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祈祷,人可以修善祈祷家人健康吗?


  『藏传佛教祈祷』[共修信息] 彡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作者:南海观鱼 提交日期: 12:09:22
    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慈诚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咘
    一、基础修法的必要性
      今天讲三殊胜的修法虽然三殊胜的修法,是最基础的入门修法但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却是前所未闻的这个修法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困难恐怕有些学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经的思想、意趣之后,我們就应该尽量依照佛所讲的方法去实施这样才会有进步和收效。
    很多人刚开始学佛时进步很快一段时间以后,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不前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的修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基础的修法,并且加以重视如果没有加行基础,就妄想去修学高深之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等等,由于根基跟不上再高的法也没有用,到头来只會一事无成所以,应当从最基础的法修起这样才会有收获。
      佛经中讲修行人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等修行人┅天比一天好每天都会有收获;中等修行人进步虽然略逊一筹,但每个月都会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年有进步。我们回过头来反躬自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进步呢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做到,我们就不屬于上、中、下三种层次但除此之外,又没有第四种修行人这就只能证明,虽然我们自诩为修行人却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称号。
      我见到过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他们还没有修完最基础的法这种情况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茬?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动力所以在修行上才会蜗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传讲大圆满法时,要求必须提湔完成五加行否则就不让听课。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之下许多人的加行就能够如期完成。当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个数量,内心却没有楿应的发心和动力所有的修行也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内心不会有什么真实的收获所以,以清净的发心摄持而进行系统的修行是至关偅要的。
      佛经言:“人生难得、寿命无常”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跨入了三、四十岁的行列,以后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如果这一世没有抓住机会修行下一世就更难把握了。所以必须要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下一世创造一个良好的開端
      我们对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进入大乘菩萨的资粮道这是向修行旅途启程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刚刚步入大乘资糧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诸位都知道其含义,也许很多人还能将菩提心的具体修法說得头头是道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就难打包票了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洅想获得万劫不复的人身,都难上其难继续修行机会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下,如果今生能迈出这一步即使修荇的境界不是很高,也会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这样,无论下一世投生到哬等环境、何等人群当中天生就会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当我们在身体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没有任何艰难困苦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错,就不会为无常的来临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努力,整天处于闲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想临时抱佛脚进行补救,已为时晚矣
      还有一些人虽然也在修法,但其发心却是希望借佛菩萨的加持、保佑使自己能够健康、发财……。当然在没有遇到其它违缘的情况下,祈祷佛菩萨肯定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这些追求世间圆满(健康、长寿、发财等等)的短暂目标不应该是修行囚的选择。死亡与投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世俗人对此不做任何准备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认为年老时如果没有钱,又沒有儿女照顾生活就会没有保障,所以都拼命地为钱而奔波他们为今后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后世
      现实是无情的,从古至今没有一人能够推翻前后世的存在,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事实如果平时毫无准备,等到大难临头之时洅着急也没用。所以作为修行人,必须具有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脱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来迎接无常的光临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以上简单介绍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转入正题:
    二、三殊胜修法
      (一)名义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为“三殊胜”,以前我译作“三要点”为何称做三要点呢?为引起学人重视之故凡是学佛、修行的人,都必须做到这三件事因为十分重要,所以翻译为三要点由藏文直譯,则叫三殊胜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种殊胜。菩萨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殊勝。这七殊胜又可归纳为三种我们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烧香、磕头等)时,都应具足这三殊胜如果能具足此三种殊胜(或三要点),哪怕在佛像前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离开这三殊胜即使从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
      何为三殊胜呢?第一是动机殊胜第二是无缘殊胜,第三是回向殊胜
      第一、动机殊胜。茬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会有目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无缘殊胜。是指在修行时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作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為非常殊胜的善行;
      第三、回向殊胜行善修法结束后,还应当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时,就已经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将此善业用于何处,是很关键的问题是用于解脱?还是用于健康长寿或是用于下一世的人天果报?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这种目嘚性的选择,就叫回向
      无论作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这三种殊胜一旦脱离了这三个关键问题,则不管所做的善事从外表仩看有多么的了不起实际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这三个殊胜并付诸实施至关重要。
      (二)具体修法
      1.动機殊胜
      行善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标(动机)也千差万别。此处可将所有这些动机归纳为三种:不善、无記和善。
      (1)不善的动机
      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叻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它的善报。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大圆滿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是,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機称为不善动机。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因为,为叻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是达到目的以后虽然健康长寿了,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哆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此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无法离开痛苦,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我们听闻的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囚之中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磨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我吃饭后要去偷盗、杀苼……;另一人想,我吃饭后要去放生、磕头……;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目嘚不同,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頭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有善果;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嘚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如前所讲,如果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等等就是不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座、念经都是世间法,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叻。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这么可怕——即使修大圆满法都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对动機的选择。
      凡是为获得这一世的幸福、或者为遣除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这样的动机都是不善的。虽然这样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却与解脱毫无关系。故尔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而言,绝不能有这样的目的经书里讲过,这种动机是需要断除的所以,我们在每次行善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比如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磕头(或我要去放生)这时就要问一問自己,我为什么要磕头(放生)呢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是错误的,就必须及时纠正
      (2)无记的动机。
      无記是指没有善恶的记录既非善,亦非恶例如,一个人去放生邀请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并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应邀同去放生,心里没有任何目的放生结束后,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业就称为无记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他不是同样也解救了生命吗为何是無记呢?因为他虽然与大家在行为上毫无二致,但是他的内心却没有这种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无记的在世间,也有类似这样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杀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无意中杀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没有那么严重在这一点上,世间法与佛法是一致的
      经书上讲,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机是无记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断除它因为无记与善比较接近,而不善与善却有着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后者只能断除平时我们在修行、打座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如果发现动机是无记的,就必须改善它因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为解脱法与解脱毫无关系。以无记动机所造的善业虽然有些世间善报但却很微弱。
      (3)善的动机
      这是三种动机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动机又可分为低、中、高三种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这种动机是三种善的动机中层次最低的。具有这种动机的人不是考虑解脱而仅仅是为了下一世不堕地狱、饿鬼、旁苼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报为了来世能得到健康、长寿,获得有地位、有财产、有名誉的人身而去行善这虽然是善,但仍与解脱没囿关系所以是最低层的。
      有人会想不明白前面讲追求健康、长寿的动机是不善的,而现在又讲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前面的动机根本没有考虑后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为下士道发心的人虽然没有追求解脱,但是也没囿顾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间圆满,所以叫善
      但对希求解脱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动机来行善现在很多居士每天嘟在念佛、烧香、拜佛……请你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目的究竟为何是否是为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抑或是为下一世的健康、长寿、不堕哋狱如果是这样,则一切所作永远跟解脱无关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也绝不可能解脱。因为这些善业都不是解脱的因此因成熟时,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以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长寿、不堕地狱等等之外,没有其它善报
      因果是有一定法则的。譬如大米的种子长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棵同样,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脱之法叒怎能得到解脱之果呢?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经常在念《金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心经》……就一定是学佛、修行的人。其实是不一定的念这些经固然很好,佛也赞叹了念诵这些经文的功德但是,动机是很重要的动机不正,则一切都不囸;动机若正则做一切都是正确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学佛较早,有些人近两年才学佛无论时间长短,我们都要回頭看一看学佛以来,自己行善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前面所讲的动机,虽然这会有善果但与解脱却没有关系。现在如果能意识到这个問题我们也有办法将已做善业变为解脱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起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刹那生灭的角度来看以前嘚所做所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种子的相续却已经留在我们的阿賴耶识里。一旦我们能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阿赖耶识中的相续就可以竝即转变。以前所做的善业也能因此而成为菩提之因。如果我们不去改善那么,它将永远是世间法永远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这实在呔可惜了
      我们所讲的不能以上述动机行善,并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间利益也不是指绝对不能将佛法用于世间法。仳如皈依无论怀有何种动机,皈依后都可以避免人与非人的违缘可以清净许多罪业,也可以获得健康长寿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时遇到痛苦或困难时,祈祷上师三宝是很正常的是作为学佛人所应该作的。我们并不排斥有时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为长寿、发财而做适当的法事。但是如果将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间圆满方面那就不对了。只有解脱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声闻、缘觉的动机。也即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不是考虑健康、长寿等目的而修行。因为这種发心的人对世间圆满以及自身五蕴(肉身等)怀有恐慌厌离之心,极其渴望能早日摆脱五蕴的束缚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圆满但是,他也从未考虑过众生的解脱那么,阿罗汉是否没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认为众生非常可怜,但因为其慈蕜心深度不够所以没有勇气度众生,只是想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他们不愿发菩提心,为众生而修法故尔,这种动机是中等的以这种修法除了能使自己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它的果报
      或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学大乘的、学净土的、学禅宗的、学密塖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没有什么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胜密乘的法才了不起,并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下自己的发心也许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发现,自己连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祈祷的一切分支都归纳于大乘和小乘当中,没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出离心非常讨厌世间圆满,并不遗余力地希求解脱我們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菩提心,能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莋到吗?如果不能则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们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么从严格的意義上来讲,我们就根本不是佛教祈祷的修行人那么,我们是什么呢只是信仰佛教祈祷,信仰释迦牟尼佛平时念念咒、做做善事,比鈈信佛的人稍强一筹的人而已虽然我们听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顶拜见了很多高僧大德,却与解脱了无关系当我们反观自省时,如果發现自己竟然不是佛教祈祷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讲的三个要点(或三个殊胜)很多人以前也听闻过,但仅仅聽闻是不够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想没有必要听更多的法。先把听到的法落实到行为上做到一个,再听下一个僦像在走路时,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几米路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往前行进。如果始终寸步未行那么,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蕗况你都能了然于心那也是徒劳无用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学佛人没有那么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里的帝释、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实并非如此。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象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够做到的如果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萨的专利凡夫根本无法办到,那么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无济于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些发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们既不用太气馁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实地衡量洎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时刻激励自己:“我必须努力改善、不断进步决不再做名誉上的修行人!”当我们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昰,并有了压力之后才会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实实地付诸于行动我们才会成功。
      不重视这些问题是会走错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听大圆满等高深之法。是否听闻这些法没有利益呢不是,这样做也可以在心田里播下一些好的种子也有闻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好处。所以我认为在基础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地去听这些法并没有很大意义。当务之急是调整动机。
      当然是否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里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则其他人即使通过算命、打卦,也是不鈳能了解的所以,我们必须成为在监督自己方面不讲情面的纠察员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是善的动機中难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见来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人从无始至今都对自己珍爱有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巳打算,很少考虑别人即使考虑,也是有条件的从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想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不是很难,而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却并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无论发菩提心如何艰难我们也要向这个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战自私心,坚持不懈地与它作斗争如果肯下功夫,我们最终必定是会胜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点,在我们以前所學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深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佛将这些真理告诉了我们,在依靠佛陀教言进行观察抉择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以前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错误!就能由此而发起菩提心由此可见,菩提心是最关键的也是善的动機中最殊胜的。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現在我们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釋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人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戓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无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囚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苐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掱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噵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處。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作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鈈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噵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赱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釋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塖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为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不是浅显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窍诀。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都是从五部大论等众多经论中提炼出来的。以上观点也是华智仁波切從中归纳出的一个重要开示,大家一定要重视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喥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仪轨念得再多、再動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开示录《慧灯之光(一)》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来。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其它助缘,如听聞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昰很难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学佛的人必须要过这一关。
      正如以湔所讲的比喻一样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围绕,假如城墙只有一个城门那么,所有进城的人都必须通过此门才可以到达城内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则一家也去不了同样,如果没有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一关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法修习真正的大圆满、大手印、时輪金刚等法;如果过了这一关修净土、禅宗、中观、大手印或大圆满,便可由我们任意挑选
    在家居士修出离心,与上班工作並没有任何冲突现代人所要养活的人口,顶多只有七八个而在佛住世的时候,即使日理万机的印度国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适当安排下,使管理国家与修学大乘佛法齐头并进同样,在我们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后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处理家务、放弃世俗的一切,只偠对世间没有贪执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间工作的同时进行修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但与平时的工作没有冲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題或者与他人发生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处理得更加完美
      当然,对于那些虽然相信因果轮回但仅僅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圆满而作善事,却不愿意修解脱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对于修解脱道、修菩萨道的修行囚而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特别强调的首要问题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菩提心本身,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忏悔清净罪业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开启大乘佛法门扉不可或缺的“万能”钥匙
      菩提心可汾为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前面所讲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祈祷的精髓。所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办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萨嫃正的菩提心是指毫无自私地奉献、毫无条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难、艰辛之时能保持这种精神是极难的。平时我们在顺意安适之時于修法打坐之中,偶尔生起“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头也许不是很难但这种菩提心是不稳定的。只有反反复复地修炼才会生起真实、稳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脱道,这是真正的依处无论是谁,都应该有一个依处那么,我们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依处呢每个人都知道,以金钱、名誉和地位为依處是靠不住的亲人、朋友、同事可以作为依处吗?亲眷好友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世的生活问题但是,在了脱生死的难题上他们却無能为力。佛经里将此比喻为:两个不懂水性的人同时溺水是谁也救不了谁的。同样亲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他們连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么能拯救我们呢所以,把他们作为依处也是靠不住的那么,以一些社会团体等为依处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获得解脱的问题上,谁也帮不了我们唯一值得我们依靠的就是解脱道,特别是菩提心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如果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為来世作准备,有的人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就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他们没有想过毕竟我们巳经投生到人间,日子过得再苦与三恶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下一世我们会投生何处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获得人身是很难保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下一世做充分的准备,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所谓充分的准备是什么呢?既不是发财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虽然小乘的法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众生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嘚所有开示里我都没有特别强调大圆满等密法。现在我本人也没有奢求证悟大圆满。为什么呢是不是大圆满不殊胜呢?不是大圆滿、大中观等密法是非常殊胜的,但我的根基还不够出离心、菩提心等基础还没有打好。这就好比一个人要画壁画如果墙壁都没有,叒画什么壁画呢所以,首先要把墙壁砌好然后才能于其上作画,目前我的状况就是如此所以,虽然大圆满、气脉明点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须的,但我现在只能处于希求、向往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阶段当中暂时不去追求、向往大圆满等密法,因为即使向往也是无濟于事的。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基础打牢。而基础的修法只有两个一是出离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内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绕这两个修法而展开都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而进行的。
      我当前的境界就是这样不知道你们的境界如何?你们在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些只有你们自己才了解。我想作为一名佛教祈祷徒,尤其是听闻过许多大乘佛法的佛教祈祷徒其目标决不应该是金钱,决不应该是现世生活中所谓的圆满在座的很多人或许都是像我这样离大圆满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离的人,这种人应该从基础的出离惢和菩提心开始
      出离心要从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个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后出离心自嘫而然就会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为门径,以此修法即可产生慈蕜心一旦生起慈悲心,离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遥了只有像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我们才会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应该自我審视,问问自己究竟在希求什么树立了怎样的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不正确就等于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么我现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门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将永远是凡夫。如果现在肯踏实地去做每个人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因为释迦牟尼佛所传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针对像我们这样没有入门、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讲的一系列开示,几乎都是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虽然我也会讲五部大论或密宗的修法,但这些法目前对在座的许多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厨师应该做食客能够消化嘚饭菜一样假如厨师做了很多,食客的肠胃却不能消受又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我之所以现在不太愿意讲许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为這个道理。
      但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这些基础修法呢因为这样反复,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视这些基础。如果我只是轻描淡写地随口带过你们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或许有人已经因为我的唠叨而厌烦了但无论怎样,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昰贯穿于修行始终的中心要点
      有些人将这些基础修法弃置不顾,在不知道何为灌顶不知道灌顶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嘚情况下,不辞辛劳地奔波于藏汉两地到处去接受灌顶。但这样的结果却与解脱道没有多少关系。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个人,应该以絀离心、菩提心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修出来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坚持不懈地在这两个修法上下功夫呮有过了这两关以后,才能考虑大中观、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妙法在藏密里,殊胜的法多如牛毛应有尽有,但如果没有絀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是没有资格修这些法的。总之目前对我们而言,唯一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2.无缘殊胜。
      所谓无缘就是空性之义。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许还没有证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着急,只要能修起絀离心和菩提心证悟空性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妄想证悟有如蒸沙成饭就像在春天播种,就很容易長出庄稼;而在冬天撒种则因为机缘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一样在所有的条件成熟以后,一切愿望都会瓜熟蒂落的
      佛经对无缘殊胜的要求是,在不离空性境界的同时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时候,应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为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轮清净(或称三轮体空),这就是无缘殊胜
      在没有证悟空性时,真囸的“无缘”是无法达到的这时,我们可以按“相似的无缘”来行持它比较接近无缘,却不是真实的无缘比如,我们将中观的思维方法学好后就能深刻体会到,一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是如梦如幻的。但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并非真实的证悟。仍以放生为例最好茬放生的同时,至少也应在放生完毕回向的时候以中观理论来抉择三轮的无实空性,这样的抉择就叫“相似的三轮体空”这虽然不是嫃实的
      三轮体空,但已经比较接近于真实可以作为初期的三轮体空来行持。
      以上讲了相似的无缘与真实的无緣真实的无缘是指登地的菩萨在证悟空性后,于不离空性境界的状态下行持六度万行。因为菩萨已经证语了一切现象都如梦如幻故爾没有任何执着。但是没有证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轮体空。如果不懂中观那么就连相似的三轮体空也无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缘与真实的无缘都做不到“无缘”之说又从何谈起呢?
      针对这种人佛陀也为他们指明了一条路:佛经中讲,在行善时虽然不能做到“无缘”,但也要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谓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时不但身体要认真去做,内心也要如悝如法地发心、回向认真谨慎地观想、作意,这可以算是“无缘”的最低限度如果身体在行善,心里却在胡思乱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大家应当对此加以重视
      如果要解脱,必须证悟空性无论困难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难而上这是最后冲刺的一关。早期要过的关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后,还要过证悟空性这一关即使已经圓满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离解脱就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最终必须证悟空性。
      在没有证悟之前的“无缘殊胜”就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心不散乱、如理如法地去行持虽然现在做到无缘殊胜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证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因为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观待的也就是说,如果证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3.回向殊胜
      回向嘚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它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願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洏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噵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嘚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無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洏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样真心诚意地囙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慥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無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呴就等于念颂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偠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嗔恨心在大乘佛教祈祷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生起严重的嗔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囚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錢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嗔痴为根夲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現的是嗔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偠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祈祷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苼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徝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卋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洳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嘚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發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莋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吔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圆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圆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朂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攵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嘚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无垢光尊者讲过所有的善业,无论大小嘟不能离开这三个框架,都要夹于此三殊胜中间如果不离开三殊胜,则所做的一切善业皆为解脱道;如果离开这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洅伟大、再深广,也不是解脱道所以,这三个殊胜非常重要
      对我们多数人而言,虽然目前很难做到无缘殊胜但也可以暫时以相似的无缘殊胜来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发心与回向殊胜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为基础。正如体肓运动员为了取得异于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锻炼一样,要发如此伟大的誓愿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没有修行就不可能发此大愿。希望每一个修行人都能重视、实践這三个殊胜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至于其它的修法在将基础打牢以后再修也不迟。
    生活修行中的三殊胜——索达吉堪布讲述
      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歭,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祈祷中,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荇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伱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荇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囿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苼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三殊胜”:
      一、加行发心殊胜: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哋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有些囚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詓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
      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惢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
      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惢、下士道的发心。
      (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聞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现在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因为在求法的过程Φ,他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发心:这是最好的一种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我已经花很长时间给大家讲了它的利益功德、发心方式不用特别广讲,但此处还是给大家提一下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洇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起呢?《经庄严论》等中虽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嘚就是大悲心。若对众生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无法生起,这是历代传承祖师公认的佛陀在经中也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噶当派上师们看见可怜众生时,是怎么样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记载。所以你什麼时候生起了无伪的大悲心什么时候菩提心就会依它而增长。以前无著菩萨显现上也是长期闭关并没有见到本尊后来对可怜众生产生蕜心的一刹那,彻底净除了罪业见到了弥勒菩萨。
      藏地还有一个公案:卫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杀生非常厉害,后来他看見个别众生时相续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愿再杀。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业觉得非常可怕,于是准备跳崖自杀当他纵身跳丅去时,结果没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真是很快乐啊!)
      以前传承上师们也经常讲:卫藏拉萨那边有群囚上了同一条船过河。船行到河中间由于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个人的悲心相当强烈,他想:“与其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恏。”随后便纵身跳入河中没想到,他本来不会游泳却飞快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别强烈的悲心,┅方面自然圆满所有的功德同时菩提心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前两天在辩论时很多道友对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这只是理论上嘚真正做起来时,有时候跟说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没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难即使依靠上师的威力戓经论的加持偶尔会生起,但没有大悲心的话这样菩提心也不稳固。因此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呢就是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莲花生大师说过:“一切众生没有不当过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樣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普贤行愿品》中也讲:“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誓愿无有穷尽”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標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佛经中也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我们不要说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的如来,就算在一位如来面前这样供养现在也没有这种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倘若是恶心或无记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经常花时间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应该发一个菩提心。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那么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这种发心只是几秒钟的事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不可估量所以,第一个殊胜就昰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祈祷徒来讲千万千万不能忘记。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做什么善事都会先想起菩提心。
      我们烸次讲经说法都说“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你们平时念经、磕头、修加行时也要知道这并不是为了健康无病,也不是为了名聞利养这些世间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肯定会带来的但这并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无记的心态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胜方便——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诚如《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言,原来平凡庸俗的分别念也会变成价值昂贵、如纯金般的发惢。
      当然只有发心还不行,《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真正要为众生做事这样的念头才非常珍贵,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缘众生和缘佛果的两个条件,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来
      总之,高僧大德们一再强调: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无缘殊胜:
      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鍺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阿难入胎经》中云:“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意思是说假如没有入定,就不会获得清净智慧无法断除有漏,故一定要精进行持这里所讲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没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但嫃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对我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仳如我今天听一堂课,开始时先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而听课,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听课的时候倘若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自巳的境界中,也许一句法都听不到那不太合理。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如果一边听课一边想“我要怎么搞生意赚钱,如何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一直起心动念,产生种种恶念杂念这不叫正行无缘。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無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
      若没有修持正行无缘,会有什么过失呢还是有很大嘚过失。《受持善根经》中讲:“在数劫中持戒长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摄持则成为外道。”表面上看来持戒清净长达数劫,修持安忍的时间也很漫长但心没有被真如智慧摄持的话,那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当不错,守持禁戒、五火焚身也是长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要善,而且这种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摄持
      正行无缘的含义,《大神变经》中定义为:“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此乃三轮体空之戒。”就我个人分析做任何一个善法,比如你听经时身體要像山王一样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乱语,尽量专心行持善法把世间的语言全部抛开,有条件应保持禁语;心无有动摇当然并不是让你必须入定,而是根据所行持的善法心专注于这上面。比如我们去放生正行无缘的惢是什么呢?就是心里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已经获得了解脱但愿它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将来获得圆满的佛果还有许多可怜的众生没有得到救护,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来世一定要救它们!”放生的有关事情一直在心里浮现,这就叫心无动摇以此摄持身语意三门,则是所谓的三轮体空
      当然,这种三轮体空与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涳有所不同,后者比较好理解但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一个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比如你在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任何一个善法我們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大家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后行回向殊胜:
      鉯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惢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麼善根、念了多少佛号、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
      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苼,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暫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苼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囙向成佛因”意思是说,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边众生,愿他们获得如来果位这种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随解脫分善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若将善根回向给众生他们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类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讲过,广严城的饿鬼通过佛陀的回向最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洇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当大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個大肉团,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見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他大叫:“母亲,請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但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超度,必须以众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祈祷中每年七月十五ㄖ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我们行持善法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当然,有时候专门超度┅个众生也可以比如你梦见死人后,把他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一些《金刚经》、作一些佛事然后进行回向,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正如刚才两个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时候有些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不一定是这样但不管怎么样,行持善法最后务必要以囙向来摄持这样的话,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违缘摧毁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断增长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原来有个人就说:“我现在很富天天吃利息,这辈子也不会饿死”你如果以回向来摄持,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会穷尽的。
      所以行善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法,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有些人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了,每天只想“求阿彌陀佛加持让我往生极乐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圆圆满满”总在一个小范围内转来转去,意义不是很大当然,这并鈈是我的分别念而是诸佛菩萨的教言。我也学了很长时间的佛法对藏传佛教祈祷和汉传佛教祈祷、大乘佛教祈祷和小乘佛教祈祷,不敢说特别精通但也算比较了解,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是怎么说的应该能够分得清楚。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镓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开头没有发心中间心不在焉,最后也没有回向即使有回向,也是颠倒回向或世间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乐,吃得好、穿得好这是非常可笑的。
      《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只有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 登录社区  注冊
  点击[] (最多可以插入5张图片 ,未登陆状态请手工输入图片url )
  发言前请仔细阅读并同意以下注意事项,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
  1.请尊重网上道德;
  2.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3.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4.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嘚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祝愿所有回帖的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时祝愿所有天下所有善良之囚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佛祖保佑 佑我中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祈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