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吗?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优越感?

「情感」会计师们,你们现在属于中产阶级吗?「情感」会计师们,你们现在属于中产阶级吗?财经狼眼百家号昨天,小会计和白菜聊天,她问小会计一个问题:你说咱们现在属于中产阶级吗?于是小会计问了她几个问题:小会计:你在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有房吗?或者正在购置的房产?白菜:摇了摇头小会计:你有属于自己的车吗?白菜:(面露菜色)我驾照还没考……小会计:你年收入能达到10万以上吗?白菜:(先摇了摇头,然后小声地说)犯纪律了啊,公司不让谈论薪资……小会计:那就不属于中产阶级!可能有些小伙伴看到这里,会说,小会计你这个理论太绝对了,中产阶级的定义那么广泛,怎么能靠这么几个数值来衡量呢?是的,小会计承认这个判断很武断,所以便认真地搜集了一下中产阶级标准,找了几个比较靠谱的内容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中产阶级定义:(找到了两个)1、福布斯定义: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已超过两亿福布斯杂志也公布过一个中产阶级标准:生活在城里;25岁到45岁之间;有大学学位;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美元和6万美元之间。按照中美汇率1:6.63来算,年收入在6.63万—39.78万人民币。2、瑞信定义: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已超过两亿瑞信财富报告以每人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净财富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按照中美汇率1:6.63来算,每人拥有33.15万—331.5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上面的数据中取整:在中国,月收入5K-33K,年收入6.5万—40万元,属于中产阶级。看到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会说:我这月薪6000元就属于中产阶级啦?我怎么一点没有感觉到自己身为中产阶级的优越感呢?每天依旧为生活劳累奔波,苦哈哈的~那么到底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吴晓波频道联合功夫财经发布《2017新中产资产配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新中产定义为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300万元,可投资资产在10万元-100万元的人群。本次《报告》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回收12081份有效问卷。新中产特征:31-45岁、已婚、居一线城市《报告》显示,从年龄上看,新中产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31-45岁,占比为69.5%。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已有一定的工作年限,积累了一定的财产,多数已经组建家庭,抚养父母子女带来的生活经济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寻求更多的财富积累方式。学历分布上,新中产群体70%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21.2%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行业、职位分布上,新中产的行业分布较广,其中,21%为自主创业者。地域分布上,近70%的中产群体居住在一线城市及各省会城市。他们中有34.9%居住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35.1%居住在杭州、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家庭情况分布上,87.4%的新中产已婚,其中76.3%的新中产有子女;86.9%的家庭拥有车辆,其中27.7%的新中产家庭拥有多辆车;94.4%的新中产拥有住房,其中64.4%的新中产家庭拥有多套住房。收入越高的新中产群体选择房地产投资品种的比例越高日,德国安联集团发布了第八期全球财富报告《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自2006年来,中国大陆人均金融资产净值从2000年的全球第40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7位,达到12765欧元;BCG(波士顿咨询)财富管理数据库测算,未来5年,中国的私人财富积累仍将以1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的196万亿元。不断积累的居民财富将催生大量的投资理财需求。《报告》显示,受访的新中产家庭中,82.4%的家庭会拿出30%以上的家庭收入用于投资或储蓄;其中,最受欢迎的资产配置产品仍然是股票、基金和房地产。从投资回报认可度上来看,房地产仍然是给新中产带来最大财富增值的领域,同时收入越高的新中产群体选择房地产投资品种的比例越高;而互联网理财和基金投资作为近年迅速普及的投资品种,投资满意度紧随其后。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也在逐渐增强。本次调研报告显示,82.7%的新中产预期投资年限超过3年,绝大多数新中产群体认为投资年收益率在10%以上时会感到满意,80.1%的新中产更倾向于投资多个资产的组合,进行风险收益的平衡,41.5%的新中产群体表示愿意选择增加稳健收益类投资。与之相对的则是近七成新中产投资收益很少或者忽略不计,仅有7.9%的新中产投资收益占总收入比例较高。经过这么多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中产阶级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自己的年龄、手里的存款、房产、理财能否达到呢?反正小会计没达到,对不起我拖了后腿!*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知乎,由正保会计学堂独家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PS:喜欢小会计,就关注我!喜欢小会计的文章就转发、收藏!喜欢更多新鲜的行业资讯、考试指南、情感生活就踊跃留言!我的愿望是:考生过级、老板涨薪、你们都是CFO!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财经狼眼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金融资本地产旅游等最新资讯和前沿动态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标签为“民粹”的中国人——兼驳石勇
查看:70 | 回复:0
主题帖子积分
&&&&&&&&&&&&&&&&&&&&
& && & 刚看了石勇先生的文章(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48619&PostID=)《标签为“愤青”和“精英”的中国人》,联想到最近看到的很多抨击“精英”的文章,突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人反驳一下像石先生这样的“民粹”呢?
  &&百度对民粹的定义是: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
  &&由于精英一般在经济上属于中产阶级,所以民粹主义者,比如石先生,也反中产阶级。然而中国有中产阶级吗?即使中国有中产阶级,他们手中又掌握着多少权柄呢?国家的权力分布,究竟是橄榄形的呢,还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倒丁字形的?
  &&我认为,民粹派把精英或中产阶级当成敌人,是设置了一位假想敌。事实上,中产阶级和平民同样是“无声者”。甚至可说,“中产阶级”或精英更不能出声,因为他们一但说话,就会被海量的民粹派的声音所淹没。民粹派实际是与“有声者”——套用石先生话——“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构成了一种协作的关系,共同对“中产阶级”或精英施加压力。只要看看现在电视的评论节目就知道了,几乎都是几个外行的主持人,按照事先定好的民粹思维,对精英们的言行进行漫画叙事。
  &&愤青们,因为是民粹的“愤”,是大众的愤,犬儒的愤,因而是合法的“愤”,于是就得到民粹们的鼓励;而精英们,出于“智力上和道德上”的优越(见石先生的文章),如果也“愤”,就是钻牛角尖,成为民粹派们深恶痛绝的对象。然而“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不正是中产阶级或精英的标志么?难道在接受了精英教育后,还必须吃精神上的大锅饭,而不能自由地使用理性么?莫非“智力和道德”上的平均主义就是至善的主张了?一个完全常态的、毫无“激情”与“惊世骇俗”观点的社会,就是民粹派们的理想国么?倘若真是如此,民粹派们也不能生存,因为严格来讲,他们自己就是精英的一部分。
  &&石先生又说:“‘愤青’只是在发泄,而‘精英’的表演有着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考虑,那就是谋取可以交换到利益的道德资本。前者单纯得可爱,而后者则带着一贯的虚伪。”我看到这段文字真是吓了一跳:原来精英们连“无意识”的权利都不能有!而“愤青”们出于“无意识”的发泄就是可爱!按此推理,“愤青们”出于发泄而做春梦就是单纯可爱,“精英们”做春梦就是道德败坏?
  &&无意识的东西暂且不说,我不是石先生那样的心理学家,不懂什么有意识无意识,好母亲坏母亲。我且再来说说石先生认为是精英“有意识”的考虑:交换到利益的道德资本。“以愚观之”,好像利益和道德是一对不那么统一的词语。大概石先生的意思,是说精英们要利用道德来牟利?可是,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实在没听说有哪位精英因为推崇一种道德,谋得一官半职,或是大发其才。民粹们倒是出书的出书,演讲的演讲,上电视的上电视,骗点击的骗点击。精英们习惯于用私人的、甚至是偏激的口吻说话,话甫一出口,往往就被骂得狗血淋头,被“砖家”“叫兽”的屎盆子扣头上,试问如此情况下又何利之有?
  &&石先生大概认为精英所谋之“利”,就是一种姿态:“你看,我大脑没被洗,我有人性和同情心”。石先生为此而大怒了:“这是一贯的虚伪!”我的妈呀,难道没被洗脑的非得说成我被洗脑?有人性非得说自己只有兽性?脑子是我的,人性也是我的,我处理自己的“财产”,喜欢藏就藏,喜欢晒就晒,又干石先生何事?我还想请问石先生,当“伟光正”至少能在表面上提出一种人道的态度,当伪君子至少在表面上致力于民智的改善,而愤青的真诚却只是集体原欲的狂野宣泄,您选择什么?我们并不否认某些欲望——如报仇——是人最根本的欲念。但我们只看到一些真正在做事的人,如一些律师,通过正当的方式,为受害者复仇了。很遗憾,这些做事的人大概也是精英。而爱国小将们又在做什么呢?他们不过在宣泄,尽管他们单纯而可爱。
  &&石先生是爱好和平的人,然而也写着攻击的文字,尽管他在攻击的文字中痛斥精英攻击别人。是的,精英们的确骂着“愚民”,然而愤青们也骂着“汉奸”或“狗”。精英们的确是“伟光政”,然而愤青们也标榜着“爱国者”。愤青“认同坏母亲”,为的是卖了自己赚人民币;精英“理想化”异国,却大多卖不掉自己,赚不到卢布、日元或美刀。于是愤青们以及民粹派们更加肆意嘲笑了(还好石先生还是很有绅士风度的,没说以下的话):“你们把**当作爹妈干啥呀?像狗似地叫得这么欢?”其实精英们只是想学点东西,想引进点东西,他们觉得这些是对的,仅此而已。
  &&最后石先生还说:“不幸的是,曰本大地震前,云南盈江恰好发生地震,25个卑微的中国人死亡,当地一片瓦砾。另外,也是在这几天,贵州一煤矿和湖南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分别死19人和9人。这些也是灾难。但是,很遗憾,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上,都没有看到富有‘同情心’和‘人性’的‘精英’挥洒到同胞那儿,对同胞哪怕是进行一丁点的祈福。”其实石先生不该怪精英,应该怪大众传媒,因为相比对曰本地震的连篇累牍的报道,盈江地震似乎不那么受媒体待见。媒体不重视,精英们也不能获得太多的信息,也就没有阵地可以发帖回帖、同情祈福表忠心。然而石先生撇开这一客观情况,直接发出“诛心”之论,说精英们“麻木”、“没同情心”,甚至“‘尊重生命’的神话,在逻辑上轰然破灭。”精英们听了这话真是情何以堪啊!以后懂了,不写篇祭文就意味着神话破灭,而看帖不回帖不仅不道德,还要受石先生的谴责。石先生的表述甚至还让人觉得他的大脑是搜索引擎,能够穷尽所有消息;否则,“没有一丁点祝福”这样的全称否定判断如何有这样的霸气。很遗憾,我自己竟不知道石先生自己组织过什么祈福,写过什么祭文,所以在我眼里,大概石先生也是“没有一丁点祝福”的,虽然我的话顶多是谬论,不能和石先生比博闻多识。其实,有没有祈福或祭文对石先生来说当然是不重要的,因为万一没有,他也只消说:“我又不是精英!我又没讲神话!”就可自脱了。
  &&这大概就是不装十三者的精妙战法。相比而言,倒是装十三者装的更老实些。
www.leqiankangning.com&&收集整理niegs
落伍手机绑定
该用户已经进行手机实名绑定
论坛客服(8:30-21:00):
落伍者创建于,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落伍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落伍官方微信:2030286 邮箱:(|)
浙ICP备号 BBS专项电子公告通信管[号
  落伍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中产阶级和平民之间,其实只隔了一层矮矮的篱笆-雪夜闭门读晋书中产阶级和平民之间,其实只隔了一层矮矮的篱笆作者:雪夜闭门读晋书 / 公众号:pekingpuppy发表时间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姜汁满头”春天到了。京城各个方位里的中产阶级,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不是性方面的。京城的中产阶级不会有太多性生活。加班、还房贷、吃外卖、跑马拉松,消耗了中产阶级太多精力,折损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性生活,已经成为当代都市生活的一种仪式,跟逢年过节时的舞龙耍狮差不多,一年有个三两回,差不多就行了。加上最近共享单车盛行,据说京城中产阶级里,前列腺炎发病率迎来一个小高峰。再这么下去,估计性生活要从仪式变成传说了:很多人听说过,但很少人见识过。中产阶级的蠢蠢欲动,更多是因为:春天到了,樱花开了。又,该筹备一年一度的赏樱大会了。中国人没有赏樱的习惯。樱花这种短命又寡淡的玩意儿,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桃花、菊花、牡丹、红梅,这些娇艳欲滴、浓墨重彩的花卉,才是老祖宗的最爱。但中产阶级不同:但凡我国传统里没有的,都是当下都市中产阶级的最爱。普通人8点吃早餐,中产阶级一定要等到10点才吃brunch。就是这个理儿。芝士、培根、气泡水、马拉松、咖啡机、全麦面包、戴森吸尘器,这些中国没有的舶来品,样样都是中产阶级的心头好。你去翻翻自个儿关注的公众号,有教你怎么摊煎饼果子的吗?最流行的,还数怎么把芦笋、牛油果和三文鱼,用烤箱翻来覆去地折腾出一百种花样。那么,中产阶级的春天,是万万不能看桃花和油菜花了--就像中产阶级不能吃煎饼果子一样。身为北京的中产,一定要去赏樱。一年一回的事,不赏樱,中产阶级这春天,就等于白过了。当然,中产阶级的赏樱,绝对不能去玉渊潭。中产阶级和平民之间,其实只隔了一层矮矮的篱笆。篱笆,就是用芝士、培根、气泡水、马拉松、咖啡机、全麦面包、和戴森吸尘器筑成的。平民只用纵身一跃,便能跨过篱笆,跳入中产的队伍里。这时候,中产阶级们便慌了,开始惊呼,开始惨叫--原来自己寒窗苦读十五载,在北京奋力拼搏这么些年,得到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珍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产阶级焦虑。恰好,玉渊潭公园的樱花,也是这道篱笆上的一片瓦。中产阶级说起樱花,总会不自觉地赋予它许多浪漫的魔幻现实主义色调:一期一会的唯美,东瀛的异国情调,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等等等等。诚如谷崎润一郎所写:只要有樱花的处所,他们就停下步子,一棵一棵地观赏赞叹,对它献出无限的怜惜。在樱花树下,看着它们热烈地绽放,再热烈地凋谢,所有的中产阶级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生活:看似鲜花着锦,被房价的东风微微一吹,就全他妈泡汤了。短命而寡淡。这特性跟我国的中产阶级,倒是挺契合的。樱花树下感怀伤春,哭一哭,一点也不做作。哭樱花,也哭自己。这种伤感的中产阶级文艺情怀,去玉渊潭公园,肯定是找不到的。玉渊潭公园樱花节,4块一张的门票,平民不用纵身一跃,轻而易举,便能侵入中产阶级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结界里去。在玉渊潭赏樱,很容易触发中产阶级焦虑。樱花树下。中产阶级照着公众号照片,按图索骥:铺好格子餐巾,摆上冰镇过的桃红起泡酒,切好全麦面包做的三明治,心满意足,拿起相机,准备拍照。这时,突然飘来一阵鸡蛋灌饼的香味。你回头。发现玉渊潭公园人满为患:熊孩子忙着爬树,老大姐忙着在花下搔首弄姿,老大哥一手青岛,一手灌饼,吃得不亦乐乎。人声鼎沸,中产阶级优雅的A.T.力场,瞬间被使徒震得荡然无存。中产阶级满脸嫌弃,忍不住深吸了口气。但是,鸡蛋灌饼,热乎乎的鸡蛋灌饼,似乎很香。这很危险。要赶紧打消此类想法。鸡蛋灌饼再香再热乎,也比不上这用全麦面包、有机菜叶和帕尔玛火腿做成的三明治。毕竟三明治,也是把平民和中产隔离开来的篱笆墙啊!玉渊潭公园这种是非之地,还是少去为妙。一不小心就有从中产滑落的危险。想要赏樱,还是跑远些比较安全,例如武汉。武汉这座城市很奇幻。轰轰烈烈搞了好些年,武钢倒了,汽车城垮了,光谷变成了异国小吃一条街,反倒是樱花,闻名全国。武汉的第一批樱花,是沦陷之时,日本人远渡重洋带来的,早些时候,还被唤作“国耻之花”。但时过境迁,爱国青年砸车是屡见不鲜,可也没见谁去把武大樱花树给砍了的。可见国耻不国耻,全是由人民说了算。如今武汉在东湖旁边建起了樱花园,还特意仿造京都,建了一座颇似醍醐寺的楼塔与红桥,誓要把樱花城的美名发扬光大了。足不出户,尽览日本风情。百密一疏。在大武汉奋力打造东瀛风情时,始终放不下我们大中华的种菜情怀。于是武汉人在东湖一排排的樱花树下,种下了成片成片,金黄烂漫的油菜花。霎时间,粉、黄、绿三色交相辉映,中部最大县城的气息暴露无遗。此情此景,只怕是要让远道而来的中产阶级气到吐血。中产阶级气愤地掉头走进武大。嗯,武大的樱花血统纯正,那都是日本人当年远渡重洋带过来的,自然有所不同。殊不知,比油菜花可怕千百倍的风景,正在前方等着他们。自从黄灿灿一炮而红后。每到武大樱花盛开的时候,全国各地心怀明星梦的女孩,都行动了起来。她们画着三尺长的睫毛,穿着淘宝买来的各色雪纺制汉服,翩然降临武大,穿梭在校园各个角落,接受手机、卡片、单反等各式武器的拍摄。看到这些姑娘,中产阶级们,很难不对自己的人生,发出一些哲学上的终极疑问:我是谁,我在哪个朝代?接下来我该穿越到哪里去?走进春天的武大,仿佛踏入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博物馆,唐宋元明清各代服侍应有尽有。唯一不变的是韩式咬唇妆和半永久一字眉。中产阶级不喜欢韩式。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猫》里头写过的四字格言:“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人生无遗憾也!”。过去七八十年了,这四字格言还是我国中产阶级毕生的奋斗目标--里头并没有韩国的份。所以还得去日本。日本是性价比极高的出游胜地。与中国一衣带水,机票比飞三亚还便宜。水土风俗相近,不会出现英式下午茶里,司康饼究竟该先抹果酱还是先涂奶油的难题。更可贵的是,去日本赏樱,格调一下就与玉渊潭和武大拉开了距离。无论什么东西,前头加上产地,一下就变得高雅起来。法国红酒、意大利咖啡、美式brunch、日本樱花,莫不如是,很符合中产阶级追求的格调。当然,东北乱炖、重庆火锅和长沙臭豆腐,不在此列。什么也不能阻挡中产阶级奔赴日本。国耻不能、核辐射不能、安倍首相解禁自卫权也不能。在网上叫嚣的,和争先恐后赴日旅游的,永远不是同一批人。网友不赴日,赴日不上网,跟热血而富有正义感的网民永远不上街一样,同个道理。终于逃离到日本了。中产阶级看着遮天蔽日的樱花,踩在京都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忍不住热泪盈眶:踏过千万重山水,终于赶在春天的尾巴上,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樱花。路上的女生穿着和服,踏着小碎步,低吟浅笑兮,回首顾盼兮,这般矜持有礼的作派,才是中产阶级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中产阶级们看得出神,三魂去了六魄,正想上前拦住,用在国际航班上背了三十多遍的日语发问,你能和我拍张照吗--的时候,和服女士转身,柳眉一竖,用纯正的东北口音回道:你瞅啥?!是的。京都古街上,穿着和服漫步的,十有八九,都是中国人。和武大樱花树下,穿着古装四处拍照的,十有八九,都是95后一样。赏樱这个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难得有闲情逸趣的丰臣秀吉,领着儿子及正妻北政所,还有麾下1300多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开了一场盛大的“樱花宴”。这场历史上以豪奢华丽著名的“醍醐花见”,开启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赏樱观花的习俗。可见,赏樱,本来就是上流社会风雅的娱乐活动之一。中产阶级念念不忘的赏樱,就是模仿上流社会而来的。事实上,中产阶级钟爱的一切,都是对上流社会,或者说,想象中上流社会生活的拙劣模仿。上流社会精通三四国语言,所以中产阶级的孩子必须上英文补习班;上流社会闲来开开茶话会,所以中产阶级必须享用英式下午茶;上流社会住乡间大别墅,所以中产阶级拼了老命,也一定得在廊坊买套田里的loft,才算真正的洋气。看起来如梦似幻,不过,“模仿”二字一出,本身就沦为下流了。所以中产阶级焦虑的症结正缘于此:无论怎么拼命挣扎,自己与真正的上流社会间,始终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中产阶级身在五环,却想象着中南海,说出来的话,全部类似于皇后娘娘的柿饼子。一件HM穿烂了,嘴里抱怨着:什么国际大牌,也不过是这样子罢了!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隔离如此之深,宛若长城。与平民的隔离却如此之浅,区区一道篱笆墙而已。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混入中产队伍,自己却离真正的贵族越来越远,中产阶级们,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就像日本首相一年一度在新宿御苑举办的赏樱会: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那里永远不会出现鸡蛋灌饼,永远不会出现拥挤的人群,也永远不会出现身穿和服的东北老妹。看着城墙外摩肩擦踵的中产阶级,上流社会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露出不为人知的笑容,嘲讽道:这群傻逼。中国中产阶级十大焦虑症他们是有产者,比大多数人物质更丰裕,比下有余,比上不足。在上行的中国社会里,他们是抓住了机会的人;他们的烦恼,也折射着中国发展青春期和中国法治青春期的烦恼。基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存在争议,你不确定他们是谁,但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折叠之一、社会转轨期的仇富替罪羊仇富是偏狭的想法,但仇富心态在发展不均衡的中国仍有土壤。每一个富豪的倒下,都引来整个社会的“痛打落水狗”。当社会的仇富意识抬头,客观需要更多的中产者作为保持社会稳定心理的杠杆。有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相对稳定;超过40%,就达到稳定期。中国现在的中产阶层是一根脆弱的杠杆。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何挺曾透露,2004年全国绑架案立案3863起,绑架对象主要是比较富裕的企业家、名人以及家境富裕的中小学生。但富豪们可以请保镖,可以住进保证私密性的豪宅别墅,而中产没条件。拥有产业和一定财富的中产在对被抢劫、被偷盗和成为罪犯目标的担忧中,存在对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惧;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经济地位同样具有危机感,甚至自身亦存在仇富心理。中产者需要在评估自身的安全指数中寻找对自我的认同。某天,在打开日本产的汽车车门,站在中高档公寓门口时,某个中产阶层的大脑中极可能掠过一个问题:“我比周围的人都安全吗?”折叠之二、没有房东只当租户的“有产阶级”中产阶层像葛朗台重视金币般重视他们手中的房产和爱车,并认为这两样东西绝对关乎中产生活的所有权。对此,法律是否予以他们保障?由以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机动车负全责”对车主可能造成的负担,到最近房屋所有权的“70大限”的热议、《物权法》草案的公布,一次次风吹草动,触动着这些中产者敏感的神经。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居住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是70年。成都大学工商管理系教师王怡说,在目前的地权制度下,不过是“每个人都暂住在中国,拥有一个共同的房东”,而这个房东就是国家。 日,《物权法》,这个我国第12部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对中产者最关心的“70大限”问题给出了一个相关答案。根据草案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前,住房有望被原使用者续期使用。但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国家对于个人使用的土地有无偿收回的权力。如果不申请续期,当土地被国家收回的时候,国家只能把地上房屋一并收走,而过后对土地上的房屋是否作补偿则未作规定,物权法草案对此亦保持沉默。这种法律上的沉默,可能为侵犯私人财产权留下了隐患。有了好车,但碰上了交通事故可要负上比行人更大的责任;有了好房子,却要担心法律上房产权能否得到保障。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而缺陷仍然存在的现实下,多赚点“金币”才能消弥葛朗台们心中隐隐约约的不安感。折叠之三、工作狂变成了过劳死广州一地产公司的设计部主管阿富,每天在电脑前工作超过15小时,他的口头禅是:“一天不工作,我觉得就会被世界抛弃。”中国式的中产阶层薪水不断升级,却没时间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把体力透支当一回事,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思想涣散、腰椎劳损等等如家常便饭。“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中产阶层工作狂的写照。包括教师、记者、研究人员等职业的中产者总有职业病,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每况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产阶层的压力无法排遣,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枯竭,抑郁症、自杀早就不是新闻,自我期许与竞争意识到头来反刃自伤。中产阶层总是感觉没有人分担他们的所思所虑。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保证自己的楼、自己的车能够继续供下去,才能保证孩子的学费甚至将来能出国留学,才能保证负担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医疗费。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下,最不幸的结果是,一个中产者先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然后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过劳模”。折叠之四、职场如战场的晋升压力面对竞争压力,中产者要保护自己的地位和薪水不要失去,否则一切风光霁月将成为过去,自己难免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新贫族。这种心理正给中产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据对31875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个“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为80分;经理层为75分;教职员工为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为72分;医务工作者为68分;社区人员为68分;下岗人员为68分;矿工为60分;一般企业工人为59分。其中,中层管理者的社会环境、个人成就和社会支持压力排名并列第一。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中层管理者们既要承担如何提高业绩表现的压力,又要承担着调动整个团队、协调众人工作任务的压力,还要承担子女抚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压力,诸多重担压在身上,难怪人们看到他们大都是一脸严肃的保守派。面对各种压力和前途危机,“再学习”成为了部分中产阶层的共识。从1991年中国9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MBA新生起,MBA在短短的10余年内迅猛发展,无数具有危机感的中产阶层选择将MBA作为自己的一个战场和跳板。在双休日,总有中产者的高级轿车密密麻麻停在大学校园的林荫道上。面对各种压力和前途危机,“再学习”成为了部分中产阶层的共识。从1991年中国9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MBA新生起,MBA在短短的10余年内迅猛发展,无数具有危机感的中产阶层选择将MBA作为自己的一个战场和跳板。在双休日,总有中产者的高级轿车密密麻麻停在大学校园的林荫道上。折叠之五、从小资情调跌入机械生活当小资肚皮发福变成中产后,他百分之九十会失去和“飞”有关的小资青春期,成为企业的螺丝钉,是可替换的零件。艺术家艾未未认为中产阶层的生活最无聊,就像一个既定程序——打工、挣钱、周末拼命消费。担心房子、汽车、医疗保险、纳税,追求品牌、追求时尚,成为进入社会的标志。艾未未说:“这是一种不自信。”中产阶层为了防止自己在社会流动中滑落下层阶级,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费维护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誉地位。在他们不断努力工作得到所需,然后炫耀他们的优越感,然后又为之努力工作的循环下,部分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渐渐失去理想的他们,白天高效为劳动契约勤奋工作,自私冷漠,缺失社会关怀和道德激情;晚上则成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城市动物,在俱乐部、酒吧流连。每个夜晚,城市中产者的灵魂在机械生活暂时结束后,就不安地作出空虚的飘荡。折叠之六、时尚攀比成为阶层压迫学者郁方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消费文化》一文中认定,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格调》、《中产阶层必读》等畅销书或文章用昂贵的酒、高级的甜心巧克力、精致的服装勾勒出了中产者的贵族形象。中国传统量入为出的观念被新的适度的奢侈、理性的透支观念取代。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开始关注流行时尚、品牌、品位,并让这种消费观念最后形成了一种物质和地位的攀比。“我们正活在一个贪婪是好的时代”成为一句口号,限量版劳力士带上手腕,轩尼诗如开水般消耗,LV手袋总是吊在手上,奢侈之风蔓延在富裕的中产者之间。只是不知不觉中,这种时尚的攀比,渐渐剥夺了中产者原本的面目。为了比别人有更加光鲜的脸面,他们对物质产生了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折叠之七、小本生意的患得患失中产阶层的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股票、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而与其他阶层投资不同的是,他们还注重教育投资和收藏投资。他们比富豪们更难贷到银行的钱,只是用他们的原始积累来投资,要么慢慢增值,要么血本无归。1990年代初,中产阶层对投资房地产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1993年国家调控政策一出,很多曾经风光的中产者赔了本,从此变得一蹶不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中产输不起,最怕打回贫困的原形。因此,理财比投资更适合他们保守的风格和脆弱的资本,买保险和债券,以房养房之类的理财相对安全。折叠之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中产要供楼。2005年2月,温州每平方米商品房平均房价9278元,上海8627元,杭州7210元,北京6232元,深圳6037元,广州5660元。今年1到6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1%。中产要养车。自6月25日起,将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00元和15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 “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成了中产者的流行语。中产要抚养孩子。“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培林在《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了这一“不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到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因为1996年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后,高校的学费一直水涨船高。中产阶层不少已经步入中年,还负担家庭的医疗、饮食、娱乐等各种不断上升的成本。和草根阶层不同,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方面追求更为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晓8国语言。中产阶层上涨的工资永远追不及中产生活上涨的价格。折叠之九、庞大弱势群体须关怀收入较高、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拥有知识和文化的中产阶层,能够在慈善公益、维护道德、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贡献力量。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下岗者中的贫困人口、受灾人口、残疾人等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慈善事业是继工资、社会福利和保障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大分配”,中产者通过捐赠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缩小社会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但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99%的企业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在企业中,不少中产阶层对捐款的行为并不感冒:一方面,国内一些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受到他们怀疑,受到舆论影响,他们担心捐款落不到实处;另一方面,不少人更关心的是自身事业的发展,对慈善行为缺乏热情,对社会有一种冷漠感,把捐款等社会义务看作一种烦恼和焦虑。折叠之十、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1960年,科斯写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他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把社会成本定义为“一切涉及社会个别成员和集团的负担、损失、痛苦、牺牲或辛苦的现象”。额外社会成本体现在中产阶层的家庭里,最明显的是教育。教育学家杨东平认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投入,不应将教育成本过多转移给家庭,因为这无疑增加了每个家庭额外的社会成本。孩子的教育不是中产阶层唯一的额外社会成本。中产阶层不少人都经历过部分权力部门行政垄断、权力寻租或非法行为的侵害。有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通过“走后门”来获得某些机会与方便,通过非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发展的机会。由于社会体制上的漏洞或行政上的监督不力,造成了他们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尽管他们可能由此获得财富,但部分额外社会成本也对他们得到的财富进行了消解。除此之外,在中产阶层的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汽车路桥费、房产交易中的霸王条款、旅游过程中的合同陷阱,由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违规操作,额外的社会成本很容易落在他们头上。要知道,这些落在中国中产阶层肩膀上的额外负担,或许数额不多,但分量可是一点都不轻。延伸阅读:我在无数次帮人搬家时,窥见了北漂的人生底色作者:李斐然来源:财经记者圈“我读书不多,所以羡慕读书人。每次听他们侃侃而谈,感觉很长学问。只是回想起来,这些学问听着挺有意思,但总感觉对我来说根本没什么用。创业是什么?IP是什么?风口里的猪是谁?我都不明白。还有那些创业的搬家顾客总喜欢说的“维持用户黏度、培养重度用户”,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每隔几个月就得搬家,每次都找我,他们自己算是我的重度用户?”“在北京生活的第5年,我终于也要搬家了。只有在给自己搬家的时候,我才突然回过神来——天天给北漂搬家,其实我自己也是个北漂呐。”......这是北漂们搬家的故事,这是我们的故事。不管多么迥异的人生,都会被装进这辆车里,塞得满满当当。这是一个北漂的全部家当,也装载着这些人所有的北漂回忆。原载于每日人物(meirirenwu),文|李斐然,口述|何亮明,编辑|陈璇何亮明曾是一名在北京拉活的搬家师傅。来北京的那年他21岁,那时候他有一辆金杯车,满身的力气,好说话的脾气,还恰好租房住在海淀区的大学聚集地,毕业季一到,学生们就爱找他帮忙,搬家生意就这样开始了。后来找他搬家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那些20出头的年轻人,包括这些毕业后已经开始工作的大学生、他们介绍来的同事、同事介绍来的朋友。在豆瓣租房小组里,“小何师傅”的推荐指数名列前茅,不少豆瓣青年慕名而来,找小何搬家……何亮明说他曾经精确地算过,自己的车能装下多少行李——20个标准拉杆箱,或者28个标准搬家纸箱。但生活从来没有这样的标准,每个搬家的年轻人都不一样,他们有不一样的行李、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北漂心情、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唯一相同的是,不管多么迥异的人生,都会被装进这辆车里,塞得满满当当。这是一个北漂的全部家当,也装载着这些人所有的北漂回忆。以下是何亮明的口述。我是搬家的小何师傅我叫何亮明,湖北人。但在北京,没人叫我的名字。偶尔看到对方的通话记录,在那里,我的名字叫做——搬家的小何师傅。在过去5年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开着我哥借给我的金杯车,给那些生活在北京的人搬家。找我搬家的大多比较年轻,特别是那些刚开始北漂生活的学生和白领。毕竟金杯车装不下太多东西,一箱书,两箱铺盖,四季的衣服,外加锅碗瓢盆、瓶瓶罐罐,恰好是一个刚开始独立生活的人的行李分量。因为搬家的缘故,我开始了解那些在北京城生活的法则。我知道要想抵达西直门的住家,先要想办法成功地从如迷宫一样的立交桥里绕出来;想要搬家进部队大院,每个人都要在门口警卫那儿押身份证;中关村到处都是创业公司,那些创业者白天在有漂亮玻璃幕墙的写字楼里上班,晚上出门拐弯,住在写字楼背后那些经常漏水的上世纪六层老板楼。渐渐地,北京地图对我来说也打上了“人”的标签。毕业的学生集中在我所住的海淀区;双井、百子湾的房子里住着小明星,或者挤在合租隔断房里打算成为小明星的人;中关村的老房子里住着一批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望京住着另一批,他们都打算要改变世界;而在每个区都有数不清的地下室,里面住着那些租不起有阳光的房间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同样怀有强烈的梦想,每个人都打算在这个偌大的城市抓住年轻的机会,大干一场。不知道是不是能真的改变世界,但至少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一开始我以为搬家生意只会在毕业季出现,但事实上,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人需要搬家——跳槽,搬家;分手,搬家;孩子要上学,搬家;房东孩子要上学,提前收回房子,搬家;北京房价飞涨,房租跟着涨,搬家……碰头之前,他们会提前把家当打包好。装上整个家的重量,我们就出发去一个新的生活了。在路上,这些经历搬家风波的人很喜欢跟我分享他们在北京的人生经验:——“要想拼业绩就得多出差,不怕加班就能赚钱,但出差久了,女朋友就会跟别人跑,请假折腾搬家,业绩又得下降”,这条建议来自一个出差3个月回北京后发现女友怀孕1个月、不得不搬出同居的家的人;——“现在是创业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得多见投资人,多买IP。只要是大IP,闭着眼都能赚钱,为什么不赶紧趁着年轻创业?抓不住风口,猪飞不起来啊”,这条建议来自一个为了创业搬去望京的“未来CEO”;——“跳槽就俩原因,要么碰上未来的牛上司,要么碰上现任的猪同事”,这条建议来自一个因为受不了“猪同事”辞职的年轻人。我读书不多,所以羡慕读书人。每次听他们侃侃而谈,感觉很长学问。只是回想起来,这些学问听着挺有意思,但总感觉对我来说根本没什么用。创业是什么?IP是什么?风口里的猪是谁?我都不明白。还有那些创业的搬家顾客总喜欢说的“维持用户黏度、培养重度用户”,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每隔几个月就得搬家,每次都找我,他们自己算是重度用户?北漂电视剧的团圆结局大概是因为住在学校附近的缘故,一开始找我搬家的全都是学生。那时候感觉所有的活儿都很像,毕竟每个人都是从学校毕业,搬家去新住处的学生,他们行李差不多,样子差不多,连搬家路上说的话都差不多。一路上乐乐呵呵,热情地跟我说他们的新工作,和即将到来的生活让他们快乐的理由:有户口、有编制、薪水高、有前途、离男朋友家近……第二次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多多少少不太一样了。行李多了,话少了。毕业后的第二次搬家,理由大多是有点伤心的:有的被黑中介骗了,有的新工作不顺利,还有人跟男朋友彻底闹掰了,过不下去了。离开学校的生活时,他们都只有书和衣服,而再次搬家的时候,每个人多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一个人煮饭用的电饭煲、打扫卫生的拖把,为了看球买的电视机,还有爱干净的人单独买的迷你洗衣机。有人爱在搬家的时候扔东西,曾有过搬家的人把好大一只毛绒玩具恶狠狠地扔进垃圾桶,还有人坚持要把看上去完好无损的柜子扔到楼下,那大概包含了不愉快的回忆吧。但有些东西他们似乎不愿意舍弃。我见过一个爱读书的清华学霸,毕业搬家的时候,他的行李中90%全是书,另外10%是随手卷起来的铺盖,和裹在铺盖里的衣服。但第二次见他的时候,我特意留心看了下,从学校带出来的书他压根没看过。因为装书的箱子上面还牢牢地贴着我当时为他打包时候留的胶带。我想他应该再也用不上这些书了,可是他并不愿意扔,坚持一直随身带着。我还记得,一个姑娘一直带着一把琴。她说她现在的工作有点辛苦,忙了一天回到家,根本没力气练琴,但是那把琴她一直也舍不得扔。她告诉我,留着这把琴,大概就能留住一部分属于过去的自己。在疲惫的时候,能想起那个刚从学校出发、准备开始新生活的自己。他们大概很需要一些动力,让自己有勇气在北京生活下去。记得有次晚上七八点钟,一个老顾客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搬家。她住在双井,那是一个被中介隔成7个房间的三居室。赶上年底清退群租房,偏偏她又在外地出差,回到家的时候,房间已经被中介强行清退了。房间里所有的物品都被扔了出来,像垃圾一样堆在过道上。然而遇到这样的事,这个姑娘并没有哭,她只是一句话也不说,埋头找自己的行李。楼道里连灯都没有,我举着手机,给她照着光,她就趴在地上,在如同废墟的行李堆里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些还能拿到下一个“家”使用的生活用品。但这个废墟一样的地方,真的曾经是她的“家”吗?有次搬家路上太颠了,一个男生的酱料瓶打翻了,飘散了一车厢的调料味儿。他有点心疼地说,那是从家里带回来的料,累的时候容易想家,每到这时候他就会自己煮面吃,浇上一点家里带来的料,就好像回家了一样。在我搬过的所有“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地下室。有一次在定慧西里的地下室,那里几乎可以用尽所有我知道的坏形容词,狭长、昏暗、阴冷、潮湿、幽闭,像个忘了设计出口的迷宫。墙上贴满了箭头,但没有一个箭头能指明正确的方向。我在里面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我迷路了。扛着行李在里面找不到北的时候,我有点慌了,也感到有点心酸——打算搬家到这里的那个姑娘,这就是她在北京的家了吗?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有点伤心的租房故事,不止一个人在搬家的时候告诉我,他们打算买房子,咬着牙过也要买房子。时不时也会有老顾客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们搬到自己买的新房里去,给他们“搬最后一次家”。有次帮这样一个人搬家,开车去见他的路上我还有点感慨。算下来,我看到了他在北京生活的整个过程:从人大毕业,先是搬去了西坝河朝北的合租房次卧,换工作后搬去了十里河,谈恋爱后和女朋友搬到了南三环的洋桥,最后两个人在燕郊买了小三居。我看着他从学生时代只装半车的行李,到后来塞满一辆车,再到最后整整两车行李,一车属于他,一车属于他的新娘。整个搬家的路上他都很高兴,一路上说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其实,我也偷偷地为他感到高兴。我在北京没交到什么新朋友,偶尔遇到的这些常常找我搬家的老顾客,算是我在北京最熟悉的人。我会为他们感到安慰,终于能安顿下来了啊,终于不用搬家了啊,终于能有一个地方,真的叫做“家”了啊。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直看在一部名叫北漂的电视剧,每次见到主人公都在吃苦、受罪、奋斗、打拼,终于熬到最后,苦尽甘来,等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大结局之后会是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常常令人疲惫、失望、冷漠、伤心的北京,能看到团圆大结局,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我自己也是个北漂呐在北京生活的第5年,我也遭到了“清退”,我也搬家了。只有在给自己搬家的时候,我才突然回过神来——天天给北漂搬家,其实我自己也是个北漂呐。一直以来,我住在海淀高校附近的自建房里。那里没有暖气,冬天要靠烧蜂窝煤取暖。一开始烧不好,满屋子呛得都是烟。我第一次知道冬天不仅仅意味着寒冷,还会异常干燥。因为天天要搬东西,我的手掌长满茧,到了冬天就会干燥得裂开,像枯老的树皮。屋里没有24小时的热水,每次干完活,伸手在冰冷的水龙头下面冲洗满是茧子和伤口的手,就像刀割一样疼。每到这样的时候,我就会特别清楚地感觉到,在北京活着,真不容易啊!记得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游客,对北京的所有印象都是快乐。那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天安门广场上全是花,西单的商场里挂着几层楼高的大海报,坐车从立交桥上远远望去,北京城里到处是高楼,像是家乡地里的竹笋,只是这次它们全是用玻璃做的。当时觉得,这得是多么繁华的一座城,生活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崭新的房子,崭新的马路,崭新的生活。然而,跟很多北漂一样,我没有过上这样的生活。去年夏天,我结束了搬家工作,也搬离了北京。我现住在廊坊,开一家小小的淘宝店,靠倒卖简易家具赚钱。这也算是从搬家工作中得到的灵感——因为我发现每个新搬进的房间里总会少点东西,缺个板凳,少个桌子,没有衣架。于是我的店里进的都是这样的货,虽然简陋但是大多可折叠,方便搬家。搬家对我来说已经全都是回忆了。说真的,我有点庆幸它结束了。这个活儿实在太苦了,有时候累了一天回到家都没有力气吃饭,挣的都是辛苦钱。现在每天进货发货,处理订单,可能一个月才会进北京城一次。下次再去北京,我想去之前住的地方转转。房东催我们退租的时候说,要赶我们走是因为那片地要拆了房子盖小学。我想去看看小学盖起来没有。大概只有我知道,那些为孩子上学而折腾搬家的人多辛苦。我一直觉得我对这座城市没什么贡献,我是个粗人,没有高学历,不懂新技术,跟创业什么的也沾不上边,连居住证都办不下来。所以如果因为我的离开,附近的小朋友能安顿地住下来,就近上学,大概也算是我为这座城市做的一点贡献吧。我想这样一来,最少能有一家人,终于可以不用再为了搬家这件事而烦恼了。版权信息本文授权转自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题《北京居不易,搬也不易|我在无数次帮人搬家时,窥见了北漂的人生底色》,每日人物(ID:meirirenwu)——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财记君推荐!转载务必联系出处。相关文章猜你喜欢秘蜜旅行日记101导游资格证去哪儿旅行七里河店海洋频道新四方#统计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中产阶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