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即便原文 月薪三万撑不起也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原标题: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这种教育焦虑可不是中产阶级独有的

最近,一篇《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刷了屏。

可能有朋友没看过,我跟大家大致说一下这个3万月薪撑不起的暑假安排:

钢琴课 200元/节课

3科暑假培优6000元

确实不是3万月薪撑得起的。。。

月薪3万,虽然不属于富裕阶层,但是,面对着暑假给孩子各种各样的补课游学,恨不得在网上发文哭穷,这确实问题很大。

哭穷的这个妈妈是企业高管,虽不算富裕,但现在一个3万月薪收入的,绝对是个有知识含量的母亲,至少学历还可以。但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为什么如此捉襟见肘?

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陷入了同侪压力。比如说孩子的班上,有人去了法国的卢浮宫,有人去了大英博物馆,有人去了日本的迪士尼,有人去了阿拉斯加看鲸鱼。。。

有人可能利用暑假,去找了星海学院一对一的高级钢琴私教,有人又找了在英国的高级一对一私教等等,这一切,都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攀比压力。

所有这些事情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撩拨着我们的神经,好像不给孩子报个高大上的班都不是合格的父母。

像前面提到的高管妈妈,给孩子报美国游学,是因为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担心孩子不参加连跟同学们的共同话题都木有,于是咬咬牙也给报了。

我们可能觉得这是我们需要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需要和想要的界限,成年人不见得就能把握。

相对而言,让孩子提高素质是我们的需要,如果你有一定的实力的话。但让孩子去出国游学,参加高价格的教育,是我们的想要。提高素质和出国游学这两者并不等同。

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孩子对西方文化,或者对全球文化精髓的认识,香港也有卢浮宫展,去到上海就可以看大英博物馆展,为什么非要去英国呢?

再说到教育本身的资源,比如说让孩子学好英语,网上就有大量的免费素材,只要家长能花点心思陪孩子一起学。

甚至一些在线的一年只需要3千块钱的听力课,效果其实也是非常显著的,不见得非要报500块钱一小时的外教课吧?

或者说,真的要提高孩子的某些素质,如果家长有时间,跟孩子一起看可汗学院,既学了英语,也学了数学,这还根本就不需要钱。

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孩子的素质也确实提高了,却依旧担心孩子在班上跟同学讲起来,会陷入同侪压力,于是还是咬牙让孩子跟随大流出国游学等等,这就叫没有办法区分需要和想要。

“需要”和“想要”这个理论,我认为是财商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

我以前说过,人生就像是一个水晶杯,人生的丰富程度,取决于这个水晶杯里装的到底是否多元化。

如果有人一开始就在水晶杯里倒满了水,那么,哪怕只是一根细小的别针,都会使它溢出来,如果我们一开始放了大石头,再放小石子,再放沙子,最后再加水,那么这个水晶杯就会趋近完美。

我们应该是把我们人生中的欲望或者是愿望,按照从最需要到单纯的想要排序。

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们生命发自本质的呼唤,或者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或者说我们的大石头应该优先放进来,其他的依次是小石子,沙子和水。

让大人深感焦虑的这个教育资源问题,在孩子身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困惑和混淆。

刚好我们上周的儿童财商课主题是“区分‘需要’和‘想要’”,在讨论到旅游是需要还是想要时,7岁的小博道:“(是需要,)人要出去长见识。”

在论及学费、学习班时,8岁的Jack问道:“万一放暑假了呢?(那学费、学习班就是想要了。)”

孩子对旅游的看法没有错,孩子对暑期培训班的困惑,也值得我们反思。

游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文化人情,开眼界长见识,这些是需要的。

但为了让孩子能有谈资,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却在所有可以达到同样目的的选项中选择了最有面子、超出你能力范围外的方法,这是你想要的。

在“区分‘需要’和‘想要’”这堂课上,好几个孩子在讨论的过程中反问:“为什么班里流行的东西你就要有呢?”

△黄色部分是课堂上孩子对自己过去买的东西的分类,橙色部分则是孩子对“需要”和“想要”的定义。

婉婉(7岁)的发问简直是掷地有声:“有可能别人有的东西有无数,那别人有的东西你都要有吗?”

不知道看到这儿会不会有大人觉得汗颜。

如果一开始,我们的决策被比较驱动,资源被放入了攀比中,比如说,明明自己没有能力,非要孩子参加一个暑期的游学,那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一直跟大家强调“想要”和“需要”的原因。

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你的财务资源和时间资源可以达到的情况下,你可以买你“想要”的;但当你的财务资源和时间资源不够的时候,你应该是先满足“需要”。

我们必须看到“需要”和“想要”对我们人生资源调配的意义,它的意义关键在于排序我们应当学会由“需要”到“想要”的有效排序。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这样排序的能力,那么就意味着ta将来无法驾驭自己的资源,达致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说句不好听的话,ta会成为啃老族。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啃老族,就一定要从现在开始,进行财商教育,否则,将来的孩子即便是月薪3万,也会找你借钱给你孙子报暑期游学,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未来啊。

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与人的攀比是无限的。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攀比中,只会透支我们的幸福,让我们的人生疲倦不堪。

—点击图片链接了解课程信息—

乐爸,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财商教育践行者,每周推送3篇财商教育和育儿的文章,或精选,或原创。

戳“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

这两天,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暑假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需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老是在家不好,需要锻炼,又报了个游泳班2000元;

临近开学,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么算下来,一个月35000就这么没了。

这两年,中产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好像在不计付出的同时总是焦虑无比,却也总摆脱不了唯恐落后的攀比之心。

形形色色的中产鄙视链不断出炉,相亲鄙视链、职场鄙视链,一直到教育鄙视链,我们在这位高管妈妈身上看到的,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关注,不如说是对消费能力的比拼。

争先恐后地送孩子游学、报各种培训班、考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已然成为培养孩子的主流渠道,那么月薪没有三万的人,孩子是否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的身心灵健康成长吗?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推荐一本日本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的作品《孩子的宇宙》,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如今大人们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是否歪曲了他们内心的宇宙?孩子的宇宙(节选)

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教育这个词由“教”和“育”构成,在这里重复一遍,从“育”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其重要性值得反复强调。关于这一点,可以想到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就依次谈一谈。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人而独立之前必须吸收的知识非常多。而且,要想取得比别人哪怕稍微有利一点儿、高一点儿的地位,往往就必须学习。而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社会的优越地位,结合前面的想法,家长就会用填鸭的方式来硬塞给孩子知识。

也就是说,孩子很容易就早早暴露在这种填鸭式教育的危险之下。

实际上,从幼儿园的阶段开始“教”英语等知识的地方,在家长中就大受欢迎,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吃惊。这种状态,说得直接一点,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上的“破坏自然”。对孩子“自然成长”过程的干涉,实在是不胜枚举。

如今的状况是孩子的数量减少了,经济上变得宽裕了,这种情况却进一步加剧了。有的小学生忙着补习或学艺,几乎每天放学之后的时间都被排满了,根本就没有时间玩。

甚至有的中学生一个人就有五位家庭教师。要尊重个性,必须等待个人所拥有的可能性逐渐显现出来。而试图使孩子有效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反而会破坏个性。

在为了让评价更为“客观”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人们制定了带有“标准答案”的试题,而尽早针对这种题目进行训练,更是有着导致丧失个性的危险。

对于那些因此而被扭曲了“自然”的成长的孩子们,应该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让孩子体验自己“成长”的好处,这在现代教育中正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只要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所谓“自然”,本来是不需要任何人工的,但我们却不得不对此进行思考和安排,现代教育的难点可以说就在这里。

前面说过,爱迪生曾被断定为懒虫,受到了后进生的待遇,而那么多的创造性人物无法适应学校教育,则体现了教师是何等地喜欢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对待学生。

这时,如果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法,以“科学的研究”为依据而提出,将会是非常可怕的。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当然非常重要,但如何在实际场合中应用,还需要慎重考虑。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不是在哭穷也不是在炫富,是因为熊孩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文 月薪三万撑不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