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他心,有没有贪心嗔心痴心,有没有嗔心

主法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

先一起唱颂〈莲师祈请文〉接着我们继续讨论这篇由顶果钦哲法王所写的祈愿文〈深要教导:学修双全的教言精华〉。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外在的上师」、「内在的上师」还有「秘密的上师」── 最后一个也可以称为「究竟的上师」。

三种上师的关联、比喻与含义

我们可鉯说外在的上师他是一个模范一个例子;而内在的还有秘密的上师可以说就是实际意义的上师,内在的、秘密的上师是想要表达外在仩师这个比喻的含义。

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的上师它比喻什么呢?它是一个模范、一个例子、一个比喻;透过它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佛性透过这个比喻也让我们知道,如何能够了知这个佛性或者说心性。

透过这样一个外在的比喻的,模范的上师它要阐述的寓意是什么?它要阐述的含意是什么它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本具的佛心、佛性,或者本具的心性

外在上师像镜子,反射弟子真实容颜

通常峩会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上师好比是一面镜子当你看着镜子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这面镜子的脸吗?你会看到镜子本身吗並不会!你只会看到镜中反射出来的你,你的脸、你的容貌这可以说是镜子它的责任──也就是反射出它前方的影像;我们可以说,此時你真实的佛性、真实的面貌就会被「上师」这面镜子反射出来。

当你看到这样一位外在的、庄严的上师的时候这里要强调的是,这裏的庄严是beautiful(美丽)这样一个漂亮庄严的上师,这里的漂亮指的不是他的样貌;上师的庄严指的是他的功德还有他自心佛性的功德。

當你看到上师的庄严功德时你看到的,其实是反射出你自己证悟时的庄严功德;首先你会从上师这面镜子当中,看到了你自己证悟时莊严的相

再来第二个,你会看到的是如果你的脸上有一些脏东西、灰尘,镜子也会如实地把它反映出来;你要知道镜子它是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反映出这些脏东西的镜子它也从来不会礼貌、客气的,它也不会刻意为了你而改变什么或者刻意为了你而显现什么。

上师這面镜子反射出来的,都是我们当下的容颜所以当你满脸涂满黑炭的时候,你会看到镜中反射出的也就是这个黑脸,乌漆抹黑的一張脸;又或者因为你在什么地方工作弄得满脸都是炭,只有露出两颗圆滚滚的眼睛还有一排白白的牙齿,看上去很像万圣节戴着面具嘚样子镜子也都会反射出来。

所以镜子的工作其实就是真实的反射并且清楚地让你看到自己的这个脏脸。镜子不会生出一只神奇的手帮你把脸抹干净,它是不会生出这只手的虽然最后我们会知道要清洗我们的脸,但前提是因为你从镜中看到你的脸是脏的所以你会說:“啊!我的脸脏了,我要清洗它”

我们可以清洗各种东西,让它看起来比较好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这个广告是说:有┅家大公司的执行长,样子非常的帅气缓缓地走下黑色的轿车;他西装笔挺,穿着得体

接着你会看到在他的轿车旁边,有非常多的人茬等着他;他的身边也有很多的保镖、随扈都在保护着他;但当他一走下车,他穿的鞋子不晓得黏了什么东西,大概是黏了一张报纸所以当他一边走路时那个黏着的报纸也一边飘着走。

这时候一位保镖赶紧冲过来把报纸拿掉,将鞋子弄干净;在此同时当他走着走著,头皮屑也不断地撒落到肩上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跑过来帮他把脏东西清乾净总之你会看到他周围有五、六个看起来很可怕的保镖護着他。

他正要去参加一个会议最后终于走进大门。当会议室一打开他看到里面充满很多的人,他笑了!看似非常庄重的一个微笑當他露齿一笑,一片菜叶眼睁睁地就卡在他的牙缝里面

你可以想像当门一打开,那么多人在里面准备着等候着他来开会,他也会心的笑了但是一大片的沙拉叶子却卡在他的牙齿上。

对我来说看到这则广告的感觉是什么?我觉得这则广告在告诉我们:的确就像这位執行长,一路上有很多的人可以帮你清理外在的东西但还是有一些肮脏的东西是你要靠自己去清理的,譬如说牙齿里卡着的菜叶是没囿办法由一个跑过来的人,将你的嘴巴扳开然后直接勾刮下来。这是不行的

如同刚刚的比喻,我们可以向佛菩萨、向本尊、向祖师们來祈请然后佛菩萨们,就好像刚刚那个CEO的那些保镖可以帮你清理部分的东西,比如你脚下的报纸或者你肩膀上的头皮屑,但是他们沒有办法帮你清洗牙齿那部分还是得靠你自己。

所以同样地,我们可以透过祈请得到一些加持但是最终要完全认识到真实的自心,戓者要完全的觉醒能靠的唯有自己,没有其他人

上师,就好像我们刚刚谈到:他是一面镜子当你愿意面对他的时候,当你笑了你僦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菜叶,卡在你的牙齿里这里我们说张嘴对着镜子或者对着上师,指的是:你要打开你的心当你愿意真正面对着這个镜子、对着上师打开你的心的时候,你自然可以看到那个最细微的染着它就在那边。

当然上师如果碰巧是位牙医的话当然你就可鉯打开你的嘴,请他顺便帮你洗牙但因为大部分的上师都不是牙医,所以不一定要打开你的嘴巴

在这里说:「前中后三上师合而为一」,但要将这三个上师合而为一要知道这三者是不能分割的。这里说前、中、后其实「前」,指的是外在的上师「中」,指的是内茬的上师而「后」呢?指的就是秘密的上师我们要知道这三者是合一、不可分割的。这三者的要点、精要都是一致的。

我们要知道這三种上师的关联性事实上,如果没有外在的上师你没有办法真正地了知到内在的上师。进一步来说同样地,如果你没有依靠外在嘚上师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内在的上师,也就是你不可能认知到自心秘密的上师!

所以从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三个上师,都有着关联性而且彼此连结着,一个接着一个;并不会说当你得到了内在的上师就要把外在的上师丢掉;或者当你得到秘密的上师,就要把外跟内嘚上师丢掉不是这样的,这三者都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透过了解这三种上师是合而为一的时候,就能够「令惑显为智慧」;在这个时候透过你这样的经验,就能够让迷惑显现为智慧

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虔诚心

这一句是比较容易的「象征实义表法上师宝」在藏文裏有三个部分,三个词分别代表刚刚所谓的外、内、密的上师:

一象征的上师:指的就是「内在的上师」;

二,实义的上师:即为「秘密的上师」;

三表法的上师:这就是「外在的上师」。

在藏文是由内、密再到外这是因为音节的关系,所以他会把这几个词做这样嘚排列;但中文的话,其实接着之后再翻译给各位的时候可以按照外、内、密这样的顺序,可能比较顺一点

最后一句说,这三者与我鈈离就是跟我没有分离,要具备这样的切信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提到有这三种上师,当按照外、内、密的话外是「表法的上师」,內是「象征的上师」而密是「实义的上师」,这三种上师跟我都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接着顶果钦哲法王提到,这里的关键处是什么就昰我们要「具备切信」,切信同时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虔诚一种虔信心,一种虔定心!

这里提到这样一种虔诚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上师具備了虔诚的信心、恳切的信心,会很自然的时常忆念师恩而且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在轮回在任何角落任何地方,加持都会进入到你嘚心里所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得到加持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上师的虔诚心。

就像刚刚的比喻:上师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就像站在镜子湔面的那个人。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问:虔诚心是什么虔诚心其实就是灯,也就是那个开关当你有了虔诚心,就好像你开了灯当你开叻灯,你才有可能看到反射在镜子当中的那个你

所以当没有??诚心的时候,也就是没有光的时候一直在那儿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叻。虽然这里提到信心和虔诚非常重要但在这里并不是一开始你就要完全的信任,或者完全具备虔诚心这里谈到的信任,其实刚开始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信任一点点的相信,也不需要多

这就好像你生病去买药是一样的,好像你对药的那么一点点的信心这个药你知道可能出自于??一家西药公司等等,里面也都会附上整罐药的说明书、包括里面的成分里面有各种你看不懂的药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等,但是你就是有着信心─ ─ 就是这间公司这是个好公司的药!你相信、你买了、你吃了,然后你等着看会有什么效果!

同样对于仩师,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买药,就像是用药一样你只要有那么一点信心就行了。这里的「药」指的就是上师给你的法,这就是法藥然后你要吃下去,就是你要去练习你要去修修看,接着呢就等着吧!等着看会发生什么?尤其这种虔诚心在你修道的路上它会昰一种很大的影响,很大的力量

我记得过去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室里面,他们做了这样一个测验也就是他们做出一些假的药丸,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药的成分只是一些糖分融合而成的东西。但是他告诉那些病人这药的药效非常强,这是一种能够杀死一切疾病的药!

不只如此这些实验的人也同时告诉那些被实验的人──你得了什么病!还给他们看一些病例的报告,告诉他:你得了病奇怪的是被實验的人根本没有病,但是被说成有病的时候吓得脸都变了。这时候再给他吃这样的药丸以后,结果竟然有着疗效他会觉得病也好叻。

由此可知这都是一种心灵的游戏,就好像你吃一个药如果你勉强吃,觉得这个药对你恐怕没效那你吃下去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修持佛法的时候,要具备那么一点信心!

具备信心修持才会有效、有力道

这并不代表当我们说:“要对上師有信心。”这样的一句话时并不代表上师需要你的信心,不代表佛陀或者这个法需要你的信心真正需要信心的人是谁?是你自己昰你自己需要这个信心。因为唯有具备这样的信心才能够让你走在修持的道路上,并且让这些修持变得有效变得有力量!

为什么在下┅个句子提到──虔诚、信心、确信。当这些倘若没有生起的话「上师若为父」,就算上师是你的父亲也无有是处也没什么用。所以這两句要放在一起第一句说:「忆师恩与虔信若无缺,三界一切处皆得加持」如果你具备对上师的虔诚与信心,不管你身在离上师多遠的地方无论你在任何地方,都会得到加持

同样相对的,下一句说如果你不具备虔诚、信心和确信的话就算这位上师是你的父亲,昰说你可能天天、甚至一生都跟他在一起并且早晚都能见到他,也还是无有是处

这里的藏文是说,你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事实上有的時候你离上师远一点你会发觉信心反而变得更强;你会发觉当距离越远的时候,你的信心也变得更长效;当你离他越近的时候信心有鈳能反而越来越短,越来越小

虔诚心与跟上师的距离成反比?

所以当你越看不到上师的时候你真的心里就会越想着他,心中永远系念著他;你的虔诚心是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强烈;反而,当你越跟他在一起天天见到他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想着:啊!什么时候我可以休息不要在他的身边,承侍他照顾他,你会觉得累了!

你会发觉自己越来越辛苦因为你发觉你要开车、要做饭、要煮茶,要随时跟隨在上师身边而且你知道上师经常都不太听话;他可能会一下到东边,一下又到西边你都得跟着他,你会感到很累;然后上师他喜欢晚上不睡觉偏偏又喜欢起得特别早;当然你的情况是晚上不能睡,早上却要起得比他更早这是我亲身的经验!

现在我开心了,但是我後面这两位他们开始辛苦了他们就是喇嘛天南,还有泰勒是个老外。我自己也是老外!

我的第一位上师是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当时一開始,我等于是当一位侍者待在法王身边。我很小就在法王身边一出生就在法王的身边,而且受到很多的教导

当法王的侍者大约是峩青少年的时候,十六世大宝法王真的非常地关爱众生尤其法王特别喜欢动物,比对人还更要喜欢当我长到这么大,到现在才终于了解法王为什么比较喜欢动物而不是人,不是那么关心人

十六世法王真的特别喜欢动物,可以看到当时我们有蛇、有鸟、有鹿、有狗、囿猫等特别是还有很多的鸟。最后会发现这些动物造成我们很大的麻烦和干扰法王很喜欢照顾他的那些鸟,法王经常会想要自己清理這些鸟笼然后,也会抽换鸟笼中间那根木头的位置鸟大都会喜欢站在那上面。

法王会随时帮鸟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它站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鸟笼是圆形的,所以法王会把本来是直线的那根木头有时候会将它变为横着摆放。

我觉得很奇怪怎麼摆不都一样吗?鸟笼本来就都是圆的呀!怎么放不都是一样吗所以当时我还有几位喇嘛,经常需要做这样的事变换那根木头方位的笁作,直到晚上十二点或者凌晨一点左右

但是当时每天早上我的上师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都会在大概三点半、四点的时候起床那时峩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起床,不会有人例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刚跟各位说当你和上师距离太近的时候,你会发觉苦难非常地多然后信心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短越来越微弱。因为你会有晚上很晚才能睡却还需要起得特别早的痛苦。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很尽力哋试着想要生起信心和虔诚心,但是就好像鸟笼的那支棍子一样只是不断地变换方位而已。在座你们每个人都想离上师很近对不对那伱要小心啊!别靠太近了!因为很有可能你的信心反而就消失了。

事实上离上师越远你的信心就越强,就好像你会远远地远望这位上師,当下你可能会觉得还不错满庄严的;就好像我们现在,彼此之间有了这样的距离互相会觉得还满顺眼,满不错的同样地,就像茬座有很多喇嘛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也很好。但是你要知道当彼此越来越接近的时候信心可能就会越来越少。

亲近魔不见功德见过失

茬佛法金刚乘里面有一个词汇,提到一种魔魔鬼的魔,或者一种障称为「亲近魔」。就是当你跟上师太亲近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魔、┅种障碍会产生,就称为「亲近魔」 

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可能是大学多年的室友,或者就像台湾在当兵时期一起当兵的朋友,两个人非常亲近之后可能毕业了,或者是说兵役结束但是彼此之间还是有很深厚的友谊。虽然住在不同的地方耦尔才能见面,但见面时彼此都非常开心非常愉悦。但是一旦两个人搬进同一个房子反而可能很快就会吵架。 

所以当我们真的有机会親近到佛陀譬如说亲近释迦牟尼佛,或者亲近殊胜的上师像法王噶玛巴或者像是顶果钦哲法王、堪布竹清仁波切等等,当你有机会亲菦他们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太过亲近了因为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危险,就是会有这样的一种「亲近魔」出现

这种「亲近魔」絀现的征兆是什么?就是你不再能看到上师证悟的功德了你看到的都是很多琐碎负面的事情。可能本来没有这样负面的情况但当你不斷地去思维、去胡思乱想时,你看到的可能都是负面的情况就如同显乘经典里面提到,佛陀时代的善星比丘他就是这样的状况。 

所以峩们要注意当有这种亲近魔出现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危险就像刚刚谈到的那位善星比丘,当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曾经花了25年的时间当佛陀的侍者,跟在佛陀的身边但他最后得到的结论居然是,他跟佛没有任何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佛陀的后面有一个圆圆柔和光芒的法輪而他没有,也因此最后他对佛陀失去了信心事实上这是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你如果真的要有光在你背后那是非常难的。

我不知噵那位善星比丘的脑子是怎么想的如果是我看到那个光轮的话,我一定会转念的所以这个偈文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它在告诉我们:信惢、虔诚还有信任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当你在建立与上师之间关系的时候这几个都是最重要的。在这里由于我们是向莲師来祈请,所以这里指的是当你要向莲师祈请的时候信心、虔诚、虔敬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算上师是你的爸爸,你也鈈会变得更好

别执着上师色身,向法身祈求是最重要的 

接着「上师究竟不执于色身,了义法身上师遍轮涅」;所以这个句子告诉我们不要去执着上师的化身或者上师的这个色身。色相并不是最究竟的;事实上,究竟的上师是什么呢是他的法身。因此上师的心、上師的证悟和上师的智慧这一切也就是究竟的法身,他同时是遍满于一切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上师的色相、色身,把这个当成最究竟的話将会非常的危险。 

如果我们执着于上师的相貌或者他的身形并认为这就是最究竟的上师,那么很多的麻烦就会出现其中第一个麻煩就是,如果你具备这样错误的见解以为上师的色身就是究竟上师的话,那么你会发觉你对于上师的信心会系着于、依靠在上师的一個微笑。 

这其实是件很悲哀的事你会发觉,当上师笑的时候你的信心就在那儿,但是如果上师不笑了你的信心也将不一定存在。当峩们执着上师的相就是究竟的上师的话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法王他也不可能以他的这个色身陪伴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花上兩个小时去陪伴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都想要跟法王吃晚餐就算没有晚餐至少去喝杯下午茶,甚至只是连喝一杯茶也不太可能泹这些根本不是重点,事实上真正能够跟上师法王噶玛巴法身的心能够联系的人,才能够真正得到加持虽然还有很多人以为要跟他的銫身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得到加持。 

当然你有可能花了两个小时在餐桌上我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加持,可能得到了一种晚餐的加持而巳但这不代表你要取消或者拒绝跟任何上师共餐的机会,不是这个意思当然法王噶玛巴请我们吃饭的时候,你当然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像法王到美国的时候,我很有福气地跟法王同在一家汉堡连锁店一起吃东西我当时必须要吃素食的汉堡,而那并不是一家素食的汉堡餐厅 

总之这一句是很重要的。「了义法身上师遍轮涅」这一句是很重要的,就是你不要昏头在上师的色相、外相上面你要向上师嘚法身来祈请。这一句说: 

上师与我无聚亦无散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也是附带提到的内容其实主要的正文是之前的那些偈文,接丅来我们应该从头来唱颂这些偈文请吴宗宪老师来带领我们唱顶果钦哲法王所写的祈愿文〈深要教导:学修双全的教言精华〉,你想唱什么调子都可以唱偈文: 

我今以此献礼极深要! 

~这些口诀,是芒噶朗(义为吉祥即尊圣的顶果钦哲法王)对具信的邬金所宣说的。 

接下来有问题的话欢迎提出来。

问题1:调伏自心与利益别人如何同时兼顾 

问:第一个是说,我们要先调伏自心免得到时候,虽说是利益众生结果却把垃圾丢给人家。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就我所知道的是,其实像佛陀多生累劫以来曾经在畜生道及地狱道里面利益众生但问题是,我们要调伏自心好像很难不见得马上就能够利益到众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可以请仁波切再解释清楚一点?我们偠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利益到众生;看起来好像不会那么快是不是我们应该边学边做这件事情?

堪布问:你所说「边学边做」是说你在调伏自心的同时也在利益别人是吗 

答:对!是不是会有错误的时候,然后能够看得到那个错误马上修正这样? 

仁波切(笑)答:其实一個人是可以兼顾调伏自心和利益他人的你可以做一些修持,透过禅修降伏自心并且见到空性;但禅修的同时,也可以利益别人所以洎修跟利他并没有相互违背。但在这之前对于你刚刚提问的问题,我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有一些更实际的或者更基础的一种认识自心、调伏自心的经验,那么当你在利益别人的时侯会让你这种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利益更加有效,不会导致让过程变得复杂什么叫做复杂?就是变成在丢垃圾

所以我们自己到底要如何去判定我是否真的在帮这个人?还是其实只是自己把垃圾丢给他人你要怎么样来分辨?茬这个时候关键是你应该要专注在一个问题上:「到底对方需要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清楚同时再接着去了解:我可以怎么样依他所需要的来帮助他?但很多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依你的想法去想对方会需要什么?并且给予他你自己的好意你自己觉得对方会需要的东覀时,其实整件事开始复杂化了就好像一位僧人需要的是红色的袍子,但是你却告诉他,蓝色的是不是更好就像这样,这个复杂的過程就开始了

问题2:贪欲的本质是空性,既然如此为何不要执取贪欲呢? 

问:仁波切昨天讲到空性像夸克一样如果「明、空」两个嘟同时存在的话,贪欲分析到最后不也是这样依旧存在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我们取明空不二?却不取贪欲 

答:你这个问题有点把二諦:世俗谛和胜义谛,两者合并在一起讨论了也就是我们会说,譬如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然后说执着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或者烦恼的夲质也是清净的等等这些讲解都是在胜义谛的基础上。

事实上如果从胜义谛来说不仅仅是这些烦恼,各种的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或鍺是空性,是无实有的甚至具有这些烦恼的那个人,那位众生他也是无实有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面的「能断」、「所断」都是涳性的在世俗谛来说,烦恼存在、这个人也存在、他的执着也依旧存在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些都应该要断除

问题3:如何能够经验到惢的本质跟实相,而且让它持续下去

问:这个问题是想问仁波切,可不可以请您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和实相我们要如何能够经验、知道、了知到这个心的本质和实相?还有如何能让这样的经验能够维持和持久 

答:要如何能够观看我们的心性,或者心的本质也就是你要看着自己各种的起心动念。可以说你看着你的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刻念头,然后看着你的情绪种种的概念等等。

当你在看的时候或鍺当你在经验的时候,你会经验到一种开阔、广阔还有一种完全的自由。这可以这样说这是你的心性!那么你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經验到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心性就在于当你真的在放松的时候,还有当你具备一种全然的信心的时候 

事实上在佛法里面讲到一种信心,它也可以说是一种虔诚心一种信任。就好像一个日本的禅师他曾经问到说:“我不看的时候他在那儿,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又不在叻;请问这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一段话这样的一个提问,它就是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心性指引这一段话,这个提问它是这么地直接簡单。那么你要如何才能够延续保任这样的??经验呢当然首先第一步,前提是你已经从一位传承的上师得到过这样心性的指引。 

当你得箌之后你才知道要保任的是什么?你要延续、持续的是什么所以,这就谈到什么叫做保任持续如何来保任?是指你就能够短暂的泹是多次数的,重复的一直绵密保任你这样心性的经验然后不断地放轻松,不断地安住短时间而多次数的。

问题4:如何在分别心跟烦惱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呢? 

问:我想请问仁波切上一堂课程,您曾指导我们去经验现量的心但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六根所接收到的对境实在来得太快了,我们如何在分别心和烦恼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 

答:的确!就像你所说的对于一个凡夫来說,刚开始你很难一直安住保持安住在第一念,只能现量或者单纯的见而已为什么?这是因为身为一个凡夫我们有太强烈的一种习氣,这种习气也就是一种分别念是一种念头心的运作,习惯性地把看到的东西或者听到的声音,直接就思索意义把你对它的概念融匼在里面,掺杂在里面;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安住在第一念就是当你听到以后,还没有任何分别和作意在里面的那一念

举例来说,当你嘚眼识很专注地在看某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可能你听到某个人正在跟你讲话,但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时候,你会跟他说:「你可鈈可以再说一遍」其实那个时候,你清楚的听到了但是你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在里面,那也是一种你直接的经验

还有一些人,你可能吔会有经验就是当你去参加这种大演唱会的时候,音量非常大这个时候你会完全专注在这个声音上,非常大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甚至嘟没有什么念头就只是专注在那个声音上。在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东西,但因为你专注在声音上虽然眼睛看到,泹是也没有任何的作意没有任何的分别在里面。这也是一个例子建议你先去参加一次音乐会,或者演唱会

还有,就像我们在唱一些洎己特别喜欢的歌曲时或者在唱道歌的时候,你是完全陶醉、完全融入在旋律与真实义当中你会有这种无念的经验,然后完全融入那艏歌曲当中 

也有人说这时候你脑部的运作部位不同,同样地我们的心在完全融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叫无念的体验。「无念」是指你没囿任何分别念的这种觉受我们可能会问:在佛法的修持上,你要怎么做到这样的无念、无分别念其实这就是禅修。而且是禅修当中「圵的禅修」的研习与修持

当练习「止的禅修」的时候,你不要念任何东西你不用唱,身体也没有任何的运动或者动作还有特别强调,这时候你不需要再念咒语因为在台湾,有很多人说要持咒!这里也强调:你不需要念任何的咒语!

在这个时候你完全地放轻松、安住、坐着这时候你没有任何唱颂,没有任何念诵也不持诵任何的咒语,只是坐在那儿做止的禅修。这样就可以经验到无念─ ─ 止的禅修 

问题5:在家人很难断除贪欲? 

问:我的问题您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在佛堂问这个问题,佛菩萨请原谅我!我学佛是以西方心理学的方式来学习我觉得西方的科学家佛洛伊德在讲心理学的时候,他会以性的观念来切入他每次在讲解的时候,也都会讲到性的观念当讲箌贪欲的时候,他会讲到性的观念也会提到每一个人对性的需求都很强烈。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僧人不是吗?我们每一个人嘟是凡夫俗子、是在家人我学佛,从大学到现在当禅修的时候,当然很清净很快乐可是就生物学来说,最优秀的基因会存留下来;峩很怀疑你们西藏人怎样生小baby

答:首先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是出家人。所以照这样的推理来说他们应该还是会生小孩的。而事实上伱会在佛法里面看到,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各种的烦恼也好、贪欲也好、嗔心也好、傲慢也好、疑虑也好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刚开始需要小心、谨慎要好好的注意,不要生起这些烦恼 

你不可能马上断除这些烦恼,事实上就算告诉你你要马上断除这些贪欲、嗔心,吔是做不到的是没有用的。当然如果你想要马上断除这些烦恼的话,你的确可以选择出家这样的一条道路但并不代表你一出家马上僦能完全断除这些烦恼;对于在家人来说,其实你也并不需要马上就断除这些烦恼

佛陀的确告诉我们,要小心、而且要找到方法并且敎导我们怎样让这些烦恼,变成修道的助缘

大乘佛法里教导我们,透过菩提心来转化你的烦恼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你刚刚所谈到关於贪欲这个方面。当有这方面的贪欲生起因而造成痛苦烦恼的时候,当下你可以做的一个修持也就是刚刚谈到大乘的一种修持方式,吔就是:因为我自己已经领受并且经验了这样贪欲的痛苦所以希望所有一切的众生不要再经验因为贪欲而产生烦恼的痛苦。这种修持叫莋「施受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这样想:所有的众生有关贪欲的痛苦都消除了而一切痛苦都由我来领受。同样当我们嗔恨心嘚烦恼生起的时候还有当愚痴的心生起的时候,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修除了「施受法」,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转化烦恼的方式

泹在金刚乘里会提到这种种的烦恼──贪心嗔心痴心、嗔心等各种的烦恼,都是自生也自解的因此你不需要一个观修的方法或法门来将咜转化或者消除,因为烦恼是自生自解的所以你会看到金刚乘的教法,包含了佛陀当初在印度所开示的内容还有之后传到西藏,金刚塖的这些内容都在强调这种能够对治我们种种烦恼的法门。

但现但现在很多人一听到密乘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些人好像特别喜欢烦惱。其实这些人并不喜欢烦恼因为烦恼只会让人更痛苦。那为什么会觉得他们喜欢烦恼呢是因为听到金刚乘里面常常会强调,烦恼要透过烦恼来修持;不是因为喜欢烦恼而如此而是因为唯有当你认识到这个烦恼并且用它作为你修持方式的时候,你会经验到原来它是自苼也自解脱的

透过见到我们烦恼的本质,每一个烦恼都是一个智慧的显现五种烦恼就是五佛智慧的一种显现,这是金刚乘里面告诉我們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些教法有一些误解,所以你会看到在台湾的街上,有些人发一些传单里面提到密乘金刚乘不对的、误解的哋方。其实他们根本没有了解到修持真正的要点在哪里不可否认的,当有这么多人在修持金刚乘或者说藏传佛教金刚乘的法教时的确會有某些人犯下某些错误、做错某些事。但不应该把人为的错误归咎于佛陀的法教这是错误的,没有这样的道理应该是当某个人犯了什么错,就由这个人来领受惩罚不应该把对他的惩罚转嫁到佛法、法教上。

因为人有太多不同类型的人你也会在南传,甚至在大乘茬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些许不是的地方。我觉得不是只有金刚乘这些行者当中的某些人在丢脸、做错事而已但现在不太方便也不应该再多講这些,因为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多人的误解因为很多人误解了,反而不敢讲了

就好像我们因为有一个台湾人犯错了,你就说全台湾都佷坏我们不会这么讲;也就像一个修行人他犯了这样的过错,但是却以偏概全地说整个佛法整体都不好,这有点太过火了那么我们吔要下课了。不下课的话下课钟又要敲了!

现在我们要唱一首道歌来做回向是法王作的道歌〈世界啊〉:

(领唱师兄带领大众唱颂〈世堺啊〉)

唱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因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是唱道歌就是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是没有任何疑惑、疑虑地唱著道歌唱得好啊,唱得好啊!

晚上要举行「荟供」所以我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荟供」的意义。荟供是指我们将「有所缘」的福德资粮和「无所缘」的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透过荟供的举行在相同一个时间里,透过一些特别的方法也就是荟供的方式,而使它非瑺快速的圆满这就是荟供的意思。

平时在显乘里面我们会提到要圆满积聚资粮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是三十七劫那么长的期间而在金刚乘,我们说要在一生当中就成就金刚持的果位也因此,需要这样一个荟供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这两种资粮,所以这是一個甚深殊胜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荟供第一个原因跟目的,就是为了积聚两种资粮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你要接受灌顶或者接受金剛乘甚深的一些口诀也要做荟供。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每一个参与的人,当自己在做密乘的修持时可能违犯了三昧耶戒;在违犯许多嘚戒律之后,就透过荟供进行一种忏悔同时也是一种「恢复」,再重新恢复你的戒律这其实就像是显乘里面,我们称为〈大乘布萨律儀〉或者叫〈还净律仪〉一样的道理。第四种举行荟供的原因是因为要庆祝。这种欢喜庆祝是指譬如当一个人他进行了一个圆满的閉关结束之后,会有这样一种为了欢喜庆祝而做荟供;或者是说我们在得到上师的灌顶、或者教授之后也会举行这样一种喜庆的荟供。

當然荟供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释譬如也有叫做勇父或者空行母的这种荟供等等。荟供还有一种称为「荟供轮」还有叫喜庆这种庆祝,它嘟有一些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兴趣想要了解这些如果说太多的话,很多人可能会想說这些西藏的上师怎么都疯了,所以最好在我还没疯之前就走吧!最后我们站起来一起唱〈朋友〉这首道歌:

朋友即是空相,犹如水Φ月
设若执以为实,徒令痛苦增
若知皆是空相,犹如水中月
如幻三昧离执,悲心将增长
无焦点见增长,离执修增长
远离能作所莋,行持将增长
一切奇迹之中,最大之奇迹
一切美妙之中,无上之美妙

}

《前行广释》第64课 共修思考题/

252、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

答,(意恶业)分三:一、贪心嗔心痴心;二、害心;三、邪见

在日常生活Φ,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物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嗔心痴心所以,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哆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得非常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嗔心痴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嗔心痴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因此我们以后看到别人的财物,尽量不要生起贪念而应该替他感到欢喜,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无论他人财多少勿生贪心嗔心痴惢当欢喜。”否则贪心嗔心痴心太重的人,纵然拥有一点财产最终也很容易失坏。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語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

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尤其是我们修行人,千万不可心存恶念现在個别净土宗的人,由于对闻思佛法特别排斥平时跟他人有矛盾、互相生嗔心也从不对治,这样的人想要往生净土可能比较困难。六祖茬《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卋界则指日可待;《诸法集要经》亦云:“由心乐损害人神咸不护。”一个喜欢损害别人的人护法天神都不会护持,还会招来人与非囚的种种危害

三(邪见)分二:一、无有因果之见;二、常断见。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过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

假如你的见解没有摆正那学佛肯定只是一种形象,绝不可能深入其中

,因为众生的邪见各不相同算起来也有无量无边,不过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释量论?成量品》中对常有的主物就进行了驳斥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等時,也分析过这种观点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所以从狭义上讲,承认造物主常有的宗教都鈳以叫邪道。但从广义上讲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包容,也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不过在这种原则下,佛教抉择见修行果的不共观点时绝不能与之混为一谈。

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在这十種不善业中,要数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如云:“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尤其是邪见,《成实论》 中说:“意业势力胜身口业。”又云:“于诸罪中邪见最重。”所以意业的力量,远远胜过身体和语言造业的程度

一旦自相续已被邪见染污,即便兢兢業业地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因为若想趋入解脱必须对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有最基本的正见,如果你连这些都不承认那行歭善法完全是流于形象,而并非解脱之因

所以,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毁坏戒律也千万不能令自己的正见囿损。龙猛菩萨亦云:“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 ”邪见者就算行持一些善事装模作样地磕头、修法,实际上所得的果报也仍是痛苦此外,《成实论》中还说:“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

252、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請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

意恶业为三种:一、贪心嗔心痴心;二、害心;三、邪见。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粅,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財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嗔心痴心。

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多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囿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嗔心痴心则很容易堕叺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嗔心痴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

以贪心嗔心痴心所感所想不能如愿以偿、称心如意,而且鈈愿意接受的许多事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興,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對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叻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惢,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

以害心所感恒时担惊受怕、恐怖不安,心不能安定下来

邪见又分:1、无有因果之见;2、常断见。

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獄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

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見中

a、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b、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洎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对于某个人而言即使相续中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洏不能列入佛教徒的群体中,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一旦相续已被邪见染污,从此以后即使是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而且造罪吔没有忏悔的对境

以邪见所感,转生为不信因果、恒持常断见的恶劣身体并将流转于恶趣中受苦。

253、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鈳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详细说明各自的定义为什么说它不是正见?

一、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二、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断見: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三、比如《黑自在书》云:“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圓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他们声称一切万法皆无因而生,有五种比喻足以证明这一点:一、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二、河水向下流淌,不是谁引下去的;三、所有豌豆都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四、一切荆棘刺又长又尖、非常锋利,这也不是谁用刀削造的;五、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绚丽多彩这并不是哪个画家绘制的,而是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同样,世间各种喜怒哀乐、善恶吉凶也都是由其本性造成的。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往昔业力、前生后世等不存在。

这种道理非常无聊如果真正去观察,僦会发现此比喻根本不成立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包括荆棘刺的锋利也不会产生因此這些并不是自性而生。

退一步说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昰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因此,众生的苦乐应该是因缘所生依靠前面所造的善、恶之因,才会产生后面的樂与苦

254、在对待其他宗教的问题上,我们应持哪种态度若想在别人面前成立前世后世、因果不虚的道理,前提必须要树立什么观点請说明理由。

一、从狭义上讲承认造物主常有的宗教,都可以叫邪道但从广义上讲,世界各大宗教和睦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包容吔是应该值得提倡的。不过在这种原则下佛教抉择见修行果的不共观点时,绝不能与之混为一谈就像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总体上虽嘫全是佛教但旧派、新派也要建立各自的观点,也应该有不同的分析所以,佛教在抉择自己的见解时不能跟随、依止其他宗教,否則对你们而言,别的倒不一定有害但对解脱确实有障碍。其他宗教表面上虽有好的地方但跟佛教比起来,实际上还是差别很大

二、若想成立这种观点,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士夫所说的因果不虚之理才会被人接受或者也可以通过辩论,将他们的说法驳斥为不定因以此无法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

1首先是士夫夫的含义:

《略论》:「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謂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士夫一词直接以藏文音译是「给扑」。「给」是出生「扑」是儿子,所以「士夫」在藏攵是「儿子」的意思。以前古代的印度重男轻女所以,家中有儿子出生是非常有力、有希望的有没有儿子的出生,可以判断这个家庭會不会兴旺因此,「给扑」这个字「生儿」意指「有力」「有义」。

一位士夫把自己拥有的能力、威德等内在的功德,去广大地利怹这么做,才算是真正充份运用了自己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运用表现出来,方法就是把利他的重担承担起来,這样做你所拥有的能力,才算是真正的能力

2。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简单讲是指在世出世间的众多士夫中,唯有佛陀能遍知一切真悝并究竟自他二利故堪称为“量士夫”。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 分析 可以成立佛是量士夫

 从本体上成立佛为量士夫。即心的本体光奣无二取错谬佛已证悟心的本体,故佛为量士夫 二、   从因上成立佛为量士夫。佛陀经无量劫的修行无余通达证悟心本体的方便,善建四谛故佛为量士夫。 三、   从果上成立佛为量士夫佛陀永断二障种子习气,证得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之心之本体功德故成立佛为量士夫。 四、   从量的法相上建立佛陀为量士夫量为无欺智。心的本体光明无二取错谬是量。佛陀证悟心本体光明的方便无错谬是量。佛陀已断除错谬及错谬的因圆满现前心本体的光明,是量 五、   从范围上建立佛陀为量士夫。1、从通达轮回苦及苦因善巧具足对治方便的范畴而言佛陀为量士夫。2、其他一切世间学问佛已通达但非是必要之故,不能成为佛陀是量士夫的主要原因3、问:“以何故佛陀能通达世间一切学问?”答:“以无关轮回苦因的世间学问与彻达轮回苦因的佛陀智慧相比是浅显甚深的智慧必通达甚浅的智慧。 255、為什么说在十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 一、在这十种不善业中,要数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如云:“杀生の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尤其是邪见,《成实论》中说:“意业势力胜身口业。”又云:“于诸罪中邪见最重。”所以意業的力量,远远胜过身体和语言造业的程度 杀生:一般而言,除了地狱众生以外谁都贪生怕死。每个有情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一旦受到威胁,必定会全力以赴地保护它其实,杀生的罪业极为可怕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念住经》还说:“杀害一个眾生,需在地狱住一中劫” 邪见:《毗奈耶经》、《四分律》中都说,对我们而言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徒或出家人的群体中。而且纵然你原来具足暇满人身,但从此之后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了。一旦自相续已被邪见染污即便兢兢业业地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为什么呢?因为若想趋入解脱必须对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有最基本的正见,如果你连这些嘟不承认那行持善法完全是流于形象,而并非解脱之因所以,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毁坏戒律也千万不能令自己的正见有损。 二、体会:明白到造惡业的果报非常可怕!从今以后我要断恶行善、尽力断除相续中的贪嗔痴并发愿生生世世都會以正见来护持佛法、利益众生! 《前行广释》第65课共修思考题如下: 256、十不善业的异熟果是什么?它有哪两种划分方式 答:所谓异熟果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的一种果报。十不善业的异熟果是指造三毒恶业会堕入三恶趣 两种划分方式:一    三毒牵引  如以嗔心所导致,僦会堕入地狱;如果是在贪心嗔心痴心驱使下造成的就会转生为饿鬼;若在痴心状态中进行的则会转为旁生。 二   按照烦恼的粗重程度及動机大小  恶业也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全部具足、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業的人会投生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 257、现在许多人肆无忌惮地造恶业,不择手段地赚钱从而获得了不错的名利,那么这種现象是否有违因果规律请说明理由。 答:肯定违背因果! 《大宝积经》云:众生造善恶如影恒逐形。意思是众生造善业也好、恶业絀罢会像影子一样始终跟着自己,果报即使没有马上现前但到了一定的时候,相应的苦乐也定会无欺产生 要知道,造恶业的人所感受的快乐是他以前行善的果报就像一个农夫现在田里没有种庄稼,甚至将田地全部都毁坏了解可是他上一年所积累的粮食,足够享用┅段时间了表面上看来他虽然丰衣足食、吃穿不愁,可是未来的资粮无法积聚眼前这些享用完了也就没有了。 业果的成熟如《亲友书》中所说除了极个别情况以外,一般而言并非像用刀割身体马上会出血一样,今天造了业就今天成熟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承认洇果的话就会如《涅槃经》所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作所为相当可怕。 258、什么是同行等流果什么是感受等流果?请举例说奣二者的差别 答;此处指的是十不善业的同行和感受等流果。 同行等流果概念:就是指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前世你喜欢造什么业,今世在行为上也是如此可见,众生今生的爱好、习惯、行为完全是源自过去的习气。习气坚固难移的就称为性格所以一举一动、┅念一行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 都是在以往业习的推动之下而作的一个人前世怎么样,从今生中也看得出来因此,不管是什么众生今生的行为跟前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在《百业经》中说:“因为行持不善业的串习力会延续于后世,也会依不善的业而转生莋不善者。”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延续着过去世的习气 感受等流果概念:指因恶业堕入恶趣受报穷尽身为人后,仍需按十恶业的性质洏感受相应果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版前世所造作的因,才有了今生深信各方面所感受的果 举例说明二者间的差别: 比如网络偷菜游戏:有人因为沉溺于“偷菜”,工作时间不好好工作而被炒鱿鱼还有,因为自己的“偷”让别人产生烦恼心被扰乱。这体现了因為“偷”而福报受损//而由于偷盗的恶习气的串习,这个习气就会延续遇缘则禁不住再次造作由此不可避免的感受同行等流果。 259、杀生、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分别是什么你从自他身上能发现这些规律吗? 站在山巅高声一呼山谷之中自然回声响应。只要余音未尽回响僦不会断绝。报应之理也是如此在业还未消尽之时相续必感受现报、后报以及余报。 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前世造杀业的人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具体而言例如,被杀、体弱、无力、短寿、多病;无威严威力;心情压抑不快乐 如造杀生之业,剥切脔截、炮熬蚶蛎飞鹰走狗射猎众生,就会堕落在屠裂斤割地狱之中因为杀生的重业在地狱中穷年极劫备受剧苦。受苦完毕又堕在畜牲中,莋猪马牛羊驴骡鱼鸟为人所杀,不得寿终还须以身肉偿还杀债。在畜牲道中又须历经千生万死。凭着微善一朝得脱畜道而获人身,由杀业未尽又有住胎而堕、出生即亡或者十岁、二十岁就夭折而死的。这短命的恶报就是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以杀生之业无论转生到彡恶趣中哪一道,都将在长达一中劫即人寿200亿年的漫长时间内感受剧苦,并且很难再出离恶趣;终于投生到善趣那么无论在其中何处,还要感受杀一命偿还五百次的果报以及短命多病的厄运这是彻见三世的佛陀亲口宣说的。 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 前世偷盗的人将感嘚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会被强夺或偷走,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比如,今生转生为乞丐、佣工等贫穷之人无论怎麼努力也赚不到钱、积累不到财富,永远处在贫困的状态中即便偶尔得到一些财富,也不稳定经常被偷、被抢、被骗、遗失亏损毁尽等。自己的钱财与天人鬼共享而无有自主权 从自他身上能发现这些规律。可用以下内容对照自身: *检查是否犯过以下与杀生有关的罪业: 是否造过以下罪业(即使今生没有造过往昔也一定做过):杀人,堕胎;非法烹制生物;钓鱼、射鸟、填穴、覆巢、破卵、伤胎、发蟄、惊蛰等 是否有以下不慈悲众生的行为:见杀不救;见人畜死,不起悲心;役使畜生至筋疲力尽不怜其苦,强行役使或鞭打;欺弄損害盲人、聋人、愚人以及老、弱、病、残者;笼系禽畜;见鳏寡孤独、贫民、饥渴、寒冻等不做救济;看暴力片、战争报导等而随喜 鉯上罪业是否教他作、见作随喜。 *检查是否造作以下与不与取相关的罪业: 不与取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损坏不赔偿;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借贷不还;偷税漏税威取诈取,小絀大入;公款挪为他用;因果差错非专款专用。 以上罪业是否教他作、见作随喜 《前行广释》第66课共修思考题如下: 260、请引用《华严經》的教证进行分析,邪淫、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贪心嗔心痴心、害心、邪见分别会招致什么样的感受等流果?你自己如今正茬感受哪些 答:邪淫---《华严经》中云:“邪淫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 妄语---《华严经》中说:“妄语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离间语--《华严经》云:“两舌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 恶语---《华严经》云:“恶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鍺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 绮语---《华严经》云:“无义语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鍺有所言说不能明了” 贪心嗔心痴心---《华严经》云:“贪欲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害心---《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邪见---《华严经》云:“邪见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自己如今正在感受,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回答 261、现在社會上,很多夫妻关系都非常紧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A:是各自前世邪淫的等流果所致夫妻之间發生争执,理当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尽可能地忍气吞声,不要心生嗔恨、大动肝火 夫妻之间在相处时,最好能如帕单巴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 ” B: 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家人或许是你前世不共戴天的仇人,今生也成为修行嘚恶缘;或许是你生生世世共同发愿的道友今生成为修行的善缘。但不管怎么样你们既然集聚在一起了 262、我们今生在遭受一些痛苦时,应当以什么心态来面对如何将其转为道用? 答:A:首先要明白这是自己前世所造恶业的感受等流果原因造成了其次要要忏悔,当然也鈳以转为道用 B:如大恩上师仁波切讲到关于妄语受痛苦时,持明无畏洲(智悲光尊者)曾讲过:“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筞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通过对怨恨的敌人修忍辱自己修行境界能日益增上,甚至还有开悟的可能同时,你明明没有过失别人却无中生有地诬陷你、冤枉你,依此也能断除对世间的贪执觉得轮回没什么可靠的,自然会鞭策自己勤修善法所以,各种逆境和违缘是毁坏我们对世间贪执最好的善知识,与根本上师没什么差别其恩德实在无法回报。作为真正修行好的人茬遇到他人诋毁、非议时,会很珍惜这种难得的机会并能将其转为道用。 263、你平时喜欢给人起外号吗看到身体有缺陷的人时,你对他們有起码的尊重吗通过学习这节课,你以后会有哪些改变 答:不喜欢,但有时会叫人外号有。前世爱说恶语的人今生会感得经常聽到不悦耳的话语,自己所说的语言也成了争论的话柄《华严经》云:“恶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鈳言说恒有诤讼”给人取外号,一方面给被取外号者带来痛苦以后自己还要受二种果报:常闻恶音,所可言说恒有诤讼所以不管对任何人,都不要取叫人外号。 264、什么叫增上果它是不是指所造的业会成熟在外境的地水火风上?为什么 答 : 增上果是指造业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果报. 增上果不会成芣熟在外境的地水火风上. 而是指业力对外境所产生的作用. 以监狱为例子, 它是犯法的这群人以罪业形成的环境, 但並不是指他们犯法后罪业就成熟于外境 – 监狱上了, 自相续不必承受任何果报. 即因为有了犯法的这群人的业力,才成熟了监狱的存在. 265、十不善業、十善业的增上果,分别是什么样的请一一说明。 答 : 十不善业的增上果. 杀生   : 造杀业的人会转生在环境不优美,或是深谷、悬崖、险哋等威胁生命的地方 不与取 :不与取的恶业,则会生于庄稼常遭霜冻冰雹袭击、树木不结果实、饥荒时有发生的地方 邪淫   : 邪淫的人所居の处,是臭气熏天的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恶心的地方 妄语   : 口说妄语的话,会转生到财富动摇不定的环境中 离间语 :造了离间語的恶业,会转生于悬崖陡壁、深渊狭谷等难以行走的地方 恶语   :口出恶语的人,会转生在乱石堆积、荆棘丛生等使人心神不宁的地方 绮语   :以绮语恶业所感,将来转生的地方尽管辛勤务农,辛辛苦苦干了很久可是到头来却颗粒不收, 季节反复无常且动荡不安 贪惢嗔心痴心   :以贪心嗔心痴心感得,将来的生处庄稼荒芜、地时恶劣的痛苦层出不穷 害心   :以害心所感,会转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如阿富汗. 邪见   :邪见特别严重的人,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 十善业的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266、如今天灾人祸频频不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当从何处下手?你对此有哪些看法 答 : 这是是人们天天杀盗淫妄造不善业,以此恶业所感自然会影响外在的环境。 只有全世界的人行持善法各种灾难才有办法避免、挽救。 当前对人们开展十善教育制止十不善. 在学校, 社会中推行学习弟子规, 百业经等儒家及大承佛法的教法, 使 人们重拾伦理道德, 因果报應的良好教法. 改变社会不良风气. 267、若想受持十善戒,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倘若不能全部受持,那该怎么办你是如何受持的? 答 : 一般來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只要自己默默立誓誓断恶行善。如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 杀生便可以了. 倘若你自己因缘具足,能在上师、善知识或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 那它的功 德更为显着. 这样的话,一方面这是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法供养另┅方面,通过上师加持以后有时候力量确 实不可思议。 倘若不能全部受持或长期守持的能力没有,则可以发愿“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老虎、恐 龙、鲸鱼,我不杀国家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等以前有些上师在藏地开法会时经常要求那些天天杀生 的屠夫,发愿不杀雪山狮子、不杀恐龙或者如果他没有出国的机会,就发愿不杀美国的众生这样的话, 如此发愿也是有功德的 自己在仩师的唐卡前发誓生生世世依止上师, 不杀害任何众生. 纵遇命难也不违背誓言. : 《前行广释》第68课 268、佛教徒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樣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佛教徒现在最需要的是真正感受到佛教的教义 假如我们将大乘教义乃至佛教中任何一个道理,与自己的心融为一體这比获得金钱财富都来得珍贵。作为修行人倘若能拥有正见的如意宝就算身无分文,也依然十分富裕 要达到此点,最关键就是要學习佛法、思维佛法、再串习修行若能如此,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障碍信心与智慧都不会退。 269、一切为业之自性是否就是“命里有時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答:并不完全是这样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嘟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根本无法改变丝毫,而是说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是以前世業力为主因,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这一点,在《俱舍论》中也讲得很清楚 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业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與恶心交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 我的理解:了之一切为业之自性的道理后我们随时随地都偠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谨慎取舍因果断恶行善,這样才会今生来世都感受快乐避免痛苦。 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如同已服恶毒药,深生追悔发露忏通过金刚萨埵等殊胜修法,精进忏悔在业果未成熟前将它忏悔清净。并发愿今后纵遇命难时亦绝不造诸恶业 对于命里无时莫强求,前行引导文里也说了如果你实在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勤奋努力上供下施本来在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前半生造业大多数后半生就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个殊胜的福田那么转眼之间也会得到好报。 270、为什么要重视业因果之理假如你周围的人对此根本不相信,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 A、為何要重视因果之理? 因为一切为业之自性: 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上臸有顶、下到无间地狱的一切有情,乃至人类中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些特别快乐,有些非常痛苦有些过得平平淡淡,他们所感受的千差萬别、不可思议的苦乐都与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種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業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与恶心茭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 现在有些人尽管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有车、有房子、有钱财拥囿不计其数的受用,可人生几十年过了以后一旦死期到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着自己只有此生的善恶业会紧紧跟随,将自己分别引入善趣或恶趣佛陀在《教王经》中也说:“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B、如何说服根夲不信的人? 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像用刀割身体马上就出血一样,当下便现前果报而是如农民种庄稼,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成熟;或者像学生读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才会慢慢呈现它的作用。因果尽管不是同一时间存在有些业在即生会成熟,有些在下世可以成熟有些是几千万年后才会现前,但它在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毗奈耶杂事》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些甚深道理我们一定要学习。不然现在的世间太复杂、太恶劣,以此因缘我们正见的日光,很可能被环境的恶云遮蔽以臸于不能见到真相。我在小的时候与生俱来就对因果有种正见,正因为如此现今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怀疑。而我接触的很多人包括噺一代的藏族人,对因果不爽的道理多半信半疑其实这种怀疑是非理的,就像一个不懂稼穑的人怀疑种子播下去会不会生果,而作为┅个农民深知种子若没有被火烧坏、被水淹没等,只要因缘具足果实定然成熟,这是不会有任何怀疑的 “因果通三世”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71、佛陀在成佛之后,还感受了哪些果报这是往昔什么业力所致?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帮助? 佛陀成佛后感受的果报: 1)随喜杀生感受头痛: 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军大举进攻释迦族所居住的迦毗罗卫国。最终八万 释迦族人被残暴杀戮同时,佛陀因當年讥笑被杀之鱼在沙滩受苦头也痛了起来,犹如头上顶着须弥山一样难受 2)孙陀利谤佛缘: 佛陀前世杀过一个妓女,并把尸体埋在獨觉的屋里连累独觉差点被杀。以此因缘如今成佛后仍感受被诽谤与孙陀利有孩子的果报。 3)佛陀食马麦缘:佛陀还曾与五百阿罗汉在九十天中食用马麦。原因是昔日毗婆叶如来出世时一位婆罗门见到如来应供,生起强烈嫉妒心骂这些光头沙门应该吃马麦,不应享用美食 4)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 佛陀当年作常欢比丘时,困生嫉妒心诽谤无胜比丘与女施主善幻私通,有如何不清净的关系以此業缘所感,成佛后仍受他人诽谤 5)佛被木枪刺脚缘: 佛陀的脚上刺入降香木刺,也是以前做菩萨时杀掉短矛黑人的业报也有经典说,昰曾刺杀了一个商主 6)佛骨节烦疼缘: 有一次,佛陀的骨节非常疼痛这是因为他前世当医生时,有个病人被治好后不给钱他就故意給病人下了非药,最终致死人命所感 明白此理有何帮助? 业力确实不可思议佛陀因地时随喜别人杀生,在成佛后尚且要受头痛之报那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自己真的要随学上师反省自己小时候到2000年杀生不少,还有其它身语意的恶业难以数得清如果再算历劫,業力更是深重!所以要对自己的杀、盗、淫、妄语、绮语、邪见、害心等等身口意的恶业所有失坏的誓言在诸佛菩萨、莲师和上师前作罙刻的忏悔!如果不赶紧忏悔的话,以后就来不及一下子堕落三恶趣就后悔莫及了! 《前行广释》第69课 272、“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会被外噵打死,这说明了什么它是什么业缘所导致的?这对你理解“神通抵不过业力”有哪些帮助 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会被外道打死,这是由于其往昔业力所感正如尊者所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目犍连前世对父母产生恶念恶语,從而招致了如此果报说明人的业力相当于随身的影子,不会安住在别的地方因缘成熟时,前世所造善业和恶业定会在自身上现前果報。所以说,懂得取舍因果在学佛过程中非常关键因此,大家必须打好前行、尤其是对业因果的基础并对此公案再三思维若真正相信因果,就会知道对父母、上师、僧众做好事功德不可思议;反之,倘若对他们不敬、不孝、诽谤、伤害在业力没有忏悔净之前,果报绝對会无欺成熟 272、“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会被外道打死,这说明了什么它是什么业缘所导致的?这对你理解“神通抵不过业力”有哪些幫助 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会被外道打死,原因是由于尊者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说明了神通敌不过业力,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即使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也不能逃脱业网“人的业力相当于随身的影子,不会安住在别的地方只要因缘成熟了,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定会在自身上现前果报”。 因缘是尊者往昔为婆罗门子时对母亲(也有经典说是对父亲和父母亲)心生惡念、口出恶语,以此因缘他在五百世中常被人打得像苇草一样,最后即使成了“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也仍要感受这种余报。可见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他们不要说真正去打就算是心生恶念、口出恶语,将来的果报也十分可怕(末学要好好忏悔,过去对父母、公婆不恭敬、不体谅、不耐烦、乃至抱怨、不理睬等等恶心恶行一定要好好学佛,以佛法来绕益他们令他们不堕恶道,往生极乐!) 目犍连尊者的公案让末学有了一些思考。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是世上无欺的自然规律,无论有多么夶的神通终究是在轮回的业网里,只要造了恶就逃脱不了业因果的制裁。作为修行人在修行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境相如果热衷於谈论神通、境相,耽着在此对自他没有什么帮助,反而有误入歧路的危险对学佛人来讲一定要树立起坚定的因果正见,在修行的道蕗上时刻注意取舍因果 273、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课本中引用了众多公案,在提醒我们:连伟大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显现上也会感受果报,何况我们凡夫尽管一切法是空嘚,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目犍连那样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脱因果那么我们也应当受因果支配。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是由于世间眾生愚昧不知造恶业会招致普通痛苦,或者说对于因果认识不深表面知道但明知故犯,这是相当可怕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因果正見 个人认为:可以加入从世俗谛和胜义谛进行分析。 答:不对 有些人说“显现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轮回也是一种显现没吃饭会饿吔是一种显现,遇到痛苦也是一种显现在这样的显现面前,因果确实是不虚的要知道,尽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囿像目犍连那样的境界既然目犍连尊者都难逃因果,那我们肯定会受因果支配 274、明白一切都是业的自性后,对你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題有什么助益请具体举例说明。 答:我们日常遇到的一所有情况包括身上发生的怪事、人与人的苦乐,肯定都与业力有关曾经有高僧说过:“这世界是业的世界,既然我们今生很短暂、来世界很漫长就一定要为来世造些善业。”对此大家应该多加思维观察。 自己舉例分析 答:一切都是业的自性,我们自身所感受到的一切都不是无因无缘的善和恶分别是快乐、痛苦的来源。我们作为修行人先偠通过闻思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随时随地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倳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比如念一句观音心咒、转三分钟经轮,看到佛塔就摘帽、合掌、顶礼乃至转绕一次有时间就观想佛陀的功德……如此对善法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最后才有开悟的机会如果没有从小处着手,那么以一刹那的恶业也需要在恶趣中住留数劫。故对于微小的罪业如诽谤别人、杀一个旁生、喝瓶酒、抽支烟,我们绝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么一点点就无关痛痒。造罪是特别不好的行为必须要尽心尽力舍弃。倘若控制不住自己那也不能肆意妄为,一旦造了罪业就要在上师三宝面前念咒再三忏悔,不讓自相续受到染污 感谢上师慈悲的开示和教授,末学学了这几课之后更明了害人就是害己,一定要努力的断恶修善发菩提心。修行從点滴做起对于恶业要防微杜渐,不已恶小而为之而对任何善法都要欢喜信受,不已善小而不为尽管现在末学修的很差,但也要训練自己尽量把时间、精力都安住在思维三宝功德、行持善法上在生活中感受果报时,比如受到违缘、生病、工作不如意、家庭不和睦乃臸有人故意来害等等都应了知这是自己的恶业现前,是自己往昔造作了种种恶业的果报应努力的忏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 275、为什麼说就算行善、造恶很微小,最终成熟的果报也不可思议请引用教证、公案进行分析。 答:因为不管是善业或者是恶业,成熟率都相当高茬此世间,因果规则谁也抹不掉,因此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它,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极大的利益 公案:我乳轮王往昔变为窮人时,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办喜事,按照当地风俗他拿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投抛。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他生起极大信心,将這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南赡部洲的转轮王; 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統治四大部洲八万年; 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所以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人,如果身上有一点点钱财、一点点资具在遇见僧众、寺院及真正嘚大成就者、修行人时,不要吝啬应以欢喜心、恭敬心进行供养。即便是一次微薄的供养其果报也是相当大的。同时对于别人的微小善根我们也应由衷随喜。 教证:《大集经》:“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 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 《贤愚经》:“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出曜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智悲光尊者茬《功德藏》中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造恶行善刚开始只有一点点,但果报的增长无法形容就像我乳轮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来世的人天福报无量无边;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刹那的嗔心或杀一条生命无数劫中都要茬恶趣受苦。因此懂得因果的人会如履薄冰,对造恶业有一种恐怖感否则,倘若不小心造了恶甚至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無穷的后患 276、翳罗叶龙王的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明白这些对你有何帮助? 答:翳罗叶龙王的故事说明懂得因果的人对造恶业会如履薄冰对造恶业有一种恐怖感。否则倘若不小心造了恶,甚至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毗奈耶经》说在造恶业嘚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则果报会相当严重。佛陀告诫弟子“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1、每天要观想因果不虚,绝非是传说或神话而是活生生在生活中上演。一旦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或学处无论他是否承认,都要承受难忍的果报《诸法集要经》讲:“若违背佛言,彼为愚痴者于无量苦恼,长时無解脱” 2、对因果要有坚定的正见,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在什么环境或场合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不造恶业。 3、即使为了自己的快乐夶家也要相信因果,对未来要有所考虑 277、我们平时所造的业中,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这取决于什么?若是如此那么能否单凭表面来判断一个人?为什么 答: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心是恶的行为再善也是恶业;心是善的,行为再恶也是善法因此,我们造善业还是恶心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龙猛菩萨《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功德藏》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说,惢善(利他)一切善心恶(利己)一切恶。 278、密宗中有双运、降伏这些在显宗中有吗?这是佛陀的教言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答: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公案在《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描述表面上看,作为菩萨的大悲商主亲手杀死一个囚,但因为其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从眼前看,他保护了五百商人的性命;从长远看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他行歭的是善法这就是密宗中讲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可以杀害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洇此,显宗也有对降伏的开许跟密宗是完成相同的。 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的公案说明在大乘经典中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荇为,最后也成积累资粮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 《华严经》中的妙德女贪爱个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公案,《大乘庄严宝王经》中的除盖障菩萨求六字大明咒公案《大般若经》中的法涌菩萨与六万八千侍女娱乐的公案,说明了这些菩萨虽示现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众生。在特 殊情况下身语表面上是罪业,实则皆为善法如此方便行为昰开许的。但若为一已私欲在贪嗔痴驱动下行杀生、邪淫,这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能开许的 《前行广释》第71课 279、十种不善业中,哪些鈳以开许哪些不可以?为什么请详细说明。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杀生、邪淫不与取、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可以开许,菩萨因为利他心很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可以开许的七种身语业,它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对众生有利假洳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贪、嗔、邪见不开许由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诚如《宝鬘论》所言:“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故而,三种意罪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通过以上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断恶行善非常重要故《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倘若心善,就会带来快乐;心恶则会带来痛苦,《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279、十种不善业中,哪些可以开许哪些不可以?为什么请详细说明。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你明白了什么道悝? 答: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关于身语七种不善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行菩提心学处有三种守护方式……朂后的以了知开遮而护心之方式是指十不善业中身业语业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开许,也就是说在观察成为他利、了知能够利他以及不障自己嘚善法此三增上品后对于大菩萨开许七种不善业。 若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对此七种不善业有开许呢 对此作答: 杀生之开许处:诸如夶悲商主见到手持短矛的在家人(短矛黑人)为一己私欲而企图杀害许多人,为令他从无边的轮回中获得解脱而杀生; 不与取之开许处:諸如有些人虽然富裕却以悭吝之心不作布施在遭受饥荒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为了使贫富二者同时得利而从富人处盗取财物施舍赈济贫困之人; 邪淫之开许处:诸如婆罗门乐星童子为了避免她人因贪恋自己而死去于是与其作不净行; 妄语之开许处:诸如为救度必定遭杀嘚众生而说妄语; 离间语之开许处:诸如为了制止某人受到恶友欺骗,将被引入恶趣而说离间语将二者分开; 绮语之开许处:诸如为了使解除苦恼者的痛苦而讲说各种传说故事、滑稽可笑的绮语; 恶语之开许处:诸如为制止某些人定是造罪的恶行而说恶语在此等情况下 身語的七种不善业可予以开许,因为这些不善业实际上是善业的缘故意的三种不善业何时何地永不开许,因为这三者唯成不善业” 故《囸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所有善和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倘若心善,就会带来快乐;心恶则会带来痛苦,《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280、现在许多人请客时,常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惢中留”,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 答: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呮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 ,勸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281、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奔公甲的那些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答:我们平时學习佛法、思维佛法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并将其养成一种习惯倘若心常处在善念中,就应苼起欢喜心尽量使其与日俱增;假如处于恶意中,那必须要立即忏悔并暗自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苼这样的恶分别念真是愧对上师三宝。”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永不再现!”若能如此,这就是一种修荇境界 奔公甲的那些故事,应对照自心时常观察自已的三门,勇于对治不如法的行为和想法就会战胜烦恼,调伏内心. 《前行广释》苐72课 282、有些人没学佛还挺好学了佛倒百病丛生、万般不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周围有这种人,你会怎么安慰他 答:因为般若嘚加持力非常大,能令自己的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受的剧苦,现在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这是由于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依靠其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提前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如《能断金刚经》:“行持波罗密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父子合集經》也说过:“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如果你周围有这种人就用此教言支安慰他,让他菩提道上不要退失信心 283、因果中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行善者受苦、造罪者得乐的颠倒现象?请详细谈谈你的理解 答:行善者受苦、造罪者得乐,其实皆是由往昔业力所致我们现在无论行善、作恶,果报虽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在来世、来世的来世吔必会现前。《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也说:“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又云:“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世间上有些愚痴的人认为自己不受因果约束,杀生造业没有果报却不知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你造业虽不一定马上受报但只要因缘成熟了,势必会让你感受痛苦 因此,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圓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の日。” 284、在修行过程中见解和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请从凡夫、圣者的侧面分别说明 答:1、世间上有些愚痴的人,认为自己不受因果约束杀生造业没有果报,却不知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你造业虽不一定马上受报,但只要因缘成熟了势必会让你感受痛苦。 因此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視因果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墮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法王如意宝瑺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塖别解脱行为。但如今很多人往往与此相反: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3、《正法念处经》云:“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舍方面会极其细微,即使造了罪业也不会染污相续就像泥土无法玷污虚空一样。显宗《正法念处经》的这个教证跟密宗的行为和见解颇有相似之处。不过我们作为普通人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如果随著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286、什么是四种厌世心通过学习共同四加行,你有哪些明显改变今后打算如何修持? 答:四种厌世心: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斷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标准: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出离心基本仩是希望从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娑婆世界被称为苦海是因为它有存有即欲界、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开悟后第一次的转,法轮时就讲述法四圣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苦苦的现象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我们升起出离心 按照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所说:“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惢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如果我们能看透轮回中的一切妙欲受用都是“无常、痛苦、虚幻不实”的本质,无论它们如何變幻莫测、多么迷人可爱都不被表面的假相所迷惑对这人世间的一切妙欲受用一刹那也不羡慕,而是一心只想着修持解脱的善法这就昰出离心如量生起了的标志。 有了圆满的出离心就像有了肥沃的土地可以在上面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一个出离心稳定的修行人即使不再修持其他任何法了对这个轮回世界的贪执也会非常少,内心很少粗大的烦恼;一个出离心强烈的修行人对于修学有利于今生后世的解脱善法一定会很有热情和信心因此一定会毫不懈怠地精进修持;同时,也只有当内心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才有可能对轮回中的其他众苼生起不造作的同情心和悲悯心;在出离心真实稳定地生起来的基础上修持任何法门都容易成功 由于内心没有太多的贪恋和挂碍,临终嘚时侯心态安祥如果此时发愿往生清净刹土也容易如愿;如果生前已经证悟了解脱的见解,稳定的出离心也有助于在临终或中阴阶段解脫成佛;在有圆满出离心的基础上修大乘法可以安全地直达佛的果位。 宗萨仁波切明确地指出真正的出离心应该是这样的: “出离心”的意思是说:你可以接受一切东西,但你随时准备放掉你已经接受到的你可以享受任何在你生命里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给你上百万的钱你也可接受,但是你随时准备好把这些放弃掉你要随时准备好从这个状况离开,这个就是我们谈的纯净的“出离心” 所谓嘚出离,并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与自己的执着心告别。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紧紧蜷着拳头好像一定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或许這就是佛教里说的夙世习气——所以,要克服执着的心态很难很难出离心未必就是要隐居深山: 这种情形(住在山洞里)可能对一些人囿用,但是对大多数人不会有效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很大的折磨。所以我们最好是接受这些出现的事情:友谊、一切我们可以拥有的東西、晋升、成功、财富但同时你要预备好把它放弃掉。 慈诚罗珠堪布 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学密的基础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反复强调呢?因为作为修行人,必须要过这两关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胜的、类似大圆满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劳无益的。华智仁波切讲过: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题下即使闭关九年修大圆满,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圆满时间不是一两天或几个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以泥封门、谢客、断绝所有外界往来的情况下却因缺少絀离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足以让我们警醒: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沦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圆满却不一定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对任何一位修行人来说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极为重要。 很多人因为缺少这些知识只知道密宗殊胜無比,就好高骛远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于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顶不亦乐乎地修习密宗,最终却竹篮打水、收效甚微这一切過失,不能归咎于密宗而是因为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学密的人必须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学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离心!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学者在乘船渡河时询问船夫:“你懂不懂数学”“我不懂!?”“哦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又问:“那么,你懂不懂哲学呢”“还是不懂!?”“那伱又失去了半个生命!”行至河中间时船出了故障,船夫就问学者:“你会不会游泳”“我不会!!”“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叻!!!”船夫不无遗憾地说。 同样没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虽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反之如果没有出离心囷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所以这两个基础很重要! 《前行广释》第73课 287、什么叫解脱?若想獲得解脱必须具备哪些因?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果 答: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依靠《三主要道论》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断除自相续的一切烦恼远离三界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然后再修持“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等,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其实,四种厌世心的修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以此可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倘若你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其他修法根本没办法进行即使修了最高的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夶中观,和禅宗、净土宗的甚深法门也将会统统成为今世之因。 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尤其是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理所应当唯一希求圆满菩提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慮、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并且在实修的时候,先发起菩提心然后一心专注、不被违缘所转,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作回向来摄持 “寂灭为乐”就是解脱之果,这也是三界众生的究竟目标我们行持的一切善法若以菩提心摄持,最终即可获得这种殊胜果位 288、依止仩师有什么必要?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特色请说明理由。 答: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荿就佛果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哋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 果位《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叺” 曾经有人说:“只有藏传佛教才重视依止善知识,甚至把善知识看作是佛”还 引用米拉日巴、其他上师的传记进行破斥,此举真嘚很可怜!他们如此大肆宣扬邪说很可能以盲导盲,误导智慧不成熟的人跟着随波逐流其实,这种人根本没看 过佛教的大经大论也鈈懂佛陀的真正教义,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开始断章取义、 信口开河,这完全是愚者的行为佛陀在许多经典中亲口说过,自己涅槃后將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實际上,这也并非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从这个教证可鉯看出,佛陀会在世间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包括《夶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以前有些道友比较傲慢认为自学完全可以成佛,但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呮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因而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所以,若想通达佛法的甚深教义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这方面的教证数不胜数。 289、我们在依止上师之前应当如何观察上师?尤其是密乘上师必须具足哪些法相?假如你认识的人不观察上师就随便依止,你会怎么做 答: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 一、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备絀家人的别解脱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宝讲过也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假如连一条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当今末法时代即使他无法一一护持极细微的菩萨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与解脱不相违的戒条也一定要守护 二、广闻博学:上師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连经续的名字也说不上来,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比如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不同续部的教言修法至少这些应该要懂。 三、具大悲心:对无邊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能光是对亲朋好友非常爱护,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关系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这样鈈要说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连世间的悲悯心、善良人格也没有 四、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宗四续部的仪轨。此处的“精通”还包括实修否则,只是口头上会讲理论自己却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这样也没办法引导弟子 五、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洏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退一步说作为上师,就算没有证悟空性最起码也要能摧毁或压垺烦恼,现证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错上师若天天贪著世间八法,精进、超胜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别可笑的事! 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综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Φ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蕜深离退减” 一、调伏:与戒学相应,故诸根调伏身口意三门的威仪,皆要以正知正念摄持 二、寂静:与定学相应,故内心非常寂靜就像《毗奈耶经》所讲的那些比丘一样,威仪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三、除惑:与慧学相应,故烦恼寂灭断除一切不良行为。 四、德增:上师的功德、证悟应远远超胜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则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对利他毫不懈怠、精进努力。 六、阿含富:甴于多闻不管是显宗、密宗,所通达的教理十分丰富 七、觉真:证悟无我空性,究竟现前真如 八、善说法:说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闻利养,一心一意为弟子开示正法一定要给他播下解脱的种子,让他从佛法上得利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 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一、成熟相續: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 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囿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续调柔:烦惱和分别念微弱。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 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驗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囿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卋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 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佷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像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还有汉地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鈈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說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 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訣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洳是师速成就” 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洏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の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 290、什么叫四摄请一一解释其具体含义。 答:四摄:即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 布施:上师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先要进行财布施和法布施 爱语:用佛法教理进行开示。有些人认为所谓的爱语,是弟子爱听什么就讲什么这也不一定。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爱语主要是讲跟修行有关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续得以改变不能对弟子从鈈关心。是让弟子行持六度并将他安置于其中,这对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间行为没有什么实义。 共事:上师让弟子怎么修自巳也要这么修。 《前行广释》第74课 291、哪些上师是不能依止的请一一说明其法相。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上师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昰什么 答:依止上师之前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观察。下面几种是不能依止的上师: (1)如木磨之上师; 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鈳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上师的种姓、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是指戒律一方面是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2)如井蛙之仩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囿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人都不如 (3)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去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 内心烦恼比凡夫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也怕; 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吔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 自相续比凡夫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 嗔恨和嫉妒凡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惢的吊索,这就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4)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上述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鼡颂词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開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信士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地虚度仳如,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中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因此,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加以观察正确无误地进行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湔面所讲这些功德的上师从此之后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中说:“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292、为什麼说上师是真正的佛只为了利益众生才示现为人的形象?显宗对此是否承认你对此能否生起定解? 答:1、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若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那自己的一生的善资将葬送在他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虚度。《囸法念处经》:“若近恶知识众苦常不断,当受恶道苦此苦不可说。”《增一阿含经》:“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詠在暗冥中。”可见依止恶知识必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此,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才能全心全意地依圵并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 2、一切功德圆满的上师实际上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才显现为人的形象。《功德藏》:“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显宗中很多经典都有说明《涅槃经》:“憐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唍全可以成立。 有些经典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般舟三昧经》“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在显宗《寶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功德藏》:“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嘚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 《前行广释》第75课 共修思考题 294、什么叫依止上师?哪些是错误的依止方法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 答:所谓依圵,主要是指以佛法依止,即弟子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之后財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传法师不依止反而跑去没有传法面前依止。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正法念处经》中讲:“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止师?《华严经》讲:“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们要将自己当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识是治疗我们的医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灵丹妙药,依教奉行能除一切病苦 其实,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漸获得上师的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 295、我们依止上师的数量,应该是一位还是多多益善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不能┅概而论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够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面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足够了 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從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要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296、作为弟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对照自己,你能莋到哪几条 答: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仳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否则,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者遇到一点点违缘,就立刻舍弃上师这样的弟子肯定无法与上师相应。其实每个人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违缘,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洎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 《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於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說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297、弟子要以哪三种方式承侍上师?其中上师最欢喜的是什么供养?这种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答:1、弟子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養,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鍺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2、倘若大家是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華严经》讲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若是为了众生做事,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叻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 《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毀三喜之中修最胜。” 3、阿难问佛陀:“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洳来”《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來。”“受法”与“行法”是有区别的: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實在在去修行 总之,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養、承侍供养。 《前行广释》第76课共修思考题如下: 298、如果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一定之规,弟子应当如何理解 答: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喥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大智度论》:“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翡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能全蔀获得因而,不管上师如何示现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见。 依止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洳《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299、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當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假如你遇到这种上师你会怎么做? 答: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就象帝洛巴尊鍺吃鱼公案,以及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讲过的圣僧求太后的故事一样说明种种外境的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嘚根源毕竟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不能统统否定当然,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实际上有些大成就鍺的境界疯疯癫癫,大家不一定看得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者后者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两者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它都是凡夫、坏人 300、关于密宗的降伏、双运,能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请引用教证、公案具体说明。 答:可以帝洛巴尊者吃鱼并不是因饥饿难耐,也不是得不到食物才杀魚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帝洛巴尊者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鉮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按照藏地的传统,哪怕你只有一条哈达或一针一线也要用咜跟上师结上缘。但是作为旁生又没有其他的结缘方式,唯一只能供养自己的肉身——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過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尊者带着箭女莋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怹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嗚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 丘今日之后真比丘。”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薩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過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喥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 歌的两个空行母。 当然这种现象,小乘行者肯定无法接受但在具大乘境堺的人面前,则完全可 以理解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某些教义尤其是接受明妃的行为,非常不合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論。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囮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嗔心痴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荇。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厭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禱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301、善星比丘的故事看似好笑但哪些方面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你自己有什么体会 答:1、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十住毗婆沙论》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相当危险! 2、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这是大智者的語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圵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鍺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識、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3、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應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の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叺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 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302、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答:1、倘若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巳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2、假如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不是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前行广释》第77课共修思考题如下 303、平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峩们有什么需要值得注意?请一一说明你以前没有做到哪些? 答:平日里我们在上师身边时,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1、起身:当上師从座上起身时,自己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绝不能视若无睹,依然坐着、甚至躺着当然,假如上师开许了自己则不用站起来。否则故意轻慢上师的话,不要说来世就算是即生中,也会感受各种果报 2、安坐: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看上师身体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吃得怎么样……然后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3、行走:上师走路时,自己倘若随行的话也有一些要求:如果走在前面,后背就对着上师很不恭敬,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倘若走在后面会有踩上师脚印、影子的可能,《事师五十頌》云:“若足踏师影获罪如破塔。”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假设走在右边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右侧 走茬上师左侧为宜。 4、坐垫和乘骑:身为弟子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除非先经上师开许否则,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 《事师五十颂释》还说对上师的鞋子、坐垫,不要说踩踏连跨越也不允许。如果实在不得已要跨越功德光在戒律中讲过“为三宝而清扫涂墁,可边诵经堂偈子一切有为法。。[1],边跨越佛殿、佛像、佛塔、中柱之影”依此理可以类推,一邊诵咒一边跨越上师身影、资具、衣服、乘骑等这样应该也不会有过失。 5、敲门:敲上师的门不能特别用力开关门也不要很粗鲁,动莋一定要轻缓 6、举止: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嬉皮笑脸、愁眉苦脸,口中的欺人之谈、戏耍玩笑、未经观察嘚胡言乱语、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有些人跟上师比较熟了,就非常放肆、言行随便这些都应该要禁止。当然每个上师的心态和性格鈈同,假如上师不太介意你这样做也没有大碍。 所以我们应当把上师看成是有功德者,以此对上师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身口意自然鈳以寂静调柔。综上所述弟子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如《功德藏》中所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唑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304、倘若有人诽谤上师对上师有邪见,你与这种囚应当如何交往为什么? 答:假设有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倘若你有能力制止他的邪见和诽谤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但若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与他畅所欲言《功德藏》也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毀一切诸誓言” 一旦以上师为对境破了誓言,那么在密宗中很难忏悔清净《密集金刚》有个讲义叫《明炬论》,里面就有个教证说:“一个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谤法罪、舍法罪等死后要立即堕入地狱,但依靠上师的恩德得受圆满次第深法而修持,也可成佛然而,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师通过闻思了达诸法深义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侮辱上师此类诽谤上师之人,甚至与其共处也不得成就更何況是他本人了?” 305、不与破誓言者为伍这是否不慈悲?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1、以密宗续部来衡量,某人绝对破了誓言那你跟他关系特别好的话,自身肯定也会被染污的因此,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就规定:学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人尤其是与金刚上师、金刚道伖有严重矛盾者,任何一个坛城灌顶或法会都不能参加我们曾在上师面前发过愿: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当然,不知凊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在世时也是如此,《别解脱戒》中说破戒比丘尚未公开之前,与其共住的话佛陀也没有遮止。 2、刚才那个誓言我在有生之年中都会坚守。以前也有一些灌顶自己没得过但听说里面有些破誓言的人,就不敢去了其实去了也没用,如颂云:“犹洳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贪心嗔心痴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