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游戏?提示 童年记忆的记忆

传统游戏,重拾童年的记忆
沈静 张玲玲 王栋 魏国迎
东方烟草报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还记得当年跳皮筋时唱的歌谣吗?跳房子、编花篮、捉迷藏、滚铁环……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对“70后”“80后”甚至“90后”而言并不陌生。说到儿时常玩的游戏,你想起了哪些过去的玩伴和童年趣事呢?本期“文化”聚焦儿时熟悉的游戏,带你重回当年那段美好时光。
妙趣横生玩泥巴
  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哪怕是没有成品玩具的贫寒年月,也丝毫不会影响孩子们多彩的游戏童年。随便寻几块土块、三五颗石子、两片烂瓦片,他们就能将焖火窑、抓石子、跳房子等游戏玩得风生水起。作为一个“70后”,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而在这些趣味无穷的传统游戏中,最令我难忘的还要数玩泥巴。
  那时,泥巴是最受农村孩子欢迎的“百变玩具”。有了水才能将泥土和成泥巴,而在家乡那个缺水的山区,往往是在经过一场大雨后,孩子们把书包一扔、柴筐一撂,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和泥巴的大军中。
  泥巴的玩法有很多种,团泥弹、打泥仗、捏泥人……其中,男孩子们最喜欢具有竞赛性质的摔泥巴。在我的家乡,这项游戏被称为“摔窝窝”,有时玩得热闹,也会把女孩子们吸引过来。摔窝窝时首先要找来或红或黄的黏土,加入几捧水后和成泥团,然后把泥团捧起来反复往地上摔。当泥巴变得又软又韧不再粘手的时候,就可以掰下一块,捏成碗钵的形状。泥碗做好后,还要往碗里吐口唾沫,用手指小心地抹匀,然后托着泥窝窝站起身,找一块平坦硬实的地面,一边喊着“南山的,北岗的,快听我的窝窝响不响”,一边在小伙伴们的注视下,运足丹田之气,抡起手臂将泥窝窝猛地扣在地上。随着“砰”的一声,泥窝窝的底部会摔出窟窿。这时,大家蜂拥而上,伸着脑袋去裁判究竟哪个泥窝窝上的窟窿最大。
  摔窝窝比的不仅是力气,更重要的是捏泥窝窝的技巧和下摔的角度、力度。泥巴要和得不软不硬,泥窝窝要大小、深浅适中。尤其是泥窝窝底部,必须用手指碾压得很薄,但不能塌陷或出现孔洞。摔的时候,碗口朝下,用力摔下的那一刻,掌心与地面必须平行,若稍有偏差,泥窝窝摔到地面时极有可能钵歪碗斜,引来小伙伴的哄笑。比赛规则很简单,谁的泥窝窝上窟窿最大就算谁赢。赢的一方欢呼雀跃,输的一方蔫头耷脑,还得在众目睽睽之下为对方补上与窟窿面积相近的泥巴。
  谁能熟练掌握摔窝窝的技巧,谁就是“常胜将军”。记得小伙伴中有个叫二强的,是我们公认的摔窝窝高手。长大后,他成了一名铁饼教练员,现在说起来,总感觉他的职业和童年的游戏强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摔窝窝可以一对一比试,也可以团队竞赛。每一次大家都玩得热火朝天,哪还能记住回家的时间?哪怕日落西山,玩得腰酸胳膊疼,我们仍不肯罢手。直到最后,哪一方的泥巴给对方补没了,才算彻底输掉。可不管结果如何,那种忘我的快乐总会持续很久很久。
  相比之下,心灵手巧的女孩子更钟爱捏泥巴的游戏。最常见的是用泥巴过家家。尽管大多数孩子年纪尚小,但自幼耳濡目染,用泥巴来“烙饼”“蒸花馍”“擀长面”全然不在话下。做好“饭”,我们还会以碎瓦作碗、树枝当筷,煞有介事地模仿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
  玩厌了过家家,我们也会开发新玩法。大家“脑洞”大开,各种创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你刚揉了一只小鸭子,我就团一头小肥猪;她刚捏了一棵苹果树,就有人在泥巴上插满槐树针塑个小刺猬……有时,一旁摔窝窝的男孩子也会加入进来,捏一些飞机、坦克、大炮。
  邻居菊姐只大我两三岁,却是村里婶子大娘齐声夸赞的“巧姑娘”,就连泥玩意也做得新颖别致。一团软泥巴在她手中揉啊、搓啊、捏啊,不一会儿,惟妙惟肖的小牛犊、架子车、胖娃娃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我们是菊姐的“粉丝”,争抢着给她打下手。我团些米粒大的圆球,放进菊姐刚做好的泥篮子里当鸡蛋;你搓两根泥条,方便菊姐揉捏成胖藕瓜……经过菊姐手把手耐心指导,我们捏泥巴的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让周围村里的女孩子甘拜下风,这是最令大家感到自豪的事了!
  现在想来,游戏之所以能让孩子们沉醉其间,乐趣不仅在于比试手法和力量、展示技巧和智慧,更在于能够交流思想、增进友情。那一团团随处可取的不起眼的泥巴,曾为儿时的我们带来了多少忘情的欢乐、纯粹的幸福和无法替代的精神慰藉!
(山东临沂费县县局)
难忘儿时摔四角
  前几日闲来无事,拿起纸来随手叠了一个四角。孩子见了很是稀罕,问我这是什么。他这一问,倒勾起了我对儿时摔四角的回忆。
  看着手中四四方方的纸质玩具,我竟一时不知该怎么准确地写出它的名字。家乡方言称它为“pià”,偶尔也称其为“四角”,前者取其声,后者取其形,都贴切得很。可惜我实在不晓得“pià”字如何写,还是写成四角吧。
  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四角可是我们这些农村孩童的好伙伴。叠四角十分简单,两张纸对折成长条状,相互交叉成十字形,再将四个顶端对折为三角形,依次叠压,最后一个角斜插进最底层的角内,方方正正的四角就做好了。叠的次数多了,我们也慢慢在选材方面总结出经验:作业本和报纸的纸张质地较软,叠出的四角比较飘,不经打;挂历、烟酒盒、牛皮纸等质地较硬,叠出的四角打起来虎虎生风。
  摔四角玩法简单,几个人轮流采用敲、扇、撇等方式击打对方的四角,只要能让对方的四角发生翻转,即可将其赢来收为己有。摔四角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力气大了自然能掀起大的“气浪”,但若用力过猛,对方的四角落地时还是最初那一面,就等于白费力气。有时一味用力,不小心手指碰到地面,轻则擦破皮肤,重则戳伤手指,那时,就只好吹着红肿的手指,眼巴巴地看别人“征战沙场”了。有的小伙伴脑子转得快,摔四角时解开袖口或衣扣,如同自带风扇,威力大增。但没几天大家便看穿了这个把戏,一时间纷纷效仿,四角场上尘土飞扬,直到大家觉得无趣,约定好不许解开扣子为止。
  这种摔四角的方式无拘无束,大家撇来打去,甚至能从操场东面一路打到操场西面,酣畅又粗犷,被我们笑称为“武打”。后来,伙伴们中间还流行起了“文打”,俗称“打圈儿”:在地面上画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圈,除了翻转之外,四角如果出了圈、压了线也算输,趣味性顿时增强不少,但对技术要求也高了很多。有时眼见对方的四角已经到了圈边,结果因自己没掌握好角度和力度,一打下去,人家的没出圈,自己的反而压了线,四角就得拱手让人。
  那时的纸张虽不至于“洛阳纸贵”,却也不像现在这么普遍,特别是挂历、烟盒等比较紧缺,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四角成了孩子们珍贵的“资产”。有些技术好的小伙伴一天能赢百十个四角,他们将赢来的四角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一摞摞排得整整齐齐,没事拿出来一边数一边乐,引来大家羡慕的目光。
  有时候,我们也会组团玩四角。好几个伙伴拿出自己的“家当”放在一起作为“共同财产”,无论输赢都从里面出。只是人难免有自私之心,获胜后私藏四角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这种“合作关系”一般不会长久。当年我们散伙时分“家当”,因我年纪最小,分得的四角最少、质量最差,心里委屈得很,到家还哭丧着脸。父亲问明原因,安慰我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刘邦被分到巴蜀不还是灭了项羽?可我依旧不能释怀。父亲拿过我分到的四角,一一拆开,边拆边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你把纸压得平平的,把角折得齐齐的,做出的四角方方正正,摔起来就好用。”经过父亲重新组合,我的四角数量少了,质量却高了。凭借这些“本钱”,我逐渐成了摔四角的“行家”。
  如今我早就不玩四角了,但还常常叠四角,叠的时候耳边还会响起父亲的话。是啊,“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生活不就如同叠四角吗?只要你用心对它,一把“烂牌”也能拼出一个美好未来!
(山东聊城高唐县局)
五福棋中有智慧
  晚霞醉人的山路,炊烟袅袅的村庄,童年的记忆混着泥土的芬芳,那样熟悉而亲切。年幼时,我常与爷爷下五福棋,那些简单的快乐总令人回味无穷。
  五福棋是家乡广为流传的一种游戏,棋盘五五成方,以树枝或石子为子,随时随处都可下上一盘。
  五福棋是爷爷教我的。农忙时节,我常帮家人下地干活,怎奈年幼力薄,只能干些琐碎的杂事,心中自然不畅快。有一次家里浇地,母亲让我盯着抽水机。烈日当头,即便躲在树荫下也是燥热难耐。百无聊赖中,我正对着大田发呆,见爷爷走过来,便一脸委屈地向他诉说心中的不快。爷爷笑着坐在我身旁,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个棋盘,捡拾了一些石子,说要教我下五福棋。
  爷爷一边走子一边教我规则:四子成方为“小井”,三子相连两端落在边线为“三斜”,四子两端落点边线成斜线为“四斜”,五子成行或成列为“五福”,五子对角成斜线为“通天”,出现这五种布局就叫“成顶”,可以吃对方的子,然后继续走子成顶,直到对方棋子无法成顶为止。
  小孩子是经不起诱惑的,我很快便兴致盎然地拿起石子,和爷爷下起棋来。我落子在先,一心想要成顶;爷爷后走子,却成竹在胸,不仅落子成顶,还轻松地扰乱我的布局。看着被爷爷吃掉的棋子,我淘气地耍赖悔棋,爷爷微笑默许,而我仍难以扭转败势。几局下来,我输得毫无脾气,索性弃子投降。
  “这棋虽规则简单,但你要多思考,自己想下在哪里、对手会下在哪里、随后形势如何,这些问题在落子前就要考虑清楚。棋如人生,你这冒冒失失的性格可是要不得的……”这是当时爷爷对我的教诲。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其中寓意深刻。
  学会了五福棋后,我经常找玩伴讨教,自感棋艺精进,便喜欢在放学后缠着爷爷下上两盘,谁知仍常常输得一塌糊涂。我心中憋屈,向爷爷请教下棋的“秘诀”。爷爷含笑道:“你下棋虽懂些门道了,但一味想着做大棋局,就容易忽视小的得失。做人不能太贪,该稳扎稳打时就要脚踏实地,能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光想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反而会失去更多。”这番话又让我如坠云里雾里。
  多年后细细想来,我着实佩服爷爷的智慧。没想到,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爷爷竟将自己对人生的所感所悟通过一盘棋教给了我。
  后来,我和父母搬离老家,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自然见不到席地而坐玩五福棋的人了。而此时,我却常常怀念和爷爷下棋的那段时光,思考他的谆谆教诲。
  如今节假日回乡探望爷爷时,我还会与他一起回忆过去下五福棋的时光,只是有时切磋两盘,耄耋之年的爷爷已是胜少负多了。一盘棋局,尽显生活哲思,满是童年回忆,只觉点滴间都是幸福。
(山东烟台栖霞市局)
有种战斗叫撞拐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些游戏令人回味,比如丢沙包、弹珠球、跳房子等。这些游戏大多男女皆宜,而撞拐则是一种几乎专属于男生的“战斗”,在我的家乡,这项游戏也被称为“斗牛”。
  撞拐者,需先用手把一条腿提起,抓住脚踝部位,形成三角形的进攻架势,膝盖成为挺在前面克敌制胜的“利器”。
  摆开阵势后,撞拐双方就如同骑着战马一样,一蹦一蹦地迎上去“顶撞”起来。虽然力气大的人撞拐时占优势,但力气终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还要拼灵活性和耐力。动作灵活者可以闪转腾挪,一次次化解对方的进攻,并且借力打力,从侧面甚至后方发起进攻,使对手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当然,个头高的人在撞拐时优势明显。他们可以利用长腿有效压制住对方发力,同时把自己的部分体重“转移”到对方用来进攻的那条腿上,使对手站立不稳,从而在交锋时掌握主动权。小伙伴们发现了这一规律,所以一般会选择身高相近的对手,从而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有时,撞拐双方一直难分高下,虽已力不从心,却谁都不愿意先放下腿来认输,只得暂时退回“阵地”喘着粗气硬扛。这时,围观的玩伴便会出来和解:“行了,你们打平了,退场吧,换下一组选手!”于是,新一轮角逐伴随着喝彩声上演。
  上小学时,我在表哥家暂住。与表哥朝夕相处久了,年龄相仿的我俩感情深厚,甚至胜过了亲兄弟。晚饭后,我们经常一起到院子里玩耍,撞拐对我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表哥从小常干体力活,身体结实,个子也高,因此胜券在握。可我岂肯甘拜下风?两人每每总少不了一番“恶战”。
  时光飞逝,韶华已去。上大学,参加工作,娶妻生子……长大后的我们像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安定而略显呆板的生活。撞拐的游戏,早就化为陈年往事。
  今年夏天,一位许久未见的小学同学约我吃饭。酒过三巡,凉风习习,“老夫聊发少年狂”,两人决定找个空地玩撞拐。就这样,我们两个大老爷们煞有介事地“斗”了起来。酒劲来袭,同学左摇右晃站立不稳,我抓住“战机”连连进攻。同学招架不住,只得撒腿认输,笑声却格外爽朗。
  跟其他经典的传统游戏一样,撞拐中透着儿时伙伴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承载着我们对那段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游戏不再适合我们玩了,但那种欢乐的游戏情怀还应存有。多一点儿纯真,少一点儿算计,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更透彻,生活才会更有诗意。毕竟,如果失去了这块斑斓的色彩,将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山东淄博市局)
网络责任编辑:
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稳中有为
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82 邮发代号:23-217 鲁ICP备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6
《东方烟草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致童年:那些记忆中的老游戏致童年:那些记忆中的老游戏玩疯了百家号什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多种多样,而我觉得,童年的游戏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前不久,和一位南京的好友聊起各自小时候玩过的老游戏,她就说了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挤油渣”。据说,这个游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南京的小学校园。每到下课,同学们就赶紧跑出来利用短暂的几分钟玩上一会儿。游戏规则很简单,找一堵向阳的墙,按人数分成两队,后背紧贴着墙一个挨一个站好。游戏开始后,两队就用力往中间挤,被挤出来的人,就跑到自己一方的队尾继续挤。朋友还告诉我,这个游戏只出现在南京的冬天,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人口多、不富裕,小孩子身上的衣服都很单薄,南方的冬天又异常阴冷,学校也没有暖气,于是这个游戏就成了那个时候南京的小学生们抗寒取暖的好方法。尽管这个游戏没有胜负,也永无休止,但小伙伴们都乐此不疲,一边挤还一边齐声高喊:“挤油挤油渣渣,挤出屎来做粑粑。”能够想得出,那个场面是何等的热火朝天。而如今,家里和学校都有了供暖设备,小家伙们也都穿戴的暖暖活活,这“挤油渣”的游戏也就成为了那一代南京人无法抹去的童年记忆。1我也出生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时代,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那时候没有电脑、手机、电视机,甚至连收音机都是稀罕物,可那时候的我真是无忧无虑,不知如何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游戏可以说繁花似锦、丰富多彩,为我的童年时光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别的不说,光说这逮人游戏就有好多种玩法,什么“鸭子过河”、“摸墙到家”、“三个字”等等,总体上都是一个人捉,另外几个人跑。逃跑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则和说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冰棍化了”——游戏开始后,逃跑者四散跑开,逮人的“捕手”往往都先去追体力较弱、跑得慢的那一个,逃跑者眼看着要被逮到了,就立刻站住并大喊“冰棍”,意思是自己已经冻住了,“捕手”就会问:“你是冻着还是化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体力恢复了能逃得掉,就可以说“化了”,然后赶紧再跑,也可以说“冻着”继续定在那儿,直到同伴过来拍你一下才能动。其实说起来,不管规则如何变化,这些逮人的游戏都是以“疯跑”取胜,玩到最后,大家一个个汗流浃背,怎一个爽字了得。而现在,这种游戏在现代都市里已经基本绝迹了,只会偶尔出现在一些小学的体育课上,再有就是出现在一些综艺节目里,孩子们坐在电视机前、瞪着眼看明星们在那里做着奔跑的游戏,虽然节目看起来很热闹,但过去的那种情境、那种心气儿,估计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了。2相比跑来跑去的逮人游戏,那些器械游戏自然要高级许多,不光是手里多了些可以操作的家伙事儿,关键是这些游戏都更讲究技巧,一旦你在游戏中取得了好的成绩,那份成就感就会在心中油然升起。这些游戏种类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女孩们爱玩的翻绳、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砍沙包、踢锅、抓拐等等;男孩们则爱玩弹球、拍方宝、拍洋画、滚铁环、抖空竹、抽陀螺、分田地等等。我最喜欢玩的是弹球,玩法也有不少,“五坑”是我的最爱。找一块平地,挖五个小坑,四个角一角一个,中间一个。在距离五坑二三米的位置再挖一个坑,坑外边画一条横线,游戏就可以开始了。玩的时候,每个人轮流从横线上出发,先往那四个坑里弹,球进每个坑只能弹一次,如果没弹进去,则换另一个人玩儿。这个要注意的是,弹的时候千万不能弹到中间的那个坑里面,误入进去就要坐牢“五年”,就是禁赛五轮。四个都进完了然后再进中间的坑,最后是把球从中间的坑弹到起始线前的那个坑就算赢了。在进坑的同时,你还有权力把其它接近洞口的弹球打远,我记得好像是被别人打中三次你就要出局了。弹球的胜利者可是有奖励的,赢的东西可以事先约定,一般都是对方的弹球,也可以是收藏品,比如漂亮的烟盒;或者是其它游戏使用的器材,比如冰棍棍儿。尽管战利品都不值什么钱,但在那时候,我们都特别较真儿,甚至还会因此打架。也许是多少带有一点博彩的味道,所以弹球是不可能在学校里玩的。一旦被老师发现,弹球肯定会被没收。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主任办公桌的抽屉里就经常可以看到一堆一堆被没收的弹球,我甚至还曾想过,老师到底会怎么处理这些没收的宝贝呢,会不会拿给自己的孩子去玩呢?虽然爱玩,但我弹球的技艺却不怎么样,多半是输多赢少,于是经常一个人在傍晚找个地方苦练,让自己弹得又狠又准。当时,我还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个做轴承用的钢球,专门练习大拇指弹球的力道,很有点儿少林寺里的武僧绑着沙袋练习轻功的味道。钢球比玻璃球要重、又很光滑,反复做弹球练习,常会把大拇指的指甲盖弄得肿痛,但似乎功力真的见长了,我记得有一次就把一个同学崭新的玻璃球,打的遍体鳞伤、表面全是疤瘌,心里很是沾沾自喜呢。3曾让我痴迷的另一个项目就是“拍洋画”, 好像那是在四年级的时候,这个游戏在我们那条胡同里风靡一时。拍洋画的前身,应该是扇三角、扇方宝,三角和方宝都是自己用本子纸、烟盒纸或杂志纸折叠出来的。规则也简单,用自己的三角或方宝狠狠摔在地上,如果能把对方的三角或方宝掀翻,就算获胜。慢慢地,才有了高级的洋画,通常都是从小商贩那儿买的,忘记了是几分钱一大张硬纸板,上面印着各式各样的人物,比较常见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后来还有变形金刚等等,你把每一大张上人物画片一张张剪下来就可以带出去玩了。先把洋画放在相对平整的地上,最好是硬土地。然后游戏双方同时出牌,根据牌面比大小,牌面大的人先拍,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过去谁就赢,被拍翻过去的洋画也就要归对方了。拍的时候可以用单手扇,也可以双手合拢后怕打地面。玩这个游戏,一是要注意画片弯曲的程度,再就是要注意手型,认真判断画片的受风点,手怎么窝起来拍出的风最大。拍洋画比扇三角、扇方宝更讲究,主要是多了一道程序,那就是先要按图样比大小,一般同一个系列的可以比,若是不同系列的无法比,比如孙悟空和岳云,好像就无法比出谁高谁低了。我现在都能准确地背出当时三国洋画系列中几个武将的排序: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七黄(忠)八夏(侯惇)九姜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三国人物,谁是谁还根本对不上号,反正就是将这口诀像背诵乘法表一样倒背如流、奉为宝典。拍洋画的场面也特别热闹,经常是几拨人同时在玩,就像现在的大爷大妈会在街边同时摆上几桌麻将开战。除了比赛的双方,周围当然少不了围观者,游戏一开始,助威呐喊声、唏嘘感叹声、还有双手拍地的啪啪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围成的几个小圈子连成一片,让宁静的胡同顿时生机勃勃起来。那时候,每个男孩子的兜里都多少装着几张洋画,以便随时开始游戏。而洋画也算是我们非常宝贵的个人财产,财富的等级自然是根据洋画的多少以及牌面大小来计算的。我记得我们胡同有一个孩子,我当时特别羡慕他,因为他的洋画特别多,而且每张还都是排序靠前的高档货色,只不过他很少参战,多数时候都是手里攥着一大把用皮筋困扎好的洋画、以一种高大上的姿态站在一旁观战,这简直就是严重的“炫富”。而眼馋到极点的我们,自然都希望他赶紧加入进来,好能有机会赢下他的宝贝,也尝一尝当土豪的滋味。4几年前,我曾特意去回访儿时生活了十几年的那条胡同,那是我和小伙伴们童年时的游乐场。那时候,一年四季,不分早晚,胡同里都会闪现着我们奔跑跳跃的身影,回荡着无比开心的笑声。但当我心里满怀着美好的回忆走到胡同口时,却发现真是物是人非啊,一时间竟辨认不出过去的样貌。印象中很宽的街巷,现在两边不是被堆起了杂物,就是停放了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胡同一下子变得极其狭窄,中间行走的人稍微多一点,都会觉得异常拥挤,就更甭说还能做什么游戏了。转念又一想,就算街巷没有变窄,现在又有多少家长允许孩子去趴在地上、跑在街上,玩得灰头土脸、大汗淋漓呢?孩子们自己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跑出来做游戏呢?就算家长允许、也有时间,孩子们也很难说就愿意放下手中那些好玩诱人的电子游戏,还有就是现在可以一起在户外做游戏的伙伴都很难凑齐吧。前不久,我看到一则电视广告,销售的产品竟然是家庭智能机器人。广告中,父母送给孩子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个造型很萌的机器人,说它可以照顾孩子生活,还可以回答孩子问题,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当然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电子游戏。本领如此之大,我想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但估计很快就会厌倦。因为再智能的机器,都无法拥有人类特有的情感,也就失去了陪伴的真正内涵。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儿时游戏,虽然形式简单、工具简陋,远比不上现在的电子游戏设计精巧,但那些老游戏都是人与人之间、集体参与的游戏。玩耍之间,你会情不自禁地醉心于其中的竞争、技巧、沟通、协作、规则、公平,每一个游戏都倾注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欢笑和泪水,以至于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依旧会神采飞扬、乐在其中。我真心觉得,这样的游戏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也许,在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上,我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有时候,最朴素、最简单的东西恰恰是最好的。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玩疯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原创亲子创新教育短视频,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朗读的童年记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