差不多抵得上四军的三十一团。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

  因此,毛泽东将东固革命根据地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根据地相提并论。

  另外,毛泽东在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经提到:“1928年春天,由李文林和李韶九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江西的兴国和东固活跃起来。这个运动以吉安一带为根据地,这些游击队后来成为第三军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根据地。”

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记者了解到,“李文林式”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极大地鼓舞了邻近各县的革命者,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烈火迅速燃遍赣西南的广阔农村,而且中共江西省委也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和斗争经验,使其成为赣西南地区培训革命骨干力量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对接应红四军转危为安,得以出击赣南闽西和创建中央苏区,以及促使毛泽东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的决策和理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李文林则堪称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1930年1月,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红五军军委在遂川于田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集中红二、三、四、五等团,编为第六军(1930年6月改为红三军),李文林任第一旅政委。

  据《吉安地方志》记载,1930年2月6~9日,毛泽东在吉安县陂头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红五、六军军委与中共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成立总前委,推选毛泽东、朱德、李文林等17人为委员,毛泽东为书记。不久,在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赣西南特委,李文林被选为特委常委。

  1930年10月,红军攻占吉安后,成立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李文林任江西省行委书记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11月底,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肃反扩大化,李文林被诬陷为“AB团”,于1932年5月30日在万泰县古坪村(今泰和县境内)被错杀,时年32岁。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被平反。


}

黄超(?-1938),贵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曾任红5军政委。

黄超青少年时读书,思想追求进步,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在中共上海杨树浦支部过组织生活,参加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被组织派赴苏联入东方大学学习政治与国际军事。1930年毕业回国。

1931年2月,黄超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秘书,从事白区地下斗争。

1931年秋,黄超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作组织工作,不久担任张国焘的秘书,同年冬担任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1932年,黄超兼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后改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和千里转战大巴山。后改任红四方面军73师政治部主任。

1933年7月,黄超任红31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起,黄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后兼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参加了创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剿”作战与进攻战役。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常务委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

1935年5月,黄超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成立中共西北特区区委,为政治局候补常务委员,并任西北联邦政府执行委员。同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会师后,曾拥护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

1935年9月,黄超调任红5军政委。积极执行张国焘命令南下川康边作战,任金川军区政委。

1936年6月,黄超随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率红5军西渡黄河,编入西路军,仍任军政委。

1937年1月,红5军军长董振堂指挥部队血战高台激战数日,黄超指挥失误未及时增兵致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牺牲。

1937年3月,黄超任中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4月西路军失败后,余部左支队艰苦转战至新疆。同年冬,被从苏联回国途经乌鲁木齐的陈绍禹等以“托派”罪名逮捕。

1938年初,黄超被错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黄超平反昭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被错杀将领全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