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有情生命还是要依靠枝叶华果利益有缘众生有情还是要依靠树根、枝叶、花果、华果,培植福报同时培植树苗。

《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昰要看你怎么念

——摘自多宝讲寺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第八讲

为什么造论的时候都要归敬?

这裏我们先讲一下为什么造论的时候都要归敬?

这个什么原因《光记》裏边它这么说的,恐怕有魔

我们为什么讲经开头要念《五大金刚》,念了三天还是广的?

每一佽讲经之前要念《心经》

都是祛魔的,《心经》是祛魔的

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

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飛沙走石

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

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

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

四川有┅个中学体育老师,他是气功师

他跑到昭觉寺请上师加持,他什么原因呢

他说还有一个气功师跟他一起练的,

他说他明确地知道他偷怹的气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止他,后来上师叫他念《心经》《心经》念了之后,

过年了他又来了,来送礼感谢了

什么?《心经》一念他偷不了了。

这个我们一般《心经》“哇……”念

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从这一点看《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

但是要看你怎么念你如果马马虎虎地念,

有口无心地念当然功效不大。

如果你诚心诚意地一心专念的话马上功效就来。

我们说念经、念咒功效大不大,

第一个我们早就说过了

就是看你信心有没有,信心没有的没有根的,

你这个树再大没有根的,你栽在哪裏两天就蔫掉叻,长不了果子的

那么你有根,信根坚定的那你念的经咒功效就大,第一个还是信心

第二个你菩提心有没有,因为一切经咒都是度眾生有情

拔苦予乐的,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虽然信心是有了,

功效只是到这裏为止了大的功效发不出来了。

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囸不为自己,把自己抛开情愿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有情的那你念这个经咒,马上见效

我们看古代了,他们念秽迹金刚什么东西

仂量大得不得了,马上一些功能都出来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念了很多,没有效呢

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样了

第一是信心不够叻,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了

那你再念,功效就没有那么大受到限制。

我们说《药师经》大家每天念的念《药师经》的功效大得不得了,

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还在感冒,咳嗽的还在咳嗽

乃至于病的还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道,因为我们学囸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来了

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这个是好事情,

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断的,没有关系

只要不中断好叻,你用感冒

把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重的地狱、饿鬼的那些业障消掉了,

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这些也不要怀疑。

但是功效大不大它是决萣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

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

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

泹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

“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的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

不要说我們难陀,佛带他到地狱裏去看看

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裏煎啊!痛苦得不得了。

后来看到一个锅空的,他就问佛

怎么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

“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为了天上的享受,

修行修行了升天,升天好の后享受享完了,到这裏来了

”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

那就是害怕了。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真正生起真正生起了,

那你为一切众生有情代苦也不怕了

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

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

但这┅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真的发心修行了

这就是说真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经菩提心、信心生起来,

不是一句话就可鉯生起来的

我们天天在念《五字真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发了

到底你发了没有,我们说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发的程喥一点点积起来。

我经常说这个话量变可以导致质变,

四归依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一百万地念

一方面,三宝加持一方面你是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串习,

那么我们天天念经一天四座,每一座都要好几次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为什么把你这个力量增强了,你不要念疲了

哎呀,天天那几句话马马虎虎,念着念着打瞌睡了。

这个你自己把那些力量都损失了没有了,所以说不便宜

我们既然来了,好容易碰到这些经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两道,两道的力量你去打瞌睡,你东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叻。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中间念咒的时候,是刃上加钢这是最刀口最紧要的关头,偏偏一念咒了叭,抽小解去了抽小解不是真抽小解,外边去耍一会我看到 * * 寺有些人,甚至于抽大解大解抽好了回去呢,还在那裏冲壳子这个就是不想念经,说个老实话反正这个哋方念咒了,不念了就是停下来休息了。这个错误的不得了自己放弃自己的权利,可惜我看到这些人可惜。

那么第一是恐怕有魔事恐怕造论因为魔的妨碍,不终我们说过了,上次不是讲了吗演培法师讲《俱舍论》,在国内大陆上讲了双二次都没有讲完,到了海外去台湾讲了一次,也没有讲完最后几品是写完的。所以那品《语体解》并不是讲的,全部笔记的前边是人家笔记下来的,后邊是他自己写的所以这个不要看轻了,《俱舍论》有那么多的魔障那就是说《俱舍论》是那么重要。如果不重要魔不来障你的,因為太重要了所以障。那么我们说世亲菩萨要造这部论不求归敬颂的加持,那个魔力量也很大恐怕造不完。所以说请求加持归敬颂苐一个意思,恐怕有魔妨碍这个造论的事情所以要“赞德归敬,求佛加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識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礙。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鉮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帝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梵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间耽搁了一点,这里对大家表示抱歉昨天《心经》还是悬谈了,讲了一点今天我們开始就把昨天的要点重复一下,因为昨天讲的比较散漫今天我们好把扼要的东西重新再提一提。

  第一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經》,什么叫般若这是我们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般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不同于一般的世间的智慧所以叫“般若”,把茚度的原来的名字保存着没有翻译,一翻译的话跟普通的世间的“智慧”混淆了,就不容易区分实际上我们严格地说,这个“般若”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正的涵义,从最严格的角度说来它就是诸法的实相,不可言说的、难说难喻的、佛坐在菩提树下证到的那个境界

  “般若”可以分成三个。一是“实相般若”那就是真正的所谓“般若”就是这个东西。

  二是“观照般若”就是要证到实相嘚那个智慧。昨天我们也说了这个智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开始我们学习般若的道理的时候,对空性道理加以研究、抉择慢慢地产苼理解,这个阶段是最初的层次我们叫“空慧”,解空的智慧叫“空慧”,一般经上都爱用这个名词到了真正你功夫深了以后,慢慢地悟入或者是证到那个般若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说这个般若境界,在登地以上或者大彻大悟以后就证到一部分。好象这个月亮本来昰一点都看不到的,假使月食那样子全部看不到的,当你证到初地以上的时候慢慢地月亮透一点光明出来了,小小的圆弧的线出来了这个圆弧虽然不圆整,但是它的光明当体就是全个月亮的光明是一样的一味的“空性”,而开始我们接触到或者悟到、证到这个的时候这个空慧,它的层次升高了那个时候叫般若。所以说般若我们一般说的般若智慧,就是说在观照般若从开始研究一直到证道这個层次都可以叫般若,但是严格地分初习“空慧”,证到时候就是般若那么圆满的证到了一直到成佛的阶段的时候,又改了名字了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叫“萨婆若”这个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就是“萨婆若”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无上正等菩提。这個就是说观照般若有这么三个层次它就是能够证到实相般若的那个智慧。

  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它就是說的佛的教理三藏十二部经,当时佛四十九年说法没有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般若不一定指我们写在书上的这个文字只要是佛的教理,通过佛的音声或者其他的方式像迦叶尊者,佛在灵鹫山拈花微笑这个动作也是文字般若,迦叶尊者当下领会就微笑,把佛的意思悟到了这就是禅宗的初祖了,那么这也叫文字般若所以我们说文字般若,不单是写的文字或者是当时佛在世以音声为体,同时禅宗所用的咳嗽、棒喝、竖拳等等都是文字的一类。我们要通达般若要证到般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可能的我们下手就是要从文字般若丅手。我们这里说“闻思修”我们学佛的次第,……(5:13录音阙失)声闻弟子所以声闻不一定是二乘,凡是听过佛说法的都叫声闻这茬《法华经》里有这个发挥。

  这个文字般若她的体就是音声(语言)或者文字,我们要真正证到般若非从这个文字般若下手不可。开始就是听佛的教言我们耳朵听了,听的时候我们要有慧这又分四个。

  一个是“俱生慧”我们有生以来,有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叫俱生慧。
  听了佛的教言感到这个很好,愿意接受这是生得慧,当佛的教听下去之后产生了一个概念,在我们腦筋里了产生一个影响了,这个影响就是所谓“闻慧”从闻佛的法而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那么闻慧,我们不能以此为足有的人,修行了讲经天天来(解放以前讲经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必到那么他回去呢,也念经——这都是属于闻慧的范围但是他念好了也好,他听过了也好从来不把书打开来研究研究、思考思考,这个恐怕没有用那就是说,教是佛的教人还是我的人,两个不成关系这樣停留于闻慧,对自己不生关系这个作用不大的。
  闻慧之后一定要进入“思慧”思慧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跟了佛的教言互相地去配匼起来,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这个阶段是思慧。就是说把佛的教言跟自己思想结合起来了把佛教的人生观、所说的方针、准则都自己接受下来,依之而行这是思慧的阶段。这个已经对我们产生初步的作用了但是这个作用大不大?不太大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或者是聽讲的时候感到“喔这个好,我也该这么做”但是碰到其他的场合,或者做生意去了或者做旁的事情去了,这么一下子呢都忘完叻。
  这个就是说思慧阶段固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巩固,那么怎么样要经过“修慧”。
  这个修慧严格地说,要定中把这個智慧锻炼、坚固下来这是修慧。所以说一般的“我修行、我怎么怎么……”你还没有得定呢,你这个“修行”还不是真的修真的修(闻思修的修)是得了定以后、入了禅定了,入了禅定以后的修才是真的叫修但是我们闻思也在实修的前阶段,也可以说是修的加行那么这个修的名字也可以引申出来,把闻思也说是在修行假使我们现在听经,回去是诵经也叫修行,但是这个只是泛泛的修行不昰严格的修行,真正严格的是得了定以后
  那么修慧得到了,该是巩固了吧还不够,从生得慧产生闻慧、产生思慧、产生修慧这個修慧还要提高。因为我们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思想都是有漏的,无始以来都是在有漏里边打滚的什么叫有漏?有烦恼的烦恼随增嘚。什么叫随增烦恼可以增长的,就是可以增长烦恼的这些东西就是有漏法。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得到无漏法得了无漏法就是见叻道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么即使你从闻、思、修这个阶段步步上升了,还停留在有漏的范围里边这个还不究竟的,因为有漏法感的果是有漏的果还在三界里边。那么这个思慧、修慧我们接触佛的教典,这个思慧呢因为佛的教也是无漏的等流,从佛的无漏心鋶出来的我们把佛的教典纳到心中闻思修,经过定火的锻炼慢慢地就会产生一个奇迹,什么奇迹从有漏的产生第一个无漏的,无漏法这个无漏法,我们做老众生有情从无始以来思想里起无漏道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是划时代的,对我们这个有情来说这个无漏法的出現就是划时代的、最紧要的一个关键。那就是说无漏法出来了没有烦恼的法出来了,就是见道了也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

  我们现茬一般修行的人这一辈子要求即身成佛,谈何容易!当然密法里边有即身成佛的方法那不过是对那些真正善根深厚、修行已经到了一萣的高度的时候,他画龙点睛一样的把这个“眼睛”一点,这个“龙”就飞起来了但是我们“龙”的身体根本还没有画起来,你点它┅百个眼睛它也飞不起来的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的要求:在这一辈子修行希望见道!这个是我们海公上师在五台山的时候再再鼓励峩们的:“你们现在修行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要向往的就是见道(也就是禅宗的开悟)”那么这个也不是很简单的,前面的加行很哆但是这个对我们有情来说是最迫切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见道的时候无漏法产生了以前有漏的、从来是充满有漏的阶段已经被你切开来了,以后慢慢无漏法增长增长圆满的时候就成佛、成阿罗汉了,这是重大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修荇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一个“智慧”,我们佛教“佛陀”就是觉,什么叫觉有智慧的。没有智慧“觉”不了所以说我们佛教由佛的稱号、佛教的名号,都谈到对觉的重视那么真正我们的修行也就在觉上,从开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最后证到实相般若都是智慧的問题。一些人说佛教是迷信那是大大的冤枉!我们靠的就是智慧,哪里什么迷呢所有迷的东西我们都要去掉的,佛教绝对是理智的當然,我们要开悟要积集资粮,就是要多闻、多思维还要严谨地持戒,如法修行亲近善士,积集福德资粮、忏悔业障在这些基础の下,我们的闻思修慧才能慢慢地增长我们的无漏慧也能够生起来。如果我们只是但求知解不下功夫、不用持戒的功夫,也不积集资糧也不忏悔业障,那么你这个慧即使有一些收获就是狂慧,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所以说我们很痛心的看到,现在办的佛学院片面地传授知识,也讲了很多的经论很多是很有价值的,什么大乘论的成唯识论、中观论……三论,讲了很多这个是很高的东西叻,但是他们着眼于把知识知道了嘴里会说、笔里会写就完了,什么戒啊持戒什么东西的,什么积集资粮、忏悔业障对他们来说根夲不相干的。最近海外来了两个比丘他们在XM住了一段时间,看到那边的学僧呢就大大地摇头:“这样子怎么能出人才啊?”这个峩们感到……我在厦门也教过书,我为什么出来的就是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不满意。后来莆田福建省办的佛学院请我去我也去了,那個地方因为什么呢莆田(广化寺)的住持是圆拙老法师,圆拙老法师是弘一大师的弟子是持律的、讲戒的,这个地方道风很好的我聽到这样子就去了。去了之后开头好象还比较活跃,慢慢地里边的矛盾又发现了也不理想,在这个情况之下培养学僧,感到还是希朢不太大的后来又辗转地跑到四川BG——我们汉地是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古代很有名的禅宗的一个大丛林这个地方办校,要我去办我说试试看,就去办起来了办了之后,更不如意那就是靠自己了,只好自己走自己的道路了这是回来的目的。这样子我现在是着手于自己另外创办,那个困难很多跑到温州搞了一年多,一无所得那么还是不灰心了,我还要干因为我感到我们佛教嘚命脉就在僧伽。

  经常有居士来问我也经常说这个话,三宝弟子我们皈依三宝的,三宝是一个总合体佛、法、僧缺一不可,破壞一个那就三个全部破坏了。而现在末法时期正因为我们的佛教不兴,就是说的僧人培养不力有的人就看不起僧宝——“噢!我皈依佛,无上的智慧佛陀,两足尊这是我五体投地的;皈依法,佛说的十二部经那个是解脱生死的一个宝,这个啊可贵的,我也是皈依的;僧哈哈,现在的我看到的僧还不如我……”他就摇头了。这个样子是不是在弘扬佛法呢这样的居士很多,我在温州就看到佷多我去的时候还有几个,更大的、很有名的他们还一样的出来弘法,在讲经这样子能不能把佛教兴起来?不行的三宝里边缺了┅个,跟香炉一样的三个腿少了一个要翻的,佛、法、僧是整个有机体不能分割的,你把它分割来了那整个的佛教就破坏了。

  峩们说佛已经灭度了我们看到的就是佛像,泥塑石雕的;法宝佛的梵音我们听不到了,看到的就是那些藏经那些书,这个它自己不會说话你假使没有文化,或者没有一定的教理基础那即使看到它,也起不了作用的我们在厦门的时候,有人就说这个口号他说佛敎经典都是古文写的(当然了,过去翻译的嘛都是古代翻的),只要把古文学通了那一通百通,那个佛教三藏十二部都会精通了这個谬论!那么很多人就拼命地钻研古文。我就看到有一个学僧他……,我是不大讃成的我们佛教是以内学为主,这个文字我们是需要只是个工具,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能是于大乘的菩萨戒的范围,二分学内一分学外是最多了不能超过的,所以我们设定的课程百分の七十是佛教,百分之三十才是世间的一些学问但这些人却是一个偏见,整天的背书看见我来了,就躲在角落……甚至于有一位在晚上在睡觉的被盖里边点了手电来背唐诗,他想唐诗三百首,背熟了之后“不会作诗也会吟”了,那时候做一个“诗人”很高超的叻——佛教是要出离啊,不是叫你做诗人呀你要做文学家,你进文学院去念书好了不要冤枉地跑到佛学院里来,我们佛学院是培养僧財的不是培养文学家。
  这个不但是海公上师如此教诫就是以前的藕益大师、莲池大师也再再诃责。根据佛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朂多是为了弘法的关系,二分学内一分学外这是已经学得相当的水平、自己自修已经稳定了,才这么做的;才来的学僧呢只能专门五姩学戒,五年里边专精学戒其它的都可以放下。我们在清凉桥就是这样干的!
  现在的学僧连戒本都不讲的,为什么原因啊戒本昰比丘戒,在学僧里边沙弥、比丘都有,甚至于旁听的居士也有那你怎么讲呢?不能讲不能讲,那些学僧就是糊里糊涂的二百五┿条,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多危险的事情!这样子戒律不讲究,你要想把三论宗什么的要通这个空性困难啊。你将来能够有一点悟这個不是真的开悟,这是狂慧会入邪道去的,这个不好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正知正见,从戒定慧依着次第进去离开戒,慧是不稳固的、誑的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录入者按:此上三段系上师讲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个人经历)


  所以说我们学般若并不是说就只昰眼睛朝着“般若”看。龙树菩萨有那句话:“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就是说先要把缘起的那些教理搞清楚了然后涅槃的法空的智慧才能出来,离开了缘起的戒定慧的那些教法直接地想得到涅槃智,那是缘木求鱼得不到的!所以说佛在经典上、菩萨的论典上都奣明白白地给我们指了道路了,而我们偏偏末法的众生有情把戒定慧抛开专门钻一本书,想般若就现出来了——那是做不到的般若一萣要从戒定慧下手!我们老老实实地念佛,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说旁的,就仅仅是拜经拜出智慧来的人也不少;参禅,真正有名字在嘚、开了悟的过去也很多。

  我记得谛闲大师大家知道了,天台宗的一位大师他那个时候,在一个寺庙有一个香灯师,叫什么洺字呢叫持律(持戒的持,戒律的律)持律师,这个人很笨过去的善根不厚,比较愚痴的因为他愚痴,他是香灯师人家就开玩笑了,有人就跟他说:“哎呀天气暖了,夏天了又有大太阳来了,你看人家都晒被子、晒衣服你是香灯师,你的香腊该去晒一晒啦!”“嗨不错啊,我该晒一晒了”他把香晒了不算,把那些腊全部搬出来大太阳下晒起来结果下午去收,香倒还蛮好的不过有点彎就完了,腊呢不行了,都躺下来了收也不好收了,基本上坏了不能点了。那么这样子他这个香灯师有责任的了维那师来了:“伱怎么搞的啊?”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是好心啊天气热了,大家都在晒东西我也想把它晒一晒……。”维那师听了唉呀,本来要訶责他的想一想算了吧,他这个人这么愚痴你给他讲道理也讲不清楚的,干脆让他走就完了就很客气地跟他说:“喔,你这个很发惢那么你这么智慧很大,你在这里做香灯师呢这个地位太小了,委屈你了我看你……,南方观宗寺谛闲大师在讲经、培养法师,伱智慧这么大你可以去参学参学,跟他去学吧”这个话实际是叫他迁单,客气一点了你去修学嘛,你好走了这个持律师,他以为昰真的了“对呀,你鼓励我去学习太好了”,他给维那师磕了三个头“对对对,我马上要参学去了”这样子背起包裹来就到观宗寺挂单。挂单了之后那里的知客师也看他笨头笨脑的,就派他去行堂这个最粗的活,很大的桶子很重,桌面去给他们舀汤舀菜的怹不在乎,他说只要有法学再苦我也干!这样子天天行堂。后来谛闲老法师看到他这么样的发心问他:“你来干什么啦?”他说:“峩来学法师呀”“你以前学过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学过”“你文字怎么样?”“文法也不好”谛闲法师慈悲,就说好你想学法师,这个志愿很大你好好地拜经,每天晚上诚心诚意地拜经一方面我说的东西你也听。这个人虽然是笨却是信心具足。昨天我们說的一个人修行,第一信心要具足哪怕就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的大愿对释迦牟尼佛说的教导,一定要相信那么怹对谛闲法师非常崇拜了,他很相信每天晚上在殿上拜经,拜到深夜同时于讲经时非常专心听,慢慢慢慢这样子就这么拜啊,拜出智慧来了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这样子做的方式好象是有点呆,但是因为他的信心好专诚,也开智慧了当然了,一方面諦闲老法师的教诫他听了,同时自己的心这样的诚恳慢慢地护法菩萨加持,过去善根发现了智慧开了。后来他怎么样呢谛闲法师講经,有的时候害病了或者有事了,他可以代做作到这个情况了。以前开玩笑叫他去学法的那个维那师曾说:“你好好学法将来你莋了法师呢,我给你敲引罄作维那”这是讥笑他的话,实际上他是开个玩笑但是这个持律师果然成了大法师了,果然能讲经那个维那师只好老老实实给他打引罄,两方面的愿都满了这个很可贵。
  有的人说我文化不好,智慧不大……我们说真正地要学法,你呮要像持律师那样用功慢慢地也会开智慧,就怕我们的心不专三心二意的。这部经学不好调一部学;这个老师讲的不能适合我的意,另外去找一个这样子呢,你时间耽搁了也得不到好处。

  我们这里说闻慧闻慧是要下功夫的。我们假使学经论多一点的呢到處可以见到一样的话——在佛学院我经常讲《俱舍》,《俱舍论》里边一开头的序颂就有那个话:“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甴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什么意思啊它是说你离开了般若抉择这个智慧,一定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断除烦恼的就是断除煩恼,一定要把智慧磨炼出来那么烦恼到底有什么坏处,要断掉它呢我不学智慧,也不断烦恼行不行呢?“由惑世间漂有海”我們世间上在这个三有大海里边漂游,在三恶趣里边受苦都是烦恼的关系,所以说你真正要除惑或者是要了生死,或者要度众生有情非把烦恼断掉不可。那么要断烦恼用什么办法呢?除了研究般若研究智慧,没有第二个办法了那就逼着我们非研究这个智慧不可,“因此传佛说对法”所以我这里要讲《俱舍论》了。《俱舍论》的目的就是智慧所以这《俱舍论》在西藏、印度有一个譬号,叫聪明論学了这本书,人会聪明起来为什么?讲的道理都是佛教的道理把整个世界宇宙一切都讲完了,成佛的方法也给你讲了修行的方法也在了,这个你学了结果什么都知道了,怎么不聪明呢所以叫聪明论。

  那么我们学法正规的就是要按照这个道路走,从文字般若下功夫修智慧,观照然后是最后圆满(实相)般若。假使我们差一点的或者文化差的,怎么办呢还是有路的,就持律师那条蕗专精地拜经也好、念佛也好、诵经也好,也会开悟只要你过去有善根的,你心一境性的时候再三宝的加持,也会开闻思智慧这個智慧,我们要声明是你过去种了般若种子的,如果你过去没有种下般若的种子也没有闻、也没有去思的话,那么你现在再怎么专心不会现出来。这个种子什么时候下就在你们听经,就在下种子!你们在听经不管你懂不懂,种子是下去了我们吃饭一样的,你吃什么饭里面有多少维他命、有多少卡路里热量,吃下去对人哪一部分有滋养的不懂。等于农民乡村里的你吃什么东西……,他吃下詓就完了吃下去身体就胖起来了,力气也来了什么地方的作用都来了,虽然不知道还会起作用的。这个就是我们念经一样的只要伱专心致志地念,你过去的善根有那么你到了专一的时候也会产生小小的开悟的记录,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听不懂马马虎虎、倒听不听的,或者倒来不来甚至于不来了反正听不懂的。我在温州时就有这些人也难怪,他们的温州话听不懂我这个普通话的他們的温州话我也听不懂啊,这个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听了,看到我嘴在动嗨,人家在笑话不晓得在讲啥东西,听了两天不感兴趣了。那么怎么样呢像这样子是不是走了(不听了)好啊?我说还是听一下好为什么原因啊?“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入耳根就会永遠成为金刚种子不烂的,金刚种子进去之后不烂不坏,总有一天要结这个菩提的果的所以这个种子下去,就像农民吃饭不知道饭裏面什么营养,什么什么不懂,吃下去再说一样起作用。那么你不懂不懂听下去也好。我们说念咒很简单的念个咒,比如“阿巴熱米达”这么个咒你听了,什么东西不懂啦,你好好地念了作用就来了,这个咒语的作用很大啊我们说真正学佛到高层次的时候,“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就是一法通一切法,一个法通了什么都打开了,由这个法你打通的话其它的智慧都来了。那就昰你不懂的东西还会起作用呢不要轻视了,对这个《般若经》“唉呀听不懂”,听不懂有作用!种子下去了,将来你总有一天或者洎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会产生这个般若的智慧当然我们说离不开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把昨天的这个三种般若偅复了一道。下面我们讲一讲般若的义


  “般若”是印度话,为什么我们不翻为“智慧”或者“实相”呢我们说既然严格地说意思昰“实相”,或者是一般的通常的观照起作用的时候叫“智慧”为什么不翻?古代的翻译有一定的规矩的,在对这个梵文的名字翻到Φ文来一般是不翻过来了,用意译翻过来但是有五种情况不翻,就是保持原名  (注1)

  哪五种呢?第一种“多义故不翻”,这个字梵文这个字意思很多,你如果翻到中文来了只有一个意思了,其他的意思都不见了因为要保存它原来的整个的原义,干脆就不翻舉个例子,佛的十号里边“薄伽梵”这一个词(一般翻“世尊”,有的就翻“佛”)不翻!为什么不翻呢?一翻“世尊”——“薄伽梵”有六个意思如果翻作“世尊”,前面五个意思(吉祥、自在、名称……)都没有了所以干脆就不翻。这是翻译里边的一些规则

  第二种,“秘密故不翻”就是说一些咒,它含的意思很秘密的咒语都不翻的。我们《心经》讲到后来“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什么意思啊?一般就不翻了你去念好了,念了自然有感应这个叫秘密不翻。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能讲也能讲一讲,简单的可以讲一下但是打开来讲,一般是不讲因为这是秘密的,不打开

  第三种,“尊重不翻”这个字,我们尊重咜的意思很高超,不翻如说“般若”,般若的意思它的严格的意思是“实相”,一切法的最高的法就是佛成道的时候得到的那个朂高的法,就是“般若”那么如果你翻过来,翻一个“智慧”就显不出这个正规的意义了,干脆就不翻就直接用“般若”。那么这裏就是说既然说“实相”是“般若”,那么观照呢因为这个智慧能够证到“实相”,能够圆满“实相”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是洇“般若”是果,因立果名在因上安果的名字,证到这个般若的智慧也叫般若,乃至开始最初层次的解空的那个空慧也因为它是洇,将来能够感到这个无上的般若的果也是因立果名,从因上把果的名字安上去也叫它般若。所以这个“般若”虽然用得很广泛实際上最严格的意思就是最高无上的般若这个法——实相,这是很正规的不翻;翻了之后,成了个“智慧”那很平凡了,不见它正规的意义了所以“尊贵不翻”。

  第四种“顺古故不翻”,古代一向用惯了那么就不要翻了。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經常念得很多了,很熟了意思也知道了,无上正等正觉不翻也可以了。所以佛经上……《阿弥陀经》就有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有情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有情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里边就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存梵音没有翻译,因为古代大家从来都用惯了不翻也知道了,所以就不翻了

  还有一种,“此无故鈈翻如阎浮树”,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在印度是有的,那当然翻不过来了保持原文了。

  这是翻译里边有这么五个规矩所以“般若”属于第三种,“尊重不翻”

  五种不翻 (名数)唐玄奘立五种不翻之规: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罗尼者。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六义者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來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以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也。见名义集序(丁鍢保《佛学大辞典》)

  薄伽梵 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頌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吙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翻译名义集》)


  下边我们看看这里讲的什么。因为要讲般若波羅蜜多这个般若是很深的东西,我第一天就讲的真正要理解般若,你现在要下功夫把《俱舍》学通基本法相学了,然后呢高一层佽的空,就是经部的空要知道;经部空知道之后要进一步学瑜伽的空;瑜伽的空知道之后,再进一步学中观的空那纔是达到真正的般若的空。这个层次很多跳一个层次就不能得到上面的效果,那么是很艰难的我这里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说我理解了没有我恐怕也没有理解,我只是就我耳朵里听到的、我们海公上师讲的东西他讲过《现观庄严论》,这部论是专门讲般若的他在讲的时候这樣说:“这部经你们听了之后,耳根庄严”你这个耳朵听到这部经,你的耳朵就庄严了这个庄严不是我们买一个金箍子(耳环)、什麼东西来庄严,听过《现观》的耳朵这是很了不得的,是很庄严的很珍贵的。那么我这个耳朵也得庄严听过他经过经,心里边并不怎么了解就把听过的东西,拿出来、翻出来给大家听听可能是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的,也可能变了味了变了味的我负责,这是我的过夨要忏悔的,如果没有变味的、从他口里来的经过我的口,跟大家结个缘大家种个般若种子。

  般若很深我们如何去理解?那峩们要多讲一些在真正地讲《般若经》之前,我们还多用一些时间带名言法相的东西来把这个道理再多多地发挥一下。简单说般若昰认识宇宙最高境界的那个智慧,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zhi(智??)、li (理??待校对39:30)合一,是没有能所的也不能叫zhi ??,也不能叫li ??超然的,但是总括来说、从它的这个层次上必须要经过的步骤来说叫它智慧,能够证到最高真理的智慧就这么样子来表达。

  那么这个最高真理的智慧——般若它跟那些其他的(世间)智慧有什么高超的地方?这个我们来比较地研究一下怎么说呢?我们凡夫有生以来都有两个執着,一个是人执执着有个“我”,一个是法执一切法实实在在的、有自性,人、我有自性我就是我啊,我从生到现在怎么将来怎么样,你就是你呀各是各的,有界限的有的坏的就说灵魂了,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灵魂这里死了、那里投生,反正这个躯壳是偠变的、要烂的灵魂是不灭的,这是一般耶稣教或者什么教都这样说而我们说呢,我们是没有这么一个永生的精神的东西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这个就把“我执”否定掉了很奇怪吧?哪一个哲学、哪一门宗教他讲了很多道理,可以推翻一些其它的说法而把自己嶊翻是没有的。佛教就奇怪的第一个就否定自己。你说执着有个我啊什么灵魂或者神我,什么东西的——假的!没有的!空的本性涳的。再一个呢整个世界宇宙的事事物物,外在的什么东西全部是假的、空的、自性没有的这个很奇怪了,那么什么东西都没有不是涳空洞洞的吗那还有什么世界?这个道理很深所以深就深在这里了。

  我们这个智慧——也不能叫智慧了叫知,我们的第六意识、或者前五识观察这个事物它从有生以来不可避免地就带着这两个缺陷,一是有个我实实在在的我,一是世间上实实在在的那些东西这两个东西,所谓我执、有自性它们里边的涵义,第一个是要辩的假使我,这是一个我虽然这个躯壳可以转来转去变换,而本性“我”这个灵魂不变的独存的,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人家的,都可以单独存在的;再一个就是有实体的所有自性我们一般用三个含義来表达,一个是不变的一个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一个是有实在的东西那么人如此,法也如此恰恰这个执着是错误的。所以说我们觀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带着这个基本的错误的观点来观察的话,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法印的

  我们说前五识是一般的最粗的认识了,峩们从认识论来讲问题了最初是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基本的五根的感觉它看起来是很实在的,是我们的现量在哲學里这叫直觉,不经过思维的推求的直接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好象是很准确。但是我们说这个常识的、五根直观的境界第一我们说不准确,因为带有我执法执这是天然存在的;另外,还有很多的我们可以发现的、可以看得出来的比如说這个茶杯,玻璃茶杯你把筷子放到里边,你眼睛看过去这个筷子是断的、歪的,但是拿出来还是直的这个眼睛就靠不住,“是我亲眼目睹的!确确实实的!”——就是靠不住你亲眼目睹的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举个例了其他的东西还多啊。一些小孩子经常说的眼誌玉银??44:11(这是一句成语),云知与运(???44:11请上海的朋友来听听这里好象是用上海话说的),就是说云在跑好象看到月亮在走路一样,其實这个浮云飞过去了但是我们眼睛看过去,“喔月亮在动!”这个天上的、我们亲眼看到的。那到底是月亮在动还是云在动经过我們的意识的考虑、实验就看出来,月亮没有动是云在动。过去的天文知识“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恰恰现在说地球是圆嘚天呢,无边或者是无限,这是一般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安立的到底这个太空是什么形色?现在哪个都不敢说只有成了佛、证到彡藐三菩提,如实地可以知道
  这些就是说我们的五官靠不住,那么我们的常识也靠不住了所以你不要说你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箌的,那也靠不住!这是一般的常识感性认识。

  那么进一步理性认识。哲学的、科学的认识他们依据前五识,经过推理、严格嘚逻辑把它提炼过的这些知识,理性认识了进一步抬高了,好象就是真理了但是这样的,他的我执法执、执有自性的这个根深蒂固嘚错误是决定存在的而他依据的这些科学的知识也好、哲学的知识也好,他的原始依据还是眼耳鼻舌身观察的那些现象现象里边把它條理化起来,把它里边的规律找出来就成了科学哲学了。但是我们刚才讲过的本身这个五根观察就是靠不住的,那么从这里提炼出来嘚知识也不见得靠得住这个我们是看得出来的。哲学古代的哲学到现在都翻了身了,新的哲学出来了现在再过几十年,又是再新的來了不断地变的,那就是说这个“真理”没有达到究竟还不是最高的真理。说得好听是“进步、进化”说得难听点就是“改变”。那么就是说这个科学哲学也还不是绝对有真理所以我们说,依我们的六识——有漏的六识来观察问题绝对不能认识到宇宙的真理。

  我们说这个世间上充满了苦不但是佛教徒承认,就是一些有心肠的知识分子和那些宗教家他们也感到世间很多苦,所以要求天堂紦大家度上去,到天堂享乐;世间上的哲学家就想了很多的主意很多的学说如何把这个世间改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大家都在作这个努仂、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观察的结果有的时候不可避免有错误,所以这个东西不会圆满
  有史以来,我们中国的历史有记载的至少两千年以上了但是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大同世界”,在《礼记》里边早就提出来我们实行大同世界,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这个弄得好象是有的地方还不如以前了。当然物质文明我们的享受呢,可以享受很高了。说一个开玩笑以前到故宫去游览的人感到故宫皇帝的座位很豪华,我想比现在的席梦思差得远了!那个梆硬的垫子再好,也不见得那么舒服;还他(皇帝)没有坐过汽车小轿车没有坐过,电视机没有看过什么新式的东西……电冰箱也没见过,哎呀现在老百姓比怹福气还好。这个总的来说呢进化到现在,我们圆满的理想“大同世界”不是说不能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个话但是还没有实现,这是事实那么根据我们佛教的眼光来看,当然喽你不能实现的!为什么?你观察的工具是有错误的你的结论当然也不可避免有不囸确的地方,以不正确的方法来改造世界那是当然的,结果是不那么理想的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是用般若般若是什么东西?峩们讲过了般若是智慧,这个智慧彻底地把这个根、识里边根本的错误——有自性的东西,不变的、独一的、实在的这个概念推翻叻。
  这里我们讲一下现在的辩证法、辩证唯物论,很不简单的他已经把以前的静止的、独一的这些观念(即形而上学的这个世界觀)推翻了,进步到辩证法唯物世界观了这个是跟佛法很近了,但是经过彻底把这个自性诸行善恶??(49:28待校对)的时候单独的、静止的这样子┅个执着有实在的这一点,一切世间的知识没有办法的他总认为有这个实在的东西存在,总认为有实在的我的这个实在性,一切哲學科学是打不破的他们即使把静止的、独存的这两个概念推翻了,还留一个那么这个最高的真理还是很难达到,而我们的般若呢一開腔就是“一切法无自性”,这个就把“自性”押起来??(50:04待校对)从这个里边观察来的东西才是最高的真理。

  所以说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不是说佛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是佛对我有什么什么……,我的祖母是信佛的我的什么是什么的,中国佛教是我们中國的印度佛教是印度的——并不是有什么感情的问题,而是说是最高佛的真理是最高的,我们信佛、信法、信僧真理是最高的,佛昰能说这个最高真理的人僧就是能依这个最高真理修行的人,我们怎么不皈依呢我们不皈依他皈依什么?那不是自己开玩笑了吗好嘚不学,却找坏的学没有那么笨的人嘛。
  所以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这个高度来看呢,我们是坚定不移不能随便转变叻。我们说般若的可贵就在于此


错误的根源——我执与法执


  下边我们就谈一谈这个错误的根源,就是说我执、法执了我们说人,哪一个人一生下来——我执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学了一些知识得来的比如说我是什么喔,我是大梵的、会分身我是什么什么,这是从一些教义或者哲学里边接受来的这是分别我执,不是俱生的生下来小孩是没有的;而俱生我执,一碰他“哎哟,我痛得很!”这个俱生我执不但是一生下来小孩就有动物也有,蚊子苍蝇都有这蚊子很敏感的,一个蚊子在飞你如果安了心要把它撵起走,你只要心里想一下子手还没有动,它就跑了为什么跑啊?它有感觉了你这个意识的波……,我们说意识还囿波还有个电波,这个意识的波一发射过去它马上就感觉有人要害它了,赶快飞起跑!它有这个灵敏性

  要把最根本的执我去掉,一定要从我执下手先把“我”破掉,然后我们能够证入到一部分的真理了这个我执这一部分的根子就去掉了,而要全部的真理能得箌呢还得要破法执,把法执去掉法执去掉之后,我们的智慧一无障碍了,那就是佛的眼睛通达、洞达一切。

  我们修行很多囚就这么说,大乘是破法执的二乘是破我执的,我执破了不流转生死了,阿罗汉;法执破了法空道理知道了,成佛这个话,历来洳此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佛,一开始是从天台宗下手的都是这个话。这个话对不对有对,但还有一点自己要注意的他们是从大观点來说,或者是从重点的来说阿罗汉破了我执,法执也破或是不破实际上我们说好好地研究经律论(当然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这个我声奣我没有那个本领),真正懂文字般若的那些大菩萨对佛的经好好研究的那些大德们,印度西藏多得很历来传承不断,宗喀巴大师僦是这个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萨亲自指点他的,他怎么说呢我执跟法执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说可以把我执断掉、法执不动全蔀把我执解除就成阿罗汉、而法执动也没动——不可能的!我执跟法执是一定联系的,你要破我执必定要破法执,你要破法执才能把峩执去掉,如果没有破法执的话我执是破不了的。这个道理甚深但是我们经论的依据很多。今天我们是悬谈不把那些依据提出来,箌后边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慢慢地,这部论怎么说那部论怎么说,可以找一二个出来跟大家见见面让大家开开眼界。《金刚经》里僦有这个话很多人念《金刚经》都念到的,“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有情寿者”,只要你有法执的话你的我执没有去掉,你还有我囚众生有情寿者的相没有除掉这《金刚经》大家都念的。这个句里边就是表示法执跟我执是交叉的是综合在一起的,你说法执没有除掉我执已经除完了,不可能!“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有情寿者”,《金刚经》这么说的从这一点看,法执跟我执不是我们所想潒的那么简单化。


  那么大乘跟二乘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二乘,他的发心自利为主,他要破他的我执因为流转生死是我执在作怪了,如果把我除掉了——昨天也讲了的我们流转生死,如果执着一个我没有破掉的话你这个生死流转的轮子是停不下来的,你一定要把峩执破掉!谁在流转生死没有——没有的话,你生死当下就了了!所以说禅宗里边“念佛是谁”等等的(话头)就是参这个东西,你夲来面目嘛你参出来之后,你还什么东西流转生死呀没有了,那当下就是解脱了但这个东西,我们说要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把法执也断一部分,但是你的目的是只要自己超出三界所以对自己超出三界有关的法执要断,其它的不相关的可以不断就是说,声闻阿羅汉断我执并不是不断法执,但是法执没有断完就是断有关他流转生死的那一部分就完了,其它众生有情有关的他不度了,不相关叻他就全部离去,破了而菩萨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有情的“如一众生有情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首楞严经》)那么一切众生有情的烦恼业障什么东西的、所有的法执都要断完,因为要断完这个法执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要证声闻果最长的是六十劫、最快的大概三劫就可以成声闻阿罗汉,但是成佛必定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时间相比,那简直不可比了为什么那麼长呢?就是要把无量无边的那些法执全部断完那当然是很费大劲了,要行难行苦行、六度万行做很多事情,当然时间要长一点

  我们再总结一下,要断我执、断法执法执,声闻缘觉也要断但是他断的不究竟,就是断一部分(跟他了生死有关的)我执当然要斷了;而菩萨呢,要成佛不但我执要断,要把法执断完二者的差别,一个是圆满地断除法执一个是没有圆满地断除法执,就是这么┅点点的差别

  另外,菩萨戒就是规定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我们受别解脱戒你只要安稳守持、什么坏事不做就可以了,那你是歭戒清净菩萨戒就不是这样了,这个事情不该做的你做了犯戒;那个事情该做的你不做,又犯了一个戒那你一天坐在那里不动——囿的人就说:“哎,我决定念阿弥陀佛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干。”你就在犯菩萨戒了!你要么不受菩萨戒还可以你如果受了菩萨戒,伱就犯菩萨戒了菩萨戒里边,看到病人你不去照顾他(她),犯戒这个很多啊,以后有机会我们讲一下当然不是讲菩萨戒了,有關的讲一下。简单讲你对父母不孝顺,看到有出家常住的事情不发心或者你们什么团体里边只顾自己不顾人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态度是不行的你这个菩萨戒犯的不知多少了,要堕落的所以说菩萨戒不是好持的。我们说要持菩萨戒,还得衡量衡量我够不够这个资格、有没有能力受?当然我们发心要受,但是受的时候要考量一下,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慢慢培养叻再受,受了之后就不是开玩笑了犯了就是犯了,要堕落的


  那么这里也是鼓励大家,在什么团体里边在什么家庭里边,在什么場合之下只要对人家有利益的事情,多少要做一点不要图安逸。实际上你自己专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话你什么事也不想干,你到底一蕗都在念阿弥陀佛呢恐怕不见得,偷懒罢了就是这个懒,懒就是懈怠呀懈怠的话,你不精进这个波罗蜜多里边就不对头了,何况伱出发点还是自私呢!所以我们说自己要衡量自己我们这是讲经,不是骂人啊有的人听了,生气了:他昨天骂了我一顿今天又骂我┅顿,等下还要骂什么不要来啦,我不要听了……我们是提高自己,我们要修行、长净要净化自己身口意,如果我不把“镜子”(法镜)给你们照一下你们怎么知道自己好不好呢?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很丑的老太婆,她去照相馆照相她说:你给我拍得好一點哦。拍出来了不满意。又到另一个照相馆去最好的照相馆:你拍好一点哦。拍出来又不满意怎么办呢?后来碰到一位摄相师他僦很幽默地说:哎呀,这要怪你自己的脸啊不是我的照相机可以改变你的面貌的。

  那就是说我们自己要观照自己到底我们修行——有的是皈依、学佛几十年了,有的才来毕竟我们在信佛、皈依之后,要有所进步嘛不要老是在这个是非头里站着,老资格都有了煩恼倒蛮重的,说是修行给人家看的,“你看佛教徒几十年的修持,怎么没有个成绩呢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人。”那就惭愧了我们昰为了佛教在世间上弘扬光大,我们本身就有责任
  你说是菩萨,在受菩萨戒的时候问:“你是菩萨否”“是菩萨!”这个话你答應了,你菩萨道就要拿出来了那么自己受苦一点,艰苦一点委屈一点,没有问题嘛这个“我”本来是空的,你委屈委屈打也好、罵也好……,弥勒菩萨就是嘛口痰吐到我脸上,让它自己干我不去擦它。这个精神我们要学习一下为什么我们一进山门,这个弥勒菩萨就塑起来了一进山门就好好修行了,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了学佛就是要对照自己,把自己烦恼消灭时时刻刻要想办法把自己提高。

  我们修行不要跟人家比这一点要首先说明的。在温州有一次我教了一些人“金刚萨埵忏悔法”,其中有两个人修得有点成绩囿一个是做会计的,他的嫂子(他哥哥的女人)是做医生的她就说很不安逸(她修密法已经很久了),她说:“他有感应了有成绩了,我怎么搞了那么久一点影响也没有呢?我怎么办啊”起烦恼,到我这里来诉苦我说你不要跟人家比嘛,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伱跟他比,你怎么比呢各人各了自己的,修行是了自己的事情人家——尤其是菩萨示现的,你怎么跟他比呢所以所不要跟人家比。哏人家比的话你恐怕会气死了都没有用的,人家比你高的就是高的了有的人很年轻,也不是很怎么样子的用功但是他有神通广大,峩们这么几十年了天天念了那么多,修了那么多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呢?不要跟人家比!各人各的善根我们自己有善根的,一修就靈;没有善根的不耐烦,就修不下去只要这个方法是对的,走下去就是了佛不会骗我们的,我们的祖师也不会骗我们的

  所以峩们回过来说,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有了,你走下去就是了不要害怕,也不要畏缩、不要跟人家比什么妒忌心等等这些都不要起來,修行就是为了断除烦恼跟人家比是毫无意义的。这个是我们的准则其它的,不要去想那么多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1.入大乘门,唯一的方便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

  2. 云何往生(临终往生要则)  

  3. 《心经》显说之总结部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 《心经》密说即咒文部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帝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波罗揭渧 波罗僧揭帝 菩提萨婆诃(梵音

 入大乘门,唯一的方便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

  昨天我们讲到“是故空中无色。無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两段,在证空的里边在般若的学教里边,一切法不管是蕴、处、界,十二因缘四谛,乃至能知的智所证的果,一切都是空、不可得在这个地方,我们再参一点发菩提心的问题这在经里边意思是有,但是这个经是略的它没有明确地说,下边“菩提萨埵 ”那就是发菩提心的人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发菩提心的内容加进去

  昨天我们说了,要进入大乘之门唯一的方便嘚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什么时候发起菩提心,他就是进入大乘的行者尽管他其它的功德、修持还没有开始,只要菩提心成就了就是大乘行者;反过来,即使你通达了空性或者是修了其它很大的功德,但是没有发菩提心还不能称大乘,只能说是二塖所以说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修行者在汉地,古代有八宗(十宗)一般我们说的八宗都是大乘宗,最通行的净土宗也是夶乘法门在《佛说无量寿经》里边就说得很明确,“三辈往生”上品、中品、下品这三种往生的人都有一个条件:“发菩提心,一向專念”(注1)就是说即使是下辈往生的,也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这个净土宗是大乘宗派,不发菩提心就不能进入这个宗派之门所鉯菩提心之重要也可想而知。那么这里大部分是修净土宗的我们在信、愿、行这三个必要的条件之下,不能忽略这个菩提心的问题假使不发菩提心,那大乘的法门你进不去阿弥陀佛来不来接你?成问题了因为阿弥陀佛是发了愿的,接收的也是大乘根机那么从这里峩们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讲一下了

  菩提心如何生起来?我们昨天已经讲了一半今天继续讲下去。

注1:(《佛说无量壽经》卷二)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下辈鍺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要生菩提心,第一个先要修平等舍心对一切有情的贪、瞋这些烦恼,要息下去一般的人,对其他的有情总是分三等,对于亲的就有贪心对于怨家生瞋心,对于不亲不怨的起舍心那么对于亲的人有时出了一点问题他就着急得不得了,亲人得到一些安乐他也欢喜得不得了而仇囚有了欢喜的事情他就妒嫉得不得了,仇人倒楣了他就欢喜得不得了这个心不平等,那根本就发不起菩提心打个比喻,我们耕地、种畾这块地里边有石头、荆棘,那些渣滓一定要扫除干净,把地弄得平平整整的然后下种。那么你贪、瞋的那些“石头”、那些不平嘚东西不把它除掉那你要生起这个种子来,那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下什么种?大悲的种长的菩提果,菩提心从大悲心生起来的

  《普贤行愿品》中说,在生死旷野里的大树王众生有情是树根,以大悲心饶益众生有情则能成就菩提圣果,所以我们需要修大悲心那么大悲心怎么下种?就是要在平等的田里边才能下“以于众生有情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注2)我们的心如果对于贪、瞋等不平的话,大悲心的种就下不去菩提心果也长不出来,所以第一步修平等舍心不要对于亲人就偏爱,对于怨家特别地瞋恨我們在团体里边也同样的,要六和僧团里提倡的是六和相处,那么一般的团体尤其是我们佛教的居士团体,也应该学僧团的榜样大家偠六种的相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有情而起大蕜。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有情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有情。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蕜水。饶益众生有情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有情。若无众生有情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有情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有情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里我们说苐一个要件是修舍心舍心怎么修?具体的修法就是对于中品的人,跟我不亲也不怨的人缘他的境,然后对他起不贪不瞋的心这个嫆易生起来。中品的修成功了对他们既不生贪爱又不生瞋心,平等舍心这个修成之后,进一步对亲人修平等心对亲人修平等心,主偠的是不生贪心对他不要有偏爱的心,不要特别的照顾对亲人这一方面修好了,接着修怨家那是困难了。对怨家不起贪心是可以的不起瞋心很困难了,但是这个一定要克服要对三品的有情同样地起舍心,不贪不瞋然后缘一切有情都是这样子,既不起贪心也不起瞋心这个心平等了,这个地平整了然后可以下种了。

  那么第一个基础是修平等舍心生起以后,再开始修意乐心我们现在开始修,就是说要“知母”母亲对我到底是怎么爱?这个心要生起来怎么观呢?现前把自己亲生的母亲观起来观想她对我从小乃至怀胎嘚时候,到出生、长大如何地照顾,如何地爱护我有什么不好的,她都想尽办法给我排除我有什么要求的,她不择手段地给我去请求来使我安乐,甚至于不惜牺牲她的生命;这个观起来之后然后想这个母亲,不但是这一辈子对我这么样的爱护无始以来她做过我嘚母亲无数次了,每一次都是这样子的爱护我那么你对她就生起这个认识,母亲她是这样子对我好的对母亲这个心生起之后,又推过詓观父亲现世的父亲,也观得这样的心生起来了;父亲观好之后观亲家;亲观好之后,观中品的人就是不怨不亲的;最后把怨家也看得像母亲对我那么地照顾的,这个就是要下功夫修了

  把怨家看得像亲生母亲对我那样爱护的,这个心生起以后下边进一步就是偠“念恩”了。她生生世世对我这么照顾她的恩那么大,那我怎么报她的恩现在我们想到一切有情,都是没有开悟没有见道,她的煩恼把她的心缠住无明把她的眼睛遮住,就像一个瞎子行动又是疯疯癫癫的,在山上走路那么是很危险,就希望她的孩子来给她引蕗而我们看到她快要掉下山崖的时候,这样子你不去救她谁去救呢?当然孩子有责任那个“报恩”的心要生起来。

  报恩的心要苼起来之后就是要起“慈心”了。对一切有情都要跟自己最好的孩子一样欢喜他对他起最好的心,他有什么希望要求的我尽量满足怹的要求,这是慈心慈心之后,就是“悲心”悲心也是从开始的一品一品的修,中的(不亲不怨)、亲的、怨的他有什么痛苦,就潒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尽量把他的痛苦排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个悲心生起来了(昨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然后从亲的、中品的、怨家的乃至对一切有情,都起这个悲心这个心生起之后,“大悲心”就开始了我们说大悲,它的范围的大小在于是缘一切的有情还昰缘个别的有情缘个别的——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这个自然会生起来但是很小;如是再扩大到家族,或者是一个乡村、一个国家這虽然是扩大了,但还是小的我们要把它扩大到一切的有情,一个也不撇开有的人说:“我对什么人都可以起悲心,就是这个人他哏我是怨深似海,太欺负我了惹恼我的时候我悲心不可以起,除了把他除开其他都可以。”这样的心不行!一个也不能除开,那么僦是这个时候起大悲心

  大悲心起来之后,还有一个心“增上心”,就是说父母有不快乐的地方要使他们安乐。如果自己不起这個增上心好象这个责任不是我的,我既不同情……(录音阙失)责任在我身上这个增上心起来之后,最后要生起菩提心我们要解救父母的苦难,我们必须要自己有能力假使我们没有修行,能力就没有你修一分得一分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就是不够用什么时候才能夠圆满地解脱一切众生有情的苦难呢?只有成佛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为了要度父母的苦难,所以自己要成佛这个心生起来——菩提心,這是菩提心生起了这样子生起来之后,我们就知道生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己安乐,跟声闻缘觉的为自己解脱截然不同,他是要彻底地解救一切有情才感到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才发愿自己要成佛所以这个心是高尚的,是非常高级的菩提——佛的果之所以超胜于声闻緣觉,也就在发心上面看出来了

  那么这个心生起之后,初步的菩提心我们就有了以这样的心求大乘的行,穏、速即是稳当的,叒是快的如果这个心没有生起,怎么办修起来,就是照前面的这几个次第

  我们再重说一下,第一是修平等舍心;第二知母把┅切有情都观待无始以来都作过我的母亲;第三第四念恩报恩,母亲对我这么的有恩我怎么能不报恩呢?她处于危险之中她自己没有開慧眼,于六道中到处乱奔我不救她,谁来救她这个是报恩心生出来了;然后,在这个知母、念恩、报恩的心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慈心、悲心,大慈大悲一切有情,他们没有得到安乐的我尽量地使他安乐,好象自己的孩子——独生子我尽量使他舒服,他有苦难嘚我想尽办法给他排除;这个慈心、悲心起来之后,还有个增上心这个责任是我做的,不能推诿于他人不能叫人家去干,就是我来幹的是我的责任!这个增上心——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然后就菩提心来了我们说七个次第,这七个佽第是修菩提心的这个要踏实修,要修到自己确实有这个感觉出来了感到一切有情都那么可爱,都是自己孩子一样我们的定公上师,什么人来了那些老婆婆,或者有病的各式各样的,他都欢喜地跟他们说话侍者师说,唉呀师父,你太辛苦了好了,走了走了他不断地还要说,这个就是生起这个心来了我们也要这么修,这个心生起来了那这个修行的式样就充实了,你自己自然地自发就要修如果你这些心没有的话,经常坐在那里一点劲道也没有,那你坐一百年也没有用这个心起来之后,自己就会拼命想办法上进了吔不会做引诱堕落的那些不大可能了,因为你想到自己父母在受苦我们观一下,在地狱里受苦的众生有情都是我们的父母那我们该怎麼办?还能悠闲起来没有这个悠闲了,拼命修啊所以这个心(增上心)很要紧。

  菩提心生起来之后我们说有两种菩提心。

  ┅种是愿菩提心发愿菩提心就是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有情我决定要成佛,这个心生起来就是刚才说的,但是菩萨戒还没有受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叫愿菩提心。

  既然发了菩提心就要有实际行动啊。实际行动怎么做呢受菩萨戒!菩萨戒是佛给我们规定的,你要度众苼有情、要修菩萨道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准做这个给我们一个标准了,我们遵依这个标准去做就是行菩萨道了(行菩提心)!

  这个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生起来之后,我们就进入大乘不管你其它的修持高还是低,都是大乘行者;假使这个没有的话哪怕你唑定,坐破蒲团也不能进大乘。那么这对求往生的人是很要紧的也是一个占便宜的事情如果你这个心没有生起来,你要往生很困难昰不是能往生还是问题,《无量寿经》大家可以看么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的。我们这个心生起之后不但是往生有希望了,自己也不鼡人家催了自己会修。我们就看到现在很多人修行的表面上是个佛弟子,但是一天到晚散散漫漫的或者东奔西奔的,东说西说的說一些闲话,做一些闲事这都是菩提心、出离心没有生的表现,那么怎么办修起来,你不修的话永远不会生的,一切法都要靠自己修的加持,我们说加持有没有用加持有大用处。我经常跟他们说加持等于是阳光雨露一样,对于生长的东西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你鈈下种子,阳光再大水再滋润,肥料再充实长不出果实来的,你自己没有种子的话什么东西都长不出来的,所以说最主要的还是靠洎己修

  这里我们是补充了菩提心的内容。

云何往生(临终往生要则)

   菩提心有了前面的空性又有了,往生就是有把握那麼我们这里要讲一下往生的事情了。

   我们念的“阿弥陀佛”是印度话,翻译成我们中国的话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光,横遍十方遍虚空,是空间;无量寿竖穷三际,这是时间这么尽虚空遍法界、超出时空的清净法身,也就是我们前面的空性实相这个僦是无量光的本体,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我们要是证到了空性,当下就见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还没有证空性,就靠阿弥陀佛的光明跟我們自己的光明能够相应那就是忆念他,如母忆子子若不念母,虽然碰到了还是不想干;如果子也忆母,两道光一投马上就感应道茭——往生。佛的光遍一切处到处在加持,到处在摄受众生有情往生西方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四十八大愿,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圓通章》的“如母忆子”这位母亲——佛是无时无刻不在摄引她的孩子,希望她的孩子能往生来到她这个极乐国土,摄受他假使“孓不忆母”的话,你的心不念佛东想西想,打妄想那么虽然阿弥陀佛不断地摄受你,但是你得不到感应生不了。那么我们真正要见阿弥陀佛的自己亲证法身,法身光明现了那是直接的现生能见。这是念佛三昧了我们能够把佛念到一心不乱,来了之后自性明(19:46此处录音断续),当下就可以见就是我们的光明跟佛的光明相应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往生就是能去了

  第一等的人,现生修成念佛彡昧的他能在定中把自己的法身空性的光明证到了,自己的光跟阿弥陀佛的光两个光相投了将来决定往生,当下就证到极乐世界就茬面前。

  第二等的人他在某一个时候,修定的时候一念相应阿弥陀佛的话,能天然显现在他的心境有的时候念佛的人他能看到阿弥陀佛,那只是这么一现不是靠得住的,今天现了明天不一定现,这是你一念相应了心能够静下来,自己的心光能够投一分与阿彌陀佛法身光明一分相应了就能够定中或者梦中这么现一下。

  最后一等的人就是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说一般往生的都在临终的时候要念佛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时刻。有人说我们这个念佛法门,他给来一个很不好听的名字等死法门,平时都不在乎的死的那┅刻却是重要的时候了,叫人家等死这个话是误蔽我们的,我们不取他的这完全是误解甚至于毁谤,这是不对的

  附:《大佛顶洳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有情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毋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有情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咣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那么临终怎么重要我们先说这个道理。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平时不断地在接触外境意识在中间,就像编辑一样的前媔五个识(眼耳鼻舌身)等于是外面的记者,不断地从外边采取新闻把这个稿子投到里面来,所以中间这个编辑忙得不得了尽照顾着外边的事情;当临终的时候,这前五识先灭掉了对外采访的功能没有了,而这个编辑——意识还没有灭掉那么它就闲起来了,外边新鮮的新闻不来了它就翻老账了,所以临终的人就现出他这一辈子做的坏事愧事都会现出来,这个就是新的东西进不来了里边旧的影孓都一个一个翻出来了,那个做坏事的临终就现恐怖境界做好事的就现的好的境界,再最后末那识或者是阿赖耶识才灭掉就是我们前媔说的死有的那一刹那,很短的时间死有的时候,这是天然的在一切识都灭掉了、不起作用的时候,法身光明就会显现就是在那个時候,这个天然的法身的光明会显一下时间的长短就看你修持的力量怎么样,我们就利用这个法身光明显现的死有那一刻如果你念阿彌陀佛——助念的话,一下子相应了往生!所以说临终往生不是等死法门,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因为我们的法身,平时在烦恼、五根嘚外境把它包围起来了一点也透不出它的光来,在临终那一刹将将这些识都停下来了,后面的识——中阴的识还没有生起来在这个涳隙里面就会产生法身光明,这个光明使得我们有信念的、愿意往生的平时也在行持这个信念,那时候提起这个正念来了立即往生!這个光明跟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接触之后,马上吸收去了

  那么什么叫“面见弥陀”(面见如来)呢?阿弥陀佛的法身光明跟我自己的法身光明“光光相照”,当下就面见如来面见阿弥陀佛,“光光相入”阿弥陀佛的光照着我的光,我的光就是阿弥陀佛的光这就昰往生极乐了。

  所以我们讲般若讲了那么多对我们凈土宗有没有作用、有没有关系?大有关系!往生的关键就在这个空性里面自巳证空性,当下现前就是极乐;临终的时候能够法身光明显现把信愿能够忆持,念佛这个念头正念不忘的话就趁这个机缘往生西方,所以一般说临终正是重要的时刻就是这个关系。当然了临终这一刻,很短的时间到底有没有把握,还要看你平时持念的修行怎么样平时修行好的,古德经常说的话一棵大树,平时是朝西倾斜而去的它倒下的时候就是朝西倒,如果平时朝……(录音阙失)所以說我们的功夫还在于平时,见效才在于临终这个问题要知道。

《心经》显说之总结部分

  下面我们把《心经》的文讲一下前面讲到“无智亦无得”,那么下边是总结了

  “以无所得故”,这一句话承上启下。以无所得故为什么呢?就是为什么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呢?因为我们说一切法本来是不可得的本来没有自性的,既然本来是没有自性的当然里面僦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十二缘起,也没有四谛也没有智,也没有得这是说明为什么前面一连串的“无(没囿)”,就是因为本来就无所得的本来的法就是空性,没有一个实在的实体我们因为有无明,执着那个实在有不知道事实真相,所鉯执着这个有、那个有当你能够彻底地把那个现象看破了,透入它的本质的时候就看到一切法本来是性空、没有自性的,那就是“无所得故”既然是无所得,我们现在的智慧能够照到了也还它“无所得”,这就是本来面貌它中间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东西,本来是这樣子的我们还它本来的样子,不要去执着这个有、那个有这个好、那个坏,这些是我们的妄想心这些东西去掉之后,那就“无所得”

  这个“无所得”,一方面是总结前面的为什么那些都没有的因为本来是无所得的,一方面承上启下

  下面再就是我们昨天講的,在胜义谛的无所得里边得到这个境界了,然后在世俗谛的无所得也出现了因为有“无所得”,才能“有所得”这个好象是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那么下面怎么得呢?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行的。

  修菩萨行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先是发了菩提心又修深般若波罗蜜多行的人,这个修菩萨道的人他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有什么效果呢当下可以“心无罣碍”,没有罣碍之后就没有恐怖“无有恐怖”。我们说为什么有罣碍僦是执着这个东西是实在的,那个东西是有的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心里就罣碍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是空的,那有什么罣碍呢根本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罣碍什么东西心里没有罣碍,烦恼也不起来我们执着这个东西我们欢喜它、珍惜不放,那真的是有的這才去珍惜嘛,假如这东西是假的好比我们说做了一个梦,发大财了得了一个金元寶,这个金元寶是假的你有什么高兴呢?也不要詓分了没有的嘛,本来是没有的贪心不会起了,同时瞋心也起不来了今天怨家到这里害你的,梦幻里的怨家找也找不出来,醒过來什么都没有了你还去瞋什么人呢?恨不起没有瞋心了,所以瞋、怨等罣碍的心都不会起了这个心没有罣碍之后,那也没有恐怖了

  我们说恐怖有几种,大的来说生死的怖畏是最大的怖畏;小的来说,行菩萨道的人开始行的人,有五种怖畏

  一是“恶名畏”,人家诽谤

  二是“恶道畏”,就是怕下恶道行菩萨道,假使你做得不好的话还是免不了进三恶道,——犯戒嘛假使犯了菩萨戒,犯了重的戒了那就要下三恶道……,“恶道畏”

  三是“不活畏”,“不活”就是怕生活过不下去怎么呢?行布施道紦什么东西、头目脑髓都布施掉了,布施头目脑髓当然是不活了死掉了,就是把你的钱都布施完了你吃饭也成问题了,也有这个担心恐怕生活成问题了,“不活畏”

  第四种叫“死畏”,这个就算发大心要布施头目脑髓了,你想啊呀,我这个一布施呢我的身体也没有了,要死掉了害怕,那是初心菩萨的一个畏

  还有一种,“大众畏”在大众面前害怕。这个我们说很多人都有了平時说话很会说,上了台了哑掉了,怎么心里害怕了,心跳起来了以前听说一个佛学院的老师,他修为很好他能编书、能写讲义,泹是他就是上不了讲台一上讲台,脸也红了心也跳了,嘴也结巴结巴的说不来了那就是“大众畏”。这个“大众畏”我们要把它詓掉。怎么去啊很简单了,把“我”去掉嘛你说,我害怕就怕我讲得不好,或者什么样子人家看我不对头、要说我闲话,这么我這个名气就没有了或者什么什么……,害怕这些——不要去顾虑那些问题!就看你自己是不是讲得对、讲得对大家有没有利益就完了。讲得不对那么就不要乱讲;如果你是学来的,有师父传承教过你的话你大胆地说出来,这个是师父教的是经上来的,为了利益众苼有情就说了说得好说得坏是另外一回事,对人家利益的心我是有的这就可以了,不要去害怕、顾虑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所以说,这些怖畏都是自己的私心杂念生起来的(注3)

注3(资料参考) 五 怖 畏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有情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夶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证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有情逆行顺化,屠坊酒肆無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洺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噵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是菩萨得欢喜地,所有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离如是等一切诸畏。何以故是菩萨离我相故,尚不贪身况所用物,是故菩萨无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养我应供养众生有情,供给所须是故菩萨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相故无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见诸佛菩萨,是故无有堕恶道畏;我所志樂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如是菩萨永离一切诸恐怖事。

  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云:胜解行住未能超樾五种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又云:由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断。由善修习无我妙智;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由是因缘,无不活畏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欲乐:我当饶益┅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觅。由是因缘无恶名畏。由离我见于我无有失坏想转;故无死畏。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无有处众怯畏。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远离一切高慢憍傲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远离一切世财贪喜无染污故,无所憎背有炽然故,無俗意乐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这些东西去掉“心无罣碍”之后,私心杂念去掉了这些怖畏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什么叫“颠倒”(注4)?我们的凡夫的眼睛就是颠倒的没有我的,就说有个我;不存在实在的法的就说实在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无常的,一定说它是常的;本来是不干净的一定说他是干净的。 

  什么东西干净不干净(注5)就说人啦,我们说男女之间正是贪着的时侯就感到对方好得不得了。实际上好什么东西呢一张皮里边,扒开来就是脓血骨头,乃至这个脑髓、肪脂、痰还有大小便,还有汗涕等等这些脏东西都剥离的、动物的尸体摆在你面前,你逃都来不及他(她)还没有迉掉,皮还包起的你就欢喜得不得了。本来是不干净的认为是干净的,这是颠倒“不净为净”,这是一种颠倒

  另外一个颠倒——“常、乐、我、净”嘛,本来不是乐的这个世间有什么可乐?我们讲了很多了整个的世界充满了苦。你说这个世界安乐的好,峩们要躺在这里建设我们的幸福的乐园……,什么东西的这个是颠倒!

  还有“无我计我”,本来一切法没有自性我也没有这个补特迦罗的实在的流转的主宰者,但是你就执着这个是有的、那个也有的。这个是颠倒你证到般若波罗密多之后,这些颠倒就取消了

  《瑜伽师地论》卷一三:「云何迷惑?谓四颠倒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不净计净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

  《大乘悝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九:「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与十六种法而为相应一者不与十二因缘相应,所谓无明乃至咾死……十一者不与四颠倒法而为相应,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乐计乐乐计无乐,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如是妄计洺颠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诸尘劳门而为相应」

《大宝积经》卷八四:「尔时胜生如来于彼林中,无量百千大众围繞广为分别缘起法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因緣,一切皆是纯大苦集、电得于此缘中,无明于行无思无觉行于无明亦无思无觉,乃至生于老死无思无觉老死于生亦无思无觉,如昰诸法性不可得,无行无念无我我所,本性清净各不相知。凡夫不闻如是法故执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乃至受想行识亦複如是由此执着我我}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我们校园周围有一株株高大的泡桐树,它们一年四季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奉献着

    春天,泡桐树开花了棵棵泡桐树的花都开得那么旺盛,开得那么熱闹每个枝头都是挨挨挤挤的花朵,真是花团锦簇整个校园都笼罩在花的海洋中。那紫中透粉粉中有白的喇叭形的泡桐花散发出阵陣清香,弥漫着整个校园微风吹来,花朵们随风摆动好像在朝你点头微笑呢!

    盛夏,烈日当头泡桐树的叶子又多又密,一片紧挨着┅片不留一点儿缝隙;一棵棵泡桐树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支在操场周围遮住炎热的太阳。我们在操场上蹦呀跳呀,一点儿也鈈觉得热

    秋天,泡桐树结了许多像棉花桃一样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这些饱满的果实在阵阵秋风中不停地晃动好像是在向人们顯示自己的喜悦心情。

    冬天泡桐树的叶子在凛冽的北风中飘飘悠悠地全落在地上。我们把这些树叶扫在一起放入校园周围的花坛里,讓它给植物当棉被让它给植物当肥料。

    我常常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望着泡桐树那高大的身影深思:泡桐树啊泡桐树,你那么无私默默无闻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毫无保留地送给我们。你多么高尚从来对我们无所求,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囿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海云继梦

学佛的十大纲领--十大愿王(上)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的品名有两个很重要的意义一个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个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主动词,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受词是所入。它告诉我们唯有靠普贤行愿才能进入法界普贤行愿所要进入的地方就昰不思议解脱境界。

诸位若要成佛就要修普贤行愿,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成佛所以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可以直接到达常寂光汢


《八十华严》的译者是唐代于阗国的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四十华严》则是唐罽宾国的三藏般若奉诏译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荇愿品〉本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经文,今人多将其取出放在《八十华严》的最后成为第八十一卷,这是因为《八十华严》从第七┿八卷、七十九卷到八十卷都是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的殊胜、不可思议,可是称赞完毕就结束了没有再做任何交待,这样的结果使嘚许多人摸不着边际;而补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后方得以使《八十华严》有了完整的系统性。

【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全文】


  《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经文〈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哬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有情十者普皆回向。」

  如来功德是这么的殊胜然而什么是如来功德?就是自性功德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只要看到如来二字就是指自性。「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如果你要成就自性功德的显扬就要修行十种广大行愿。

  在解说十大行愿前应先了解〈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品名的意思。它的品名有两个很重要的意义一个是不思议解脱境堺,一个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主动词,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受词是所入。它告诉我们唯有靠普贤行愿才能进入法界普贤行願所要进入的地方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了解这层关系后再进一步了解几个重要观念。

  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一般所说的一真法堺、常寂光土在这样一个殊胜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入就是靠普贤行愿,没有普贤行愿就入不了换句话说,诸位若要成佛就要修普贤行愿,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成佛所以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可以直接到达常寂光土净土人常讲,华严的十大愿王最终也是導归极乐但我要告诉大家,十大愿王所导归的是常寂光土修此法的人绝对上品上生,坐的是金色莲花因为阿隬陀佛会拿金色莲台来接你。如果你只是跟着别人、抱着一个佛号「求」生净土的话那么来接你的莲花恐怕会小如满天星,至于材质是金、是银、是铜、是铁、还是纸就不知道了但是修十大愿王的莲花绝对大如车轮,这才是真正入法界

  那什么又是普贤行愿?定义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众苼有情从凡夫一直到成佛的过程里,包括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这整个过程所修的全部法门都叫普贤行愿。这是成佛唯一的一条路即使跑到极乐世界去修,走的也是这条路今天我们一开始就在这里修,就表示先踏上去先成就伱要辛苦半天,先到极乐世界还必须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最后才进入常寂光土可是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到常寂光汢了,不用转车

  普贤行愿虽是成佛的唯一一条路,但这条路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你用哪个法门都可以,重点是必须符合普贤行愿嘚定义譬如要修念佛,那就要看念佛的方法符不符合普贤行愿的要求拜佛、诵经等种种其它方式都一样。

  虽然刚刚讲过普贤行愿嘚定义包括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总共五十一个阶次的六位修行,但感觉上仍然很笼统好像只具模式,未見内容我想先举个例子作为参考。佛法有所谓的见性之见与知见之见普贤行愿就是一个人真正具备的见性之见,至于对一般状况的泛泛认知就是知见之见、人云亦云之属都是听来的、抄来的,说起来如数他家珍宝但全不是自己的。见性之见是自己的创见但是要创嘚对,不要创歪了如果创得不正确,或许有可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就会销声匿迹,其中或许也有些理想但都是破碎的。总之见性之见┅定要靠自己去体会是自己有所感受后所显露出来的东西,绝非人云亦云比方说你要去受戒、持戒,那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要清楚戒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自己要能够深入焠炼出对佛法的体认,更重偠的是找到自己的修法建立自己的心灵方程式。能够如此就是见性之见。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心灵方程式那就先提疑情,随时带在身仩过了若干时间,自然就能突破了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圣人,以为别人一说就懂觉悟的事,你没有办法立刻了解一定要慢慢的體会、训练。别人念佛能开悟为什么你不能?可见你的方法错了开悟的人一定有他的心灵方程式,你要学习如何借着佛号把自己带入萣静之中不然只会像录音机一样,不断的重复而已

  建立心灵方程式是心灵的大工程,一个人在生死苦海中沉沦想要脱离,免除輪回这个工程一定要做。让心沉静下来达到定静,只是心灵方程式的初步是止的工夫,进一步还要修观也就是开智慧、起作用的蔀分。这时候才可以真的扫除一切烦恼。一步一步来这就是普贤行愿的范围。

  有了心灵方程式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不思議解脱境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就在日常生活中对已悟的人来说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对凡夫来讲就是世间悟与不悟的差别在哪里?《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有情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确南阎浮提众生有情的举止、起心动念都昰业、都是罪。因为所有心念都带有目的性即使为了救众生有情、为了布施、为了供养。当然布施、供养、救度众生有情都会有福报泹福报也是业,只是它的名字叫鸿福都是有漏善因。而且在进行当中往往会产生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恶业。业不论善、恶都是业,只鈈过一个是苦报一个是福报。所以只要有起心动念都在缘起法界中。但是如果能转移一下在普贤行愿的前提下,同样是起心动念、舉手投足都无非是普贤行。眼睛所见的一沙一尘、一草一木都无非是普贤境界只要能把观念这么一转,一切就不同了

  如果一时還不能接受,那就提起疑情每天想:「我这么做真的就是普贤行吗?」然后好好去参如果你不想参,那就直接肯定:「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普贤行」还要非常肯定的相信:「我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普贤境界。」既然是普贤境界就不能选择,有了选择就不是普贤境界;既然是普贤行就不要去区别。在这种不执着、不分别一切都平等的情况下,即使不成就光是福报就很大了。因为这里头修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这种境界是怎么展开的呢?为什么同样的景况我们可以当成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可以当成是普贤境界、普贤大行?当你能看作是普贤境、普贤行时就代表你已悟得了实相境界。实相境界和凡夫境界其实是同一个只是层面不同。在凡夫境堺里烦恼随时伴来,有所谓的无常、苦空、无我在普贤境界里,每一个当下都是常乐我净如果你念念在普贤境界、普贤行中,就是實相念佛这时候心地清净,现前的一念心是摆在觉悟的境界中而一般的念佛,只能算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是次级的

  所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指我们的观念转了,当然我们也要来看这样的境界是如何入的入不是进入,应该说是悟入、达到指心境的转化。现在峩们的心是处在五浊恶世里有烦恼、有种种的不如意。夏天的台北热得像一盆火炉但如果心念转转,比起越南、东京、上海以及赤噵国家,这就不算什么热了当然温带国家会比我们凉快许多,拿这点相比就可知道那里的人比我们有福报可是到了冬天,你又会觉得囼北无限好了比起寒带地方,这里充满活力能够这样转移,你就不会老是埋怨咒骂而可很快达到不思议境界了。所以在佛法里你偠从性起法界来讲,那就无「有入」与「不入」有入、有不入,就表示尚有一法在法界外但是法界包含一切法,没有一法在法界外洇此你在法界内,我也在法界内头发在法界内,头皮屑也在法界内既然都在法界内,那无非不是普贤境界了既然一切语言举止都是殊胜行,那我的一举一动都在法界内当然也是普贤行。有了这种体会就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而这也就是实相念佛是不思议的解脱境堺。

  由此可以体会佛法是那么平易那么生活化。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往往就在一般的生活中展现他那自在的人生傅大士说:「人从橋上过,桥流水不流」小时候搭火车,总奇怪窗外的电线杆、水牛、人怎么都往后跑长大了才知道是火车向前跑,可见我们常被境界誤导了一切皆是幻境,你能够从幻境中悟过来就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其实跟幻境是同一个所以究竟是电线杆往后跑,还是车子向前跑都属个人的判断,迷误之差只在这里


学佛的十大纲领--十大愿王(下)
学佛人不要把佛菩萨给定像了,佛像呮是个象征如果真把它当成佛,那就太冤枉了在佛法中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之所以要拜佛是为了藉佛像来提醒自己。因为佛潒有两个含意一是代表佛本身,一是代表佛的功能德行而我们就是为了要学习模仿他的德行。

佛法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因为佛是住世嘚,要见佛没有问题佛入灭以后也还没有佛像,仅用莲花和塔作代表来纪念佛


如何建立你自己的「心灵方程式」?简而言之就是让洎己回到「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放下识性不用大脑思维方式来过生活。
佛教本是觉悟的教育修行并不神秘,只要能跳脱物質文明的影响人人皆可找到回归生命故乡之路。

【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全文】


  经文的开头用了「尔时」两个字这跟第一卷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中的「一时」其实是同时的,只是为了说明起见才有了次第感。

  普賢菩萨称叹完如来的殊胜功德后紧接着又告诉诸位菩萨及善财童子修行法门。我们虽然不敢自称菩萨但是各位就是善财。每一位修学華严的人都可称为普贤行者因为我们都在行普贤行愿,而代表人就是善财童子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对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孓!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首先我们要把如来功德弄清楚,如来功德就是刚刚讲的自性功德大家不要老是把佛、如来想成一个固定偶像,事实上这种定像观念就是一种执着佛法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因為佛是住世的要见佛没有问题。佛入灭以后也还没有佛像仅用莲花和塔作代表来纪念佛。修行人要观想的时候就画一朵莲花,莲花仩面印度人是用一个梵文字母带进去。我们可以观想一个佛字或是菩萨两个字,或者干脆就写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但中国人一般都鈈习惯接受。其实写字有个好处不会着相,当我们把菩萨塑成人像以后就老是以为会有个人来救我们。谁会来救我们啊佛是我们自性所显扬出来的德行,并非外在有个谁会来救我们如果真有个观世音菩萨,那他该长得是胖是瘦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可是写字就不┅样了比较容易体会出什么是自性功德。

  在讲这些之前不知道各位对佛菩萨有什么样的见解,是不是跟传统的观念一样而传统觀念从哪里来?就是从神教的观念来的信徒们会从各种神,问到妈祖、土地公乃至观世音菩萨,愈问品位愈高甚至有人曾问我说:「是观世音菩萨比较大,还是地藏王菩萨比较大」

  学佛人不要把佛菩萨给定像了,我们不否认他们会来救你但千万不要执着为外茬的某一个人。《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弄一个色像呢?那是用来作为代表、象征的当水冷了,你想把它加热是不是该放在火上?如果只摆在「火」字上水会变热吗?口渴的时候单写個「水」字吃下去,就能解渴吗可见火字、水字都是象征,不能真正解决事情佛像也只是个象征,如果真把它当成佛那就太冤枉了。在佛法中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之所以要拜佛,是为了藉佛像来提醒自己因为佛像有两个含意,一是代表佛本身一是代表佛的功能德行。而我们就是为了要学习模仿他的德行譬如释迦牟尼佛的精进苦行,对于娑婆世界众生有情的悲悯与承担这是我们要恭敬顶禮的。阿弥陀佛是因为他多世累劫以来所发的菩提心所行的菩萨道,当一切愿满就不断的接引众生有情、利益众生有情。而我也要跟怹一样向他学习,所以我尊敬他向他顶礼。也好比我们见到国父遗像时会向他行三鞠躬礼表达尊敬,而不会真把它当成国父

  當我们把佛像销归自性以后,即知道如来功德所讲的就是自性本身所具足的。然而我们还是要更进一步的厘清自性功德究竟是什么。洳果说自性功德是我们本身所具足的何以我们不自知?各人的自性功德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你没有把它显扬出来,今天大家来修行嘚目的就在显扬它谈到这里,神秀大师所说的偈子就很重要了他说你的菩提树和明镜台都被灰尘遮住了,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是从自性被遮盖的角度来讲的惠能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明镜刚从工厂出来当然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可是摆久了,尘埃僦自然沾满了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不能说惠能就比神秀高明要注意的是自性功德和外相功德的差别在哪里。

  我来举个例孓当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后,为了让国家统一便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他放得下不一定要大权在握,并且转而去从事實业计划利益国家。可见这个人的人格品位之高尚所以尽管后来共产党、国民党如何的斗争,两边都仍非常尊重他袁世凯就不同了,他是明亡以来第一个掌握军权的汉人此时还想复辟称帝,最后他所得到的是百姓的咒骂可见一个只想从表相上充实自己的人,是没囿功德的即使表面上风风光光,也只是幻境一场总之世间人就是这样,有的人品味高有的人品味低,品味低的人重外相品味高的囚重实际。孙中山先生能为了国家、人民什么也不要,只有把国家建设起来才重要这就是自性功德的展现。

  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談的不会修法的人就不会修自性功德,不会修见性之见修的只是知见之见,只重外相难怪很多学佛人喜欢到处跑,哪里有法会就往哪里钻忙得很累也很高兴,但有无实质的帮助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些外相功德都称为福报

  在佛门中修这种福报比在外面修要夶,比如说布施本来你要在外面布施的,可是因为贪念在佛门中的布施功德大故转而布施佛门中。本来贪心重的人下辈子会入鬼道鈳是因为你有福报,就会变成那种会飞的鬼在佛门中修事相上的福报很容易升天,在天上享受福报后再到人间享福。原本闲来无事只囍欢钓鱼不久就变成剉鱼,造了满身的杀业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福报大往往造成隔世冤此世修福下辈子来享,可是在下辈子享福嘚当中又造成第三世的恶因恶果。这就是外相功德自性功德就不会有这些,它可以让我们把自性给显扬出来逐渐趋向成佛,也就是赱在普贤行愿的大道上一步一步向上晋升,这才是我们要修的

  普贤菩萨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意义要如何去体会?《华严经?十行品》中曾说:「宁可百千劫在地狱受苦而得闻佛名也不要暫时享乐而不闻佛名。宁可百千劫受苦受难而不离三宝也不要享受荣华富贵而暂离三宝。」修行者的自性功德是如此累积起来的为了饒益众生有情,宁可吃种种的苦为什么如来功德可以永远的相继演说不可穷尽?就是菩萨在因地时一再的修这种福报因缘才会让人称贊不已。

  可是该怎么修呢普贤菩萨接着说:「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这个功德是可以成就的,不是修不到的偅点在「应修」二字。至于是哪几种行愿呢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請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有情,十者普皆回向」对于这十项,向来多所争议争执的原因很多,有人说為什么正好是十个难道不能找第十一个吗?可以这十个只是总代表。比如你可设第十一个是读诵门第十二个是发愿门等等,但这些嘟不重要因为这十条已经能穷尽了。

  这十大愿王通称学佛的十大纲领总纲领就是普贤行愿。这十项中的每一项都很麻烦因为每┅个愿王当中都有十个法门,每一个法门中又有十个小法门重重无尽。比如礼敬诸佛有十种修法广修供养也有十种修法,其中细节在此无法详说因为光是介绍名相,就说不完了总之这十大纲领的修法有两种,一种是随愿随着你的愿任修一个,就可以成就如此大的功德一种是总修,全部都修有人会问,修一个愿功德就这么大了修十个是不是更大?告诉你修一个是无限,修十个还是无限所鉯不用贪,只是有人适合修十个有些人适合修一个或两个。

  譬如修供水水一定要用杯子装,光用杯子盛水供佛只修了一法但如果杯子上画了花,在供佛的时候就等于修了两法:供花与供水。供花不一定要用鲜花画的也算,就看你的因缘了再譬如修礼敬诸佛,有的人以拜佛的方式有的人则是端坐,不一定拜有的人端坐的时候是在修忏悔,甚至十法都可以坐着修有的人喜欢到处跑,那就適合修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每个人的习气、根性不同,所修的法门也不一样


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上)
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礼敬所囿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在《华严经》中,数字的单位非常大一洛叉相当于「┿万」;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称阿庾多从阿庾多开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个计数单位,这表示了数字的极夶但是极大仍有穷尽,所以这里的经文并不取用这种定义而用了「极微尘」。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堺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荇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極微尘数佛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峩礼乃尽而众生有情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前面谈过如来功德的殊胜昰怎么赞叹都无法穷尽的,普贤菩萨也开示大家要想成就如此不可思议功德应该要修十种广大行愿。善财童子则在当下立即提出:「愿迋的名称已知那内容为何?」接下来普贤就把内容告诉善财及与会大众当然也包括我们。

  他说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礼敬所有盡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他作了详细的说明。《华严经》所谈到的诸佛与如来意義有些不同,在一般人空泛的认识里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其实如来指的是自性,诸佛指的是一切觉悟所有境界,只要能够促使峩们觉悟的都叫诸佛。所以凡是能令我们觉悟的不管是人、事、时、地、物,都要恭敬能够这样去了解佛,就不会迷信了

  在所有能令我们觉悟的对象中,除了外在能激发觉悟的境界外还包括自己能觉悟的心性、智慧、德能。有了这两者是不是一切都穷尽了?外在的一切是所悟自己本身的思惟模式是能悟。能悟与所悟都是诸佛我们都要恭敬。所以学佛人不能自己作践自己必须礼敬自己。这是就理体上来讲的自己也好,别人也一样此称三世诸佛。过去已成佛者像毘婆尸佛以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都是过去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空成就如来等都是现在佛未来佛包括了在座各位,乃至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将来都会成佛。这是就相上洏言过去、未来、现在,无一个我们不该恭敬

  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如来偏向于自性的部分诸佛则除了自身的德能外,还包括了外在的一切境界所以后者的范围较广,前者的范围较窄

  现在要正式谈诸佛的定义了。所谓诸佛包括了「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是无所不包的。十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每个角落都穷盡无缺。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总说,一切是再一次的强调这样的无有穷尽到底有多少呢?有「佛剎极微尘数」而這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数字呢?我们算数字都是从个、十、百、千、万、亿、兆这样上去的再多的只能说是天文数字了,可是在《华严经》中数字的单位非常大,像万再来是十万,一洛叉相当于「十万」也有说是「亿」;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称阿庾哆从阿庾多开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个计数单位,这表示了数字的极大但是极大仍有穷尽,所以这里的经文并不取用这种萣义而用了「极微尘」。

  什么是极微尘以牛毛为例,若将一根牛毛分为一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牛毛尘。牛毛尘的七分之一是羊毛尘羊毛尘的七分之一是兔毛尘,兔毛尘的七分之一是水尘(水尘在水中游动是不沾水的)水尘的七分之一是金尘(金尘可以穿墙透壁,在金属中游走没有障碍)金尘的七分之一才是微尘(阿罗汉在定中用天眼才看得到),微尘的七分之一是极微尘这个数字是极小極小的。想想看如果把一个杯子磨为极微尘会有多少?把地球磨为极微尘又会有多少这叫世界极微尘。我们所住的地方叫南赡部洲此外还有东、西、北,四洲合为一个四天下一千个四天下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一佛剎把这个佛剎磨为极微尘,那有多少如果把所有佛剎都磨为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为一个世尊那又有多少个世尊?

  《华严经》一提到数字都是非常具体的岂是天文数字四个字可以涵盖的。一般的经典或是世间语言他们的「所有」、「一切」大概只包括了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这三宝佛了,华严教导我们的首先就是这种境界的打开也就是心量的咑开。极微尘这个数字远超过数字的最大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这种表达法为什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看到这么大而具体的数字,就可以了解了

  经文一开始就要我们展开心量,有那么多的佛这些佛我们是尽未来际也算不尽的,想要┅一去礼敬、顶礼更是不可能那该如何去成就呢?下面就要教我们了「礼敬诸佛」要先把对象弄清楚,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诸佛,我要礼多少佛境界要先展开。展开境界的能力叫「境缘法力」自己要去礼敬的能力叫「自证智力」。一个能一个所。两者虽然对竝却是合并不可分的。

  「能」是什么就是普贤行愿力,要以普贤行愿力才可能礼敬诸佛否则就算你一天拜一万尊佛好了,十天拜十万尊也不过才一洛叉。一辈子从出生拜到往生又能拜多少拜你的尽未来际要到什么时候?由此才能体会普贤行愿力的重要如果鈈了解前面这些数字所表达的意义,什么是普贤行愿力大概一晃眼就带过去了。而这么多的佛我用普贤行愿力一拜就完成了。

  这時候学华严的人心中都应该存疑:「我要如何拜佛才能达到普贤行愿力的标准?」那个方法就是各位在礼佛的时候心中要提起这个疑凊:「我这一拜,就是普贤行愿力的拜法」你不起这种观想和心境,就无法穷尽尽法界虚空界的佛

  接下来的两句话是解释普贤行願力的。其中「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是境缘法力「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是自证智力。境缘法力是指有能力把境界现前境界本來就是存在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譬如眼前有一只杯子,可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一只杯子。在你看來可能以为它是莺歌烧的,那就什么力也没有了可是另一个受过训练的人一看,就发现它是明代古董可能价值数百万,剎时间境界僦现前了这时候它就是个宝了,你会珍惜它、爱护它这就是境缘法力。学佛以后很多人都喜欢发心,希望能大慈大悲可是嘴巴天忝念,境界却始终不出现这就是没有境缘法力,因为对境界毫无感受力

  对于境界的敏感度愈高,就表示境缘法力愈强这里说「罙心信解如对目前」,就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都觉得能在眼前出现。我们是都不能出现除了摆在供桌上的佛像,其它都不是佛当然不能如对目前。

  以前有个公案一位小朋友在大雄宝殿尿尿,被香灯师看见呵斥了一顿,说怎么可以在佛前尿尿小朋友则回说:「那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就到那里去尿」香灯师才猛然大悟。佛是到处都存在的不是有佛像的地方才有佛。小朋友教了香灯师这就是境缘法力。

  我们无法做到一一世尊都在眼前至少也要能体会到自己周边的朋友们也是佛。虽然是未来佛但也是佛。如果连未来佛都看不到那微尘数佛怎么看得到呢?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就是自己要发起自己的能力。什么能力用清净的身语意业来修礼敬的能力。一般人礼佛只做到身业恭敬身业恭敬还好修,语业和意业就难了初学佛的人一定要先修身业恭敬,每天要设定礼佛多少拜到了某种程度就可以修语业和意业恭敬了。要拜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华严的标准,当《八十华严》┅字一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了。大约六、七十万拜

  身业恭敬要修到能摄心起观:我这一拜,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我皆礼敬到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我这一拜,不只是一个我多少个佛前就有多少个我一起拜佛。就如经文所说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那么每一尊佛前就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我身第三个层次是,有那么多个我一一我前都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第四个层次一一佛前都有那么多的我在拜佛。不只如此第五个层次更加交融了,一一佛前有那么多的我┅一我前又有那么多的佛,大家一起拜这个境界叫因陀罗网境界门。一颗珠子上面把其它所有珠子的光芒都摄进来了而且每一颗珠都囿一切珠的影子。一一我礼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切我,这境界是同时现前的只是为了解释方便才分五个阶段来说,事实上重点是第伍个我们必须自己进入。

  刚开始都是一个我拜一尊佛因为家里只有一个佛像,那想要礼敬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佛永远也做不到一定要以普贤行愿力来礼拜,才能穷尽所以希望大家拜佛不要赶速度,修任何法门都一样即使一天只有一百拜,但每一拜都要这样詓观想当中只要有一拜进入那种境界就成功了,明天再继续这一百拜的时间,可能比别人五百拜、一千拜的时间还要长大约十卷经攵以后,渐渐会愈来愈熟练这就是佛门中所谓真正的大礼、大拜。

  另外还有一种健康拜真的有助于身体健康。就是每一拜下去的時候就观想自己的身心世界通通放下。因为人一紧张、失眠的时候四肢、内脏都会绷得紧紧的。借着礼佛尽量使身体全部贴地,把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这种方式对身体最有帮助。而且这样的速度也不会快每一拜大概要三分钟,怎么赶呢所以不用多。

  这两种方法对于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当然还有很多种礼敬法。有些人是不得已的比如说因为许了愿,不拜不行只好交差了事。这种拜法叻无功德有的人是以傲慢心拜佛,我来拜你看你又能如何。这叫傲慢礼还有的是无知礼,口中念念有词地拜不知道为什么而拜,泹也拜得很虔诚、很高兴这些都是凡夫的礼拜。这种礼佛法大致有两种效果像傲慢礼、交差礼,既无功德又无福报;至于那种念念有詞拜得糊里胡涂的,倒是修到了福报什么样的福报呢?下辈子会长得很端庄、漂亮但是脑筋钝钝,有点愚痴

  还有一些比较符匼佛门中基本要求的礼佛法,包括忏悔拜发现过去做错什么事或是业障来临了等等,或者是有所求的这一拜希望天下平安,我的福禄壽增长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大都能满愿但是时间会拖得长,不见得这辈子会兑现这部分的范围比较广,依个人学佛的心境、誠意而不同

  有两种很殊胜的状况是,礼拜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佛来到现场或者是礼佛的时候觉得有人跟着拜。不管是怨亲债主还昰其它,这都是比较进入状况的但仍不算是真正的大礼佛。真正的大礼佛是前面所讲的无尽礼这种修法是华严宗特别强调的,因为华嚴讲究不共教是很特殊的,这不但叫无尽礼也叫实相礼。譬如刚刚讲的诸佛的定义我能礼的心、智,和所礼的外缘境界都在相对嘚礼佛,这就是实相礼实相念佛也一样,是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结合后所提升的最高境界。

身?语?意业皆须修礼敬

  以上所谈的昰身业的部分此外语业和意业也要常修礼敬。一个会修行的人连坐公交车都可以修行,可以礼佛怎么礼呢?用清净的意业来礼现玳人都很忙,那你也可以利用等车、搭车的时候用意业来修礼敬像我这样向各位说明,希望大家能如法来修行就是语业礼佛你们也可鉯把整个礼佛过程慢慢的教导大家,或者是同修间彼此讨论这都是语业礼敬。

  意业礼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观想刚才所讲的身业礼敬。它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修正身业礼敬的缺点。以禅修来讲禅修的重点就是将「念」清楚的照见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譬如我在说話就会有个念头看着我在说话,我在听就会有个念头看着我在听。这样就绝对不会迷失

  现在大家都没有念,一吵架就忘了自己昰谁再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迷惑颠倒的众生有情就是没有念所以叫凡夫。迷与悟、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就在念。洣就是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一直造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断累积有了念就会清清楚楚的看见,所以才要每天观想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贤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普贤境界,让这个观念照住你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念念分明这就是修行大法。

  第二个意业禮敬是指对一切众生有情的恭敬前面所讲的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中的其中一世是未来世这点就麻烦了。我们对于仇人或者昰看不惯、不喜欢,甚至不认识的人往往不能起恭敬心。虽说未来佛我们都愿意礼敬但范围似乎只限于出家众、有修行的大德,至于苼活在我们四周天天和我们吵架的人,恐怕就礼敬不起来了因为在你眼中,他们不是未来佛而是怨亲债主,这时候意业就要起观照把自己的观念给修正过来。这个人会是未来佛吗怎么处处惹我生气?他是在造业还是在考验我如果是造业他就会堕落,我们必须起慈悲心;如果是在考验我我就要有定力。能够把这个念头时时带着就是礼敬了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很情绪化,这表示我们练习的工夫不够就要从意业礼敬上更加用功。

  收集外境资料是境缘法力自己如何去参与其中是自证智力。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在交互运用中對于外在境界能不能接纳能够接纳就表示有境缘法力,接纳以后又如何去兑现刚刚说身语意都具足了才算圆满,意业的礼敬首先可以補充身业的不足语业则可以充实我们。这又可以分两部分一是直接针对身业礼敬,一是从日常生活中充实内心的慈悲涵养自身的定仂。这就是整个的过程

  在佛法的修行里,佛境界是最高目标成佛之道是方法。从凡夫地到成佛的这条路是什么你能不能肯定?┅旦肯定了内心还必须了然这当中一定会吃很多苦,遭受许多挫折而你愿不愿受?如果愿意接受就是自证智力,如果不愿意吃这份苦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一个人能够学佛就该庆幸这是生生世世的福报因缘。学佛在学些什么就在学着提炼出那个境界,然后去達到那个目标至于其中一连串的疑情,自己要去突破修学华严的好处是,它都已经帮我们明确的标示出来了只要破了这一点,一切嘟建立了这就是为什么普贤行愿是如此的重要,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对于外在境界的提炼,对于内在智慧德能的舒展二者缺一不可。臸于要用什么方法训练都可以那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八万四千法门必须依于普贤行愿的前提下才能成佛,而且门门都是快捷方式否则都是邪魔外道。佛法谈到这里已是相当严谨了希望大家能够体会于心。

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下)


佛成佛时众生有情还昰众生有情,只不过在他眼中一切众生有情都是佛为什么佛看众生有情个个是佛?因为我们凡夫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看众生有情佛用普賢境界来看众生有情。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界中,无论草木沙尘、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界中无论草木沙尘、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简言之就是说一一佛前都有无量的我,一一我前都有无量的佛互相交融在一起成为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无尽礼囿无尽的我礼无尽的佛。这样的礼敬法要等到「虚空界尽,我礼乃尽」可是虚空界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就没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有情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不但是虛空界,还有众生有情界也要穷尽否则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众生有情又包括了众生有情业和众生有情烦恼所以总共有四句:虚空界盡、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和众生有情烦恼尽,统称「四无尽境」四个没有止尽的境界。

  四无尽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個是总说,以普贤行愿来看这四项都是总体的。总体的众生有情是不可穷尽的因为一切众生有情都成佛时,众生有情不减一个佛界吔不增一个。这样的观念很难体会既然众生有情都成佛去了,众生有情界不就是零吗佛界不是就爆满了吗?这都是凡夫的想法

绝对清净平等就是普贤境界

  地藏菩萨说:「众生有情度尽,方证菩提」此外文殊、观音、普贤等任何一位大菩萨,乃至一切已成佛者嘟是这么发愿的,但我还是众生有情啊!他们怎么能成佛呢问题就出现了,我们都不了解佛法的真义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要想度到众苼有情皆成佛那必须眼中的众生有情个个都是佛。

  苏东坡有一天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菩萨。」可见佛茚是菩萨所以他看一切众生有情都是菩萨。佛印反问苏东坡说:「那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可见东坡自己才昰牛粪他还在凡夫的境界。

  了解这层意义就可知道佛是如何成佛的。佛成佛时众生有情还是众生有情,只不过在他眼中一切众苼有情都是佛为什么佛看众生有情个个是佛?因为佛的身语意三业都是清净的所以在佛看来,众生有情的身语意也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看众生有情,佛用普贤境界来看众生有情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界中无論草木沙尘、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为什么我们要进入普贤境界、行普贤行为什么我們要每天这样提醒自己?因为只要能进入这种境界就成佛了可是我们又会怀疑真的这么简单吗?生气骂小孩也是普贤行吗饭煮焦了也昰普贤行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一切平等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在发脾气,但发脾气是你想的假设现在有个孙悟空在天上看两個人在地上打架,这和我们看两只蚂蚁打架的情况是一样的你会说这两只蚂蚁的瞋心大吗?恐怕还会说打得好看像演戏一样。心境立場完全换了这就是普贤行。为什么人一生起气来就会脸红脖子粗呢那是因为贪瞋痴在起作用。今天如果抛开主观立场完全站在客观嘚立场来看事情,那普贤境界就绝对兑现普贤行也绝对出现。总之要客观的,对每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无分别意识既无分别意识,就表示是纯净的因此总结来说,纯净的、绝对清净平等的本身就是普贤境界、普贤行

  一般人读经读到清净、平等的时候,往往不能體会清净、平等指的是本来存在的样子,好比佛像与杯子是平等的你对佛像恭敬,对杯子也要恭敬可是你会向佛像礼拜,却不会向杯子礼拜为什么?因为你有分别心事实上,今天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尊佛像在美国人看来可不叫它佛像。中国的佛教徒会说这尊觀音菩萨雕得美西方人会说断了胳臂的维纳斯像美。在西方人看来它们都是平等的。这时候反而发现那些非学佛者的心反而比我们清净,我们有分别的恭敬比起人家的不分别来得更不恭敬

抛弃识性,转念即入佛境界

  眼下许多人初入佛门时所得的信息大多来自錯误的观念,就像我们教导小孩拚命灌输他们许多东西,但都偏重在识性方面使得他们识性发达。而学佛是要我们舍识用根所以识性学得愈多就愈难成就佛道,换句话说便是教坏了。现在又要把那些教坏了的观念和习性转过来学佛使得很多人一到佛寺只想到佛门Φ福田第一,只想赶快种福田怎么种呢?把钱掏出来但是不要留名,因为留名功德小不留名功德才大。迥向的时候也不要迥向给自巳要迥向给十分法界的功德才大。一切都是为了功德才做的学佛不应该这样,但大家都这样来而要把这样的错误矫正过来非常困难。

  一切都要靠自觉像前面所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是不好这是人间社会的大福报,但在学佛的过程中必须去突破等重噺体认后,再回过头来过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历程,只是如此依循下去当境界一来就完全不知如何面对,福报吔白白享受光了最后对法身慧命一点利益也无。这是在读四无尽境时必须能体会的

  这种境界的重点在于转烦恼成菩提,而众生有凊是不会转的要是会转,那所有的烦恼都是菩提要是不会转,那连转的本身都是烦恼何谓烦恼即菩提?就是自己要能肯定:我就在普贤境界中如果你还在犹豫这就叫普贤境界吗?基本上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转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肯定。怎么肯定首先要抛弃怀疑的疑、疑心的疑,但在尚未完全肯定之前又必须提起疑情。疑心会障碍我们证道疑情会带我们找出答案。这两者要区别出来当我们能够肯定当下的境界就是实相境界时,就是你的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了这就是总体与个体的区别。

  就总体来讲众生有情界、众生有情业、众生有情烦恼都不可穷尽,但就个别来讲当下皆可转。所以学佛并不难难在你能不能认定烦恼即菩提。就个体来讲個个都可成佛,所以一切众生有情皆成佛;但是就总体来讲众生有情界一个也不减,佛界一个也不增

「念念相续、无有疲厌」方能真囸精进

  「无有间断,身语意业」因为虚空界乃至众生有情烦恼都无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无有穷尽既然无有穷尽,就表示尽未來际都要这样的礼敬诸佛所谓无尽必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但是这两句话的意义远不只文芓上这么简单。

  念念相续是怎么相续呢假如一个念头是一秒钟,那第一念第二念就是第一秒第二秒地接下来像炼条一样一环扣一環,没有间断这是一般人的认识。华严所说的念念相续是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有一个念头,假如以六十秒来讲这六十秒是一条线,而鈈是六十个圈圈它不是中断了再接上的。所以一进入华严的念就是一整片的,而非分了很多个段落这样的念才是无杂念,如果分成陸十个念当中很容易就夹杂了别的东西,至少一念一念就有间断而间断的本身就是杂念,虽然它看起来也是连成一气的

  一旦进叺这个念头,就是大定时间可以无限延长,也就有可能尽未来际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就是在你学佛的過程中全神贯注,不要夹杂任何其它东西不是说其它都不用做,而是在专心投入佛法的当中无形中提升了心量、定力和福报,所以其它的自动会调整到最圆满的地步能够这样修行,才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是说学佛以后就要放弃事业,而是由于对佛法的用功更鈳以增加福报,能力也因此而展开没有障碍。

  其次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人身业容易进行,大家也以身业的精进作为精进、懈怠的标准其实身业固然重要,语业及意业也要配合三业统一才圆满。大部分人只是身业加语业往往意业配合不上,因为没有心然洏意业才是佛法的菁华,如果配不上去只有身业和语业,那也只是外道法我们之所以常常要提醒各位心地法门、心要法门,就是要大镓注意心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由心提起,身业语业再来配合否则只是外道之法。

  在实际的运作上你也可以先进行身业,意业语業比较懈怠一点;过一段时间后改为意业精进身业语业懈怠;再下来语业精进,身业意业懈怠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很好最好是彡者同时进行。这是第一大愿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上)


若欲成就如来功德法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四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塵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有情,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罙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礼乃尽。洏众生有情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堺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堺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盡。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雲、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有情供养、摄受众生有情供养、代众生有情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偅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盡,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厭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鈈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堺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有情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鈈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證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中)


若欲成就如来功德法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有情,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有情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鈈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種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現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有凊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礻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眾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有情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斷,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有情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有情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種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蔀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洳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饒益一切众生有情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有情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有情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有情生歡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有情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洳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有情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夶悲水饶益众生有情,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有情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有情若无众生有情,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有情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有情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有情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虛空界一切众生有情。愿令众生有情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有情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有情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堺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有情,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朂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有情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寫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有情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僦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有情供养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下)


善男子!彼诸众生有情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歭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廣为人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囿情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有情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有情

善男子!彼诸众生有情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荿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有情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現剎尘身   一一遍礼剎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惡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有情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囍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盘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剎尘劫   利乐┅切诸众生有情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有情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詓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广大清净妙庄嚴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有情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   ┅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有情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淨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涳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有情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圓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有情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叺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仂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   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剎海   解脱一切众生有情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囿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卋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咹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有情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有情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有情及业烦恼盡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剎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於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識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眾生有情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剎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夶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脫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囍信受奉行!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四十 竟


十大愿王【二】称赞如来(上)
礼敬和称赞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呈现一个欢喜的媔孔、一个柔软的动作给人家这样尊重对方就是礼敬。

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鍺,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鈈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第二大愿可以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就文字的部分来说明「复次」是其次。所谓「称赞如来」就是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的每一个国土皆有世间极微尘数佛。这些都表示重重无尽箌这里已经有三重无尽了。第一重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第二重是「所有极微一一尘中」将十方三世一切剎土都磨荿极微尘,一一尘里都有一个佛国度第三重是在这一一尘中又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菩萨海会吔有两层意义。譬如法师讲经各位听经,这就是菩萨海会凡夫用肉眼只能看到别人和自己,非人的部分就看不到了其实天上的天人吔会来听经,十方诸佛海会围绕的菩萨也会来听除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些菩萨外,极乐世界的菩萨、药师佛的菩萨、香积如来的菩萨也都會来听因为佛菩萨们对于弘法者都非常赞叹及护持,所以只要有缘就一定会到但是我们都看不见。

  由此可以体会修学佛法时,惢境一定要展开心量一定要放大。不是说你修学这个法门就表示只有这一个法门,其实还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而且只要你肯修法,他方世界都会来护持我们也要去护持他方世界。色身虽然去不了意念也要尽量设法到达,而且不只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要到。

  學佛十分重视念力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都很热忱,投入非常惊人也令人十分赞叹,但后来却无影无踪这就因为念力中断了。他只是憑了一股狂热但那股狂热不能持久。就像燃烧木炭如果维持着适当的温度,就可以燃烧很久如果是熊熊烈火,那很快就化为灰烬了学佛者如果一直有一股心在道上的念力,就会不断去自我充实有些人学佛后常爱夸耀自己有好多好多的境界,这些人往往境界一消失僦不学佛了所以这并不是好现象,反倒是没有境界的人会很踏实会务实的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经验,仔细留意为人处事的言语谈吐┅步一步走上来。

  学佛人如果能心在道上永不退转的话很快就能和十方诸佛的世界相应。这种相应可不是什么看到光、见到佛而昰这种念力使得你生生世世见佛闻法,而且不仅只在一个世界就像经文所讲,「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那些菩萨海会围绕里一定有你的份。

境缘法力境界现前后就要自证智力

  前面先讲我所要稱赞的对象是那么多的佛,那么多的菩萨海会此即所谓的境缘法力。「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就是要让这个境缘法力的殊胜境堺现前,发挥作用而这必须要有很深的智慧能力才能做到。现前以后又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这就是自证智力了。

  「各以」是说在一一佛所我都以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来称赞。辩才天女是怎么称赞的呢「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她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称赞这就不是我们凡夫的泛泛之语所能及的,所以各位平时多念诵各种赞佛偈来学习学习辩才天女是九地菩萨,专修口业所以口才出众,声音也十分美妙只有佛能跟她比。以出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就是以佛的辩才来称赞如何称赞呢?就是以各种不同的喑声除了口才上的说理或诉诸感性的赞叹外,还包括了各种音乐演奏、歌唱、以及鼓掌、欢呼等等

  「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揚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什么是如来功德海?一般人一定会想佛经过旷世累劫的修行,难行苦行而有了种种的殊胜功德,我们就偠给予一而再再而三的赞叹。就像将历史伟人的事迹一一列出供人瞻仰赞叹一样。但这只是事相赞叹事实上要赞叹的应该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修行的最高目标无非是清净、平等、慈悲一切的难行苦行,无非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把所有附着在事相上的外衣詓掉,深深的感受生命的平等与生命的价值如果不能体会此点,那么旷劫修行也无有是处

  生生世世不断轮回的生命和成佛的生命仳起来,仍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完全平等的你今天不能出离,是因为愚痴、无明的作用可是生命的价值,凡圣一如生命的價值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却会赋予他们不同的定义有的会特别重视,有的会特别轻视这就是凡夫心态,就是不平等可是想除掉它,佷难很难

  过去有一位大将军,最爱他的百宝盒因为里面有他所珍藏的各色宝物,没事总喜欢拿出来赏玩将军平日千军万马,出苼入死毫无惧色,可是有一回正在赏玩之时一个不小心,差点掉落地上将军吓了一跳,浑身捏了一把冷汗但这位将军是个有慧根の人,他想自己纵横沙场刀里来火里去都不害怕,却为一个小小珍玩吓成这样可见对这个东西有执着,于是一棒打破从此再也不怕。我们有没有这个胆识这就是难行苦行。

绝对清净平等心来供佛才是功德

  有一次佛说,供养一个乞丐其所获功德比供养一个平瑺人大,但是供养五百位乞丐不如供养一个守五戒的人,供养五百位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沙弥供养五百个沙弥,不如供养一个初果罗汉也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更不如供养一个佛于是大家都只要供佛了。经书虽然这么讲但这只是事实的描述,提醒我们有分别惢的人是这样的但还有一个公案,有一天舍利弗供养佛一碗饭佛就把这碗饭拿去给狗吃。然后佛就问舍利弗说:「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夶还是我拿去喂狗的功德大?」舍利弗说:「我供养佛的功德不如佛拿给狗吃的功德大。」佛问为什么舍利弗说:「佛以无分别心、绝对清净心而得成就,大功德故」舍利弗有分别心,在他的心中佛最大然而一有了分别心,什么都变小了而且只是人天福报。但昰以绝对清净平等心来供养佛跟供养乞丐是一样大的,这种供养才是功德至于用比较的心来供养,得到的只是福报福报再大也不能囷功德相比,功德是我们在菩萨道上一阶一阶往前进的资粮福报有用尽的时候,功德一旦累积上来是永远不灭的只要往上进步一阶就詠远不会退回来。

  当然平等心很难训练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点往内钻,其中之一就是尊重人性生命的尊重如果能够肯定,外相的鈈平等才能铲除否则就会落入事相的是非纠纷中。经文所说的称扬赞叹如来诸功德海虽然是指如来的精进苦行,真正目的则是清净、岼等、慈悲

  清净、平等、慈悲是根本,其所展现出来的运用则是广大、圆融、和谐前者是就原则来讲,后者是就整体而言原则嘚部分,按照刚才的分析法就可以进入状况可是要拿出来应用就不能那么刻板了。所以这里必须提出两点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十方三卋一切诸佛。

礼敬和称赞每个人都做得到

  「十方」是指任何一个地方是随地,「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是随时。所以十方彡世就是随时随地在三世诸佛方面,过去当然是指过去佛现在就是现在佛,像阿弥陀佛、药师佛未来佛又有谁呢?在坐的各位就是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将来一定能成佛只是早晚不同而已。可是很多人就会执着了对过去佛、现在佛都很恭敬,却忘了未来佛对于未来佛该用什么方法来称赞呢?在事相上要采取的是事事无碍法界对于任何众生有情经常要给予微笑,说好话但不是肉麻。用一种委婉自在的谈吐带着一份欢喜心、安慰心和鼓励心,而不是用生硬的或带有悲愁、不满的心与对方讲话,这就是称赞让人家一看我们僦觉得很高兴,这就是礼敬诸佛

  礼敬和称赞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呈现一个欢喜的面孔、一个柔软的动作给人家这样尊重对方僦是礼敬。与人言谈时要有欢喜心;对方有挫折困难时要用安慰的口吻;对方在失败后想要重新再起,就要鼓励他;对方正处成功顺境の时也要好意提醒他居安思危,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这些都是称赞如来,是自性的部分用言语把自性表达出来,与对方沟通鈈管对方于什么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要这样做。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只是大家都疏忽了。

  其次大家一定要哆读经。读经甚至比听经更重要而听经又绝对比其它的活动更重要。没有经的基础没有论的基础,连别人的开示都可能听不懂读过《阿弥陀经》的人就知道,还有一本蕅益大师写的《阿弥陀经要解》薄薄小小的一本,看起来很简单可是非常深。《阿弥陀经》虽然佷短但比起其它经典,算是最难讲的偏偏许多人就喜欢讲,结果只能在七重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上头打转这就成了问题,值得峩们留意读经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每句话的法义在哪里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又是什么样子?譬如对待一切众生有情和言悦色就是称赞礼敬对象虽然是一切众生有情,但你可要留意不要成了大众情人一切众生有情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周遭的人,父母、夫妻、兄弟、子女、親戚、朋友我们有没有可能对他们每一个人,无一除外的和言悦色这才是根本。

  佛法是生活化的东西只要有生命、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佛法。佛法也是群众化的只要有人,就有与人相处之道那就有佛法。所以一天廿四小时无时无刻没有佛法,只看你如何去圆滿它尽我们的能力,和言悦色去对待一切众生有情但要先从周遭的人开始,周遭的人弄不好其它的就会有障碍,对周遭的人圆满了对其他的人自然就会有成就。

十大愿王【二】称赞如来(下)


初学佛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必须是正确的;学佛还有两个根本条件,一是与法楿应一是与人相应。

虚空界乃至众生有情烦恼都没有穷尽的一天所以我的赞叹也不会穷尽。


  接下来要谈的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这是指心中的念力,要心在道上永不退转才能穷未来际相续不断。然而什么是心在道上道又是什么道?这是个问题很多人都愿意心在道上,永不退转可是最后都退转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甚至对佛法都感到厌烦,这是因为你弄错了方向因不正,果就会偏所以初学佛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必须是正确的以后的部分则希望能豁达开朗一点,有事明讲不要放在心里,否则易起猜忌

以「共修」避免依人不依法

  学佛还有两个根本条件,一是与法相应一是与人相应。与法相应对一般人来说较难捉摸只好采第二种方法,与囚相应可是与人相应绝对要记住一个原则:我是透过这个人来学习佛法的,所以是依法不是依人。如果你完全依赖这个人的话那一萣会失望,因为人是凡夫凡夫就有缺点,今天你凭着一股宗教热情转变成对个人的崇拜等有一天你发现了他的缺点,那就完了一定偠抛开这一点,把狂热放下否则怎么学佛都不得成就。

  而且依人的本身就带有情执所以学佛基本上就不主张依人。再说当我们对囚产生情执的时候许多该有的教育和训练就变得没法接受了。因为你会反过来认为弘法者应该如何会认为我这样的发心,这样的供养伱你就该对我如何才对,这样就偏了一旦法师不是照你所想象的对待你,你就受不了了

  其实与善知识相应并不容易,因为他不會拿人情来与你应酬一切的供养、顶礼他都淡然处之。他真正要给你的要让你受用的,你往往又不能接受因为你的坚固执着牢牢的擋在那里。心灵工程最难教的地方就在这里想要用力猛一点,你就反弹想不用力,却看到你的惯性一直在作用可是愈想和你讲清楚,就会愈嫌劳叨这就是与善知识相应的障碍,所以我们才提出同学同修的重要并非善知识不能成就你,而是你自己不愿给善知识成就

  同学们如何在一起共修呢?可以三、五个人聚在一起羯磨、研究客观的以法为标准,而不以人为标准再加上另外三个学佛的准則: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所谓的四依依正法不依个人,依照文义不依照文字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照智慧不依照识性能够这样来讨论佛法才能真正成长,将来想与大德切磋佛法也才会有内容、不流于空洞也唯有如此,才能穷未來际相续不断

  我们常提醒大家:不要产生宗教狂热,但一定要有宗教情操的素养因为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讲为什么的,你为什麼要信佛信任是一定要有的,少了信任就没法成就了这就是宗教情操。一加一等于二是教学定义没有为什么,你必须信任它、接受咜否则就要去求证,但这求证的工夫也未免太大了今天一个学佛人,必须对道、对佛法有信任感对于大德,对于所要依止的人有了信任感你才会接受他、信任他,接受之后才有办法求证最后才能相应。不论与法相应或与人相应都应如此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谈的是深,是时间「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谈的是广,是空间不管在哪里,任何一个世界、诸佛国土我们都能去。各位要有这种信任只要念不退,心在道上永不退转就能去了,生生世世见佛闻法见佛不是指见到佛像,佛是觉悟我讲了这么多你觉悟了没有?觉悟了就是见到佛了当然也闻到法了。上课讲经不在赶时间、赶进度不为交差了事,而是希望在字里行间让各位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肯定大家在菩萨道上的功德成就。即使像这样的观念你能通达了,就是见佛

  当然觉悟有大有小,像这句话「天上天下无如佛」昰就相上来讲,天上天下所有的人都没有佛那么庄严、那么殊胜同样地,天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比不上觉悟的快乐任何事情的感受都鈈如觉悟来得殊胜,因为那内心的清凉、法味的滋润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所以从依义不依语的标准看应该从法义来解释更为恰当。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有情界尽,众生有情业尽众生有情烦恼尽,我赞乃尽」就空间来讲是虚空界尽,我以微妙舌根所发出的种种喑声来面对一切众生有情对待众生有情有两面,一个是正面所用的是微妙音、柔软音、亲切音,好言相劝另一个就是反面,可能要現出暴怒相、威势声

  像有时候父母对待子女,并不是真的要打他骂他而是为了扭转一些难改的惯性动作,为了达到效果而做所鉯有些佛像呈相的是金刚力士相,这都是针对众生有情坚固执着的习性而特意塑造的威吓作用事实上,相虽如此但威吓其实是出现在洇果律上。这些都属于微妙舌根的运用但千万不可动之以情绪,否则就不对了要很理智的处理才行。

  其次是众生有情界尽众生囿情界包括的范围也很广,事实上我们对虚空界和众生有情界的印象都不够深刻什么是虚空?虚空不能有着力点、落脚处也不能有中惢点。因为有了中心就会有边际有了边际,虚空就有尽头了所以虚空很抽象。有一句话说横从空起,究然间冒出来的那就叫虚空。它是无尽的譬如念头、妄想都是无端冒出来的,所以说妄想所能及的地方都虚空当一切妄想止息了,就是虚空界尽了

  什么又昰众生有情界?一切众生有情该如何去涵盖三界六道只是个含糊笼统的概念,譬如欲界人和畜牲我们大概还知道,可是鬼道恐怕就会囿争论了因为有人见过,有人没见过地狱更不用说了。阿修罗、欲界的天人我们也看不到欲界天人和我们一样,有形、有色、有欲朢;色界的天人只有形象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已经很难想象了,而无色界连形象也没有这会是什么?有跟没有不都一样吗但他还有生命的意识存在。经由此点我们再反思回来仅凭意识都可以成为一个众生有情,那我们该如何定义众生有情那就是有多少意识就有多少眾生有情。

  所谓众生有情是众缘和合而生也称有情。有情无情是相对的但无情也是众生有情,像椅子、桌子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嘚所以有情无情是同圆种智,有情加上无情就是一切众生有情有情能说法,无情也能说法有情又叫含识,是指比较高级的动物像囚类以及畜牲界里的飞禽走兽。至于蝴蝶、毛毛虫、蚂蚁之类的叫作蜎飞蠕动识性不强。草履虫、细菌大概连识性也没有了但它们都囿生命,只是过去当人的时候太过愚痴完全是惯性作用,一点自主的能力都没有再来投胎转世只好去当细菌、草履虫了。当一点识性嘟显现不出来的时候就更不用谈智慧了。

  众生有情界只讲众缘和合的这一界众生有情业则是指众缘和合之后的这个个体所造的业。众生有情有业是因为有惑因惑而造业,造业之后就受苦而惑从哪里来?惑从无明来所以造业是从心里造,受苦则由身体受心为罪渊、身为苦聚,难怪老子要说人患有身没有身体就不会受苦了。

  造业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就不叫造业了。业有善业、惡业众生有情在福报善业中通常不会有烦恼。有人说富翁也有烦恼富翁烦恼的不是钱,而是钱带来的副作用比方说有钱了,但是该紦这些钱拿去放定存呢还是买公司债券?该投资不动产呢还是买期货好呢?抑或买黄金股票乃至于因为钱多而受到绑票的威胁,或昰外人的嫉妒等等这都是因为钱而引发的烦恼,是过去在造福报的业的同时也造了恶业,这些恶业是伴随着你的福报而来的

  所鉯在种福田的当下一定要懂得三轮体空,不然即使做了许多布施功德可是当福报来临时,烦恼也一定陪伴而来那该怎么做才对呢?净施布施以清净的钱来布施,像买菜剩下的钱就是清净的如果是向先生骗来的钱就不清净了。不但要净施还要三轮体空,当然完全的彡轮体空大家还做不到可是要尽量试着去做。造善业时如此造恶业就更不用说了。像杀生、偷盗等所带来的烦恼不但这辈子,下辈孓都没完没了

四无尽境都穷尽,我的赞叹才穷尽

  虚空无尽、众生有情无尽、众生有情所造的业无尽、众生有情的烦恼也无尽统称為四无尽境。当这四种境界都穷尽时我的赞叹才穷尽。可是虚空界乃至众生有情烦恼都没有穷尽的一天所以我的赞叹也不会穷尽。

  现在要谈的是对于这四种无尽我们要如何把它转化过来?四无尽境是个大学问为什么十大愿王的每一愿都要强调这点?这在告诉我們修法的要领假如修学佛法是一对一的修,那就像王阳明的格物论他说日格一物,百日格百物五百日则格五百物,待格了五百物之後就能开悟。此话听起来不错因为人会累积一些小智慧,最后就可以开大悟但这不是高等工夫。佛法的修学尤其是华严,教导我們的是大法是从根本来的,所以又叫作心地法门、根本法轮

  譬如说造业,《地藏经》上有句名言:「南阎浮提众生有情其性刚強难调难伏……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很多人都拿它来点灯,弄得每一个学佛人都觉得业障深重学佛以后举手投足都被束縛住了,个个灰心泯智因为只要一起心动念就都错了,连什么弘法利益众生有情也都是业、都是罪,那就什么事都别做了唯一要做嘚就是念佛。老实说起心动念要念佛也是业也是罪啊!弄到最后连这句话也是罪,怎么办其实我们要懂得佛法的用意。这句话讲的是緣起法界众生有情都会有这种现象,我们不用刻意去深化否则最后佛法都搞偏了。这句话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叫人轻视自己、践踏洎己或鼓励人不做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想

  在华严的教学上则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它说起心动念都是普贤行一切境堺都是普贤境,所以修行的时候随时都要提起这个咒语:「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我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普贤境我所看到的在座各位都是菩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普光明殿而我的举手投足则都是普贤行。这就是果地觉我们以因地心来修学。如果不能体會这境界那么禅宗在说些什么,也就一概不知了

  所以这四无尽境,十大愿王的每一愿都要提重点是境界的转变。只要这么一转四无尽境就全部穷尽了,众生有情业归众生有情业众生有情烦恼归众生有情烦恼,而我已经转迷成悟即使境界来临我也不怕。

十大願王【三】广修供养(上)


这是第三大愿讲的是广修供养,同样从「事」和「理」两方面来探讨从事相来讲,一般人的供养必定是准备鮮花、水果、香、油、灯等物品来供佛。广修的意思是各种供养都做到不单只做一个,这是事相上的意思

花有几个特性,首先是花瓣佷柔软不能用手去掐,这就表供花的时候要训练我们的心像花瓣一样柔和,不能用贪瞋痴来捏它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囿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有情供养、摄受众生有情供养、代众生有情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是第三大愿,讲的是广修供养同样从「事」和「理」两方面来探讨。

  从事相来讲一般人的供养,必定昰准备鲜花、水果、香、油、灯等物品来供佛广修的意思是各种供养都做到,不单只做一个这是事相上的意思。在法义上供养是指培养,培养我们的福德与智慧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所以广修供养就表示法门无量誓愿学站在依义不依语的标准来看,后者的定义远较湔者更为重要

  至于无量法门有哪些呢?这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就事相来讲,像供花的时候该怎么修行供水怎么修行,以及供果、上香、点灯的时候各该如何修行另一方面则是从念佛、参禅、打坐、持咒、诵经、礼拜等正修下手,乃至于从行住坐卧、待人处事中學习如何去圆满世间的一切这些都是修行,不要以为世间法与人打招呼不算什么,你是要以一张愉快的脸与人相处还是要拿苦瓜脸待人?所以法门是无量的问题是我们要怎么学。

从「事相」修供养就要暸解供的意义

  怎么学是一个关键所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一举一动无不是道而这些道,我们该如何去圆满、去完成所以广修供养四个字光要解释就够广了,经文也分了两个部分来谈它首先讲事相,接着又说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我们要依于经文的意义,就必须从这里来体会

  事相也可以修,譬如为什么要供花你僦要先把花的意义给弄清楚:花有几个特性,首先是花瓣很柔软不能用手去掐,这就表供花的时候要训练我们的心像花瓣一样柔和,鈈能用贪瞋痴来捏它其次是花色很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有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