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上香的正确方法规矩和忌讳

道家香话丨切莫“烧香不明理”道教上香规范
腾讯道学鄢敬新
[导读]如果不具备德行,不修养身心,不明修道之理,只之烧香,非但不能消灾避难,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麻烦。文/鄢敬新道教“太真天香”不同凡香 切莫“烧香不明理”道教也认为有八种不同于世间凡香的“太真天香”,即: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南宋初道教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对此解释日: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和合,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资料图他在此以香指出修道之要津,求福之真谛。其实在他之前,道家大德葛洪就曾对某些人盲修瞎练提出批判,其中就包括对烧香祈福的过度依赖,他认为烧香不明理,“则何异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仓之收,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德行,不修养身心,不明修道之理,非但不能消灾避难,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麻烦。宋代著名易学家邵康节也对仅仅依靠烧香求福避祸这种行为,进行了讥讽,他在《安乐窝中一炷香》中道:“安乐窝中一炷香,凌晨焚意岂寻常。祸如许免人须诌,福若待求天可量。”老香客 摄影:道心影像道教上香有一套礼仪规范道教上香,也有一套礼仪规范,不可随随便便。陶弘景在《真诰·协昌期第一》中就曾两次强调日:“烧香时,勿反顾,反顾则忤真炁,使致邪应也。”朱熹在《周易本义·筮仪》中提到占卜之前焚香时要:“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东上。筮者齐洁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道教敬三炷香,代表供奉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境以及居住于此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点香、捧香、插香,还有不同的口诀、代表一定含义的手印、祈愿文、回向词与之配合,上香之后,还要礼拜磕头。礼拜,在各个宗教中都存在,动作也大同小异。不过道教还重视礼拜对身体气脉的作用,认为习礼拜如运动,能舒展人体三百六十个骨节,使全身血脉运转,每日展午晚三次行之,则会气血畅通,精神倍增。另外,礼拜还有益于结跏趺坐、修炼内丹等等。道教上香,也有一套礼仪规范 摄影:道心影像道教科仪中特有的“臣香文”道教科仪中,还有大量赞叹香药的“臣香文”。“夫香者,兰林上品,海窟灵根。其为奉也,则至大至刚;其为用也,则有情有性,”“夫香者,钟灵海岛,植本壶丘:根株坚秀,历岁月以维长;气味芬芳,超桂兰而擅美。”三清朝科的高功说文中也有:“夫此香者,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炉才馥郁,气乃氤氲。上达三清三境,下通一十八门九地。为诚为性,请圣请贤。臣假心香心火心灯之诚,而皈圣皈神皈命。或缭绕于诸天,结成云篆;或方飞于下土,散作烟霞……夫此香者,生居海岛,长在灵山,烈火方焚,清风相送。吹入黄金殿内,万神遥闻;飘至白玉阶前,众圣悉知……夫此香者,生于混沌之先,得自徘徊之后.自本自根,不染一嚣之尘垢;彻空彻巨,实赖大地以生成,”文人墨客亦喜咏叹香药历代不少涉香诗词文赋,亦与道家用香密切相关。白居易在《赠朱道士》中写道:“仪容白暂上仙郎,方寸清虚内道场。两翼化生因服药,三尸卧死为休粮。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尽日窗问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许浑在《茅山赠梁尊师》亦同:“云屋何年客,青山白曰长,种花春扫雪,看篆夜焚香。上象壶中阔,平生梦里忙。聿承仙籍后,乞取大还方。”陆龟蒙亦有《华阳巾》日:“莲花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蛀礼寒星。”民间信仰中用分享占卜另外,在我国道教的民间信仰中,还广泛流传着利用“观音灵感香图谱”或“神传香谱”进行占卜的作法,香谱分为24图、48图、71图三种,虽然名为“观音香谱”,但却并非出自佛教,而是吸收了佛教的菩萨作为其供奉对象,如将“观音菩萨”称为“慈航真人”;将“普贤菩萨”称为“普贤真人”等等。香谱中的香,采用线香或竹签香。这种香谱的具体占卜法为:首先在佛神前诚意供香三支,恭请临坛。三支香要求粗细长短相同,插在香炉中也要一般高。香在燃烧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三支香的燃烧速度不一样,因此其长短也会发生差异。此时,便可根据三支香的构成的形状,对照图谱,作出与之相应的说法。比较复杂的还附有香燃后,香灰掉入香炉中时,香灰的形状。朝向,以及点油灯、蜡烛的火花形状等等图谱,并根据其不同的象,作出蕴含不同的征兆提示。(编辑:行云)腾讯道学独家编辑,转载请注明原出处。鄢敬新著,《尚古说香》,青岛出版社,2014.01,第68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道教宫观如何上香(道教上香禁忌礼仪)
各宗教於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主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义?所谓「一主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中以三柱香代表三清,(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
圣贤人。因道教认為万物皆有灵,而以谦卑喜捨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所以也成了多神教了 。
参香,插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佛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柱清香一齐插於香炉中,这属於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主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自己的右手,神像左边)再插香於虎方(亦是自己的左手,神像的右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见下图
)。但须把香主插正,不宜插的东歪西斜,或是将香主插於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或是把香脚完全插入香炉中而造成「发炉」的现象,既是香脚相互引燃起火的,并非真的发炉。有些信眾则用抛的方式将香主直抛於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眾,為抢插头香而把 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
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
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
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
由於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眾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於香炉中,实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眾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家中的香炉之香脚若是插得太拥挤,為安全起见,可於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
点左右)清理神案时顺便拔取香脚,但须剩三主香脚,香炉中香灰若太满也可用未使用过的
汤匙摇些起来与化金纸时同焚化,若无焚化金纸习惯,也可将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
意。而祖先之香炉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时,就可同时上香,感念
祖先之德泽常留於后代子孙般去敬仰,犹如其精神不灭。用一份虔诚与感恩及学习的心去奉
祀神佛与祖先,让我们更拥有一处清净、庄严的神案。
具体方式如下:1、
平心静气,敬对祖师。手持三炷香,在祖师左边的蜡烛点着。如果香头有火苗,则不可用口吹灭,而是水平持香轻轻前迎即可。
2、 面对圣像前,右手手指拈香 ,左手包着右手,举于额前。
3、 上香时,用左手把香插上香炉内,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 “香不过寸”,即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见上图
)。如着长袖大领道袍,则用右手拉住左手袖口。
注: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 “香不过寸”,即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道教上香礼仪(图解)
田诚阳道长的博客
1、平心静气,敬对祖师。手持三炷香,在祖师左边的蜡烛点着(见图一)。如果香头有火苗,则不可用口吹灭,而是水平持香轻轻前迎或用手扇灭 即可。图一2、面对圣像前,右手手指拈香,左手包着右手,举于额前(见图二)。 图二3、上香时,用左手把香插上香炉内,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依次为:中,左(神像坐向左侧),右(神像坐向右侧)。而且“香不过寸”,即相互 的距离不超过一寸(见图三)。如着长袖大领道袍,则用右手拉住左手袖口。 图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学会享受】一气化三把道传,三千国土皆美然。人身本是天地宝,在世犹如赏画般。生活本该甜如蜜,哪有那些琐与繁。神清身清心清净,就是返本亦归元。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就看我们如何去感知与享受。常怀善心,自无恶事;花谢少美景,果熟多异香。带着一颗用享受的心去品味生活吧!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megan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道家上香规矩和仪式&&[道法自然sir]
各宗教于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
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家、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主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但又不知主香有何涵义?所谓「一主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家中以三柱香
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
圣贤人。因道家认为万物皆有灵,而以谦卑喜捨之心来敬仰宇宙万物,所以道教也成了多神教了 。
参香,插香是道家一种敬神礼佛与传递
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柱清香一齐插于香炉中,这属于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主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自己的右手,神像左边)再插香于虎方(亦是自己的左手,神像的右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主插正,不宜插的东
歪西斜,或是将香主插于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或是把香脚完全插入香炉中而造成「发炉」的现象,既是香脚相互引燃起火的,并非真的发炉。有
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主直抛于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正一威仪经》记载“正一烧香威仪:先当洗拭香奁、炉挟、匙盘、灰炭等具,然后装治,平正莹淨,火不见赤,法则可观。所有灰炭火等,皆当别贮,不得以灶下爨馀及不淨,柴薪荤秽,非法处灰火。凡是捻香,皆须三指端身,正意坐立,宜就取便三指捻之。每当三献,使烟气相续,不得中停。祈告启请,入靖登坛,使昼夜相续,勿令断绝,而神道无形,寄香气宣通。凡诸读经行道,斋戒礼诵,讲说祈告,皆先行香三周,然后列辞。上界天香,千名万号,不焚自熏,迎风随云,周徧
十方。下界凡境,任世有无,众事之中,唯此难阙”。众多道教经文典籍皆表达出了参香礼仪在道家日常礼仪中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 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
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
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
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由于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
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为了抢头香,而
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于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 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另外,家中的香炉之香脚若是插得太拥挤,为安全起见,可于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前(既廿九日或三十日及十四日晚上九
点左右)清理神案时顺便拔取香脚,但须剩三主香脚,香炉中香灰若太满也可用未使用过的
汤匙摇些起来与化金纸时同焚化,若无焚化金纸习惯,也可将香灰撒在盆栽上,以示尊敬之
意。而祖先之香炉未必在初一、十五日才能上香,平常向神佛上香时,就可同时上香,感念
祖先之德泽常留于后代子孙般去敬仰,犹如其精神不灭。用一份虔诚与感恩及学习的心去奉
祀神佛与祖先,让我们更拥有一处清净、庄严的神案。
具体方式如下:
1、 平心静气,敬对祖师。手持三炷香,在祖师左边的蜡烛点着。如果香头有火苗,则不可用口吹灭,而是水平持香轻轻前迎即可。
2、 面对圣像前,右手手指拈香 ,左手包着右手,举于额前。
3、 上香时,用左手把香插上香炉内,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
“香不过寸”,即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如着长袖大领道袍,则用右手拉住左 手袖口。
注:三炷香之间的距离要平等,而且 “香不过寸”,即相互的距离不超过一寸。(本篇完,谢谢阅读!)
[道法自然sir]日&&&&于四会听风阁&&&&&&&&&&&&&&&&&&&&&&&&&&&&&&&
&更多道教/命理/风水/量子理论探讨研究,请朋友们关注“道法自然sir”新浪博客。&&&&&&&&&&&&&&&&&&&&&&&&&&&&&&&&&&&&&
道法自然sir博客地址&&
互动Q群:请加&&验证信息注明:新浪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寺庙上香的规矩和忌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