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航母有多大的战略价值有多大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新闻热线:1&QQ: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合肥手机报,“掌”握更精彩!安徽移动手机发送hfb到订阅,月费3元。
世界航空母舰发展的现状、争论焦点与战略思考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之际,对航空母舰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又正在积极研发更为先进、更为庞大的航空母舰,而不少国家则加紧迈入航母拥有国或“准航母”拥有国的门槛。对此,本文认为,现代航空母舰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作战平台,而成为信息化作战体系中的关键节点,成为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大量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种武器装备均无法取代航空母舰的地位。发展航空母舰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将很难履行相应的使命。  航空母舰问世尚不足百年,但在历次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使用频繁、战果显赫。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关于航母的地位作用、发展趋势以及是否能在信息化战场上延续不败战绩或被其他武器取代等问题和疑惑,始终萦绕在许多人心间,并时常发生激烈的争论。
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航母(资料图片)
  一、世界航空母舰的发展现状与分类  目前,世界9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中,若按航母吨位划分,除法国“戴高乐”号属中型航母(满载排水量为4。06万吨)外,其余航母基本可分为大型(满载排水量在6万吨以上)与小型(满载排水量在4万吨以下)两类。美国海军拥有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航母,共3级12艘,其满载排水量均超过8万吨。尽管如此,美国并未停止研制与建造新型大型航母的发展步伐。2005年8月,美国急不可耐地为新一代CVN-21航母的首制舰CVN78切割了第一块钢板。这艘最新型“福特”号航母运用了40%以上的全新技术,并将装备大量的新概念武器及最新式的F-35隐身战斗机和无人战斗机等。有关专家预计,其建造费用将远远超过80亿美元,满载排水量也将大于“尼米兹”级航母的10.6万吨。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另一个拥有现役大型航母的国家。自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由于军费严重短缺,当时在建的3艘大型航母或拆或卖,最后仅保留了1艘“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该舰满载排水量为6.75万吨,可以搭载各型飞机和直升机约40架,包括18架苏-33重型舰载机等。然而,该舰从1996年起基本处于“停航”状态,直到2007年8月才再次恢复正常训练。近年来,俄罗斯凭借石油和天然气获得了巨额财富,加之普京急欲在世界舞台上重塑大国形象的雄心,因而俄军加快了走向世界大洋的步伐,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马索林表示:至少要发展6艘满载排水量为5万吨的核动力航母,并保证今后将在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分别部署1支各拥有3艘航母的航母集群。尽管排水量5万吨的航母离“严格意义上”的大型航母还有少许差距,但不难想见,一旦时机成熟,俄罗斯极有可能迅速迈入批量建造大型航母的国家行列。  英国虽然军费不算充裕,且近期又传来要削减大批舰艇的消息,但英国海军经过与财政部反复磋商后达成一致,决定斥资40亿英镑建造2艘满载排水量达6.5万吨的CVF新型航母――“伊丽莎白二世”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并将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加入现役,以替代现役的2艘“无敌”级航母,即满载排水量2。06万吨的“卓越”号和“皇家方舟”号(“无敌”号航母已封存)。为此,英国海军宁肯付出削减核潜艇、护卫舰、登陆舰等其他舰艇的不小代价。2000年,法国将“福煦”号常规动力航母出售给巴西,现今由于“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性能不稳定以及1961年服役的“克莱蒙梭”号航母过于老旧,因此近年来法国极为热衷与英国联手打造新型航母,以节省研发费用。这艘PA2新型航母的满载排水量甚至超过英国航母,达到了7.5万吨,届时法国也将与英国一道跻身拥有大型航母的国家之列。  其余5个航母拥有国与英国一样,均只拥有小型航母。它们分别是西班牙的“阿斯图利亚斯亲王”号,满载排水量1.7l万吨;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满载排水量1.385万吨;印度的“维拉特”号,满载排水量2.87万吨;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满载排水量1.1485万吨;巴西的“圣保罗”号(原法国“福煦”号),满载排水量3.3万吨。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东北亚地区“准航母”热也在不断升温。2007年7月,韩国“独岛”号大型两栖登陆运输舰正式服役,满载排水量为1。8万吨。8月,日本标准排水量1.35万吨、满载排水量1.8万吨的“准航母”――“日向”号直升机护卫舰(16DDH)下水。该舰采用全通式甲板,其长宽明显超过英国“无敌”级和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亲王”号航母,且装有多种武器系统及相当出色的电子通信设备。尽管16DDH战舰尚未正式服役,日本却又放出风来,声称要在2015年前建造2艘4万吨级的新式中型航母。  二、航空母舰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争论焦点  在航空母舰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其核心关键技术和建设发展思路,实际上始终存在着鲜明对立的观点和争论。主要有:  1.是发展大型航母好,还是发展中小型航母更有利? 这个问题实际上关乎国家重大的战略抉择,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与海洋战略。例如,冷战时期美国执行的是典型的全球性远洋进攻战略,与苏联全面争夺世界霸权,广泛地实施海上前沿部署,主要依靠强大的海上实力特别是众多大型航母战斗群和海外兵力进行威慑,去赢得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由过去以遏制苏联、防止或打赢全面战争为主,转变为“稳定世界秩序”,侧重“由海向陆”战略,谋求在近海海域打赢高技术战争。其后,美国军事战略与海军战略几经调整,但其称霸全球、争霸海洋的实质却没有变。为有效对付日益多元与不确定的对手,并针对海外基地缩减的状况,美国认为保持和实现“前沿存在”的核心是依仗大型航母战略群、大型两栖战斗群、DD1000驱逐舰、濒海战斗舰等新一代舰艇。至于众多中小国海军,其战略需求中原本就没有考虑航母,自然更谈不上大型航母。像国土面积只有63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93千米、人数仅几千的新加坡海军只能是一支在近海活动的海上力量。它的全部作战舰艇只有60艘,加起来的总吨位也就约7万吨,还没有一艘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吨位大。  其次,取决于国家的总体实力强弱与军费投入的多少。现代大型航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例如,美国“尼米兹”级“里根”号核动力航母的建造费为45亿美元,该级最后一艘“布什”号则达到60亿美元;而新一代CVN78“福特”号的建造费将超过8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舰载机和护航舰艇的建造费,以及全寿命费用,则至少是前者的数倍以上。由于大型航母的建造费用上涨,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显得有些不堪重负。如今,大型航母的费用,对于一些小国来说无疑就是天方夜谭。拿泰国来说,2004年的全部军费预算不过19亿美元,即使全部拨给海军,也不够建造半艘“尼米兹”级航母。所以,最终泰国选择了世界上最小型的航母。  再次,取决于一些国家军方及海军决策者对航母的偏好和认知程度。例如,1949年5月,狂热支持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决定停工建造仅5天的“美国”号大型航母,以期省下经费来集中购买B-36重型轰炸机。为此,一批海军将领公然批评国防部长,但最后仍无济于事。再如,俄罗斯前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任内曾把海军装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适合近海作战的护卫舰和驱逐舰;第二阶段重点建造能在远海行动的多用途驱逐舰;第三阶段才发展航空母舰与大型巡洋舰。而继任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一上台,立即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装备发展方针,决定在继续保留“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大型航母、“彼得大帝”号巡洋舰等大型战舰的同时,突出强调新型航母的运用和建设,而且提出吨位要逐渐加大。  第四,取决于航空母舰可能活动海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本国沿海是否具备能够驻泊航母的港口、基地。航空母舰尤其是大型航母所需的航行、驻泊条件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包括吃水、码头长度等。例如,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吃水为11.4米,“企业”级核动力航母则为11.9米。这两级航母均可顺利进入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水深20~45米),却无法正常驶入菲律宾的马尼拉港,因为后者一般水深只有5~10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停泊航母的港口、基地数量十分有限,停泊航母的码头及相应设施又少,同时还受制于水文水深等自然条件,那它恐怕只能与大型航母无缘了。  2.是采用核动力好,还是采用常规动力更佳? 从各国现有航母的动力类型选用上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各国海军战略需求的不同,待建航母的大小及经费的多少,此外还取决于各国所掌握的船用动力技术水平的高低。  美国海军自1954年装备了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之后,随之又研发了功率更大的核反应堆,从而为大型水面战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基础。1958年2月,美国开工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先后仅用了31个月就完工下水。继此之后,美国海军又接连建成了9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2006年10月,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该级第10艘“布什”号下水。从发展势头看,核动力航母至少在强国海军中的前景将非常看好。美国除了计划服役11艘核动力航母外,正在加紧建造下一代性能更优、吨位更大的CVN78核动力航母。此外,俄罗斯海军也表示出建造核动力航母的强烈决心。日,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也强调要发展6艘排水量为5万吨的核动力航母。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未来大型航母都将采用核动力,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和法国。近期,英国目前拟建的2艘CVF新型航母并未采用核动力,而是打算使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此外,它们也将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综合电力系统的航母。而与英国一起联手打造航母的法国7.5万吨PA2新型航母,也决定不再沿用“戴高乐”号航母的核动力,转而使用燃气轮机。  事实证明,确定采用何种动力的主要依据并非航母排水量的大小,而是核动力带来的利大、还是常规动力产生的利多。但不管怎么说,使用核动力无疑会给航母带来众多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功率巨大,航程近乎无限,更换一次核堆芯即可连续航行13年;以20节航速航行时,总航程可达100万海里等。而常规动力航母则相形见绌。即使它加满燃油,以20节航速航行时总航程也就1万多海里。而且,采用核动力还使航母得以取消烟囱,减少废气对舰体和部件的腐蚀,明显降低因排烟所形成的红外辐射,隐身性能也有所增强。此外,采用核动力也无需储存燃油,航母因而可以腾出大量空间装载更多的航空燃油、武器弹药及补给品,从而使战斗续航时间大大增加。并且,因毒气减少、噪声降低,全舰官兵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也可得到极大的改善。不过,核动力装置如果防护措施不当,也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当今采用常规动力的各国航鸥中,则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采用燃气轮机,如英国“无敌”级航母、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及计划于2008年服役的“加富尔伯爵”号航母、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燃气轮机虽然功率大、重量轻、尺寸小,启动与加速快,机动性好,但燃油消耗率较高。另一类则采用蒸汽轮机,包括巴西的“圣保罗”号航母、印度的“维拉特”号航母、俄罗斯为印度改装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以及俄唯一的大型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蒸汽轮机动力装置由锅炉和蒸汽轮机组成,锅炉产生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转动作功产生动力。它的可靠性较高,寿命也长,可使用劣质燃油,但重量较重、尺寸偏大,燃料消耗率高,启动和备航时间较长。  总之,像美国等个别财力充裕的强国,由于具有广泛的全球海洋利益,加之科学技术较为发达,所以倾向于发展大型核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尽管造价高,但相对于30年以上的服役期、超长的航程以及大吨位、大甲板、可搭载数量众多的舰载机等优点,因此总的来说其效费比还是非常高的。相对而言,常规动力航母在这些方面就有差距,但由于造价低、吨位小、吃水浅,因而更为机动灵活、更为适合近海活动。从今后发展趋势看,航空母舰的动力选择仍将是核动力和常规动力平分秋色、共生共存。  3.舰载机是采用弹射起飞方式好,还是滑橇起飞方式好? 目前,所有国家的航母舰载机大都采取弹射起飞和滑橇起飞两种起飞方式。弹射起飞是利用飞行甲板上设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的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外力,使它加速离舰升空;滑橇起飞则主要借助航母艏部的上翘甲板,并辅以飞机自身推力产生的升力与支反力等合力飞跃入空。  世界上第一台压缩空气弹射器是1912年由美国西奥多·埃利森海军上尉研制成功的。此后十年,美国在“兰利”号航母上实现了利用压缩空气原理制作的旋转型弹射器来弹射飞机。1934年,美国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液压式弹射器。它可在几秒种内把蓄压器中存储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使飞机达到离舰起飞速度。二战期间,美国航母开始推广使用液压式弹射器。不过,二战前的航母舰载机虽然速度小,但因升力系数较大,因而只需滑跑约100米就能离舰升空,而当时一般航母的飞行甲板长度已够飞机滑跑起飞之用。加之弹射器的性能尚不够完善,所以它的作用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二战后,随着喷气式飞机相继上舰,其飞行速度明显高于螺旋桨飞机,从而要求逐渐加长飞行甲板跑道,由此弹射器的作用开始日益凸显。喷气式舰载机的起飞速度约为350千米/小时,正常情况下也需滑跑1000多米才能实现离地升空。但是,即使当今吨位最大的“尼米兹”级航母,其甲板长度也仅有300余米,远远满足不了上述需要,因此若没有弹射器的助力,舰载机将难以短距升空。这个问题直到1951年英国海军研制的拖索式BXS-l型蒸汽弹射器被运用于英国“英仙座”号航母之后才得以解决。此后,美国海军“福莱斯特”级航母共装设了4部蒸汽弹射器,一次能起飞4架舰载机,在60分钟内可保证40架飞机起飞。时至今日,只有美国海军一家掌握了弹射器的全面技术,连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也都是采用美国的弹射器技术。  成功运用滑橇起飞技术的是英国道格拉斯·泰勒海军中校。他在“海鹞”式飞机试飞成功之后,立即深入研究滑橇起飞技术,发现利用“海鹞”式飞机的四个喷口向后下方偏转一定角度,并借助上翘斜板,可在较短距离内滑跑离地升空。此外,滑橇技术还可节省燃油耗费,增大航程,提高载弹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英国和西班牙海军便将该项起飞技术移植到“无敌”级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小型航母上。随后,意大利和印度海军也分别在其小型航母“加里波第”号和“维兰特”号的舰艏增设了滑橇式甲板。  实践证明,英国的“海鹞”舰载机通过滑橇甲板滑跑起飞,在滑跑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可使飞机载重增加20%;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可使滑跑距离减少60%。有关专家计算及试验证明,上翘角为10~15度的斜坡甲板,舰载机滑跑距离最短。因此,对于不同的航母和不同的舰载机来说,选定一种合适的舰首上翘角将是非常重要的。  滑橇甲板除能增加舰载机的载弹量和携油量以及作战半径外,对起飞舰载机也更安全、更可靠。平直甲板短距起飞时,升力稍有不足舰载机就会因重量太重而坠入大海;而滑撬甲板由于上抛所增加的附加升力,与原有的升力叠加后,将大大超过飞机的重量,使得飞机在离开舰艏之后依然能平稳前飞。继英国和西班牙之后,印度“维拉特”号航母和泰国“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也装设了12度的滑橇甲板。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滑橇起飞方式的大型航母。该航母既可起飞最大起飞重量为16吨的苏-25K和19.7吨的米格-29战机,也可起飞重约30吨的苏-33舰载机。  但从作战角度出发,大中型航母的舰载机特别是吨位较大的固定翼舰载机,采用弹射起飞将更有利,因为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动较多数量的舰载机。这也是今后航母的发展方向。如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以及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舰载机,都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这两级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具有弹射能量大、加速性能好的特点,能在几十米距离内,把舰载机的速度由零加速到离舰速度(约200~300千米/小时)。为了使舰载机能以更快的速度弹射起飞,眼下个别国家正在抓紧研制重量更轻、效率更高、能耗更低的电磁弹射器,用以取代现役的蒸汽弹射器。  目前,除美、法两国航母采用弹射起飞方式外,其余7个航母拥有国均采用滑橇起飞方式。这里既有财力、物力方面的原因,更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小型航母(除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外),其甲板长度都在230米以内(“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为304.5米)。也就是说,有限的空间使得这些航母很难装设类似美国的C-13型蒸汽弹射器(C-13-0型轨道长度为80.77米,C-13-1型和C-13-2型轨道长度为99.07米)。实际上,目前连法国航母的蒸汽弹射器技术也没有真正过关;而要研制出轨道长度较短、且功率又较强的蒸汽弹射器,决非短期所能够做到的。  综合来看,大中型航母的舰载机比较适合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而小型航母的舰载机则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沿用滑橇起飞方式。  4.舰载无人战斗机是否会替代有人驾驶战斗机? 随着无人机研制型号和装备数量的逐渐增多,尤其是多型无人机在航母上发射与回收接连成功、使用日益广泛,在航母上配属无人机甚至以无人战斗机来取代有人战斗机,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些航母拥有国的热门话题。目前,美国等国已着手将无人机引入航母舰载机联队,初期主要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部分监视与侦察支援,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完全依靠无人侦察机提供长时间的全面巡逻警戒,最终则实现无人作战飞机上舰。美国海军初步计划,到2015年实现将1个无人作战飞机中队(配有6~9架无人作战飞机)编入航母舰载机联队。眼下,美国海军正对此进行论证,旨在达到以下要求:一是无人作战飞机必须能安全地从航母上进行发射和回收;二是无人作战飞机能在高威胁、高风险的环境下比有人作战飞机更好地完成预期的作战任务;三是无人作战飞机至少能在某些方面比有人机具备更为突出的优势。  为加快无人战斗机上舰的进程,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研制X-47B舰载无人战斗机的合同。X-47B无人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海陆通用的无人侦察攻击机,是X-47A无人机的发展型。X-47A长8。5米,翼展8.47米,空重1.74吨,最大起飞重量2.495吨,机体采用全复合材料制造,隐形效果好。与X-47A相比,X-47B机载传感系统具有探测敌方导弹和识别地面目标的能力,机载计算机具有自主跟踪、攻击的决断能力;采用独特的通信和遥控方式,具有良好的隐形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高水平的空战系统,可在1万米高空以高亚音速巡航,并可携带重达1。814吨的武器弹药,执行全天候的作战任务;还可进行空中加油,具有良好的战场覆盖能力和远程续航能力。近年来,美国海军还推出了“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并提出了发展F-35无人型联合攻击战斗机的计划。  尽管美国海军目前正积极研发舰载无人机,但许多权威人士仍认为,虽然下一代航母装备无人作战飞机的数量将会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无人机在执行精确打击、海上监视、空中早期预警、战场评估以及支援反潜和救援等任务时仍有弱点,因此无人机在可预见的未来尚无法取代有人驾驶战斗机的地位。  三、对发展航空母舰的若干战略思考  1.发展航母取决于国家的军事战略和海洋战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工业和科技水平。一个国家是否应该拥有航母?如果是,又将设计建造多大的航母?这完全取决于该国的军事战略和海洋战略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科技水平的高低,以及航母本身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战效能。无庸讳言,一个国家在发展航空母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四面八方的阻力和形形色色的问题。但决定是否发展航母,归根到底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可能。一旦确定建造,则要从论证设计、建造改装、维护保养以及人员培训、配套设施、驻泊体系等各方面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撑与全面保障。如今,由航母产生的相关费用即便是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来说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和沉重的负担,但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相比,与航母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相比,其效费比仍将超过其他作战平台,因而美国认为是值得的。然而,对于军费有限却渴望恢复往日海上强国美梦的俄罗斯海军来说,由于它早已没有全球海上利益,海上方向总体上又处于防御态势,所以拥有几艘航母也就足够了。由此可见,只有始终遵循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需求,把握好海上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海上利益的拓展程度,才能正确确定航母研制、建造中的“度”,才能达成既保持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运转、又能促进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双赢目的。可以说,发展航母是一个强国或大国海军在其建设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要正确对待、适时引导,就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获取最大化的总体效益。  各国的实践证明,发展航母决不仅限于航母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海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和海上方向多维综合的作战能力,并全面增强国家工业技术水平。在多维较量的海空战场,目前尚未出现可替代航空母舰的新型武器平台。航母的建造与服役并不只是补齐短板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各国还可以通过发展航母带动海军整体装备和作战体系的发展配套,带动海军体制编制、作战指挥、战场建设、后勤补给等方方面面的全盘发展。不仅如此,航母的设计建造,对于整个国家的船舶、电子、武器、动力、航空、航天等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恩格斯曾经指出,现代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这句至理名言,迄今对于航母的整体发展与配套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代航母是海上信息化作战平台,而决非传统意义上的老旧机械化作战平台。现代航母特别是装设各种高精尖武器装备并大量运用信息技术的航母,已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式航母大相径庭。目前,信息化的航空母舰已突破了传统航母物理极限的制约,在作战效能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和提高,是传统机械化航母根本无法比拟的。例如,无论是机械化时代航母的舰载雷达,还是舰载预警机均将受到地球曲率半径或探测距离的局限,而无法探测到更远距离的目标;但信息化的航空母舰则可综合利用太空卫星、高空预警机、无人侦察机、水面战舰和水下潜艇的探测设备以及海底水听基阵构成的全球信息网络,连接沟通其他远距离的网络节点信息,从而达到及早、全面探测综合汇总陆海空天电等多方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目标信息,并及时、准确、大范围地反馈给航母战斗群,因而能使目标探测能力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进而达成互联、互通、互操作。在这一方面,美国CVN-2l新型航母将成为信息时代航母的典范。该航母将大量运用各种高新尖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先进的C4ISR系统将航母纳入网络中心战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信息接收、处理、发送、使用的重要节点,并使整个航母战斗群与全球范围内的美军及其盟军的各种探测系统、指挥设施、武器装备等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整体威力。而且,随着双频监视雷达、舰载机电磁弹射器、全电推进系统及电磁轨道炮、高能激光炮等高技术武器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未来航母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较之当前将会更强。  3.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种武器装备对航母的挑战都很难成功,均无法成为替代航母的作战平台。航母自二战中后期成为“海上霸主”以来,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在战后历次局部战争及各种海空作战行动中,航母始终是一种无法替代、更无法超越的海上作战平台。众所周知,现代及未来海战,双方的对抗将更多表现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其中,航母一直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占据最关键的节点。不过,也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战后美国海空军围绕航母的建造曾有过至少两次较大的激烈交锋,导致航母发展受到一定挫折。苏联赫鲁晓夫也曾对航母嗤之以鼻,称之为“海上浮动棺材”,而对远程导弹倍加推崇,使得前苏联航母发展走了不少弯路。  实际上,航母在其发展历程中无时不刻不受到各种武器装备的挑战。除了弹道导弹之外,武库舰、地效飞行器、无人机以及飞艇都曾先后成为航母有力的挑战者。轰动一时的武库舰曾对航母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后因其脆弱的防空能力及安全性不佳,才被美国海军淘汰出局。擅长掠海高速飞行的地效飞行器,通过改装可变为各种海上作战平台,执行诸如反舰、反潜和登陆支援作战任务等,但却存在着作战功能单一、机动性较差、难以升入高空作战等问题,从总体上说根本无法与综合功能较强的航母编队相匹敌。近些年来,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可担负侦察、通信等任务,而且逐渐形成了轰炸、打击等能力。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机的作战能力仍无法与同时搭载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航母联队的机群相对抗。飞艇尤其是“海象”式的重型飞艇也被个别军事专家所看好。他们认为,这种“海象”式飞艇是兼具软式飞艇与飞机特点的混合式飞行器,可载500吨的武器弹药或物资,巡航速度150千米/小时,7天内可飞行2。2万千米;使用多艘“海象”飞艇便能完成航母编队的前沿威慑、远洋作战、争夺制空制海权、支援登陆作战等四大基本任务。不过,稍加分析,这种“海象”式飞艇远远达不到航母的作战水平。相比而言,“海象”飞艇功能有限,效能低下。它既难以实施及时可靠的空中探测,也没有兵力可以出动,其机动性和作战能力也根本没法与航母舰载机相论。它最致命的弱点还在于艇体雷达反射截面积过于庞大,极易遭到直升机乃至舰载垂直防空导弹系统的打击。事实上,对航母而言,最具竞争潜力的恐怕还是战略核潜艇及潜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洲际远程打击威力及二次核打击能力。尽管如此,它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水下行动往往单艇活动,其综合作战能力远抵不上航母编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无法与航母编队相提并论,尤其在海上抢险救灾、海上反恐反海盗、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更为如此。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航母编队仍将是目前任何可知兵器所难以替代的。  4.各国发展航母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将难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与使命。当今世界上9个正式拥有航母的国家中,除美、英、法外,其他国家都只拥有l艘航母。如果按照美国的“三三制”原则来衡量,即l/3在役,l/3处于训练,l/3在厂大修或改装,可以说,其余6个国家航母的在航率将会相当低,尤其是对于一些老旧的航母,需要维修保养的几率就会更大,故而在很多情况下不仅难以完成国家的战略威慑任务,甚至会耽误基本的海战任务。因此,为更有效地贯彻“东进、西出、南下”战略,达到控制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以及马六甲海峡的目的,印度海军决心在现有“维拉特”号航母的基础上,再自行建造1艘排水量3。75万吨的“蓝天卫士”号航母,同时购买并改装原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使之在2012年前后能达到拥有3艘航母的目的。同时,英、法两国在2015年前后也都将至少保有2艘现役的大中型以上航母。为提高航母的出动能力,英国在新型航母的设计中,有意将动力装置安排在双岛下面的4号甲板上,以抬高其位置、便于维修与拆除,从而在只有2艘航母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任何时候都有l艘可在海上执勤。此外,雄心勃勃的俄罗斯海军,也于近期提出了至少再发展6艘中型核动力航母的计划。  除了提高航母数量,航母质量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海军编制中虽有航母,但过于老旧且性能低下的话,那也无异于摆设,在战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曾以“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为核心组成特混编队攻占马岛,但在英国海军航母编队抵达战区特别是阿“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之后,这艘由二战期间原英国“巨人”级航母改装而来的小型航母就一直龟缩在港内,未再发挥任何作用。(李杰 全成玉)
&&焦点图片
&&热点新闻
&&论坛精选
&&新闻推荐
┊ 加入我们 ┊
COPYRIGHT & HF365.COM.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皖ICP备号
未经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电话: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舰航母有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