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推荐正版东方心经图推荐对自己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有没有听说过听心经,宝宝出来了比较好带呢?
来自妈妈帮社区:
额...8月帮里的姐妹应该都还没生吧~我第一次听这个说法哦,不是很了解呢
佛经属于轻音乐,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佛经能调解人的心情,那样你的心情也会愉快的,但是宝宝出生以后好不好带就不知道了,我们都是孕妈妈呢,嘿嘿
额...8月帮里的姐妹应该都还没生吧~我第一次听这个说法哦,不是很了解呢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晚上睡前也听听吧,为了宝宝,嘻嘻..
佛经属于轻音乐,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佛经能调解人的心情,那样你的心情也会愉快的,但是宝宝出生以后好不好带就不知道了,我们都是孕妈妈呢,嘿嘿
可能是哦,孕晚期睡眠比较差,现在听了会好睡一点。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微专题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加载中......
2月18日,袁和平执导,甄子丹、杨紫琼、岑勇康、刘承羽联袂主演的功夫武侠巨制《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在广州举办了见面会。青冥宝剑》东方独有  
现场谈到自己对武侠电影的理解时,杨紫琼表示:武侠电影是东方独有的,外国人拍不出来。
2月18日,袁和平执导,甄子丹、杨紫琼、岑勇康、刘承羽联袂主演的功夫武侠巨制《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在广州举办了见面会。活动现场,杨紫琼不仅讲起自己从小的武侠梦,曝光了“大侠养成记”,更是跟在场观众分享了做女人和做女侠的心经:我觉得女人就要像俞秀莲一样,外刚内柔。而谈到她对《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的热爱,她更是激动地说:我们全力以赴打造最好看的武侠片“。
现场观众见到杨紫琼的到来更是万分激动,大声呼喊她的名字,并说她是电影中真正的大侠。活动结束之后,热情粉丝在院线门口久久不愿停留,一致表示支持杨紫琼,支持中国武侠电影。
武侠梦!杨紫琼从小向往成为大侠
活动现场,来到广州的杨紫琼有一种回家一般的愉悦感觉。而广州的观众也以迎接家人般的状态等来了杨紫琼,一路高呼“我们会顶你”。现场,杨紫琼从电影中的俞秀莲聊到了自己从小就有的武侠梦:我小时候是看邵氏电影长大的,那时候就很想成为一名大侠。也正因为此,杨紫琼才会选择了这条打女之路。而这一路并不容易,杨紫琼坦言“为了要保持拍打戏的体能”,她每日都要练功,这样在接拍一部新片时才不会“临时抱佛脚”。
也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定力,杨紫琼才能一直被称为“最让人放心女打星”,像袁和平导演对她的评价一样:“因为找她拍放心嘛”。当有观众问到“未婚夫会不会担心你拍打戏很危险”的时候,杨紫琼坦言道“完全不会“,”因为他知道我的实力“。而谈到”为什么不选择用替身“这样的问题时,杨紫琼则自豪地说:首先是我做得到,其次有机会当大侠,当然要自己当。
电影情!《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东方独有
现场谈到自己对武侠电影的理解时,杨紫琼表示:武侠电影是东方独有的,外国人拍不出来。也正因为此,自己会一直坚持拍武侠电影。而当她聊起拍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的过程时,她说“那是非常开心的事,不是因为不辛苦,而是回忆起来太美好”。在杨紫琼看来,整部电影的拍摄就像和老朋友、新朋友的一次“旅行”,所有人都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去干这件事。而讲到电影中精彩的“桃枝穿铜钱”画面,杨紫琼也表示,“看起来很难,但是其实我5次就穿过去了”。说到诀窍,“就是要专注,像人生一样”。
对杨紫琼来说,”中国功夫之美在乎于内心“,从《卧虎藏龙》中的俞秀莲到《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中的俞秀莲,成长也在内心。现场她也表示,其实自己和片中的俞秀莲很像,都有点”外刚内柔“:可以坚强地处理很多事,但同时也是温柔感性的。除此之外,杨紫琼还解释了自己为何要在戏里戏外都收刘承羽为徒:片中我就看到了她内心的善,而片外我就看到她专注的一面,当别人都不敢向我问问题的时候,她会走上前问我要怎么做。而这也是杨紫琼最为看重的专注感。
活动最后,杨紫琼还不忘提醒大家注意健康:大家不要以为20岁的人体力一定比50岁的人好,好不好全靠锻炼。电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于今日和全国观众见面。
本文相关新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近日,动作喜剧电影《澳门风云3》在各大院线热映,这部云集了...
“格莱美”标榜要向大众普及流行音乐的力量,这项伟大任务不...
“格莱美”标榜要向大众普及流行音乐的力量,这项伟大任务不...
“格莱美”标榜要向大众普及流行音乐的力量,这项伟大任务不...
近日,动作喜剧电影《澳门风云3》在各大院线热映,这部云集了...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正在加载中
|||||||||||||
||||||||||||为什么晚上不能念心经?会招来不好的东西吗
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有些人是天生就喜欢佛教信仰佛教,而有些人只是为了祛除自己的孽障才会来祈求佛教的保护,《心经》是信仰者们大多很喜欢念诵的。
那么,本期 佛教文化解析为什么晚上不能念心经。
还想了解》》南传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网上说晚上不能读《心经》,理由是会招来邪灵和鬼道众生,对读经者不利。我很喜欢持诵《心经》,并且昔日印光大师也很推崇大众念诵《金刚经》、《心经》等大乘经典。请慈悲开示。
《心经》是可以读的。关键我们要明了,读经不是目的,读经是方法、是手段,目的是让我们的心能够真正地清净下来,真正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比如你晚上会做噩梦,你读一遍《心经》,念一个小时的佛号,解决了;或者你睡不着觉,读几遍经,念几句佛号,你睡着了,起作用了。所以,欢喜读是很好的,我们就应该欢喜读经,我们才有机会开悟。
认真地修行,这生就能够有所成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既然学佛了,哪一个人不想这生有所成就呢?主要的是我们要找对方向,学对法门。适合哪个根机你选择哪个法门,刚好契机又契理,那你这生成就了,就没有问题了。
《心经》和《金刚经》白天晚上都可以听,都可以诵持,但是越恭敬、越清净越好。佛教的经咒(这里不讨论密宗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可以念。在佛教中,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只要想敬香礼佛,听咒念经,此时就是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是信、愿兼备,但行便是。佛教讲信、愿、行。
佛法是真理,所谓真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不契理那不是佛法了,不契机众生不得受用,一定要契机契理,让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行。所以每一部佛经都契机契理。
心经是教你摆脱烦恼、高兴快乐的一种方法,你倒好,疑神疑鬼,自己吓自己,劝你不要太注重读心经这个形式,要真正理解心经的意义禾内涵,进而去实践,这才是佛把心经告诉世人的目的。
佛教和世间的鬼神、天神信仰是不同的,念经念佛自得诸佛菩萨、诸天善神守护,不存在时间问题,宇宙根本无时间的概念,不可以拿地球为标准!如果以我们地球为标准,所有外星球的众生碰到我们的夜晚时间,那都不允许念佛念经了?宇宙无边,时间根本没有标准!
(关注 第一星座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搜索 “第一星座”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心经》是讲什么道理的?_百度知道
《心经》是讲什么道理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相由心生,众人皆有佛相,众人皆有佛心,所以佛在每个人心里!又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每个人心里又什么都没有!有也没有,才能不因外界事物干扰,保持自己祥和的心态。心经的实旨是心,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其实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练心,亦是心经所有的意思,但每个人见解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心经讲记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的清净心而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为菩萨;菩萨是佛因,佛是菩萨的果,佛因佛果不离明心,若心未明,佛因无你的分,佛果更无你分,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条件:诸佛如来这样行,我们便这样行,诸佛如来这样修,我们便这样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於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麽用呢?何谓灭相?例如我刚才打了一个妄想,当打妄想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觉”刚才打妄想,妄想在何处?你有没有捉到?——减去了!所以凡夫觉灭相,不名为觉。又如起了一个恶念,你“觉”这个恶念吗?——灭了才觉,末灭以前不觉,灭了之后才觉不称为觉,所以凡夫对自己的心一点也不觉,灭了之后才觉称为不觉。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二乘人觉心的异相,异即变异也,是与非是异相,善与恶、生与死、人与我、怨与亲等是异相,二乘人觉心的异相,觉异无异便无是非、善恶、生死、人我、怨亲,无异便是涅盘,所以二乘人亦没有什麽了不起,他们只不过修行用功,见到心的异相,觉异无异,生死便了。菩萨进一步觉“住”相,觉住无住,迷时便有住相,觉时则无,例如作恶时是迷,觉时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觉便修善则无迷,所以觉住无住——觉“住”时,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菩萨无住,不住又是什麽相呢?不住便是无相,不住则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中间无物相,叫作三轮体空。例如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所施的物相,亦无受施的人相,如何无?住则无,住便有,世人拣佛来拜,拣僧供养,也是住相,拣佛来拜,功德不会大,拣僧供养,去普供的心,不名为普供养,名为别请供养,心小,功德亦小。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麽?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觉生则无生,见无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称为大圆满觉。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究竟,夫迷而不觉。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心心心,难可寻,实时遍法界,也不容针。”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针也容不下,后两句是指心的相貌。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又一首几偈曰:“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首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若想求小时,这个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须达多长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与他一起拉地基线,舍利弗忽然笑起来,长者问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说:“祗桓精舍还未建造,现在只是拉地线,但你六欲天的果报已现了出来。”长者说:“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说完这句话,六欲天中五层天都隐没,只有兜率陀天现在眼前,是谓“心自持”。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虽未建造,只动一念头,天的福报便现出来,我们还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灵敏,求七时不可以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己的心,称为菩提心,又称为本心,但无始劫以来我们迷了这个本心,若想寻回这个本心,不能够起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无心悟道,那一个是有心去悟道,个个都是无心道人,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所谓无心合道。「佛性不从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罪生时」,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时,起心即差,动念即歪,起心动念都有罪,有罪还见到佛性吗?有罪便要受果报。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是什麽心,这是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还未明白,现在显浅的解释一下: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本来无烦恼的心是什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烦恼,有烦恼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生死,生死是后来有,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盘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即见菩提。生死本来无,众生有生死,清净心无生死,不一定要离生死才见涅盘心,在生老病死的几十年间,可以见到无生死的涅乐清净心,不过,也是要有善知识指点,自己的勇猛精进。然则如何用功方可以见到涅盘心呢?经题说般若波罗蜜多,若想见清净心,就要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麽?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聪明,称为世智辩聪,来自背心取境,就是违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时必有一个我在,背心取境学究世法,名向外而学,不能离开一个我字,有一个我来积聚学问,叫作聪明,所以世间的聪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聪明人的我见很重,越学问多,我见越重。有我是有为法,般若不是有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没有一个我在,心明则万法齐观?万法不离自心呀!明白了这个心后,三世诸佛在□许,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这个心后,不论中外文字,甚至鸟兽之语言也清楚,得语言陀罗尼,所以明心时万法皆通,但一定无我,无我而万法皆通就是般若智。般若,一般称作智慧,但我认为要加多两个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从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学有般若,向外学只称聪明,不称般若,唯有离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醒,把自己的过失洗得乾乾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已过。」为什麽我们不能常自见已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眼自看是否很消极而不够积极?不是,自看是积极不是消极,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现前,天上天下也见到,天眼无碍,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自看再进一步,慧眼现前,无我,生死一时空,能出三界;再进一步自看,法眼也现出来,一切法都知道,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能清楚了知,到后来佛眼亦现前,见佛境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如果我们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见。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务,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智慧从自心生出来,不离自性,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开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难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则难得很呀!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你要知道呀,断烦恼若一个一个的来断,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若能自断,所有烦恼,一时都清。烦恼从甚麽地方生?从我而生,无我,烦恼便尽灭,所以自看、自见,是最妙的法门,但是,无下手处。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属世智辩聪,背境求心-无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便是般若。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罗蜜嘛!何谓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盘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简单的来说:返我们的老家。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盘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极乐,是名流通。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到了彼岸,然后见真如心、清净心、涅盘心。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般若。现在入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麽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麽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普门品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於火坑得自在。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於水得自在。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於王难得自在。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贼得自在。观音菩萨不但於种种难得自在,於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於一切身得自在。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麽?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麽?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麽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麽?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麽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度一切苦厄】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於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无眼耳
引用紫冰雨的季节的回答:《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心经》全文意义是告诉我们所有众生:自性。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心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拟内存推荐值好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