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学习道术要拜王公王母丈夫王公是何意

彼时未有众生。亦无万物。迨至寅会。则生于人。

性禀无极。命赋两仪。位列三才。灵冠万物。

上古之人。心正无邪。性纯不杂。

所以成真证圣者多。无如末世人心。

习恶多端。逞强斗智。昧却天良。迷来世俗。

失本来之面目。丧固有之精神。

视荣华如性命。看道德若泥涂。

不识寻真放假。焉知返本还原。

日失此心。时迷斯性。朝来醉死。暮到偷生。

演说玄机妙理。期望人人开悟。

勿恋红尘景色。莫贪浊世荣华。

富则施财济困。贫而俟命待时。

依本分以修心。守己身而乐道。

不作亏心之事。不为害理之条。

勿杀生而图口福。勿纵欲以引身灾。

常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百行以孝为原。应识精神气血。

培乎性灵。毋容亏损。万恶以淫为首。

夫修身之道。莫大于寡欲。而养性之功。不外乎无贪。

不为尘情蔽塞。不因俗事牵缠。

静则存心养性。动而利物济人。

善养浩然正气。坚修伟矣真灵。

见恶如履薄冰。见害如临深渊。

立世效圣贤之道。出尘学仙佛之风。

作堂堂之丈夫。为谦谦之君子。

更能希圣希天。言满天下无口过。

道满心中无好恶。行不乱其所为。

以至公而无私。以大我而无类。

若如斯以行道。自然仙佛地位可期。盖人之迷色迷财。

皆未悟于玄机。尘寰认作故乡。

灵台侵乎六贼。时为扰害不宁。

引动五官。耳为声。目为色。鼻为臭。舌为味。意为思。

致生妄想颠倒。流浪苦海之中。

吾今演说玄机。开辟大觉之门。

入逍遥之境。出生死之途。于是。即说偈曰。

先天真性本如如。朗朗圆圆万象无。

坠落红尘因染色。七情六欲一齐俱。

明经理以修心。悟偈言而养性。

作种种之阴功。行时时之慈善。

能忍苦中之苦。方为人上之人。

达则为社稷功臣。佐朝行道。

进则作乾坤肖子。化世牖民。

莫怨人之负我。莫怀我以负人。

阴骘修于方寸。阳光放乎灵台。

则轮回永息。而气数无拘。

万劫逍遥自在。一灵快乐安宁。

同天地之悠久。共日月以光辉。

太息迷人不悟。甘居浊世之中。

月盈日昃。碌碌劳劳。为生计以奔忙。巧走千条路径。

或为名利。或为情缘。或为酒色财气。或为富贵荣华。

使尽心猿意马。日跑夜驰。致及精神损耗。病患来缠。

辛苦一生。艰难万状。为顾身家饱暖。

昧己欺人。诈骗金钱。杀伤人命。逞其权势。

作恶无端。不悲物命。不体天心。

弱肉逞强而食。造下许多冤业。不知怨结来生。

交对仇施。毫厘不爽。嗟夫嗟夫。万般恶业。

实由人心酿造。致有天灾地劫。

刀兵水火。饥荒瘟疫之流行。

人无宁日。地无安时。世难宁谧。民不聊生。

天地神只。上下圣真。虽垂怜悯。无可奈何。

今欲消除劫数。须履经言。身行力作。口诵心惟。于是复作偈曰。

万劫千生到此生。轮回路上寄行程。

从兹领略经中语。入圣超凡返玉京。

说经已毕。金光紫气。垂满乾坤。一时三界鬼神。邪魔外道。尽皆皈依。拱手赞叹。揖礼而去。

瑶池金母。即从东眷西顾。九二原灵。或居畜兽之中。或转禽虫之属。或坠地狱之间。或沈饿鬼之道。不觉心伤。慈泪频催。乃吟偈曰。

九六原灵撒下来。只些四亿度归回。

残零尚在茫茫里。何日思娘返本哉。

偈毕。旋赞真经。而作颂曰。

善哉善哉。帝君悯世婆心。谈经说法。不辞苦口。为度众生。远涉红尘。恩也何如。德也何如。愿众生期早回头。上慈航而登彼岸。出苦海以返灵山。虽尔等之幸。亦则吾慈之幸矣。

真经度世。当作慈航。齐登彼岸返天宫。大道幸开通。金母木公。慈悲一片衷。

皈命东方真老木公上圣慈悲救世天尊(三称)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老君曰。老者乾阳也,君者性王也,曰者说谈也。

夫老君之出,莫知其原,自混沌以来,无世不出,上三皇号万法天师,中三皇号盘古神王,后三皇号郁华子,神农时号大成子,轩辕时号广成子。千变万化,难以尽推。或化儒圣,或化释佛,或化道仙,隐显莫测。或著感应,或著道德,或著清静,功德以无边。

大道无形者,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夫大道,本鸿蒙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

生育天地者,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而天地何由大道之生也,每逢戌亥二会为混沌。混沌者,无极也,以待子会之半,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气上浮为天,在人为玄关。以待丑会之半,动极一静而生阴。阴气下凝以为地,在人为丹田。故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也。

大道无情者,夫到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者,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者,名是名目。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者,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是胎卵湿化昆虫草木之类,皆得先天之气而生者也。世人若肯回头向道,访求至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无形无情无名之道,炼神宝气宝精宝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宫,证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逍遥物外,浩劫长存,这等好处,何乐而不为也?

木公老祖诗曰:道德天尊演妙玄,尊经一部是真传。求师指破生死窍,得诀勤修龙虎丹。个个同登清静道,人人共上彩云莲。无极宫内受封后,快乐逍遥自在仙。

文昌帝君诗曰:一部尊经度世船,五湖四海任盘旋。若不点破经中理,枉费工夫拜几筵。个里玄机惟一拨,壶中春色数千年。天尊口诀斯径露,按法修行赴九天。

吾不知恰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吾不知其名者。吾乃我也,是太上自叹。大道无形象所定更无名色所拟,由强勉取名曰道。夫道虽曰强勉,以字义二推之,实不强也。何矣?仓颉夫子造字,深隐玄蕴。夫道字,先写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第为乌兔,在人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次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乾,易曰:乾圆也。鸿蒙一破,其天开也。圈拆为一,易曰:乾一页。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次写自字于下者,言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下相合成一首字,首者,头也。修道是头一宗好事。次写走之者,行持也,乃周身**自转。此名道字之义也。

夫道者,乃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清天气也,有浊地气也。有动阳气也,有静阴气也。天清纯阳也,地浊纯阴也。天动乾圆也,地静坤方也。清浊动静,在天显象为日月,在地显象于春秋,在人显象于圣凡。日为阳,常圆常满;月为阴,有晦有亏。春为阳,而万物发生;求为阴,而万物颓败。圣为阳,脱壳以升仙;凡为阴,寿终以为鬼。此谓清浊动静之理,大概二言之也。不知世间乾男坤女,可之身中清浊动静否?若是不知,及早积德,感动天心,明师早遇,指示身中之大道,圣日圣月之照临。将浊阴之气而下降,提清阳之气以上升。寂然不动,谓之静;感而遂通,谓之动。常以有欲以观其窍,动也;常以无欲以观其窍中之妙,静也。采药者,动也;得药者,静也。九节玄功,节节有动静清浊,须待口传心授,方可了然于心,成仙有何难哉?!

吕祖诗曰:清静妙经亘古无,水精注后理方舒。品分廿四超三界,大地尊崇护宝珠。

关帝诗曰:一卷无为清静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也由人。

观音诗曰:阴阳动静在人天,皇极中空炼汞铅。识得浊清升降法,明灯不昧照三千。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男清女浊者。男禀乾道以成体,故曰清也。女禀坤道以成形,故曰浊也。男属太阳,而阳中有阴,离中虚也。女属太阴,二阴中有阳,坎中满也。故男子十六清阳足,女子十四浊阴降。清阳者,壬水也;浊阴者,癸水也。壬为白虎,癸为赤龙,故仙家有降龙伏虎之手段,返本还原之天机,故耳长生不死也。

男动女静者。男禀天之气以生,女禀地之气而成,故曰:天动地静也。此男女之论者,非实属男女者,阴阳而已矣。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者。降为生,流为成,本为始,末为终,是故万物乃人之末,人为万物之本;人又为天地之末,天地又为人之本。夫人不可以无本,亦不可以无末。本者体也,末者用也,则两不相离。天地以太空为本,而人畜万物;人畜以至善为本,而生周身百体。天不失其本,则天且长且久;人不失其本,则人为佛为仙亦可以与天地同寿矣。夫人自古皆有死,何由不至于死也?岂不闻《吕氏春秋》曰:人能一窍通,则不死,其寿在神。圣经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嘻嘻!这玄关一窍,异名多端。儒曰灵台、至善、无极、无思无虑之天、己所独知之地。释曰灵山、虚空、皇极、南无涅磐之天、阿弥陀佛之地。道曰灵关、金庭、太极、三清紫府之天、万殊一本之地。三教名虽异,而其所一也。在儒得此窍而成圣,在释得此窍而成佛,遭到得此窍而成仙也。只是此窍,上苍所秘,而三教圣人,不敢明泄于书,防匪人得之,恐遭天谴。必要访求至人,低心受教,指示此窍,次第工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若是以泥丸、卤门、印堂、肚脐、心下、脐上、丹田、两肾中间一穴、尾闾、夹脊、玉枕为玄关者,皆非达到之所也。

土道古佛诗曰:女女男男浊浊清,还以本末觅真情。有为曰动无为静,得本延年失本倾。急早回头修至善,趁时气在学长生。人君积下千金产,一旦无常空手行。

火公老人诗曰:太极阴阳玄妙多,长生达到少人摩。世间若要人不死,接命添油养太和。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清者,轻清也;浊者,重浊也。源者,源头也;静者,无为也;动者,有为也;基者,根本也。

何为清者浊之源?夫天,本是清气上浮,这清气从地中发生。地本阴浊之体,由阴极而生阳,浊定而生清也。男本清静之体,女为污浊之身。虽清静之体,其源出于污浊之身也。丹道以神为清阳之体,而神之源头,由交感之浊精化成阳精,由阳精而生气,由气而生神也。故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岂不是清者浊之源?

动者静之基,何谓也?地本静也,其源还从天气所结。女本静也,其源还从父亲所降。丹道以无为为静,有为为动,其源还从有为立基。故曰:动者静之基也。

奉劝世人,急早回头向道,将自身中浊气拔尽,清气上浮,凝结成丹,长生不死,积功累德,丹书来诏,脱壳飞升,效益物外,将生身父母同超天堂,共享极乐,不亦欣乎?

吕祖诗曰:看破浮生早悟空,太阳隐在月明中。时人悟得阴阳理,方夺天机造化功。

韩祖诗曰:虚心实腹求铅光,月里分明见太阳。勘破阴阳升降路,自然丹熟遍身香。

急性子诗曰:男清女浊有先天,不晓根基亦枉然。女斩赤龙男降虎,何愁俗子不成仙。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者,善男信女也;能者,至强无息也;常者,二六时中也;清者,万缘顿息也;静者,一念不生也。修道之人,以清静为妙。非礼勿视,则严清静矣;非礼勿听,则耳清静矣;非礼勿言,则口清静矣;非礼勿动,则心清静矣。

天地悉皆归者,得明师指点身中之天地。天气归地,汞投铅也;地气归天,铅投汞也。神居北海以清静之功,则身中天气悉归之,耳身外天气以随之;神居南山以清静之功,则身中地气悉归之,耳身外之地气以随之。所言身中之天者,道心而已矣;身中之地者,北海而已矣。道心先天属乾,乾为天,故以道心为天也;北海先天属坤,坤为地,故以北海为地也。此身中之天地,而感身外之天地,身外之天地以应身内之天地。而身内之天地有主宰,则身外之天地之气悉归于内也。若无主宰,则身内之天地之气悉归于外也,不能成道,反与大道有损。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正是教人去人心,守道心,无奈时人不得明师指点,总在书上找寻大道,岂不思这大道,至尊至贵?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包括得而闻也。又月:君子忧道不忧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似此数语,推之,何等贵重,岂将大道泄露于纸墨乎?又岂将大道不分贵贱,君子小人俱可得乎?定无此理也。三教圣人之经典,所言治国齐家人事之常道者,品节详明。所言修身次第工夫,概是隐而不露。所露者,不过是以肉团顽心为虚灵不昧,或以心下三寸六分为黄庭,以两肾中间一穴为父母未生前,以冥心空坐为道心,又为返本还原,一概虚假,世人信以为真,深可叹也。

正阳帝君诗曰:可叹苍生错用心,常将血肉当黄庭。三途堕落无春夏,九界升迁少信音。便向仙街了罪籍,遂从道路脱寒阴。吉凶两岸无差错,善士高升恶士沉。

重阳帝君诗曰:道心惟微人心危,几个清清就个知。至善中间为洞府,玄关里面是瑶池。猿猴紧锁休迁走,意马牢拴莫叫驰。允执厥中涵养足,金光一道透须弥。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夫人神好清者。一阴一阳乃为人,人得一为大,大得一为天,超出天外,方为夫字。人者,得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结,以为人也。神者,禀父母之性为元神,受天地之性为识神。而元神无识无知,能主造化;识神最显最灵,能应变无停。此神是人之主人翁,而其神之原,出于无极,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儒家叫做魂灵,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在身为魂,出身为鬼,修缮为仙为佛,作恶变禽变兽。夫元神,随身之有无,从受胎以得其生,凝于无极之中央,主宰生身之造化,十月胎足,瓜熟蒂落,地覆天翻,一个筋斗下地,地一声,而元神从无极奔下肉团顽心,而这识神趁此吸气,随吸而进,以为授胎,与元神合而为一,同居于心。从此以心为主,而元神失位,识神当权,七情六欲,昼夜耗散。而元神耗散以尽,地水火风,四大分驰,其身呜呼哀哉。以识神为自己之真性而舍身而出,纵寿高百岁,不免大梦一场,必有鬼卒押至地狱,将平生之善恶,照簿赏罚。善者,或转生来世,以受福报,或为鬼神,享受香烟。恶者,或转世以受恶报,或失人身以变四生,而万劫不复也。

好者爱也,清者静也。此言元神本好清静,无奈人心之识神而好动作,时常以扰之,不能清静。因不能清静,朝伤暮损,渐磨渐亏,元神一衰,而百病相攻,无常至矣。奉劝世人,要晓人身难得,幸生中华,切莫糊糊混混,以过一世,要把性命二字为重,识神元神当分,真身假身当晓,人心道心当明。切包括以人心当道心,以识神当元神,以假身当真身。经云:心字诗,三点如心布,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吕祖曰:人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黄老诗曰:一贯道心孔氏书,于今清静启灵图。真经真法皆言道,天理天年也在儒。汉武枉寻千岁药,秦王空想万年愚。此经在手春秋永,别有乾坤镇玉壶。

太白星诗曰:群经惟此有奇思,翻案偏然有妙词。那管春秋而过去,只将旦暮以窥之。全凭清静为灵药,岂有人心种紫芝。道心才为真父母,精神力量庇佳儿。

人心者,常人之心也。好静者,不爱妄动也。欲者,七情六欲也。牵引外驰也。夫人心本不好静,因有元神在内,有时元神主事,故心亦有时好静也。六贼者,严耳鼻舌身心是也。眼贪美色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卵生地狱,变为飞禽雀鸟羽毛之类,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耳听邪话耳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胎生地狱,变为骡驼象马走兽之类,项带铃铛,何等好听!鼻贪肉香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滋生地狱,变为鱼鳖虾蟹水族之类,常在臭沉,何等好闻!舌贪五荤三厌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化生地狱,变为蚊虫蛆蠓虮虱之类,还是以口伤人伤物,何等有味!心贪财货而无厌,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驼脚之类,一生与人驮物,而货财金银常不离身何等富足!身贪淫而无厌,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烟花鸡鸭之类,一日交感无度,何等悦意!此言六欲牵心之报也。还有七情之伤,而不可不知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也。喜多伤心,怒多伤肝,哀多伤肺,惧多伤胆,爱多伤神,欲多伤脾,此为七情牵心之伤也。又有十损,而亦不可不知也。久行损筋,久立损骨,久坐损血,久睡损脉,久听损精,久看损神,久言损气,食饱损心,久思损脾,久淫损命,此为十损也。大凡世人无一不受此六贼七情十损之害也。奉劝天下善男信女,将六贼七情十损一笔勾销,返心向道,切莫上此贼船,恐堕沉沦,悔之晚矣。

无心道人诗曰:眼不观色鼻不香,正意诚心守性王。三境虚空无一物,不生不灭寿延长。

清静子诗曰:妄念才生神急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尹真人诗曰:灵光终日照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在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常者平常也,能者志能也,遣者逐遣也,欲者私欲也。言二留时中,将灵台之上打扫洁净,勿使万物所摇,外相不入,而道心自然清静矣。

澄其心者,将浑水以澄清也。而心有杂念,如水之有泥浆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五祖出偈,神秀偈曰:深是菩提树,心乃明镜台。时时勤打扫,休得惹尘埃。六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怎得惹尘埃。正此之谓也。而神自清者,心无念头扰挠,而元神自然清明。元神清明,而眼耳鼻舌心身六欲则无妄动矣。

三毒者,三尸也。人身有三尸神,名三毒。上尸明彭琚,管人上焦善恶;中尸名彭王质,管人中焦善恶;下尸名彭王乔,管人下焦善恶。上尸住玉枕关,中尸住夹脊关,下尸住尾闾关,每逢庚申甲子,诣奏善恶。又有九蛊作害不浅,阻塞三关九窍,使其真阳不能上升。而九蛊俱有名字,一曰伏蛊住玉枕窍;二曰龙蛊,住天柱窍;三曰白蛊,住陶道窍;四曰肉蛊,住神道窍;五曰赤蛊,住夹脊窍;六曰隔蛊,住玄枢窍;七月肺蛊,住命门窍;八曰胃蛊,住龙虎窍;九曰蜣蛊,住尾闾窍。三尸住三关,九蛊住九窍,变化多端,隐显莫测,化美色,梦遗阳精,化幻境,睡生烦恼,使其大道难成矣。故丹经云:三尸九蛊在人身,阻塞黄河毒气深。行者打开三洞府,九蛊消灭寿长生。正此之谓。不知修道之?开九窍,而三尸亡形,九蛊灭迹,关窍通彻,**常转,性根长存,命根永固,七情顿息,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矣。

清虚真人诗曰:茅庵静坐胜高楼,斩去三尸上十洲。堪叹玉堂金马客,文章锦绣葬荒丘。

无垢子诗曰:七情六欲似风尘,一夜滂沱洗垢新。待等地雷初发动,尸号鬼哭好惊人。

达摩祖师诗曰:一阳气发用功夫,九蛊三尸趁此除。到阵擒拿须仔细,恐防堕落洞庭湖。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所以不能者,是不能扫三心飞四相也。

为心未澄者,是人心未死也。

欲未遣者,是七情六欲常未去也。

盖人生天地之间,不能成仙成佛成圣成贤者,何也?皆因不能去喜去怒去哀去乐者明矣。若果能去喜情化为元性,去怒情化为元情,去哀情化为元神,去乐情化为元精,去欲情化为元气。五欲化为五元,有何仙不可成而何佛包括证也?儒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释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道曰: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如照三教圣经行持,又有何私不可去而何欲不可遣也?夫三教圣人,总是教人去其私欲者,何也?然而私欲乃属音也。三教圣人总是教人炼其纯阳者,何也?然而纯阳乃属仙也。顺其阴者鬼也,顺其阳者仙也。丹经云:朝进阳火,暮退阴符。不知世之善男信女,可知进阳退阴之功否?倘若不知,速将世间假事一笔勾销,积德感天,明师相遇,指示性与天道,进阳退阴之理,口传心受,不劳而得焉。

噫!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岂易闻乎哉?吾将天道指大概而言之。每逢朔日,天上日月并行,至初三巳时,进一阳,名地雷复;至初五日亥时进二阳,名地泽临;至初八日巳时,进三阳,名地天泰;为铅八两。至初十日亥时,进四阳,名雷天大壮;至十三日巳时,进五阳,名泽天决;至十五日亥时,进六阳,名乾为天。易曰:君子终日乾乾。纯阳之体也,若不用火锻炼,过此又必生阴矣。至十八日巳时,进一阴,名天风媾;至二十日亥时,进二阴,名天山遁;至二十三日巳时,进三阴,名天地否,为汞半斤。至二十五日亥时,进四阴,名风地观;至二十八日巳时,进五阴,名天地剥;至三十日亥时,名坤为地,而天上则无月。无月者,则无命矣。

道光祖诗曰:悟到修行是进阳,河图之数大文章。双为私欲单为道,退乃符消进乃长。但得真传无极理,自然丹熟遍身香。一朝脱却胎周袄,跳出樊笼礼玉皇。

钟离祖诗曰:炼形先须炼老彭,一轮娥月西南横。阴符进退丹亦熟,阳火渐亏月渐明。抽坎填离还本位,擒乌捉兔复初成。从今不上阎王套,我做神仙赴玉京。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能遣之者,是将一切杂念遣逐他方也。

内观其心者,是瞑目内视也。

心无其心者,念头从心而发,连心都没得了,看他从何生也?

外观其形者,是瞑目外视也。

形无其形者,心生形,连形都没得了,看他心从何生也?

远观其物者,是瞑目远视,天地、日月、星辰、山河、林屋都没有了,看他身又生于何处也?

三这既无,是言心身物都似乎没得了。

惟见于空者,是言天地人三才万物,为有一物,混混沌沌,只有虚空,常为了却,故曰惟见于空。以外而言,乃是虚空,以内而言,乃是真空。真空者,自身之玄关也。经云:三界内外为道尊。老祖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又云:后其身而深先,外其身而身存。金刚经云: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临济禅师云: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古仙云:莫执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自古成道仙佛,皆以忘形守道为妙。可谈世间,有等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而且将此假身认为真身,饱酒肉以肥此身,恋美衣以饰次身,爱美色以伴此身。至于修炼,无非八段锦、六字气、小周天,一切都在色身上搬弄;或者服三皇药草、五金八石,以为外丹;或者行三峰采战之功,将年幼女子,以为炉鼎,把女子之精气夺来,名为采阴补阳;或者吸精气以为补脑;或者服红铅名为先天梅子;或者服白乳以为菩提之酒;或者枯坐以为参禅;或者收心以为炼性。种种旁门,三千六百,难以尽举,都在色身上作事,地狱里找路,不但补脑成仙,一旦阳气将尽,四大分驰,一点灵性,永堕沉沦,而肉身何在之有也?呜呼!真可叹哉!

金蝉子诗曰:虚无一气成仙方,空觉色身觅性王。功满三千丹诏下,超凡成圣步仙乡。

紫清真人诗曰:此法真中妙更真,无头无尾又无形。杳瞑恍惚能相见,便是超凡出世人。

翠虚子诗曰:无心无物亦无身,得会生前旧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灵台聚下红砂尘。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者。次是承上文而言,三心已扫,四相已飞,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焉,到如是之际,连真空都没有了。

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是言无真空,无太空,无欲界,无色界,无想界,无思界,粉碎虚空。

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者。言其大定,无人无我,混混沌沌,一派先天矣,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者。言欲念不生,则入真静,三花自然聚顶,五气自然朝元。

神空于下焦,则精中现铅花;神空于中焦,则气中现银花;神空于上焦,则神中现金花;故三花聚于顶矣。

空于喜则魂定,魂定而东方青帝之气朝元;空于怒则魄定,魄定而西方白帝之气朝元;空于哀则神定,神定而南方赤帝之气朝元;空于乐则精定,精定而北方黑帝之气朝元;空于欲则意定,意定而中央黄帝之气朝元;故曰五气朝元。

儒曰:人欲尽净,天理流行。释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道曰:虚其心,实其腹。皆是言观空之道,虽曰观空之道,亦不是顽空枯坐,不过去其杂念而已。倘若未得明师指示,何处安炉,何处立鼎,何谓炼己,何谓筑基,何谓采药,何谓得药,何谓老嫩,何谓河车,何谓火候,何谓乾坤交媾,何谓坎离抽添,何谓金木交并,何谓铅汞相投,何谓阳火阴符,何谓清静沐浴,何谓灌满乾坤,何谓脱胎神化,次第功夫,任你观空静坐,纵有三花,聚于何鼎?任有五气,朝于何元?只落得形入枯木,心若死灰,一朝寿满,清灵善化之鬼,来去明白,名叫鬼仙。或顶众神而受香烟,或转来世以为官宦,倘若迷性,依然堕落,前工枉费,深可痛哉!好道者,慎之谨之。

观空子诗曰:富贵荣华似水沤,尘劳识破上慈舟。观空得宝炉中炼,稳跨青鸾谒帝洲。

惧留孙诗曰:空形空象空仙方,空寂空新空性王。空里不空空色相,真空观妙大文章。

玉鼎真人诗曰:无为大道是观空,不是枯禅修鬼童。若得明师来说破,无形无象结玲珑。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真常应物者。无念纷扰谓之真,五德五元谓之常,感而遂通谓之应,药苗发生谓之物也。

真常得性者。此感彼应谓之得,真灵不散谓之性也。

常应常静者。此常乃平常之常,又非真常之比也。平常事来则应,事去则静矣。

常清静矣,是言寂然不动也。

修道之士,每日上单扫心飞相,去妄存诚,阳极生阴,寂然不动,万缘顿息,阴极生阳,感而遂通,万脉朝宗,而先天五德发现,名曰真常。真常者,良知也。先天五元发现,名曰应物。应物者,良能也。良知良能,乃名真性。人心死尽,道心全活;道心全活则妄念不生;妄念不生,则常复先天;常复先天,则药苗常生;药苗常生,则真性常觉;真性常觉,则真常常应;真常常应,则河车常转;河车长转,则海水常朝;海水常朝,则火候常炼;火候常炼,则鸡蛋常结;金丹常结,则沐浴常静;沐浴常静,则法身已成;法身已成,了然无事。故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可叹世人,在儒者,希圣学贤,一件四书五经,每言去欲为先,就以一味去欲而了大事,再不穷究存心养性,心是何存,性是何养。在释者,参禅学佛,一见法华金刚,每言去念为先,就以一味去念而了大事,再不穷究明心见性,心是何明,性是何见。在道者,修真学仙,一见清静道德,每言观空为先,就以一味观空而了大事,再不清静修心炼性,心是何修,性是何炼。岂以一味顽空枯坐,道可成哉?岂不知大道即天道,天道生长万物,全赖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易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推迁,一寒一暑,是也。岂以一味空空无为,而万物自然成乎?

文昌帝君诗曰:乾坤日月皆无心,赤气扬辉处处灵。唯有玄根同太极,自然焕发合天经。流行万古兼千古,合撰清宁永太宁。清静洞阳敷妙德,真经运动不留停。

孚佑帝君诗曰:真常之气大而刚,充塞乾坤显一阳。自此生平千万世,恒安熙皋乐无疆。清气灵图皆焕发,琼书宝典善铺张。天地有根因有此,玄玄妙妙见真常。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者。此承上章而言,如此清静无为,可返先天。既返先天,渐次以入真道。真道者,非三千六百旁门,九十六种外道之比也。此为先天大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道也。

道也者,大矣哉!果何物也?曰:无极而已矣。夫无极真道,自古口口相传,不敢笔之于书,恐匪人得之,必遭天谴。虽然书中藏到,必是喻言,隐母而言子,隐根而言枝,概是借物阐道,张冠李戴是也。余亦不敢明洩,将此真道,微露大概,以作访道之凭证,不至误堕旁门也。

真道者,乃生身之初是也。得父之精,母之血,二物交合,精为铅,血为汞。铅投汞,名乾道而成男;汞投铅,名坤道而成女。半月生阳,半月生隐,由此而五脏,由此而六腑,由此而周天三百六十五骨节,由此而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先天卦气以足,瓜熟蒂落,一个筋斗下地,嚯啼一声,先天无极窍破,而元神元气元精从无极而出,分为三家。乾失中阳以落坤,坤变坎;坤失中隐投乾,乾变离。先天乾坤定位而变成后天坎离火水未济也。从此后天用事,凡夫之途也。

若肉仙缘,访求返本还原之真道。这真道,先须点破无极一窍。此窍儒曰至善,释曰南无,道曰玄关,异名颇多,前篇先已剖明。要用六神会合之功,守定此窍,久守窍开,元神归位。复用九节玄功,名为金丹九转,抽爻换象,扯坎填离,夺天地之正气,吸日月之精华,用文武之火候,修八宝之金丹,日就月将,圣胎渐成。和光混俗,积功累德,三千功满,八百果圆,丹书下诏,脱壳飞升,逍遥物外,天地有坏他无坏,浩劫长存,故曰金刚不坏之体,不枉出世一场。虽然如此好处,必要真师口传心授,务要立生死不退之心,方可稳当矣。

元始天尊诗曰:清静妙经本自然,得明真道悟先天。金丹一服通身圣,随作逍遥阆苑仙。

灵宝天尊诗曰:清静真言即不多,内中玄妙少人摩。此身有盏长生酒,请问凡夫喝过么?

降生天尊诗曰:清静后逢正子时,一轮明月现江湄。此中真道于斯觅,借问诸君知不知?

虽是虽然,名是名目,得为得传,道为大道,实者真也,无者虚也。

虽名得道者,乃是承上文而言渐入真道也。得明师真传正授,何者是玄关一窍,何者是六神会合,何者是筑基炼己,何者是采药炼丹,何者是药苗老嫩,何者是去浊留清,何者是汞去投铅,何者是铅来投汞,何者是婴儿姹女;何者是金公黄婆,何者是金木交并,何者是水火既济,何者是**常转,何者是阳火阴符,何者是文烹武炼,何者是清静沐浴,何者是灌满乾坤,何者是温养脱胎,何者是七返九还,何者是移炉换鼎,何者是龙吟虎啸,何者是面壁调神,一一领受,方名得道也。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者,何也?夫道所言关窍药物,一切种种,无穷无尽,美名奇宝,一概都是人身自有,并非身外得来,故曰实无所得也。果真是为得者,必是受道之后,苦修苦炼,立定长远之计,铁石之心,千难不改,万难不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志,方可不致半途而废,定要将身外假名利恩爱、酒色财气,一刀斩断,速修身中真名利恩爱酒色财气,方为得道。而身外人人皆晓,身内知者鲜矣。听吾将身内说来:身拜金阙,享受天爵,乃真伪名;金丹成就,物价贵宝,乃为真利;超度父母,时常亲敬,乃为真恩;坎离相交,金木交并,乃为真爱;玉液琼浆,菩提香,乃为真酒;婴儿姹女,常会黄房,乃为真色;七宝瑶池,八宝金丹,乃为真财。氤氲太和,浩然回风,乃为真气。这便是身中之八宝也。舍得外而成的内,舍得假而成得真,外培功,内修果,动度人而静度己,以待日就月将,外功浩大,内果圆明,脱壳飞升,万劫长存,方为得道成道了道,大丈夫之能事毕矣。

道心子诗曰:奉劝世人希圣贤,荣华富贵亦徒然。身中自有长生酒,体内不无养命钱。色即是空空即色,仙为祖性性为仙。乾坤听得吾诗劝,急早回头上法船。

无心道人诗曰:世人急早学仙家,不必苦贪酒色花。去假修真真不假,扫邪悟道道非邪。烧丹要捉山中乌,炼汞当擒井里蛙。会得此玄玄妙理,凡夫管许步云霞。

位化众生,名曰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为化众生者,为者专意也,化者普度也,众者一概也,生者男女也,劝化九六众生而回西也。

名为得道者,名者声扬也,为者助成也,得者受持也,道者工夫也。劝化众生修道,功德浩大,自外而得之,故曰:得道也。

能悟之者,能是能为,悟是穷究。得了大道,总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勤参苦采,内外加功。

可传圣道者,可是可以,传是度人,圣是高真,道是天机也。功圆果满,领道天命,方可传道,三期普度,道须人传也。吕祖曰:人要人度超凡世,龙要龙交出污泥。未领天命,不能传道。儒云:畏天命,畏大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何谓圣道?生身之本也。世人可知生身之本乎?父母交后,怀胎一月,三百六十个时辰,无极以成,其余半月生阳,半月生阴。又半月无极一动,而生皇极之阳;又半月无极一静,而生皇极之阴;怀胎二月也。又半月皇极一动而生太极之阳,又半月皇极一静而生太极之阴;怀胎三月也。又半月太极一栋而生老阳,又半月太极一静而生老阴,怀胎四月也。又半月老阳一栋而生太阳,又半月老阴一静而生太阴,怀胎五月也。又半月太阳一动而生乾,又半月太阴一静而生神,怀胎七月也。又半月太阳一静而生兑,又半月太阴一栋而生艮,怀胎霸业也。又半月少阴一动而生离,又半月少阳一静而生坎,怀胎九月也。又半月少阴一静而生震,又半月少阳一动而生巽,怀胎十月也。由无极而皇极,由皇极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周身三百六十五骨节、八万四千毫毛孔窍,由无极圣道而生之也。

斗木元君诗曰:识得生身性自归,无不为兮无不为。万殊一本退藏密,生圣生凡在此推。

观音古佛诗曰:了传圣道领慈航,普度群迷炼性光。能悟先天穷究道,金仙不老寿延长。

玄女娘娘诗曰:圣道不传涌沸涛,渡男渡女渡尘劳。五行四相全修就,头戴金冠赴九霄。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老者古也,曰者说也,上士者文学大德也,下士者浅学执著也,无争者涵荣深厚也,好争者贡高好胜也。

老君说:上士之心即圣人之心,包天裹地,浑然天理,贤愚尽包,和光混俗,自谦自卑,挫锐埋锋,不露圭角,外圆内方,作事循乎天理,出言顺乎人心,何争之有?

下士好争者,下士亦是好学之士,无奈根基浅薄,学不到圣人之位,多有贡高执著,偏僻好胜,自是自彰,论是论非,故曰:好争也。

上士如进阳,君子道长也。下士如进阴,小人道长也。氤氲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亦不可不知也。人之初生时,身软如绵,坤柔之象也。九百六十日变一爻,初生属坤,至二岁零八月,进一阳,变坤为复;至五岁零四月,进二阳,变复为临;至八岁,进三阳,变临为泰;至十岁零八月,进四阳,变泰为壮;至十三岁零四月,进五阳,变壮为决;至十六岁,进六阳,变决为乾。六爻纯阳上士之位也,此时修炼,立登圣域。以下九十六个月变一爻,此时不修,渐而成下士矣。至二十四岁进一阴,变乾为媾,此时修炼,不复远矣;如若不修,至三十二岁进二阴,变媾为遁,此时修炼,容易成功;如若不修,至四十岁,进三阴,便遁为否,此时修炼,还可进功;如若不修,至四十八岁,进四阴,变否为观,趁此能修,久而可成;倘若再不修,至五十六岁,变观为剥,趁此快修,困学可成。再若不修,至六十四岁进六阳,变剥为坤,纯阴无阳,卦气已足,趁此余阳未尽,若肯修炼,还可阴中返阳,死里逃生;若再不修,待至余阳已尽,无常至矣,一口气不来,呜呼哀哉,岂不是大梦一场?奉劝世人,勿论年老年少,总宜急早回头为妙耳,切莫死后方悔,欲修可能得乎?

忍辱仙诗曰:上士无争是圣功,分明三教其根宗。太和无碍太和妙,色相莫沾色相空。一月光横四海外,千江瑞映三才中。阳满为仙阴为鬼,世人不识此圆融。

浑厚子诗曰:千江妙经处处融,无争上士如虚空。但能体用相辉映,乃信乾坤辟鸿蒙。万象虚明含满月,一真显露协苍穹。下争上让阴阳理,圣圣贤贤不一同。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上德不德者,非是上德之士反不重道德也。而上德为先天五德俱全,在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德,以忠恕为行;在释以戒除杀盗淫妄酒为德,以慈悲为行;在道以修炼金木水火土为德,以感应为行。德行全备,未染后天,亦是上德。后天返先天,亦是上德。本来自有,不待外求,故曰:上德不德也。

下德执德者,非是下德之士反重其德也。而下德已染后天,五德渐失,非执德之道,难以返先天。何以为执德?知过必改,知罪必悔,戒刑杀以成仁,戒巧取以成义,戒邪淫以成礼,戒酒肉以成智,戒妄语以成信,而仁义礼智信五德俱由勉强而来,故曰:下德执德也。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何谓也?执为执拗,著为着相。不信阴功,不明道德。见人戒刑杀以放生灵,他严轻人身而重畜物;见人戒盗取以周贫困,他言总空子而填人债;见人戒邪淫以保身体,他言断人欲而无世界;见人戒酒肉以明智德,他言那六畜而系人吃;见人戒妄语以讲信实,他言只要心好,何必忍口。种种执固不通,难以尽叙,故曰:不明道德也。

岂不知孔圣人所言仁义礼智信,李老君治下金木水火土,释迦佛戒去杀盗淫妄酒,是何言也。不戒杀则无仁而缺木,在天则岁星不安,在地则东方有灾,在人则肝胆受伤矣;不戒盗则无义而缺金,在天则金星不安,在地则西方有灾,在人则肺肠受伤矣;不戒邪淫泽无礼而缺火,在天则荧惑星不安,在地则南方有灾,在人则心肠受伤矣;不戒酒肉则无智而缺水,在天则辰星不安,在地则北方有灾,在人则肾膀胱受伤矣;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在天则镇星不安,在地则中央有灾,在人则脾胃受伤矣。哀哉!

天花真人诗曰:先天上德为纯阳,若肯修行果是强。五德五元三宝足,何须执德苦劳张。

彩合仙诗曰:三教原来一理同,何须分别各西东。三花三宝三皈里,五德五行五戒中。

何仙姑诗曰:道德真传品最奇,全凭五戒立根基。贡高执著回头想,莫等幽冥悔后迟。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天下男女名曰众生,言众生投生下界也。真道乃先天大道,非三千六百旁门之比也。

为有妄心者。亡女为之妄。夫人之心,属之离卦,离为女,又为日,日为心中天子,女本后妃之象,正直无私,光照天下,生化万物,养育群生。忘却女,即亡却真灵。真灵者日也。

夫妄心由何而起?因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所牵引也。妄想酒以养身,岂不知酒中之害,迷乱真性,人身气脉,与天地同其升降,周流循环,一饮酒,气脉不顺。气脉不顺,则身中之星度错矣,星度错则寿元折也。妄想色以亲身,岂不知色中之害,刮骨摄魂,人身以精而生气,以气而生神,有次三宝,人方长寿。一贪色则精泄,精泄不能生气,气衰不能生神,三宝耗散,寿元损矣。妄想财以肥家,岂不知财中之害,朝思暮想,苦劳千般,把你一点精气神耗散,纵有万金之富,难买无常不叫。一口气不来,赤手空拳,分文难带,罪孽随性,四牲六道,转变无休,深可叹也。妄争闲气以逞光棍,岂不知气中之害,小事不忍,而成大事,或人命官非,牢狱枷锁,倾家荡产,妻埋子怨,悔之晚矣。妄想名以荣身,岂不知名利之害,习文以劳心,习武以劳其形,碌碌一生,纵然官升极品,难买长生不死。为忠臣,为良将,死后为神;为奸党,为逆贼,死堕沉沦矣。妄想恩爱以温身,岂不知恩爱之害,你有银钱衣食,妻则敬,子则孝,你若贫苦,妻必不贤,子必不孝。虽有孝者,必被妻恩子爱所累,一口气断,谁是妻,谁是子,所造之罪,自己抵挡,妻子虽亲,亦难替你受其罪也。奉劝世人将此假事一笔勾销。如若不然,妄想神仙,不求大道,不去妄想,焉能成圣佛乎?

无垢子诗曰:去妄存诚儒圣云,荣华富贵似浮云。岂知贫富生前定,何必碌碌劳骨筋。

无心道人诗曰:真灵不散名归中,无识无知亦是空。只去妄想不去道,千金口诀实难逢。

洗尘子诗曰:洗去尘心学佛仙,无思无虑甚悠然。不贪酒色和财气,学个长生寿万年。

既者成也,有者实也,妄者助也,即者定也,惊者触也,其者此也,神者主也。此承上文而言,大凡修道之士,不可起妄念,妄心一栋,惊动元神。元神藏新,心神藏目,《圭旨》云:天之神聚于日,人之神聚于目。心为诸神之主帅,眼即众神之先锋。

夫人神之神,共有六十四位,以应六十四卦之数也。人在受胎之初,先结无极,以无极而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周身百体,由一本而散为万殊,生凡之道也。又从万殊复归六十四卦,又从六十四卦总归十六宫,由十六宫总归八卦,由八卦总归四象,由四象总归两仪,由两仪而归太极无极,由万殊而归一本,生圣之道也。

夫一本九转,须待师传,而身中一十六宫,略露春光可矣。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眼为监察之官,诸色视焉;口为出纳之官,言语出焉;耳为采听之官,众音闻焉;鼻为审辨之官,香臭识焉;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肺为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脾为谏议之官,周知出焉;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膻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为州郡之官,津液出焉;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十六官,为身中统帅之神也。十六官之中,惟心一神,乃身中之主,封眼耳鼻舌为四相,其余次之,勿论千神万神,皆听天君之命也。

白祖仙师诗曰:堕落红尘不记年,皆因妄念迷青天。若非师指归元始,那得凡身做上仙。十恶断时三业净,六根空处五行全。老君金口明明示,万劫千秋永正传。

文昌帝君诗曰:妄念惊神散万方,魂归地府失真阳。寒冰恶浪层层陷,剑树刀山处处伤。一念回春修道力,三田气秀得丹香。劝君急早归清静,不枉人间闹一场。

既者事过也,惊者不安也,神者元神也,即者就此也,着者执固也,万者包罗也,物者各体也。

夫人有妄心,则元神随识神耳牵引,不是想着天上万物,便是想着地下万物;不是想着世上万物,就是想着人身万物。而天上万物,不过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八字以包其余也;世上万物,不过名利恩爱酒色财气八字以包其余也;人身万物,不过五行八卦地水火风八字以包其余也。天之万物、地之万物、人知万物,总归先天八卦之所生化者也。夫先天八卦,对待之理。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四正之位也。震东北,巽西南,跟西北,兑东北,四隅之位也。此谓卦之相对也。乾之三爻阳,耳对坤之三爻阴,名曰天地定位也。震之下一阳中上二阴而对巽之下一阴中上二阳,名曰雷风相搏也。坎之内一阳外二阴而对离之内一阴外二阳,名曰水火不相射也。艮之上一阳中下二阴而对兑之上一阴中下二阳,名曰山泽通气也。此谓爻之相对也。卦爻相对,乃先天而天弗违,成圣之道也。从鸿蒙分判之后,乾之中爻阳去交坤之中爻阴,变坤为坎;坤之中爻阴来交乾之中爻阳,变乾为离;坎之上爻阴,去交离之上爻阳,变离为震;离之下爻阳来交坎之下爻阴,变坎为兑;震之中上二阴去交巽之中上二阳,变巽为坤;巽之上爻阳下爻阴来交震之上爻阴下爻阳,变震为艮;兑之中下二阳来交艮之中下二因,变艮为乾矣;故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居西北,巽居东南,艮居东北,坤居西南,先天变为回头。后天者,流行之气,故曰后天奉天时,延命之术也。所以不知先天无为之道,后天有为之术,故不能成仙者此也。

康节夫子诗曰:万物原来在一身,天文地理亦同亲。凡夫不究源头理,性入幽冥骨葬尘。

程夫子诗曰:世人找得先天初,返本还原一太虚。妄念不生归太极,雷鸣海底现鳌鱼。

子思夫子诗曰:不生妄念不惊神,焉能着物昧天真。劝君急访灵明窍,养性存心学圣人。

既是既已,着为着相,万是万般,物为事物,即是即要,生为生心,贪是贪妄,求为苟求。

这乃承上而言也。夫人心一着万物牵引,便随万物起贪心。贪心一起,便去想去求,次是人欲之心,便为后天八卦所管。人之贪欲,世上难免,唯有仙根佛种灵性不昧,以富贵如浮云,以酒色似钢刀,将后天返先天,此为上等之人,千万之中而选一也。其有中下之辈,便系后天八卦所拘束,不能以后天而返先天,从洛书以返河图也。

夫贪心,乃北斗第一星,名号贪狼,犹如狼虎一般。休闲之士,若不去此一星,则大道难成也。何矣?后天洛书,二四六八十属阴,既属阴,便生贪求。地六属癸水,为交感之精,其**贪求美色;地二属丁火,为思虑之神,其**贪求荣贵;地八属乙木,为气质之性,其**贪求富豪;地四属辛金,为无情,其**贪求酒肉;地十属己土,为私意之神,其**贪求高大。此为后天五魔,以消身中之五行也。第一贪淫以伤精,则水亏也;第二贪财以伤性,则木亏也;第三富贵以伤神,则火亏也;第四贪杀以伤情,则金亏也;第五贪胜以上气,则土亏也。五行一亏,其身焉可立乎?奉劝天下男女,莫进此五魔之阵,以后天而返先天。将坎中一阳返回离卦中爻,离变为乾;将离中一阴返回坎卦中爻,坎变为坤;将震上一阴返回兑卦初爻,变兑为坎;将兑下一阳返回震卦上爻,变震为离;将乾上中二阳返回坤卦上中爻,变坤为巽;将坤中下二阴返回乾卦中下二爻,变乾为艮;将艮上阳下阴,返回巽卦上下二爻,变巽为兑;将巽上阳下阴返回艮卦上下二爻,变艮为震。抽爻换象,后天返为先天矣,五魔化为五元,洛书返为河图,可为天下之奇人也。

紫微大帝诗曰:太上老君妙道玄,尊经一部即真传。三花三宝本元气,五贼五魔属后天。换象抽爻息火性,安炉立鼎炼金丹。不贪不妄随时过,一日清闲一日仙。

斗口夫子诗曰:先天变后后先天,圣圣凡凡不一般。富贵荣华如电灼,妻恩子爱似硝燃。不贪自有命为主,守道何无神助缘。一性不迷尘境灭,空中现出月轮圆。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既生贪求者,即为业已,生是动心,贪为好胜,求是苦心也。

烦恼妄想者,烦为事繁,恼是有气,妄为痴心,想是思虑也。

忧苦身心者,忧为愁虑,苦是劳动,身为形体,心是君主也。

即是烦恼者,即为便是,是乃如此,烦为心躁,恼是嗔恨也。

因世人不能看破名利恩爱酒色财气,所以即被六尘六贼之所染也。贪求荣贵者,不得荣贵而生烦恼,已得荣贵,又从荣贵中生出许多烦恼也。比如看破名字,诚心修道,道成之日,名扬天下,以成万古之名也。何等贵哉!《道德经》曰: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至圣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贪求财利者,不得财利而生烦恼,已得财利,又从财利中生出许多烦恼也。不如看破利字,诚心修道,而身中之精气神三宝,乃为法财,能买性命,益寿延年,何有烦恼之生也?至圣曰:富贵于我如浮云。《中庸》曰:素贫贱,行乎贫贱。孟子曰:贫贱不能移。又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贪求美色者,不得美色而生烦恼,已得美色,必有恩爱,又从恩爱中生出许多烦恼也。不如看破色字,诚心修道,自己身中现有婴儿姹女,每日常近常亲,坎离相交,金木交并,多少滋味,难以言传,异日道成,仙女同俦,何等尊重!至圣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吕祖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地教君骨髓枯。至于斗气,乃是不忍,从是非中生出许多烦恼也。不如看破气字,诚心修道,而养身中三花五气、浩然刚气、太和元气,结成金丹,纵有烦恼,化为乌有矣。至圣曰: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至于一切不如意处,便生烦恼,戒以一空字,以虚其心,焉受烦恼之灾乎?紫阳真人诗曰:勿贪酒色勿贪钱,富贵穷通总随缘。色即是空空即色,烟生于火火生烟。醍醐灌顶却烦恼,取坎填离扫欲牵。一念归中尘境灭,养颗明珠似月圆。

丘祖诗曰:不贪名利不贪花,每日终朝卧彩霞。肚饥猿猴献桃果,口干龙女送蒙茶。胜如汉口三千户,赛过京都百万家。奉劝世人早醒悟,扫开烦恼炼黄芽。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便者定要也,遭这遭逢也,浊者下贱也,辱者欺凌也。便造浊辱者,是言人生在世,贪心不了,名利恩爱之中,便是烦恼忧愁,种种波涛,但失陷处,必受五浊之辱也。

流者沉下也,浪者事叠也,生者河图也,死者洛书也。流浪生死者,言人在世,迷于酒色财气,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生仙生人之道者,河图而已矣。人生之初,秉父母元气,结一颗明珠,名曰无极,得父母之精血,名曰太极。天一生壬水,在上生左眼瞳,在下而生膀胱;地二生丁火,在上生右眼角,在下而生心;天三生甲木,在上生左眼黑珠,在下而生胆;地四生辛金,在上生右眼白珠,在下而生肺;天五生戊土,在上生左眼眼皮,在下而生胃;地六成癸水,在上生右眼瞳,在下而生肾;天七成丙火,在上生左眼角,在下而生小肠;地八成乙木,在上生右眼黑珠,在下而生肝;天九成庚金,在上生左眼白珠,在下而生大肠;地十成己土,在上生右眼皮,在下而生脾。由此而五脏,由此而六腑,以至周身三百六十五骨节,捌万肆仟毫毛孔窍,莫不由河图而生之也。生凡如此,生圣亦如此也。夫人死由洛书而已矣。从先天之河图以变后天之洛书,又从洛书中央土去克北方水,则肾亏矣;北方水去克南方火,则心亏矣;南方火去克西方金,则肺亏矣;西方金去克东方木,则肝亏矣;东方木去克中央土,则脾亏矣。五脏一亏,以至六腑百体俱皆衰矣,不死有何待哉?此死彼生,如波浪一般,故曰: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者,言酒色财气,为四大苦海,若不扫除,焉能不沉苦海者哉?

永失真道者,因迷昧四字,常沉苦海,连人身难保,何能言道?岂不永失真道矣!深可叹哉!

长生大帝诗曰:识破河图早下功,还原返本一真宗。但能跳出洛书网,寿比南山一样同。

薛道光诗曰:苦劝人修不肯修,常沉苦海为何由。百年富贵电光灼,口气不来万事休。

翠虚真人诗曰:老君清静度人经,之初身中日月星。生死死生由自主,佛仙仙佛在心灵。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者落实也,常者中庸也,之者行持也,道者无极也。真常之道者,所言先天大道,乃为真道,三千六百旁门,乃为假道。真道者,正心修身之道也;假道者,索隐行怪之道也。

悟者穷究也,自者定然也,得者领受也。悟者自得者,人能穷究性命,访拜至人,指示修性修命之大道,返本还原之秘诀,方是悟者自得也。非是教你在纸上穷悟,可能得乎?古云: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书中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悟真篇曰: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皆此之谓也。

得悟道者,是善人积功累行,感动天心,明师相遇,低心求领大道,时常参悟其理,昼夜苦修其道,不可半途而废,只待功果圆成,丹书下诏,脱壳飞升,方为了当。这才是:访道求道得道悟道修道守道成道了道。有此八字,大丈夫之能事毕矣。

常清静者,常为永远,清为圆明,静为安宁也。言道成德备功圆果满,阳神冲举,三官保奏,仙童接引,过九霄,上玉京,见诸佛,谒上帝,会众祖,朝金母。照功之大小,以定品级;依果之圆满,而封天爵。仙衣绶带,以荣其身;玉果琼浆,以滋其腹。三乘九品,依功而定;五仙八部,看果而成。或居中天,或居西天,皆是极乐;或居三十六天,或居七十二地,尽为福地;或居三清,或居十地,概属清静。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依功定夺,毫无私曲。随缘随份,享受清静之福,岂不美哉!岂不乐哉!至此,则常清静矣。

元始天尊赞曰:清静妙经是上乘,修行男女可为凭。金科玉律相同契,九六乾坤冉冉升。

灵宝天尊赞曰:急寻清静悟真空,收性回西莫转东。采药炼丹功果就,超凡脱窍谒苍穹。

降生天尊赞曰:清静经图最为先,度人宝筏一慈船。经文点破生死窍,注解掀开井中天。

盖天古佛赞曰:清静宝经至妙玄,多蒙天一注成全。有人得会经中理,三教凡夫居宝天。


葛玄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据道经记载是东华帝君所授。现传《清静经》注本有杜光庭、王道渊等多种注本。《云笈七签》卷十七收录《清静经》题曰《老君清静心经》。注本中,推崇水精子增注的混然纂图本。混然子即王阶,一字道渊,善于教化世人归真,为著名高道,其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纂图注解》,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全真道兴起后,修真之士极为重视《清静经》,如金代侯善渊真人、元代李道纯真人等均为真经作注,弘扬道法清静之旨。全真道清修之士,以此宝经作为早晚必诵的功课之一,被收入《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里。所以,《清静经》能十分广泛地在道教界和社会上流传和诵念。此经旨意是在阐发大道运化和清静之妙,认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人效法天道,清静身心,排除杂念,不生妄心,守静内观,自能与道相合。同时,经中强调清静为入道之门,坚持修真,在大道慈爱的感召下,“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归善向道,出离生死,即是该经的主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人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葛玄,字孝先,尊称葛仙翁。他曾跟左元放学道并师事之,是著名道教学者葛洪的从祖。葛玄学通古今,博览经传子史,善弹琴,好医术,常行道术显于世,尤其精通道法,又受仙经,常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道书。于天台、南岳、罗浮、阁皂诸名山,隐居修道,皈依弟子五百余人,著名称世的弟子有郑隐、王玄冲、释道微、张恭等人,教法兴隆之盛,实属少见。吴地人亲切地称葛玄为“葛仙公”。

葛玄精诚修道,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有许多道术常显于人。一天,葛玄和客人一起宴饮,当客人询问变幻的法术,葛玄说:“你们难道不想现在就能看到吗?”他边说边吃,把嘴里的饭漱了漱,吐了出来,只见上百只大蜂从他口里飞了出来,说也奇怪,这些蜂全都落在客人身上,但不螫人,过了片刻,葛玄张开嘴,那些大蜂又全都飞进他的嘴里,他慢慢地嚼了一下,就还原成原来的饭粒。严冬季节,他施变术能为客人备上一盘盘新鲜的瓜果;骄阳似火的夏天,他又为客人取来冰雪。

葛玄还能祈雨,有一年大旱,他与吴主孙权一同坐在城楼上,看见百姓们成群结队焚香祈祷,在向老天求雨。孙权说:“百姓们企盼下雨,你能让他们得到雨吗?”葛玄说:“这不难,雨是很容易得到的。”这时,他画了一张符,贴在祭土地神的庙里。顷刻间,浓云密布,天色阴暗,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道路上的雨水便流成尺余深的小河,孙权又问说:“能使水中有鱼吗?”葛玄又画了一道符扔到水里,忽然,便有了成百条鱼游来游去,葛玄并叫人

捉来烹煮。像这样变化的故事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葛玄隐居修道,教导弟子诵念《清静经》的事迹。

有人问葛玄从那里学来的道术?葛玄自信地说:“一是学道要有明师指点,我拜师左元放真人。二是我修道期间,朝夕诵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才有今天的道果啊。”接着他又说:“我得真道,曾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我昔日所得到真经,曾是东华帝君传授的,据说东华帝君曾是金阙帝君传授的,金阙帝君曾是西王母传授的。此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葛玄又慎重地说:“我今于世,才用文字把《清静经》记述下来,上士得到此经,顿悟修真,通天达地,必得道果,升为天官;中士修行,得到此经,明理尽性,朝夕诵持,南宫列仙;下士修行,得到此经,广积阴功,济世救贫,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念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颇有灵感。左玄真人说:“学道修行的人,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说:“人家有《清静经》,家里的人有能理解真经乐迹 ⑷盎 廊耍 谏品钚校 终喜桓桑 谑セっ牛 裆 辖纾 β 戮汀K谐植煌耍硖谧显啤e幸?炖郑 氲篮弦弧?见《神仙传》、《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二、持诵《太上感应篇》验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正统道藏》收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三十卷。《宋史_艺文志》著录《感应篇》一卷。《藏外道书_戒律善书类》第十二册内收有《太上感应篇注》、《太上感应篇图说》、《太上感应篇集注》、《太上感应篇引经笺注》、《太上感应篇缵义》及《太上感应篇直讲》。《重刊道藏辑要尾集》收有《太上感应篇集注》。道教信士认为《感应篇》为太上老君所传授。

《太上感应篇集注》卷首说:“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直讲》序说:《感应篇》起初在《道藏》中,到了宋真宗皇帝,赐钱百万,命工匠刊刻,以至后来大显于世。当时文人学士及各界信众都极力崇奉此篇圣经。“明朝世宗皇帝,亦作序颁行。清朝顺治十三年(1646)八月,世祖章皇帝钦谕刊刻《感应篇》颁赐群臣,并举贡生监,皆得遍及,历朝隆奉如此,岂独人间宝贵哉,上苍之尊重是篇也”(见375页)。《感应篇》主旨是说:天地间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灶君神、人身三尸神等录人善恶,分毫必奏;行善,天必赐福;作恶,天必降祸。依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有功德于世者,在世延年;始终如一,大功盖世者,天官赐福。经文注释里说,百日为一算,十二年为一纪。

《感应篇》前半篇劝善,说大纲;后半篇戒恶,说细目。太极真人说:太上垂训,感应之篇,日诵一遍,灭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禄弥坚。行之一年,七祖升天。久行不怠,寿命延绵,天神恭敬,名列诸仙。

本文《太上感应篇》选自《藏外道书》第⑿册内《太上感应直讲》。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原按:明义第一)。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上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原按:监察第二)。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应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

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不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原按:积善第三)。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原按:善报第四)。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谩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原按:诸恶上第五)。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虏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哧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咀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财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原按:诸恶下第六)。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原按:恶报第七)。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原按:指微第八)。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原按:悔过第九)。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原按:力行第十)。

一则:遂宁地方有个叫周虎的人,诵《感应篇》,好为演说。一日,死去复生,对妻说:“我至冥中,见庭下鬼多,有乡里饿死者,我非常恐怖。这时,殿上主人呼我名字说:你本来也在饥饿簿籍中,念你奉《感应篇》又为众人演说,听到你演说后,许多人都回心向善,这是你的功德,今改注福寿籍,你生还人间,更宜广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免难。不但脱水火、盗贼、疾病之厄,更可有益于子孙。”周虎因敬录以传世人(事见《太上感应篇注》第27页)。

二则:有一居士王竺,不幸四岁男孩夭折,哀痛亲切,请工匠重刻《太上感应篇》印施,欲求亡男再投母胎,后妻怀孕。一夕,妻梦到浙江黄岩县定光观参加黄斋,以超度亡男,恍惚抱与其轿还家。梦醒后,觉胎有微动,后果生男,取名师回,师回后登第(事见《太上感应篇注》第271页)。

三则:钱塘有位于玉阶,其妻梁氏已患病三年,经过多方医治,服药无效。一夕,梦大士降其云端,光明灼烁。次年,夫妇俩一同前去拜访莲池大师,恭睹慈颜,如梦中所见一般,不觉欣然,沉疴顿愈。大师教诲说:“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绵龄集福。”随以《感应篇》传授于玉阶。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一篇要旨。纤欲净尽,万善周圆,你当广为流传,以弘正法。”于玉阶感悟大师吩咐,愿汇集成编,到了崇祯辛未(公元1631年),注释文稿还未写完,忽染疾病,夜梦莲池大师授以灵药,五脏清凉,其疾顿愈(事见《太上感应篇注》第271页)。

四则:顺治己亥年,进士王恭先,调崇明知县上任,山里一朋友对他说,他父亲于明季时,湖南一带流寇猖狂将逼城,父夜梦一白衣老人手持一扇让他看,只见扇中字迹很小,上面书写很多姓名。白衣老人说:扇中书写的姓名,都是平时持诵《太上感应篇》的人,你平日也能敬持,当依我言,在某方某处避贼,可以免死。醒来后,梦中白衣老人的嘱咐,仍历历在目,过了几日,流寇入城,一城屠为血海,他父家里的一仆人也死于这场劫难,唯他父安然无恙(事见《太上感应篇注》第272页)。

五则:钱塘一书生何同云,日诵《感应篇》,他父不知。一日,其父梦一老人说:“你儿子持诵《感应篇》极其虔诚,不久即有好处。”后父至书馆案头见供奉《感应篇》,因思前梦不妄。其子于康熙癸卯科举中试(事见《太上感应篇》第273页)。

六则:简州进士王巽,生病魂游东岳府,见一碑高丈余,金书《太上感应篇》,王巽朗声念诵而出,只见相识的男女呼叫王巽说:“太上垂训,你既亲眼看到,应竭力钦奉。”后来,王巽更发愿诵持,其疾顿愈(事见《太上感应篇注》第271页)。

七则:方时可,安徽休宁人,幼多疾病,至齐云岩(今休宁县齐云山)遇异人说:“观你形貌,当贫且无子,寿不满三十六岁。你若欲求清福,当先种善根。”方时可回家后,因人力贫乏,刻《感应篇》印施,才刻十章,疾病已减半,刻完后,诸疾顿去。后家境也渐渐地富裕起来了,后来二子俱显贵,方时可以高寿而终(事见《太上感应篇注》271页)。

八则:有位名叫石中璞的人,刻印《感应篇》八千本贮楼,夜夜见红云叠绕,祥光烛天(事见《太上感应篇直讲》卷首内)。

九则:江西有位叫俞都的人,字良辰,弱冠游庠(庠,古时指学校),因家贫生活艰苦,无力行更多的善事,与同学敬奉文人学士保护神——文昌帝君。开始爱惜字纸,买物放生,戒口过等。如此行持好几年,曾考试七次不中,他生五子,四夭一失,四女存其一,后来家中仅存妻与一女。妻因哭儿女,以致目盲,俞都潦倒益甚,自省无大过,惨应天罚。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时,都要上疏祈祷灶神,求为上达。至四十七岁,除夕夜,与盲妻一女,凄凉约定同死,忽闻叩门声,俞都秉烛一看,见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坐下后,自称姓张,开口便说:“君全家愁叹,特来相慰。”俞都执礼甚恭,因言生平之事,且以

上疏灶神。张说:“我知君家的事,已很久了,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这些。”俞都听后,感到大吃一惊,说:“人常说冥冥中,纤善必录,我与同学誓行善事,恪奉已久,难道尽属虚无吗?”张说:“就拿惜字一条来说,君与周围的人,用书文糊窗裹物,甚至拭桌擦汗而烧,君不劝说。每月放生,因人成事。君亦浮沉虾蟹之类,并且荤酒,不过自己没有杀生罢了。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闻者倾倒,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邪淫虽无实迹,君见美女,必熟视看,不能遣其欲,若邪缘相凑,能如鲁仲连男子见色不动吗?如此,何况其余,向来所焚文疏,悉陈于天,上帝命使者观察,无一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时见君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恩仇报复念,种种意恶,团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连逃祸都来不及,那有祈福而临的日期啊!”俞都听后,被眼前的一顿训语惊呆了,惶悚俯地流涕说:“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听救度。”张说:“君读书明理,亦知慕善为乐,但旋过旋忘,信根不深。所以,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曾经也有一事著实,且满腔妄念,起伏缠绵,犹望天美报,如种荆棘,欲收嘉禾,难道不荒谬吗?劝君从今后,凡有妄想恶念,猛力屏除,只理会行善边去。若力量能行的,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耐心行去。若力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恳恳,使善意圆满。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永远心,不可自惰,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效验。君家事,我会如实特以此报,劝你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毕,进内屋,俞都急随至灶室,忽然不见了,方悟是司命神,前来教化,焚香叩谢,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初行时,杂念纷乘,非疑即惰,因于大士前,叩首流血,誓愿精进,每晨虔诵大悲咒,兼持道经宝号,以祈吉庆。如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神在,济人利物,无所不勉,如是三年。至五十岁时的一个春天,京师张江陵为儿子邀请教书先生,人们推荐俞都至京师,并携家眷前往,后经张江陵援助,破例入国学,丙子科,此榜举人,丁丑中进士。偶然一天,他拜访京师一个姓杨的官员,杨令五个儿子出来拜见俞都。杨说:“这五个儿子都是从四方而来的,是我的义子,我养活他们,为日后娱老。”内有一子,年十六,即俞都失去的儿子,左足上有双痣,可以辨认,俞都问其姓氏住处,大呼一声,“是我儿啊!”杨也震惊,即还其子随俞都,其夫人抚子很悲伤,儿子也很悲啼,捧母而舐其目,母双目复明,俞都悲喜交集,不愿出仕做官,辞江陵,回到原籍,继续为善劝世,其子娶媳生子,悉嗣书香门第。俞都手书遇神记,垂训子孙,高寿八十八岁(事见《太上感应篇》第280页)。


尹 真 人 东 华 正 脉 皇 极 阖 辟 证道仙经

青羊宫传钞本 金盖山人闵一得订正

添 油 接 命 章 第 一

  尹真人曰:原人生受气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相连;渐推渐开,中空如管,气通往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由明堂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日鼻祖。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阂隔。及乎数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国”将“力”代“玉”,读作 huo )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脐轮之后,号曰天心,虚灵一点是也。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断未有一息注于其中;尘生尘灭、万死万生,皆为寻不着旧路耳!所以太上立法,教人修炼,由其能夺先天之正气,所以能夺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使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夺天地之正气,而寿命绵长;若根源不固,所吸天地之正气,恒随呼吸而出,元气不为己有,反为天地所得,亦只为不得其门而入耳 盖常人呼吸,皆从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通,所谓众人之息以喉也。若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此惟息息自先天,故能息息由黄道)。盖切切然以意守夹脊双关,(其间即黄中、即神室,又名黄堂。位在关前心后,非后天呼吸所得经也)、自然通于天心一窍,得与元始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也。踵者深也,即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义。既潜深渊,则我命在我,而不复为大冶所陶矣!

  此窍初凝,即生两肾,次而生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空外直、柱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是皆胎始结时,气与母一,所成之一缕,乃先天真气结成,渐推渐开而然也。原其得结之由,由于未孩不有思虑,故气不杂而纯,初无朕兆得见,继因往来。久久乃现,然属有形而无质也。既而未孩而孩、始有脐带得凭以通,而尚无心,故得与同呼吸。及既出胎,(“国”将“力”代“玉”,读作 )也一声,气落下极,则已自成一物,故惟自行呼吸。然与天地终始相通而其祖不接者,气浮不沉之故。欲与祖接,绝不费功,但自放下一切,吾心自静。心静气自静,气静则自下沉,下沉自与祖接,自得通流一体。久久气浮,不但周流一身,且与天地太虚同一呼吸,那有不得长生之理)。欲通此窍,先要穷想山根,(曰穷想者,犹言想到无可想,想念则自无)。则呼吸之气,方渐次而通夹脊、透泥丸,以达于天心祖窍,而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修炼功夫。行之既久,一呼一吸,入于气穴,乃自然而然之妙也。(此千古不传之秘,而妙用只是无念而已,是纯由黄道升降故能自然如此)。

  按了真子曰: ' 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 ' 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明,即如返魂香点枯亥而重茂也。油乾灯绝,气尽身亡,若非此窍则必不能添油、必不能接命,无常到来,懵懵而去矣。故吕祖曰: ' 塞精宜急早,接命莫教迟。 ' 接则长生,不接则天死也。人生气数有限,而盛不知保,衰不知救,如刘海蟾云 :' 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元阳斯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噫,生死机关,迅何如也?而世人不肯回心向道者,将谓繁耶,抑畏难耶?然于此着功法,最是简易,但行住坐卧常操此心,藏于夹脊之窍,则天地真气随鼻呼吸,以扯而进,自与己之混元真精凝结丹田,而为吾养生之益。

  盖此窍之气,上通天谷、下达尾闾,周流百节之处,以天地无涯之元精,续成有限之形躯,自是容易。学者访能凝神夹脊之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灭、消其杂虑、降其动心、丑其妄念。忘念止则真息自现,真息现而真念无念、真息亓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功也。张崇烈云 :' 先天气从两窍中来,西江水要一口吸尽。 '

  嗟夫,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即命非我有。故修长生者,首节专以保固真精为本精旺自然精化为气,气旺自然充满四肢。四肢充满,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正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安、鄞鄂固,斯长生有路矣。此段功夫,自始至终舍他不得; ' 起手时,有添油接命之功;坤炉药生时,有助火开关载金之功;婴儿成形时,有温养乳哺之功。只待婴儿既长、脱穴而升、移居内院之时,则是到岸不须船,而此添油接命之功,方才无用。夫添油入窍,种种玄况不一,总以造有热汤倾注之验,觉极通畅,却并不是将无作有的话头,学者细心行持,自有天然妙处。

   [ 南樵子曰,此夹脊双关一窍,在人背脊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和之至也。

  闵小艮曰:按此窍在脊前脘后,而有形无形,未开谓之玄关,既万谓之玄窍。学者行到虚极静笃时,此窍乃现,胎息于此也。我身元神,于此升降,乃谓得道道路也。谓得彻天彻地也。故此元神一入,自觉此中大无外、细无内也。丹书一名神室,又曰黄房,其名不一。总之,结胎养胎造至脱胎,皆基于此处,第非后天三宝所得闯入也。盖以此处是黄中,先天休养之所,主君之堂,臣辅得入须凭宣召者。若夫任督,乃为赤黑道,后天精血所由之径,为之导者,亦藉神气。世人未知分别,每有后天闹黄之弊。历古丹经,不敢径示由中升降,而但示以由任而降、由督而升,职此故也。是经慈示,实为万古未尝少泄之秘;而为证道捷径。是故谆谆导以自然。自然则无后天升降,升降纯是先天矣。一得惟恐学者妄用心意,不从自然,致遭不测识此数行,以告同学云。

凝 神 入 窍 章 第 二

  尹真人曰:太上云(谨遵山本增之):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夫观心者,非观肉团之血心,若观此心,则有血热(钞本热作凝)火旺(钞本火旺作气滞)之思,不可不慎也。

   [ 闵小艮曰:谨按太上观心,核属三观,盖即内观、外观、远观也。人心虽妄,当于此心之后而退藏之,妙用无穷。皆基于此。其法盖以观虚、观无、且观静寂耳!如是,观若勿观,个中玄窍始开,若一杂有意念,其弊莫测,故有不可不慎之戒。 ]

  人有三心,曰:人心、道心、天心。人心者,妄心也;道心者、照心也;天心者,玄关祖窍气穴是也。太上观心者,以道心而普照天心也。

  又曰(钞本误作南樵子曰,兹准山本订正之)入窍观心之法:凝神定息、清虚自然、六根大定、百脉平和,将向来夹脊双关所凝,潜入命府,送归大冶牢封固。命门一窍,即脐后一寸二分,天心是也,一名神炉,又名坤炉,而息之起、息之止,在此一穴。

  按自气穴起息,状如炉烟,随吾呼吸,仍不外乎黄庭为之主张者,盖有元神在也。调处之法,乃以道心而照天心,则此灵谷之中,气机虽繁,有神以主,亦仍如如不动;本体常存,神与气合,紧紧不离,是名外炼,而不失夫胎息。盖如凝神于炁穴(是神室也),时时收视返听、照顾不已,则此气穴(是坤炉也),亦自寂寂惺惺、永无昏沉,而睡魔自遣,且能应抽应添,运用自如矣。《楞严经》云:“一根既返元,六根自解脱。”盖无六根,则无六识;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既无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倚、空空荡荡、光光净净,斯万劫而常存也。每见专务顶门之性为宗者,是不知命也;专务坤炉修命为宗者,是不知性也。纯阳曰:“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若此凝神入窍之法,乃性命双修之诀,盖得中央黄晕所结之神以宰之耳!人若识于此处,而迎吾一点元神入于元始祖窍、天心气穴之中,绵绵续续,勿助勿忘,引而亲之,一若升于无何有之乡,则少焉呼吸相含、神气相抱,结为丹母,镇在下田;待时至时,则摄吾身先天灵物,上引三才真一,油然下入,合我身中铅汞,即成无上英华,融而化之,有如北辰居所众星皆拱之验,是皆元神潜入气穴所致,故尔诸气归根,万神听令。然而古哲谓是黄叶、非真金也。必须久久行之,先天性命真正合一,如汞投铅而相制伏,而大丹真孕其中矣!

  盖以此段功夫,神既入窍,则呼吸一在窍内,而吾鼻中呼吸,只有一点而微若无,方为入窍之验。验验不失,乃得真金焉。

   [ 南樵子曰(钞本误作师又复言,盖误。将经又曰作南樵子曰,故误以此注反作师又复言。今准山本正之):此一章功夫,妙在运双关所凝之神,藏于气穴,守而不离,则天地元始祖气,得以相通而入也。凡修持者,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时为则,每时或坐一香三香,斯时毛窍已开,必须再坐一、二香,将神一敛,下坐,方可出户,否则恐干外邪,故亦不可不慎。

  闵小艮曰:此章玄论皆属丹经所未泄,了道成真,秘旨备矣。中被魔学节改,幸道不终隐,得准山本一一订正,夫岂人力也哉! ]

神 息 相 依 章 第 三

  尹真人曰(谨遵山本增之):天谷之神,湛然寂然,真性也;神炉之中,真气氤氲而不息者,真命也。他两个才是真水火、真乌兔、真夫妇、真性命。使二者纽结一团、混合一处、炼在一炉,二六时中,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则二而一、一而二者也。其功与前章之功一贯而下,每日子前午后,定息静坐,开天门以采先天,闭地户以守胎息,纳四时之正气以归正室、以养胎真,渐采渐炼以完乾体,以全亲之所生、天之所赋。真汞八两,真铅半斤,气若婴儿,阴阳吻合,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绵绵,内气不出,外气反入,久之}

青海湟源县的新塑西王母雕像。湟源县汉代属西海金城郡,为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所在地。

原载《民俗研究》,2005(4)

一、西王母“西方说”的文献源流

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三、西王母信仰源于东方

四、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

结语:到民俗中发现历史

内容提要: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学界几无异词。本文通过对早期文献中有关西王母记载的梳理,说明诸书中关于西王母西方说的记载皆源于《山海经》,而《山海经》诸篇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又以《大荒经》为古。但古人因西王母见于《大荒经》世界的西方,遂认定西王母为西土之神,却完全是误解。因《大荒经》世界并非像古人想当然地相信的那样,涵括整个九州方域,它所描述的仅仅是东夷文化区内一个方圆百里的地理范围,完全与西域无关。西汉末年的民间宗教运动“传西王母筹”活动是自东向西传播的,东汉时期的西王母画像石也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东部地区,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表明,西王母崇拜及其神话源于中国本土的东方,而非中国西部甚至遥远的西域。

关键词:西王母,《山海经》,神仙道教,神话。

——————————————————————

在中国神话中,遥远的西方住着一位女神,就是西王母,西王母的故事在中国神话乃至中国宗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的王母娘娘更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神谱中一位地位显赫的女神,民间世俗信仰中的王母娘娘也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的。

历来学者关于西王母的研究甚伙,大都认为西王母神话源于西域,或认为西王母源于西方神话,或认为西王母是西方一母系部落的酋长或女神。虽然对西王母的具体神格尚存在诸多争论,但西王母“西方说”却似乎已经铁案如山,虽偶有学者试图想翻案 ,在东方寻找西王母信仰的根源,但终因势单力孤,声音微弱,响应寥寥。

一、 西王母“西方说”的文献源流

1. 先秦及秦汉早期文献中有关西王母处于西方的记载

似乎所有的古老文献都证明西王母是西方之神。先秦典籍中,对西王母记载最为周详的自是《山海经》一书,西王母见于其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说,且待下文详论,除《山海经》之外,先秦以及秦汉早期史籍中涉及西王母地望的叙述并不多,兹列举如下:

1.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尔雅?释地》,按:所谓“十三经”中,“西王母“唯此一见。)

2.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大戴礼记?少闲》)

3.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庄子?大宗师》)

4.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史记?大宛列传》)

5.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史记?赵世家》)

6.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朝宫。(《穆天子传》注引《竹书纪年》)


7.丁巳,天子西征。巳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又: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穆天子传》)

8.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列子?周穆王》)

以上诸条中,5-8条都与周穆王西征有关,且皆名言西王母居于西方,显然属于同一系统,故可放在一起分析。周穆王西征,见西王母,这是西王母神话“西方说”的重要根据之一。《史记》载之于前,汲冢《竹书》发之于后,又有《列子》作为旁证,可谓证据确凿。《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容或有后人的增饰,《列子》可能是文人的想象发挥,对它们的记载尚可质疑,但是,《史记》是严肃的历史著作,太史公的话总不会捕风捉影吧。

但是,奇怪的是,司马迁尽管在《赵世家》中提到周穆王西征之事,在《周本纪》中叙述周穆王的事迹时对其西征却只字不提,此外,在《秦本纪》中追溯秦人祖先时也提到造父御穆王西征之事,但也绝口不提见西王母事。据《穆天子传》,周穆王御驾西征,足迹所及,行程上万里,遐方诸国纷纷逢迎礼遇,其事雄哉壮矣,正应该是史家所艳称的先王盛事,周朝史官本应大书特书,但司马迁在其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实在是意味深长。

袁珂先生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说:“前人尝讥作《史记》的司马迁‘好奇’,把一些神话传说的材料采入书中,但史公对《穆传》、《竹记》材料的使用还是谨慎的,在《周本纪》的穆王传中就没有提到穆王见西王母事,只是在《赵世家》里才从侧面简略地提到,把此事当作一段赵族先祖发迹的传说来稍事点染罢了;这种处理从史学的角度说来还是比较恰当的。” 但袁珂先生没有解释太史公这样处理的缘故。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解释,其在《赵世家》中提到这一故事,旨在藉以说明赵氏的来历,一个姓氏或民族的来历,原本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它和一切溯源性解释一样,都是后人依傍之辞,皆非有史实可资凭据者,《史记》所载许多民族和家族起源的故事,绝大多数是荒唐缪悠、无可稽考的神话,甚至连太史公自述家世也不例外 。司马迁引用造父御周穆王西征之故事说明赵姓来历,正如他在《殷本纪》中引用女狄食鸟卵而生商人的祖先契以说明商人的来历,在《周本纪》中引用姜原因踩到大人的足迹而生周祖弃以说明周人的来历,在《秦本纪》中引用秦祖孟戏、仲衍鸟身人言之说以说明嬴姓的来历,只是引用民间传说姑妄言之,而并不意味着太史公相信实有其事。

但《周本纪》在叙述穆王事迹时,因为穆王时周人早已建国,王者之起居出征必有史官付诸笔札,故叙述穆王的事迹就只能依靠传世的史料,就不能不慎重区分真的史实和假的故事,只有确凿有据的才能载入史册,因此,在《周本纪》穆王纪中,司马迁只叙述了穆王征讨犬戎和作刑书的故事,因为两者都是“有典有册”可以稽案的,前者见于《国语》,后者见于《尚书》。

司马迁对穆王西征故事的这种态度和《穆天子传》本身浓厚的传奇色彩足以暗示,这一故事只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而非有典可据的历史记载,而且,故事的来源也不是周人,而是赵人,是赵人为了自我标榜而发明出来的,《穆天子传》和《竹书纪年》中关于穆王西巡的故事,自然也是同一渊源 。顾颉刚先生根据《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地理交通情况,推断周穆王西狩的故事可能是赵武灵王开疆拓边时的产物 。顾氏弟子童书业有《穆天子传疑》一文,更从四个方面证明《穆天子传》出自魏晋人之手:“一曰‘西王母’之人化也”,汉代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西王母尚有浓厚的神怪色彩,至《穆天子传》则俨然成为与穆天子唱酬的人间女王了;“二曰‘膜拜’礼之晚出”,《穆天子传》中屡见“膜拜”一词,“膜拜”佛教之礼,佛教东汉后方始东来,足证此书为晋人所伪;“三曰‘皇后’一名之可疑”,先秦文献中“后”指君主,“皇”为赞美君主之形容词,天子之妻称王后,王者称“荒”始于秦始皇帝,而《穆天子传》称盛姬为“皇后”,足以为其出于秦代之后之证;“四曰纪事与《史》、《汉》之体例同。”据此四点,童氏推断“《穆天子传》为晋人杂集先秦散简,附益所成,其间固不无古代之材料,然大部分皆晋人杜撰之文。”并特别指出,其中“周穆王见‘西王母’一节,以《山海经》等书校之,可决为晋人所造无疑也。”

其实,《穆天子传》中穆王与西王母相互赋歌酬答的故事,与后世《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中汉武帝与西王母幽会密约的故事乃至更晚的《仙传拾遗》中燕昭王与西王母相会和《纂异记》中唐明皇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何其相似乃尔 ,表明这种人王与女神相会的故事套路在古代说部中一直很流行。由于神仙道教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服食修炼求神仙的方术一直是蔚然成风,披靡朝野,因此,神人相会、弃世成仙的故事母题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喜闻乐见,西王母既为道教信仰中众仙之“班首”,因此,西王母降临尘世与凡人相互酬答的故事也十分流行,当属人人耳熟能详。在这类故事中,总有一个企慕神仙的得道者与西王母相互酬答应对,周穆王和燕昭王、汉武帝、唐明皇一样,只是讲故事者临时拉来充角的人物。对于民间故事而言,世代流传的情节母题才是重要的,至于拉什么人物来充当故事中的角色,则全看讲述或搬演故事者的喜好。这就意味着,在西王母下凡故事中,拉什么人来跟西王母唱对台戏,是拉周穆王、燕昭王、汉武帝、唐明皇这些风流天子,还是捏造一个莫须有的东王公、木公,其实无关紧要。反之,流传后世的这类西王母下凡的故事中,与西王母相酬答的既可以是周穆王,也可以是燕昭王、汉武帝、唐明皇或别的什么人物,足以暗示,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其实并非信而有征的史实,而只是无中生有的神话,由燕昭王、汉武帝、唐明皇会西王母故事之为凭空捏造,足知周穆王会西王母的故事亦必为向壁虚构。

看来,《穆天子传》一书真假参半,即使其中记载的周穆王巡狩西域的故事确属史实,其中的西王母故事却完全是道听途说的神话传说,此书杂取史书和说部拼凑而成,已开后世《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历史演义小说虚实相生的先河。只是由于《穆天子传》故意采取编年体的叙事框架,把虚幻的故事塞进真实的时间框架中,因此更容易以假乱真,因此也让很多历史学家上了大当,一门心思地想根据周穆王的行程考证出西王母是何方神圣,西王母之国坐落何方。其实,周穆王西征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既然纯属子虚,则此类考证自然就成了无的放矢、痴人说梦。

周穆王西巡会西王母故事既然是民间传说,那么,《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史记?赵本纪》和《列子?周穆王》中记载的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就不足以作为证明西王母为西方之人或神的根据了。

    而《穆天子传》所述周穆王欢会西王母的地理背景则据《山海经》而敷衍。《穆天子传》中的“舂山”和“群玉之山”就是《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钟山、玉山 。不过,为与帝王的身份和巡守的排场相般配,西王母的居处不再是《山海经》中的荒山野水,而是变成了西方一个国家,即“西王母之邦”。而为了夸张周穆王西巡行程之渺远,“西王母之邦”被安置到了周京以西万余里,已经从海内推到了海外(中亚的帕米尔地区或吉尔吉斯草原),昆仑山、钟山(舂山)、玉山(群玉之山)在《西次三经》中原本相距不过数百里,到了《穆天子传》中,为了与穆王西巡的壮举相称,诸山之间的距离不得不被拉大,从一山到另一山,以穆王六骏的壮行也有好几天的路程。

《穆天子传》的西土地理脱胎自《山海经》,尤其是《大荒西经》,还有一证。《穆天子传》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则西王母之山又称“弇山”,“弇山”一名本自《山海经》。郭璞注“弇山”曰:“弇兹山,日所入也。”“弇兹”即“崦嵫”,《西次四经》有“崦嵫之山”,郭璞注:“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离骚》云:“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以“崦嵫”或“弇兹”为日入之山,又本自《大荒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弇兹”在《大荒西经》中处于西极之地,本为西极之神名,因与日月所入之山相近,故讹为日入之山名。《穆天子传》的作者,因见《大荒西经》以“弇兹”为西极之地,《尔雅?释地》又以“西王母”为西极之地,故硬将“弇兹”与“西王母之山”捏合为一,由此种故意弥缝之迹足见《穆天子传》其书之多伪说。

《穆天子传》中环绕西王母之山的整体地理背景既然多出自《山海经》,则其关于西王母的述说实皆据《山海经》而敷衍。

3.西王母“西方说”源于《山海经》

周穆王西巡故事自然并非是西王母“西方说”的唯一依据。上引诸条中,1、2、4四条,即《尔雅?释地》、《大戴礼记?少闲》和《史记?大宛列传》,也是证明西王母在西方的重要依据。其实,诸书之言西王母,与《穆天子传》一样,亦一本《山海经》。

《尔雅?释地》和《大戴礼记?少闲》两条可归于一类,都以西王母作为西方荒远之地的标志,两者与《山海经》西王母说之间的渊源甚明。《尔雅?释地》云: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这似乎是证明西王母“西方说”的又一有力根据。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尔雅》一书渊源甚古,为中国辞书和类书之鼻祖,其中名目多本先秦经籍,故历来为训诂家所信据,《释地》一篇地名也多信而有据,历来为学者考证舆地所取证,“西王母”作为四荒之一的西荒之地载于《释地》,似足以证明西方荒服之外确有西王母其地,从而足以证明西王母神话确是源于西方。实则所谓“四荒”,皆为缪悠之谈,不足作为地理考据之典要。

荒者,渺远荒蛮之谓也,《释地》所谓“四荒”,四方之荒服也,《尚书?禹贡》构想的王国五服制度,由内及外,依次为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荒服”最外,指王土之外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大地本无名,地名是人类命名的结果,只有被人所涉足,或者为人所认知的地方,才有可能被人所命名。四荒之地,其地既属渺远,王化所不及,人迹所罕至,古人又安从为之命名?其实,这四荒之名,或出自想象,或出自依托,而其所依托者,则为《山海经》。

先看“北户”,孔疏云:“北户者,即日南郡是也,颜师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北户以向日者。”所谓北户,即门户向北开,赤道之南,为向阳采光,则居室之门户应向北开,正如居于北半球,门户应朝南开一样,故凡极南之地,皆可称之为北户,可见,“北户”初非南方某个具体地方的专名,实系南方极远之地的统称,不过是古人对南方极远之地的想象。日南郡之“北户”,无非是汉代与其地交通之后依托古书为其地命名的结果。想象的北户之名在前,实际的北户其地在后,此种依托古书中子虚乌有为新发现的地方和地理景观命名的现象,在地理学史上并不罕见

“日下”,与“北户”一样,也是基于宇宙观而对东方之地的想象性命名。孔疏云:“日下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山海?东荒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如此之类是也。”则《释地》以“日下”命名东荒,实本自《山海经?大荒经》,所谓“日下”,即东方日出之地。但大地上并无固定的日出之地,日出方位随观察者所在地点而异,任何地方在位于其西的观察者眼里,都是日出之地,都可以被称为“日下”,这就意味着,《释地》所谓东荒之地“日下”,就并非指谓某个具体地方的专名,而只是泛指东方之地的统称。

“觚竹”,又作“孤竹”,“孤竹”这一地名,数见于先秦典籍,主要出现于两个语境中,一与齐桓公有关,《管子》书的《大匡》、《小匡》、《封禅》、《小问》、《轻重甲》诸篇俱称齐桓公“北伐孤竹”;一与著名的伯夷、叔齐让贤以及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故事有关,《吕氏春秋?诚廉》、《史记?周本纪》和《伯夷叔齐列传》等俱载其事。孤竹其地究在何处,并无定说,孔疏云:“觚竹者,《汉书?地理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是乎?”“觚竹”是否就是《汉书?地理志》令支“孤竹城”,孔氏本人也存疑。“孤竹”一词还见于《周礼》,其《春官?大司乐》云:“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郑玄注云:“孤竹,竹特生也。”即独株而生的竹竿。“云和”,郑玄释为山名,“孤竹”与“云和”相提并论,释为地名本是顺理成章,但郑玄却释之为竹子,可见,其意义还处于模棱两可之间,流露了“孤竹”一词从泛称到专有地名的演变消息。

总之,《尔雅?释地》所谓“四荒”中的东荒“日下”、南荒“北户”、北荒“孤竹”,最初皆非专用地名,而是泛称,也就是说,它们原非对实有之地的命名,而只是对四方渺远之地想象性的泛称。这意味着,与东、南、北三荒并列的西荒“西王母”,也同样不是实有的地名或方国,而只是泛指西方荒远之地而已。

《尔雅?释地》以“西王母”为西荒,实本自《山海经》,孔颖达《尔雅注疏》释云:“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云:‘西海之中,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崐崘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又《穆天子传》曰:‘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是也。”《穆天子传》言西王母依据《山海经》,已见上述,则《释地》之“西王母”实本自《山海经》。

综上所述,《释地》四荒中,两荒出自《山海经》,即东荒“日下”和西荒“西王母”,足见《释地》与《山海经》渊源之深。其实,《释地》的“四荒”模式本身,原本就是从《山海经》化出。《山海经》中的《大荒经》包括四篇,按东、西、南、北四方,依次描述四方荒远之地的山川方物,并分别以《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名其篇,这岂非就是“四荒经”?足见《尔雅?释地》的“四荒”之说就是源自《大荒经》。

上引第2条,即《大戴礼记?少闲》一条云:

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

“西王母”与“朔方幽都”、南方“交趾”及东西方“出入日月”相提并论,显然也是指四荒极远之国。其中,“出入日月”表示东、西方极远之地,显然也与《尔雅?释地》的如下一样,本自《大荒经》的东、西方的“日月出入之山”,此外,南荒“交趾”、北荒“幽都”也同样本自《山海经》。

先说“幽都”。“幽都”见于《山海经》和《尚书?尧典》,《尧典》晚出,因此应以《山海经》为本。《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

次说“交趾”。《山海经》有“交胫国”,《海外南经》云:“交胫国……其为人交胫。”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郭璞据地理学上的交趾国解释《海经》的“交胫国”,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实际情况恰恰是,地理上的“交趾”乃是《海经》中的“交胫国”向现实的投射,是古人依托《海经》为地方命名的结果。

“交趾”或“交阯”屡见诸如《墨子》、《尸子》、《韩非子》、《大戴礼记》、《礼记》、贾谊《新书》、《淮南子》等先秦两汉文献,其语境大同小异,皆意指南方荒远之国,用以表示先王的王道教化所向披靡、无远弗届,如《墨子?节用中》云:“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淮南子?主术训》云:“(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或曰交趾为颛顼所之,或曰交趾为尧教化所及等等,显然都是想象中的地名。且上述段落中的地名如幽都(或幽陵)、日月之所出入、暘谷、三危等多出自《山海经》,则知“交趾”也出自《山海经》无疑。

“交胫”或“交趾”被从神话性、想象性的地名落实到现实地理而成为实证性的地名,当始自汉武帝对南方的开拓。《汉书?武帝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部。”上述地名,除交趾外,出自《山海经》的还有南海、苍梧、儋耳等,可见,正是由于汉武帝对南方的开拓,“案古图书”为新土命名,才使原本想象中的地名被坐实于现实地理而成为真正的地名。后世文人如郭璞者因见南方后来确有一个叫做交趾的国度,反而依据这后起之地名解释再现之《山海经》,可谓颠倒因果。

既然《大戴礼记?少闲》中与西王母并列的四荒之地皆本自《山海经》,则西王母更不应例外。

至于上引第4条,即《史记?大宛列传》一条,所谓“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尚见也。”则显然是西王母“西方说”盛行后,中国到西域的旅行者对西方风物和传说的附会之辞,因其后起,不足为训。

最后,上引第3条,即《庄子》一条,则是典型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毋庸深辨,且其云西王母“坐乎少广”,未云少广位于何方,显然是神话性地名,可以置而不论。

综上所述,早期文献中西王母居于西方之说,皆无可靠的地理学依据,其说虽杂见数书,其源则一,究其根本,皆出自《山海经》。因此,西王母西方说是否可靠,归结为对《山海经》西王母记载的理解。

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山海经》不仅是记载西王母故事之最早者,更是魏晋之前记载西王母故事最详悉者,它实际上是后世西王母故事的最初渊薮,西王母神话的西方起源说全由《山海经》而来。

《山海经》中西王母故事数见: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北经》)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有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海经》和《山经》虽共编一帙,但两者不仅内容迥异其趣,文风也大相径庭。就内容而言,前者以山为纲,历述群山的自然风貌,故名《山经》,后者则以海为经,罗列四海方国的风俗景观,故名《海经》。就文风而言,第一,前者实,虽略涉怪异但整体平实;后者虚,虽偶或可稽但多为幻设。第二,前者翔实,列举诸山之方位、距离、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矿产资源等头头是道,有条不紊;后者疏阔,放言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神奇物怪,恣肆汪洋,漫无纲纪。第三,前者以直录为主,虽分别五方叙述,但行文追随山脉水系的自然走向,故叙事纵横逶迤,旁逸邪出;后者似全出心裁,虽行山脉水,但行文却一依东、西、南、北的顺序安排山川,直来直去,四四方方,不似天然造就,却似匠意布置。第四,前者为自然景观,除每“次”山经之后载山神祭祀仪典和偶见神话片断之外,都是对山川自然资源和景观的记录;后者则是人文风情,虽亦载列山海川泽,但着眼点并不在其自然资源和景观,而是津津乐道于异域风物人情。总之,《山经》和《海经》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异其趣,可以断定其为来历各不相同的两种文献,只是因缘凑合才被编为一书,并被冠以《山海经》的共名。

《山经》和《海经》虽然并非同一来历,但其中关于西王母的叙述却明显有因袭关系,那么,两经中的西王母说,孰先孰后?谁因袭谁?这当然要从《山经》和《海经》的成书之先后谈起。

关于《山海经》诸篇的成书时代先后,从清代起,就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五藏山经》是多数学者都同意的比较古老、可靠而规范的作品。” 如此说来,《海经》中的西王母故事就是因袭于《山经》了,而《山经》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自然就是西王母故事的源头。果真如此吗?答案只有基于对《山经》和《海经》文本的精细分析。

    语言学者王建军通过对《山海经》各篇中“存在句”的统计分析,指出各种型式的存在句(包括非完型的“有”字句、完型的“有”字句、“无”字句、“在”字句、“居”字句、非动词存在句)在各部分中的分布很不均衡,据此可将《山海经》各篇区分为四组,一为《山经》、一为《海外经》、一为《海内经》(四篇者)、一为《大荒经》和《海内经》(一篇者),并根据汉语史上存在句演变的规律断定,“《大荒经》、《海内经》和《海外》诸经大致成书于战国,《山经》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大部分为秦汉人增补,《海内》诸经则为秦汉之作。” 这一结论与对《山海经》各篇成书先后的流行见解大相径庭。语言现象是客观的历史实事,无法作伪,因此,应该说,这一论证是十分有力的。

在《山经》中,西王母故事见于《西次三经》,《西次三经》在《山经》诸篇中非常引人注目。《山经》是典型的地理风物志,记述五方山川的道里、方位、动植、矿产及祯祥,其风格与《海经》诸篇相比,内容平凡,语言质实,唯独《西次三经》一段,却与《山经》的整体风格大相径庭,其内容在记述山川物产之外,又多涉神怪,语言也变得文采斐然。对比《西次三经》和《海经》中与西王母相关的内容所体现的观念背景,也可以看出,《西次三经》中的西王母记载晚于《大荒经》。

首先,《西次三经》中已有完善的五行体系。“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谓少昊曰“白帝”,显然是五行说已经成熟之后的产物,下文又云“泑山,神蓐收居之。”蓐收与少昊位置相近,暗示了五方帝与五方神相配的观念 。又,“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五色”、“五味”这是典型的五行术语。五方、五帝、五色、五味相配,这已经是成熟的五行体系了。

少昊亦见于《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其中,少昊尚处“东方”,尚未与西方相配而成为白帝。《海外经》中有四方神,即:

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

此四方神显然与《月令》中与五行相配的五方神一脉相承,但《海外经》中的四方神尚未追加中方神后土而成为五方神,也未体现与五色、五位等五行元素相配的观念,更不见五帝的踪迹,足以表明《海外经》只是五行说的滥觞,较《西次三经》中的五行体系远为原始。

《大荒经》中也有类似的四神,即: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此《大荒经》四神显系与《海外经》四神一脉相承的四方神体系,但却较之《海外经》四方神体系更原始,理由有二,其一,《大荒经》四神尚未被明确地冠以四方神之名;第二,《大荒经》四方神的名号分别为禺豸虎、不廷胡余、弇兹、禺强,尚未被纳入五行体系的命名规范,在成熟的五行体系中,五方神分别叫做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大荒经》之四方神除东方神所珥所践之神为黄色外,其他三方之神所珥所践之蛇皆为青、赤色,完全不合乎五行说的方色体系,也足以表明其早于《西次三经》相关内容。

其次,《西次三经》关于黄帝的叙述具有浓厚的仙话色彩,表明它是神仙方术流行时期的产物。“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玉膏”在道教文献和仙话中是神仙的食物,“种玉”也是只有仙话中才有的主题。

道教和神仙家对玉的神化,是古人以玉祭神制度的产物,卜辞中已有用玉祭神的记载 。古人以玉祭神,《海经》中即有用玉祭神的写照,如《大荒西经》“沃之野”的璇瑰、瑶碧、琅玕诸物显然就是献神之雨。祭神之玉作为神性的象征,就成为通神之物,占有玉石也就占有了与神沟通的手段,道家服玉成仙(亦即成神)的观念就是从玉石通神的观念中演变而来的。在《海经》中玉石还仅仅是祭神之礼器,而在《西次三经》中玉已成为神仙的食物,并且出现了更宜于食用的“玉膏”,亦可作为《西次三经》较《海经》后出之一证。

犹可注意者是这一段叙述中的黄帝,在《海经》中,黄帝是诸神之祖,其唯一的事迹是与蚩尤的战斗,《大荒东经》说他在应龙和女魃的帮助下除掉兴风作雨的蚩尤,这一故事显然是止雨仪式的反映,《大荒东经》则说一足怪兽夔出入必有风雨,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威镇天下,这一故事也有浓厚的巫术色彩,是人们对鼓的崇拜观念的反映,总之,《海经》中涉及黄帝的几则神话,都尚未脱却原始的巫术色彩。而《西次三经》中的黄帝已经从一个造福人类的天神“堕落”为专事服食烧炼的“道士”了。神仙道教是从原始宗教蜕变而来的,仙话则是从原始神话脱胎而出,道教将旨在为民众邀福纳祥的民间巫术改造成了惟在自我修炼的道术,相应地,也将神话的“宏大叙事”变成了仙话的“个人叙事”,造福人类的诸神成为修道飞升长生不死的神仙。袁珂先生论仙话和神话的区别说:“仙话的出发点,终于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它和古神话里所表现的神人们的那种奋斗牺牲、振民济世的精神当然是很有差异。” 《西次三经》中的黄帝就体现了这种从普世主义的造物之神到个人主义的修炼之仙的蜕变,正足以表明《西次三经》是神仙方术的产物,在文化发展历程上远较《海经》后起,此又《西次三经》晚于《海经》之一证。

总之,以上数证,足以证明《西次三经》中关于西王母的叙述晚于并源于《大荒经》。纵观《西次三经》,其中涉及神怪的名物多出自《海经》,如不周之山、黄帝、钟山、昆仑、西王母、少昊、毕方、三青鸟、蓐收皆见于《海外经》或《大荒经》。可见《西次三经》中的神仙故事不过是将《海经》“西方”诸神物分别部居,嫁接于西方群山而已。

    我们对《山海经》诸篇关于西王母记载之先后顺序的这一判断,恰与流行的观点背道而驰,一般学者认为,《西次三经》中的西王母说较《海经》中的西王母说为古,其根据是,《西次三经》称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此说不见于《海经》。论者认为,此语表明,《西次三经》之西王母本为恐怖的死神,其形象较之《海经》、《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形象为“原始”,据此断定其为早出 ,真不知从何谈起。其实,此说是为郭注所误,因见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遂认其为死神,完全是望文生义。

实际上,厉与五残,非指地上的天灾人祸,而指天上的星象。“五残”为星名,乃古代占星家关注之妖星,占星书多言之 。至于“厉”,经文既谓之“天之厉”,则此“厉”非地上的厉鬼,而是在天上,厉与五残并举,五残为星名,则厉亦必为星名。

五残和厉既为妖星,不祥之兆,故需占察之,经文所谓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其意当谓西王母负责伺察天之厉星和五残星,为的是备灾告警,并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以禳灾祈福,正谓西王母有伺察和控制灾害之气的神力,非谓其降灾兴祸之恶魔也。唯有消灾,方能邀福,这是世俗信仰之通则,《易林》常称西王母,即反映了汉人对西王母的世俗信仰,“患解忧除,王母相予,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蒙之巽)“引髯牵须,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讼之需)“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行者厄殆,利居善喜。”(讼之泰)“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祸殃,候舍陟道,别来不久。”(小畜之大有)“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神人使,西见王母,不忧危殆。”(临之履)皆反映了古人相信西王母能够消祸纳祥的信念,《西次三经》所谓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当即此种信念的反映,并不表明《西次三经》的西王母形象较之《海经》的西王母形象为原始和恐怖,因此,亦不足以证明《西次三经》的西王母说早出。

《海经》之《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俱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海内经》四篇记事凌乱支离,有明显的拼凑增益痕迹,且其中多载秦汉郡县之名,其书当晚出,上引王建军文从语言史角度分析,亦断其成书晚于《大荒经》,且《海内北经》与《大荒东经》的西王母记载也大同小异,当是袭自后者,故也可以置之不论。总之,《山海经》诸篇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尽管错见杂出,且各具千秋,但追根究底,皆源于《大荒经》。

如上所述,先秦及秦汉文献中的西王母“西方说”是本自《山海经》,而现在我们又证明《山海经》诸篇西王母说又全是《大荒经》中西王母说的支脉,也就是说,在先秦文献中错综纷纭的西王母说,追本溯源,《大荒经》实为始作蛹者,自然也是西王母“西方说”的始作俑者。

《大荒经》说西王母住在《大荒西经》,亦即西荒的“昆仑之丘”上,其地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也就是说,在《大荒经》勾勒的世界“版图”中,西王母处于西方。——归根结底,《大荒西经》才是西王母“西方说”的最初源头。有《大荒经》作证,西王母“西方说”岂不是证据确凿、铁案如山了吗?

三、西王母信仰源于东方

西王母处于《大荒经》世界的西方,由此断定西王母是西方之神,从而断定西王母信仰和神话源于中国西部,这一推论既言而有征,又顺理成章,可谓不言自明,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古往今来的学者都对西王母“西来说”深信不疑。

但是,这一推论果真就像自古以来人们相信的那样顺理成章、不言自明吗?其实,这一推论要能成立,首先要证明,《大荒经》所勾勒的地理范围就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地理,也就是说,《大荒经》所谓的东、西、南、北四荒就是古人心目中环绕于中国之外的四方荒服之地,惟其如此,才能断定《大荒西经》所写照的西方就是中国的西方,进而才能断定,《大荒西经》中的西王母就是处于中国西方的西王母。那么,《大荒经》的地理范围究竟如何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大荒经》世界的范围

荒者,荒蛮渺远之谓也,《禹贡》五服,荒服最远,故所谓“大荒经”,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四方荒远之地山川方国、方物人情的描述,果如是,《大荒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必极为辽阔广袤,古往今来的读者确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尽管对于《大荒经》中的某些地名具体指何地聚讼纷纭、迄无定论,但人们莫不把《大荒经》视为对九州之外遐域异类、异国风情的写照和传闻,从古代的郭璞、毕沅、吴承志、郝懿行诸家,到现代的蒙文通、顾颉刚、徐旭生、谭其骧诸贤,一直都孜孜不倦地试图把《山海经》地理与九州地理相印证。《大荒经》涵盖了古人心目中的天下地理,这早已成为不言而喻的常识,从来没有人想起来问过,《大荒经》说的果真是四夷地理吗?它的地域范围果真有这么大吗?

其实,《大荒经》世界很小,小到只有方圆百里。

要了解《大荒经》的地理范围大小并不难,《大荒经》本身就给我们留下来确凿可凭的线索,惜乎古往今来的读者,为“大荒”一名所误,对这些明显可见的线索一直视而不见。

《大荒经》记载了东、西方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大荒东经》云: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汤谷、扶木(亦即扶桑)在神话中皆为日出之地,则孽摇頵羝也是日月所出之山,因此,《大荒东经》中的日月所出之山实共有七座。

无独有偶,《大荒西经》则有七座日月所入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鏊鏖钜,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方山处西方大荒之地,西方非日出之地,且日月出入不当同于一山,故上文“日月所出入”之“出”字当为衍文 ,方山实仅为日月所入之山,则《大荒西经》的日月所入之山也共有七座。

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分列《大荒经》之东、西方,遥相对应,实在引人瞩目。清代学者陈逢衡指出,《大荒东经》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是古人在其居住地东、西方选定用来标识时节的标志物。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相对于地球的周年视运动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冬至大阳最南,夏至太阳最北,春、秋分适得其中,由此就导致一年寒暑冷暖的季节循环。《大荒经》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就是前历法时代的人们分别在其居住地的东、西方确定的七座用来观测太阳在冬至极南点和夏至极北点之间位置逐月移易以确定月序的参照系,根据太阳处于哪两座山峰之间,就可以知道当时是几月,如在每年的上半年,当晨昏日出日落之时,太阳处于从南数起的第一座山峰与第二座山峰之间,就是一月;当太阳移动到第二座与第三座之间时,就是二月,依此类推,当太阳移动到最北端的山峰时,就是夏至,太阳由此掉头向南回归,下半年从此开始,当晨昏日出日落之时,太阳处于从北数起的第一座与第二座山峰之间时,就是七月,当太阳移动到第二座与第三座山峰之间时,就是八月,依此类推,直到太阳移动到最南端的山峰时,就是冬至,一个回归年结束了,太阳由此又向北回归,从此开始了万象更新的新一年 。此种根据地面标志物观日出日落方位以定时节和月份的方法简便易行,经验丰富的老农至今仍能行之。

《大荒经》中与原始天文学的联系不仅体现于上述七对日月出入之山而已,其中有“四极之山”,也与天文学有关。

东极和西极之山已见于上述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中,就是《大荒东经》的“鞠陵于天”和《大荒西经》的“日月山”。

在《大荒东经》中,“鞠陵于天”又称“东极离瞀”,其为东方的基准明矣。在东方七对日出之山中,此山正处中间,也就是仲春时节太阳所出的方位,仲春时节,日出正东。

在《大荒西经》中,“日月山”又称“天枢”,“枢”者,中也,其以此山为西方的基准亦甚明。日月山在西方七对日入之山中亦居中央,即中秋时节太阳所出的方位,中秋时节,日出东方。此外,在上下文中,日月山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的神“噎”紧邻,更足以证明“日月山”就是西极之山。

    南极之山和北极之山则分别见于《大荒南经》和《大荒北经》。

《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此段文字虽有讹误,难以详诂,但所谓“去痓,南极”云云,无疑就是南极之山。

《大荒北经》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自然就是北极之山了。

这四极之山是用来为观测天象确定方位基准的。准确定向是天文观测的基本前提,宋代学者王应麟云:“作历之法必先定方隅,验昏旦,测时气,齐晷刻,候中气。又验之以农事之早晚,物类之变化,然后中气可得而定。中气既定,然后闰余可得而推。”(《玉海.卷十》)定方隅,即确定四方基准,是观象授时之首务。《大荒经》世界中,东极之山和西极之山相连为卯酉线,即东西方向基准,南极之山和北极之山相连则为子午线,即南北方向基准,这四极之山为天文观测构成了一个可靠而有效的方位基准。这四极之山和七对日月出入之山一道,就形成了一个虽然原始却很完整的天文观测坐标系。

我们上文的初衷是探究《大荒经》的地理范围究竟有多大,却把话头扯到了天文学上,似乎有些离题,其实,并非笔者故意兜圈子,因为,行文至此,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大荒经》写照四方群山,旨在建构一个基于大地的天文观测坐标系统,这个系统是古人仰观天象的依据。在尚无望远装置的上古时代,这个系统要能够有效地发挥观测坐标的作用,构成这个系统的山峰,必须在人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而这就等于说,《大荒经》“四荒”,其广袤不会超出人的目力所及,就算古人视力再好,古代的空气能见度再高,其视野范围也不会超过方圆百里吧!也就是说,《大荒经》中的那些山川风物不过是方圆百里之内的地形而已,远远扯不到九州,更谈不上四荒或海外。这个结论与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

2.《大荒经》世界的位置

那么,这个方圆百里的《大荒经》世界究在何方?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大荒经》中的西王母究属何方神圣。

时代渺远,文献不足,要准确判定《大荒经》所描写的山川景观究在何方,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应奢望先秦史籍中会有对这个撮尔之邦的地理记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荒经》中有关记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地域文化渊源,大致推定其所属地域。

(1)由《大荒经》的历法制度看其产生的地域

《大荒经》中有关于四方神和四方风的记载:

有人名曰折,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有神名曰因,南方曰因,来风曰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神名曰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有人曰鹓,北方曰鹓,来风曰 ,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胡厚宣先生早在1941年就发现《尚书?尧典》中的四方之人其实就是《大荒经》中的四方神,而且同样的四方风和四方神体系也完整地载于殷墟卜辞 ,胡氏的发现在甲骨学界激起了经久不衰的热情,从那以后,杨树达、陈梦家、陈邦怀、丁山、严一萍、于省吾、李学勤、曹锦炎、郑慧生、常正光、郑杰祥、冯时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四方风和四方神名的内涵及其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证明四方风实为四时风,反映了古人根据季候风的变化判断季节和农时的原始历法制度 。

这种观风纪时的物候历渊源甚古,与农耕的历史相始终。根据《左传》的记载,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少皡时代。《左传?昭公十七年》记的郯子之言云:

我高祖少暤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记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少皞以凤鸟为历正,在殷墟卜辞中,“凤”与“风”是同一个字,凤鸟为历正,也就意味着候风纪时。在传说中,用于候风的器具相风恰恰是由少暤之母发明的。《拾遗记》卷一云:

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结薰茅”为旌,即连缀茅絮于竿首,茅絮随风飘动,据以即可观察风向和风力,其实就是风信旗或风向标的雏形。而“刻玉为鸠”,则开后世铸铜或刻木为候风鸟的先河。汉代宫殿上就有候风铜鸟 ,唐《开元占经》中则有对候风鸟制作和使用方法的准确记载 。

四方风纪时系统,既见于《大荒经》,又见于殷墟卜辞,而其渊源可以远溯到少皞时代,三者一脉相承,也暗示了《大荒经》与东方的殷商文化和东夷文化之间的地域文化渊源。《大荒经》是东夷文化的产物,此一证也。

(2)由《大荒经》中的先王谱系看其产生的地域

《大荒经》中记载了一系列古史传说中的先王(神)谱系,这一神谱体系也体现了鲜明的东夷文化的渊源。

古史传说中的五帝几乎都出现在《大荒经》的神谱中,凡有黄帝、帝喾、少皞、颛顼、帝尧、帝舜、帝俊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地位最为显赫的是帝俊。

帝俊为《大荒经》中的至高神,他在《大荒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主要在体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帝俊是《大荒经》诸族之始祖,也就是说,帝俊是《大荒经》古史系统的人类始祖;第二,帝俊之族为《大荒经》历法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创始者,也就是说,帝俊是《大荒经》古史系统中的造物之神。

(1)帝俊是“大荒”中许多方国的始祖,这些方国包括《大荒东经》的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大荒南经》的三身之国、季厘之国、羲和之国、《大荒西经》的西周之国,凡八“国”。

帝俊之名,除了《大荒经》,不见于任何先秦典籍,其实,他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帝舜或者帝喾,帝俊、帝舜和帝喾之关系,前人如郭璞、毕沅、郝懿行、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袁珂、杨宽、刘起釪等多有论述,此不赘引。帝舜和帝喾也见于《大荒经》,其中,以帝舜为祖的方国有《大荒东经》的“摇民”和《大荒南经》的“臷民之国”二国。则《大荒经》中帝俊之后凡十国,由其支脉之众多,可见其在《大荒经》世界中地位之显赫。

此外,《大荒南经》有“俊坛”、《大荒北经》有“帝俊竹林”,《大荒东经》云:“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帝下两坛”亦帝俊之坛,“俊坛”和“帝俊竹林”当为奉祀帝俊之所,由《大荒经》世界中处处可见奉祀帝俊之所,亦可见帝俊地位之高尚。

帝俊在《大荒经》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还体现于他是这一世界中人文之创世者。首先,他是历法制作者的首领,上文指出,《大荒经》并非普通的地理书,而是天文历法之书,它罗列四方群山的目的,不是为了俯察地理,而是为了仰观天象,即建构一个依据大地进行观测的天文坐标系。对于原始天文学而言,天文观测主要是对日月的观测,据以建立纪月和纪时制度。而在《大荒经》中,纪月和纪时制度的创立,都被归于帝俊的名下。《大荒东经》说羲和生十日,《大荒西经》说常羲生十二月, “羲和生十日” 和“常仪生十二月”,当然也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羲和和常仪从她们的子宫里生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十日”指“十个时辰”,“十二月”指“十二个月份”,其本义实谓羲和通过立表测影,建立了分一昼夜为十个时段的纪时制,常仪通过对月亮圆缺晦朔的观察创立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纪月制。羲和与常羲实为负责观测日月之官,两者皆为帝俊之妻。

在《大荒经》后有《海内经》一篇,它应当也属于《大荒经》,作为“中荒经”与东荒经、南荒经、西荒经、北荒经四篇组成一个整体。《海内经》最后一段专述诸般文物之来历,其中,许多造物者都是帝俊的后裔,诸如“始以木为车”的吉光、“为琴瑟”的晏龙、“始作牛耕”的叔均、“始为歌舞”的才子八人、“始作下民百巧”的巧倕。可见,在《大荒经》世界的古史系统中,帝俊的地位确实非同小可,他既为众族肇基,又为人文初祖。

帝俊即帝舜,而舜为东方之人。舜居东方之说,屡见典籍。《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韩非子?难一篇》云:“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记?五帝本纪》即综合诸家之说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是于负夏。” 雷泽,《集解》引郑玄说即兖州泽,《正义》引《括地志》云在濮州雷泽县;河滨,《集解》引皇甫谧说在定陶,寿丘,《集解》引皇甫谧谓在鲁北门;负夏,《集解》引郑玄说为卫地。总之,舜之诸地皆在今山东一带,则舜为“东夷之人”明矣 。

帝舜或者帝俊为《大荒经》之主神,此《大荒经》出于东夷文化之又一证 。

《大荒经》另一位“头面人物”是颛顼,他出现的次数比帝俊还多,他是数个方国和重要人物的始祖,如《大荒南经》的“季禺之国”、“颛顼国”,《大荒西经》的“淑士”国、始作乐风的“太子长琴”、绝天地通的“重”和“黎”、“行日月之行次”的“噎”、不死的“三面之人”,《大荒北经》的“叔歜国”、“中 ”、“苗民”。

颛顼的居地亦在东方。《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集解引皇甫谧云:“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丘,故曰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其城内又颛顼之冢。”今本《竹书纪年》亦云:“帝颛顼高阳氏:元年帝即位,居濮。”颛顼居卫,显系东方民族,实际上,《大荒东经》所谓“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即足以证明在《大荒经》古史系统中,颛顼与少皞一系。又,《左传?昭公八年》云:“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陈既为颛顼之族,又为虞舜之后,则舜、少皞、颛顼实一脉流传,固属东方民族

东方之神颛顼频见《大荒经》,此《大荒经》出自东夷文化又一证。

除帝俊和颛顼之外,少皞也是《大荒经》世界中的显要之一,《大荒经》所反映的四方风制度与少皞“以凤鸟为历正”的习俗息息相关。另外,《左传》称少皞以鸟名官,这反映了少皞所属的东夷文化区以鸟为图腾的风习,东夷以鸟为图腾的风习也在《大荒经》中留下了明显了印记。《大荒经》中,不仅地位显赫的四方神皆作人鸟之像,人首鸟身或鸟首人身的鸟人形象在其中比比皆是,其中既有如羽民国、讙头国、毕方鸟等人面鸟身的异人,也有鸟氏、咸鸟等以鸟为名的族类;既有为帝俊司神坛的五彩鸟,也有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既有带来吉祥的鸾凤,也有带来灾祸死亡的怪鸟;神坛上栖息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等珍禽,昆仑上飞翔着戴蛇践蛇的凤凰、鸾鸟;所载方国,屡言其“使四鸟”,……整个《海经》古图中到处是羽类荟萃、凤飞鸾舞,俨然是一幅神鸟翔集的壮观画卷。《海经》古图这样一幅羽类纷呈的画卷,只能是东方鸟夷即帝俊-少皞-殷商文化的产物。

炎帝、黄帝、祝融等这些在古史传统中鼎鼎有名的“先王”,亦莫非源于东方文化,对此,学者已多有阐发 。由于其在《大荒经》中地位远无帝俊、颛顼、少皞那样煊赫,为省枝蔓,此不具论,以上所述,即足以表明《大荒经》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综上所述,《大荒经》所描述的地域范围只是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其地理中心在东不在西,属于东夷文化区。这就意味着,《大荒经》中的西王母,虽见于《大荒西经》,居于大荒世界的西方,这个“西方”却只是这个东方百里之邦的西方,是“东方”的西王母,而不是住在渺远西荒的西王母。这东方的女神,之所以成了西方的王母,正是因为人们对《大荒经》的地理范围疏于考究,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大荒经》与华夏地理观念中的四荒混为一团,认为《大荒经》版图笼罩九州,磅礴四海,于是,原本居于东方崇山中的西王母,就被用乾坤大挪移之法搬到了西方峻岭之中。

西王母就是这样从一个地方性的东方女神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神秘的西方女神,于是,就有了西王母“西来说”这一千古迷误,这一迷误两前多年来不仅一直诱使着人们在西方世界上下求索,追寻西王母神话的发祥地,而且也鼓动着人们在西方世界为西王母筑祠修庙,于是,西王母果真在西方“安家落户”了,这个背井离乡的女神乐不思蜀,错认他乡是故乡,而西王母“西来说”遂由理想变成现实,由谬误变为真理,可谓铁案如山,毋庸置疑。

现在,我们既然揭露了西王母神话“西方说”“无中生有”的来龙去脉,那么,古往今来一切在西方求索西王母神话渊源的学术努力也就变成白日说梦,不攻自破了。

至此,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先秦至西汉早期的西王母神话发展演变的脉络:

1.《大荒经》中的西王母:

《大荒经》描写的是东方方圆百里之地的地理,西王母在《大荒西经》,即此方圆百里的东方大荒世界的西方。

2.《尔雅?释地》中的西王母:

《尔雅?释地》中“西王母”成为西方荒服之地名。

《尔雅》“四荒”概念源于《大荒经》,《大荒经》之“四极”被误解为天下之“四荒”,“西王母”从大荒世界的西方迁徙到了天下的西方。但是,《尔雅》中的“西王母”尚未落实到具体的西方某地,而只是想象的地理。

2.《山经》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居于《西次三经》的玉山,西王母正式被从神话地理落实于现实地理。西王母之所以被安置到玉山,是因为据《大荒西经》,西王母所在的“沃之野”多璇瑰、瑶碧、琅玕等美玉。

3.《穆天子传》(以及《史记?赵世家》和《竹书纪年》)中的西王母:

《穆天子传》据《西次三经》所铺垫的西土地理景观为舞台铺排周穆王欢宴西王母的戏剧而进一步侈大之。《穆天子传》中的“舂山”和“群玉之山”就是《西次三经》中的钟山、玉山 。为与帝王的身份和巡守的排场相般配,西王母的居处不再是《山经》中的荒山野水,而是变成了西方一个国家,即“西王母之邦”。“西王母之邦”在周京以西万余里,已经从海内 推到了海外(相当于今天的中亚帕米尔地区或吉尔吉斯草原) ,昆仑山、钟山(舂山)、玉山(群玉之山)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西方世界的地理尺度进一步被拓展。

4.《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的地望进一步被远推到了条枝国,临西海(到了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但“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西王母之邦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神话。

四、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

一旦澄清了西王母神话“西来说”的迷雾,就为探究西王母神话的文化渊源廓清了路径。

神是人的造物,但是,人并不能凭空捏造出诸神的形象,神话背后都有深邃的宗教信仰作为观念和习俗背景,神正是一种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偶像,信徒们用这种偶像将宗教社会的价值和理念形象化具象化,使之得以最直观最生动最感人的体现。西王母是一位被中国人长期崇拜和传颂的女神,这样一位声名煊赫、地位崇高的女神不可能是小说家无缘无故的幻想和捏造,而肯定有其深厚的民俗和宗教文化背景。要真正理解西王母神话的文化内涵,彻底揭示西王母神话起源的奥秘,就必须发掘这种神话发源于其中又在其中得以发扬光大的那种民俗和宗教文化背景。

1.西王母信仰的东方起源

西王母神话在先秦文献中就已见诸记载,说明对西王母的信仰和崇拜在那时业已深入人心了,但也许是由于这种信仰固有的民间性和鄙俚性,关于其信仰的具体情况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皆付阙如。西王母信仰第一次浮出民间引起上层社会的震荡并因而被载入史册是在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年间,由于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酿成了震动京师的大规模流民运动,而这种流民运动是以“传西王母筹”的形式出现的。《汉书?哀帝纪》云:

(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讙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又曰:“纵目人当来。”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

三者所记为同一事件,足见此事之轰动一时。

一种信仰可能在民间社会长时期默默涵养滋生,而不会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但一旦下层民间社会因受大规模的天灾或战乱的扰动而瓦解,这种原本默默无闻的信仰就会因其为衣食无靠的灾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社会上的归依而迅速传播,从而爆发为剧烈的宗教运动,撼动现实社会秩序,成为惊动朝野的政治事件,而蛰伏草泽的野心家也会借势而起,成为弥赛亚式的“教主”或起义领袖。汉建平四年的“传西王母筹”事件就是这样一次典型的民间宗教运动,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宗教运动,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信仰必然已经在民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传播。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在“传西王母筹”运动兴起之初,这种运动还只是被汉代上流社会视为威胁社会秩序的社会动乱现象,后来,王莽为了给自己居摄篡汉寻求根据,遂将这次“传西王母筹”运动视为预兆元后女主摄位的瑞应,《汉书?元后传》云:

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不见听,……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曰:“予视群公,咸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画,厥性自然。予伏念皇天命予为子,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予祗畏天命,敢不钦承!谨以令月吉日,亲率群公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玺绂以当顺天心,光于四海焉。”

民间的西王母崇拜因新莽的提倡而名正言顺,到东汉时代已遂蔚然成风,并得到上流社会的热烈响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大量的西王母画面就是明证。

这些西王母画像石中,西王母周围往往有鸾歌凤舞,瑞兽群处,羽人飞翔,仙人来往,灵芝仙草丛生,三青鸟、九尾狐、天吴、玉兔、不死药等也历历在目,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歌舞升平的仙界图景。图中的西王母则正襟危怀而座,有的图象中的西王母凭几危坐,头戴玉胜,正是《山海经》所谓西王母“梯几戴胜”的形象写照。

有些西王母画像往往上下分为数层,最上层表现仙境景象,而下面各层则是人间情景,常见的内容是车马出行、宾主酬答、宴饮聚欢、歌舞女乐等场面,有些画面中有六博、鼓舞等场面,再现了《汉书》所谓“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的活动,由此可见,东汉西王母祭祀仪式往往伴随着热闹的聚饮宴欢、歌舞博戏活动。

现在发现的西王母图象,除少数属西汉末期之外,均属东汉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河南、四川、陕北等地区 ,其分布非常集中,如在山东和江苏主要集中于两省交界的鲁西南和苏北地区,在河南则主要集中于南阳和洛阳地区,其中尤以鲁西南最为密集,其次则是四川的成都平原。而最早的道教教团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恰恰是活动于这两个地区 。

西王母画像的地区分布与东汉道教策源地的吻合当然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西王母在道教神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吻合现象表明,西王母崇拜从一开始就与原始道教难分难解。

原始道教即神仙道教,源于东方燕齐之地,秦皇汉武所笼络的神仙方士都是来自这一地区,而来自齐地者尤众 ,最早的原始道教运动即东汉末年的太平道起义也主要以这一地区为根据地。《汉书》云:“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等地区,“传行西王母筹”的方向自东向西,就暗示了西王母信仰的传播方向。西王母信仰的这种自东向西的流动,同时也是西王母信仰的自下向上、自民间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正是西汉末年西王母筹西入关传入长安,才使这种原本只是在东方悄然滋生的信仰引起京师的上流社会的震动,并经新莽朝的认可而在东汉时代广泛地传播开来。由此足见,中国境内的东部而不是中国境内的西部或中国之外的西域才是西王母信仰的原发地,西王母信仰是自东向西传播的,而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来自遥远的西方“西王母之邦”,而在这种信仰于西汉末年向西传播之前,必定在其原发地经过了漫长的酝酿时期。

实际上,最早记载西王母崇拜的诸子文献正是齐人的作品《管子》,其《轻重己》云:“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王母”当即西王母,《管子》书主要是田齐时代稷下学人言论的汇集,夏至祭王母,这可能是战国时代东方西王母崇拜所留下的唯一确凿可凭的文献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管子》称之为“王母”,这或者是意味着最初“王母”之前并无“西”字,“王母”之前被冠以“西”字而变成西王母是人们将王母误解为西方之人的结果。其实,直到近、现代,民间教典和小说戏剧中,对西王母流行的称呼仍是“王母”或者“王母娘娘”,而不是“西王母”。当然,仅凭这种称呼并不足以证明王母非西来,但即此却可见西王母西来说在民间社会从来就没有深入人心。

对西王母的信仰和崇拜仪式在汉代就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行。很难相信,这样一种对华夏民间社会和上层政治发生了深刻影响的信仰会毫无本土渊源,完全是遥远的西方一个来历不明、虚无飘渺的神话所引发。西王母神话与信仰息息相关,西王母信仰流行之地必定也就是西王母神话流传之域,既然西王母信仰和祭仪盛行东土,则这片土地必定也就是西王母神话的发祥之地,西王母完全是东方本土之女神,而非迢遥而来的西方异族之神。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和崇拜既然盛极一时,为这位万民景仰的女神寻找故居、建立神祀自然就提上了议事议程。西王母既然早就被视为西方女神,因此,她的故墟和神祀就只能到西土求索。按照《山海经》关于“西王母之山”的记载,按图索骥,要到辽阔的西土寻找一个地方让西王母安家落户,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果然,《汉书》中就有了关于西王母石室的明确记载。《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僊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这是汉史(包括《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记载的唯一明确与西王母有关的地名。《地理志》为记实性的地理学著作,因此,这段记载明言临羌有西王母遗迹,历来西王母研究者视为“至宝”,引为证明西王母信仰和神话源于西方的可靠证据。然《地理志》为东汉人所作,其所记为西汉末地理,西汉末地理已经汉人“案古图书”进行建制和命名,临羌的“西王母石室”当与西方的“昆仑山”一样,也是汉人因误解《海经》为地理学著作而据之进行地理学建制和命名的产物。

《论衡?恢国篇》云汉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 所言与《地理志》合。《汉书?王莽传》云:“平宪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莽奏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地理志》金城郡注云:“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临羌县,师古注:“阚骃曰:西有卑和羌,即献王莽地为西海郡者。”《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冬置西海郡,与《论衡》同,《王莽传》则云在五年,亦与此略同 。要之,西汉末年平帝时始置临羌所在的金城郡,在此之前,其地尚属西羌,尚不是汉朝的势力范围,非王道教化所及,羌狄化外之民,肯定不会供奉华夏之神西王母,也不会有供奉西王母的“石室”。

就在汉平帝四年(公元4年)之前六年,亦即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2年),从正月一直到秋天,关(函谷关)东郡国广大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传西王母筹”流民运动,这是西王母信仰首次见诸史书记载,野心勃勃的王莽趁机将这一社会运动视为其摄政代汉的祥瑞加以提倡和宣扬,原本可能仅在民间流传的西王母信仰从此时来运转,获得官方的确认,从此盛行不衰,从新莽时期开始出现并在东汉时期盛极一时的西王母画像石就是明证 。王莽为给自己篡汉辩护,大肆伪造瑞应谶书,并授意郡国亲信也如法炮制,临羌的“西王母石室”显然就是在此种政治氛围和宗教狂热的激励下被人捏造出来的“圣迹”。“石室”本是汉代郡县各地供奉西王母的专门场所,不止临羌才有,《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云:“祭〔西〕王母于石室,皆在所二千石、令、长奉祠。” 暗示汉代各地皆设有祭司西王母的石室,出土的汉画像石墓中,崇祀西王母的场景往往占据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说不定就保存了汉代祭祀西王母石室的遗制。这一条材料也暗示了西王母曾被载于汉廷祭典,郡国长官亲自奉祀,足见其在民间的流行程度。而汉人之所以祠西王母于石室,自然是受了《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这一成说的影响。

自从汉人在政治需要的刺激下并依据《山海经》的误解而将西王母安置到西土,西王母在西方的“家园”被《汉书》正式载入史册,西方就成了“法定”的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西王母崇拜习俗的圣地,再历经王者的册封、信徒的朝谒以及文人的诵咏,更使西土其地作为西王母文化圣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西方的西王母遗迹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有声有色、“有典有据”的西王母崇祀习俗,至今不衰。西王母真正的文化家园反倒被整个民族永远地忘却了。

2.西王母信仰与秋尝祭典

所有原始宗教活动都有其民俗传统的根由,诸如西王母信仰这样一种在汉代风靡一时的民间宗教运动,必有其民俗文化渊源,那么,西王母信仰是从何种民俗活动中脱胎而出的呢?这得从西王母信仰及其仪式的精神和文化功能入手进行钩稽。

(1)西王母信仰与长生追求

西王母信仰是道教之滥觞,道教信仰的要义之一就是追求长命百岁以尽享世俗幸福,西王母作为原始道教的主要象征,就集中地体现了道教对长生和世俗幸福的追求,《太平经》卷三十八载道教《师策文》云:“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可见,早期道教教团明确地将西王母视为长寿的象征。

实际上,早期文献关于西王母的叙述中,就已表明西王母信仰与长寿祈望之间的联系。《庄子?大宗师》云:“西王母得之(道),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所终。”“莫知其始,莫知其终。”盖谓其长生不死也。《穆天子传》云:“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武帝时司馬相如《大人赋》提到西王母时说:“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忧。”汉成帝时扬雄《甘泉赋》:“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上寿”亦即“长寿”,可见西汉时西王母信仰已经和长寿追求密切相关了。

东汉的西王母铜镜铭文对西王母与长寿祈望之间的关系也有充分的表达,如:

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湅三商,上有东王公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长乐央□。(河南南阳博物馆藏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镜)

西王母:尚方作竞(镜,下同)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兮。(《金石索?金索》卷六)

蒙氏作竞真大工,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左,白虎在右,山人子高赤容。(《金石索?金索》卷六)

尚方作竞,明如日月不已,寿如东王公西王母,长宜子孙,位至三公,君宜高官。(《古镜图录》卷中)

袁氏作竞真大□,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左,白虎居右,山人子乔赤容子,千秋万倍。(《古镜图录》卷中)

袁氏作竞兮真,上有东王公西王母,山人子乔侍左右,辟邪喜怒无央咎,长保二亲长久。(《古镜图录》卷中)

上大□,见神人,□王母,饮醴泉,驾交龙,乘浮云,宜官□,保子孙,贵富昌,乐未央。(《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五)

《易林》 一书韵文繇辞多取自当时流行的民间谣谚,其中常常提到西王母,反映了汉人对西王母的一般祈望,也无非祈福祈寿: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嘉子。(坤之噬嗑)

患解忧除,王母相予,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蒙之巽)

引髯牵须,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讼之需)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行者厄殆,利居善喜。(讼之泰)

戴尧扶禹,松乔彭祖,西遇王母,道路夷易,无取难者。(讼之家人,师之离,损之离)

中田膏黍,以享王母,受福千亿,所求大得。(小畜之丰)

金牙铁齿,西王母子,无有祸殃,候舍陟道,别来不久。(小畜之大有)

驾龙骑虎,周遍天下,为神人使,西见王母,不忧危殆。(临之履)

西逢王母,慈我九子,相对欢喜,王孙万户,家蒙福祉。(鼎之萃)

由此可见,人们对西王母的崇拜寄托了对富贵平安、父母长寿、子孙满堂、消灾免祸等世俗幸福的祈望,西王母实际上就是人生幸福的象征。

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场景则是这种追求的形象化表达,许多西王母画像上下分为数层,上层是仙境,下层是凡界,如果说仙境中那种鸾凤和鸣、瑞兽济济、仙人进侍、玉女簇拥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幻想中的神仙长生境界的话,那么,下层的那种歌舞满堂、百戏杂陈、龙庖凤厨、宾主揖让的场面则是汉人现实欢乐场景的真实再现,它所描绘的正是汉代社会的狂欢宴饮场面。而汉画像中这种西王母仙境和世俗欢乐场景上下并列交相辉映的画面结构,则反映了当时的西王母崇拜仪式往往伴随着宴饮歌舞活动。

 图:山东滕县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和狂欢场景

汉代西王母画像的欢乐场景与《大荒西经》西王母所在的“沃之野”的繁盛景象遥相呼应: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有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这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是人间吉庆欢乐场景的写照,而所谓仙境,不过是人间节庆狂欢场景在人们观念中的神化。节庆期间,财富荟萃,饮食丰盛,人们汇聚一堂,畅饮欢宴,载歌载舞,纵情欢乐,心醉神迷,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是辛酸和痛苦,节日因此就成了世俗岁月中令人向往留恋的美好日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进行想象和勾画的现实依据,昆仑帝都、蓬莱仙境、西天净土、天堂乐园等等宗教的乌托邦,不过是尘世节日生活的意识形态化。此种仙境天国的理想一旦凝聚成形,就反过来成了人类现世享乐的理想依据,现实的节日庆典就获得了神圣的意蕴,成为理想中的乌托邦在尘世的实现和预演,成为神灵降临人间造福众生的美好时光,一年一度的节日,就成了众神回归的日子,那早已远逝的黄金时代,那遥远的天国仙境,都在节日中再度降临了。宗教乌托邦源于节日,又反过来成为节日的意识形态基础,正如意识形态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宗教学者、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往往不能全面地理会这种辩证法,偏执一端,片面关注于探求民俗现象的观念和信仰基础,而忽视对观念和信仰的民俗文化渊源的考索。西王母信仰的研究就是一例,汉代西王母信仰的精神基础在于人们对人生幸福长命百岁的追求,这一点人皆能言之,然而这种信仰的民俗文化渊源却迄无透彻的探讨,这种探讨的滞延,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将西王母信仰的源头推倒了遥远的西荒域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把一种文化现象归因于海外异邦,是回避困难的溯源研究的最好理由。

(2)西王母崇拜仪式与秋尝典礼

汉代西王母画像中的仙境场景和《大荒西经》“西王母之山-沃之野”在造型主题上的继承性表明后世的西王母崇拜与《大荒西经》所反映的“西王母之山-沃之野”场景同其渊源,是同一种文化传统的反映。

笔者在其他文章中证明,《大荒经》一书本质上不是单纯的地理书,而是天文历法之书,其中不仅罗列四方山川景观,再现了大荒世界的空间结构,而且还序列四时月令事象,写照了大荒世界的时间观念,因此,对于此书的结构,不应仅仅从空间的角度观照,更应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其所谓东、西、南、北四方,实对应于春、夏、秋、冬四时,也就是说,《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分别再现了一年中春、夏、秋、冬四时的天象、物候和岁时仪式活动 。明乎此,则由西王母场景在《大荒西经》,对应于秋季,知其实为秋季的岁时活动的写照 。

那么,这一场景反映的是上古岁时习俗中的何种行事呢?

《月令》于季秋之月云:

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季秋之月,农事业已毕务,五谷皆已归仓,该是劳作了整个夏秋两季的农人们庆祝丰收、享受劳动成果、报答神灵的时候了,《月令》接着说: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秋尝是一年中的四时祭之一,《尔雅?释天》所谓“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左传?桓公五年》亦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尝祭载入了祀典,《月令》云:“大飨帝,尝。”谓之“大”,可见尝祭之隆重。

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这说的虽然是王者的大尝禘,民间尝祭自然不会有如此盛大堂皇的气派,但由王者尝祭有乐舞,知民间尝祭更必定载歌载舞。

《祭统》谓尝祭为内祭,以区别于外祭郊社,郊社是对日月、山川、风雨、社稷等自然神的祭祀,而内祭则主要祭祀先王和祖先,《国语?楚语下》云:

日月会于龙?,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

韦昭注:“?,龙尾也。谓周十二月,夏十月。”可见蒸尝之祭是在暮秋十月举行。《诗经》中就有秋收后尝报祭祖的乐歌: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周颂?载芟》)

《丰年》云:“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载芟》云:“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表明这是在秋收之后举行的祭祀 。“振古如兹”,则表明秋后蒸尝祖先的风俗由来尚矣。值得注意的是,两诗皆云“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表明其祭祀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祖先,而是“祖妣”,即女性祖先,亦即始祖母。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保彼东方,鲁邦是常。

述鲁国秋尝之礼,有盛大的宴饮和歌舞,秋尝祭典之隆重由此可见。实际上,秋尝正是暮秋五谷归仓后举行的丰收庆典,辛勤劳作了一年而喜获丰收的人们自然会藉此机会纵情欢乐、载歌载舞,主旨是人的自我满足,至于飨祖娱神,只是人们为自己的纵情声色打出的神圣的“幌子”而已。《閟宫》开篇即云:“閟宫有恤,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表明此诗为祭祀周人始祖母姜嫄的乐歌,可见祭祀“祖妣”确为秋尝庆典的重要环节。

蒸尝庆典同时也是人们祈福纳祥之祭,而延年益寿则是其祈祷的主要内容,《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商颂?烈祖》:“绥我眉寿,黄耇无疆。……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足见祈求神明延命赐寿是蒸尝之礼的主要动机。

古人祭祖,必立尸象神,即用真人穿戴起神的衣饰打扮成神的样子正襟危怀地坐到神的位置上接受众人的歆飨和膜拜,《礼记?郊特牲》郑玄注:“尸,神象也。”《仪礼?士虞礼》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蒸尝之礼既为祖先之祭,故亦立尸象祖,《小雅?楚茨》云:“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小雅?信南山》云:“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楚茨》和《信南山》皆为蒸尝之祭的乐歌。

人们不仅要用钟鼓歌舞娱尸,还要用美食甘醴献尸,神尸享用祭品,象征“神嗜饮食”,《大雅?凫鹥》反复吟唱: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殽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殽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殽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蒸尝仪式归纳如下:

1.蒸尝仪式在收获之后的季秋之月举行,是祭典规定的年中四次时祭之一。

}

我们今天主讲的内容是学习道教的神系。

道教的神很杂很广泛,我们做为个修道之徒要有所信仰及礼敬。 佛教中有些人及一些不信道的人,批评我们道教信仰杂乱。一位修佛的老兄就对我说我杂陈供养。其实这不怪我,道教为什么多神信仰呢? 道教里崇拜的神既有宇宙及大道演化之神 ,又有后天的祖师及孝子忠臣还有一些民俗之神 ,还有身体之神 。

首先我们就得明白这个神的含意。神有至高无上之意有变化之意又有通灵之意 。在道教里 ,神是有司职权的 。在道教里严格分为神明与仙真两大类。神明则多为人类崇拜自然及宇宙的信仰偶像对宇宙万物之道的拟人化 如三清如雷祖如玉帝 。另一种神明是后天人们生活及学习所崇拜的偶像,如一些忠孝之子,如王帅,如比干,如关公,如六十花甲子太岁星君,如鲁班仙师 。 这都是学习及崇拜的偶像神 。仙真呢,则包括一些神话里的神仙,如太乙天尊,还有些是修炼得道的,如广成子、鬼谷子、张天师、八仙、还有些受过皇帝封过的如城隍土地 。就是由这些自然神灵界神祖先神人体神等等组成了道教的神仙体系。

道教之所以信仰神很杂、很广泛,上至三十三天,下至江河湖海地狱都有神在 。一是对宇宙自然及人类优秀的祖先崇拜,二是也是人伦思想的体现,三是为了修炼从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就看出中华文明之根了。 它是在历史漫长岁月中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所以融合了各时期及各民族的神明 今天我们从最高的三清祖师来讲起。

很多学道的人都听过三清 但具体是那三清并不了解。

在道教中最早出现的神就是老子,正一道是最早宣传信仰老君的 。

后来到魏晋时期上清派又发展出很多神明 ,其一代宗师陶弘景做真灵位业图 ,提出三清的概念 ,就是玉清、上清、太清。合称位三清道祖 ,认为是宇宙最高之神 。是元始天王的化身。

我们首先说元始天尊。 大家去白云观看过元始天尊像。是手里那粒宝珠就象征宇宙的无极状态,为天宝君,在玉清境,清微天,象征道宝。在玉京山上传道讲法 ,是先天之大道的化现法身 。

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元始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 他以阳气初升的冬至为圣诞。

一般在道观里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 。元始天尊说法但是由灵宝天尊传经,恩本行经记载他是西那玉国的国王,后修道位登上圣治上清之境,这当然是种神话了 。我们理解的灵宝天尊是宇宙的混元状态。封神榜有位通天教主与此毫无关系 ,但有人说就是上清灵宝天尊这是不对的 。道教以每年夏至日一阴生时为灵宝天尊的诞辰 。是灵宝,居禹余天,上清境,是经宝的化身 。

我们再谈老君又称为道德天尊 ,是师宝的化身。为什么呢?因为老君是神宝,在太清境,居大赤天。 每逢一劫,就下世渡人,他化身成各个时期的皇帝老师 。一般是手执八卦扇子 象征宇宙的太极状态。实际历史上的老子很小时父亲就死了但他聪明好学读过很多书 。后应关尹子写下《道德经》。道教徒加以神化推崇 ,老子是真人,老君是把老子加以神化后的宗教形象 ,后又被一些道教人士吹捧成去西天化生成佛祖 ,实际老子与释迦牟尼思想很多是不同的 ,老子化胡这种说法很荒诞,大家不要去信。

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则是太上老君的生辰还有一说是七月初一 。

下面我们学习下三清的宝诰

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气。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气。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宝诰也是道教的一种经文 ,是赞颂祖师及神明的一种骈体文,就是一种歌颂文章 。

我们首先看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这是描写元始天尊地位崇高,所居之境的庄严。玄元一气。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这是说天尊为宇宙的元始之气 生成天地 其宝珠可以融纳宇宙万物。诸天神明都是他化育的。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这就是赞颂元始天尊的伟大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 。这是说灵宝天尊 在上清境经历了无数劫 ,化生成大梵之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是说灵宝天尊传道的五篇经文,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这是说灵宝天尊,在上清境,是他开辟了九霄之天。

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五劫是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上皇五大劫。劫是个很大的时间概念。道教是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小劫,这是个虚数,是指宇宙漫长之道,不能理解成死的时间概念。

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这句是说灵宝天尊能天地万物的造化之神。阴阳碰撞发生雷电,孕育生命,所以灵宝天尊与西方上帝是相同的一种神化。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就是赞颂之辞了。我们赞颂神明时,也是给自己发下大愿,象他们一样伟大。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

这是说老君的事迹,老君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开坛设教,随方显化,无处不在。所以大家请神,一般都是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意思之一就在于此。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就是老君在道德经里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隐圣显凡,就是说老君把自己的圣德隐藏,显示出平凡,从而度化社会度人。

老君著道德经,实际应为德经与道经,分开的,四千九百余字,后人扩充为五千字。其智慧甚深。大家应好好学习道德经,张紫阳真人曾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筌。”

我们正一的开教祖师张道陵真人也是以道德经来教育道徒的。写下了《老子想尔著》,大家有空就多读,看不明白不要紧,多读几年,一段段去读,就会有所感悟。不要看一些解释。

好,我们把三清讲完。这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明。

有人问,三清宝诰修炼时可不可以读?实际上,这些宝诰也是经文也是咒。当你要与这位神明的信息沟通,那最好办法就是读这尊神明的宝诰,静坐及平时都可以读。

下面我们说斗姥又称斗姆元君。简称“斗姆”,又作“斗母”,又称圆明道姥天尊。与佛教的准提菩萨及摩利支天都有类似之处。我觉的此尊神实际就是准提,而被道教吸收过来,在逐渐的融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斗姥。

  斗母(斗姥)是道教的先天大神,乃是紫微、勾陈及北斗七星之母,掌管天上众星,地位崇高。例如礼斗求寿、赞星开运之科文,必先敬斗姥,而及於北斗七元君。又如拜太岁者除了拜本命太岁、值年太岁外,还须敬拜斗姥,方算圆满。

  除了为众 星之母的神格之外,斗姥的另一特徵是身放巨光,此光非一般之光,乃是「日月光明能映夺」之强光,故斗姥又称「圣德巨光天后」。


    其次,斗姥形象又吸收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摩利支天,摩利支意为「威光」,无论何种来源,斗姥都具有了巨光之特徵。

    第三,斗姥被视为「元始之阴体」,乃是混沌未开之前的阴气,与之相对的「元始之阳体」名为「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此天尊在道书中是极为无为的静态之神,相反斗姥却是生化亿万星君的有为之神,一者为阳中之阴,一者为阴中之阳,故此斗姥可被视为混沌初开时阴极而阳的、巨大、具有爆炸性的巨大光明能量,被称为「圆明道母天尊」......

按《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真经》记述,斗姆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爱妃,号“紫光夫人”,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沉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薇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薇北极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称斗姆尊号曰:九灵杰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又曰:中无梵炁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无尊,又化号:大圆满月光王;又曰:东化慈救皇君天医大圣。道教尊称为“圆明道母无尊”,简称“先天道姥’,谓之“象道之母”。

实际斗姥是宇宙的太阴之气,但又阴中含阳,生育天上众星。因为紫微大帝是众星之主,所以斗姥为众星之母。包括六十花甲子元辰太岁星君都是斗姥的儿子。(西王母是金之气,东王公是木之气,金木之气交媾,但需要斗姥孕育,所以才会产生众星)

明天就是斗姥的圣诞了。斗姥有什么神职及法力呢?我们知道,东密日本的忍者都修摩利支天法,佛教徒还很多人去修准提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摩利支天可以隐形,修准提法适合在家人修,可以不忌讳污秽及荤腥,所以准提法现在很流行。南怀瑾先生也大力提倡,但我们道教的斗姥也有这些法力。能治病救人、求子等等。

讲个真实故事。说过去打仗,后因战争原因,人的尸骨零乱,都分散了。后人就做法事求斗姥把尸骨都恢复,结果真诚心求道斗姥元君,使这些死者的尸身完合。

所以斗姥的法力不可思议。斗姆元君的法很多,大家初步学,就可以选择斗姥心经来读诵。

一般斗姥是八臂法身。手里捧日月、金印、弓、铃及法杵。

西天竺国 大智光中 真空妙相法王师 无上玄元天姥主 金光烁处 日月潜辉 宝杵旋时 鬼神失色 显灵踪于尘世 卫圣驾于阎浮 众生有难若称名 大士寻声来救苦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圆明斗姥天尊 

西天竺国 大智光中 真空妙相法王师 无上玄元天姥主,这句首先说明是西方印度,说明斗姥与佛教的准提,实际是同一尊神,现在很多道教人不承认这点。那怎么宝诰里第一句就说是西天呢?这说明道也象佛教学习过。

真空妙相法王师 无上玄元天姥主,是说斗姆地位很高。是王法师,道之主。斗姥手里法器,闪耀金光时,日月都会失去光辉。她与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大的渊源,可以救度我们。所以说显灵踪于尘世 卫圣驾于阎浮 众生有难若称名 大士寻声来救苦。

只要念她的名号,就可解危济困。我曾经书符,请斗姥元君保胎及救产妇,都很灵。所以大家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下都可以用的。

我们大家,明天早上起来洗脸后,就读《斗姥心忏》。

太上玄灵保命延生大梵斗姥心忏

太上玄灵保命延生大梵斗姥心忏

稽首先天大梵王,宏慈海愿普无疆,纲(读刚)维分野廿八宿,

提契三十六天罡,七豕(读是音)双麟威赫赫,四头八臂穆皇皇,

常垂法力消灾劫,广运神通拯祸殃,万类生成由宰制,

九天号令任施张,微臣感戴无终极,皈命皈神礼巨光

出纳之门,上下有神,吉凶之户, 气津常存,吾今朝礼,一念存真,会集万圣,叩之必闻,急急如太上律令敕

天玄天玄,真一自然,去邪归正,惟思静专,一身之主,万法之先,定而不可测,动而那可言,臣今表里静,引我拜帝前,急急如太上元始律令赦

太一之精,洞玄之灵,能生万物,能涤群情,吾今洒(洒)处,天地澄清,急急如太上律令敕

洞虚玄元,滉朗无边,八方正气,混合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豁落答那,洞罡神仙,斩绝恶鬼,扫荡妖烟,中山神咒,元始灵篇,吾诵神集,天地回旋,三元五岳,八海朝元,魔王束首,真圣卫轩,凶秽消散,道德成全,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敕

北极璇玑,中天魁罡,经纬天地,运转阴阳,德出万圣,位列九皇,扫除恶秽,普告吉祥,喉舌之司,陀罗擎(读情)羊,雷门十二,开指生光,生物霞世,振作纪纲,吾总枢柄,永镇坎方,龟蛇合体,龙虎成行,神剑一下,斩绝魔王,急急如玉虚师相仁威上帝律令敕

杳杳冥冥,混合无形,玄元始 ,天地人灵,道非常道,名无定名,空洞凝结,真妙化生,既分五正,始属七星,臣今荡涤,内外澄清,功德圆满,魂魄自宁,急急如天皇大圣老君律令敕

北斗七星,朝拱二尊,随时运建,应 常存,天皇大帝,紫微玄辰,光明烛世,大若车轮,闭人死户,开人生门,二 之化,五行之君,上朝元始,下覆昆仑,自子至午,十二时辰,请切免罪,诵可蒙恩,天罡掌握,辅弼丝纶,三官听命,五帝卫真,庚申甲子,本命生辰,随力章醮,福自臻身,三千大将,二万灵神,作恶减算,造善益津,能清七魄,能制三魂,朗诵玄咒,扫荡妖氛,急急如紫微大帝律令敕

北斗九君,乃天地根,扶危解难,有方便门,十二时属,三元 存,斡旋造化,成就天人,罡神指处,鬼宿停轮,吽钵呵叱,光遍乾坤,渐乐和叱,扫荡妖氛,今夕凝结,拘魄束魂,内外清净,表里更新,三尸安位,九灵守真,以合大圣,混沌自分,凡有祈请,一一遂闻,急急如太上元老天主律令敕

北斗九宸,中天大神,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调理纲纪,统制乾坤,大魁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高上天皇,紫微帝君,大周天界,细入微尘,何灾不灭,何福不臻,元皇正气,来合我身,天罡所指,昼夜常轮,法末小臣,好道求灵,愿见尊仪,永保长生,三台虚精,六淳曲生,生我养我,护我身形, ,急急如元皇上帝律令敕

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於尘世,卫圣驾於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上帝圆明道姥天尊

老君曰,斗母上灵光圆大天,宝月中有骞(读千)树,色莹琉璃,玉兔长生捣链大药,凡天地气运休否,日月星宸错行,雨暘晦明不时,风寒暑湿不节,亢旱水火,疫疠lì凶灾,至如刀兵虫蝗,妖精鬼怪,疾病伤生,诤讼横挠,种种不祥,悉皆乖气所致,斗母降以大药,普垂医治之功,燮(读谢)理五行,升降二气,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kē),润益根荄gāi,畅回气候,生成人身,炼度鬼魂,散禳百结,资补八阳,辅正全真,召和延祥,仙尊斗母,职重天医,生诸天,众月之明,为北斗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人身,光凝性水,众水一月,众月一光,有情无情,均禀灵光道气,一一资其,生养护卫,恩深德重,皆莫能知,是以人生,面有七窍,内应乎心,魄有七真,受魄於斗,斗母尊号曰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君,金真圣德天尊,又化号,大圆满月光主,又曰东华慈救皇君,天医大圣,应号不一,主治中天,宝阁祖劫,在玄明真净天,修行玄灵妙道,勤奉元始至尊,慧香氤氲yīnyūn,智灯朗耀,每发至愿,愿生圣子,补裨(闭)造化,统制乾坤,愿力坚固,终始如一,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母登於宝座之上,怡养神真,修炼精魄,冲然摄气,气入玄玄,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苞,经人间七昼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光一时上腾九华天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之中,混凝九真梵气,自然成章,文曰 :前有天罡,光敷秘字,文曰 ,芒角炓liào然,是九章生神,应现九皇道体,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天皇紫微尊帝二星,居斗口娑罗上宫,真光大如,车轮,得见之者,长生位证真仙,永不轮转,二星分作余晖,为左辅右弼,为擎羊陀罗,神化无方,总领玄黄正气,七元星君斡运阴阳,造化功霑三界,德润群生,其功德力不可思议,夫修炼九还七返大丹者,持此顿悟,玄关灵光,现前三十九节,自然生荣,了证太玄三一之道,知守本来具足之理,坚固真身,更能精修大定,乃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飞升玉京,逍遥自在,如此,则劫劫生生,玄祖宗亲,皆得解脱,同受玄恩,济度存亡,此为深妙,皈心持奉,静处璿玑,内景无漏於六根,外景不沦於万有,湛然清净,道在目前,顶礼真形,恭敬咒曰

玄灵节荣,永保长生,太玄三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得安宁, ,急急如律令

仰启,紫云阙慈光圣慧尊。。。

仰启,碧罗天无上圆明主。。。

仰启,璿(瑞)玑宇九光诸宸曜。。。

窃(窃)惟香者,霞宫凝瑞,桂窟钟灵,发扬七宝之菁华,凝结一元之真气,祥烟绕处,赫奕垂威,愿焚香於兽鼎,遥攀驾於龙车,捧玉皈依,洁诚供养,浮香远览天尊。。。

窃惟花者,阆làng苑传春,萧台结露,发玉文之绮媚,舒朱宝之芬芳,星悬电彩献千葩,珠户金房呈五瑞,手持仙蕊耀丹庭,散花十方璇宝杵,捧玉皈依,洁诚供养,宝花圆满天尊。。。

窃惟水者,金宫启润,银汉分流,源从碧海之中,涌出绛河之内,析 汇派,广开利济於无穷,带地包天,大显玄通於莫测,真修简易,矢志清明,捧玉皈依,洁诚供养,玉泉流润天尊。。。

窃惟灯者,银釭结蕊,丹焰凝葩,显太虚不夜之琼光,普青玄现生之藜象,煌煌辉朗九天精,赫赫中存八极气,明通三界,威耀十方,捧玉皈依,洁诚供养

大圣先天圆明道姥大天尊,九称

大圣北斗九宸解厄大天尊,九称

尔时, 天上圣斗姥慈尊在,白玉龟台金莲座上,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尘寰,不能解脱,斗姥发大慈心,兴普救愿,即说如是,广大圆满,玄灵应化,无碍大神通,大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瑶天紫极摩利支天上帝圆明道姥天尊。。。

虚无自然金阙三宝上帝,龙汉圣父周御国王天尊,龙汉圣母紫光圣德天后

日宫天子郁yù 仪阳曦帝君,月华天女太素结璘皇君,玉斗左宫勾陈天皇大帝

玉斗右宫北极紫微大帝,中天大圣七元解厄星君,南斗主政六司注算星君

东西中正三斗星君,玉斗左右辅弼星君,三台华盖朗照星君,

金木水火土德星君,十二宫宸对照星君,六十甲子运转星君

玄都十一大曜星君,二十八宿分野星君,当生本命元辰星君

天上修罗交战日,人间劫火洞炎时,四头应化现神通,八臂垂雄施道力,常游日月二天前,独救刀兵三界内,威光赫奕,妙相圆明,接引群生, 超离诸苦,太虚有尽,本愿无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九天雷祖大帝,日宫太阳帝君,月府太阴皇君 先天斗母紫光金尊圣德奎光天后摩利支天正法王 无上玄元大行梵 天母天父天皇大帝

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於尘世,卫圣驾於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帝圆明道姥天尊

伏愿,一念感通,圆明洞鉴,九皇昭格,广施溥博之恩,列曜高临,密赐慈悲之泽,上祝圣寿天齐,皇图地久,四裔yì 效顺以来王,万姓安居而乐业,阴阳顺序,三光全而寒暑平,风雨应时,五壳熟而人民育,福资万有,恩被十方,次俾臣等三业六根,悉蒙洗荡,千愆万过,俱获消除,永禳未兆之灾,茂锡将来之庆,已往之祖宗父母,咸皈道以超升,现在之眷属亲疏,共受禧而康泰,动植遂生成之德,飞潜陶化育之机,五道开明,九幽罢对,谨抒丹悃,仰赖玄恩,稽首皈依无极大道,心期通感,目注云霄,为上良因,再申称念

三光圣母,法力无边,度贤度圣度人天,九地仰庄严,朝礼周全,福寿永绵延,大圣先天道姥大天尊。。。

自皈依道,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自皈依经,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自皈依师,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太上玄灵保命延生大梵斗姥心忏]竟

读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很多人跟说我求富贵、求神通。念经,就是赠加你的智慧及福报。

问:只要念她的名号就可解危济困。是不是有了灾就反复念抖姥这2个字,看和尚念啊米拖佛也没什么效果啊?

鹤师:我们常看见很多和尚们念阿弥陀佛,但是念他们并没怎么样啊,包括我们念观世音菩萨,有时我也想:为什么念不灵呢?我就去问我师父,(我腿不好,念了很多咒都不好)师父怎么回事?我也念雷祖、也念天师、也念斗姥啊,我师父没说什么,走到坛前敲了下磬,发出清脆之声,问我你看见神明了吗?我说我没看见。师父说:“神在心中,你没看见的是你心,这个謦发声,是振醒你的心灵,神凭将,将凭人,人凭心。”这使我明白很多。不知道你们明白不?

和尚们要说念佛不灵,那是自心的原因。我们念雷祖及斗姥不灵也是自心的原因。我这几天讲,王常月祖师的事迹时,就提他拜斗姥。

王常月祖师修道时曾于华山拜师,师授以《北斗经》和《北斗咒》。从此,住在华山北斗坪,他白天打坐参悟,晚上诵经持咒,朝拜北斗,精诚存思,不管严寒酷暑,不论雨雪风雹,十几年如一日,曾三次拜斗母降临,示以道缘,可知他道念之坚,自不用说了。

拜了十几年啊。我们才拜几天?

我们进庙里烧香拜神都是求什么?求发财富贵、平安,这没错,但你说你求这又求那,心是真心吗?

所以烧香就干干净净地去烧,念就至心至诚地去求,愿就无私无我的去发。

黄元吉仙师说过:"虽前世今生无冤怨,然总在多积阴功以消孽债,庶一举而成,不受魔缠祸侵矣.且于此工夫有进,尤宜礼斗禳星,请诸仙众圣同作证盟,代为消魔断障,庶几一直造成.此自古修真人第一要务."

所以大家明晚可对天空星斗,发下我们正一派的十二大愿:

最好是亥时,就是晚21后,有条件可点一炉香于阳台上。三拜九叩(见论坛:

对北面的星空发愿,发愿后,才可以求自己早日求得真道,健康长寿,幸福安康之类的话。

基本这就是修法的第一步,以后有条件后可以专修斗姆元君的法门。如斗姥炼度 大梵斗母五雷法等等。

我们今天就讲道这里,下次讲四御及真武大帝

御字,怎么理解呢?在这里我觉的有两种解释:御是马车,象征神明的尊贵、高大、伟大;还有一种解释是,引申为是驾驭,就是管理、统治的意思。四御就是掌管天地之道的四尊神明。

我们首先说玉皇大帝,全称为高上昊天玉皇上帝,又名 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实际在商周时期,古人已对天有所认识,称之为天帝。晋代的《真灵位业图》称为玉皇道君。

真正信仰是隋唐到宋代达到信仰的顶级。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他在当王子时,把国库中的财宝都施舍给穷人,救济百姓。他功成之后又舍身渡人,经历无数劫难才成为万神之主宰。所以大家看西游记啊、宝莲灯啊,那个愚蠢的玉帝与宗教的玉帝不是一样的。玉帝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数年前,我在一群里与人辩论过,此人是谁不提。我说玉帝是人们对天地间之运转、四时流通、万物生死一种宏观功能的拟人化概念。意思就是说,玉帝实际是古人观天地之道、看四季万物轮回,觉得冥冥中有股力量在操纵着。加以其神话称为天(与宇宙自然的天空不是一个概念),后被人们及皇帝统治者及道士们,出于各种目的崇拜、统治人等目的加以神化了。我们看玉帝的样子与宋代皇帝是很相似的,实际就是那个时期定型下来的,样子都是照皇帝做的,我说的意思大家能明白吧?然而那位老兄却反唇相讥,说我不尊神、不明神道,他认为玉帝是高高在上真实的存在这个人。迷信与智信总是一步之遥,我说我是道士,我尊神礼神,但我不迷信,任何一位神都是道及宇宙的化现,而不能去理解成死板的人物信仰。后来这位老兄还去玄易网站发贴批评我。

玉帝成为众神之主后,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执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按我的理解,玉帝实际也是三清所化。是宇宙之气的演化,管理天地万的总能量场。如果三清是根,则玉帝是主干。

我们道家有部《心印妙经》: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妙 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你们看这部经里,很多人会念会背,但他们并不懂这里所隐藏修真的奥妙。这里没有提到什么神话的事,是讲的修道中实际的情况。

[玉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 妙有玄真境 渺渺紫金阙 太微玉清宫 无极无上圣 廓落法光明 寂寂浩无宗 玄范总十方 湛寂真常道 恢漠大神通 玄穹高上帝 玉皇赦罪赐福大天尊这篇宝诰,大家可以学习下,都是讲玉帝的功德法力,在念时应该念一句拜一下。

我们下面聊聊四御的第二位:勾陈上帝。

他全称是长生南极勾陈天皇上帝。协助玉帝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间兵革之事。他实际是天上一的颗星,是斗姥所生九子的老大,相传只有天下太平时才能看见他,有人说南极老寿星就是他。我认为不对。勾陈大帝的信仰应起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

下面是我们常知的紫微大帝。勾陈上帝是万灵之主,而紫微大帝是万星之主,就是天上的北极星。古人以北位尊,是帝王之星,天上诸星变唯北极星不变、不动。所以尊为帝星,是众星之主,北斗是帝车,他能统帅三界鬼神、掌管四季。玉帝是正月初九圣诞,紫徽大帝的神诞日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大家可以回去学习紫微大帝宝诰。

我们再说四御的最后一位,就是坤元后土皇帝祗,她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土娘娘、大地母亲。是四御里唯一女性神。她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川,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地母亲。

易经里有句话,后来被清华盗去成他们校训,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做人要象天道一样积极进取,奋斗努力,还要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

左宗棠大家知道吧,他就是当一品之后,骂他的人,他都一笑了之、不记仇,被人们尊重,也怕了他。他就体悟出这个坤卦的涵义了。年轻时出身低,就学天道积极努力做事。成功后位居人臣,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却又淡泊低调,包含他人容忍他人。我们话说回来,后土的信仰起源也很早,东汉时期就供奉设庙,北京有地坛天坛,可见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古代是农耕社会,所以敬土地,不象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山川大地。唉,所以现在的人应该正信,敬畏自然。三清是宇宙之源,玉帝则发号施令、掌管万物,但是由雷生发万物,而由后土承载养育万物。这实际就是道教以神系的观点来看待宇宙自然。

大家通过这些应该就可看出这四御实际就是古人对天星宿所崇拜的予以人物化形象化。而做为道教的修行者,就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神明背后的象征寓意,落实到实际修炼中,爱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更要在修炼道法中与神明合而为一,真正做到诚心信仰及供养。学道有的人可能会遇到家人及亲友不理解,以为你们是迷信烧香拜神的,不是迷信是什么?那你学好后就可以讲,迷信与我们道教徒信仰有本质区别,迷信是精神狂热崇拜,而我们是理智的信仰。你可以问你们的父母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是不是念红包书、念毛泽东语录?那是不是种盲目地崇拜及信仰?我们修的是自心及行为准则,是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不象他们想的那种,只以为烧香拜佛就能求到什么?我们是真诚地信仰落实到实际生活及事业学习中,不象迷信的人,一天无所适事。我们信仰神,就要学习神明的品德。象玉帝虽为王子之身但奉献自己财物及生命,所以才能成道。象勾陈大帝爱好和平,象后土能包涵养育万物,紫微大滴刚直不阿,都是我们学习之处。

我有个朋友,这群里有的人见过他,平时傻呼呼地,他去年因抓小偷,被小偷报复打折腿报复,他前几天跟我说,很多人怪他抓小偷,说他傻(说得人中也包括我本人这么说过),他说他不是傻,他说事赶到那了,看见小偷能不抓吗?假如他腿不坏,遇到小偷还会再抓的。这就是把神明的精神落实到实处。我为他最后那句话感动,象这种品德,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被世俗的污秽给污染了。我们要惊醒自心,在工作上生活里都把自己本心拿出来,这就是宗教建立神系地作用,教育人、指导人、树立榜样!四御就聊到这里,本来我还想真武大帝的,我想等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说吧。

下面我要和大家分享丹道里的精气神的概念。把这些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好,你才能真正做到修道,否则什么都不明白。原理搞不懂,你是修不成的。这些也是我多年学习的心得,讲给大家。

人有三宝精气神,但这三宝怎么理解呢?这长生药就是精气神。三者是一体,但又要分开讲。

我们首先讲:“气(炁)”,这两个字是一个音但意义全不同!古人造字有讲究,他们已有氣字,怎么还又造个炁?我们现代的人总以科学观看看这些,实际他们是最迷信及狭隘的。修丹道的人都是知道炼精化炁。你们喝水,水是不是有蒸气?我们呼吸是不是有空气?空气中含氧气,我们都知道。那我们修道就抱个氧气瓶修好了,这种气不是修道里的气,不是我们的呼吸气。古人在修道中悟出有种物质,在空气中活跃,有穿透传达遥感的作用,我估且称为丹粒子或丹分子,这种物质在人体中也存在。修炼后会得到一种光团或是说气场,实际都是这种物质产生的。古人总是说,一气化三清。前几天看神七上天,宇宙中也应存在这种物质(我的遐想啊),古希腊哲学实际也悟道这种物质,他们叫以太。虽然现代人证实这种物质不存在。但是我觉的与中国古代说的炁是一回事,只不过没被现代科学证明。

这种物质在人体修炼中会怎么样呢?会产生热胀麻酸痛凉的感觉。有人说了,你说这些都是坐久了气血产生的,从生理角度讲是这样的。但是身体之外呢?不是有人残疾后去拍片子,片子里居然有完整的四肢。还有古宅里出现鬼魂这种灵异。我认为都是那个气的作用留下的信息物。

气在丹道里修炼有先天气及后天气之说。后天气包含水谷之气及空气两种;而先天气包含我们生命产生之前的元气(我认为就是父母精子卵子结合时发生的电波)或能源力,称之为精气。还有种是脏腑的真气,先后天互相作用,使我们身体产生新陈代谢,是我们生命活动力量的来源。后天之气可以补采,如练呼吸法古称为服气,或注意饮食,都可以调节,但先天气不好补,静坐恰恰是修养先天气的最好办法,气足方能有神,方能产生精。我们静坐后丹田感觉的那股热能就是精生,而把这股精炼化,运行体内打通大小周天。先天要修后天要补,是我的心得,再说精,精是人体的物质精华,精力。不单单是指精子,精液当然也包括。初修丹道的成年人要补亏,实际就是修炼性功能,把生殖之精补足。这些是补后天之精。我们修道最后修的是先天精,就好比我们有的人打游戏,几小时不下网不累,那个兴奋啊。那是什么再作用?还有老太太老头打麻将几夜都不困,都是精力好,这就是体内的先天精足,维持生命动力。而藏精的地方就是肾,肾气藏精,所以很多功法都是先修肾。

年轻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无性欲的情况,生殖器会勃起。这没什么的,老子早在道德经里就说过“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也”, 意思就是说小孩子啊,不知道男女交配却会勃起,这就是体内精足之象。精足后就马上打坐,你淫念一起就是浊精。我们接着讲,古人讲顺则为人,逆则为仙。就是你纵精气流失则会生儿育女,会成人道。但是你保精炼精则会延年益寿,再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就会成仙道。我们再接着说神。这个神啊,跟我们前面讲的神系神仙概念又不一样。气精是人体之本,则神又是精气之本。神也是分先后天的。后天神包括我们的意识及感觉。佛教里的六根,道教说的阴神都是指后天之神,我们生理上的功能,比如到挨饿时就会有饿的感觉,这些也是神。说穿了就是大脑神经系统,我们说的先天神就是元神,这是我们谁都有的。元神为先天,识神则是后天。阳神是修出来的。佛教有八识之说,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认为它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我觉的与道教的元神说很类似。我们刚下手修炼时都是用后天之神意念去引导去运行,而元神则是我们体中另一个自我。元神与识神是相对立的但是又是相互影响的。元神是我们的根本,无任何想念之时所产生体会的,而识神欲望则把元神掩蔽,所以邱处机的《青天歌》开篇就说:“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这就是元神与识神的关系,在修炼中自会体会出这两种意识的对比。

返老还童的秘密之一就是保持年轻儿童愉快的心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孩子的心,识神少而元神多,所以对人事物的感知力强,少欲望;我们成人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及环境影响,元神逐渐不显。静坐时把欲放下,识神清静,则元神自会显现。三者结合。气是宇宙人类万物的生化之本;精则可理解为生命精力的源泉;而神则是生命活动的主帅。三者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足,这样身体就会强健。修炼首先重保精节欲,然后精足与神气结合,修成丹。待三宝足后,精气神就会在眼前放光明,称为三花聚顶,这是一种功态显现了。精与气本是一体。

元神藏于脑中(古人认为藏于心),精藏于肾中,所以古人说心肾坎离交媾。我们修时无念无为、静心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元神出来主事。人体修炼的精气就会在元神下运行。

明白这些原理后,静坐时就应知道怎么去做了。具体如何去修,去做。关于讲道精足欲强怎么样办?控制不好就会遗精,我以前教过天山降魔派的固精法,刚才儒道缘也推荐一法,大家都可以试下,就是精足时有性欲的时候尽量把肛门往肾上使劲提,同时把肾向下压,这时后要停一会,在慢慢的把气呼出,做几次,很快的。

为什么要念经呢?就是道教的经文本身就有收心谴欲的作用。精为命宝,不可妄泄,男子手淫,性生活滥交,好色喜淫纵欲,寻花觅柳都是属于纵欲。我主张夫妻之房事有节。炼精之法一是聚,二是补(适合中老年人),三是固精。补精之法,一是养不要再纵了,二是修炼补肾添精之法。先一步步来,静坐一是收心。如何入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的办法一是听呼吸听丹田的感觉,把你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丹田处。(静坐后阳起,则用上面教的办法固精提肛,平时在小便时也应提肛,晚上临睡前,可以按摩双肾,双手搓热捂暖肾部。还有一种办法降欲火,就是多泡脚,泡时按摩涌泉穴,可以降心火补肾气)。

再针对练功时遇到的怪兽仙佛这些幻觉怎么办?一般在功态中,看见鬼怪神仙及兽鸟蛇这些,都不要去理会。网上有个人传丹道吧?说得很玄,我们不说这个门派修炼怎么样,这人有贴子说大家在功态中遇带鬼怪神佛这些,要去吸取他们的能量?实际这些功态中见的神佛及鬼怪都是自身信息场的产生(幻觉)也有些是灵界(阴性能量的化现),你去吸取这种能量,那怎知道这种能量是不是对你有益呢?我当时得一句师传口诀就是金光咒里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记得在今年武当杂志一期里看过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记载两个故事,一个是说某位女士修时,看见一条大蛇摇头摆尾冲她而来,她也是明白人,心里虽起怕心但是就做到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任由那大蛇吸取她身上的黑气,于是这样几次,她多年的肝病就消除了。这种现象就是说明。实际她练功中以修成一定能量,而这能量信息化成蛇象帮她把病扫除,如她当时害怕就会走火。还有一例,是说某高级知识分子,在公园里修炼,忽然听见声音,告诉他把裤子拖掉,你说众目睽睽之下是脱还是不脱?脱就裸奔了,不脱则得不到神仙指示,我问你,你怎么办,这位大哥很聪明,就自己虚晃一枪,演示了下脱裤子但并没真脱,那个声音就不再出来拉,想下脱裤子,手也动下,这是个小例子,就是遇到些声音要你干什么?心里要有个警惕,真正的神明是不会叫你干这些的。所以很多练功的人出现跳楼啊,出现裸奔啊,久之就会出现幻听,不理也是种魔念,心里当它是无的,(问:那我念咒压住 鹤师:但是就会跟你当时修炼的信息场所违背,这都是入魔!)。学道不要执于物象,但也不离于物象,游于物象之上。其实真修丹道及练功的,都要事先做好护身护法的准备,我们常念的八大神咒就是起到护神护法的作用,道教修道之前都是要先念咒,请祖师的。(问:我在法坛老君像面前打坐可以吗? 鹤师:可以,所以法侣财地缘都是有讲究的。)

有个网友,他的父亲就练千峰老人传的性命法诀明指,坐后一阶段修得不错,但就出现了魔境,也是来条蛇,在屋梁上吸取他的丹气(记住不是病气),他就问我怎么办?我说上坐前先念好八大神咒,再在坐垫或蒲团下面放雄黄,他放后那个信息物就没再出来。

实际道理很简单,但总要诀是清静自然,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见佛佛斩 见魔魔斩。有位和尚在坐禅时总感觉有个苍蝇飞,他师父就说,再飞你就打死它,他记住这句话,静坐中又看见了苍蝇飞,就伸手去拍,啪的一下是拍在自己的腿上,是他自己身上的痦子。他师傅用的办法就是叫他用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法,把他的欲念破掉。是他自己的幻觉,打坐时心神不一识神作乱,使那个痣叫他感觉是个苍蝇。

我们今天就讲真武大帝的来历,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位镇于北方。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一名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也有称其为称荡

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的。道教里也称之为玉虚师相、万法祖师的。

其来历有多种说法,这是以下几种说法:

 (1)真武神是由天地神变化而来,象征天地精灵,又化为龟蛇拥抱像,龟蛇复合为一个人像,即真武神;龟蛇分开为二将。真武神的原形,不过是一条长蛇拥抱着一只乌龟而已,故[真武帝实系天帝神变化而来]。

  (2)真武(玄武)源于禹之父水神鲧。禹父鲧为鳖氏族酋长,死后化为三足鳖,鳖为其氏族图腾。相传鲧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修蛇”。鲧为龟或鳖,其妻为蛇,正是龟蛇相交,即玄武图上的龟蛇交尾之象。

  (3)真武又名黑帝、玄武。“真武本是人,后经修炼,才转化为神的。”

  (4)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其形如龟蛇,龟蛇即玄武。“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北方七宿中星宿)形似之。”故称北方七宿为玄武。

  (5)本为元始(或太始)化身,投胎为净乐国王子,不统王位,入太和山修行,功成飞升,上帝封为“玄天上帝”。

  (6)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净乐国王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修行,功成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

(7)真武(玄武)最初的兽形星辰神的形象,源于星辰信仰,“以兽形灵物来命名星辰,乃是改造原始的自然崇拜形式,把抽象的天体神动物化。”

我个人认为:玄武信仰本起源于北方星空的星宿信仰。为北方七宿之形,这在星宿图中可以看得出。所以可以说玄武源于原始星辰崇拜与动物崇拜。

古人观察夜晚的天空,发现有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形象四种动物,就是东为青龙、南为朱雀、西为白虎、北为玄武。

关于玄武究竟是何种动物,一般说是龟与蛇的混合物。这四种动物大家可夜观星空,去一一对应,确实非常很象。玄武通常认为是龟蛇正在交媾之状,我个人理解实际是龟蛇合中有斗、斗中有合。

龟象征水,蛇象征火,实为水火既济,坎离交媾之象。对应人体的心肾。

民间传说,玄武是真武大帝的肠子所化。这后面我们再说这点。

真武大帝在道教里,最早是属于北极四圣之一,是四圣的第四位。

在宋朝之前,一般多认为,神霄雷霆的主帅即北极四圣为天蓬、天猷、翊圣、玄武四大元帅。宋代之后,真武信仰开始广泛,人们把第四位的玄武单独提出来而升华。

玄武的人格化过程是漫长的。信仰起源虽早,但是从龟蛇到人性化,最终完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的道士们将玄武形象描述为“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有一说为老君八十二化,一说又为玉帝的化身,所以称为金阙化身。据说他面如满月、龙眉凤目,顶带玉冠。黄帝之时,投胎生于净乐国王后善胜夫人胎中,经十四月而诞生。出生时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天地间有多种祥瑞。后来,王子长大后,厌倦世俗,逐渐潜心于道,后得紫虚元君指示,赴太和山修道,就是今天的武当山。我们都知道有个故事叫“铁杵磨针”,

就是说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道的故事。现在武当山里磨针井大殿内还有此故事的壁画。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多年,碰到了种种困难,后灰心退却,途中遇到紫虚元君(紫虚元君是真武大帝的老师,是受三清道祖之命教化真武的。)化做一老婆婆以铁杵磨针,使真武大帝悟出“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复又回山修炼,最后终于修成正果。

真武大帝苦修四十二年,后终成大道,紫虚元君为考试他,就化成一个美女,端着茶,还动手动脚给真武大帝梳头,真武大帝厌恶她,就拔出宝剑驱逐她,此女就又羞又怕,纵身跳下悬崖,真武大帝一看见逼死人命,心中懊悔,于是他也跳下悬崖,以偿人命。他跳下后,元君一看他是真心,就召来东西南北中五方之龙,捧起真武大帝于半空之中。五龙就捧着真武大帝升天,玉帝知他功行圆满,就命他统摄北方,对应玄武之位。

这就是我创立五龙洗身法的出处,实际五龙象征五气朝元。

这个故事,也是告诉我们修道要抱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正道之心,才会修成正果。

在殷朝时,纣王无道,导致水、火、旱、瘟、蝗、妖六魔出来害人。真武大帝就披发、手持七星宝剑,指挥六丁六甲,在洞阴之野讨伐众魔,降服了旱瘟妖蝗四魔。但水火二魔,自持为坎离之气与真武大帝相斗,相传此龟蛇本为真武大帝的心及肠子所化,今武汉的龟山蛇山就是其所化。后来真武大帝就施展威力,把龟蛇踏在自己脚下。真武大帝凯旋回天复命,玉帝予以加封。后在武当山上显圣,后来真武又降服雷部三十六将,这就是我们读到的小说《北游记》。

自宋代起,几乎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极力推崇玄武,元代都予以加封,以至到了明朝,武当道教真武信仰从兴隆走向鼎盛。

实际上真武相当于战神,之所以那么多皇帝信仰他,是因为真武能除邪魔外道,维护天地之秩序。所以到人间自然也是保皇权、扶社稷的灵应之神。考察历代封建皇帝对玄武的封号,几乎都少不了“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家神”等内容。而明成祖朱棣就曾以“清君侧”名义发兵誓师时,扮成了真武大帝“披发仗剑”的形象。后来的武当真武朔像实际也都仿照他的面容所作。可见其真武信仰当时是多么鼎盛。

我是这样理解真武大帝的。真武大帝位镇北方,而北属与水,水润万物,真武大帝修道降魔正符合了这点。我们一般做大型法师降魔师,外坛就供祖天师,内坛就供真武大帝

。而且真武大帝是孝道的化身,我们的晚课里有报恩宝诰,就是为真武大帝所作的。我们以后都最好去趟武当山朝拜真武大帝。

下面我教大家一个真武大帝启请咒。

拜请真武玄天上帝驾来临

仰启玄天大圣者 北方壬癸至灵神

金闕真尊应化身 无上将军号真武

威容赫奕太阴君 列宿虚危分秀气

双睛掣电伏群魔 万骑如云威九地

紫袍金带按神锋 苍龟巨蛇捧圣足

六丁六甲左右随 八煞将军前后卫

消灾降福不思议 归命一心今奉礼

这两个咒都可用,一般都用于奉请祖师所念,有急事求祖师可以念。

我之所以讲真武大帝的故事,是希望你们能象真武大帝一样,修正道、行正道,坚持不懈,去降服生活中的魔难。

问:玄武大帝属于战神 ,一般是什么职业供奉他比较好呢?

鹤师:只要是正当的职业供奉都会好。

问:玄武大帝好像很适合五行缺水的人。

鹤师:是的,你可以这么理解,但不是五行缺什么,而是五行需要补什么。

问:老师,北斗星是不是天上最亮的星星?它和真武大帝有什么联系吗?

鹤师:北斗是属于北极垣中,就是归紫微星所管,为中天。而真武发帝是统管北方之神。

鹤师:可以把玄武理解为真武大帝手下的将军。

问:天官和紫薇有关系吗?

紫微大帝是大帝,而紫微天官是指天官受紫微九气所化。

大家在读早晚里都会念到三皈依的,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

我们现在很多网络的年轻人,都只认形式,以为发个皈依证拜个师父就算皈依了,实际这是错误的。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人本身就在道中,但又为什么要皈依呢?首先,我们要理解皈依的意思。皈是指回到家中,心有所归,而依是指子女依靠母亲,投入母亲的怀抱。所以,我们的皈依,是心灵的皈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

现代的人类追求物质需求,但是精神上都面临着痛苦,对爱情渴望,对事业迷茫,人生压力都很大,这就是对物欲追求过剩后,所带来的痛苦。人们心灵得不到解脱,精神得不到信仰,心灵没有归依之处,如在茫茫大海上,只知道抱快木头,急忙上岸,但是抱来抱去,最后落得一场空。

而我们皈依后,大道就会为我们指明方向,使我们在海上不会迷失自我。所以聪明的修道人,是求心灵的皈依,不是象当今一些网上的年轻人,只知道为学法、为混名而去办皈依证。

皈依三宝后,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皈衣道教的人,不要受年龄、经济、地域、民族的限制,无论你是修全真还是修正一派,都应明白皈依的真意,脚踏实地去修行、修证自我。

皈依,是修道的开始。而皈依的目的不是在于你是不是取得道士资格,能不能出家去道观里混,也不是在于你是某大师的弟子,身份就比谁都高。

皈依的目的,我个人看法:不是为追求财富,不能为名利,不能为解脱病痛之苦,而是求得心灵的解脱。学最上乘发大愿渡人渡己,为救渡众生为皈依。如大家真心发愿,想皈依道门,只要能做到持守九戒即可,发心念三皈依。

自皈依道 当愿众生 常侍天尊 永脱轮回

自皈依经 当愿众生 生生世世 得闻正法

自皈依师 当愿众生 学最上乘 不落邪见

诚心念,即可称之为道门弟子。而不在于一纸之凭。

三皈依之首就是皈依道,我们通常说的入道,就是指此。

道是大智慧、大清静、大慈悲。我们皈于道,就要抱着道心去修行自己,所以要常侍天尊,永脱轮回,脱离轮回之苦就是解脱之道,所以皈于道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体。

皈依经也就是要皈依法。这里的法不是指法术,而是指行道悟道之法。经书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镜子。我们心中满布灰尘,我们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后用经法来照亮内心、启迪内心。使自心道心显示,能悟道成真。所以经可以说就是我们修道成道的桥梁,是依凭。

我们再谈师宝。师有很多种,象我们正一派天师,是我们共同的老师,当今一些高道也是我们的老师。还有度师。我常跟徒弟说,父母给你肉身,而师父给你的是法身慧身。师要有道有德,是你所依止的榜样,学习的楷模,也是修炼的指路人。象我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到我的师父,给他老人家打个电话。有时不敢跟师父说你遇到啥问题了,但师父都明白,会告诉你怎么样做的。

我们不要以为拜个师就算皈依了,拜师只是形式,最重要是尊师敬师,这里面的细则,以后再讲。说起来小,但做起来多,很多人只以为拜师就完事了,却连伺奉师父都做不到。

皈依后,就不能再去信仰一些无道之神、一些鬼,不能再去学些邪法邪术害人,伤及任何众生。

皈依师就要向师认真学习,不能诽谤,恭敬每位修道之人,我们皈依之后,是以身心命来供养皈依三宝。既然是道人就要做符合道人的事,说符合道人身份的话,不能再以俗人的做法来比较。我看见很多全真冠巾的道士,在道观里做科仪,但脱下法衣就追逐打闹、言语笑骂,背后诋毁师长,议论道门,对他没怎么重视。还有些对自己殿内的神明都不尊敬,对经书法宝都不重视,随手一扔,这都不对。我们每一部道经都要恭敬取放,把自己的师父及其他道长、法师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师长尊敬,对自己身边的道友要以身示范,带动他人信道奉道行道。

我有个徒弟,她今天也进群里了。前不久她家遇到一场火灾,她家在八楼住,但是她们在楼下一楼做生意,八楼很久不住人了,她只供了神位佛像在里面,她那天心里象有感应是的,就自己上八楼去看看,当上去后,一看自己家里电着火了,她当时心中一急,看见祖师道坛及我给的法器等及佛像经书都在火中,她就心里急了,就发下愿说,宁可与佛道同生同去,如果火焚烧了道坛佛堂,她就以身殉道,说完她就坐下了。这时很奇怪,她耳边就象有人说话一样告诉她:“那电没电,你快泼水。” 她就赶快跑进厨房,取水泼灭电火,很奇怪,确实没带电(实际是电跑火不可能不带电的),这就是她在当时以自己的身命心来皈依道,而祖师护法等有灵,告诉她救火。我当然不是鼓励你们学这种行为。只说明她信道信佛修行的决心。如果你们错误理解,说我学道就要自杀,就要怎么样的话,我概不负责。我是反对这种迷信偏执的信仰。

我们看抗战时期茅山的很多老道长,为维护道门与日寇作斗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以身护道的榜样,他们都是以自己的身命来皈依道。

那么,谈到这,有人问:“老师,我们皈依道有何好处呢?”

好处是说不尽的,首先皈依三宝后成为一个道人,就该发大愿之心度人,所以经文里有句话:“一入大乘路,不计年劫多。” 度人无量天尊,我们实际也都是这天尊之中的,

不能为自己学个法、为发财,这可以使我们远离恶业,会得到护法雷将的拥护,身心得到安乐。

皈依后要守戒,无论是九戒还是五戒,都是戒之于心。守戒就会清静自己,使自己身心得到清正,欲望减少,而烦恼也就随之少了。皈依后能灭恶业,消除灾祸病难。

皈依后跟师学习,能修炼自己,使自己福慧增长,成为真正的道人。

皈依后要发出世之心,再完成自己的社会家庭责任后,就该修出世之法,避免世俗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

所以,我们皈依是大福报之人才做的,那些只为求一身道袍、一张证书的人皈依,相反是得不到这种福报的。

问:“我们皈于道,就要抱着道心去修行自己,所以要常侍天尊,永脱轮回。”这里的轮回和佛家说的是一回事吗?

鹤师:佛教里说的轮回是指六道众生。而我们这里说的轮回是指众生的烦恼。二者实际是一个意思,但又有所不同。

问:上报四重恩是哪四恩啊?

鹤师:道恩(天地恩)、国恩、父母恩、师长恩。

问:老师 我到了桂林虞帝庙 和尚说我和佛有缘 要我100元烧高香 我没烧 是不敬么?

鹤师:不是。他们是为赚香伙钱,我主张烧心中之香。那和尚如强迫你烧香,则是骗你,他是假和尚。我意思是你发诚敬之心去拜,你即使烧的香再高再贵,但心里不敬神,也是没用的。

问:天人是不是也需要轮回?

鹤师:我们说的天人,与佛教说的天人不一样。佛教天人是指包括帝释天在内的一些仙人,而这些仙人按我们道教观点看,还不是真正修成金仙的,只能说是鬼仙地仙。

问:那我们道家神仙的层次能和佛教的层次做一个比较么?

鹤师:我们不做比较,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只有为善为恶之分。

问:师您上次讲到您徒弟的爷爷做土地了,土地属于啥系列?

鹤师:土地也是人死后鬼魂所任,实际还是属于鬼仙之列,但是土地是掌管一方之职。所以有神职,是属于神。

问:皇上为什么能封神的名号?

鹤师:皇帝是有天命所归的,是代权利集中之处,所以也有一定能量,代天任命封赐。

问:是不是土地之神也很难修成的?

鹤师:不难,土地这类神凭的是忠孝仁慈之心。所以你心怀善心行忠孝之道,死后你也会被人们景仰的,就是神。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我们称之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为三官神诞之日。三官信仰源于上古,对天地水的信仰,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相传三官大帝之父为陈子椿,与龙王三女成为夫妇,一女各生一子,每子都法力无边,奉元始天尊之命,掌管考较鬼神众生之功过,可以赐福、赦罪、解厄、延生、消灾、保命等等。我们无论是正一弟子还是全真弟子,在正式入道后都要拜三官大帝,将生籍转呈三官大帝管辖,录其功过,后有一说,认为三官化身为尧舜禹。

三官大帝为天地水三界之主宰,为太极界之神。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有三官大帝之出,而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于天人功过,司众生祸福之神,故又称为上中下三元。

系自汉祖天师张道陵开始,直至晋魏时。乃从三官配为三元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而上元节为天官诞辰。中元节为地官诞辰。下元节为水官诞辰。

相传尧在位时,因感到四季的变化对于人们耕作及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于是命人观察日月星辰,特别是对于太阳每天、每年、四时之变化加以记录。而舜是务农出身的,对于土质有研究,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种植什么作物,他都相当清楚,也就是舜能够将土地作最适当的农业开发。就好比是我们现在政府里的农政单位,会将全国的农业做一些规画,让各种农作物的产量能适当地供应市场,并以各种技术来辅导农民,于不同的土质,种植适合的作物,可以让农民、让整体经济达到最大的效益。另外,舜也曾经营过渔场,当过制陶工匠,后又从商。所以,舜也可以说是古代的经济学专家吧!

虽然经过了尧及舜的治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是洪水为患,一但泛滥成灾,人民的努力便化为乌有。尧帝在位时,便曾经发生大洪水,所以尧命鲧统筹一切治水的工程,经过九年的时间,鲧用围堵的方式治水,结果水患愈来愈严重。尧帝仙逝后,舜帝即位,认为事态严重,便将鲧治罪处死,改由鲧的儿子禹来接手这个职务。禹记取了父亲失败的惨痛经验,研究水的特性,于是改以疏导的方式,将天下分为九大州,展开了一场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禹为了专心于治水,曾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美谈,四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深烙在人们的心中,就这样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又接下来也疏通了许多支流和深潭,使得水患大大地降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因为禹的功绩很大,所以称为大禹,禹所治理的天下称为禹域。

由于尧舜禹努力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从此开展人类辉煌的文明,对于后世之影响可谓极其深远。是故,在民间信仰中,依其特质性,尧称为天官,主宰众生之善恶,号曰赐福;舜称为地官,主宰三界,号曰赦罪;禹称为水官,主管水域万灵,掌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号曰解厄。

我们以前学过雷祖宝号,下面我带领大家开始学习三官神咒及三官经,三官宝诰。

当今世人只求福报而不识罪之深恶。我据三官宝经校录出三官大帝之神咒,教给大家,希望你们知罪障,获福报,解灾恶。

我们的祖天师创立道教后,有病之人就告其要诚心忏悔,然后作三官手书请祷治病,或埋于山林之中或沉于水中,都有感应。我们今天只要家里供奉三官像即可。

在三元之日不要杀生作恶,诚心忏悔,如真心求道者,也可以修三官忏。三官宝诰是我们必须要读会的,大家可以发心皈依天地水三官,求其忏悔以往过去所造诸罪,逢自己生日父母诞辰,三元佳节及四时八节念诵。

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普济存亡,道贯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

最好礼诵《三官宝经》,如受时间限制,做不了那就可以念此神咒,也有同样的功德。

玄都元阳。紫微宫中。部三十六曹。偕九千万众。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录籍十方国土之中。福被万灵。主兼生善恶之籍。恩覃三界。致诸仙升降之司。除无妄之灾。解释宿殃。脱生死之趣。救拔幽苦。群生是赖。蠢动咸康。大悲大愿。太圣大慈上元九气。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

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吐纳阴阳。窍男女善恶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众生录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群生父母。存没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太慈。中元七气。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

旸谷洞元。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掌管江河水帝。万灵之事。水灾大会劫数之期。芷一法王。掌长夜死魂鬼神之籍。无为教主。录众生功过罪福之由。上解天灾。度业满之灵。下济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皆泰。力济无穷。大悲大愿。大圣太慈。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

今天,有人问我如何相信经典、坚持读下去?

我的看法是:首先你要对经典有信心,对于一个道教徒,最繁琐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诵经。经书是我们修行的心灵依据,所谓功课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后要相信经书会使你身心受到启迪,身心乃至命运会有改变。而且诵经也是我们修道的资粮,就好比我们开车行驶在大道这条高速公路上,但车子得加油,无论你是宝马还是路虎,离开汽油都不行。

而这些经典,就是我们的身心汲取的动力。这些经书及诰文咒语都是祖师们在修炼感悟中所写的。是前人的修道的心得,是对道教信仰的凝聚。我们念时精神集中,透过这些字词语,就会使身体有所内感,比如道教里的经典,会常用一些如:玄字、静字、道字等等,实际这些字都与人体穴位经络相对应,我们只要诚心静气地念下去,久之自会有所收获,而且一些咒都有通达内心的作用,使人开发心智。

至于宝诰,则多是赞颂神明祖师精神的一种赋文,一般多包含神明祖师的经历,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感悟,修道渡人的不易,使对自己有所警惕,使内心树立修道的榜样,效仿其精神。

曾经有位道友跟我说:“鹤,我念你们的《黄庭经》,使我多年神经衰弱好了。”我告诉他,经书本身就是修炼所用,内启智慧,外炼身命,所以你在读时能治病。我的弟子玄尘在山东寝室里念经,屋里虽然很冷,但他始终不感觉冷穿得很少,被褥也都不用那么多,而他们同寝室的却不行。我遇到过一位老道士,象他请教修炼,他就说他一辈子只会念经,还有一点从道教的神仙信仰来说,你念经时就会有诸天护法神王听经护卫于你,所以不会沾染邪魔外道,而诸神在天上也能知道你念经的功德,赐福消灾。

经,有路径之意,又有经纬之意。所以念这些经书咒语,只要诚心静气,发心忏悔去念即可。

我下面教大家一个小法。使大家可以获得三官大帝的感应,能够赐福消灾解厄,此法一年只修三次。做法程序:先念净心净身净天地神咒金光咒,然后燃一盏灯,再念三官宝诰及咒,心中观想三官大帝的样子,静坐闭目一会

先净心净身后点燃一盏油灯,放于南方,面朝南朝灯跪好。灯点好后,念三官宝诰及三官神咒,宝诰及咒要念好,主要是天官,先念宝诰再念神咒,一个个念。具体顺序是:先念天官宝诰然后念天官咒;再念地官宝诰然后念地官咒,最后念水官宝诰然后念水官咒。然后观想三官大帝端坐于上空,左右有无数仙真金童玉女。跪在三官大帝之前,历世父母在自己左肩头,自己所造之杀业怨亲债主在自己的右肩头,心中默求三官大帝,赦其罪过,解除一切灾厄,超渡这些怨亲债主,然后再求福报。但不可妄求,什么是妄求呢?就是贪心地去求,比如说,上来就求发几百万,这种想法就不对。可以为自己父母求健康长寿,为亲友求幸福安康,为自己求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等等。如能发心为众生求则更好,功德更大。目前很多寺庙道观里都有叫人燃灯的活动,但是都不是叫人们去燃心灯,实际我们燃灯祈福最重要是发心忏悔。

有条件地在三元节里能拜忏更好,这些我都已发在论坛上,大家可自行去找资料学习,农历十月十五这天,修法拜忏,讲道这里大家可都明白?

问:观想的时候,想的越详细越好还是有感觉就可以了?

鹤师:我认为你们开始肯定是不能详细的,只要有大致感觉即可,观想时应先对天地拜下。

问:某天是我生日,我要做什么特别的吗?

鹤师:一般是自己生日的话,我建议先放生,买点鱼或救动物放生。然后有时间可以把过生日请客的钱,用来积福上,最好拜下三官大帝,按我前面教的法做下。

问:念放生咒,然后直接放了就可以了?

鹤师:念咒也可不念也可,但最好要念回向:

愿以此放生功德(念经功德)加持我等现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及历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怨亲债主,消业增福寿,圆成诸善根,国境永平安,风雨常顺调,众生离灾苦,灾难悉皆灭。

现眷属安乐,先亡渡超升,疾病速治愈,福寿永安康,智慧永增明,资财速增茂,事业能亨通,贵人相扶持,爱情如心意,家庭皆幸福,相貌永端严,富贵大吉祥。善愿皆成就,顿悟清静心。永离轮回苦,同登大道岸。

愿我同诸法界众, 愿此放生之功德,

速息悭吝贪求心,永戒偷盗不予取,

愿我守善戒杀心,慈悲爱护救众生,

愿我常以净资财,孝养父母尊师亲,

清静勤供道经师,一切善妙胜福田,

或施贫穷悲苦众,令其速得资财丰,

我与冤亲债主众,灭除违缘解怨结,

亲爱和合同修行,升入青华长乐界。

雷霆诸将常护持,消灾赐福大天尊。

记住:你求道的心是诚是活的,不要被条条框框约束死。任何法事等等,所谓的科仪,都是人创造的。仪规,实际都不离开一个心字。而现在很多求道人,就是把仪式条款形式看得太重了。什么都求有板有眼,但是都偏离了本心。任何形式都是约束人使人有所规矩,但是有所规矩后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规矩上,要那样大道本身就无意了。

问:去庙里为什么不允许照相。

鹤师:一般宫殿里很多都是文物,照相会对文物有所损害;二是很多道观寺庙的神像都是很独特的,道士和尚不希望广泛地流传,使其他人模仿;三从宗教意义说,照像是对神明不敬。

道教里的神系,我讲过三清、斗姥、四御、三官。下面我们谈:画符

这也是大家都很期待的,我们今天先做个基本了解。符本身最早含有兵符之意。符咒,是道教最主要的济世宏道的法术。它本身起源于原始巫术,很多古代文物上都有上古人类记载的符咒物,这已被考古学家证实。我们今天看见的符名目繁多,样式繁多。各家各派各书记载的太多了。所以很多人拿这符就考人那是不对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门派的符都学到。

符最早是用来驱役鬼神的,我认为实际符是种媒介,而其符所储存的能量,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你们理解的功力,符咒上的图形,只是外在地表现形式。在我眼里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符,符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所以万物都可以入于符中,因为万物都是神人创造的。符箓本身是一体,但我们今天只谈符不讲箓。符箓最早由祖天师宣扬,所以天师道正一派是最早的符箓派,符箓发展的根源也是在这里,

我这次去哈尔滨收少鲁为徒。他以前皈依过龙门派,跟龙门派的师父他也学过不少知识,符咒。但我传了他三道天师符,他有所感悟。很多人跟我反映:“师,提起你们天师派,好象就是画符捉鬼收妖的,跟全真不一样讲修炼。”实际我们正一也是讲修炼的,否则符的灵气从何而来?正一主要有服气,雷法,存想等修炼法术,通过这些内功的修炼,而外用于符。历代天师都有不少精通符咒的大师,第十代天师张子祥用符教方四方之众;第十一代天师张通玄,把符化水里为百姓驱除瘟疫,饮水者皆都病愈;第三十代天师张虚靖能把符刻在铁上,书铁符投入盐池镇妖等等,但历代天师都很低调。

我们常知道的茅山派,也称为上清派。本起源于正一,后单独分立出去,形成自己独特的修炼体系。一个派别,是否能独立,首先就看它的修炼体系是否完善独立,是否有自己的经典及修道教义思想。茅山派后与龙虎,阁皂并称三山,大家可以学习下一些茅山上清派的经典。比如《天隐子》、《坐忘论》、《黄庭经》等,尤其是《黄庭经》,道教里一部了不起的经典。

我这次去南岳特地在魏夫人飞升的斗台拜了拜,据说魏华存夫人就是在那里成仙飞升的。

总而言之,修符实际修的是内在,外在笔法只是其有道显露。

以后大家入门后,我会正式传大家正一派天师符的,在我们教学下半年后,我会教给大家一些实用治病的符,但必须要有内在的品德,功力。

也许会有人问我:“老师,我没练过功,没拜师,也没学过系统地画符,但是我照书画也灵啊?” 也好使!为什么呢?是的,是有这种情况:一是你在画时照书画就得到了书上符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间接地通过书而通感神明;第二是你画符是靠的是自己的先天精气神,也就是自己的福报。

修持符箓与其他道教修持方法不同,其内在全凭一体真气,不似科仪,不象经忏照本宣科即可,也不干涉他人的因果,一切全靠主人之福,请神而已。

我们修持符箓却要驭神压鬼,根本就是逆天而行,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以何来换取这份平安,了解这段因果?不全是靠自身之德行吗?

我们学道就是对大自然内观察有形、体会无形,然后再提炼出法则;法者道之用,根据这些法则构造流程,反过来影响所观察、体会者即是法。求道者观察大自然,便能体会有一最初的力量推动整个宇宙运行,这是所有力量的来源。因其无可言传,便借天神之名,立教示人,所以真道只凭心传!

要学画符,必须要通晓易经八卦,丹道修持,最主要是性功。所以我教你们的不是选个日子练什么五雷掌翻天印那些,教你们的是最根本的修法,不会出偏的修法。学画符最好还要明白一点医理,懂的用药用针配合符咒治病救人。

念经一定要用心去修持,只念在口是不行的,念完一段后,有条件地可以静坐默守,把双眼闭后静默存神,这样也会是使你内在增长的。比你大声念千万倍都强!

我们道教的经,跟佛教显宗密宗的经都不一样。佛教是以多来求感应(他们说的多,是在于你下的功夫深,达到一定数量,有量而达质变),所以要求你修十万遍百万遍的。而我们道教修不在于你大声读多少遍,在于你心中能不能与经中的境界相感通(我们是直接以身心之诚,来求得本质,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诚静求得内心的质变)!道门的神咒乃天地之玄音,祖师之心语。诵咒当以虚空静寂自然之心身心去感应,内则存想咒意,外则以手诀印咒,以声音感应天地。调和身心借咒语所含之灵力进入玄妙之境。诵咒切莫重于咒之文字,道教神咒与佛教咒语还不完全一样,除了既能地要正确读诵咒音外还要感应咒意,多多感受,自有灵机入于身心!所以道教地修炼方式与佛教是不同的,讲到这里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提问吗?

我现在开始教大家念三官咒(网址如下)

最好还是按我教的步骤来修,在家修持最好以默念为好。不要模仿人家怎么念,你自己发自内心念,总之念时保持诚敬之心就可了。

问:老师,关于运财符招财符只类的,是不是实际上都是把自己的财调换时间顺序,财运是不是原本规定好的,如果前面用完后面就没了?

鹤师:不是的。所谓的财运符并不是说你用上就会发财,或是把以后的财拿来先用。用财运符只是给你增加财运的机会,给你增加财的力量、而不是把时间顺序搞乱。

问:老师,我在街上好手好脚的人在乞讨,我不想给他们钱,因为我觉得他们拣垃圾一天都能拣几十块。

鹤师:你不想给就不要给,孔子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老师啊,放生我认为没什么用啊,走过场,人家抓来我来放,放了他又抓,我又放,这么循环,难道就能产生福报,不会这也算是个自然漏洞吧?

鹤师:你认为没用就没用,我只教你办法,做不做是你们的事。放的是自心的善良、慈悲,这是我讲放生得真谛,而不是形式。抓的人肯定有,但你正是要以放地形式去渡化他们。

问:我的盆子有水,蚊虫自己非进去算不算我杀生?

鹤师:那不算,你这太重于形式了,要按你想法,你每天喝水都杀死很多虫子。但是它投水里,我们可以为它念句雷祖或太乙天尊使其超渡。

问:我看都是讲究心境了,你心境好了不关你事,心不好就算去放生也是假惺惺。

鹤师:是这个道理,我讲的放生是真正的放生,遇到正在被杀的,要救要放,平时更要注重护身爱生,而不是学他们那种人买堆鱼去放,放完再作坏事。放生是叫你启迪内心的慈善。

问:老师我觉得蚊虫会伤害我的父母亲人,为保护亲人而杀害虫,是不是算行善道呢,我一直迷惑。

鹤师:这不对,这不算行善,我前几天讲过不能为放生而放生,你孝敬父母是对的!但是能做到不杀就不杀,你为父母尽孝,但是也增加了罪业在里面。我讲个故事,在龙虎山天师府的百花塘里是没蚊子的,很奇怪隔河那边就有,有一年三十代天师母亲乘凉,蚊子就咬,天师母亲就说你能不能把蚊子赶走?三十代天师就作法使用一把扇子一扇,蚊子以后就再也不飞到这里了。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为父母尽孝,但尽量不去杀生,可以去防范好,如实在防范不了,再想办法弄。

问:老师,我们去餐馆饭店吃鱼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跟着店家去看鱼称鱼。这样是不是很不好?因为这不是三净肉了。

鹤师:是的,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不算三净肉,但是你心里要忏悔,要超渡。所以人类的罪业很重,最好不吃,以素为主。

问:昨天向鹤师求取了无字天书法,自己晚上搞了一次,并加行大拜,今天基本全部好了。真没想到效果这样好,就练了二次啊。第一次时行无字天书法后后背开始感觉热,然后大拜时整个后背象火烧火烤。

问:念咒语时, 穿上法衣是不是比较好?

鹤师:有法衣就穿,无法衣就不穿整齐即可。

问:我是觉得在现实中能找到解决方法的,就不要去求用什么付,这样反倒更麻烦。

鹤师:对。符是世间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时才要用的。

还有我给你们讲下,我们道家不供活人的照片及神位,只有死人才供,如把自己活的师长父母照片供奉,是大逆不道。供自己已故师长的照片,是种尊敬怀念。你看密宗及很多气功师都供自己像,但是你们看他们死得都很早,我们道教是正信的宗教,不搞个人崇拜,与他们那种气功师不同。

问:供神像的照片还是一个雕像呢? 要开光吗?

鹤师:照片雕像都可以。按要求是最好要开光的。但我主张开心灵之光。

问:我们那有一位老奶奶,儿子上了越南战场,没回来 老奶奶就一位儿子死了,结果供了20年,儿子又回来了。

鹤师:这是特殊情况。前提是老奶奶是在不知道她儿子还活着的的情况下才供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公王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