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任务,说目标任务责任书是这里,到了这里干什么,大

C919首飞后还要做什么:这两项任务比研制飞机还艰难|飞机|C919|中国_新浪军事_新浪网
C919首飞后还要做什么:这两项任务比研制飞机还艰难
&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大飞机,特别是大型民用客机,对于中国是一个仍然具有相当新鲜感的命题。当年的运10工程,只是部分解决了产品技术问题,并未解决适航审定问题和市场运营问题,也未能在产品后续发展问题上做更多的尝试。回溯到项目发起点,你会发现运10工程从一开始并不是按照成功的商业产品为准则发展的。在C919问题上,中国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研发一种成功的商用飞机,一款符合国际适航标准和运营要求的干线民用客机,这一目标已经决定,中国不仅必须突破产品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重重难关,还要跨越国际适航审定标准和商业市场运营检验两大险关。有人说C919中国只造了个外壳,这种说法有些形象,但不够客观。首先中国自主实现了C919的整体设计,这是项目的顶层规划,这本身也是大型客机的关键技术。此外,所谓的“外壳”,即飞机的主体结构,更是飞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承载飞机所有升力系统,更是乘客和货运载荷的承力结构,涉及到先进力学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优化、大型结构件制造、先进金属加工工艺等诸多技术,也是飞机关键技术之一,绝不像有些人嘴里的“外壳”那样简单轻松。另外,别忘了,除了这个“外壳”,C919的主翼、尾翼等升力部件,以及部分其他功能系统,都是中国自主研制制造的,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不错,C919引入了许多外国系统供应商,这是大型客机研发的全球通例,也是降低项目风险,缩短项目周期的可行方式,如果我们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实现商用客机项目的总体成功,必须采用这样的全球供应链配置方式。
  再来说说适航审定问题,对于民用商用客机,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话题。凭借民用航空器制造的先发优势,加之几十年市场运营的累计经验,欧美适航审定体系早已被全球市场广泛接受,成为国际通行标准。虽然中国民航局执行的适航审定试飞标准与美国欧洲适航标准系出同源,但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尚未达成全面适航审定互信协议,因此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明文件也就不具备国际效力。这意味着中国的C919如果想要飞出国门,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区投入运营,成为国际民航运输市场的硬通货,必须通过美国或欧洲适航当局的适航审定。要跨越这适航审定这道险关,一方面C919本身要经历标准规定的各项试验的考验,另一方面对于这套适航审定标准的理解和实践,试验条件的设计,试验装备的配置,试验效果的评价,中国民机产业也要一步一步地做足功课。
  走过了设计制造和适航审定两道关口。C919迈向成功的商用飞机还有最后一道险关,那就是商业市场运营的检验,如果说首飞证明飞机“可飞”,适航证明飞机“能飞”,那么市场检验则决定这架飞机是否“好飞”。这一个“好”字最为金贵。因为商业运营市场的检验标准,并不是明确的文本化文件,它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难以明确定义的评价系统。商业运营市场的评价主体,是航空运输企业和乘客,要让他们给出“好飞”的评价,要求C919具备优良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操纵性、可维护性的同时,还要能提供良好的乘坐体验。这对于飞机制造商提出了最为严苛的要求,因为“好飞”的参照系是那些早已在市场上历练数十年,技术雄厚且经验丰富的航空产业巨头的招牌产品,而这些招牌产品的最新改进改型还在不断涌现。这样的市场现状要求中国民机产业不仅具备研制生产优秀产品的能力,还要具备高效的全球服务支援体系,更要具备高度灵活的市场响应和持续改进能力,只有这样,C919才能在竞争常态下拥有并保有合理的市场空间,并有希望不断拓展这种空间。这就像是两栖作战中的抢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能否扩展阵地乃至向纵深进发,则取决去后续人力和资源的高效持续投入和配置。
  对中国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攻克科技难关、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成功案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都是属于中国人的荣耀,但中国还缺乏在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上技术成功、市场成功、商业成功的范例。与导弹、军机不同,民用飞机不只要突破技术难关,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样机,更要取得市场成功,进而取得商业成功。对商用飞机来说,造出样机只是成功的开端,还要通过不断试飞、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改进设计,逐步满足用户需要,才能谈得上产业化。在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走向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这第二步、第三步,其技术和管理的难度、经营的风险要比研制阶段更高、更大。
  既然这么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发展大型民用客机?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中国不发展大型民用客机,那么中国的航空产业就放弃了商用飞机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整个产业就永远是残月。航空产业的高投入,就无法通过商业市场的回馈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更无法通过商业航空市场的发展反馈,实现航空技术的持续进步。放弃了大型民用客机,就意味着放弃了民机产业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大型商用客机所涉及的诸多创新性技术的直接推动机会,更放弃了国内相关技术产业在这一领域进取的大好机会。当然,中国也可以通过特定技术专项研究的形式加以发展,但没有大飞机这样顶层项目的“虹吸作用”,千头万绪的单一技术很可能最终因“目标方向不明确”而走入迷失。某种程度上,这种放弃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大型民用客机,对于中国,不仅仅是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更是一项国家挑战。中国选择这一艰难命题,绝不是为了赢得一张所谓的大国标签,而是为整个航空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空间,确保这一产业不会走入仄仄深巷。
  不少人问,C919首飞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既好回答,又不好回答。说好回答,是说C919首飞标志着这个项目又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工程技术节点,整个项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说不好回答,是因为首飞同时标志着C919项目将迎来更为艰巨复杂的适航试飞任务和商用市场运营考验,这两项考验,一点儿都不比研制工程本身更轻松。首飞,是对一架飞行器基本飞行性能最为初步的验证试验,换个更直观的说法,就是初步证明这架飞行器“可飞”,作为一架飞机,这是它最为基本的技术要求,中国航空工业历经60余年的发展,研发出一款可飞的民用飞机,几乎不存在悬念。而接下来的适航审定试飞,则是国际民用航空运输业界对商业运营飞行器的市场准入标准,证明这架飞机“能飞”。任何投入市场商业运营的飞行器,必须通过这套严格的适航审定试飞试验,才能获得入门许可。这张入门证是民用飞机投入市场运营的最低标准,但对于中国民机产业则是全新挑战,毕竟我们在这里领域是后来者。一方面我们要把适航审定当作一个重大科学命题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这一命题作为终极目标,因为对于商用飞机成功与否的评判,最终的决定在于市场竞争和运营。历史上,研发成功后被市场判定为失败的民用客机并不在少数,英国“彗星”(制造114架)、法国“水星”(仅制造12架)、苏联图-104、英法“协和”都是鲜明的例子。中国C919必须把市场运营的成功作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实际上涵盖了前述所有的关隘。凭借570架初始订单,C919的市场生存之战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这一订单数字远远超过1984年A320项目96架的启动订单,而波音707的初始订单也只有泛美的20架。接下来C919要做的是在继续开拓市场的同时,确保全球服务支援体系的迅速建成和高效运作,同时根据市场反馈对C919的后续改进持续规划,单就复合材料用量的提升方面,C919就有很大的性能提升余量,这将是工程技术人员下一步面临的诸多改进课题之一。
  中国选择大型民用飞机命题,就是选择了一座我们从未登顶过的高山,如果中国不做这样的选择,依旧沿着过去的老路走下去,也就不会遇到如此多的难题。我们依旧可以用巨额外汇大规模购置飞机,依旧可以正常发展民航运输业,但这种暂安的背后,是诸多航空相关技术领域,航空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空间的萎缩。在产业竞争的大格局下,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中国应该也必须有这样的气度——我们就是要见高山。在没有大型民用飞机项目之前,中国在这一领域是“圈外人”,几乎没有人相信,在波音空客两大强手业已分割完毕的市场面前,中国还能列土分茅,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说,“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如今已将570架订单收入囊中的C919首飞成功,已经撬动了中国大型民用客机成功的大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正是有了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飞机的艰苦探索,中国民机产业逐步走上了“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路径,体现出“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这三大特点,即: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自主掌握大型客机的核心关键技术,创造具有国际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研发平台和自主品牌;深化国际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全球招标,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民机配套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在飞机研制全过程遵循国际适航标准和规范,带动我国适航审定体系建设。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市场明灭云霞间,中国商飞和整个航空工业只有砥砺前行,才能赢得最终登顶高山的机会,我们越是百折不回,愈挫愈勇,这机会就会越来越大。(作者署名:云端春秋 王亚男 )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您的位置:
怎样做用研?—— 用户研究的五步法
作者:腾讯MXD
  想象一下,这就是你所了解的我:大学毕业,男性,年龄在35-45岁,我有一台Mac book pro,还有一台iphone 5。我通过谷歌的chrome浏览器来上网。我公开使用微博和博客,你可以发现我喜欢巧克力和小狗。我结婚了。开着一辆丰田Corolla。我有着棕色的头发和同样棕色的眼睛。我的信用卡清单显示了我最常预定的酒店和喜欢外出就餐的场所。
  如果你的金融理财客户给你提供这些信息,你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我刚打算把我的支票及存款转移到一个新的银行吗?这种情况看起来似乎是难以置信的,只有喝醉了才会这样。但是作为一个与用户信息统计和网站使用标准打交道的交互设计师,你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根据用户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当然,那个数据,没有回答他们为什么做,也并没有回答我们的网站、产品、服务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相关场景,我们的用户调研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容。
  我们做的用户调研帮助我们去理解其他人是怎么生活,从而我们可以用充分的,有灵感的设计解决方案来对他们的需求做出更快捷的反馈。用研同时也帮助我们避开我们自己的偏见,因为我们必须频繁的为跟我们生活截然不同的人们设计解决方案。
  因此,怎样做用研?让我来跟你分享一个我们在Frog时的计划过程和实施用研的步骤。它被称为&调研学习螺旋&。这个螺旋是Erin Sanders创造的,一个我们的高级交互设计师和设计研究者。它有清晰的五个步骤,在你向人们收集用户信息的时候,可以填补你的知识空白。
  Sanders说,这个螺旋基于一个学习的过程和需求的寻找。它是可复制的,可适用于设计过程的任何部分。它被用来帮助设计师解答和理解设计创意方向和设计推进方向的时遇到的问题和克服干扰。
  调研学习螺旋是一个用五步指导用户研究的过程,由Erin Sanders在Frog设计发明。
  螺旋的前三部是关于系统的阐述和回答问题,因此你就会知道在你的调研过程中你需要的学习的:
  1. 目标
  这里有一些我们要试着回答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的这一点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什么? 有什么我们需要填补的知识空白?
  2. 设想
  这些是我们相信我们已经知道的。我们团队的设想是什么?我们是怎么理解我们的用户的?包括他们的行为和对他们需求的潜在解决方案。
  3. 方法
  这些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填补知识空白。基于有限时间和有限的用户,我们该选择什么方法?
  一旦你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整理一份单页研究计划给你的股东,你可以从选择的调研方法中开始收集你需要的知识:
  4. 实施
  通过我们已选择的方法收集数据。
  5. 综合
  解决我们用研的问题,证实或推翻我们的假设。解释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来发现存在哪些设计可以努力的机会和深藏的点
  当你跟人们交互的时候,你就已经使用了这个过程。不管你是不是有意识的实施调研。想象一下跟一组你从没合作过的12个客户会谈。你想知道这些人是否在这之前做过用户研究。你确信他们中只有一到两个被你和你的团队所做的用户调研引导。你决定快速的来一次投票,然后获取你的问题的答案,要求在房间里面的每一个人举起他们的手,如果他们被用户调研所引导过。他们中间有五个人举起了手。你要求他们分享他们被怎样的用户调研所引导,简短的记录下他们的所作所为。然后你就会把这些信息纳入你接下来所要进行的的项目计划中。
  大约几分钟,你已经通过这个螺旋回答了一个问题。然而,当你为了一个交互项目或产品来制定计划和引导用户研究,这个螺旋的每一步都要求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取决于你需要回答的问题的数量和深度。因此,让我们通过调研使用螺旋做一次深度用研。在这个螺旋的每一步,我将会分享一些我使用的活动和工具帮助我的团队来管理复杂的用户调研行为计划。同时也会包括一个样本项目来分析这些工具怎么能够支持你的团队的用户调研。
  我喜欢把我的调研框架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这样我可以更好的分类整理和排列优先级。最重要的问题将转化为我的研究目标并出现在我的研究计划上。
  1目标:我们尝试回答的问题
  假定你正处于为西欧观众创造下一代电视节目指南的过程中。你的团队正在讨论是否为平板电脑和手机用户合并功能能够促进他们在社交网络中分享节目里的短片,连同他们的评论一起分享。
  &节目短片分享&,团队成员这么称呼它,听起来很酷,但是你不能明确知道这个功能的适用人群,为什么用户想用它。
  放下线框制作和代码编写,和你团队成员一起坐下,快速讨论你们已经知道和了解的产品目标。为促进这次讨论,让你的团队成员准备一系列设定的问题来帮助他们辨别他们所需要填补的知识空白。他们最好把这些问题写在便利贴上,一个问题一个条儿,这样比较容易管理和讨论。
  这些设定问题是5个&W&(WHAT、WHEN等等)和1个&H&(HOW)开头的结构的问句,类似于一个记者写一篇新闻报道时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
  &谁?(WHO)&问题帮助你决定你设计工作的预期用户,定义他们的用户信息统计、心理统计和基本招募标准。
  &什么?(WHAT)&问题能告诉你用户会做什么,在你的网站、应用和产品里他们使用什么。
  Ÿ&何时?(WHEN)&问题帮助你决定用户可能使用特定产品或技术的时间点,以及一些需要探索的日常规律和行为习惯。
  Ÿ&哪里?(WHERE)&问题帮你界定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执行特定任务或者使用关键技术的实际地点&&用户可能想进入的网络或设备上的潜在目的地。
  Ÿ&为什么(WHY)&问题帮助你理解用户的所作所为的潜在的情感和理智驱动因素,以及这么做的根本原因。
  Ÿ&如何?(HOW)&问题帮助你了解用户执行任务或达到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的细节点。
  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和你的团队可以想出一系列的设定问题,比如:
  Ÿ&谁会分享节目短片?&
  &观众分享短片的频率有多高?&
  Ÿ&为什么观众选择分享短片?&
  讨论现在需要立即解答的问题和对于将来发展有益的问题。&现在到时间问更多&在那里&的问题了&,Lauren Serota,一位Frog的创意副总监说。&观众首先看电视的原因是什么?在你开始调研前你可以缩小你问题的焦点。但是横向思考和拓宽思考是你的大脑和你的团队该做的事情。
  当你有一系列好的设定问题后,你可以优先考虑和集中最重要的问题,把他们转换为调研目标。注意!调研目标并不是问句。相反,它们是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比如:&了解在西欧一周看电视20小时以上的用户怎样分享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片段&。这个调研目标将限制你的调研范围并将出现在你的单页调研计划里。
  不要超越你的目标。你想回答的问题类型,以及你将它们变成你的调研目标的句子,将变成你的团队调研的范围。一个严格界定的调研目标应专注于为给定产品的用户所准备的特定任务或目标。(&确定德国的电视观众把某个节目录下来以便以后观看的频率有多低&),一个越开放式的用户调研目标,越看重用户对某个特定产品的态度、行为和依赖性(&发掘法国学生如何度过他们的空闲时间&)。你必须在分配给这个调研阶段的规定时间内达到目标。
  在一些项目里,设想或许被表达成一些书面记录,当选择方法时会参考。但是在构建设计框架时需要有设想,这些设想可能会被放进调研计划里,并成为设计方法里的一些促进因素。
  2.设想:我们所相信的我们已经知道
  你已经确定了调研目标,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了潜在的设计方案,你的团队对此也讨论过。难道你现在不能实现这些想法并把它们扩散出去吗?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也并不是你一个人。所有的设计师对他们的产品都有一些早期想法和设想。一些客户也有他们想要测试的初期设想。
  &你的想法通常反映了你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和感觉,他们给最初的工作阶段提供动力。& Jon Freach,Frog的一个设计研究总监说过。别害怕提出这些设想,当合适的时候,将它们整合到你的调研过程中去,帮助你肯定或否定它们的价值。这是原因:
  Ÿ具体化你的设想对于感知和减小你的团队和客户的偏见的影响来说是很重要的。
  Ÿ了解你的设想能帮助你选择正确的方法完成调研目标。
  Ÿ你能用你最初的设想来帮助交流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东西。(我们以前相信这种【内在设想】,但是我们在研究时发现了这种【内在成果】)
  产生调研设想是很容易的。从你论证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些设定的问题。大家一起每人花5到8分钟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草拟一些答案,不管是在便利贴上写出你的想法,还是画设计草图等等。我们举个例子吧,比如说短片分享对于下一代电视节目的指南作用,你的团队成员会集思广益,产生以下一些设想:
  态度相关设想
  &使用社交网络的电视观众喜欢听取他们朋友喜欢的电视节目。&
  Ÿ行为相关设想
  &电视观众只愿意分享他们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短片。&
  特征相关设想
  &电视观众更愿意分享一个界面中最精彩的部分给同样喜欢看这个节目的观众。&
  3.方法:我们如何填补知识空白
  一旦你确定了研究目标和一堆设计设想,你也需要考虑哪种研究方法适合达到你的目标。通常,为了达到调研目标,我会在以下分类中选择不止一种方法,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调研。(有人写了一整本关于这个课题的书,在本文章结尾处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用户研究方法和过程。)
  比如实境调察法,你花时间到用户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去,能帮助你建立一个关于他们居住环境和潜在未满足需求的基本理解。
  打好基础
  在这个领域的方法包括调查,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市场考察和趋势探索。当你不太了解你设定的这些用户时,你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用户研究,不论他们是一个行为转变迅速的小团体还是用户组。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关于你的用户群体的问题&&他们栖身何处,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那你就可以先从这个区域选出些方法来利用。
  产生灵感和想法
  这个领域的方法包括日常研究,卡片分类,纸面原型和其他一些参与式的设计活动。一旦我很好的理解了我的用户的专业知识和信仰,我就可以开始深层次探究迎合他们需求的内容,功能和产品。这些可以在与研究参与者密切合作中产生潜在设计解决方法时完成,当然也可以在设计设想初期接受他们的反馈时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产生或者共创框架,抽象拼贴画,粗糙的界面示例,图表和其它类型的剌激物,也包括分类和优选信息来做这个。这些活动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用户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创造什么解决方法去适应这个看法(比如&心理模型&)。这能帮助我们回答&什么&&何地&&何时&&怎么&这些固定问题。这些点的回答并不是意味着精炼任何严格的设计概念或者代码原型。相反的,它创造了新的可能。
  比如可用性测试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精炼和改善已存在的设计想法、网站和应用设计,也能揭露我们没有想到的知识空缺。上图展示的是一个正式的可用性测试实验室成立了,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实施类似的测试,可以近距离也可以远距离测试。
  评估和传递设计
  这个领域的方法包括可用性测试,启发式评估,认知走查法和纸面原型。一旦我们认定了一种内容或者功能对用户是合适的,我们要用一种怎样更加有用的和令人愉悦的方式把它呈现在用户面前呢?我用这个领域的方法来改善设计样稿,仿真分析和代码原型。这能帮助我们理解用户想要怎么使用产品或执行关键任务。这个反馈是很关键的,作为迭代过程的一部分,使我们改善和提高设计概念,使其更迎合用户需求。
  让我们回头看看设想的例子,以便你能看到你的研究目标和设想是怎么决定你的团队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的。把你所有的设想&&我比较喜欢准备至少100种&&安排在一个连续体里:
  我喜欢把我所有的研究设想都写在便利贴上,然后把它们全聚在一起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辨别哪些被证实了而哪些没有。
  在左边放这些设想:关于谁是你的用户,他们在哪儿工作和生活,他们的目标,他们的需要等等。在右边放这些设想:一些用来明确功能或设计解决方案的用户测试。在中间放这些设想:你认为一些与用户有关的不同类型的内容和功能。做这个工作不是为了把我们已经想到的设想做绝对分类和规整。。重点是让你的团队把这些设想都收拢,找到能帮助你选择特殊方法的重要主题和关系。Serota说过:
  &选择和改善你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项目。它需要反复实践和很多时间。在你的朋友和同事身上测试看哪些东西有用,也是寻找问开放式问题最好的方式。&
  再回来看看我们的短片分享研究吧。当你的团队看到目前为止你创造的所有设想时,有两种研究方式是最有价值的。第一个方法是一场参与式设计活动,在这场活动里你可以和用户一起创造一个时间轴,就是关于他们何时何地与他人分享喜爱的电视节目的瞬间。这将帮助你的团队了解短片将在何种场景下被分享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帮助你创造机会与用户讨论短片分享。
  第二个方法是纸面原型活动,在活动里你将展示关于用户怎么分享电视短片的高保真纸面原型想法。这个方法帮助你把你的设想集中在哪种解决方案在分享场景中最有意义。(使用两种方法是最好的,因为一个调研环节中在不同的种类里混搭设想会使参与者感到疑惑。)
  当你与用户交流时你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我建议使用至少2种方法,从听用户分享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到鼓励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更具创造力。
  4.实施:从我们选择的方法中收集数据
  研究计划已经确定了,你可以在表格里陈列出你的最初设想。现在你要开始实施合适的研究方法了。你的团队将招募8个用户,分三个晚上进行访谈,每人一小时。这给了你机会询问用户他们什么时候最想看电视。准备一些访谈指引和激励物品,并且在同事身上先测试一下活动的草稿版。然后再开始实施你的调研吧!
  当你做以下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使调研环节变得更为容易:获取和分析笔记、照片、视频和其他你在调研中收集的材料。
  Serota也曾胸有成竹的评论过:&在实际中你改变方向或者变换一些东西都是可以的,如果你一点儿也不改变你不会学到东西的。&问问你自己&为了达到目的我确实发现了我需要了解的东西么?还是我只是收集了一些我已经知道的信息?&如果你没有增加新知识,可能是下面一些原因导致的:
  Ÿ你已经得到了你调研问题的答案但是没有花时间规划新的问题和设想,以便能挖掘的更深(否则,你可以停止实际调研,转而去综合一些知识)。
  Ÿ你相信的用户是你的目标用户,但是事实上,不是。你需要去改变招募过程(包括你选择的用户信息统计法和心理统计法)。
  Ÿ你最初的设想是不完善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改善它们或者产生更多想法。
  Ÿ你选的方法是不合适的。所以,调整或者改变他们。
  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用户调研上,而不是平衡调研环节和分析你所发现的信息。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倾向于使我们收集的数据具体化。这能帮助我们找到新鲜的连接和模式。最后通常能得到更加有力的研究成果。
  5.综合:回答调研问题,肯定或否定设想
  现在你已经收集了调研数据了,是时候获得一些知识来解决你的调研问题和提高你的设计目标了。&在综合阶段,你尝试寻找你数据中的真正意义&Serota说到,&这通常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意味着不停的阅读,不能从表面观察到的东西来判读价值。往往一个数据背后的&&为什么&比&是什么&更为重要&。
  你用来综合的时间越多,你从调研数据中提取的信息就越多。在综合阶段,经常问问自己和你的团队下面的问题:
  ~~Ÿ我在学什么?
  ~~Ÿ我学到的东西改变了我们最初构建调研目标的方式了吗?
  ~~我们证实或推翻我们的设想了吗?
  ~~Ÿ数据中是否有种模式提供新的设计根据?
  ~~Ÿ我设计的东西有什么含义?
  ~~Ÿ什么样的输出对于我们传达已发现的点是最重要的?
  ~~我需要改变我接下来打算做的设计活动吗?
  ~~我没有覆盖到的知识空白是什么,我需要晚点再研究吗?
  那么,在分享视频短片的调研中你的团队发现了什么?电视观众确实想从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里分享短片,但是他们也可能从他们不经常看的节目里分享短片,只要他们认为这个短片很幽默。他们会在他们的社交网络里与朋友分享短片,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在他们的facebook和twitter的订阅里给每个人连续滥发消息。他们希望把目标定位到他们的家人、亲密朋友或者喜欢特定短片的个人。
  根据收集到的答案,你的团队应该整合精炼一些可执行的发现,并将它修改为线框图来体现必要的修改点。。现在你的团队对于解决方案更有信心了。当你们设计的特色部分已经被开发实现了,你再使用一次用研学习螺旋来评估现有方案是否正确。
  更多关于用户调研的实践和方法
  这个螺旋清楚的告诉我们用户调研不是仅仅是指卡片分类、纸面原型、可用性研究和情境访谈等等。这些只是研究者用来找到关键性问题的答案的方法,这些答案为他们的设计工作提供燃料。但是了解哪种方法适合你,掌握这些方法需要一些时间。这面这些书籍和网站能帮助你在用户调研过程和方法的专业实践上探索的更深。
  (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Second Edition: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Elizabeth Goodman,Mike Kuniavsky and Andrea Moed,关于用户调研的综合指导。深入讲解了本文中提到的许多方法。
  (Universal Methods of Design),Bruce Hanington and Bella Martin,纵览在用户调研和设计过程中会被采用的100种方法。
  Ÿ(101 Design Methods: A Structured Approach for Driving Innovation in Your Organization),Vijay Kumar,将用户调研置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环境下。
  Ÿ(Design Library),Austin Center for Design (AC4D),一套pdf和工作稿的深入系列文件,涵盖了于用户调研计划、方法和综合有关的过程。
  (David Sherwin 著 Sevenshao & Timmliu 译 lynnwang校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保留)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